时间:2024-03-30 10:2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计美学在建筑中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禅宗美学;自然之美;简素之美;寂静之美
提到禅宗美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这三种美学理论同属于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儒道两家应算作是完全本土化的美学观念,儒家美学所倡导的是一种内在道德品质的培养,推崇的不只要有外在的美,还要有善的内核,如此才能“尽善尽美”。而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是“天人合一”,它的核心是对神仙世界的追求。因此,本文认为其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一股外来的文化――西域佛教进入中国的文化系统后,经过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长期融合、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流派叫禅宗美学。“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的话消解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心不自心,因色固有。”马祖道一的话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梅花的显现,是因为本心的显现,是因为梅花。这是禅宗的智慧,也是禅宗对中国美学的贡献。[1]禅宗美学保留了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两家的思想,尤其吸取了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用空的观点去面对一切世俗的烦恼和迷惑,从而达到体认心灵本真、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禅宗美学所提倡的观点:虚静的空灵、自然的神韵、圆融的和谐。本文认为这些都是极好的美学理论和较为完备的设计理念。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禅宗美学不甚了解。本人有一次为两位年轻的业主设计他们的住宅时,跟他们谈起了禅宗美学这一概念,他们听后有些抵触,简单粗暴地回复我说他们都不信佛,所以不希望设计成那个样子。于是我不得不花些时间来解释禅宗美学所提倡的设计观点。禅宗美学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更多的是体现出自然、简素、寂静之美。所谓“自然之美”可能更多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让室内空间延伸至室外,让人与自然更好的合二为一,这也凸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空间的延伸方法有许多,如室内地面材质的向外延续,或利用玻璃等透明材质减弱室内与室外的分隔界线,以达到一种人居空间与自然空间的结合,抑或是将室外之景引入室内,使其成为室内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人虽处室内,但却体验到自然之美。
或许“简素之美”所强调的是一种极简的设计风格,主张要祛除那些不必要的装饰,削减那些繁复的造型。手法上会用一些有变化不规则的形体,来营造一种有形无形相结合的状态,以达到一种洗去铅华、去伪存真的效果。这与西方简约设计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讲究“少即是多”,提倡设计要简洁。
最后所讲的“寂静之美”,即是从一个更高层次的维度所进行的一种感悟,那是一种发自于心的体会,这种感悟没办法用你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来表达,也无法用你所选用的某些设计元素、设计符号来体现,它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相对的和多维度的一种表现。日本哲学家阿部正雄说:“作为人就意味着是一个自我,作为自我就意味着与其自身及其世界的分离;而与其自身及其世界分离,则意味着处于不断的焦虑之中。这就是人类的困境。这一从根本上割裂主体与客体的自我,永远摇荡在万丈深渊里,找不到立足之处。”[2]所以,只有人们身处其中,敞开心扉才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寂静,而每个人所感受到的既是不同的,又是相同的。不同者,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世界观不同,在同一禅意空间中的心境难免不一致;同者,无论什么人只要让思想放空,真正地认识到那份寂静,就一定会感知到那层空寂之美。而这种美对于任何人都是相同的,正所谓其与“不幸的人有千万种,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是一个道理。这美也是在空间设计中最难把握的一项,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恰恰把三项禅宗美学要点统统包含于其中,而且还将其提升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2006年10月建成的,“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展馆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而这种理念也恰好体现出禅宗美学中“自然”的特质。自然在禅宗里除了指自然界,更多的还是指所处的周边环境。打个比方,如果想在闹市中心建造一幢高楼,那么对于这幢楼来说周边的建筑,周边的车水马龙、穿梭的人流就是它的自然,或者说是它的自然环境。要如何较好地融入这片“自然”中,抑或是从中脱颖而出,这可能是设计师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禅宗美学所提倡的就是融入,也就是之前所强调的自然,贝聿铭深深认知了这一点,所以他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也是融入,与周边的“自然”融为一体。
在设计风格方面,新馆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白色墙面成了建筑的主色调,但那些周边随处可见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这也就体现出了简素之美。
若要谈及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寂静之美,那就不得不提到设计师本人。苏州是贝聿铭的故乡,狮子林过去是贝氏的家族产业。对乡情的思念,使得贝聿铭冒雨赶到西花巷去拜访老宅和故人。此时,老宅已不在,只留给贝老无尽的回忆。贝聿铭徜徉在族叔公贝仁元修造的狮子林里,挥笔写下七个字:“云林画本旧无双”。一年后,就有了苏州博物馆的蓝图。沉淀在他心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必然要在审美活动中发生作用,这种作用不是表现为逻辑的思考、判断,不是表现为“思量计较”,而是“一触即觉”,是刹那间的感性。[1]也许这种寂静就是在那刹那间的感性中产生的,在寂静中沉淀乡愁,在寂静中沉淀浮躁,在寂静中沉淀欲望。在寂静中将一切的杂念沉淀,在寂静中升华情感,让心放空并渐渐变得清净透明。建筑大师内心深处的故乡情怀,常出现在梦里的那份寂静之美,打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世界。
20世纪中国的那些拜倒在西方柏拉图、黑格尔美学膝下的美学家们也许很难想象,禅宗美学会给当代的建筑设计带来如此空前和深远的影响。禅宗启示人们一种新的觉悟,就是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要人们从当下、瞬间去体验永恒。[1]所以,如果能使观者在观赏建筑空间的当下,瞬间感悟出建筑的永恒之美,以及它的自然、简素、寂静之美,那么,这样的建筑就已经与禅宗美学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这也是吾辈设计人未来发扬本土设计文化的必经之路。道路虽然崎岖坎坷,但已有贝老这样如此伟大的前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那么中国禅宗美学复兴一定是指日可待,我们只是需要在这个历史的车轮上增加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美学论文2500字(一):美学色彩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分析运用论文
摘要在当前建筑行业运行及发展中,美学色彩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展现了建筑设计的优势性。但是,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仍然存在设计理念缺少理性及科学性的问题。美学色彩的引入,可以实现现代建筑装饰生态化、环保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当前的建筑装饰设计可以通过美学色彩设计方案的完善,及时改变以往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展现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价值,从而推动行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美学色彩;建筑装饰设计;运用
1美学色彩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作用
1.1满足建筑的热工需求
色彩在阳光下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效果,建筑需要增强自身的保温效果,可以采取深颜色进行装饰建筑墙面,从而吸收热能,实现建筑的保暖性能。而浅色则可以更好地反射阳光,在空气干燥且温度较高的北方地区大多采用白色的墙面进行建筑装饰,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控制和利用,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在现代绿色低碳化的社会背景下,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或实现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是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现代建筑通过利用色彩进行自然能源的合理化利用,可以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建设发展[1]。
1.2发挥标志区分功能
城市中的建筑高低大小层次各不相同,琳琅满目的建筑如何进行标识和区分非常关键,色彩的装饰应用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建筑的标识性,方便人们进行寻找,放大建筑的特点,从而实现建筑的个性化。比如对于医疗建筑而言,以白色为基调进行整体建筑色彩的搭配使用,给人一种祥和安定的感受;餐饮业则采用暖色调为主,热辣的红色或有机的绿色都会激发顾客食欲,从而实现自然营销的效果。因此通过色彩进行功能区分和建筑标识,塑造特定的建筑氛围,在建筑群中可以得以建筑区分,便捷人们的生活。
1.3修饰建筑造型
建筑的结构基本都是相同的,因此需要进行色彩图案的装饰进行建筑造型,不同的色块的拼接会形成不同的建筑面貌,因此通过色彩进行建筑美观性的设计修饰,会起到个性化的效果。比如窗户较小的建筑会给人一种闭塞感,缺少通透性,那么则可以通过在窗户周围进行亮色的装饰给人视觉上一种通透感,在色彩的点缀下,让原本闭塞的建筑更加明亮化,美化建筑外观。而且可以将排水管和通风口进行色彩装饰,让原本看起来不那么美观的局部焕然一新,创意色彩设计方法,增添建筑的趣味性。
2美学色彩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2.1均衡性设计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
在建筑装饰工程中,房屋的高低、材料质量以及色彩深浅都应该将均衡性的设计作为重点,通过外部结构、内部空间的融合,对建筑设计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进行集中处理,以增强房屋建筑的均衡性,为建筑装饰美学价值的展现提供参考。例如,在某住宅项目的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认识到美学色彩在建筑装饰中的艺术价值,在项目设计中融入设计材料以及设计语言,并将乡土元素、自然元素以及现代元素进行均衡整合,为建筑装饰工程的艺术展现提供了参考,推动了建筑装饰中美学艺术的均衡发展。由于当前建筑工程存在体积大、高度高的特点,材料使用通常会选择硬度大、色彩昏暗的材料,若缺少色彩装饰,则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感觉。若房屋的整体感相对较强,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运用底层架空的设计方法,合理设计建筑结构,以更好地增强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性及质感特点,突出房屋建筑设计的艺术价值,展现建筑装饰设计的均衡性,从而为建筑装饰设计中美学色彩的运用提供参考。
2.2布局设计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
结合建筑工程的艺术特点,在美学色彩与现代建筑装饰的融合中,设计人员应该融合建筑布局和现代建筑设计,通过建筑艺术的空间、色彩的设计,保证布局设计的艺术性,所以,在建筑布局中,设计人员应该将房屋的建筑结构、功能序列、美学色彩的设计作为核心,以更好地展现布局设计在建筑装饰中的艺术价值[2]。
2.3协调统一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
伴随着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在美学色彩运用中,设计人员需要重视协调统一的原则。第一,形状的统一性。建筑装饰中,几何形状作为建筑美学中的基础内容,设计人员通过运用简洁的表达手法,就可以增强建筑装饰的艺术价值,并通过建筑装饰结构与建筑装饰色彩的融合,增强建筑装饰的整体价值。第二,主次的统一性。在当前建筑装饰工程中,项目的设计通常将复杂模块作为重点,通过独特性、个性化的设计,保证各项设计方案的协调性、统一性,所以,在美学色彩运用中,设计人员首先应该确定主次关系,通过主次的艺术衬托,增强建筑的设计张力,以便提升建筑装饰设计中美学色彩的运用价值。第三,色彩的统一性。在建筑装饰中,设计人员应该结合房屋建筑装饰特点,保证色彩的统一性,以增强美学艺术的设计效果,以免建筑设计中缺少必要的美学色彩,提升建筑工程设计的艺术性、整体性,展现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价值。
2.4营造建筑环境
色彩在建筑美学中的运用需要把握协调性,对于人们记忆深刻的标志性建筑而言,其特点除了带来新奇和美感外,更为重要的是打动人心。那么营造良好的建筑环境,突出建筑的功能特点,用色彩实现点睛效果,才会让建筑更加融入整个大环境,体现建筑的人文情感和建筑文化。色彩在建筑上的应用要恰到好处,不能太过张扬,融入周围环境,凸显区域特点,和谐统一,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契合,在整个建筑群中既可以独树一帜,又可以相辅相成,从而展现建筑之间的层次感和和谐性。
3结束语
色彩在建筑美学中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建筑的美观性和功能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要灵活地进行色彩的搭配和应用,不仅实现美观性的特點,还要符合当地的人文情感需求,实现建筑的功能性,表现出建筑的特点,使得色彩成为建筑的标识,增强建筑的个性,区分建筑之间的不同,提升城市建设的层次性。色彩作为建筑美学中的重要因素,通过冷暖搭配和颜色对比,突出建筑本身,让建筑成为环境的记忆点,实现城市多元化健康发展。
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论文
禅宗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中更讲究自悟性,即自身对事物的认知及感悟,类似于唯心论的精神感悟。所以,禅宗以感悟、直觉的方式来阐述不便于用文字来表达的内容,而音乐艺术也是通过人的审美心理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每个人的内心与处世经历均不同,因此对音乐中的情感“加工”不同,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理解也各有所异。
一、禅宗概述
禅宗是佛教众多流派中的一支,主要发展于中国,“禅”原意为“思考”“静虑”,是梵文“禅那”的音译。禅定就是安静沉思,禅宗也因禅定而得名。随着艺术各门类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已不再局限的将禅宗限定于佛教之中,而是与各艺术门类相联系,将禅宗的美学思想运用于自身学科的发展之中,最为常见的有室内设计、音乐、茶道等。禅宗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表现方式与内容上,在音乐的审美、创作、发展与传承过程中,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音乐,影响着众多的艺术家与知识分子。因此,有了诗仙李白的“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杜甫的“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等千古名句。
二、禅宗美学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作用
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总结出“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键、轻、重、迟、速”二十四况,其可以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要求。在这二十四况中,除去几个古琴的技法,几乎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传统音乐。这充分体现了禅宗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重要作用。禅宗音乐还将“中正”“平和”“淡雅”“肃庄”作为基本原则。此外,禅宗音乐还与儒家、道家有密切关系。儒家思想中,音乐要服从于“礼”,其“乐”更是为其服务。禅宗把音乐视为思想传播的工具,其演唱形式为“夹唱夹叙的说唱形式”,以单音音乐为主,旋律平缓,若声部过多,节奏过快,便不知所唱为何,失去了唱导的意义。因此,中国禅宗音乐家便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音乐内容上,忽略了音乐旋律和节奏。
因此,“和、静、清、远”这种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情趣的诞生,不仅仅是某一思想体系的产物,而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融合、妥协的共同产物。
三、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一)禅宗影响着传统音乐的艺术思维
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中,禅宗更讲究自悟性,即自身对事物的认知及感悟,类似于唯心论的精神感悟,以禅宗的语言来表示,这就是顿悟。所以,禅宗以感悟、直觉的方式来阐述不便用文字来表达的内容,而音乐艺术也是通过人的审美心理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每个人的内心与处世经历均不同,因此对音乐中的情感“加工”不同,对其蕴含的情感理解也各有所异。换言之,禅宗美学与中国传统音乐在感悟理解上有高度的契合。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古琴可谓是其中的典型。古琴是用琴音中的“虚与远”来营造出“高山流水”的空旷之美。古琴的演奏将左手的实音与右手的变化音相结合。左手的滑音变化营造了若有若无的感觉,古琴与生俱来的音色又有让人心沉气定的氛围。另外,震音、吟、揉的运用若过于频繁,其余音便会转弱或消失,只余手指在琴面上转动,这“无声之乐”便形成了音乐进行中的空间感和那种飘逸、秀丽、禅境式的空灵。从虚、清、远的气韵直至“平淡天真”是一种“化境”,平淡到极处,才有宇宙万象的涌动。天真显露,才有活泼生机往来的空灵和变化。心中廓然无一物,真实的生命与宇宙自然真纯的元气淋漓混融,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成熟的琴师(作为一个艺术家)与禅僧(作为一个彻悟者)共有的精神上的完全解脱,只有人的本质与禅的形式完全契合,才能达到如此的妙境。
(二)禅宗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精神
禅宗思想主张自身对事物的理解,而非他人对自身的影响。正如《礼记·乐记》所言,“夫乐者,从于心者也”。禅宗讲究思想的独创性,这也是禅宗对感性世界的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传播相对闭塞的时代,禅宗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有“自娱”与“娱他”的性质,古琴的演奏与“娱他”相比更讲究内在的“自娱”。仍以古琴為例,长久以来,古琴被认为是提升自我修为的一种乐器,在演奏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抒发。这也印证了古人“以音会友”“知音难觅”的说法。演奏者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演奏中体现自身,追求个人价值,促进传统音乐新思想的产生,影响着传统音乐中主体精神的发展,同时也强调传统音乐中主体精神的重要性。
(三)禅宗美学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产业化
江西省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每年都会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如上元节及每月的神人诞辰等。其中就有众多传统乐器伴奏,如月琴、笙、古琴等,禅宗音乐文化也是地方文化产业化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是与“道”与“禅”相关的文娱节目中,将禅宗音乐在有形的文化活动中进行了无形的文化宣传。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文娱商品也是传统音乐产业化的一种形式。将用心感受的传统音乐具象化,从而带来部分经济效益,带动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关键字: 材料;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设计;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谈到生态环境材料这一概念,它是由日本的一位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EcologicalMaterials),其内涵在于材料使用与生态发展的协调性,并且应该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这就要求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过程中,更多的考虑到环保性和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损耗及浪费,让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率更高,避免使用有害物质材料,使其与环境的亲和性更高。站在时展的角度上看,此概念的提出,是适时对于社会发展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在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态环保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它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也更加突显,所以它也必定成为现代社会对于建筑新型材料应用的一个基本参照标准,相应的对于这种材料的应用美学研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从建筑设计美学角度上看,我认为首先建筑设计美学是建立在设计与美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的是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形式美感,是以建筑材料为依托的美的表现形式。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建筑所传达出来的建筑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它受到各地域跟所在时期的文化影响,而每个时期由于文明程度不同,所以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也会存在差异,固各个地区的建筑在整个外观上就会展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早期所谓的建筑只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个取暖跟居住的空间环境,而随着物质及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建筑的形态及美学研究就会更加深入,材料的运用就会变得更加严谨,而生态环境材料是适时建筑材料传达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全新材料,虽然与古时运用的材料在某些方面会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所传达的文化意欲与科学预见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现代建筑学家托特・哈姆林的代表作《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提到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个原则,其中包括统一、比例、均衡、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色彩等,他的这些观点能够较概括的将建筑设计美学当中的许多精髓提炼出来,更好的推动建筑设计美学的进步。材料不论以何种工艺打造完成它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我们人类用自我主观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客观建筑存在呈现形式。下面以各地区对生态环境材料的在建筑的应用做简要分析:
一、上海世博会半透明的意大利馆
在这个建筑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环保问题,提出了生态气候的设计理念。设计中使用了较多的新型生态环境材料,如创新性的使用了普通的混凝土与玻璃质地的混合材质即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这样的材料能够达到生态环保、节约能源的目的。从建筑外观上讲混凝土本身会带来一种素净、庄重及端庄柔和之美,且使用此种材料增加了建筑外观的透明度,区别于以往的建筑外观特点,不管是从室内还是室外角度去看这个建筑,建筑新型材料带来的不同透明效果加上不同光感的照耀,建筑中事物的若隐若现,都能呈现美的一种体验。而且这种新型的生态环境材料能在冬天通过自然光照效果增加室内的温度,夏天又可以通过水流与自然通风调节室内温度,从而达到减低温度的作用,减少了资源的耗损,这既符合了生态环境材料的特点,而且它又是新型生态环境材料在建筑中带给我们的诸多惊喜之一。此届世博会运用的生态环境材料中除了意大利馆外,在其他馆中也相应运用了此种材料,这也是当代对于追求环保、低碳、绿色理念的一种体现。
二、日本木的殿堂――兵库县木材博物馆
此建筑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主持设计,主体材料均为原木质材料构成,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环境材料。从建筑外观上看,它不同于安藤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设计的日本馆,木质材料的设计并没有使用更多的直线排列的造型设计手法,而是使用圆形排列,从建筑的中空部仰视往上看去,圆形弧度设计能找到古代万神庙的设计影象,但又非雷同。此建筑的木材,将他们分成规格的几何形状,空间中进行合理的组织穿插,进入此空间中,木质柔和的几何组织关系并没有凸显建筑的坚实,而是展现了几何线条的韵律及纤细,让这个木材博物馆看上去更富有亲近自然之美。
三、全真空玻璃幕墙天恒大厦
建筑坐落于北京市名副其实的寸土寸金黄金地段东城区东直门立交桥附近,是集一座写字楼及商铺为主要功能的高档建筑。面积3693平方米,整个外观大部分采用新型生态环境材料全真空玻璃幕墙构成,此种材料能够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还能够抵御紫外线的照射,调控室内温度,节约室内空调的能源消耗。而且从玻璃本身它的美学角度来讲,玻璃有玲珑剔透、透光性好、反射物体能力强的特点,为建筑塑造美的视觉享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建筑中使用的新型玻璃材质更多凸显了一种豪华的建筑风,为在此处办公的人员提供了一种高档商业写字楼的心理效应。
综上所述,在建筑业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建筑的设计美学研究能够达到人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的话,那么这样的建筑设计才是一个好的建筑设计。而权衡是否为生态环境材料分别要看从质量、经济、资源、能源、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判断,生态环境材料作为一种能够较好的平衡生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一种物质材料,它能够将自然的感性形式以一种更好的方式进行呈现,所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所利用,而它的美学价值研究就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Z珞. 我国城市建筑节能的思考与研究[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27(4):26-28.
[2] 汪琪美. 北京100044.建筑生态与节能[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14(2):09-11.
[3] 曹伟. 生态建材 生态建筑 发展战略. 新建筑,2001,15(5):108-109.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美学规律;探究
引言
房屋建筑物就是用来满足人们居住、办公等一系列活动的实物场所,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房屋建筑物所能提供的精神享受。古老、传统的火柴盒式建筑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观点要求。越来越的美学思想被注入到建筑艺术上去,虽然在房屋建筑的美学设计上千奇百怪、形态各异,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与不同的民族之间,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建筑形式也千差万别,但是还是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要想建造出美的建筑,就必须遵循包括空间组合、统一、均衡、比例、韵律质感、色感等等建筑美学法则。当然,现代的建筑美学正在像更加宽广的领域中发展,通过自然美、环境没、人文美的相互结合,形成房屋建筑设计美学的发展新趋向。
1、统一性、协调性
无论是什么样的一种艺术,它都具有其风格独特的统一协调性,房屋建筑也不例外。然而往往在房屋建筑中,为了满足各种使用的目的形成多样性的同时,最容易丢失的就是统一性。房屋建设的协调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的形状、表情、颜色以及主从分明的协调统一。
1.1房屋建筑简单几何形状的统一
建筑物形状上的统一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统一,任何结构简单、容易辨识的几何形体都存在着其某一种必然性的统一。在房屋建筑的设计中研究其形状的统一性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①次级部位对主级部位的从属性关系,具体就是指低处部位对高处部位的从属,小部位对重要部位以及支配部分的从属。②运用形状的协调特性,利用好形状与尺寸的协调统一性可以深入到房屋建筑的最细小部位中去,这样不仅仅能够完成建筑物内外统一构图的任务,还能很大程度上彰显建筑物的表现力。
1.2表情的协调统一
一个完美的建筑物,要表现出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建筑物整体上都是采用了一种结构体系,这样一来建筑物的外观也就完全受结构的支配,最终形成建筑物整体的协调统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物也是拥有性格的,每一个建筑物的性格最终受其功能来决定,因此,在建筑物功能方面保持协调统一对其性格、表情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1.3搭配色彩获得统一
房屋建筑物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只有通过色彩的搭配才能实现协调统一。这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筑物材料的选取,一般情况下对于不同时代的建筑以及风格不一的建筑等,采取相同的材料进行建设,往往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协调统一感。建筑材料的色彩在设计时进行完美的对比反衬,也会产生令人欣悦的的统一效果,但是要特别强调的是,对比指的是一种强调效果,即重点点缀,而非材料与色彩等产生欣赏上的矛盾。
1.4主从分明,以陪衬求统一
无论是何种房屋建筑,简单也好,复杂也好,建筑物根据其自身的功能要求都可以分出主要部分与从属部分。在设计施工中对主从部门加以区分对待,这样就可以使得建筑物显得自然、清新,避免平淡、松散、无统一性。当然,建筑物的外形设计极为重要,如果能够恰当的处理好主要与从属、重点与一般的协调关系,这样就能让建筑物显得主次分明,以主遮次、以次衬主,增显建筑物的表现力与协调统一效果。
2、均衡与稳定
我们知道一幢完整的房屋建筑物,在其大小、高低、材料质感、虚实变化以及色彩的深浅等的不同,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轻重感。但是一般来讲,我们认为那些体重过大、材料粗糙、色彩暗淡的实体的建筑物会较重;相对来说体量稍小、色彩明快、材料光洁、通透的会让我们感觉较轻。由此看来,研究均衡与稳定对建筑物的形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均衡
所谓的均衡就是研究建筑物上下左右各部分之间的轻重关系,是观赏对象所拥有的特质。凡是具备良好均衡性的艺术品,都会在其均衡的中心上特别的强调。
2.1.1建筑物中最简单的均衡----对称
我们常见的复杂建筑物中,在设计其外观阶段往往最主要强调其均衡中心的设定。在世界各地比较知名的建筑中,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够通过一种非常自然的进程来让观赏者受到启发。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找到主要的入口,把建筑物的均衡方面明确的体现出来。
2.1.2不规则或不对称的均衡问题
虽然一些建筑物的均衡中心在形式上不尽相同,但是上升到美学角度来看,它们显现出来的这种不对称却存在着等同。我们常用的杠杆原理在这里就有一个很好地体现,当一个意义上是次要的、远离均衡中心的小物体,往往可以用靠近均衡中心的大物体来均衡它。让人们不自觉的朝一个中心走去,这就是建筑物均衡中心的可靠作用,因此,一个设计优良合理的建筑物无需多少导向标识。
2.2稳定
房屋建筑物的稳定问题就是指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一般情况下都会设计成上小下大,从底部向上逐层缩小的技术方法来寻求稳定效果。
3、韵律
任何一种物体中的各要素重复出现所形成的一种特性就是韵律,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中都是存在的。就是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和这种不断重复现象所形成的独特节奏,能够给人们以美的感受。韵律实质就是元素重复的一种属性,在建筑中,这种有规律、有秩序的重复能够给建筑物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形状的重复、尺寸的重复、复杂的韵律重复以不同重复为基础,这三点是建筑物中最为重要的重复。在建筑物中,韵律不仅仅可以是开放式的、不确定的,还可能是确定的、封闭式的。一般来讲,世界上伟大的知名建筑都具有这种韵律,并且能够给人一种极强的感染力。
4、比例
在建筑物中,所谓的比例就是指长、宽、高、三个方向之间的大小关系。这种比例关系贯穿于整个建筑的任何层面,无论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存在合理的结构比例,才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给人以和谐、完美的感受。
5、结语
总而言之,美学规律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是在当前的建设中已经得到了很好地运用,同时也得到了人们的赞同。但是,相对而言建筑设计的美学工作是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活动,如果只是一味的遵循前人总结出的观点与规律,就会很难满足人民审美标准,出现审美疲劳。因此,我们必须在灵活的应用这些规律的同时,不断总结、创造出新的技术,再结合地方特点、文化、环境,设计出既满足人们功用的房屋建筑,同时还能满足人们追求美的愿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构成艺术;建筑设计;运用;解析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构成艺术在建筑中的运用更是美学应用的代表。然而在现代的一些运用中,由于各种原因,构成艺术在建筑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统一、均衡、节奏和韵律的美学原则,因此,本文从构成艺术的点、线、面和色彩出发,深入探讨构成艺术在建筑审美法则中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构成艺术的起源
从美学角度理解,构成是一种造型美学上的法则。构成不仅应用与绘画与雕塑,也广泛的应用于建筑中,在建筑的形体塑造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构成艺术起源于 19 世纪 20 年代,荷兰一些青年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的造型艺术团体。当时,他们认为最好的造型莫过于几何形象与几何构图。后来,当人们发现这一简单的思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时,便开始将构成艺术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领域之中。设计师将几何形体、色彩、空间的构图关系进行大胆的引用,给人们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直到今天,很多建筑设计师试图通过构成艺术手法,打造耳目一新的建筑艺术。
二、 构成艺术的内涵与特征
“构成”,字面本身有“组织,重合,组装”等含义,“构”的原意是“筑土为木以为宫室”。“构成”从传统的概念上进行理解,可以理解为元素的组合和重组构造,具体指在一定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分解、组合。构成是一种造型活动,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一种构成方法。“构成”包括两方面的要素,第一要素是指形态上的要素,即点、线、面、体、色彩、材料、技法和技法运用的法则等;第二要素即心理要素,具体指人通过视觉和感觉器官来引起心理上审美的认同感。其中,构成艺术主张把形态和色彩等因素作为构成的主体,几乎不存在具体的对象。然后直接追求造型的纯粹、简洁、抽象,从而给人打造形态、色彩造型空间的时间感、空间感、运动感、节奏感等。这种美学创造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人以绝对的视觉享受。因此,我们说构成艺术是一种通过研究形态、空间、色彩来表达某种意图的艺术。
构成艺术赋予了所倾注的对象以特征,其中审美特征是构成艺术的主要特征。人们长期以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一定的审美特征,而任何造型都要服从与这种总结出的自然规律,这就要求构成艺术需要兼具个性与共性之美。既能够在建筑中体现个人独到的见解,又要体现社会文化的潮流。由于人与人的经历不同,因此对于每个人的感受也不一样。在构成艺术创作中会具有鲜明的个性表达,而共性特征是千百年来的积累。只有遵循共性特征,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其次,构成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了真、善、美的思想内涵。在构成艺术的应用过程中,设计师们常常喜欢把真、善、美的情感寄托融入其中。通过真体现人们生活中最贴近心灵的部分,通过善唤醒大众共同的心声,借助“真”、“善”获取“美”的升华。再次,构成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点、线、面、色、材质是表,而真、善、美是内涵。只有合理的将两者进行融合,才能在建筑中创造出大家喜爱的艺术品。
三、 构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随着构成艺术广泛应用于建筑中,在现有的建筑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代表,这些具有构建艺术审美风格的建筑为城市、为地区增添了美丽的风景。
1. 点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在几何当中,点不仅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构成艺术中,点是最小的单位,也是建筑形态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没有点就成不了线,任何物体都是从点开始积累起来的。我们把形态比较小的形态统称为点,无论点的形状如何,无论处于哪个位置,在建筑设计时都作为点进行布置和设计。点在建筑结构中虽然不起眼,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它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点的点缀和衬托,使人们充分的感受到具体的膨胀和扩大效果。因此,点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作为一种造型原色,可以有效的产生位置效应、集中效应、方向效应和动静效应,是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不同的设计环境中呈现不同的特色。
2. 线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在几何学中,线是由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相对于“点”在建筑设计中的活跃程度,“线”则显得沉稳了许多。线可以说是生命创造的符咒,利用线可以有效的进行空间的分割和链接。线主要承载的是建筑的长度和方向,有时也是宽度的体现。线按照不同的形状和性质可以进行区分,如直线、曲线、水平线、斜线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状态可以给人打造不一样的空间,从而形成了建筑或者明朗、或者庄严、或者静止、或者生动的形象,给予了建筑以生命力和审美情趣。比如在我国传统的建筑中,点和线的紧密结合就成就了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形式。歇山顶、庑殿顶等建筑形式,就是合理利用线的艺术形式。不仅利于采光,而且利用雨天的排水,从心理上给人轻盈轻快的感觉。
3. 面在建筑设计中运用
相对于点和线来说,面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力随着面积的增大而提升。面的特点是具有长度和宽度,在一定情况下具有厚度,在视觉上面给人的冲击总比点或者线大很多。面可以根据形状分为几何形的和自由形的,几何形有直线形和曲面形,而自由形的还可以分为任意形状和偶然形状,一系列的几何形状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于是,建筑设计师门利用面这种独特的特性进行设计。他们利用自由形状来实现张力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利用曲面造型的多样化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同时带给人艺术的美感。例如我国的奥运赛场鸟巢的设计,就是运用线与面的结合,给人以与众不同的视觉空间和想象。
4. 体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在建筑设计中,体是立体造型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在诸多的构成艺术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体通常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的三维立体空间的形态,通过立体空间表现建筑的视觉效果。在建筑师的手下,常常将体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然后通过链接、渗透的各种手法,体现各种各样的艺术造型,这些艺术造型给人带来动感、张力、稳定等不同的空间感受。比如垂直的方向的形体可以给人以庄重向上的感觉,适合设计雄伟的建筑;而水平方向的形体给人以平静坚实的感觉,适合设计住宅;具有倾斜性的建筑具有活动和动感,适合建筑一些公共场所。比如埃及金字塔的建筑,方锥体的形式给人高大、庄严的形象。
5. 色彩视觉心理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在建筑中的应用相对就显得比较自由,和其他元素比较起来有较大活动的空间,它可以很恰当的表达出设计创意和渲染文化气息。另外,色彩也可以对建筑造型中的某些不足之处可以进行合理调节。比如在欧式古典建筑中的墙面上的装饰物,如线条、透视门、山花、柱式、穹顶等。看上去很多但并不显得杂乱无章,反而让人感觉丰富多彩、细腻柔和非常美。现代许多建筑设计中,常常用色彩对建筑上的一些部件如门、窗户、阳台等进行装饰,通过这些装饰来突出生活气息。值得提出的是,单一的色彩是把许多看上去很复杂的造型进行整理的过程,而复杂的色彩搭配可以改变呆板的建筑形象。只有合理的恰当的运用色彩,才能在设计艺术中相得益彰。
四、 结语
总之,在当今时代下,建筑设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不单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明需求,还影响了精神文明构建。本文通过研究构成艺术,发现构成艺术已经根植于现代建筑之中,现在设计师正努力的结合实际把这些艺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构成艺术会在建筑设计中更加的完美。
参考文献
[1]邓宏.建筑专业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装饰,2009(03).
关键词:抽象;构型;建筑;效应;原则
1简述抽象几何构型元素及建筑空间设计的定义
1.1概念定义
几何构型,是指一些建筑内部构造中一些符合数学几何方面的立体形状。抽象赋予了数学上几何构型不一样的概念,更符合现代人对于建筑的审美要求,在建筑学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建筑空间离不开基本的抽象几何构型,它们是一种基本的元素体,给建筑带来了不一样的美感。建筑空间是建筑的形体存在,每一个建筑都有自己的空间,无空间不成建筑。建筑空间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其中,使用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建筑存在的最根本意义。而建筑的精神功能比较虚化,一般与等相结合。例如,在宗教熏陶下形成的文化建筑空间和一些图腾文化等植入到建筑本身,会使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体现功能,即表现出精神功能。
1.2近现代时期的研究情况
对于抽象几何学,它最初始于包豪斯时代,也即从那时候开始,抽象几何构型开始逐渐展现出艺术效果,在建筑、艺术品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结合。而如今,抽象几何构型元素已经成为造型艺术的表达方法,比如在建筑设计、立体设计和美学平面设计中都与几何构型元素息息相关。建筑学的出现已无从考究,但一直缓慢发展,直至于几何构型元素相结合,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建筑空间使用的一些元素和语言文化表达非常单一、枯燥,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与几何构型元素相结合,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艺术感和美感,同时也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审美及对建筑的要求。因此,现代的建筑空间设计更加抽象化,它的抽象是基于抽象几何构型元素上体现的。现代建筑造型独特,设计大胆和创新,正是源于此。
2抽象几何构型元素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1语言效应
抽象几何构型元素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能够体现语言效应,主要有三个方面(几何学角度):分形几何、欧式几何和拓扑几何。这三种语言效应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空间观、建筑形体、建筑思潮和绘画艺术,详见表1。总而言之,欧式几何是使用最广泛的,其语言效应能够简单识别,主要应用在现代主义建筑上;分形几何相对来说更具趣味性,更加灵活、生动,在仿生建筑和分形建筑中应用更广泛,因为它抽象元素基本从自然界中参考并剥离出来;拓扑几何,它是对几何构型元素在横向和纵向上进一步的拉伸和弯曲,获得更具创意和美感的创意复杂曲面,这个构型的建筑空间形体内容非常丰富,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应用在自然主义建筑空间设计中。
2.2三大原则的使用
建筑空间设计中应用抽象几何构型时,我们需要注意几个原则:结合形态与意义、设计适当的造型和维持整体的一致性。结合形态与意义,是指在建筑空间设计前,需了解几何构型元素的形态以及它表达的意义,将两者理解结合后,再以此作为自己设计建筑空间的出发点或者创新点。因为如果脱离实际的意义,那么几何构型元素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阻碍建筑空间的设计。抽象几何构型元素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包括灵活多变,动态变化,丰富内涵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等,所以如果没有选择恰当的造型,会达不到意想中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尝试,从而找到一个能够协调抽象几何构型元素与建筑空间设计的造型。和谐一致是建筑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仅为了美观,而且也是为了建筑设计建造成建筑的现实性,为了建筑物自身的稳定以及居住人员的安全。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略装饰材料、装置材料、色彩影响等因素,只有综合全面考虑,才能更好地实现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一致性与和谐性,赋予建筑更大的价值。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新事物和技术不断涌现,给几何构型元素与建筑空间设计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创意点子与方向。相关人员需要不断挖掘和注入新鲜活力以及追求建筑空间的丰富美感,与现代审美观互相磨合和进步。只有这样,几何构型元素才能在各个方面得到极大的运用和发展,创造出更加具有内涵的语言效应等,从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作者:赵茂锦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大鹏.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构成秩序[J].建材与装饰,2016(06):121-123.
[2].抽象几何构型元素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樊艳春.数字美学在当代别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设计规则
归根到底,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具体的设计规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1.1、相互协调
建筑设计体系是由不同部分相互协调组成的,每个部分在具体的施工环节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合理区分每个施工环节的需求度,在对重要环节进行重点设计的同时,加强各个设计点和施工点的相互协调。
1.2、增设防护实力
建筑设计的安全设施是相互重叠的,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外力侵袭,一切阻挡外力的部分都会起到防护作用。在设计中,如果只注重部分建筑结构,就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安全系数没有上限,多一份安全就会少一分危险,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建筑工程各个部分的设计工作,不断提高工程的安全防护实力。
1.3、刚柔并济
遵守刚柔并济的设计规则,就是根据建筑结构的承受力大小,采取不同的建筑结构防止建筑变形,在减少外力侵袭的同时,缩小工程变形的程度差。
1.4、疏通联系
在建筑构造体系中,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最合理的构造体系就是将整个建筑构造一体化。从设计角度出发,就是要加强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疏通,以此来增强建筑工程抵御外力的能力。
2、建筑节能设计
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明确将节能减排作为重点改革的方向之一。节能建筑指的是在建筑规划分区时,根据气候来进行设计和节能,就民用建筑的节能设计而言,就是对建筑的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等都达到一定要求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
2.1、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但因为资源的积累相对其消耗的速度要缓慢得多,在全球范围内,石油、煤炭等能源正在逐渐枯竭,人们只能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目前,我国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能源的利用率低;二是能源的分布不均,虽然已采取了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措施,但仍然不能优化资源配置;三是能源结构不科学,主要以煤炭为主,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四是由于技术不佳,导致能源的利用率低,浪费率高。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进行节能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改善我国的能源利用情况,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建筑工程的良性发展。
2.2、改革建筑规划设计
在对传统建筑设计进行改革时,应认真考虑选址、布局、朝向、间距等因素,切实做到节能设计。第一,尽量将建筑布置在向阳避风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还能较低热量损耗,这就要求设计者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作出判断,例如,地区的风向变化等因素;第二,经研究表明,建筑的体型系数与耗热量成正比,而控制体型系数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降低建筑的面宽,增加进深、组合体、层数等。为了增强节能效果,可将建筑设计成体型结构复杂或表面凹凸不平的形状;第三,还要将建筑工程的朝向考虑到节能设计当中。
3、高层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建筑群,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高层建筑的设计要建立在科学化、完善化和人性化的基础之上,对其主体、顶部和裙房三个部分进行优化设计。3.1、高层建筑的设计特点
高层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不仅要承受在垂直方向上的重力负荷,还要承受大自然环境的风力水平压力,同时高层建筑在抗震方面也要求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对其设计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建筑来说更高。
3.2、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3.2.1、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问题
相对于其他建筑工程设计而言,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要求更高。首先,它的总体布局要保证安全通畅,出现紧急情况'时能确保人员的及时疏散,所以要把采光设备和紧急照明设备增加到设计当中;其次,合理划分防火区域,在高层建筑的楼道内增放消防器械,如消火栓等。
3.2.2、高层电气设计问题
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针对消防电源与配电设施的设计,要保障电源的多元化,确保供电通畅;第二,安装停电应急设备,如应急照明灯;第三,合理设计电梯的位置和数量。
3.2.3、防雷击设计问题
防雷击问题是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秉承“整体防御、综合治理、多重保护、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建筑层的顶部安装避雷针、避雷网或者避雷带,防止因雷电冲击造成的建筑破坏和人员伤亡。
3.2.4、高层抗震设计问题
在建筑设计问题上,设计者应结合最新的抗震需求和相关规定,在地震频发地带加强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的抗震级别。
除此之外,高层建筑设计还要加强底层入口、建筑围护和其他服务设施的设计。其中,对于底层入口的设计要根据不同地域进行不同的设计,例如:北方的要保证冬季的底层温度,南方的要保持通风散热;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还要注重护栏的设计,这样可也增强工程的安全性;在设计初期,还要将各项服务设施考虑进去,比如:在底层入口设立值班室,方便对出入人员的管理,建设停车场、应急呼叫装置、分户信箱和公用电话等。
4、建筑砌体结构设计
砌体是一种多应用于民用建筑的制作墙体的传统材料,砌体结构则是由块材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是以砌体为主制作的结构。目前,我国建筑的砌体结构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砌体结构的材料、设计不合理,其中,砌体结构设计不规范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房屋建筑需要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进行建造,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达到相关的安全标准。在房屋建筑砌体结构设计中,会常常出现房屋超层或超高等有违建筑设计规律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在建筑的底层是商铺时出现的更多。
5、建筑设计与美学艺术的结合
房屋建筑是设计美学与实体艺术的巧妙结合,现代房屋建筑设计更是以美学为基础,使人从直观的视觉感知,实际体验和居住都能有美的体现与享受。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不仅要确保建筑的实用安全性,还要从美学角度出发,合理设计建筑的空间、色彩、主次布局和视觉效果。
目前,美学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其设计工作时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建筑工程的设计应不拘泥于一处,一定要有所超越,有所新奇。例如:在房屋设计工作中,设计者要灵活运用建筑学与美学之间的相通之处,积极寻找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结合当前房屋的结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环境等设计出不仅可以满足人民基本居住要求,又能满足建筑美学特点的房屋,使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6、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在认真分析工程所在地自然环境因素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设计规则,对建筑工程的结构、安装设施、抗震等级、应急设备和相关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还要加强建筑设计的检测工作,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冷鹏.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分析[J].门窗,2014,02:96.
[2]张韦韦.浅谈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2:119-120.
[3]李文.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初探[J].电子测试,2014,06:105-107.
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融合
建筑是人类文明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在物质化的同时,也在被精神化和审美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不断进化的历程中,新的设计理念不仅能使我们更加自如地再现自然美景,甚至能创造出超自然的人工奇景。它不仅极大地改善我们用于造景的方法与素材,同时也带来全新的美学观念。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其外观不仅可以反应一个时代的进程,同时也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建筑的美学性就是将美学与建筑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过程。二者在现实的发展中体现了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其结合的程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的变迁步伐。现代建筑美学伴随着现代化生产而发展,可以追溯到首先在英国展开的工业化进程,以及随后在欧洲各地掀起的“新艺术运动”。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志制造联盟”和“包豪斯”全面发展的以几何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为核心的“工业美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门以研究建筑工业美为核心的建筑美学。
早期的建筑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并没有考虑到建筑的美学特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不单单的要求建筑停留于满足基本需求的层面,更多的是体现建筑美学性。因此建筑中开始越来越多的体现出美学美的概念,例如中国古典建筑为了增加建筑物的美感而增设斗拱、屋顶的翘角飞檐等,或者是在建筑的表面雕刻兽纹。当现实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于现实建筑的不满足时,就会想到新的建筑形式,而新的建筑形式需要更高的建筑设计,而这就会极大的促进人们去发现如何实现提升美的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所蕴涵的内容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建筑设计以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生产设计以及建筑设备等内容。材料与结构是建筑空间环境的骨架,而建筑所使用的设备是限制建筑水平的设计条件。建筑设计的发展可以说是建筑美学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没有一定的设计作为支撑,再完美的美学也只能停留于纸面或者头脑;建筑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设计,是设计与美学最为直观的体现。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要求建筑设计人员以及施工设计人员在建筑的美学性设计以及建筑设计方面不断的提高,其目的是既满足建筑物安全、耐久、适用以及经济的建筑特性,同时也尽量的体现美学性,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而这也是对于建筑美学的基本要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中的这句话将设计的形式与内容融会贯通,相辅相成,文指文采,质是实质,彬彬即和谐相配。实质欠缺文采未免粗率,文采盖过实质则显虚浮。两者谐和相配,才是君子。儒家认为礼乐是文,仁义是质,“文质彬彬”说的是人的外表、举止、风度与内在思想素质的关系。其实,建筑艺术亦是如此。
在实际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的主要体现:
(1)均衡,是任何观赏对象中都存在的特性,是建筑物中最重要的特性。具有良好均衡性的艺术品,必须在均衡中心上予以某种强调,主要指的是建筑物构图上的对称性,可以理解为建筑物上下、左右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我国建筑的均衡方式主要是在中轴线上实现左右的对称,最典型的就是北京的故宫。
(2)对称、不对称的或不规则式的均衡问题,对于复杂的对称建筑,对均衡中心的强调往往是外观设计中颇费周折的事,许多成功的建筑设计,还能以一个自然的进程来启发观者,引导他们自然而然的绕向设置主要入口的主要里面,把均衡非常明确的点出来。当均衡中心的每一边在形式上虽不等同,但在美学意义方面却拥有某种等同时,不规则的均衡问题出现了。均衡中心的吸引作用,往往使人不自觉的朝这样一个中心走去,因此,设计的好的建筑物,只需少量导向标志。
(3)比例,这些比例关系常常会有助于建立协调的比例关系。通过调整建筑物的各部分的比例,例如虚实的比例、长宽高的比例以及凸凹的比例等,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视觉印象,达到增强审美性的目的。
(4)韵律,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而这些元素之间,具有可以认识的关系。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必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和阴影、不同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的。建筑中的韵律,并不局限于立面构图和室内细部处理,内部空间中韵律甚至更加重要。韵律可以是不确定的、开放式的,也可以是确定的、封闭式的。在复杂建筑物中,大和小、宽和窄、横排的房间和纵列的走廊等等空间变化和渐变的韵律相交替,创造出一种有秩序的变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伟大的和纪念性建筑才具有的那种感染力。
(5)空间和形体,建筑主要是通过空间构造来满足实际需求的,建筑设计中应用空间的转换可以达到很好的美学表现性。实际中可以通过将住宅中的房间设计为不同的大小或者有意识的将公共建筑中各个建筑设置为不同的占用面积等形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形体即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或者理解为外形,是通过形体与线条,空间和实体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并且有意识的凸显个性特色以及美学性,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色彩在此发挥的作用。
现代建筑的发展与人们对于建筑物审美要求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经常的情况是人们感觉已有的建筑水平不能满足审美的要求,并且希望通过将建筑设计与建筑美学的结合达到更为理想的情况。
建筑设计是建筑物的支持与保障,没有一定的设计作为支撑,美学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例如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期间设计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建筑美学的产生及发展,而设计的发展也只有在建筑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成熟。深化建筑美学,提升建筑设计是一个国家的社会、固有观念、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影响着建筑美学的发展。而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都要以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为前提进行建造,以期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更是促使人们对于建筑有了更为高层次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施工中加强设计的改造与监督,达到建筑物在设计与美学两方面的协调。
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的发展是相互影响而又统一的结合体。建筑设计的发展可以直接的给人们以建筑美学形象,而建筑美学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建筑形象的更新,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将二者的联系理清,让二者相互的促进,做到建筑设计与美学的统一。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具有美学性的建筑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降尔维.《建筑的美学与设计》[M].黄运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中国建筑美学》作者:侯幼彬主编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1997-9.
[3]陈伯超.世界建筑形态美[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29~45.
[4]《建筑美学》作者曾坚,蔡良娃著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2-1.
关键词:室内设计;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在环境保护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现代化理念,在设计领域内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为能够使设计效果得以有效提升,设计人员应当在充分认识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应用,使其能够与建筑室内设计有效融合,促进建筑室内设计能够得以进一步发展。
1建筑室内设计中应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原则
首先,生态可持续发展设计中的生态环保原则。在现代建筑室内设计而言,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应当使实际设计将生态功效以及环保功能得以一定体现,对于生态无毒害材料选择应当加强重视,同时应当注重应用生态装饰技术,在使这些条件能够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室内设计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设计得以较好实现,使室内环境更加符合人们生活需求及当前设计要求。其次,生态可持续发展设计中的结合自然原则。在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对于生态可持续发展设计而言,应当使融入自然及回归自然特点得以充分体现,应当较好体现出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可再生性资源以及能源。对于大自然中的很多能源而言,其均属于可再生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及能源基础上,可使其它非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得以有效减少,可使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得以更好实现。第三,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现代化科技原则。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实行建筑室内设计,其更加注重对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应用,主要包括智能化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合理运用这些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可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得以有效减少,并且能够使人与自然之间更好实现和谐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1-2]。
2建筑室内设计中应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要求
2.1积极营造室内绿色空间
在建筑室内设计过程中,对于营造绿色空间而言,其所指的就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然生态景观引入,从而使所创造出的室内环境能够与人们居住条件及要求更加适合,使整个室内环境空间均能够体现出生机与活力,从而使人们在居住中能够达到身心愉悦目的。具体而言,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应当对有关自然景观有目的且有针对性引入,在设计人员合理设计基础上,将其放置于适当位置,从而使室内设计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2注重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在传统美学、现代美学及生态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现代化美学观点。对于生态美学而言,其侧重于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实现和谐统一,注重人文美与自然美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在这种美学观点中的审美情趣就是崇尚自然,通过对一些比较形象的仿生材料及天然材料进行运用,从而更好进行室内装饰,从而使人们能够产生清新自然之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而言,应当遵循自然美原则,使设计作品能够与生态系统发展需求更加符合;另一方面而言,应当使设计人员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对人们生态美进行创造,从而使人工环境及生态环境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结合,从而使室内设计更好体现出生态美学特点。
2.3绿色材料的应用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室内设计过程中,绿色材料的应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求。通过对绿色材料进行应用,不但能够实现能源节约,使资源浪费情况得以减少,并且还能够对人们生命健康及室内环境更好进行保护,可使绿色植物生长提供更好空间,可提供更好技术支持。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这些绿色材料进行利用,可使室内绿化得以多角度、多层次及多维度实现,使建筑物及大自然之间实现有效融合,使室内环境得以较好改善,可更好提升人们生活质量[2-3]。
3建筑室内设计中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应用
3.1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实际建筑室内设计过程中,应当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对设计理念进行合理开发,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选择清洁无污染的一些资源及能源,应当对一些自然资源及能源进行利用,可尽量多应用风能及太阳能等相关绿色资源及能源,对太阳能及风能等新型设备应当开发利用,从而将煤及石油等一些资源代替。对于太阳能及风能等这些能源而言,其属于清洁能源,不会产生污染,通过对其进行合理应用,不但不会污染室内环境,同时还能够使室内环境与室内环境之间实现良性融合,从而可实现节能环保目的。比如,在实际设计可选择太阳能热水器,其能够使太阳能转换为热能,从而可满足人们需求,使煤炭资源得以节约,使人们消费成本降低,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3.2合理应用植物绿化技术
在建筑室内设计过程中,为能够使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得以更好应用,植物绿化技术的应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主要是因为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还能够减轻噪音污染,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及作用。在室内装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有毒化学物质产生,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们身体健康会产生较严重危害,为能够将这些化学物质有效清除,有效减轻其所产生危害,则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应当积极引入绿色植物,使室内绿色面积能够得以不断扩展。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腐殖土生长技术以及无土栽培等相关绿化已经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为室内绿色植物较好提供很多的技术支持。
3.3有效应用引导式建筑解构技术
对于建筑室内设计而言,其是以为人们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为根本目的的。通常情况下,在室内设计中通过进行人工照明系统设计及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能够使这一目的实现,然而通过对自然通风及采光进行充分利用也能够实现这一目的,并且能够使室内整体空间舒适度得以更好提升。因此,在实际建筑室内设计过程中,为能够使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得以更好体现,设计人员可对建筑解构技术进行利用,通过对自然阳光及通风进行利用,从而为人们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比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玻璃屋顶及石屋顶进行利用,可达到较好节能效果。对于引导式建筑解构技术而言,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与室内设计美学原则比较符合,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可在优化室内环境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可保证建筑室内设计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3-5]。
4结语
在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传统设计理念及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应当对现代化设计理念进行应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属于应用比较广泛的现代化设计理念,在实际室内设计操作中,通过对这一设计理念进行较好应用,可使室内设计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因此,设计人员应当对这一设计理念加强认识及了解,并且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使室内设计能够实现生态化,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浩.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室内设计———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J].智能城市,2016(5).
[2]张志伟.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可持续室内设计[J].建筑知识,2016(4).
[3]陈永.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5(10).
[4]刘如意.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室内设计[J].江西建材,2014(21).
【关键词】色彩;建筑外观;设计应用
建筑外观设计工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主题,其中色彩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对于建筑外观设计而言,色彩是人们获取建筑设外观设计信息的首要内容,会影响人们对建筑外观设计的第一印象,随之才会关注建筑外观设计的材料、质地、造型等,进而影响对整个建筑外观设计的整体评价。因此,如何将色彩巧妙的运用到建筑外观设计中是本文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色彩在建筑外观设计中的运用价值
建筑设计工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主题,其中色彩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对于建筑设计而言,色彩是人们获取建筑设计信息的首要内容,会影响人们对建筑设计的第一印象,随之才会关注建筑设计的材料、质地、造型等,进而影响对整个建筑设计的整体评价。色彩选择上的不同会导致建筑风格的改变,主题会追随色彩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对人的情感、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知,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应更为谨慎,设计师应考虑多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颜色,以更加凸显建筑设计的价值所在。色彩的正确运用,可很大程度提升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特点,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对色彩的应用技术更为高超,观点也更为新颖,以更全方位的设计工作来锻造一个个艺术品,既具有功能性、实用性价值,也具有艺术和观赏性价值,是建筑水平的提高的重要体现。
二、色彩在建筑外观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1、彰显主题
色彩在建筑外观设计中的应用,应充分突出主题效果,将渲染主题作为建筑外观设计的重要工作,利用色彩的手段对主题进行完美的展现。随着人们建筑欣赏标准的变化,相比内部结构、构造而言,更加注重外部的视觉感受,强调外部色彩的重要性。人们通过观察建筑物的外部色彩,可以对建筑的主题、风格以及功能予以掌握,则是设计成功的重要表现。设计师要注重各个色彩之间的协调,以更专业的态度和角度来审视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以基础色带为基础,并予以创新,更能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的选择迎合建筑外观设计的风格要求,以办公楼为例,庄严、大方的建筑应选用简约、清亮的色彩,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端庄大方之感,以烘托出为巍峨、大气质感,切记不可运用过多的色彩,以影响整个建筑外观设计的主题风格。
2、美化周围环境
优质的建筑外观设计都会具备足够的美学元素,在色彩、形态上的设计都会体现出充分的美感,该建筑外观设计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色彩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美化世界,可能不起眼的一座建筑,为它使用合适的颜色会使该建筑焕发生机与活力。色彩所体现的美不仅仅是使用那么简单,还要懂得怎样运用,根据建筑的风格、特点使用哪种颜色才能将其美观展现出来才使最重要的。一个好的建筑外观设计作品,用色是基本要求。如若建筑本身的设计新颖、造型独特,可能就是因为用色不宜的原因,美化效果不佳,就会导致整个设计作品的价值和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注重对色彩美化效果的把握极其重要。色彩的美化功能应考虑周围的环境、建筑主题、功能等因素来使用相应的色彩,以外表的美观性为重要基准,将色彩的美化效果发挥价值,以增强建筑外观设计的整体效果,实现色彩之间的互补和合理搭配,提升建筑工程的设计价值。以别墅洋房为例,别墅洋房的设计具有整体性,且具有美观性。在别墅洋房上种上绿草,好一番惬意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生态自然的景象,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3、渗透人性化理念
建筑外观设计中色彩的选择应严格遵循人性化的特点,提倡以人为本,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重要目标,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与心理舒适度。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色彩的选择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都向往远离城市喧嚣、宁静的生活,主要取决于人的心理诉求和情绪感受,而色彩对两者的影响最大。例如,在建筑外观设计中应用大量应用黑色,会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给人一种压抑感,不适合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城市生活,会让人们的心情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率的状态,应选择色彩比较亮丽,一般以白色为主。在以白色为主色的同时,在融入一定的绿化色彩,可增强建筑外观设计的生态化和自然化,能缓解压力,始终保持心情舒畅,提高生活质量。
结束语:
通过对色彩的全面了解,可知色彩决定着建筑外观设计的价值和质量,应根据建筑外观设计周围的环境特点、功能类型、与城市的融合性与统一性以及建筑风格而选择和合适的颜色,以实现建筑外观设计的整体性。色彩在建筑外观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可提升建筑外观设计的主题风格,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美化功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颜红影,马海元.传统建筑色彩美学在现代建筑外观设计中的运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关键词:建筑设计;审美意识;审美表达;空间
一、建筑审美意识
建筑从诞生至今,不论是功能、形式、材料、技术都在不断的演进和变化中,人类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标准也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建筑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也随之变化。
1.建筑理性美和感性美
建筑的本质是解决人类生存和生活生产中的需求问题,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要考虑建筑的用途,材料、构造、施工技术和经济指标,这都是由于人类对资源的相对缺乏,不能随心所欲的理性精神。由于人类的创造天性和对自我精神的关注,重视心理感受、自由、超越的追求形成了建筑的理性美和感性美。
2.理性需求的实用审美观
在分析人类对建筑的需求时,可参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首先要满足生存需求,再次是安全感,接着是归属感与爱、受到尊重、自我实现等逐级提升。在物质不够富足,还没有解决最低生存居住空间要求的情况下,只要能有简陋和狭窄的生存空间也就能满足需求。苏格拉底所说的:“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看,美必定有效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汉字中的“美”字,“羊大为美”表述了羊作为人类重要的食物,肥壮肉多的即为美的这一标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述了普通民众的生存居住空间得到满足时的审美愉悦。
由于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十分密切,建筑不管美丑都要呈现在公众面前,致使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必须考虑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程度。建筑的建成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大笔资金,并非像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创作时只需考虑艺术家本人的个性创造力,不用投入资金太多。建筑既要考虑建筑艺术家的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业主的需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资金投入的收益等因素。
3.建筑的感性美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绘画、雕塑同属于造型艺术范畴的三个表现形式,大部分建筑师也是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建筑师如果没都有创造的冲动和创意思维,也创造不了举世属目的建筑。像米开朗基罗参与设计的梵蒂冈圣彼特大教堂,属世界最大的教堂,在艺术成就上极高,建筑风格是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教堂采用了大量的雕塑和绘画来传递建筑精神,内部金碧辉煌,光线幽暗,能让人产生神秘莫测的感觉。世界上能给人带来美好审美感受的建筑数不胜数,一幢好的建筑可以唤起公众的艺术感知力,起到传播美,使人赏心悦目,感化和教育公众的作用。如果是一幢丑的建筑会对环境和文脉产生视觉和审美污染,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到不安和难受。
针对大众的审美共性,找到可把握的审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创造出具有美感的建筑是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也是职业道德的表现。
二、建筑设计中的审美表达
1.空间表达
老子在所著的《道德经・无之为用》中提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对空间提出了描述,说出了建筑空间为人服务的根本。空间除了可以摆放物件,供人活动以外,为使前、后、左、右、上、下各房间连续起来,通过导向和序列可以创造出层层推进的艺术效果。在其中游走犹如欣赏乐曲的乐章一样感受到序曲、渐进、跌宕、、尾声等,通过处理上下空间的贯穿,会有空灵与贯通的感受。在建筑里穿行让人体会感到张弛收放,跌宕起伏,产生人与建筑的对话,如德国大文豪歌德看见法国史特拉斯堡大教堂时,赞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2.造型表达
建筑造型传递建筑的性格,同时影响到用户和公众对它的感知。在建筑形体和立面设计中,要根据建筑功能和象征意义同周边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考虑和构思,一般遵循统一、变化、对称、均衡、韵律、比例和尺度等美学原则。大的原则是统一中求对比,对比中找变化,抓住点、线、面、体各造型元素之间的关系,服务于表达主题。像庙宇、公安、法院、检察院等严谨庄重的建筑一般要使各元素在中轴线上呈对称形式,给人一种稳定庄严的美感。幼儿园设计中要采用各元素的对比,让小朋友在其中感觉到活泼愉悦,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时要注重立面造型的比例尺度、虚实对比、点线面结合。
3.色彩表达
色彩具有很强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使建筑表现出丰富的个性特征。建筑设计中选配色彩时首先要视建筑物的性质而定,其次是考虑光线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再次是处理好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冷暖之间的关系。配色时按建筑的象征意义和空间的使用性质采用同种色、邻近色、对比色进行搭配,遵守协调统一的原则。选配色彩时要注意同种色彩在不同的光线下面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像严肃理性的场所采用纯度和明度相对低的色彩作为主色调,通常采用同种色和邻近色对比。医疗机构建筑色彩的选配以高明度的冷色调为主,能让医患人员感觉干净和轻松,确保医疗操作的高准确率。活跃的娱乐空间可采用强对比配色方式,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建筑的色彩选配上要注意避免轻浮和花哨,容易让人产生不信赖感。
4.质感和细节
材料的质地会给建筑产生坚固、灵巧、硬朗、柔软、精致、粗犷、冷暖等感觉。在建筑选材上除了要考虑材料的施工难易程度,耐久性,保温隔热等因素以外,重点还要考虑不同材料的质地给受众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粗糙的素混凝土可以产生粗犷和厚重的感觉,钢结构和玻璃幕墙会产生科技与理性感,悬索结构会产生灵巧感。材质的选择也要讲究统一的原则,应以一到两种作为主要的统领性材料,再配以其他的材料作为点缀,切不可无节制地选择各类材料进行无序搭配。
5.装饰元素的应用
装饰元素能提高建筑外观和空间的文化艺术特质。为表达建筑物的文化艺术情趣,采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造型元素,能让人们感受到他所传递的象征意义。如古罗马的柱式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符号,会让人感受到欧洲古典主义建筑所书写的石头史诗及古典美学对比例的崇尚。少数民族的图腾应用于建筑上时,他的标识性会使受众对他们的文化产生神秘感。
结论
在建筑设计风格呈现多元化的今天,把握建筑审美的规律,并将其在建筑设计中表达应用,即可以满足大众理性审美需要,又可表达出建筑的个性。由于建筑审美的不确定性和审美理念的多元化,设计和实施方式不可能在本文中全面阐述,也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为我们的建筑创作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惊喜。
(作者单位:辽宁华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莉莉.浅谈建筑设计的艺术共性与特性[J].包装世界,2011,04
关键词: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当前,不论在哪个领域,创新成为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在灵活性特别强的建筑领域,创新更是推进建筑设计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建筑设计是完成建筑物、建筑群及建成区的环境与设施等各类最终产品的首要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创新要求极高。因此,创新思维建筑设计的生命之源,没有创新,也就失去了建筑设计的美感。
关于创新性方法,如果从广义的范围上来看的话,就是指运用个人的全新的理念和获得的新的知识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对进行创造,这种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思想火花,将和常规的思维结果有着很大的不同。狭义的范围上,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就是利用在建筑中的某一种或者几种元素来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改变建筑的原有形式,使建筑具有更加新颖,更有创造性的形式。在建筑设计中,为了使建筑的功能有所提升,以及提高其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开展建筑设计的创新性方法研究很有必要性。
1创新性方法的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对于建筑设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又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方法的独特性质,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1逆向性
逆向性思维指的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思维,这种方式多是对于现实中的实践和思想从反面进行思考,并且从中得到思维的闸口。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1.2重组性
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在原有的经验和思维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或者是有所增加或者是有所删减,不固守原有的模式,对这些要素进行重新的组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设计思维模式。类似于重组,也可以成为重组创新或者组合创新,这也是一种很好、较容易是实现的一种创新方法,这就是重组性。
1.3实践性
在建筑设计的思维方法论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以实际情况、实际需求为蓝本,不能脱离实际,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况来对其进行创新改造。对于一个特定的建筑设计师,他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接触到的思维理念范围都比较具有局限性。因此,从他的思维中体现出来的建筑设计蓝本,也就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他们所设计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作品,在他们所处的一个时间段内,是一种创新,但是放在历史长河中,可能就不是一种很好的创新了。但是,创新总是不断涌现的,一个时代都会有和这个时代相对应的创新出现。
1.4辩证性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涉及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本体主体、客体、方法载体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经研究发现,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诸多子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清这些辩证关系,有利于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正确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建筑设计创新。
2建筑设计创新性方法
2.1以绿色思维为方法创新导向
当代,绿色节能成为了出色建筑设计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在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在建筑设计领域,绿色建筑作为建筑领域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作为建筑实体环境友好的外在表现,如何以绿色环保为主题进行创新,成为了我们大家共同的思考方向。绿色建筑要以较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控制能源消耗,建筑师应当以绿色思维从事每项建筑设计活动。
此外,创新性思维方法也反作用于绿色建筑设计。
创新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方法、内涵将产生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思考问题的切入点、设计内涵的丰富与扩充,以至于设计管理体系也可能作相应的调整。另外,绿色建筑创新方法的推行不可避免的要用到新技术、新材料,也自然涉及了投资造价问题。创新平衡之下的绿色建筑设计应提倡“精宜之道”。“精”是指常规技术精细化,具体项目具体分析;从经验中挖掘提升常规技术的效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宜”是四新技术应用适宜化:风险管理意识下与项目定位匹配的四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应用一定会有风险,不能因“新”而盲目应用,也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用。关键是针对项目本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用的模式和范围,控制和化解风险。
2.2以人为本创新建筑设计
我们知道,百年教育,以人为本,其实,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建筑创作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具有和当地历史人文地理想照应的特色,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人,才是建筑的根本。城市发展中,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它应该是一座城市的人文代表,是一座城市标志性的建筑,代表的这座城市的发展理念,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因为它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象。
2.3数字技术创新建筑设计
在当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数字技术,在十几年前,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但是建筑设计已经发展上千年了。作为一种创新方法,在当代,数字技术越当之无愧。数字技术是一次信息产业的技术革新,同时,它也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打破以往的简单形体,追求多元的审美情趣。形体塑造方面则反叛了以往现代主义的单一形体和强几何形体,体现为非线性形体的倾向。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更促进了这种多元化的趋向。建筑师可以利用多种建筑相关软件对建筑形体进行任意变换,根据自己的设计灵感进行创新。
此外,数字媒介文化的兴起将原来被看成是非建筑的因素推到了前台,在图像文化的影响下,建筑师营造烘托氛围的手段更加宽泛。在对建筑的感知中,各种因素同时起作用,从科技到时尚,信息与媒介都可以成为建筑的设计元素和表达手段,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发挥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2.4实现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不可否定的是,只要是实体建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实体场地之内的。但它不是简单的在一块空地上孤立着,而是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场地环境对于建筑具有很大影响。一般而言,一栋出色的建筑,通常和环境场地创新性地综合在一起,并巧妙地和当地社会的历史文化、生活情趣保持某种内在的关联。此古今中外的建筑师历来都十分注意对于建造场地的地形、环境及地质等的选择和利用,并力求使建筑能够与场地环境取得新颖的有机联系。建筑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自然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地形、地貌环境所制约。
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创造整体建筑形象,把建筑当做一件艺术品来打造,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完美的结合,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同时,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体现建筑自身的艺术美,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浑然一体。
3 结束语
建筑设计的动力来自创新,建筑设计的发展来自创新。本文以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性方法为研究切入点,探讨了创新性方法的特征,从绿色节能、以人为本、数字创新以及与自然融合等角度提出了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性方法。本文论据充足,理论联系实际,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叶财华.浅谈数字技术时代下的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3).
[2]魏志敏.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思论述[J].四川建材,2008(2).
[3]邢凯,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J].华中建筑,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