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30 17:3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园环境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幼儿园双语教育概述
1.1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概念
幼儿园双语教育是指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利用两种语言对幼儿活动进行组织,具体是指在幼儿活动中以母语和英语作为交流媒介语言,在一定的场合和时期同时适用两种语言,不仅仅是教授两种语言。双语教育要渗透到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仅是多教授一门语言,而且在所有活动中都要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我们可以看出,在幼儿园双语教育中两种语言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手段。
1.2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特点
首先,幼儿园双语教育具有启蒙性。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启蒙性就是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学习感知能力,重点是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学习的结果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应该重视学习的过程。其次,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一大特点在于其兴趣性。基于幼儿的心理特点,包括好动、好奇心重等特点,从兴趣性出发,做到寓教于乐是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主要特点,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学习。最后,幼儿双语教育的范围更加广泛。幼儿园双语教育与一般的幼儿园英语教学具有显著的差别,后者是将英语作为单独的教授科目,而前者则将英语当作是教学的对象与手段的结合体。幼儿双语教育的载体不局限于教育活动,而包括整个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不同,不仅为了提高幼儿的英语能力,更主要的是通过双语教育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途径。
1.3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意义
首先,开展幼儿园双语教育对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三大课程之一,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从小学开始至大学毕业总共十多年,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水平却不高,通常只能在笔试上体现出一定的成绩,但是口头表达能力很差。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标准不断接轨,英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交流语言,对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幼儿开始加强英语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开展幼儿园双语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为国际的通用语言,英语的飞速传播对于我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对学生的就业、工作等有着重要作用,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在市场竞争中更有优势。因此英语教育的低龄化有其必然性,开展双语教育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
2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可行性
2.1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幼儿园双语教育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作为一种社会趋势,通过研究显示进行双语学习的儿童具有明显高于其他儿童的智力水平,与单语学习者相比,双语学习者可以有两种语言体验,两种不同的语境思维,并且概念的形成与语言的分析能力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开展双语教育对于儿童智力有着显著的提高作用。其次,双语教育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双语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一般都优于单语儿童,双语儿童的思维更加流畅、灵活,创新能力和推理能力比单语儿童更加优异。双语教育由于其两种完全不同的语境给儿童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具有更强的联想能力,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最后,双语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交际能力的发展。双语学习者对于交际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人际交往中对于各种非语言因素更加敏感,对于社交场合的观察更加细致认真,由于其从两种语境出发,基于多元文化环境基础对于世界展开认识,更好地认识世界、认清自己,提高自我交际能力。
2.2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在0至6岁是儿童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这段时期对于语言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掌握的能力,在这段时期加强语言对于儿童的刺激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幼儿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容易轻松地学习第二种语言,而对于成人来说已经逐渐丧失这种天赋,不仅母语在儿童阶段较为容易习得,并且第二种语言的学习也是非常关键的,不应该轻易错过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抓住关键时期。
3 幼儿园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概念误解
许多打着双语教育的幼儿园其实对这一概念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实行的其实是英语教育,没有将母语与英语的教育平等看待,没有深刻理解双语教育的概念,双语教育的意义在于在幼儿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以两种语言作为学习的手段和对象。
3.2 缺乏一致性目标
目前我国开展幼儿园双语教育并没有统一的目标,忽视了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实行过程具有盲目性,有的甚至以幼儿的单词识记量、口语表达为教育目标,缺乏明确的目标就没有开展的方向。
3.3 缺乏统一的教材
目前幼儿园双语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材,各个幼儿园使用的双语教材版本繁多,在众多版本的教材中,许多幼儿园并没有进行仔细分析,盲目地挑选教材。幼儿园双语教材大多没有经过权威部门审核,缺乏一定的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界定,有可能造成幼儿的负担,反而不利于将来的学习。
1.基于区域游戏在幼儿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区域游戏”有别于传统的直接教学、分科教学模式的幼儿教育新思想、新方法开始在我国幼教界广泛传播。区域游戏具有“游戏性、教育性、主体性、灵活性、整合性、开放性”等本质特征,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区域活动材料的个别化教育价值,思考区域活动中环境的教育价值,思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新型角色,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导师”引导下的,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
区域活动是幼儿创造性地模仿成人劳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是教师为幼儿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区域活动能够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幼儿的决策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教师及时观察了解幼儿最近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设计出更适宜幼儿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2.赣榆县农村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的偏颇
连云港市赣榆县是苏北经济比较落后的小城镇,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家长仍沉溺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中,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上特长班或兴趣班”,家长关注幼儿认知的学习、技能技巧的训练,家长以“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一个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家长不支持、不参与区域游戏。教师的决策常常受到家长的影响,教师常常以课程取代游戏,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权利。
3.赣榆县农村幼儿教师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能力亟待提高
(1)一味模仿苏中、苏南一些城市幼儿园的做法,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2)忽视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创设的区域游戏环境不能与幼儿的经验有效互动。
(3)忽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充足的室外环境在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有效利用,无法解决幼儿人数多、室内空间狭小的困难,造成幼儿与环境的低效互动,区域游戏活动无法深入。
4.赣榆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严重不足
刘占兰指出“幼儿班级质量的突出问题”有“各种游戏材料拥有情况不均衡,重要游戏材料存在缺失现象;角色游戏活动材料的拥有和使用严重缺失。”
由于赣榆县许多农村幼儿园的办园经费紧张,区域游戏中的许多设施和游戏材料几乎全靠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废旧材料的收集需要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帮助,可是由于家长对区域游戏的不认可,常常对废旧材料的收集怨声载道。
综上所述,在赣榆县的许多农村幼儿园内设置的游戏区,呈现出“孩子没有时间玩,没有机会玩,不会玩,不愿玩”的现象,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变成了一种摆设。
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综述,如何在赣榆县幼儿园的区域游戏环境中,实现幼儿与游戏材料、幼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游戏有效互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因此确立了《苏北农村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概念及课题的界定
区域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主要活动。
区域游戏环境:是指影响幼儿区域游戏的所有外界事物。幼儿区域游戏环境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本课题研究的是:影响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物质环境包括游戏材料、游戏玩具和游戏场地,社会环境包括影响幼儿区域游戏的教师、家长和同伴和社会文化。
互动: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互动过程,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不仅研究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与人的有效互动策略,也要研究幼儿与区域游戏中的物质环境的有效互动策略。
苏北农村幼儿园:赣榆县实验幼儿园隶属于苏北赣榆县城的一所公办幼儿园,按照行政地理位置划分是一所城镇幼儿园,如果按照当地的经济收入应属于农村幼儿园。因此,此课题的研究针对范围为我县县城(包括县城)以下的农村幼儿园。
苏北农村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研究:研究赣榆县农村幼儿园教师在为幼儿创设区域游戏环境的过程中,如何确立幼儿作为区域游戏中“互动中心”的地位,实现幼儿与区域游戏环境的有效互动。
三、课题研究的相关政策依据及理论支撑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一个包含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有效健康刺激的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材料运用和空间布置的方方面面。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人际关系的氛围,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同伴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特征的活动区创设的基本思路是: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透过创设环境影响幼儿的活动,再通过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活动区创设的原则是:(1)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2)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3)同活动区的活动内容和目标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启示:其一,开放的、新形态的学习环境。首先,开放的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学校的建筑结构,空间的配置,材料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备置许多吸引幼儿探索的物品和设备,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摆放,以传达沟通的意图,激发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其次,经过细致规划和设计的空间及幼儿园周围的空间都加以利用,认为环境是产生互动的容器,具有教育性价值。其二,“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只有家园的互动合作,充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合作,才能使幼儿得到最好的发展。
因此,区域游戏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最能体现幼儿的本体性价值,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园良好的区域游戏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家长、幼儿、社会是幼儿园的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共同体,共同体中的各成员之间要达成一致,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才能促进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
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
人类发展理论生态学认为个体儿童的行为是与环境不可分离的,儿童与空间环境的之间的交往应看成是双向的环境在大多数时间内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儿童则会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环境对身处其中的儿童来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幼儿对他的态度和探索方法的变更而具有不同的内涵;环境不应被局限地看作为单一的空间环境因素,而应包括各个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产生大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姚铮(1994)从对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分析入手,将幼儿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幼儿园人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师幼关系对幼儿社会交往方式的促进或促退的影响。庞丽娟(1992)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教师的期待”这一隐性教育力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对皮格马利翁效应机制的分析,揭示了幼儿与教师在教育进行中各自内隐的心理运作过程以及双方之间外在的行为交互作用过程等“师幼互动”的相关理论。
综上所述,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幼儿园良好的区域游戏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环境不仅影响幼儿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效应,从而在环境中受到启迪和教育。需要我们为幼儿建立有效的、积极互动的区域游戏环境,才能体现区域游戏真正的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形成苏北农村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实现区域游戏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家长、社会”成员达成幼儿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共同目标,实现“有趣、和谐、全面、完整的幼儿游戏世界”的美好愿景。开拓“具有本土特色、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游戏为主自主学习、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苏北农村幼儿区域游戏建设的新天地。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对苏北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改变班级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模式,以崭新的、开放的区域游戏环境和姿态接纳、欢迎家长参与班级的区域游戏建设,让家长成为区域游戏建设伙伴,形成教师、幼儿、家长与区域游戏物质环境有效的互动,教师和家长树立更全面、更适宜的幼儿游戏观,真正成为幼儿区域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促使教师和家长充分挖掘农村当地的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关注幼儿的真正需要、经验、情感、兴趣,将这些资源应用于幼儿的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中,在幼儿与资源的互动中,增强成人对教育资源的敏感性,优化成人尊重幼儿区域游戏特点的观念、关注幼儿区域游戏本质的教育行为,完善参与式、合作式、互动式的区域游戏环境,让区域游戏成为孩子快乐学习和生活的天地。
六、课题研究内容及策略
解决当前苏北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找到区域游戏环境因素之间有效互动的策略,探索苏北农村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方法、原则及程序。
1.教师、家长、幼儿与区域环境中物质因素的有效互动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互动”的前提是“参与”与“合作”。因此,教师、家长和幼儿必须共同参与到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
研究重点:如何让社会和家长认识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重要性的研究;如何引领家长参与幼儿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及区域游戏材料收集的研究;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怎样的区域游戏环境才是适合农村孩子经验的,让孩子真正喜欢、感兴趣,引发孩子与游戏环境互动,促进幼儿发展。
2.区域游戏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等成员之间有效互动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的研究
研究重点:教师和家长如何关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成人以何种方式、怎样的态度介入幼儿的游戏,形成合作探究的互动状态。教师和家长如何当好幼儿区域游戏中的配角,成就幼儿区域游戏中主角地位,帮助孩子建设好自己的游戏生活。
3.区域与游戏环境与当地教育资源、课程之间的有效互动策略的研究
研究重点:开发当地自然资源、物产资源、民间习俗、民间小吃、民间游戏、民间艺术等环境因素在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有效互动,同时关注区域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有效策略,形成区域游戏、教育资源、课程之间的互动体系。
本课题从实际出发,考虑“互动式”的区域游戏环境满足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需要,实现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解决苏北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创设区域游戏环境面临的困惑和困难。有利于构建具有园本特色区域游戏教育模式、园本区域游戏课程,拓展苏北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新领域。因此,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对苏北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开教师思维之缰绳,拓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之新境;依幼儿经验为葫芦,画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之‘玩’瓢;呼家长以新教育观,唤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之良朋益友;取本土资源之长为我用,补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之短肋”。
参考文献:
[1]李会敏,侯丽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6,(2).
[2]刘占兰.三地幼儿班级状况的考察评定[J].学前教育,2009,(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4]袁贵仁.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9.
【关键词】家园共育模式幼儿教育
一、概念界定
(一)幼儿教育
孩子在幼儿园接受的、由幼儿园老师等专业人士向孩子传授各种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专门教育。
(二)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通常会被定义为“家校联系”、“家校交流”等。家园共育既不是所谓的一方主导与另一方的“协作”,也不是传统概念上的“家长工作”,而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尊重,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共同目的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二、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共育模式存在的几点问题
虽然家园共育模式在大多数城市幼儿园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同时也引起较好的反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家园共育活动趋于表面化、沟通表达方式不合理、家长与老师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对家园共育理念认识不足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从转变家园共育理念、创新家园共育新方式、发挥园长在家园共育中的引领作用等方面予以优化与完善。
三、针对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一)转变家园共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
幼儿园老师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而且,幼儿园老师还肩负着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园共育的理念、内容和引导其共同完成家园共育活动。可见,家园共育活动的实施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幼儿园老师的家园共育理念的影响。园长应要求全体老师积极参与学习家园共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转变老师的家园共育的理念,增强其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教、依法治校[1]。在家园共育活动中,家长扮演着多重角色,如观察者、教育者、评价者、学习者以及消费者等。可见,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这一角色的配合。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园共育观念,清楚自身在家园共育中的角色定位,配合老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二)创新家园共育的新方式,提高家长与老师的有效沟通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制度化家园共育模式,该模式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常态化的老师家访活动。老师要清楚地了解孩子、家长以及所在家庭的情况。而家访活动刚好能够满足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情况,老师要做好记录,登记在“幼儿成长记录手册”中。针对孩子每个阶段的表现,做好记录,并通过家访活动及时反馈给家长;对孩子的家庭环境、性格等方面也要做好记录;在孩子出现好的表现时,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家长,鼓励并加强孩子的良好行为;在孩子出现异常情况时,也要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家长,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二是构建制度化接待活动。园长在家园共育活动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园长对家园共育的态度也会影响着家园共育的实施。在孩子上下学期间,园长应准时在校门口迎接孩子和家长,园长通过与家长的近距离沟通,以获取孩子的最新情况。长期以往,家园共育的实施效果会明显提高。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共育方式,强化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实现多方共育的目的。例如:家长委员会,在众多家长中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合适的家长来担任家长委员会,协助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打造家园之窗,在班级的墙壁上悬挂有关幼儿的不同作品,让家长随时掌握幼儿园教育的最新动态;互联网交流,诸如微信群、QQ群、邮箱等等;家长会议,例如全园家长会议、班级家长会议等,具体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发挥园长在家园共育中的引领作用
为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园长应抓住各种时机与家长展开紧密合作,想办法让家长热爱幼儿园、相信幼儿园以及愿意加入幼儿园合作中,例如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日常饮食搭配、带家长参观幼儿园环境、了解家园之窗的设计等[2]。园长是幼儿园老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园长的引导对老师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园长应定期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其爱生如子、爱园如家的良好品质,不定期开展一些有利于老师教学水平提升的活动。同时,园长也要关注老师的教学能力情况,定期开展教学评估与考核也是一个有利于老师发展的关键举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环境亦是如此。幼儿园环境应具备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条件。以培养孩子正确洗手为例,园长可以抓住孩子对动画片的喜爱特性,在洗手台的墙壁上描绘一幅“美洋洋洗手”的墙画,通过挽起袖子、拧开水龙头、挤点洗手液、搓搓手等一系列生动的画面,让孩子和家长明白洗手的正确方式,使家长与老师的教育方法与观念达成共识,共同教育、监督、鼓励孩子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
(四)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提高幼儿园老师的素质
幼儿园老师的素养,很容易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有的甚至会毫无察觉地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因此,出于对孩子成长环境的考虑,严格幼儿园老师的准入是必要的。喜欢孩子、愿意和孩子玩是选择幼儿园老师的首要条件。另外,各地政府要依据当地的幼儿园师资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幼儿园老师的准入资格,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或教育精英参与到幼儿教育队伍中。一名合格的幼儿园老师除了需要具备足够的幼儿知识和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毋庸置疑,缺乏职业道德素养的老师,必然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幼儿园与地方教育部门应重视并加强幼儿园老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防止虐童现象的发生。例如,幼儿园要对老师实施严格的制度化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与家园共育指导,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起老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与共鸣,聘请学前教育专家为老师普及前卫的幼儿知识,要求每个幼儿园老师阐述自身的教育故事,增强其职业荣誉感等;地方教育部门应对幼儿园老师实施职业道德培训等[3]。在家园共育活动中,幼儿园老师要“才艺双全”,才能胜任家园共育的工作。这就要求幼儿园老师要加强以下两方面:第一,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第二,加强自身的职业能力。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学习有关家园共育的知识课程、参加省培或国培计划、座谈会、学习优秀的家园共育经验等;针对后者,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观摩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作用;原则
一、幼儿环境创设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幼儿园环境创设呢?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幼儿园环境创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包括社区、社会、自然环境等的创设;狭义的环境仅指幼儿园内部环境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创设和精神环境创设。
(一)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组成部分
1、幼儿园园舍及基本生活设施。
2、幼儿园的游戏和学习设施。
3、室内环境布置和游戏材料。
(二)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组成部分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创设即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创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幼儿、尊重并了解幼儿的理念。
2、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的创造良好学习气氛。
3、同伴互动式的环境。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作用
(一)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对幼儿教育的作用
首先,幼儿园环境的美化,可以给幼儿带来愉悦的身心,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可以增强幼儿对环境的了解,为孩子提供很多学习的机会,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情趣。其次,在室内室外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如果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那就形成了鼓励幼儿奋发向上的氛围。第三,孩子们在自由地选择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各种材料的过程中,通过自发的学习或游戏从而获取知识经验。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选择、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尝试,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
(二)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对幼儿教育的作用
首先,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热爱幼儿、尊重并了解幼儿的理念,鼓励他们热爱、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每个幼儿都不掺杂个人好恶,对被父母长期骄纵的幼儿不姑息迁就,对有先天有缺陷的幼儿一视同仁的态度,保证给每个幼儿营造一种公平对待的氛围,让他们从小在心中树立平等、公正、公平的信念。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
第三,建立了同伴互动式环境,将能大大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群体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幼儿也不例外。教师和幼儿之间人际交往冷漠与紧张的状况也得以消除,避免了“孤独世界”所导致的恶果,这无疑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三)充分利用活动室的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接触最多的环境是活动室
(四)创设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培养幼儿创造力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长有责任为孩子设置一个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环境,这个环境应是安全的、干净整洁的、富于美感和有充分视觉、听觉刺激的能自由活动的空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的环境,应该充满童趣,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这个场所供幼儿自由玩耍和学习。
三、幼儿园环境创设须遵循的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保护幼儿的安全健康,是幼儿园的基本责任。因此,幼儿园环境的安全十分重要。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消除环境中可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电线,开关,插座,消毒液等应放置在幼儿伸手不可及的地方,冬天为避免暖气片外装上防护装置,这样既消除了环境中的不安全又美化了环境。总之,这是其它方面环境创设的前提。
(二)经济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坚持低费用,高效益的经济性原则,勤俭节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就地取材。在保证清洁,卫生的前提下,废物利用,一物多用,不浪费宝贵资源,不盲目攀比,不追求设备的高档化和园舍装修馆化。如可以用瓦楞纸,废旧挂历纸等代替吹塑纸,纸绒纸;可用一次性纸杯,果冻盒做花篮,风铃等装修节目环境。
(三)充分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性
过去的环境创设使幼儿的思维和行动依附于幼儿的思维和行动。为了“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现在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不但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而且无论从内容来源,主题等多方面都必须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师幼之间合作伙伴的关系。活动中教师不干预幼儿,让幼儿自主选择环境创设的内容、材料、伙伴,让幼儿自己决定要创设什么环境,怎么来创设等,让他们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只有当幼儿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才能适当介入,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性,并充分尊重、信任幼儿,把幼儿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以此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环境创设,寻找乐趣,获得发展。
(四)增强幼儿与教师、环境的互动性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我们往往重视师幼互动共同参与,坚持师幼共同讨论主题,共同设计与布局。然而,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性就往往被忽视了。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地与材料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了环境与幼儿的对话。
(五)环境创设应随着幼儿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变化及时调整
教育目标是随着幼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体现教育目标的环境也一定是动态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例如,对于活动区的材料,在中班初期,教师为了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的技能,投放筷子和小海绵块。一段时间后,当幼儿夹小海绵块已经很熟练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把它换成蚕豆。到了学期末,蚕豆则可以换成黄豆了。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体现教育目标,使幼儿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教育目标。
结 语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形成概念的。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也指出:创设和帮助儿童注意四周的环境,可以发展儿童的各种兴趣,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创设作为一种“隐形课程,”是幼儿每天都要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我们应创设一个正面的、积极的、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绿色;自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2-0021-04
早在20世纪60年代,莱奥波尔德、诺顿等人就曾在诸多文章中多次提及生态伦理的概念。〔1〕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呈加速之势,因此,生态伦理教育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然而,生态伦理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幼儿园教育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幼儿正处于世界观、自然观、价值观的萌发时期,幼儿园教育会对他们的未来甚至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生态伦理教育从幼儿园抓起,是当今社会赋予幼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一、时代呼唤幼儿园开展生态伦理教育
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幼儿园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今幼儿园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1.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中,有一类是全球本位德育理论,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生态伦理。〔2〕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生态文明正上升成为人类新文明,它对人们的道德伦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幼儿进行生态伦理教育,让生态文明观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芽,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唤,也是幼儿园教育与时俱进、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2.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对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对它的重要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3.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20世纪中期,人类工业文明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凸显出来,并第一次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鉴于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思考,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幼儿是世界未来的希望,对幼儿进行生态伦理教育,使他们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破坏环境、破坏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等是不道德的行为,这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需要有新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需要人们具备新型的生态伦理观与生态伦理行为。幼儿期是接受启蒙教育的时期,也是培养一个人爱与恨、善与恶、真与伪等社会情感的关键时期。如果幼儿接受了科学、健康的生态伦理教育,具备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初步形成了“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珍惜资源”等观念,这将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并成为他们终身享用的精神财富。
二、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
在幼儿园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认知和学习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目标,即对幼儿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和生态审美教育,引导幼儿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懂得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引导幼儿珍爱生命,珍视生物多样性,尊重文化多元化;引导幼儿养成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形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使幼儿牢固树立起生态伦理观念,自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小宣传者、小参与者、小促进者、小实践者;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把幼儿培养成未来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打好基础。根据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生态公平理念
生态伦理承认人类的生存权利、价值和尊严,倡导权利和义务的合理分配,强调人们遵守平等的自由民主原则。我们要让幼儿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应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不仅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正、国际公正,还要承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公正;不仅要承认当代人之间的公正,还要承认人类代际之间的公正。通过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我们要使幼儿懂得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损害他人与后代的发展为代价,应谴责为了自身的利益只顾效益、不顾环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人生存等野蛮的经济行为;要使幼儿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公平对待环境的良好道德情操,具备新时期的生态伦理道德。
2.人地和谐理念
前苏联生态伦理学家佩德里茨金提出:“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变成人的内在需要,它就会在解决生态问题时起到重要作用。”人作为自然界唯一有理性的自然物,应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承担主要角色,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同时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保持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我们应在幼儿园教育中倡导人与自然建立起和谐的伙伴关系,使幼儿能自觉地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告诉他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向更高层次的生态社会演进,只有构建新的生态伦理,以道德的力量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才能创造出未来美好的生态文明社会。
3.可持续发展理念
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强调“儿童和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使幼儿懂得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世世代代得以生存与繁衍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和环境系统是十分脆弱的,一旦被破坏,想要恢复非常困难。如果人们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注重合理、适度、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必将导致资源与环境系统被破坏,最终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要“强调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共生关系,相信人类只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法则,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3〕只有帮助幼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未来的共识,才能长期有效地制止破坏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各种不道德行为,使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4.生态伦理爱憎观
几千年来,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吞食着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化的苦果。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伦理观。生态伦理观认为不存在无价值的生命,它的出发点是保护和繁荣生命,基本原则是尊重生命。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就是要让幼儿懂得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地球村大家庭的成员,都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爱应是宽泛的,而不应仅限于自身。我们应在幼儿的心中播下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种子,使他们懂得自然界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独立的,其权利、价值和“尊严”都应受到人类的尊重和保护,使他们不仅爱人类,还要爱自然、爱环境、爱森林、爱草原、爱动物等,懂得滥伐树木、践踏草地、捕杀野生动物、浪费自然资源等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从而树立起生态伦理爱憎观。
5.节约资源意识
美国学者丽莲・凯茨提出了“4R”教育,即“减少消耗(Reduce)”“重复利用(Reuse)”“循环使用(Recycle)”和“尊重物品(Respect)”,倡导新的节约理念。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世界上的人口已达60亿之多,我国人口也已逾13亿。人类的大量繁衍使得地球的承载能力面临着挑战,资源问题已成为世界三大热点问题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我们应将节约资源的意识渗透到幼儿生态伦理教育中去,使他们形成自觉的节约行为,从小就养成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的好习惯。
三、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的对策
对幼儿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力求情景化、趣味化、游戏化、多样化,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1.营造“绿色教育”氛围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人提出了“绿色教育”〔4〕的理念。建设“绿色幼儿园”、营造“绿色教育”氛围已成为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在要求。首先,教师要进一步认识到创建“绿色幼儿园”的重要意义,将生态伦理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要建立与“绿色幼儿园”相适应的教育与管理制度,倡导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生态伦理教育的文化氛围。再次,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幼儿创设美丽而宽松、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氛的环境,无论是室内墙面设计、设备材料摆放、自然角布置,还是室外大型玩具造型和色彩的选择、花草树木的栽种、生态园区动植物的养护,都应以促进幼儿探索自然、参与活动为出发点。最后,绿色幼儿园的创建最重要的是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树立绿色的教育理念,综合利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把幼儿园办成生态文明意识强、生态伦理教育方法新、园内生态氛围好的名副其实的“绿色幼儿园”。
2.加强幼儿园生态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要在儿童的心目中把道德概念变成道德的信念,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习惯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在一起。因此,幼儿园生态文化建设对提高幼儿的生态伦理素质、养成幼儿的生态文明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让绿色生态文化陶冶幼儿的心灵,使他们的人格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教师应尽一切可能动员幼儿参加幼儿园各项生态文化活动,如举办主题朗诵会、演童话剧、画卡通画、办绿色展览、建生态墙,以及植树种草、爱花护鸟、清理垃圾、美化环境等,使幼儿在参与幼儿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自然形成生态伦理观,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建设富有趣味的“生态活动室”
英国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主卫・柏斯卡说:“教育不能与道德相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幼儿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幼儿园教育甚为关键。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以生态伦理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实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应对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内容进行大胆改革,建设富有趣味的生态活动室,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入手,采用游戏化的活动形式,使幼儿在与其他知识的相互渗透中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及其广泛的生态关系,培养幼儿的生态认知、生态情感和生态道德行为。教师要通过自编生态儿歌、生态故事,设计生态教育活动方案,编写幼儿生态伦理教材,收集生态保护图片、资料等,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生态公平、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爱憎观、节约资源等方面的教育;要充分运用多媒体、VCD、歌谣、图片、小展览、做游戏、念儿歌、讲故事等直观、形象、富有情趣的教育手段,培养幼儿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4.搭建社会生态教育的平台
杜威的著名论断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他认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儿童社会化。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学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发展社会性。为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幼儿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幼儿参与社区活动、参观自然博物馆、游览生态园、接受科普教育等,引导幼儿开展与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土地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公益活动日相关的活动,从而使幼儿在实践体悟之中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认识自然、爱护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
5.建立家园合作的“双轮联动”机制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幼儿的生态伦理教育必须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双轮联动”,家园合作,互相协调,互为补充,使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也使幼儿在家庭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生态文化氛围的建设至关重要。如家长的文化修养、行为习惯,家庭的生活方式等,都会对幼儿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从细节抓起培养孩子的绿色环保、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以及节约资源等理念,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参加社区生态活动、开展家庭的生态文化活动等,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6.带领幼儿与大自然亲密对话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儿童从小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接受自然教育,不断增长知识,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5〕户外活动是生态伦理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育的拓展与延续,它能使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赋予幼儿更多的自由与想象的空间。对幼儿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应充分利用户外活动,让幼儿与大自然亲密对话,以幼儿自身的感受体验大自然的喜怒哀乐,达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效果。如,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到小河边做游戏,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到乡间田野呼吸新鲜空气;又如,让幼儿与小鸟对话,到森林中听小鸟歌唱,观察小鸟快乐地飞翔;再如,开展“我与小树一起成长”的活动,让每一个幼儿栽一棵小树,经常为它浇水、捕虫、施肥,与小树一起成长等,使幼儿在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中形成积极的生态伦理观。
参考文献:
〔1〕凌申.关于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3,(3):68-71.
〔2〕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概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7-28.
〔3〕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ICSU series on science for sustaintable development No.4:Science,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08-07-10〕.省略.
〔4〕余谋昌.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08,(3):68-71.
〔5〕卢梭.爱弥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5-9.
Reflections 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Kindergarten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Liu Q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环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25-01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它们多方面的需要,使它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风靡全球的瑞吉欧学前教育研究者曾提出应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从这一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已将环境的创设和布置上升到与日常教学活动平等的地位,成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同时,环境布置还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起来。 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儿童教育要取得较大的效益,必须优化环境。”由此可见,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环境创设时对空间利用不够充分
通过对几个幼儿园的观摩学习,了解到不少幼儿园还只注重对室内和墙壁的创设,忽视幼儿园内其他空间对幼儿教育所隐藏的作用,使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空间,如幼儿园对走廊顶部创设,充分的利用本土资源;虽存在户外面积狭小,但也没有放弃对其的创设,在小路的石子上涂色,在角落装饰幼儿感兴趣的房子,还有对园内的绿化。又如:关于环境保护这个主题的创设,利用板报的形式呈现。所以说,空间的设计要全面,尽量做到在孩子的视野范围内都有内容,环境处处有教育。由此可见,能否对幼儿园空间进行充分利用,直接关系着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
2、教师包办代替过多,忽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
在幼儿园跟班学习时,与本班教师就环境创设的问题进行了交谈,谈到了关于环境布置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考虑什么,是否有幼儿参与其中。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考虑是是不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其次考虑有没有艺术性,因为时间的关系,极少让幼儿参与其中。
3、重视环境的美观作用,而忽视了环境的实用性
幼儿园虽然也很重视环境创设,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只是为了追求美观,布置出来的环境失去了它本意,忽略了幼儿年龄、心理特点,如楼道内装饰,一幅幅高高挂起的精品,缺乏童趣和童真;过于精美的成人画作幼儿根本无法欣赏。这种环境创设美观程度无可挑剔,但是否具有教育的成分值得广大幼教深思。即为了装饰而装饰,完成布置任务,是否有益于幼儿在“做”的过程中知识建构。所以说,环境绝不是装饰品,也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堆砌,而是和教育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4、不注重环境的变化,认为环境创设可以一劳永逸
如个别幼儿园在布置环境时突出本地的风土人情与人文特色,选择了许多反映民风民俗的装饰作品,这本是建构园本课程的有效手段,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存在环境长时间不更换的问题。
幼儿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的成长环境应具有弹性,应不断的变化,让幼儿在变化中与环境“对话”。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下我国许多幼儿园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每月都有主题墙的布置,但还是有部分幼儿园为了教育教学的方便,花了大气力精心的布置了环境,因此舍不得更换,常常存在着整学期无变化现象或长期固定不变。
5、环境创设材料多为成品,幼儿可操作材料较少
在几个幼儿园观摩学习期间,我发现大多幼儿园在环境创设的时候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多为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较少,另外对废旧材料的利用也不够充分。其实,每个幼儿都非常乐意摆弄和操作物体,幼儿的认知能力正是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所以说投放的操作材料是否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探究状态,在各种尝试中使用材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他们积极探究的欲望,还能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解决幼儿园环境创设问题的对策
1、教育者要清楚环境创设的概念
幼儿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片面的环境创设观念,全面理解幼儿园环境及环境创设的含义,充分认识到既要创设好幼儿园园内环境(包括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物质环境和体现幼儿主体地位的精神环境),又要创设好与幼儿园相关的外部环境(如家庭、社会和自然等),只有将这两者有机整合,才能真正彰显所创设环境的教育价值,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创设环境以幼儿为主体
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如幼儿天性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愿望,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景或材料的手段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使幼儿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机会;幼儿知识经验少,需要积累感性知识,教师就应多为幼儿提供接触实物、实景的机会。在创设具体的幼儿园班级环境时,应避免追求美观忽视教育性、多文字而少适合幼儿的东西和区域布置的整洁性,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3、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环境创设
【关键词】具身理论;幼儿园教师;知识特征;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64-04
为进一步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反映了我国政府与全社会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纵观国际社会,教师专业化运动通常沿着两条路径前进:一是通过工会运动等方式从外部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是通过教师教育从内部提升教9币的专业教学能力。这是两条分别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角度进行的探索,是在讨论“必要性”与“现实性”的问题。那么,我们何以能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呢?这个“可能性”问题同样值得探究。“行为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体系”,教师知识问题是教师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前提。因此,要寻找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我们必须反思幼儿园教师知识观,将幼儿园教师教育建立在对教师知识特征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
社会的迅速发展对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建立在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认识论与知识观基础上的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培养的幼儿园教师明显存在缺少实践教学能力、入职困难、入职适应期较长、辍教率较高等问题。这促使我们对传统幼儿园教师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反思,而具身理论正是对传统身心二元论思想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后形成的理论,为此。研究者尝试从具身理论视域去探索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特征,进而深入思考幼儿园教师教育问题。
一、具身理论的“身体”概念与幼儿园教师知识特征
身心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对“身体”的不同理解以及对身体与其他“实在”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具身理论与离身理论分歧的根本所在,“身体”概念是具身理论对传统离身理论进行批判的逻辑起点。传统离身理论持身心二元论,把身体与心灵看成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实在,并认为心灵高于身体,身体是客体,是作为主体的心灵所反映的对象。
具身理论的杰出代表梅洛·庞蒂认为离身理论未能解释好身体现象。他把身体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习惯的身体,一个是当前的身体。习惯的身体和过去的经历有关,它已经形成了和世界相关联的特定方式,被放置在潜意识中且影响着“当前的身体”。“习惯的身体”给了“当前的身体”一种活动的前提和背景,但这种前提和背景并不是一种明确规定的东西,而是给了“当前的身体”一个习惯的世界,我们的日常行为是建立在“习惯的身体”之上的。所以,梅洛·庞蒂说:“当我的日常世界去掉我身上的习惯意向时……我就不能实际地介入世界。”他还认为,身体的运动不同于事物的运动,身体具有“双重感觉”,例如,它在被他人触摸时也会产生试图去触摸他人的意识,而其他事物不具有这种感受性,它们不能去知觉,只能被知觉。在具身理论看来,身体既不是纯物质的、机械的存在,也不是纯精神的、意识的存在,它既有内在的一面,又有外在的一面,既是客体,又是主体,身体是“……能被观看和能感受痛苦的存在”。㈨我们的身体“不是真正地在我面前,它留在我的所有知觉的边缘,和我在一起”。
根据具身理论对于“身体”的认识,我们可以领悟到,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成长经历等塑造了幼儿园教师“习惯的身体”,专业教育塑造了幼儿园教师“当前的身体”
幼儿园教师知识的形成受其成长经历、个人生活史、受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等的影响。它们塑造了幼儿园教师的“习惯的身体”,并在幼儿园教师的日常保教工作中表现出来。
专业教育塑造了幼儿园教师“当前的身体”。当然,“习惯的身体”是塑造“当前的身体”的前提和背景,如果缺少“习惯的身体”的支持,“当前的身体”的塑造将会是空中楼阁。
2.“当前的身体”与“习惯的身体”互相转化,促进了幼儿园教师知识的发展
如上所述,幼儿园教师在接受专业教育或从事保教工作之前的经历塑造了其“习惯的身体”,使他们形成了看待与处理保教问题情境的习惯方式。“习惯的身体”在面临保教问题情境时会转化为“当前的身体”,并在处理保教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而“习惯的身体”也随着保教问题处理过程的结束而得以更新。在这个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知识在不断发展。
3.幼儿园教师知识可批评性程度低
幼儿园教师的知识与自己的“身体”是融为一体的,缺乏明显的概念、判断与推理等逻辑要素,因而难以通过理性加以批判反思。
二、具身理论的认识论与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特征
受身心二元论思想的影响,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将人类的认识活动看作是一种与身体分离的心智活动。具身理论者则认为,人认识世界就是用身体以合适的方式与世界中的其他物体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认识、身体、环境是一体的,即认识是具身的。
20世纪末,认知科学哲学思想家Lakofflohnson在总结人工智能、哲学、神经科学和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1)心智本来是具身的。(2)思维大多是无意识的。(3)抽象概念主要是隐喻的,而隐喻最初和最基本的来源是身体及身体所进行的活动。所以,“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心智离不开身体经验……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的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特别是与感觉运动系统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理性、心智或认知实际上是来自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来自于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身体动作图式。
Wilson在《具身认知的六个观点》中提出,若要对具身认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要对具身认知的六个观点进行再评价。这六个观点为:(1)认知是情境的。(2)认知是有时间压力的。(3)认知工作置于环境中。(4)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5)认知是为行动服务的。(6)离线的认知是基于身体的。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依赖于身体体验,而这些体验源自于具有特殊知觉和运动能力的身体。身体的这些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形成了一个记忆、情绪、语言以及生命的方方面面等编织在一起的有机体。
总之,在具身理论看来,人类的认识植根于身体活动中,而身体又包含在一个更广泛的环境之中。人正是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的。
根据具身理论的认识论,我们领悟到,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幼儿园教师的知识来源于他们自己的身体和身体活动经验
幼儿园教师对保教理论中概念、范畴等的理解依赖于自己通过身体体验和身体活动经验所形成的动作表象、情绪体验等,这种理解又反过来使得教师用保教理论对自己的身体体验与身体活动经验进行解构与重构。这种基于身体体验与身体活动经验的双向互动过程实现着幼儿园教师知识的发展。
2.促进幼儿园教师知识生成与发展的方式与结果一样重要
幼儿园教师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记忆、情绪、语言和生命交织的有机过程。生成与发展的意义不只在结果的实现和目标的达成上,过程更重要。因为在过程中,教师通过身体活动形成身体体验,进而塑造了“习惯的身体”。
3.幼儿园教师的知识在生成与呈现时都具有情境性
幼儿园教师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具身的认识过程,即是一个身体活动的过程。身体活动总是在具有特定时间、生理、人际、氛围特征及其他各种文化特征的情境中进行的,同时也构成了形形的具体情境。因此,幼儿园教师知识的生成是受多因素影响的,知识的呈现特点也因具体情境而有所不同。
三、具身理论的知识观与幼儿园教师知识特征
传统知识观将知识看作是“离身”的,与人的认识程度、兴趣爱好等个人主观意志无关,只有理论化了的知识才能被称为知识,而且知识是可以表达与传递的;而人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技能与经验是因人而异的,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没有理论化,难以或不能被表达与传递,因而不属于知识。
Ryle最早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统一的,知识与行为应被视为一体,“知道什么”和“知道怎么做”的区分是错误的,因为“智力的运用在实践中不能分解为两个前后排列同时进行的一组活动”。Polanyi认同Rvle的观点,并明确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明确知识),那么后一种知识就可以称为缄默知识”。
在具身理论看来,知识与个体的身体行动密切相关,因此,知识不仅应包括理论知识,还应包括经验知识;知识不仅具有公共性,更具有个体性,是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受教育所获得的认识总体;知识不仅表现为认识的结果,还反映了认识的过程。
根据具身理论的知识观,我们领悟到,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幼儿园教师知识既有显性知识成分,也有默会知识成分,更大程度上是默会知识
幼儿园教师知识是与其保教行为融合在一起的,因为行为具有情境性,因此教师知识很难,甚至不能用书面文字或图表、公式等来表述,所以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默会知识。
2.故事是幼儿园教师知识传播的主要形式
幼儿园教师知识的呈现不可能脱离开具体情境,因而其传播也需要在知识产生与存在的具体情境中进行,也即故事是幼儿园教师知识传播的主要形式。
3.意会、共鸣是幼儿园教师知识共享的主要方式
如上所述,幼儿园教师知识的传播以故事形式进行。众所周知,故事的解读具有开放性.因此故事的理解就有赖于故事解读者的共情,有赖于他们的意会与共鸣。
4.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个体性,是不断生成与发展的
幼儿园教师知识在特定情境中形成,其传播又会构成新的特定情境,因此,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个体性。这也就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知识的生成性、开放性特点,即幼儿园教师的知识永远没有完备状态。换句话说,幼儿园教师知识是一个不断形成的、动态的复合系统,而非某个静止的复合状态。
四、具身理论视域下幼儿园教师知识特征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1.从“外铄”走向“内生”:利用“习惯的身体”与“当前的身体”间的相互转化机制开展教师教育
受技术理性知识观支配的传统幼儿园教师教育强调对所有教师进行普遍适用的程序、技术与原理的传授,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掌握一般化的程序、技术、原理。在这里,教师被看作是能在理论指导下自动导出适当行为的执行者。但我们从具身理论视角可以看到,教师通过“当前的身体”与“习惯的身体”的相互转化才实现了知识的不断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教育耍改变传统的“灌输”“训练”的模式,改为帮助、支持教师对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受教育经验和工作经验进行专业解读,从而促使自己生成内在教育信念,形成教育自我并持续发展。
2.从“结果”走向“过程”:利用知识生成的“体认”机制开展教师教育
受技术理性知识观支配的传统幼儿园教师教育以显性知识的传递为目标,重视课程内容的设置。而忽略教育方法、组织形式及其他过程要素。例如,用“直接讲授法”教授“启发式教学法”,以“分科教学”的形式教授“主题教学法”。从具身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幼儿园教师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结果与过程同样重要的历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同时,更要强化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关注,即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 混龄教育 问题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51-01
所谓的幼儿园混龄教育,就是将不同年龄的孩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组织起来开展游戏、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现阶段,我国教育突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注重教学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因此,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混龄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混龄编班,一种是开展混龄活动,但混龄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很大的挑战。
一 幼师的素质
在混龄教育当中,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观察技能以及教育的机制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混龄教育的活动组织和教育实施不仅仅对幼师的授课内容有一定的要求,还对幼师的观念和行为有很高的要求。在混龄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年龄不同、发展水平不相同的孩子,这就要求幼师本着以幼儿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适宜、有效的个别指导,还要针对所有孩子的共同特点和需要进行全面的教育。在混龄教育的应用实践中,幼师要以幼儿为核心,为幼儿提供足够丰富的材料和有效的指引,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混龄教育师资的建设是有效开展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基础保障,所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混龄教育师资队伍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幼儿园能顺利开展混龄教育的最基础的要求,因此幼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观察、指导能力来对幼儿进行帮助和教育。
二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设定
中国实行新课改之后,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实践形式就分为两种,一种是混龄编班,也就是把不同年龄的幼儿放在同一个班级里进行生活和学习;另一种就是开展混龄区域活动、游戏活动,让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游戏环节中产生互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全园的,也可以是跨班的。在中国大部分的幼儿园都是按照传统的年龄来划分幼儿并进行分班的,如今混龄教育的实施对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多、更细致的要求,针对各个幼儿园的混龄编班和混龄区域的活动,要对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了解,根据水平的高低来设定适合幼儿的课程内容,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向。尽管每个幼儿的年龄不同、身心发展不同,但是幼儿本身也还是具备一些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所以在对混龄教育的目标进行设定时,要注意相对整体性的目标,还要考虑幼儿发展的共同目标。对目标的设定不同,教学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要设定适合每个幼儿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适合幼儿自身兴趣发展要求的内容,从而选择合适的混龄教育模式,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小伙伴互动的机会并加强对其指导。总之,幼儿园对课程内容的设定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格外注意对幼儿的适用性。
三 对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幼儿是在跟环境、小伙伴之间的交流互动里进行全面发展的,所以幼儿园的环境非常重要,学习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载体。混龄教育的创始者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对幼儿环境的创设,在他的理论概念中,认为幼儿是混龄教育的核心人物,环境则是混龄教育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所以说如何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环境是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的一个大挑战。幼师通过提供给幼儿丰富的、不一样难度的材料,指导幼儿在自己的发展空间中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和材料的互动达到幼儿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爱与尊重”是混龄教育的灵魂,幼儿园实行混龄教育最大的价值就是提供了一种近似生活的学习环境,弥补了一些独生子女的同伴缺失感。因此,幼师要给幼儿创造一种充满爱、包容、关心和温暖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幼儿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混龄教育的关键,所以幼儿园的环境建设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从环境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 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
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的实际困难有一部分来自于家长的不支持,因为有些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不同年龄幼儿的家长对混龄教育的价值没有足够的了解,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跟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学习会跟不上学习节奏,容易受欺负。所以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一定要开家长座谈会,跟家长做好沟通,让他们不要有顾虑,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幼儿更好更快地成长。
五 结束语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问题
幼儿园环境创设系指宽泛意义上的物理环境创设,包括园所、班级、户外、走廊或楼梯、区角的建设与装饰,以及相关材料的投放。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文中所提出的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均基于对C市20所农村幼儿园的考察及其教师提供的访谈信息。
一、《指南》相关要求落实不到位
(一)问题的表征
据调研,农村幼儿园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关于环境创设领域的精神贯彻不彻底,落实不全面。首先,《指南》中对于环境创设的直接要求没有被完全执行。例如,在健康领域提出的关于幼儿园基础设施的教育建议“桌、椅和床要合适。椅子的高度以幼儿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床不宜过软”。对此,绝大部分农村标准化幼儿园能够执行,虽然没有完全达到标准但也有相关的意识并在为之努力,但是仍有部分幼儿园存在使用小学的桌椅或者成人化桌椅的情况,这违背了幼儿发展的生理标准。其次,《指南》中在不同领域提出的一些间接性环境创设指导意见更是常常被忽略。例如,社会领域要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但是在农村幼儿园,大部分班级教室布局依然是秧田式,幼儿被老师按照自己的标准将其规规矩矩地安排在一定的座位上,而不是采用更为民主和平等的“马蹄式”“圆桌式”布局,以保证每一个幼儿都得到平等的对待,拥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平等的教育。
(二)归因与建议
出现第一类问题的原因非常简单,是农村幼儿园还没有真正理解、落实《指南》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纲领性政策性文件的重要意义。而出现第二类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农村幼儿教师对《指南》文本行文逻辑的认识不够。作为国家指导性的政策文件,为了追求逻辑性和可读性,必然采用最容易被广大教师认可的“五大领域”作为一级标题。所以,在行文上,《指南》无法将环境创设加以单列,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阅读与执行障碍。第二,该问题暴露出了对关于学前教育领域环境创设的地位、性质以及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关系的认识的不足。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的教育不是成人按照一定的教材自下而上传递的过程,而是通过成人提供一定的“有准备的环境”协助儿童主动发展的过程。环境就是一种教育,这充分肯定了环境的独立教育功能。但我们知道幼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整合”,其本质内涵之一就是各种教育途径的整合。也就是说,环境创设除有独立教育功能之外,还有更多其他的支持。当《指南》的意图是对整个幼教体系的改革提出建议时,我们的着重点应当在于后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落实《指南》的语境中,农村幼儿园仅仅只关注到其直接的环境创设要求,这是对整个《指南》贯彻不力的一种体现。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首先要熟读《指南》文本,融会贯通地理解其中所倡导的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理念;然后多层面、多角度去挖掘《指南》环境创设中直接或间接存在的教育因素,把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参与,让环境创设成为幼儿展示自我、体验生活的一个舞台;同时把环境创设活动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对幼儿进行创造美、欣赏美的教育;最后将这些教育因素有效整合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相互作用。
二、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脱农”倾向
(一)问题的表征
现实中,不少农村教育不是“为农”的教育,反而出现了“脱农”现象。为了探讨农村学前教育是否也存在“脱农”而不是“为农”的问题,我们在农村幼儿园范畴做了三个小调查:第一,我们首先考察了农村幼儿园户外、班级、走廊(含楼梯)、区角布置,这些区域的陈设基本都是现代都市取向的或者国外的舶来品,其中能够与农村生活有关联的环境创设元素寥寥无几。第二,我们对农村幼儿园绘本图书、玩教具、区角材料进行了考察,发现10所幼儿园1000余本图书中,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书不超过1%;上百种的玩教具中,有涉农元素的玩教具不超过5%,而这仅有的5%的涉农玩教具的使用情况,更是远远低于幼儿园玩教具的平均使用水平,或者这部分玩教具本身就是以装饰为主。第三,更为严重的是,接受访谈的大部分幼儿教师,对新农村的了解程度低,对新农村教育价值的认可度更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元素在学前教育(包括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中的运用素养与技能更是让人担忧。基于以上三个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在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领域存在的教育目的的“脱农”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书籍、玩教具、环创物品丧失了“为农”的教育意义,以及幼儿教师对新农村建设知之甚少两个方面。
(二)归因与建议
农村教育“脱农”问题在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时代,早就蔚然成风。在亟须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它有一定的价值和存在理由。但是,它对于农村教育、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陈敬朴先生力主把农村教育定义为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那么,农村元素在幼教中可否有其教育价值呢?其实,从现在教师的自身经验就可以给出完美的答案。比如,在10个农村幼儿园教师群体中讨论一个话题:小时候(3~6岁)是否有将红薯藤作为玩具,进行诸如制作耳环等游戏?其结果是,大部分农村教师有这种经历,而且印象深刻,即崇尚这种乡村自然生活。从这个小案例,可以印证“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这一基本原理,具体而言,它说明即使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农村原生态的元素也会在儿童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也都可以成为他们热爱农村的理由。所以,我们倡导在农村幼儿园教师群体中,传播农村幼儿园理应姓农,理应关注农村、农民、农业的理念。教育应该适应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需要,农村幼儿园教师更应积极开发传承传统的优秀的乡土教材,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农村元素既包括体现传统的农耕文化的教育素材,还应当在幼儿园领域体现新农村的经济形态、文化道德变迁、社会生活新变化等元素,这是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学前教育带来的文化瑰宝。否则,既浪费了可以利用的生活教育资源,也丧失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直接贡献的契机。
三、环境创设缺乏整体构思
(一)问题的表征
在我们的考察中,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系统性不强、碎片化比较严重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外观形式上,缺乏系统的装修风格,整体设计、色调搭配不协调,很难有整体的视觉美感。在部分幼儿园,我们看到其环境创设主题单一,但又风格混搭。幼儿园常用的主题基本以节日主题为主,风格却混合了民族风、田园风、欧美风、童话风等多种风格,从而导致幼儿园环境创设杂乱无章,极度不协调。第二,就内涵而言,环境创设所表达的理念与办园理念不搭,即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没有给基本教育理念做出有效的支撑。很多幼儿园将为幼儿创设优质环境作为办园理念之一,可实际上在很多细节和特殊的区域都没有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盥洗室,好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会有墙面图标引导幼儿如何如厕、洗手和节约用水,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但在农村幼儿园却并没有这些巧妙温馨的环境创设,只是空有办园理念与口号。第三,从设计程序上,部分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以临时突击工程居多,工程分期零散,成本造价过高。在我们所考察的农村幼儿园里,部分幼儿园忽略园内问题区域的改造,但却十分重视幼儿园大门的建造,每一学年为了吸引更多幼儿入学便在假期赶工变换大门风格,其大门风格太过花哨或者呆板,与幼儿园内其他环境创设也不搭,更有甚者只为美观,改造得大门连出入都很不方便,得不偿失。第四,就功能而言,各个功能区或功能板块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各个活动区兼容性不强。幼儿园活动区的创设是幼儿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是幼儿园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区角创设时,忽略了幼儿的需求以及合理的规划,在热闹的表演区旁边设置图书角,导致图书角的幼儿经常受到表演区音乐的影响;在自然角旁边设置运动区域,导致自然角的动植物经常遭到运动器材的伤害。
(二)归因与建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农村幼儿园的经费原因。由于农村幼儿园经费相对匮乏,投资于环境创设领域的经费较少,因此在设计、施工各个环节都无法按照较高的标准来实施;也正是因为经费问题,最容易被减少的环节就是整体规划成本,只好零星进行。其次则是理念问题,即农村幼儿园在进行环境创设时缺乏系统论的指导,所以导致在进行环境创设时便缺乏系统与细节相结合的理念。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但同时又是整个学前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所以,环境创设工作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或者是在更重要的教育理念范畴,都应该先有顶层设计,让教育与环境形成紧密联系;然后做出科学的步骤规划,诸如实行“主题+特色”的模式、合理设置活动区等;最后实施,要求按时按质按量,有条不紊地进行。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系统观、统筹计划不但可以增强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避免反复拆建、重复建设,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
四、“以幼儿为本”背后忽视教师利益
(一)问题的表征
教育要以人为本,这应该是教育基本价值取向之一。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第一,在不少标准化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办公条件相当落后,办公室的桌椅相对陈旧,椅子数量严重不及教师数量,只有很少的幼儿园有为教师专门建设的教师休息室。第二,在园所文化建设的环创要素中,最常见的是关于办园理念、教育理念的展示,其次是关注幼儿和家长的展板、标语、橱窗等,最不常见的是关于教师工作、教师发展的环境创设元素。特别突出的是,大部分幼儿园在制作校服、园所标识的时候,并没有将教师考虑在内。
(二)归因与建议
上述问题可以归结为: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通常机械、片面地被理解为一切以幼儿为本,忽略了教师元素,所以农村幼儿教师的办公环境、专业发展环境一直都被忽视。对此,我们认为亟须纠正一种现象。首先,从伦理学上来讲,教师常被人们歌颂为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也常被隐喻为春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吐尽身体里所有的丝。这是一种盲目的职业道德拔高。在教师利益被忽视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教师能够做到爱生如子。其次,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师是隐性课程要素,特别是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的衣着服饰、仪表气质,以及工作环境与秩序,本身都是幼儿模仿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第三,从组织文化学的角度看,幼儿园的物理环境不仅仅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是对全园教职员工安心工作、快乐工作、发展自我的一种物理环境支持,还是增强教师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条件。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坚持以人文本,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办公条件、学习设备是最低要求;从服饰、标识打造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其基本要求;如有条件,希望能够在农村幼儿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相应支持,比如图书室、电脑室的建设;从更高标准的角度,建议将农村幼儿园打造成为教师、幼儿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王冬雪.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173.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9).
[3]杨天霞.杜威与蒙台梭利教师观之比较[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11(12):46-47.
[4]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
[5]杨枫.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玩教具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2-103.
[6].“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在幼儿教师管理中的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2-5.
[7]陈尚伟.马克思哲学中的“以人为本”研究———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文本解读[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4):4.
【关键词】 现代幼教理念;幼儿园;空间布局;优化设计
现代幼教理念和幼儿教育研究成果更加强调幼儿园空间设计要更多考虑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需要和空间设计的体系性。然而总结国内外幼儿园空间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发现,其大多着缺少对各空间要素之间联系的研究,因而缺乏整体性,因此有必要借助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对符合现代幼教理念的幼儿园空间布局设计进行研究。
一、幼儿园空间系统
系统论的主要思想是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分析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研究要素、系统与环境三者之间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以达到系统整体的优化。在此系统论基础上,幼儿园空间系统主要就包括幼儿园室内空间、过渡空间和室外空间三部分,其中室内空间主要包括室内活动室、卧室、卫生间、衣帽间;室外空间主要包括室外游戏场所、室外教学场所;过渡空间主要指连接室内之间、室外之间、室内与室外之间的门厅、外廊及楼梯等。这三个子系统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构成幼儿学习、生活的空间整体。
二、幼儿园空间系统研究与优化设计
1、室内空间的优化设计
幼儿园室内空间应该是设计师依据人体工效学、幼儿的活动流量、幼儿建筑设计标准布局的,传统的繁多的装修、玩教具设施,往往与使有限的空间更为拥挤,因此保留宽敞的活动场地是幼儿园空间设计要考虑的重点之一,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点,利用建筑物的墙角与家具摆放的零碎空间,设计制作储物柜、搁架、橱窗等,留出连片的大空间,一方面可使幼儿活动空间宽敞、安全,另一方面也形成一种视觉上的通透、完整和流畅。
例如在小班活动室中设计跃层、搭建小阁楼,上下阁楼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使教室的活动空间增加了近一倍,阁楼之间借助楼梯通道连通起来,更为儿童活动区增加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又如可将儿童的床设计成高30厘米左右的带抽屉的地台,寝具不用时可收纳至抽屉,需要时拿出即可使用,地台在平时进行游戏和表演活动时可作为游戏场地和表演平台,地台台面可铺设与地面相同的材质花纹的地板,这样就使休息区和活动区联成一片,活动室的整体空间不会减少,视觉上也会更加通透完整。
总体来说,室内空间的布局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简单。室内各空间的格局不要太复杂,减少儿童的错乱感。
(2)分隔。有的儿童喜欢独自活动和旁观,室内要提供这样的空间使孩子可以独立游戏活动或独立思考。
(3)舒适。幼儿长时间离开家会比较容易疲劳,需要布设像家庭中一样柔软舒适可供休息的物品,如靠垫、地毯、沙发、织物墙饰和绒毛玩具。
(4)感觉。玩具和设施要能给孩子提供各种感触与灵感,如画作、照片,触碰后能发声的玩具,操作后可移动的物件,不同材质手感的物品等,都可全面锻炼儿童感觉统合能力。
(5)刺激。室内应陈放一些开放性材料,如盛水容器、瓶子、塑料盒、质地颜色各异的粉笔、积木、蜡笔、纸,浆糊,颜料等,给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提供工具集空间。
(6)稳定。玩教具用品的周转速度不要太快,不要一次性更换太多东西,应借助相对稳定的器物培养儿童的专注力。
(7)安全。室内大型玩具须安全牢固,室内器具要每天检查,使用时也应有专人指导,同事对儿童的行为也要时时关注,防止受伤。
(8)卫生。餐厅、卫生间、卧室的卫生都要有保障,小班儿童经常会趴在地板上娱乐休息,地板要始终保持洁净,玩具要每天清洗消毒。
2、室外空间的优化设计
一所专业的幼儿园不仅需要合理的室内空间布局,还应充分利用室外环境,并设计出一套符合儿童活动成长需求的室外设计空间方案,能够给孩子们在活动时提供更高水平的发挥空间。
因此,一般在进行幼儿园室外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对幼儿园室外进行实地勘察,考虑到幼儿园的特殊性,针对幼儿园的独特性来进行幼儿园室外设计,例如可依据地形的自然起伏修筑园区不同功能区。
(2)幼儿园室外设计绿化方面植被选择要区分,幼儿园适宜选择矮小的,形态优美的,抗风能力较强的小乔木或是灌木。
(3)景观塑造时要注意排水系统的处理,一般采取坡度排水的方法将校园中的雨水排出,一些小花园中不仅要有独立的排水系统还最好能够有较好的蓄水功能,保证植被有足够的蓄水量。
(4)幼儿园室外一般都要布局大型玩具,如滑滑梯、跷跷板、秋千、蹦蹦床等,这些都可为幼儿教学游戏活动提供空间,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户外课堂场所,以此加强儿童参加集体活动的动力与热情。
3、过渡空间的优化设计
幼儿园的过渡空间,就是将室内功能用房与户外活动场所连接起来的通道空间,如走廊、楼梯、门厅过道等,都是连接幼儿园各功能空间与楼层,在设计时只作为幼儿短时间活动和停留的场所,这一空间虽不作为长时间停留场所,但也能促进幼儿在其中的交往,满足幼儿之间互助、分享、合作以及学习的要求。
因此,一般在进行幼儿园室外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幼儿园走廊是幼儿比较容易集中活动的区域,所以在幼儿园走廊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安全因素,首先走廊设计要保障连贯通畅,尽量保证走廊的宽度在1.3米以上,高度应不低于幼儿平均身高,防止幼儿攀爬;装修时走廊可用海绵夹层进行软包,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孩子碰伤;两边的墙面可进行适当的装饰,如贴上幼儿优秀作品以供展览,挂上水彩画以供欣赏,增强童趣性。
(2)楼梯要设计合理,每一台阶应低于10厘米,楼梯倾斜度设计应在25度左右之间,方便幼儿上下,台阶表面要进行防滑处理,每一台阶边缘要磨成半圆角,防止磕碰,边上要设置栏杆,并在合适的位置加装幼儿扶手杆,扶手材料以木质材料为佳,冬天不至于温度过低影响幼儿使用。
(3)门厅过道通常是幼儿和家长最先关注到的幼儿园环境部分,其设计布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家长尤其是幼儿对幼儿园最初的印象,因此在幼儿园门厅设计中,就要着重凸显幼儿园的本土环境及独特文化和相应的导视系统,在幼儿园门厅进行相应的文化点缀,如在大门口摆放花环门廊,不同季节镶嵌不同植物花草,或设计一条种植长廊,种上藤本植物,会很容易让家长感觉身临其境,进入幼儿园就能感受到季节更替,幼儿走过美丽的植物长廊也在一定程度消减其入园焦虑。
三、总结
从系统理论出发,提出幼儿园空间系统的概念,基于现代幼教理念,提出与幼儿身心发展相宜的幼儿园空间布局原则及优化设计策略,可为未来地区幼儿园空间创设与改造提供参考和依据,对幼儿园空间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晓轲.幼儿园空间设计参与理念的演变[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
[2] 杜晓轩.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整体性原则[J].艺术科技,2013(6).
[3] 徐兰宇.浅谈国外幼儿园建筑的空间营造[J].安徽建筑,2012(01).
[4] 王丽娜.现代幼儿园室内外主要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8.
[5] 李政.论幼儿园活动空间四维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社会认知研究相对较少,依据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特点而专门设计的社会性发展领域的课程也比较罕见。因此,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能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有效教育活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厘清社会认知的内涵,完善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课程
我国学者庞丽娟指出,社会认知是认知的一个方面,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受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大。在一般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更多地受到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能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或者主要照料者往往更注重儿童认知的发展,相对忽视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而幼儿园教育则更为全面,且更注重幼儿对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规则和社会角色等的理解。但是,目前在幼儿园课程中有关社会认知教育的内容比较匮乏。鉴于此,完善基于幼儿生活环境的社会认知教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认知是对社会性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即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因此,社会认知的内容由社会性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所包括的内容所决定。在社会学中,社会性客体及其关系所包括的内容有:人与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也应包含相应的内容。
1.关于人际关系的认知
从我国国情出发,3~6岁儿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应该包括对父母长辈的关系、同伴关系和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心理上的直接联系。人一来到世上,便处于人际关系之中。形成与成人、与同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人际交往前,儿童对于所要交往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必须有所认识与理解,在这个前提下,儿童还要学习其中包含的社会规则,如与长辈交往必须遵循的社会规范――尊重长辈。只有在这些社会认知都成功发生的前提下,儿童的人际交往行为才会符合社会规范。因此,在学前期,帮助儿童认识人际交往中社会认知的那部分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对同伴关系的认知是人际关系认知中的重要内容。在同伴关系的影响下,儿童能够很快地学习相应的符合社会文化的行为模式。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能够学习自己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明了该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益。
2.关于社会环境的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周围的世界,主要包括对家庭、社区、幼儿园、家乡、民族和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认知。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该遵循由近及远、从具体慢慢过渡到概括的原则。具体说来,与幼儿年龄相对应,要从对身边环境的认知开始,先是家庭、幼儿园,然后是社区、社区中的公共场所,再次是家乡。至于对国家、世界等概念的认知则要到学前后期才能进行。例如,为了让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首先让他们认识幼儿园的环境,幼儿只有认识了幼儿园的环境,才能产生安全感,进而喜欢幼儿园。大班幼儿则可以对自己的家乡、民族和国家有个初步的认知,甚至能够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
3.关于社会角色的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社会化进程,社会化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适应社会文化、参与社会活动、履行社会角色的社会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境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如母亲、女儿、幼儿园教师、家长、妻子等。特纳(J.Turner)曾经对社会角色、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论述:在社会角色的互动中,行动者总是以一种能够加强自己已有自我概念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社会角色的获得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许要让学前儿童完全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选取幼儿能够理解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相关经验。在学前期对儿童社会角色认知的教育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对自己和他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角色以及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的认知。例如,警察是幼儿非常羡慕的职业,但是幼儿对于警察的认知并不全面,很多幼儿将警察定义为是抓坏人的人,有的则认为罚款的人就是警察。因此,对于警察这个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职业,有必要进行一番介绍,以便让幼儿正确认识警察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4.关于社会规则的认知
社会规则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理解与遵守的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选择及定向的工具。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了解社会规则并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习惯,因此社会规则的认知是儿童社会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1)基本道德规则:即对是与非、对与错、爱和憎等道德问题的认知与判断。(2)文明礼貌行为规则:个体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人际交往与言谈举止的礼仪与规则等。(3)公共场所行为规则:公共卫生规则、公共交通规则、公共财产保护和爱惜规则等。(4)群体活动的规则:学习、游戏和生活等群体活动应遵守的规则,如排队、轮流、等待、礼让等。(5)安全规则:用以保护儿童安全的行为规则。
二、整合多种教育途径,全方位进行幼儿社会认知教育
社会认知教育和认知教育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将社会认知教育看作是认知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其认知对象是有关自我、他人、群体关系以及内在心理过程等方面。社会认知教育的途径有许多种,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中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1.创设有利于开展社会认知教育的环境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极具教育价值。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中,创设适宜的环境能大大提升学习效率。目前,在幼儿园中用来进行社会认知教育的主要是角色游戏区,这些区域的设置能让幼儿学习不同社会场所的规则,并通过角色扮演来认知不同的社会角色。通常,幼儿园可以设置的角色游戏区有娃娃家、医院、理发店、小商店、警察局、集市与餐馆等。教师还可以结合主题活动设立主题墙,通过照片、图片等介绍社会事件、家乡风貌等。对于重大的社会事件,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参与环境创设,让幼儿查找相关图片、报纸等,并将它们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
2.加强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知社会角色、规则以及他人的立场和观点
目前,有关如何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社会认知教育的实践性研究并不多见,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由于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他们在游戏中往往表现得比较自主,因此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会显得不合时宜,十分困难。事实上,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形式,在社会认知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重视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社会认知教育。在游戏中教师往往比较忽略进行社会认知教育,而是着重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在:着重观察幼儿能否遵守规则,忽略对规则具体内容的介绍;在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时往往关注角色的行为,而忘记对社会中不同职业进行事先或事后的讲解。例如,很多幼儿园都有商店游戏,幼儿对收银员职业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收钱的环节,其实收银员除了收钱,还要帮助顾客检查商品、解答顾客的疑问等,对这些有关社会角色的知识,教师很少会在角色游戏之前或者之后让幼儿进行讨论,幼儿并不知晓。
第二,拓宽视角,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角色游戏是幼儿,尤其是小班和中班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最常见的角色游戏就是娃娃家,幼儿在游戏中往往自发地模仿父母的角色,获得最初的关于家庭成员职责的社会认知。现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的常常有警察、医生、消防员、商场工作人员、银行职员等职业角色。其实,角色扮演还可以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社会知识。比如,有的幼儿园开展了“我是新闻播音员”的游戏,每天请一名幼儿扮演新闻节目主持人,播报前一天发生的社会事件。这种做法让幼儿既对播音员这一职业有所认识,又及时了解了社会事件。
第三,在设计游戏环节时加入与社会规则一致的游戏规则。幼儿要顺利开展游戏,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要遵守规则,必须对规则有所认知。例如,在社会场所,我们经常要等候,等候的时候应该不靠近目标位置,要与目标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防在该位置上的人员产生不安全感。教师可以将这些社会规则引入游戏。
当然,在游戏中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利于幼儿觉察他人的情绪,发现他人的行为,并由此推测他人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发展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能力。
3.重视随机教育对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本来就和儿童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与生活情境、社会场所等密不可分,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或外出参观活动中有许多可以用来进行随机教育的情境。例如,带幼儿散步时,不光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还可以告诉幼儿帮助我们整理草坪、修剪树枝的是园林工人,让幼儿认识一个新的职业。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具备社会认知的相关知识。除了要理解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以外,教师还应具备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角色和社会事件的知识。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发现时机,将相关的社会知识传递给幼儿。
文化是园所发展的核心力量,它影响和左右着幼儿园的发展,影响着教师和孩子的成长,我们在多年的办园实践中,我们不断传承着多年来的主流文化,自觉主动地发展着幼儿园的文化。
一、统一思想,以精神文化影响人
精神文化是幼儿园领导、教职工和幼儿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道德风貌等,它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根据多年来的办园经验和文化积淀,我们不断思考,在文化积淀中提炼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经过很多次反复的思考,我们的理念逐渐清晰起来。如何使它成为全园教师的共识,这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注重了全体教师的参与和互动。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征求专家的意见,确定大致框架,形成初稿;发放至领导小组成员和年级组长的手中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教师问卷调查,组织教师头脑风暴,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最后由领导小组进行研究确定――形成正稿,成为幼儿园的制度文化手册。这些理念在讨论修改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经历着从“初步了解――逐渐理解――提出建议――达成共识――接受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共同的问题:“我们的幼儿园应该办成怎样的幼儿园”、“以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幼儿?”“我们应该怎么办”等问题。这样,精神文化就会影响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行为,内化为教师的行动,使每个人把自身的成长和幼儿园的发展真正地融合起来。
二、精细管理,以物质文化熏陶人
我们幼儿园形象识别系统是对幼儿园文化的高度提炼,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幼儿园的形象识别系统与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一道,共同组成幼儿园识别系统。我们幼儿园以红色、黄色、蓝色为幼儿园的标准色,象征着“快乐、健康”的幼儿园核心理念。以变形的“动感孩子”为幼儿园的园徽标志,寓意着幼儿园的核心理念“和谐、健康、快乐”。幼儿园的标准色和园徽标志已广泛应用于幼儿园的办公、环境、宣传、交往礼品等等方面。
我们幼儿园注重绿化、美化工作,布局合理,教学区、生活区、办公区、活动区分明。幼儿园建筑的各个角落各具特色,发挥其育人的文化内涵。校园清新洁净,教学楼温馨自然,楼内墙壁精心设计了名言警句、创意作品、活动照片,自然、真实,让美无处不在,让教育无处不有,集人文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每个班级的文化更是别具特色,班班有个性,室室有特点。集体的智慧、创意的设计,把我们的大小环境布置得温馨和谐。
三、规范管理,以制度文化激励人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坚持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逐渐建立起规范有序、富有人文情怀的管理机制。
根据形势的发展,我们不断修改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编印了《郑陆中心幼儿园制度文化》。近两年来,我们不断提高管理起点和运行标准,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严密的管理机制和高效的管理手段,提高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幼儿园先后制定、订、完善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保育、教师、幼儿、后勤、财务、安全等各项管理制度,并及时地补充、完善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幼儿园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幼儿园是一个女性聚集的地方,女教师的特点,是感性大于理性,所以我们采用了温馨家园化的管理。尊重信任每一位教师,使她们感到自尊、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幼儿园的大事我们都积极征求教师的意见,三年规划的制定、规章制度的修改完善,都经过教职工的充分讨论,教代会全体通过,我们经常运用参与式培训,进行头脑风暴,共同商量对策。
近年来,为了加强对新生的入园管理,制订了幼儿入园家长手册、幼儿学籍网络化管理等制度。在幼儿园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注重监督检查,确保幼儿园制度体系得到全面落实。
四、整合资源,以课程文化塑造人
幼儿园的课程是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个环节、各种活动的总和。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们的课程建设充分地体现了以教师为本,以幼儿为本。所以我们倡导:一日生活即课程、环境文化即课程、园本特色即课程、家园共育即课程,让孩子们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五、立足发展,以师生文化提升人
师生文化是师生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都生活在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氛围的营造,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一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