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

时间:2024-03-30 17:36:29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

第1篇

在当今眼球经济时代,概念营销深受品牌商的青睐。概念能够将品牌中对消费者最重要的资讯个性化、单一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敛聚到最多的眼球,实现其品牌效益的最大化。概念营销也是很多中、小型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奇兵制胜的策略之一,是突围行业巨头所建立的寡头竞争集团的有力杀手锏。但是现实市场运作中,却存在着很多概念操作的误区和弊端,在此针对概念营销问题作如下阐述,希望能够为广大酒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酒类企业进行概念营销提供策略依据。

一、概念营销对酒类企业的价值

白酒产品在销售产品功能价值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销售一种消费情感价值,但是我们还可以发现其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个性化的力量,同度数的五粮液和二锅头在没有包装的情况下可能有很多消费者难于辨清,但是为什么加上包装之后就能够实现上百倍的价值升值呢?一个原本属于地域化品牌的宁夏红,何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博得众多经销商的青睐呢?这些都可证明白酒品牌个性概念的价值所在,试想白酒品牌如果没有个性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市场结果,又如何与消费者进行价值沟通?

概念营销在产品同质化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因素的凸现来避免品牌或产品之间的雷同,产生个性化的消费价值。进行概念营销是实现企业发展“点”的突破,进而带动企业发展“面”的整体质量提高,以“一俊遮百丑”的竞争实力表现于市场,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型酒类企业来说,由于受自身竞争实力较弱的现实条件影响,企业在进行发展时,很难通过常规性的经营得以规模化扩张。采用概念营销就是为企业寻找一个企业发展的杠杆支撑点,为企业的高度扩张、缩短同行业领先企业的竞争实力差距找到发展的路径。

二、概念营销层次的划分和比较

1、概念个性突现层次划分

从概念营销市场个性突现层次来分析,概念营销分为品牌、产品和市场三个层次。

①品牌层次概念是从品牌理念的个性诉求出发,凸现品牌情感或者相关传播信息在个性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中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价值认可,也可以理解为品牌整体竞争力的塑造。

品牌概念可以分为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泛层式的品牌概念表现形式。这种概念适合于各种阶层的各个地域的消费,如“难得糊涂——小糊涂仙”、“中国人的福酒——金六福”、“孔府家——叫人想家”“感悟智慧人生——品舍得酒”、“中国第一人文酒——成吉思汗酒”等在市场较为有名气的品牌概念诉求的典范;第二种是地域化或者针对适应性的表现形式。这种概念有着较强的目标消费群体适应性,通过比较价值优势获得市场消费价值的提高,如:北京的京酒、济南的趵突泉、金六福干杯系列以及很多种小型酒类企业推出的地域化文化品牌等。

②产品层次概念是从产品功能个性诉求出发,通过对产品本身功能和相关传播信息凸现,来增强产品及品牌的整体市场消费价值。如“中国白酒第一坊——水井坊”、“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宁夏红枸杞酒”、“真藏实窖——口子窖”以及市面上很多“***五年陈酿”、“**十年陈酿”和奶酒、纯净酒等品牌或者品牌系列产品都属于产品概念的范畴。中国葡萄酒业中有史以来最大的争议——解百纳之争,也是在产品概念上出发的。

③市场层次的概念则主要集中于区域市场或者针对市场的个性和文化适应上,凸现在目标市场品牌和产品的消费个性适应性,进而增强产品的整体消费价值。

市场概念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目标消费群体的适应性。比如,茅台推出的个性定制产品、张裕推出的生日酒以及各种限量生产的酒类产品。这些产品通过对针对目标市场消费个性的适应,突现自己的特殊消费价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自己的业务拓展空间,但是在针对目标消费群体中,他们通过针对性价值服务的表现,有着其他产品所不能比拟的竞争优势。第二种是创新性的销售与市场运作模式概念

2、概念层次比较

品牌概念强化的是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产品概念强化的是企业的技术性优势,而市场概念则是两者结合的小范围优势的体现。根据企业现实规模及市场环境的状况,每一种概念都有一定的市场适应性。

针对中、小型酒类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资源局限,品牌价值和市场启动资源都不能够充分满足运作“大”市场的条件,在进行概念选择时,一定要掌握好发展与风险的平衡点。在此建议中小型企业应该在市场概念的基础上在进行产品概念以及品牌概念的运作,逐步实现企业概念规模化的产生。

三、如何确立营销概念

“概念营销的精髓并不在于概念如何大气磅礴,而是这个概念会将品牌的资讯最准确、最个性化地表达出来。”中小型酒类企业在进行概念运用时,由于企业现实资源的局限与企业远期发展目标过分放大的矛盾存在,往往将概念进行恶意扩大或者极端化,造成概念价值的扭曲。因此,中小型酒类企业必须把握好企业规模化发展与概念定位的平衡点,既不能过分的求全、涉广,也不能够走向极端化的概念误区。

1、对市场的客观分析——确立目标概念群

概念出发点不是源于企业的内在资源因素,而是来自市场的客观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在对整个行业现有竞争业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地域化的消费特点和层次化的市场结构进行客观定位。比如金六福的福文化概念,它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宁夏红的健康概念,源于对新时代白酒需求点的适应;京酒的成功,源于其京城地域个性文化的发挥。企业在确立概念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对概念的接受能力和概念的市场刺激效果,从而制定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概念开发思路,并确定一个可选性较强的目标概念群。

2、自我分析——明确概念方向

概念群的确定,为企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多的路径,但是具体选择什么具体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特征进行量身订制,否则会往往出现概念范围太大、或者范围太小的尴尬局面。如果概念范围太大,企业实力很难达到启动概念市场的需求,容易形成小马拉大车、半途而废的概念歧途;而如果概念范围太小,企业的资源无法充分得到利用,则就成了“牛刀杀鸡”的局面,企业也很难通过概念实现预期目标的最大化。

在进行自我分析时,当地的资源优势是进行产品概念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标准。例如:宁夏的枸杞资源、山东临沂的木瓜资源、内蒙古的奶源资源……这些地域性资源已经在国内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认同,依托这些资源可以提高概念推广的速度,并且可以增强概念的市场可信度。

3、细化概念——制定出企业型概念

一个成功的概念往往都是在充分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产生的。将概念进行细化,就是挖掘出企业最适合、最能够有效产出的企业型概念,在概念包装的基础上突现出概念在本企业运用的个性价值和比较消费价值优势。例如:同样的枸杞,宁夏红的概念的口号是“健康多一点”、而杞浓的口号是“枸杞浓一点”。

4、概念要素整合——完善概念

一个概念单纯的独立于市场中,很难发挥应有的市场效果,必须对每一个概念要素进行充分的概念适应,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概念的市场效力,并形成概念点与形象面的有效结合布局。具体概念点应该有以下几个主要内容:概念定位、概念包装、产品包装(瓶型、外包装、箱包装)、宣传资料(广告片、宣传册、易拉宝等)、促用品(打火机、酒启等等)等等。

5、制定长期的发展策略——为概念成长建设平台

对于大企业来说,推出一个概念可能只是企业扩张的一个小的项目,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一个概念的推出可能就是一种新发展思路的确定,或者说是一种新发展战略的确定。这种概念在市场上是否能够成功,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设一套为概念成长作为支撑的平台系统。

四、成功营销概念应具备的特点

1、概念有着鲜明的时代适应性

不同的市场时期,有着不同的亮点和市场关注点,概念酒作为一个带有“时尚化”意义的产品范畴,也有其特定的时代适应性。中、小型酒类企业受市场掌控能力弱的影响,很难作为概念先行者获得市场的认可,所以必须紧跟时代的市场发展潮流,制定出适时而为的概念开发策略。

2、概念定位必须明确

概念只是一个点,通过点的扩散运作,才能够获得市场面的提高。如果概念定位点模糊不清,不能够一眼让消费者认可,不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直接得消费利益,那么这个概念十有八九会遭到失败。

3、要有广泛的市场认知度

任何产品都是一瓶一瓶销售的,每一种产品规模销售的形成都是由广泛的市场认知度为前提的。如果单纯的追求概念的个性,而失去了市场的广泛认知,这样的概念也只能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般的在市场中消失。所以进行概念开发,必须在充分研究消费群体特征,在确定广泛消费群体认同的基础上,尚可运作。

五、企业进行概念营销注意事项

1、强化概念、更要侧重品牌

概念是脸、品牌是身,身材不好,再好的脸蛋也做不了明星。很多的概念只是一阵市场风,在一定时期具有一定的市场效力,但是一旦等风停雨散,企业由将面临着一个新的市场环境。所以进行概念酒选择时,概念势市场的前锋,必须在强化概念的同时,侧重于品牌的运作,才能够保持企业的稳定市场发展。

2、产品品质是概念的基础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奶粉、月饼、泡菜等劣质食品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在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之间增置了一个很难抚平阻碍。酒类市场也在面临着一个质量信誉危机问题,生产不规范、行业介入平台低、行业管理力度不足等等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酒类行业的发展,野生葡萄酒、工业酒精酒等问题如果不能引起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那么将对整个酒类市场产生深远的滞后影响。概念酒如果不能够给予消费者一个合理的质量理由,那么概念的运作只会使企业前功尽弃、南辕北辙。

3、概念需要百家齐鸣

一颗星星不叫亮,满天星斗才叫晴。没有其他企业的追捧,包括茅五剑在内的任何一个企业也不可能将一个概念在市场中运作成功,因为概念的追捧不只是显示概念的市场价值,更主要的是共同进行概念的市场培育。就像张裕的解百纳一样,如果没有其他企业的跟随和一些争议事件的产生,解百纳也不会得到消费者如此的青睐。所以概念要一支独秀(定位),更要百家齐名(规模)。

4、概念只是一个市场的细分

第2篇

关键词:财产权  知识产权  

一、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名著《经济学》第1}版fll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显然,绝大部分知识是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它通常既不是物品,也不是劳务。那么它与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呢?现代经济学对知识产权尚无深人的研究,甚至未将知识作为一种产品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私有财产权,知识产权显然与经济学有关,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既是一个法学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事实上,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仅在法学领域予以讨论已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霍斯(diahos)教授指出:“在对知识财产进行哲学分析时,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21.但drahos主要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的作用的。

他写道:“经济学对于知识财产权的最终判断必须以成本效益核算的结果为基础”,“没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知识财产将会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制度”图。也就是说,drahos已经将知识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财产来看待,经济学只是成本效益核算的工具。但问题显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知识产权和知识是否或何以成为经济学中的财产尚不清楚。

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学中,人们往往省略了权( rift),而只谈论财产(p}p}ty )o这里的财产主要是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在法学领域,人们更多谈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但同样忽略了财产与财产权的区别。这从英文p}p}’一词既被翻译为财产,又被翻译为财产权即可看出。

受此影响,在知识产权领域,则有将ip(intellech}alp}l}n3’)与ipr (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ft )混用的情况。例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常将知识产权称为知识财产、智慧财产。drahos教授也在其《知识财产法哲学》图一书中多次使用“知识财产”一词。

足见本领域将知识产权混同于知识财产的混乱局面。严格说来,财产、财产权、财产权客体等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本文下一节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有形①资源的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中的财产主要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法学讨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利。正如笔者在文中}1指出,在物权(有形财产权)这一特定语境下,经济学与法学是一致的。因为在物权领域,无需区分财产和财产权。事实上,在物权领域,财产和财产权不可分离,实际上是同义语。但在知识产权领域,这种区分却非常必要,因为知识产权之客体并不处于私有领域(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fal),其配置方式与物权领域的财产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在物权领域,由于财产与财产权永远被绑定在一起,经济学与法学之间存在一座天然互通的桥梁,但在知识产权领域,权利客体与权利却往往是分离的(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al中的表1)。于是,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经济学理论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就不灵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汪丁丁曾谈到,他和香港的张五常教授多年研究知识产权之经济学,结果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法学家们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法学原理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保护知识产权所持的显著不同的态度。例如,美国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国内法中设置针对进口贸易的‘`337特别条款“。美国商务部前部长古铁雷斯甚至认为:”对美国来说,保护知识产权不是一个可以谈判的问题;侵犯知识产权就是犯罪,也必须当作犯罪来处理“②。

换句话说,古铁雷斯要求动用刑法而不仅仅是民法来保护知识产权;相反,印度则对授权专利的保护做出限制。根据其专利法,印度知识产权局向印度专利权人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以及被许可人须在2010年3月31日之前向印度专利局提供其专利发明在

印度的应用情况,否则将面临100万印度卢比(约合2.2万美元)的罚金以及专利强制许可令。如果提供虚假信息,则将面临牢狱之灾。可见,在知识产权领域,什么东西应当作为财产加以保护、如何保护以及保护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就法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达成共识。这与现代经济学的严谨和对基本理论的共识形成了鲜明对照。

事实上,在知识产权领域,经济学与法学相互分隔,成了彼此独立的孤岛,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在知识产权领域架起一座经济学与法学互通的桥梁。

本文将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一一边际效用价值一来讨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阐明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概念内涵,弄清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来历,以阐明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如何建立在仅仅处于公有领域的知识或信息之上,从而明了知识产权及其制度的本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得不从经济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说起。

本文所称知识产权将仅涉及财产权,不涉及精神权。

二、关于资源、财富、财产、商品、价值和财产权

本节标题中的这些概念早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似乎其内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实际上,这些概念的真实或准确含义大有学问,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在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按照本文自我设定的构建科学理论的目标,笔者将在本节对这些似乎普遍知晓但实际上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本节探论的这些概念仅限于经济学领域,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但即使这样,对这些概念的见解也纷繁众多,各不相同,难以一一评述。为简单起见,笔者将不在本文综述他人的观点,而是直接提出见解。正确与否,请读者鉴别。

(一)资源

所谓资源,是指对市场主体(亦即经济利益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有用(具有效用或使用价值)的事物。无用的事物不能成为资源。

例如,土地、阳光、空气、水、矿藏、能源、动物、植物、建筑物、工具、材料、汽车、飞机、食品、服装、烟草、药品、工艺品、可用于发电的风和潮汐、道路、空中航线、劳动者、以及其它对市场主体的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事物,甚至作为建材的沙子,都是资源。但当我们在漫漫旅途中身陷广裹的沙漠时,周围的黄沙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这时,沙子就不再是资源了。当然,如果把沙看作土地,可以支撑我们的躯体,则沙漠中的沙也是有用之物,是资源。但这已经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谈论沙子了。

应当指出,资源不仅限于上述有形之物,还包括劳动力(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出力和脑力劳动出力)、劳动能力(个人的天赋、知识和技能)、人际关系(人脉和信誉)、有用信息(知识产权之客体)、特许专营权和专卖权(例如航线的专营权和烟草的专卖权),甚至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法律制度及公共政策,因为它们都是有用的事物。这些有用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无形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无形资源,而前面列举的资源则是有形资源。

此外,市场也是有用的事物,因而市场也是资源,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是市场主体一一尤其是跨国公司—激烈争夺的对象。市场是人们交换商品的场所。在现代社会,市场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市场包括百货商场、超市等;无形市场如阿里巴巴、当当网等各种虚拟的网上市场。事实上,即使是百货大楼这样的有形市场,也包含着自由流动的商家和消费者会聚于此这样的无形成分。如果某一天商家和消费者减少了,则同是这个百货大楼,市场价值将大减;

另一方面,网络等无形市场也包含着有形的成分。

例如服务器、接人网等有形资源。所以,市场通常既有形,又无形,很难将其绝对划人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但在笔者看来,其无形成分更多,即无形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商家和客户及其交易量是构成市场的主要成分。所以如果硬要划分的话,笔者宁愿将其划人无形资源,而将承载这个市场的物质载体(建筑和设备)从市场剥离开来,划人有形资源。

在日常用语中,市场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市场主体所占有的客户资源,也就是市场占有率。

本文中,市场和市场占有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市场指的是交易场所;市场占有率指的是市场销售份额或客户资源份额。两者可分属不同的市场主体,都是有用的资源。市场有时是有形的,有时是无形的;市场占有率则肯定是无形的。

注意,以上笔者将权利(right,例如特许权)和权力(power或authority,例如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列为了资源,因为它们也是有用的事物。显然,权利和权力是无形的。

需要说明的是,学界对劳动力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在许多文献中,对劳动力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劳动者;二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但笔者认为在经济学的意义

上,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因为劳动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作为商品对待(马克思即在《资本论》中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如果劳动力是劳动者,则不可能是商品,因为在废除了奴隶制的现代社会,作为人的劳动者不可以买卖,因而不是商品。至于劳动能力,则绑定于劳动者,任何情况下均无法分离,当然也不可以买卖,故不是商品。可见,在认可劳动力是商品的前提下,劳动力不可能是人,也不可能是人的劳动能力。

在本文中,劳动者和劳动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是有形的;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出力,其有效的部分物化于有形的产品之中或蕴含于无形的服务或信息产品之中,是无形的。显然,劳动者与劳动力密不可分。

第3篇

关键词:财产权  知识产权  

一、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名著《经济学》第1}版fll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显然,绝大部分知识是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它通常既不是物品,也不是劳务。那么它与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呢?现代经济学对知识产权尚无深人的研究,甚至未将知识作为一种产品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私有财产权,知识产权显然与经济学有关,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既是一个法学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事实上,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仅在法学领域予以讨论已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霍斯(diahos)教授指出:“在对知识财产进行哲学分析时,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21.但drahos主要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的作用的。

他写道:“经济学对于知识财产权的最终判断必须以成本效益核算的结果为基础”,“没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知识财产将会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制度”图。也就是说,drahos已经将知识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财产来看待,经济学只是成本效益核算的工具。但问题显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知识产权和知识是否或何以成为经济学中的财产尚不清楚。

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学中,人们往往省略了权( rift),而只谈论财产(p}p}ty )o这里的财产主要是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在法学领域,人们更多谈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但同样忽略了财产与财产权的区别。这从英文p}p}’一词既被翻译为财产,又被翻译为财产权即可看出。

受此影响,在知识产权领域,则有将ip(intellech}alp}l}n3’)与ipr (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ft )混用的情况。例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常将知识产权称为知识财产、智慧财产。drahos教授也在其《知识财产法哲学》图一书中多次使用“知识财产”一词。

足见本领域将知识产权混同于知识财产的混乱局面。严格说来,财产、财产权、财产权客体等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本文下一节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有形①资源的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中的财产主要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法学讨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利。正如笔者在文中}1指出,在物权(有形财产权)这一特定语境下,经济学与法学是一致的。因为在物权领域,无需区分财产和财产权。事实上,在物权领域,财产和财产权不可分离,实际上是同义语。但在知识产权领域,这种区分却非常必要,因为知识产权之客体并不处于私有领域(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fal),其配置方式与物权领域的财产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在物权领域,由于财产与财产权永远被绑定在一起,经济学与法学之间存在一座天然互通的桥梁,但在知识产权领域,权利客体与权利却往往是分离的(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al中的表1)。于是,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经济学理论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就不灵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汪丁丁曾谈到,他和香港的张五常教授多年研究知识产权之经济学,结果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法学家们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法学原理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保护知识产权所持的显著不同的态度。例如,美国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国内法中设置针对进口贸易的‘`337特别条款“。美国商务部前部长古铁雷斯甚至认为:”对美国来说,保护知识产权不是一个可以谈判的问题;侵犯知识产权就是犯罪,也必须当作犯罪来处理“②。

换句话说,古铁雷斯要求动用刑法而不仅仅是民法来保护知识产权;相反,印度则对授权专利的保护做出限制。根据其专利法,印度知识产权局向印度专利权人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以及被许可人须在2010年3月31日之前向印度专利局提供其专利发明在

印度的应用情况,否则将面临100万印度卢比(约合2.2万美元)的罚金以及专利强制许可令。如果提供虚假信息,则将面临牢狱之灾。可见,在知识产权领域,什么东西应当作为财产加以保护、如何保护以及保护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就法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达成共识。这与现代经济学的严谨和对基本理论的共识形成了鲜明对照。

事实上,在知识产权领域,经济学与法学相互分隔,成了彼此独立的孤岛,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在知识产权领域架起一座经济学与法学互通的桥梁。

本文将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一一边际效用价值一来讨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阐明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概念内涵,弄清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来历,以阐明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如何建立在仅仅处于公有领域的知识或信息之上,从而明了知识产权及其制度的本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得不从经济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说起。

本文所称知识产权将仅涉及财产权,不涉及精神权。

二、关于资源、财富、财产、商品、价值和财产权

本节标题中的这些概念早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似乎其内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实际上,这些概念的真实或准确含义大有学问,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在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按照本文自我设定的构建科学理论的目标,笔者将在本节对这些似乎普遍知晓但实际上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本节探论的这些概念仅限于经济学领域,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但即使这样,对这些概念的见解也纷繁众多,各不相同,难以一一评述。为简单起见,笔者将不在本文综述他人的观点,而是直接提出见解。正确与否,请读者鉴别。

(一)资源

所谓资源,是指对市场主体(亦即经济利益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有用(具有效用或使用价值)的事物。无用的事物不能成为资源。

例如,土地、阳光、空气、水、矿藏、能源、动物、植物、建筑物、工具、材料、汽车、飞机、食品、服装、烟草、药品、工艺品、可用于发电的风和潮汐、道路、空中航线、劳动者、以及其它对市场主体的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事物,甚至作为建材的沙子,都是资源。但当我们在漫漫旅途中身陷广裹的沙漠时,周围的黄沙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这时,沙子就不再是资源了。当然,如果把沙看作土地,可以支撑我们的躯体,则沙漠中的沙也是有用之物,是资源。但这已经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谈论沙子了。

应当指出,资源不仅限于上述有形之物,还包括劳动力(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出力和脑力劳动出力)、劳动能力(个人的天赋、知识和技能)、人际关系(人脉和信誉)、有用信息(知识产权之客体)、特许专营权和专卖权(例如航线的专营权和烟草的专卖权),甚至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法律制度及公共政策,因为它们都是有用的事物。这些有用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无形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无形资源,而前面列举的资源则是有形资源。

此外,市场也是有用的事物,因而市场也是资源,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是市场主体一一尤其是跨国公司—激烈争夺的对象。市场是人们交换商品的场所。在现代社会,市场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市场包括百货商场、超市等;无形市场如阿里巴巴、当当网等各种虚拟的网上市场。事实上,即使是百货大楼这样的有形市场,也包含着自由流动的商家和消费者会聚于此这样的无形成分。如果某一天商家和消费者减少了,则同是这个百货大楼,市场价值将大减;

另一方面,网络等无形市场也包含着有形的成分。

例如服务器、接人网等有形资源。所以,市场通常既有形,又无形,很难将其绝对划人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但在笔者看来,其无形成分更多,即无形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商家和客户及其交易量是构成市场的主要成分。所以如果硬要划分的话,笔者宁愿将其划人无形资源,而将承载这个市场的物质载体(建筑和设备)从市场剥离开来,划人有形资源。

在日常用语中,市场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市场主体所占有的客户资源,也就是市场占有率。

本文中,市场和市场占有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市场指的是交易场所;市场占有率指的是市场销售份额或客户资源份额。两者可分属不同的市场主体,都是有用的资源。市场有时是有形的,有时是无形的;市场占有率则肯定是无形的。

注意,以上笔者将权利(right,例如特许权)和权力(power或authority,例如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列为了资源,因为它们也是有用的事物。显然,权利和权力是无形的。

需要说明的是,学界对劳动力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在许多文献中,对劳动力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劳动者;二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但笔者认为在经济学的意义

上,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因为劳动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作为商品对待(马克思即在《资本论》中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如果劳动力是劳动者,则不可能是商品,因为在废除了奴隶制的现代社会,作为人的劳动者不可以买卖,因而不是商品。至于劳动能力,则绑定于劳动者,任何情况下均无法分离,当然也不可以买卖,故不是商品。可见,在认可劳动力是商品的前提下,劳动力不可能是人,也不可能是人的劳动能力。

在本文中,劳动者和劳动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是有形的;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出力,其有效的部分物化于有形的产品之中或蕴含于无形的服务或信息产品之中,是无形的。显然,劳动者与劳动力密不可分。

第4篇

[关键词]常态课历史学科突破结构概念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01

大家一般J为,常态课是指常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我们所追求的是教师基于现实的资源条件,运用超越现实的智慧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灵动的常态课,这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价值旨归。本文以高中历史学科作为观察视角,探讨常态课的三个突破点,即理清结构、澄清概念和厘清规律。

一、理清结构

常态课的第一个突破点是理清结构。很多教师的常态课效果之所以不佳,大都是因为没有指导学生理清结构,结构教学不到位。苏联著名教育法专家H.R.莱纳说过:知识不归入系统,多半是无用的。学习不是忙于吸收知识,而是将知识进行编码,从而转换成有意义的材料。所以,在常态课上,教师应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指导学生理清每节课的结构,这个结构主要包括课在模块中的结构、课在单元中的结构和课本身的结构。

(一)理清课在模块中的结构

常态课首先要理清课在模块中的结构,也就是要指导学生理清课与模块的关系,并进行模块建构,从模块出发,再回到模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我们苏州地区选用的是必修三本和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选修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比如必修Ⅰ有8个单元共27课,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1]例如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体现了本课内容涉及的时间段、地区和领域,介绍了中国秦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涉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秦的统一,涌现出重要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嬴政,揭示了重要的历史发展趋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君主专制的加强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学习这一单元,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回顾,能够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和未来走向。

(二)理清课在单元中的结构

常态课其次要理清课在单元中的结构,也就是要指导学生理清课与单元的关系,并进行单元构建,从单元出发,再回到单元。如必修Ⅱ第5课《开辟新航路》属于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乍一看课文标题和单元标题,没有一个字是一样的,也看不出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师在上这一课之前先要做好单元构建,把本单元的4课内容和整个单元有机联系起来。特别是《开辟新航路》这一课是单元的起始课,更要从单元出发。具体的单元构建如下:(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含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③第一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④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建立。(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殖民扩张与掠夺。(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及作用(略)。从单元构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本课与本单元的关系是,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并且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新航路的开辟是第一步,非常关键的一步。

(三)理清课本身的结构

常态课再次要理清课本身的结构,也就是要指导学生理清课题与子目的关系,并进行课建构,从课题出发,再回到课题。如必修Ⅱ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本课共有3个子目: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它们分别对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的3个重要节点:起步、实践和深化。这样从标题入手的结构梳理(见下图),脉络清晰,要点突出,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散的和孤立的,那么堆积的知识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只有让知识结构化,才利于知识的迁移,而理清结构的要义正在于此。

二、澄清概念

常态课的又一个突破点是澄清概念。很多教师的常态课效果之所以不好,大都是因为没有引导学生澄清概念,概念教学不到位。陈国飞教授认为,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形成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学生理解和运用历史的根本。正如北京教育学院方美玲教授所说:“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提高历史概念的教学理解水平,既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在常态课上,教师要摒弃一切无关紧要的东西,引导学生澄清概念,主要包括感知和理解历史概念含义,渗透和深化历史概念认识,构建和统领历史概念系统。

(一)感知和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

澄清概念首先要感知和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比如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个重要的历史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常态课上,教师可以用PPT呈现的方式引导学生加以感知和理解,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把握这一重要概念应将其分成“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注意两者的联系。专制主义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体现的是君臣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两者之间的联系指: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从中体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为皇权至上,同时伴随着两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只有掌握了这一重要概念,才能充分理解从秦朝到清朝整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演变的历程。

(二)渗透历史概念,深化对历史概念的认识

澄清概念其次要渗透历史概念,深化对历史概念的认识,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挖掘历史概念的表面含义和本质属性,澄清历史概念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地位。在常态课上,可以设计探究问题,通过分析比较,探讨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

比如必修Ⅰ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涉及Y产阶级代议制这一核心概念。通过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的相关知识,知道了这两种政治体制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探究问题:“英国和美国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两国的政体各是什么?试结合其内容加以比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国政体的异同点,从而深化学生对资本主义代议制这一核心概念的本质认识。

通过对英美两国政体的比较,还能得出关于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相关启示:①美国政体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民主制度。②适应本国国情的制度才是好制度。③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等不是哪个国家特有的产物。

学生通过对此问题的探究,不但加深了对美国总统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理解,而且掌握了比较这两种政体的基本方法,同时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式和内涵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提升自身的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这样的探究对学生学习比较英、美、法、德四国政体乃至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构建和统领历史概念系统

澄清概念再次要构建和统领历史概念系统,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知理解历史概念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渗透和深化历史概念认识,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各类图表,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以纲带目,以点带面,从而构建和统领历史概念系统。

比如必修Ⅱ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有个重要概念即民族资本主义,通过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近代史上整个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到曲折发展的基本历程。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和统领民族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概念系统,通过两张曲线图和一个文字表格,形象生动地呈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历程。

虽然上述图表只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时间和阶段特征,却构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线索,再结合书本的对应内容,就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而对第三单元的民族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概念的构建和统领,又能延伸到下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所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归宿。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明确指出“高中历史专题学习中的知识内容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1.具体的历史史实。2.基本的历史概念。3.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2]。因此,概念教学很重要,抓住了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就等于抓住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命脉,掌握了高中历史知识的精华。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基本概念为中心,不断理解概念,运用概念,引申概念;加强知识内部的联系,对于那些前后联系不紧密、学习难度大的知识,适时地不断地进行渗透,在多种联系和不断渗透中突出重点,回到最基本的概念、原理。

三、厘清规律

常态课的再一个突破点是厘清规律。很多教师的常态课效果之所以不佳,大都是因为没有引导学生厘清规律,规律教学不到位。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对一门学科来说,没有什么比如何思考问题的方法(或规律)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常态课上,教师要摒弃一切杂乱无章的东西,引导学生厘清规律。这些规律主要包括事件背景的分析规律、人物事件的评价规律、各类题目的解答规律。

(一)厘清事件背景的分析规律

厘清规律首先要厘清事件背景的分析规律,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握分析历史背景的方法。梁启超先生认为: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所以,在常态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引导学生厘清历史事件背景分析的共通规律,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必修Ⅱ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分析工业革命的背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前提和条件两大角度进行分析。工业革命的前提(政治保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条件从资本、市场、劳动力和技术角度分析: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给工业革命提供大量资本条件,伴随殖民扩张的广阔海外市场给工业革命提供市场条件,圈地运动给工业革命带来劳动力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劳动者日积月累的经验给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条件。从中再概括出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学生学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分析方法,推而广之,在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就可以活学活用了。

一般而言,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和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高考对背景的考查有国内背景、国际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国际关系的背景等等。条件的划分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历史条件、现实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等等。原因的划分有内因和外因,根本和具体,主观和客观,主要和次要,直接和间接,历史和现实等等。

第5篇

论文摘要:在媒介产业化背景下,传媒业竞争日趋激烈,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凸显。本文结合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传媒竞争加剧,因而,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对于兼具政治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传媒组织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如何界定,目前尚未形成明确而统一的看法,一些观点甚或存在含糊或不合理之处。概念之偏差、内涵之含糊,就无法有效揭示事物的规律,也就无法提出真正有现实意义的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路径。因此,只有首先对概念加以辨析与澄清,才能建立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关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几种定义

1990年,美国企业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和严密的体系,实际上,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也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定义核心竞争力,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概念,即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形成了不同观点。

传媒核心竞争力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因而也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从目前文献检索来看,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所做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郑保卫、唐远清(2003)认为,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传媒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的总称。具体地说,它是该传媒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众多传媒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那些资源和能力的总和。沈正赋(2004)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刘年辉(2006)认为,媒介(报业组织)核心竞争力是媒介(报业组织)拥有的累积性的技能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借助三者的协调整合,能比其他组织更有效的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包国强、李良荣(2007)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把传媒核心竞争力描述成传媒用品牌赢得受众、用服务赢得市场的根本竞争力,实现舆论导向功能和服务大众的根本能力。

由上可知,目前传媒研究领域对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未形成统一认识,而且上述定义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没有考虑到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媒介组织不是一般企业组织,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在传媒经营中既要强调经济效益,更要强调社会效益。简单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则难以反映传媒组织的特殊性。二是以外在的表象来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未能深刻揭示其本质。例如,有观点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通过高质量的传媒产品、优质的服务或者强大的资源实力满足消费者的能力。似乎只要一家传媒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则必然会从中找到一个或几个发挥决定作用的“核心竞争力”。

传媒组织的特殊性分析

要科学地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反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本质,需要明确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的区别,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之不同,在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媒特殊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加以界定。

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组织不同,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不等于“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在我国,新闻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传媒市场化是有限度的商业运作,传媒组织的经营目标与一般企业不同。企业竞争可以“以市场论英雄”,而传媒经营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社会效益为重。忽视传媒特殊性,以经济效益为单一目标维度来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会对传媒发展产生不良导向。

此外,传媒的一般竞争力与传媒核心竞争力不同。传媒组织所拥有的竞争力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具体媒体而言,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等量齐观的,只有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组织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往往只是单纯某一个方面的优势,具有局部性、时效性,易于模仿,易受市场冲击,通常起到的作用是暂时的或者局部的;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整合能力,涵盖多个方面,竞争对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模仿、难以超越,能长时期存在于组织中并发挥作用,使组织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基于以上论述,结合当前研究,本文对传媒核心竞争力可做如下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这一概念界定的深层次含义在于:第一,传媒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运作中形成、内化于具体媒体的能力。只有经过自身不断开发、培育才能形成,而且是内化于整个组织的,不因某个人的离去而失去,不能够通过市场交易或者简单移植而获得。第二,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传媒核心竞争力不是某种特殊的资源、技术或能力,而是协调、整合这些技术、资源和各种单项能力的综合性能力,能够动态、高效地调动传媒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其他能力,意味着传媒能够依托这种能力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所谓动态,是指传媒对于所处的环境变化具有自适应性,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所谓高效,则是指尽量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意味着高效配置资源的机制。第三,传媒核心竞争力注重传媒社会功能及受众认知价值。作为新闻媒体,其存在的最大意义不是获取利润,而是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随着传媒产业化进程加快,传媒竞争日趋激烈,传媒管理者准确把握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及其内涵,对于培育、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郑保卫.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 选股思路 强势股

一、选股的重要性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我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20余年的历程,几经起落。参与证券投资的人数也不断增加,证券投资也早已深入人心,同时证券投资市场的规模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对我们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进行科学分析,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对每一轮行情中上涨的热门板块、热门行业进行分类与筛选,对热门行业和热门板块中的龙头股和领头羊的精选,对于优秀的上市公司进行调研、分析、把握和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选择决定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清晰选股思路,在如此众多的上市公司进行筛选自己的投资目标,就显得非常盲目,从而输在起跑线上。

二、选股的“五大基本原则”

选股的方式很多,有基本面选股,也有技术面选股,有长线投资选股,也有中短线投资选股。笔者在此认为,不管从哪些方面选股,也不管是从长线、中线还是短线投资选股,都要把握“五大基本原则”,并能在投资实践中有效运用,方能避免在后期投资过程中的后遗症。

第一大原则是要选择小盘股。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不适合选择一些大盘蓝筹的慢牛品种,之所以选择小盘股,是因为小盘股通常易于被主力控盘,也经常被主力看中,一旦大量资金参与运作,小盘股就通常表现为上涨容易拉升,下跌易于护盘的走势。

第二大原则是要选择具有成长性的股票。公司的成长性是指:公司所具有的不断挖掘未利用资源而持续实现潜在价值的能力,是人们依据公司现有的发展状况和其他内、外客观因素所作出的对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判断,公司的成长性集中体现在公司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上。

第三大原则是要选择有炒作题材的股票。市场炒作需要概念,有部分概念是主力挖空心思炮制出来的,还有一些概念并无实质提升公司的价格。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时间周期,概念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别:a由问题引发的概念:如借壳上市、资产重组等;b由重大事件引发的概念:如日本地震概念、神九概念(军工航天股)等;c由重大政策引发的概念:如新兴产业规划、新能源概念等;d由突发消息引发的概念,表现为个股的单一利好政策。

对概念股的投资,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概念预热时期,一般在行情引发的前期,所有相关的个股将出现板块联动,出现个股联动普涨的局面,由于概念的朦胧性,此时市场投机氛围浓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实质性内涵的概念,股价会逐渐回落;第二阶段是概念深化阶段,在市场淘汰了一批跟风上涨的股票之后,那些真正的概念股则会脱颖而出,此时市场会更加关注能够引发“质变”的概念。投资人应根据时间与内容判断概念的真实性和行情的大小。如果判断准确,及时介入这样的股票,那么往往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取得丰厚的回报。

第四大原则是要选择热门(热点)股票。热门股是指:在股票市场上交易量大,交易周转率高,股票流通性强,股票价格变动幅度大的股票。

热点的性质往往可决定一轮行情的性质,热点的聚散效应能影响未来市场趋势或行情的发展。热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a主流热点:是指能够贯穿行情始终的市场热点,此时投资者适合采用“捂股为主”的策略,与整体行情共进退;b阶段性热点:此类热点往往随着一轮行情的兴起而兴起,随行情的衰落而衰落;c短期热点:这类热点股票往往昙花一现,此时投资者要坚持“快进快出”的原则;d盘中热点:即T+0热点。

热门股往往会在某段时期引起市场大众的高度关注,若公司在公告方面有关于投资、增持股份、业绩预告、权益分派等任何性质的风吹草动,往往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青睐,进而股价上涨迅速。

第五大原则是要选择“易涨抗跌”的股票。易涨抗跌是指股票在大盘向好时或行情波动剧烈时非常容易上涨,而在大盘回调时,表现为横盘或者小于大盘的跌幅,甚至是在大盘下挫时,也能够承压上涨。在K线形态上,就表现为“大涨小回、易涨抗跌”。

以上选股的五条思路是笔者数年来总结提炼的选股“五大基本原则”,在具体选股操作中,屡试不爽。在每年的沪深个股涨幅榜前列,都可以找出数量众多的(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的情形剔除)符合此“五大基本原则”股性特征的股票。

三、结束语

投资者在股票市场选股思路上,根据笔者提出的选股“五大基本原则”,在具体选股操作实践中,遵照“五大基本原则”的方向进行筛选,落实到具体品种时,要看行情发展的热度和深度。若在行情特别火爆时,可以适当放宽一个到两个条件,但是总的选股思路不可变。同时,投资者也要练好内功,在现实中磨练自己,增强自身敏锐的洞察力,练就果断的操作性格,不断丰富自身的经验。以此思想进行操作,方能让自己不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7)

第7篇

逆市造牛股

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在“2011陆家嘴论坛新闻会”上表示,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快要成熟了,受消息影响当天两市第一家外资控股的上市公司东睦股份(600114)率先拉出第一个涨停。

5月18日,随着有关国际板相关消息的广泛传播,并有报道中列出了28只外资参股、控股的上市公司,A股由此按图索骥开始一轮国际板概念股的炒作。东睦股份继5月18日涨停后,5月19日再度封死涨停,并创出历史新高,无疑成为国际板概念股中的龙头品种。而上述第一份表中所涉及28家公司,当天就有其中联美控股、东睦股份、万业企业等8只个股涨停,除耀皮玻璃不涨不跌,ST三星和世纪星源停牌外,国际板概念股可谓全线飘红,平均涨幅达5.47%,另有12股收涨。

数据显示,自5月17日~6月10日短短17个交易日中,东睦股份有3个交易日拉出涨停板,最大涨幅达到令人惊讶的54.93%;后来居上的联美控股则4次拉出涨停板,最大涨幅也达69.17%;万业企业4个交易日的涨幅便达34%。此外,最大涨幅超过20%的个股比比皆是。

缘何成为市场热点

国际板概念股风起云涌,资金积极参与,肯定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前期市场环境弱势,主流板块不作为,游资作为市场最重要的资金必然寻找可挖掘、可参与的概念。这个为数不多的板块效应引发诸多资金的跟随。国际板作为管理层最关注的大事件,和之前的股指期货、创业板这些当时国内资本市场的新生事物一样,能进一步体现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因此,得到各路资金的关注是必然。在龙头的持续涨停下,国际板概念深入人心,和国际板概念沾边的个股都被资金深度挖掘。在国际板到底能给相关个股带来多大利润增长的质疑之下,后期它们的落幕也是必然。从根本上说,这些外资控股的上市公司不可能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受益者,汇丰银行等世界500强才是。另外,参与的资金太多,获利了结需要一个过程,之间会有很多利好消息配合。

从此次概念股的炒作微观层面上看,被炒作的品种均是有外资参股概念的公司,而外资参股与国际板上市的关联性其实并不大,不会对相关概念公司的业绩构成过多实际影响。这些被炒作的上市公司的外资股东,能否成功登陆到国际板的行列还将是个未知数,至少首先上市的第一批、第二批国际板个股很难从它们中间诞生。另外,它的推出对于目前我国股市的运行情况而言,短期由于资金抽血利空无疑,而在目前市场流动性确实紧缺的情况下,必然加剧市场的担忧。而中长期来看,国际板推出有利于完善我国多元资本市场结构,加快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规范市场估值水平,扩大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构成一定的利好。

游资主导国际板题材

从5月18日东睦股份、联美控股、四川双马及深国商等领涨股龙虎榜看,积极入场的资金大部分为江浙、深圳等向来比较活跃的游资,无一机构现身。其中东睦股份的买入席位前五主要为江浙游资包揽。相反,在四川双马的卖出席位前5中,1家机构卖出909万元,反映机构资金对此题材的汹涌涨势仍相对谨慎。

这反应出这波国际板概念股的炒作是以江浙游资为主导的短期炒作行为,而在经历短暂调整之后的第二波炒作中,成交回报数据依然显示每日买卖最大的前5个席位中,仍然是前期出没频繁的江浙的著名游资席位,这更加印证了游资乃是本轮行情的始作俑者。鉴于前期游资参与的题材热点经过爆炒后,相关个股将回归原有的趋势,甚至有些个股就此一蹶不振。建议对此类个股认真分析,及时调仓换股。

国际板概念股走向何方

国际板概念股可分3类:一是外资控股公司,效益、并购题材、借壳、外资控股股权转让等题材刺激明显;二是相关券商股,其可在推荐IPO上市过程中受益;三是B股、H股概念品种。这3类个股后期走势也因为是否实质受益国际板概念,而产生较大不同。

外资控股公司

前期炒作的国际板概念股多为外资控股类公司,该类个股由于是游资短期的炒作行为。当游资撤离后,股价还会回归原有的趋势,甚至出现加速回落的走势,要尤其注意规避此类个股。当然也有部分个股因为有特别性题材,借国际板概念走强,要具体分析甄别,不能一概而论。

相关券商股

该类个股实质受益国际板相关个股IPO,随着国际板推出,通过不断完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国际性大公司中国上市,IPO数量的增加将直接改善该类个股的业绩,形成长期的利好,从而吸引市场主流资金积极关注。要给予该类个股重点关注,可根据市场走势状况予以配置。

第8篇

目前,众多化妆品厂家都面临了一大竞争的问题,关键在于终端渠道的操作,怎么样才能提升销量?这几年,国内有很多企业就看中了药妆市场蛋糕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所以纷纷在这个领域中抓住先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化妆品行业发展现状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了终端渠道的重要性,众多化妆品企业开始转移渠道分销,就是我们所称的药房分销。

这几年,药妆概念不断的得到升温,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热议,药妆概念已经形成了饭思常谈的话题了,很多化妆品企业都在谈论这个药妆市场的发展前景和流行趋势。在微姿药妆品牌从1998年进驻中国市场后,药妆概念带入了中国,成为了中国消费者的家常便饭了,在一谈起化妆品,药妆这个词就无时无刻让消费者想起,因为他们觉得药妆安全有效,标本兼治,不会伤害到皮肤。

最近,国内知名媒体《商界》就以国内药妆市场的现状对笔者进行了专题采访,现在笔者就把原本现场片段和专题进行阐述。

药妆背景由来:从1998年薇姿药妆品牌进驻中国市场以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在后期不断陆续出现了理肤泉、雅漾、依泉等药妆品牌在市场上可观性,从此,中国的药妆概念是这样由此而来的。

1、 在您看来,目前整个药妆市场内外资品牌的格局大概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回复:目前在整个药妆市场来看,中国药妆尚未成熟,即中国资料显示,全球药妆市场份额在2005年已经达到931亿元,预计到2010年,药妆的全球销售额将达到1200亿人民币。目前在中国药妆市场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国内药妆市场几乎被薇姿、理肤泉、雅漾等外资品牌所占据,数据显示,药妆市场潜力很大,市场份额很大,以上三大品牌在国内药妆市场占有60%的市场份额比例,并且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长。

2、现在国内市场上涉足药妆市场的品牌大概有多少?

回复:国内市场上,近年来,不少中药制药企业也纷纷进入药妆领域。不少中药制药企业也纷纷进入药妆领域。同仁堂药业推出“美白润肤面贴膜”,康恩贝药业推出“萃芙理”孕产妇肌肤修复系列产品,昆明圣火药业推出“十二味”系列中药护肤品,广州敬修堂药业推出“万花美容”系列产品,也正在积极扩大药妆业务……..

还有叫板国际巨头的企业也纷纷进军药妆领域,上海家化推出了“玉泽”,资生堂推出了“DQ蒂珂”, 2009年5月,福建漳州片仔癀化妆品公司开发出药妆品牌——PZH片仔癀。此后本土牌子,广州白雪映象化妆品有限公司也进入药妆领域凑热闹,推出了“草本养颜玉溶液”黄金单支,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3、您认为薇姿、理肤泉、雅漾三大外资品牌得以长期主导中国药妆的原因有哪些?

回复:第一方面,以薇姿、理肤泉、雅漾三大外资药妆品牌在市场上做得比较成熟,知名度高,影响力较大,在药妆市场上认可率比较高,进驻中国市场也比较早,主要都是以药房分销为主,比较专业,药妆概念比较受认可,针对皮肤性问题比较强,可以解决皮肤困扰的消费群。另一方面,而在中国市场,中国药妆起步比较晚,不专业、为了概念都在炒作,中国药妆尚未成熟,去药房买药妆的人还不是很多。

4、您认为咱们本土药妆品牌存在哪些竞争优势和劣势?

回复:本土药妆品牌的优势是:本土药妆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具有先天优势,较了解中国的国情,推出了比较合理的价位产品,最重要的是中草药成分,安全有效,具有“标本兼治,内外兼休”的特色理念。包装特色比较吸引消费者,容易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劣势是:技术不成熟,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牌不稳定,国内药妆尚未成熟,去药店买药妆的人还很少,缺乏专一的形象和专业的导购促销,走药店渠道还不是很成熟。

5、在您的印象中,有没有药妆市场上营销比较成功的经典案例可以跟我们分享?

回复:在笔者的印象中,药妆市场最得最成熟的是薇姿药妆品牌,它是外资品牌,在中国药妆市场打开了中国药妆市场的历史先河,是药妆品牌的榜样,从1998年进驻中国市场以来,以专业的形象化和专注药妆路线在走,一直都在药妆市场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药妆品牌。薇姿以药房分销为主,以终端的专业形象化出击,受到药妆终端市场的认可和追棒。薇姿品牌在中国大陆市场坚持药店的营销战略不得不让人佩服,不管是从整体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市场定位、价格定位、渠道定位、包装定位、产品结构、终端促销、形象专柜展示、服装展示、终端形象展示、彩页单张、画册、易拉宝终端等展示,统一的形象,让大众消费者真正看到了薇姿药妆品牌的专业化,而且也看到企业的专业化和正规化。薇姿品牌目前在全国市场拥有超过了1600多家的零售网点,这么大的药妆市场份额,大部分都被薇姿品牌所占有。

而中国成功案例有,四川可采也是如此的成功,之前一直都在药房分销,可采以样板市场为主,在1999年起,可采( CORTRY )品牌系列产品在本地市场成都试点运作成功后,可采( CORTRY )从技术的研究和产品配方的调配、产品包装的升级改版、渠道定位、价格体系定位、经营模式的持展后,在市场的几年磨练中,凭借着“养眼法”、“变脸术”的魔法石效应,就此横扫广东的深圳和广州市场,通过短期的战术休整后,旋即提出了-----“要做中国的薇姿”的战略目标,此后快速在上海、成都、北京、江苏、浙江、重庆、湖南、湖北、广西、安徽、甘肃、陕西、黑龙江等10多个省级市场全线飘红,继而奠定了国内中草药基础护肤领域的第一品牌的地位,同时也此成为国内本土药妆市场的前辈品牌了。

6、您认为中国本身就有“妆特字”这样的品准文号,而大多数打着药妆旗号却仍然使用普妆文号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去申请?

回复:其实妆特字一般很少出现,几乎都不用,这些都是功效特强的,比如一些脱毛、美容整容。如抗菌;抑菌;除菌;灭菌;防菌;消炎;抗炎;活血;解毒;抗敏;防敏;脱敏;斑立净;无斑;祛疤;生发;毛发再生;止脱;减肥;溶脂;吸脂;瘦身;瘦脸;瘦腿等,这些都功效性的禁用的,而大多书的化妆品企业都是打着这样的概念,为了炒作而已,其实在国内大多数企业用普妆字,就是我们所称的文妆准字号这个批文,化妆品公司几乎都是卫妆准字批文比较多,根本国内是没真正什么药妆批文的,都是在炒作而已,国家相关部门也没明确的规定,所以呢,国内是没什么药妆批文的。

第9篇

摘要本文从企业管理的软化和人性化趋势出发,首次提出了企业概念管理的概念,并分别从企业组织形态、企业管理对象和企业管理方式等角度对企业管理的概念化趋势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第10篇

宝洁的神话与奥妮的奇迹

九十年代中期(96年)前,宝洁公司的洗发水一统中国洗发水江湖,其飘柔、海飞丝和潘婷占据大陆市场高价洗发水65%以上的市场份额。三大品牌分别以“柔顺”、“去屑”、“营养”不同的物理属性进行了有效的市场细分,分别以“漂亮”、“自信”和“健康”的精神形象,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核心价值。以市场霸主的磅礴气势,用分品牌的单一定位战略,一举占据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成为业界的神话。加上当时的日本花王公司,英国的联合利华,德国的汉高公司,可谓世界的四大日化巨头已经完全控制了国内的高端洗发水市场。国内的洗发水品牌根本没有机会登上这些国际玩家的一个舞台。经过几年对中国消费者的教育,宝洁公司在国内市场开创了一个中国人甚至宝洁公司都没有想到的神话。

而就在1995年年底到1996年年初,宝洁洗发水一统江山的时候,在中国西部城市----重庆,却推出了引人注目的洗发水品牌“奥妮”。它以“植物洗发,益处多多”和“黑头发,中国货”作传播口号,以“植物一派,重庆奥妮”为传播主题,用“皂角洗发浸膏”和“首乌洗发露”作为副品牌(实际上皂角和首乌是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USP),迅速占领了大江南北。

1997年的调查显示,奥妮以全国平均13.8%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仅次于宝洁公司飘柔、海飞丝洗发水的第三品牌(宝洁三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一度下滑到43%),把力士、花王、汉高等世界日化巨头的洗发水抛在身后。奥妮洗发水一度被媒体认为是中国日化界在未来能与宝洁洗发水相抗衡的民族品牌而红及一时。一个土生土长的内地品牌,同样在国内市场创造了一个奇迹。我们不得不佩服当年奥妮领导人的睿智和胆识。

奥妮的奇迹是如何出现的?

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看,奥妮与宝洁用的是同一种简单的战术------推拉策略。而决定性成功的是它的品牌战略,即在高端洗发水的品牌中形成了差异化,占领了消费者头脑里的认知资源,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形成了有效的定位。在当时,整个奥妮品牌的传播核心是“植物一派”。经过大规模的传播,于1997年的市场调查中我惊奇地发现,就洗发水而言,消费者的认知里已经存在着“植物洗发水”与“非植物洗发水”(化学的洗发水)两大概念。有趣的是,在不提示情况下,当问及“你知道的洗发水有那些?”时,往往消费者的回答是“飘柔”或“海飞丝”,把“奥妮”品牌第一个说出来的人很少;当问及“你知道的植物洗发水有那些?”时,消费者会毫不犹疑地第一个就回答是“奥妮首乌”或“奥妮皂角”。可以看出,奥妮洗发水当年的成功是因为它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它在消费者的心智阶梯中占有“植物洗发水”第一品牌的位置。当消费者要买植物型洗发水,或认为化学洗发水多少会伤害头发的时候,“奥妮”便会自然跳到购买阶梯的第一位置,成为首选。这就是当时奥妮的品牌传播满足了特劳特定位理论的重要法则:争当某一个品类的第一。即:在消费者的头脑里,要有一个概念是属于你自己的,并且要将这一概念不断地与消费者沟通,唤起消费者存在的认知。注意:这一概念是已经存在的认知,而不是去创造一个人们头脑里没有的概念。奥妮在当时洗发水的蛋糕中划了一块叫做“植物”的认知,并集中资源迅速抢占这一认知,成为消费者头脑里植物洗发的第一位置。奥妮的成功,正是品牌战略定位的成功。

这一成功的定位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想就这一点多做一些探讨。我们可以按照定位的四个步骤来分析。

第一步:行业环境分析

当时周围的竞争者们都有着各自的品牌形象,但事实上其核心都以宝洁三大品牌作为直接的竞争对手。力士、花王、汉高等知名品牌都把去屑、柔顺、营养头发作为抢占消费者心智的概念。这让奥妮弄清了它们可能存在于消费者心智中的大概位置,以及它们的优势和弱点。当时的市场情况是:还没有一个品牌在大声叫卖用植物来“黑亮头发”这一概念。也许当时几个主力品牌都认为黑亮这一概念的认知,在消费者调查的购买决策中排在了第4、第5位而不值得去推广,而植物概念也因为它不是洗发水的主流,甚至是主流的反面而不值得投入。同时,当时的消费者研究也给出了一个信息:有人当心日化产品的洗发水由于是化学品,对头发会产生伤害,会伤头发。

第二步:区隔概念的寻找

分析行业环境之后,便是寻找一个概念,使奥妮品牌与竞争者区别开来,形成差异化。这一概念便是植物黑发。它在消费者的心理能够形成“植物洗发水”和“非植物洗发水”的认知。同时,洗发水可以使头发“黑亮”,正是几个大品牌没有占领的心理资源。

第三步:支持点

有了区隔的概念----植物黑发及植物修复头发,还要找到支持点,让它真实可信。而副品牌——首乌和皂角,中国人认知中本来就是植物则很好的提供了对“植物”这一概念的支持;首乌则对“黑亮头发”的概念形成有力的支撑,而皂角支持的是“植物修复受损头发”这一区别于化学洗发水的概念。

第四步:传播与应用

有了区隔概念和支持点之后,不等于就已经大功告成。我们必须要靠传播才能将概念植入消费者心智,并在应用中建立起自己的定位。于是,“植物洗发,益处多多”、“黑头发、中国货”、“更黑、更亮、更健康”的广告口号,虽然看上去有一点不统一,但它们对“植物一派,重庆奥妮”这一主题传播概念形成有效的支持,从而完成了奥妮品牌的核心价值的建设----植物洗发专家。通过各种媒体与消费者形成有效的沟通,使其品牌核心价值的能量在消费者头脑里充分释放,并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作用。

就这样,奥妮品牌在消费者头脑里建立了“植物洗发”的定位。以很快的速度有效的切入了洗发水市场。令业界刮目相看。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当时奥妮的薪酬制度也吸引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尽管很多人员并没有良好的日化行业背景,就当时的营销人员而言,就有80%以上拥有大专以上的文凭,就是与沿海发达城市的很多国内企业相比,这一比例在当时都是很高的。相对高素质的营销人员使奥妮的品牌战略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各地终端和流通渠道的战术上有效地模仿国外的竞争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市场管理的角度来看,当时中国的市场状况是,粗放的管理模式还能很好地应付市场的竞争。加上当时的市场巨大成功,在发展的过程中掩盖了一些企业的矛盾。使一些基础管理工作没有即使跟上。例如终端陈列和二级市场的铺货,多还停留在表面的工夫上,没有深入和坚持下去。流通渠道方面,大部分市场对经商的管理也是非常的粗放和简单,可以用“打款----拿货”和“发货----收款”来形容。当然,在当时这样的市场管理模式不并不会从根本阻止奥妮的成功表现。

奥妮品牌是如何失去市场优势的?

奥妮洗发水的市场地位为何又会下滑到今天这般地步。从品牌传播的信息中回顾一下,从98年后的奥妮传播中,再也没有将奥妮品牌形成的“植物”和“黑发”的定位优势继续传播下去。“长城永不倒,国货当自强”等传播口号和对“植物一派”的抛弃,不仅使消费者对奥妮品牌的认知开始模糊,再加上其它跟进品牌用了“植物”的信息干扰,今天的奥妮,在消费者的头脑里已经失去了“植物”洗发水的第一提及率的位置。它违背定位理论中的一个原则:在建立定位的过程中,仅有一个好的区隔概念远远不够,你不仅要有足够的财力把概念植入消费者心智,更为重要的是,要用你的资源始终如一的维持下去,使新进入的模仿者无法抢夺这一概念的第一位置。任何传播概念的改变,都是对品牌定位的巨大伤害。要记住:进入心智花了钱,保住江山(定位)也需要花钱,而且是为了看似枯燥简单的“一个”概念。一旦定位形成,你要让竞争对手没有机会在消费者的心理上抢占你的位置。

这样,从品牌战略的角度,我把奥妮品牌的今天的失败总结为:1)刚形成一致性的品牌建设方向,就受到了来自奥妮品牌本身的信息干扰。“长城永不倒,国货当自强”、“奥妮皂角洗发浸膏,不燥不腻,爽洁自然”干扰了消费者对奥妮是专业植物洗发水和能黑亮头发的信息的接收;2)新品牌的推出,导致了对奥妮维护“植物第一洗发水”和“黑亮”概念的资源匮乏。100年润发和西亚斯的巨大投入,不但抢夺了奥妮品牌的投入资源,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将"植物一派"和“黑亮头发”的成功定位有效的维持下去,反而极大地伤害了这一定位;3)使其它跟进的品牌,有机会扰乱消费者对“植物第一品牌”和“黑亮头发”的定位认知。在对奥妮品牌投入不足的时候,给霸王首乌洗发水、夏士莲系列植物洗发水、丹巴碧植物洗发水、润妍首乌洗发露等竞争品牌极好的机会,来争夺“植物洗发水”及“黑亮”的概念,彻底动摇了奥妮品牌在消费者头脑里“第一植物洗发水”和“能黑亮头发”的品牌的认知位置。可以说,奥妮将自己开辟的地盘(消费者心智中“植物洗发水第一”和“黑发”品牌的位置)拱手相让了。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因各种原因,奥妮品牌的各级销售人员和品牌管理人员相继离开。奥妮自己培养出来的营销人员大量流失,并未引起奥妮高层的高度重视。尽管营销队伍中文化程度的比率并未降低,但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成熟,现在的市场竞争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专业化,毫无疑问,奥妮营销人员的流失,使营销队伍新老交替出现断层。同时,奥妮在过去积累的营销经验也不能得到有效地整理和积累。

同时,从市场管理方面来看,1998年以来,奥妮的市场操作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也没有任何创新的痕迹。从终端管理和流通渠道的管理上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模式。而原来对经销商松散的管理方法,注定了奥妮的销售网络的极不稳定。当经销商对奥妮品牌失去信心的时候,整个流通渠道已经受阻。各种市场茅盾凸现出来,当整个洗发水行业的市场高度竞争时,奥妮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应付宝洁等外资品牌和许多国内品牌在国内市场上点\线\面的围攻。

向奥妮学什么?

当时奥妮品牌的巨大成功正是符合了定位理论的核心----定位难题的解答通常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而不是在产品中找的,成功的产品往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在某个概念上拥有第一的位置。也就是说,定位的根本在于顾客对产品的认知,而不在于产品的事实。认知为“第一”,比事实是第一更为重要。最佳的品牌定位就是在消费者的某一个认知概念上成为第一,就是首先发现和深入了解顾客的认知,再用产品及传播来为这种认知推波助澜。在现代营销战争中,真正的市场是在顾客的头脑里,这是首要问题。而定位理论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达成以上目的的方法论。这一方法的目标就是形成差异化的认知,并占领某一概念第一的认知。使品牌的认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唯一的、排它的、不具有模仿性的特点。奥妮品牌的成功很好地解释了定位理论中“成为第一”的这一原理。即:它是实现品牌差异化首先要考虑的方法。当没有人在做,你的新概念将天然地拥有这个差异化。关键在于亮出第一的同时,必须带有一个能被认知的概念。在品牌如何定位和建立的思维上,可以说,到目前国内的洗发水水玩家还没有哪个品牌超过了当年的奥妮。当年奥妮的成功实质上是品牌战略的成功,是本土品牌营销在中国市场的有效经营的典范。时至今日,奥妮的成功是真正意义上品牌战略的成功。

第11篇

哪些上市公司能从设立雄安新区中受益,成为真正的雄安概念股,哪些上市公司只不过借助于市场炒作雄安概念股的东风,其股价被借机炒作一把,我们不妨拭目以待。投资者亦须留意雄安概念股中的“李鬼”。否则,匹凸匹式的悲剧将会重演。

高层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立即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的反应。由于有了上海浦东新区所引发的示范效应,此次雄安概念股遭到市场的追捧亦在情理之中。不过,基于A股本身的现实,雄安概念股或会上演李逵遇到李鬼的故事。

雄安概念股首先爆发于我国香港市场。4月3日,港股金隅股份大涨34.67%,其间最大涨幅超过45%。受设立雄安新区的影响,美股中国汽车物流(CALI.O)在4月4日暴涨54.89%。而清明假期后,A股中的雄安概念股迎来爆发热潮。4月5日,沪深股市中的雄安概念股几乎全线涨停,多达40余只个股一字涨停,而截至当天收盘,京津冀地^上市公司有78家上市公司涨停,而封盘资金高达百亿之巨。6日,雄安概念股依旧保持强势,雄安概念板块涨幅“雄居”榜首。

或许是早已预料到设立雄安新区可能引起的市场反应,亦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在4月4日,沪深交易所即要求河北省内上市公司公告,以证实或澄清与雄安新区是否有关联。即使如此,某些目前与雄安概念无关的上市公司的股价,仍然受雄安概念股的炒作影响大幅上涨,像华夏幸福即是其中之一。

在沪深股市有步入下跌通道危险的情形下,高层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无异给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在雄安概念股暴涨刺激下,沪深股市一改此前的颓势,纷纷放量上涨,像上证指数还创出2017年以来的新高,也凸显出设立雄安新区对于资本市场本身的影响力。

目前市场对于雄安概念股进行炒作,本质上是出于一种预期,像华夏幸福等非雄安概念股同样遭到市场的炒作,客观上亦与市场的预期有关。不过,设立雄安新区,对于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或者说发展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切都只有等时间给出答案。然而,市场炒作雄安概念股,除了个中有“李逵”外,亦不乏有“李鬼”混迹其中。

这与A股市场热衷于投机性炒作一脉相承。A股某些上市公司有“赶时髦”、追逐市场热点的特性,市场出现相关热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重点就指向哪。近几年像影视、游戏、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火爆,相关上市公司要么将并购标的瞄准这些行业,要么欲向这些行业转型,匹凸匹的案例颇为典型。

匹凸匹原名多伦股份,是一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但前两年互联网金融火爆,该上市公司在几乎没有做任何实质性准备的情况下,欲转型互联网金融,并且将公司名称更改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但正如猪鼻子插根葱不可能变成大象,多伦股份虽然公司名称变为匹凸匹(P2P谐音),但并非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虽然有“金融信息”的“躯壳”,但却没有互联网金融的“灵魂”。也是这家热衷于折腾的上市公司,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亏损,日前其股票简称由“匹凸匹”变更为“*ST匹凸”。

从一开始匹凸匹就不是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中的“李逵”,但最终其“李鬼”的身份被坐实。其实,像匹凸匹这样,当初追逐互联网金融,但不得不将互联网金融资产剥离的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匹凸匹等在内的相关上市公司不少于10家。而在互联网金融的热潮退却后,我们看到了哪些上市公司在裸泳。

就像当初匹凸匹披上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引发股价暴涨一样,如今的雄安概念股风头正劲,但哪些上市公司能从设立雄安新区中受益,成为真正的雄安概念股,哪些上市公司只不过借助于市场炒作雄安概念股的东风,其股价被借机炒作一把,我们不妨拭目以待。不过,基于像匹凸匹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中的“李鬼”的前车之鉴,投资者亦须留意雄安概念股中的“李鬼”。否则,匹凸匹式的悲剧将会重演。(感谢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供稿,本文作者曹中铭,独立财经撰稿人 在三大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

第12篇

分享经济再次回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过这一次不全是掌声。概念不再被热议,管理的核心――能否提升效率或品质,重新成为衡量创新价值的尺度。如果分享平台不能实现规范,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那么,分享经济最大的敌人将是自己。

一定程度上,分享和商业本来就是对立的。商业的本质是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交换。分享经济的重点是闲置资源,短暂性投入市场提供服务,获得些补偿性“收益”。也就是说,分享的资源是碎片化、暂时性的,如果闲置资源经常性、专业化地作为生产资料,投入到商业活动中,那就失去了分享经济的本意。比方说,如果大量的私家车司机都变成全职的网约车司机,道路上的空驶车辆将明显增加,不但通过共享节约交通资源的目的无法达成,道路反而更加拥挤,能源和时间等资源的浪费更严重。

分享经济自带耀眼的道德光环,闲置资源、绿色出行、社交需求等都是分享经济创造出的概念。但是,一旦闲置资源的“收益”形成了规模和效益,逐利的冲动使得分享平台进行商业化经营不可避免。资本的狂欢、成为独角兽,分享经济逐渐偏离了原有的轨道,变成一个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中介市场。

平台组织的“轻资产”特性吸引放大了供给和需求两侧:零边际成本实现了便捷接入和低成本运营,长尾需求吸引大量碎片化的闲置资源,“短暂性消费”使得交易高频高效。最终的结果是,供给者从闲置物品中获得了额外的收益,收益使得大量的生活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兼职变成专职,从而失去分享的原意。平台组织者拥有大批的专业化人员,却不用为这些所谓“兼职员工”的行为负全责。

分享概念的泛化使分享经济逐渐丧失其原始本质。如果分享经济不免费、闲置资源可以“职业化”,那么所谓的分享经济将与市场经济没有任何区别,毕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工也可被看作宽泛的分享经济。现在,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经济模式都打着“分享”的名义。除了我们认为理所当然能被分享的空间、交通、知识、技能外,还有更多的网络经济形态被纳入到分享中。分享经济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打动了公众,用社交概念取悦了消费者,迅速形成规模的膨胀。

当商业化推动分享经济的泡沫,我们将面临“宽市场”的风险。共享平台型企业为了发挥网络效应,希望供给和需求尽快形成流量,资源供给越多、用户需求越多。这样,平台能以较低的成本创造大量的供需,并实现供需之间的快速匹配,降低交易成本,这是平台的价值所在。于是,平台往往通过补贴的形式迅速做大市场,形成固定的消费习惯。

当平台具备足够的控制能力后,资源提供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被削弱。另外,为了保持“宽市场”的容量,平台往往缺乏剔除“劣币”的动力,而是希望更多的资源和供给加入进来。如通讯市场,电信企业希望通话量越多越好,于是缺乏对于广告电话、诈骗电话进行整治的动力。这使得政府的监管成为必要。

目前,分享经济亟需澄清自己的边界。显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经济、市场经济都是分享经济。分享经济一定是闲置资源的分享,闲置和用户体验是分享经济的核心概念。分享经济可以不免费,并获得一定收益,但闲置资源一定不能作为持续固定的生产资料加入到经济活动中来。

分享的魅力在于闲置利用、社交愉悦,社交行为和商业行为有着严格的区别,失去了社交属性,分享型企业将变得与一般互联网公司没有任何区别。分享经济的发展务必要回归分享和社交的本来属性,这样,分享模式将给传统商业经济带来良性竞争和有效补充,而不是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