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物流管理发展

现代物流管理发展

时间:2024-04-01 11:50: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物流管理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物流管理发展

第1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科技发展;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59.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9月10日

物流作為现代货物流通的重要基础,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市场前景不可估量。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运用支持,极大限度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及质量,俨然成为相关企业竞争的关键要素,其有关方面的研究也颇受学术界关注和热议。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提升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本文作出了如下研究。

一、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运用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对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显著,进一步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通过国家、行业以及高校的协同努力,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运用成就不断扩大,但其有效性亟待改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基础条件较差。网络互联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现代物流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迎合经济发展趋势、提升市场竞争实力,物流企业运用科技创新进行管理改革志在必行。以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代物流管理基础条件虽已有较大改善,但运转中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表现不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物流管理周转效率。例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加之物流配送中心或设施较少,直接影响了现代物流服务效率,制约了其管理发展。现阶段而言,基础条件差与现代物理管理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对创新科技的运用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客户服务体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以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二)人才支持不力。自人才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各行业领域对其相关培育支持越发繁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有力基础。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日渐成为物流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唯有坚持科技创新,努力搭建优秀人才能力发展空间,继而增强综合实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行中的问题,如研发、营销等。简单来讲,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所需人才,不单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需拥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谈,人才可视为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有效运用的嫁接桥梁。但事实上,现代物流管理中的人才配置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多环节科技创新需求,因此最大限度地发展科技人才,并无限挖掘其潜力意义非凡。

(三)体制因素制约。现代物流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关涉到多个方面,隶属于不同政府部门主管,如基础投资、产业政策、税收标准等。以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缺乏统一策略指导,对现代物流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甚至部分区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直接干扰了经济市场有序竞争,同时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物流管理发展,进而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此外,我国物流管理法制建设不尽完善,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缘于规章制度缺失,在管理模式发展上尚未完成规模化、系统化,对专业人才应用不合理,相关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自身潜力开发不足,从本质上造成了管理效益低,继而制约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创造。

二、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

新时期,科技创新运用俨然成为现代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对相关企业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态势下,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毋庸置疑。笔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可行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改善基础条件。纵观时下的市场经济格局,其中不乏一些世界一流的大兴物流企业,其自身综合实力十分强悍,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自动化装备,资金来源也相当充裕。全球经济一体化态势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物流量相当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下所欠缺的是舞台和环境,其中首要因素体现为密集而畅通的道路网络,以确保现代物流管理“及时、精准、高效”配送。交通网络状况是衡量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条件的关键因素,其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至关重要,应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予以支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秉持节俭务实精神及原则,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道路建设,并注重实际调研,充分利用既有数据分析,科学规划车道数,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同时精心设计转弯道,保证行车安全。基于科技创新运用的道路建设,还需注重以人为本,设置安全护栏、绿化隔离等,以减免远光伤害,给司机朋友带来良好的驾驶体验,保证运输货物高效、快速、安全送达。

(二)加大政府支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管理建设可谓紧系民生发展的重大工程,各级政府应统一认知,并充分发挥主导职能,加大相关支持,调动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运用积极性。事实上,物流产业发达的国家也是这么做的,如澳大利亚的物流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与降低税收等优惠政策,使得相关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基于此经验借鉴,我国政府可结合市场经济实情,制定一系列惠利政策,激励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与运用。例如,在一定限期内,对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及运用意识的现代物流管理单位免征任何税收,抑或分配部分财政资金予以捐赠,减少其所面临的风险,创立龙头企业,发挥榜样作用。此外,还可组织多样化的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科技创新等活动,大力宣传既有成果,促进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有效运用。从长远的战略目光审视,政府支持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将进一步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其实践路径有待探索丰富。

(三)修整内控制度。市场经济竞争自由而有序,现代物流管理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要完成规范化、系统化建设,修整内控制度,包括领导制度、责任制度等,兼顾效率与质量,并落实到各环节、各階段。在具体实践中,现代物流管理行业要坚持合理化原则,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竞争规则,并充分利用创新科技,积极打造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分享科技创新成果,立足国际竞争舞台,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于现代物流管理单位及企业而言,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认识到科技创新有效运用的实际价值与重要性,进一步完善业务流程,形成信息化的物流管理制度,精准掌控市场动态信息,并提升自己的综合处置能力。网络互联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求现代物流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系统化,扎实科技创新有效运用基础。此外,现代物流管理还应将科技创新有效运用发展成为一种常态,配套完善考核、奖罚、培训等制度,鼓励全员参与,并提高其相应能力。

(四)重视人才建设。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是基于专业化人才队伍支持下的系统工程,理应纳入工作重点予以开展。在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中,要树立培养优秀专业人才观念,完善培训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运用意识,并量化能力素质要求,鼓励高校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开创物流产业发展新局面。在此过程中,现代物流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人才引入机制,不断完善自身人力资源结构,结合既有综合实力,适度提高人才福利待遇,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基于此,现代物流管理企业还应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细化、量化科技创新有效运用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有计划性、目的性地组织教学工作,实现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此外,依托高校理论支持,组织多样化技术培训工作,及时传递科技创新成果,强化员工有效运用意识,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向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在未来发展中,随着科技创新愈演愈盛,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价值将越发显著,并得到各企业的高度重视。因此,笔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动态,综合剖析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运用实况,及时发现其中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解决策略,从而提升其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爱香.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32.12. 

[2]高岩.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6.49. 

第2篇

    因此,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研究也已成为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关注热点。

    一、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趋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体化经济的形成,生产社会化进程的加快,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传统物流已逐渐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日益凸显出一体化、自动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等发展趋向。

    1.现代物流管理一体化趋向。现代物流管理主要以互联网为平台,将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物流管理技术进行恰当的融合,实现商品流通过程从“起点———中点———终点”的一体化物流网络.

    物流管理一体化网络有助于制造商调整销售战略决策,及时与商和销售商进行有关销售政策变化的信息沟通,并根据市场动态调整自己的决策计划、战略和策略,以便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快速应对外在营销环境的变化。

    2.现代物流管理合作化趋向。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不仅是设备和资金的大量投入,更重要的是对物流规划设计、信息管理、运筹统计、人力资源等知识的掌握.为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必须有科学的整合与规划,即物流环节中每一个成员相互协作形成统一的网络,根据市场环境变化采取一致的战略.

    在系统管理和运作实施中,共享信息与利益,共担经营风险,妥善处理成员内部的矛盾,求得成员之间良好的互助、互求、互需的合作机制.物流管理的合作化能够形成一个高效、通畅、可调控的流通体系,可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实现科学的物流管理,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

    二、现代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现代物流业明显地呈现出上升的发展态势,但也应看到,在对物流的研究及应用上,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还有一定的距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1.现代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现代物流管理水平与配送效率普遍较低.当前,虽然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配送的重要性,也逐步形成了物流建设的网络化布局.但总体来说,企业对物流系统投入明显不足,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经营管理粗放,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企业物流配送能力和效率非常低,直接阻碍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1.2现代物流管理的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现代物流的很多企业虽然已经在物流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多先进的经验,逐步形成了适合企业自身的物流信息系统,也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物流管理信息交换系统.

    但是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MIS)、电子数据交换系 统(EDI)和货物跟踪系统,最基本的条形码技术、物资采购管理和企业资源管理等物流软件的应用水平明显较低,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广泛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人海战术”,效率低且差错率非常高.

    此外,物流企业多缺乏必要的公众物流信息有效共享,造成服务与需求信息的不对等,严重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提升现代物流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2.1积极培育现代物流管理意识与理念.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管理经验,积极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密切关注物流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最新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物流产业政策和制度,以促进企业物流的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物流企业的标准体系建设.企业必须重新审视物流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改变以往重生产、销售而轻物流的思想误区,将现代管理理念贯彻到日常经营管理中。

    2.2积极创建信息化的沟通管理平台.信息平台的建立是物流经济有序运行的保证,大力推进物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企业要加快物流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的改造,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借助信息化技术及时掌握订单处理、发货、库存和其他有关物流资料,准确分析当前的市场条件下物流成本费用情况,预测未来物流管理的影响。

    2.3积极支持与完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发展物流业关键在于物流需求的开发.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协助安排企业的物流活动,而这些企业并不一定来自同一领域.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专业物流企业有更专业的物流技术和设备,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及时将产品交付给消费者.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

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经济转型来说意义重大,物流管理作为中小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是实现中小企业正常参与市场竞争,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愈加重要,然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这其中尤以物流管理模式方面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管理观念陈旧落后。物流管理观念的陈旧落后是当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创新的关键性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负责人对物流管理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缺乏清晰的认识,针对企业的物流管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仓库储存和运输等阶段上,尤其是在信息化的今天,这种物流管理观念上的陈旧和落后直接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方法、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企业的物流管理长期滞后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系统化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还未真正建立。

(二)物流管理组织体系不科学。长期以来,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和组织体系,使得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物资的运输、存储、分配等物流活动基本都是由各个职能部门分步完成,很少有企业真正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企业物流管理科学的组织体系,组织体系的不科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使得企业的物流管理长期存在着效率低下、成本高的情况,影响和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物流管理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调查发展,中小企业大部分受到利润追求的盲目性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普遍缺乏自身企业的物流管理的长期战略规划,企业物流管理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波动性,当市场扩大时,企业也盲从地跟随市场扩大物资需求计划;当其他中小企业存在某种一致性的市场活动时,企业也往往跟随其脚步盲目扩大物资需求,往往使得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潜在风险,易于陷入经营危机中。

(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匮乏。专业人才不足也是制约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往往只关注短期效应,忽视长远利益,从而使得中小企业专业从事物流管理的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缺乏信息化时代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物流人员的培训制度等更是基本处于空白,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效率的提高。

二、中小企业物理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分析

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必须要从当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进中小企业物理管理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在中小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

(一)更新物理观念,树立以服务企业长远发展和企业用户为核心的物流管理观念。中小企业物理管理模式创新应首先从物理管理的观念入手,着力树立以面向和服务企业长远健康发展以及服务企业用户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理念,真正以企业用户为核心,提高服务质量,强化物流管理在完善和巩固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中的作用;企业领导者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物流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加大对企业物流管理的投入和建设,提高自身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二)完善和健全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体系。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当前诸多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着的组织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企业应尽快建立起统一的物流管理智能一体化体系,将以往分割式的企业物流活动统一起来,形成企业统一的物流管理运营模式和组织体系,建立由企业领导牵头的专门负责企业物流管理活动的领导机构,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运行效率,提高企业物流管理在促进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三)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长远规划,将企业物流管理纳入到企业整体经营活动规划中。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发展应彻底抛弃以往的单项式发展理念,充分意识到加强企业物流管理长远战略规划的重要性,根据企业长期发展以及市场发展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物理发展的战略定位,强化企业物流发展的战略选择的实效性,真正将企业物流管理纳入到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中去,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是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的直接推动者和主要承担者,因而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企业应对现有的物流专业人才进行各种各样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加大引进新型的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充实企业物流人才队伍,同时应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人员的考核机制和长期跟踪培养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物理管理工作队伍。

三、总结

总之,加强新时期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中小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针对中小企业当前在物理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除了应从以上笔者指出的方面予以改进以外,还应该从优化企业物流管理手段,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硬件投入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进而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丽.李方.秦笑梅.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0.

[2]高伟.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初探[J].现代商业.2006.

第4篇

    一、当前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主要表现在:(1)对企业物流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上;(2)在企业经营战略的规划制定上,往往没有考虑到物流部门,物流部门在企业中的总体地位低下;(3)对物流计划和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重视程度不够;(4)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企业物流成本,缺乏全面供应链成本观,重视运输成本、仓储成本、采购成本等显性成本,对物流管理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库存积压成本、占压资金机会成本等隐性成本重视不够;(5)物流管理的体制结构不合理、不科学,分散的物流管理忽略供应链的整合,本应是一体化的企业物流活动被人为地分割为独立的几块。2.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反馈速度、准确性不高;内部信息集成性、共享性差。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老企业没有进行物流总体布局的规划、设计,企业现有的物流格局不清晰,各分销机构要货计划准确率低、整机发货与调配计划性差,导致外地库位频繁地调库与过高的产品返修率,信息沟通困难,部门间信息阻塞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3.销售物流管理粗放。销售行为中的漏洞很难控制,销售提货、结算比较随意,存在大量手续不完备的混乱现象,导致企业财产的大量流失。这类现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没人管”———没有专职的会计、出纳、库管人员,只是简单地记录现金收支、货物进出、欠款欠货;“不会管”———没有专业知识、经验不足,造成重记、漏记,账目混乱、货款不清;“管不好”———库管、出纳两本账各管一摊,货账脱节,库存积压,资金运转不灵。4.缺乏专业物流人才。物流是一门新型的管理技术,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整个工艺流程,而且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掌握企业内物流以及向外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的管理等综合知识。就当前我国企业人才储备现状看,具备综合物流知识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二、完善企业物流管理的几点对策

    物流管理应该是一个战略管理过程。物流管理贯穿于从原材料管理到提供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它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需要通过协调物资和信息在市场、企业、供应商之间的流动,从而使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如何完善企业物流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趋势,把物流能力确定为一种核心竞争力,整合优化供应链。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专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销售效益充分提高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运输、仓储、保管等物流活动正逐步提升为现代化的物流产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物流业已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利润源泉。物流过程实质上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三流“一体化”的过程,只有将三者有效地结合,才能真正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物流工作效率的目的。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具备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实现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将成为竞争中的取胜者。

    2.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现代物流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客户导向的供应链全程管理体系,多功能的综合物流服务中心,高效、系统的综合运输配送网络,对物品流通全程的监控体系。在该体系的建立完善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遵循客户导向、客户服务驱动原则。在当今消费者占主导的客户经济时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时刻牢记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导向、客户服务驱动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供应链物流规划设计时应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立场看问题。要考虑给客户提供时间、地点和交易上的方便,尽可能增大产品或服务的额外附加价值,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良好的信誉保证,促使供应链的建立健全。(2)充分考虑系统总成本最优原则。在进行企业供应链物流规划时,应追求系统总成本最优,而不能是单项成本最优,不能只考虑到某个部门、某项物流活动的效益,而应该追求供应链系统整体的总效益。在物流管理理论中有这么一条规则:每增加一个仓库,公司产品安全库存将以平方根的速度递增。同时仓库的增加还使得产品资源的共享度差,管理成本增加。若想降低存货,加快资金周转,企业必须对现有的库存管理体系进行深度调整,其中合并减少各地仓库数量、分销售片区建立集中的物流配送中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通过建立集中的物流配送中心,实行片区内资源共享,并引入第三方物流管理,变“仓库”为“产品流动站”,将大幅降低库存量,提高资源共享度和运输整合度,从而提高客户订单完成率,减少库存持有成本、产品调拨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综合物流成本。(3)创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中心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支撑点。而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技术支撑,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前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制造商、供应商和用户联结起来,达到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另外,应积极采用条形码、卫星定位系统、电视监控等先进技术,提高物流信息管理的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还应积极推广和开发“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建立口岸信息管理平台。(4)按照分拨合并原则,分别对不同的产品、不同类型客户的服务情况提供相应的个性化物流服务。这是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规划的另一基本原则。它要求企业针对自身产品的不同特征、不同销售水平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客户服务水平标准,即在同一产品系列中采用多种分拨战略。相反,合并原则强调物流、供应链作业活动中的规模经济效益,主张将小批量运输合并为大批量运输(合并运输);将早到达的客户订单与稍后到达的客户订单合在一起进行集中处理,如沿线配送等,这样可以降低单位货物的运输、配送成本。这时要注意平衡由于运送时间延长而可能造成的客户服务水平下降与订单合并的成本节约之间的利害关系。

    3.加强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尽快培养出更多的现代物流人才。首先,要切实认识到加强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其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制度和物流管理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并与企业激励机制相结合,运用相关激励措施,促使企业加强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并形成一种长效的培训机制,从制度上对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加以规范。再有,可采取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尽快培养现代物流人才。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

    [参考文献]

    [1]李军,等.企业物流配送网络系统设计及优化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2,(3).

第5篇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的总称,交易双方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完成商品交换,摆脱了传统交易方式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不足,降低了交易成本。但电子商务具有虚拟性,只是完成了商品或服务所有权的转移,交易的最终完成是需要实体商品的位移来实现,因此电子商务需要物流作为支撑。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不同于传统的物流形式,具有合理运输、自动化仓储、标准化包装、机械化装卸、一体化加工配置以及网络化信息管理等特点。本文将对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进行分析讨论。

二、我国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现状

(一)政府监督力度不足。物流行业的发展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制定、税收和运输标准统一、物流技术设备以及投资融资等多个方面,需要不同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管理。但实际操作中,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多出于区域性、或部门性分割管理的状态,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战略思想,管理方式不一,影响了现代物流配送的时效性;另外,与电子商务物流相匹配的社会安全保障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财税制度不够健全,无法对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形成有效监督。

(二)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落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积极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但物流企业对物流网络的利用率不高,只在某一环节使用,没有融入物流管理的全过程,不利于物流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物流管理基础设施落后。虽然物流企业发展规律和发展速度较快,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货物装卸设备、仓储建设等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总体水平仍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我国物流行业中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性,兼容性较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设备利用率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物流管理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依赖性较高,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实施程度较低,无法真正实现物流的自动化管理。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没有在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和领域之间充分应用,影响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度;另一方面,政府没有对信息化技术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电子数据共享平台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不足,交换数据有限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物流管理人才的匮乏。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物流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也得到了同步发展,为物流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我国关于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物流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电子商务知识和经验,难以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也限制了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发展对策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积极改进物流管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为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和物流企业应协同努力,创设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一)政府要发展自身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各地区政府应加大对物流行业的重视力度,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不断建立和健全物流行业的立法工作,为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指导和政策支持,促进物流行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政府应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也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基础保证;不同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利用统一的规范对物流行业形成有效监督。

(二)创新物流管理理念。现代物流不同于传统物流,企业领导及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现代物流管的重要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优化管理方案和管理措施,形成科学、规范、实用性强的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适应现代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物流企业应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学习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现状,简化内部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三)引进先进技术,完善物流信息化管理。物流管理的基础是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现代物流对信息化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我国应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力度,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以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第三方物流。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第三方物流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第三方物流是专业化和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可为企业提供统一规范的包装、仓储以及装卸服务,配送活动则通过集约化操作方式实现,节约了企业的运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6篇

1.企业管理观念没有顺应时展的需求与日更新,使得企业管理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在管理领域有着明确的职能划分,面对激烈竞争的经济大环境,现代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物流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大大提升了物流管理水平。在企业物流管理中仍出现诸多问题,如,虽然企业对物流管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也进行了符合市场发展的改革,但是其物流管理中仍然有不和谐因素存在。据调查显示,现代物流管理中仍有沿用以往管理理念的企业,他们没有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物流管理理念的更新,过度重视管理计划,而忽视物流管理与产品销售的内在联系,这种忽视使得企业难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经济损失。

2.,企业信息化与信息共享程度低不符合时代的需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满足时代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时代为现代物流管理提出了信息化的要求,但是,大多数企业管理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仍然墨守成规,虽然部分企业管理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并实现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但其发展较为单一,没有符合时代多元化的需求,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企业间无法实现无障碍沟通。信息的掌握是物流管理的核心,企业间广泛使用的手工搜集信息方式无法建立企业间信息共享体制,减缓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降低了服务质量,这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有直接阻碍作用。

3.企业物流配送效率低。

物理管理是一项多元化的管理,其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信息及时有效共享。企业物流管理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以整个物流线为基础源源不断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落实责任到个人,密切整个物流线各个环节,实现各环节的信息资源共享,为物流线的健康运转奠定基础。

二、针对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缺陷提出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管理。

物流企业的发展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管理的双重影响,企业根据市场的发展制定自身规划的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政府要以促进企业发展为出发点,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根据企业发展规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正面的引导。与此同时,政府还应积极促进物流管理发展专项资金的建立,合理使用基金,促进现代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间信息共享,使得企业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动向和企业发展实际情况,鼓励企业与资金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外商合作,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生命力。

2.加强企业信息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提升信息水平,这对于企业合理制度的建立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也有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下,信息的搜集与传播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们的信息素养也与日俱增,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高新技术成为时展的必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创新了物流运作体系,紧密联系了物流线上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各环节的资源共享,打破了各环节原本孤立的状态,为物流良性运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重视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

物流管理覆盖领域广,管理复杂,实现物流的良性运转至关重要的是密切各环节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企业要以自身发展实情为根本出发点,进行符合时代的改革,加速资金周转,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管理机制。

第7篇

关键词:珠江三角地区 电商物流管理 物流一体化

作为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载体,物流管理不仅关系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同时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珠三角地区为例,通过对其电商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促进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1.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1.1电商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电商物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是现阶段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首要问题。尽管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的物流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物流配送的技术和设备上也做出了较大的改进,但是就电子商务方面的物流管理而言,其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在阻碍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对该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另一方面,由于包括RFID技术、GPS定位技术以及电子标签在内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的普及程度较低,使得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力[1]。

1.2缺乏先进的自动化物流配送方法

缺乏先进的自动化物流配送方法是现阶段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主要问题。首先,由于该地区的现代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相关物流配送服务并不能满足用户的广泛需求,因此,物流配送的核心服务作用则难以发挥,最终导致了该地区物流自动化配送中心的发展长期止步不前,严重影响了包括电子商务产品在内的物流配送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在缺乏先进的自动化物流配送方法的同时,配送环节中,计算机的使用也处于较低水平,这使得物流信息化中所涉及到的很多重要环节,例如智能仓库和货物运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并不能获得一套完整的完整的解决方案,严重影响了电商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2]。

1.3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电商物流管理人才

由于受缺乏高水平和高素质电商物流管理人才的制约,珠三角地区的电商物流发展仍较为缓慢。一方面,我国对电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建设和培养起步较晚,且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的教师,使得包括珠三角地区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电商物流专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在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其并不能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效地进行结合,从而严重降低了电商物流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部分企业并未意识到加强电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对电商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也只是进行表层的敷衍,而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为珠三角地区的电商物流的整体发展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3]。

2.促进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发展的措施

2.1提高电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电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提高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工作效率的首要办法。首先,相关企业应该应该研发并引进先进的电商物流信息化管理技术,以具体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从而提高珠三角地区的电商物流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给予电商企业和物流管理部门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其有能力自主研发和引进先进管理办法和管理技术,从整体上提高该地区电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4]。

2.2研发先进的电商物流配送方法

研发先进的电商物流配送方法是现阶段解提高电商物流管理效率的另一主要办法。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的电商物流企业要提高其自身的配送速度,即提高物流监控系统对配送业务流程的实施监控效率,具体方法为:当整个物流系统中的一个神经末端接收到相关的配送信息时,系统则通过相应程序以最短的时间配置出相关电商产品配送的合理方案,并在制定计划后,立即展开相应的配送工作。另一方面,作为先进电商物流配送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实现配送功能的集成化不仅可以提供传统意义下的电商物流配送,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而为其提供高水平的物流配送服务,并最终提高电商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5]。

2.3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电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建设和培育力度是从根本上提高电商物流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首先,珠三角地区的高校应该提高对电商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并将电商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提升到促进高效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从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重视程度,使其意识到加强电商物流管理的学习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学业发展,同时对于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电商物流企业也应该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并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使其有效服务于企业的人才建设,并最终提高企业电商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6]。

3.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电商物流一体化管理

所谓物流一体化是指以整个物流系统为核心,由物流企业、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共同构成的整个物流供应链,且该物流供应链具有较强的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未来,电商物流企业间的竞争必将愈加剧烈,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企业则必须加强垫上物流的一体化管理,从整体上提高电商物流的配送效率和管理效率。例如,企业可以对相关电子商务产品在当前市场下的具体发展情况和产品优势进行分析,并结其物流配送的具体流程,从而制定符合产品特色的物流配送管理方案,从根本上提高电商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使企业占据电子商务市场的主导地位[7]。

3.2电商物流向社会化物流发展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包括物流产业在内的我国社会众多生产领域均在向趋于网络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其具体体现在电商物流配送中心的社会化运作和管理上。一方面,电商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要求电商物流系统具备较高的社会化水平,而为了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电商物流企业则需要通过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物流配送服务中心,从而在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仓储和运输服务同时,也能满足相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电商物流的社会化转变也将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具备社会化性质的电商物流管理不仅可以缩短客户接收相关产品的时间,同时也简化了物流流程,进而从多方面物流控制与管理的角度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并使电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获得大幅度提高[8]。

3.3自建电商物流与第三方流相结合

除了一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等发展趋势外,珠三角地区的电商物流管理也必将向自建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相结合的方向合理发展,而这种发展方式又被成为物流联盟。所谓物流联盟是指由加工制造企业、销售企业以及电商物流企业共同组成,且上述三者通过签订正式协议的方式从而确定其互相间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在物流联盟中,成员企业间相互独立,各个企业中的资源以各种可能实现互相共享的方式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1+1>2”的盈利方式不仅加强了电商生产、销售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同时,也使得合作后相关业务为企业带来的利润远远高出企业自身运作所产生的利润,有效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除了相互独立外,物流联盟中的成员企业也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的方式不仅使成员企业间具有明确的分工并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同时也减少了成员企业间的内部对抗和冲突,从而使得供应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电商物流服务,并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提出加强该地区电商物流管理效率的基础上,对珠三角地区电商电商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展开了展开了具体研究,可见,未来提高电商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对于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和物流企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陶杰.试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2(23):49-50.

[2]吴荣梅.基于CSN的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04(09):60-62.

[3]吴金椿.信息时代企业物流管理发展趋势探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1,03(11):10-12.

[4]陈书明.中国大型制造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5]林君暖.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J].现代企业教育,2013,04(30):8.

[6]黄荔.物流管理发展趋势及我国企业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02(14):3-4.

第8篇

70年代以前的第一、二代集装箱船的箱位容量均在2000TEU以下,当时船舶的稳性、吃水差和强度的计算一般由人工完成,集装箱船舶配载图也由人工填制,工作效率很低。80年代初出现了2000TEU以上的第三代集装箱船舶,在运用传统的手工方法已难以胜任编制集装箱船舶配载要求的情况下,不少计算机厂商推出了集装箱船专用计算机。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先后开发了通用计算机运行于DOS环境和Windows环境下的集装箱船舶配载计划辅助系统。这些计算机配载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为船舶的稳性、吃水差、弯矩、扭矩和局部强度等性能的全面校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90年代开始,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集装箱船舶配载系统技术和应用也得到了新的进展。纵观世界船舶配载系统情况,集装箱船舶配载系统正处于自动与手动交替使用的交互式配载方式阶段。其基本程序是根据船舶静力学的基本原理,按相关集装箱船舶运输规则的要求,对船舶的装载情况进行校核计算并显示结果。校核流程一般为:积载—计算浮态—计算稳性—计算强度,逐步校核并判断。在配载过程中,一般先自动配载,再进行人工干预配载,这样交互进行。这主要是因为船舶配载十分复杂,要考虑货物装卸的先后,到什么港装什么货,大件不压小件等等因素,这些都需要经过人工配载才能达到要求。当然,也有部分系统还基于网络专家系统提供一系列的配载建议,它需要建立知识库,并建立规则,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寻求一种满足既定约束条件下,倒箱最少、作业高效的装载方案。在软件方面,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作为系统框架,利用面向对象的Windows编程技术,综合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计算机领域的新成果,从而使系统具有操作直观方便、数据查询快捷、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

2集装箱船舶配载研究的发展趋势

尽管集装箱船舶配载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配载问题的许多方面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以说集装箱船舶配载还停留在半自动化阶段。目前,利用人工智能领域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建立智能积载系统,有望使该问题的研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随着单一运输向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传统集装箱船上配载已不再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对集装箱船上配载系统的研究有必要上升到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对它进行研究与探讨的新高度。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新型配载系统依靠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自动识别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专家系统、弹性制造系统(FMS)等技术支撑的,这种置于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下集装箱船上配载,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方面,现已处于一种从原来单纯的配载技术向物流节点管理的过渡转型阶段。

3现代物流管理对集装箱船舶配载系统的要求

3.1现代物流管理对集装箱船舶配载系统的操作性要求

集装箱船舶配载不仅是集装箱运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现代物流中关键性环节之一,它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集装箱营运管理、码头经营管理效率的高低,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物流体系的共同利益。仅在这一点上,就集装箱船舶配载内部操作而言,它应满足现代物流的自动化、合理化、最优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它具有编制过程复杂、数据处理量大、限制条件多、要求迅速完成等特点,集装箱船舶配载一直被认为是一项既重要又颇有困难的工作。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提高集装箱船舶配载效率,集装箱船公司及其公司和集装箱码头装卸公司都在努力探索和研究集装箱船舶配载辅助软件,并相继开发出一些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配载软件。这些软件采用可视化窗口界面编程工具设计,利用窗口、表格、图像、文件等工具帮助配载人员选择集装箱箱位,并具有核算集装箱船舶稳性、强度和吃水差等性能数据的功能。虽然这些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船港间集装箱船舶配载人员的劳动强度,但也明显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1)自动化程度不高。配载最终还是要依赖于人的经验知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箱位的选配尚需人工脑力作业,它们不能很好地处理配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那些不规范的经验性知识,从而影响了配载准确性和快速性。(2)配载方案本身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在配载不能做到依据一定的优化方案,有目标性地进行集装箱的选择与配装。传统的配载只能被动地接受货物,只停留在配载—调整—再配载的操作阶段。(3)缺乏配载方案的评估系统。最终的配载方案的优劣尚存未知,更不要谈与最优化方案的距离如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物流优势的发挥与相关效益的提高。知识工程学科的迅速发展,为解决复杂的集装箱船舶配载问题开辟了崭新的思路。目前各种专家智能系统在诸如医疗诊断、气象预报、故障诊断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起着巨大的作用。基于知识推理技术的集装箱船自动配载专家系统,为提高集装箱船舶配载的智能化水平,探索知识工程理论在集装箱运输管理问题上的应用已成可能。集装箱船舶配载涉及诸多的随机因素,满足配载有关衡准要求和其他要求的配载方案也有多个,在这些可行性方案中选取一个符合一定优化程度的最优方案是集装箱船舶配载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同时集装箱船配载的优化目标又涉及船舶强度、稳性、装载能力和吃水差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多目标的优化问题。为此,我们在分析集装箱船舶配载目标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线形规划(线性优化)寻求目标函数最优值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集装箱船配载方案的评估也是许多学术界专家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船舶配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船舶营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建立一种船舶配载方案模糊评价方法,从而为船舶配载提供参考。该种评价方法的关键是建立船舶配载评价的标准集。衡量船舶配载方案好坏的指标较多,现取对安全性和经济性影响最大的初稳性高度、纵向最大弯矩和纵倾作为评价指标。船舶的初稳性高度,不是简单的越大越优或越小越优,因而不能直接地应用单一的公式进行计算,需要做特殊的处理。单从安全性考虑,初稳性高度越大越有利;但初稳性高度的增大会加剧摇摆,因而对应某种装载状况的最佳初稳性高度,应该是规范允许的范围内的一个值。该值的获取可以是专家经验或统计资料分析,也可以通过优化得出。对于纵倾,实验表明,略带尾倾对快速性有利,因而有一个最佳尾倾值,此问题的处理同初稳性高度相同。而对于纵向最大弯矩值则越小越优。在实践中,船舶装载状况很多,对每一种装载状况的评价标准也应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评价标准是同具体装载状况相联系的。

3.2现代物流管理对集装箱船舶配载系统的管理性要求

现代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转移,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它是以给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交通运输为主要手段,通过供应链的概念将物流各环节整合在一起,这种整合不仅使企业内部的物流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统一考虑,而且对物流过程的优化涉及到社会供应的各个环节,这种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作为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一个节点的集装箱船上配载,在实现物流管理的战略目标方面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明显。在物流管理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的角度看,集装箱船上配载系统区别于传统的集装箱船舶配载系统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最安全的保障。在整个物流过程中,集装箱船上配载具有管理时间长,海上运输条件特殊,特别是它兼备运输、储存、配送多项功能之特点。因此,作为集装箱货主,为了最大限度控制成本,获得最佳服务,他们对整个运送过程及方式感兴趣,他们希望物流方按照约定要求,全面、有效地控制货物送达的时间、数量和质量。而提供最安全的保障是这些服务中最基本要求。只有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服务的质量、成本的降低、风险的规避、良好的信誉等等才有保证。正如前面已经论述,保证货物的质量是集装箱船上配载的基本原则,而这也正是现代物流对集装箱船上配载提出的要求。

(2)缩短物流管道。这意味着寻找减少周转时间和存货的办法,存货可以出现在供给链中的不同节点上,也包括在集装箱船上配载中,存货的作用是当供给链出现问题引起需求波动时,用作缓冲。这些存货增加了总供给链的长度,而零库存的原则要求在顾客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配合,以减少对存货的依赖。在服务需求趋向小批量、多样化和多元化、个性化的情况下,零库存是物流服务货主需要发展专业化、个性化和柔性化的服务项目之一。

第9篇

摘 要:电子商务日益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的出现使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对传统物流产生了巨大影响,找好电子商务与物流平衡点,是众多企业今后企盼的方向。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物流配送 信息技术

电子商务是依托于虚拟的网络,但就其本质而言依然是商务,它要服务于商务,满足商务活动要求;商务活动是电子商务永恒的主题,商务活动的成功也是衡量电子商务价值的标尺。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又提出一个名词,因为其效率的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它就是“物流”。近年来,我国物流学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对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研究,主要对象是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国内的权威机构研究表明,我国物流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物流的发展需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1、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管理之间的关系

1.1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发展的趋势

1.1.1 信息化。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在与供销商的交易中,在库存管理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化平台。

1.1.2 网络化。由互联网提供的全球网络资源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如果离开了网络,物流信息就只能在企业内部流转,信息传输与共享变得不可实现,整条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沟通也将难以进行。

1.1.3 智能化。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精确的运算和智能安排才能得以解决。只有实现物流的智能化,才能提高物流的整体效率。

1.2 当前企业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模式

1.2.1 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模式。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传统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构建自身的物流体系,凭借原有的连锁分销渠道和零售网络,进行物流配送服务。在行业、企业调查中我们发现,这种模式存在不少问题,电子商务平台总体利用效率不高。

1.2.2 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第三方物流以其配送速度快、效率高成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理想方案之一。除了有实力自建物流体系的大企业之外,更多的中小企业倾向于采用这种“外包”方式。经过实践证明,第三方物流的高效服务,既满足了客户复杂多变的物流服务要求,同时又减轻了电子商务企业的负担,从而推进了社会化分工。

1.2.3 第四方物流联盟。从本质上讲,“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充分利用包括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供应商、合同物流供应商、呼叫中心、电信增值服务商、客户以及自身等多方面的能力,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除此之外,第四方物流还要对第三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为企业客户服务。

1.3 当前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主要问题

1.3.1 物流基础设施欠缺。虽有较大发展,但总体上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1.3.2 重视程度较低。目前,一些地方为本地物流企业利益,在交通运输、税收、工商等方面对外部设置障碍。造成这种各自为政的监管体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有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的、区域性的,缺少全国统一性的专门法律文件。

1.3.3 物流企业装备落后。当前物流企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物流企业不多,大多数物流企业各类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还不高。物流信息管理尚未大规模实现自动化,信息资源的利用尚未实现跨部门、跨行业整合。

1.3.4 物流配送成本较高。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零售业的优势就是价格,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实行经济配送。一方面要尽可能降低配送成本,另一方面要使配送发生增值。这种新价值的开发需要专业的物流服务和配送商,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本身还不具有这样的条件。

1.3.5 物流管理人才短缺。物流和配送领域的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尤其是通晓现代经济贸易、现代物流运作、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英语、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

2、电子商务平台下的物流综合管理对策

2.1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

首先,国家应继续加强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做好总体的物流发展战略规划,以达到我国物流发展的合理化和物流整体效益的最优化,改变目前我国物流业各部门互不协调、重复建设的现状,同时改变地区各自为政的现象,减少地区之间设置的物流壁垒,促进全国物流一体化建设。与此同时,将大中城市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建立一些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物流体系网络,推动物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为发展电子商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政府和行业部门应加强对物流业支持力度

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历程来看,在物流业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体制性障碍是关键因素。物流管理要通过信息网络系统把物流资源加以整合,而这些资源还是由各自为政的部门掌握,并没有完全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必须建立协调机制,成立物流统筹领导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各部门关系,推动物流资源的整合。

2.3 提升软、硬件现代化应用技术是电商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首先要做到物流企业配送手段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现在货架、叉车式的设备和人工分拣的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完善的电子商务的需求,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物流系统在后台监督实行货物的机械化、自动化分拣、装卸和搬运;采用条码技术以实现信息录入的自动化;建立高度自动化的高层立体仓库,方便智能化的装卸与搬运工作等。同时,提高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信息化,增强物流配送的透明度,方便物流配送管理的同时,消费者也能及时了解商品的运输情况,方便日后查询、退货、换货等。

2.4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发展物流业的重要保障

物流管理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十分重要,可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经验和物流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可通过中、高职,本科院校及物流行业协会来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和培训,政府部门也要加大从业资格认证来激励人们投身于物流行业,从而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当地物流经济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第二版.张锋 周建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0篇

目前,我省石油行业基本形成了石油系统、石化系统两大格局。石油行业普遍存在规模庞大,储配集中,连续生产,运输一致的特点。然而,石油行业发展物流业条件充足,优势明显。我省石油企业物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具有成品油配送体系。企业通过对成品油原有储运设施的多次深程度改造,使其由原有的传统的、单纯的储存功能向具有现代配送中心的多功能转化。第二,立足企业,对企业的相关原材料从进厂、到产品仓储、再到销售等资源和业务进行专业化重组,构建以销售物流为基础,储运业务为主体的物流公司。第三,引入现代物流信息手段,主要包括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管理软件、电子商务等。通过建立实时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提升整个物流链的信息化水平,进而有力支持整个物流系统的高效率运行。

二、我省石油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内部对物流管理相关的关键部门没有做到统一规划和安排

具体表现为:第一:对这个行业的各个物流结点没有做到统筹规划,常会出现临时性调动和补给。 第二,配送运距远。现省石油分公司兰州地区、白银地区油品配送主要从青海油库配送,到兰州地区最近的加油站距青海油库150公里,最远的加油站距青海油库249公里;白银地区最近的加油站距青海油库291公里,最远的加油站距青海油库391公里。车辆在路途中发生事故或故障,调整配送计划,则对加油站的配送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要货较集中。省公司一年销量集中在7、8、9三个月中,而在这三个月中正是旅游旺季和各矿区开矿日期,因此要油量逐渐增大,随之公路物流运力跟不上加油站及直销油品配送的计划。第四,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如下雨期间,各加油站的销量会下降,以及矿区因下雨停工,影响销售量。下雪期间,从青海油库给武威加油站配送油品,配送需过乌鞘岭,而乌鞘岭因路面积雪封路,影响武威加油站的油品配送,需要通过其他油库给相关加油站配送油品。

(二)石油企业内部的物流市场

因体制的原因形成多块小市场,多头管理,各有各的客户,各有各的关系,有的动力不够,有的运力闲置,外的物流企业和社会个体户车辆,在争夺这块市场。

(三)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员

物流发展的滞后性,便得我省石油行业对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才的培养更加不能满足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石油行业的大部分从事物流管理的实地操作人员对物流的认识不全面,没有现代物流的管理运用观念,而企业中也缺乏从事现代物流动作和物流管理的专门人员、专业人才。目前企业中的物流从业人员缺乏积极的服务意识,往往只是局限在传统仓储、配送的简单储运操作流程,而缺少了对市场主动开拓的自。随着社会中大型物流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讲究的是综合性、全面的、物流信息、能够实施最佳运转组合的机构,达到高质量、高准确性、高利润的效果。而两者之间如果不能协调发展,就制约了石油行业物流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我省石油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中仓储与配送的优化设计

(一)提高认识,完善仓储和配送的合理性。

仓储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生产者的连续性、解决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不平衡。这期间必须做到三个保证。第一,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生产过程需要多种原材料和生产半成品。而这些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比例搭配必须同时达到一个合理点,所以这时的配送就尤为重要。第二,从配送活动的实施过程来看,配送包括两个方面的活动。“配”值得是对货物进行集中、分拣和组配;“送”指的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将货物送达指定地点或用户手中。而在我们具体的石油行业,仓储就成为核心而配送尤为重要。配送是具有多重任务性质的,对于石油行业,配送的工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它是送货、分货、配货等许多业务活动有机结合的整体,同时还与石油的总系统紧密联系。是物流全过程中相关业务的有机结合体,是一种现代化的作业系统,从而才能适应发达的商品经济的管理水平。

(二)配送中心的建立尤为重要和急迫。

对于仓储和配送的系统规划,为了避免小市场、多管理的现象,就必须从配送中心入手。配送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规划与设计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物流整体的系统规划与设计、信息规划与设计、运营规划与设计三个方面。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包括设施布置规划与设计、物流设备规划与设计合作也方法规划与设计;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也就是对配送中心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运营系统规划与设计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作业标准和规范等的规划与设计。通过系统的规划与设计,配送中心可实现高效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运作。

(三)专业人员的配置可增强物流内外质量的提升。

由于有物流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用户和每一个结点对于物流的服务都有不同的感受。因而物流质量又是物流经营者通过长期积累形成的,这里面包括两大类,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外在质量是物流服务本身表现出来的质量,顾客或物流经营者即没一个结点以外的第三方对物流经营者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内在质量是指实现外在质量所进行的工作应达到的质量。内在质量是物流经营者的工作质量,它要求企业通过一些扎实的工作表现来完成。外在质量可以分为服务过程直来那个和服务形象质量。内在质量表现为企业自身内部设定的有关物流工作质量的相关规范、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管制度。所有的这些质量保证因子在最终的产业结构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物流人员,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和考核,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由于我省石油企业的成品油的库存较为稳定,相比而言,石油物资的库存管理具有更多的波动性和灵活性。石油企业的物资需求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石油企业一方面应该把完善库存管理提到一定高度,加强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进行通力合作,另一方面应该循序渐进采用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力求以最少的代价取得相对好的效果。(作者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

[1] 赵艳,.供物流管理基础.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第11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物流;创新

20世纪初,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造成了经济体系结构的严重失衡,并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迫使人们更广泛地对经济问题进行探询和研究,并逐渐认识到物流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潜力,发现了物流的系统价值、经济活动价值、利润价值以及对企业发展战略价值等系列物流价值,认识到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物流成为企业继资本和人力以后第三利润的源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在经历了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竞争后,物流成为了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顾客满意度、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制造企业的生产特性决定了物流渗透到其各项经营活动之间,物流对于其生存和发展更具重要意义。海尔物流的成功就在于其物流体系不仅加快了资本周转,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且把物流的创新和体系的整合以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着眼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其物流发展整体滞后的局面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如何成功开发物流这块“黑大陆”,挖掘出“脚下的金矿”,以“第三利润源泉”作为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制造企业当前一项异常紧要的课题。

一、我国制造企业物流概述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商品或服务)在空间上与时间上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项活动。它是“为了符合顾客要求,将原材料、半成品、完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发生地向消费地移动的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地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在尽可能最低的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平衡,并由此创造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

物流的基本任务是完成物质实体的物理运动过程,即是完成物质实体(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工具、半成品、零配件、成品等)的储存和运输。围绕这一基本任务,物流还应包括物资的计划、管理,即检验、包装、装卸等。最终根据物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在最合适的时刻,以最低的成本,将其送到确定的地点。同时,及时完成物料信息的传输和修改,以及输送工具(载体)的回收的全过程。

企业物流是以企业经营为核心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制造是把原材料转换成具有效用(价值)产品的过程,制造过程包括从原材料市场到制成品市场的全过程,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还包括企业外部所有与制造有关的过程。可见,制造企业系统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投入———转换———产出,是将原材料、燃料、人力、资本等的投入,经过制造或加工使之转换为产品或服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物流是渗透到各项经营活动之间的活动。

制造企业物流是对应生产经营活动的物流,它由供应物流子系统、生产物流子系统、销售物流子系统、回收物流子系统以及废弃物流子系统等五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企业的物流系统。

企业供应物流是指企业为保证自身生产的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效进行起着重大作用。企业供应物流不仅是为了保证供应,而且还要以最低成本、最少消耗、最大的保证来组织供应物流活动,因而它有很大的难度。而企业竞争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如何降低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为此,企业供应物流就必须解决有效的供应网络、供应方式和零库存问题等。

企业生产物流是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结伴而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大体为:原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门口”开始,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的各环节流动,在这一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回到产成品仓库,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

企业销售物流是指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伴随销售活动,不断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市场是一个完全的买方市场,因此销售物流活动便带有极强的服务性,以满足买方的需求最终实现销售。在这一市场前提下,销售往往以送达用户并经过售后服务才算终止,因此销售物流的空间范围很大,这也是销售物流的难点所在。企业销售物流的特点是通过包装、送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实现销售,这就需要研究送货方式、包装水平、运输路线等内容,并采取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达到目的。

企业回收物流是指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回收是伴随物流活动的。在一个企业中,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质量,并且会因占用很大资金与空间而造成浪费。

企业废弃物物流是指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处理等物流活动。

对制造企业而言,物流系统与生产制造的关系,如同人体血液循环与内脏器官的关系一样,物流系统既是制造企业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的纽带,又是生产过程维持延续的基础。制造企业传统的物流设备以手工、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为主,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物流信息管理也比较落后,导致了落后的物流牵制了企业整体的高速发展。在新的竞争条件下,制造企业要从战略高度来经营物流,就必须让物流各子系统都能高效运作、协调发展,最终才能实现企业物流系统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制造企业物流现状分析

(一)物流观念薄弱,企业中物流管理的地位较低

近年来,虽然我国对企业物流的研究开始升温,不少制造企业也纷纷加入物流整合的浪潮,但是总体来看,物流观念仍然薄弱。首先对物流的内涵和作用认识不够,将物流等同于一般的运输、仓储和搬运等,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性作用。其次,对专业物流的有效需求不足,更多的制造企业仍然热衷于自营物流,虽然也会向运输公司购买运输服务或向仓储企业购买仓储服务,但这些都只限于一次性和临时性的、分散的物流服务,本质上仍是追求企业内部生产与流通的“大而全”,主观上排斥社会化物流方式的选择。最后,制造企业内部没有设置物流管理部门,物流职能分散于企业内部的其它各职能部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物流意识,对物流的投入少;主要强调物流对生产和销售的被动服务,不重视物流的主动参与。

(二)企业的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效率低下

在我国制造企业中,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状况是技术装备落后,投入少,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不配套;设施与装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低。

而且,由于总体布局一般没有进行物流的规划设计,企业现有的总体或局部的物流格局不清晰,一方面使得企业物料流混乱,物料除了停滞外,经常是处于交叉、迂回、倒流、跳跃和拥挤状态;重复搬运多,无效搬运占70%左右;生产流程不合理造成物料流动路径长;时间占用多,产品交(供)货时间长,如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转换过程中,95%为物料的停顿或等待时间,其余5%中的70%为工装及其前后时间,真正创造产品价值的时间仅占整个周期的1.5%。另一方面造成空间浪费大,机械制造业企业的各种仓库与存储区的面积占到全厂生产面积的40%~50%,冶金制造业约为30%~40%。

(三)物流整体规划不合理,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较差

多年以来,我国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这种企业内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企业物流的发展。首先,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物流结构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因而使现有的各项物流设施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不能保证物流整体效益最佳。其次,物流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分段管理,相互协调配合差。再次,物流信息不透明不利于物流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整合,严重制约着在全社会范围内经济合理地进行物流的整体统筹和规划,影响了物流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四)物流功能及管理不完善

企业在主观认识上的不够和客观条件上的不足,致使企业物流的专业功能及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的物理衔接与信息衔接脱节;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效率低,如对采购的市场信息、供货人信息、供货质量信息、供应的生产波动、物资消耗及供应规律、库存中各种物资的历史分布等物流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归纳、整理不善;库存管理控制达不到最佳状态,不能根据市场变化、交通及气候的影响和企业生产波动来柔性控制库存。

(五)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

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企业整个工艺流程,而且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掌握企业内物流以及向外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的管理等综合知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物流的重视不够,对物流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很少,所以少有人对物流知识有比较深湛的理解,对国际物理发展的现状更是知之甚少,使得我国现在具备综合物流知识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三、我国制造企业物流落后的解决措施

(一)制造企业物流观念要创新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企业要发展,物流管理的整合与完善同样要求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实现企业物流观念的创新,是我国制造企业当前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为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国际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制造企业其它一系列的创新,诸如物流发展战略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物流组织的创新等都必然以物流观念的创新为先导。否则,观念落后,思想僵化,抱残守缺,企业其它各项创新不仅无从谈起,还会像潮水退去后滞留在海滩上的鱼虾一样坐以待毙。

树立企业物流创新观念,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是也要看到企业观念的创新毕竟是痛苦和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否定旧我,面向未来,重新定位。所以,物流观念的创新过程是一个具有自省性的自我超越的过程,既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模式,又要超越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和习惯做法。

(二)实行物流管理的一体化战略

企业物流一体化就是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较低的营运成本满足顾客的货物配送和信息需求。它的核心是MRP,即物流需求计划,它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合,使现代物流在商品数量、质量、种类、价格、交货时间、地点、方式、包装及物流配送信息等方面都满足顾客的要求。一体化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服务,而前者则是把顾客需求放在第一位,它除了提供优质物流服务外,还承担促进销售、创造顾客需求的功能,分享增值服务的利润。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强化了各节点之间的关系,使物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例如海尔集团,它以JIT采购、JIT材料配送和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来实现同步流程,实现了在中心城市8小时、区域内24小时、全国4天以内配送到位。

(三)实行企业物流外筹(第三方物流)战略

我国传统企业体制一般都是大而全、小而全,其中物流系统也不例外,企业所有的物流活动包括市场采购、物料存储、厂外运输、厂内搬运、销售,以及信息采集、订单处理等,都由企业自我封闭的物流系统来完成。同时,由于体制和机制存在的弊端使企业物流成为企业现代化的死角,既不能强有力地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又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对其加以改造。改造不好应把物流功能或物流作业外包出去。按照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经营理念,能改造好的物流也可外包或请第三方物流企业帮忙。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之上的专业物流活动,将现代科学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运输技术等用于物流服务中,实现仓储、采购、订货、配送等服务的自动化与一体化,使物流服务更快捷、准确和有效,具有信息优势、专业优势、规模优势和服务优势,能充分满足物流用户的需求。

具体来讲,到底将全部物流功能还是某部分功能对外委托,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对方企业的规模实力、信誉等因素综合考虑。

(四)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组织要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物流管理的先导和前提,其否定旧我、重新定位的物流思想使企业对物流内涵、物流对企业战略的作用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但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创新物流理念的实践、物流模式的选择、物流战略的执行都必须要有能力与之匹配的组织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否则,任何物流战略都难以有效实施。

在传统的企业物流管理中,诸如采购、运输、仓储、销售等活动虽然受辖于企业最高层,但由于其只负责某一部分物流工作,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不利于物流绩效的改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组织应是企业物流输入、内部流转、输出(含信息流)所构成的物流系统的核心。时势的变迁,尤其是物流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更要求企业的物流组织必须进行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

组织变革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物流组织变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物流系统的一体化和高效能。

通常,企业组织结构分为职能型组织和事业部制组织两类。在生产品种少(如大型制造业和冶金企业)或企业规模较小阶段适合建立职能型组织。职能型组织将生产、销售、计划、购买等活动看作企业的单个职能或部门,各职能部门的调整全部由最高经营者决策,物流作为其中的一项职能也是由决策层统一指挥。随着生产品种的增多,市场多样化的发展,应根据不同的产品种类和市场形态,分别建立各种集生产、销售为一体、自负盈亏的事业部制。

同时,由于组织内外部任务的不确定性,组织结构对信息交换需求也有所不同,使得组织的结构、行为、管理和子系统的划分等关系密切。在建设物流系统时,必须确保其有足够的信息处理能力。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式的管理方法,由于各事业部形成了单独的利益责任单位,因而纠正了集权管理方式的缺陷,使组织具有创造性和机动性,促进经营全体的发展,其中对物流活动的管理也被分配到各个事业部单独进行。

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生产经营体系将成为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目标和标准。因此,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条件下,厂家必须随时了解市场动向及包括商品在途、在库以及周转等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资源。这些对于上述两种物流体制来说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必须实行某些功能活动的一体化的集中性管理,即建立企业的物流总部或物流分公司,实现单纯事业部组织向现代事业部组织的创新。这也是实现物流一体化的基础。在这种物流管理组织下,一般物流现场作业仍然由各事业部独自开展,物流总部统一决策和实施宏观的(流通全体)物流发展战略,建立基本的物流体系,在与现场作业相吻合的条件下不断完善物流管理系统并推动其发展。

制造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物流发展水平和拥有的物流技术,在实力许可的条件下,将物流作业从事业部中独立出来,成立单独的物流分公司。物流分公司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将属于本企业的物流中心从各事业部中独立出来,全面承担企业物流的所有活动,如海尔集团通过成立物流推进本部来运作集团的物流管理;二是企业与运输业者的物流公司共同成立物流分公司,这种方法成功的企业如美的集团,它通过出资70%与另一家物流公司组建安得物流公司来实施企业的物理管理。由于现代物流既在横向上集中了各事业部的物流管理,又在纵向上统括了购买、生产、销售等伴随企业经营行为而发生的物流活动,所以制造企业建立物流分公司的目的在于形成企业内市场,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各事业单位物流管理效率,并推进企业事业的发展。物流分公司将努力实现物流合理化、现代化。这样既能满足总公司和各产品事业部的要求,又能在与其他物流企业的竞争中取得服务和成本上的优势,最终形成物流分公司独特的经营机能,同时还可兼营其他企业的物流业务,拓展经营领域,成为企业物流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五)在创新的基础上改善企业物流管理

由于制造企业本身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其在内部物流方面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在物流手段上,从原来重视物流机械、机器等硬件要素转向重视信息等软件要素;在物流活动领域方面,从以输送、保管为主的活动转向物流部门的全体活动;在管理方面,从作业层次转向管理层次,进而向经营层次发展;在物流需求对应方面,从强调确保输送、降低成本等企业内部需求的对应,转变为强调物流服务水准的提高等市场需求的对应;从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重点,转变为不仅重视效率方面的因素,更加注重强调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效果。同时,物流活动的管理应超越部门和局部的层次,实现高度的统一管理。

企业外部物流方面,现代物流认为物流活动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或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体的共同活动,这个统一体就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至最终用———国家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通过这种供应链,现代物流强化了企业间的关系,即通过企业计划的连接、企业信息的连接、在库风险承担的连接等机能的结合,供应链包含了流通过程的所有企业,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导致产需结合更加紧密,并带来了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即从原来的投机型经营———生产建立在市场预测基础上的经营行为,转向实需型经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生产)。同时在经营、管理要素上,信息已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现代物流强调的正是如何有效地实现一元化管理,真正地把供应链思想和企业全体观念贯彻到管理行为中。

(六)加强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但现实状况是企业发展物流人才短缺普遍存在。由于物流管理的复杂性、系统性,要求制造业中的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而且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有生产工艺设备及需求的知识和信息,掌握企业内供应链流程、企业前向的制造供应链流程、企业后向的销售供应链流程。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者不仅要求是运输和仓储专家,而且还必须熟悉软件程序及信息技术系统,尤其在实施网上交易时,更应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在采用企业外横向一体化时,供应链管理者必须具备整条供应链服务(购买、仓储、顾客服务、信息技术)的知识。因此,企业在吸纳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采取各种方式对企业内的物流从业人员进行各种层次的培训,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夏文汇.现代物流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索沪生.物流的发展与公路货运企业经营战略的转变.

china-logistics.co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12篇

关键词:“T”型技能;人才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36-0147-03

Research on T-type Talent Training of LogisticsManagement Major Undergraduate

Fu Lan

(School of Statist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Economic)

Abstract: T-type talent is the kind of people who haveboth broad knowledge (represented with “-”) and profound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presented with“|”). This article ismainly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level, to proposesolutions of problems below the line of thought: how to build ascience curriculum system to foster truly the needs of basic skillsand a strong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T-type talent.

Key Words: T-type skill; talent training; research

“T”型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个全球问题,吸引了国内外教育专家及学者的关注。“T”型人才培养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相比之下,针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提出的“T”型人才培养研究则显得较为冷清,这大概与现代物流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有关。其实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从国家G D P物流成本所占的40%比例来看,物流行业的人才培养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呈现出社会需求的迫切性。

一、国内外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起步早、发展快,其物流教育水平也较高。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为适应物流业发展需求,物流教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国际管理发展学会(IMD,2006)在其年度世界竞争力排行榜中将物流列为最关键的竞争因素。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是近年唯一新增加到该著名排行榜商务专业年度目录中的课程。可见,国外对物流教育非常重视。十余年来,产生了许多成果,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一是对技能结构或培养模式的认识。Mu r phy和Posit(1991,1998)对高层物流经理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要取得成功,现代物流人才必须拥有范围广泛的技能;今天的物流人才必须既是技术专家又是通才(Johnson et al.,1999);P oi s t e t a l.(2001)对1992~1998年间物流技能需求变化研究发现,美国高层经理更可能寻求具有宽广技能和既是管理通才又是管理专才的人;欧洲供应链管理学会主席A l a nWo r l e(2005)则认为:高端供应链管理人才应该具备“T”型技能结构。纵向上,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一员,他需要在自己专长的项目更有深度;横向上,如果站在战略角度考虑问题,还必须拥有整个供应链视角的广度。二是对技能需求的研究。十多年来,不断有学者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物流专业人才或经理应拥有的技能(A r o n,1991;B u-x b aum,1995;Sheffi,Klaus,1997;Cook,2000;Gammelgaard,Larson,2001;La Londe, Ginter,2003;Dischi-nger,2006;Mangan,Christopher,2005),有的还进行了纵向评分排序与对比,以找出不同时期不同技能重要性的变化,并针对中级物流师技能需求作了分类说明(Pau l Mur phy,RichardF.Poist,2007)。三是对物流相关课程设置的研究。Lancionie t a l.(2001)认为,大多数物流课程未准确地反映国际背景和供应链管理的多学科性质;Van Hoek(2001)指出,实践的快速变化和物流研究的深入发展,要求教育者进一步更新其课程;世界最负盛名的物流专家之一马丁・克里斯托弗(2006)则更深刻地指出:物流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一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T”型技能结构的物流管理人才。

在国内,台湾的Yen Chun Jim Wu(2006,2007)先是对本岛物流认证技能需求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了基层、管理层和企业层应具有的核心物流技能,并发现中层物流人员比基层和企业层应具备更多物流技能。然后又对美、欧、亚77所大学的物流相关课程进行了比较、排序研究。至于大陆,从对中文权威数据库“中国知网”分别以“T型人才”和“物流人才+本科”为关键词(2001~2008)检索到的相关性较强的5篇论文来看,王汉姣和王青(2008)仅对本科教育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一般性描述和建议;赵群和何家蓉(20 07)对日本现代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研究,发现日本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工夫;邹龙等(2007)、刘联辉(2005)分别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陈韩梅(2005)从企业招聘人才的角度提出了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标准。

总之,国外研究比国内要多得多、深得多,而且对培养“T”型物流人才有深刻认识,不过,研究多侧重于高级人才。国内方面,物流管理本科层次教育规模近年虽迅速扩张,但是,对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技能需求的研究成果不仅极其缺乏,且层次低(如上述5篇论文均是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缺乏深入的调查、定量分析及国际视角和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维。

二、研究的内容

(1)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问题。涉及物流管理专业、技能、课程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本科物流管理人才的就业定位。

(2)国外物流管理专业技能需求、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比较。对欧美等国家的技能需求及著名大学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进行比较、排序,发现差异,分析原

因,总结经验。

(3)本科物流管理人才技能需求分析。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当前及未来若干年不同地区、规模、性质和经营业务的企业对基层和中层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结构需求,综合评估后分类确定各项技能的排序,建立共同的核心技能库。

(4)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对我国设有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270余所大学的相关课程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归纳课程设置的依据,在按课程性质、所在地区等分类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经综合评估后排序。比较这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揭示存在的问题。

(5)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供需矛盾的比较,借助国外经验,从全球供应链管理视角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培养具有“T”型技能结构人才的动态课程体系,并且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核心课程集。课程体系涉及:课程名称、相互联系、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和技能培养目标。

(6)实证分析――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

三、研究此问题的思路

研究思路的主线非常清晰,即技能需求分析人才供给分析供需差距分析适应需要,构建培养具有“T”型技能结构人才的课程体系实证分析。研究路线见下图。

研究方法可采取: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多种调查方法、比较分析法、AHP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

四、研究此问题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物流业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物流业”。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物流人才的支撑。而设有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是大批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的摇篮。但目前,人才技能需求与供给脱节。一方面许多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找不到适当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各大学开设物流管理课程时未真正从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出发,缺乏科学论证,表现出随意性、盲目性、主观性和静态性。这种技能供需严重脱节的矛盾如不解决,势必影响到我国现代物流业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研究不仅对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于培养适应市场当前和未来需要的“T”型人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的研究价值在于:一是为本科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趋同性,增强个性化;二是为高校解决如何为企业提供“T”型物流管理人才问题提供可操作性方案;三是为教育部物流类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通用、核心物流课程的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融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T”型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2(1):1-7.

[2]刘联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考[J].物流技术,2005,12(2):27-29.

[3]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12(10):34-3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5]马丁•克里斯托夫.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造增值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Paul Murphy, Richard E Poist.Skill Requirementsof Senior-level Logisticians: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7,12(6):42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