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统计分析方法

生物统计分析方法

时间:2024-04-01 11:5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统计分析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统计分析方法

第1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

生物统计学是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试验统计分析和设计两部分内容,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为以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该课程原理复杂、内容抽象、计算公式繁多且难记,加之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和学时的相对减少,开课时间又大多安排在大四,对大一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有所淡化,被许多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加之大部分学生又忙于准备考研,对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浓,都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困难和挑战。因此,对生物统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及技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

1由考试型授课向实际应用型授课转变

生物统计学原理复杂,让学生完全掌握每个统计方法的原理、统计公式的推导较困难,且对于非统计专业人士是没有必要的。生物统计学的公式比较多,统计分析的方法也比较多,让学生把所有的公式记下来,既费时间、学生不易接受,也没有必要。在遇到生物、农林、生态、生化等实际问题时,一方面是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使实验既科学合理,节约时间和成本,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理想的实验结果;另一方面是面对已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何选择和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在大学科研中,有很多学生或在读研究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表现不足。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考试取得高分更重要。授课内容要深入浅出,多拿实际事例让学生选择统计分析方法,把不同的统计方法加以比较;或者把一个实验结果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同时进行分析,对分析结果加以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不同统计方法的特点和不足,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和兴趣,把学生从繁琐的概念和复杂的公式中解脱出来。由考试型授课向实际应用型授课转变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考试方式的转变。考试方式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挥棒。如果采取传统闭卷笔试的方式,学生往往在考前几天死记硬背公式以应付考试,考试过后又很快忘记。对于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工具性课[1],教师尝试了“带纸开卷”考试法。即在考试内容上侧重以应用为主的考题,减少问答等概念性的内容,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方向,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备考复习上,采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方式,规定学生在2张A4纸上可单面手写自认为重要的公式供考试时参考,但不允许写有关基本概念、问答之类的内容。筛选和抄写公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深刻认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这正是该课教学所要求的,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2]。

2由纯理论型授课向软件应用实验型授课转变

统计学是一门相对古老的学科,在过去的授课过程中,因为计算多是笔算或由计数器计算,这就要求必须掌握计算过程,掌握计算的每一步骤,否则无法进行实际应用。但是随着现代计算机和计算软件的发展,使计算软件在工作和科研中的应用已经广泛普及。相反,如果不会使用计算机和计算软件,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和困难,不能满足工作和科研的需要,特别是现代计算技术和计算软件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分析结果的准确和详细性、分析制图的精美和完善性等方面,都是手工计算无法达到的。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纯理论型授课方式,通过上机实习环节使学生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将学生从大量复杂计算中解放出来,提高效率,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适用于统计教学的计算机软件较多,目前主要有SAS、SPSS、Excel 等,都提供了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据分析工具[3]。但相比之下,从功能和可操性而言,SPSS是国际流行的统计软件,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操作简单,分析结果详细,还有很好的制图功能,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4-5]。因此,在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该软件的应用。同时,老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新的统计分析软件,扩大学生的视野。

3由完全依靠教材内容型授课向以教材为主、结合实际需要、拓展新内容型授课转变

生物统计学作为一门有一定学时限制的学科,在知识的组合方面,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经典性的特点,所介绍的方法也是相对古老、常用、相对简单的,如假设检验、区间估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简单的正交实验设计等。而实际上生物统计的内容较多,如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实验设计中还有均匀设计、配合均匀设计等[6-7]。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计算方法不断出现,这些新方法是实践中非常需要的,而且新分析方法具有生物统计学所介绍的统计方法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完全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插入一些新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介绍使用新方法的文献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统计分析的重要性、广泛性,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生物统计学所介绍的方法,在实际应用时也有必要进行完善。如多重比较,虽然课本中介绍了多重比较的方法,对比较结果的显著性表示方法也做了介绍。但是在实际时,由于期刊文字的限制,用生物统计学所介绍的方法,所用版面太大,要求简明标出,这就提出了如何简化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组数据进行比较时,步骤较繁琐。如比较10组数据,用生物统计学所介绍的方法,需要45组数据来表示,显然占用版面较大,这时则需要启发学生用简明的办法进行解决。因此,要结合实际,完善课本内容,增强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参考文献

[1] 孙晓菲,李鑫玲.《生物统计》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2010(18):96.

[2] 郝小琴.生物统计课采用“一纸开卷”考试的体会[J].高教论坛,2006(4):64-65.

[3] 范平,崔党群,詹克慧,等.Excel软件在生物统计实验教学中的综合开发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65-69.

[4] 向穷,施树良,李钰.常用统计软件在生物统计中的应用比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9):1775-1777.

[5] 高忠江,施树良,李钰.SPSS方差分析在生物统计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1):2116-2120.

第2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开放式考核;毕业论文

0引言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这是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工作也在有序推进.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高校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其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尤显重要.下面将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如何改革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探讨.

1“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数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学界的各种现象,对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能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做出符合实际的推断,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所必需的重要手段.实验设计本身并不是生物统计学的内容,但是,只知道统计分析方法,而不知道如何设计符合统计学要求的实验,知识并不系统、全面.因此,多数统计学教材都加入了实验设计的内容.通过学习实验设计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并掌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简单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两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为完成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以及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这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目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通过扎实的科技知识训练和系统的能力培养来实现.此外,生物统计学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生物统计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生物学专业虽然在大一时开设了高等数学这样的基础课,但是,数学基础仍然相对较差,所以,该课程一直被认为是生物学专业最具难度的课程之一.

2“生物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现状分析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如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规定必须要通过完成试卷的方式来考核,有的高校还规定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题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闭卷或开卷)为主,试题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课程的学期综合成绩.但是,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考试的考核方式虽然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相应题目来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但是,完成试题的过程需要使用计算器进行大量的运算,而在实际运用环节中,很少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都是通过相关的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由此可见,通过完成试卷来考核的方式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合理性.此外,由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相关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稍显薄弱,所以,这种传统的完成试题的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的考试分数不理想,不及格的学生比例较高.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来看,主要由试卷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不够全面.前述考核方式可能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高校的课程总评成绩由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不同.

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学生的课题出勤率和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避免了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学期总成绩起主要作用的弊端.但是,部分同学在平时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学会相应的知识,无法独立完成作业,于是采用抄袭的方法来完成作业,这样就无法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来巩固相应的理论知识.其次,与多数课程一样,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通过突击复习,即便考试通过,但是对知识掌握不牢靠,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所学知识,当然更谈不上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到做毕业论文需用到统计学知识时,很多学生显得毫无头绪.第三,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缺乏基本的统计思维能力和实践经验,对理论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也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一些考核方式将学生引向了一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轨道,学生为了完成试题,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进行计算,理论与实践脱节,当然会限制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对于“生物统计学”这种注重分析和应用能力并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言,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够灵活,也不能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3“生物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是当下时代的需求.这样就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考核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灵活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巩固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对生物统计学课程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必要的.在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要求,按照教学目标,对考试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考核的功能.改变传统的课程总成绩的测评方式,将考勤成绩、平时成绩、统计软件应用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相结合而综合考核.考勤成绩可以督促学生进入教室听课;平时成绩可以督促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要避免学生为了平时作业的成绩较好而去抄袭作业的情况发生;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普及,通过统计软件应用这个项目的考核,可以督促学生掌握相应的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期末考核内容可以结合学生之前学过的专业知识以及将要进行的毕业论文内容,学生可以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后选择一个小的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统计分析内容,最后给予合理的生物学解释.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如何收集并整理数据,并能用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出结果,最后得出相应的专业解释的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大趋势下进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有所调整,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用试卷进行考试的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不是太大,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等工具进行大量的计算.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关的统计软件可以完成基本统计分析,因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不太大.同时,由于该门课程本身较难,可能会导致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复习应考却并不能及格.大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何发现科学问题以及如何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而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正好可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两块大的内容.通过实验设计内容的学习,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研究课题的能力(实验因素与水平的选择、实验设计方法的选择);

通过统计学原理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培养其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生物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和内容就应该通过改革来反应学生对这些能力的运用能力,摒弃单纯以理论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完成试卷的好坏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做法.经过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多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如下针对期末考核方式的改革内容:可以采用开放式考核的方式,摈弃传统的试卷考试的方法.把生物统计学的考核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毕业论文的前面一部分工作通过课程考核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计划书(包括题目选取、文献查阅、设计实验等).由于学生并没有实际开展实验,只能通过文献中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的计算步骤,再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考核,可以使学生在结合应用实际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综合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达到能够独立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的目的.到了毕业论文的实验部分完成后,对数据的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就能轻车熟路,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内容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结合教材的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统计分析和实验设计,让学生自己编制实验计划书,计划书包括选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实验目的、预期结果、实验方法、实验设计(重点内容)、确定统计方法,并从文献中收集相关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列出分析步骤,最后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解释.通过上述考核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念.学生选题后进行实验设计时知道需要遵循的随机、重复、设置对照等原则,通过这个过程,应该认识到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是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基础,所获得的任何数据和结果一定要经得起别人的检验,不能为了得到理想的结果而去修改或者编造数据.这对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方面的工作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影响深远.

4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没有了应付试卷的压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有所提升.在完成期末考核内容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生物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今后,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还需要进行如下的完善:更深层次将该课程考核与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融合,具体与学生的论文指导教师进行沟通,确定选题的大方向;可以将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考核与期末考核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上机分析从文献中获得的数据并给予适当的生物学解释.

参考文献:

[1]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2]张恩盈,程丽巧,赵永厚,刘芳,宋希云.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49-150.

[3]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

[4]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生物统计学》课程“全程评价、综合评定”考试模式的建立[J].高教论坛,2011(1):30-31.

第3篇

关键词:统计分析 试验设计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面向林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生产与科学试验,重点解决如何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科学设计试验,并对试验结果正确地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得有效试验信息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已成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领域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是相关专业科学领域研究和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类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要求有一定的数理统计基础,教学中理论公式较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且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多年课程教学的实践经历,变革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办法等,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1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从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出发,该课程已经压缩到32学时,这就更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精挑细选,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理论教学中要顺应农林和生物科学高速发展和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根据农林与生物类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的主要工作,重点讲授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目前试验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应用现状,适当删减某些已不常用的设计方法,如对比法试验设计、间比法试验设计等。增加某些使用广泛、应用较多的设计方法授课内容和深度,如正交设计等。

从教学组织安排上,在试验设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讲授完成后,按照具体试验设计方法讲授,分别引导学生掌握某种试验设计的设计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了解该试验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在每1~2种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课堂讲授完成之后,上一次讨论课,以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为范例,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以深刻理解和体会某个具体试验设计方法的试验布置、应用及其优缺点。给出科研实践工作中得到的真实试验数据,让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深入理解某种试验设计方法的应用。

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讲授基本原理时,为了突出本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从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的方法入手,而不是从公式的数学推导开始,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试验设计原则时,举例:5个品种栽培试验,每个品种各12棵树,试将这些树种在一片试验田里。课堂上,请所有学生在纸上画出这60棵树的布置图,同时请4~6名学生到黑板上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把学生的布置图分类总结后,通过一步步引导,得出试验设计的三大原则。进而结合公式推导,从理论上阐明三原则的作用。学生听得有趣、容易理解、记忆深刻。

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不仅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和复杂的画图工作,还能利用多媒体演示统计软件处理案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1,2],在本课程课时少的实际情况下,尤其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工具。在现有课件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和实例,使课件更加丰富、生动,便于理解,同时注意和科研、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要特别注意,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的板书教学。该课程理论抽象且数学公式比较多,有很多公式需要推导。用PPT推导公式效果不好,学生难以跟上播放速度。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推导,推导公式的过程能够吸引学生跟着思考,加深印象和理解。只有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发挥各自优越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各章教学内容及要求,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在最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了一定的课时用于讨论,充分发挥讨论环节的作用。收集科研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参与科研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以深刻理解和体会某个具体试验设计方法的试验布置、应用及其优缺点。给出科研实践工作中的具体试验数据,让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知识运用水平及动手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提问、答疑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对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如准确性和精确性、随机模型和固定模型的区别等进行提问,加深学生对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学中,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密切联系相关学科与课程,鼓励学生在所参与的科研实践中运用学习到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鼓励学生将学到的试验设计方法,应用到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大学生挑战杯实验”等实际项目中。同时,学生所接触的其他实验性课程本身就有需要进行试验设计的内容,例如他们将所学试验设计方法应用到遗传学实验课中的多倍体诱导实验的设计和育种学实验课中花粉萌发的实验等。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还推荐学生查阅相关期刊,如《遗传学报》《林业科学》《食品科学》等发表的最新研究文献,学习和分析这些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课题组还收集了相关的书籍、论文和网站等作为课外读物,提供给学生广泛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合适的科研实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设计方法进行试验方案设计和试验数据处理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直观地理解由于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试验结论,从而深刻理解试验设计方法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实践教学改革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属方法论课程,该课程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科学试验,重点解决如何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科学设计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得有效试验信息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限于教师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内容,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因此学生对理论知识往往死记硬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科研实践和其他相关课程学习中遇到的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及动手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会到本课程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实践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心。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以下3个方面获得教学案例:(1)给出科研工作中典型的试验设计案例和试验数据;(2)学生所参与科研实践中遇到的试验设计问题;(3)学生在其他相关课程中遇到的试验设计问题和案例。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涌现出大量统计软件,把人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因此,对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处理,通过Excel和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运算和分析,课程相关的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得到了开发和应用。将以上案例分类整理后应用于讨论课,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及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本课程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的应用。通过生动的专业案例学习,可以避免课程学习中机械记忆冗长的数学公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试验统计学思维。

4 教材建设

有关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书籍非常多,但每本教材都有其应用的背景和专业,针对林业院校的教科书较少,现有的教材多偏重于理论知识和数理统计原理方面的介绍,缺乏试验设计应用性的阐述。1995年出版的《林业试验设计》是当时林业院校的第一本试验设计课程教材,该书也已经成为全国林业院校使用的主要教材。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并且随着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原有的教材进行补充和修正以适应现代课程教学的需要。我们在现有教材基础上编写了《林业试验设计》第二版,将第三章《简单试验设计》进行了缩减,去掉现代试验设计中不用的部分,同时删去了原来第九章《格子设计》的内容。补充和更新了“回归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了一章《常用统计分析软件在试验设计中的应用》,目前已完成初稿,将在2013年出版。

5 转变考核方式

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考试方法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考试切入可以有效撬动教学方法改革[4]。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50%,实践成绩(包括研讨部分)占20%,平时作业和小测验占30%,实现从过分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引入过程要素的转变,促使学生平时坚持参与学习,避免平时不学习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共设计实践(包括研讨)4次,课后作业6次,阶段性测验(考核)4次,记入平时成绩。对作业或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允许提出重做或重新考核,有利于减少作业抄袭现象,同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设计需要更多的投入,需要精心为所有重要内容设计考题,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并测试他们的掌握程度,从而动态地调整教学进度。

6 结束语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重要的工具课,通过对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加强了常用试验设计方法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增加了软件分析范例;课程教学中注重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与主动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61.

[2] 王新国.高校多媒体教学准入制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3):23-25.

第4篇

一、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生物统计”这门课程比较抽象,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要想让学生喜欢这门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任课老师,从而对这门课感兴趣。“教者乐其教,学者乐其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生物统计”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师生之间确立一种朋友关系,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生物统计”课堂教学在规范管理、形成良好学风的前提下,应该营造轻松、民主与和谐的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有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引起共鸣;让课堂充满笑声,一句笑话,一句简单风趣的语言,都可以激活课堂,学生在轻松、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下按照老师的思路和要求,不知不觉地学到和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引入要突出趣味性。加入一些和讲授内容有关的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情节,这为激发学生认知动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在讲授“显著水平”时,就以“天宫一号”的研制和发射、中国航天器空间对接技术为例,说明显著水平的依据和重要性;又如在讲授第四章“显著性检验的配对设计”时,以佳洁士牙膏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宝洁公司推出了佳洁士牙膏,这是第一个带有氟化物的牙膏。为检验佳洁士在检验减少蛀牙方面的效果,研究者对多对双胞胎进行了实验,每对双胞胎之中的一个使用了含氟化物的佳洁士牙膏,而另一个则继续使用不含氟化物普通牙膏。”这时提出问题,即将双胞体作为非独立样本使用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个例子既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轻松地明白什么样的设计属于配对设计,直观地体现了有关知识的客观背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每个概念,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精心选择一个个有趣的实例,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趣味性中掌握生物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老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有思考、研究价值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享受到质疑的成就感;浅显幼稚甚至不太合适的,要选择不同角度给予评价鼓励(鼓励其有所发现,表扬敢于质疑的勇气、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提高他们质疑的勇气,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

笔者所在生物统计教研室给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所有学生讲授“生物统计”课程。农学院农学、植保、林学、园艺、资环五个系使用的生物统计教材都是四川农业大学明道绪主编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专业实际、选取和专业相近的例子,分清重点难点,对现有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3]我们在讲清基本原理、思路和方法后,在举例时尽量结合专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实际。如给林学系的学生上课时,参考了续九如、黄智慧主编的《林业试验设计》,所举例题均与林木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生化和森林资源调查等有关。对资环系则尽量采用农业资源调查、植物营养与施肥、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等方面的例子,有时即使将植保或者农学类的例题仅在文字上变动一下而数据不变也能取得较好效果。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同一章节的应用问题也有所侧重。如在讲“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时,不同的系在理论联系实际时侧重点也不同。如给农学系上课时,参考童一中主编的《作物育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重点讲授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在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上的应用;在给植保系上课时,参考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编的《农业病虫数理统计预报》,重点讲授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及影响的有关环境因素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发展趋势,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等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们明白了统计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总之,通过课堂讲授、作业和上机操作,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不仅仅学到一些统计学的常用术语和公式,而且要意识到他们所接触的统计学比单纯地计算平均数以及用彩色图表示出来复杂得多,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对各个系都要讲授“生物统计”的基本知识,内容涉及到实验方案的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即“田间试验”、“资料的整理与描述“、“常用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X2测验”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对于有些章节如“百分数资料的假设检验”,因为数据涉及到有两个属性类别的质量性状和利用统计次数法得来的次数资料,农学系和植保系学生用的较多,因此只对这两个系讲授。对于“两因素系统分组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因为植保和资环专业用的比较多,因此只对植保系和资环系的学生讲授;对有些难度较大的章节,如“方差分析处理效应分类与期望均方”等一般只对农学系学生讲授;“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与标准误”一节虽然最难懂,但它是生物统计思想方法的重心所在,是重要基础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仔细、耐心地给学生讲清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制定实验方案、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作出科学的结论。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1.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统计软件的介绍紧密结合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与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能。生物统计教研室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了Excel和SPSS等统计软件的实验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介绍Excel、SPSS等软件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实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讲解利用Excel、SPSS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直观现象操作相结合的目的。很多统计方法的计算量大,例如方差分析、直线回归等,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手工计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黑板上逐步计算,学生学习时觉得计算繁杂。现在我们在讲课时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把实例的处理结果做出来让学生分析。把重点放在讲授基本原理、思路、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统计结果的解释上面,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用统计软件处理,并能做出科学、正确的解释。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是生物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工具,对将来从事农业和生物科技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课程,与数理统计学不同的是,这门课程重在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和强调“用”这个特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会应用。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实际动手能力,教研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申报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试验设计和实验方案,并说明自己的项目或者毕业论文用是什么统计方法来分析。此外还安排上机实习,并且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试验数据独立处理,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样使学生能够真正利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针对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生物统计”的特点是内容抽象、枯燥,理论性、逻辑性较强。而且该课程内容多、公式多、图表多、计算量大,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多媒体教学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应用广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讲授。就拿“方差分析”这一章来举例。在讲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时建议用板书讲解,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教师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讲解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在讲不同试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时,用板书讲解该试验设计的田间试验设计图、资料整理表及方差分析三步骤中涉及的公式,而讲具体实例时应采用多媒体。这种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时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还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时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活跃思维,积极思考,及时理解和消化知识。针对“生物统计”逻辑性较强的特点,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我们在讲课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因此,我们采用最多的就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第5篇

南阳市中心医院药学部,河南南阳 473009

[摘要]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了解干预效果。方法 对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某三甲医院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有效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关键词 ]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122-02

[作者简介] 景天闯(1986-),男,河南南阳人,硕士,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在我国抗菌药物滥用问题十分严重。为此,卫生部组织实施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现对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三甲医院,分别随机抽取2011年5月和2014年5月门、急诊处方各200张,住院患者病历各200例,I类切口手术病历各100例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参照《2013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1-3]相关要求,对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微生物样本送检率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方法

相关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门、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随机抽取2011年5月及2014年5月门、急诊处方各200张,对抗菌药物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整治后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为5.5%(P<0.05),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为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随机抽取2011年5月及2014年5月住院患者病历各200例,对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住院患者微生物样本送检率(送检率)、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限制级送检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特殊级送检率)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整治后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I类切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

随机抽取2011年5月及2014年5月I类切口手术病历各100例,对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给药时机、用药疗程、品种选择、联合用药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整治后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表1显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门、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6%、59%,整治后为5.5%、12%,较整治前有显著下降(P<0.05),达到了卫生部的要求。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整治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分别为63%、57.32DDDs,整治后下降为39%、34.73%(P<0.05),送检率、限制级送检率、特殊级送检率整治前分别为0、0及11.42%,整治后提升至67.3%、68.3%及83.7%(P<0.05),达到了卫生部的要求。表3显示,专项整治后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23%(P<0.05),较整治前有了大幅下降,达到了卫生部的要求(≤30%),不存在联合用药现象,给药时机也基本合理[4]。用药疗程和品种选择较整治前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疗程达7 d,品种仍选择三代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等,建议继续加强对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和督导,认真学习卫生部38号文件,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5-6]。

综上,通过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了该院抗菌药物治疗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继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逐步完善相关制度、指标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

参考文献]

[1] 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3]37号.

[2]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3]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卫生部[2012]84号令.

[4] 王会容,罗诚.临床药师干预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成效分析[J].中国药业,2014,23(16):70-72.

[5] 高宁舟,沈杰,周海峰.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干预及480例结果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1):77-81.

第6篇

一、前言

多元统计分析,是指一种综合性质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不同研究对象和目标关联性的分析,统计出之间的规律,在现代统计学中被广泛的运用.多元统计分析被分为很多种,包括了多重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等,本文中详细列举的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几类.MATLAB软件是一种高科技高效能的计算系统,由MATHWORKS公司研制开发,自诞生以来便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它具有丰富的功能,除了最基本的数值分析和计算外,还有绘图和图像处理、仿真与通信等,当然其最大的特点是简单快捷易操作,这就使得其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必然.

二、MATLAB软件的应用意义

MATLAB是一款功能十分强大的软件系统,它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因为其效率极高的计算能力,能够处理海量且关系复杂的数字信息,所以提高了多元统计分析的工作效率,能够更快的完成任务;其次因为其具备图形处理能力,可以实现可视的编程与计算,并通过交互界面使得使用者更容易操作;最后是丰富的辅助工具使得多元系统分析更加快捷方便.

三、具体应用

(一)判别分析教学中的应用判别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研究目标的类型归属的一种分析法.因为在实际的经济科研活动和日常生产生活中,要根据信息资料分析一种现象或行为的种类问题十分普遍,所以这种分析方法是被广泛运用的,比如在医学领域,要根据身体指标传达的信息来分析是否患病以及患的是什么病;比如在经济领域,地区发展要根据当地的人口、土地和资源等信息来分析发展方向.MATLAB软件在其中的应用,是通过使用命令classify来实现的,其软件调用的格式是classify(sample,group,training)=[err.class],其中输入参数sample为待判样品,training为训练样品;group为训练样本的分类变量,输出参数class为待判样品的分类结果,err为误判率的估计.

(二)聚类分析教学中的应用聚类分析,可以从其字面意思看出,就是对研究目标进行归类集合的一种分析方法,所以这种分析方法又叫作群分析.它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对各个对象的内在含义和外部联系作出判断,将相似的对象集合为群.在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比如在生物科学中,常常通过对动植物的外部共同特征和内部基因进行分析,划分出物种.在MATLAB软件中,要实现聚类分析,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动态聚类,一种是系统聚类.

(三)主成分分析教学中的应用在实际问题研究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通常需要考虑大量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一般称为指标,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也称为变量.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彼此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这会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和计算量.主成分分析是将多个相关变量综合成几个不相关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简化数据结构,并揭示变量间的关系.每个主成分都是初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所有的主成分间相互正交,因而没有冗余信息,可以有效地来处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为解决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MATLAB软件对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教学来说意义重大,它因为自身的优良运算性能和优势特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分析计算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于多元系统分析的理解能力,可谓一举多得.随着目前教学需求的不断提高,MATLAB软件也在进行着换代升级,工具更为丰富,计算更加高效,使用更加方便快捷,未来MATLAB软件的运用趋势必然更加广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分清主次,教学核心还是多元系统分析的理论和运用,MATLAB软件只是作为一种辅助软件,来促进该学科的发展.

作者:罗浩准单位: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第7篇

如何改善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其实践性,是提高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该课程中存在问题,借鉴前辈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加强实践训练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及尝试,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地应用于具体的科学研究当中,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应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相结合,这是本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技能。而为达到这一效果,我们必须对现存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目前《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课时的连续讲授,会使学生产生注意力不集中,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等现象,从而降低了授课效果。本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和抽象,对于还未从事过农业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接受。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授课时应尽量减少深奥基础理论的讲解和繁冗公式的推导,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每节课讲授完基本的理论和运算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例了练习,对所学的内容充分消化理解;同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中提出的问题。在讲授中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本课程兴趣。同时,这也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经验。构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教学体系在讲授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内容时,结合农业科学研究的特点,以常见的试验内容为实例,以科学试验研究步骤和程序为主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原理变为学生熟知的、感性的具体事例,并从专业的角度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例如:在教师讲授完每一章节的内容之后,可以将本专业往届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或农业科研领域的学术论文展示给学生,并选择与本课程讲授知识点相关内容,给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

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随着多媒体、信息和网络等技术的发展,目前,部分学校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中将三者结合形成信息化教学环境,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授课可以使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充满智能化,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因此,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多媒体课件内容和信息量大,播放速度快,这样会造成学生因很难记笔记而错失一些重要信息,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只顾及看课件而无暇思考,因此,学生无法加深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良好效果。因此,本课程教学应该采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如对于公式的应用及例题的解析应采用板书,通过板书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而对于概念的解读、原理的阐述及相关内容的扩充,我们应利用多媒体课件,这样既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利用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讲解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统计分析的讲解中,因为公式较多,我们利用板书来引导学生逐渐的理解,形成逻辑思维,最终掌握所学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两者相互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开设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的实验课程本课程的统计分析计算量很大,一些作图及统计分析单凭板书或多媒体无法完整体现,从而限制了学生对这门课程更深入的了解。如果将教学内容与统计分析软件有机的结合,将会大大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课堂中讲解整章内容之后,让学生在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的实验课中,通过计算机进行试验设计,绘制试验设计图;通过计算机利用统计软件,编制程序,处理数据,作出图、表,并分析试验结果。通过对软件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对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生物统计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应根据农学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试验和生产实习,派驻到科学试验基地和生产实习基地的第一线去,要求学生按照试验设计原则科学地设计试验,整理试验资料,归整数据,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分析试验资料,对分析结果做出合理解释,并提交分析报告,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参与生产实习和科学试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将课程实践应用到农学专业第5、6学期开设的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中。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在本课程教师和综合技能训练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从试验方案设计、试验方案的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并提交试验报告及一份关于“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在农业科学试验中应用的体会”的报告。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本课程授课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充斥到实践的各个环节当中。如:试验设计时要求各组通过讨论选择可行的试验设计方法;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确保学生能够按照试验方案的要求收集到不同类型的完整数据,通过整理后,用图或表格表示出来,并做相应的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中借助统计分析软件逐步学会使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通径分析等一些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较全面的科学试验和生产实习实战演练,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于晓芳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第8篇

关键词植物生产类;试验统计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31-02

试验统计方法是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数理统计原理在生物科学中的具体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具有“三多”(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四难”(教师感到难教,学生难懂、难记、难用)的特点[1],由田间试验设计和生物统计2个部分构成。开展试验统计方法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综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及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2]。为提高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试验统计方法课程设置等新情况,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分步改革实践,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内容,效果较好。此外,为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该文结合淮阴工学院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该课程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提高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效果[3-4]。

1明确课程定位,凝练教学目标

试验统计方法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涉及到统计学和概率论等学科的知识,实践性很强,各知识点的联系较密切,大多属于数理统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知识,忽略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锻炼学生能力的问题,学生普遍反映用时无从下手[3]。可见,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促进该课程的广泛应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与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实施2个方面,其中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则是本科阶段的主要目标,而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可以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另外,学习试验统计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田间试验设计技术和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这一从事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能够熟练地应用于具体的实际问题[5]。根据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需要,淮阴工学院将农学、园艺等专业原有的各种试验统计相关课程实行“三统一”,即统一课程名称为试验统计方法、统一课程性质为学科基础课、统一学时为56个学时。同时,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2-4]。因此,将试验统计方法课程定位为一门工具课、方法课和实验技能课。在确定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时,综合考虑本科生的培养层次和课时要求,即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撰写课程论文等环节,熟练掌握数理统计理论知识、试验设计以及数据处理技能等内容,达到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并具备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独立开展产品研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授课内容上去粗取精,抓住核心,注重实用。

2合理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当前的教学体系中,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是改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6]。教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进行传授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本工具,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来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7]。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试验统计方法这门学科,选择内容全面的精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授课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在博览群书、归纳、整理、总结各家所长的基础上,深切领会试验统计方法教学内容,透彻把握内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遵循数学逻辑编排各章节教学内容,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消化新知识,形成适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

笔者认为,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推理思维能力,使其学会从不确定性和概率的视角思考问题[3]。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重点放在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要领和逻辑思维上,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数据资料的类型、样本大小、设计方法、数据分布、结构等分析方法,熟练使用SPSS、DPS和Excel 等重要统计软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和分析,提高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单一的教学形式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或者会感觉课程内容较枯燥和抽象[8],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各章节的具体情况,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讲授式、案例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思维活动[4]。为了使学生彻底理解知识,应同时注重讲练结合,如在课堂演示相关例题,可借助SPSS和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给学生预留充分消化知识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保证教学效果尤为重要。结合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较大的调整和改革[3]。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提问和随堂测验,在每次课结束前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消化吸收生物统计理论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加强习题训练和作业环节,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推理,并写出相应的结论,培养学生处理具体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撰写科研报告的能力奠定基础[2]。再者,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试验统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的能力,由学生动手操作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Excel、DPS 等,由此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的目的[9]。最后,利用学生毕业设计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用技能,指导学生针对具体课题进行正确的试验设计、实施和统计分析,系统、全面地完成试验课题和毕业论文,使学生能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5改革考核方式,促进学习的全面巩固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手段,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反馈教学成果的主要渠道[5]。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针对传统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应试教育现象,根据淮阴工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坚持考试应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全面测试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行考知识与考方法相结合,考理论与考应用相结合,建立从学习过程、平时作业、上机实验直到期末考试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评价、综合评定”的考核评价体系[10]。在教改中尝试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及实验测试3个部分,增加平时成绩及实验测试的比重,使其达到30%,笔试成绩占70%。另外,应兼顾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笔试内容的实用性,减少需死记硬背、理论性很强但应用较少的题目[4]。为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规范教师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作风,克服教学过程的“随意性”,以及实现教考分离,由教研组组建试题库,考试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结果表明,采用综合评定的考核方法,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既能兼顾一般学生的合格水平,又能突出优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激发学生能力的发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结语

试验统计方法作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生命科学学科中应用性很强的工具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研人员主要从凝练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初步地改革探索。实践表明,学生不仅提高了使用统计软件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很好地掌握了试验统计方法的理论知识,达到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目标,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究[2]。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仍需不断地加强研讨和交流,研究适于实际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规律,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7参考文献

[1] 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2] 王学敏.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9):233-234.

[3] 李六林.提高《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94-97.

[4] 朱香萍,李桢,张庭荣.信息时代《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08(2):81-83,87.

[5] 章元明.生物统计学在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68-69.

[6] 黄金林.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5,22(5):46-47.

[7] 万海清.21世纪生物统计学教材建设初探[J].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1(2):78-81.

[8] 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

第9篇

关键词:畜牧实验设计 教育方式 能力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畜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对畜牧科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培养目标也具体。因此,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畜牧实验设计》课程是科学制订实验方案,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尽快获得最优方案的一门课程。实验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畜牧科研实验和生产应用是否能顺利进行。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实施能力体系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障畜牧科技人才的培养。

《畜牧实验设计》课程开展能力教育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应会

能力教育是以需要为准绳,应知为应会服务。传统模式的《畜牧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内容、实验设计原理、各种畜牧设计方案的拟定到设计方法的统计分析等,内容较多,然而分配到各个部分的学时数并不多,用于练习的时间就更少了。这就导致学生对每部分内容都一知半解,更不知如何应用,因此觉得畜牧实验设计课比较难懂。我在教授这门课时,根据以畜牧生产需要为依据,以够用为尺度,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整合,删减了一些对于将来在动物实验和生产中根本用不到或很少用到的内容,对生产实践中最常用的几种单因素实验设计和两因素析因设计进行了重点讲授,这样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能够掌握这部分内容。

二、明确改革目标,以会用为目的

《畜牧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各种实验设计方法统计分析和最小样本含量的确定等,涉及的计算公式有几十个,然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个公式都要推导,这样不仅要占用大量时间,学生还会产生畏难心理。按照能力教育体系的要求,学生掌握了知识就是学生的能力获得,直接体现在对所学的知识的熟练运用上。我在对《畜牧实验设计》课程改革时,目标很明确,就是学生会运用知识。在学习每一种实验设计方法时,都以运用为突破口,要求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运用上,以实际运用替代追本溯源,以熟练技巧加深理解,以掌握促进巩固。比如在学因素析因设计的统计分析时,我不讲解每个公式的来源,只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用法。同时加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析因设计统计分析过程。这种以会用为目的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能够根据相关资料,快速地按照步骤进行结果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能熟练应用,尽快解决问题。

三、考核方式改革,使学生正确地对自我能力进行认定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方法。能力教育体系认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就是通过高效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过程中,督促平时复习的同时使用多种考核方式。比如充分利用作业、提问、讨论、小测验、技能考核等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在基本技能的测试中进行开卷考核,增强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评价的意识。比如在进行单因素拉丁方设计的技能训练时,我要求同学们可以参考书和笔记,可以使用随机数字表、方差分析表和计算器设计实验过程和分析结果,但要独立完成,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制定实验设计时,也以同样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查资料,模拟动物和处理随机分组过程,并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报告。这些考核方式均具有演习性质,有一定的真实感,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能力的发挥程度。同时,在学期末出题时,以考查学生对本门课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为目的,不出怪题、偏题,保证每道题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尝试和探索,使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畜牧实验设计》作为畜牧学科中重要而特殊的一门工具课程,要教好这门课,还要结合其他技术手段比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其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邱小琮.《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考试周刊,2009,(2):19-20.

[2]张靖,邹吉祥,同丽嘎.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建设[J].考试周刊,2015,(59):146-147.

[3]刘丽华,郭德金.试验前对试验设计的评价(上)[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045-1046.

第10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4]邓华玲,傅丽芳,孟军,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1):34~37.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翻转课堂;微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90-02

“生物统计”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和海洋生物学两个硕士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统计原理、方法和生物专业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水产生物统计学”又是水产学院各本科专业的院级限选课,与硕士研究生的“生物统计”课程相衔接,构成了生物统计本、硕一体的教学体系。经过三年的统计教学,调查发现,由于硕士研究生入学基础不同,入学的80%以上的硕士研究生是跨专业招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生物统计相关课程;尽管学校要求非本专业学生入学需要选修本科专业课程2―4门,但由于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与本科教学学期冲突,学生并不能顺利地完成课程的衔接;且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大概一个学期就要进行课题开题、试验设计等工作,也不宜推迟本门课程的授课学期,从而造成教师授课困难、学生学习困难的两难境地。考虑上述原因,笔者就硕士研究生“生物统计”课程进行建设与改革,在精讲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应用到统计教学中。在课程改革中充分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启发式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和训练硕士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一、精讲基础

为了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前5章复习和讲解本科基本统计知识和方法,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科研和试验中经常会遇到和用到的统计方法。但这部分内容并不仅仅是本科教学过程的重复和再现。其重点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对基础知识进行凝练,以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笔者以本科教学经验为基础,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总结,把握重点、难点,制作出适于研究生基础教学的统计课件。通过课堂反馈,学过本科阶段统计课程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没有感觉到是重复的浪费时间;而没学过本科阶段统计课程的学生在进行了教师设计的一系列必要教学准备活动后,能够最大限度地快速掌握这部分内容。这里的“一系列必要教学准备活动”指的是下面提到的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的应用。

二、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的应用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学课时少、信息量大,因此,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科学研究做准备,因此最大限度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生物统计”课程来说,多元统计分析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但多元统计分析内容广泛,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面面俱到;且科学问题不断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会一成不变。

1.“翻转课堂”。本门课程,在精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也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线上主动学习,课堂线下讨论学习的教学模式。授课前布置即将授课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进行线上自学与小组讨论;课堂上,首先让每组一个代表上讲台讲解各自理解的授课内容,然后各组互相提问解答,最后由教师点评每组讲课的精彩部分和知识理解不到位部分,并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就本课内容进行细节补充、重点归纳和总结。课前带着任务主动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了课堂上的讲台讲解,又要进行一定的ppt教学课件制作和讲解练习,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助教”能力,而硕士研究生作为导师的“助教”进行本科教学活动是硕士研究生创新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提问、讨论,采用启发式、合作式的课堂讨论教学,节约了授课时间,学生的讲、问、答,教师的解惑、补充、归纳总结活动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避免了教师的单一授课,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跨度加大,从而更加符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

2.“微课堂”。“微课堂”(Microlecture),是指采用建构主义方法构建的适于在线或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疑点、难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对硕士研究生“生物统计”课程进行知识点划分,将系统的教学活动裂解为若干教学主题突出、教学内容具体、教学时间较短、资源容量较小的“碎片化、情景化”教学片段,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针对重点、难点目标明确的学习。“微课”短小精悍,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方便;视频的长度较短,几分到十几分钟不等,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视频可采用录屏软件直接进行录制,操作简单,节省人力、物力;视频通过网络,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制作的“微课”视频也是“翻转课堂”线上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能够更好地再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段,是学生课后复习的有力工具。

3.电脑辅助教学。生物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够利用统计软件设计试验、分析数据、解释结果。本科生“水产生物统计学”课程设有单独的实验课,而硕士研究生的“生物统计”课程没有实验课,故而在授课中安排电脑辅助教学。学校为硕士研究生教学课室配备了大屏幕触屏电脑,而学生均有个人笔记本电脑,每节课的理论教学后随即展开电脑教学,例题详细展示了操作步骤,习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不仅解决了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可能很小但自己解决又要花费很长时间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习、理解、应用一气呵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设置“综合研讨”教学环节。为了加强本门课程与专业研究的紧密性,课程在最后设置“综合研讨”教学环节。根据专业,由学生自行选题、设计并进行课堂讨论,论证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由于正好处于硕士研究生开题、进行试验设计阶段,因此这个环节正好解决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学生的选题往往是超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要求师生共同学习、研究,不仅检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拓宽了教师的研究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案例,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三、改革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中,学生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计算公式的背诵和数学计算上,而不能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摈弃传统的笔试考试,采用电脑上机考试。通过综合练习题设计,让学生随机选取作答,综合运用学过的统计方法,在电脑上完成整个统计分析过程,并就结果给出合理解释。该考核方式能够综合考查学生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的能力,符合以应用为主学习的目的,实用性强,对学生科研试验设计与分析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Eric Mazur. Peer Instruction:A User's Manual Series in Educational Innovation.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r,NJ,1997.

[2]Bergmann J. & 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3]Shied David.These lecture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55(26):A1,A13.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s on Graduate Student Demonstration Course Biostatistics

ZHANG Jing,WANG Zhong-liang,WANG Xue-feng,YAN Yun-rong,ZHANG Jian-dong

(Fisheries College,Guan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88,China)

第12篇

【关键字】洁净手术部;微环境指标;稳定性控制

伴随着现代医疗机构的迅速发展,影响手术安全进行的主要成因就在于部位感染情况,这是影响其直接行表达的最主要因素。在现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今时代,需要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管理促进,并依据现有的经济结构表现实现最终的实际应用,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依据微创环境的指标发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手术,从而实现对整体部门的维护管理监督,下面针对其这一理念性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1.样本与方法

1.样本资料

本次的样本,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微环境指标手术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病理5631例,发生感染351例,所占比例6.23%,统计临床医疗记录,并将其发生感染事故的起因进行统计分析。

1.2.统计分析办法

针对手术的部位、微环境、湿度、温度、压差、照明、声呗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其发生此类疾病环境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调整整体的稳定性因素,选取合适的日常维护手段,并针对动态调节的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稳固,从真实的实际应用标准进行全面的诊断分析。

1.3.评价方法

采取责任管理评定办法进行全面因素分析,并对所有参与手术的患者以及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根据样本体现的具体情况进行微观分级,从西安哟的分贝照明系统进行有效的采集抽样调查,其主要的抽样办法依据统计规格来进行有效的温度、湿度、压差等对照分析,依据这些因素的观察记录以及手术出现的感染情况进行对比,最终实现其整体的信息采集完善。

2.结果

经统计分析后,所有的样品采集情况分析主要集中于百级、千级、万级、十万级手术间中所存在的环境差异,并依据相应的行业规范标准进行确定,其主要的表现情况如下表所示。

在针对这一类手术的展开进行过程中,需要针对其感染菌种进行观察分析,并进行环境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等级下的环境中所感染的的病例情况也各有不同。根据GB50333-2002对这方面手术要求来看,依据相应的手术标准进行全面的范围控制,其菌落的形成单位会逐渐降低。

3.分析成因及展望

在现代医疗场地的环境分析来看,通过整洁的信息技术通讯管理,能够更有效的保障温度的横定发展,而气流组织技术的有机结构,也更需要从手术的微环境进行关注观察,在降低相应的参照影响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空气信息的有效管理,从手术室内的环境质量表达形式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并依据手术的微环境管理形式确保有效的性质控制,从而达到有效的手术管理提升。这样对于整体环境的信息确定都能进一步的实现整体手术质量的提升。

清净整洁的微环境指标,能够更有效的保障手术部位的感染控制影响,而从现代医院的整洁手术环境来看,通过全面的控制分析,从而有效的完成整体的概念性控制,并依据患者的体温环境进行分析后,也能过得出在不良的机体环境下,更容易导致其麻醉苏醒期的延长,同时也较为容易产生微生物的寄生。因此控制患者的机体正常体温,是保证自身环境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有介于湿度因素的调整,微生物自身的结构性质,应当依据手术间的湿度控制情况进行存活性的设施改良,并依据有效的温度设施管理,从而促进医疗结构的手术安全性。在减少了感染率后,也能够更进一步的提高医疗手术的安全性。

在本次的临床整理分析中,发现温度、湿度、压力影响因素,都会直接的影响手术环境下的人员健康性,依据于所累积的宝贵经验来看,温度自身的控制分段形式,也会更进一步的因香港自身的发展环境,在整体的结构性分析上,应从现有的手术微环境上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环境的全面监督管理,并以此作为手术微观部分的有机调整。

手术的管理者在进行简单的监督管理上,应冯清相关的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手术的有效性开展。从现代医疗发展的情况来看,也应当作为其发展的最主要的发展关联。

参考文献:

[1]高兴莲,沈剑辉,赵晶等.洁净手术部微环境指标的稳定性控制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34):4309-4312.

[2]张宗兴.气密性生物安全实验室压差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D].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

[3]杨柳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肝癌预后及其与“免疫”微环境分子预测模型“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