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链形成

产业链形成

时间:2024-04-01 11:5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链形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链形成

第1篇

黑客/病毒产业链在近一两年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窃取的个人资料从QQ密码、网游密码到银行账号、信用卡账号……任何可以换成金钱的东西,都成为黑客窃取的对象。同时越来越多的黑客团伙利用电脑病毒构建“僵尸网络”(Botnet),用于敲诈和受雇攻击等非法牟利行为。

由于互联网上的病毒地下交易市场初步形成,获取利益的渠道更为广泛,病毒模块、僵尸网络、被攻陷的服务器管理权等等都被用来出售,很多国内黑客开始利用拍卖网站、聊天室、地下社区等渠道,寻找买主和合作伙伴,取得现金收入,整个行业进入“良性循环”,使一大批人才、技术和资金进入这个黑色行业。

此外,少数公司和流氓软件编写者以更隐蔽、更大胆的方式继续制造流氓软件乃至纯粹的电脑病毒。由于他们在正常的网络和商业社会中拥有大量的资源,能起到黑白两个领域的中间桥梁作用,因此极大地促进了黑客/病毒产业链的发展。

一、黑客/病毒产业链

典型流程(1) 黑客侵入个人/企业电脑――窃取机密资料―――在互联网上出售――获取金钱。

典型流程(2) 黑客侵入大型网站,在网站上植入病毒,用户浏览后中毒,网游账号和装备被窃取―――黑客把账号装备拿到网上出售(廉价金块、廉价装备)――获取金钱。

二、模块化、批量制造电脑病毒

从制造病毒技术上说,黑客和病毒制造者大量采用“模块化编写”方法来批量制造新病毒。所谓“模块化编写”,就是黑客把传统上功能齐全的病毒,拆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每个模块都成为单独的病毒。

三、攻击安全软件,和安全厂商直接对抗

三年前,主动攻击杀毒软件的病毒很少见,而目前电脑病毒针对杀毒软件做攻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以新毒王“帕虫”、老毒王“熊猫烧香”为代表的大量病毒都加载了攻击杀毒软件的模块。它们通过修改杀毒软件设置、损伤杀毒软件的配置文件甚至直接关闭杀毒软件,造成电脑的防御系统崩溃,从而为所欲为。

四、给病毒加壳躲避查杀

目前,加壳、免杀等技术已经开始被病毒编写者大量采用。“加壳”就像给病毒文件穿了“马甲”,识别能力不强的杀毒软件就会被这件“马甲”蒙蔽,而放过病毒。而“免杀”是指通过特殊技术处理,修改病毒文件,使已知病毒逃过杀毒软件的查杀。

与此同时,一些自动加壳、免杀机也开始出现,甚至实现了商业化。比如黑客、病毒制作者使用较多的“免疫007”就是一种商业化的自动加壳机。该软件作者会每天对软件进行更新,升级频率甚至超过杀毒软件,以使被其加壳的病毒、木马能够躲过最新版杀毒软件的查杀。该软件作者通过销售这种工具获利。

五、社会工程学攻击

第2篇

1探索 :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开拓重庆发展新空间

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各功能区域区县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破解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难题。

创建以考核、产业、财政三大核心政策为支撑的“1+3+N”政策体系,让各区县找准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各区县既各安其位,探寻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最优路径,又联动合作,推动重庆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

2探索 :开创“三个三合一”开放体系,打造重庆开放新格局

畅通大通道――开辟“渝新欧”等水陆空国际大通道,挖掘内陆开放区位新优势。

筑牢大平台――创建水陆空三个保税区,搭建服务内陆开放大平台。

建设大口岸――创建水陆空三个国家一类口岸,促进内陆对外贸易便利化。

3探索 :创新内陆加工贸易模式,构建重庆产业大集群

创造垂直整合加工贸易模式,消解水平分工发展模式带来的“冰山成本”。

整合“三个三合一”开放体系,打造加工贸易便利化的大环境。

推动一个产品的上游、中游、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大集群。

4探索 :布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重庆全新增长极

抓住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更新机遇,进行提前布局。

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全方位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作用,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

5探索 :打造“智慧”服务型政府,构建重庆管理新体制

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在体制、机制,就改变体制和机制。

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在政策和管理方法上,就调整政策和管理方法。

资源配置方式固化,就调整资源配置方式。

遇到边界瓶颈,就改变原有边界条件,创造新格局新体系。

遇到利益冲突和利益失衡,就重构利益格局。

启示

区域发展战略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大战略,明晰定位。

区域发展战略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找准路径。

区域发展战略要强化政策配套措施,注重保障。

启示

内陆与沿海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开放的差距,只有扩大内陆开放,才能缩小东西部差距。

开放是一种文化、一种观念、一种制度安排,受地理位置影响不大,要进行大胆的制度创新。

抓好内陆开放,重要的是抓好三件事:大通道建设、大通关建设、大平台建设。

启示

在产业选择上,产业选择要因地制宜,体现地方优势。

在培育方式上,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推动转化,注意引入。

在规划思路上,以产业链为目标,重视产业垂直整合。

在政策扶持上,形式多样,协同推进配套制度建设。

启示

着眼调整生产关系――就是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方法。

着眼优化资源配置――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方式,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着眼打破思维定势――改革一旦突破原有条条框框,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着眼突破利益藩篱――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就能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启示

推动一个产品的上游、中游、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第3篇

[关键词] 物联网;产业链;河南省;产业研究

[DOI] 10.13939/ki.zgsc.2016.28.024

物联网产业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具有万亿级规模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要求河南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明确提出“加快物联网发展,实施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借助国家政策支持,作为新兴产业,加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可以为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构现代化工业体系、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结合农业大省的特点,实现物联网与农业现代化结合,可以推进河南省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物联网与城镇化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助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1 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评析

“十二五”期间,在各级政府和物联网产业骨干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物联网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步增强。

1.1 物联网应用处于行业推广阶段

截至2015年底,河南省有物联网相关企业200多家,基本构成了从传感器到行业应用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如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南日立信电子有限公司、河南新天科技有限公司、郑州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在产品门类上,以气体传感器、轨道监控、电力(网)传感器等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链条,初步具备产品的批量生产能力。

1.2 部分行业系统集成技术处于优势地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在农业传感器应用、公共应急安全应用等方面位居国内前列;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具有轨道监控应用等技术优势;许继集团在智能电网开发中,已掌握传感、处理、应用服务等关键技术;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开发出气体传感器等数十种产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在石油行业物联网应用、智能楼宇方面有技术优势。河南省亟须发展的各类物联网应用在该省都有相关企业涉及。

1.3 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研发体系

在物联网产业化之初,河南省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就敏锐地关注到这一新兴技术和产业,借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二十二研究所、许继集团、河南汉威电子、河南辉煌科技、郑州新开普科技、郑州信源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以及移动、联通、网通等三大通信运营商,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制造与测试、工业用物联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数据传输技术、物联网技术集成等关键产品和技术方面开展研发和创新。在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研究支持下,率先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研究,这些先期的技术和制造积累,成为河南省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2 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河南省物联网产业面临的机遇

当前,河南省物联网产业既具备加快发展的一系列优势条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1)区位及市场优势。河南省是经济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随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不断进展,河南省未来也将成为制造业大省。从区位优势上来说,河南省处在郑―新―欧物流通道的关键节点位置,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具有重要的桥头堡作用。发展物联网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强烈的产业需求。另外,河南省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地处中原,对中部省份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物联网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2)产业发展优势。随着近20年的产业积累,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初步形成物联网技术产品制造(传感器)、物联网数据传输(通信网络)、物联网行业应用等各层次的多品种、系列化生产制造和科研开发体系,开发生产的气体、交通、气象、农业传感器等行业应用国内领先,以传感器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生产、系统集成技术开发以及物联网研发体系建设具有比较优势。

(3)产业发展机遇。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指导精神,为扩大物联网产业规模、加快物联网体系建设、推动物联网产业化奠定了基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提出要抓住国家大力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整合资源,抢占先机,选准突破口,使物联网产业真正成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支撑产业。各级政府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具备的基础优势,这些因素的共同出现,为河南省物联网产业的大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2 河南省物联网产业面临的挑战

河南省发展物联网产业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艰巨的挑战。

(1)物联网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更新快,周期短,对科技的支撑能力要求高。河南省知识力量不够雄厚,技术资源薄弱,发展研发性产品总体不占优势。

(2)物联网产业在制造环节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河南省目前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代工生产能力具有较大的优势,相对而言,在外贸流通方面不如沿海优势明显。

(3)市场方面优劣并存,河南省地处中原、人口众多,具有市场优势,但物联网产品行业应用复杂,各类传感器产品技术要求不同,河南省产品在部分领域尚存在空白。

(4) 总体优势不强。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在局部具备诸多可利用的条件,但在产业格局、自身环境等总体方面没有明显优势,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突出重点,在技术总体实力不强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传感器、本地集成等方面的局部优势。

3 河南省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3.1 河南省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

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对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其核心就是要厘清产业链各个节点的关联关系,分析产业链价值增值规律,把握产业链运营与协调的核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产业链上的战略环节,由此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建构合适的发展模式。图1为河南省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图。

3.2 河南省物联网产业链价值分析

按照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目前在河南省物联网产业上,基本价值分布规律如图2所示。

图1 物联网产业链构成

图2 物联网产业价值链构成

(1)物联网技术层在整个链条中所占价值约为15%,表现为传感设备制造商,数据通信模块制造商等硬件制造环节,该环节是物联网应用的硬件基础。

(2)物联网产业链条中的数据传输通道也占去整个链条的约15%的价值,该环节主要是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数据传输线路,是物联技术网络化基础。

(3)物联网行业应用技术部分占据了整个价值链条的70%份额,该环节主要以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商业逻辑提供商为主体,完成了物联网技术到行业应用的最后环节,是物联网商业价值体现的重要一环。

3.3 河南省物联网重点应用分布

从应用端来看,河南省物联网应用范围如下表所示。

3.4 河南省物联网产业链合作模式

以物联网建构为主线,河南省物联网产业链形成的主要形式为产业联盟,局限于规模和利润分配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河南省物联网产业链形成了以运营商为链条主导的产业链形态,运营商向上连接软硬件制造商,向下辐射到用户和行业,同时运营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扮演集成商和服务商角色。具体合作模式如图3所示。

(1)在物联网感知层,河南省的终端传感器及数据处理芯片厂商在产品设计、研发、制造等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与市场的契合度有待提高,产品盈利能力起伏较大。部分厂商已经开始在细分市场上专注于行业应用。

(2)在物联网传输层,河南省物联网产业链在通信模块、通信设备、传输设备等层面已经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具有较为稳定的盈利,今后需要跟踪通信技术的更新,实现传输层面的技术同步。

(3)在物联网表达层,河南省在电信运营、设备集成、网络集成、内容服务、行业应用等领域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合作与竞争态势。

4 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物联网产业链

在行政领导层面,加强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在产业协调层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在产业协同层面,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推进物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协调、指导物联网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产业评价方面,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产业”评价体系,协调物联网产业的宣传普及与教育培训;在制度建设层面,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企业备案和行业统计制度,加强对物联网行业的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河南省物联网产业联盟、物联网行业协会的组织、沟通、行业管理作用,协调推进该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4.2 加大支持力度,加速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

整合物联网产业优势资源,采用政府引导,物联网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资产、资源投入到物联网产业发展中来。加大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研发资助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专项资金对影响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有关项目进行重点资助。从市场侧入手,创新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给予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物联网产业应用的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权利,加速推进河南省物联网行业应用。

4.3 推进产、学、研结合,尽快突破关键技术领域

充分利用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建构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整合科学研究、产业转化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在科研院所建设若干重点实验室,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在有实力的企业建设物联网技术转换基地,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重点突破RFID、传感器、嵌入式软件及传输数据计算等关键技术,不断提升河南省物联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4 强化人才支撑,加快物联网专业人才引进、培养

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体现较为明显的层次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多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对于高层次研发人才,采用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对于应用型人才,可以依托省内外高校,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快培养;在人力资源转化方面,可以结合重大产业化专项和重点项目的实施,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引进技术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保障,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4.5 营造良好环境,扶持物联网相关企业加速成长

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优化服务工作流程,及时相关信息,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建立健全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科技信息、投融资、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体系,积极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为物联网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拓宽投融资服务渠道,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发展环境。

5 结 论

本文在对河南省物联网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加快河南省建设物联网产业的路径方法和政策建议,对于促进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封松林,叶甜春.物联网/传感网发展之路初探[J].中国科学学院院刊,2010,25(1):50-54.

[2]戴蕾.我国物联网产业链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3] 樊梨.我国物联网产业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J/OL].宏 观经济,http://.cn/Periodical_xdjjxx201017001.aspx.

[4]杨光,耿贵宁,都婧,等.物联网安全威胁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2011,51(10):1335-1340.

第4篇

关键词:产业链;林业产业价值链;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国经济的区域性合作发展思路更加明显,福建省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强同台湾地区的林业合作是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两岸更大范围内的交流,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的重要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闽台林业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省致力于发展绿色海岸经济,加快林权体制改革,为闽台林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中国经济由单极增长进入更加强调互动协调发展的多轮驱动,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如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统一市场难以建立、商品与要素难以流动或优化组合、地区利益难以协调、产业结构趋同、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发挥、难以形成企业规模与地区集聚规模经济等。福建将迎来可以预期的新一轮跃升期,大力支持海西经济区的建设目的在于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因此对两岸林业产业链的整合以及林业合作路径的探讨,对两岸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地区性的产业经济、实现林业产业的规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链及林业产业价值链国内研究现状

(一)产业链的定义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一是基于微观角度的产业链定义。任保平(2005)认为,产业链从微观上来说是指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而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蒋国俊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二是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哈里森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三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定义。郑学益(2000)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

(二)产业链整合的研究

刘明宇,翁谨(2007)在《产业链的分工及其知识整合路径》中从知识整合的视角,分析了产业链分工演进的不同阶段对制度需求的差异,认为模块化产业链在对第三方强制履约效率、产业进入自由、知识产权保护、关联产业支持等几个方面对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度环境对产业链知识整合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契约的执行、产权保护和行业进入规制。里昕、揭筱纹(2006)认为纵向战略联盟是产业纵向整合的一种有力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产业链的企业战略联盟也是企业应对产业结构变革、行业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

(三)产业链的形成机制

郭承龙、郭伟伟、郑丽丽(2009)认为林业产业链的形成始于社会分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合适的产业链组织结构,尔后产生新的细致化、更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周而复始,形成蛛网结构的林业产业链形成机制;之后基于蛛网模型3个维度,提出林业产业链形成的价值模型,并举例说明验证了林业产业链形成机制;最后探讨了林业产业链价值实现的4个途径,为积极拓展和完善林业产业链功能和优化结构提供借鉴。

(四)林业产业链拓展

杨加猛、张智光(2008)基于“微笑曲线”的启示,从提升江苏林业产业整体附加价值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林业产业链条中的生产环节、技术环节和营销环节的拓展思路。他们二者还在《论林业产业链的多为拓展思路》中,指出综合供应链、价值链、产业组织、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对林业产业链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基于林业产业链涉及的不同层面和多种视角,以系统集成的思路,提出由供需维、空间维、价值维和组织维构成的林业产业链多维静、动态拓展模型,以期为中国各地林业产业链的拓展实践提供理论框架和路径。

(五)林业产业链利益均衡问题研究

蒋昌华(2009)认为林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林业产业链的完善及其各环节利益分配的均衡。分析中国林业产业链在营林环节、林产品加工、销售环节。提出通过发展和完善“营业专合组织”和“林业产业协会”,构建完备的利益协调机制,来协调各环节的利益,使之均衡。

(六)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

刘贵福(2006)研究产业链的组建提升和运行机制,提出产业链的组建过程模型,提出产业链的三种修缮方式,提出产业链中间产品定价的公差带模型。创建了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和运行过程模型图。他还提出产业链功能效应,给出产业链的增加值链、成本链、利润链;提出产业链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张勇、何海燕(2009),基于协同效应理论,通过对林业产业链的系统结构及特征,以及林业产业链系统演化中的各种冲突分析,认为林业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是业务多元化、业务单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不同的企业必须以某种方式连接为一个群体。最后得出林业产业链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联盟机制、经营价值均衡机制和知识共享机制共同作用来实现协同效应的结论。

(七)中国林业价值链问题的实证研究现状

在Grubel-Lloy指数运用上,曾玉荣2001年用Grubel-Lloyd对台湾近10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表明台湾在林产品方面的需求今后仍将主要依靠进口解决。孔凡斌2006年利用贸易竞争指数,投资利润率指标结合其他因素评价了中国林业产业的竞争环境条件及中国主要林产工业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市场发育程度上,孙顶强等人2005年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测试了中国木材市场发育程度,其研究认为中国木材市场在长期上整合但短期不整合,2006年王怡等人运用协整检验法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中国苹果产量最大的两个省份省内各地市场进行整合程度的分析,其研究表明山东省内各地苹果市场的短期整合程度要高于陕西。

(八)区域林产企业供应链研究

龙勤(2007)提出区域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林产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与培育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构建高效的供应链平台,同时还应着重培育林产企业供应链的内涵异质性。张智光(2008),将绿色供应链中的“绿色制造”拓展到林业资源培育等环节。研究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内涵、特性、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提出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出其核心问题是林业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的协同共生,即“绿色共生”问题;勾勒出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理论基础——绿色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并以林-浆-纸产业链为例,对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结构和共生模式研究提出了建议。

(九)林业产业价值链研究

程征(2006)认为从森林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林业产业分为第一、二、三产业。以林木培育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林木加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以森林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同时提出林业产业价值链中存在森林资源短缺,林产品加工增值幅度低,林产品深加工和林木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效率低等薄弱环节。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三、国外关于产业链及林业产业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价值链概念由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所着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强调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及维护其产品各项活动的集合,且所有这些活动都可用价值链来表示。价值链在林业领域也有广泛的运用,尤其是林产品加工价值链及其升级的研究。

国外学者多从林产品加工业中具体的和相关产品为例,绘制价值链。例如JasonW.Clay,JanisB.Alcorn,JohnR.Butler(2000)为了研究当地中小林业生产者以在林产品加工业市场价值链的地位,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木材的采伐、运输、加工,以及在荷兰的销售为例,详细绘制分析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木材在其加工业价值链条中的价值增量。也有把某一个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按各个分支产品来进行具体描述的学者,如MartinGreijmans,BoualayOudomvilay,JulioBanzon(2007)对老挝Houaphanh省的竹子加工业的价值链进行细分,涉及到竹笋价值链,传统竹子手工艺品价值链,竹席价值链,竹子半加工品价值链。通过这样细分,可以对复杂的价值链系统进行清晰化和简单化,便于分析。RaphaelKaplinsky,MikeMorris(2001)为了能够更好地介绍和解释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就以家具加工业为例,绘制了林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结构,并指出在现实中的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是由多条价值链和多个节点组成的一个价值链系统。但从节点上看,认为一条简单的价值链一般会涉及到四个环节:设计、生产、营销和消费。在林产品加工业中除了木材产品外,其他一些非木材林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也倍受学者们的关注, 而且研究内容更为丰富。如分析当地人在巴西坚果加工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利益分配(JasonW.Clay,JanisB.Alcorn,JohnR.Butler,2000);强调企业在非木材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中的作用(DirkWillemteVelde,JonathanRushton,KathrinSchreckenberg,2006)等。

CrissJuliard,CharlesBenjamin和Mazia

rSassanpour(2006)在关于马达加斯加香料和药用植物产业的研究报告中运用价值链分析法,详细地绘制了该国香料和药用植物加工业的价值链,并研究了价值链的运行环境、最终市场、参与者、参与者之间的纽带和关系、自然资源基础和承载能力等问题。在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识别的基础上,学者们发现了不少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办法。其中用以森林为基础的家具产业为例,RaphaelKaplinsky(2000)自己就发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的各环节利益分配失衡,富于价值的环节是原材料的种子遗传设计,家具设计及其品牌化上,而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各个农林业、工业或该产业的支流等规模经济部门。同时由于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的普遍运用,管制的放松,市场的开放和全球贸易的扩大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CohenSJ,BDeLong,JZysman,2000;Dicken,1998)。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RaphaelKaplinsky,MikeMorris和JeffReadman(2001)强调创新是林产品生产商从全球产业整合中获益及其价值链升级的关键。但HovgaardAbra和HansenEric(2004)指出专门针对林产品加工创新的研究还很少,他还表明林产加工业的创新涉及到产品,加工,业务系统,以及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林业产业链条中的营林业、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仍然相对割裂,上下游产业间还亟待进一步相互延伸,产业链中的企业、消费者、行业中介以及政府等不同主体间缺乏有效协同。尤其是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原料、产品、技术以及政策上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例如原料上的林木资源匮乏与木材加工业高速发展、木材利用率低下之间的矛盾;林产品单一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林业企业的大量技术需求无法满足与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之间的矛盾;以及林业分类经营中商品林建设与现有采伐限额政策、林木产权不明之间的矛盾等,已成为影响中国林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研究难点是基于供需协同视角,构建林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模型,提出林业产业链延伸和拓展的相关路径。这对于把握现代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林业产业各环节的定位与发展,提升中国林业产业在新时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研究把产业链管理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重心转向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整合问题,范围扩展到了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赵绪福认为产业链优化包括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的提升和产业链的整合并强调在产业链优化中应特别注重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朱毅华构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验证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核心是产业链环节整合,丁慧媛认为农业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协调程度关系到整个产业链沟通的效率和价值的提升。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农业产业链的管理、组织形式和构建,未来研究的重点:明确政府角色,提出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方式,对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风险防范。关于闽台林业合作****猛等认为两省之间存在区位优势、互补优势和政策优势,蔡新民根据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经验,提出要针对投资环境和林业发展基础的差异来开展林业合作,三明市政府提出“承接产业转移、开展科技交流、对接国际市场”的合作方针,黄森慰从林业生产要素的角度对比分析闽台林业要素差异,指出闽台林业合作是推进两岸林业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

闽台林业合作源远流长并已形成了很强的相融性和互补性,福建在森林资源、劳动力、市场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台湾拥有较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丰富的林木良种资源、木竹加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发达,开展闽台林业合作前景广阔。闽台林业合作要在闽台农业合作的总框架下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把福建办成林产品加工和引进优良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基地、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示范窗口、林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交流中心。福建省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林改和构建现代林业的省份,以花博会、林博会、木洽会为载体,积极引进台湾森林经营先进理念、新品种、新技术和资金,与台湾的林业合作经营组织交流林业管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共同提升海峡两岸的林业发展水平。

全球林业产业新一轮的布局都在调整、优化,针对闽台林业要素差异运用产业链组织整合原理探讨闽台林业合作的核心问题,分析研究创新、整合和协调林业要素资源的决策机制促进闽台林业整体发展的新态势,具有推动闽台林业交流和深度合作的重要作用。但闽台林业交流合作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为自发和零散的,缺乏总体的研究与规划,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网络“点稀、线少、面虚”,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新机制没有有效建立。为此定量分析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总体水平,找出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关键影响因素,系统分析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演进规律与趋势,总结与选择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式,提出可操作性的林业产业分工合作路径,可以有效地促进闽台林业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为此从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眼光来研究推进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闽台林业产业发展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定性和实证研究较多,而针对闽台林业合作发展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根据闽台林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展开实证研究较缺乏。针对转型时期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水平的判定和综合评价,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网络的构建,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趋势分析,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式选择展开实证研究与评价是一个新课题。本研究以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为研究主题,从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分析评价中提出促进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框架。

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研究的实际价值:

第一,可以摸清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及时掌握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为进行区域森林环境资源的合理规划与林业产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有助于构建闽台林业经济资源和环境各要素全面发展的机制和框架,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富有活力、高效持续的区域林业经济系统,有效地解决闽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第三,对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分析有利于提高政府对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认识并树立新的闽台林业合作发展观,促进有关闽台林业合作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并为各级政府制定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

第四,福建省需要一个超越地方利益的组织,能够对闽台林业合作做出统一协调,研究所建立的闽台林业合作和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化前景。

第五,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是一种多赢的发展模式。研究所设计的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框架,可为福建省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管理、促进海峡两岸和谐社会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

1、黄森慰,张春霞.闽台林业要素差异比较与合作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5).

2、丁慧媛.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3、蔡新民.加快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的问题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6(2).

4、刘明宇,翁谨.产业链的分工结构及其知识整合路径[J].知识管理,2007(7).

5、王云霞,李国平.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

6、里昕,揭筱纹.我国产业纵向整合新形式:基于产业链的战略联盟[J].求索,2006(12).

7、杨加猛.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度与拓展模型研究: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2008.

8、杨加猛,张智光.论林业产业链的多为拓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0(3).

9、张智光.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体系研究[J].中国林业,2007(1B).

第5篇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动漫衍生产品;应用

1引言

动漫衍生产品是指动漫衍生品设计师将动漫(Anima-tion&Comic)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制造出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并进行销售,目前市场上的动漫衍生产品涉及多个行业,形式多种多样,如服装、玩具、游戏、食品、游乐园等等.动漫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年龄层人们的喜爱,因此动漫衍生产品也呈现出巨大的商机,很多的网络运营商、汽车商都在哪动漫人物进行宣传[1].专家预测,动漫衍生产品市场巨大,年产值会在几年内达到千亿元以上.人机工程学是对人体机能特征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了解人体的体重、尺寸、表面积、重心等各项结构特征参数,分析人体感觉器官的机能特征,进而了解人在体力和脑力劳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产品更新的速度以及商品的舒适性、安全性、方便性、可靠性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要求更加人性化的产品设计[2].人性化产品就是以“人”为中心考虑设计的产品,包含人机工程的产品,即将人机工程与产品的功能和造型设计结合起来,使产品符合保护人体肌能和健康的特性,同时使产品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目前,人体工程学在工业产品和人们生活产品设计方法都有广泛的应用,大到交通工具、建筑设施、城市规划,小到服装、家具、水杯等各类产品.动漫衍生产品是将动漫形象设计制造成人们需要各类产品,是艺术性的范畴;人体工程学使用科学的方法,使产品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将人机工程学应用在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中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统一,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出更多符合人体需要及美学的动漫衍生产品,对于动漫产业链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3].

2人机工程学是动漫衍生产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和文化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的今天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的趋势也日新月异.动漫衍生产品的消费对象越来越宽,人们更加注重差异化的产品设计,追求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和多元性.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设计出符合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产品越来越成为动漫衍生产品设计者的思考的重点[4].人体工程学在动漫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了人们对产品设计的感性需求和精神追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的形成成为人体洞察学研究的新课题.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动漫衍生产品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功能问题层面,而是要求产品满足生活需求和更高的心理体验.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考虑到人们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通过更好的生活体验,满足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主要研究“人———产品——社会——环境”的问题,不仅是艺术层面的问题,还结合了工程技术和经济等学科.动漫衍生产品是通过设计的方式,使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创造审美与使用相结合的产品,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本质上来说,动漫衍生产品设计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统合的产物.人机工程学科学与技术综合的一门技术科学,包含技术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环境科学.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科学正确地认识人体生理结构特征和心理特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重视科学与技术的共同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地连接了“人”和“物”.人机工程学在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自由,以“人”为设计中心,体现了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给人以美好的产品体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应用,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设计更人性化、科学化.人机工程学在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提供了相应的物化的科学依据[5].

3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的形成

动漫产业链,是通过电视电影进行传播,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创意,带动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产品“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的营销过程.动漫产业链的核心是“创意”.目前,动漫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前景,全国各地都在打造自己的“动漫形象”,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首都北京已经开始着力打造拥有自己特色的动漫产业中心,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初步形成以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画相关的产业链.我国动画走过了90多年的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性的的动画作品有《葫芦娃》、《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空》、《熊出没》等.在动漫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在内容和质量上、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高峰,不再是“COSPLAY和周边产品”的简单结合[6].目前,我国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仍然比较落后,抛开历史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人才缺乏;(2)产业链不完整.我国动漫要想在走向世界需要在这两个方面上有突破,我国的动漫产业链才有里黎明的曙光.我国动漫衍生产业链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困境并存[7].

3.1我国发展困境

我国动漫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存在的困境主要在研发与产品两方面.在研发方面:(1)动画作品和动漫衍生产品研发缺乏原创性,主要采用抄袭或沿袭的套路;(2)缺乏技术含量,直接应用动漫形象,缺乏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创新;(3)运营模式过于传统,注重价值链的量化积累;(4)线性价值链的主要收益来源于市场占有率.因此,我国动漫产业链的终端市场偏重于国外引进知名动漫形象应用套路.在产品方面:(1)产品的品类繁杂,不成体系,普遍质量不高;(2)产品偏重于动漫形象的实体化,缺乏功能特色;(3)设计人员缺乏对品牌战略的整体把握,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无法把产品与市场对接[8];(4)传统上动漫产业的知识体系,缺乏技术层面的创新和支撑.因此,国内的动漫衍生产品生产商多为加工型企业,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应用.

3.2我国发展机遇

人机工程学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给动漫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体验和机遇,为动漫产业的整体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也对于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1)要求动漫形象和个性更加立体丰满;(2)要求动漫制作的技术和品质更加成熟和完善;(3)要求动漫衍生产品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4)动漫产业链延伸到领域.从传统模式的动漫形象授权和开发动漫衍生产品营销模式,再到与其它产业融合的更为广泛的营销模式,让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和拓展,并一步步将动漫价值的重心由产品延伸到服务.进一步发挥动画作品与动漫衍生产品的优势,加强动漫衍生产业核心价值的转化能力,在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进一步打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动漫产业链.在动漫产业延伸的机遇与挑战下,进一步加强专业优势,打造优质品牌,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增加动漫产业的行业渗透力,推动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9].

3.3应对策略

通过分析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机遇,明确了动漫企业在制作动画作品和动漫形象及开发动漫衍生产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需求,把握市场的动态.动漫企业要突破传统的套路和形式,发挥企业的价值优势,延伸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的宽度和长度.在管理层面上,明确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确定企业组织架构的侧重性;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在品牌层面上,以动漫形象为基础发展动漫品牌,进行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挖掘动漫品牌概念和品牌体系.将人机工程学原理与动漫衍生产品设计想结合,突破传统动漫产业的局限性,进一步整合产业内部资源,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向动漫产业的终端产品渗透,增加动漫产业学术科研的实用性和创新性[10].

4结束语

为了使动漫衍生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多种需求,人机工程学为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它是动漫衍生产品艺术创作与科学制造的重要途径,解决了重点解决动漫衍生产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的问题.将人机工程学原理与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相结合,解决动画作品与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形成的问题.人机工程学增加了动漫衍生产品研究的实用性,是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创新性研究,使动漫衍生产品更符合人们对人性化产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史晓燕.创意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动漫衍生产品开发中的创意设计[J].品牌,2015(5):162-162.

〔2〕叶蓉芳.细节决定成败———浅谈动漫衍生产品开发中的设计细节[J].包装世界,2010(5):87-89.

〔3〕丁玉来.我国成年人情感需求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3.

〔4〕谢焕林.探讨语意解析在动漫衍生产品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6,29(6).

〔5〕关荣.基于淮安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24):5-7.

〔6〕马中文.走进市场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课程-以动漫衍生产品设计课程改革探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4(23):127-129.

〔7〕赵可恒.面向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方法研究———以《白玉神龟》为例[J].装饰,2014(5):129-130.

〔8〕高放.基于“蚁族”生活用品的动漫衍生品设计与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4.

〔9〕崔丽丽.基于工作过程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课程开发研究[J].时代农机,2015(8):137-138.

第6篇

关键词:电信产业链;网状化;市场竞争

作者:蔺丽文

当今社会,广电网、电信网以及互联网等通过产品融合和技术融合等方式实现的多维融合已经变得十分普遍,也形成了统一的通信网络。我们国家相关部门,为了加强“三网融合”的速度,已经开设了很多示范点,建立一个互补平台,进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电信产业链网状化也变得十分重要,文章对电信产业链网状化结构进行了分析,对其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变化进行分析,进而提供一些电信企业市场竞争的建议。

1现阶段电信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电信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网络产业链网状化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推动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电信产业的融合主要取决于电信企业内部的融合,进而促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进程推进后,其各个环节就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电信产业的融合。新形势下,电信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电信产业的网络融合

传统电信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这种发展的技术与电信设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那么,电信产业在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不同的原则。现阶段,互联网、电信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之间通常是有形的分发发展的。这三者之间实现了一定的融合性,其市场竞争性较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2电信产业的业务融合

在当前电信产业融合趋势的不断发展下,电信企业以及其他相邻企业之间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了电信产业创新性行为的出现。电信产业运营商传统的知识基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产业应该重视对内容和信息的重视程度。这个过程中,将移动终端和电信产业的平台业务进行捆绑,进而实现销售利益的最大化是十分重要的。移动OPhone的出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1.3电信产业的产业融合

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电信产业的界定,主要是通过其产品特性存在着。在电信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产品在不同的时间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并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那么产业之间的边界就会变得十分模糊,使得原有的独立产业系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并使得电信产业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然而,电信产业机构与广电产业机构之间存在差异,二者之间的激烈竞争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2电信产业链网状化特点

2.1纵向产业链形成

纵向产业链是作为电信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链条而存在的,这个发展链条的重要基础,就是为电信企业提供相应的流程体系。在这个发展链条上,每一个对象都是作为一个信息增值链存在的。发展链条上的每一个增值的主体,都需要对信息不断的进行加工,进而使信息得到增值。电信产业链在发展的各个环节的分工是有着十分显著的变化的,纵向发展产业链则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了应有的特征。电信产业的纵向产业链发展环节如图1:

在这个发展环境中,设备制造商主要是将相应的网络设备提供给运营商,并能作为运营商和厂商之间的桥梁存在,也为双方提供了相应的运营平台;运营商在这个过程中,是作为主要的网络经营者而存在着,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有限数量网络的建设杜绝出现网络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终端制造商能够在网络用户与制造商之间进行连接,也是连接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2.2横向产业发展链

电信产业发展中的横向产业链,是在纵向产业链发展的基础上存在的。横向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实现互联网与广电产业之间的融合,进入推动电信网络的发展。电信产业结构横向发展产业链如图2。

2.3侧向发展产业链

所谓侧向发展,其主要灵感来源于产业关联,这在电信产业发展过程中意义十分重大。当前电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之后会穿终端、业务、用户类型及产业网络等,这种形式的产业链条适应电信融合产业的发展,其侧向发展链条如图3。

3现阶段提高电信产业市场竞争的措施

3.1竞争性垄断结构

在电信产业链条发生变化之后,电信运营商也发生了一定的结构变化,故而,新的发展趋势下,需要电信产业运营商进入某个领域内直接进行竞争,进而有效增强电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2电信产业链复合

电信产业链网状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电信运营商放在一个核心位置,其在价值趋向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电信产业应该与其他类型的产业链之间进行分工,建立一个可靠的价值体系,而这个价值体系主要将网络制造商、运营商以及软件的开放商等之间进行联系,形成有效的企业价值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将纵向产业链作为主要支撑,并在横向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侧向产业链作为增值链,以此来实现产业链条的复合型发展,实现电信产业发展产业链条之间的复合性竞争,也就能够降低成本,实现较大的利润,进而有效的提高进了电信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其平稳、高效的发展。

第7篇

中国文化报刊文说,多年来,作为戏剧艺术生产链条上必不可少的环节,戏剧评论的状况有些尴尬――虽然地位举足轻重,有质量有深度的佳作却凤毛麟角,专业从业者更是屈指可数。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自媒体让戏剧评论的参与和接受人群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范围,而这样的“低门槛”,也同样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专注于新媒体互动平台经营的宽友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伟将参与戏剧评论的人群进行了划分,他认为,广义地讲,戏剧评论人群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存在――塔尖上的是有着专业学习背景和知识底蕴的小部分人;第二层是作为行业观察者、长期接触台前幕后的媒体人;第三层是每年有大量观剧次数的资深观众;第四层塔基上的人就是现在大量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以点评形式发表评论的群体,处于大众化的层面,相对浮躁和武断。

“自媒体时代不缺感受性的东西,缺的是把专业知识向公众的平台转化。现在一些网络上的剧评人凭借着太少的知识发表了太多的感受。”剧评人张杭直指匿名剧评人的软肋,点出他们在专业性上的欠缺,“通常他们评论传统的、文本的、情节性的戏剧比较到位,谈论新剧场或所谓后戏剧剧场的作品时却很不得手。”不过,在张杭看来,这种专业理论的缺失似乎并不完全是剧评人的责任。“近年来国外重要剧作家的作品翻译到国内来的太少,戏剧理论著作的译介更少。另外,戏剧批评的误解也影响戏剧批评的含金量,有人以为提到‘批评’就是说一个戏的好坏,其实戏剧评论中解读比狭义的批评更重要,好的戏剧评论除了能够深刻解读一部作品,还要能够提出一些思想性的东西。”

剧评人徐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事或参与撰写剧评的都是学贯中西、具有深厚美学修养和人文学识的人。他们在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通过剧评点评剧目,传播戏剧文化,至今读来受益匪浅。”他认为,戏剧评论需要有深厚的底蕴和积淀,“它是一种生活,需要热爱这份事业的人去从事,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并为它做一辈子。”高伟则认为,作为产业链末端的戏剧评论并没有与整个产业链形成闭环。“我认为理想状态是形成一个独立而强大的评论体系,这个体系能反过来影响最前端的投资和创作,这样的产业才是完整的。”

第8篇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链;自然资源驱动;资本和技术驱动;知识驱动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8—046—07

一、引言

资源型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其产业链的基本特征在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产品的投入产出联系。与此对应的是,资源型企业为获取垄断性和规模性的竞争优势,增强对不可再生的关键性资源的控制力,纷纷向上游采取纵向一体化的办法整合资源。但是,随着全球资源约束不断强化,资源型企业之间争夺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以资本运作为手段,以掌控资源为目的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传统模式,其获取利润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仅靠资源驱动已经无法满足产业链升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工制约着产业链的演化。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主体由于所掌握知识的差异,导致各个环节创造价值的差异,从而促成价值和利润在产业价值链上转移。由此而产生的变化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基础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竞争范围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了产业链竞争。而对于整条产业链来说,知识分工报酬递增的效应促使产业链不断增值,从而推动产业链的升级。

随着产业链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内外对产业链的研究逐渐趋热。国外学者主要从价值链视角研究产业链。波特(Porter)基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提出价值链模型;凯普林斯基(Kaplinsky)将公司之间的联系考虑进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之中,形成产业间价值链和产业内价值链的概念;凯克斯基等(Kierzkowskietal)提出价值链片段化概念,并认为处于同一条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跨界生产网络组织起来;格雷菲(Gereffi)、汉弗里(Humphrey)等提出全球价值链并分析其治理模式;施米茨(Schmitz.)、巴赞(Bazan.)、汉弗里(Hum-phrey)等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了产业链的升级路径。国内学者从国内产业发展的现实研究产业链。吴金明等建立产业链形成的“4+4+4”模型,并提出产业链的形成、演进与运行机制;文娉等从市场规模和交易成本视角分析了国产手机产业价值链环节的衍生和再整合问题;张小蒂、刘志彪、谭力文、卢福财等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全球竞争的发展战略等方面,来研究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及如何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等问题。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链演进升级等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研究有重要的_参考价值。但是,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1)对产业链升级的动态过程特征研究不足。这些文献对产业链升级的研究局限于对升级动力、内在体现、外在表现等方面的静态分析上,而没有将产业链升级置于由产业链演进过程、产业链升级动力机制和产业链升级作用机理组成的三维度分析框架中,来进行产业链升级的动态分析,因而不能全方位地剖析在不同的产业链演进阶段产业链升级的变化状况,从而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产业链升级的动态过程特征。(2)对资源型产业链升级研究不足。现有的产业链升级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全球化的制造业,而对于基于本地资源的资源型产业链升级的研究不多,仅有的文献主要有:秦志宏运用全球价值链研究资源型产业的成长模式;程宏伟等分析资本和知识驱动资源型产业链整合的机制;唐浩等副研究技术和规模推动的资源型循环产业链的建立途径。

本文将基于资源型产业链的特征,从产业链演进过程、产业链升级动力机制和产业链升级作用机理三个维度构建资源型产业链升级的一体化的立体分析框架,全方位剖析在不同的演进阶段资源型产业链升级的变化状况,全面深刻地认识资源型产业链升级的动态过程特征。

二、初、中级资源型产业链的演化

依赖于自然资源,以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体的资源型产业,其作为要素协同共生的动态系统,由各种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非线性作用、信息的流动与反馈等引起,并由此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工则制约或推动着资源型产业链的演化升级。这种产业链的演化方式改变了过去由关键性的资源和产品规模控制资源型产业链演化的格局,带来了产业链结构与产业链发展驱动方式的根本变化,最终会导致产业链形态与运作方式的彻底转变。在讨论知识驱动资源型产业链升级之前,我们先分析初、中级资源型产业链特征及演变。

1.初级资源型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及演化

资源型产业链的升级可以用图1来反映。图1中RL曲线反映的是资源和土地等初级资源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变动趋势。在RL曲线上,资源型产业处于工业化大规模发展时期,资源型产业链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挥产业链纵向的规模经济优势和横向的范围经济优势,降低成本来创造顾客价值。但是,产业链大规模生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库存,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各个环节的库存量较大。为了降低库存成本,实现低成本地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进行产业链的供给管理,维持产业链上一个合理的库存。因此,要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必须从产业链的角度促进产业链上供货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协作,降低成本,有效地服务于消费者。

资源型产业链上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范围化生产,以及产品价值的实现,要求产业链内充分共享产品的成本信息、库存信息和顾客的需求信息等配置性知识。根据美国著名的流通咨询公司一萨尔蒙公司提出的“有效的消费者响应”理论,要共享产业链内的这些信息,产业链中必须建立起包括信息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技术和组织革新技术在内的技术基础平台。这些技术与产业链中产品的成本信息、库存信息和顾客的需求信息一起构成产业链共享的知识。通过共享这些知识,企业可以跨越企业之间的藩篱,在产业链上实现合作,共同开发和分享市场机会,实现顾客价值和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产业链上知识共享,除了技术基础平台的支撑以外,还需要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建立起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长期的战略性的关系使得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充分地交流和沟通,并通过组织的创新,构建合适的组织形式,促进知识创新与交流,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在这一时期,由于自然资源和土地等初级资源较为丰裕,因此,对自然资源等初级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成为这一时期资源型产业链发展的主要策略。但是,随着产业链发展速度加快,产业链不断分化,价值环节增加,导致产业链内各个环节企业之间交易费用不断上升,增加了产业链上企业间共享产品的成本、库存和顾客需求信息等配置性知识的成本,抵消了产业链中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使得产业链上的企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如图1中P1点RL为曲线上规模报酬递增与递减的拐点。由于P。点之后,规模报酬出现递减,因此,在自然资源初级资源的驱动下,资源型产业链分化延伸在此点停止。并且,资源型产业链的长期发展耗用了大量自然资源,使得自然资源存量减少,资源型产业链在此点的发展面临规模报酬递减和自然资源约束双重压力,资源型产业链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扩大初级产品生产规模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突破自然资源的约束,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2.中级资源型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及演化

图1中CT曲线反映的是资本和技术等中级资源产业链价值创造及演化趋势。在CT曲线上,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深化,资本积累和技术发展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资源型产业链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灵敏供应的方式向顾客快速地提供多样化产品,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以此创造顾客价值。对于资源型产业等传统产业来说,实现敏捷供给的方式是协调整个产业链上的供货商、生产商和分销商,使整个产业链能够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快速响应。要实现敏捷供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产业链上各个厂商之间大规模多频度的信息交流,从而增加厂商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低成本地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需要进行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产业链的需求管理,提高产业链的集成度,加快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

产业链上专业化分工经济的价值创造的实现,要求产业链上的企业不仅要共享产品的成本信息、库存信息和顾客的需求信息等配置性知识,通过缩短市场导人期,增加供给链的灵活性,以便能够及时生产出顾客订购产品的数量,减少创新性产品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而且产业链上的系统集成厂商还要拥有能够将多个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整合起来的整合性知识,能够通过产业链上游各个厂商的整合,实现产业链中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整合,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要共享产业链内的这些信息,与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链知识共享一样,产业链中必须建立起包括信息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技术和组织革新技术在内的技术基础平台。在基于专业化分工经济的产业链的体系中,产业链管理已经提升到企业竞争战略的高度,产业链管理被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而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相互信任所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正是由于产业链管理体系使得产业链上企业的一体化程度提高,信息集成度上升,这将有力促进企业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成创新。

在这一时期,资源型企业基于产业链上不同厂商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对产业链实施需求管理,实现多品种的敏捷供给,在获得规模经济的前提下,提供规模经济厂商所难以提供的多样品种,创造顾客价值,以此突破自然资源和土地等初级资源对资源型产业链发展的约束。但是,随着产业链上不同厂商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推进,产业链不断分化,价值环节增加,这导致产业链内各个环节企业之间交易费用不断上升,增加了产业链上企业间共享产品的成本、库存和顾客需求信息等配置性知识的成本,以及产业链上系统集成厂商获取将多个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整合起来的整合性知识的成本,阻碍了产业链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不断降低,这抵消了产业链中企业专业化经济的优势,使得产业链上的企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如图1中PP3点为上曲线上规模报酬递增与递减的拐点。由于P3点之后,规模报酬出现递减,因此,在技术和资本等中级资源的驱动下,资源型产业链分化延伸在此点停止,产业链进一步地演化延伸需要其他的驱动力。

三、知识驱动下资源型产业链的演进

在技术和资本的驱动下,资源型产业链分工程度不断加深,并且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促进了资源型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化发展,这不仅使生产流程更加复杂化,也使得资源型产业链的结构更加细微化,整个资源型产业链的知识存量迅速增加,依靠传统的专业化分工结构已经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输和共享,导致产业链内获取协同效应的难度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通过集中与分散协调统一的块状结构有效克服分散的专业化分工结构与知识共享之间的矛盾,这类似于信息产业中的以功能化分割为基础的模块化结构。块状的资源型产业链由若干个具有一定功能的模块组成,各个模块的内部实现各种知识的共享,模块与模块之间通过显性知识(块与块之间联系规则)进行联系。这样的结构不是强调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专业化,而是在块状结构专业化的基础上,促进块与块之间的交流合作,这样由于减少了共享知识的数量而降低产业链上知识共享的成本。另外,块状化的生产模式使得资源型产业链的产品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呈现一种网状结构,这种网络状产业链其创新是分散的,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创新速度,可以比专业化分工模式下的产业链更加快速低成本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创造顾客价值。共享知识成本的降低和创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块状化的资源型产业链上的企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

如图1的KN曲线所显示,企业一直呈现规模报酬递增,资源型产业链不断分化延伸。对于KW曲线,在达到PP1点之前,也就是规模经济出现报酬递减之前,依靠知识和网络等高级资源驱动的资源型产业链上的企业规模报酬小幅递增。其原因在于,在自然资源等初级资源驱动下,资源型产业链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挥产业链纵向的规模经济优势和横向的范围经济优势,降低成本来创造顾客价值,产业链上企业之间只需共享产品的成本、库存和顾客需求信息等显性的配置性知识,这些知识对于通过知识共享,进行知识创新,创造顾客价值的作用有限,加之产业链上还未形成完善高效的知识共享网络,企业之间共享知识的成本较大。因此,在此阶段,知识和网络等高级资源驱动的资源型产业链上企业规模报酬呈现小幅递增的走势。

过了P1点达到PP3点之前,也就是产业链专业化经济出现报酬递减之前,依靠知识和网络等高级资源驱动的资源型产业链上的企业规模报酬递增幅度加大。其原因在于,随着自然资源等初级资源等驱动的产业链进入规模报酬递减和自然资源约束不断强化的阶段,资源型产业链转变发展方式,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灵敏供应的方式向顾客快速地提供多样的产品,以此创造顾客价值。产业链上企业不仅要共享产品的成本、库存和顾客需求信息等配置性知识,而且产业链上系统集成厂商还要获取将多个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整合起来的整合性知识,这些知识特别是系统集成厂商所掌握的整合性知识,对于通过知识共享,进行知识创新,创造顾客价值的作用显著,加之产业链上各个专业化环节知识交流推动了产业链上知识共享网络的初步形成,相比产业链规模经济阶段,企业之间共享知识的成本降低,因此,在这一阶段,知识和网络等高级资源驱动的资源型产业链上企业规模报酬呈现一定程度递增的走势。

到了P3点后,也就是产业链专业化经济出现报酬递减,依靠知识和网络等高级资源驱动的资源型产业链上的企业规模报酬快速递增。其原因在于,随着产业链上专业化分工推进,产业链不断分化,价值环节增加,知识共享成本上升,阻碍了产业链的创新,这抵消了产业链中企业专业化经济的优势,使得产业链上的企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充分应用信息技术,采取集中与分散协调统一的块状结构有效克服分散的专业化分工结构与知识共享之间的矛盾,实现产业链上各类知识的共享,促进知识创新,更好地创造顾客价值。因此,在此阶段,知识和网络等高级资源驱动的资源型产业链上企业规模报酬呈现快速递增的走势,知识和网络已经成为产业链演化的主导力量。

在实际的资源型产业链的演进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源型产业链所具备的驱动产业链演进的要素资源不同,因此,以上所述的三种要素资源所驱动的资源型产业链的价值创造特征会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在资源型产业链的演进过程中。比如,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有的资源型产业链的运行空间不断扩大,为了控制自然资源,这些有实力的资源型产业链可以有效地进行跨区域的自然资源的整合,以自然资源来驱动产业链生产规模的扩张,创造顾客价值。而与此同时,经过长期的发展,产业链已渐趋成熟,产业链上知识存量不断扩大,并且共享知识的网络已经形成,知识和网络等高级要素不断驱动产业链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这种类型初级要素资源+高级要素资源驱动型,另外,还有可能有:初级要素资源+中级要素资源驱动型、中级要素资源+高级要素资源驱动型、初级要素资源+中级要素资源+高级要素资源驱动型。

四、案例研究

本文选择贵州省瓮福磷化工产业链为研究案例,从资源和土地等初级资源、资本和技术等中级资源、以及知识和网络等高级资源三种要素驱动下资源型产业链的价值创造的视角出发,以资源型产业链的演进过程为背景,分析产业链升级的动力机制和作用机理,以进一步地提出资源型产业链的升级路径。

瓮福磷化工产业链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区的息烽—开阳—瓮福磷化工产业带内(见图2)。该产业带是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产业链相连接为特征的产业带。瓮福和开阳等大型磷化工产业链均分布在这个产业带内,它们发挥着产业聚集的作用,并不断地推动产业创新,延长产业链,使磷化工产业向精深方向发展。

(1)自然资源等初级资源要素驱动产业链的演进。瓮福磷化工产业链是在核心企业瓮福(集团)公司的主导下,利用其传统优势的磷矿石开采和初级磷化工产品加工所积累的技术和资本,通过资本驱动建立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构建企业上下游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而形成的。最初的瓮福磷化工产业链比较短,产品也比较单一。产业链主要是通过提高产品的产量,充分发挥产业链纵向的规模经济优势和横向的范围经济优势,降低成本来创造顾客价值。在这一时期,由于贵州中部地区的磷矿石等初级资源较为丰裕,并且瓮福磷化工产业链主要是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创造顾客价值,因此,对磷矿石等初级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成为这一时期瓮福磷化工产业链发展的主要策略。

随着瓮福磷化工产业链快速发展,产业链不断分化,价值环节增加,这导致产业链内各个环节企业之间交易费用不断上升,增加了产业链上企业间共享产品的成本、库存和顾客需求信息等配置性知识的成本,抵消了产业链中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使得产业链上的企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同时,由于瓮福等地处贵州中部地区的磷化工产业链的长期发展,耗用了当地大量磷矿资源,使得当地的磷矿资源存量减少,瓮福磷化工产业链的发展面临规模报酬递减和自然资源约束双重压力,瓮福磷化工产业链依靠大量消耗磷矿资源,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规模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突破自然资源的约束,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2)技术和资本等中级资源要素驱动产业链的演进。依靠丰富的磷矿资源,瓮福磷化工产业链在初级产品规模化生产的驱动下,资本积累和技术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在此条件下,利用资本和技术,瓮福磷化工产业链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灵敏供应的方式向顾客快速地提供多样产品,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以此创造顾客价值。

对于磷化工产业这样的传统产业来说,实现敏捷供给的方式是协调整个产业链上的供货商、生产商和分销商,使整个产业链能够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产业链上各个厂商之间大规模多频度的信息交流,增加厂商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低成本地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需要进行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产业链的需求管理,提高产业链的集成度,加快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

随着瓮福磷化工产业链上不同厂商之间专业化分工的推进,产业链不断分化,价值环节增加,这导致产业链内各个环节企业之间交易费用不断上升,从而增加了产业链上企业间共享产品的成本、库存和顾客需求信息等配置性知识的成本,以及产业链上系统集成厂商的知识整合成本,阻碍了产业链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使得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不断降低,抵消了产业链中企业专业化经济的优势,导致产业链上的企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产业链分化延伸停止。

(3)知识和网络等高级资源要素驱动产业链的演进。在技术和资本的驱动下,瓮福磷化工产业链分工程度不断加深,并且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促进了磷化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化发展,这不仅使生产流程更加复杂化,也使得产业链的结构更加细微化,促使整个产业链的知识存量迅速增加,这样依靠传统的专业化分工结构已经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输和共享,导致产业链内获取协同效应的难度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集中与分散协调统一的块状结构的形成,能有效克服分散的专业化分工结构与知识共享之间的矛盾。另外,块状化的生产模式使得瓮福磷化工产业链的产品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呈现一种网状结构,这种网络状产业链其创新是分散的,这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创新速度,它可以比专业化分工模式下的产业链更快速地和更低成本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创造顾客价值。共享知识成本的降低和创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块状化资源型产业链上的企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

(4)在瓮福磷化工产业链实际的演进过程中,由于在各个阶段所具备的驱动产业链演进的要素资源不同,以上所述的三种要素资源所驱动的产业链的价值创造特征因此会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在产业链的演进过程中。首先,在现阶段,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共享网络的完善,瓮福磷化工产业链的运行空间不断扩大,为了控制产业链发展所需的各种初级资源,瓮福磷化工产业链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以资源来驱动产业链生产规模的扩张,从而创造顾客价值。这种类型的产业链升级属于初级要素资源+高级要素资源驱动型。其次,瓮福磷化工产业链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经过长期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发展和资本的积累已达到相当的程度,随着知识共享网络的完善,瓮福磷化工产业链的运行空间不断扩大。为了控制异地市场,利用异地企业的生产技术,在更大的范围实现专业化分工经济,瓮福磷化工产业链同样会进行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以技术和资本来驱动生产的扩张,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以此创造顾客价值。这种类型属于初级要素资源+高级要素资源驱动型。第三,在瓮福磷化工产业链的发展初中期,产业链的演进是在核心企业瓮福磷矿和瓮福磷肥厂的主导下,在利用国外成熟的磷矿石开采和初级磷化工产品加工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专业化分工,以及本土化技术的研发,利用积累的资本对当地的磷矿资源进行有效地控制,即以磷矿资源来驱动产业链生产规模的扩张,创造顾客价值。同时,以技术和资本来驱动敏捷生产方式的扩张,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来进一步创造顾客价值。这种类型属于初级要素资源+中级要素资源驱动型。

五、结论

第9篇

这一切都将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在襄樊,当地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恐怕比全国一线城市还要高。究其原因,一切都源于襄樊正在打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古城新引擎

襄樊能够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绝非偶然。

上世纪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襄樊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产业的发展为其赢得了“车城”的美誉,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当地已形成了齐全的产业门类和产品结构,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零部件基地,同时也是东风重要的整车、主机、和关键部件基地。

“襄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形成,始于东风襄樊旅行车公司对整车的研发和开发。”襄樊汽车公业办主任陈洪基告诉记者。

他介绍,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龙头企业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在技术上一直都走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在准去把握行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各种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应用了一系列车身和底盘电动化关键技术,形成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客车的制造工艺,为襄樊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打下基础。

近年来,襄樊汽车产业着力于新能源汽车及部件领域的开发和生产,部分产品进入市场。雄厚的汽车和零部件研发制造业是襄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原始资本,利用现有的研发和制造平台着力于车用燃料(能源)、动力装置、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和改造,成为襄樊新能源汽车及部件研发生产的基本路径。

“在产业链形成前期,政府就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发展了。”陈洪基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策辅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轮廓逐渐开始清晰。

经过近年来发展,襄樊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整车、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和相关零部件的研(开)发、制造等产业和产品形态。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在今年7月16日的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动车展上,国内首款量产并投入示范运营的东风天翼纯电动物流车,一经亮相就引起广泛关注。据襄樊东风旅行车公司(简称东旅)整车技术室高级工程师彭建斌介绍,这是东风旅行车公司继东风天翼纯电动城市公交、纯电动商务车之后,推出又一款新能源汽车产品。

彭建斌还告诉记者,自2005年致力于纯电动车的研发开始,该公司先后攻克了电池绝缘、电机稳定等多项技术难题,获得了17项国家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掌握了驱动控制核心技术,成为国内首家同时通过的混合动力客车和纯电动客车等新能源汽车通过生产准入审查的企业。

东旅为产业链提供的整车和底盘技术,不是简单的对传统车的改装,而是对车型和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而像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等一些我们不常见到的零部件企业,同样是产业链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海世博会上,服务运营的新能源汽车有50%的驱动电机和控制器都是襄樊宇清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宇清动力)生产的。特别是电驱动机械式自动变速系统(EMT)。

“EMT是中国原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变速器。从市场来看,EMT还属于稀缺产品。”宇清动力副总经理郭新堂说。

据郭新堂介绍,发展EMT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形成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除了是上海世博会最大的新能源电机与控制制造供应商外,产品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运用,已装车800多台,总量全国第一。

另外一个不容易看见,而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件就是动力电池。它被称为电动汽车的“血液”。

3月11日,从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所传来好消息,襄樊国通青山电动汽车公司(简称国通青山)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钒锂汽车动力电池,30项检测合格率达到100%,性能优异。公司董事长石俊告诉记者:“公司今年还将新上10条电池生产线,形成3000台的电池生产能力。”

此外,8月10日,位于襄樊市邓城大道台子湾的中西部地区首座电动汽车充电站――湖北襄樊邓城充电站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此次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具有为电动大巴、中巴和小型轿车充电的功能,配有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光伏及逆变设备一套,可同时为5辆大巴、8辆中巴同时充电。此举,标志着襄樊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向工业化迈进。

湖北追日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充电机,以数字处理器为核心,通过优化的程序和模块化的结构实现对动力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

“我们的智能充电机20分钟即可对电动汽车充电80%,解决了一般充电机给电动汽车充一次电最少需要3个小时的难题。并且,在动力蓄电池需要放电时,可将能量回馈电网,节能降耗。”公司副总经理张建营说。

“尽管襄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善,但一个地区把所有的零部件都做完是不现实的,还有一些零部件必须通过市场采购才可以实现。”陈洪基说。外地相关企业针对襄樊汽车市场的发展拟在襄樊建立新能源汽车部件企业,也为襄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提供基础。

将产业化进行到底

与其他城市主打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不同,襄樊的新能源产业主打新能源汽车,并将此进行到底。

今年4月27日,襄樊市人民政府已经与东风汽车公司签订《促进襄樊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未来5年,双方共同努力把襄樊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汽车整车、动力总成、重要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汽车试验、检测基地;汽车及零部件销售和物流集散基地”。

经过长期和多方的努力襄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慢慢得到国家的认可。但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新能源示范推广城市的名单中,襄樊未能入列,为此有媒体担心襄樊新能源产业能否顺利发展。8月11日,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4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增加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通知》,进一步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在现有20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增加襄樊等5个试点城市。在25个试点城市中,仅有襄樊、南通两个地级市入围,其他23个城市均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

一周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客车项目在湖北省襄樊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奠基,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首家规模化的在建新能源客车基地。作为东风汽车公司的十六个新能源战略项目之一的东风股份新能源客车项目规划投资6.5亿元,到明年上半年,将先期建成2000辆整车、5000辆底盘的新能源产品生产能力。

第10篇

应用为王

云计算时代与互联网时代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互联网时代强调内容为王,而云计算时代强调应用为王。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应用,那么云计算将无法落地。

近三年来,国内许多地方都在建设大型的云计算中心。许多业内人士担心,在云基础设施建成后,如果没有适合的应用,那么这些云基础设施将闲置,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彩云计划”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要走应用之路,并且将云计算应用与移动互联网应用进行结合,从而开辟出一条独特的云落地之路。

参加此次国际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研讨会的许多厂商都是从事移动互联网应用、云应用或物联网应用开发及运营的。会上展示的云音乐平台、手机搜索、城市交通物联网的应用、高铁智能列车乘务管理移动应用、高铁车站运营维护管理移动应用等都是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典型。这些应用虽然有的已经投入使用,但是大多数还处于研发和测试阶段。尽管如此,这些生动的实例、超前的理念还是让人感觉到,未来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事企业社交媒体、移动和云计算应用的码实科技(Mash5)之所以落户苏州科技城,也是看到了中国的行业客户对云计算有着旺盛的需求。

在与从事高铁软件系统开发的易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触的过程中,码实科技首席执行官夏淳博士发现,高铁客运服务系统正处于从以调度为中心到以旅客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个技术架构支持泛在协同应用,从而实现实时信息沟通与业务协同。码实科技的核心技术――卡计算与云际协同,正好可以满足易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需求。

两家同在苏州科技城的企业就此开始了合作,而双方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等共同研发的高铁移动应用也自然而然成了苏州科技城着力打造的高铁云应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谁来搭桥

“彩云计划”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将苏州科技城打造成一个云应用的基地。但是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聚合应用,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云应用生态链呢?苏州科技城云计算卓越中心应运而生。

谈到云计算卓越中心的创建,就不能不提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夏淳。他在会上介绍了苏州科技城卓越中心的来龙去脉。

一提到卓越中心,许多人很自然地认为,它就是一个技术研究或产品开发中心。其实在美国,卓越中心首先被看成是一种有效的市场营销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聚合产业资源的成功模式。比如Accenture在美国芝加哥建立的卓越中心,就将惠普、IBM、Oracle等大厂商的解决方案全部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经过验证的参考架构,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应用的整合与创新。在卓越中心里,产业链中的各个企业可以联合创制并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示范中心向客户展示。夏淳表示:“卓越中心是一种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卓越中心的成员可以分享市场资源,同时促进产业联盟的形成以及技术的标准化,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正是看到了卓越中心的独特作用与价值,夏淳于2010年2月在美国硅谷创立了硅谷卓越中心(SVCoE),并且按行业聚集技术专家与创业者,此外还将SVCoE与TEEC(清华企业家协会)天使基金进行对接,从而形成了一个产业的孵化器。在夏淳的构想中,卓越中心不止一个,而是一个由分布在各地的以不同技术为侧重点的多个卓越中心组成的联合体。在码实科技落户苏州科技城后,将卓越中心这种模式引入到中国的计划一直在夏淳的头脑中酝酿着,而苏州科技城进行云计算产业规划为卓越中心落地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如今,苏州科技城云计算卓越中心的成立不仅圆了夏淳的一个梦,而且为“彩云计划”打上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标签。苏州科技城云计算卓越中心将围绕云计算应用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打造相关产业链及市场生态环境。它将成为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的中立载体。

夏淳介绍说:“以卓越中心为依托,众多中小型的创新型企业可以团结起来,进军主流市场,并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卓越中心将起到示范中心的作用,可以展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教育市场。”苏州科技城云计算卓越中心可谓一专多能。它不仅是行业技术标准化中心,而且是聚合人才和知识产权的创新中心,还是利用聚合的市场资源加速初创企业市场化的孵化中心。夏淳表示:“卓越中心将来还可能成为一个专利中心。在整合各家方案的基础上,卓越中心可以把相关技术转化为技术专利,让卓越中心的成员共享。码实科技准备将自己现有的10多项专利贡献给卓越中心。”

在苏州科技城云计算卓越中心揭牌的同时,许多参加国际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研讨会的厂商当场就在协议中签字,自愿加入卓越中心。

从100亿元到500亿元

苏州科技城在着力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的基础上,还将在园区内建设一个智慧谷。智慧谷是一个位于山体之间的U形峡谷状基地,其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这里将被打造成企业研发总部基地,着重发展和引进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和互联网技术、高铁技术应用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彩云计划”的犹如吹响了苏州科技城建设世界级创新型科技园的冲锋号。苏州科技城将依托苏州及华东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雄厚的基础,围绕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大力扶持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并计划在5年时间内,在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领域形成100亿元的产业规模,同时带动相关产业链形成500亿元的产值,从而将苏州科技城打造成华东地区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产业基地。

第11篇

【关键词】价值网 物联网 产业链协同 创新 对策

一、引言

产业链协同作为一种构建并有效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思想,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还比较落后,物联网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主体概念被提出来,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但受多行业发展、行业壁垒、核心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产业链协作程度相对较低,且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不均衡性发展状况较为显著。只有通过对价值网及产业链协同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构建客观的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产业链协同模式,并对协同效应进行评价,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对策,推动物联网产业协同的创新发展。

二、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产业链协同模式研究

(一)价值网对物联网产业链协同的影响

价值网来源于价值链,通过以价值链的思想为载体,实现了价值创造从链状到网状的发展思维跨越,一方面能够解释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基本过程,另一方面还能从整体的价值创造角度出发,满足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进而引导企业积极的推动自身发展,以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与市场的变化。价值网是对传统的产业链形态的重塑,基于价值网的产业链协同管理是对传统的产业链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价值网模式使得网内成员超越传统模式中的线性关系,在运作中更多的表现出共享与互通的发展状态,以提高整体的协作性,推动良好效果的产生。

(二)物联网产业链价值网协同效益

现阶段,中国已经有一些地区成立了物联网产业联盟及产业园区,但并没有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与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较为显著的不均衡性发展状况。另外,协同机制与规划意识的相对弱化、研究成本过高以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相对较低等因素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规模化的形成[2]。因此需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推动国际合作与政企合作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是中国物联网实现长足发展的重要前提。另外,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构成了中国物联网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动产业链不同层次的协作,实现内外联动与上下联动,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产业链协同网络模型

现阶段,中国的物联网产业还没有真正的实现协同发展,从现阶段中国市场发展与市场环境分析,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的摸索时期,很难有创新与发展。只有加强对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以及运作模式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因此构建产业链协同网络模型,促进物联网产业行业融合与技术融合是实现物联网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产业链协同网络模型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

管理协同主要表现为整个产业链的战略性机能,参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企业之间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及消费的基本属性,并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这一战略规划需要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并促进企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管理协同主要是指通过制定整个产业链的运作原则,指导产业链不同的不同企业实现自身战略发展目标与全局发展目标的统一,进而不断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

物联网产业链运作协同主要是以产业链协同管理为基本途径,不同企业按照共同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发展规划来进行运作,包括信息的采集与支撑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物联网产业链的产品应用协同主要指信息平台协同、销售网络的共享、产品与应用的合作开发等内容,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要有效的利用信息共享机制,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

三、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产业链协同效应评价体系构建

物联网产业链协同效应评价目的分析。物联网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物联网的国际化发展,物联网产业链协同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与传统产业与行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对物联网产业链协同效应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了解现阶段物联网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实际水平,以建立有效的产业链协同效应评价体系,进而实现物联网产业链协同的最优化发展。

本文提出的物联网产业链协同效应评价体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管理协同效应评价指标。管理效率主要是通过发挥产业内核心成员的重要作用,围绕物联网产业进行协调与管理,以最大化的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业链的管理水平;目标一致性主要反映了物联网产业链上不同节点成员的目标协同度,通常目标的一致性越高,则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就越好;协作能力主要是说物联网产业整体的协调能力与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还包括产业组织的工作效率等内容,反映了产业链各节点成员彼此之间的协作程度;信任度主要反映了产业链上不同节点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到资源、信息的共享,一般信任度越高,说明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就越好。

第二,运作协同效应评价指标。资源共享主要是指物联网产业内部有效实现资源共享的程度,包括对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与知识资源等的共享,通过共享来提高物联网产业链的整体实力;技术合作创新主要是指物联网产业内成员技术合作的能力、先进性与创新程度;技术合作范围主要是指物联网产业内部技术合作的范围,比如传感器等的制定标准,通信网络等协议的规范性,产品的开发等,是否有技术壁垒,是否能够跟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平台共享主要是说物联网产业链不同成员能否共同利用一个通用的平台,不同成员的SCM等系统能够实现互通互融;传输网络共享主要是说采集到的信息能不能在共有网络上进行传输,实现信息的有效融合。

第三,产品与应用协同效应指标。市场信息的共享主要是指产业链中一些成员在了解市场需求并收集相关信息后,将共用的信息到平台上以供其他的成员参考,以节省产业链信息收集的成本;新产品的应用开发主要是指以物联网为基本载体实现不同企业产品与业务的合作开发,根据市场的基本发展要求研发出面向用户的产品;产品应用开发种类与成本中,种类主要是指物联网产业开发产品是否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本主要是指产业链内不同企业进行合作开发的计划与预算,通过对成本进行预算,以避免不必要的开支;销售网络共享主要是将物联网产业链上不同成员的多种产品与销售渠道进行组合,以充分利用彼此之间的资源与销售渠道,全方位的推广物联网产品,扩大市场占有额。

四、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产业链协同对策研究

(一)管理协同对策分析

第一,要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建立价值网内相对稳定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产业链的聚合效应,促进物联网产业的深入发展。产业链协同合作需要有一个中心成员来领导其他成员,并利用网络与用户资源来获取产业的最大经济效益,形成合力的价值链增值结构与分配模式,鼓励多种合作模式的形成,比如物联网的运营商可以与网络设备商或者内容提供商等进行合作,以有效解决技术、服务内容、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难题,开发出更优质的产品。

第二,要强化价值网内企业文化假设,以推进整体价值目标的实现。现阶段物联网产业链内不同成员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彼此之间的文化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在不同的企业之间树立一种统一的文化意识,以便于用相似道德理念来实现经营,从而为产业链协同管理提供方向。

(二)运作协同对策分析

第一,产业链价值网内采集与标识协同的对策要求,应重点建立以RFID技术为中心的无线电监测中心与电子标签产品检测中心,建立自主的物品编码,实现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内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

第二,产业链价值网内感知协同对策要求,应十分重视信息的采集与感知,利用手机与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与感知的基本平台,形成信息的规模化采集模式,积极推动区域传感中心的建设,以实现不同区域中心联网,推动信息采集与感知的协同化发展与管理。

第三,产业链价值网内处理协同对策要求,要突出云计算、海量存储与智能处理等几方面的内容,云计算将计算机人物分布到计算机服务器上,使各种系统按需获取计算能力与存储空间等,另外还能有效消除信息孤立的缺陷,实现数据规范化处理与存储,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有效推动信息协同处理的发展。

(三)产品与应用对策分析

第一,要强调价值网内的市场调研与信息收集能力,在动态的市场中,不确定的需求使企业无法按照计划来实现自身的管理职能,因此需要借助价值网系统的不确定性过滤机制,使企业与用户实现紧密的互动来对产品需求变化与购买进行预测,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预测产品的需求波动,形成特定的产品体系与弹性化的需求模式。

第二,突出价值网内的共性平台,通过共性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掌握实际的供需要求与生产运营状况,保证产业链不同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共同应对市场需求的波动与变化。比如建立云计算整合平台等,进行资源与业务的整合,推动物联网应用的协同化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物联网作为中国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新兴产业,已经越来越受到各行业的重视,物联网产业链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完善程度与运作的高效程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产业实现持续与稳定的发展。因此分析产业链协同与价值创造活动能够有效的解决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推动物联网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冰,黄以卫.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研究[J].电信科学,2011,(27).

[2]鲁铭,陈玉川.物联网价值网络的结构研究[J].经济纵横,2011,(3).

[3]左超.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研究[C].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29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产业;信息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信息产业的涵义

在当今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产业”这个名词不再陌生,它的概念也不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关于当今的信息产业的概念,以及国际上关于界定信息产业范围有许多种观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则将信息产业的概念在原来主要指制造业、软件业、通讯业和IT服务业的基础上,扩充了文化、出版、广播、影视、市场信息、市场调查、游戏动漫等内容。一般而言,信息产业是由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构成[1]。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今天,发达国家中1/2以上的从业人员从事以信息为主的工作。如果现在的预测准确无误,那么在未来10年人类的全部工作中将4/5与信息有关[2]。而在世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一直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早在1983年国家制定新技术革命对策时就把发展信息技术纳入了国家对策;1986年制定“863”计划时,又把信息技术列为重点开发的高技术领域;1993年进一步提出将建立“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列入加紧开发的大项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兴起,中国也提出了基于网络的“三金”(金桥、金关、金卡)工程建设计划。从建国以后信息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到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中国的信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发展速度增长,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信息产业的年总产值由100亿元增加8000亿元,增长了80倍。中国在消费类和投资类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方面已经成为了世界信息产业大国。

如今,信息产业已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例如,在信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信息服务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形成了中大型的规模和相当的竞争力。以典型的信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来说,2008年增加值总量达到7859.7亿元,同比增长17.21%。而2009年在电信业务方面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5553.6亿元,同比增长14.86%;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79.89%,其中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74721.4万户,普及率已经达到56.27%,移动用户数占电话用户总数的比重达到70.43%[3]。

三、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的关键

当前我国信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从总体上中国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的是,本土企业面临着核心优势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困境。

首先,与国外公司相比,本土企业多而不强,缺乏能整合各环节经济资源的链核。中国在信息产业企业总体竞争力比较弱的情况下,出口的只是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低端信息产品,而国际资本和国际信息产品占领的却是增长迅速的高端信息产品市场。无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还是自主创新能力,跟国外优秀信息企业相比,差距很大。海尔在国内电子信息企业中算是实力强大,旗下品牌众多,但也只有白色家电等“传统保留节目”算得上是主导产品,电子信息类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仍然有一定差距。我国信息产业链缺乏能整合各环节经济资源的“领头羊”,产业链基本上呈孤环、断链、短链的状态,集成竞争力被大打折扣。因此,由信息产业推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的基础上,要想在国际信息经济的大潮中不被淹没,我国只有加快促成信息产业链形成,提高信息产业链集成竞争力。

第二,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资源所限,长期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信息设备制造业,而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的发展远落于其后。这种信息产业发展“头重脚轻”导致了上游环节的生产能力大于下游环节,产业环节不配套,上游大量产业资源被闲置的结果。因此,要解决信息设备制造业产业能力过剩问题,要加快发展我国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

第三,虽然现阶段国内许多信息产业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但多数限于低端制造,并未参与核心技术研发,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信息产业目前仍是一种层次较低的国际化。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当调整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在继续引进国际先进信息技术和产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鼓励国内信息产业企业积极的引进国际先进信息技术,限制引进一般的产品、设备和生产线,特别要鼓励国内信息产业企业开发高端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对外开放国内信息市场的同时,做到切实的提高国内信息产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乎和竞争力,要做到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自己能订立出国际标准,才真正能够与跨国信息产业企业展开竞争,才能在信息经济中获取丰厚利润。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产业发展中,信息服务业和内容业是信息产业链条上高增值、高利润、高附加值环节,是提高信息产业链集成竞争力的关键。信息服务业已成统领信息技术产业的中枢神经,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IT硬件制造商向软件与服务转型,并带动了其它制造业的转型。从长远看,信息产业价值链的重心将向上游迁移,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是信息产业重要的发展趋势[4]。而且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人才济济,在全球信息产业第二次转移中,正吸引着大型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和公司总部纷纷向我国转移,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蒋霞美.我国信息产业链逻辑结构解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25(4):153-156.

[2]李仁主.项目选择与高起点扩张[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