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

时间:2024-04-02 10:1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

第1篇

一、洞察整合优势,感知整合效值

1.在真实中再现,提升实在意识。科学知识相对幼儿的接受能力而言比较生硬,儿童常常难以理解与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多媒体课件时,不仅要关注信息手段外在的生动形象性,更要强化考量信息手段对突破科学知识的重难点所起到的作用,让信息手段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觉察与关注到的事物现象形象、清晰、准确地定位在孩子面前,起到高度浓缩、放大核心的教学效益。例如在组织“小水滴旅行记”这一活动时,教师旨在让孩子了解雨滴的形成过程。在针对这一活动的重点时,教师就为孩子制作了充满童趣的课件,将雨滴在空中的形成过程通过鲜活的形象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解开儿童内心的种种疑惑,有效地引导孩子攻克的认知难点,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认知中拓展,提升想象范畴。科学认知就是要让儿童在思维过程中经历矛盾,新认知体系的形成就是要让孩子在经历矛盾、克服矛盾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思维假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契合孩子的认知需要。但在实践中,儿童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往往难以大胆的假设与思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认知与思考,从而引导孩子在自由的联想中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利用传统故事《乌鸦喝水》进行了科学探究性学习“如何才能喝到水”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各种鲜活的认知状态,为孩子再现了故事本身,从而将鲜活的问题呈现在孩子前面。正是信息手段的不断利用,孩子才能释放了自我思维力量,进行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想法。

3.在画面中引导,提升观察效益。由于所要教学的科学知识与孩子现实生活有时具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小小年纪的幼儿来讲着实有一定的难度。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探索过程如果能够简洁化、直观化,就能引导儿童删繁就简,把握孩子的热值规律,给予孩子更多地实践探索,从而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垃圾藏到哪里”时,知识点相对就比较繁琐,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进行描述,易于造成幼儿思维的混乱。而如果将其制作成鲜活的场景画面,儿童就能一眼识别,并形成鲜明的形象认知,让孩子在耳目一新中,获取知识的丰富性,实现内化效率的提升。

二、紧扣整合优势,促发整合质态

1.开课有趣,唤醒探究动力。幼儿尚没有建立自主的认知动力,他们对于科学认知完全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把握与认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首先良好的开端入手,在开始就让孩子在高效的兴趣动力下进入教学内容。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充分考量教学内容与儿童学习的认知特点中,教师就应该了解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原则,为孩子制作出鲜明可感的动画场景,促发孩子求知欲的提升,让幼儿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认识竹笋”的过程中,教师考虑到安全因素,无法引领孩子真正地走进自然,真实地观察孩子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教师就为孩子播放了关于春笋的视频录像,孩子被竹林的色彩和外形深深吸引,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孩子的观察能力。

2.图像真切,聚合知识经验。儿童不是机器,更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让儿童掌握各知识如果关注孩子掌握知识的过程。但在很多科学知识教学的重难点时,教师引导儿童以主动实践的探究之态融入到教学之中,但是由于孩子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在体悟科学的重点之处时总会遭遇思维受阻的情况。正是在儿童认知需要的时刻,教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图像资源,将教材内容与孩子的实际认知需求结合起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植物是怎样长大的”,教师一直引导孩子进行现场观察,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孩子的观察一定是随机的,他们所取得的成果也一定是零碎与松散的。而植物的生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此观察孩子的所得也就有限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根据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段,将植物生长的重要环节呈现给孩子,让孩子在视频录像的几个节点中,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与几个孩子共同合作栽种了种子,并将其拍成了录像视频,让孩子在观察中进行体悟与思考。

正是依据现实中的操作,将日常儿童零散的内容进行调整,为孩子建立了更为丰厚的科学知识,形成了更佳的知识经验体系。

3.反馈及时,满足认知需求。及时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对自身教学策略的检测,更是对儿童掌握程度的一种了解。而在幼儿科学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手段就让孩子带来了更为有效的能动性,让孩子在教师根据信息手段的强大功能下自主去发现、去调整。例如在教学关于“蝌蚪”的内容时,教师引导孩子围绕着“蝌蚪爱吃什么”进行探究。答案得出不少,但孩子们究竟掌握了多少呢?教师则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了这样一幅画面:一排蝌蚪,一排各种各种的食物。孩子们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蝌蚪与实物的搭配,将其中一只蝌蚪移动到对应的食物上去。如果是蝌蚪喜欢吃的事物,就会呆在原地;如果是不喜欢吃的东西,就会自动退回。孩子对这类动感十足带有游戏性质的反馈方式非常感兴趣,并在积极实践过程中有效参与。

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充分调动起了孩子的好奇心理,提升了孩子的认知欲望,同时也为孩子创造性思想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科学知识是深奥的,这与儿童形象化的思维特点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如何消解这样的矛盾?紧密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就要充分考量科学知识与孩子认知能力,才能在两者之间的链接点中选择信息手段,提升认知能力,为孩子形成初步的科学体验服务。

未来的农村

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仙都小学三年级(1)班 林锦杰

到了22世纪,农村里再也看不到零星破旧的房子了,农民伯伯都搬到了现代化的新村庄了,住上了高楼大厦,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上,只看见绿油油的庄稼,看不到一个人在干活,农民伯伯再也不用日晒雨淋了,他们只需在宽敞的工作室里轻轻摁一下按钮,全副武装的机器人就到田间地头里埋头苦干了。稻子从播种到收割再到自家粮库,全部操作都是现代机械化了。

在那宽广的文化广场上,爷爷奶奶们下下棋,打打太极,跳跳广场舞,多么逍遥自在!小朋友有的跳绳,有的跳皮筋,有的玩游戏……其乐无穷!

第2篇

关键词:元认知;反思性教学;元认知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17-02

一、元认知的内涵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21世纪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必须学会学习。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并且要求学生思考自己的思维的过程,即学生要具有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是个人为了理解和学习所必需具有的、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1]。元认知不但包括学生使用的策略,还包括学生知道什么时候及如何应用它们。当一个人具有元认知能力,他/她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否有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策略进行反思被认为是衡量成功教育过程的指标。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主要批判就体现在传统模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反思和元认知技能。

弗莱维尔(Flavell)于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元认知研究开始在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教学领域开展,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策略能力,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祖林(Kozulin)的研究表明,受过元认知培训的学生表现与受过元认知培训的教师作为教学中介者所表现出来的素质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受过元认知培训的学生和教师能更有效地运用元认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科祖林(Kozulin)在其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年会上的论文《谁更需要元认知:学生或是教师》中指出,教师解决认知问题的能力与反思其解决问题策略能力方面有很大差距。所以无论是针对那些教公认学业成绩差的少数学生的教师们还是一般教师培训,尤其要给予元认知足够的重视[2]。拉赫曼(Rahman)在其论文“元认知意识强的教师能培养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吗?”得出结论,元认知意识强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业方面表现更好[3]。

在我国外语教学界,近十年来有关外语教学的元认知研究,除了杨文滢[4]研究了步骤和模式外,都是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一定时间的元认知策略训练证明培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具体语言技能和学习质量。此类研究都是以学生元认知为研究对象,教师元认知如何及其与学生元认知是否存在相关很少被研究。只有吴迪从教师元认知的内涵和结构入手,结合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教师元认知与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他指出,“教师元认知能为教师提供自我和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保证,加强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5]

本篇文章着重论述如何提高教师元认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定义、特点和趋势

提高教育质量是目前各国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教师专业发展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教育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说法不一,但一般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叶澜,白益民1996)[6]。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进行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认为教师应该具有两类知识,关于学科的知识和教育的知识。第二是强调教师要有实践反思取向,即教师实践知识和促进教师以某种方式反思。第三是教师以哪些途径和方式促进专业发展。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总结其中的共同点可以理解为: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个体对自己实践的不断反思、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

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步确立了教师发展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机构不断创新,但是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不平衡。虽然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差距,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由教师群体的和外在的专业提升演变为教师个体的和内在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提高教师质量,促进教师不断增强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教师元认知能力是教师个体的和内在的专业发展,外语教师教学元认知是指教师了解培养学生元认知所必要的知识,通常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在特定环境下所应有的教学策略和技巧。教师对于教学必需的知识的理解对于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外语教师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及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元认知能力将是自身专业发展的根本。

三、提高教师元认知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元认知,培养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有利于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者,有利于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提高教师元认知?如下两点可以借鉴。

1.开展外语教师教学元认知培训课程,培养外语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鉴于外语教师对于元认知及元认知策略的理解参差不齐,培养教师元认知能力首要的就是由专家向教师介绍元认知,具体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激发教师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高级管理过程,并分析教师教学元认知。主要涉及三方面。计划过程、监控过程和评价优缺点的过程。教师可以就量表式问卷作答,并算出以上三方面的得分。分析教师得分结果时,侧重对自我优势和劣势的反思性自我分析。然后培训专家分发活页,对于如何展开教学给予建议。这些建议仍然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价三方面的指导。这种活页能用于开展行动计划,提高教师对教学的高级管理水平,教师因此能从元认知角度更加系统地思考教学过程。另外一种提高外语教师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就是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元认知研究标准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

2.培养外语教师对教学的批判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教师以一定的元认知知识为基础,伴随元认知体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知监控的过程。培养外语教师对教学的批判反思能力,以此提高外语教师元认知监控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第一,鼓励外语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使教师意识到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和自我成长的关键。第二,学校应对外语教师对提高教学所付出的努力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学校要考虑教师在反思方面的具体要求,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外语教师自觉反思。第三,对于外语教师的反思要加以引导,要指导教师具体地直接地对日常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调整改变教学行为,行动上有所体现。第四,对反思的方法和内容邀请专家进行指导。要创造有利于教师反思的机制和环境,使外语教师做到经常反思,让他们主动进行思想交流,如教师间定期进行交流讨论活动。反思的内容包括对经验进行反思;对各种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问题进行反思,如反思某次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过程是否根据学生的个体进行调整,等。

四、结语

目前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对于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元认知的水平和能力成为广大教师和研究者们研究的热点,但是研究很少涉及到教师的元认知。本文通过探讨如何提高教师元认知能力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及专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考察教师实际课堂行为,来检验课堂行为是否反映出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元认知意识强的教师是否能更多地思考自己课堂上的行为,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Flavell,J.H.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In L. B.Resnick (Ed.),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J]. Hillsdale,NJ:Erlbaum,1976:231-236.

[2]Kozulin,A.Who needs metacognition more:students or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M].Canada:Montreal,2005.

[3]Rahman,F.Do Metacognitively Aware Teachers Make Any Difference In Students’Metacogn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2010,2(6).

[4]杨文滢.关于将元认知训练纳入英语教学之研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28-29.

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行业逐渐进入全面改革阶段,素质化教育实施以后,高中生物教学方式逐渐多元化,而且教学内容也逐渐放在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方面。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很大提升,这一点在学习中尤为重要,它是现代教育改革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课题。本研究主要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元认知

元认知理论是在结合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教学。元认知指的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在所有的认知过程中,元认知肩负调节和监督的关键作用,极大程度上构成了生物的思维模式。

1.高中生物培养元认知能力的原则

1.1内化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是指学生采用元认知技巧和方法进行训练,强化对元认知技巧及方法的掌握,从而内化为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并且在新环境能够对这一技能合理的使用,实现该技能的循环应用和不断深化。内化原则主要理论支撑点是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一种自控、自动化和整体监控程度,这些都是经过转化而得,同时也是把外规则内化的必经过程。

1.2反馈性原则

反馈性原则是指在培养元认知过程中,培养重点是自我评价、自我反馈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和意识。元认知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馈性,如果在元认知培养过程中去掉反馈原则,那么元认知能力培养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教师不能只单纯的进行教,还需要实施必要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元认知活动实施合理评价。

1.3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在元认知能力培养中,需要全面考虑效果和投入关系,合理评价训练效果。因为本文是将高中生物教学知识作为研究对象,所以,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元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方面,对元认知能力培养效果评价,这三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效果。

2.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措施

2.1提高教师元认知水平

由于教师对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效果具有主要影响作用,所以教师本身必须要具备较高元认知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克服“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让学生通过自我意识自主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元认知能力培养得失,以此达到完善教学的目的,这一切效果的实现都必须是建立在教师高元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例如,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学习主要目的让学生理解与掌握生态系统内容,而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对内容进行识别,生态系统营养成分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对内容灵活运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主要是应用内容。依照学习要求的不同,学生科对时间自由、合理分配,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对学习任务与目标的了解,深入、全面的认识教材编排体系。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材中的技巧、方法与思想,以此领会作者的根本意图。

2.2对学生传授有关元认知知识

教师若要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就应该从提高元认知能力入手。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元认知知识内容,让学生对元认知结构和实质有基本了解,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从而获得学生的支持,另外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也要明确教学目标。

例如,在为学生讲述细胞结构知识时,所有结构编排方式都是这一结构的结构、功能与位置,基于该目标提示,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整理,方便在自身知识网络中纳入新知识,以此形成相应知识结构,高中生物教材囊括有遗传学发展史,国内外科学家探索出DNA双螺旋结构、酶、植物向光性、光合作用以及遗传学等定律,学习以上知识期间,一方面要对定律发现过程加以了解,另一方面还应该学习国内外科学家高尚品质,对其研究思路进行深入剖析,对其问题思考方略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从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深入实际,为其科学思维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2.3引导正确归因,激发成就动机

归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两者与教学息息相关,挫折失败和绚丽多彩都是人生常态,学习挫折易让学生产生自己能力不足的想法,形成一种“习得性失助感”,会对学生成绩提高动机产生影响。教师应该认可学生所做出的努力,让他们意识到努力是有效果的,也是值得的,并且给他们正确的参照标准,及时发现自身变化。

例如,高中生物组织中如何鉴定脂肪一节中,需要徒手对花生种子进行切片,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从而获得切片制作技巧,这样就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反腐练习的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尤其是日常学习较差的学生,会重点表扬,以增强其学习信心,并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领悟学习的真谛。

3.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学有多种教学方式,但需要通过元认知理论对其进行合理调节,使学生元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由现状可以看出,元认知能力可以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大程度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并提高学生的知识协调能力。从教学中得出结论,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记忆能力本身不具有可比性,只有通过情境教学培养的认知活动才是对学生元认知能力进行真正培养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田慧.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措施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101-102

第4篇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认知能力 培养模式 创新策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职高语文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认知能力训练,职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往往只是为了通过考试甚至能够毕业。在学习中,容易把注意力停留在对所学的显性知识的简单获得上,而忽视语文知识所蕴含的思想。当前,新课标倡导把学语文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这种转变的实现与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训练紧密相关。我就如何培养职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提出了见解。

一、认知能力培养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职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还是对职高语文教学的转轨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职高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还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和调节的认知过程。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虽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知识水平方面与许多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相比并无绝对优势,但在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却不可同日而语,他们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加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更自觉地使用有效的知识工具和策略方法。

2.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调控语文学习活动,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仅重视所学的内容,而且随时清晰地关注着自己的学习过程。由于认知是把学习主体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因此,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就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语文学习过程,使他们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都能顺利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模式

要想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必须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旧模式中脱离出来,对教学中师生关系进行重新理顺。

1.确立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被引入到课堂教学领域,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变化。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努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从而使自己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的思想,还给学生三大权利,即阅读的权利,思考的权利,发表意见的权利。在学习方式上,学生要从听、记、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训练转向主动思考、讨论、实践,从重视学习、思维的结果转向重视学习、感悟、思维的过程,从强调积累知识、重视掌握知识的量与技能的熟练程度转向强调自我发现知识、重视掌握知识的质与发展综合素质,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实现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地位的转变,要求教师的角色必然随之发生转变。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符合认知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新的语文教育观。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真理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平等互动的合作者、交流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心理过程,而不是其外在表现,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立和发展语文认知结构的过程。另外,语文教师在高度重视本身观念更新的同时,也应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图促使学生的观念产生变化,要让学生摆脱凡事依赖教师的非主体行为,摆正自己学习主人翁的地位,极大地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行为认知能力的创新策略

在树立了正确观念,建立了正确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加强对职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实施创新策略,在学生自主学习循环模式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1.明确目标,让学生了解语文认知知识。

设立目标并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心态是自主语文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所学语文知识的类型和特点,同时,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用目标去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目标强化和目标激励引导学生解剖自己,认清自己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及其与目标的差距,以便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语文学习目标与责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也有利于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

职高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传授认知知识,强化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对目标的认识和自身的认识的元认知体验逐渐丰富;可以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提问、呈现考查性的试题等方式,使学生认识明确自己是否达到认知要求;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丰富元认知体验。合作学习,既能拓宽知识的深广度,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心得,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反馈自己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相互取长补短,又能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促进学生彼此交流情感,还可以在课后练习和考试中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课后练习是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一个重要手段,题目的变换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多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总之,只要我们采取适当、可行的语文教学策略,就必将对开发和培养学生语文认知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将逐步完成从“要我学语文”到“我要学语文”,从“教师教我学语文”到“我自己学语文”的过渡,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建平.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革新,2005,(3).

[2]范继业.完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J].大庆高等专校学报,2001,(4).

[3]葛雪梅.让创新能力走进语文教学[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第5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化学教育

一、引言

鉴于人们`对于我们地球相互矛盾相互竞争的价值和利益, 分布不均匀的有限的资源, 环境要求和几个最具创新性最先进技术的经济可行性的不切实际的和无法实现的期待, 融合所有的呼唤-------“全球化思维、地方化行动” 意味着将我们向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推动。这就要求人类应和环境友好相处,在资源利用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但是,虽然科学技术可以告诉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做什么”,但它们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特别是关于被不同的人,群体,社团注入不同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二、化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不仅仅涉及科学,技术,环境和社会(STES),甚至在发展,增长,理性消费和资源分配方面以及化学和科学教育领域,都要进行不可避免的模式转变。在这其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各领域模式转变中起主导作用的完善有意义的化学科学教育需要在指导哲学、理论基础和我们的思维和行动的行为模式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学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就意味着在STES中评价体系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学生高阶认知能力(HOCS)——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中,评判系统思维,提问,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现在和将来一个完善的化学教育体系的最首要的目标。同样的,有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化学科学教育被认为是一个涉及若干学科的和提高评判系统思维、提问、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提高高阶认知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以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够发展评判系统思维以及转移和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并且不仅仅局限于科学专业领域且能够在能够在复杂的相互交织的STES体系中实际应用。

以此看来,化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从算法和传授知识型教学向高阶认知能力学习型教学的改变。以可持续发展化学教育为背景,它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评价的思考,做决定并能采取负责任的行动解决问题的有综合能力的毕业生。所以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个目标转变成和高阶认知能力学习这个目标相一致的有效的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这给我们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在当代化学教育背景下应该采取什么改革措施?第二,在考虑生态因素的前提下,什么类型的化学教育才能导致个人、工业、机构、团体和政府行为的改变?相应的,针对这些问题一个完美的答案就是从算法的较低阶的认知技能教学向高阶的认知技能学习的转变:在复杂的相互交织的STES情况下,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评估评判系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将诸多模式转换转变成可实行的、有效跨学科的、高阶的认知技能为方向的化学课程。

三 可持续发展在化学教育中的渗透

1.教育目标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进行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包括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环境和从环境的角度去认识化学, 获得化学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有关经验及研究绿色化学和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提供参与各种层次的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和研究绿色化学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环境道德观、环境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等。

2.提高高阶认知能力

下面是为了提高高阶认知能力而实施的一些代表性的方法:

(1)课前演讲材料的自学。学生手里有课程大纲、计划目标、要求和任务并且可在课前学习相关的材料,这样他们就可以将他们的疑问留到课堂上来讨论。不需要给学生指定具体课程的教材,只要给他们一个参考目录,从目录中他们可以为自己学习的任何主题选择满足他们需要的参考书目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布置作业。学生作业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完成品,它饱含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和迁移能力等认知信息。作业内容应主要是一些需要高阶认知技能才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以分组完成的形式进行,并让他们单独提交以便于评定。

(3)学生的自我评估。学生自己评估他们的家庭作业。开展自我评估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强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提升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只有当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并成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的学习才会更有动力,效率才会更高,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除了做出以上努力, 要想实现算法式低阶认知技能教学向高阶认知技能学习的转变,还需实施以下措施: A 以高阶认知技能为导向的教学策略;B 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C 促进提问题; 判评思想; D 在家庭做业布置和微型项目的进行上鼓励团队做业; E 广泛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F 不要指定特定教材; G 在老师讲课前, 学生预习相关的材料;H 在课程中综合专题演讲, 习题和实验等内容。

3.通过化学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想通过化学教育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在教学实行跨学科的概念方法,对于所有人进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化学素质教育,另外需要在各个教育层次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化学教育。在化学教育中解决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

(1)在各个层次和教育阶段重组化学教育,并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钻研教材, 挖掘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2)如何处理复杂系统和状况下的问题;以富有挑战的真实故事作为学习情境,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各种子问题,嵌入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最终战胜挑战,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3)从现在起主导作用的算法教学向概念式高阶认知技能学习转变;

(4)为相关的高阶认知技能评估发展和启用相关的仪器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Holme, T. Assessment Data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eaching. J.Chem. Educ. 2011(88)

第6篇

关键词 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元认知能力

作者简介舒亭亭(1979—),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元认知能力培养促进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YB078的部分研究成果。

随着外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发展愈加重要,也越发地受到重视,对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教师的培养在任何教育体制下都是主导因素,它比课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更能决定教育计划的成功。许多专家都指出,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具备某个学科的基本功外,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的能力。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需要以教师对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教学体验、教学方法与策略等的认知为前提,而教师对上述知识的认知就是心理学理论元认知的实质,对教学行为的策划、实施、调整即元认知监控,这些就是其核心所在。元认知是外语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熏满足了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需求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转自刘家凤等,2007:308 。鉴于此,本文从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入手,指出?熏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基于教师元认知探究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元认知能力是高校教师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它包括了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方面的能力,其核心是元认知监控能力。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教师元认知知识,就是关于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习惯等知识,关于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水平的知识,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知识。教师元认知体验是指教师对自己具体教学情况的判断与感受,包含感知、记忆、思维、言语等不同层次多个方面的体验。教师元认知监控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调节、控制和反馈。这三种教师元认知成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其中教师元认知监控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张金桥,2005:154

培养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元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学术水平,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大学生素质发展。

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迫切性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外语教师教育开始从侧重技术行为的教师培训模式转入侧重认知能力的教师发展模式(Widdowson,1997)。外语教师教育经历了teacher training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三阶段。Training 多指技术、手艺的培训,强调职前教师要熟悉课堂教学的具体技能和技巧,但忽视了通才教育及教师认知结构的发展。Edu-cation 强调教师不仅要接受课堂技能的培训,还要学习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和评估、科研方法等理论课程,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把握语言课堂的实践活动。但此二者均把教师置于受训者的被动地位,忽视教师本人内在的自觉性和自我进步意识。Teacher development 这一概念表明了认识的加深,强调教师的“自我”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真正内在动力,这也是元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Teacher development一词的涵义是“教师参与开发教学理论,理解教师做决策的本质,形成批判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教师本人积极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促进自身的教学发展”(贾爱武,2005/1?押64)。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除教学方法和教材外,教师是理解和提高英语教学的关键,教师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贾爱武,2005),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自治和责任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及教学反思意识的培养倍受关注。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等,他们将拥有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这对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任务繁重,身心疲惫;长期教授同一课型,产生厌烦情绪;缺乏进修机会;家庭生活压力,使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减少;职称晋升压力,带来焦躁不安情绪等等。如何面对挑战,解决自身的各种危机呢?如果高校外语教师不想被淘汰或转行的话,只有一条路,即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使自己不断得以成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在科研方面也要提升自己。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途径

有专家提出教师在不脱产情况下自身发展的途径,如充分认识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独立的自我反思,与同事分享成功的经验和问题的解决,参加以研究教学为主题的教师会议共享问题和成功等。笔者认为高校外语教师应增强在教学中利用元认知能力发展自己。元认知能力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意识(Nunan,1996)。教师可以观察、研究、学习他人的教学,或主动请别人来观察自己的课堂,虚心听取同行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馈,主动收集班级学生的信息反馈,并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有目的地系统观察,及时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训,做好自我评估,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笔者认为在职高校外语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利用元认知知识是促进自身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外语教师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这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外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科研对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地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学习理论,掌握科学方法,不断在实践中反思提高。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教学能指出科研的方向,显示科研的作用。那么,高校外语教师应如何利用元认知实现职业发展呢?

课堂教学应是英语教师发展的主阵地。无论是课前的设计,资料查阅,还是课堂上的实施发挥,随机应变,还是课后的反思、小结,都是对自己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一种展示和检验。教师应把每节课看作是自己专业发展的台阶,不能轻视或随便应付。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提炼思想,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教学相长,取得发展效果。

根据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基本理论,教学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对问题的认识和反思,只有首先澄清问题、界定困难,才能使英语教学更具有明确的目的。第二步是拟定问题的反思计划,为反思和探究作好准备,并开展行动。第三步是对资料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教师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在教学前,运用过去的教学经验?熏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过程。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通常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不应过于依赖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成熟度的一种标志。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提高教学质量。上课过程中,可以反思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问题设置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多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当?熏等等。根据课题教学实践情境,作必要和及时的调整。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进行记录、分析、调整,反思包括注意、参与、思维、情绪等行为。在教学后,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审视、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通过撰写反思日记,观看自己课堂教学录像等方式,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困惑记录下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我课堂教学行为。还可以通过征求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0.引言

作为一门以逻辑性与抽象性为特征的科目,数学学习的难度性可想而知。即便是在小学阶段,而且学生往往难以具备持久的学习热情,而且课堂互动性不足,也让教学陷入到新的误区。而双语教学则是教学的一种创新,而且教学通过代入一些数学术语的英语词汇,让教学体现出更多的教学价值。而就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小学数学中双语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方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小学数学双语教学的原则

1.1 平衡原则

对于小学数学双语教学而言,应当做到相应的平衡,而不能单纯运用汉语进行教学,英语教学则沦为形式化的表现;另一方面则不能过于追求创新,而忽略教学的主次性,即完全用英语进行数学教学,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增加数学教学的难度性,起到适则其反的效果 [1]。

1.2 辅助原则

对于辅助原则主要是指双语教学的本质应当是数学教学,英语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所以应当体现出辅,而不是取代正常的数学教学,而且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环节都需要贯穿英语,因为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通过思考将英语转变为传统思维的汉语,再进行理解,所以教学难度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若是一昧强调教学创新,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会在学习过程中举步维艰,更谈不上教学效果提升了。

2.小学数学双语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2.1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双语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带入感,即如结合情景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诱导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也无形之中带动他们进行不断思考。例如在认识乘法表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以正常的学习流程背诵乘法表,然后再采用“开火车接龙的形式”让学生以口头回答,即由“车头”学生提出问题:“一乘以一得多少”,第二个学生则回答问题:“ 一乘以一得一”,同时向第三个学生提出问题“一乘以二得多少”,而第四个同学则依次回答,并且提出新的问题,以此类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不仅仅能够了下意识去主动记忆乘法表,同时会思考如何得到运算结果,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氛围[1]。

2.2 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数学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往往决定了其入门的难度,即便是在小学,很多学生往往难以通过一般的课程教学了解数学学习的内容,若是普及双语教学,则更会加大这一难度性,但是如果能灵活运用双语教学,则能够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效果。即如在未学习乘法前,学生往往对乘法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而在《一百以内数的认识》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十个十是一百”具体是如何表现的,这时教师则可以采用英语歌曲《十个印第安男孩》让学生进行数数,进而强化他们的认知能力,即“一个男孩,两个男孩,三个男孩……”,唱一次代表一个“十”,而学生可以一直唱,教师则通过黑板画出(以一个小圆圈代表一个男孩),待唱完十次,教师也完成了绘画,而学生则可以通过黑板展示的小圆圈数,对“十”和“一百”的数量级关系有了初步认知,同时强化了他们的印象[2]。

2.3对学生数感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数感能力提升也需要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即以双语教学作为情景带入,进而通过故事探索模式,让学生能够形成潜意识的数感,进而在探索自学过程中增强这一能力。即如要让学生形成“多少”的数感能力,则可以“故事应用题”的课堂游戏活动,例如“小明妈妈买了两个篮子苹果,其中第一个篮子有5个,第二个篮子有3个,问两个篮子苹果相差几个?”,则由一名学生扮演“妈妈”,然后以道具替代苹果和梨,然后由另外一名学生扮演“小明”,先进行数数,以英语形式表述出答案,即“两个篮子苹果相差两个”,而这时,教师若要拓展出新的“平均数”课程教学,则可以提出拓展问题,“怎样让两个篮子的数量相等?”,而这时,学生则可以通过将多出的两个苹果进行均分,然后各放入篮子中获得最终答案,从而清晰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

3.结束语

综合而言,双语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认知以及数感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方面,更具有引导意义和价值。此外,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则应当适当采用英语教学,而不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过程主次分明。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临床医师;医学人文关怀;大学职能

Abstract:The questionnaire is organized by three levels from cognitions , affections and behaviors, which 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connotation of medical humanities care and practicing situation of clinicians in the prefecture-level hospitals,so that it could provide some basis to perform its functions.in medical vocational schools .

Key words:Clinicians; Medical Humanities care; University Functions

1课题设计与样本分析

1.1课题设计 本次调查是2014年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医学高职高专构建面向医护人员及社会群体培训体系研究”的问卷组成之一。选取云南省四家地州级三甲医院作为调查对象,目的是了解临床医师人文关怀的认知、情感、行为,为教学改革及高职高专面向医护人员及社会群体开展人文关怀培训提供循证依据。

1.2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176份,有效160份,回收率为80.00%,有效率为90.91%;四家医院分别为48份,44份,27份及41份。

1.3样本分析 从医时间:1年~5年的85人,6年~10年31人,11~20年32人,21年及其以上的12人;中专5人,专科18人,本科129人,硕士研究生8人。

2医师对行医过程中医学人文关怀的自我评估

2.1医师人文关怀认知层面的自我评估 有74.38%的临床医师意识到医学的局限性和未知性,而能弥补医学不足,或认为具有无限性的是人文关怀,所以93.75%的医师意识到所有医护人员均应是健康教育者,即将医学人文融入医疗实践中;有73.75%的医师希望人文素养和医术得到提升,说明大多数医师已经意识到自我人文素养的不足;63.13%及88.13的医师认为如果自己是患者家属时希望知情权得到尊重及从医护人员那里了解到疾病相关信息、用药注意事项、合理饮食、锻炼与休息的知识,这表明,医师换位后的需求同样存在认知缺陷,这与从医过程中有20%的医师没能意识到自我人文素养的缺失, 及6.25%的个体没有关注医学人文与医术同等重要特别吻合,见表1。

2.2医师人文关怀情感层面的自我评估 有45.63%的医师在看到医护人员被打或被杀的报道时感到心寒,甚至有辞职的念头,这部分医师虽然大多数能通过一些途径缓解内心的不快,因95%的医师能在上班时至少保持心情稳定,但5%的医师仍可能情绪波动,见表2。

2.3医师人文关怀行为层面的自我评估 有4.37 %~6.25%的医师对患者及家属缺乏医学人文关怀,有11.25%及20%的医师闲暇时没有向家人、朋友进行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及常见急救知识普及的意识;有4.37 %的医师不会安排能提升自我生活质量仍至生命质量的闲暇时间,见表3。

在表3中单独选择“与朋友聊天”的视为闲暇时间安排无意义。

2.4不同工龄临床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自我评估比较 从总体来看,不同工龄的认知比较分别为82.4%,81%,81%和81.3%。但从具体内容看,对“医学的局限性”、“健康教育者”、“提高诊疗费降低药价”,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作为患者家属时“知情权得到尊重”、“渴望获得相关医学信息”,“重拾听诊器”等认知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不同工龄医师情感层面统计 从总体方面比较,不同工龄的情感表达分别82.4%,81%,75%,和83.3%,行为方面分别为90.6%,93.5%,93.8%,和91.7%,而具体统计分析,P值均>0.05,即,无论情感层面还是行为方面,各工龄段之间无明显差异,见表5,6。

3医师医学人文关怀有效性分析

3.1认知对医学人文关怀有效性的影响

3.1.1认知的主观性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关键 表1反映出有七成多的医师能很好审视自我,意识到自我人文知识满足不了患者需求,渴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实际上,这部分医师从认知层面,已提升了人文关怀的有效性;二成的医师在医疗实践中有人文关怀体现,但没意识到个体人文素养需要不断提升;不到一成的医师在医学实践中缺少提供人文关怀。显然,后两种情形医学人文关怀极为有限,甚至缺失。同时,不同工龄段的医师在渴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需求方面,数据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差异性。

医术是仁术。当医师的认知达到将医学人文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时,医师即能在每个实践步骤、环节、乃至细节自然、流畅地体现出医学人文关怀,医师的举止、行为方能释放至善、至美的医学人文价值,畅扬医学人文精神。

3.1.2认知能力是医学人文关怀提升的基础 认知能力源于认知水平。医师医学人文关怀的认知能力,是其认知水平的应用,认知水平与个体原有知识结构,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评判性思维、跨界思维能力及资讯筛选、整合能力及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因素有关。从本次问卷统计看,看书、查资料、写文章等能促使医师个体医学人文素养提升的行为,无论任何工龄的医师,无差异性,并且在95.6%的调查对象中,属于经常,值得肯定。但是,作为精英人才,4.4%的个体忽视或欠缺医学人文关怀及相关认知能力,也是值得关注的。

3.1.3认知实践能力是医师医学人文关怀的决定因素 认知实践能力即医师医学人文关怀能力。医学人文关怀,要求医师不仅为患者提供高满意度的技术服务,还要为患者提供心理的、精神的、情感的安慰和援助[1]。这就要求医师有多层次、多侧面广博、深隧的学识,及较强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科普化能力等。认知能力,是认知实践能力的基础,学习是认知能力转变为认知实践能力的源泉。所以,终生学习必须形成医师的素质。

3.2医师人文关怀有效性与个体情感投入的关系 关爱是医学人文关怀最基本的要求;博爱是医学人文关怀的追求[2]。情感投入本身即是人文关怀,情感直观表露的语言,更能体现医师的职业素养。本次问卷中,93.8%的被调查对象上班时常有微笑,95.6%的医师上班时“精力旺盛,信心满满”,或“状况一般,心情稳定”。让人揪心的是,近5%的医师在行医时缺乏情感投入,甚至表现为情感枯竭。伤医事件,在侵蚀着大多数医师不断修筑的人文关怀“源”,对情感耗尽的医师更是致命打击。医师也需要他人的关爱。医师自身都不健康,如何保障服务质量。显然,社会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呼吁“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3]。

3.3医师人文关怀有效性与个体行为程度的关系 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关怀的核心,生活-生命质量是敬畏生命的现实体现。医师对自我生命、家人、朋友生命心存敬畏,才能谈到上敬畏患者及家属的生命。WHO认为:健康知识的传播速度决定了健康水平提高的速度,也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医师智慧安排闲暇时间,拓展自我的兴趣爱好,促使自我处于动态健康水平,不仅有利于个人、家庭、组织,还关乎到患者健康水平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4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与院校教育的关系

4.1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调查结果与医学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职能[4]的关系 大学教育的核心内涵即自我教育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教育。自律和思考是自我教育的核心理念,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方法教育程度的直接反馈。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的医师没有意识到医学人文关怀及自我人文素养提高永远“在路上”,说明这部分医师没思考过“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而6.25%的医师没有人文关怀的意识,这是对医学高职高专人文课程开设缺失的直接反映;是医师不能观察、思考后医学时代医师急需构建人文素养的客观体现;是医师在医学生时期即需解决的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教育不足的投射。充分发挥大学人才培养职能,促使医学生认知能力、自我构建知识结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形成将来学习的“固着点”,为解决新知识摄入的质和量问题做好铺垫。

4.2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调查结果与医学类高职高专发展知识职能[4]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认为“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在本次调查中,73.75%的医师有同时提升人文素养和医术的渴求,这必然推动医学类高职高专挖掘生产知识潜能,促进社会“知识源”正增长的职能。

4.3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调查结果与医学类高职高专为社会服务职能[4]的关系

4.3.1医学类高职高专为临床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 调整认知,整合教材,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活动。具体举措如:审视医学生与临床医师的差距,构建技术、人文并重的教学内容,开发校院合作的培养模式,融跨界思维、叙事医学、舒缓医疗等于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医学生认知能力、认知实践能力。

4.3.2医学类高职高专为临床医师提供人文素养提升的平台 院校通过建立培训中心,针对医师人文素养方面,展开社会观察、理论研究、实践调研、课程开发等工作,通过①校内短期培训,即根据医师需求、服务群体需求及国内外发展情况,开设短训课程,发挥大学“能量源”作用;②院内主题式培训,即走出校门,走进医院,根据需要或预期需要,针对性地为医院制定主题讲座,发挥医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本次问卷调查中,不同工龄的医师对健康教育者的认知具有差异性,即P值

参考文献:

[1]刘虹,任元鹏.医学人文若干概念的诠释-结构主义哲学的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1):55.

[2]李怀东.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04):536.

第9篇

【摘 要】元认知是高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文通过介绍数学元认知相关概念,指出当下高中数学过程中元认知培养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供相关人士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高中;数学;学习;元认知

随着知识型社会不断发展,使得社会高学历人才需求不断扩大,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却也进一步增加高中学生升学压力。数学作为中等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学生最终高考成绩,从而直接影响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如何提升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测试成绩就成为了当下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1.数学元认知概念

元认知一直以来都是相关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根据相关理论,元认知的概念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行为,换言之,元认知就是指对于认知活动本身的认知活动。元认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一些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会认为自身数学学习方法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提升和改进。这就是一种元认知活动。学生在进行相关科目学习时,不仅需要思考如何解决学科问题,同时还要对学习任务、学习模式、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等加以反思。

数学元认知是元认知相关理论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和应用领域。作为元认知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数学元认知有着元认知体系一般属性,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自身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的认知等。然而数学元认知又具有其固有的特殊性,比如学生对于自身数学成绩和学术学习策略的认知,这些属性都是由于数学学习本身特点所决定。对于数学元认知,当下理论界普遍认为,虽然对于数学元认知相关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却是完全一致:对于数学学习,数学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以相关数学观念为引导,主动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监控和协调。

2.高中数学元认知现状

虽然我国对于高中数学元认知已经有多年研究历史,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使广大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数学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也对广大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热情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现象值得引起相关教育人士进行反思,从理论思想到实际行动还存在着很大距离。

首先在相关数学概念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缺少对于相关理论和概念历史来源和基本原理的讲解,而直接将理论结果和内容直接教授给学生,并且要求学生机械性记住,甚至有教师直接在课堂上抽出固定时间让学生背诵数学基本定理。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后就直接让学生做题,通过做题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及传统应试教育中“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缺少深入理解,相关数学思维也非常肤浅,无法对数学定理和公式做到消化和吸收,无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实际做题过程中只会死板的套用题型和公式,难以取得理想成绩。

其次在数学课堂例题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就是对以往数学教案进行简单修改,就直接用于到教学中,甚至一部教师连修改工作都不进行,直接使用以往教案进行教学。只要少数教师能及时对教案进行及时更新和升华。同时在课堂例题的选择上,教师选择标准和目的也非常随意,从而使得学生在例题讲解过程中都是处于被动位置,只能听教师进行讲解,缺少独立思考和解决过程。这种课堂教学直接导致学生认知能力无法得到培养,所有课程听下来,学生也不清楚自身掌握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如何使用掌握知识;如何改进学习过程等。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在进行解题时,解题思路模板化,解题方法套路化。

最后对于课堂小结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在课程讲解完成后就直接自己进行小结,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或者指导学生进行小结。这无疑会使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得到“巩固”。从而导致学生忽视课堂小结工作的重要性。而合理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自身学习问题或者提出新想法和新观点。

3.高中数学元认知培养策略

元认知的本质是对于个体心理机能形成过程的探究和讨论。而数学元认知则是将新外部活动与原有主体图式实现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个体心理机能。我国在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实验、综合、分析等综合能力。因此需要采取一定培养策略来提升我国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元认知能力。

首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需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最近发展区”是由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其定义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是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目的。对于高中数学元认知培养,也需要遵循相关理念,在进行培养时,首先需要明确学生当前元认知水平和目标元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学习经验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提升培训效果。

其次需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个体素质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数学元认知培养工作也要和其他相关知识教学工作一样,要依据学生之间差异来进行。教师需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性格、智力水平等因素有充分了解,根据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培养策略和教学方法,从而使相关高中学生元认知水平可以得到最大程度提升。

济南回民中学由于其学生家庭和教育背景差异较大,因此该校一直将因材施教作为其数学教学工作的核心,该校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走班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根据其自身基础,选择不同班级进行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高中数学认知能力培养范例

重庆松树桥中学作为重庆市的一所著名中学,一直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开展前提。该校数学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开展相关知识探究活动,使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热情。该校数学教师宋亚培凭借其独特的数学课堂教学,获得了重庆市第四届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一等奖。

5.结束语

高中数学教学不仅与学生高考考试成绩息息相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高中数学教学,需要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因此通过对学生高中数学元认知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未来发展,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晶晶.数学元认知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中小学;情感培养

1.情感培养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发挥作用,情感培养对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什么是“艺术美”和怎样判断“艺术美”。前者从音乐本质出发,探究音乐艺术的真谛;后者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艺术美”,进而实现人格的塑造。

1.1情感表达是音乐审美艺术的中心

在所有的艺术学科中,包括舞蹈、戏剧、影视、美术在内,其表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音乐在表达上不擅长叙事和讲述,也不能表现的形象化和具体化,其主要侧重情感的表达。从音乐的审美角度出发,情感的参与性是音乐表演者和音乐听众双方都必须具备的关键性因素,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二泉映月》等名曲,都是音乐家情感的艺术表达。音乐作品的艺术之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凭借音乐本身的情感因素进行传达的。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对一系列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和解析,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通过提升这种能力实现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艺术的熏陶。

1.2情感培养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方式

中小学音乐教育侧重学生感情和情感上的教育,我国教育方针始终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至关重要。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放在第一位,科学文化专业知识其次,但我国的发展现状则与之相反。情感培养的过程也是提升情商的过程,情商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在于,它是控制人际关系的中心,也是处理生活及工作关系的重要支点,情商低的人即使“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情商的最佳方法就是培养人对“情感因素”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这种方式通过具体的知识学习是无法实现的,音乐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中小学音乐课本教材中很多歌曲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文化艺术的内涵,这样多样化的音乐艺术形式,一旦激发出其功能的特殊性,必然会对中小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为今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科学的理性认识。

2.如何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

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即音乐鉴赏和音乐实践。音乐鉴赏课是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解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情感的着力点;音乐实践课程主要通过音乐教唱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勇敢尝试音乐艺术的表达。

2.1加强学生理性层面的技术练习

中小学音乐教学环节要加强学生理性层面的技术练习,通过对节奏、音调、和声、力度、速度、曲式、音色等要素的指导性练习,实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演绎。由于每个学生的音乐资质和音乐水平都不同,技术练习并不是单纯的以提升音乐能力为主体。 系统的音乐训练会均衡学生左右脑的发展,进而提升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这样的过程,是由思维训练和情感培养互相结合完成的。

音乐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兴练习在整个音乐训练过程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在音房纬探萄Ч程中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如音乐游戏、表演竞赛、接唱对唱等活动,这类即兴活动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又能加强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与此同时,音乐的情感魅力会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真正的感受音乐的乐趣和艺术价值。音乐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即兴表演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充分表达,作为自发性的一种活动,更能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创造性、趣味性、新颖性的即兴音乐实践课堂,不管在音乐节奏上还是音乐旋律上的即兴表演都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产生影响。

2.2加强学生感性层面对音乐的感知

音乐情感的表达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与其自身的乐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乐感”后天的引导和启发要远超于先天因素,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实现音乐情感的表达,必须提升和熏陶学生的乐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音乐鉴赏课引导和启发学生的乐感。在音乐鉴赏环节中,以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中,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及乐趣,另一方面由教师引导和讲解音乐的艺术价值,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影响他们对音乐情感的认同。

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充足的环境下,音乐教学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只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可学生情感的培养。以音乐课堂教学为主的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体系中扛起了素质教育的大旗,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实现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和完善。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将“情感培养”发挥的重要作用落实到音乐教学中,用音乐的魅力和乐趣熏陶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格健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枫.启发激趣放飞想象――浅谈小学音乐想象力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年11期

[2]陆晓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13期

第11篇

本文就运用美术课训练创新思维这一1+3工程的核心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其中包括从发展两 象思维、复合化及多摄化运算结构、关注和汲用液态意识上完善创新型认知结构,同时结合哲学知识 辅助美术教学积极树立和培养破除僵化认识的三体事物观。

认知结构 图式 运算结构 属性 三体事物观

现代社会对发展融形象、立体、辩证、直觉、抽象思维为一体的创新思维的呼声叠浪相和,因为创新就意味着发展,有介于此,以美术课训练思维这一课题难免倾侧于综合性的创新思维。经过反复的酝酿、斟酌、考量和筛选,我们在我校制定并实施了创新思维训练的1+3美术课工程,1为对创新型认知结构的丰富和完善,3为对三体事物观的树立和培养,它的实施旨在熟练创新技能,着重发展以想象力、洞察力和直觉力为代表的非逻辑性思维,提升以元认知能力为重点的各项元水平,最终形成掘能、释能、集优和创优的创新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在训练中做到逐步提高受训者的元认知能力呢?我们知道,学习想要取得较大的收效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元认知能力,而元认知能力来自认知能力的积淀,认知能力的水平又取决于认知结构是否合理,所谓认知结构是由不同的图式根据不同的序列和主次关系组合而成的,对于一般学科而言,学生无一例外地会在学习中将诸如理解、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图式组成图式结构进行运动去接受并消化知识,随着不同知识信息的摄入,这种学科图式结构在广泛而多元的信息采纳中,在保持或能恢复原有运作目标和方式构架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同化、顺应及自我调整的平衡化,于是在新旧认知图式结构的相互重叠、兼容和集优化中学科认知科图式结构也就日益完善,元认知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而创新活动中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却与之截然不同,创新者面对不同的事物情境,通常要将各学科、范筹、领域的方法、原理、特点甚至是认知结构本身进行集优化整合、吸收并结合本我愿望、动机的液态成分、强化表象和意象这两象思维、视觉化和逻辑图式化事物属性并以独特超前的视角和理念为主导调动各种心理、心智活动将之解构运算和重置去解决问题,创新型认知结构遂得以逐步形成和发展,元认知水平也随之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们原有的认知经验、理念不断被质疑和否定,事物不断被要求重新审视,认知图式结构也必须作大幅度的调整和转变才能与当下的事物情境相适应,简言之,创新型认知结构的丰富和完善是建立在合众长为己长、读思想促思考、释潜能促潜移、化顺应促顺应及弃绝重复这一观念的不断平衡化之上的。所以,就认知结构,我们可作如下概括:一般学科强化于对它的的添加和调整,创新型认知结构则完善于对它的颠覆或改造。

那么,在创新思维训练中如何丰富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呢?针对此问题,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入切入。第一,发展两象思维,将事物属性视觉化、逻辑图示化,健全和扩充编码系统,为以空间结构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创新思维加强形象语言贮备及为完善认知结构提供构建素材。任何创新活动都可归纳为对事物属性的解构运算和重置或扩展解构运算和重置,然而事物属性和特征只有在两象思维将其视觉化、逻辑图示化并被我们纳入或扩充到庞大而精密的编码系统后,交由多层次结构和立体化的空间结构思维以诸如整体内视、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方式的运作中才能找到创新突破点的。英国心理学家奎利安的共同编码理论告诉我们,以词和图像为表征形式的语言贮存和视觉贮存都是通过一个共同的语言表征系统进行互译、编码及解码的,然而语言贮存和视觉贮存不够齐备时,语义表征系统功能再优越也只是无米之妇巧难有作为,语言的贮存可通过各种通道识记、习得,而视觉贮存则需要两象思维的强化运作来加大贮量,两象思维对事物属性的视觉化主要指对事物的具体属性和特征,以联想和想象为手段对其进行高倍忠实的清晰化和细致化形象还原,而逻辑图示化则是指以联想、想象、微观、设项比较等方式对事物属性,尤其对难名其状的的抽象属性变化、发展和运动以一种全息的、可视化的三维立体图像进行本质的、规律的揭示和描述。美术实则为一种事物形象属性视觉描述上达至精神层面的创造,积极在以联想和想象为主的心理活动进行形象表现中去发展两象思维即可丰富视觉贮存、健全编码系统和以思维语汇的器利支撑事物属性空间体系的整疏、构筑与运动。第二,运用美术的创造性程式积极组织创新技法训练,强化运算技能,在触类通旁、化顺应促顺应的催生下使之形成起强大的复合化、多摄化的运算结构图式,从而更新和健全认知结构。运算结构的复合化是指在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各项指标进行综合的测定、研究、考量之后,思维主体在排解矛盾、协调机制的统筹设定中一种或多种诸如换元、合元、覆盖、简扩等科学化、优化的等值或等量但异形的换算机制为枢纽将各类群、范畴、体系、元次、学科中的多项事物属性、规定性进行整体的、开放的、合目标化的衔接与复合,在多向但有序的联系、综合运算与判断中制定出最合理的解决计划。而多摄化则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念、方向、立场出发,在对事物进行各个方面、层次、阶段、区域的属性抽取、概括、综合之后,寻找它们的共性和联系,在多种解决方案的设想和运算判定中、在对各种利弊的揣度与权衡后作出明智的决断。美术尤其是实用美术也有着形象的组合、概括和抽象,有着综合各环节、各方面审美性和功能性要求进行评估、研判和定位等繁难的复合化和多摄化运算程式,有定于此,我们可以说,利用程式共性来训练创新基本技巧,不但可以在两种顺应过程中最大化实现学习收效的迁移,还可以使受训者熟技熟练,在紧扣创新活动的实际中更新和健全认知结构。第三,关注深层意象和梦象、发展直觉,保护个性,以液态的、本我的非逻辑性思维补充和完善创新型认知结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境层:显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深层意象生于下意识,直觉暗涌于潜意识,而梦象则恣横于沉入的无意识。深层意象是在实质为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监察的懈怠下,思维主体将部分神识内聚于液态本我后,褪去部分理性的愿望、动机和情感的直白,而梦象则是作为意识载体的大脑皮层的信息现实刺激转化为内存无绪交互的结果,同时,弗氏指出,梦的内容源于同一意念范畴或印象相近的意念,所以,梦境中种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实则仍有着事物属性的关联及由此衍生的种种意态化变异,但不管是深层意象还是梦象,其中的事物因性近相代、相征、相喻的反逻辑演绎的结果有两个:一为直接创新,二为产生有关事物的思想碎片,对这一再利用性资源,以美术手段进行深层意象和梦象的记录并结合科学的解析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思想的还原中觅取创机。而直觉的过程是指思维主体唤醒超感官知觉与经验、知识整合为直觉系统,就事物的过程、消长、重要细节等情状进行迅速识别、洞察和判断,对于提高直觉能力,以形象完善为重心帮助学生内聚神识,并在其间利用美术技法中的整体比较和形象特点抽取强化以整体内视及抽象概括为代表的空间结构思维能力是其关键所在。美术作为一种形象语言是艺术家将其心灵、精神意态、个性思想折射于外部世界的介质,其创造性就来自于艺术家未被侵蚀的心灵及原生态的本我,这是与创新活动所要求的在液态的、深境层意识活动中挖掘创造潜能是高度吻合的,因此,保护学生个性,充分利用美术课的趣味导向使其在形色挥洒中,不拘一格,尽情释放自我能量,对于游韧于创造的内外两重之间、丰富认知图式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其次,作为辅助举措应积极帮助学生从哲学深度培养三体事物观。那么,科学、开放、多元的三体事物观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呢?(1)整体的事物观。这是指从全局出发,对事物性质、层次、关系作出总体的考量和评估,寻求多赢、共生的解决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创新活动中只有强调多视角、多方位地观察事物并加以综合、归纳才能得出辩证、中肯的结论,才能帮助我们在准确把握对象状况的基础上作出妥善的处理决定。(2)立体的事物观。这是指将客观事物理解为物质不同系统、元次和维度的存在,并在多维度、多元次的各事物之间找到它们动态的、机体的、发展的互补性同构和共性联系,再加以综合、类比、概括而从中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移植、综摄、换元、逆反等手法无不是将不同元次、维度、系统的事物进行反复综合、类比、并将它们之间的同构点进行变通、置换、代入而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3)液体的事物观。前面我们曾谈到,在潜意识思维中潜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这一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这个人独特的、新颖的而又直实的对事物的观察方式和理解方式,即认识事物完全摆脱受制于逻辑、理性、法规、原则的状态,直悉事物或系统的核心或中枢,并在直觉和经验的交互中排难解悬。美术活动的过程就是立体、杂多的外部事物经由我们的液体本我杂糅情感、愿望、思想、理性的抑扬取舍并借助于一定的形式物化为整体、统一的精神产品,并且,美术造型、创作及设计能力的发展也仍旧是在不断深化立体及空间特性的认识、强化整体意识、提高液态的艺术个性及素养的过程中完成的,三体事物观与创新活动无不相关,于美术活动更是灵魂思想,那么,用于创新活动的美术教学则应将探索内容从单纯表现技法的传授转向为科学的观念、认识的更新和发展,所以,对于发展三体事物观,我们所应始终贯彻的精神是:在畅通思路、言路的前提下,结合哲学理论进行美术技能和思想的传授以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使之逐步形成科学、多元的三体事物观。

1+3美术课工程是向思维科学领域掷出的探路之石,我们不畏求索的寂寞和艰辛,只希望这个算式得出?的结果,这个“?”代表着我们对兔子洞里的孩子们期以复生的、不苟人同和问穷天外的质疑!

参考文献:

[1]史忠植.认知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9.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5.

[3]表象的心理学研究与想象力训练.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

第12篇

一、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现状

从高中数学课堂的实践观察和文献的查阅可以了解到,目前我国高中数学课堂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与方式的教学上存在几点不足.

首先,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方法”而“轻思想”.以“高中的换元法求函数值域”为例.教师一般将重点落在如何“换元”求值域上,反复提醒学生:“引入‘中间变量’必须先确定其范围”而忽略了位于还原法之上的化归思想.教师表示:“这组习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换元法’”求值域的步骤“.这就显现出一个缺憾:即教学欠缺了让学生从掌握方法到领悟方法之上的数学思想的抽象与提升.

其次,数学思想方法的立意不突出,渗透、提炼不充分.以一堂习题课中:“正实数x,y,z,满足x2-3xy+4y2-z=0,则当xyz取最大值时,2x+1y-4z的最小值是.”为例,老师就直接说对于x2-3xy+4y2-z=0,用x,y表示出z,代入xyz中,同时除以xy,当xyz取最大值时可以求出x与y的关系,最后就求出2x+1y-4z的最小值了.老师并没有给学生详细分析这之中的函数关系和其中隐藏的数学思想.

再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存在习题化倾向.一些教师将解题作为思想方法的学习途径,使得教学内容习题化,这主要是对课程标准中”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在理解与实践上存在着偏差.在文献检索中也发现,中学教师研究思想方法的文章中,以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功能探讨的最为多见,精彩的思想方法教学案例少,高质量的个案研究则更少,教师研究的兴趣点从中可见一斑.

最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存在注入式、标签式,简单化教法的问题.比如,课堂上教师给出习题:”已知f(x)=4x/(4x+2),设数列an=f(n1001),求S1000为多少.“教师随即指出:”这是最典型的方程思想与倒序相加的思想相结合,因为f(x)+f(1-x)=1,大家试着做一下“,仅此一句而已,随后让学生记住这个结论,列方程、倒序相加、解答、教师纠错之后,也不多说便忙于下一题.

二、如何关注数学课堂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长期以来,高中数学教育的实践研究似乎集中在对固有知识的传授上.人们普遍认为,上好一堂课,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是有高深的学术水平,做为数学教师只要具备数学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即可,而忽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中学数学的指导作用.事实上,数学教育本身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果不懂数学思想方法,只注重一招一式的解题训练,那么课就上不好,并收效甚微.如何关注数学课堂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师的自身认识.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基于数学知识而高于数学知识的一种隐性的数学知识,要在学生的反复实践与体验中才能被逐渐认识、理解.因此只有老师掌握了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才能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主导者,要做到在教材中充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整理总结中概括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中各种数学思想方法.

2.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层次性.在维果茨基看来,至少应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 ,它标志着儿童一些官能的成熟;二是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定义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存在个别差异和情境差异,即不同个体之间,最近发展区有所不同;在不同情境中,同一个体也可能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在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最进发展区,在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并采取不同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中,也应该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程度也不同.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使全体学生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促成其最近发展区的形成.最终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3.关注学生解题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元认知.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中,人们也常常把所说的”调节“称为”元认知“(或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这一概念,是197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佛莱维尔在其《认知发展》艺术中提出的.元认知是指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即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如何应用这些能力的了解,是个体对自己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进行反思、反省的一个知识系统,是指导和调节个体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的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元认知的实质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