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气设备检修实训总结

电气设备检修实训总结

时间:2024-04-02 10:1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气设备检修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气设备检修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创新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下面,笔者围绕矿用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谈一下自己做法与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大型企业―平煤集团承办高职院校,《矿用电气设备》是我院全国示范院校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三门优质核心课程之一,其定位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宗旨围绕“服务于工矿企业”。教学设计基于煤矿岗位用人多且基础应用的电修工作岗位。结合岗位标准要求,将学习分解为若干学习任务,由专职与现场兼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实施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三段式”教学,将课堂延伸到煤矿电修车间;借助现场实训设备等教学媒体,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考核方式上,学生参与考核过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整个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工程实践、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等多方位能力。

二、课程总体设计

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矿用电气设备方面的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维修工艺与方法,把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并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2.学习任务开发

《矿用电气设备》课程在知识的选取与结构安排上,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依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岗位职业标准》和《煤矿安全规程》,确定知识点、技能点和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对同类知识点、技能点序化,开发出8个学习任务。(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与保养;(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故障查询与排除;(3)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更换;(4)直流电动机的维护与保养;(5)直流电动机的故障及检修;(6)矿用隔爆磁力启动器的故障查询与排除;(7)矿用隔爆馈电开关的故障查询与排除;(8)煤电钻综合保护装置的故障查询与排除,

3.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主要从课程总学时、开课学期、学习目标、课程内容要求、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与评价、教学媒体与工具、学生已有基础、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参考文献等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施设计

1.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矿用电器综合实训室和电气设备装配车间。同时增设多种教学媒体,为“行动导向三段式”教学中的第一和第三阶段教学提供条件保障。

(2)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室与生产现场的工作条件、设备及工作环境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使实践联系实际,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实训室的补充,缩小学生校内所学知识、所见设备与生产现场之间的差距,教学中的第二阶段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

(3)教师团队。聘请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承担第二阶段的现场教学任务,校内的专职教师承担第一、三阶段的校内教学任务,形成专兼结合“双师”结构课程教学团队。

(4)学生团队。将学生3~5人组成一个学生团队,学生以团队形式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团结协作,各有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教师将学习任务下达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工作)任务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补充相关知识,采用启发引导、演示操作、团对协作、小组讨论、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课用到以前讲过知识或上次讲到问题时间长,采用提问方式;讲到设备结构到校内实训室观察或采用多媒体,讲到故障分析采用分组讨论,讲到检修进行演示,作业一般布置开放分析内容,教师对学生个人及团队,针对其出勤、提问、讨论、作业、学习态度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考核及评价。并布置下现场工作任务。

第二阶段:学生团队带着工作任务及对企业实际岗位的质疑到校外实习基地,由兼职教师(师傅)讲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兼职教师(师傅)进行演示操作,使学生明确操作工艺流程,设备(系统)完好标准,设备(系统)检修质量标准等。学生分工协作,进行操作、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且通过拍照、抄录、向师傅求教等多种方式,学习企业文化,获取经验知识。兼职教师(师傅)根据学生团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团队之间进行互评。

第三阶段:学生团队将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的实际工作岗位和所学实践技能、企业文化进行比较和疏理,并将在现场的见闻和收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实现校内外所学理论实践知识的整合。学生团队通过自制的PPT文稿汇报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学生团队的工作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团队之间互评,提出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考核,学生与教师同时参与评价,并且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工作态度、行为能力和努力程度,采用过程考核,包括团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和教师对团队评价;课程结束后,以答辩和实操等形式,对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结果考核。

五、教学效果

经过06、07、08三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欣喜的说:矿用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极大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内容、课堂灵活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使课堂内外都投入极大学习热情,现场教学使我们既学到理论又掌握技能,同时学到企业文化。实训基地企业领导与师傅感慨说: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高,理论知识扎实,虚心好问,实践技能学的又快又好,这样学生企业愿留。

通过对矿用电气设备课程近三年的改革与探索,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课程项目化、课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是促使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2篇

本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建立学生为中心的二元主体的互动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按照项目化教学设计学习情境,通过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按“任务布置、计划、决策、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过程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从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

电气设备;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课程设计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化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淡化了理论的说教,可以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各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锻炼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实行了课程改革。

1课程设计理念

1.1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现代工程机械产品的使用、维修、安装、调试、管理和销售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的典型就业岗位是工程机械维护、维修、设备管理、销售等,这些岗位都需要具备工程机械发动机、底盘、液压、电气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工程机械电气设备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课程设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熟悉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能对电气系统各部分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检修,并具备一定的故障分析与排除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的主角地位,学生是课程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建立学生为中心的二元主体的互动模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渠道的沟通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个沟通与互动,获得教学相长,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主体间思想和行为的对话。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电气系统检修、拆装或故障诊断任务,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定计划并实施。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答疑、指导、点评。而不是单纯的示范、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强化过程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从各个项目的完成质量、平时考勤、劳动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促进学生技能及职业素质的提高。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置依据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典型工作岗位有工程机械维修技术员、工程机械营销员、工程机械零部件管理员和设备管理员等。本课程按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改革思路,以常用工程机械电器系统为载体,以设备维护能力培养为中心,将现代工程机械电器系统分为电源系、起动系、柳工装载机电气系统检修、柳工挖掘机电气系统检修四个模块,最终是学生具备保养和维修工程机械电器系统的能力。本课程模块结合本系实训条件,按“任务布置、计划、决策、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过程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做到全过程开放,主要课程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部分模块,通过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我们设计出的项目情境用以说明本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在能力要求中,明确本项目学生所要达到的实践能力,在知识要求中,引导学生学习本次项目所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给出参考学时,根据学校学期的整体安排,建议有10%的课时浮动量。

3教学效果总结

3.1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由于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后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工作任务,学习情景贴近工作情景,大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采用了多元化的过程考核方式,每个项目都要考核,每时每刻都有考核,学生一刻都不能懈怠,学习上掉队的少了。还有很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跟老师学习额外的知识和技能。

3.2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课改以来实训室添置了大量的实训器材,聘请了多名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老专家作实训教师,教学过程中又采用了分组教学,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动手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

3.3课堂纪律好了课改之后,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混文凭,而是学习谋生的技能,学习态度得到了很大改善,学习认真,积极动手,上课不再开小差,吃零食、玩手机的现象少了,迟到早退的少了。

3.4团队意识增强了每项任务都是小组共同完成,小组之内又有分工,大家需要团结合作,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先进帮后进,共同进步。本课程设计实施以来,学生对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维护、检测、故障诊断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就业状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高度认可也从另外一个方面验证了课程改革的显著效果。

4结语

总的来说,我们的项目课程改革虽然还处于建设阶段,还存在若干问题,但效果是明显的,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从已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课程的改革虽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已能大大提高他们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充满信心,也不畏困难,努力地在推进项目课程改革的同时,不断改进、再改进,争取能早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专业、本课程,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学情的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活.高职工程机械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5.3:238.

[2]袁明新,申燚,王琪.工程导向下机械设备电气控制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1:42-44.

[3]王海花,郑明军,王军.“工程机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59-60.

[4]杜柳青,余永维,周康渠,米林.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42-44.

第3篇

目前,随着我国船舶制造和船舶修理行业的发展,船舶电气安装和船舶电气设备检测、维护、修理急需大量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以解决船舶制造和船舶修理行业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装配、调试等日常性技术工作的基本需求。船舶企业中能担任这类任务的技术专业的人才严重短缺。以船舶工业基地——浙江舟山为例,该市现有船舶配件企业100多家,近三年,许多企业的船舶电气的设备开发与安装的订单持续递增,生产企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具有现场操作能力又有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这给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是,船舶电气行业存在着从业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严峻现实。据调查,在船舶电气安装、维修队伍中,70%以上的从业人员只有初中文化水平,那些具有理论水平和维修经验的综合型船舶电气维修人才最为紧缺,真正具有船舶电气零部件安装和故障诊断能力的优秀技工不足20%。提高船舶电气维修队伍素质的关键在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船舶电气维修岗位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船舶类专业就要担当起船舶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大任,尤其是实训建设方面,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船舶电气零部件安装和故障诊断能力。

2.船舶电气专业实训建设基本思路

目前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要解决这个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贱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对于船舶电气相关专业来说,在校期间的实贱教学也同样非常重要,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训教学内容与船舶电气行业岗位要求的吻合度是关键。因此,有必要对船舶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研宄,并为船舶电气专业教学服务,这对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以岗位能力分析为起点,确立船舶电气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基本依据

首先针对当前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学现状,结合学院船舶电气实训基地情况,对船舶电气实训教学进行必要的整合。根据现代船舶电气技术的特点,从培养学生能力本位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现代船舶电气服务从业人员尤其是船舶电气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研宄开发实训教学内容有助于构建船舶电气类人才综合能力专业培养课程体系。

2.2 以实训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与实际岗位必需核心技能

船舶电气实训教学应当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现代船舶电气电控技术的超常规发展,相应的其检测维修技术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船舶电气维修业向劳动/技术双密集型转变,而目前高素质的船舶电气专业维修人才较缺乏。尤其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机电一体化和掌握现代船舶电气核心能力一一船舶电气电控系统检修,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船舶电气实训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以学生能力本位为核心,在校打下扎实的技能基础,着重致力于核心能力的培养,让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既能在现有岗位站稳脚跟,又能在今后的岗位上走得更远。改革是为了扎实基础,持续发展。要设法做到企业需要的,教学上都达到了;企业潜在需要的,教学上也做到了,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训教学改革才是有成效的。

2.3 以配套实训设备开发为保障,保障实训质量,降低教学成本

通过对船舶电气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教学的分析总结,我们认为船舶电气控制系统核心技能/应用技能的培养模式可以归纳如下:“教师多媒体在线演示教学—学生电气原理分析—学生台架控制系统安装界线、调试训练—学生船电设备排故训练”的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教学训练过程。通过模拟实船故障排除教学,把理论(电气设备原理)与实践教(学生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排故演练)学融为一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贱的一体化教学。为了有效降低实训教学成本,保障实训效果,学校应自我开发配套的教学设备供学生实训。

3.船舶电气专业实训体系建设

实训体系的建设,一般包括实训设备开发、实训教学方法和实训师资建设三方面内容。

3.1 实训教学设备开发

船舶电气实训教学设备是提高学生技能,搞好“能力本位”课程建设的关键。通过对国内有关电气教学设备制造厂家考察和调研,分析研宄了国内外有关船舶电气专业教学仪器设备的状况,目前所使用的船舶电气类专业教学实训设备存在一些问题。

实训设备的排故系统比较简单。如Y-A电机起动设备,规模小,继电器、接触器数量少,只针对单台电机控制,模块比较少,功能单一,不能进行变速、正反转制动等复杂控制。排故系统开发的软件与船舶电气故障的实际现象有一定的差距,影响教学的正确性,同时不能很好的体现船舶电气检测与维修的核心能力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思路。

未来的排故系统,以结合PLC、单片机来控制,以微机、弱电来控制电器,如单片机控制的船用三速锚机排故,PLC控制机舱自动化系统,包括数字量与模拟量的采纳来控制电器元件,最后控制终端电气设备。

国内生产的船舶电气类专业实训教学设备,只是简单的船舶电气部件组合,要满足教学需要,必须增加台套数以及实训指导教师数量,势必增加教学成本。根据以上的实际情况,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船舶电气类专业实训教学建设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配套设备的开发研宄,可以较好地解决船舶电气实训教学中设备的配套跟进,真正做到教学所需,实际所达,如开发船舶电气教学排故实训台(自动泵组)设备,等等。

3.2 实训教学方式

船舶电气专业适合使用综合整体设计、创造性的“项目集成式”实贱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被分解到不同的专业课程中。教师的教学都是依据某一具体课程展开。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客观上被分成单元进行。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即使学生都很好地掌握了每门课程所要求的能力,也并不意味着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认识与实贱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对专业课程所要求的目标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与把握。因此,在相互独立的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对这些课程以实际工作情形为背景,以项目为载体,对学生的单元能力进行组装。这种组装,形象地说是“搭积木”,但是又不同于“搭积木”时的机械堆砌,它对单元能力的组装是通过集成来实现的,既把职业能力当成一个总体来理解,充分重视各单元能力的相互综合、连贯、配合,关注学生学习的迀移、运用和创新,从而达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最优化效果。

3.3 实训师资建设

开展产学合作,强化实训师资建设。“师资互补、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形式,是学校与企业在师资合作、技术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贱与在校学习相互交替的合作教育形式,是一种兼有师资培养和学生培养双重培养的产学合作方式。

从师资培养角度看,船舶电气专业建设要跟上技术进步、生产实际变化,必须让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保持与企业需求同步,必须组建一支由社会同行专家、企业生产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实训兼职教师队伍。要按照“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相对稳定,流动充实”的原则建没、培育好这一支队伍,让它与学校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互补,动态调节、优化整体师资队伍结构。从这一点上看,学校必须吸纳企业师资。从学校的实际看,船舶电气专业方向的学生总数比较多,实贱训练分布在各个船舶企业。从教学管理的角度也十分需要在企业中寻找、培育合适的指导教师,承担实践实训教学任务。

因此船舶电气的实训教师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在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进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生产管理,才能真正培养双师型教师。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学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企业欢迎的学生。应用性技术人才必须具有的职业素质,如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敬业意识等只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完成的,这需要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船舶电气技术也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只有在企业的直接参与下,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实贱中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因此,只有与企业相结合,才能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船舶电气专业的实训建设,必须利用船舶电气企业的资源优势,解决教学中实习、实贱条件上的困难,实施“产学合作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践教学;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42-02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以往教学中一般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按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课程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未能达到技能培养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重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要按照本课程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中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一条主线、两个模块、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指全部教学过程贯穿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两个模块是指按照渐进性、先进性原则将实践教学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模块,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模块的内容要统一规划,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四个层次是指按实训任务确定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第一层次是基本实验(培养基本技能),在课内边讲边练,主要包括电器元件的认识、选型、检测、安装和机床控制线路基本环节等实验内容的训练,在实验教学中,既要严格按照“6S”管理训练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化,又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仪器、接线等方面的职业素质与操作规范性,形成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维修电工的实践考核奠定基础。第二层次是专业实训周教学(培养专项技能),以典型机床电气技能实训考核鉴定装置作为实训工具,内容包括典型机床控制电路原理分析、模拟故障现象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调试与维护等,通过实训,要求学生能正确对机床故障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在电气控制线路图上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编写简明故障检修计划,能熟练运用仪器仪表找出故障点并排除故障,经试车使机床各项功能恢复,并撰写实训报告与总结,从而具备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调试与维护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课程设计教学(培养综合技能),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对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改造,在教师指导下拟定改造计划,进行初步设计,将设计后的方案在PLC实训室进行设计验证,对方案进行修订,最后根据方案列出选购元器件清单,然后进行硬件连接、软硬件调试。第四层次是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训等(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系统性、渐进性的训练,使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技能,又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精神有较好的效果。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科学

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文件的精神,“各种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严格考核”。依据课程标准,应从课程的实际及教学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学会典型机床控制系统功能原理分析、故障检修、设备维护,掌握电气设备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备从事企业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等基本职业能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大纲,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让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不断线,确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整合优化实训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要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整合优化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培养出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如下页表1所示。

按照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线路图,按照安全规范要求,正确利用工具和仪表,熟练完成电气元件安装、线路安装、通电调试,而且对调试或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应能独立分析处理。经过强化训练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维修电工考证,严格按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要求进行考核,经真刀真枪的实践操作,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该项目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考证也可检验自己哪些基本技能还没掌握好,以便及时补上。

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确定不同的要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可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1)基本操作技能。要求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和工具以及安全用电与操作知识;会识读电气原理图、电气安装图、低压配电线路图;会根据负载合理选用常用低压控制电气和导线;能熟练掌握机床控制电路基本环节的安装配线及调试,符合GB3797-2005和DL/T5161-2002规范要求。(2)专项技能。要求掌握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调试、故障检修、安全检查与维护知识,具备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调试与设备维护的能力。(3)综合技能。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技术改造,掌握硬件连接和硬软件调试的方法与技巧。在实训过程中要求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

挖掘潜力 提高兴趣 可将每班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指导他们查找有关资料和手册,在完成给定课题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充分挖掘潜力,各组自行设计控制电路,或有意在安装电机时设置故障(需教师把关),然后各组交换进行安装和故障检查,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帮互助 共同提高 由于班级学生的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有强有弱,在分组时可有意将他们搭配开,以强带弱,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训室全天开放,指导教师、班干部和实训组长各负其责,个别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课,进一步巩固和消化。

改革实训考核方式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宜。以完成实训任务的质量为考核标准,采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每个实训任务的评价,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实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结果考核,考核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实训总成绩由出勤及实训报告、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三部分组成。分数比例按106030分配。技能分数宜以 36 分为合格,理论分数宜以18 分为合格,如果有一项达不到要求,视为成绩不合格。

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占30%,可与技能考核同时进行,考核内容为提出实训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结合理论分析解答。例如,操作X62W万能铣床,在进行主轴电机变速冲动时,按下变速冲动按钮如时间过长,松开按钮后主轴电机由点动变为常动,对此故障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控制电路的故障排查,最快、最准确地分析出故障点的位置;通过给出的课题尽快地设计出合格的电气控制电路等。

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占60%,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将实训中的全部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学生以抽签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任务,制定评分标准,着重从操作技能的完成情况、职业素质与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现场的布置情况、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当场打分,这样可使学生在心理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安全文明规程执行等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出勤及实训报告 出勤及实训报告占10%,出勤由班组长负责,每天认真记录,最后汇总。实训报告由每个学生根据实训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总结和体会。

实训考核每一单元都应有成绩评定,根据“各单元成绩×权值”进行综合,作为操作技能过程考核成绩。

教学实践表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训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是成功的,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娟花.《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差异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

[2]吴浪武,邹时华.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J].南昌高专学报,2011(2).

[3]彭丽.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9).

[4]廖申学.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0(7).

[5]蔡少权,苏桂文.《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第5篇

关键词:校企融合;电力营销;专业;教学平台;创建

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是南京工程学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走校企融合之路创建的全国首个电力营销复合型专业。在专业创建中,提出了“校企合作、管工结合、学历职业贯通”的专业办学思想,确立了“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理论基础、熟悉电力工程基本理论、掌握电力营销业务技能的电力营销复合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人才培养目标,两条人才培养路线,三大知识模块,四项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培养电力营销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校企融合,创新理论教学平台

1.校企融合,创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成为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既要区别于单纯的市场营销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又要区别于单纯的电力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按照电力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校企多次互动的基础上,南京工程学程构建了以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电力工程专业知识以及电力和营销融合一体的专业知识三大模块为主体的电力市场营销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形成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三大知识模块中,市场营销知识模块中的理论体系设置是按专业建设目标需要精选优化重组形成的。电力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设置需要考虑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行业背景,要对电力行业有一定的熟知,但专业深度不需要太深,需要有一定的广度,这类课程设置是在校企多次互动下建成的。电力和营销融合一体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建设具有创新性,是在广泛调查研究,与电力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按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科学优化融合一起建成的,具有鲜明的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特色,有效地、高质量地满足了电力营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体现了专业的复合和知识能力融合的特点。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系列教材

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特色鲜明,特别是电力和营销融合一体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性。为了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我校一直非常重视专业教材建设,已经分别出版了《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企业管理》等具有创新性的专业教材。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共建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教材主要包括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例如《电力市场概论》、《电力技术经济分析》、《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以及《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教材,部分教材已出版使用。这些教材贯彻了专业建设思想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校企融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1.校企融合,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校企多次互动的基础上,我校构建了包括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和创新实践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实践层次突出基础实践,主要包括军训、大学物理以及与计算机基础实践有关的基础实践课程。这个层次的实践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层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认识实践,主要包括会计学课程设计、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市场营销学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广告学课程设计以及市场营销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二是与电力工程有关的认识实践,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工程基础、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参观实习以及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等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层次突出营销与电力交叉融合的综合实践,主要包括电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设计、供用电技术课程设计、电力技术经济分析课程设计、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综合实训、电力负荷控制技术课程实训、电能计量技术课程实训、电力客户服务与沟通课程实训,以及最后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综合实践能力是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最重要的一种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层次形式可以多样化,重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参与各种科研活动以及参加各种讲座等等。

2.校企融合,创新建设实践教学环境

校企融合,开发共建专业能力与行业岗位技能相融通的实践教学环境,2012年建成国内高校唯一的电力营销实习(实训)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成江苏省高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与江苏省电力公司合作共建的电力营销实习(实训)中心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总投资1600多万元,设15个实训室,包括电气测量实训室、单相电能表校验实训室、三相电能表校验实训室、互感器校验实训室、计量装置装接实训室、抄核收实训室、计量接线检查实训室、负荷控制实训室、模拟变电所实训室、模拟营业厅实训室、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实训室、95598(全国统一电力客户服务热线号码)呼叫中心模拟实训室、反窃电与用电检查实训室、低压配电装置故障处理实训室、低压电气设备装配实训室等实习实训室,江苏省电力公司所投资的实验设备价值1081万,该中心是我国高校中唯一的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实训)中心,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引领作用。

电力市场营销实习(实训)中心能够承担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以及部分电力类专业在校本科生的电能计量技术、电气制图与识图、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供用电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力负荷控制、电力客户服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该中心主要是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的。

三、校企互促,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平台

1.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为确保实践基地的高水准建设,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教师全部投入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这些教师基本是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从实践基地的设计、工程、安装、调试、试运行积极投入教学使用全程参与,将教学与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科技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且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通过跟踪行业、融入行业、服务行业、围绕行业、共建专业等,有力促进专业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并带动教师学历和职称提高。

2.企业专家成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兼职教授

为建立一支符合教学需要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企业专家兼职教授队伍的建设,先后聘任了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南京新联电子仪器公司等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人员作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电工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参观实习、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等课程,并多次为该专业学生开设电力行业改革和电力营销技能讲座,拓宽了学生对电力行业发展的认知,丰富了学生的电力营销知识。同时,企业专家参与开发撰写校企合作系列教材,实现了校企互促,从而形成了一支校内和校外、理论和实践、管理和工程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毕业实习是培养创新型电力市场营销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学院先后与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盐城供电公司、南京新联电子仪器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平台,并聘请这些企业的技术专家、营销管理专家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四、校企互动,创新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传统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它通过教师精心选取的典型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使其面对现实的营销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采集、编写了大量电力市场营销案例,内容包括电力营销规划、电力市场开拓、电力营销服务、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设计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展示成果,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使讨论结果系统化,培养学生遇到现实营销问题时系统思考的能力。

2.课程设计教学法

在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的过程中,学院大量采用了课程设计教学法,训练学生的营销管理技能。从第三学期至第七学期,分别安排了为期一周(门次)以上的课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市场营销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电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设计等。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法,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市场调查预测的基本方法、营销方案的制订、广告文案的处理、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与客户有效沟通的基本手段等营销、管理方面的实践技能。

3.模拟实训教学法

模拟实训教学法是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的重要手段,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进行模拟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在中心,学生可以进行营销模拟实训、工程模拟实训、电力营销业务模拟实训等。例如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模拟实训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主要电气设备(发电机、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等)的性能及在运行中的作用,掌握电气主接线的接线方式及工作原理,掌握发电厂及变电站运行操作的一般常见方法,熟悉常用电气设备的检修、维护方法,元件、设备、线路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等。

4.现场情景教学法

现场情景教学法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电力市场营销环境,以个体体验的方式来强化知识理解和能力培养,这种建立在真实情景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可以综合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运用能力,显然具有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学院特别设计了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电气设备课程实习、电能计量课程实习、电力负荷控制课程实习、电力营销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环节,要求学生在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盐城供电公司、南京新联电子仪器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全面参与生产实践,由本校专业教师带队,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指导,从事电力需求侧管理、用电营业、电能计量、电费回收、用电检查、用电稽查和电力服务等业务,使学生在真实的电力市场营销环境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5.职业技能教学法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是对职业技能的一种认可。我院一直鼓励学生实现“学历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在教学过程中,在保证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兼顾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的内容,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毕业前,鼓励、辅导学生参加国家统一鉴定,取得“营销师”、“商务策划师”、“电工证”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第6篇

关键词:赛教融合;电气设备;课程标准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开展,职业院校踊跃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涌现出了大量技能状元、行业标兵,起到了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群体的示范作用。然而技能大赛的目的远不止于此,技能大赛初衷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要想真正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必须把技能竞赛的项目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当中,以世赛、国赛项目为抓手,对竞赛内容、评判标准深入研究,提炼出适合日常教学的实训项目,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本文意图以小见大、以点见面,以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为例,通过剖析其竞赛内容、技术标准、评分要点,将其竞赛涉及到的知识点、技能点整合梳理,进而对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修理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理论探索。

一、竞赛内容剖析

通过对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的分析发现,该项目主要考核选手的安全与5s管理意识、工具的规范使用能力、排除故障的逻辑思维能力、资料查阅能力以及书面报告的填写能力。安全与5s管理模块的考核相对严格,采用一票否决制,将日常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总结归纳为若干评分项,选手若违反了任意一项,则该模块得0分。工具的规范使用模块包含了工具的规范操作流程及方法,每种工具均有一套标准的操作流程,并将操作流程分解为若干评分细则,采用过程评分,使用方法正确得相应分数,否则不得分。故障排除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考核选手在故障排除过程中的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正确,要求选手在作业过程中描述自己的操作意图及判断依据,裁判根据其逻辑顺序是否合理给出相应分数。资料查阅能力要求选手在排查故障过程中根据故障现象、排查结果,结合设备的原理图或维修手册等相关资料进行故障点的确认,要将故障点锁定值最小范围,并在原理图或维修手册上找到故障点的具置。书面报告的填写内容主要有设备铭牌信息、故障现象、排查步骤、测量结果、故障点确认等相关信息,考核选手的书面表达能力,所有选手填写的工单由工单裁判统一评判。

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就目前职业教育的专业分类、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修理是《筑路机械操作与维修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常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的元件结构及工作原理、电气线路组成及其原理分析、电气元件的拆装、检修及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内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选用适当的工具对充电系统进行检测并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对起动系统常见故障进行诊断与排除;能对照明、信号、仪表及辅助设备进行安装调节;能对工程机械整车电气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

三、课程标准编写

通过对竞赛内容剖析,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结果,将技能竞赛内容、技术标准整理为教学模块,有机的融入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修理课程标准里,将课程内容分为职业能力素养模块、电气设备基础模块、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四个模块。职业能力素养模块主要学习任务是安全与5s管理、工具规范使用,电气设备基础模块主要学习任务是元器件结构组成及检测、作业单规范填写,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主要学习任务是起动系统故障排除、充电系统故障排除、照明信号系统故障排除,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主要学习任务是整车电路图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

(一)职业能力素养模块。职业能力素养模块主要针对实训教学安全,工位5s管理,电气系统拆装工具种类、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电气检测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及工具的规范操作流程及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当学生完成职业能力素养模块的学习后,参照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评分要求中安全与5s管理模块、工具的规范使用模块相应的评分细则对学生逐一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接下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以及规范的作业流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养。

(二)电气设备基础模块。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素养的基础后,将进入电气设备基础模块的学习。在该模块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元器件的结构组成,元器件本身的拆装流程及方法,能够判断元器件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掌握元器件更换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主要讲解起动机、发电机、灯光仪表、继电器、线束、插接件、行车电脑及二极管、三极管等主要元器件。

(三)系统故障排除模块。经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学生会对电气设备构造、元器件检测及更换方法有基本的了解,接下来进入的是系统故障排除模块的学习。选取起动系统、充放电系统、照明信号系统作为学习对象,分析这些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这些系统所包含的元器件种类,熟知这些元器件在该系统中起到的作用,从而进行各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系统故障排除模块是本课程的重点,同样也是教学难点。对于从未接触过故障排除的学生来讲,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讲解各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任课教师要充分开发教学教具,带领学生根据系统电路图,利用基本的电器元件搭建起各种车辆控制电路,复刻原车电路,实现系统应有功能,为整车电路的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整车电路故障诊断打下基础。考核分为系统搭建和故障排除两部分,系统搭建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起动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的搭建任务;故障排除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单个系统的简单故障排除工作。实施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两组,A组学生负责系统搭建、设置故障,B组同学负责故障排除,两组均完成任务后角色互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考核标准参照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评分细则,考核成绩按百分比计入本课程最终成绩。

(四)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整车电气系统故障是设备日常使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故障之一,并且对维修人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排除整车电气系统故障要求维修人员能结合电气原理图或维修手册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快速制定出故障排查路线,找到相应的元器件进行就车检测,最终确定故障并进行元器件的更换。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

实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76-02

维修电工实训是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和数控等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也是社会开展“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电工安全知识与技术,熟练使用常用电3232具及仪器仪表,识别、选择、调整常用低压电器,学会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检修,能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操作水平,部分高水平学生可以达到高级维修电工的技能操作水平。本课程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服务,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学生掌握该课程的技能后,可以胜任企业里安装、操作、维修等电工岗位。

然而传统的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距离,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造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取证间的脱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做到本课程的实训教学与相应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必须对现行的维修电工实训教学进行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因此,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打破传统以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为线索的教学模式,而是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真实的企业岗位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与训练,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行为,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实施教学,使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同时通过对实际线路的接触,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实验,并体验企业对实际岗位的要求,逐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路

维修电工的工作涉及设备和人身的安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典型电路的安装与线路的检测、专业工具与仪器仪表的使用等,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通过对这一岗位的调研,及行业专家的深入分析,根据这一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将本课程设计为四大模块:基础技能实训、应用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生产技能实训。以上四个模块是以完成维修电工这一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通过真实的项目环境培养职业素质。同时教学内容涵盖了“维修电工初级”的基本应会要求,涵盖了“维修电工中高级”的应知、应会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融于课程教学中。

三、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线的课程实训内容

针对安装、操作、维修电工等职业岗位对电工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和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尽量选择既能贴近企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又可实际操作的学习情境,如触电急救训练、电工仪表与实测、照明电路的安装与检查、电动机控制电路制作与调试等项目。将学习情境分成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知识点和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学项目丰富,内容充实,针对性强,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体的实训内容见表1:

四、基于行动导向原则的教学模式设计

维修电工实训是一门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完全在实训场地和生产车间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讲、练、示范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实现教学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特别是在生产技能训练中,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实际生产,得到实际技能训练。在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中,都以生产实际中的规程、规范为指导,严格执行岗位责任条例,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整个实训内容占用三周教学周,共计90学时。其中基础技能实训占用20学时;应用技能实训占用22学时;综合技能实训占用20学时;生产技能实训占用28学时。基础技能实训分为5项实训内容,10个单项实训项目,主要侧重于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维修与保养。应用技能实训主要侧重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分为6个实训项目,主要学会控制线路的连接、调试方法。综合技能实训以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故障排除为主要实训内容,分为3个实训项目,主要完成机床控制电路的检修任务。生产技能训练主要是根据校办工厂的产品调整实训内容,目前实训项目是电动吊篮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在应用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中,将中、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融入教学过程。

五、建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考核体系

第8篇

关键词:高电压技术;课程开发;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33-02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特征和行业发展背景,对“高电压技术”课程开发,打破原有以理论体系为重的教材模式,克服原教学体系面面俱到、重理论轻实践的通病,去掉高电压理论不确定性内容和过于深奥不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征的理论,增加测试仪器的使用、新设备的选配及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要求等内容,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够用为度,重新规划教学内容,并依托电力行业,设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工学深度交融的教学模式。最后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划分教学单元目标,选择合适载体和教学方法,在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的前提下,建设教学条件,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一、“高电压技术”课程开发与设计总的思路

“高电压技术”课程开发与设计总的思路是:专业定位――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定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形成具体学习情境。下面分以下两方面具体介绍。

1.课程定位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走访、调查了本专业面向的行业职业(工种)情况及毕业生就业情况,整理确定本专业涵盖的两大职业岗位群:电气运行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笔者与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一起,归纳总结各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逐一分析提炼出职业能力,其中部分是与高电压技术课程直接相关联的。最终,笔者定位“高电压技术”课程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核心职业资格证书――电气试验工的对应课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电气、变电岗位群职业综合素质养成课程。

课程完成后,学生需具备以下能力:专业能力,即行业标准和企业规程的理解应用能力、绝缘试验操作能力、过电压防护设备配置和选择能力;社会能力,即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方法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等。

2.课程设计思路

笔者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

首先,校企一家,共同开发课程。在课程设计阶段,针对课程内容走访企业班组,收集相关行业标准、企业要求,以及教学所需各种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并与企业实训教师一起着手编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教材及校内特色教材。在课程实施阶段,由学校投入资金,由电力行业提供部分测试仪器及样品共同构建作为一体化教学场景,并由电力行业提供现场所作为实训、观摩场所,聘请企业能手做兼职实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校外实训及顶岗实训。在课程反馈阶段,通过请进专家座谈、教师深入就业单位访谈以及信函等方式,收集单位反馈意见,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实时追踪知识技能要求的不断变化,实施再修订、更新教学内容及方法。

其次,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深入分析,在本课题组成员以及企业能工巧匠的共同探讨下,归纳出绝缘试验及过电压防护工作过程。以绝缘试验工作过程为例:从方案制订、方案评审到标准解读、标准化作业卡制定、仪器选择、安全措施及现场测试记录、结果分析、结果审核到资格终结、报告编制。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刻意强化了工作过程性知识,塑造学生的职业性。

最后,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课程的实践性。为充分利用电力公司实训基地资源和生产现场,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并对其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双赢、互助的长效合作机制)。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对传统的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观摩电力行业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塑造学生的规范性、安全性和职业性。在安全措施许可的前提下,通过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部分融入实际工作中,实现现场教学、教学做的交替统一,使枯燥的教学过程真实化、具体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建设与实施

1.课程内容改革

定义了课程目标,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情境:情境一――绝缘材料电气特性;情境二――绝缘预防性试验;情境三――过电压防护设备配置。情境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认识绝缘材料,能利用专业术语评价介质绝缘性能的优劣;能构造设备的绝缘结构。情境二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能做安全措施,能做绝缘试验,能利用各种绝缘试验的结果判断绝缘的在线状况。情境三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认识过电压的产生及危害、绝缘材料,能利用专业术语评价介质绝缘性能的优劣;能构造设备的绝缘结构、能正确分析、利用、配置各种过压防护设备。

由学习情境的能力目标,笔者又分别构造了子情境。在绝缘材料电气特性情境中,笔者先在多媒体教室介绍了绝缘材料,接着在仿真实训室介绍绝缘性能的丧失及原因,也就是绝缘介质的电气特性,接着再回多媒体教室认识单个电气设备的绝缘构造。笔者把绝缘性能的丧失这部分内容放在仿真实训室是因为绝缘丧失是危险的,仿真室能更好地模拟绝缘丧失现象并强化现场工作流程。

在绝缘预防性试验情境中,笔者先在多媒体教室介绍现场试验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及单个试验的接线方法、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试验指导书的帮助下自己设计试验作业卡,然后在高压实训基地进行具体试验,所有单个试验完成后,最后在一体化教室进行整个设备的全部预防性试验。

过电压防护设备配置情境中,笔者先在多媒体教室介绍各种防护设备,然后在校外实训基地去认识各种防护设备,接着笔者又回多媒体教室介绍过电压的原因及防护,再给出一个现场过电压防护配置项目,让学生分组设计过电压防护设施配置,最后再让学生在校外顶岗实训基地查看过电压防护设施配置,最终更新自己的设计

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完成部分最具典型的综合性工作任务,获得对课程知识点的认知和技能素质的培养。本着“适当、够用”的原则,传统理论知识的总量减少但融入过程性知识,并融入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电力行业)》、《高电压试验技术》GB/T16927-1997、《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1996、《内蒙古电力公司高压试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等国家标准和行业规程条例,再接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使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在学习情境的实施中,通过如角色扮演、分组比赛等方法,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前述专业能力第一点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将通过学生的学习行动贯穿于整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而专业能力的后两点直接体现在三个教学情境中。

2.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笔者采用开放的考核模式,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判断。

(1)考核形式多样化,闭卷笔试、口试、与技能操作等。

(2)既强调课程终结考核,也引入了过程考核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依据。

(3)针对不同教学情境,采用不同考核模式,其中情境一以课程结束后鉴定性考核为主,情境二以学生动手实做考核为主,情境三以案例考核为主,分别强调学生对应知应会能力的掌握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4)以取证代替考试,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取得《电气试验工》中级及以上资格证书,可申请免考,成绩定为优秀。教学评价引入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区分对待应知应会能力,形成由教师、企业、学生自己等多主体参与的互动式评价方式,既评价学生工作过程,又评价工作成果;既要评价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评价技能训练状况,还有评价其团结协作能力和工作态度。

三、课程改革特色

第一,依托电力行业,校企一家共同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的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上: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

第二,以工作过程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传统的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课程划分为相互独立的两大课程体系,虽然相互之间也有融合,但在教学实践中反而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割裂,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不再区分“理论”与“实践”课程,而是根据工作任务、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按实际工作流程进行教学组织。教师边讲边做,学生边看边学边动手,使理论教学中有实践,实践教学中也有理论,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第三,引入行业标准化作业理念,加强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笔者与君正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热电厂合作,开发了标准化作业教学视频,并运用于教学中。同时,在各项教学情境中,都以生产实际中的规程、规范为指导,严格执行岗位责任条例,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

参考文献:

[1]苏渊.高职院校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14-17.

[2]邱毓昌.对面向21世纪的高压技术课程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报,2001,23(2):11-12.

[3]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4]兰生.高电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北方经贸,2008,

(10):149-150.

[5]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

2006,(2).

第9篇

【关键词】专业体系;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专业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纲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基本规格达到培养目标,表现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文件。 

        1.专业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反馈意见和需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并按照该思路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建设原则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

        2.专业建设思路

        2.1学习高职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理念转变是专业体系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课题组在系部组织下,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及精品课程建设理论,转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技术负责人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种旨在转变教师高职教育理念的培训,先后安排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等负责人参加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讲座,深化课程建设理论的认识;课程组老师还多次听取全国知名的职教专家来校举办的讲座,学习课程改革思路,先后听取了职教专家等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讲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并将所学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

        2.2专业调研;坚持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动立足于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和社会需求调研,关注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新技术应用。为此,供用电技术专业调研组制定了系统的调研提纲,专门制作了用于和现场人员讨论的本专业覆盖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目标能力,各项目标能力应包括的工作任务等调研资料。并采用到企业调研、利用网络沟通调研、利用电话沟通调研等方式,先后对学院专业面向的行业6家单位、地区4家单位进行了相关企业的企业调研,内容涉及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工种员工技能需求、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用电及配电系统的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技能,发放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20余份。通过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改革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调研显示: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公司及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用户单位,覆盖的职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变配电所值班员(值班电工)、用电技术维护与服务等岗位工种。这些岗位工种涵盖了行业和企业用户12大技术工种,对应12种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和内容

        通过调研,汇总整理有关资料,课题组以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改革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改革目标,分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界定并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根据核心课程内容,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确定课程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

        3.1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根据调研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应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31项,对着31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汇总,进一步归纳确定专业五大典型工作任务:变电运行技术、电气设备使用维护与检修、电机使用与维护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和用电技术与管理等。

        3.2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重构;以企业真实的和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按照理实一体、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构,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电子类课程:模电、数电、电子线路装配实训是供用电专业基础课,将原来单独开设的模电、数电两门理论课以及电子线路装配实训课整合为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两门理实一体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组织教学。

        电机类课程:将有关电机的理论实训课程整合为电机运行与检修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变压器、同步机、异步机、直流电机和微特电机4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时数在45-60之间,各模块的教学在相应的理实一体教室以及电机实验室、电机专门教室完成。 

        plc课程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分为电机控制、自动生产线控制及综合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项目组成,各个模块的项目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进行选择。

        3.3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整合后,重构了本专业电子电路基础与实践、电机运行与检修等七门理实一体课程作为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含了本专业覆盖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实际授课时数达到31周86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40.3%。理实一体课时比例得到极大提高。

        核心课程全部进行了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多个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目标,解决专业课程进行中的讲练分离、不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的问题。

        在专业方案中强化了顶岗实习,课时数达到18周540课时,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项合计140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65%。

        3.4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学习内容重构,确定了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在系部的指导下,课题组制定了本专业全部4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各个课程标准包括课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项目载体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等要素,特别突出了建立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学习情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对制定的课程标准在教研室进行了研讨,保证课程标准能够准确指导课程教学。

      4.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论证与实施

        课题组、院、系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论证。

        在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阶段,课题组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定出了专业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初稿。学院和系部针对课题组制订的初步方案进行了多次反复论证,组织讨论专业方案,确定课程整合思路,并总结了专业改革阶段性工作。又组织讨论专业方案课程设置,在学院层面组织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会议,请企业专家对方案的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定位、专业覆盖岗位的完整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等内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在学院的支持下,选定本专业一个班进行了一轮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经过一轮教学应用,进一步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体系建设解决的问题

        专业体系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课程教材建设制定了依据,明确了思路,各门课程负责人正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组织编写教材。计划在课程实施之际推出课程改革后的配套教材。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5.1专业教学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突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确立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情境,强化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5.2课程体系特色;①强调通过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②专业知识强调实用性、专业性,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做到知识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③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注重实用性、开放性、科学性,专业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及知识的实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拓展能力。

        5.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六步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在实施教学的六个步骤中,根据实际需要可辅以其它教学手段,如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

        6.研束语

        本文提出了专业体系建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并对专业体系中关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专业体系的优化意义,对专业体系中的专业建设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所提出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体系建设仍需后续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徐坊降(1980-),男,山东宁阳人,国网技术学院泰山校区电力系,讲师;王莉(1981-),女,山东肥城人,国网技术学院泰山校区技能项目培训中心,讲师。(山东泰安271000)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00-01

近年来,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学历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原来认为成人高等教育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严峻的就业现实使人们不得不把成人教育教学的重点从单纯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向提高学历、培养技能从而提高职业竞争力方面转变。面对生源质量下降的新形势,必须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对策,以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将对笔者多年从事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方法。

一、目前成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重规模,轻效益”,其带来的后果是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认可度逐渐下降,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究其根本原因是目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教学管理不够严格

一些学校只重视办学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对教学环节的管理;缺少足够的教学管理人员,有意无意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出勤率不高;缺少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不是“主体”,有些教师在成人教学上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一言堂”,缺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尤其对于工科课程,只停留在书本的理论上,讲授的理论有些甚至与生产现场脱节,学生自然不愿意听,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考试是成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成人教育考试制度存在诸多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考核方式单一,一张试卷定成绩。在成人教育所开设的课程中,必修课的考试都是闭卷,然而,现实中闭卷考试基本上已形同虚设,起不到什么效果。此外,在出题、改卷、成绩评定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考试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二、利用实训基地提高成人教学质量的探索

针对成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成人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山东省电力学校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学生借助实训室的帮助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网技术学院泰山校区承担国家电网公司及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职工培训任务的同时,还是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高校的成人教育函授站,主要承担电力类、热动类专业成人教育授课任务。学校实训设施完善,共有46个实训室及户外变电站、线路运行检修场等实训设施,涵盖了电力、动力专业所有的专业类别,年培训鉴定2万余人次。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利用实训室开展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1.结合实训项目,科学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是实施教学改革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决定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教学计划要遵循教学大纲,必须覆盖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同时又要考虑课程与实训项目的结合,适当加入部分实训项目,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制订“电气设备与运行”课程计划时,加入6课时的变电站运行仿真,充分利用学校的仿真实训室,通过让学生到仿真实训室实战演练进一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倒闸操作、事故处理等基本能力,达到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的目的,真正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2.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走出教室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水平。针对成人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应加大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使用比例,充分运用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改变传统教学的局限。如在“电气设备与运行”课程中,一些设备的内部结构是无法看到的,但对结构的熟悉程度又影响到对功能、实际操作的理解,所以利用3ds Max研制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设备内部了解其结构,进一步深化对工作原理的理解。将课堂搬进实训室,对着设备讲设备,通过实验检验其运行特性,既解决了以前对着课本空讲半天、学生什么也没学到的问题,同时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电机与拖动”中的异步电动机部分时,带学生到电机实训室,先由学生做正反转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向取决于所加三相电源的相序,这样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又掌握了改变正反转的方法,学生感到学得快而且轻松,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3.编写特色教材,推进教材建设创新

多年来,成人教育在教材建设方面比较滞后。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基本是照搬普通高校的教材,这些教材很多不适应成人教学的实际,因此,必须加强成人教材的建设,编写适合成人教学特点的特色教材。成人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带着疑惑、问题来学习的,他们接触过实际工作,特别渴望能学以致用,提高工作技能,以适应工作竞争的需要。这就使得成人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显著的实用性特点,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征得相关院校的意见统一后,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教材建设创新的探索。在教材中适当减少了理论知识,结合实训项目增加了实际操作技能相关知识。比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编写了《高电压与绝缘》,适当删减了部分抽象理论内容,把原来一些电气试验内容结合高压实训室的设备和规程进行了完善,使课本变成了既有理论内容又相当于操作手册的多功能教材,因为实训室的设备与现场是完全一样的,学生们在学完该课程后可以得到与工作现场相同的理论及操作知识,真正把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达到提高个人技能的目的。

4.改革考核模式,完善评估体系

全面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模式,力争使考试达到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把课堂表现和技能考核纳入到成绩评定中,既能促进学生出勤率的提高,同时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们探索试行专业课考核采用“6+3+1”考核模式,即试卷理论成绩占60%,实训室进行的操作考核占30%,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占10%。操作项目的设置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最能体现大纲要求的能力目标项目,经过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实施。经过两年的试行,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考核方式很科学,促使他们通过参加成人教育能学到知识,提高技能。

总之,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到成人学习的质量,也关系到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把成人教育事业推向健康发展的新轨道。

参考文献:

[1]张忠伟,陈君.简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

2007,(2).

第11篇

摘要: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课程内容非常繁杂,所学的技能和知识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对电子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学到有效的学习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掌握力度。本文从多方面对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改革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教学方法的实践改革是现代教学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手动能力的重要途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的实验课程,现已具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多年的教学理念中,形成了以老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精神,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深化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也是一项教学内容,教师要改变以往的那种站在讲台上授课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特色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加容易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一、社会调研

通过对社会中需要电子电工技术人才的企业调查,市场对电气类专业的学生有着很高的需求,但是同时也有着很严格的要求,要求如下:具有对电子电工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解决问题和调试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能力;了解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对目前市面上的电气化设备有能够进行操作和检修的水平;有吃苦耐劳,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电工电子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懂得电气设备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高要求,高标准[1]。而电子电工课程是这种专业的基础课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尤为重要的,为了培养高科技人才,我们必须要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理论教学为基础,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前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能力薄弱,专业的基础知识点都背不下来的这种情况,学生根本不会实地操作设备,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的高科技设备,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重要知识点的重复训练,强化加深印象,对知识点要避轻就重,对整本书的知识点要删繁就减,确保学生不会因为过大的知识量而产生厌学心理,构建知识体系,对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知识点制作一个思维导图,使学生们对知识点有个大体掌握。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同步跟上,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位同学的不同兴趣爱好制定多种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实践课程,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发挥自身的潜能。在实践中纳入重要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对复杂的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学生在操作如何连接电线的操作中,教师可以对电流的流向,电流如何放大和缩小这一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们亲自操作,使学生们深刻的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知识点,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具体化,现实化,去引导学生更加迅速的掌握核心理论。

三、多元化的教学实践

电工电子技术本来就是具有非常大的实用性价值,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熟悉各个实验操作,在引入新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点,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教师应该促进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活跃性,应该适当的增加一些新的实验内容,不要把基础实训实验拿来反复的做,既不会增长学生的知识,还会增加课堂的枯燥感。教师可以把基础实验换一种其它的方式,比如让学生模拟三极管的工作流程,锻炼学生的手动能力,为了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小彩灯、台灯、小门铃等物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完成作品的学生会有成就感,增强他们对实验的信心,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资源对学生进行培训,比如对废旧电器,闹钟、收音机、复读机之类旧电器的维修,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基础实验有一个了解,还可以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价值,开拓新的视野,启发学生们的思维,使实验效率的到提高[2]。

四、分组学习,提高学生们的能动性

对于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比如分为五人组,确定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再把任务依次分到每个组员之中,像学期的小组实验,课题如果是制作一个计算器,组长就要把任务安排给组员,计算机材料的准备,设计计算机的电路图,计算机的检测,报告材料的书写等等,按照每个组员的特长分派任务,培养他们的协作沟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错误要及时指出,避免学生一错到底,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并且评优展示,对于组长和组员进行评价,然后再通过课堂演示,成果评分等各个环节的分数进行综合评价。学期成果测验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60%,学生的平时测验占总成绩的20%,然后根据计算,得出总成绩。完善学生的成绩评价制度是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要严格的按照制度规定进行评分,得出一个最真实的成绩。综上所述,电子电工技术的相关基础课程是各学校非常重要的课程,具有非常大的实训作用,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基础打好,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改革是刻不容缓的,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实验项目更加的生活化,不再一成不变,提高了学生们对电工电子课程的兴趣,从教学方式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分组合作,提高了团队的协作力,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了集体荣誉感,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往单纯的只靠试卷来评分,判断一个学生能力的标准,补全了成绩评价制度的缺陷,通过过程性考核,使学生们重视平时成绩,重视基础课程的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电工技能;实训教学

一、“一体化”教材

“一w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一体化”课程内容的安排应突出技能的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内容服从实践教学的需要,力求简单易懂。电工实训采用模块化教学,主要分为五个模块:(1)安全用电技术;(2)常用照明电路;(3)低压电器;(4)电力拖动控制线路;(5)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其中,每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项目,譬如:“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模块分为:(a)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转控制线路;(b)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c)位置控制与自动往返控制线路;(d)顺序控制与多地控制线路等多个项目。围绕着每个项目,我们设计出多个任务,任务难度逐步加大。以项目“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转控制线路”为例,我们安排了:任务一:安装点动正转控制线路;任务二:安装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任务三:安装连续与点动混合控制线路。很明显,任务三是建立在任务一和任务二完成的基础之上的,任务间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而对于每个既定完成的任务,我们又将它拆解为一个个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完成,最终完成教师所设置的学习任务。此外,可以根据“一体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一体化”教师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推行“一体化”教学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具备综合教学能力的多面手。教师要抛开单调乏味、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针对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增加任务难度;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放弃,适当降低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与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是每个一体化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去实践。例如在“常用照明电路”模块的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日光灯入手,拆开一盏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日光灯的内部构造,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将转变成对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比如在“低压电器”模块中,对交流接触器、按钮、熔断器等元器件拆装的学习,可以分组进行练习,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学生来进行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一)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简单介绍下本节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然后将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分配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如:每个小组安装完成一个“连续与点动混合控制线路”,并且检测其功能是否能够实现。

(二)小组合作探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本节课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三)教师示范指导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集中讲解、示范或个别辅导。

(四)教学总结互评

各个小组将安装完成的电路进行通电试车,并对其他小组的电路进行评价。同时,教师不仅要对各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评价,还要对学生安装的各个过程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教师引导、成果展示等环节,完成该任务的学习,掌握了电路安装的操作技能,并且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到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增强。

四、一体化教学在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力技能实训课程内容的选取

电工技能实训课程内容的选取应该注重企业对人才的实际技能要求,因此,在选取课程内容之前,首先对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以及数控机床生产企业进行综合调研,加强专业课程教师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归纳出维修电工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工厂照明线路以及配电线路的安装,电气设备布线,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基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确定电工技能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一内容主要包括的学习领域有四个:安全用电知识的学习,电路安装知识的学习,电机的维护和检修知识,常见机床线路的控制学习。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有结合在一起,融入到教学的具体情境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在电力工作中排除故障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电力技能实训基地

在电力技能实训教学中,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设备,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此,需要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中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习工具和相关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完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后能够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校外实训基地要求学校加强同电力维修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地进入企业中学习,在企业电力设备维修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更多的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提前熟悉工作任务,为以后进入企业正式参加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三)在实训中开展课题项目化教学

在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安排学生单独学习或者是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学习,根据教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方式,加强实验教学在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比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电力维修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性和个性的发挥。在教学实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结束语

基于理实一体化的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主要是以教学实践的开展为核心,以理论教学为指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教学实践的练习,让学生对电力技能实训工作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他们以后进入企业正式参与工作奠定基础。电工技能实训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际设备的接触较为密切,为此,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训基地,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