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10:5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两会期间,关于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积极发挥保险资金改善民生的作用,成为保险业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保监会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达到6.01万亿元。与庞大的可投资资产种类相比,关于保险资金的投资,受政策的限制较多,能够进入的投资渠道相对较窄,尤其缺乏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渠道。2011年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只有3.6%,仅高于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保障房建设普遍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中央财政补助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是当前建设保障房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根据住房建设部的估算,目前,我国保障房建设所需的资金缺口至少为1.3 万亿元。一方面是保险资金需要合理的投资渠道,以形成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是保障房建设所需资金的巨额缺口。那么,将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是否可行?本文将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二、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相匹配
资产负债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初是针对利率风险而发展起来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是指保险公司通过采用各种恰当的投资渠道,使其资产和负债在数量上、期限上、币种及成本收益上都保持匹配,并在保险资金投资过程中,时常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一种管理行为。其中期限匹配是资产和负债匹配管理的核心内容,它要求保险资金投资的期限与负债期限保持一致,具体为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相匹配,短期资产与短期负债相匹配,避免出现重大错配的情况,以满足偿付能力的需要。
当保险资金投资期限小于负债期限时,就会面临再投资风险。如市场利率下调,资本市场低迷等,发生再投资损失,可能导致偿付能力不足,使投保人的利益受损;而当保险资金投资期限超过负债期限时,就需要提前变现资产,可能出现变现损失或面临违约风险。目前,保险资金中约有80%以上为寿险资金,寿险资金中约48%是20年以上的长期资金,25% 为 5―20年的中期资金,27%为 5年以下的短期资金。保障房建设投资规模大,期限比较长,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相匹配。
(二)较高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的内在要求
我国拥有巨额的保险资金,既需要采用多种投资方式来分散风险,也要考虑收益性和安全性来选择适宜的投资渠道。目前,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主要是银行存款的形式,其次是采用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投资方式,导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较低,影响保险资金的长期收益,需要拓展投资渠道。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自2000―2005年,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4.1%、4.3%、3.14%、2.68%、2.87%和3.6% ,而同期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平均收益率大多数超过6%。后来,我国由于逐步放松了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限制,2006年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提高到5.8%,而2007年的投资收益率则高达12.17%。然而,由于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降到1.91%。近两年,经过投资结构的调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有所提高,2010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4.84%和3.2%。可见,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缺乏稳定性。我国监管部门对保险资金投资的限制,过分强调其安全性,却忽视其盈利性,而保险公司的盈利性是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对保险资金进行合理地配置,实现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有效结合,是保险公司的当务之急。
(三)保障房建设资金存在巨大缺口
目前,保障房建设需要巨额资金的大力支持,其所面临的资金缺口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住建部《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提出,2011 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是1 000万套。保障房平均每套为 60平方米,按成本2 200元/平方米计算,要达到2011年1 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目标,需要的资金在1.3万亿元左右。
由于政府对保障房实行定价、限价,导致保障房开发利润较低,有的保障房不赚反亏。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是保障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2011年中央政府安排的1 705亿元补助资金,相当于中央政府平均只对每套保障房提供资金1.7万元,剩下的巨额资金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及时解决,对地方政府的财力和筹资能力是十分严峻的挑战。根据中央指示,地方政府要对保障房所需用地做到“应保尽保”,即要求地方政府为保障房建设无偿或以很低的价格提供土地。作为地方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障房建设,同时又将挤占商业用地,使得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明显减少,地方政府财力更加入不敷出。因此,对于保障房的建设,需要大量社会资金的支持,当然包括保险资金的大量介入,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才能保证保障房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的可能性分析
(一)逐渐放宽的保险资金投资环境
为了保障投保人的利益,保证保险公司足够的偿付能力,我国1995 年颁布第一部《保险法》,将保险公司的资金严格限制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随着保险市场的扩大,保费收入日益增多,使得巨额的保险资金与有限的投资渠道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因此,从2003年开始,国务院特批监管部门开始尝试逐步放宽保险投资渠道,保险资金收益也随之提高。
2004年10月,保监会与证监会联合《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使得保险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股票变为可行。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放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提高投资资本市场比例等措施出台。
2009年10月实施了新《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资金可以投资不动产。保险法的这一规定,进一步拓展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为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2010年8月31日正式实施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纲领性文件。随后2010 年9月保监会出台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对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2012年7月,保监会颁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增加了投资不动产比例,延伸了保险公司进行资产配置的主动空间,具有公益性、长期性及稳定性等特点的保障房成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的重要出口,对保险公司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已成为现实
中国太保率先推出 “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该债权投资计划是保监会2010年9月出台《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后的国内保险机构的首单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开创了保险资金以债权方式投资不动产的先河,计划募集4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上海地产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区建设的约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由上海城投集团以企业信用给予全额担保,同时太保资产为债权投资计划设计了具有保底收益、不设封顶收益的浮动利率机制。
“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为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提供了思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该项目获得了上海市政府颁发的金融创新奖。上海首批公租房徐汇馨宁公寓已于2011年11月上市,共推出约2 900套房。馨宁公寓房型分为三种,一房为45平方米,二房为65平方米,三房为75平方米,均为紧凑的小户型,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2011年5月,中国平安与上海城投控股联合推出7年期“平安―城投控股保障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共募集资金约30亿元,用于支持城投控股在上海投资建设的松江新凯、青浦诸光路等保障房项目。利率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部分,其中债务金额的1/2按照固定利率计算利息,另外1/2的债务金额按照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浮动计算利息,同样由上海城投提供信用担保。
(三)与保险资金投资的安全性、收益性要求一致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资金结构投资收益风险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也称保险投资,是指保险企业经营过程中,利用保险聚集与保险企业赔偿给付的时间差,以及收费与支付间的价之差,对保险资金运用增值,以求稳定经营、分散风险的一种经营活动。在保险公司利润组成中,资金运用业务是承保业务之外的主要利润来源。在保险竞争格局加重的情况下,保险资金运用已然成为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部分,不仅可以弥补承保业务的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对增厚保险公司业绩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承保业务的收入不断下降甚至亏损,保险公司必须要靠资金运用获取利润,壮大实力。如此一来,保险公司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便会更加密切,当资本市场发生变化,就会给保险业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不仅对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巨大影响,也对世界保险业产生了很大冲击。作为全球保险巨头的美国国际集团(AIG)不得不接受美联储1228亿美元贷款而被政府接管。有着悠久历史的日本“大和”保险公司也因负债高达2695万日元而宣告破产。在我国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也都面临着股权投资市值大幅缩水。这次金融危机给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敲响了警钟,对保险公司合理分散投资风险,使资金运用业务稳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了解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风险与收益,能让我们更好的面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
一、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概况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规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表现在保费收入、保险资产规模以及保险资金运用额等都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2001年到2010年,我国保费收入从2109亿元上升到14528亿元;保险资产规模从2001年末的4591亿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50480亿元,保险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重逐年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两年,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对世界保险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的保险市场总体上保持了安全稳健的运行,截止至2011年7月末,我国共实现原保费收入9055.18万元, 资产总额56073.62亿元,保险资金投资35727.1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保费收入基本持平,总资产增加22.8%,保险资金投资增加19.8%。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
1998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仅有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近年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一直在不断拓宽。根据保监会2011年颁布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可有以下形式: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投资不动产。保险公司可有借助资本市场投资工具对资金进行操作,提高了资金收益,也增加了保单对客户的吸引力。
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现有结构来看,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股票投资所占的比例则波动较大。总体来讲,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仍不够健全,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结构还不太合理。我国保险资金多年来都以收益率较低的银行存款为主,债券投资和其他渠道投资比重较小。
从表一中可以看到,2007年在股市一片大好的形式下,大批保险资金进入股市,保险资金的股票投资所占比重迅速攀升至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投资比例高达17.65%,但是2008年牛市的到来使得各个保险公司纷纷大幅下调股票投资比例,将大部分资金转移到银行存款和债券等收益率较为稳定的资产,于是两者的投资比例迅速回升。
(三)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投资渠道的拓宽和保险资金额度的增长,我国保险资金的收益也稳步增长。从2001年初到2010年底, 我国保险公司共实现投资收益 ,年平均收益率超过5%,保险投资收益逐渐成为保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的提高极大促进了保险产品的创新,其中以新型寿险产品万能险和投资连结保险的快速发展尤为突出。
然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投资收益率水平较低和收益的波动较大。
从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来,除2007年收益率达到历史新高以外,其他年份保险投资收益率都较低,平均收益率、勉强达到5%,与发达国家的超过10%存在很大差距。
2007年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保险资金的收益大幅增长,2007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高达12。17%。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收益率一落千丈,降低到1.91%,2009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复苏,投资收益率又上升到6.41%。同比提高了4.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保险投资收益率受资本市场影响较大,随市场基本面的“涨跌”而大幅波动,投资收益不稳定。
二、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主要风险
众所周知,风险与收益总是并存。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市场的逐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取得了明显成绩, 但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无论与国际同行相比, 还是与发展目标相比, 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实现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准确分析和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我国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的波动,表现在利率、汇率的变化。随着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渠道不断拓宽,所面临的来自资本市场的风险也逐渐成为制约我国保险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 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中, 90%以上的资金投向利率敏感性产品, 利率水平的变化对保险投资业务有重要影响。保险资金的来源大多是负债,尤其是寿险,在定价时有一个预定利率。利率下调时,保险公司投资回报率可能低于预定利率,出现偿付能力危机,属于“利差损”。而当利率上升,保险投资收益率高于预定利率,一些投资性的保险产品可能会出现高的退保率。我国近几年的利率不断调整,而预定利率上限却保持2.5%不变,这对保险公司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中小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有时就不得不通过调整保险产品的价格来避免利率风险。
在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公司境外成功上市后,保险外汇资产已达亿美元, 成为保险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投资中, 汇率变化将引起投资收益的变化。当投资以外币表示资产时, 就要承担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同时还要认识到的是, 汇率的波动还会对保险上市公司资产账面价值产生影响。由于记账货币的原因导致的账面数据变动以不同币种表示时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升值可导致以人民币计算的每股净值小幅减少, 但同时也使以美元表示的每股净资产、每股利润以较高幅度上涨, 从而改善在海外上市中表现出的财务数据状况。
(二)新增资金带来配置上的压力
随着保费收入的不断增长,保险供公司资金总额和新增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保险公司的收入中,趸交保费所占比例较高,保险资产面临很大的配置上的压力。很多保险公司在保单获取成本较高的情况下,经营效益过分依赖投资收益,对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值过高,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收益压力。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的情况下,国内保险需求和资产配置存在更多不确定性,保险公司持有的外币资产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加大,利率的调整也对保险资产配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资本市场震荡给保险公司防范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收益带来较大压力。
(三)资产与负债匹配不合理
当前我国很多保险公司都存在着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问题,保险资金期限结构不合理,市场上缺乏有效的长期投资工具。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无论保险资金的来源如何、偿还期限长短,基本都用于收益率较低的短期投资、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的资产配置为例,债券占其投资的一半,目前我国寿险产品的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而中国市场上基准的债券的久期不到5年。资产负债的平均期限之差在10-15年,远高于周边国家韩国、日本的6年和8年。
三、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防范措施
面对着我国保险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渠道的逐渐放宽,加强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风险,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实施有效监管,加强风险控制
要做到对保险公司的有效监管,一是要健全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体系。形成以保监会为核心,保险行业协会和社会舆论监督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监管体系,加强与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三者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做到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全方位监管。二是完善法律法规,把监管重点从对保险公司业务范围限制和投资渠道限制转移到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和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制定更为详细的治理规定,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保险资金安全有效运作。三是加强国际监管合作,防止国外保险公司将风险转嫁至我国境内。
(二)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要提高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首先是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可以按照保费收入、还款期限和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对保险产品细分,明确投资目标,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使资产投资期限和偿付期限相匹配。其次,要加强资金的专业化运作。鼓励保险公司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对资金进行专业化管理,从而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三)进行投资组合以分散风险
在进行投资时,保险公司应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领域。保险企业自身的性质决定了保险企业是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在保险资金运用的过程中,更重视安全性。保险企业在进行资产配置时除了要根据保险资金来源的特点和自身的风险偏好来确定目标收益率,同时要考虑到政府对各项投资的约束,尽量选择不相关的资产进行组合,以分散化来降低风险。在实务操作中,尽量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的投资产品进行组合。
结束语
保险资金运用水平不仅关系到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果,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稳定。所以我们国家在今后对保险行业的监督管理中,要更加看重对保险投资的监管,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险公司也要更加注重风险和收益的协调发展,健全投资管理机制,加强对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依法合规运作,防范资金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佩.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控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2009
[2]戴成峰.《论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与资金运用》.《保险研究》,2007, 7
[3]徐颖涛,孙浩,那铭祥.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当代经济,2008,11
[4]胡红兵,郭金龙.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9,11
现在,这种努力终于得到了回应。9月3日,保监会《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允许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不动产。这意味着保险行业终于突破自1995年以来形成的政策门槛,但开闸后的洪水,就如是一头危险的野兽。
难受的低利率
内地保险公司涉足上述领域,非自今日始。1991年至1993年之间,保险公司就曾深度卷入当年火热一时的房地产投资之中。但随着一轮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保险资金遭遇重大损失。此次惨痛经验,促使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加以严格限定。
然而后来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表明,这些限定显得死板苛刻。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成功控制了高通胀后,依靠维持稳定的低利率政策,带来高速的资本积累和旺盛的投资热情,成为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低利率必然会导致金融市场的资金过剩、流动性泛滥,僵硬的政策法规并不能阻止这一大势。此次保险资金拓展投资渠道,不过是这一规律的又一生动注脚而已。
十多年的禁入令,使得目前保险资金逾70%以上投向债券和定期存款这一固定收益类品种。尽管去年保监会调整债券投资政策,拓宽投资范围,增加了地方政府债、中期票据、无担保公司债等投资品种。但对其他收益颇丰的投资领域,仍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固定收益市场收益率,在自2008年以来的低利率环境下,已不可遏止地持续走低,甚至出现相对于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的倒挂情形。
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5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0年年初的2.95%降到了2.5%左右。2010年上半年,受资本债券市场低迷影响,中国保险资产平均投资收益率从2009年上半年的3.44%降到1.93%,不仅低于同期CPI,甚至低于同期存款利率。
国泰君安的分析报告显示,按照年35%的保费增速和70%的积累率,2010年保险业投资资金将增加10500亿元;按债券平均投资周期5年计,有3200亿元保险资金购买的债券到期,需要再投资。但是年内符合保险公司投资要求的中长期债券并不多,使得当前保险资金投资债券的难度加大,保险资产面临低效配置和错配。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此前曾表示,目前全国社保基金只能投资经过国务院批准的基金,范围太小,希望能够创造条件扩大投资范围。
中国人寿总裁万峰近期亦表示:全行业的保费收入虽然很大,但为投保人、被保险人提供的保障并不高,保费收入和保障水平之间还很不匹配。“这说明保险业在产品开发方面存在问题。”
面对债券收益率持续走低的局面,寻找收益率“足够高、足够长、足够稳”的投资渠道,对于支撑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迫切。这种给金融机构提供正向激励体系的必要性,也已弥漫在当下寻求经济复苏的世界。
为缓解投资压力,中国保监会2010年7月放开了险资利率互换业务,还调整了保险的投资比例。权益类投资占比从20%上升至25%,股票和股票型基金10%的比例限额被“打通”,二者总占比仍为20%。
国泰君安保险业分析师彭永刚表示,两条渠道的开闸给保险资金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目前不动产的投资收益率能达到7%-8%,明显高于股市和债市。上述办法的出台,表明监管部门意识到,保险资金对投资渠道的需求强烈,拓宽保险资金运作渠道势在必行。同时,上述办法的出台,可能只是保险业投资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后续动作仍将继续。
与中小企业的距离
对于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开闸,乐观人士认为,这将形成政府和保险公司、被投资企业多赢的局面。
所谓股权投资,是向成长中的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大约20%的少数股权,然后帮助其实现成功上市。
与全球私募股权投资的低迷相反,中国内地正处在一场股权投资的疯狂游戏中。据《亚洲直接投资评论》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投资于中国的私募股权资金额位列亚太区首位,人民币结算的私募股权投资额增长迅猛。迄今为止,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已累计募集资金91.3亿美元,占所有面向中国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募资总额的77%。
这场游戏的玩家包括国有企业和私企,以及为数众多的外资基金。保险行业则是刚刚加入的新手。
亚洲私募股权研究中心总经理KathleenNg表示,中国政府将私募股权投资视为中小企业的一个融资渠道。在政府看来,大部分资本市场的机构将注意力放在证券市场上,这对调整产业结构没多大帮助,怎么诱导其进入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领域才是要义所在。
随着世界保险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保险公司通过死差益和费差益获取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保险公司转而依靠投资组合有效管理,从而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来弥补承保损失,获取经营利润。投资组合能否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率已成为保险公司能否实现目标利润的非常关键的因素。正因为投资业务非常重要,能够更加真实反映资产收益状况的随机资产模型日益成为保险公司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主要存在的问题
1.资金结构不合理、投资收益率不高。虽然新的保险法放宽了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渠道,但是,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仍然以银行存款为主,缺少回报率高且能与负债的长期性相匹配的中长期投资项目。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整体水平不高,由于将很大部分的资金投资于无风险的银行存款和国债,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较低。
2.资金利用率低。保险公司的资金利用率是衡量保险投资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外保险公司的资金利用率一般都在90%以上,日本的保险资金利用率更是高达95%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数字还不到50%,近几年,各大保险公司资金投资率逐渐上升,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及公众对风险的相对保守的态度的影响,与国外相比,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利用率仍然较低
二、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有效对策为:
1.优化投资资金结构。我国投资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股票市场以短期投资为主,投机性较强,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债,且期限较短,很难与保险公司的长期负债相匹配,企业债券的品种和数量都较小,缺乏权威的债券评级机构,监管力度不够,由于投资工具的缺乏,使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无法搭建结构合理的证券投资组合,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股票市场过大波动也使以投资的安全性为首要目标的保险公司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2.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加强保险公司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保险资金的投资除了受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外,从保险公司内部出发还应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保险资金投资是一把“双刃剑”,想要获得高收益,就必须承担高风险。在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条件下,当资本市场繁荣时,保险公司资本市场的大量投资会增加投资收益,给保险公司带来可观的回报,并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资本实力;但当资本市场低迷和不景气时,资本市场的金融风险同样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大量投资传递给保险行业,因此造成的投资亏损会引起保险公司资产的变动,并最终影响其偿付能力,导致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甚至有些保险公司会因此破产。鉴于监管的静态性和滞后性,保险公司需要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从而有效地控制投资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
3.鼓励保险资金投向有长期稳定回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保险资金是国民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保险(包括养老金)资金规模庞大,可用资金的周期较长,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理想的资金来源。在发达国家,水电站、铁路、桥梁、电网等基础设施投资中约40%的资金来源于保险公司。从投资风险的角度看,基础设施投资风险较低、回报相对稳定,较符合保险资金运用对安全性的要求。另外,基础设施投资的周期较长,能够与保险公司负债的长期性很好的匹配。目前我国中长期资金来源不足,例如三峡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借用外债,如果能够将保险资金纳入其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保险公司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专家估算,总投资额度800亿元的京沪高铁建成后的综合年收益率可能达到8%~12%,这对于具有长线投资性质的保险资金而言,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4.强化监管措施。我国的保险投资监管存在两大不足:一方面强调对投资品种和比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对金融衍生产品存在监管真空,保险公司对该类资产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尽管美国拥有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但是其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监管严重不足,最终使市场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风险积累最终引发危机。因此,我国保险投资应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对保险公司投资于次级债务和衍生债务进行严密的风险监测,防止重蹈美国的覆辙。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资金运用监管信息的基础建设,建立保险资金动态监管模式及资金运用的风险预警机制。
保险投资是保险公司在组织经济补偿和给付过程中,将积聚的闲散资金合理运用,使资金增值的活动。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由资本金和保费收入构成,其中可用于保险投资的基本上是资本金、准备金〔按比例从保费收入计提〕和承保盈余三部分。由于保费收支所存在的时间差和数量差,使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暂时闲置资金,为保险资金投资创造了可能;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及自身职能的履行,使保险资金投资成为必然。
(一)保险投资发展的内在动因
1.保险投资可以减少保险市场因竞争加剧,而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下降的程度。
保险公司的业务大致分为两部分:承保、投资。从发达国家成熟保险业的情况看,承保利润为基本持平或亏损,主要作用是吸纳资金;而投资利润决定了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在1975~1992年间,除日本和德国以外,其余几国平均承保利润均为负数,保险公司主要利润来自投资收益。
2.保险投资可以加快保险资金积累,提高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由资本金和公积金构成。保险投资获得的利润,一方面可以按比例计提公积金,成为保险公积金积累的间接源泉,提高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做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在保险公司认许资产和负债之差不满足保监会要求的数额时,保险投资利润的一定余额可以转为扩充资本金,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壮大提供了资金准备。
3.有效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过高的费率,无疑会影响投保人的投保积极性。通过保险投资活动,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赢利能力,为降低保险费率提供物质条件。这样既能发展壮大保险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提高其收益,也能降低保费,提高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保险投资发展的外在动因——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得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以及股票发行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使保险投资有了更多可选择的客体;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占有率也稳步上升,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不仅了扩大的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还降低了资本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
二、我国保险投资现存的问题
我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了平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保险业资产总额为9122.84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忧亦存。投资收益率下降是保险投资中最突出的问题。
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表现:
第一,保险可用资金的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矛盾突出。
从国际保险市场看,保险投资采用了多种保险投资方式,具体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安全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投资方式,按照收益性、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基金进行投资组合。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同业拆借和保监会同意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虽然保险基金能进入国债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但受到交易品种、交易额、交易环节及市场本身发展程度的制约,难以进行现券交易,缺乏流动性,也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
第二,保险资金利用率低且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发达国家,保险投资率一般位于80%以上,寿险的投资率可达到97%。以美国为例(见表2),而我国保险投资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限于银行存款,资金投资运用率很低,结构单一(见表3)。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经整理得到
1.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3-1997年这5年间,美国寿险公司的投资中,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达70%。其中,政府债券在投资比例中呈减少趋势,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抵押贷款比例下降,保单贷款和不动产保持稳定。1997年,资产结构比重依次为:公司债券、股票、政府债券、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
2.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保险投资所占比重不到50%。在保险投资中,国债投资的比重较大,在投资比例中呈逐年减少趋势;证券投资基金比重较小,基本保持稳定,其他形式的投资在逐渐增加。
3.两表对比分析可见,美国寿险公司以证券投资为主;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其资金运用的一半以上。这种保险投资结构使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与国外产生很大差距:美国、英国等西方保险公司1975—1992年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在8%—12%之间;而2002年我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2.97%,投资收益率很低。
由于资金无法充分利用,巨大的资金余额正处于低效益的空转状态。同时,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比例过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比重过小的投资结构,也不利于保险资金分散投资风险和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
第三,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严重不匹配。
资产与负债的匹配一般是指投资资产与对投保人负债之间期限结构的配比关系,包括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等。资产匹配的最基本要求是构造一种资产结构,保证在任何时候资产的现金流入与负债的现金流出相对应。如果这种对应不能实现,就会产生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风险,导致保单偿付发生困难或资产预期收益受到影响。
寿险资金一般具有保险期限长、安全性高等特点,因而在我国现今这部分资金比较适于投资长期储蓄、国债、房地产等。财险资金期限相对较短,流动性要求较强,比较适于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流动性强、收益高的投资品种。目前,由于我国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使得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四,保险公司资金受到银行利率影响,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
由于我国保险投资中利率产品的比例过大,利率变化对保险投资收益影响很大。尤其是近几年来,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银行存款利率,使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高于存款利率。目前5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88%,而保险资金平均成本高达6.5%,保险资金大量存于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利差损。这使得我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三、充分利用外在动因,使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结合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保险投资,从各国保险业的投资结构来看,证券投资在保险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保险投资也成为联系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
(一)我国已从宏观层面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
保险投资的渠道狭窄,限制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也影响了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从各国保险监管机构对资金运用渠道的规定来看,一般对保险资金入市的限制比较宽松。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践看,我国也正在开始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1999年10月,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间接入市。根据当前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规模,确定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规模为5%。新《保险法》将原法第104条第三款,修改为第105条第三款“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公司以外的企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留下了空间。2004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表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方向和趋势已非常明确。
(二)资本市场提供多种信用形式,为保险投资结构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而资本市场上多种投资工具的选择,使保险投资可用空间增大。保险投资在资本市场上可选择不同期限、不同性质、不同风险和收益的证券组合。既能满足不同性质和期限保险资金的需要,达到资产负债匹配;又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结构,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三)保险投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保险业务的特性使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长期稳定的投资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业通过吸收长期性的储蓄资金,并按照资产匹配的原理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实行集中使用,专家管理,组合投资,可以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即增加了资本市场资金供给,又刺激了资本市场筹资主体的资金需求,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
保险公司通过承购、包销、购买参与一级市场的发行和做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的流通,以其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经常性的调整投资资产组合,实现受益最大化。这不仅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削弱投资者操纵市场的能力,降低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且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市场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资本市场发展和保险投资收益提高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总之,中国保险业要发展,不仅要发挥好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还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好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把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业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大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力度。资本市场要利用保险投资的有利条件,盘活资金,产生效益。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最终达到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双赢”的目的。
参考书目:
《新形势下的保险资金运用:开放与投资安全》作者:张洪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6月第1版
《现代保险企业管理》作者:董昭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作者:魏巧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
一、保险资金运用与偿付能力的关系
保险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大小实际反映了公司的资本实力以及经营效益情况。从根本上看,保险公司一切经营活动的绩效都将最终影响其偿付能力。
(一)保险资金运用对保险经营效益的影响
保险投资对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具有决定意义。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承保利润都有下降趋势,保险公司的效益主要靠投资收益来弥补。
高效的保险资金运用收益,还可以促使保险费率的下降,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孤立地看,保险费率下降,似乎会削弱保险责任准备金的积累,进而不利于保险补偿或给付的实现。但系统地看,在保险费率下降,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保险需求的兴旺、投保人数的增加,促进了经营的规模化,从而在整体和总量上,较之于费率高时的情形更有利,大数法则的作用发挥更出色,更加强了经营的稳定性。从保险基金的规模看,随着投保人群的增加,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保险可运用资金更有保证,使保险资金运用进入新的循环,相应地带来更多的投资回报,这一良性过程,使保险资金对保险公司财务的稳定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良好的保险资金运用收益,还可以壮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这是因为,随着资金收益的增加、利润基数的扩大,税后利润固定比例的公积金计提也会不断扩大,所以资金运用收益是保险公积金积累的间接的重要来源,这也就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壮大提供了资金准备。
(二)保险资金运用对资本金的影响
在公司的前期,资本金是公司偿付能力高低的体现,是公司开设分公司拓展业务、开发新产品的资金保障。我们在谈论偿付能力时,往往注意的是偿付能力充足率是否大于100%,而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合适比率缺少。显然,该比例并非越高越好,任何资金都有成本,保费收入可以用其产品预定利率来估计其资金成本,资本金的资金成本则是股东要求的投资回报率。资本金超出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部分为自由资产,这部分资本可以承担更多的风险,要求投资收益率更高的资产来满足实现利润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的。如果不能解决这部分自由资本的投资问题,资本的增长会给保险业务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政策回顾
我国在1987年以前,保险资金基本用于银行存款。在1987~1995年间,由于几乎对保险资金运用无任何限制,因此保险公司多进行股市投资、借贷等业务,造成大量的投资损失与坏帐。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以后,遵循安全性原则,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方式属于严格型监管,投资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近年来,为了适应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在以上投资渠道的基础上,允许保险资金可以通过购买部分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同时,允许保险公司进入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债券买卖业务。《保险法》修改后,尽管放松了保险资金对的投资,并且在其他资金运用方面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但总体而言,其开放程度远没有达到令业界满意的地步。
(二)当前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差损问题,而这给保险业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经过连续7次降息后,我国的银行存款年利率水平已从原来的10.8%下降到现在的1.98%,保险公司以高利率8.5%~8.8%承保的大量保单所带来的利差损极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加大。在巨大的利差损压力下,各保险公司必然要想尽办法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一方面减少利差损,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保费收入,用费差益来弥补利差损。
然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受市场宏观环境的影响。根据无套利,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风险小,对应的收益率也小。尽管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存在较高的风险,但是相比于债券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自1996年至2000年其收益率明显偏高,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保险公司一般都用足 15%的额度。但这样,无形中也加大了投资的风险。由于 2002年资本市场走势很差,也使保险公司在证券投资基金上损失惨重。总体而言,2002年国债收益率维持在2.35%~3.5%之间,短期资金回报率下跌到1.9%左右,长期协议存款也会受到影响,估计收益水平在3.50%~4%之间波动。这样的收益水平,显然无法起到弥补利差损的作用。
三、资产负债管理与保险资金运用
在上述情况下,开放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成为业内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兼顾投保人利益和保险公司利益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开放保险投资渠道,已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一)从产品的角度看投资问题
根据业务来源的不同,寿险资金的性质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1)由寿险公司担保投资回报的资金;(2)寿险公司和客户共担风险的资金;(3)完全由客户承担风险的资金;(4)客户利益与金融指数或物价指数挂钩的资金。以上四类资金分别对应着传统不分红产品、传统分红产品、投资连结产品和指数连结等不同类型的产品。相应地,其投资的渠道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1.传统产品的全部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产品经营的全部盈余也由保险公司享有。但是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预定利率过高可能导致保险公司蒙受利差损风险,而预定利率过低则导致客户在通胀环境下解约,因此不能适应未来市场利率的波动。这部分资金应投资于风险小的资产,如国债、信用高的中央企业债、金融债。
2.投资连结产品是在银行存款利率下降,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不超过2.5%的背景下推出的,目的在于实现寿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双赢。然而投连产品一投入市场就遇到了股市的剧烈波动,特别是2002年延续一年的熊市。从实际效果上看,并没有起到预期的由保单持有人独立承担风险的效果。这里既有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客户不成熟的原因,也有保险公司销售和管理风险的实际控制能力不足的原因。
3.分红产品则介于传统产品和投资连结产品之间,保险公司在承担保底利率风险的基础上,与保单持有人按一定比例分享产品经营的盈余。它与其它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对资产份额进行一定程度的平滑处理,保证保单持有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所得到的保险利益不会因为市场和公司经营情况的波动而遭受损失,对投资风险具有调剂作用。好的分红产品既要让客户从资本市场长期增长中获利,又要避免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对保单持有人带来的损害。分红产品具有非常明显的保单持有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特征,同时由于保险公司在红利来源、红利分配方式和比例、分红保险资产组合选择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灵活度,因此,比较适应未来我国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调整。对于分红产品担保利率部分所对应的法定准备金,与传统保险类似,其准备金的投资运用方式必须稳健、保守,一般以存款和债券为主,因此,预期的投资收益率较低。相反,终了红利来自红利风险准备金(即未分配盈余),而红利风险准备金不是法定准备金的组成部分。与传统保险不同,红利风险准备金的投资运用方式可以偏向激进,一般以证券基金等权益性资产为主,因此,预期的投资收益率较高。所以,红利分配政策选择实际上形成了分红保险资金投资策略的基础框架,对红利最重要的来源——利差损益具有决定性的约束。不同的分红策略所对应的投资策略也有所不同,如美国分红保险受股权投资的限制一般采用现金分红方式,一般账户下的主要资产为债权而非股权;而英国采用增加保额的分红方式,寿险资金可以在债权和股权之间灵活配置。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引出
“资产负债管理”主要起源于利率自由化之后利率波动所引发利率风险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如美、日等保险业发达国家,均发生数家大型保险公司因为没有适当的管理利率风险而导致破产的情况。为了反映承保利率所产生的风险,监管机关开始要求保险公司提供基本的年度,以检验其利率风险管理。同时保险产、学界也意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发展利率风险管理的工具成了相当重要的议题,其发展也远超过当初保险监管部门所要求的标准。保险业开始整合利率风险以外的问题,包括承保问题、市场风险问题等等。最后,资产负债管理作为衡量产品相关风险与公司整体风险的一种重要管理工具,也渐渐地被一般保险公司所采用。因此,资产负债管理的引出实际上是保险业与监管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过去,寿险公司分别对资产面配置管理追求高报酬率,对负债面作规划安排以降低成本。而资产负债管理所要处理的问题,主要是从“公司整体”的观点来决定公司的财务目标,通过同时整合资产面与负债面的风险特性,决定适当的经营策略。换句话说,资产面的资产配置,必须与其负债面的商品策略相关且一致。对投资的评定也不再是简单地将投资收益率作为单一的标准。对不同性质(指公司承担风险的大小)的负债资金和公司自有资金投资策略加以区别,这些区别包括资产的配置、再保险的安排、税务等方面。
(三)资产负债管理对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的意义
,监管部门正在尝试从偿付能力与市场行为监管并重,转为以偿付能力监管为主,并试图通过建立一套合适的监管指标和偿付能力来达到此目的。我们认为,这固然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目前偿付能力额度以及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计算仅反映以前的状况,是一静态的指标,而偿付能力不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的自我约束能力。这就要求保险公司能对经营的风险有清楚的认识,能够建立资产负债管理的机制。
借助于国外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软件,我们可以通过上万次的模拟来计算一定期限内,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概率,以及在现有产品策略下,对资本金的需求,并通过调整投资策略找出最适合的投资组合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利用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我们在看待投资问题时,考虑的不仅是风险有多大,更多的是关注公司能承受多大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所涵盖的层面相当广泛,从产品面所考虑的险种差异、市场利率变化时的保户行为(如保单贷款、解约等)对产品的现金流量所造成的等,到从资产面考虑市场利率、通货膨胀率、股价波动、汇率风险等,也可以纳入再保险策略。因此,一个完整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事实上必须反映一家公司在真实世界所面对的经营环境。相对于偿付能力额度而言,它更能动态地反映保险公司今后经营的状况。
四、对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建议
(一)适度开放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同的保险公司负债结构不同,经营策略也不同,采用一刀切的资金运用监管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保险业的发展。当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缺乏灵活度,便会使保险公司失去控制风险的积极性。对于利差损较大的公司而言,只能靠不断追求销售业绩来弥补利差损,而新增加的保险资金如得不到很好的运用,又将再次形成利差损,导致恶性循环。对于新成立的保险公司,销售的高预定利率产品不多,利差损问题不严重,如果能够很好的管理,如对其匹配合适的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利差损。此外新成立的保险公司资本金相对较充足,这部分资金在保证最低偿付能力之外,需要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来满足股东对投资的预期,以吸引更多的股权投资者,不断壮大自身的实力。在偿付能力监管引导保险公司规范自身行为的前提下,给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以更多的空间,符合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如果移动就会改变其性质、损害其价值的有形财产,包括土地及其定着物,包括物质实体及其相关权益。在《保险公司不动产投资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不动产”被定义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以及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而“不动产投资”,则指保险公司为获取投资回报,运用保险资金,通过认购不动产金融产品或以物权、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不动产的行为。因为动产和不动产有时是可以互变的,而房地产业是不动产中性质较为稳定的一项,最为符合保险资金投资特点。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细则有望于近期出台,届时保险资金将不允许投资居民住宅、不允许参与房地产开发、不允许直接投资商业房地产等项目。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炒房等行为,而对于其投资范围做出的适当限制。
(一)投资渠道窄且收益率偏低
吴定富曾表示,“在中国目前保险业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在承保这块的利润比较低的情况下,要使企业做大做强,保险资金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对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防范风险、做大做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国外统计资料也显示,只有当保险公司的资金年收益率在7%以上时,其经营才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我国的投资收益率还未到此水平,2009年度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6.41%,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仅凭债券、基金、股票、存款为主的匮乏的投资渠道很难到达,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收益一般为10%,但风险较大。债券收益率在5%上下,虽然安全但收益相对偏低。而地产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约在8%左右,其安全性和收益率保险公司来说吸引力很大相对于4%的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投资地产后,收益将翻番。
(二)拓宽渠道——房地产业
按照保监会公布数据,截止2009年底,中国保险业的总投资额为2.69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国外通行的保险业在房地产的投资比例——限额占总投资额的15%,进行计算,并假设30%的资金流入海外市场,进入全国楼市的保险资金大约可达2825亿元。因此,保险资金的去向吸引了房地产市场的目光。而且,我们知道保险资金的投资在于追求长期性、稳定性、累计性、负债性。而房地产业的流动性较低,短期内不易变现,投资规模大、期限长,比较符合保险资金稳健投资的特点。
二、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分析
2009年度胡润百富榜中,前十名中,房地产富豪有8位。房地产富豪卷土重来,无疑与当前中央政府的政策紧密相关,08年10月下旬国家和上海市出台有关完善住房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措施后,市场反应比较积极,交易量有所回升。与金融危机前的政府严厉的房地产业调控措施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房地产行业近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2009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3.66,比11月份提高0.88点。
其中,由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家经济刺激政策尤其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表现远好于预期,出现了投资加快、销售增加、价格快速上涨和资金来源充裕等新情况。
(二)投资房地产的原因
1.刚性需求的存在
刚性需求,是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房产也属于其中之一,不论价格的高低,人们的需求都存在,而且都是必需的。房子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必须品,房子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但对于中国人而言,拥有自己的房子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只要可以,都愿意花费巨资购买房子。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家庭规模也逐渐减小由原本的四世同堂变为一个个小家庭,因此其对于房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无论城市居民对住宅面积、质量要求的提高等因素无一不对房地产需求构成强有力的支撑,促使其价格提高。
2.土地资源稀缺
根据最新一轮的土地变更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8.2574亿亩。在2008年度,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了29.0万亩。2008年度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量比上年度下降了50%。我国房地产需求旺盛,使得土地资源消耗急剧上升。土地资源的稀缺,就势必使得土地成本增大。而现在随着建筑材料、人工成本的暴涨、资金成本以及各类税费的增加也同样使得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
3.通货膨胀
根据国外资料显示,房价随CPI的增加而增加。美国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通货膨胀形势最为严峻,CPI上升了13%,与此同时房价却未大幅度下跌,仍然保持增速为正。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租金随通货膨胀率而上升,且租金波动幅度要小于房价,这对房价形成支撑作用,租金持续在一个高水平上,房价就难以下降。
相比较发达国家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产业的成长阶段。而且,很多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价格的拐点大都存在于其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因此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讲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结构进入转型期,居民购买力和购买意向增强,都为房地产行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因此,在房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的空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国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下,房地产产业的蓬勃发展必然是势不可挡。综上所述,投资房地产是可行,可以获取一定利益
三、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的物业类型
2016年,上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稳步提升,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同比分别增长21%、15%、18%、0.6%,净利润则出现分化,只有平安同比增长15%,太保、国寿、新华同比分别减少32%、44%、42%,但新业务价值与内含价值均维持两位数的较高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四家上市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均超过30%,平安、太保、国寿、新华分别为32%、56%、56%、36%,这主要是保费稳定增长以及业务结构优化推动业务质量提升所致。
2016年,寿险保费收入稳步提升,除新华寻求转型微增0.6%外,平安、太保、国寿均实现大幅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32%、26%、18%。新华保险受到大幅压缩趸交业务的影响,加上银保保费持续收缩,2016年实现的银保保费收入377亿元,同比减少23%,但公司转型成效凸现,2016年全年保费的同比增速较2016年年初的-25%已有所改善。
由于在个险业务发展方面优化渠道结构,四家上市保险公司的人力规模2016年实现大幅增长,平安、太保、国寿、新华同比增速分别为27%、35%、52%、9%,人均产能也有所提升,在营销员人数与人均产能双轮驱动下,个险业务收入实现高速增长,平安、太保、国寿、新华同比分别增长24%、33%、24%、20%,个险保费收入占比也维持在高位,平安为88%,太保为84%,国寿为65%,新华为65%,个险业务新业务价值率远高于其他业务。
2016年,四家上市保险公司聚焦期缴产品,期缴产品保费同比增速达到16%以上,平安、太保、国寿、新华分别为24%、45%、25%、16%,在保费收入中的占比达到20%以上,平安、太保、国寿、新华分别为29%、26%、21%、21%,业务结构优化带动新业务价值提升,使得四家上市保险公司2016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均超过30%,业务质量获得较大提升。
总投资收益率出现分化
从投资情况来看,四家上市保险公司净投资收益率与总投资收益率出现一定的分化。受到利息收入和分红收入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上市保险公司2016年净投资收益率整体上升,平安为6%,太保为5.4%,国寿为4.6%,新华为6.5%,净投资收益包含存款利息收入、债券利息收入、权益投资股息收入等,但受国内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上证综指2016年全年下跌12%,深证成指下跌19%,险资投资浮亏增多,总投资收益率明显下滑,平安为5.3%,太保为5.2%,国寿为4.56%,新华为5.1%。总体来看,2016年,上市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有所下滑。
四家上市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出现明显分化,安信证券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资产结构有所差异,2016年,新华和太保均加配非标资产,其中新华非标资产同比增长56%,占比为33%,太保非标资产同比增长20%,占比为13%;平安则提前布局优先股,同比增长70%,占比为3.8%;国寿增加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配置,同比增长8%,占比为78%;权益类投资的配置也有所增加,同比增长2%,占比为17%,国寿固定收益和权益类资产余额同比均有所增加;二是投资的浮盈浮亏有所差异,四大上市保险公司所受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带来的影响出现分化,其中,国寿2016年公允价值变动亏损较2015年同期增加20亿元,平安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37亿元,太保公允价值变动亏损增加8.2亿元,新华公允价值变动亏p增加3.6亿元。
具体来看,平安提前布局固定收益资产和优先股是明智之举。2016年,平安投资资产规模达到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在资产配置方面,固定收益类投资资产占比为74.6%同比减少3.1个百分点,略有减少;权益类投资占比为16.9%,同比增加0.7个百分点,有所提升,其中,优先股配置比例提高最为明显。整体来看,平安提前布局优质固定收益资产和优先股等,从而带动净投资收益率提升。
另一方面,平安目前所持的另类资产风险可控。从信用水平上看,其所持债权计划和信托计划外部信用评级95%以上为AAA,有担保或抵押的比例超过70%,项目现金流能够全覆盖占比超过80%,整体信用风险可控。
太保的投资风格则略显谨慎。2016年,太保投资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0%,权益类资产占比下降至12.3%,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其中,股票和权益型基金的占比为5.3%,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其固定收益类资产通过加强非标资产投资以获取流动性溢价,太保2016年非标资产达到1240亿元,同比增加20%,占比达到13%,在具有外部信用评级的非标资产中,AA级及以上占比99.9%,整体风险较小。
国寿固定收益类和权益类投资余额同比均有所增加。2016年,国寿投资资产达到2.4万亿元,同比增长7%;债券配置比例为45%,同比增长2%;定存配置比例为21%,同比减少2.6%;股票和基金(不包含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配置比例为10%,同比增长0.7%;金融产品投资配置比例为9%,同比增长1.8%。2016年,国寿固定收益类和权益类投资余额较2015年年底均有所增加,年内利率水平总体处于低位,公司新增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权益类投资分红收益较2015年有所增加,投资组合总体息类收入稳定增长。
新华的非标投资风险可控。2016年,新华投资资产规模达到6797亿元,同比增长6.9%,主要来源于公司保险业务现金流入及投资业务收益的增加,定存投资配置占比为11.7%,同比减少8%,债权型投资占比为64%,同比增长9%,股权型投资占比为16.5%,同比减少1%。新华注重非标资产的投资,2016年,非标投资资产达到2254亿元,同比增长56%,在总投资资产中的占比达到33%,同比增长10%;公司投资的非标资产信用评级较高,扣除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和无需外部评级的权益类金融产品后,公司存量的非标资产中AAA级占比达97%,信用风险较小。预计2017年优质的非标资产依旧是新华投资配置的重点,在公司的风险把控措施下,目前来看,信用风险仍非常有限。
根据各家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未来保险资金配置有四大方向:一是增加海外资产配置比例;二是拉长资产久期;三是增加另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四是提升投资的风险偏好。考虑到目前海外配置规模增长有限,拉长久期带来的调整也较为有限,另类投资面临资产荒的问题,提升风险偏好或将成为保险资金较为有限的选择之一,预计权益投资将稳中有升,上市保险公司2017年总投资收益率有望稳步提升。
内含价值可信度高
除了总投资收益率下滑,保险公司还面临着准备金补提的困扰,使得2016年寿险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
2016年,保险公司总投资收益同比大幅下滑,加上受到低利率的影响,准备金计提规模大幅增加,使得寿险公司利润减少,平安寿险减少289亿元,太保寿险减少92亿元,国寿减少147亿元,新华减少62亿元。准备金的计提不影响保险公司的利润总额,只会影响利润的分配时间。
2016年四季度以来,中债国债十年期到期收益率企稳回升,2017年年初以来,其收益率甚至波动上行16BP,有助于改善利差损风险,叠加折现率曲线的调整,预计准备金对利润的影响将进一步减小。根据测算,750日国债收益率曲线将在2017年四季度迎来向上的拐点,届时补提准备金给保险公司利润带来的压力将大为减轻。
近日,保监会印发《关于优化保险合同负债评估所适用折现率曲线有关事项的通知》,调整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折现率,将基础利率曲线与“偿二代”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所适用的基础利率曲线保持一致,有利于更加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的准备金负债,提升险企的风控能力。
根据2016年上市保险公司年报的披露,虽然准备金计提带来保险公司当期净利润的减少,但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内含价值仍维持较高的增速,市值也较为稳定,保险公司的价值应更加聚焦内含价值,而非净利润。截至2016年年底,上市保险公司保险合同准备金在负债中的占比在22%-85%之间,平安为22%,国寿为77%,太保为78%,新华为84%,预计折现率调整后,产品结构较为稳健的上市保险公司的资本释放将更加充足,保险合同准备金在负债中的占比有望降低,预计折现率调整将使得利润与内含价值的背离有所收窄。
虽然投资回报率假设下调对上市保险公司内含价值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受益于“偿二代”评估体系、业务结构改善等因素,2016年,上市保险公司内含价值仍稳步提升,平安、太保、国寿、新华同比分别增长15%、19%、16%、17%。产品和渠道结构稳健的上市保险公司,在“偿二代”下将更为受益,“偿二代”将推动保险公司内含价值继续稳步增长。
中国保险业于2016年正式切换至“偿二代”体系,“偿二代”政策的实施及红利释放将直接利好大保险公司。允许长期保单利润提早释放,大保险的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获得大幅提升;长期保单资本占用将大幅降低,同样的资本可以支撑更多新业务的增长,大保险的杠杆空间得以提升,寿险内含价值有望实现换挡提速。
根据2016年上市保险公司年报首次披露的“偿二代”下的内含价值的估算结果,切换偿付能力体系将直接推动寿险公司内含价值的跃升,国寿和新华分别提升11%和13%,寿险新业务价值也将平均提升24%。
由于“偿二代”下新业务价值占存量内含价值的比例大幅提升,未来寿险公司每年内含价值的增速中枢将由“偿一代”下的19%换挡提速至22%左右,监管层通过偿付能力体系改革释放的巨大政策红利已开始兑现。
2016年年报显示,四家上市保险公司统一下调了内含价值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太保由5.2%下调至5.0%,其他三家由5.5%下调至5.0%,其中,国寿将风险贴现率由11%下调至10%,其他三家保持不变。内含价值假设调整对内含价值的直接影响约为-4.5%左右,其中,国寿、平安、太保、新华分别为-2.6%、-7.6、-2.3%、-5.4%。内含价值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的调整符合市场对于中国远期投资收益率的预期,5.0%亦与全球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假设水平基本一致,这将提高市场对于内含价值结果作为保险估值基础的认可度。
当前,市场担忧随着利率的上行,以市价计量的(可供出售和交易性)债券账面价值将下降,进而直接导致保险公司净资产和内含价值缩水(内含价值还受持有到期债券的影响)。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利率上行对保险的实际现金流有望带来改善,净资产和内含价值的承压仅仅是会计准则的缺陷造成的扭曲,并不代表保险公司真正r值的下降。
具体来看,上述的扭曲本质上来源于会计准则对保险资产端和负债端的会计处理完全不同:资产端的债券价值会随着市场利率的上升而下降,而负债端的保险准备金却不会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立刻变化(会计准则要求平滑调整和主观判断)。如果统一资产端和负债端的会计处理(准备金亦按照市场利率计算),则利率上行将推动净资产和内含价值大幅上升,因为保险负债的久期远高于资产久期。
利率上行利大于弊
利率上行虽然对保险公司的净资产产生负面影响,但有助于修复有效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预期,由于内含价值=调整净资产(50%)+有效业务价值(50%),综合来看,利率上行对于内含价值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若利率上行50BP,则保险公司内含价值有望提升10%左右。保险股内含价值由调整净资产和有效业务价值构成,新业务价值是内含价值之上的估值溢价,两者合计为评估价值。利率上行时,调整净资产中债券价格会受到影响而下跌,有效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则通过投资收益率的上升而间接受益。
市场关注利率上行对于保险公司净资产的侵蚀作用和对于有效业务的提升效应,长江证券测算结果显示,利率上移50BP,因为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债券价格下跌对净资产负面影响为2%-3%,对于调整净资产负面影响在4%-6%;但是利率上移50BP,隐含投资收益率会上行,对于有效业务价值提升幅度在10%-15%。综合来看,利率上移50BP,对于保险公司内含价值提升幅度在10%以上。
保险公司债券持有方式主要为持有至到期。保险公司以交易、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三种方式持有债券,其中,持有至到期债券占比超过70%;以债券占净资产比重来看,持有至到期占净资产比重约200%-300%,交易性占比不足20%,可供出售债券占净资产通常为50%-90%。
由于债券持有方式主要为持有至到期,保证了利率上移债券价格下跌对净资产侵蚀的影响较小。根据测算,利率上移50BP,对保险公司净资产的负面影响在1%-3%,即使全面考虑调整净资产中持有至到期资产的价格调整,利率上移50BP,对调整净资产的负面影响为4%-7%左右。
上市保险公司有效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受到贴现率和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假设投资收益率与利率趋同,那么利率上行50BP,有效业务价值上行约10%-15%,新业务价值上行约10%-25%。
利率上行50BP,结合调整净资产和有效业务价值的影响,将对内含价值产生1%-8%的提升。一方面,利率上移侵蚀调整净资产约在4%-6%,另一方面,利率上移有助于提升有效业务价值的幅度在10%-15%,综合来看,利率上移,内内含价值总体受益,从而使得保险公司价值中枢提升。
如果考虑到新业务价值带来的估值溢价,PEV 估值中枢应该略有提升。利率上行50BP新业务价值同样会有5%-10%以上的价值提升,新业务价值在快速提升。
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国债利率上行50-70BP,准备金折现率的基准利率下行逐步放缓;同时,准备金计提新规下增加长期限过渡利率和终极利率,有利于长期限产品准备金利润的释放,而且,综合溢价以负债结构为基础加入逆周期因素,预计保险责任准备金计提压力将快速消化,利润释放有望提速。因此,在利率上行、会计准备金计提新规释缓准备金计提压力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保险公司利润将呈现节奏加速的局面。
利率阶段性上行为保险资金配置以及保费转型创造了较好的时间窗口。保险资金每年到期重配置规模约为20%-30%,当前利率区间下限高于2.5%,同时也高于2016年8-9月份的区间,预期保险资金将充分利用1-2年的利率窗口拉长债券配置久期。此外,利率阶段性上行将缓解投资端当前的资产配置压力,为保U行业的转型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保证行业保费实现温和有序的增长。
从另一个角度看,债券到期收益率震荡向上,长期利率稳步抬升,负债端成本加速下降,寿险公司因持续低利率环境下面临的资产荒和利差损有望得到改善。当前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36%,较年初上涨35BP。虽然收益率上升侵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存量债券投资收益,但保险公司所持债券大部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收益率上升将稳步改善新券及再投资收益。2014年下半年以来,困扰寿险公司的“长期稳定优质资产荒”或将得到逐步改善。而且,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进一步降低对内含价值中投资收益率假设的压力,提升了市场可信度。
750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移动平均线是寿险公司传统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和“偿二代”下实际资本计量的重要基准利率,目前已下行0.9个BP至3.348%,较年初下行11.4个BP,根据静态测算,其大概率将在2017年四季度出现拐点。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负债久期(15年左右)远高于资产久期(5年左右),加之受益于监管机构重拳清理激进发展、盲目扩张的个别险企,行业万能险负债端的成本较年初下降约1个百分点,将导致寿险公司的负债端的成本加速下行,因长端利率持续下行给保险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最坏阶段或正在成为过去。
四家上市保险公司均已公布2017年一季度保费情况,平安实现保费收入2110亿元,同比增长35.8%;国寿实现保费收入2462亿元,同比增长22.09%;新华实现保费收入372.51亿元,同比下降20.02%;太保实现保费收入1011.93 亿元,同比增长29.50%。在经过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严格监管后,上市保险公司2017年一季度保费稳增基本无虞,保险股的价值底已经显现。
尽管后续保险监管力度仍会加强,但已回归保障属性的保险行业无碍监管趋严,市场也开始逐渐认可上市保险公司的价值底。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行业波动后,虽然保险板块的不确定因素有所提升,但在新的监管导向下,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可能会受到一定的约束,这使得过去依靠资产驱动型扩张模式的中小保险公司或许将经历一段转型的阵痛期。
但在监管转向的过程中,侧重保障属性的上市保险公司并不会受到过多的负面影响。此外,从2016年四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来看,都实现了15%以上的同比增长,而内含价值上行对保险公司的估值上行存在一定的推动力。目前来看,2017-2018年,货币市场很可能进入紧缩小周期,国债收益率仍将继续上升,这会减轻保险公司准备金补提的压力。
1、二者产生和迅速发展的条件不同
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由于通货膨胀和高利率等原因,开始了金融革命和金融创新,银行和证券公司开发出大量创新的金融产品,使得投资者的收益提高,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个人金融资产,造成保险公司的资金外流。为此,寿险公司也开始业务创新,推出更灵活更具透明度的投资连结保险。在我国,投资连结保险是在通货紧缩、利率不断下调、各家保险公司积聚大量利差损的金融背景下进入市场的。
2、产品的具体形式不同
国外的投资连结保险在投资选择方面保险公司提供多种投资账户,供保单所有人选择,保险金额和保费也更具灵活性。目前国内出现的投资连结保险仅具有一个投资账户,保单持有人完全被动地接受保险公司的投资选择,且固定的保费和保险金额降低了该产品的灵活性。
3、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式不同
在国外,由投资连结保险产品集聚的保险资金往往交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去管理,投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在国内,由于尚未出现专门的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各家保险公司均采取自己运营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式,而资金运营主体的定位模糊极易产生责任的混淆不清,从而可能降低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效果的有效性。
同时,在投资收益的确定方面,国外的保险公司往往采用指数化的投资战略,即把保险现金价值的投资收益率同一个公布的指数挂钩,如与为期90天的国库券利率或莫迪氏债券收益率指数挂钩。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有保证的收益率。而国内的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收益率则根据实际投资收益率来确定,保单持有人的投资风险较大。
4、产品的监管和销售方式不同
在国外,投资连结保单也被看成是一种证券,证券管理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同时对它进行监管,该产品同时受制于证券法规和保险法规。在销售该类产品时,要求营销员具有保险和证券双重从业资格。在国内,该种产品只受到保监会监管,在销售时通常只是选择资深业务员进行营销,缺乏具体的身份认定。
通过以上国际间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国内的投资连结保险仍存在众多风险因素,突出表现为:
1、投资连结保险的认识风险
投资连结保险的认识风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由保险人认识不足引起的风险和由投保人认识不足引起的风险。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曾在“2000中国寿险业经营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特别指出,中国寿险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寿险产品向非传统寿险产品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变革不仅仅是保险产品的转变,更应是中国寿险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和飞跃。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保险从业人员都能认识到这样的高度。不可避免的许多从业人员只将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看成是化解寿险公司“利差损”的有效方式,或是又一次热卖的、提高收入的好机会。如果寿险经营者仍用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来经营投资连结型产品,那么认识上的风险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现实的损失。同时,由于媒体大量的热卖报道,极易误导消费者,使他们难以全面认识投资连结型产品的高风险,而对该产品有过高的期望值,这显然对投资连结型产品的长远发展不利。
2、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风险
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为其所积聚的保险资金能否获得令人满意的投资收益。其投资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即内因——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体系是否科学有效;外因——是否有成熟规范的资本市场做基础。一般说来,保险资金投资模式有三种:(1)由与保险公司有股权关系的投资公司管理;(2)由专门运营保险资金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3)由保险公司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管理。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前两种方法更易于投资决策中责、权、利的划分,是较优的投资模式,也是国际上使用较多的方式。但在国内由于长期对保险资金投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资模式的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采用第三种方式。这种投资模式的决策风险相对较大。同时,我国保险企业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相专业素质的投资人才,这进一步加大了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离规范成熟的资本市场还有很大的距离。基于以上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目前我国投资连结型保险尚存在不容忽视的投资风险。
3、投资连结保险的技术风险
投资连结保险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产品开发技术风险和售后服务技术风险。
投资连结保险的相关资产必须设立与保险公司其他资产相独立的分离账户,在费用处理、利润核算等方面都具有独立性,这需要相应的财务技术支持;投资连结保险的资产单位价格的确定十分严密,需要高水平的精算技术支持;投资连结保险售出后,必须随时提供被保险人在特定时点上的保险金额和保单现金价值,要求保险公司业务系统必须同财务系统、投资系统集成在一起,以便提供随时必要的信息,这需要复杂的电脑操作系统的技术支持。目前,国内保险企业在软件上存在技术人员匮乏的不利因素,硬件上又未能形成系统的电子网络系统,因此,投资连结保险的技术风险仍普遍存在。
4、投资连结保险的监管风险
从2006年获准开业,到受托资产管理规模超过9000亿元,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2005年泰康人寿获得A股直投资格后,时至今日,投资收益率已经连续11年在国内保险公司位列前茅。
10年间,泰康资管见证、参与了保险资金投资范围的逐步放宽、资管产品的日趋多元,也经历了资本市场的几轮牛熊。与此同时,保险大资管时代的脚步也日益临近,截至今年一季度,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共计21家,管理着全行业84%的资产。
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背后,如何把握市场节奏、如何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式、如何防范系统风险等,都是泰康资管首席执行官段国圣必须面对的问题。
“泰康人寿在资金运作上注重投资决策的机制和框架的完善。”段国圣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希望投资活动是在系统研究基础上,做的尽可能专业客观的决策,它并不是随机和孤立的。”
2003年加盟泰康之前,段国圣曾任平安集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助理首席投资执行官,也是在当时成为国内接触麦肯锡“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概念”的第一批人。
在过去的2015年,不断爆出增持、举牌的险资成为A股市场的“生力军”和“资本大鳄”,许多险企借助股市赚的“盆满钵满”,但也不乏因未能“急流勇退”而深度被套者。
泰康人寿在2015上半年之后的大幅减仓,让其成功规避了暴跌可能带来的损失。
“我们绝不讨论股票是涨是跌,而是讨论每一个影响股市因素的变化。”段国圣向《英才》记者解释道,“在做出股票投资决策之前,必须先建立一个系统讨论的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了宏观经济走势、市场估值水平、资金供求、监管政策以及市场技术层面等诸多因素在内。泰康资管的投资团队每年会对所有上市公司的估值走势、盈利模式做出系统研究,继而综合其它因素,做出对股票市场未来投资机会与风险的客观判断。
“每一个因素对股市的影响程度都不同,我们还要及时判断、调整某一时间段影响股市的主要因素。”段国圣说。
在多年的投资生涯中,段国圣带领泰康资产经历了市场的起起伏伏,始终保持着优秀的投资业绩。但段也坦言,如今保险资金投资确实比过去更复杂,也面临更大挑战。
关键词:保险资金;保障房;投资收益;风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19-01
1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城镇中低收入阶层购买商品房的能力不足,为解决基本住房而欠下很多债务,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保障房的建设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保障房是与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限定建设标准、限定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一般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政策性公共租赁房构成。从2008年开始,政府为了解决住房难的问题,相继颁布政策,提高保障房建设的力度。按照住房建设部的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保障房覆盖率将从7%-8%提高到20%以上,使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是,保障房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来解决,迫切需要社会资金的介入。2011年以来,保险资金开始积极投资保障房建设。保障房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既能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也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2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保险资金具有负债性,涉及到广大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对其投资的收益性及安全性要进行综合考虑,权衡利弊。目前,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
2.1缺乏政策的具体指导
2010年9月5日,保监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允许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不动产,这将对改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相匹配,优化资产配置结构,缓解保险资金投资压力及保障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保险资金采用债权、股权或者物权方式投资的不动产,仅限于商业不动产、办公不动产、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不动产及自用性不动产。显然,住宅不在规定的可投范围之内。然而,保障房具有住宅的性质,但又区别于普通的商业住宅,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缺乏政府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因此,在实施中还面临一些法律真空,具体的实施细则需要尽快出台,使保险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的投资行为将更为规范。
2.2投资收益问题
保障房是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福利公共品。作为政府安排的一项福利住房制度,保障房也遍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法国的廉租房、德国的公共住房、英国的公屋及新加坡的公共组屋等。从国外经验来看,保障房的投资收益率不高,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国家计委、建设部于2004年联合《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应当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其销售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应当按照《经济适用房价格管理办法》(计价格[2002]2503号)的规定确定:其租金标准由有定价权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在综合考虑建设、管理成本和不高于3%利润的基础上确定。同时,在2012年货币和信贷趋宽预期的影响下,保险公司在银行的大额协议存款利率上升,也造成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的驱动力不足。同时,保障房项目本身的社会效益大于其经济效益,投资收益并不高,也对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2.3投资安全性问题
投资保障房建设所需资金回收期长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我国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保障房所需资金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助,市场化资金介入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的实践,于2011年才正式开始。目前,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基本是以债权形式进行,保险公司是否能依据协议规定,收回保险资金投资本金和获得必要的投资收益率仍没有定论。目前除了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外,大部分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资金融资及收益尚未有明确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险资金的积极介入。对于保险资金而言,由于其所具有的负债性质,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的投资安全第一,以保障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在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的探索期,如何保证保险资金投资的安全性也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尽快出台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的相关细则
虽然新《保险法》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表面上已经拓宽了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开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但目前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开展不动产等投资,尤其保险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缺少投资细则,目前保险资金对于保障房的投资只能是一种谨慎的尝试。保险资金进入保障房市场的法律条款亟待细化,保险资金在缺少可操作规则的情况下,难以大量投资保障房。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国土资源部应尽快出台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的具体实施细则,进行政策引年内不得转让”这一规定不适用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原因在于保障房建成后,其中有一部分是要卖给符合条件的市民,因此建成5年内不得转让土地使用权这一规定对于保障房项目来讲,很难适用。(2)可以将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的建设划归到基础设施建设类的投资,允许保险资金通过基金、股权及债权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以更好地支持我国的保障房建设。
3.2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
国家税务总局对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应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所得投资收益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及企业所得税。原因在于,一方面,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是保险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既达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维护广大被保险人利益的目的,也是对保险公司利益的一种补偿;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也能激发保险公司投资保障房建设的积极性,可以减少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
3.3增强保险资金投资的风险意识
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不但支持了国家“十二五”的经济政策,而且达成了中、低收入家庭“居者有其屋”的美好愿望,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实中,保险资金在将来要偿付给被保险人的,一旦保险公司资金投资失败,不能及时偿还保险赔偿时,将会使保险公司处于财务危机之中,严重影响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只有平衡收益和风险的关系,才能实现双赢。控制风险是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即使国家对保障房建设财政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保障房建设都有政府的担保,同时保障房住户的偿付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也要有风险意识,要对项目的合规性进行审查、进行财务分析及资产估值等关键环节进行风险识别,不要盲目投资。
目前,资金、政策向保障房倾斜的趋势愈发明显,社会资金流向保障房建设成为可能。尤其鼓励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在投资收益与改善社会民生之间,在商业性与公益性之间,是能够实现双赢局面的。
参考文献
[1]刘欣琦.浅议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N].中国保险报,2011-3-31.
[2]王星,席友.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6):88-91.
[3]李心愉.理性看待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N].中国保险报,2011-03-23.
[4]吴威.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的风险管理探讨[J].保险研究,2011,(7):92-95.
[5]张细松.保障性住房建设中险资投资的适用性分析[J].发展研究,2012,(8):109-112.
[6]石曦.谈保险资金投资商业地产的市场前景与路径[J].商业时代,2012,(17):128-130.
(一)消极的货币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消极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来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消极的货币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企业及个人对保险的潜在需求。首先,从个人需求看,消极的货币政策易使失业率上升、个人收入减少,个人购买力下降,最终导致个人对保险的需求缩减。其次,从企业需求看,消极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市场需求下降,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产品价格降低,企业利润下滑,从而导致企业选择其他避险方式来替保。此外,企业若在竞争中被淘汰而退出市场,也会导致总体投保需求的减少。2.导致险企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的下降。首先,由于需求减少、竞争加剧,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优势,保险公司将会采取降低费率、加大市场费用投入、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进行展业,这些举措必然影响保险公司的利润。其次,消极的货币政策引发的通货紧缩和资本市场萎缩,必然会减少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的机会,增大投资风险,影响投资收益,势必降低险企盈利能力,从而导致其偿付能力削弱。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地对货币供应量进行预调和微调,从而使社会经济保持健康,消除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对市场的不利影响,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总体而言,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实现的。1.对承保业务的影响首先,从对储蓄型产品①的影响来看,保险公司在给付保险金之前会将保险费进行累积生息,以供将来给付之需。因此,若这类产品有利差损的情况发生,将对保险公司的给付造成重大影响。其次,从对保障型产品②的影响来看,由于该类产品的预定利率和准备金是为今后向遭受死亡、意外伤害的被保险人进行赔付而准备的,是否有足够的赔付金基本上取决于死亡或意外伤害发生的机率,因此该类产品出现利差损的情况并不多,对保险公司赔付能力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再次,从对保险产品开发的影响来看,利率上调会增加保险公司的投资及承保利润,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同时有利于控制保险公司的利差损。而在利率下调时,高预定利率产品的风险会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分红险、万能险、投资连结险等产品因此前已对客户进行了让利,此举会导致相关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加大保险产品开发的难度。最后,从对保费收入的影响来看,由于利率政策的变化对消费需求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因此,当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人们可支配收入会增加,促使人们增加对保险产品的购买,从而促进了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长;而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人们可支配收入会减少,使得人们对保险产品的购买需求减弱,从而遏制了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长。2.对投资业务的影响随着我国险资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保险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利率政策使得险资投资风险不断加大,投资利润的稳定性也因此受到了一定影响。首先,险企投资的固定利息债券价值会因利率的上升而下降,其相对应的投资业务的利润也必然随之下降。在替代效应下,业务量亦会下降,可运用的保险资金总量也会随之减少,退保会随之增多。其次,保险公司计提的责任准备金会因利率的下降而增加,从而导致保险资金再投资的压力加大。此外,因为预定利率高的产品会引发利差损,保险投资利润也会因利率降低而趋于社会平均化利润,化解利差损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利率政策的变化会对险企资产负债的平衡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对保险投资业务也造成一定影响。
二、我国货币政策对保险业的具体影响
在所有货币政策工具中,对保险市场影响最直接的非利率莫属。我国利率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调整央行基准利率及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央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主要包括活期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利率、短期贷款利率、中长期贷款利率等。在我国,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定价时,寿险预定利率上限为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这个预定利率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并根据保险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设定的。而我国自1999年以来至今,金融机构存款1年期基准利率已调整了20余次,这种利率的连续变动,对我国保险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保险公信力降低,公众投保意愿下降。连续下调利率会使以银行利率作为保险费率计算基础的寿险公司,随之频繁调整保险预定利率。众所周知,保险预定利率与保险费率呈负相关,一般而言,保险预定利率下降,保险费率就会上升。实际上,保险费率的频繁变动,这本身就有悖于“费率应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也会让社会公众难以适应,从而降低了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同时,由于近10年来我国的寿险产品过多倾向于储蓄和投资功能,加之对投资回报销售误导的普遍存在,使公众购买寿险产品时过多地关注投资回报率。因此,费率的不断上调必然会影响到投保人的投保意愿,近年来储蓄类、投资性险种销售渐难的原因也在于此。
(二)保险公司给付能力下降,经营风险隐患加大1.利率调整影响保险资金收益率。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主要由银行存款利息、债券投资收益和股票投资收益构成。银行存款利息和债券投资收益是与银行利率直接挂钩的,而由于股市波动与利率变化之间的关联较紧密,股票投资的收益也间接地受银行利率影响。因此,银行利率的下调对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的影响非常大,资金运用收益很难弥补此前较高预定利率险种所带来的巨额利差损。2.利率调整导致保险公司积累大量利差损。由于银行利率下调与保险预定利率下调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每一次银行利率的下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保险产品特别是理财型寿险产品的购买需求,保险公司通常会以此为契机,大量销售高利率保险产品以拓展业务,但此行为带来的后果是保险公司将会积累大量的利差损,形成愈益明显的利差倒挂,严重削弱保险公司的给付能力,从而加大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隐患。
三、对减轻货币政策对保险业不利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开发新产品和调整产品结构来抵御利率风险。传统的寿险产品在设计开发时往往会将预定利率设置为与银行存款利率相当的水平,这必然会导致保险公司直面较大的利率风险。因此,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必须积极地开发新产品,以抵御利率风险。同时,还应着力调整保险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利率非敏感性保险产品的比例:一要开发变额保险产品,保证保额能与资产运用收益相关。二要大力发展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提供担保业务。三要采用较高的利率基准,通过额外保险金、分红等各种形式,将多缴纳的保险费返还给客户。
(二)积极参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提高投资收益率。首先,鉴于货币市场工具通常具有风险小、流动性强和期限短的特点,保险公司应积极参与货币市场,以获取更多的保险资金短期投资收益。其次,由于大部分寿险业务带来的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特点,保险公司也应重点考虑将保险资金投放于资本市场。一是股票投资:各保险公司可根据股票市场分散投资的原理,并结合其自身的成本收益分析和风险偏好,采取直接购买、委托资产管理机构、认购基金等各类有效方式进行投资。二是股权投资。保险公司从事股权投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优势,既可降低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又使得保险公司得以通过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来提高收益。三是债券投资。债券市场品种多、容量大、收益可观的特点,可较好地满足保险公司优化资产负债表的高要求。总之,保险公司只有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加强对货币政策当局政策意图、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并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投资方式,才能更好地规避货币政策风险,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
(三)构建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时注重利率风险的影响。我国现行的保险监管仍主要采取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方法,这种方法总体上并不能客观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而且无法及时、有效地防范化解保险市场上存在的各类风险。因此,我国保险监管必须加快监管方式转变的步伐,特别是加快构建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下称“偿二代”)③。“偿二代”可考虑由保险行业和宏观经济、业务经营与业务管理、公司治理和战略管理等三个层面的风险导向组成。同时,还应明确监管部门在对保险业和保险公司进行监管时注重利率风险对偿付能力的影响,通过责任准备金评估、偿付能力资本要求等各类有效的监管手段,减轻利率风险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