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时间:2024-04-03 10:56: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第1篇

什么是婴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或称创造才能,是人的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了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是两种主要的能力。这里笔者主要阐述婴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主要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侧向思维与反向思维。

1、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将思路展开来,对一个问题寻求很多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还被称为求异思维和辐散思维,它要求思考者充分发挥想象,打破知识固有的界限与约束,以获得旧知识的新组合、新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是指寻找单一的答案或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收敛思维又被称为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收敛思维的特点是综合性,其结果往往是独一无二的。

3、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角度、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设想。侧向思维往往是通过横向渗透的方式,经过联想的作用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科学创造中,侧向思维有时也表现为汲取、借用某一对象的概念、原理、方法及其成果,作为研究其他对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手段,从而一举获得成功。比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的能量是通过热核反应产生的,这一发现使物理学家们茅塞顿开,由此想到能否模仿太阳上的热核反应来获得巨大的能量,从而最终发明了氢弹。

4、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称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往往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全新的思维结果。300多年前,人们发现人在生病时,体温一般都会升高,但医生却无法知道病人的确切体温。于是,医生们就请当时享有盛名的科学家伽利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伽利略为此设计了多种方案,可都失败了。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上实验课,边操作边讲解,他问学生:“当水温升高时,水为什么会在容器内上升呢?”学生们回答:“这是因为水的热胀冷缩的缘故。”学生的回答给伽利略带来了灵感,他心中一亮:“既然当温度升高时水会膨胀,那么反过来,从水的体积变化,不也就能测出温度的变化吗?”于是,伽利略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体温计。在这里伽利略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就是所谓的反向思维方式。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

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要从多方面着手,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以下介绍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适当向孩子提问

要向孩子提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例如:水有什么用处?砖头都有什么用处?世界没有太阳会怎么样?孩子迷路了怎么办?小猴有几种方法可以摘到树上的桃子?要鼓励孩子说得越多越好。

2、鼓励孩子提问探索

孩子好问为什么,这是孩子好奇心强的表现。有一位孩子问老师:“蜗牛有没有嘴巴?”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找。于是孩子拿起蜗牛左看右看,最后还拿了放大镜来看,却还是不清楚蜗牛是否有嘴巴。此时孩子有些泄气了,老师这时对孩子说,从蜗牛的外表我们看不清蜗牛是否有嘴巴,我们再想想其他办法吧。“嘴巴是干什么用的?”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小朋友了。“是吃东西的。”这个问题当然难不倒孩子。听了孩子的回答,老师又接着问:“那么你现在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去找蜗牛的嘴巴?”小朋友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只要看看蜗牛会不会吃东西就能知道蜗牛是否有嘴巴了。于是第二天孩子从家中带来了一片菜叶,放在蜗牛下面,一天、两天,孩子终于发现了菜叶上有许多小洞,于是他高兴地告诉老师:“蜗牛有嘴巴的。”

家长要鼓励孩子提问,更重要的还要帮助和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利用游戏来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会玩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在游戏中他们往往不拘泥于游戏的原有玩法,会玩出不同的新花样。家长应鼓励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创造新的玩法,在游戏材料不足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寻找替代物或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多给孩子自由,多让孩子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己见、喜欢争论的个性。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益处的。

如何教给孩子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加法

这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经过混合、组合、易位等的处理,从而得到一种新事物的创造方法。如生活中的组合家具、通话照机手机就是简单加法的产物。

2、减法

这是将多变少、将重变轻的方法。如带邮票的明信片、无绳电话机等都是运用了减法的产物。

3、扩大法

扩大法,即把一种物品扩大、扩展的方法。如大屏幕电视、家庭影院都是扩大法创造出来的产物。

4、缩小法

缩小法,即把一种物品缩小的方法。如笔记本电脑等,这样使用起来更方便。

5、联想法

这是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如瓦特由开水的蒸汽冲壶盖而引发联想,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6、改变法

改变法,即改变事物本来的一些属性,而产生一个全新的事物的新形象。如北方某些居民居住的窑洞、我们今天使用的折叠伞等。

7、模仿法

这是模仿、学习别的事物而产生新产品的方法。如人类模仿鸟儿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儿发明了潜艇等。

8、反向法

第2篇

【关键词】创造思维 宽松氛围 几点探索

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是后盾,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人们将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作为一线幼教教师,个人认为以培养儿童的语言活动为突破口,才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捷径。

一、理论和实践依据

1.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所有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并有探索的欲望,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用奇特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四至四岁半是发散思维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是幼儿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黄金时期。这就告诉我们不能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段。

2.语言与创造思维的密切关系

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那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活动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文字的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感情载体,语言的意义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制约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客观事物的概念储存工具,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它的承担者。因此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佳的“物质外壳”。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儿童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直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启发儿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思考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生动,儿童的思维活动也就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这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最佳手段之一。诚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培养语言能力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而培养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3.幼儿语言教育现状

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在幼儿园传统语言教学中,也有不少好的经验,甚至不乏创造性,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如:故事教学,常见的是教师讲,孩子听,再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回忆情节;诗歌教学,不少教师一味机械地让孩子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背诵为止;原本是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故事续编、生活经验讲述等,往往被教师束缚在所规定的范围里,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多不可取。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

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体验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孩子随意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坚持“兼容并蓄,支持鼓励”。

1.接受孩子的语言表达

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教师多鼓励、少指责;多欣赏、少讽刺;多支持、少反对;多引导启发、少消极灌输。受生活体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制约,按成人的标准来说,孩子的语言表达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小班孩子有些词还不会用,会用方言来表达,这时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应极力地肯定与鼓励,因为他们能用语言回答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消除孩子语言表达的压力

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在语言活动中,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几个语言表达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用孩子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只看见他们说得好的”。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优势也各不相同,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要善于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不同语言水平的孩子。对内向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以此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滞后的孩子也享受到进步的快乐,减轻语言表达的压力,鼓励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3.掌握提问技巧

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启发孩子理解文学作品,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而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就非常重要了。我认为问题要提得“巧”而“活”,要尽量拓展孩子思路,具体做法是:⑴注重问题的多样性;⑵注重问题的启发性;⑶注重提问的开放性;⑷注重孩子自己提问。

三、几点探索

1.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语言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很不错。具体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孩子的思维还处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维不清。扩散思维是开放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但这个目标必须面向全体,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敏感性。与孩子的语言交流时,能迅速反馈并处理信息,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教学实践中,我品尝了艰辛和快乐。艰辛之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我快乐的是,实践证明:在语言活动中确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只要我们广大同行坚持不懈,为孩子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就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沈心燕:《让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语言》,《幼儿教育》,2000.

第3篇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孩子也一定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需要优秀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也才能在竞争中展现自我。那么,在英语学习中,孩子们是否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呢?是否需要完善自我的个性,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呢?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语言,都属于一门精神性的学科,因此,英语学习同样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该如何进行呢?

一、弘扬兴趣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只有快乐的学习,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在快乐中,孩子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创新的因子一定会很快产生。英语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乐于接触它,就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变“苦学”为“乐学”。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主动去掌握孩子们的喜好,在英语教学中,语言游戏,竞赛活动,绘本故事、同台表演,chant都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尤其是采用教学卡片、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chant,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能够很好地满足孩子们好动、好奇的心理,教学能够巧妙地达到情趣和理趣相融合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动物”时,我先复习pig、dog、cat、duck,再跟着音乐学唱“monkey and tiger”这首歌,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学会monkey和tiger,再用这首歌教学bear和 panda ,接着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断出现所学的小动物,来巩固所学的英语单词,再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看图猜动物的游戏。这样反反复复,不停地进行花样翻新。这样的游戏,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对英语单词的敏锐洞察力和思考力。

二、营造自主空间,推动创新思维

自主的空间,指的是自我个性展现的空间。事实证明,只有自主的空间,才能形成一种多向度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这种人能创造,发明和发现”。因此,我十分重视对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寻找物品的游戏活动,如果只在课堂上跟孩子们一起练习,一定会有很大的约束,也会限制孩子们的思维发散,于是我们将学习地点搬到了课外。事实证明,这样孩子们就能练习到更多的方位介词和名词,有些同学甚至会到别人难以找到的地方。又如:学了sports: football、basketball、table tennis、cycling、swimming等后,我自制了一个调查表:what sport do you like?分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自己进行调查哪一种运动最受人们的喜爱。这种调查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也可以走向社会进行,要求把调查的结果告诉同学们。孩子们学习和操练的空间明显扩大,事实证明,其英语学习创造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推动。

三、营造情境,提升创新交流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但前提是,孩子必须有基础的语感,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迅速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难度高,跨度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英语课中的活动是以口语为中心,能够营造民主的、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比较容易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如:教师先呈现I have a rabbit/cat/dog…,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A:I have a rabbit.B:Really?May I have a look?C:How nice! 然后出示图片或者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最后,再进行综合性的交流。

四、课外活动,发展创新精神

英语需要课外活动吗?答案也是肯定的。因为英语课外活动是孩子们运用英语充分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激发孩子们创新火花的重要渠道。所以,我们十分重视孩子们的课外英语活动。我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跟孩子们一起进行手抄报竞赛、进行看图说话训练、进行英语角的布置、进行英语园地的建设和进行英语课本剧的排演等等。这些活动实践性强,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创新思维无处不在。在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时候,孩子们显得十分激动。例如:我班学生表演的Children’s Day有8个孩子参加,孩子们极其投入的表演,使他们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母语的干扰,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消除了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同时创新精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英语学习的创新精神,是兴趣培养的结果,更是教师搭建平台,让孩子们自主表现,享受乐趣的结果。英语学习只有在创新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质量,提高效益。

第4篇

关键词:活动;幼儿;实验;发散思维;教法;全面融合

1 精细实验操作,在观察中激发幼儿思维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有强烈的求知欲。观察力是人们选择接受客观信息的能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开展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实践证明,环境对幼儿的思维启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给幼儿的观察创造奇趣环境,在每一个以科学实验为主题的活动中,都要想办法创设不同的思维环境,诱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引导他们的观察与思维兴趣。如认识磁铁性质的活动中,老师把“U”形磁铁放置在了一块红色的桌布上,桌布周边摆设条形磁铁、直流电磁铁、铁钉、铁屑、钢钉、小木块、木屑、纸片、塑料、铜片、铝线等多种试验材料,整个的布设就像是一位魔术师在给小朋友表演现场所具有的新奇气氛,极大地调动起了幼儿“要看个究竟”的积极性。教师在做演示时,也要像魔术大师一样,无论在动作、还是在表情,都要做的惟妙惟肖、耐人寻味,唯一一点不同的是要把魔术师的无声表演演绎为“有声教学”,做到边演边问,在各个节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来完成各种活动,要让他们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发现现象、产生好奇、诱发质疑和自己进行总结。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教师演示后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指导每一个孩子对每一种材料进行实验,甚至反复验证,让他们都有亲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在亲身体验观察的基础上教师一块和小朋友总结出磁铁具有吸“铁”金属以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让儿童找准“U”形磁铁极性色彩标示)的特征。在开展“水的溶解”的活动中,一上课就给幼儿准备了冰块、冰花、冰糖,每一组都有一杯热水、一杯凉水以及筷子等,并设定了“冰块不见了!”等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标题。教师一边做实验,一边引导幼儿观察,提出问题:“小朋友,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冰块放到热水里很快就没了,放到凉水里得过一会儿才看不见。”“冰花放置在空气中不一会儿就化了。”“两杯温水放入同样多的红糖,一个用筷子搅和,红糖化的就快些,不用筷子搅和的化的就慢些。”孩子们在实验中很快就掌握了什么是溶化现象以及溶化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等这些简单易懂的道理。

2 变换诵读诗歌方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开拓幼儿发散思维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就背古诗而言,有的幼儿就能背诵出几百首。

在教学《小儿垂钓》古诗中,教师紧紧抓住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核心这条主线,充分利用当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倡导的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教材,发挥油田湿地本土教材优势,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带上自制的鱼竿、鱼筒、安全“鱼钩”等工具,到野外水池湿地开展模拟垂钓,体验垂钓过程,感知古诗内容,品味钓鱼乐趣,重点是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展开“小儿”行为结果研讨,开拓幼儿发散思维。择机提出问题:“他最后钓到鱼了吗?”“假如钓到了鱼,小孩高兴吗?”“假如没钓到鱼,小孩的心情又会怎么样?”让小朋友分组讨论,得到的答案让人吃惊:

“他小声告诉了问路人要去的方向,也钓到了鱼,两件事都没耽误。”

“他最后钓到了鱼,当然很高兴,但是太私心,没告诉问路人要去的方向,给问路的人留下了遗憾,不尊重别人,不帮助别人困难!”

“他最后钓到了鱼,但也对自己没去主动帮助他人感到了很后悔!”

“他最后没钓到了鱼,但告诉了问路人要去的方向,帮助了别人,心里一点也不后悔、不遗憾,美滋滋的。”

“先理解了别人,才能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小儿怕惊动鱼,他就没考虑到问路人这个时候有多着急吗!”

“没钓到了鱼,帮助了别人,就像我爸爸说的蒙娜丽莎画像残缺是一种美,小儿的遗憾我觉得更是一种美丽!”

有的孩子还能联想到《小猫钓鱼》的故事,并进行对比,“一个是三心二意,另一个是一心一意。”。几个小朋友还一起唱起了二人转小沈阳等演员唱的《美呀,美呀,美呀》歌曲。野外钓鱼活动非常热闹,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源头,激发了幼儿的即兴思维,极大地开拓了幼儿的多向发散思维水平,构建了幼儿思维与所学知识、所学道理的网络连接,润色了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创造力,平衡了体、智、德、美四方面幼儿教育内容,并实现了其高度融合,优化了陈鹤琴倡导的活动教育的17条原则,真正给孩子们松开了思维的翅膀,让他们的奇特思维自由地飞翔。

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学到知识过程中呵护孩子的思维

(1)教师职业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艺术,在活动中要依据幼儿年龄,科学合理布设活动内容、活动的难度和活动的宽度,精细设计活动教学方案,精心组织活动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迪幼儿思维,如运用幽默的语言、搞笑的装扮,恰当的比喻、逼真的情景、形象的图画、匠心的提问等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在教学领域中普遍推广,幼儿教师要掌握多媒体教学使用、制作等专业技术,把活动内容制作成生动的动画播放出来,给幼儿一种全新的感受、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心灵上做人做事的振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一体化。

(2)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想象,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幼儿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对老师的提问或自己的想法都能大胆地毫不顾忌的说出,有些答案可能要出乎教师工作者备课的意料,导致幼儿教师教学活动现场的“难堪”。这时,教师一是特别要保持冷静、谦虚的姿态,要改换思维角度,积极走进儿童幼小的心灵世界,不要轻易批评、随意指责。二是要主动地蹲下身来,与儿童平站平坐,把“难堪”当动力,虚心向“小先生”学习,挤时间积极主动地“充电蓄水”。三是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适时、适事、实事、求是加以引导到正确的知识、道理、原理或逻辑之中。

参考资料

1 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7)

2 (美)柯维著,陈允明译.杰出青少年的7个习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第5篇

1. 以旧促新,手法要新。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也常常用旧知识导入,这是很平常的事,关键的是方法要新,给他们带进一个迷惑的圈子,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唤起学生求知欲。

2. 用故事导入,视角要新。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如果把学习与故事联系起来,那学起来就轻松了,而且他们也乐于接受,其实这个故事实际上就为学生设置了解决问题的情景。

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知识,有两个动物朋友也想用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猪八戒和孙悟空在取经的路上炎热难耐,他们找到了一个西瓜,孙吾空说他要吃这个西瓜的1/2,猪八戒说他要吃这个西瓜的1/4,同学们想一想,他们谁吃的多,为什么呢?如果让你选择,你要吃多少?通过这样的一段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去探索,去找寻答案。所以,一堂课的导入很重要,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热情,能引人入胜,会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让导入新颖、多样、有趣。

二、课堂要动,在实践中发展思维

课堂应当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如果每一节课我们都用心去设计一下,这还是不难做到的,要充分体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可能性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问题:把硬币抛出去,哪面出现的可能性大,哪面出现的可能性小呢,学生纵说纷纭,我拿出几个硬币,让他们分组扔一扔,然后汇报一下结果,最后通过几个小组统计的结果表明,两面出现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找到了答案,而不是我们教师强加于他们的,在动手中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心情很高兴,每个学生都被带动起来。因为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玩中他们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思维了,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多一些这样的活动,就会改变原有的枯燥、乏味,所以我感觉这样的活动多了以后,学生都很喜欢上数学课了,所谓的富教于乐,其实内涵是很深的。

三、教法灵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代替的作用。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那么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该体现在每时每刻,对于我教师来说更是责任重大,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为他们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散思维的培养,在于我们教师的灵活引导。

在学习认识几分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折一张纸的1/4,一个小男生折出了1/8,我当时想与这个要求也不符呀,刚想放弃的时候,忽然灵机一动,问学生,他虽然折的不是1/4,但是你们看看他折的是几分之一呢,然后我启发学生,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几分这一呢,不难想到,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折出了很多几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拓展了知识面,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折1/2的时候,学生的折法就一种,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孩子的折法还是很唯一,到了折1/4的时候,我动手折了一个,然后就看到了学生们不同的折法,我一一展示在黑板上,这使我感受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一句话、一个小动作都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精心设计练习,以练促学

第6篇

幼儿阶段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较少受到成人固定思维的束缚,因此他们正处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没有学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在幼儿教育中以保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为主,因此,心理处于轻松、自由的松弛状态,在接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自由地发散思维,因而可塑性极强。幼儿对成人有着极强的模仿性,但由于自身生活环境的封闭,对外界五彩缤纷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经调查研究发现,超过九成以上的孩子都玩过过家家的游戏,这就是出于孩子对父母角色的模仿,也是孩子最初对家庭及夫妻关系的理解。大部分孩子在选择游戏时,都喜欢再现他们熟知的生活情境,以表现出他们强烈的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可以说,游戏已经成了幼儿最初基本的生活方式。游戏对于幼儿健康发展的作用主要变现在:

1.游戏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出于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发展的需要,幼儿在某一时期会表现出身体器官上的频繁动作。如2岁左右的儿童手部动作频繁,3岁左右的儿童则喜欢攀爬等。游戏中会使各种身体官能得到充分锻炼和运用,使它们能和谐发展。

2.游戏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游戏是基于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基础上提出的模仿需要,因此,对儿童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情景再现能力等都是锻炼;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模仿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融入自己的理解、创造和想象,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规范自己,学会人际交往与群体生活,这促进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促进幼儿的爱的能力发展。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要和同伴之间交往,有时也要和成人之间进行互动。幼儿在与成人交往中,感受爱与呵护,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照顾他人、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爱人的能力。这种在教师指导下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其爱的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在幼儿教育实施游戏教学的要求

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游戏教学,需要幼儿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积极指导,但更需要孩子的积极参与。孩子是游戏的主体,孩子参与的质量直接影响游戏教学的质量。幼儿由于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内,容易产生紧张感、不安全感,教师要通过游戏吸引孩子投入其中,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乐趣,并在游戏中增进师生的亲密感、信任感,培养孩子对自己的安全感;还要通过游戏使孩子之间互相产生友谊,帮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小伙伴,这样会大大降低孩子对幼儿园的陌生感、不适感。幼儿游戏的本质应是幼儿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而不是由教师的外部命令机制来出发学生的游戏动机。这样,才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此外,教师要善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游戏活动的本质特征是让孩子无拘无束地玩,自由自在地发展自己的本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幼儿的世界,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因此教师在游戏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比如,规定游戏的时间,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规定游戏的道具,制定游戏规则,使孩子认识到成人世界的法律规范。但教师应注意,不要过多约束孩子的天性,应使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地、充分地发展。

三、注重贯彻游戏的教育性

很多教师对游戏的认过于狭隘,认为游戏就是让孩子玩,是与教学相脱离的。但实际上,幼儿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教育意义很强的实践活动。幼儿教育应积极建立一种以游戏为主要方式的新教学模式,使幼儿园教育课程能与游戏结合起来,使广大一线幼儿教师不再把课程与游戏孤立开来。但很多教师仅把游戏作为儿童休息和娱乐的工具,而并没在教学中贯彻游戏的教育性,实现真正的游戏教学。那么,教师如何落实游戏的教育性呢?

1.在游戏过程中加强指导。很多教师认为游戏是儿童自己的事情,完全不需要教师的参与,从而使游戏教学变得混乱不堪。教师应该加强对游戏的指导,在儿童自主游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想的启蒙。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会使孩子很容易接受并产生深刻的印象。

第7篇

关键词:智力;概念;操作;兴趣

怎样在提升学生思维中发展学生的智慧,开发智力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做呢?因为他要考虑的不仅是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心理智力发展特点。要经过多方的实践,一步步总结和改进,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亲身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呢?我的教学体会是:

一、理解概念,打好思维基础

《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和具体的知识,使概念的形成过程以事实、实物和形象为基础。刚步入小学的学生都会数数字,但是在他们脑子里面是没什么概念的,就是念顺口溜。所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先得让孩子对数字概念理解了。概念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建立概念要通过人脑的思维。所以要重视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实物,把抽象的事物呈现到他们的眼前,进而引导学生一起研究讨论,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进一步促进思维发展。比如在课上教孩子10以内的数字概念时,可以借用孩子们的铅笔、小刀等东西来进行演示,问他们5个小刀是多少,8个铅笔又是多少呢?或者自己随机摆出一些来让学生一块数数是多少。先数清了,然后再问他们4个铅笔多呢还是6个铅笔多。两者两组分别摆出来,让学生在视觉上就能分辨出来,形成一种意识概念。往往亲身实践得出来的理论都会印象深刻。

二、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几何知识教学是通过大量的感知活动来掌握图形的特征以推导几何公式的。因此,要教会学生操作,在几何教学中充分发挥操作在学生认知能力上的积极作用,教师课堂教学把握好这个点,引导学生手、脑和口结合起来发展思维能力,利用思维操作带动手,然后通过嘴进行表达、陈述。以形促思、以思导形,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做到三者相互结合、协作。发散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总结、发现,找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带动全身思维器官积极参与进来,进行相互探讨、探索,大胆质疑,自己寻求办法解决,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在不断的亲身实践以及思索中,实现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步发展,形成思维网络。

三、教会学生逆向思维,强化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认知过程形成后,建议教师采用逆向推理的方法,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进一步强化在认知上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入手,一步步慢慢加深难度,比如( )是3/5的1/2。刚一开始学生思维一下乱了,转不过弯来,等我再问他们3/5的1/2是( )时,他们很容易就答出来了。然后我再问一次上一个问题,他们就恍然大悟,知道了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然后再慢慢地将题目加难,多转几个弯,让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找到简便的解题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会极大地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自主的求知心理驱动下,发散思维,提升获取知识的思维能力。

第8篇

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趣”――创新的内驱

“趣”,即兴趣,是思维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活动和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倍感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二、“疑”――创新的钥匙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要将“质疑”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可能引发创新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疑问,挖掘有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燃起求知创新的烈焰。

三、“逆”――创新的萌芽

“逆”,即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创新的灵魂,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逆向思维蕴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由于教学的原因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往往形成思维的单向状态,并形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一般地,人们把习惯思维的方向叫做顺向思维,而把与此相反的方向称为逆向思维。因为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束缚,所以带有创造性,常常使人顿开茅塞,甚至绝处逢生。

四、“散”――创新的核心

“散”,即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而求异性的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这种发散性求异思维的结果。如常进行这样的求异训练,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从而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果开放)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问题,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理解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而一题多解更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

五、“想”――创新的翅膀

“想”,即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也是思维的一种形式,这种思维是借助形象进行的。它是利用观察可得来的丰富的表象组合的结果,也是由于旧知识、旧经验等感性材料重新组合的结果。想象是智力活动中最具活力的方面,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要培养创造力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想象出和别人解法不一样的解题思路。长期这样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极为有利的。

六、“直”――创新的表现

第9篇

一、敲钟:创新型艺术空间在现今小学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

纵观当代,资讯科技、经济金融、文化艺术等领域都高速发展。其中,从事广告、建筑、时装设计、电影、音乐等行业人员的比重不断提升。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指出:“在当代社会,知识、创意及人力资本正在替代传统自然资源和有形劳动,成为城市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主要源泉,而人才,尤其是创意人才的集聚则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可见,创意人才是现代社会急需的人力资源。

与此同时,现今的小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反应能力快,渴望表达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美术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二、插旗:创新文化浸润持续可发展的校园美术空间

艺术空间应是以创新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一种美术空间。将孩子创造力表现的过程、多形式的作品直接运用到艺术空间的展示区域,将原有专业教室深入建构,使其建立一种与艺术教育互生、互补、交叉融合、和谐、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遐想:创新美术空间的能量无穷

1.孩子自己创造的校园环境彰显“家”的思考

以往的校园等艺术教育环境的设计力求把校园的人文、历史、景观和审美结合。如浮雕长廊、精心修剪的花草等,然而忽视了“艺术空间”的生命力,即艺术教育的核心――孩子的创造力。如果能把孩子创造性的过程和作品展示成校园一角,更能彰显孩子们对于“家”和“美的生活”的思考,融入美育思想。

2.学生原创作品的主题展厅融合艺术韵味

国内已有很多艺术空间、艺术展览馆收藏了大师的书画墨宝等以供欣赏。在校园中的艺术空间如果能更多展示孩子们的原创作品以及创作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创新力,同时不仅避免了静置的作品多是挂在墙上,少有光顾的情况,同时也给予孩子们美的创造平台,去欣赏、交流同龄人的作品。

3.在艺术空间的搭建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行动力

这种艺术空间创设区别于传统,从创设规划、实施过程、健全完善各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观察思考、创新设计、实践动手、制作完善、独立思考、合作分工、引发联想、以新视角看待平常

事、尝试换位思考、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培养质疑能力、尝试新的事物,对于学生的创新力有很大帮助。

同时,通过孩子们的双手,运用新型材料,甚至是废弃材料布置,也为艺术空间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原动力。

四、小试:艺术空间在校园内的创设

1.平面创新作品在艺术空间中的展示

倡导让学生自己邮郑运用多元表现材料、尝试综合表现技法,将平面创新作品以多样的表现形式构建艺术空间。如,进行主题绘画、利用废彩纸、彩布拼贴的“彩色玻璃窗”、模仿大师克里姆特运用层叠画法、装饰贴画完成的壁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艺术空间的一部分,如,形成一面壁画墙、形成西方教堂建筑中的经典――一扇彩色玻璃窗等,从而,艺术空间展示更有形式感,视知觉的感官体验更强烈,孩子们稚拙的作品使艺术空间的气息更为质朴。

2.立体创新作品在艺术空间中的展示

倡导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多元表现材料、尝试综合表现技法,以多样的表现形式自主动手,“堆砌”出艺术空间。其中,材料多为废弃纸板、废弃纸筒等,材料的多元性也考验“设计师们”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发散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一场“头脑风暴”。创新、独特的表现手法往往令人眼前一亮。如,利用废旧KT板上2人一组创作“自画像纸牌”,表现材料有废纸巾、版画刀、丙烯和水粉颜料、木胶等,表现技法有画、刻、搓、揉等,最后形成大幅牌面在艺术空间中形成装置,构建了艺术的空间;设置数字艺术空间,形成艺术空间中的互动区域――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为一体,结合电脑绘画、手绘板等现代美术形式。

五、思考:艺术空间的完善健全

1.倡导“就地重组”的创新理念

在培养新世纪创意人才的要求下,许多新的材料、新的表现手法也能走进艺术课堂:砖块、石头、水泥、废旧垃圾等等,有许多东西通过再利用,通过学生们的想象、设计能让它们重新“活过来”,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即媒介材料的潜在艺术表现力。从而构建重组的艺术空间,同时也更新了感官体验。其中,不同的材料在同样的作品制作中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材料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制作兴趣。

2.倡导“装置堆砌”的现代艺术

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从而进一步丰富艺术空间,形成“自然的、发展的、创造的、新型的、感官的、多维的”体验空间。

同时,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装置堆砌的现代艺术对于孩子们的创造力实践培养更具直接性和趣味性。

3.倡导“以生为本”的设计思路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包含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各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指通过逻辑分析,按问题解决的要求筛选出一种最优化解决方案的思维。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应包括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个方面。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建议和成果,尊重其对于艺术空间中创设事物的表达,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展示。

4.倡导“感官体验”的空间构想

多感官空间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感觉等各个感官的刺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觉,使学生的多感官(眼、耳、口、鼻、肢体)受到信息的刺激,有助于学生用多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包括“体能、识别、感官、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七大潜能,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六、展望:艺术空间在今后发展中的完善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优势 幼儿全面发展

在音乐的乐园里孩子是快乐幸福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触觉到音乐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必要途径。音乐就像每天的牛奶给予幼儿快乐健康幸福的甜美养分,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那么作为幼儿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做什么如何做才能发挥音乐的优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呐?那做好以下几条就是很有必要的问题。

一、认清音乐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很大帮助

音乐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和提升个人魅力,增强对阴阳顿挫的音律的感知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孩子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创造力作为衡量一个健康幼儿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创造力好的孩子能够为以后语言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具有开发创造力的作用,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重心,而音乐教育就注重发散思维的开发,开发幼儿的想象力,进而是大脑逐渐成熟,从而使幼儿的素质全面发展。

二、在生活学习中来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音乐家,幼儿的音乐教育的好坏在以后是否在音乐方面有成就起到一定的作用。好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家长、老师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更是责任重大。父母的日常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以后的行为,这种效应是经过千百年证明的,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在音乐教育方面父母也要做榜样。

谈及具体对孩子的细节,如下:首先给孩子制造一个音乐氛围,给孩子放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比如中国的古筝等古典音乐或者国外莫扎特、贝多芬等的乐曲。其次是在亲子游戏中添加音乐的元素,做一些声音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架子鼓、小喇叭、拨浪鼓、小锣鼓等玩具,及时回应幼儿发出的各种声音和动作,在声音中舞蹈是孩子最快乐的事情;还可以大声的朗读诗歌古诗等,韵律感、节奏感加上家长的感情使孩子感受另一种音乐美。最后是在平时的交流中交给孩子学习歌谣,当然父母会使前提。通过父母的反复重复孩子会咿咿呀呀逐渐感受其中的韵律。这一切的作为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美好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发挥音乐教育优势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孩子是教育的主体

虽然说家长是音乐教育的传授者但是作为音乐教育的接受者的孩子才是主体。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是放音乐就可以达到音乐教育效果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其实不然,不理睬幼儿爱不爱听,不关注孩子是否理解是否有正常的反应就随意拿出音乐放,还有部分家长不分场合不注意孩子的情绪,如孩子正在玩的高兴时你放昏昏欲睡的轻音乐,这如何培养音乐素质,还有个重要表现是父母不能坚持给孩子做音乐教育,家长情绪好不忙就放,不好就中断,这不仅不会达到陶冶孩子情操的效果反而带来反面影响。使幼儿对你和音乐都产生排斥的感情。正确的做法是把孩子当做音乐教育核心。

(二)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对于孩子的音乐教育也是如此。父母要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激励孩子的兴趣,让他有动力去接近音乐,享受音乐。要尊重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让他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进而也就有了兴趣和动力去慢慢靠近音乐并乐在其中。慢慢的他也就成为了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一定水平的欣赏着。谨记不要硬邦邦的像小学生似的灌输音符,可以在生活中全家总动员,全家在闲暇时间哼哼小曲,唱唱小歌,慢慢的在这种大家庭都是歌唱家的环境中成长,那音乐细胞就会越来越多,兴趣也就越来越多。拥有热情就拥有力量,不要生气孩子偶尔的哭闹,仔细听他有自己的节律。在孩子发出声音时不要呵斥,要给与鼓励的回应,应为那是孩子自我热情的释放。拥有了兴趣和激情。音乐教育自然就会发挥优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 正确评价孩子的进步

有了鼓励就有动力。父母的赞美和鼓励是孩子最想拥有的资本,所以必须引起父母的重视。但是有部分家长总是对孩子某一方面大加赞赏而熟视无睹其他方面的优秀,这会给孩子带来发展不全面的失落感。对幼儿的评价父母不仅要看中音乐活动中的结果,还要看中他们在过程中改变和进展,一定要彰显诊断和促进的作用。关注孩子进展中的评价,我认为个人的纵向比较更值得推崇,这更能给他体验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四、结语

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发挥的优势是不可小觑的。音乐带来的节奏无论是威武雄壮还是轻妙悠扬都会给人以情感,爱祖国爱人民,这是德育的追求。音乐的跌宕起伏展现现实的摸样,给人爱自然爱生活的深情,这是智育的目标。音乐给人以力量和身体的柔软,这是体育和美育的向往。发挥音乐教育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用行动培养一代又一代健康快乐全素质的孩子

参考文献:

[1]仲晓旭.音乐教育[M].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

[2]刘霞.新理念下音乐教育作用再探[J].教苑参考,2011,(02).

[3]沈才用.浅谈幼儿早期音乐教育[J].科学时代,2011,(01).

[4].早期教育综述[J].幼儿教学研究,2013,(04).

第11篇

关键词:巧用七巧板 探究兴趣 审美素养 合作能力

现代智力七巧板集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通过七个板块的巧妙拼搭,创造出无限的趣味形象,能够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开发和训练越早越好。因此在幼儿园巧用七巧板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对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启迪创造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意义重大。

一、巧用七巧板,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

现在的儿童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时代的宠爱,造就了他们多元化的个性。引导他们尽快融入集体生活,适应以后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培养持久的探究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探究习惯,对以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现代智力七巧板的组合奥妙无穷、创意无限,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拓展思维,开发智力。在幼儿园的各项探究活动中,这项活动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对于小班的孩子,可以尝试“单幅七巧板的分解与组合”实践探究,进行简单地入门探究活动;中班的孩子动手能力开始灵活,想象相对丰富,可以进行“多幅板的造型探究”活动;对于大班、学前班的孩子,重点培养他们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进行“多人组合、共同创造”的探究活动,让他们尽快的融入集体生活,适应以后的学习。几年来的活动实践让我们发现,参加过七巧科技活动的儿童智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素养提高都很大。我们曾经设计了一个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实验,其变量仅是设置参与七巧科技活动的时间减少一个月,然后进行相关的能力测试,结果实验班的上述几项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的孩子。可见,这种智力七巧板的科技探究活动有着非凡的育人魅力。

二、巧用七巧板,提高儿童的审美素养

幼儿园的审美教学是每一个幼儿教师面临的难题。成人和儿童的年龄差异造成审美观和造型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孩子审美素养的发展影响很大。学龄前儿童正处于涂鸦期,各方面发育尚不完全,不能进行严格的造型的训练,审美教学重点应放在审美想象的培养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即使有意的模仿儿童绘画,也会带有一定的成人因素,缺少儿童那种天真开放、天马行空的思维特点,这种示范往往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巧用七巧板进行审美教学就能避免这种现象。现代智力七巧板的拼搭造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面对孩子异想天开的想象,帮助孩子借助七巧板,概括各种造型形象,克服了成人与儿童年龄因素造成的差异,使师生活动在同一层面上,共同享受探究过程的快乐。

现代智力七巧板的拼图游戏能激发起学生广泛的兴趣,特别是我们结合七巧板和儿童绘画的特点策划了一系列的审美活动课程,建构起一整套七巧科技校本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和兴趣。作为初次接触七巧科技活动的孩子,我们通过单幅板的变换造型法激发孩子的兴趣,譬如:摆好一个“T”字形,通过移动一块板能变成一个“稻草人”形状,继续移动两个半圆,给“稻草人”头上扎两个小辫,就变成了“小女孩”的形象等等,诸如此类的变化丰富多彩,能让孩子很直观的看见形象的变化,能激发孩子进一步尝试的欲望。作为有一定基础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用两幅或者三幅进行一些复杂图形的拼图活动,譬如拼“树下读书的小女孩”“鸟巢”“水立方”等,也可以让他们创造一个活动场景,像“足球场上、跳绳活动、植树活动”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三、巧用七巧板,提高儿童的合作能力

学前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尽快适应群体生活。七巧板的合作探究活动具有多变性、趣味性的特点,可以组织中小班的儿童进行“七巧小擂台”的竞赛活动,通过单幅板的板块移动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趣味形象,同时要求孩子说出自己的创意,享受成功的快乐。也可以组织大班、学前班的同学进行多幅板的合作拼图活动,通过合理的分工,譬如:有的策划总体构图、有的设计个体形象、有的绘制画面、有的涂染颜色等等,合作完成一件作品,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说出自己融入群体的想法和做法,对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的探究态度帮助很大。

第12篇

关键词 创造性阅读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应该达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有三:“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些模式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最为普遍。所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占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该注重创造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创造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创造性阅读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和体验对作品进行独特理解和领悟的过程,是读者不拘泥于课本和资料上的现成观点和理解而进行的一种具有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色和创新性。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占有绝对的优势。尽管现在很多的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对这方面重视起来并且身体力行,但就当前来说,这方面的一些现象还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反思的。

(1)创造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失。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接受性阅读,老师乐于进行这种阅读教学,学生久而久之也乐于接受这种阅读教学。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老师和学生的思想都变得懒惰。老师按照教科书的理解像传声筒一样把文字传给学生听,学生也是像沉默的羔羊一样接受教师的灌输。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视频就是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尊重孩子本性,激发孩子创造力”。视频中一个老师问道:“雪化了之后是什么?”很多的学生回答是水,是冰,而一个小学生则小声回答是“春天”,这样的回答简直太精彩了,老师带头鼓励这名小学生,这时屏幕上出现一行字“一个鼓励,也许成就一个天才。”我们常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是在鼓励学生要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阅读。

(2)创造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弱化。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更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最佳时机。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创造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因为种种原因,往往弱化了创造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进行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只是蜻蜓点水,简单地粗糙地进行一下,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也没有将创造性阅读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

(3)创造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伪化。我们说的创造性阅读是教师要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学生要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有自己的个性,师生共同发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合理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不能以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理解,更不能只是自己解读完之后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之后就结束了。这是创造性阅读的伪化,只是在走形式,其本质上还是接受性阅读。

2 创造性阅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2.1 现状分析

(1)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的语文阅读就是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长久以来受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学对创造性阅读的态度是压制的。尽管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倡启发式教学,但时至今日很多地方的老师还是没有彻底转变语文教育思想,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进行接受性阅读教学。我们要与时俱进,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形势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应试教育的影响。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中,就已经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距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不少地方还是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的步伐走得扎扎实实。当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方学校老师受班级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管理跟不上等因素的影响,创造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缺失、弱化和伪化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

(3)教师自身的素养有待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发展也是影响创造性阅读实施的重要因素。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即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动性,并且真正地付诸实践。自从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开始重视教师的培训,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教师的素养不断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2.2 应对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机,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营造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在让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按照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的方式,要给孩子推荐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阅读材料,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进行培养,并且要坚持下去。好习惯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教师和家长在这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让孩子乐于阅读,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孩子的各方面素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量的增加而不断地提高。

(2)掌握阅读方法,使学生享于阅读。一开始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时可以让孩子随意阅读,但一定要在他们阅读后和教师、家长、同学等进行交流,不能用成人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理解,要鼓励他们进行阅读,也不要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否则孩子会产生厌倦心理的。等到第二个阶段开始尝试告诉他们阅读有方法,结合教材让孩子体会到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阅读享受和快乐,他们有了阅读的习惯就会产生阅读的饥渴感,这时候就是传授方法的最好时候。最好能根据文章的体裁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如写人写事等记叙文要从故事发展、人物描写入手等,师生要形成阅读的共同体,共同阅读和交流。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