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

时间:2024-04-03 11:5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

第1篇

一、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1)数学应用方便假设性经济分析在分析经济学中理论性经济现象时,往往涉及到一些数学方程式,科学地应用数学方法能更加精确、客观地描述经济环境;并在描述过程中有效地规避干涉因素,将经济环境中的各个变量,通过数学关系联系起来,帮助经济学家推理整个经济走向。

(2)现代经济分析数学思路拓展在经济学中,数学分析法能科学地描述和客观地分析经济现象,尽可能减少经济分析误差,具有其他经济分析法不具备的优点。在基础经济分析理论基础上,数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完善经济分析体系,对经济分析基本概念定义作出合理的解释。在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经济分析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于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需要一种更加精确的数据分析法,以此弥补传统经济分析的缺陷,这样数学方法的作用得到了凸显。数学分析方法不仅能在经济分析范围内较好地融入和更新人类活动,还能分析和比较原有的经济分析体系,为经济分析带来更加有效的计算方法,避免经济活动中出现决策失误。

二、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一)经济数学极限理论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极限理论作为大多数数学理论概念的基础,广泛地应用于经济数学中,当然在经济分析、经济管理及金融管理等经济学方面也比较常见。极限理论主要体现事物增长和衰竭的规律,包括设备的折旧价值、放射性元素衰变、人口增长、细胞繁殖等。在经济分析中,采用经济数学的极限理论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计算出储蓄连续复利,包括对连续复利中本金和利息之和的计算。

(二)经济数学函数模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1)供需问题在金融分析中,通常会涉及到函数关系,那么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模型,能有效地解决金融经济中的实际问题。在对市场供给和需求问题分析时,在充分了解经济数学函数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有利于更加明确地分析市场供需问题。在供需问题中,商品价格、商品替代程度、消费者价值取向等都会对市场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商品价格为例建立的函数关系包括两种,即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商品往往是随着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可见供给函数的一个增函数;而商品随着价格上涨,需求量会不断降低,需求函数是一个减函数。因此市场经济中供需问题,可以看作是价格逐渐向供需双方均满意的方向发展,即价格的决定问题。(2)成本与产量问题在金融经济中,研究成本与产量两者关系时往往会涉及到成本函数。在产品价格与生产技术保持一定的情况下,成本与产量之间会形成某种函数关系。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成本与收入、收入与销量的关系,那么将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出去,生产者将获得收益,这样又涉及到收益函数。通过对各类函数关系分析发现,在金融经济分析中应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关系,能达到高效率的分析目标,帮助生产者和经营者更好地处理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当然在经济数学专业教学中,适当地引入金融经济分析案例,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分析能力。

(三)经济数学导数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在经济学中,很多问题都涉及到导数知识,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另外一个概念为边际概念。将经济学研究对象从常量引入变量,是经济数学导数在经济学中的一个典型,同时也积极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边际函数包括边际利润函数、边际需求函数、边际成本函数以及边际收益函数等。利用导数能比较清楚地观察到经济学中自变量的微小变化,并分析该情况下因变量的变化趋势,以便更为客观地研究函数的变化率。针对成本函数,对一种产品固定产量下的边际成本进行计算,将其与平均成本进行对比,能较为客观地分析商品产品变化情况,从而科学地扩大或者缩小商品的生产产量。若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需要缩小该商品的生产量,反之则扩大生产量,使生产厂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对函数相对变化率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经济分析中的弹性进行研究。以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为例,采用弹性能客观地获取一个价格值,若价格值大于商品价格,那么价格提高的比率应大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反之则价格提高的比率应小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有利于帮助厂家及企业制定合理的商品价格。

(四)经济数学微分方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经济学中很多问题与经济数学中的微分方程息息相关。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活动往往存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函数关系表达;若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函数关系,各种变量关系需要通过微分方程进行表达。微分方程是一种函数关系,主要包括微分、自变量及未知函数等。针对较为复杂的金融经济问题,无法用导数或者函数表达量与量的关系,因此通过建立微分方程,能直观地展现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当然微分方程内容复杂,学习难度大,在经济数学微分方程教学中,老师应适当结合金融经济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微分方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工具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金融经济分析能力和经济数学应用能力。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人类社会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且经济现象越来越复杂,尤其是金融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严重制约着企业生存与发展。在金融经济分析过程中,传统经济分析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需要一种更加精确地分析方法,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将经济数学与金融经济有机结合,立足于市场实际,采用科学合理的经济分析方法,能更加客观地描述和分析经济现象,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提高信息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金融经济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科学地应用经济数学知识,通过极限理论、函数关系、导数以及微分方程等方法,将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具体化,更加直观地表达出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金融经济中的实际问题,使金融经济与数学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走向新的巅峰。

作者:曾金红单位:延安大学经管学院

第2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应用研究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客观因素比较多,再加上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工作比较多,诸多企业工程项目沿袭的是施工技术模式,但是很少从经济分析角度来选择消耗率最低的工程建设方案。当前我国的技术经济分析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中,因此还不能被高效率地应用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去。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需要根据我国的工程项目基本特色来不断改善,将实际与理论互为结合,保证技术经济分析方法能够被切实应用到工程项目工作中[1]。

一、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一)技术经济分析理论

技术经济的基本概念就是讲经济和技术互为有机结合。在工程项目工作中,其中最为关键的因子是提高技术,所谓技术就是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法,从而提高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社会技术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不仅仅是单纯指施工建设的先后顺序,因此需要用现代化的眼光来理解[2]。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之下,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基础环境互为融合。在传统思想中,不难发现,经济不仅仅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且更是将经济与工程互为联系起来。技术经济分析将上述两者互为结合起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之下,从工程项目管理的原始设计之上,将整体管理观念融入到经济观念中。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程项目的相关建设和发展,另外,工程项目会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力[3]。

(二)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方式:(1)定量分析方法;(2)定性分析方法;(3)定量定性互为结合方法[4]。从定量分析方法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数据来建立好相应模型来分析工程项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好施工现场模型,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从定性分析角度来看,尤其依靠预测工作人员的主管判断能力和丰富经验等,根据事情的主要发展趋势,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通过施工人员的经验来判断分析,最终能够推断出项目工程的质量情况。从定量定性互为结合方法角度来看,此种方法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方法,从而提供相关参考数据,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和正确性,采用先进的科技和思想理念能够清楚分析工程项目的基础情况[5]。

二、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现状

(一)重要意义建设

施工是一种固定化的成品,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经济性因素。另外,建筑施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筑行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在投标竞争过程中,建筑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获得相关工程项目,创造变更等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衡策,能够便于充分挖掘出盈利项目。

(二)发展现状

1.管理模式

在工期制定管理模式上,由于建筑工程对总体规划不够重视,所以制定的各种计划不够完善且主要依靠以往积累的经验,一旦遇到结构新形式问题时,大多数管理者均没有制定合适的措施和管理方法。在控制方面,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重视且缺少完整的控制体系,所以大多数人均依靠以往经验积累。在控制内容方面,由于大部分的检查工作代替了控制内容,所以只有等检查任务结束之后才能够进行事后控制。对于检查后的结果,不能只做定性判断,还要进行量化计算和统计数据分析,充分重视事前和事中控制。在材料采购方面,由于现阶段所采取的采购方式大多采用的是批量化且集中化的采购方式,项目接手之后联系好供货商,建立好稳定的关系[6]。由于缺乏灵活化的采购方式,大批材料购入数量太多,既占用了资金,又占用了场地,反而增加了采购成本。

2.技术应用现状

由于建筑行业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建筑工程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工序过于繁杂;分散性;施工人数过多;移动性[7]。我国的工程量达到世界之最,所拥有的图纸也非常庞大,对图纸进行组织、归档和使工作流程自动化等工作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技术经济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相关应用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是工程项目的关键,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而言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可行性进行相应分析,也就是对工程质量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工程质量包含的内容:(1)产品性能;(2)工程技术。因此,需要全方位地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可行性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好投资的范围和投资目标,在工程管理中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工程项目的主要投资方向。(2)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论证,需要通过综合化的计算来考量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再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满足实际施工发展需求。(3)确定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不要突破施工人员已经掌握的技术资源条件,最终保证好实际施工的可行性。

(二)经济合理性分析

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分析经济合理性能够对成本进行相应控制。在工程项目的成本内容方面,对施工管理费用和人工技术费用等进行分析,全面考虑好所需要的成本条件,充分考虑成本的每一项费用是否合理,合理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成本[8]。在技术经济分析方面,分析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再结合施工技术的实际成本,判断出成本的支出是否合理,从而保证工程项目成本是否合理。

(三)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对工程项目的盈亏状况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对预测项目的亏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及时调整好工程项目的整体施工情况,对人员的合理分配和成本控制等进行相应调整,再提高施工方面的技术和质量。

(四)项目方案分析

设置好施工成本的参数,再根据工程项目来分析参数设置是否合理。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在施工技术方面和施工范围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适当调整好施工成本参数。对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工程方案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工程项目的盈利亏损状况;(2)影响工程项目方案的影响因素。工程项目方案为实际施工提供相关参考数据,其效益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所以要深入分析工程项目方案的影响因素,从而加以控制,充分保证项目方案的经济效益。在技术分析方面,确定好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在合理情况下降低施工成本,能够进一步保障工程管理项目。

(五)以质量为中心

工程项目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质量管理,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是否为精品。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材料比较复杂,在质量控制方面需要抓紧细节,实现工程质量化。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根据工程的质量目标来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指导。另外,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对原材料进行质量管理。树立精品发展理念,严格检查相关制度,确保每一道工序能够按照相关规范来进行操作。对于细节之处的处理和成品保护,对不同材料的做法和质量等进行明确对顶和处理,在细节之处体现着施工整体水平,做到精细操作。

(六)项目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在项目决策阶段中,技术经济分析是项目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我国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需要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性提出更高要求,在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项目方面的决策,最终确定好合理的投资方案。合理选择好工程的具体规模、技术方案和材料设备方案等,能够大幅度控制好工程造价。在项目设计阶段中,对技术经济分析能够为项目设计提供好重要依据。在设计阶段中,以编制审核的工程概算对设计方向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使得造价人员和设计人员能够互为配合,协同做好技术经济分析,使得技术和经济能够和谐统一。在招标和投标阶段中,技术经济分析是其重要依据,招标和投标单位要对工程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好合理的招标和投标策略。招标和投标水平直接影响到后续工程的相关建设,结合项目的基本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招标方案,对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结语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因此对工程项目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技术等进行管理能够保证技术分析的全面性,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柳福胜.技术经济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5).

[2]孙海洋.浅谈技术经济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5,(48).

[3]王宝慈.技术经济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7).

[4]王传辉.解析技术经济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6,(11).

[5]赵景顺,杨雁钠.技术经济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14).

[6]张天旭.技术经济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四川建材,2015,(4).

[7]王志红.工程造价管理中技术经济分析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34).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分析方法;刑事诉讼法学;经济学

[DOI]10.13939/ki.zgsc.2016.31.282

由于经济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在刑事诉讼实际案例中的一些不当应用,使得其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可以对相关法律的发展健全提供参考。

1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经济分析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

虽然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面对一些简单的刑事诉讼案例,经济分析方法可以快捷方便的进行解决,但是传统观念的存在,使得经济分析方法在运用时自身就存在一些弊端。大部分早期支持经济分析方法的法律学者都持有相同观点,无论刑事诉讼或是经济活动,都存在一个社会目的,推动人们进行相关活动,在选择的方法上,都存在最佳路径,以达到最大的利益。从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经济分析法早期的学者,还是之后对其进行补充运用的学者,都把刑事诉讼法律上的案例进行抽象化,转变为经济学中的经济问题进行解决。[1]在寻找解决方法的时候,就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实际生活中刑事诉讼法的运用存在各种复杂的问题,简单的经济分析方法无法解决。这种经济分析方法本身的弊端也正在显现,在刑事诉讼法学中的运用也存在局限性。

1.2经济分析过程忽略刑事诉讼法的特殊性

在刑事诉讼法中,从诉讼程序到相关法律的修改实施,都需要严格的制度流程,用来保障法律权力更好的执行。换个角度来看,可以把刑事诉讼法学中的各个现象进行分层,每一层对照经济活动中的一段区间,这样便能把经济规律运用到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中。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障碍,在进行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忽略了刑事诉讼法的特殊性。刑事诉讼当事人主体行为的理性、自由选择受到较大限制。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前提是理性的选择行为模式,理性意味着人们在外部条件约束下要使得个人利益最大。如果在理性和自由选择之间实现目标,就会有特殊情形限制。在法律意义上,绝对的理性会束缚当事人的自由选择,如果说在私法范畴内当事人的行为能够较为自由选择并理性地达成利益最大化,那么对于身处公法领域内的当事人尤其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而言,自由选择将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具体到刑事诉讼的实际案例中,如果当事人进行理性选择,就不会知法犯法,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当事人在做出违法行为时,也存在很多“身不由己”的状况,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两者交叉出现,也不能简单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的理性前提,而是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

1.3分析过程没有论证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前提性

在经济学中,对于纯粹的经济问题都有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但是对于文化、伦理、道德等问题的分析并不完备,对于很多非经济动机因素,经济分析无法考虑进来,也不具备应用性。基于以上原因,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同样面临一些阻力。

一个是关于不确定性的问题。依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古典经济人范式把自利作为目标函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根本动机。但是加里・贝克尔认为,“个人利益”不仅仅是货币收入等纯粹经济利益,而且包括社会地位、名誉等非经济“利益”,这才是经济人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新的经济人或理性人范式“最终仅仅是提出一个原则:当人们必须在若干取舍之间做出选择时――各种选择的结果将对个人‘福利’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将愿意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相反”。[2]但是这些经济学家都没有对经济分析方法自身所具备的不确定性进行合理的阐释,经济分析方法的不确定性和法律分析方法所要求的确定性之间还是存在很大障碍。

二是关于非理问题。马克斯・韦伯把社会行为分为四种:一是工具理性行动,指个体借以实现其精心计算的短期自利目标的方式;二是价值理性行动,这种行动取决于对真、美或正义之类较高等级的价值,或对上帝信靠的一种有意识的信仰和认同;三是情感行动,指由感觉、激情或情感状态决定的行为;四是传统行动,指一种养成习惯了的行动。通常来说,法律经济学中理性人行动属于第一、第二种,社会行动中只有少部分人属于第二种行为,而第三、第四种行为不属于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这就导致了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研究中本身的弊端。

2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2.1经济分析方法在非经济领域的应用探索欠缺

经济分析方法侧重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在面对非经济领域时,经济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决定了它在适用过程中必然存在问题。在刑事诉讼法中,刑事诉讼是有关犯罪方面的问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刑法是在法律的范围内规定什么是犯罪行为,如果有不法的行为,诉讼时应该要遵循怎样的流程,如何进行应有的程序;如果没有找寻出犯罪证据,该如何找寻有利的证据。刑事诉讼法涉及犯罪人员,立案、审查、审判等过程的复杂程度必然大大增加,因此,经济分析方法在这些专业领域的欠缺是其产生相关问题不可忽视的因素。

2.2社会关系网使得刑事诉讼复杂程度极高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中关系网更加密集,在私人关系盛行的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一些刑事诉讼案件中,涉及的因素过于复杂,纠缠难清,牵涉的方面太过广泛,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3]案件涉及不同区域以及之间所夹杂的关系,都是较为复杂的,这些情境下使得经济分析方法适用难度加大,因此在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时便很容易出现问题。

3结论

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其在某些问题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正是由于刑事诉讼具有某些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分析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就必须要对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创新运用,灵活地运用法律,才能更好地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同时,经济分析方法本身具有某些专门性,在一些非经济领域存在很多的薄弱部分,加之在运用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偏差,所以在将经济分析方法实际运用到刑事诉讼法研究当中时,便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分析清楚它出现的原因,进一步避免它的产生,使经济分析方法可以在刑事诉讼法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促进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上的运用。我们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积极解决问题,最终使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研究中得以更顺利的应用,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羊俊潮,王丽娜.“有限附带”的经济分析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11(14).

[2]黎桦.论经济分析方法在诉讼法学研究中的实现过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7).

第4篇

摘 要:刑法的经济分析法学是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探讨有关刑法法律制度问题是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界、法学界共同重点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本文以刑法的经济分析法学为基础,尝试着对盗窃罪的主体、主观方面以及对盗窃犯罪的惩罚进行经济分析,从而展现出盗窃犯罪的经济面貌,以达到一个预防盗窃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盗窃;刑法的经济分析;成本;效益

一、对盗窃罪进行经济分析的基础

对盗窃罪的经济分析是建立在刑法的经济分析学基础之上的,具体的体现在刑法的经济性上。刑法经济性就是刑法谦抑性的价值蕴含之一,刑法的谦抑性,是指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换言之,凡是适用其他法律足以抑制某种违法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将其规定为犯罪;凡是适用较轻的制裁方法就足以抑制某种犯罪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规定较重的制裁方法。对此我国学者陈兴良教授指出:“刑法的谦抑性必然要求刑法节俭。这里的节俭也就是所谓经济。刑法的经济性是一个关系概念,并不是一味地裁减刑法,而是指以最少的刑法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刑法效益。由此可见,刑法经济性的核心问题在于通过导入刑法的经济分析方法对刑事立法与司法的成本及收益进行核算,从而实现刑法的最佳社会效益;简言之,以最小的刑法投入换取最大化的刑法收益。

盗窃罪作为我国基层检察机关长期办理的涉及经济犯罪的案件,占全年案件比例高达50%以上。因此,在利用有限的司法资源,以达到最大化的刑法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盗窃罪主体的经济分析。

波斯纳认为犯罪的经济根源是为了谋取某种利益,表现形式为:预期犯罪收益大于犯罪的预期成本或者为了回避通过合法手段获利所需要的成本。其将盗窃罪概念转化成这样的经济学定义:当窃贼预期犯罪收益大于犯罪的预期成本或者为了回避通过合法手段获利所需要的成本的时候,罪犯就选择从事盗窃的活动。

因此,我们在这里将盗窃者设计成一个理性计算者,对机会成本、查获几率、惩罚严厉性和其他相关变量情况变化能产生积极反应。从简单经济交易的角度考虑,在犯罪人心中肯定会有一个计算,即成本和收益的计算。例如:一行为人盗窃,实际盗窃3000元,被查获了1000元,被单处罚金2000元。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难保证这个人因为被单处罚金而得到教育。相反,如果查获率为100%,罚金超过3000元,或者查获率为50%,罚金超过6000元……使盗窃者经过计算后觉得盗窃行为非常不划算。因此,就会使盗窃者通过盗窃行为所获得的财物,无法与之将要受到的惩罚相平和,从而停止其盗窃行为。

三、对盗窃罪主观的经济分析。

主观意图这一刑法中的概念具有三方面的经济功能:认定纯粹的强制性转让;估量查获和定罪几率;决定刑事制裁是否会是一种控制不受欢迎的行为的有效率手段。“如果我鲁莽地从餐馆拾起一把认为是我自己的伞并将其拿回家,但结果不是我的,这就不是盗窃;但如果我知道伞不是我的而将它拿出,那么我就成了盗贼了。其经济差异是,在第一种情况下,为了避免拿走那伞我就可能不得不花费资源,而我拿错的几率是很低的,预防成本和预期损失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的,而由刑罚造成的威慑过度风险却是很大的;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为了取得他人的伞而花费资源,那么预防成本是很低的而实际损失却是很高的。

经济分析法学之父波斯纳认为:“他们只是得益于节省必要的预防事故资源,而这种收益无论从社会还是私人看都可能超过成本。这里讨论的意图是通过投入资源而达成某一(被禁止的)目的的意图”。

对于盗窃犯罪从其主观意图上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主观上主动地有意图盗窃和主观上非主动无意图盗窃(如将他人的财物误认为是自己的而拿走)。是否主观上能动的进行盗窃,一方面要考察盗窃所能带来的收益,这种收益包括许多:经济收益和心理满足;另一方面要考察盗窃被惩罚后的损失:经济惩罚和刑事惩罚(失去自由的代价乃至生命)。

四、对盗窃犯罪惩罚的经济分析。

对犯罪的威慑主要是通过作用于预期惩罚成本来实现的。提高犯罪的刑罚严厉程度与判罚概率能够提高犯罪的预期惩罚成本,预期惩罚成本相当于判罚严厉程度与判罚概率的乘积。判罚概率即是侦破、逮捕和定罪的概率,判罚严厉程度是罪犯实际接受的处罚水平,一般用罚金数量的高低和徒刑时间的长短来表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鼓励适用罚金而不是徒刑。原因不仅是因为徒刑不为国家创造岁入,而罚金创造了岁入,还在于徒刑的社会成本要高于从有偿付能力的被告处征收罚金的社会成本。”但是,罚金刑的威慑效应受到当事人财富水平、风险偏好的约束。对于无力支付罚金的人或者有足够的金钱支付罚金的违法行为人,罚金刑的威慑效应可能很低,甚至为0,对于一个支付能力不超过10万的罪犯来说,罚金的数额是50万还是100万都无所谓。这也正是刑罚严重依赖非金钱处罚(主要是徒刑)的最重要原因。

在罚金不能达到预期惩罚效果的时候,我们就会采取徒刑的方式对盗窃犯罪进行惩罚。相对于罚金来说,徒刑可以同时达到一般预防(剥夺犯罪人自由,有效地威慑社会上某些不安定分子)与特殊预防(使罪犯在监禁期间丧失再次犯罪的能力)的功能。罚金只起到一般预防的效果,不具备特殊预防功能。徒刑可以起到改造罪犯的作用。罚金只是一次性惩罚,不具备改造功能。但是徒刑的社会成本远高于罚金。同时,徒刑会降低出狱人员相应的社会评价,其对应的犯罪机会成本也会降低,从而增加其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总体说来,国家应该选择社会成本低的刑罚方法,比如,在威慑力可以相等的情况下,应该首先选择社会成本低的罚金而不是成本高昂的监禁。因此,笔者的观点就是,对于盗窃犯罪的惩罚应该以经济惩罚为主,监禁刑为辅,这就能有效的提高盗窃者的犯罪成本,从而让盗窃者认为每次盗窃将“入不敷出”。

第5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Abstract: with the level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continues to improv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pringing up flourished,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international,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entered another development rush hour. At the same time the enterprise also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project of economic benefit, this need to related department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improve the decision-making level of the project, attention to the project investmen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analysis abil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grasp skille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economic principles of analysis and the basic method, and the ability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engine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correct construction project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direct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also go against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so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fully realize engineering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importa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principl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is paper will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standard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economy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effectivel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Technology economy; Analysis;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并从此进入我国建设业的另一个发展高峰时期。与此同时,建设业内的竞争也是越来越大,所以对于每一个建设工程企业来讲,正确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工程的技术经济、提高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和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工程技术分析是技术科学、项目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结合体,到目前为止工程技术经济已经拥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和原则方法,如此看来,三者缺一不可,要发展经济就要依靠技术来做支撑,而注重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因此相关部门及技术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性,并且按照分析指标和评价原则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下本文将依照相关规范和实践经验,对建设工程的技术经济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

1、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的含义及重要性。

1.1、建设工程技术经济的分析和评价的含义。工程技术经济又称为工程经济学,是研究各种工程项目、技术措施及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和选优的科学,它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工程项目方案是否可选和工程项目方案的比较和选择;建设企业为了节省并且有效的使用投资,讲究追求经济效益,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要认真的进行可行性研究,且要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分析,同时在有多种施工方案时,要进行优化选择,这种分析论证的过程被称为工程项目技术经济的评价。

1.2、建设工程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技术和经济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首先发展经济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经济在某方面来讲是制约着技术的,所以工程建设中,技术、经济缺一不可。

1.3、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性。建设工程通常是一项程序复杂、投资较大且工期较长的过程,因此针对不同的政策、不同的区域,相关部门往往会针对施工环境、工程设计以及相关管理规范编制出多种方案,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为了保证最高的经济效益,通常对工程的经济和技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建设工程技术经济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的优化投资结构并且能够保证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看来,在工程建设中,对技术经济的分析和评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将决定建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在项目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

2.1、对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评估报告的分析和评价。项目决策阶段即是相关管理部门或技术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合理的编制工程项目的建议书,并且制定多种实施方案、拟定可行性评估报告。此时,就要对项目建议书以及可行性评估报告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首先对于计划中建设规模及地点选择进行分析与评价,规模既要符合资源的科学利用又要符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地点要选择交通便捷且距离较近的地方,然后依照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进行多方对比,最终选择合理的方案;其次,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评估要根据当时的政府政策以及当地具体经济情况,以科学为依据、以优化方案为前提,对技术、经济以及效益进行可行性评估,从而避免因为决策上的失误而影响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可行性评估在施工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在项目决策阶段能够对技术经济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

2.2、对工程计量和预结算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建设工程中,任何一项都要通过相关检验及审核,才能继续下一步的工程。所以要对施工中的费用标准和单价进行详细的核实,并且审核该工程的基本计量,提高预结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整个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

3、建设工程技术经济的分析。

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实质是在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及程序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从而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之下,选择出最适合的方案及政策。

3.1、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评论的基本方法由静态分析评价法、动态分析评价法以及投资方案的选择三种共同组成。静态分析评价通常是针对于工程建设的最初方案阶段,进行有效的方案效益费用的计算;动态分析评价法通常用于工程建设决策后期的可行性评估上,进行有效的计算,并且是整个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的重要评价方法;对于投资方案的选择是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的最终目的。

3.2、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步骤。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步骤,首先要对当地市场的销售和经济进行考察,并且根据考察结果确定工程建设的技术开发;其次集合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出不同的技术方案并确定此次项目的评价标准;最后分析和评价以上所提出方案的技术性和可行性,同时计算工程的经济效益。另外最重要就是结合各种因素,如环境、技术以及社会等,进行综合而有效的分析,选出最适合的方案。

3.3、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能有效的体验出每个方案的实际状况,多个方案的对比有利于总结出更好的效益策略,因此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必须具有丰富的可比性;第二,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效益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因为它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项目的特点来进行分析的,所以它可以预测将来的经济效益;第三,建设工程技术分析要根据项目的开发、工程的建设范围以及其他因素确定分析和评价的范围。

4、建设工程技术经济的评价。

所谓建设工程技术经济评价就是将技术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开进行,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指标,将二者的结果进行对比与结合,以进行综合评价选取最后的优质方案。建设工程的经济效果即是指建设工程过程中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值.其中劳动耗费指劳动占用量,而将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效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称为经济效益。

目前建设工程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包括维利润评价方法、多指标评价方法和单指标评价方法三种,建设技术经济的经济效果就是在不断创造社会经济的同时,减少在工程建设中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突出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维利润评价方法;多指标评价方法即是,通过一系列的时间指标和价值指标等来达到企业的经济效果;如果假设工程的经济效果是按着唯一的价值指标来作为标准,就称为单指标评价方法。而无论是哪种评价方法,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追求工程建设的经济效果,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建设工程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好的经济效益是在保证高质量的同时,以最低最合理的资源投入换取最高的经济效果,好的经济效果又能促进我国建设业的不断发展,从而营造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工程建设。当然通过本文不难看出,工程建设技术经济的分析和评价在此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所以制定科学的预结算、合理的审查可行性评估,以及正确的分析评论工程建设中的技术经济,能够促进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同时有效的将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工程建设业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工程经济分析第六章.百度经济学.2010.12.

【2】、工程经济项目分析与评价.百度专业建筑文献.2012.01.

【3】、刘岸浩.工程技术经济分析中应注意到的几个可比性问题.海伦市水务局.2010.06.

第6篇

关键词:设备管理技术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05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抓好管理是根本。设备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和进行生产的主要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机电设备管理作为煤矿机电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体系,是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机电管理是煤矿生产的重头戏,提高机电队伍素质,明确机电工作指导思想,实现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经济方法。大力发展煤炭行业高新技术,提高行业技术,促进煤炭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其关键机电设备环节及其管理,是目前需要加深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做好设备修理、维修、保养、与现代化技术改造工作相结合,为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机电设备,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以维持设备能力和保证企业生产经济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机电队伍素质,明确机电工作指导思想,实行目标管理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1设备维修与技术经济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电管理是煤矿生产的重要内容,质量达标是安全生产的保障。设备投入使用后,由于有一个平均寿命周期,它反映着设备在实物功能和形态上保持完好的时间[1]。在平均寿命周期内,实行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让设备处在正常工作状态,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但由于设备本身原因和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和深度不同,设备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够完善,寿命周期也不完全一致,具体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因此,要保持设备在寿命周期内工作状态下正常运行,就必须对设备进行维修。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和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随着设备的维修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短,因此,对设备大修理的经济评价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设备大修理费用必须小于或等于该设备的成本费用,如果大修理费用超过该设备的成本费用(购新设备费)。从经济角度看,不如购置新设备,从技术角度看,大修理设备性能也不如购置设备,因此,设备使用单位维修时应厉行节约,在安全性能及使用性满足的情况,杜绝浪费,让设备大修费用和成本费用成为最低经济界面。

固定设备设大修的主体是使用单位,但是大修后的设备生产单位产品计算费用必须等于或小于相同的新设备的计算费用,抓好机电设备修理费用监控,节约修理成本。

2设备更新与技术经济分析

在20世纪,我国设备管理和经济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设备管理技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设备更新是大修理以外的另一种设备综合补偿方式,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1 设备更新的方案比较

在进行设备更新时,方案一般是多样化,比较时,必须做到多个方案比较做到满足生产需要,这样才能做到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达到设备年度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没有真正的把设备是视为生产工艺和生产效益为要求前提,导致影响额正常的生产[2]。就是衡量尺度是设备使用一年,要支出多少费用,加大设备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设备更新方案的选择

根据设备使用寿命的概念,设备在经济寿命终了时似乎是最佳盯机,用先进的技术或用新的设备更换原有设备进行局部改造。但是,当新旧设备的使用寿命、原值和年度不一致,新设备更换将严重有型磨损使设备更新多种方案,这就要求依据两设备在需要服务期内使用最小的原则更新设备方案。

3设备技术改造与技术经济分析

3.1 现代化技术改造

随着这社会的发展,设备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是指把科学技术、先进经验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应用于企业的现有的设备,适应生产的具体需要,改变其落后的技术面貌和设备结构,通过设备进行局部的改革和改造,达到全面或局部的设备水平和设备性能。设备现代技术改造是克服现有的设备技术陈旧状态,消除技术进步产生的无形磨损促进技术上的发展,即扩大设备的生产能力,改造要经过大量的实验、技术经济分析,使设备的技术特性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改善,减少设备的不合理损坏,所需投资往往别用新的设备更换费用要少,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去更换成陈旧设备技术。因此,设备现代化改造在经济上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进步的性质。

3.2 技术经济分析

一般采用的是最低总费用法,就是用计算各种方案在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相同的使用时间内总费用,其中费用最低的就是最佳方案。其回收期计算方法如下:设备投资回收期=设备投资费(元)/采用新设备后年节约额(元/年)从上可以看出,回收期限越短,投资效果越好。实现技术先进性,保证既提高生产效益,有效的节约成本。

4企业对设备技术改造的调节与推动

在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时,既要考虑设备的自然寿命,也要考虑设备的经济寿命。设备的经济寿命是指随着设备的老化,维修费用和次数日益增加。不能在经济上给企业带来盈利,从而又增加生产成本。

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要有比较详细的组织工作。加强调查研究,了解生产技术的发展,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制定设备技术改造规划,设备陈旧老化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和生产适应性。

设备的技术改造与购置新设备的关系。企业要把新装备、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权衡好,减少新设备的购置,用少的自己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潜质,提高生产效益和企业潜力,走自己武装道路。

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要同现有设备的维护、修理、保养结合起来。企业在保证生产计划不收影响的条件下。利用的大修的升时机,进行分期分批改造,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5结语

随着煤炭企业现代化、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只有不断的完善管理,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设备的生产力,预防为主、修理为辅;坚持经济效益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是机电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法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碰撞,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主要由一些经济学家担纲,他们用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法律问题和法律现象,渐渐形成了法律经济学。之后,得益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的问世,标志着法律经济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法律经济学在我国法学界掀起了一股热潮,经历了从简单的理论引进阶段发展到吸收、创新阶段[1]。当然主流学术界对经济学说过多地渗入法学一直有点排斥,这使得其被冠以边缘学科的帽子。其实法律经济学不是改变法律运行的结果,而是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法律问题和法律现象。从其方法论上看,法律经济学还是走的实证分析主义的路子,适当的引入经济学的观点,采用世俗化的方式未必不是回应法学是一门科学的质疑之声的出路。法律的经济分析在设计法律规则、有效的政策选择和结果方面的能力强烈地吸引了每一个人,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当法学陷入严重困惑和纷争的时候,法律经济学的开拓者们勇敢地肩负起了改进方法,扩展领域的重任,将经济学这一在现代社会被更适当地看作方法论的学科和工具用于解决法律问题,以促进社会的效率、公平和有序。

 

一、波斯纳实用主义构建性的思维进路

 

《法律的经济分析》所透露的波斯纳的实用主义对传统法学理论研究的革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对现在和未来高度负责的处理问题的进路。这种进路不靠任何基础获得,包括其本身也不提供任何基础。波斯纳说过,“实用主义是一种无须基础的生活哲学”。这说明了波斯纳实用主义的价值就是颠覆脑海中固有的习以为常的东西。

 

在波斯纳看来,法律的经济分析是把形而上的法律问题变成科学问题处理的最佳方式,并且能解释很多法律问题,其逻辑基础在于法律推理的隐含结构有很多是经济学的,而且“法律方法和经济方法虽有差异,但常常会得出相同的结论”[2]。

 

有人认为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分析就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的变种,其实不然,波斯纳先生是不承认其将一个终极价值视为不可逾越的目标和尺度的,他多次宣称:“当效率这个术语在本书中被用来指称能使价值得到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时,其充当社会决策的伦理标准之功能是有限的”无论波斯纳对于现行普通法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解释,他已经做了与这同样重要的事情,在试图证明法律是有效率的过程中,他已经证明了不是现行法律,而是现行法律试图解决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统一性,我们不知道法律是不是有效率的,但我们确实知道“什么是有效率的法律规则”这一问题将使法律学习从相互分离的组合转变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波斯纳的论断,不论其正确与否,都毋庸质疑对我们进行法律经济学分析是有用的。

 

二、法律经济学的工具理性倾向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合理性”概念。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其中,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追求有用性就具有了真理性。

 

韦伯认为,法律对社会的辅助作用取决于法律必须维持其本身的自主性,在此意义上,即便是现代法也是有意识形态的。波斯纳显然对韦伯所认为的法学的自主性不认同,正因为波斯纳否定了法学本身的基础,所以认为韦伯通过建立一些描述历史的宏大理想模式来预测历史趋势的,归纳性和预言式的方法论,相对于大部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来说是不科学的,对法律研究不是有用的工具。因而波斯纳主张,需要借鉴经济学中有条件的预测,假设——推演的模型作为社会法学研究方法的借鉴,“在实用主义、经济学、自由主义的原则指导下,在一个个具体问题上,细致地展开辨析、反驳、论证。” [3]

 

考虑到人们的行为和法律本身的复杂性,波斯纳认为,从经济学上的假设所衍生出的理论可以预测人们如何行为,这些理论包括理性选择、价格与需求的反向关系、资源以最高价值被利用即实现了效率。但这种对人们行为的预测,是建立在人们所渴求的好的事物是有效用的个人理性假设之上,如果人们基于无意识目的作出行为,效用又应当如何衡量?转向法律的经济分析实际上是跨越了行为的复杂性。

 

此外法律在判断是否有效之前必须确切的知道“价值”对主体来说是什么。《法律的经济分析》里的价值标准采用了经济学中的“效用”来衡量:使社会的整体“价值能被达到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方式”[4]。对于单单采用财富最大化作为唯一价值标准,波斯纳也承认并深知其有严重缺陷——即社会总体财富的增加,并不能保证财富的分配是平均的,更不用说人人的幸福都得到改善。即这个标准是会忽视公平和(他的批评者眼中的)正义的,但是他的回答就是可以由法官来“把饼做大”,至于分配正义,那是立法者的事情,而且他努力论证并且尝试让一切人类生活领域都化为自由市场、自愿交易的形式,因为在自愿交一种人人都是获益者,所以必然逐步达至分配的公平。但是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事实上就连这种听起来非常合理的自由市场理论,也是与财富最大化本身所矛盾的。在波斯纳先生的很多论著中都提到政府(在美国既包含司法也包含行政)有义务去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即采取一种政策性的司法手段去促进社会向着财富最大化的方向前进,这正好是波斯纳先生所最为不能接受的——非自由的市场。可见,他所追求和宣扬的价值是矛盾的,两者权衡,最后的胜者一定是他奉为至上规则的社会财富最大化。

 

我们不禁可以反思:经济分析的进路是否将法律规则简单化,刻意避免道德因素的作用,越过了对价值观的分析。有学者批评说,法律经济学恰恰反映的是在经济学的工具改造中对工具的崇拜,对价值的放弃。

 

三、结语

 

诚如林立先生所指出的,经济学的分析进路的确在整个社会学体系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任何学术理论都应该是谦抑的、谨守本分的,所以将其用于整个法律体系的分析并且要求指导法律甚至整个人类伦理学的价值构建,就显得力不从心且显得有点霸道了。法律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过程,应该是将其基本规律融入整人类个社会的发展和福祉,深入研究整体与个人、国家、社会的利益交织的过程,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分析在法律研究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和方法论作用,又要高度重视人文关怀的作用,使良善之法和健全之法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并最终在人类的整体进步中有所增益。

第8篇

[关键词] 专业认证;教学改革;管理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1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09- 03

管理学与技术经济分析课程是工程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和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具备初步的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和技术经济评价的能力,适应工程领域经营管理的需要。基于工程类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基本培养要求,管理学与技术经济分析课程必须满足5个最基本的学生毕业要求指标点:能够在考虑社会、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识别完成设计任务面临的各种制约条件,并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备就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为此,笔者针对传统管理学与技术经济分析教学过程中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习成果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1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管理学与技术经济分析课程教学通常是大班授课,工科专业重视程度不足。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环节为主实践环节为辅,教学环节会面临“老师少学生多”的尴尬,难以做到基于结果的教学模式。从授课教师角度看,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难以照顾到学生个体学习需求,教学结果不易评价。从学生角度看,学生无法获得授课教师的个性化辅导,进而学习成果大打折扣。这种由“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的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管理学知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性得不到体现,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计划”等培养目标不一致。总结以上传统管理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学生难以将学到的管理学理论与专业项目管理实践结合起来,缺乏解决实际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评价的能力。

对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管理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概念,使之由抽象变为具体,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使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灌输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而是从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评价的案例入手,然后再归纳出管理学理论点。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感性入手到理性分析。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案例驱动教学中心在于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它以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评价案例的实用性为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和模仿案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传统“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案例驱动教学法显示出强大的活力、促使学生明确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由实际的企业项目管理与经济性评价案例提取出本章的理论教学的内容,在理论内容学习完成后再将之用于解决工程案例中。

2 改革教学模式,增强管理知识在工程领域的操作性

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通常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仅能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习题演练,很难全面掌握分析企业管理或者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技巧和思路。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教学任务虽完成了,但学生难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没有了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观念的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持续质量改进”和《华盛顿协议》毕业生能力要求,是国际工程教育大力推崇并践行的先进理念和权威标准。推动管理学与技术经济分析课程从传统投入导向、课程导向教育模式向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实现转变,以此不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是工程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管理学与技术经济分析教学要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全方位落实创新要求,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融入工程教育“血液”,贯穿于工程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管理学与技术经济分析课程教学,面向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树立通识类课程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观念。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该课程已逐步形成“课堂教学、案例驱动教学、网络教学和过程性考核”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立体化教学结构。在课堂引用案例驱动教学法,由企业管理和工程经济案例导入基本概念,理论推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些案例背景资料由学生课下自学、课堂讨论完成,既节约了有限的课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强化管理学实践教学,提高学生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工科学生特点,我们在教学当中运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强化课外学习利用QQ等在线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讨论,解决课后答疑问题。在管理学课程中,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技术融入工科类专业管理学教学实践,改变原来“以课堂教学为主,期末一张卷”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案例驱动、编制“工科类专业管理学课程”习题库系统、实施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3 改革学习成果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

按照OBE面向结果的教育理念,管理学与技术经济分析学习成果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描述,使其能表述该成果所要衡量和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管理学学习成果若要符合清晰确定的标准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①管理学学习成果的描述应分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成果描述应该是与管理学的某个知识模块相对应,最终成果描述是管理学课程对于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最终能够达到的目标和能力的描述。二者表述的重点应该分别是单一知识模块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②文理交叉的学科性质决定了管理学课程的具体教学成果的描述方式应该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量化考核的成果描述起来简单明了,但考核结果僵化,容易产生一刀切的弊端,而有些学习成果只使用定性的语言进行描述,这类描述的解读空间较大,容易产生分歧。

传统的管理学学习成果评价模式主要为考评方式,主要是由期末试卷成绩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由出勤次数和作业成绩构成。这种考评方式易造成学生只注重期末卷面成绩,而轻视学习过程,也易造成学生以死记硬背方式应付期末考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了达到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对学习成果评价方式进行了相应改革,将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结合起来,建立了新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以代替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评方式。为了适应工程类专业评估的需要,体现过程化教学管理。将学习成果评价方式确定为期末成绩占到40%和平时成绩60%。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由以下环节构成:

(1)案例分析报告,运用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方法对于工程技术方案进行外部环境分析,撰写企业战略环境分析报告。将教学班组成不同案例分析小组,开设管理案例研讨课,由各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阐述理由。运用人性假设、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激励理论等理论对团队成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责任。能够运用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知识与业界同行及不同专业背景的社会公众和谐沟通和交流复杂工程问题。

(2)技术经济课程设计,对于具体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够设计具体的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程序,评估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利用经济决策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决策,提交盈亏平衡分析和决策树分析的作业。能够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性评价,进行资本时间价值计算,运用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指标。能够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了解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3)习题库在线考核,秉承工科教育认证的“成果导向教育”和“持续质量改进”的培养原则和《华盛顿协议》毕业生能力要求。建设教学过程性管理模式,建立管理学在线习题库,注重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改革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实行以“案例驱动教学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性管理模式。“在线习题库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成果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它不仅关注学生质量的持续改进,也是实现“成果导向教育”的保障手段,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综合考核制度,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变被动式学习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期末闭卷考试,期末闭卷考试作为一种传统有效的考核方式,依然予以保留。期末闭卷考核可以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的一种有效方式,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企业管理理论的理解及解决项目管理问题的方法等综合能力。由于对于课程考核方式作了综合设计,期末考核成绩在总成绩当中的比重适度调低。

4 结 语

管理学与技术经济分析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管理类通识教育课程,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要求,能够运用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分析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识别完成工程任务面临的各种制约条件,并对工程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该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更是锻炼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工程经济意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培养计划”目标作为指导,对于工程类专业的管理类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习成果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以提高管理学与技术经济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建强,吴辉.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z2):35-38.

[2]张立巍.基于OBE理念的高校经管学科实践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3):106-109.

第9篇

摘要:下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针对项目成本管理中工程经济的应用及成本控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改善的建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工程经济 项目成本管理 措施

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诸多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时,都以工程建设质量为生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最佳控制和降低工程成本,从而实现以最小的耗费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因此,加强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工程经济分析

工程经济分析以工程项目作为研究对象, 其实质是经济知识和技术知识在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是工程项目管理活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经济分析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各个工作环节,其不仅能够帮助项目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 而且能够帮助项目的承包单位选择合适的投标项目并且制订投标方案, 还能够帮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项目设计方案、施工方案以及资金配置方案等。

2、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控制是一个全员、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单位的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个人的参与。当前施工企业通过招投标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大多数是标段(项目)工程,单项工程承包合同。因此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了好的施工方案,好的施工队伍,必定会达到施工安全文明、质量好、工期短、消耗少、资金省、成本低的良好效果。

2.1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

①工程概况;②施工方案;③施工进度计划;④施工准备工作计划;⑤编制各项需要量计划;⑥施工平面布置图。总之,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企业根据工程设计及建设单位(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以及主客观条件,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的全方位筹划和安排,是保证工程质量、工期和造价的技术经济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质量相当程度地决定着工程成本水平的高低,所以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执行也是控制工程成本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

2.2 施工组织设计的控制

对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控制。有关人员要进行实地调查,熟悉施工现场,掌握施工阶段和施工程序及工程管理机构、人员的分工等情况。①施工单位要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和施工程序,做到每道工序完工或每阶段工程完工都有完备的施工原始记录和准确的工程计量,有自检的质量检验报告单位。②施工单位要充分利用施工机械设备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成本。③施工单位在工期安排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冬、雨季的施工进度安排。④施工单位在执行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前提下,要尽量采用先进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法,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降低工程成本。⑤施工单位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资源,减少物资的运输量,以降低采购成本和节约运输费用的支出。⑥施工单位项目管理机构、人员设置及分工要按工程需要并遵循高效、合理、适用的原则进行组织安排。⑦施工单位要以满足工期和均衡施工为前提,合理安排资金、人力、材料、设备的均衡供应量计划。

3、工程经济分析与项目成本管理的关系

项目成本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成本预算计划, 其主要运用工程经济分析、 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去研究如何在工程项目中以最少的资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工程经济分析在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能够使项目实施者作出正确的施工决策,使项目的投入资金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并且在确保资金合理使用的基础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大大减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各项成本。

4、项目成本管理中工程经济分析的实现过程

一般而言,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成主要包括项目投标、项目施工方案选择、项目施工、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及维修等几个阶段。 正如上面所论述的,工程经济分析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各个工作阶段当中的,在项目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程投标阶段,工程经济分析根据工程项目的概况,在对招标文件和施工现场的调查报告等相关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工程项目的整体成本预测并形成书面报告, 以此为项目投资者进行投标决策提供意见。 项目施工方案选择阶段,工程经济分析结合施工图纸和相关资料,科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且通过多方位的经济和技术层面比较,从可供选择的施工方案中选择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 项目施工阶段,工程经济分析把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劳动及材料费用作为成本开支标准,以此为基础与实际项目发生的成本费用对比并且进行控制。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及保修阶段, 工程经济分析对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与项目后期的维修费用进行控制。

工程项目需要通过投资活动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市场经济下,工程经济分析帮助项目投资者选择最有利的工程项目, 保障其有限的项目资金能够收获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即项目投资者为实现项目成本的控制目标,以工程经济分析为工具选择最优的实施方案。 这要求项目投资者列举所有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作为备选方案, 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 结合经济分析数据和其他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在个方案当中选择最经济的方案, 从而达到以最小的项目资金耗损满足预定目标的要求。

5、保障工程经济分析效果的措施

为提高工程经济分析在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使其能够更为接近地反映工程项目竣工后的实际效果, 保障工程经济分析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企业应当树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项目决策主要目标的观念,当工程项目发生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方面的问题时,工程经济分析的结论直接可以决定其取舍。 其次,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时,必须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考虑进来。 再次,企业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备选方案进行比较时,应该要注意这些方案应具有可比性,项目施工方案及成本的分析、计算和评价指标等的口径与尺度应当一致。 最后,企业应在财务分析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做好不确定分析, 以确保项目成本管理决策的可靠性。 一言蔽之,工程经济分析终究是为项目工程决策所服务的。

第10篇

【关键词】技术经济;风险规避;决策阶段

1 电力工程技术经济特点概述

为了对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进行分析,本文给出了如下6个电力工程技术经济特点:

①在决策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技术经济文件,都是行业性标准化文件,有着自身的定额。

②电力工程有着技术专业性和工程条件的复杂性,正是这些工程复杂度,决定了各个工程的报价预算有自身特点,造成了参考性较低的特点。

③在最终方案评选过程中,通常以输变电工程整体为单位,进行综合经济评价比较。

④由于工程本体费用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少,造成外界因素对工程造价影响越来越严重。

⑤项目投资回收期长。

⑥通常参照历史类似规模工程相应的指标设立。研究指出,电力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技术分析,还要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产业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专业设计规程,在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的范畴内进行。

2 电力工程决策阶段及技术经济分析原理

2.1 电力工程投资决策分析

通常行业的投资决策,是由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对可行性研究进行审计两个部分组成,前者的目的是进行方案的设计优化,后者的目的是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决策。一般工程类投资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由图1中一般工程类投资决策流程可知,在电力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需要确定影响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②对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投资进行估算。③针对电力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进行经济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基本要求和财务评价,在基本要求中,用到的技术经济方法有动态分析、定量分析、全过程分析、宏观效益分析、价值分析和预测分析;在财务评价中,可能用

到的技术经济方法有盈利能力分析、外汇效果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等。④对所研究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进行评价。⑤对电力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提出预案。

2.2 技术经济分析原理

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中,需要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进行分析,其估算项目从筹建施工到建成投产所需要全部建设的资金总额。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内容,主要有固定资产估算和铺底流动资金估算,而固定资金又由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两个环节构成,其中,静态部分包括设备和工具的购置费、基本预备费和工程建筑的其他费用;动态部分包括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涨价预备费和贷款利息。铺底流动资金的计算如下: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式(1)中,流动资产等于应收账款、存货、现金和预付账款的总和,流动资金本年增加额等于本年流动资金与上年流动资金的差值,各项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等于周转额与周转次数的比值。固定资产的动态部分相对静态部分是一个较小的量,因此,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固定资产估算中,主要针对静态部分进行估算,通常采用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和生产能力指数法:

(2)

其中,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主要用于新建项目或装置的估算,而生产能力指数法适用于只了解工艺流程及规模时未知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通常承包商采用生产能力指数法,进行固定资产静态部分的估算。对于流动资金的投资估算方法,主要有分项详细估算法和扩大指标估算法,其中,分项详细估算法在式(1)已经做了解释,扩大指标估算法如下:年流动资金额=年费用基数×各类流动资金率(3)财务评价的基本步骤:①进行财务基础资料预测,编辑财务评价的辅助报表。②编辑和评估财务评价的基本报表。③计算财务评价的各项指标,分析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3 电力工程可研决策阶段投资风险分析及基本策略

3.1 投资风险分析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行业对政府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市场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投资人来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因此,需要投资人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更加理性,在考虑效益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风险亏损,而在风险亏损的分析中,离不开技术经济理论的支持,运用该理论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亏损,为其所代表的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为了对电力工程可研决策提供合理的风险规避措施,首先,需要了解风险因素,本节针对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进行分析,以期为规避措施的提出奠定基础。①内部风险:该类风险主要包括工程建设、产品购买者的信用、运行维护和合作伙伴的信用等,若想避免这些风险,投资人可自行搞好工程建设与运行维护,选择信用好的合作伙伴并注重开发信用好的购买客户,因此,该类风险是可控制与转移的风险大类别。②外部风险:该类风险包括的内容主要是汇率变动、产品销售、融资成本、财务结构燃料供应、法律变更和环境保护等,由于这些风险是项目外部的类别,即市场风险,在实际的决策分析中,某些市场风险是可以通过商务合同转移的,也有一些风险是难以规避的。因此,为了在全新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需要对风险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规避风险,以期为电力工程项目的获利做出积极响应。

3.2 基本策略

由于在电力工程可研决策阶段的技术分析中,存在如表1的五类常见错误,需要对其进行基本策略的约束,为电力工程提供更为规范和准确的依据。误,为做好电力工程可研决策,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策略:①严格招投标程序,确保选出优秀的承包商。②从观念上提高对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视程度。③建立电力工程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平台。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出技术经济在电力工程的可研决策阶段,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为工程决策的风险规避提供积极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阿丹.电力工程在可研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9):120-121.

[2]王婷,华志武.基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7):80-81.

[3]印玺.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183-184.

[4]刘刚,王学申.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探究―――以智能电网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9):60,69.

第11篇

关键词:法律经济学;研究视角;理论拓展

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法律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也是法学界发展最快的流派之一,是20世纪后半期经济学界乃至法学界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是,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并不统一,虽然对于研究目的有着共同的表述。

一、法律经济学:经济学的视角

用波斯纳的话说,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方法全面应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具体地说,法律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特定社会的法律制度、法律关系以及不同法律规则的效率;其研究的目的在于“使法律制度原则更清楚地显示出来,而不是改变法律制度。”根据尼古拉斯·麦考罗和斯蒂文·G·曼德姆的定义,“法律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法律的形成、法律的框架和法律的运作以及法律与法律制度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学科。”因此,从根本上说,法律经济学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其他视角的研究都是对经济学视野中法律的经济分析的深化和拓展。

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经济学认为,虽然法律经济学起源于1960年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的发表,但是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以及亚当·斯密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关注的经济学和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杰瑞米·边沁关于“法律的创造是为个人获得最大的幸福”的理论,都对法律经济学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经济学“关注三个紧密相关的领域:预测特定的法律规则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解释为什么特定的法律会存在、确定应该存在什么样的法律规则。”鉴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经济学视野中的法律经济学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学派:芝加哥学派(实证学派)、耶鲁学派(规范学派)和弗吉尼学派(实用学派)。

芝加哥学派在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时,以财富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坚定的市场观念为核心观点,采用新古典主义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实证的经济分析方法。其基本信条是“法律分析应集中研究效率而不是正义,效率应该成为法律解释的关键。”因此,法律应尽力遵照帕累托效率或者卡尔多—希克斯效率配置资源。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改变在以下情况才是有效的,即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人变坏;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于受损失者可以由获利者给予补偿(财富最大化)。因为无论在学术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人们很难对什么是公正达成共识,所以考虑是否公正,只会使法律(司法程序)陷入令人无法接受的模糊地带,因此效率才是法律制度(司法裁决)的最佳标准。芝加哥学派的法律经济分析为理解法律提供了一种有影响力的、意义重大的方法,并对法律本身的解释与实施产生了影响,它使法律经济学成为经济学内的一个次级领域,一种新的分析制度和一系列新观念被引入法律研究之中。[8]虽然芝加哥学派在对法律效率及其对财富和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上极具竞争力,但是,在为社会变革或法律改革提供规范性视角方面,它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经常被描述为规范学派的耶鲁学派认为,为了纠正广泛存在的市场失灵,对法律的干预存在着更大的需求。对分配的关注是耶鲁学派的核心。不同于芝加哥学派与经济学派,该学派的全部哲学观点经常被表述为具有更多的价值内容,和倾向于进行政策干预。”在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时,耶鲁学派运用芝加哥学派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拓展到“应然”领域,即法律应该是怎样的,并提出了规范性的主张:通过法律追求公平和正义是最高目标,因此,由芝加哥学派界定的效率标准不能够成为法律体系的终极目标。

弗吉尼学派是在法学、经济学与公共选择理论的交织中产生的新学派,它拓展了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法学中的运用范围,认为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运用是实用性的,应该忽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区别,因为人们努力从整体上去解释的社会现实,应该被看作是对周围的社会现实具有独立理解力、追求自身目标的个体选择与行动的结果。因此,弗吉尼学派吸收了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将之与法律的经济学分析相结合,认为在对法律的不同渊源之间进行价值比较时,需要对最初环境所具有的激励结构进行恰当的分析,而不是直接去评价单个规则的成本收益情况。与此同时,弗吉尼学派关注法律形成中的政治失灵,认为在法规创立与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制度设计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市场与非市场机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研究在制定有效率的法律规则时,是采取集权还是分权立法更适宜的问题。

经济学视野中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是将实验经济学的成果运用于法律的经济分析之中,形成了实验的法律经济学。实验的法律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探究了不同的法律和法律制度对经济决策的影响。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可以被描述成一个精心控制的、综合的经济环境,在其中各对象参加一个或更多的在经济学上相关的真正的货币回收决策活动。每一种实验对参加者来说都有一套指示。这些指示描述了经济环境、控制参加者之间信息交换的规则,对特定个体或团体货币回收决策的计划。构成货币回收使用基础的基本设想是各对象宁愿得到更多的钱而不是更少,在这类实验中实验者使用那些货币回收工具可以利用该激励去导致一组其偏爱的结果。实验的法律经济学已经证明,市场制度至少在决定能否行使垄断权利方面与市场中卖方数量的多少一样重要,因此,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分析必须重新评估关于改变市场制度的政策。实验的法律经济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探究了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自愿贡献和市场交易机制,研究表明单纯地要求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将是非效率的,贡献中的互惠使自愿提供公共物品是可能的;当有差别的财产权具有社会合法性和政府可以执行私人合同时,通过市场交易(谈判机制)人们可以自己决定公共物品、外部性和税收的理想的分配。因此,政府的作用应当受到限制,政府在公共物品和外部性分配中的决策权力应当分权。伊丽莎白·霍夫曼指出,当政府向私有化和分权的经济体系移动时,这些研究结果在法律的经济分析中越来越重要。

二、法律经济学:法律的视角

由于法律的经济分析影响了法律思维,法律体制及其参与者都受到了以促进效率配置为目的的强烈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法律角度评价法律经济学的意义,探讨法律经济学和传统法律推理之间的差异,由此形成了法律视角下的法律经济学研究。法律经济学研究的法律视角集中分析了私法和公法、刑法和家庭法、法制史和比较法领域经济推理和法律推理之间的差异,并探究了法律的经济分析对这些领域的影响。

传统的私法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司法判决,而司法判决就是把已经建构好的、相对稳定的法律条文运用到个案中,法律推理是在普遍区分法律概念的详尽体系中做出的,法律寻求的是个人争端中“公平”的结果,而这种公平的结果又要基于裁决对未来行为产生的事前影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法律经济学采纳了一种主导的事前观念来预测一种裁决或替代性裁决对社会总行为的影响,要求判决者用一种更系统的方法阐明法律的目标,使之能够说明在追求非经济的目标中所涉及到的经济损失(机会成本)。在法律视角的法律经济学看来,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对私法的普遍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私法的大部分领域广泛地运用法律经济分析的成果。例如,从法律的角度看,侵权法历来被视为这样一组原理,这组原理就是确定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加害者对受害者作出补偿才是公平的。但是,侵权法的经济分析使人们知道如何选择适用的责任规则,使意外事故成本、预防成本以及行政成本最小化。[9]同样,合同救济是保证履行承诺的手段,如果承诺未履行,合同救济可以为受约方提供充分的补偿。但是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表明,违反合同可能会产生某种收益,因此,判决者应被告诫保证特定的救济不能抑制这种收益。从法律的角度讲,随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股东对公司的法定权力应该得到加强,但是,通过评估公司的业绩,法律经济学则直接关注金融市场如何对企业的无效生产施加了强有力的约束。[10]

在公法方面,虽然公法领域本来就需要专门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公法的经济分析却出现得较晚,因为公法的研究受到法律程序理论的限制,法律程序理论认为政府应合理运作以便实现公共利益。因此,直到20世纪80年代,法律的经济分析才开始渗透到公法领域,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的运用,使公法的经济分析产生了大量的新见解。它不仅阐释了自利的政客、国家官员以及个人群体之间的交易如何出台了总体上违背公共利益的法律,而且描述了更适合秩序控制的宪法性安排,使人们重新审视宪法性安排的基本特征。“当想到公共政策时,我们不仅需要知道谁获得了利益、谁失去了利益,而且还应该知道他们获得和失去了多少利益。这不仅是战略性公共管理中必要的一部分,而且对规范性考虑立法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也是十分重要的。”[11]但是,公法的经济分析所形成的成果不仅源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运用,也源于对公共选择理论的批评。即便公共机构容易受到个人利益和判决者自身利益的影响,公法在处理市场失灵和追求其他公共利益(包括再分配)方面仍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如果资源分配问题不能通过选择性的制度体系来加以完美解决,特别是市场、私法和政府行为,那么主要的任务就应该是对每一种体制所设定的问题或者一系列问题的优缺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分析。

在刑法和家庭法上,法律的经济分析激起了主流法律学者对它的“极端敌意”。法律经济学把潜在的罪犯设想成为理性的功利最大化者,他们会权衡从非法行为中获得的利益以及可能因逮捕、控告和定罪而遭受刑事处罚的成本。法学家认为,这种法律的经济分析是肤浅的,对刑事责任、刑罚的种类及刑事违法的严重性、刑事制裁以及对法律执行强度的经济分析,忽视了道德义务观念以及刑法的非威慑功能,而这两者是刑事审判体系的根本。因此,刑法的经济分析脱离了基本的价值主题,不能切中要害。但是,也必须承认,对犯罪行为存在一种重要的经济性界定,这种界定的严格分析产生了许多的见解,即使这些见解不能被看成是决定性的因素,从政策制定的角度看,它们还是很有价值的。对家庭法也是这样。如果把婚姻视为一个需要高额的实际交易投资,而且容易受到极不完全信息影响的长期合同,那就会使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与社会的满足显得异常平庸。但是对经济因素的关注则会强调法律结构对行为动机的严重影响,而这种动机通常为人们所忽略。

在法制史和比较法方面,法律的经济分析将法律变迁的主要动机归结为诉讼行为,认为争议者倾向于使用有效的法律规则来解决诉讼请求,因而会对无效的法律规则提出质疑,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效的法律规则会保留下来并代替无效的法律规则。法律经济学研究的法律视角认为,这种分析过分地简化了诉讼的动机,没有考虑到外部因素和这样的事实:很多受法规影响的人们没有能力质疑规则,而且效率标准也是有问题的。另外,这种分析也没有讨论立法,而立法是引起法律变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法律的变化也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考虑,因为法律经常从一种体制中移植到另一种体制中。这种现象已为比较法学所研究,但它对这种变化的发生没有提供清晰的解释。法律经济学填补了这个空缺,因为立法是朝着效率的方向发展的,法律制度对经济压力存在敏感。随着要素在不同的管辖区之间不断的流动,不同法律体制必定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竞争以满足公司和个人的偏好。

三、法律经济学:哲学的视角

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哲学视角源于法律经济分析引发的对哲学问题的争议,它所关注的是法律经济学的三个核心原则:效率原则、功利主义原则和财富最大化原则中内在的哲学意义。在法律经济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论点是,法律规范应该满足经济效率的原则。而在经济理论中,最常用的效率标准与帕累托密切相关。经济学家通常所说的效率就是帕累托效率。这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命名的。如果有人的境况不会变差,有人的境况就不会变好,具备这种特征的资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有效或者帕累托最优。这种标准以比较X和Y两种社会安排对相关个人的福利的影响为基础。倘若在X社会安排中每一个人的福利至少不比在Y社会安排中的福利差,并且在X社会安排中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比在Y社会安排中更好,那么X社会安排对于Y社会安排就有帕累托优势(相对有效率)。相应地,如果不可能调整一种社会安排X,在这样一种安排中每一个人的福利至少不比在别的社会安排中的差,甚至某些人还会更好(换句话说,如果将X社会安排改变为其他社会安排,就会导致某些个人更穷)那么X社会安排就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由于个人福利是一个优先选择——偏好——的问题,因此对于社会安排的评价来说,帕累托效率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相对较少争议的标准。同其他标准相比,它们对信息的要求低得多,因为它们不预先假定任何个人之间的偏好或者功利的比较。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帕累托标准可以作用于社会安排的改变。正如科斯所指出的那样,在没有交易成本,并且有关各方都通情达理的时候,分配权利和义务的方法——法律与帕累托观点便不会有任何的差别。倘若它们的分配不能满足最佳标准,相关的个人就会进行相互交易,直到达成一种对于原来的分配具有帕累托优势和帕累托最优的安排。问题是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在一个有交易成本的社会中,交易成本会损害效率,以至于有可能封杀任何朝向优越的和理想的社会安排的过渡。因此,如果帕累托效率被认为是法律变革的必要条件,那么许多法律变革是不符合帕累托标准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在此必须求助于其他原则。

一个显而易见的可供选择的原则是功利主义原则。功利主义“是伦理学中一种传统的名称,它直接地或间接地评价行为、政策、决定和选择的正当性,其根据是看它们增加受其影响的人们的幸福的趋向。”[12]功利主义原则将个人福利的量(平均水平)最大化,并因此允许平衡权利的分配——减少一部分人的福利,这“失去的部分”又通过增加另一部分人的福利而抵消。只要相互交易能够使各方增加福利,功利主义原则就不会禁止任何权利分配。问题是,诉诸于功利主义原则时,法律经济学不仅需要面对人与人之间福利的比较问题,还必须面对所有针对功利主义的道德上的反对意见。[13]为此,在功利主义原则之外,法律经济学(尤其是波斯纳)又强调了另外一条原则——财富最大化原则。

波斯纳认为,财富最大化是法律经济分析中的解释性和规范性标准,谋求社会财富最大化是法律决策的重要准则。在波斯纳看来,财富最大化是合理的,财富最大化促进了效率最大化,从而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财富最大化也是正义的标准(资源浪费对稀缺社会来说是最大的不正义),财富最大化至少可以衡量(正义则涉及伦理的、哲学的评价标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且为人们的社会福利最大化提供了实现手段。[14]

问题是同功利主义原则一样,财富最大化原则也要面对大量的道德上的反对意见,财富最大化标准具有不正当分配的倾向。而且,要使财富最大化具有合法性,还会导致现行法律制度的重大调整。原告将不再限于受害的一方,被告也不会限于加害的一方。如果让第三方参加诉讼能够有效地增加收益,那么就应该鼓励第三方提讼。同样,如果第三方比那些实际造成损害者能够有效地将成本最小化,那么他们反对诉诸法律行动就应该是适当的。如此一来,在财富最大化的法律制度中,私法就会被公法彻底吞没,法院将不再履行其传统职能——将公正给予各方当事人。[15]

由此,在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哲学视角看来,不管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是奠基于财富最大化,还是效率最大化亦或是功利主义标准,法律经济学都必须面对着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难以驾驭的,因此,不足为奇的是,近年来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转向更加实际得多的应用性问题。

四、法律经济学:批判法学的视角

作为法学研究的流派之一,批判法学在对法律的经济分析提出批评时,形成了法律经济学研究的批判法学视角。批判法学认为,自由市场的效率取决于对外部性问题的解决,而外部性问题比经济学家们可能认识到的更严重,外部性因素包含重大的政治问题。但是,法律经济学强调,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增进效率,因此,应该从一种能够使产出的价值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来制定调节自由市场的法规,而不管分配的结果如何。自由市场能够做的就是使财富最大化,可以把分配的问题(外部性问题)留给立法机构制定的税收制度和调节计划解决。这样做在制度上是适当的,因为这些决定是政治的,应该由多数表决来决定;在经济上也是适当的,立法机构是有权制定税收和转移调节计划的——成本最小或效率目标最大的再分配的最佳方法——惟一法规制定机构。

在批判法学看来,这不是一个“好主意”,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其本身的论证前后矛盾。立法机构能够颁布法典,通过调整税收和转移调节计划的法令以修正外部效应,但是只要存在交易成本,就可能会有几种具有不同分配后果的法律规则,从效率观点来看,它们具有同样的优越性。在一种办法具有决定性时,就相当于使一种大规模的再分配成为事实。显然,每一个法规都会产生不同的财富效应。“一旦我们选定了规则,游戏本身也会产生许多可能的结果(外部性),这要取决于力量和技巧的黑匣子。许多可能的结果中的每一种,都包括一种分配和与之相联系的资源配置。”于是又只能通过税收和转移修正分配结果。因此,即便立法机构是通过税收和转移调节修正外部性问题的适当机构,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这种修正的实际影响也是非常复杂和捉摸不定的。

由此,批判法学认为,法律经济学试图以效率为中心建立一套适合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法规是不现实的。由于存在众多的选择,每一种选择又都导向一套不同的现实世界的有效法律和不同的税收调节计划,所以不会有有效的法典。运用效率标准(尤其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来制定法律规范,既不现实在理论上也行不通。作为一个事实,法院和立法机构在决定损害法的范围、要不要对消费者和劳动合同强加强制条款之类的问题时,都要排他地把全部非效率目标考虑进去。在这种背景之下,制定规范自由市场的基础法规,似乎本身就是“调节性”的——涉及一个又一个案件,一个又一个的部门,特别是政府为鼓励做大蛋糕及做出来之后的公平分配所制定的决策。因此,不可能简单地按照效率原则来确立界定自由市场的法律规范,权利、道德、公共利益,一句话,政治、哲学、意识形态在法律制定过程中都会起作用,冲突的权利、道德原则和意识形态等对于法律规范的选择都是关键的因素。

五、法律经济学:女性主义的视角

女性主义“是对一种复杂现象的总称,就该词的含义引起的争议可以部分地解释女权主义。它主要可以理解为基于妇女因其性别遭受痛苦这种认识而对妇女在过去和现代社会中与男人的关系方面的社会作用的一种关注。”[12]女性主义的法律经济学是汲取法律的经济分析中有用的成分,用于解决女性问题。

女性主义法律经济学认为,法律的经济分析受到以效率为焦点的规范的支配,但是把法律的经济分析与作为规范标准的效率联系起来是有局限性的:效率分析是有分量的,但是它只在自己的领域内有分量;它在需要更多的法律而不是使每一个人都维持现状的领域是无所作为的。因此,女性主义的法律经济学“抛弃以效率作为常规的标准”,它的标准取自经济——分配的正义、反对歧视、监护——以外的,却具有适当经济概念的理论。例如,女性主义认为,在就业平等的立法中,基于性别但与工作无关的歧视是不正当的,因为这种歧视而导致的经济上的不平等是不正义的。

在女性主义的法律分析中,经济学概念是在这样的范围使用的:它们须经得起是否“最管用”,是否同“经验要求的集合”相一致的检验。因此,在分析性骚扰时,女性主义的法律经济学使用劳动力市场中的抉择人这样的经济概念,在分析离婚时使用人力资源、自我利益和机会主义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符合女性主义范式:通过这些分析(就业、选择、性别特征、婚姻、爱情等在经济抽象中被忽略了的要素)所失去的,必须通过发掘理解和强有力的,也许是带有偏见的论点而有所得。

虽然女性主义的法律经济学强调必须将法律的经济分析从效率中剥离出来,但是它仍然重视诸如价值、成本、效益等概念的运用。因此,当女性主义者运用经济理论审视法律问题时,她们探讨了如下的主题:儿童到底是公益的还是私益的?是福利政策还是抚育儿童所必须的额外补贴导致纳税人的额外负担?当女性主义者在研究婚姻家庭法时,她们提出了如下的疑问:结婚的效益是什么?结婚对人力资源的贡献有多大?是把结婚理解为一种契约还是视为一种关系状态?什么是女性心目中婚姻的重要内涵?到底哪种方式——市场的和非市场的——是家庭贡献的适当方式?因此,在女性主义的法律分析中,经济学是实用主义的运用,是要从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发现对女性主义有用的内核,将法律经济学置于服务女性主义的主题,而不是其他相关的东西。

六、法律经济学:博弈论的视角

从学科分类来说,博弈论属于数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内容是运用数学方法构造人类行为的理论。而人类行为理论是所有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如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博弈论有四个基本特征:群体性(社会生活是两个人以上的世界)、互动性(事情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所有人的行动)、策略性(每个人都认识到并考虑到这种相互依赖性)、理性(所以每个人选择行动的时候要针对对手的可能行动而选择一个最优对策)。[16]由于博弈论对于理解法律的构成及其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途径“提供了非常深刻的洞察力”,[17]因此博弈论被广泛地用于法律的经济分析。

在《法律的博弈分析》一书中,道格拉斯·G·拜尔(DouglasG.Baird)、罗伯特·H·格纳特(RobertH.Gertner)、兰德尔·C·皮克(RandalC.Picker)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对法律及法律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1)策略行为、纳什均衡与法律规则。策略行为出现在两个或多个个体相互作用的场合,这时候每个个体的决策取决于对其他个体行动的预测。纳什均衡是指在参与人将选择的策略组合中,没有参与人能在给定对方策略选择的情况下通过选择其他策略而使状况变得更好;每个参与人选择的策略是对对方所选择策略的最优反应。由于一项法律会引申出一套策略行为,签订一项契约也就意味着进入一个博弈,因此,策略行为和纳什均衡引入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将揭示出每个参与人在不知道他人做什么的情况下必须做决策时法律规则如何影响了参与人的行为。这为理解不同的侵权制度如何运转以及财产法、劳动法和其他一些特定内容的法律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2)信息、博弈与法律规则。信息在个人相互影响的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方当事人从隐瞒信息中得到的个人利益可能诱导该方以一种尽管对个人有利,但对社会而言并非最佳的方式行动。因此,在信息不对称时,博弈过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可避免。此时,“要理解法律规则的作用,必须不但要注意到法律规则对当事人实际采取行动的影响方式,还要注意到它对当事人即使在没有该法律规则时也不会采取的行动的影响方式。如果拥有信息参与人不能利用从其他参与人行动中推论出的任何信息,那么拥有不利信息的参与人就没有激励去仿效其他拥有信息参与人的行动。”[17](3)声誉、重复博弈和法律规则。声誉是指一种社会评价。在博弈过程中,即使只有少数人认为自己的声誉有价值,每一个其他的参与人可能认为仿效他们也符合自己的利益,从而在许多情况下,长期合作成为重复博弈的结果就是可能的,尽管大多数的参与人在阶段博弈中背叛是符合自身利益的。法律规则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影响声誉的形成并最终建构重复博弈中的合作意愿。例如,将一个个体从某一社会圈子中排除出去变得更为容易的法律规则就具有建构声誉的直接效果。(4)讨价还价、非合作博弈和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存在不仅便利了贸易,它们同样影响了当事人从交易中获得的收益的分配方式。换言之,法律规则界定了一个社会讨价还价的环境,任何一项法律规则的变化都可能改变了交易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许多法律规则,例如合同法和破产法之所以起作用,并不是因为法庭常常被要求使用这些法律规则,而是因为它们确立了当事人之间谈判(讨价还价)的框架,给予了一方当事人或其他当事人以退出选择,即通过行使某种法律权利而有能力离开谈判桌(非合作博弈)同时还能获得某些利益。

博弈论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实证的理论基础,它描述人们在一个制度环境下是如何做出行动决策的,这些行动导致了什么结果,因此“法律经济学只有以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成熟和完善的地步。”[16]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博弈论分析特定的法律问题。例如,利用博弈论,贝克丘克(Bebchuk)考察了民事诉讼程序规则,卡茨(Katz)分析了合同法中的出价与接受问题,约翰斯顿(Johnston)阐述了合同违约规则,戈顿(Gordon)和利布郎(Leebron)考察了公司法,布里尔梅尔(Brilmayer)分析了法律的冲突问题,埃里克森(Ellickson)说明了习惯如何能与法律规则一样发挥作用。

七、法律经济学:比较分析的视角

法律经济学研究比较分析的视角也被称为比较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律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认识论假设是:法律不仅是创造了相应的激励的法律规则的集合;它也不是立即就可以转化为一些直接影响个人行为的隐含定价系统,法律的修辞学或意识形态性质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如果我们希望了解用来分析法律的法律和经济观念的话。基于这样的认识,比较法律经济学以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法律制度的变迁与移植、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体系的改革以及欠发达国家的法律结构。

效率与公平通常被认为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一个有效率的法律解决办法可能是不公平的,而一个公平的解决办法可能是缺乏效率的。法律经济学认为,法律分析应集中研究效率而不是公平(正义)。比较法律经济学不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在法律制度的舞台上,公平与效率都具有作用,效率是一件值得追求的好事,但是效率与公平总是在一起的,一定法律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都会涉及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财产征收法(或民法中因公共利益而征收财产)提供了这两方面结合的一个例证。因此公平与效率“远非对立的观念”,在比较法律经济学的视野中,它们都是进行法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讨论,比较法律经济学分析了法律制度的变迁和移植。在比较法律经济学看来,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法律在全世界都会是有效率的。法律的多样性可以被理解为由法律传统和法律意识形态所导致的不同交易成本的结果。法律制度的变迁和移植,不论是有意识的选择或由于社会的需要,都有追求效率的强烈倾向,即降低交易成本而使法律制度更好地运行。但是法律的变迁和移植方向也同样追求公平的取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所有法律制度的共同核心”,因此,法律制度的变迁和移植是法律对社会所感知的公平正义需要所做出的政治反应。

建议发展一个合乎有效市场需要的法律体系的使命,使比较法律经济学关注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体系的改革问题。比较法律经济学指出,改造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要小心地选择适合的制度供给。为了有效实施,改革方案不能忽视基础背景。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遗产,是法律体系改革中不能忽视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构新的法律体系,需要考虑社会与经济现实。虽然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必定要求法律以效率为导向,但是不公平的改革就会对市场有影响。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改革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立法在创立市场经济中能否起重要作用?二是立法能否在民主的创立和维护中成为一个重要因素?三是民主的创立和维护是否是市场创立与运作的一个先决条件?

比较法律经济学认为,虽然欠发达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和西方国家是不同质的,但是法律经济学对分析欠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同样是有用的。在一个软弱政权以及相应的发展中的法律体系中,交换关系主要通过非竞争的市场机制进行的。关系原则(relationalprinciples)不仅适用私人安排,例如契约,而且适用于所有政府、法律和人事各方面。因此,在欠发达国家,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层次并不构成一个传统,法律制度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当法律制度的改变面临着政治选择的时候,由于不发达国家法律制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法律程序与政治程序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意识形态的偏见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法律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拒绝法律向效率的渐进演变。所以,欠发达国家的挑战是发展一种适应现代化的法律传统,在这一进程中,比较法律经济学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帮助欠发达国家厘清它与发达国家在法律制度与文化上的差异性特征,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不是惟一可能的路径或最佳路径,通过相互学习,较不发达的法律制度最后可能将最初的解决办法发展成一种有效的且不同的发展路径。

八、法律经济学:心理学的视角

由于人们的行为“不仅仅由有关经济约束条件决定,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内生偏好、知识、技能、天赋以及各种心理和生理约束条件的影响。”[18]因此,要真正理解人们是怎么选择和行动的,就必须将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到法律的经济分析中,才能更好地解释法律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法律目标的手段。通过将心理学和其他行为科学的成果融入法律的经济分析中,法律经济学对人类选择的过程以及人类判断和福利的结构重新进行了更系统的评估,从而正在逐步形成行为法律经济学。[19]

行为法律经济学认为,法律经济分析中大量使用的理性选择理论对日常行为缺乏解释力,在《告别理性选择》一文中,罗伯特·弗兰克(RobertFrank)指出,由于纯粹理性选择理论对认知错误这一部分人类行为不能给出充分的解释,所以其分析力大打折扣。不仅如此,该理论也解释不了那些导致人们做出看似非理性选择的冲动克制问题。而且,理性选择理论假定人们总是做出自利性选择,无法说明为什么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匿名慈善捐款。因此,行为法律经济学认为,必须修正理性选择理论,“提出反映人类真实行为的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这些新的假定,作为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有限理性意味着人们在做出决定时,只是具备了有限的知识和资源,因此,人类的决策行为会出现与最大化利益不一致的现象。有限意志意味着人们往往不能坚持选择与最大化自身总体利益相一致的行为,人类最终的决策可能偏离利益最大化的轨迹。有限自利意味着个体决策受到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等影响,并没有完全追求自我表现利益的实现,而是追求了自我表现利益以外的东西。[19]

在研究了人类如何选择的基础上,行为法律经济学将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的假设运用到法律的经济分析中,重新审视了作为行为工具的法律。行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们是有限理性的,不能获得完全理性所需要的充分信息,那么法律的惩罚措施往往不能有效地制止恶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阻吓的效果。如果人们是有限意志的,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整体效用(利益)并对多重效用进行排序,就必须对交通安全法、侵权法、合同法以及管制法规等进行重新的解释。如果人们的行为是有限自利的,人们就会为了追求公平与正义等法律规范所倡导的价值而愿意承担额外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

由于在法律制度的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预测人们会对法规和制度约束做出何种反应,因此,行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法律经济学“理论方面最激动人心的进展和相关的政策含义”,“有可能为法律和制度建构工作提供一系列政策建议”,[18]因此,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法律的经济分析将显示出巨大的理论力量。

九、结束语

虽然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不同,但是“大部分法律经济学的参与者都认为,不论各个学派的意识形态信条多么独特,总会存在共同的基础可以将该学科内所有的学派统一起来,这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概念与理论,在法学内寻求新的理念。”基于不同视角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在不断修正法律经济分析存在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提高了法律经济学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不仅使法律经济学的触角几乎遍及了法律和法学的每一个领域,并使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日益充实和拓展。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经济活动的实践会对新的制度产生需求,而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因此,法律的变迁在中国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变迁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不同视角的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体察和审视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法律制度的变革与演进,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结构。

参考文献:

[1]曲振涛.论法经济学的发展、逻辑基础及其基本理论[J].经济研究,2005,(9).

[2]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3]史晋川.法律经济学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

[4]皮特·纽曼.新帕尔格雷夫法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31.533.129-134.134.546-550.515.521-530.528.511.

[5]大卫·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9-10.

[6]弗朗切斯科·帕里西,弗农·史密斯.非理的法和经济学[A].比较(第21卷)[C].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10.117.

[7]乌戈·马太.比较法律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3-4.

[8]皮特·纽曼.新帕尔格雷夫法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57-258.

[9]Shavell,S.EconomicAnalysisofAccidentLaw[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7.

[10]Manne,H.G.OurTwoCorporateSystems:LawandEconomics[J].VirginiaLawReview53,1967.259-284.

[11]Mashaw,J.L.TheEconomicsofPoliticsandtheUnderstandingofPublicLaw[J].ChicagoKentLawReview65,1989.145.[12]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837.272.

[13]林立.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62-169.

[14]张建伟.新法律经济学:流派与反思性评论[J].财经研究,2000,(9).

[15]Coleman,L.J.TheStructureoftortlaw[J].YaleLawJournal97,1988.1233-1253.

[16]丁利.作为博弈规则的法律与关于法律的博弈[A].法律的博弈分析[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6.10.

第12篇

摘要:风险是保险需求存在的前提,风险的变动会引起保险需求的变动。在期望效用(EU)框架下,根据不确定性的一些研究结论推知,风险增加将引起保险需求增加;在均值一均方差方法下,Battermann等人推导了风险增加、风险厌恶弹性和保险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Thomas Eichner和Andreas Wagener证明,在风险分布之间具有线性关系的条件下,Battermann等人的结论在EU方法中也成立。笔者证明,只要随机变量的分布具有二阶占优,则该方法可以完全替代EU方法,从而Battermann等人的结论可以推广到分布族不同的风险决策中。

关键词:风险变动;保险需求;随机占优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6―0060―05

一、引言

尽管保险是金融业中非常古老的行业,但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畴内,保险常常被看作为或有商品,有时又被当作与赌博有关的概念来讨论。自从1947年Neumann和Morgensten发展了期望效用之后,对不确定性经济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保险活动才纳入了主流经济分析的框架,Arrow,Borch和Mossin在20世纪60年表的几篇重要论文,既可以看作是对保险进行现代经济分析的开端,也是保险经济的经典之作,此后大量的研究是围绕它们展开的。Arrow认为极少有风险能在市场上被完全转移,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交易成本是风险转移受到限制的三个主要因素,并指出,在不考虑道德风险因素的条件下,如果保险费包含了固定比例附加费用,则有绝对免赔额的足额保险是最优的。Borch论证了风险帕累托最优交换的充要条件,提出了风险厌恶是如何影响参与者的最优保险金额。Mossin提出了风险厌恶决策者保险需求的一个简单模型,从该模型中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当保险费为精算公平保险费时,被保险人购买足额保险,否则购买部分保险;二是当被保险人为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时,保险对他来说是劣质品。

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阿罗、博尔奇和莫森讨论保险经济问题的主题是价格和产品需求(保险费率和保险金额)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但是对于保险需求而言,与一般商品的最大区别在于,保险需求的产生以风险的存在为前提,因此风险的变动是保险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而风险的变化从期望效用的角度来说,表现为效用概率分布的变化,因此很难得到一个明确的数学解析表达式来说明其经济学上的意义。

Markowitz发展了另外一种分析工具,他把不确定情形下个人的决策归结为对不确定性的均值和均方差两个变量的选择,这种方法由于简单明了,被广泛应用于投资等金融活动的决策分析之中。但是这种把完整的概率分布信息仅仅归纳为两个特征数字,很可能丢失某些有用的信息,得

的上具有不同分布族的风险作出保险决策时,笔者的结论表明,只要这些风险存在二阶占优关系,基于(μ,σ)偏好与基于期望效用会有相同的结论。显然,这一结论不仅在保险的需求决策上成立,对于保险市场其它问题的分析,如保险价格的决定、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等,也是成立的。

事实上,由于不同风险对应的概率分布不同,从而间接导致了不确定性的经济分析进展不快。把对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分析缩减为对均值和均方差两个数字特征的分析,无疑可以大大加快对其它不确定性领域研究的进程,在金融领域里取得的许多重大理论成果就是非常有力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