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五步教学法案例

五步教学法案例

时间:2024-04-06 10:0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步教学法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五步教学法案例

第1篇

Wang Zhihong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Defense Technology,Luan 237011,China)

摘要: 本文介绍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分析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的四个关键要素,并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ode, analyzes the basic ideas of action orientated teaching mode, puts forward four keys, and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on orientated teaching method.

关键词: 工作过程 行动导向 行动学习 合作学习

Key words: course of work;action orientation;action learning;cooperative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43-02

0引言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院校里,虽然部份院校已经开始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但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全面,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还存在疑虑。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准确把握行动导向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规律,对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行动导向教学的产生背景

从1969年德国颁布《联邦职教法》后,德国的职业培训一直实行以企业培训为主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它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企业界要求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呼声逐渐提高,指出了“双元制”的企业培训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进入90年代,德国教育界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广泛讨论,德国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提出了“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于1996年正式颁布了“职业学校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新课程标准,确定了“行动导向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了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1]。

2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思想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中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2]。

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四个关键要素

3.1 行动导向教学内涵的核心是基于“行动学习”基于“行动学习”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精髓。“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行动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行动导向教学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知识或技能教授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学习任务,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行动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增强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3.2 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主线是基于“反馈调节”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应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步法”。

第一步:资讯。

所谓资讯,即引入课题(项目)任务。具体操作方法是:

在设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之前,教师应首先将教学过程设计好,并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如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参考资料、学生学习参考用的学习流程以及学习记录单等。

其次,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项目)任务。常见的做法是:常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课题(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由学生自行确定或师生共同确定课题(项目)任务和目标。或者也可由教师提供相关信息、设疑,由学生提出和确定课题(项目)任务。

课题(项目)任务确定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合理分组(该项工作也可在确定课题(项目)任务之前进行)。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要强弱搭配。分配具体任务时,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水平差异、性格特征,要充分发挥小组每位成员的智慧和潜能,力争使每位成员“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第二步:制定计划。

明确任务之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制定课题(项目)工作计划,拟定完成课题(项目)任务的工作步骤和程序,最后必须经过教师的认可。

第三步:决策阶段。

所谓决策,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根据课题(项目)任务和相关的学习领域,通过不同的媒体进行学习,收集、筛选和加工所需的知识信息,并提出课题(项目)任务设想或探索的路径或方向。

第四步:实施计划。

小组成员确定各自的分工以及团队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制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

五步:检查评价。

课题(项目)任务完成后,先由小组内各成员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必要修改,然后交由教师进行检查评价。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共同评判课题(项目)任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学习行动的成果和特征。另外,通过对比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检查评价的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第六步:评估应用。

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成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评估就是对项目教学成果进行评判,分析其实用价值,并将其应用到学习、教学或生产实践中。

以上“六步法”之间是学习任务的不断反馈调节关系,通过反馈不断调整每步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3.3 行动导向教学的灵魂是基于“合作学习”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团队合作学习,其主要学习形式是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主要载体是课题(项目)任务,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学生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多种,主要有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 “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3.3.1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是在学习行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3.3.2 项目导向教学法[3]项目导向教学法,即是通过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由学生自己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并最终获得学习成果的一种教学活动。项目导向教学法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协作完成某个学习项目。

3.3.3 “头脑风暴”教学法[3]“头脑风暴”教学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它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意见的建议、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学习问题的目的。

3.3.4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学习实践的情况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等形式,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实际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发展。

3.3.5 角色扮演教学法[3]角色扮演教学法,即是一种在教学中给一个小组的学生提供一个活动情景,要求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其中分别担任一个相应的角色并出场表演,其余的学生则作为观众观看表演。表演结束后进行情况汇报,并让表演者、观看者和老师共同对整个活动情况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一个逼真而没有风险的环境中去体验、练习各种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上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应用什么方法取决于课程的内容、实验(实训)设备和教师的课堂组织水平,无优劣之分。关键是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再创造。

3.4 行动导向教学的抓手是基于“多媒体的灵活运用与优化”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抓手。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教学媒体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作中的原始物品,即同时用于生产和岗位实践培训的机器、设备和原始材料等;第二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媒体,如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材外,还应该经常采用幻灯投影、电脑、示教板、模型、张贴板、活页图版、模拟教学设备等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加深印象,提高课堂的效率,不要过分强调教学媒体的现代化,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媒体,要注重媒体的优化使用。

参考文献:

[1]范捷平.德国教育思想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