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8 14:4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前景。通过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虽然现阶段小学生的学习状况相对较好,但身体素质却令人们担忧。小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处于最佳的状态,通过科学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建立,可以使学生紧张性的思维得到放松,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因此,在整个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不仅应该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强化身体素质,还应该锻炼基本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们树立更好的发展方向。
二、阳光体育思想下优化小学体育课堂的探索
1.建立健康成长的体育教学理念。在现阶段小学阳光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做到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应该将健康发展作为指导性的思想,提高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优化教学调整的基本结构,及时更新教学的相关活动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促进学生们的健康发展。其次,应该在活动建立的过程中充分展现阳光体育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且也应关注学生健康意识的养成,充分实现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最后,应该将科学性的课程模式作为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实现主体性以及实践性的活动模式,使小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思维模式。
2.建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充足的观察时间,这对于促进学生们全面的发展有着充分保证,同时也可以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因此,在现阶段体育体育活动的建立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活动内容的建立要大胆、创新,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互动内容,激发学生们的体育才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用于探索的个性化特点。例如,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可以充分引进实践教学,通过木块与球的实验,让小学生思考哪种物体更容易进行翻滚,当然学生们会很肯定地回答“当然是球体了”之后,让学生自己探究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基本的运动技巧,从而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3.引进时尚体育的教学理念。在现阶段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引进时尚性的课程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学生在教学体验过程中充分掌握运动的乐趣,同时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现阶段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时尚理念活动教学的最终意义,通过新颖化、趣味性教学理念的建立,将相关的活动理念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率,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保证。总之,在现阶段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引入阳光体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作为阳光体育的基础性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主体性,通过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建立,不断优化基本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在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保证。
作者:潘庆华 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东林小学
关键词: 体育课程改革 教学变革 价值取向 限制因素 实现途径
当前,我国正进行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而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课堂,其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体育教学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和根本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运用于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然而,现在的教学变化是否真正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否真正克服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是否有效指向了课程目标的达成,这些都需要作深层次的考量。探究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的关系,明确体育教学变革的价值取向,分析教学变革的限制因素,探索实现教学变革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
2001年,我国展开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改虽然是以往课程改革的延续与发展,但在改革理念方面却有了很大的突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知识本位”的价值理念,因此课程改革一直局限于教材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对个体价值的关注,把关注的重点由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转移到掌握知识的学生,已成为教育发展必须直面的一个课题。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为改革的基本理念,其定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课程标准本身并不具备自动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课程改革必须经过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新课程诸多理念、构想、计划等的实现,几乎都要落在教学实践上。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就整体而言,并未真正产生课程改革所预期的教学变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新课程的设计理念不仅没有充分落实,反而产生了诸多现实问题。
二、体育教学变革的价值取向
(一)遵循教学共通的“育人”价值观。
传统教学一个最基本的缺失是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即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学科、知识、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并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在此,“育人”并非是我们教育中平常所指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而是指教育对于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和养成。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要“教好书”先要明白育什么样的人。
(二)创建教学系统设计的价值观。
新体育课程打破了长久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平衡,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了断层。虽然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教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发挥空间,教师从教学执行者转变成教学实施者,但是教学实施者若不追求、不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难以展开有效教学。
三、体育教学变革的限制因素
课程改革的理想状态是进入课程改革实践的教师能够积极反思、革新并形成与课程改革核心精神相一致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积极推进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计划。但是,与上述改革愿望相反,教学实践的变革总是滞后于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教师常常会显性或隐性地抵制变革,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曲解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梳理课程改革的现实障碍,分析教学变革的限制因素,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课程标准的设计。
在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多因素中,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就是一个重要变量。我们发现以全新理念设计的体育课程标准,其先进性虽然不言而喻,但在设计上也并非无懈可击。课程标准的设计带有明显的重理论轻操作倾向。
(二)教师的素养与态度。
教师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课程改革成功,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关键因素。
虽然广大一线教师很少公开地“抗拒”课程改革,但是不公开地“抗拒”甚至表面上积极地呼应,并不意味着教学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观念就发生了具有实质意义的改变,更不意味着产生了与课程改革精神相一致的变化。教师稳定守成的“习性”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教师来说,任何一项教育变革最终都是对教师的变革,教师自然要排斥和拒绝。体育课程改革多年,依然存在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正确理解,对课程改革的态度较为淡漠,缺乏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行为的变更。究其原因,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实现教学变革的途径探索
(一)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接轨。
体育课程改革,倡导“健康第一”、提倡“快乐体育”,重视“学生兴趣”无疑是正确的。它对于改变“提高学生体质”、“‘三基’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定位,改变“成人化”、“军事化”的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一个飞跃。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尺度,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传统体育教学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其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体育课程改革,不应脱离实际,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全盘否定,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传统教学,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加强各类培训,激发教师内驱力。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显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培训的时机、方式却需要仔细斟酌和周密安排。在培训时机的选择上,应该是“教师培训在先”而不是“与课程改革同步”,有了先期的引导,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并熟悉课程改革实施的具体环节。在课程改革实行后,教师培训依然要持续跟进,培训内容可以更多地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培训的方式上,不能局限于各级集中短训,基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培训),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训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内驱力的形成,只有教师形成持续发展和不断践行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转变为教学的实际行动,进而形成自身成长与教学变革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质量上要求也不断提高。新时代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除了文化知识的教育,体育教育也处于很重要的位置。高中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素质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其间,体育素质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在素质教育新课标改革的形势下,高中体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将就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改革的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 新课程 体育教学 教学理念 兴趣培养 教学方法 改革策略
一、高中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的理念非常落后
一直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均注重竞技运动,重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训练,却一直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然而,体育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短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更有终身的体育锻炼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我国的体育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往往只是口号喊得响亮,真正落实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几乎不存在。尤其是由于学生面对高考压力,为了学习文化课程,为了备考,学校往往压缩体育课程的时间,用来上文化课。而学生也往往将体育课程的时间挤出来复习功课。所以说,高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体育教学都攒在观念上的偏差。没有认识到真正的体育素质、体育修养的培养,对一个人的人格的完善,素质的提高与情操的养成,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对于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二)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不足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有了学习体育课程的浓厚兴趣与积极态度,才能让体育教学踏实有效并且充满乐趣。但是,由于高中学生有着异常繁重的文化课程学习任务和高考的巨大压力,就导致他们否定体育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体育课程消极对之。而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老师也往往听之任之,由着学生去,自己也落得轻松。他们没有向学生讲解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上课过程中采取必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最终导致体育教学名存实亡,被老师同学一致“打入冷宫”。
(三)体育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
要实现教学目标,就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我国高中的体育教学一致采用传统的方法,都是老师的直接传艺,而学生机械地跟着学习,非常枯燥无趣。在学校过程中,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体育教学的彻底失败。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体育教学改革策略的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
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树立,首先最为关键的就是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只有老师先认清了体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才能真正去用心教导学生。而学生也必须认识到学习体育课程、培养体育素养的重要意义,才能激发起认真对待体育课程的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
此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体育技能的训练的观念弊端,重视起素养的全面养成。具体地说,要教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熟练基本的体育技能;要让学生养成长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顽强毅力以及合作精神等等。这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鉴于高中学生潜意识为文化课程忽视体育教学的普遍问题,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的首要一步就是让学生明白,在他们的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体育课程的学习并不比文化课程次要。这是对他们思想层面的一种激发与改善。另外,就需要体育老师丰富体育课程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遭体育课程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因人而异地安排教学与锻炼。而目标不在学生掌握多么熟练高超的技能,而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真正从中获得乐趣,并有所收获。
(三)不断丰富体育教学的方法
体育课程并不是一门传艺课程,如果永远都只是老师在前面师范,学生跟着学,看看谁的动作标准、谁的技艺高超,就违背了新课程的体育教学理念。当然,这种传艺式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为它增加其他的“花样”,比如说,我们可以将某些新科技手段和文化元素引入体育教学。像是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播放音乐,在集体训练的同时进行一些小游戏之类的,都能大大提高体育课程的趣味性。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也不能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也是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来实现的。例如,可以在某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插入某种小比赛或是考核。比如健美操,就可以进行自编操自创舞的小竞赛。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方式,增加了教学的乐趣,也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一举两得。
三、总结
体育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一直不高,新课改尤其强调要增强对学生的体育教育。为了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高中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我们要找准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最终才能探究出一条体育教学的光明大道。而这条探索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坚持不懈、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金梅等.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18(5).
[3] 杨丽华.试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构[J].体育函授通讯.2000(1):19-21.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从瑜伽课程的目标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入手,构建适合普通高校实情的瑜伽课程体系。
关键词 瑜伽 课程体系 构建
一、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的设计理念
根据《纲要》的精神,构建瑜伽体育课程体系的整体理念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心理健康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追求个性、时尚和自我,另一方面内心脆弱并且比较容易产生焦抑、抑郁等不良情绪。瑜伽以其独特的健身和健心功效非常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健身效果主要体现在瑜伽的上,可以锻炼到学生的平衡、柔韧、力量、灵敏及耐力等基本素质;其健心效果主要体现在瑜伽的调息、冥想和休息术上。
二、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瑜伽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确定
根据《纲要》规定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瑜伽课程体系学科发展的自身特点,结合瑜伽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归纳为: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瑜伽锻炼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运动技能目标:掌握瑜伽的基本动作方法、教学方法和身体素质练习方法;身体健康目标:通过瑜伽练习,塑造理想体形并缓解、祛除脊柱等部位的不适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目标:通过休息术和冥想等练习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及焦虑的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制度;社会适应目标:通过分组练习和团队考核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便于适应社会。
(二)瑜伽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确定
瑜伽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具体分为:瑜伽理论教学、瑜伽技术教学、学生体质教育和发展学生个性及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其中瑜伽理论教学主要包括:瑜伽的起源与发展、瑜伽的特点与分类、瑜伽的功能与价值、瑜伽科学练习的原则、方法和手段、瑜伽的饮食营养与医学保健。瑜伽技术教学主要包括:瑜伽法、瑜伽冥想法、瑜伽调息法、瑜伽休息术。学生体质教育部分主要包括: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和平衡的基本身体素质的训练。发展学生个性及实践能力部分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压力调控能力和让学生掌握瑜伽舞台表演编排技术和技巧。
(三)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要严格按照瑜伽体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安排,具体安排如下:
1.开始部分:主要是热身,根据瑜伽项目的特点应多安排一些伸展性的热身练习,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2.基本部分:包括瑜伽调息、、冥想和休息术四个方面。首先是调息,让学生尽快进入到瑜伽课程的氛围之中,并且为瑜伽的练习做准备;其次是瑜伽的学习,每节课都要兼顾到平衡、力量、柔韧、综合、双人瑜伽和技巧性瑜伽这五个方面,教学过程一定强调学生注意安全;最后是瑜伽冥想和瑜伽休息术,让学生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3.结束部分:基本素质练习,俯卧撑、仰卧起坐、跳绳和健身跑等。
(四)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瑜伽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应结合体育课程的需要、学生学习需要及瑜伽自身特点需要,主要方法有直观学习法:即采取示范法、带领法、视频图像法等;语言法:即讲解、提醒和评价等;自我学习法:即学生自学、自评和编排等。
(五)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确定
瑜伽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相结合,通过课程评价体系达到检验、激励和反馈功能。具体分为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三个部分。
考核内容:1.学生基本素质20%;2.瑜伽理论成绩10%;3.平时成绩10%;4.瑜伽技术考核60%,包括:(1)团队瑜伽表演考核(规定+自选动作);(2)单人瑜伽规定动作考核。
考核方法:重点是对瑜伽技术的考核方法安排,其中团队表演考核要求学生把本学期学习的规定动作全部编排进去,允许自选动作;单人瑜伽规定动作考核主要按照学生名单顺序考核规定动作,学生通过抽签决定自己要考核的内容。
评分标准:1.团队表演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配合性、舞台效果、瑜伽动作完成的质量,编排的合理和技巧性以及队形变化的多样性来综合判断。2.单人抽签三个瑜伽动作的考核重点从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和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来判断。
三、结论与建议
构建了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其中瑜伽设置方面有了创新:首次根据瑜伽特点、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及体育课程需要把瑜伽分类为:平衡、柔韧、力量、综合、技巧和双人瑜伽,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各选择了五个比较经典的适合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推行的瑜伽。其中技巧分类中五个瑜伽难度较大,可介绍给学生作为自选动作。普通高校瑜伽体育课程是一项新的课题,本文对它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的初级阶段,瑜伽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还需要相关人士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需要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教育部文件.2002.
[2] 柏忠言,张蕙兰.瑜伽 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3] 符雪姣.普通高校大学体育瑜伽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四川体育科学.2010.3
一 体育课程实行弹性学分制的现状
多年来,我校体育课程受学年的影响较深,一直沿用班级授课制。直到近年才实行选修课制度,但总的框架和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仍保留着学年制的特征,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选修课与学分制实施流于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不能按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进行,选项课受到场地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滞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项目单一、课源不足,学生不能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没有从根本上真正的实行“三自主”模式。
二 体育课程实行弹性学分制的优势
弹性学分制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教育大环境的改变,是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创新理念的基本前提。弹性学分制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从根本上承认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为学生在体育课程项目、授课教师、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和学习年限等方面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要有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能力;二是增强了教师间的竞争意识,极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弹性学分制不仅与“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创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理念基础。因此,实行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三 实施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可行性
弹性学分制是在现行基本学制的教学进程安排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一定幅度内缩短或延长其在校学习年限,学生毕业与否均与其是否修满了学校所要求的学分数量及学分构成相联系。弹性学分制的本质特点是弹性学制;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进程及学习方式[1]。
1 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教学管理系统
为确保我校学生有充分的选课自,在选课前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管理的宣传与引导,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将学生选课制度、评价标准、考核要求等汇编成册,印发给学生。建立规范有序的选课流程;建立切实可行的选项制;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实施条例;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下的学期管理制度,在结合本校教学管理工作基础上,实事求是、宽严适度。学校要对学生选项、选教、考试、重修、成绩、学习年限(提前或延迟)等诸多环节要制定明确的实施细则,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发挥弹性学分制的优越性,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
2 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网络平台管理系统
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网络平台管理系统。这种系统是以校园网络环境为基础,以目前先进、流行的大型数据库系统为前提,改变传统的教学计划、学籍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师资管理、场地器材管理等方式,促进部门教学管理与学校的管理系统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有效的服务,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尤其是在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绩评定信息、课程及教学内容信息要保证畅通、公开,让学生在开展自主选课和自主设计学习进程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3 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学制管理系统
体育课程的学籍管理要打破我校原来体育课程以“2年、4个学期”为规定的课程学习时段的束缚,突破原来采用的固定年级、固定班级、固定学期、固定单元来控制计算学生学习时数、学习进度的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弹性学分制,以“学分”为单位、以“课程”为单元[3],以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质和量”为毕业标准,允许学生在四年内完成,努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打破专业和年级的界限,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延长或缩短学制。
4 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
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可以分为学习过程评价和教学考核方法两部分。弹性学分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主要是以学分绩点和课程学分绩点为依据。学分绩点是指一个学期或某个阶段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量化指标,而课程学分绩点则是指学生在一学期或学年的某一门课程的学习成绩量化指标,两者结合能客观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考核机制应尽量做到考核标准的统一,这主要涵盖: 一是采用教考分离的考核机制,要使同一层次课程的评分及考前指导等方面的标准相一致还需健全措施;二是避免选课制因师生的趋利性而偏离了教学目标;三是采用过程与目标结合的考核方式;四是重视学生的课外评价。因此,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5 弹性学分制的教学内容改革
实施弹性学分制必须增设体育课程的项目,结合我校的特点开设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拓宽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特别是加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研究与编写,教材要多样化,课程的内容适时加快更新,使教学的内容突出健身性、实用性、娱乐性和趣味性;采用分层教学,调整整合教学内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将科研、群体训练纳入教学内容,设立学生科研、训练学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
6 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师资队伍建设
弹性学分制对教师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部门结合学校相关政策,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鼓励教师通过自学或进修培训等方法,提高业务教学水平,开设新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聘任制度、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在多劳多得的基础上实行优质优酬;加强校际之间的协作,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减轻师资条件不足的压力。
7 建立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的教学配套设施
体育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各项教学基本设施的需求量加大,规格多样化,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校内体育资源[4],必须增加器材经费和教学经费,用于购置器材、场地设施的修建等。同时,建立与体育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相适应的校内场地管理制度,充分挖掘现有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的时间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学校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和沟通,健全管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的保障。
四 结束语
实施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我校自身发展,加强了我校的办学活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队伍的教学热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课程弹性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是我校实施教学创新工程的现代教育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环境,整合教学资源,全面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因此,我校实施体育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挖掘利用教学资源、培养终身体育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海霞,卢佳颖.弹性学分制下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完善[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128.
[2]李雪早,郭福洲.弹性学分制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3(6):150-155.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首先面临的是培养人才的课程是不是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健身课程应该按照特性进行调整: 明确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探索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倡导“快乐健身”、“学园结合”等多种教学模式,完善考评模式,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健身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查阅CNKI优秀博硕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互联网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了解学生在幼儿园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和开展状况,对课程的设计与建设提出合理科学化的建议如下分析。
1 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健身课程存在的问题
1.1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指导理念出现偏差。课程指导理念是指导课程内容、方法、方向的系统思想。体育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要考虑是否遵循了课程的指导理念。调查问卷中体育课程与学前教育的结合情况,结合不紧密的学生占到了72%,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只注重体育技能与满足学生自身的锻炼需要,缺乏和学生专业方向的联系,没有把学生体育学习与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联系起来,没有设置专业特色的体育健身课。1)课程设置内容缺乏科学性与专业针对性课程内容是否合理,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只是为了完成学生的体育锻炼与体育发展的需要,内容设置上缺乏科学针对性与广泛适应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缺乏幼儿体育、健身教法的学习。师范教育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还要会用,会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用到教育中。幼儿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其身体活动能力,学习的过程与大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截然不同的。当前学前教育的体育课程缺乏幼儿体育、健身教法的学习,不能适应将来的幼教工作[5]。
1.2课程设置体系不全面。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把体育课程定位为“公体课”,课程设置面比较狭窄。
1.3教学评价不完善。教学评价是保持教学平衡的条件之一,是对学生课程学习后的一种学习评价。目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设计不完善,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考试方法主要以技术评定、能力评定、理论成绩和平时成绩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空间等没有涉及。
2 学前教育师范院校体育健身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2.1课程设计理念和思想。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性,除了在依照《健身纲要》的理念下指导体育教学,完成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与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还要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特性指导体育课程。课程目标既要能达到坚持“健康第一”,满足学生身体、心理的需要,也要能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围绕学生将来从事的幼教职业开设体育健身课程,体现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指导理念的多元化。让学生“快乐健身”的同时,也要适应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2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学前教育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积极适应教育发展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性和专业性,培养具有学前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具备从事学前体育专业教学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学前教育师范院校体育健身课程教学目标不光要满足素质教育对学生在“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技能发展、感情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获得综合提升的五个领域的要求,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的健身能力、幼儿教学能力、幼儿常规管理能力、幼儿体育活动指导能力等。
2.3课程体系设计。本研究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主要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程类构成。公共基础课设置安排:体育理论、幼儿体育保健、形体训练、健身专业技能等项目。专业基础课设置安排: 形体操、幼儿操、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操、体育舞蹈等。实践课程类设置安排:幼儿体育教法、幼儿健身操教学法、幼儿操的创编、游戏的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开展、亲子运动会的组织编排;体育活动方案设计实施等。选修课主要围绕体育健身活动和学前教育这两方面领域,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个人所长来开设,将有一定难度和层次的健身项目放在选修课中,让学生自由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4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鉴定,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否公平、公正的衡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考核与评价方法:1) 身体素质评价: 对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试,参照《中国成人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来进行评价。2) 学习态度评价: 教师随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努力程度、迟到、早退等,对这些表现适量打分,并纳入期末成绩考核,实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3)课程内容评价: 每学期每个教学阶段针对课堂所授教学内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来进行评价。如幼儿健身操、体操类、武术类等均采用技评的方法。4) 教学实践能力评价: 针对教学内容中要求的学生体育教学能力、体育活动组织能力等采用达标考核的模式。根据被测学生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达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通过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健身课程设计的改进与调整,契合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的需求,也贴合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很好地促进了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更多合格优秀、综合素养高的学前教育人才。
关键词:高职体育 现状 改革 思路
21世纪是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高职教育的技术性、实用性和应用性综合能力特征的培养,必须通过高职教育改革来实现。高职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学科。其课程目标应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一致,围绕高职职业能力特征的培养,改革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探索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设想,最终找到一条符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崭新模式。
一、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1、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教育观念还十分落后
高职教育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教育理念内化为学生内在信念,学生会受益终生。体育已不再是一种手段,而是把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生活教育和竞技教育贯彻到体育教学中去,根据查阅的资料和实践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滞后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教学的观念远远落后于高职教育的理念。大多数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以传授体育教学知识、体育技能为核心。这种观念和理论违背现代高职体育教育的客观规律,忽略了高职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终身体育”的观念没有深入到课堂中,深入到书本中,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忽略了高职体育课程本身的创新性,导致体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改革相脱节,影响高职教育既突出专业技能又全面发展的宗旨。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时空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时空发生冲突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把知识智能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把综合能力培养与健全人格培养相结合、学习钻研能力培养与竞争生存能力训练相结合。在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大幅调整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校课堂授课时间缩短,加大了校内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与目标面临着时数、内容与场地等方面的冲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前开设两个学年的院校仅占25%,甚至高职学生在校学习不足两年,无法完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又赋予体育课程新的内涵,希望通过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今后职业所需的特定身体素质与心理品质。目前的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还没有完全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怎样在短时间内完成《刚要》的要求,是体育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3、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内容严重的脱离学生职业能力目标要求
高职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体育课程设置应由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向重视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但目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现状还没有完全改变;教学手段落后,形式单一古板;体育科技信息落后;教学设施陈旧,且管理不到位;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缺乏体育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我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心,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应与我省产业技术工人培养目标相一致。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大纲制定、课程规模设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课程设计,缺少对学生创新意识与适应岗位能力方面的培养。在群体互动中忽视对学生健康心理、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完整人格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能动性。
4、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和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教师是贯彻高职教育目标改革的重要桥梁,教师的观念、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成果。经过对几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调研显示,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低、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单一, 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精神与独立研究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差等。这些因素无法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其知识层次、能力结构和理论结构还很难达到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5、 学生体育成绩量化考核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考核还是量化打分一种形式,以学生的体育技能为主,从实践的情况来看,体育教育过多地强调了学生的体育技能,而忽视了以学生身体健康为中心的教育指向性,致使在体育教育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偏离了高职教育目的。为此,高职体育教育评价中应以差异性“身体素质”的达标、运动机能的测定、“终生体育“意识的测试等综合指标,作为评定量化的尺度。否则将与高职教育目标错位而导致体育教学评价不合理。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与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特征相适应
高职教育以市场为杠杆,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性、应用性专业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学科同其它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学科有所不同,它的本质属性是掌握身心健康的基本理念,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高职体育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以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为最终目的。其次,围绕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影响的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结合学生相应的专业及职业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的在自我学习、自我克服、意志品质、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危机处理等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加以培养,树立主人翁和服务意识,注重责任感、诚信感、敬业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这些观念和意识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和影响,因为在体育运动中每一项运动都是会充满挑战、困难、艰辛和极限,需要勇气,需要激励,需要团队团结与合作,才能克服一定的困难。如撑杆跳高、攀岩、障碍跑项目需要勇气和胆量;马拉松需要耐力和毅力;接力跑、排球、足球、篮球等集体性的项目需要全局意识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个人项目需要谨慎、淡定和强势的自信心;各种体育比赛和活动都可锻造出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有些职业培训内容都是凭借一定的体育活动,拓展人的认知和视野,培养队员的团队合作和信任的建立,磨练人的意识品质,有针对性地强化岗位所需的关键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如计算机操作、应用电子、会计专业等职业,需要手指的灵活性较高,可以选择各种徒手和克服阻力的手腕和手指练习;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牢记“客人永远是对的”服务语言,可以选择形体动作、体育舞蹈、健美操。道桥和测量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都是野外施工,风餐露宿,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可以选择攀爬运动练习。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设计培训方案,培养学生职业所需的运动能力、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审美能力等。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职业实践活动的能力、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三、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1、“优化生命,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中华体育道德宗旨是塑造理想而健全的人格。孔子认为,理想人格塑造要“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把精通体育射御看成塑造理想人格的必备的要素。儒家主张通过人的身体教育和训练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实现人身心的全面发展,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教育与训练是身心统合的优化生命过程。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粹,传达到学生的意识中,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因此说,体育教育具有多功能性,在教学过程中,找出适合学生的一项或几项体育运动基本锻炼方法和练习手段,学会有效提高身体素质的一般技能,掌握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和医疗急救措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增强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当“修身”的内涵一旦被人所消化,将影响终生。
2、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体育教学体系
为学生健康教育服务和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是高职体育教育的目的。因此,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学生个体健康身心与胜任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两大范畴。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与实践教学时间比例正在缩小,因此,体育课程体系按照课堂教学精华、课余锻炼广泛化、网络教育实战化的思路。根据学生个人爱好与兴趣和学生的专业特点,把训练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不同运动项目与企业素质拓展有机结合。在满足学生终身追求体育与健康兴趣的同时,高职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紧紧围绕职业特征建立“高职校本教材——高职体育教学模式——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体育课程体系。遵循市场对职业劳动者的身心素质需要、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及个体“修身”的要求,作为开发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体育教学体系。
3、提高体育教师知识层次与能力
高职教育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对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体育教师是实施新的体育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者,与专业教师一样,同样面临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还必须涉猎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具备管理的知识和职业技能。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首先,在体育专业素质理论与实践领域要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定期参加教育机构的培训与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要求。其次,深入研究高职教育改革相关知识,树立体育教学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观念。最后,深入研究古代传统的养生与中医健身理论,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明心见性和修身养性”的境界。
4、制定合理的体育考核评价方式
体育考核评价要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应多标准化。高职高专学生来源不同、年龄与身体素质情况也参差不齐,不能用唯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应在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各项体育合格标准。其标准应当能促进不同学生、不同专业学生的的全面发展。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学分制管理模式。高职学生要在校期间获得必修和选修体育课的学分,在必修的体育课堂上要获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基本知识和终身健身的观念。在选修课堂上,学生按照自己兴趣选择体育课程。参加竞技体育训练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体育课外学分,获得省级比赛名次的运动员可获得体育奖学金及体育学分奖励。这样,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学生在学校期间拿到规定的体育学分方可毕业。当然,学分考察不是绝对,在过程考核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
总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明确高职体育教育目标,在播种知识、强健体魄的基础上突出高职职业能力培养,将高职体育教育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改革体育教学体系,有效培养学生从业所需的职业运动能力、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审美能力、体育教育能力、体育卫生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李飞腾.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教育策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
[2] 课程模式实践研究—以菏泽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为个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2):91-94.
关键词:
1 前言
从1949年建国以来到2000年,我国已经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标)。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的重点是转变课程的功能,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变了过去以应试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主要讨论在新课程标准从出台、实施到现在近十年中,对学校体育改革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十二五计划”中学校体育的健康、长效发展提供参考。
2 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学校体育的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
新课程标准改革大方向是对的。过去很多中小学课程是以学科来建立课程体系的,学科是以科学学的分类原则来建立体系的,而课程必须以教育学的原则来重新组织知识体系。中国过去的教育受前苏联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了教学的规律,让老师和学生花费了很多无谓的时间。因此这场改革是必要的,是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然而,这场改革在不同的课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的课程较为成功,有的存有缺陷,引起极大争论。体育课怎么样,恐怕有些问题还要讨论。
2.1 这场体育课程标准的改革存在着一个虚假的立论。
如果说中小学的文史哲、数理化等课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以学科为体系的问题的话,体育课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小学的体育课始终不是学科。为了能挤进这场改革的浪潮,理论家们就把竞技体育的“体系”指定为学科体系,大加挞伐,后来他们自己又不得不做了许多修正,证明了这是一个虚假的立论。如果说竞技体育是一种学科的话,那么竞技体育的最高组合形式——奥林匹克运动会岂不就是按学科体系组合起来的一门学科,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将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门学科。
2.2 这场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的理论准备是不足的。
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就仓促上马了,比如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问题,他们之间究竟是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一直没有在理论上分辨清楚。因此至今连这门课程的名称都难以统一。
2.3 这场体育课程标准改革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必须以身体练习、运动方式组成教材的基本体系。
这场改革的“理念”甚多,包罗万象,唯独忽略了身体练习。体育课程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没有学生身体练习的实践就不是体育课。现在出现在体育课上的“新鲜”教材,一部分是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极限运动、保龄球、橄榄球等,还有一些则是采用了劳动动作和生活动作,如采茶、挑担、搬运等。传统的运动方式,如田径、体操、球类活动等是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凝聚了无数体育工作者的心血,用作体育课的教材相对较为成熟,如果回归于原生态的劳动与生活动作,不能视为文化的进步。新课标出来以后,新理念层出不穷,但三级教材建设未能跟上,很多体育老师无可适从,学生的体质状况未能得到改善。这可能是一些地区出现的现象,但足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2.4 新体育课程标准中还特别强调学校体育活动应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但事实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同时实现完成教学任务和满足学生体育兴趣很难。
体育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教育逐渐培养的。现在的学生兴趣非常广泛、多变,那么班级制的体育课如何适应每个人的兴趣来组织教学呢,教材又如何选用呢?事实上,还有一批学生对体育根本没有兴趣,难道体育课就可以不上吗?而且世上从来没有抽象的体育兴趣,任何体育兴趣都有某种体育项目和运动技能技术的指向,一个学生不做身体练习,不提高运动技能,怎么可能会产生体育兴趣呢?体育兴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必须是在克服了种种困难、障碍和经过磨难,在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身体练习是一种艰苦的事情,肯定是要流汗、要肌肉酸痛、要出现“极点”,甚至还要遭遇危险,这个过程不是靠兴趣能支撑下来的。必须把“培养兴趣”和“满足兴趣”这两个概念分清楚。教育是要培养兴趣,并由兴趣发展成习惯,而不是说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 总结
新课标中,我国学校对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作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教育观念发生转变,并由这种转变而引发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和评价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更加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学校体育建立了新的体育课程体系,并对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进行了改革,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特别是重视了强学校、社会(社区)、家庭三者间联系,反映了学校体育立足于终身体育。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碰到问题。比如这场体育课程标准的改革存在着一个虚假的立论、改革的理论准备不足、忽视了体育课程是必须以身体练习、运动方式组成教材为基本特征的基本体系。这一系列问题不是单单的一个文件或一项政策就能解决的,要经过体育工作者以及教师、学生这些实践者共同努力才能不断解决、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登篙. 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综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
[2]王庆丰. 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6,6.
[3]王秉彝,李志方.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 体育学刊,2002,9(3).
[4]刘晓华等. 新世纪的学校体育改革[J]. 体育文化导刊,2002,6.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现状;转化过程;调查分析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目标
从2001年秋季入学开始,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的实验和逐步推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造和体育教学的创新。这项新的探索性工作能否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在了解新课程理念之后,是否能够转化为教学行为?新课程理念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渗透、实践的效果如何?在现实课堂中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教学过程有哪些困难?新创意和新经验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尚存哪些不足?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感如何?这些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帮助课程实验的体育教师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理解课程标准内涵,提供具体的体育教学建议;从体育学科实际出发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使学校、教师更好地领悟、把握、实施新课程,把新课标带来的新理念转化成为高中一线教师的体育教学行为,为高中新教材和新课程的完善和修改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使用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新教材的北京市10所实验学校的学生和56所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部分国内课程理论文献和国内外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文献。
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高中体育与健康新教材实施状况学生调查问卷》和《高中体育与健康新教材实施状况教师调查问卷》,对213名高中体育教师和926名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设计过程中,与在京部分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进行交流,修改、完善问卷,并在问卷正式发放前对实验校做了预调查,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访谈法。深入高中一线,与体育教师、学生一起交流、座谈新教材的实施情况,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还对部分教师和学生做了随机访谈和跟踪访谈。对国内著名教育学者、体育学者、15所高中学校校长进行了专访。
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实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的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一)新教材的使用与驾驭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基本保证。面对新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面对体育与健康教材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需要了解广大体育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与使用、教学实践操作与驾驭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1.对新教材的使用与了解。调查结果显示,39.8%的教师在过去两年中使用新的《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教学,不使用的比例仅占1%,还有59.2%的教师则是新教材与过去的旧教材结合使用。多数教师对新教材的变化基本了解(见表1),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能适应新教材的变化(见表2)。同时以人教版教材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为例进行调查,教师对教授新教材难易度认可评价的比例各占一半左右。可见,了解新教材、认识新教材和适应新教材需要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教材的难易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
2.对新教材的适应与驾驭。调查结果显示,72.92%的教师表示自己完全或基本可以按照新教材的要求去实施体育教学(见表3)。但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按照新教材要求实施教学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新教材所要求的教学条件,如场地、器材设备等达不到标准;对新教材的有些内容不太熟悉;班额大而不利于分层教学等等。
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整体素质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见表4),这符合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参加各种级别的评优课,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表现了当前高中体育教师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好的专业发展势头,为进一步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师资保证。
绝大多数教师能基本把握和驾驭新教材(见图1),仅有少数教师对新教材一知半解或是不能把握,这是进行新教材培训、教师继续教育、教研进修的结果,也是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体现。
(二)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变化
体育新教材的改革促使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我们通过调查、看课、听课与交流,能具体、真实、感性地感受到课堂的变化、教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
1.课堂教学的变化。与以往的体育课相比,体育教师对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变化的评价见表5。
从表5中可以发现,教师对所发生的新变化有较高的认同比例。但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师所发生的新变化的反馈并不明显。说明我们的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如何将新课程理念由理论层面推向实践层面,使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还有10.2%的教师表示没有什么变化,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教师问题意识增强,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气氛活跃。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逐步形成了“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上课不单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教师与学生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61.6%的学生认为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有了明显的加强。调查中学生反映:“我们希望上课时老师和我们一起参与、一起参加比赛、看老师的表演”;“喜欢老师表扬、赞美我们”。有的体育教师说:“没想到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的效果会这么好”;“和学生一起活动,师生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了”。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听课与交流、调查与访谈,可以感受到学生变得爱学习,爱上体育课了。新课程实施后,有60%的学生回答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比以前增强,57.2%的学生上课的投入参与程度与以往相比表现得更积极或比较积极。但还有43.6%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没变化,26.6%的学生投入参与程度与以前相比还是差不多,还有少数学生表示兴趣减弱,参与程度更糟。这些说明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评价的激励性等让学生变得更爱上体育课,但部分学生的消极态度也是我们教学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4.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学生的“解放”,教材、过程、时空的开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多,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了条件。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通过调查,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为,探究和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体现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
在看到让人鼓舞、令人可喜的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与困难。
1.最大的困难、困惑是教师如何适应新教材以及怎样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按照课程标准,一些教师“不知道该如何上体育课了”。尤其是多年来我们体育教师熟悉的、得心应手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而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尚未形成,这对体育教师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缺乏理论层次的分析。一线的体育教师通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但这些教学经验大多集中在“如何传授固有运动知识和技能”方面,许多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改进与提高。
3.中老年教师体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老一代的体育工作者,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他们在接受体育新课程时难免坚持自己的某些原则;中年体育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工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但要走进新课程,从思想上、行动上还有一定的惰性,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相应难调动一些。为此,就要在舆论和政策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尤其要强化中老年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决心和参与课程改革的意愿。
4.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上,还存在着一些具体、操作性的困难。例如:面对新课程强调体育教学坚持“健康第一”以及健康知识课时增加的情况,一些体育教师不敢教竞技运动技能了,也不知道体育课怎样教学才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没有切实可行、易操作的方法和评价体系;体育课地位的问题;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师根据什么上课的问题;体育课的教学常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将严重地阻碍高中体育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体育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基本上能把握、接受并改革体育教学,特别是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手段与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改变和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第二,教师普遍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如何适应新课程,以及怎样提高对教材内容的选定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教师普遍反映新课程“意识超越现实条件,落实有些难度;整体思路设计得很好,具体操作可行性较差,现实操作起来会很困难”。还有学校领导不重视和不支持、体育场地器材限制、班级人数过多、超负荷工作量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新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需要解决好学习领域目标与教学内容配置等问题。
第三,新课程实施以来,结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一线体育教师、课程理论研究者和教师教育者,需要总结与反思一些基本问题。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实践与研究之间真正的合作与配合是课程改革、理念转化真正成功的关键。那么,新课程新在何处?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哪些?课程标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是什么?教师如何走进高中新课程?新课程实验如何推进?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第四,实践证明,体育教师的一些基本常识、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是接受新课程理念、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调查了解中很多的一线体育教师表示:“对新课程不了解,非常希望了解、参与”;“没有参加过培训,也没有机会参加培训”;“仅有的一些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道听途说,自己也懒得去找资料,再说也不知道到哪儿找”等等。可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建立推广体育新教材的培训机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培训形式开放化与多样化,要注意培训内容的多样性与递进性,要积极运用案例教学等有效形式,并要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作用。
第五,新课程的推进需要高中体育教师在理解和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解决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做一个体育教学的实践者、研究者、反思者和高中体育新课程的建构者、参与者、开拓者。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11月21日至24日,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城市”第二届学校体育论坛暨教学研讨会在厦门英才学校和厦门十中隆重举行。本届“十城市”学校体育论坛暨教学研讨会是继2009年长春论坛后的第二次论坛及教学展示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十城市”体研会与厦门市教育学会主办,集美区教育局和厦门英才学校、厦门十中承办。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学校体育的继承与创新》,共有来自体研会13个会员单位的代表团和部分城市的观摩团参加。
二、现场展示课贴近新课标精神
本届大会共展示了中学4节、小学7节现场课。其中本次大会特邀的台湾高雄佛公国小的田径课和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武术课受到与会老师的极大关注,这也是本届大会的亮点之一。纵观本届大会的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体现了2011修订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实效,充分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一定运动负荷的运动量是锻炼身体的基本保证,台湾高雄佛公国小张其洲老师上的“田径”课,利用呼拉圈进行各种跑的练习,整节课的练习密度达到60%左右,学生的练习强度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厦门英才学校的郑琳卿老师上的“耐久跑”课,结合人体的血液循环图,整节课的运动负荷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2.关注技能,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的根本动力。厦门十中姜超教师上的“行进间运球”篮球课,在各种练习中始终抓住运球的动作要领,反复强调,使学生在各种练习中潜移默化的掌握了技术。成都四川师大附中李丹老师上的“肩肘倒立”课,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率也比较高。沈阳大东区辽沈街第一小学孙礌老师上的“跪跳起”作为一堂示范课已入选人教版的课例。
3.培养意志,突显运动对意志品质的作用
情感意志一直以来就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本次展示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北京新英才学校的牛奔老师和哈乐滨旭东中学的陈明娟老师的“武术”课,强调的武德教育、田径耐久跑项目的毅力培养、篮球项目的团队配合意识、技巧项目的同伴互助等均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4.巧用教具,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
简单的教具上出不简单的课是体现教师水平的一个检测点。台湾的田径课巧用呼拉圈,肩肘倒立课的小标志物,趣投课的海棉垫,藤球课的彩带等无不体现一物多用的创新精神。
5.拓展教材,展示地方校本特色
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是体现体育生命力的涌泉。昆明的藤球课选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合肥的空竹项目原来与“蹴鞠”、“荡秋千”同源,最早始于宫廷,是中国古代三大体育娱乐项目之一。这两个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改造之后符合中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教师的继承与创新。
三、对今后体育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自2001年实验稿课标出台至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一年,集美区各中小学、英才学校的全体体育老师与全国中小学教师一道在这十一年当中和课程改革共同成长,经历了欣喜——困惑——反思的过程,在这期间,各种理念、观点碰撞交织。借此大会的召开,我们能够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的理念,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也对体育课堂教学有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1.体育课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太在意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选择的教学方法单调枯燥,重复进行,使学生虽然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学生的生心理特征,没有去研究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不同,使学生不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那么,要如何改变呢?作为教师就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上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十分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
2.体育课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在我国学校里,体育课的教学和评价采用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的方式仍然多见,这样使原来基础好的学生越来越好,基础差的则越来越差。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课程改革
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是连续的体系。为了适应高中体育课程的变化,提出在高校实行学分与积分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与高中相衔接的选项教学体系;建立校内单项体育俱乐部;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等。体育新课程无论在课程的理念,还是教学组织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高中的体育选项教学,打破了原来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习。另一方面,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技术能力等开始分化。有研究表明,学生到了高中学段的体育兴趣越来越窄。
一、高中体育课程的理念
高中体育新课程提出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要求改革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等基本理念。要贯彻和落实体育新课程理念,就要求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实现突破。高中体育新课程很重要的特点是强调健康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发展,而这种意识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长期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1.从横向比较看,体育课程有不同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显著特点,那就是作用于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以程序性知识的传授、主要达到运动技能的掌握而有别于学校其他以陈述性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它的特点主要在于:第一,必须介入实践,体育的学习侧重于运动技能习得,具有程序性知识的基本特征;第二,身体活动的特殊性,是有别于书写的、全身性的大肌肉群的身体活动,具有动态开放性的特点;第三,身体活动的目的性,与劳动的身体活动目的全然不同:体育课程主旨归于具有生理意义的物质性的身体改善之上,价值是内在的、属人的;而劳动虽然也是运动技能习得的介质,但身体活动的价值指向是对象性的,是外在于人本身之外的、属物的。
2.从体育学科本身看,体育是以提升人的物质属性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主旨的改造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以提升人的物质属性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主旨”是体育的“种差”,是不同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反映出体育的本质,从而使体育课程表现出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这一特点使体育课程在学校范围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
三、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
高中体育课程改变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统管过细,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实现传统的内容统领教学向目标统领教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课程只是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设定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可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科学地利用现实资源进行教学,以实现既定目标。这就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使得体育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等呈多元化发展。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定,在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在高中段修完11学分,除了2个必修学分以外,其它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等选择运动项目。课改后学生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运动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对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选项教学后,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趋于单一,另一个变化趋势是运动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教学仅是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它并不舍课程的设计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按照这样的定义,实施课程改革要比实施教学改革深刻得多。
四、学生学习方式变化
体育新课程要求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空间。教师更多地创造学习情景,帮助和强化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效果。学习方式的改变不只是单纯教学手段的变革,而是整个课程体系,包括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影响教学的要素都要与之相适应。身体健康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必须不断地满足自己身体健康的需要,方能论及一切与前途、命运相关的发展事宜。对身体健康的需要,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表现出与人的物质存在相联系的某种依赖性,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需要,是人或主体的一种客观现实的状态,它反映了学生发展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客观要求。体育课程的属性与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体现出体育课程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价值。
总之,高中学段是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爱好的敏感期。是培养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擅长的关键阶段。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按兴趣选择分类上体育课,有利于体育特长的培养,教师便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突破了班级体育教学的束缚。
【参考文献】
[1]郑汉,ZHENG Han.《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体育学刊.2009,(16):1.
[2]肖建忠,谭华,何鸿涛.《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特点及规律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学校体育.2006,(11).
[3]学位论文.李冬梅.《论中国现代普通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2006.
[4]姜达雏.《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2:88―91.
[5]刘晋,邓日桑,王素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体育学刊.2001,(8):4.
(1.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体育组,江苏 苏州215021;2.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体育组,江苏 扬州;225002;3. 扬州市竹西中学 体育组,江苏 扬州;225002)
摘要:面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了美国“SPARK”课程教学过程及相应特点,借鉴美国“SPARK”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SPARK课程;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22-04
Construction of Sport Course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ased on SPARK Course in U.S.
LI Chengyue1, DENG Lin2, WANG Fujun3
(1. Sport Group, Suzhou Industry Zone Xingwan School, Suzhou 215021, China;
2. Sport Group, Affiliated Secondary School of Yangzhou Univ., Yangzhou 225002, China;
3. Sport Group, Yangzhou Zhuxi Secondary School, Yangzhou 22500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P.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e SPARK cours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features of SPARK course in U.S. and the experience of SPARK course in U.S. The paper propose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P.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Key words: SPARK cours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ports course; teaching model
目前,全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改革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开展得如火如荼,但还是出现了“学生喜欢活动但不愿意来上体育课”、“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学生运动能力逐年下降”等诸多现象。对于上述“症状表现”,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认真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减少甚至避免上述“症状”的出现。而美国的体育课程——SPARK课程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其教学理念在于提高学生体育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将快乐体育融合于体能、技能的练习中,达到预防儿童肥胖,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认识和理解美国SPARK课程基础上,结合其开发和实施的经验, 从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入手,以期能对我国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美国“SPARK”课程的概念解析
1.1“SPARK”课程概念
“SPARK”课程的全称叫“The Sports 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具有健身、娱乐、游戏的儿童体育项目)”。“SPARK”课程项目是1989年6月开始于美国的一项全国性体育教育运动,专门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评奖研究。1993年该项目被授予“官员荣誉奖”,并成为美国联邦教育部建议推广的示范项目。目前全美共有22个州的3500多所学校参与了该项体育课程研究,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这一研究的认可度也相当高。
1.2“SPARK”课程构成
“SPARK”课的主要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 “SPARK”是要把学生在校的各类体育活动(体育课,各类社团活动等)从“一般状态”提高到“充足状态”,学生的各种体育类活动总时间占学校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第二部分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学生自主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加长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形成圆融、有趣、开放的课堂;第三部分是培养学生业余时间在校外进行体育运动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健康和作息习惯。
1.3“SPARK”课程目标
“SPARK”课程目标是: (1)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上课方法及展示方式;(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建设,吸收最新的学术理念,并理论结合实际应用于教学;(3)增加学生校内体育活动的时间,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的机会;(4)优化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使之更符合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需要。
同时,“SPARK”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达到:(1)增加健康,增强体质;(2)掌握基本体育运动技巧,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完成练习,同时体会到一种成就感;(3)在运动中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2“SPARK”课程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2.1“SPARK”课程中学校体育课程的结构
美国的体育课是通过较多的体育运动来提高课堂中学生活动时间的比例,减少学生的“听讲时间”,尽量做到“少说多练”。课程板块又分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与健康计划三个部分。“SPARK”体育课程年度计划是由若干个单元组成,每个教学单元有12节课,每周3节,共4周完成。每节课总时间为30min,分为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活动两部分(见表1)。
2.2“SPARK”课程中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
从上文的课程结构中可知“SPARK”课程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总是既选择有益于健康的体育活动,又选择与竞技体育活动有关的内容,并将两类教学内容组成“双教材”。比如以一个高年段(3-6年级)的教学内容为例,分为两个教学内容:将跳绳、合作游戏、拓展练习、有氧慢跑、健身操等侧重于提高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运动技巧能力的分为教学内容一;将篮球、足球、田径等帮助孩子获得运动技能的竞技项目分为教学内容二。“SPARK”将教学内容一统称为课程一,将教学内容二统称为课程二,每个运动项目均安排四周的练习时间,每节课两个教学内容互相排列,如表2所示。
2.3“SPARK”体育课堂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程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练习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该过程是围绕各个教学任务而展开的。“SPARK”课程的教学程序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阶段,其中基本部分是课程教学过程的主要阶段,如图1所示。
2.3.1开始部分
在“SPARK”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由两名老师在按照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后分为两个内容。一般是准备活动阶段在其中一名老师带领下一起完成,布置场地、器材方面的内容则交给另一位老师完成。常用的准备活动有“慢跑、低强度的游戏、有氧操等”,准备活动的内容基本根据主教材而定,比如,主教材是投掷,那么,教师就组织学生提前准备好器材做类似“打纸炮”的游戏,或者通过鞭打及双臂前后大绕环动作来进行准备活动的练习。
2.3.2基本部分
“SPARK”课程的基本部分分为两个主要内容,即与人体全面综合素质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与各项目运动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两位教师协同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如上图所示,主教材分为跳绳和篮球,两个教材不分先后顺序,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再分为A1、A2、B1、B2 4个小组。上课时A1和B1的学生跟教师A学习跳绳,教师B教授A2、B2学生篮球运动技能,15min之后,学生互换教学组别,但是教师A和B的教学内容保持不变。这种每位教师发挥自己教学专长的协同教学方式,对教学效能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2.3.3结束部分
“SPARK”结束部分的放松一般采用慢跑和拉伸练习。拉伸练习主要是对颈部、手臂、肩部、腰部、大小腿等身体主要部分进行放松。“SPARK”课的放松部分可以让学生一起做,也可以由两名老师各自带学生做。在放松的过程中教师会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并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点评,表扬优秀学生,并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等。
2.4“SPARK”体育课堂教学条件
“SPARK”课堂教学是典型的“双教材”特点,但每一个教学模式都不能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学生,“SPARK”课程明确指出“SPARK体育课堂给9-12学龄段的学生提供各项适合他们的运动技能。”“SPARK”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精选出来的,其内容“不管场地大小、器材多少,均能适应任何教学环境,适合在各个学校开展”。同时,“SPARK”课程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评估了师生的能力,要在快乐中进行体育教学,不给师生双方太大的压力。
2.5“SPARK”体育课堂教学形式与手段
2.5.1合作教学的运用
课堂内容的教学由两位教师同时完成,在准备活动阶段,两位教师就开始了分工协作,进入基本部分的主教材后,两人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对两个主教材进行教学活动,以此来减少其中一个内容的准备时间,通过分工合作高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5.2课堂教学管理技巧
“SPARK”要求把两个教学内容用展板的形式带到上课区域。通过展板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基本技术要领,清楚地写出来并展示在学生面前,以精简课堂讲解的时间。
“SPARK”还要求教师培养一些学生小干部,帮助完成教学组织、保护帮助、取送器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了学生干部的辅助,教师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实现课程要求的“排队意识”,即能注意到学生用多长时间完成一次练习,多久能进行一次合作等等。知道如何将学生分组,高效地利用场地和器材来进行教学活动。
2.5.3教学内容二的组织框架
从图1、表1中不难看出,教学内容一是身体素质教学,教学内容二是运动技能教学。为了让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活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内容二被分为3种不同形式,即个人组、双人组和团体。每次的备课计划里都明确本课的分组形式,分组后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开展活动,不得随意变换组员。
3基于SPARK课程理念的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单元体系构建策略
美国的SPARK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范本依据。
3.1遵循“新课标”的基本精神
在构建基于“新课标”的体育课程过程中,任何创新行动都以遵循“新课标”的基本精神为前提。因为 “新课标”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是国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预测学生在校进行体育锻炼之后所应该达到的效果。所以,SPARK课程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也是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所能够接受的。研究者在开发SPARK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并且在操作层面实现不断“革新”。
3.2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
以SPARK课程为例,其在课程设计里包含很多适合学生在校外的课余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这让学生进一步对体育知识进行了巩固,延续了在课堂上的收获,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但这一切的保证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是爱运动、有时间运动、周围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这与美国群众体育高度发达、学校课程设置、人才方式的选拔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根据中国国情来看,大多数中国家庭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选用SPARK课程的内容显然不切实际,所以就有必要开发出真正适合学生需求的体育课程内容。
3.3关注一线教师的实践需求
多年来,在不断推进“新课标”的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都存在着同样的感受,即缺少了可以直接操作的课程载体,而他们在短时间内又没有能力去自主开发。这种现实中的两难就呼吁研究者去开发现实所需要的体育课程。另外SPARK课程中国化会有些“水土不适”,因此推进“新课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国的实情构建出适应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3.4关注复杂的学校自然情景
研究团队要长期在实验学校的真实情景中进行研究,通过收集一线教师对SPARK课程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于SPARK的感受、观察上课过程中的师生表现、甚至可以亲身体验课程等等。比如,SPARK课程在开始阶段的规则并不是通过口头传述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建立的,但这种方式是否适合中国学生、有无改进的空间等等,这些问题都只有在学校的自然常态课中才能被真实地体验到,从而构建出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
3.5创新体育课程的理论体系
首先,使用理论必要遵循“新课标”中的相关理论基础,例如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为构建体育课程提供了基本指导。除此之外,SPARK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某些基本理念也对课程构建提供支撑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次,在研究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的发展。想通过借鉴SPARK课程来产生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显然不合实际,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可能会对原有理论产生新的理解,从而促进原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4基于SPARK课程理念的我国中小学体育单次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4.1传统与现代体育教学项目相结合
我国虽然先后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但每次修订后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基本没什么变化,而“SPARK”课程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就具有独特的创新之处,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跳绳这个项目,在“SPARK”课程小学学段3-6年级的教学大纲中,跳绳单元共有16个学时,体育教师在传授学生基本跳法的情况下,还创造性地开发了双飞、体侧叉腿跳、两人交叉旋转跳等等。我们可以依据各个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一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通过改进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不但能传承悠久的体育传统文化,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我们的学校体育活动。
4.2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发展相结合
“SPARK”课程的教学内容一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教学内容二注重技能项目的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进行严格要求,每次课堂上的两个内容都必须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众所周知,体育课堂目标的完成,体能和技能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在身体素质提高的情况下技能项目也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如果提高技能项目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喜欢参与体育活动,通过更多的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际中,要使每节课确保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得到全面发展。
4.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和具有愉悦的心情
在体育课堂上,如果学生因成功地完成练习而拥有愉悦的心情,那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习兴趣。“SPARK”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给每位学生多次的挑战机会,如表2中第8周第3课跳绳和篮球,老师通常会设置“你能有几种姿势跳”、“两min计数跳”、“30s内多少次胸前传球或头上传球”这些挑战练习,对学生成功和愉悦心情的获得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当中,也应该多设计些挑战类练习,让学生尽可能多收获喜悦和成功感。
4.4把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加丰富多彩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如果一名教师一直采用一种方法教授学生,长期以往学生肯定会出现“审美疲劳”。在“SPARK”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练习体育教师都应尽可能开发出多种练习形式,例如,篮球传接球这一内容,就有双手胸前传接球、头上传球、单手击地传球和短距离传球4种练习方法。这样将单一的教学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进行展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5注重组合技能练习项目的教学
“SPARK”课程中的篮球教学,在传接球教学这一单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传接球的技术方法,这样可以更快地适应并进入实战教学。而目前我国的篮球传接球教学是一节课一种传球方法,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学生的技能并没有比国外高,只是单纯增加了技术教学的时间。因此,需要借鉴美国的做法,缩短教学时间,通过成套组合技术教学的增加,提供课内比赛平台,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由此产生学习技能的渴望。
4.6合理搭配教学内容
“SPARK”课程要求一节课两个教学内容,但是这两个内容不是随意搭配的。主教材确定后,还需围绕教材搭配相应的辅助内容,这样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全面发展。另外,搭配的辅助教材还要考虑与整节课各个环节是否相适应,所以教学内容的搭配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国鹏,梁龙旭.对“SPARK”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4):23-26.
[2] 范晓萍,王晓赞,王健,等.美国SPARK课程对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2):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