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8 14:4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27-02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教师是教育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必须受到重视,才能够响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因此为师范院校或者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刻不容缓,其课程目的是使师范生能够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能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使师范生具备信息社会教师的基本技能。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约束
在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在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要求所有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就必须满足《标准》中的要求,具备相应的素质,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能。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目标明确,就是要培养《标准》中要求的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因此,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受《标准》约束,从《标准》要求的四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体系,重点培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讲授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让教育技术为“新课改”服务。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突显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基于主题的学习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基于主题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就一个或多个结构化话题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现代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现代教学传播理论、现代媒体理论、远程教育理论、计算机理论与网络理论等,可以把这些理论分成多个教学主题,形成多个主题知识树,知识与知识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同时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就这些主题知识块跟他们的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中,这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基于案例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形式去呈现教学内容,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教学内容典型化,引起学生的思考。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在给学生讲授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时,可以利用大量的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的利与弊,借助案例教学,学习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知识。当然,也可以从技术的角度入手,利用案例教学法分析传统课程和信息化整合后的课程的不同,得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这都将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指明方向,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做出贡献。
3.项目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担负着培养当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新型教师的重大使命,因此实验教学不容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更不能忽视。项目教学法是指依托于某一个教学项目,也就是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项目,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4.基于设计的学习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基于设计的学习是指在真实问题和真实环境中,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以真实性为出发点,运用设计方法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基于设计的学习运用的更为普遍。例如具体软件的学习――动画的学习、视频编辑的学习、音频处理的学习、图片的获取与处理、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等,都在运用基于设计的学习,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素材的设计与处理,有时可能会包括多个软件的学习,以真实问题为出发点,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5.任务驱动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使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利用技术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以通过案例介绍软件如何操作,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可以采用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课件的制作,让学生课下进行探究、学习和练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三、课程教学环境的搭建应符合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环境的设置与建设应该满足教学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各种不同的教学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和现代媒体与教学的整合。应该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综合运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实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真正的和学科教学实现整合。以这样的思路搭建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是集成了多个软件媒体和硬件媒体的优势,避免了它们的缺陷,能够真正的做到优化教学。同时,环境的搭建是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而设置,环境的搭建要符合课程特点,符合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应体现多元化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的评价,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理论基础、基本概念、现代教学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内容。二是技能类知识的评价,主要包括硬件媒体的操作与维护、软件媒体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技术知识。例如视觉媒体的操作、听觉媒体的操作、视听觉媒体的运用和多媒体的运用、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教学案例、利用图像加工处理软件设计并合成教学图像、利用多媒体集成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等。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评价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观性评价与客观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评价的重点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之后,实时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技能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变化,以及学习本课程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变化,体现多元评价。
五、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面对不同的师范专业,不同的学生群体,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使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学科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和教学评价入手,分析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逐步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切实达到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目的和宗旨,为他们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实现该课程的开设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水香.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的规划与设计[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1):88-92.
论文摘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时推进我国教育深化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积极意义通过对我国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普遮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实施途径.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而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技术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全面提高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未来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基地”,在师范生中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何结合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来加强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是当前各高等师范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公共课,在师范生中进行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相关技能的培养,成为师范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主要途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同时也落实了部分高校信息技术培训和普及问题,提高了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媒体操作技能.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1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不足,媒体设备数量有限,部分课程内容只限于观摩、介绍,不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践的需要.媒体设备更新滞后,导致教师和书本上提到的先进媒体或一些新功能新配置只能以展示图片或功能介绍的形式从表面和形式上让学生去了解,无法实现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培养能力的真正目的.
1.2大部分师范院校以选修的形式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有的学校甚至不根据文科和理科甚至专业来分班教学,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础参差不齐,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较大,而不能够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学科应用需要来进行针对性的深人学习和指导,制约了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1.3各学校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媒体操作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程内容相差较大,有的学校侧重计算机常用软件知识的培养,有的学校侧重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有的学校仅侧重媒体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这门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误区.
1.4当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来实施,导致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相分离、割裂的现象阎.同时,学校整体也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之间割裂并存的现象,不利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实施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当今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武器.可见,把握好师范院校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成功教学的意义重大.在深人分析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师范院校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2.1正确定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任务和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多.当前一些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将教育技术理论相关的教学内容缩小,加大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一些媒体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力度,使得许多学生误以为教育技术主要涉及媒体应用的实践技巧,轻视媒体运用背后的支撑理念,忽视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正确把握.从而制约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平衡发展.
那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呢?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间,该标准的建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也为高等院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培养的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_该标准分别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和要求,笔者认为,在当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三方面的知识能力培养,并全面渗透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方面的指标,使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呈现出既分离又融合的形式,从而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2.2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之前,通常要求学生已修 完教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基础等三门先导课程.在此基础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应重点围绕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三大模块来教学其中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应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思维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三个重要理论来开展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再贯穿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和所涉及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讲授这样,既能满足少学时内包容重要的理论知识讲授需要的同时,又能突出教育技术学科区别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特色;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教学主要包括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使用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制作等技能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通常以实践操作为主,强调现有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使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反思能力,正确理解技术和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的重点是在前两大模块知识的学习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结合各种优秀的整合案例和学生的学科特点和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提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2.3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贯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反思
目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普遍存在着以传统教学方式来讲授和介绍新型教学模式的现象,这给学生灌输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所提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具体应用和实施只能单纯建立在理论推导和凭空想象上,甚至部分学生开始对教师所讲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可操作性和具体实施策略提出了质疑,导致学生在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手段的具体应用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模糊的认识甚至误区.比如,教师课堂中讲授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主题式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很多不同的最新学习模式,但是在真正的课堂中却很少用到它,这样学生只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这些新的学习模式的含义,而无法真正理解其运用背后的深远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和策略.因此,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改变的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真正的行动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为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反思中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真正内涵和深远意义创造有利的条件.
2.4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当前,不少师范院校仍然存在设备更新滞后,设备数量不足,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实际需要的情况.学校在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学生的硬件教学条件的同时还要提倡现有设备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重组,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可以借助免费网络资源(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网站资源、教育技术通讯、中小学学科资源网站)和网络平台(如,博克、免费论坛、MOODEL)等来建立学习资源库.该资源库的建设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教学模块来逐步完善.通过一轮又一轮班级学生们的作品来不断扩充优秀案例和学习资源,并进行适当的填补和更新,进行合理的知识管理,逐渐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协作交流活动来完善软件资源的建设.学生们不仅是学习者还作为学习的主人来承担部分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建设任务.这样的学习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扩展提供帮助,还能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2.5通过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营造全校范围内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氛围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教育信息生态_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够仅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能力的发展还需要实践和体验,文化氛围中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种实践和体验需要建立在学校范围内的教育信息生态的基础之上.这种学校范围内的教育信息生态应满足:一是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师范生在教育技术条件下进行体验式学习,培养他们应用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专业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二是借助校园网和网络平台等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学习共同体,把优秀的资源和课件、案例等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重组,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和协作交流扩展知识的平台;三是在整个学校管理体制上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渗透,鼓励各种学校活动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打破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之间割裂并存的现象,成为整个师范院校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最终实现学校信息生态中教育技术的消融.
关键词:自考生;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
作者:王建虎,古丽娜·玉素甫(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小学教育专业是新疆自考热门专业之一,仅新疆某知名社会助学民办学校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招收的小学教育专业自考生总数近800人,为新疆教育师资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随着新疆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疆教育的迅猛发展,基础教育对合格教师的刚性需求呈增长趋势,客观上刺激了越来越多的自考生投入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里来,关注和探索这些学生的专业成长是新疆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自考小学教育专业考试科目加入师范生必修课之一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来,对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也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说,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对新疆小学教育专业自考生的师范生素养提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推进,教育技术课程因各种原因逐渐成为教师与学生感到较为困难、吃力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诸多自考科目中被许多学生认为是最难通过,且感觉有些失望的一门课程。笔者从自己的近7年自考生“现代教育技术”助学实践困惑出发,就新疆小学教育专业自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的途径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新疆小学教育专业自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课作为普通师范类院校的师范类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自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在每年的4月进行,7月还有一次补报补考机会,这就意味着自考者每年至少有一次的考试。尽管如此,学生的考试效果并不如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屡遭尴尬,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越来越呈现出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
(一)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脱离了既定的专业标准规划
目前,自考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所遵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4月制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自学考试大纲》(以下简称“1999大纲”)。1999大纲详细规定了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未来教师需要系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目标是为了“培养考生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要使“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教学媒体的基本特性、教育应用,掌握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新要求”[1]。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广大教师具有合格的应用教育技术的专业技能[2]。标准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每个标准同时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维度对教学人员提出了要求。较之1999大纲,2004年的标准更能反映我国对教育技术课程的准确定位。1999年的教育技术课程在专科阶段的小教专业是选修课,并将其与微型计算机应用基础并列以供选择,很显然,教育技术在自考小教专科还不足以成为“当代教育的制高点”(陈至立),并不是小教专业的必要条件。同时,从1999大纲看出,教育技术能力目标维度主要采用布鲁姆的目标分类体系,而标准则采用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四维分类,在不同的分类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已迥然不同,继续使用1999大纲很显然脱离了教育部既定的专业标准规划。
(二)现行教材内容体例背离了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行的教材内容体例是根据1999大纲编撰而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我国教育技术界对现行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教材围绕“教育技术概念”体系、“教学媒体”和“教学设计”等三个部分展开。毋庸置疑,这三部分内容,至今依然是教育技术的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尤其是第三部分“教学设计”的教学普遍得到学生的喜欢和认可。然而概观整部教材的教学,作为自考生考本的教材却不能全部让学习者买账。例如,在助学过程中就有学习者说:“初听现代教育技术,眼前一亮,但随着学习的推进,不禁失望,现代教育技术并不现代”,“它和许多乏味的课程一样,很难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与笔者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后学生说“时间好快,期望下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行教材内容体例安排大而全,仅第一和第二章就出现教育技术概念14个左右,使得教材囿于概念的界定与罗列。教材内容的陈旧,让课程总是活在枯燥而非鲜活的历史里,例如,在讲到“投影视觉媒体”时,学生们面对教材上的投影器直发呆,问其原因,答曰:“似乎在老电影里见过……”幻灯片、照相机的原理和使用更是纸上讲技能,学生会问:“我们将来会用到它们吗?”还有诸如电视系统的连接、电视机及录音机的原理、电视系统连接、软盘,window98操作系统以及每种媒体后大篇幅的优缺点等,都很难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应用的情景,脱离学生现在及未来工作的实际,在学生屈服于考试命题者对此类知识的乐此不疲时,学习者必然会产生厌恶的情绪,更别说带着兴趣和热情去学习探索及创新了。“知识是过时了,但是考试会考,所以你们得记”,这句话成为笔者在助学复习时被质疑时无奈的选择。因此,自考教育技术已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背离了“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规范应用”[3]的新人才培养要求。
(三)以应试为目标的助学偏离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心
教育部考试中心为了进一步规范教育技术的行业标准,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于2006年4月推出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教学人员考试大纲》,强调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规范应用为目的,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认证体系,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最终实现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4]。很显然,该大纲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重要目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有效而规范,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施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而是在于造就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教师。但是在“以一考定成绩”的培养格局不能创新的背景下,追求应试和成绩必然成为助学教师和学生的无奈选择。同时实践部分的考核也逐渐简化,降低并异化为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力的考核。笔试和实践考试都偏离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心。笔者曾经试图在新课助学前期介绍引入新的课程内容及新技术培养,因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动手,纸上谈技术,PPT上讲技能,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能力上不去,从一开始的新鲜降回了原点,紧张的复习更加淡化了学生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重视及学习的积极性。
(四)贫乏的资源环境远离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属性
现代教育技术之所以现代,一方面是理论的现代,而另一方面是技术的现代。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属性告诉我们,教育技术的教学是有一定的资源环境要求的,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然而,笔者在参观调研了新疆几所小学教育专业助考学校后看到:大部分学校或者助学机构的教学是在普通教室进行的。自考生所占有的最有利的资源就是大部分教师是正在就读的硕士研究生,即人力资源。教学所需的硬件环境,即使有,教育技术课程能够加以利用的机会和时间也是有限的,技术的习得只能让位于各式各样的讲座或者活动,生均资源是比较匮乏的。
二、原因剖析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5]。当滞后的大纲、教材、被扭曲了的助学及不对称的资源配置综合支撑着教育技术课程的实施时,小教专业自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堪忧,该课程逐渐走出我们当初设置该课程的初衷并落后于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制度的原因,也有现实的人为的原因,只有准确地定位和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为我们制定相应的对策找到依据。
(一)自考教育游离于高校教育之外,导致目标制定滞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分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等三大内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对自学教育的定位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科(基础课)、本科等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要求相一致”[6]。小教自考在新疆采用的是主考院校负责、社会助学及自考中心相结合的方式,但高等学校在介入自考教育时,并没有将其当做正规学校教育看待,而是将其圈起来,设立诸如成教学院、网络学院之类的机构,实际上是将自学考试置于正规教育的体系之外,当高等教育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时,自考教育的改革往往被搁置起来。当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发生改变时,并不能引起自考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的主动变革,目标的滞后也就理所当然,这也导致教材内容更新的不及时。
(二)教材的更新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机制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教材更新是教育改革推进的必然结果。现行教材的内容陈旧落后,缺乏时代性、国际性和最新的教育思想和信息,理论缺乏应用的实际土壤,这正是因为教材的更新缺少长效运行机制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造成的。教材,尤其是应用很强的现代教育技术类教程,不同于著作,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有其生命周期,适时地更新教材也是保持现代教育技术之现代性的重要保证。
(三)助学组织唯考试而教学,缺乏话语权和自我创新力
笔者通过助学实践发现,当社会助学组织将自考生集中进行助学教学时往往能让自学者找到学习的集体归属感,中途退学及完全自我学习的自学者普遍感觉学习困难,这说明助学机构在组织自学者学习方面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实质上,助学组织已承担起了正规高校教育的大部分角色,如教书育人、组织就业等。因缺乏政策制定的话语权和学历授予的资质,往往是助学机构处境尴尬,教学缺乏自主权。当教育技术的课程实施对助学机构提出环境诸如实验设备、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时、助学机构并不能自信创新、独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新路,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考试依然是其原点和终点。在“唯考试论成败”的现实面前,助学机构只能选择服从。以应试能力为核心,以高效通过考试为重点,以顺利毕业为目标的助学现状是必然的归宿。
(四)高校在改革中独享现代教育资源,缺乏社会服务及资源协调能力
正规高校一方面掌握着自学考试的生杀大权,同时又在教育改革中独享着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社会助学机构与自考者相对处于弱势。国家教育改革投入的大量现代教育资源,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所需的资源,并不会因为哪一个机构在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而自动流向该处。私营、民办的身份和属性使其发展缺乏了很多底气。与此同时,正规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也没有发掘和彰显其公共的属性,社会服务意识的狭隘,各自封闭的资源利用以及资源配置及协调能力的不足,使得在培养小教自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时无法形成合力,最终结果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需要“回笼教育”的“半成品教师”。
三、应对策略
现实的困境并不能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的成长,尤其是当前新疆正处于全疆人民投入在跨越式发展的大好背景下。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为新疆描绘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蓝图,而跨越式发展和长治教育基础在教育,关键是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还提出要以人为本,“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来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7]。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教育课程、高效的教学、掌握先进技术的教师、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等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教育技术学就是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研究的。可见本课程对当前新疆教育的重要性。
新疆的基础教育领域正缺少大量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懂得和善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双语人才,这对自考小教专业的发展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笔者认为,自考小教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地方,抓住机遇,及时改革,具体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积极构建适应新疆的小教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
小学教育专业的自考教育“无论是从其特点,还是从其定位看,它都不可能,也不宜把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才是它的发展方向”[8]。职业标准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核的基本依据,也是设计新型课程的首要环节。标准相对于教师而言是施教的依据,相对学生则是指南。民族地区教育因其复杂的背景,其评价体系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存在地方适应问题。目前,试行的2004《标准》可以作为构建性的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以下简称“新标准”)的蓝本和依据。新标准应基于新疆特殊的发展时期和地域文化背景。在能力指标设计上,尽可能多地考虑新疆本地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因地制宜地增加一些符合新疆信息化教育的能力要求,如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应用能力水平、双语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共享及使用等,力求新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既能与全国保持同步,又能突出特色,服务于本地的教育的发展。
(二)多元参与,采用更加灵活的教材编制途径更新教材
在教育部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标准以后,有关部门根据其编写的《教学人员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初级》,组织专家出版了两套试用教材。自考教材由于其特殊性,目前还没能做到“一纲多本”,内容相对比较稳定和统一,这更加增加其编制的高要求和高质量。教材的编制可以多方参与,能够让专家、助学机构助学者、自考出生的小学教师、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专家共同提出新教材的编制意见。同样让教材既能反映标准的普遍要求,同时又能兼顾自考教育的特殊性及地方属性。同时,支持开发少数民族语言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源。此外,建议良好的教材更新和适应的长效运行机制,使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属性永葆现代。
(三)创新考核形式,重视小学教育师范生能力的考核
在教材更新的同时,考试机构及主管院校还必须改变以往重知识记忆轻实践的考核形式。在考核内容上,既要突显理论的价值,又要重视实践的意义。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利用命题的导向作用,对自考生的自学和社会助学进行导向。命题应该明确考核目标,考什么,怎么考及考的价值是什么必须明确,不能让考试者感到繁难复杂,出现比记忆、抠字眼或玩文字游戏及无助于学习者能力提升的无效考试。其次,重视能力的考核,规范和扶持有能力的助学组织为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创设条件、协调好助学组织的“利”和自考者的“力”的平衡,让自考者获得真正的能力。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的科学领域。教育技术包含“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的技术”两个方面:教育中的技术是指教育媒体所反映的技术。它包含每种媒体可能用来提供信息的手段,涉及到教育和训练中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传输技术,二是教育信息存贮与检索技术,三是教育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技术,四是教育信息的显示与拷贝技术。
教育的技术是指如何选用教材和教具,安排教学活动的计划、分组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方法、策略等问题。它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教育的技术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相比,更突出了“现代”二字,其目的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曾对教育技术作了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呢?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对象是“学习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学”而不在于“教”。学生应始终处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应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重点放在学员的“会学”和“学好”而不是教员的“教好”上。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越来越多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更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把重点放在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上。
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学、课堂教学。加强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知识、提高能力。有了完善、正规的学习资源,学生只要能和学习资源发生联系,就能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更加注重研究与实践的系统性。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爆炸”成为现实,面对众多的学习内容,只有系统地研究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优化学习过程,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而不至于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习知识的罗列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各个层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教”与“学”这一过程,包括教育规划、教学管理、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开发等各个领域都渗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全领域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关系
多少年来,军队院校传统的战术课教学改革一直是在一种既定的模式下,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改进、改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战术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1、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技术基础
现代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也就谈不上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大家知道,构建教学模式的基本成分有理论基础(包括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教学环境和资源(硬件、软件等)、教学活动及其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其中的许多因素都与教育技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等。没有技术进步的支撑,教育水平尤其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仅靠体制改革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应当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础环节来抓,要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就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技术基础。
2、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形成
教学模式是在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观念的综合作用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学校的基本教学模式目前有二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由于受教育手段的制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靠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凭的是“两只耳朵一双眼”,要想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又缺乏必要的技术基础。显然,这种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对高技术条件下中级指挥员培养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单一和呆板,非常不相适应,必须加以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但它需要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好为此提供了这一条件,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水平与进程,将直接影响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3、现代教育技术将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一是阅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阅读方式是纯粹的文字阅读,后来,电视机、录像机的出现,使得阅读方式扩大到了视频阅读,有了活动的图像,也有了可以听见的声音。现在,电子出版物向人们展示出全新的、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除了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还可以在资料库中进行检索式阅读。
二是练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练习方式是用笔在纸上进行的纯理论的练习或利用实物进行的辅练习,现在的练习方式在传统方式之外,还有多媒体交互式练习、网络互通练习,甚至在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模拟仿真练习等。
三是交流方式的变革。传统的交流方式是通过纸、笔、口、耳进行直接的交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可以互在不见面,互不相识的情况下进行实时的、有当面交流效果的交流。
四是考核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要集体进行、统一行动,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学生的考核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纸上的、口上的、多媒体上的或网络上的等等,考核的时机也可以根据学生各自学习情况进行,而不必全体学生统一进行。
4、现代教育技术将带来教材样式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给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制带来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可以使“专家诊断式”的教材、“智能化”的教材、“开放式”的教材、“可扩充式”的教材、“可编组式”的教材等成为现实,使静止的、封闭的、模式化的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
三、构建战术课新型教学模式的方法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的综合体现。
战术课是教学学科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战术课教学模式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
战术课教学模式设计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分析学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第二,设计、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
第三,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的方式。
由于战术课授课形式的多样性,所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战术课教学模式设计就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学为中心”,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设计:
1、对于理论课程,实行教导模式。教导模式就是以教师讲授与提示为主,辅以课堂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模式。理论课程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逻辑性,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基本概念、原理及各种论证有较深刻的理解。采用教导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重点地、系统地阐述知识,受教育者可以用较少的精力,获取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把握课程的学习重点,因此,教师的讲授是完全必要的。同时,由于战术课程通常没有过多的深奥道理要理解,所以,教师讲授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提示到要点即可。作为对理论讲解的辅助方式,应利用各种媒体的组合方式,如广播、电视、网络、幻灯等,对理论讲解内容进行战例演示、逻辑分析等。
2、对于想定课程,实行辅导模式。以学生独立学习与作业为主,辅以教师的作业指导。想定课程,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也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能力,应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作业为主,教师在这里只是起辅导作用,帮助、指导学生完成想定作业。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应发挥各种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开展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式教学方式。
3、对于演练课程,实行咨询模式。咨询模式就是利用教员与媒体的信息优势,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咨询,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咨询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战术演练课程,是军事教学中一项比较特殊的课程,由于缺乏合适和必要的演练环境与条件,演练课程往往成为一种游戏式的工作,演练的结果往往是对演习计划的一种具体操作,达不到真正的演练效果。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学员可以在教员的指导下,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资料与信息,并完成各种演练科目。通过网上演练,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环境下的战役战术背景,使大家在网络上看到接近于演练需要的环境,同时,网上演练还可以使大家近似于实时地进行相互间的协作。
4、对于野外课程,实行教导模式与咨询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野外现场讲解为主。野外课的教学往往需要较为广阔的模拟战场环境,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员往往不能全面地了解作战所需的各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事先通过各种媒体,为学员提供有关的地理、社会、作战资源等情况,使学员对相关作战信息有大致的了解,现地教学时,可以利用有线与无线网络系统对野外教学学生进行远距离资源共享与情况处置,并使分布于各教学点的教员与学员可以实现交互式的指导与咨询以及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与学习交流。
5、对于考试考核,实行主题模式。主题模式就是确立考试主题,使学员在该主题下自主地完成各种考试内容,而不拘泥于教科书的条条框框。考试内容集中在某一主题范围内,而不仅仅是某一课程、某一教材上。考试方式应实行灵活的能力考核与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考核,破除原来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在传统考核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个别化交互式的考试,让每个学生依据自已的学习水平、学习进度进行独立式考试,而不仅仅进行全体集中式的考试,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范围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能力学生也将会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战术课新型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模式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以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着力于追求全体学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注意:
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造可参与性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获得知识和能力。
②重视发展个性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用于传授知识,还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③注意培养学生认识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等途径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继续学习能力。
2、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当今有许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可以借鉴与应用,如:布鲁纳的“建立结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姆的“确定目标,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优化方法,择优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生中心,参与学习”理论等。
3、要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六个方面的优势,促进教学深化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六个主要优势:一是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二是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三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四是教学信息的大客量储存。五是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六是教学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4、要重视教学过程要素中“媒体”要素的作用,并促进各要素作用的转变。教与学的活动过程简称“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通常要应用多种媒体,所以还应该加上“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要注意实现教学过程中这四个要素的转变。即:
①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②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信息社会的教育与过去相比较,无论是观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都将产生质的变化,这对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新要求。他们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理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以便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因此,在高校中给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使未来的教师具备较好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必要的。本文以闽江学院为例,分析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在后现代课程观视域下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研究。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本校该课程的教师在对传统的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根据具体的要求,提出新的教学方式,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贯彻。但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还是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教与学本末倒置
一切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师不是教学的引导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中,原本应该有的双向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跟在后面学习。这就导致学生亦步亦趋,最后摧毁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二)师生关系不协调
1 师生关系过于紧张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以严厉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不能沟通,导致了师生之间在心灵上的相互封闭。
2学生不够重视
对于师范生来说,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难与实际相联系。而课堂上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又过于难,很难掌握好这些技术。作为一门公共课,由于以上的难题,更加导致师范生对本门课程不重视。 (三)教学过程封闭 1教学内容统一化 本课程选用的是陈琳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材。对于不同专业学科的师范生,并没有针对性,都一视同仁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
2课时安排固定化
教师都是按部就班地按着相同教学进度表进行教学。本校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们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确定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2学时;第二章文字、图形、图像媒体及技术,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第三章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第四章动画媒体及其技术,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第五章视频媒体及其技术,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第六章媒体及其技术,4学时(讲授2学时、实验2学时);第七章多媒体教学环境及教学设计与评价,2学时。
(四)教学方法滞后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练习法进行的一边讲一边练习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效率相对比较高,但任课教师并没有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具体的专业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五)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方法简单化。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由平时成绩(10%)、实践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60%)三部分构成。我们可以从最终的成绩比例看出,本课程的成绩向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期末考试成绩倾斜,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平时表现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后现代课程观
多尔从生物学、物理学、哲学等理论中寻找灵感,对传统的以“泰勒模式”为典型的课程模式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后现代课程是生成的,并不是预先界定的;是不确定的,但却是有界限的。因此,多尔建构出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即丰富性( 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cursion)、严密性( rigor)。 (一)丰富性 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功能性或多重解释。他认为,学校中传授的主要学术性学科都有它们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以自己的方式显示丰富性。这种丰富性能创造各种领域以进行合作的、对话性质的探索。 (二)回归性 它是指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翻把这种回归性反思视为过程,提倡回归性的课程;并指出回归性课程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每个终点就是一个新的起点,每个起点来自于前一个终点。因此,这种课程自然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三)关联性 联系的概念对后现代转变性课程在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方面和文化方面。前者可以称为是课程中的联系,后者则可以称为是除课程以外的联系。
(四)严密性
严密性是多尔“4R”标准中最重要的,它汲取了对现代主义来说是陌生的成分,即解释性与不确定性。其作用在于避免转变性课程滑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多尔强调不要过早或最终以一种观点的正确而结束课程,而是要将所有的观点投入多种组合之中。
三 “4R”: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思维框架
从后现代课程观的“4R”标准出发,我们可以推演或者映射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思维框架,使其作为教师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启示或引导。
(一)丰富性:开发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统一成一个标准,忽视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和差异性。首先,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应具有动态性,随着时间与空间的移动,整个时代都在变化,更何况是一门课程;其次,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专业性质来规划具体的教学内容;最后,对于课程本身来说,具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因此也应该要以自己的方式来丰富性地解释。
(二)回归性:破除传统教师主导,建构新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里,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地对话,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舍弃目前课堂里普遍出现的教师是权威、主导者、主动者的情况,而应该是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本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是要当好主导者,将学生面对的具体实际的疑惑进行讨论,并且不要急于做出结论,而要加以引导,诱发学生找到真正的答案;其次,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当中,本身也是学习的主体,从教学中吸取经验,进行教学反思,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学生在教师的教,教师又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得到经验,循环往复,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新起点,不断地有新终点,回归于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共同得到成长。
(三)关联性:重新有机地整合教与学的关系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关联性,它包含教育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内容。教育方面即是课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而文化方面则为课程教学内容以外的知识。传统的课堂一般只教授了教育方面的内容,很少会关联到文化方面的知识点。因此,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说:要让学生学习课本中、教学大纲中既定的知识点,教师还要搜集大量的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具体实际的材料、案例教授给以学生。重新有机地整合教与学的内容,不再单单只学习课本内容。
(四)严密性:探索新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中职教学 计算机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20-02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众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教育领域而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必然能够(事实上已经)促进教育的极大发展。从教学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这把利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必将渐入佳境。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作用
按照有关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即把涵盖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手段组成的系统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②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体教学法;③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于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模拟音像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把这些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上已成为信息时代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引发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深刻革命。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如何进一步探索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构建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核心话题。另外,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即教育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2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创新与运用
我国的中等职业(以下简称中职)教育,历经多年,成果丰硕,但是现在却面临多重窘境:生源质量下降,就业形势严竣,社会声誉受损……究其原因,在外是受力于整个社会变革的冲击,在内却是自身教育的疲软乏力,其核心是教学质量的不尽人意。中职教育似乎急需一针强心剂。当然,党和政府在中职教育上现已给予必要的重视和行动,如实施免学费政策和助学金制度、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加强中职就业指导,等等。但是,身为中职人的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勤练内功,创新探索,以期在中职教学改革上有所作为。我们知道,新时期的中职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和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中职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到新式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
下面以中职计算机教学为例,从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两方面,谈谈在优化中职教学方面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2.1 推动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两个途径
2.1.1 教师要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和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运用于教学工作,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学习和具备现代信息素养,才能活学活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当今,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开发在内的、以计算机多媒体系统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职教师更应该站在信息时代的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学习的表率和标兵。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2 学生要转变被动“接受者”角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一般是以教师为主,着重于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讲授,自始至终都是教师主动传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学习的活力和能力。新式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主,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过程。教师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平台,并给予正确引导和适当帮助,学生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并通过巩固练习与相互合作,最终实现对计算机有关知识的有效掌握和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充分提高。对中职学生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系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条件,从而取得应有的学习成效。
2.2 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三个方法
[论文关键词]天津地区;教育技术能力;调查
为了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以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适应能力。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今后5一l0年内,教育迅速步入信息时代,因此,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与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就成了当前高校改革、发展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对天津地区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进行了小样本调查,并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共涉及天津地区5所高校9个专业共30名教师,年龄界于27岁至50岁之间,教龄从2年至20年不等,职称由初级、中级和副高构成,授课对象包括成教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发出问卷30份,收回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O份,有效率100%。高等院校要培养出符合时代的新型人才,必须注重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其中注重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教育技术的基本观点。教育技术基本观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与教师本身的关系,教育技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方面以及教育技术在推进教改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观点。而在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对此持积极态度,这说明作为高校教师,他们本身对教育技术在推进教改和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予以肯定,并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方面寄予了一定的希望,认为教育技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
2.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对教育技术恰当、正确应用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要扎实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明确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内涵及目标。但在调查过程中,仅有37%的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概念,大多数教师并不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他们对教育技术应用也只停留在不自觉的水平。而对于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达到掌握程度的教师仅占35%,这对教学极为不利。
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有2/3的教师未能够掌握课件的制作方法和过程,教师对媒体的驾驭能力不强,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教学手段落后,即使教师使用媒体教学,效果也一般,甚至因此降低了教学效果,干扰了教学秩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等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很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能力,它也属于应知应会的能力。在调查过程中得知,已有33%的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这说明在信息时代,学科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教学评价与反思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对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能够应用适当的技术和评价工具,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并且能够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绩效目标,这是新时期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但这项至关重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仍有63%的教师未掌握,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标程度,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教育的长期发展。
3.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天津地区属于我国的发达地区,从设备、技术到人才都相对优越,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高校教师仅对一些常规媒体的基本使用与操作,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网络上的信息检索与利用、传输及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比较熟悉,有88%的教师能够掌握。而对声音素材的编辑,视频、图形、图象的加工,动画、多媒体课件和网页的制作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对教学设计能力和评价方法的掌握仅达41%。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但是技能生疏使得教师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利于教育技术在高校的普及推广。
4.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调查显示,天津地区大多数高校教师仅偶尔使用媒体资源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完全不用的教师能占到30%,能主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设计的教师也仅有1/3,此结果~方面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不强,不能深入彻底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还有待于增强,以提高他们的应用水平。
在教学方法方面,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法和提问启发式教学法居多,占半数左右,使用活动探究式教学法的较少,仅有30%。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适用于所有教学的,他们各有优缺点,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与各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摒弃其缺点,发扬其优点。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对教学的评价及管理能力尤为关键,否则,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不彻底的,但调查显示仅有24%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这不符合信息化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
5.发展与创新。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发展与创新能力有利地保证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长效性,但调查显示,天津地区只有38%的高校教师经常注重这方面的积累,这是远远不够的。
二、思考
对于天津地区的重点高校教师,他们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信息环境和教学条件优异是普通地区高校所不能比拟的,而且教师本身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较高,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不能自觉应用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应有以下方面:
1.对教育改革与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认识不够。高校教育不应仅仅对教学大纲负责,更应面向社会,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他们如不能在短期内适应社会必将被淘汰。
若要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思想、敦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管理是不现实的,只有高校教育现代化,培养出的人才能现代化,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当然,对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但教学模式的改革才是关键点。多年来,在我国高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媒体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是灌输的内容。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无法成为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学改革要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构建即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教育技术所研究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可以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这种前提下,高校学科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
2.教师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水平较低。从调查结果看,虽然天津地区高校教师整体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但仍有部分教师在自觉地学习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努力将它们尽量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虽然他们是小部分(约30%左右),但说明教师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是缺乏专业的理论与技术指导,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学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他们自己能直接动手制作教学媒体,同时为他们提供急需的媒体资源和运用这些资源的环境、技术支持。
3.在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如何正确有效地应用成为关键。在这个问题上,应着重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这样才能摆脱为了“使用媒体而使用媒体”的现状,真正应用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使之成为认知的主体,从而将其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改革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维教学目标上。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以知识的灌输为主,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提高学习成绩。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应遵从科学的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都是很好的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就应该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师生角色,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撑
高效课堂建设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精心安排,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帮助,更需要师生的和谐、平等、互动。小学数学教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数学基本概念、方程问题、正比例反比例问题、折扣问题等。要想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内涵,需要教师科学引导,利用实物或者是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分析感知数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够深刻、彻底,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高效能,落实“生态课堂”理念。
比如,在进行“初步认识正负数和整数”的教学时,课前教师给学生安排自学任务,让学生结合生活课程资源、网络资源,教材信息进行自学,了解生活中的正负数含义和整数的概念。尤其是对负数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气温理解负数的含义,通过数轴认识正数、负数、零,进而理解整数的概念。上课时,让学生汇报自己学习的结果,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这种教学模式是在“生态课堂”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这为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也是落实“翻转课堂理念”“构建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突破教学难点,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手段保障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提供给了技术保障。教育技术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整合了优质的数学课程资源,活化知识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为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保障。
比如,在进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较为困难,教师针对具体实例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案例,如某城市一年内的月平均气温统计图、某小学近十年来学生人数的统计图、某个景区一年内每月接待游客人数的统计图等等。这些直观形象、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案例,揭示了统计图在生活中的用途,为今后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多媒体的使用为打造高校数学课堂提供强有力的手段保障,教给了学生一种统计的思想,这也是“大数据”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知、实践运用等能力的综合体验。国际经合组织将数学素养列为评价青少年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从小学阶段开始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感知和运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高效教学。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发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在进行“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展示,通过动画模拟,一个侧面、一个侧面地展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学生观察得也很仔细,但由于侧面较多,学生对展开后的图形理解较为困难,并不能深刻理解展开图的含义。通过教学实践,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这节课的学习。上课前每个学生拿来一个硬纸板制作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上课时,小组成员之间先讨论展开的技巧,从哪里开始展开,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平面图等。之后,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很多种展开的平面图。这一发现,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又将自己展开的图形进行折叠恢复成原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之间还可以交换展开图进行折叠围成原来的形状。在这一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本质,综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呈现丰富多彩的数学课程资源,尽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数学课程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本质,领悟数学内涵,提高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高丽静.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3).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具体表现在教材的内容上,注意与专业相结合。以经济类高等数学教材为例,已经注意到导数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概念的引入也注意到了以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例。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也注意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考核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1、在教学内容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性
从近几年出版的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材来看,它们基本上是分类出版的,大致分成经济类、理工类和其他。以经济类为例,一个经济管理类,就有几十个专业之多,每一个专业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是有一定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有所侧重,有所补充,而不能每一个专业都上同一个内容。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要进一步研究
尽管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并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利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是许多教师自己本身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十分有限,制作的课件和教学要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其次,由于高等数学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不能完全丢弃,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率最优化是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中又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课外辅导的方式还囿于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3、关注学生心理成长方面还做得不够
高职高专的学生尽管他们在中学时代也基本掌握了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但是由于他们在中学时代遭遇了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失败,对是否能学好高等数学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即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教学实践表明,有时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解决这一问题的知识,而是缺乏信心,过早地放弃了努力。
二、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注意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在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高等数学的教材,把今后要支撑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讲深、讲透,而关系不大的内容,在不影响课程的连续性的情况下则可以删去不讲,充分体现基础课程以够用为度的原则。专业课中涉及到的数学的那一部分内容,从数学的角度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高等数学的应用,一类是高等数学基本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对于前者,可以将这一部分内容经过适当的改编,作为高等数学教学的例题或习题;后者可以用来介绍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让学生很直观的认二是让学生逐步养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是在介绍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是当学生在学习其它的专业课时,不仅数学知识储备已经足够,而且对那一部分专业知识也有了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会鼓励他努力学好专业课。从这个角度来讲,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结合,不仅在知识点上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支撑,而且还提供了心理支持。
2、认真学习和研究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匹配
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师都参加了各种师资培训。例如,参加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高校教师资格培训、研究生班的学习、数学建模师资培训等,对丰富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教师们对这些方法的了解还不够,对部分数学工具软件还不够熟悉,课件制作技术还有待于提高。因此,教师们的培训还要继续。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自己积极的探索。对于数学工具软件教师自己要多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进而有所感悟,最后才谈得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对于课件的制作,可以多参考兄弟院校制作的课件,学习别人的构思,有好的东西还可以直接借鉴。他们的高等数学教学使用的课件就有许多可取之处。他们将高等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图形制成了具有交互功能的图形动画库。
3、在教学中渗透专业知识
如果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只是单一的讲授高等数学的理论和计算,没有与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好衔接,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对学生后继课程中需要用到的高等数学相关知识不是很了解。要改变这方面的不足,首先应与专业课程教师组建联合教研室,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
如机电类专业,第一堂课就引入电学中几个常用的函数; 在导数概念之后立即介绍电学中几个常用的变化率( 如电流强度) 模型的建立; 作为导数的应用,介绍最大输出功率的计算; 在积分部分,加入整流平均值以及功率的计算,等等。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知识,联合高等数学原理进行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后继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其次,应通过案例教学和数学实验,将理论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强化培养学生既会动脑更会动手的能力。
4、加强课堂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些老师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过于死板,完全按照书本进行讲授,语言不够生动,侧重于知识的讲授而不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要改变这种情况,要求教师注重问题的引入背景,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将复杂化为简单,树立学生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课堂教学坚持 多教 和 多问 的原则,精讲与提问相结合,并优化习题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采取双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问题中反馈教学的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
5、实行分层次、分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一些高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不分专业、不分层次,实行一刀切。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分层次、分专业教学非常必要。对纯数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严密性、系统性,并希望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以数学的应用和应用数学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中应加强习题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如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和应用技能。对偏向文科的学生,不需要把定理证明全讲,可以将形象化的内容加入,注意植入一些专业知识,既保证课程的趣味性,又保证课程的实用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东西,可以达到相对好的教学效。
模拟电路是物理学相关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其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实践操作相对比较复杂,因此要扎实地学好这门课,熟练地掌握这门技术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比较严峻的考验。尤其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模拟电路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变革着,作为这门学科的专业教师,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模拟电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电路分析计算能力、读图识别判定能力和简单电路设计能力,为将来的职业需求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那么,如何教好模拟电路这门课,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的同时,又能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作了如下思考:
一、利用基础课程理论,奠定学习基础
模拟电路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电路理论基础密不可分,如果离开了电路的基础理论,模拟电路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模拟电路学习而言,教师必须以电路的基本知识为抓手,引导学生逐步接触并深入学习模拟电子线路,在分析和求解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电路理论知识,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模拟电路的学习将会变得十分被动,学生的求知探知过程也会变得异常艰难。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具体的模拟电路教学内容,随时帮助学生对电路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及时唤起学生或许早已逝去的记忆,使他们的思维状态和认知领域尽快地适应即将接触的新知识,并能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会模拟电路新知识。例如在学习模拟电路中的放大电路一系列知识时,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先复习电路理论基础中的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基本定律、电路定理等理论知识,以此指导模拟电路的学习与探究,使得抽象的概念不再抽象,复杂的方法不再复杂,使得教学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二、利用实验操作活动,强化专业技能
模拟电路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所有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从理论推导的角度进行教学,但对于文化素质和数理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而言,无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们对所谓的专业理论并不是十分感兴趣,也没有能力理解和消化,充其量只是记住了一些概念和方法,而真正地要自己尝试着去完成,去解决,去实践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操作活动进行实践教学,将模拟电路知识设计成实验,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学习模拟电路知识,实现“做中学,乐中学”的目标。例如学极管单向导电性这一知识,我根据电路图设计了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连接电子器件,然后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掌握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实验操作活动,淡化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三、利用新旧知识联系,缩小认知跨度
模拟电路是以电路理论基础知识和电路基础知识为根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重以上三者之间的联系,就模拟电路课程本身而言,教师也应当注重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合理地捕捉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找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认知的跨度。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点,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教得相当费神,学生也会学得相当吃力,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以退为进的战略和螺旋式提升的原理开展教学,原本抽象的模拟电路知识就会瞬间变得容易了许多。我们知道:模拟电路教材大多涉及的是放大电路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谓是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电路前,先不急于开门见山,直捣黄龙,而可以由旧电路入手,巧妙地、逐步地演变成所要学习的一个新电路,使学生对新知识不再感到陌生,有效地化分了大难点,化解了小难点,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我们知道,模拟电路这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复杂抽象,理论知识比较系统严密,要真正地让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针对模拟电路知识的单一乏味性,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变革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多媒体课件以其强大的文字、图片呈现和声音、视频播放功能占据了现代教育手段的主导地位,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我们的模拟电路教学自然也不应该例外。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环节,我们可以摆脱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和介绍,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一般,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我们还可以利用视频展示台替代传统板书、教学挂图等,将相关资料或教师、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清晰地展示于大屏幕,让演示更客观明了,让互动更积极充分,让效果更完美满意。例如学习“放大电路的三种组态及其性能比较”这一课时,我就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放大电路的三种组态呈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观察区别,分析异同,同时将其性能特点以演示的形式进行实际比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特征,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知识探究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总之,作为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模拟电路,可以说是一门比较特殊却又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充分凸显模拟电路课程的实践性和价值性,帮助学生轻松快速、扎实有效地学好这门课,在重视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强化,从而为学生的职业需求和生存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历史教学必须遵循认识历史的基本规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首先就必须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段激发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里再现有关史实的具体情景,形成生动的历史观念,以便他们经过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确的认识。实施历史再现教学,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恐怕学生很难会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这时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忙。
一、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一个突出亮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求 “以老师的教为主”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历史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和电子白板教学的应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的帮助,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形成一种探索性,参与性,互动性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的展示来指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参与讨论,实现探究式学习。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获得信息的渠道少。信息技术平台的创设,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来思考和探索历史知识的奥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寻求答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寻未知,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信息素质的养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为农村历史教学开创新天地。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发源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 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而富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录像片段,多媒体课件等),一定会增强课堂的生动有趣性。反之,长年累月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会抹煞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探索问题的欲望,将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设备引进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通过历史再现把几百年前人或事件变成眼前的,无法理解的能够理解,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要好得多。这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愉快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优化历史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历史知识不仅很丰富,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
首先,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要注意这一特点,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等,我们可分专题到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次,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可增强历史的可信性,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我们还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它使声像并茂的历史场面多次再现,打造出历史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也有利于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同学们的情操。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将极大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憾。再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多维度地展现教学内容,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了学习新知的氛围,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便于攻破重点,化解难点。使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
四、通过视听感官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培养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倡导基于新“知识观、教学观”的课程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探究性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要以探究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面对疑问需要的不是教师的答案,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查阅资料、合作学习,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保证探究课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特别是对实验设计的准确性会逐步加强。喜欢探究是中学生的天性,利用这一天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创生物教学的新局面。生物课中许多实验,探究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学生自己准备这些材料即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实验、探究过程的理解,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实验、探究程序的逐渐掌握,教师开始实行只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自选、实验方案自己设计,教师帮助分析实验方案中的科学性与不科学性,严谨性与不严谨性,由此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实验方案的方法。不管表达流畅与否,尽量提供让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直至学生能够自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自行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数据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
二、生物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片面重视继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完全废除注入式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给学生做好榜样。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盲从,同时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扬民主,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外界条件。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研究性课题在生物课本中的出现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产物,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培养学生如何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大门的能力,决不是机械地传授教材知识,更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研究性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情感化”
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学中应从教学实际出发,适时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把握新课标下的教材。新的教材在整体结构上与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把握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特别对整个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要认真学习,只有把握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体会新教材的意境,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课改要求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课堂教学“情感化”,情景交融易升华,硬性的说教、批评教育往往引起逆反心理,效果事倍功半。
3.改变角色,注重学法指导,加强合作学习
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教学是否能真正交给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法指导是关键。学习活动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而思维则是学生学习中主要的智力活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从培养能力的素质出发,确立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学会正确思维,这就要我们改“灌输式”、“填鸭式”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优化了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更新了教学手段,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的前提下,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有了更大的保证。
5.通过各种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