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9 15:3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医药数字化解决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要承担起湖北在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必须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从供给侧发力,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产业新体系,厚植新优势,培育新动能,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和战略转型。
一、运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化工、钢铁、建材、纺织等是我省优势传统产业,也是现实的生产力,必须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推进升级改造和智能转型,不断提升生产率。
一是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通过更新设备、改善装置和技术工艺,实施节能减排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出台《加快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施重点技改示范工程,着力抓好100家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示范;推动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始终保持20%以上增长,增幅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精心组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去降补”精神,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当前主要从钢铁、煤炭产业入手,在前段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核实情况,建立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鼓励企业主动减量,优化存量,推进兼并重组,淘汰僵尸企业,为优质企业腾出市场和环境空间。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坚决完成国家下达的钢铁行业去产能任务,确保煤炭行业有序退出。从供给侧发力,从生产领域扩大有效供给,加强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不断增强我省工业持续增长动力。
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淘汰落后产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严格市场准入条件,着力化解水泥、平板玻璃、化肥、印染、电解铝等行业过剩产能。抓住实施“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加快优质过剩产能“走出去”。引导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省内优势产能转移,拓展化解过剩产能新途径。
二、打造新引擎,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
《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是我省推进工业强省建设的重大部署,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要推进“双九双十”行动方案,突出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发展,按照“1+X”体系制定规划和推进方案,策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大推进落实力度,推动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战略转型和跨越。
一是抓项目,落实推进载体。围绕十大重点领域,遴选有优势、有潜力、有前景的项目,配套建立与滚动实施十个重大项目包。大力推动武汉国家集成电路存储基地、高端新型显示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等一批带动性强的先进装备制造龙头项目,滚动储备实施一批重点制造业项目,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
二是抓基础,补齐产业短板。重点在光电子器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进行攻关,促进3D打印、激光增材、高速精密成型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完善首台(套)、首批次等政策,推动“四基”示范应用和新的领域推广。
三是抓平台,促进协同创新。选择光电子、数控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企业牵头、依托创新联盟、产业目标明确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成1家国家级、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瞄准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和创新联盟建设,提升产业协同创新和网络集成的能力。
四是抓融合,推动智能转型。着力推进智慧湖北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突出抓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建设,促进网络互联互通。突出抓好六大行动、十大工程和楚天云建设。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行柔性生产、大规模定制等生产模式,抓试点示范,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
五是抓对接,争取政策支持。研究跟进《中国制造2025》重大政策,突出重点工程、重点领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产业重大布局,突出光电子、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等领域,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和重大项目对接。加强与各地产业衔接与协调,突出抓好14个国家级、26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型工业化基地打造成先进制造的聚集区。
三、培育新动能,推动“互联网+制造”发展
加快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实施“互联网+制造业”和“互联网+小微企业”为重点,以湖北工业云平台为载体,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重点抓好500家试点示范企业和贯标对标企业,培育一批“数字企业”,打造一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二是实施“楚天云”建设。按照“1+4+N”总体架构,搭建全省统一的信息枢纽交换平台,迁移与整合省内各政务云、行业云等,形成全省统一的楚天云平台体系和大数据中心。
三是围绕装备、石化、船舶、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推进一批“互联网+制造”示范项目。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建立一批示范创业园、孵化园区。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在智能装备用量大的电子信息和汽车、船舶等行业,以及军民融合等特殊行业,开展智能装备的应用示范和系统集成服务。
四是大力推进生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围绕工业软件、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融资担保等大力发展生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积极创建省级生产业集聚区,引导先进制造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为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高端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新产业和新业态,依托我省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纺织、食品等优势支柱产业,培育扶持一批专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着力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开展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示范企业的创建工作,继续举办“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带动力。
四、增添新活力,推进改革创新
要素流动的速度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反映的是资源配置的效率,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该放的权坚决放开放到位,该管的事要坚决管住管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活力的加法,把省经信委打造成全国省级经信系统审批最少的机关。
二是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按照宽进严管原则和“负面清单”方式,主动适应行业管理方式由事前管理向事中、事后管理转变。进一步规范行业准入和公告管理,搭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信息化平台,建立生产要素动态核查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