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9 15:3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读书日。安徽自古就是个散发着浓郁书香的地域。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读书场所。针对安徽部分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我们选择了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大学,采取了随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现根据回收问卷的统计情况作具体分析。
2 数据分析
2.1进行课外阅读了吗
四个选项选“每天”占7.81%,选“经常”占40.10%,选“偶尔”占48.96%,选“从不”占3.12%,甚至“偶尔”比“经常”还多占近10个百分点,表明安徽省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愿意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能坚持每天课外阅读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在随机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高中时拼命地想抓住每一分钟去学习,到了大学就放松下来,主观意识的懈怠使得课外阅读被更多其它的休闲式课外活动方式所替代。
2.2课外阅读文献类型
安徽省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途径首选“图书”,占55.21%,选 “期刊”占18.23%,选“报纸”的8.33%,选“视听资料”的占5.21%,选“网络资源”占13.0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便利。以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渠道是图书,现在期刊、报纸、视听资料、网络资源也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部分的载体,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电子书阅读器、MP4等电子产品由于其便捷、信息量大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但数据显示:图书仍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
2.3课外阅读的作品题材类别
选“文学类”占65.10%,选“科幻类”占6.77%,选“新闻类”占14.06%,选“综艺类”占11.98%,选“教辅类”占2.0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阅读种类比较广泛,其中“文学”类最受大学生欢迎,对“新闻”、“ 综艺”类的选择显示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其阅读取向的变化。
2.4课外阅读文献来源于
选“学校阅览室”占34.37%,选“图书馆”占44.79%,选“网络”占12.5%,选“购买”占8.33%,选“订阅”占0%。由此可见学校图书馆与阅览室成为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两者所占比例将近百分之八十。这与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及安徽经济欠发达的地域特征有极大的关联性。除图书馆外,“网络”阅读成为大学生的最爱,这也让我们应该警惕当代少部分痞子作家、网络所形成的哗众取宠的泡沫文字,不但让学生读而无益,反而迷惑了大学生的正确的选择目光,使其成为迷惘一族。
2.5课外阅读的目的
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选“阅读教学参考,查找文献资料”占31.25%,选“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占43.75%,选益智休闲,提高修养”占15.10%。选“了解历史社会和国情”的占3.12%,选“娱乐消遣”占6.77%。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加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大学生的压力和紧迫感加重,他们亟需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故而“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很正常地成为大学生首选,它与“查找文献资料”构成选项中的四分之三的比例。除此外,提高修养、娱乐休闲也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但比例较小。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增强,但其拓展知识的功能仍被喜欢课外阅读的大学生放到了第一位,娱乐休闲等居次。
2.6最喜欢的阅读内容
选“文学”占67.71%,选“历史地理”占10%,选“经济管理”占5.73%,选“艺术”占10%,选“科技”占1.56%,选“语言”占1.04%,选“医药卫生”占1.04%,选“政治法律”、“环境科学”、“外交”、“哲学”、“农林科技”各占0.52%。
由此可见“文学”由于其生动蕴藉、审美冶情仍是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旋律。
2.7课外的专业阅读
选“要进行大量课外专业阅读”占39.06%,选“看情况读一些专业书” 占52.08%。选“没必要看课外书看课外专业书”占2.6%,选“其它”占6.25%。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仍赞成课外需进行专业阅读,这与第五题的大学生阅读目的的取向是一致的。
2.8认为课外阅读需要老师的介绍或指点
对此选题认为“很需要”的 占13.54%,“需要”占51.56%,“不需要”占19.27%,认为“无所谓”的占15.62%。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课外阅读上得到老师的指点与引导。
2.9对于学校或老师在课外阅读上的帮助满意度
选“很满意”的占26.56%,“满意”占37.5%,“不满意”占14.58%,“无所谓”占21.35%。我们注意到有近四成消极观点,这意味高校有部分教师在此项工作上的不作为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显现安徽省高校教师在此项工作上的任重道远。
2.10学校为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最需要做的方面
选“开设文学鉴赏课”占41.14%,“专题讲座”占23.96%,“组织读书报告会”10.41%,“其它建议”占24.48%。数据显示,只要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是基于全力提高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效,任何一种指导形式都会受到大学生欢迎的。
3 思考与建议
3.1加强图书馆与阅览室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强化其引导与服务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职能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高校图书馆文献收藏的质量与数量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图书馆管理理念与水平也直接影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程度与实效。学校要提高图书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力度,为学生的专业储备、文学素养、审美趣味培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3.2充分发挥高校老师的正确引导作用
大学生在高中课外阅读时或多或少都会得到老师的意识的引导,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图书选择上心智尚不成熟。而大学有较强的自主性学习特点,再加上转型社会对高校的冲击,让很多大学生缺少生活目标,他们对自己的课外阅读选择已然混乱,探究其阅读趣味、阅读视野更是混沌茫然,他们渴盼得到教师及时恰当的地引导,而且大部分大学生对“学校或老师在课外阅读上的帮助”也是认可的。高校教师及图书馆管理人员都应将推荐优秀图书、引导学生科学课外阅读作为一项重要职责通过开设文学鉴赏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读书报告会等更多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形式引导大学生的高效的课外阅读。培养科学阅读的大学生就是创造了国家强大的未来,这应成为每一位高校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实验稿课标”)已于2012年9月1正式实施,它理清了一些模糊的概念,提醒了广大大学语文教师:语文,应该这样教。
启示一:语文教什么――莫忘语文教学的根本:学国的语言文字运用
修订版新课标在对语文性质的表述别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认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它把“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这一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并反复强调这是实验稿所没有的。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定位不明,各高校对大学语文的定位都有自己的看法,基本上是有失偏颇的。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锁定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应该以语言文字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的语文目的。这样,才能留住语文的真,不至于使大学语文“改来改去,改得‘语文’尽失”。或许有人会说,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提升,因而重点应在提升学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但笔者认为,提升学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只是大学语文其中之一的目标,并且是高一级的目标;而让学生具有文从字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才是语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以贯之的目标,并且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目前大学生语文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姑且不说每年都让指导老师抓狂的毕业论文写作,就是在大型的比赛或招聘中,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2004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言文字大赛上,获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位外国留学生,让众多中国学生惭愧不已。2011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全国招聘工作中,笔试附加题改错字仅1%及格。所以,并不是说上了大学,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很多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亟待提升,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学情。如果大学语文教学弃谈语言,而奢谈“文化”“文学”“人文”,那就是忘了语文的根本,是“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启示二:语文怎样教――
(一)坚持语文学习的法宝:多读、多写、多积累
修订版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多读、多写、多积累”,这实际上是回归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就特别强调诵读涵咏,熟读精思。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真理。当前大学生语文能力下降,论文辞不达意的现象极为普遍,书读得少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广州大学的王华老师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较少,因此阅读量也不多。在被调查的224名学生中,有1.3%的学生从来不讲课外阅读,17.1%的学生每月阅读量还不到1本,27.2%的学生每月的阅读量仅为1本,还有21.8%的学生是偶尔阅读。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与阅读量都较少,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前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会逐年下降了。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当今大学生手机、电脑、兼职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不要说三日不读书,就是三月不读书者也大有人在。另外,大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像中小学语文那样规定一个学期要包含16课时的堂上作文课,大学语文极少的课时也不允许教学上这样做。由于缺乏“多写”的环境和老师课堂上的指导与督促,大部分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除了写写微博、发发微信就再也不动笔了,以致学年自我鉴定和毕业求职信都写不好,毕业论文就更不用说了。要改变大学生这种状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多读、多写、多积累是不可抛弃的语文学习的法宝,这是从古到今已经验证的真理,也是语文十年课改反思的结果。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在如何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上下点功夫,激发学生读与写的兴趣,这才是大语教学的康庄大道。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修订版新课标在实验稿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笔者最近开展的一项题为“90后高职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就高职生这一对象而言,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阅读品位亟待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亟须得到老师的指导。在被调查的68名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中,只有2人完整地看完了四大古典名著,有55人了解名著的主要方式是看改编的电视剧或漫画书,有26人“很久没有看长篇小说了”。学生阅读的视野狭窄得可怜,他们除了对时下流行的一些非主流小说以及一些励志的、成功学的书籍有所涉猎之外,对其他作家、作品知之甚少。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名同学在谈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时触及到经典,如老舍、鲁迅,如《三国演义》。作为大学生来讲,这似乎不太正常。这种状况在中文专业学生群体里大有改观。中文专业学生喜欢的作家有:巴金、曹雪芹、莫泊桑、奥斯特洛夫斯基……喜欢的作品包括《红楼梦》、《白鹿原》、《莫泊桑短篇小说集》、《麦田的守望者》、《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中文专业的学生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的视野与品味相差如此巨大,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中文系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包括各阶段的文学史,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自己翻阅教材,他们能不同程度地接触经典、了解经典,教师的讲授也可能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因而在课外阅读时会有意地选择这些作品阅读。而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只有本专业相关的一些知识,经典名著的阅读少有老师的指导。因此,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大学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适时地指导,还可以面向全院多开设经典文学讲座,或利用博客撰写一些经典作品导读之类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经典,了解经典,读懂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乃至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都会有较大的帮助。
启示三:语文教学效果怎样评――增强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修订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改变过去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评价还要恰当地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照实验稿课标,我们可以看到修订版新课标“评价建议”的条理更加清晰,具体建议更加细化、指导性更强。修订版新课标强调了评价的作用,强调发挥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增强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一建议在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大环境下,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教师的发挥其实并不多,充其量也是“带着镣铐跳舞”。但修订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评价的建议恰恰启发了我们:作为环境较为宽松,学校、任课教师可以做主的大学语文课程,其课程评价完全可以按修订版课标的评价建议来操作,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学生采取全面的、较为完善的评价。正如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教授所言:“由于大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少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语文更易于采用开放性、人性化的评价方式。”目前多数高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都较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较为单一,评价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评价的多样性、灵活性也得不到体现。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可以采取包括笔试以内的多种评价方式,如可以通过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小组活动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文章发表、写作比赛获奖、小组合作表现、与课程有关的一些社团活动等等都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比例可占总评的50%或更多,考试的次数也可以不止一次甚或可以不考。如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的陈建华老师,他的学生如果在一个学期内能够熟练背诵100首唐诗(老师提供“必背100首唐诗篇目”),就可以免考语文。多样、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等等,评价的结果也更为公平,达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的目的。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郭莉萍:《的修订思路及内容调整――对话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召集人之一巢宗祺》[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增刊.
【关键词】阅读;渠道;态度;方式
1 调研的背景及目的
从古代走向现代,从远古走到今天,书籍一直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从最早的图形文字记载到后来的甲骨文,竹简,那是的书籍因价值昂贵做工考究细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书籍都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的奢侈品。直到东汉时期,蔡伦造出了纸,印刷术被发明,书本才被大量印刷,书籍、知识才被更好的传播,也因为书籍的价格更平民化,储存携带更便捷,书籍得以大量推广,成为了一个民族知识乃至精神的载体。而到了21世纪,因特网的发展打破了这一定律。网络小说、电子书开始畅行。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得以很大程度的改变。而在阅读书籍来源方面,从最初的书店购买,到日益健全的公共图书借用系统,再到现在的电子书、网上书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读者书籍的来源更加丰富多样化。当今的大学生,在课内接触了很多专业课本,这跟能力专业技能相关。而在课外阅读方面,年轻人的口味十分难捉摸。本次的调查就想了解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大学生在课外读物方面的偏好,对现代阅读情况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得到了一些基础信息,基本摸清本校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希望可以带来帮助。我将通过一具体详细的调研活动,了解并且严谨地分析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做出结论,以展现年轻一代对读书的态度和影响,为今后的此类问题起良好祭奠及指导作用。
2 调研过程
2.1 调查对象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校区大一年级学生
2.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本调查问卷设计并发放了500 份,问卷随机发放至本院东校区大一年级各系的同学,征集了同学们的阅读情况。回收过程中,收回了500份。
3 调查分析与总结、建议
3.1 问卷分析
单项选择题:
1.你选择某本书的原因是什么?
A:内容可读性强
B:他人推荐
C:价格比较合适
D:书的设计比较吸引我
分析:对于选择读某本书的原因,48%的人是因为内容的可读性强,24%的人是因他人推荐而选择某本书,受价格影响而选择某本书的占12%,受封面影响而选择某本书的占16%。由此可见,大部分人是因为书本身的有用价值而选择某本书的,受书的价格影响而选书的只占少数。
2.您一个星期大概能读几本书?
A:一本都不看
B:一本
C:二本
D:三本以上
分析:您一星期大概看几本书,其中一星期看一本的占一半以上,而一星期一本都没看的占18%,看两本的占18%,与一本都不看的同学人数一样,而一星期看三本或以上的同学只占少数,仅占8%。依据以上数据可知,在我校,大概有一半或以上同学每个星期至少看一本书,看书风气良好,更有一星期看两本或三本以上的同学也不占少数。由此可见,我校热爱看书的同学大有所在,看书氛围良好。
3.您一般都喜g什么类型的书?
A.文学书籍B.动漫娱乐C.经典文学D.哲学宗教
第三题调查数据显示:喜欢看文学书籍的14人,占调查总数的28%,喜欢动漫娱乐类型书籍的18人,占调查总数的36%,喜欢看经典文学类型书籍的17人,占调查总数的34%。喜欢看哲学宗教类型书籍的2人,占调查总数的4%。
4.您一般多久去一次图书馆?
A.每天 B.一天一次 C.偶尔去 D.从来不去
表1
第四题调查数据显示每天去图书馆的6人,占调查总数的12%,一天去一次的22人,占调查总数的44%,偶尔去图书馆的人数18人,占调查总数的36%,从来不去的2人,占调查总数的4%。数据显示,一天去一次图书馆的人数占大多数。
5.您每个月在图书馆外借图书的次数是多少?
A.不足一次
B.两到五次
C.五到十次
D.十次以上
分析:由数据显示可看出,有大不部分的人每个月在图书馆外借图书次数两次以上,分别有52%的人两到五次,24%的人五到十次,8%的人十次以上,还有一小部分人去的不足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一次也没有过,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去图书馆里借书,图书馆的建设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6.您喜欢阅读电子书籍还是传统书籍?
A.电子书籍
B.传统书籍
C.无所谓,都可以
D.有什么读什么
分析:对图书类型的问题中显示,有6%的人很随意,有什么读什么,36%的人也是无所谓,16%的人喜欢电子书籍,还有42%的人钟情于传统书籍。从调查中可看出,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传统书籍,现在由于有大量的电子产品可以代替传统书籍,看传统书籍的人少了很多,可见电子书籍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影响,但从调查中显示还是有很多人再看传统书籍。
7.你每天花多长时间去读课外书籍?
A:6小时以上 B:4--6小时 C:1--4小时 D:1小时以下
分析: 对于每天花多长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的调查显示:8%的人每天阅读课外书籍在6小时以上,32%的人每天,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为1小时以下。以上的数据充说明大学生对于课外书籍有很高的热爱程度,每天阅读一小时课外书籍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2%,这部分同学的课外读书量还有待于提高,学校应该丰富图书馆书籍的种类,激发更多同学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量。
8.你对大学生读课外书的态度是:
A:应该多读,想看就看
B:一般,读不读都一样
C:比较喜欢,择优选择看
D:读多少都没用,各种考试通不过都白搭
分析;对于每天花多长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的调查显示38%的人对课外书籍的态度是应该多读,20%的人对大学生读课外书的态度是一般,读不读斗一样,30%人认为比较喜欢,择优选择看,12%的同学认为多少都没用,各种考试通不过都白搭。通过问卷就总体来说,支持阅读课外书籍的同学占总体的68%,不支持课外阅读的同学占总体的32%所以学校图书馆应该加强图书宣传,让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
9.你认为课下时间是否应该花大量时间阅读应用类,专业类书籍?
A:是应该
B:不应该
分析:对于是否该花大量时间阅读此类图书的调查结果显示出的结论是44%人认为我们课下应该花大量时间阅读应用类,专业类书籍。有56%人认为我们不应该花大量时间阅读此类书籍。这说明有大多数人认为不该花大量时间阅读书籍,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对于各类知识的重要性的宣传,多组织各类知识的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知识的重要性。
10.影响您读书量的原因是什么?
A:学习压力大空余时间少
B:缺乏兴趣
C:其他
分析:对于影响读书量的原因经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显示有38%人认为是因为学习压力大,空余时间少42%人认为是缺乏兴趣20%人因为其他原因。这说明传统的读书让大学生提不起兴趣,我们应该开展一些活动来提高人们的兴趣。对于学习压力大我们可以用一些趣味游戏来缓解压力。让大学生重视读书,重视读书量。
3.2 调研总结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些有关大学生阅读情况的现状:
现状一 :
大部分同学阅读时间少,对本院500名同学抽样调查的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8%的人每天阅读课外书籍在6小时以上,32%的人每天,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为1小时以下。以上的数据充说明大学生对于课外书籍有很高的热爱程度,每天阅读一小时课外书籍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2%,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阅读时间还有待于提高。
F状二:大学生读书类型多样。
在对大学生读书内容调查中发现喜欢看文学书籍的占调查总数的28%,喜欢动漫娱乐类型书籍的占调查总数的36%,喜欢看经典文学类型书籍的占调查总数的34%。喜欢看哲学宗教类型书籍的占调查总数的4%,口头调查结果表明喜欢军事类、历史性读物、时政书籍的学生也有不少。
现状三:大学生读书功利性强。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读书功利性逐渐加强。很多技能型、实用型的书籍占书架上的大部分比例。在这些书籍中,英语四六级考试书籍、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籍、考研书籍等考试最受青睐。在课外读书时间中,这类书籍也已经成为了首选。不难发现,这些书籍中大部分与英语有关。在走访几家大型书店时也发现,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最畅销的也往往是各类备考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读书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要的。
现状四:阅读渠道多样,电子阅读成为时尚。
调查显示,有6%的人很随意,有什么读什么,36%的人也是无所谓,16%的人喜欢电子书籍,还有42%的人钟情于传统书籍。每天去图书馆的占调查总数的12%,一天去一次的占调查总数的44%,偶尔去图书馆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36%,从来不去的占调查总数的4%。数据显示,一天去一次图书馆的人数占大多数。从调查中可看出,,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扩大阅读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传统书籍,现在由于有大量的电子产品可以代替传统书籍,看传统书籍的人少了很多,可见电子书籍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影响而从结果中也明显地发现电子阅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媒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读物的出现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纸质书籍,并悄然改变大学生的阅读方式。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生活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读书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忧的是在读书内容、读书方式的选择上以及在读书时间的分配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不得不起我们对造成这种读书现状的原因的思考。
3.3 建议
调研结束我们针对”大学生阅读情况“这一调研问题给出题给以下建议:
自身方面:
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时间,控制上网频率。同学们一方面要学好专业课程及参加一些学校的社团活,同时还是要抽出一段时间用来读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及提高自身的涵养,尤其是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尽量控制好上网时间,合理利用网络。网络小说相对低俗,同学们平时应多一些和我们专业相关的书籍以加强对我们专业的学习,读一些可以使人进步的书籍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校方面:
失、有效指导匮乏。建立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指导,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开发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
关键词:课外阅读 现状分析 有效性指导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而语文学习仅仅靠每学期读一本薄薄的教科书是不够的,用一本书这样有限的阅读量来滋润学生,势必会营养不足。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垒就学习者丰厚的文化平台,使这个文化平台成为发展自我、完美品质、关怀社会的起点,就必须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是足够量的名著阅读。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校园,学生对《12星座里的爱情童话》《公主陛下最优先》《古国奇缘》《老夫子》等书册的深度阅读和疯狂追捧远远超越了对传统经典的热情,这种阅读的低幼化和庸俗化让经典阅读正在遭遇尴尬的局面。
对于造成这种令人尴尬局面的原因,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下面从现状分析和有效指导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国家2001年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倡文学名著要"读整本书",附录中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也开列了部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是,在教学第一线,情况却让人担忧,功利性和低俗性导致名著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虚设",这其中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课程资源欠缺。目前通用的语文教材都对"名著阅读"有所涉及,编入了"名著导读"、"名著推荐与阅读"的内容,但令人稍感遗憾的是形式过于单一,无非是简介一下作者、写作背景、整本书的大体内容和风格,而后摘选那么一节,再附上几道思考题,仅此而已,对"名著阅读"缺乏持续的关注和序列性的指导建议,再加上指导"名著阅读"费时费力且需长期坚持方能见效,于是"名著阅读"似一只布满灰尘的"花瓶",被放逐在语文教学的"边"上。学校图书馆把藏书当作"宝贝",束之高阁,一两周难得开放一次,学生更是难得一借。
二是应试教育影响。现在全国各省市都把名著阅读列入了考试范围,但考查的题目多是"说出你所喜欢的某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性格,或者根据某个情节来分析该人物的性格"一类的试题。于是,学生在课外阅读名著时就出现了诸多怪现象:没有时间看原著那就看缩写本,缩写本还是看不完,就看看故事提要,甚至看老师整理出来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场景等所谓"精华内容"。名著阅读也自然成了学生永远爬不完的"题山",游不到尽头的"题海"。
三是阅读兴趣缺失。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师生缺乏互动,教师只是根据考试题型对课一些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不能让学生享受阅读的美感和乐趣。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没有了阅读的成就感,没有了兴趣,便也就没有了阅读。
四是有效指导匮乏。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的忽视使得想读书的孩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更为可怕的是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初中生心理特点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阅读兴趣集中在通俗文学和流行小说上,网络文学、口袋书、漫画书这种"痞俗"文学占据了他们的阅读阵地。
二、建立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指导
要改变现行的阅读状况,建立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指导,我想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初中生感性思维比较强烈,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他们这些故事就在哪些书中,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室或阅览室张贴名言警句,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自己读书的房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还可以利用初中生对名人的崇拜心理,选取名著名篇对其动之以情;注意课内外结合,在讲某个名家的作品时,介绍他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主动寻找阅读,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第一,要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首先要给学生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第二,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每周至少要用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学会细读、精读、速读、略读等方法,明确各自适用的范围。特别要注重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三)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每日妙言佳句摘录、介绍一本好书、讲故事、剪报比赛、诗朗诵、读后感交流会等活动,在教室的一角设置"我的作品栏",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作品,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持久的兴趣。特别指出的是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一定要重视读写结合。
(四)开发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师生应努力成为阅读情境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建设课外阅读的班级大环境,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具体做法是:(1)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支持;(2)建立班级流动图书馆,倡议每个学生订阅一份报刊或购买一种经典读物;(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自由借阅书报;(4)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开展网上读书,建立班级读书博客、读书群,引导学生让网络为读书服务;(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欣赏更多优美的文章;(6)开设"我看天下事"读书讨论课。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读书也应该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习惯,努力做好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工作,会让我们体会到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也是社会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责任的驱使,笔者才把这种思考公诸于众,希望能引起共鸣,进而探索"疗救"的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学生;阅读;调查;分析;图书馆
作者简介:陈建明(1971-),男,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耿全义(1969-),男,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高级政工师。(河北沧州06100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138-02
深入细致的读者调查工作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提高和改进服务的重要依据。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读者的阅读现状,探索改进读者服务工作,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对学院10个教学系部学生读者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汇总。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希望达到有针对性的指导高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实现读书育人的目的。
一、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式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学院2009级、2010级学生,共发放读者调查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2份,回收率为97.29%。
调查问卷采用选择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相结合的形式,选择性问题涉及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载体等方面。开放性问题是学生对改进图书馆服务提出建议。问卷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读者的阅读状况和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
二、阅读状况
1.阅读量
学生课外阅读量可以从两方面来衡量:阅读时间和阅读数量。
表1数据显示,大学生课外阅读风气较好,绝大多数人有每天进行阅读的习惯,但近四成的大学生读者课外阅读时间在2个小时之内。另外,还有9.69%的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
被调查者中有64.76%的学生每学期阅读1本以上的课外书,还有7.56%的学生一本书都不看。两个数据表明高职大学生还是喜欢阅读的,但阅读量偏低,需要积极引导。图书馆应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进行阅读方法和阅读计划的指导,加强好书推荐,推动大学生快乐阅读,让大学生尽享浓浓书香。
2.阅读倾向
(1)阅读目的多元化,整体积极健康。其中以“增长知识”为阅读目的所占比例较大,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提高修养、兴趣、休闲放松”为目的也不少,说明有的学生在阅读中过于随意和盲目。
(2)文学经典阅读热情未减。大学生处于敏感而浪漫的青春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他们可以感受经典、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其次,他们喜欢阅读休闲时尚类和社科类图书,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社会科学知识和经验的关注。
(3)在阅读方式中,近半数的学生选择了随机地凭兴趣阅读方式,泛读重于精读。阅读中缺乏有目的的主动选择,很大程度上带有娱乐性质和功利色彩,这说明从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需求等深层次的服务上要加强指导。
(4)读书态度趋于成熟。对社会上流传的“当前大学生只满足于网络快餐,读书态度比较浮躁”的观点,大学生们的反对意见比较强烈。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认为网络只是一种载体,与读书态度无关。但从调查发现,仍有10.72%的学生倾向或者说是喜欢网络“快餐文化”。
3.阅读途径
从表3中可以看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阅读主要还是通过图书馆来实现,馆藏书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数据显示网络阅读上升趋势明显。在期刊以外的阅读途径选择中,31.86%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途径进行阅读。这与当前手机网络的普及有关。手机网上阅读有着信息面广、更新快、量大、阅读方便等传统图书馆不具备的优势。
4.阅读服务
为大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图书馆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开放性问题――对改进图书馆服务提出建议进行分析汇总,很多学生提出“增加阅览座位”、“营造人文氛围”、“增设休闲场所”,说明在阅览环境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关于对图书借阅的评价,被调查者对图书摆放、借期、馆员服务等比较满意,对图书种类、数量满意度较低。图书馆应加大投入,多采购热点图书、专业新书、经典名著,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三、应对措施
针对高职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图书馆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阅读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1.引导阅读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被称之为“浅阅读”,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1]相对应的“深阅读”则是在充分发掘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上,有新见解、新发现,并开拓出新的意义领域的阅读,是研究型阅读。浅阅读可以引导用户向“广”的方向延伸,深阅读可以帮助用户向“专”的方向挺进;浅阅读可以激发兴趣,让阅读者发现什么才值得深阅读,而深阅读培养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细和准确。当然,就图书馆而言,深阅读对用户的影响肯定会更持久更深入,也有利于培养用户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和感悟能力,能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知识,汲取营养。
根据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欣喜地发现:尽管大学生阅读时间、阅读数量不尽如人意,但大学生的阅读依然符合社会主流趋向,他们喜爱的图书报刊大多既符合青年成长时期的特征,又不失时代特色,我们应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读书方法上下功夫,培养读书趣味,推动大学生良性阅读行为。
2.改善阅读环境
图书馆是专为读者而创设的求知地,馆内外的场景都是为营造读书气氛而设,馆内藏、借、阅一体化管理也旨在助读和促读,踏进馆门便觉书香芸气扑面而来,读书精神立刻受到提振――这种体验和感受,对很多读者来说,图书馆仍是传统纸质阅读的最佳场所,在阅读环境和氛围上是新阅览媒介无法替代的。为此,我们从“净与静”上做文章,“净”要求馆藏资源摆放合理,室内地面清洁,空气清新,阅览桌椅整洁无尘。在图书馆环境中增添了一些绿色植物,增加了励志名言等,使室内环境布局达到协调统一,给予读者以精神上的感染。“静”则从注意手机声、脚步声、交谈声中做到,养成读者静心阅读的习惯,置身于这样一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读者才能更好地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
3.注重服务细节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读者服务中提倡使用文明用语,多些“你好”、“请”、“谢谢”,少说“严禁”、“不知道”、“甭问我”等语言。在为读者服务时,要求具有百问不厌、百拿不烦的精神,平等和善地对待每一位读者。在每个阅览室设置温馨小提示,例如在借阅处设置“读书求广博,惜书在细微”、“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安静”;在阅览室设置“文明阅览记心间,轻言轻语保洁净”、“静读万卷书,稳走千里路”等警示标语,让读者进入图书馆感到愉悦、舒适和亲切,在优雅的阅读环境中获得放松与调节。
四、结语
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见,除了增长知识以外,读书对人的精神修养、性格塑造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变迁,这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很大压力,使他们感到紧张与焦虑,困惑与迷茫。阅读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宣泄之后归于平静,在平静中走向思考。积极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大学生从阅读中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让阅读成为提高学业、健全人格、享受生活的必需,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阅读存在一些问题,如有极少数的学生不读书,还有读书随意性大,缺乏主观目的性等。图书馆要从细微处着手,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完善的服务来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积极开展读书指导,推广读书方法,宣传读书精神,更好地发挥读书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 高中 英语 方法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很多的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或者是为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过多的加强对词汇和语法的解释,停留在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上,学生成绩的提高仅仅靠“题海”战术,无法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具体而言,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很多老师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含义。
其次,采用单一阅读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便不同程度采用一些启发方式,也只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大为降低。
再次,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很多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实行纯粹的阅读教学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以上的种种现象只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其根源一方面是长期应试教育传统习惯的影响,老师和学生仅仅注重眼前的考试成绩,不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终身学习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对英语学习的误解,不能很正确理解学习的真谛。针对上面的各种现象,笔者试就英语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有利于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英语课外阅读的好处
首先,阅读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有些学生觉得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是单词太多,学了就忘。而在课外阅读材料中,有些常用的词复现率较高。对于这部分单词,学生就可以自然而轻松地习得。同时,词汇量的扩大也让听、说、读、写变得更轻松。
其次,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经常的大量的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降低阅读时的困难。学生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哪怕是没有时间规律的课外阅读之后,在读阅读理解题的文章时“觉得没那么痛苦”了。
再次,阅读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现在的高考题中,单选题的语境设置更具时代气息,而书面表达的话题也比较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所以,知识面的扩大对解题也有好处。
最后,阅读能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一些趣味英语阅读对学生来说除了是学习之外还是一种娱乐、放松,能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思考和研究英语。
二、高中生如何选择阅读材料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应遵循文章由易到难的原则。
(一)文章长度:由短到长
高一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大多是没有课外阅读习惯的。教师不妨指导他们由最短的小笑话、漫画或者如一些学习辅导报上的小资讯读起。这些笑话、资讯往往一分钟左右就能读完,有趣而且简单,并且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最初,“兴趣”恰恰是教师最应该注重的。
(二)文章内容:由具体到抽象
内容具体的文章如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文、报刊上的连载小说等,容易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课外阅读时的信心,从而使其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有了这个好习惯之后,再渐渐过渡到一些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体裁的文章。
三、高中生如何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高中阶段学习任务较重,因此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不是很容易。有时学生可能会觉得没有时间阅读。这里,我们把时间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作如下建议: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初期,教师不妨每天给出课内的一小部分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指定一些简短而有趣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一些英语学得好的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比较快,也可以利用这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一些阅读。学生的阅读习惯初步养成之后,教师就可以逐渐减少课内所用的阅读时间,指导学生利用课外的零碎的时间去阅读。根据这些时间的长短决定阅读文章的长度。
四、英语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一)词汇的处理
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或影响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词要借助工具书,查清词的意义、用法,必要的时候还要把这些词摘录下来。一些专有名词一般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时学生可以跳过去不管它们的意义。还有的词是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出其意义的。而猜词的能力也是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培养的一个重要能力。
(二)长句、难句的处理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见到各种各样的句式。一个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做个有心人,留意、分析已学过的句式,同时思考、与同学讨论、分析不熟悉的句式。还可以把一些优美的句子摘录下来进行背诵,增强自己对英语的语感。
(三)文章大意的把握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标准 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是语文基本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素质的高低同能否扩大阅读面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指定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其中初中10部,并规定了学生的阅读总量。但大多数初中生都不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或阅读效果差。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总结出下面几种解决方法。
一、课内讲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语文课文名著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它所选内容多是节选,只以蜻蜓点水似的在学生面前呈现多个领域的部分知识,从而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索空间,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名著的有利条件。教师如果只讲语文课文的名著,学生理解不深。因此,教师要把课本上的节选内容讲活讲好,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做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做面,沟通课内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这样学生就会把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如学习了名著推荐与阅读一课《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三个精彩片段,学生对书中的人物形象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就对阅读全书产生了兴趣而自发地去阅读。
二、课前演讲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这里的课前演讲指的是语文课前先安排二三分钟时间,围绕规定的话题,按学号的顺序每次有一名学生演讲的形式。这些话题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时事组织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归纳和提交的。这种演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好话题和说话的过程,如可设计《名人传记中的故事》《我喜爱的一本书》等话题。这要求演讲者在演讲之前必须先说出书名和作者,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最后还要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对自己的启示。每次演讲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共同评议和打分。评议的标准有十项,每项十分,满分为一百。这些标准分三个方面。内容方面有三项:健康、忠于原著、不重复别人的内容;表达方面有六项: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叙议生动,语言流利,无背稿子的痕迹,不用方言土语;仪表方面一项:自然大方。全班学生边听边打分,评议时指定三个学生作评价并报出分值,然后按高分到低分由全班表决,只要某个分值过半数,便定为该演讲学生的成绩。最后由教师总结,肯定演讲的成功之处,指出还需改进的地方。学生都重视自己的演讲,有效地推动了课外阅读。
三、原著阅读与简本阅读、解读本阅读相结合
很多初中生都喜欢阅读原著,刚开始的时候热情很高,可是看到中途就不愿再看了。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校图书馆在采购原著的同时也采购一些解读本推荐给学生阅读。解读本首先对名著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一一进行解读,学生在阅读完解读本后再回过头来阅读原著,就会感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了。原因二是学生学习任务重,没时间看完大部头的原著。这就要求学校图书馆采购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缩写本和改写本,这两种本比原著通俗易懂,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内涵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学生读后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阅读的效果,当然这也要视文章的具体内容而言。
四、使用多媒体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有的名著创作年代久远,内涵较深较抽象,学生不理解,有的学生读的原著多了缺乏新鲜感就不愿读了。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看过影片后再让学生读原著。这样可以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演更容易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了阅读兴趣、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不能用对影视文本的解读来代替文本阅读。
五、将课文中其他学科的名著和新出版的优秀文学作品作为课外读物
在新课改之前,关于中学生阅读的名著,语文教师注重的一般指传统的文学名著。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则要求: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名著,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因此,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传统文学名著的观念,让学生注重传统文学名著的同时,也注重新出版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学名著作品、科幻名著、科普名著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著作等。这样才能不厚古薄今,才能让学生既接受古代文学的滋养,提高道德修养,又能学习自然和社会科学,丰富知识世界;既能回顾辉煌历史,又能关注现实,也能展望充满希望的未来。这样才能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发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
六、多种活动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就决定了语文课文的丰富性,这也就为我们组织各种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依据语文内容开展了多种学习活动。如做成语接龙游戏,举行成语故事会;进行唐诗宋词朗诵比赛;制作鲁迅、莫泊桑、契诃夫等作家手抄小报;开展写小小说比赛会;开展词语归类、名句名段归类的擂台,比谁找得多找得好;开展阅读知识,阅读心得笔记竞赛;学生作品集展评,阅读专题讲座,阅读专题探讨,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展示了学生的阅读成果,学生享受到了阅读收获的满足与喜悦,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总之,针对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语文教师要注意总结适合的方法,富有个性的教育技巧,引导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Wu Yaping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文章通过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与对策。
Abstract: The paper conducts a survey on the after-class autonomous read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a Normal University. Some problems in their reading are analyzed and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made in order to develop their after-class autonomous reading.
关键词: 高师院校 英语专业学生 课外自主阅读 问题与对策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English majors;after-class autonomous reading;problems;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27-02
1研究背景
阅读是学习语言非常有效的手段,无论是母语环境还是外语环境,大量阅读对学生语言能力都有促进作用。(李天紫,2007)从输入角度讲,阅读是语言输入的源泉,它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词汇知识,建立结构意义,增加背景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效率。阅读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成功的阅读经历不仅能引发阅读兴趣,更能促进阅读的自动化,强化阅读动机,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研究表明,课外阅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阅读量,另一方面取决于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阅读策略等。国内学者王凌、何宁(2001)的调查研究表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时间、阅读材料、阅读策略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段自力(2006)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提出后摄自主课外阅读是解决英语专业学生阅读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状况如何?学生对课外阅读持什么样的态度?他们阅读的自我效能如何?使用哪些课外阅读策略?学生阅读中存在哪些困难,需要哪些帮助?本研究希望通过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调查,了解他们的课外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提供教学参考。
2研究过程
研究对象:某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134名,男生14人,女生120人,平均年龄为21岁。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养成自己的课外阅读习惯。
调查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涉及课外阅读观念、自我效能、阅读策略三个变量,1、2项分别测试的是观念和自我效能;第3项测试了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5、6、7、8项分别测试阅读认知策略;4、9、10分别对元认知策略进行了测试。第二部分是一个主观题,请学生回答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以及希望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哪些方面给予指导或帮助。调查过程:本人于开学初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4份,有效问卷为124份。该问卷对学生的阅读观念、自我效能、课外阅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了解普通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中采用哪些阅读策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观念如何、对自己阅读能力的信心以及学生是否评价、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等。
3课外自主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3.1 阅读观念和实际的阅读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观念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持肯定的态度。如,69%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能扩大词汇量;74.2%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能获取信息,丰富知识;70.1%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48%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能培养英语思维;40%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能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此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学生实际的阅读行为与这一阅读观念似乎并不一致。表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输入量很小,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仍然以课外辅导材料为主,只有少部分的学生阅读除了课本以外的材料,如小说、英文报纸或杂志等。在课外阅读中,51.6%人首选英语辅导材料;选择英文杂志和英文报纸的学生分别占19.4%和15.3%;选择阅读小说的学生只有8.9%;另有2.4%的学生会选择其他材料,如网络阅读等。
3.2 学生的自我效能较低自我效能与自主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效能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机因素。调查表明,学生阅读的自我效能整体很低。虽然大部分学生并不对英语阅读感到过分紧张和焦虑(65.3%)或感到反感或有负面情绪(72%)。但是实际上只有36.3%的学生对能有效阅读英语感到轻松和自信;25.6%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速度感到满意;认为在阅读理解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属于好的学生只有8.9%。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学生对阅读的自信心明显不足。
3.3 学生的阅读策略运用比率低词汇处理策略:认知策略统计分析显示,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95.2%的学生阅读中会注意到新单词和词组;有4.8%的学生阅读中从不注意新的单词和词组,这可能与学生的阅读目的有关,如果阅读是以消遣为目的,这与调查发现的4%的学生从不查词典结果似乎一致。阅读中只有15.3%的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这是比较可取的阅读策略,因为熟练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阅读中并没有理解他们所阅读的每一个单词和结构,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是他们能决定他们在阅读中能忽视哪一个方面的问题及他们可以解决哪一方面的问题。(于萍,2003)56.5%的学生认为如果单词较重要或影响上下文的理解就查词典。
做笔记策略:关于阅读中是否做笔记的分析表明,学生阅读时不太喜欢做笔记。经常做笔记的学生和一直做笔记只占13.7%;偶尔做笔记的学生和有时做笔记的学生共占75%。做笔记可以使读者记下有用的词、词组和句子,也可以记下文章的大意或摘要,做笔记表现出读者的一种积极的阅读行为。读者可以边阅读边做总结,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帮助他们认知和记忆词汇,促进对文章思想的内化。
语言输出策略:课外阅读的输出策略的统计显示,从不写读书报告或读后感的学生达到65.3%;偶尔或有时写读书报告或读后感只有33.1%。没有几个学生能经常写读书报告或读后感。可见,学生对此策略重视程度极为不够。
阅读目标制定策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性较强,多数学生选择材料有一定的目的,他们选择课外材料主要根据题材是否有趣,是否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如87.9%的学生选择标题或内容有趣的材料;55.6%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一部分同学如39.5%的学生根据老师或同学的推荐选择阅读材料;36.3%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作品和材料阅读;16.1%的学生有什么看什么,随意性较大。这和段自立(2006)的调查结果一致。
计划制定策略: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计划方面主要表现在,只有14.5%的学生分期定量读完;阅读的无计划性,随意阅读的比例较大,有时间就阅读、有兴趣就阅读或选择一口气读完的学生总共占85.5%。对于阅读后学生是否反思的调查结果也不乐观。经常反思和一直反思的学生只占20.1%。有时和偶尔反思共占77.4%。有极个别学生学生从不反思(2.4%)。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使学生有意识地对阅读过程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思考,找出对策,总结失误的原因,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4 课外阅读中的困难分布不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阅读中最大的困难在于生词多,很难找到合适的材料,阅读兴趣不浓,文章中句子太难,对文章意思难以理解等。如53.2%的学生认为阅读中生词太多或词汇量不够,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认为句子结构复杂,理解力差,不能理解全文,不能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对名著的美感或修辞等不能理解共占24.2%。21.8%的学生认为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16.1%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趣,缺乏阅读动机,或态度不积极,很难坚持下去。此外,小部分学生认为阅读中的困难在于:自己阅读速度慢;英语思维欠缺;自己知识水平有限;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或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等因素。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正是由于这些阅读困难的存在,部分学生对英语阅读感到过分紧张、焦虑或感到反感、有负面情绪。
4发展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4.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树立阅读信心。调查中发现学生之所以对阅读失去兴趣,对自己的阅读能力缺乏信心,一方面是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不合适,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策略等欠缺所导致。阅读重在实践,在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学生要学会如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课外阅读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坚持长期阅读的学生,才能品尝到阅读成功的甘甜。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帮助学生、疏导学生,使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树立阅读的信心。当然,课外自主阅读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求也很高,既需要学生付出时间,也需要其付出努力,更需要坚强的意志,有了较强的意志力,自主学习的学生才能够顽强地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排除学习的外界干扰,集中精力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的阅读才是积极、主动和快乐的阅读。
4.2 对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培训。就策略进行讲授、示范及演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阅读策略。阅读策略的指导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指建立课外阅读计划和设置阅读目标:学生确定了阅读材料后,必须使他们确保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自主阅读,明确每周要完成哪些阅读任务,该学期要达到什么样的阅读目标。庞维国(2003,4)指出有效设置目标的四个原则:即指导学生设置近期的、具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设置高水平的但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教会学生把复杂的学习目标分解成具体、简单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指定学习目标时,陈述目标完成的意义;给学生自选学习目标的空间。在此过程中老师担当支架的作用。认知策略包括怎样做笔记、怎样写读书报告、阅读中怎样对文章进行浏览、预测、总结,在阅读理解中利用全局策略还是注重读懂细节意义策略,何时使用词典等。
4.3 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材料、建立课外阅读目标。Nuttall(2002)指出学习外语最好的方法除了置身于目标语环境中,就是广泛的阅读目标语的文章。(张法科,2007)选择阅读材料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目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既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能力,保持其阅读积极性,又要循序渐进,达到大纲的要求。在学期初,教师可对学生的阅读目的、阅读水平等进行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帮助他们确立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有研究者调查(石永珍,2002),在广泛的阅读材料中,《21世纪报》,《英语世界》,《英语沙龙》,《大学英语》都是学生们欢迎的杂志,但相比起来,《21世纪报》是学生最欢迎的,因为该报纸所选文章比较切近生活,难度适中;时代气息很浓厚,题材非常新颖;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大学生活、艺术欣赏等方面。此外,小说也是学生课外开展较频繁的活动,通常学生喜欢读简易读物如英美文学名著等,但由于背景知识缺乏,小说中的人名难记,造成学生的阅读障碍。鉴于此,教师需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向他们推荐必要的阅读书目和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括纸质书籍和电子文本,使学生的目的性和志向性都比较明确,为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奠定基础。
4.4 建立课外阅读评价机制,加强监督和检查。以上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自主能力较差,阅读反思能力不够。所以,老师的监督、指导很有必要。教师定期给学生布置阅读书目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然后对他们进行口头或书面检查,检查方式包括口头提问、写作文、写读书报告、或组织学生围绕所读书展开讨论,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与体会。老师就学生的表现为其进行打分,对成绩记入该课程的考核中。
4.5 还需强调一点: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课外自主阅读中语言困难相对较多。因此,阅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提高词汇知识、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句法知识以及对篇章的理解、欣赏等能力。这样,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有望提高。
参考文献:
[1]段自力.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策略调查与后摄自主课外阅读[J].外语界,2006(3).
[2]李天紫.论英语泛读教学的发展趋势[J].外语界,2007(6).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石永珍.课外语言学习策略调查报告[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5]王凌,何宁.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01(4).
[6]于萍,王荣媛,.论元认知与英语阅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7]张法科,赵婷.非语言调查及课外阅读模式的建构[J].外语界,2007(6).
英语课外自主阅读情况调查表
第一部分:选择题
1.你认为英语课外阅读对你的英语学习哪些方面有帮助?(多项选择)
a.扩大词汇量b.获取信息,丰富知识c.提高英语阅读能
d.培养英语思维 e.提高英语写作能力f.其它(请写明)
2.对自己的阅读能力,______ (多项选择)
a.对自己的阅读速度感到满意 b.能有效阅读英语感到轻松和自信 c.对英语阅读感到过分紧张和焦虑d.对英语阅读感到反感或有负面情绪e.在阅读理解方面我与其他同学比属于好的
3.你平时阅读的英语材料(除去英语课本)有(请按阅读多少顺序选择):
a.英文报纸b.英文杂志c.英语小说d.英语辅导材料e.其他(请写明)
4.你如何选择阅读材料? (多项选择)
a.有什么看什么b.选标题或内容有趣的c.选我喜欢的作者的作品d.听别人推荐e.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 选择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
5.你在阅读英语材料时,________(单项选择)
a.只注意内容、情节,从不注意新的单词、词组
b.偶尔会注意到新的单词或词组
c.有时会注意到新的单词或词组
d.常常注意到新的单词或词组
e.总是注意到新的单词或词组
6.你在英语阅读中遇到新单词时,(单项选择)
a.从不查词典
b.如果我认为这个词较重要或这个词影响上下文理解就查词典
c.每个生词都查d.想查词典时,就查
e.基本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7.你在阅读材料时,(单项选择)
a.偶尔做笔记,记下我认为重要或有用的词句b.有时做笔记
c. 经常做笔记d.一直做笔记e.从不做笔记
8.在阅读中你是否写读书报告或读后感(单项选择)
a.从不写读书报告或读后感 b.偶尔读书报告或读后感
c.有时读书报告或读后感d.经常读书报告或读后感
e.一直读书报告或读后感
9.当你选定阅读材料后,你喜欢(单项选择)
a.一口气读完b.分期定量读完
d.有时间就看,看完为止e.有兴趣就看看,不在乎是否看完
10.你阅读后,对阅读过程及内容_______(单项选择)
a.从不反思b.偶尔反思c.有时反思d.经常反思e.一直反思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 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
随着《普通高中英主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正在发生变化。《课标》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分成九个级别。这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本文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一、加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标》在描述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时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阅读不仅是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外语学习手段。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的主要途径,绝大多数学生与外语的接触是以书面形式进行的。因此,阅读在各项语言技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高中英语教学重点的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所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适当的阅读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培养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笔者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对高三年级164名学生的阅读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大量的阅读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促进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掌握;82%的学生认为由于忙于完成各科的试卷,阅读时间太少;81%的学生认为缺少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76%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每周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和讨论。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有较高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盲目而被动。
3、顺应高考英语阅读的发展趋势
在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的测试分值为40分,占总分的26%。从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看,选材风格保持一贯的连续性,注重了题材、体裁的多样化、交际化和生活化,较为综合地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阅读量有继续加大的趋势,而且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篇章信息量增加的同时,问题设项的表述信息也在增加,而且形式多样化,不仅有文字表述,而且有符号、图像、图表等;提问深入,事实理解从单句信息理解向段落综合信息理解发展。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是广大英语教师顺应高考改革的必然之举。
二、《课标》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新要求
《课标》比以往教学大纲更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课程目标的每个级别中对阅读技能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提出课外阅读量的要求
《课标》第一次明确提出除教材外,英语阅读量在高中阶段的六级应达到19万词以上,七级达到25万词以上,八级达到33万词以上。阅读速度的提高和阅读量是分不开的,读的越多,词汇量越大,阅读速度就越快。《课标》指出了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有效途径,即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确立了目标。
2、拓宽学生阅读的途径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网络已成为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特别是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在中学校园中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应该具有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和网络中获得信息并进行加工的能力。
《课标》顺应了时展的潮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通过不同渠道查找所需信息(六级);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七级);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八级);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九级)。
3、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标》把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程目标的描述中清晰地展示了一条跨文化意识发展和培养的脉络:六级: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七级: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初步形成跨文化意识;八级: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九级:能关注时事,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另外,在语言技能中对阅读技能做了比较具体的描述:七级: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书报或杂志;八级: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九级:能阅读一般的英文书报或杂志,从中获取主要信息,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这些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扩大了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对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发展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新课程下阅读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有效组织课外阅读活动
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石。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词汇障碍。没有词汇量的基础,何谈阅读能力的提高?《课标》语言知识的目标在词汇方面提出,七级要求学生学会使用2,400―到阅读量。为了实现这些阅读训练目标,教师应结合教科书中的主题补充不同体裁的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适量加大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中,本着发展性、拓宽性和趣味性原则,教师可选择与现行教材内容相关的教辅材料,时事性较强的英语报纸和杂志,如《21世纪报》、《中国日报》等等。
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独立进行,但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与任务型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做到课前有任务,课后有检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阅读活动。在读后,教师可安排读后研讨、专题讲座、读书征文、问题讨论和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活动。
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多媒体技术借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把图像、音响和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它能将社会、人文背景等人文因素形象化和具体化(徐昌和,2006)。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是以英语作为媒介传播的,国际著名报刊网站的时事新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材料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所用语言是实际生活中的直实反映,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朱文英,2006)。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有选择地阅读这些材料,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接触到实际运用中的英语。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调动英语阅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从中了解更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理解的能力。例如,现行不同教材中有以Harry Potter为主题的课文内容,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网上查阅的方式阅读部分原著或者相关信息。再如,教师可以建议喜欢姚明和NBA球队的学生去NBA的官方网站( nba. com)查看所感兴趣的报道,获取更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
3、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多是中外专家合作编写而成,内容均涉及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这种中西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为3,300个单词,九级则为4,500个单词。可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已是必然趋势。扩大学生词汇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作模式下的教材不仅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也在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展现了我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在教材中真实、地道的英语文化知识不为学生所熟悉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例如,在阅读主题为I Have a Dream的材料时,学生需要对20世纪60年代由种族歧视而引发的美国民族运动有所了解,才能领会马丁・路德金作为民主自由战士的伟大和可敬。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教材所展示的文化中,并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俗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才能使语言和文化学习真正情境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分析的能力。
四、结语
《课标》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改革起着导航作用,也是广大中学教师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处于课程改革浪潮中的教师不应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更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课标》的指导下,英语教师可以尝试着在阅读教学中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徐昌和.2006.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误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转变观念 激发 向导
当今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导向――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指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2]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那么,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生的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真心开展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
在当前社会现实环境下,教学质量仍是教师的“生命线”,是社会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于是,很多的教师便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继续死抠课本。但是,课外阅读难道就一定是分数的累赘吗?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难道不能双赢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3]因此,要真正开展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首先要求教师能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开手脚让学生投身到课外阅读的海洋中。
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孔子的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因此,要取得好的课外拓展阅读效果,教师就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教师在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要尽可能地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不仅可采用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形式,还可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的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这样的阅读量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
三、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向导
1.推荐好的课外拓展阅读书籍。
当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要考虑推荐的课外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
2.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讲述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往往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课外拓展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课外拓展阅读程度、层次。
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无层次现象,为改变拓展阅读的无序、无层次现象,教师应该加强计划性,可以在每学期初制订课外拓展阅读的计划,而后根据具体的操作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2.要注意课外拓展阅读的类型、迁移性。
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应的拓展阅读的类型和形式。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并通过阅读学会阅读,因此更应重视迁移性和比较性的拓展。教师有必要推荐那些和课文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如,学了儿歌《四季》,补充分别写春夏秋冬景致的小诗;学了《桂林山水》,可对比阅读常识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课,把教材中的课文前后串联起来,重新进行阅读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可以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思维的概括水平。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5]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3.要注意课外拓展阅读数量、质量。
当前,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基本上还是由教师说了算,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且教师在确定拓展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由于拓展阅读只使用了简单的“加法”,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反感。拓展阅读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和他们一起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或最受关注的文章来学习,使“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此外,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拓展阅读同样需要及时的检查反馈,需要适当的评价。在评价中,更应该倾向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评价的内容要以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主,使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活动拓展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小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努力发挥好在小学生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小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语文学习资源,丰富小学生的阅读,拓展他们的课外阅读,如此小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古今中外读书格言集锦.
[3]给教师的建议.
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0 %,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纸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
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
从阅读途径看,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方法,推进学生阅读,并切实达到相应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
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
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实际教学我们应注意: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自习进行自主阅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关键词:原典阅读;思想史;教学
思想史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对本专业思想发展脉络的把握,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养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学习了思想史课程,但没有读过原典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高校思想史类课程,引入原典阅读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原典在高校思想史课程中的重要性
1.原典是高校思想史课程的生命线。思想史一般是研究某类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思想家著作,其著作也就是原典。可以说,原典既是思想家思想的载体,也是当时思想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每一部原典,都是思想发展脉络上的一个节点,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发展历史。
2.原典有助于对思想的准确把握。现有的思想史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材的方式。然而,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讲授,对于学生来说都只能算是二手资料,对思想的曲解与误读在所难免。学生只有通过阅读原典,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思想家的思想之后,才能在正确的语境中准确掌握其思想。
3.原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许多高校也为此开设了许多通识类课程。原典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引入原典阅读,既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获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原典阅读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思想史是有其固有的逻辑进程的,因此,原典阅读也不可能是散乱无章,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对于教师来讲,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能从宏观上把握本门课程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具有代表性的原典,从而有能力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方案;对于学生来讲,要在教师帮助下制订系统的原典阅读计划,持之以恒,最终做到融会贯通;此外,教师之间也要相互沟通,制订方案,各门课程在原典阅读方面要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或遗漏。
2.适当性原则。对于思想史课程来讲,涉及的原典数量庞大,而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有主次、有先后、有详略。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课时分配、开课顺序合理安排阅读内容;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阅读,要区分精读、泛读、略读,提高阅读效率。
3.针对性原则。阅读原典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思想,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各类思想史课程中的原典阅读必然要有自己的针对性。例如,政治思想史课程中的原典阅读要集中在思想家的政治思想部分,经济思想史中的原典阅读要针对经济思想部分。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阅读,要时刻与课程内容相互参照,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果。
三、引入原典阅读的方式
原典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案,从书目选择、阅读指导、课外阅读、课堂互动、监督检查、效果反馈等多个环节入手,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1.书目选择和阅读指导。阅读书目的选择是原典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经典的、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原典作为阅读书目。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阅读,给出阅读建议。特别是有些原典可以做多学科的解读,这就需要教师从本学科出发给予学生阅读建议。教师还需要提出阅读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阅读,以提高阅读效果。
2.课外阅读与课堂互动。原典阅读需要大量的阅读时间,一般属于课外阅读。但阅读的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课堂内外必须密切配合。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阅读小组,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并形成文字材料。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要转变过去先讲授观点再引用原典予以证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各阅读小组进行汇报,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原典中得出结论。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对原典理解的准确性,也是督促学生阅读的一种有效手段。
3.监督检查与效果反馈。教师为了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原典,同时检验阅读效果,必须注重监督检查。这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阅读笔记、小论文、课堂汇报与讨论、期末考核等都可以成为监督检查的形式。同时,这种检查也是一种效果反馈,教师可根据反馈情况,及时修订原典阅读方案。
总之,原典阅读在高校思想史课程教学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原典阅读,坚持系统性、适当性、针对性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原典阅读方案,并将其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申小龙.高校原典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