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利技术论文

水利技术论文

时间:2022-02-14 12:22: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利技术论文

第1篇

我国现行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存在着诸如体系框架内部交叉重复、标准之间交叉重复、有些标准偏小偏细、存在个别缺项漏项等问题;体系中的标准,也存在着特征名混用、错用和国际化力度不足的问题,对体系表进行修订已势在必行。本文在论述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的修订提供参考。

2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水利标准化工作起步于建国初期,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心任务的需要不断发展壮大。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作为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化发展进程引领下,先后了四版技术标准体系表。

2.11988年版《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标准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8年,原能源部、水利部联合了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制定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表采用了一维多层框架结构,共规划标准项目127项。这是我国正式的第一个水利水电技术标准体系表。从此,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迈开了整体化、系统化的步伐。

2.21994年版《水利水电技术标准体系表》

1994年,水利部刊印了第一个覆盖整个领域的水利水电技术标准体系表。该表仍然采用一维多层框架结构,按工程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两大类,共规划标准项目473项。它标志着我国水利技术标准的基本分类和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2.32001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

“1998年大洪水”促使人们对自然规律、治水理念等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与探索,建设现代化水利、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水利发展的目标。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标准涉及的专业领域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专业领域内部不同标准之间的重复、交叉和矛盾现象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1年5月,水利部正式了2001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提出了由专业序列、专业门类和层次构成的三维框架结构,共规划标准项目615项。2003年4月,根据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突出需要,水利部又补充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进一步完善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之后,根据工作需要,又先后补充了多项应急标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稳步充实。

2.42008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

可持续治水思路的不断发展和水利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利技术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需求,在总结多项标准体系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多方案比选,水利部修订了2008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以下简称2008年版《体系表》)。2008年版《体系表》沿袭了2001年版《体系表》的框架结构,采用专业门类、功能序列和层次构成的三维坐标(见图1),共规划标准项目942项(含已颁、在编和拟编的标准)。截至2012年12月,实施的现行有效水利技术标准共713项,其中国家标准138项,行业标准575项,与2002年相比,现行有效标准数量提高了69%,标准覆盖率由44%提高到74%[2],基本满足了水利改革发展对技术标准的需求。

32008年版《体系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体系框架中层次维作用问题及对策

三维结构是一个空间的思维概念,对标准的定位科学准确,逻辑层次分明。体系框架中层次维反映了各项标准所属的技术领域拥有的共性特征和适用范围。但是,在2008年版《体系表》执行过程中,层次维没有发挥显著作用。2008年版《体系表》的层次维是指一定范围内一定数量的共性标准的集合,反映了各项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基础、通用、专用三个层次。层次的划分,是按“共性提升”的原则,把下一层标准中的共性内容,提到上一层。层次之间体现的是标准间的主从关系,上一层标准制约着下一层标准,下一层标准应遵守上一层标准的规定。层次的高低表明了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共性的内容及覆盖面的广度。因此,层次维能够很好的控制标准的级别,从而调节体系中标准颗粒度。随着标准从基础标准到专用标准的提升,标准化对象也就越精确,颗粒度越小。而目前,层次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也就导致了体系内的标准存在着交叉重复、偏小偏细等问题。层次维作用的利用,应从分析水利部各项主体业务工作中入手,梳理为支撑业务工作所需要的一整套标准。通过研究标准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明确标准主从关系,更好的发挥层次维的作用,进而能够剔除或优化部分交叉重复的标准。

3.2交叉重复问题及对策

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交叉重复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体系框架内部的交叉重复问题,二是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

3.2.1体系框架内部的交叉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

体系框架中最突出的交叉重复问题体现在“专业门类”中。“专业门类”是从水利行业的特色和管理角度出发,反映了水利事业的主要对象、作用和目标。2008年版《体系表》的“专业门类”中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是工程等别,而“水资源”、“水文水环境”、“防洪抗旱”等是按照专业分类的,分类的尺度不同,也就导致了框架的交叉重复。然而,标准体系表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便于管理。目前,水利技术标准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即主管机构、主持机构和主编单位三级管理。“专业门类”综合反映了水利各专业领域对技术标准的需求,对应的是各主持机构的管理范围。因此,应在便于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框架研究,尽可能减少框架内部的交叉重复。

3.2.2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

现行的水利技术标准,一般是根据当时的需要独立确定的,在历经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标准之间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协调、不配套、相互重复或矛盾等问题。尤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1)部门之间(主持机构)业务交叉造成的标准重复,如大部分水工标准内均包含安全监测章节,对监测项目、监测设施的布置等都有规定,但篇幅不大,而《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SDJ336-89)、《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551-2012)等又详细的对安全监测工作做了全面的规定;(2)相近内容的标准重复立项,如《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Z322-2005)和《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525-2011);(3)行标上升为国标或拆分为多项标准,而原有标准未进行及时清理等。这些人为因素导致了标准之间未经协调或协调不足,体系越来越庞大。目前,应通过体系框架中层次维作用的研究,全面清理整合现行水利技术标准,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然而,由于体系中的标准之间应是紧密联系的,几乎每项标准的制定都会或多或少的引用与其关系密切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这也就造成了在实际中适度的交叉重复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有时交叉并非致命缺陷,只能是尽可能提高标准之间的衔接程度,尽量保持交叉部分的一致,从而保持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整体协调性。

3.3标准偏小偏细问题及对策

目前,由于同一标准化对象或同一用途的标准被拆分为多项标准,造成体系中有些标准存在偏小偏细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应针对每个标准化对象编制一项单独的技术标准。但是,当标准的适用范围过小时,总体思想是将标准化对象范围适当扩大,运用系列化的标准化形式,对同一类标准化对象进行通盘规划后,再将一项技术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单独的部分。划分部分时可使用两种方式:一是每个部分涉及标准化对象的一个特定方面,并且能够单独使用;二是标准化对象具有通用和特殊两个方面,通用方面作为第一部分,特殊方面作为其他部分。例如,使用第一种划分部分的方法可将同一类标准化对象的不同类型仪器的校验方法整合在一起。针对2008版《体系表》中110~118号:《切土环刀校验方法》(SL110-95)、《透水板校验方法》(SL111-95)等9个校验方法标准,可以考虑合并,建议总名称为《土工试验常用仪器校验方法》,包括9部分内容,以后还可以增加。总之,对仪器设备校验方法标准,很多标准都可进行类似处理,如混凝土试验常用仪器校验方法、沥青试验常用仪器校验方法、岩石试验常用仪器校验方法、土工合成材料测试常用仪器校验方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用计量仪器校(检)验方法等。经过整合,减少了体系中标准的数量,标准的颗粒度也就趋于均衡,标准的整体结构较为合理,也更利于标准用户的使用。而对于目前体系中标准名称含有“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的5个标准,可使用第二种划分部分的方法,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拟编)作为通用的规定,并将《小型水电站建设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SL356-2006)、《水利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定》(SL/Z346-2006)、《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SL447-2009)和《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SL504-2011)的特殊要求附在其后,合并为一本标准。同样,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标准、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标准等也可用此方法进行整合。

3.4标准缺失问题及对策

标准具有政策导向、战略定位、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近几年来,水利部虽然加大了标准编制工作的力度,但现代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例如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文明等,特别是一些民生问题,这些内容在2008年版《体系表》制定时还是不够完善的,造成了体系目前的缺项漏项问题。针对关键技术标准缺少的问题,应加强技术标准对水利部中心工作的响应和服务,把安全、环保、节约资源和民生等作为强制性规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水资源节约与利用、水电可持续利用、先进的试验方法等标准制定力度,解决标准滞后于发展、覆盖面不全的问题。例如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各环节,制定环境、社会、经济和安全的综合评价规范,进一步促进水电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洪水管理、降低洪涝灾害风险,需要制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宜的预报预警等规避性技术标准,重点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成果的标准转化工作;针对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从水资源配置、取水、供水和用水等多个环节制定规范化评价体系等等,如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藻类评价标准、饮水健康风险评价标准、湖泊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标准和水大流量计检定规程等。

3.5标准特征名使用不规范问题及对策

2008年版《体系表》中,水利技术标准的特征名除了规范、规程、导则、标准,还运用了通则、准则、条件、规约、方法、指南和模式等形式,与水利行业使用到的六个大类标准编写体例格式标准中对标准特征名的规定不符。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的规定,标准名称无须描述文件的类型,不应使用“……标准”、“……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等表述形式。《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8〕182号)规定,标准名称宜由标准的对象、用途和特征名三部分组成,标准应根据其特点和性质,采用“标准”、“规范”或“规程”作为特征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7〕144号)规定,建设标准的名称,宜由建设标准的对象和建设标准的类别属名(特征名)两部分组成;建设标准的类别属名,应根据标准的特征和性质确定,可采用“建设标准”、“面积定额”。《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JJF1002-2010)和《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71-2010)明确提出了计量检定类标准的特征名为“规程”,计量校准类标准的特征名为“规范”。《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宣贯指南》中指出,按标准的形式(或特征名),标准分为规范、规程、规定、导则等。由此可见,在上述标准的规定中,标准的特征名除“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建设标准”和“面积定额”已经明确外,其他特征名的使用方式不明确,甚至在《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和《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8〕182号)中对“标准”二字的使用规定是矛盾的。综合考虑水利行业使用到的六大类标准编写体例格式标准中对标准特征名的规定,水利技术标准特征名宜采用“规范”、“规程”、“规定”、“导则”、“通则”、“指南”和“建设标准”等表述形式。特征名定义及适用范围见表1。

3.6标准国际接轨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水利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准相比,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泥沙问题处理、小水电等领域的多项技术标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而在2008年版《体系表》中,仅有5项国际标准,标准国际化力度明显不足。标准是畅通国际贸易和科技关系的纽带。随着与国外先进技术交流空间的拓展,应逐步通过水利技术标准权威外文版、利用现有国际学术组织平台进行推广、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联系等途径,加快筑坝技术、小水电、灌溉排水和泥沙等水利优势技术标准的输出,加快水文、机电技术等领域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融合,加快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国际化的形成。

4结论与建议

第2篇

由于政府重视度较低,所以在工农业生产中发生了多种污染现象,工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具有面积大、污染点多、成分复杂等特点,而且水资源受到快节奏的城市发展所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利润,忽略了生产过程对水资源带来的污染。一些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没有提高排水能力,导致“去北京看海”的事件发生,这种现象不是因为暴雨才出现的,而是由于城市建设速度过快,建筑数量不断增加,排水管网的建设跟不上城市的发展,一旦出现暴雨,就会发生内涝情况,影响城市交通与人民日常生活,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城市排污问题对于城市经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监管部门的力度较低,使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超标问题频发,而且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更加提高了污水总量。由于污水总量超过了自然水体的自净能力,所以污染了江河水域,为了改变水污染问题,必须加强水利管理强度,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多级管理模式,使水利工程更加安全、可靠。充分调动水土资源的优势,提高水利工程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统筹水利工程与环境的关系,使水利工程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2水利技术创新

水利技术创新主要采取信息化手段提高防汛能力,其中包括暴雨、洪水等方面的预报。但是现有的信息技术并不成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不足,并且无法提供行政决策的服务。为了满足水利管理部门要求,需要将防汛预案加入系统之中,使洪水、内涝预警更加快速,提高信息的精准度。例如洪水已经达到一定级别,系统必须及时执行预警机制,并且根据预警提示制定相关解决方案。决策制定时必须提前制定放洪量大小,并且考虑泄洪后可能发生的任何后果,通过信息化系统掌握水利工程情况。目前常用的掌上GIS系统就可以应用在水利管理之中,帮助用户快速收集水利信息,并且提供解决措施,通过GIS系统实现移动终端查询、决策等功能。智能手机已经可以提供资料查询、观看电子地图、定位资源空间,各项信息通过手机快速进行查阅,将智能手机与GIS系统有机结合,使水利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制定处理计划。

3水利技术应用

3.1加强组织领导

水利管理各级干部需要明确科学发展观,将水利管理落实到个人,并且积极推动科教兴国发展方针,优化水利科技与管理制度,将水利科技的工作加入议程计划之中,并且制定完善的干部绩效考核体系。根据水利工程发展特点,合理制定水利科技发展计划,将促进水利科技的发展措施落实到位,帮助水利工程提高与进步。水利管理部门的领导者需要重视科学知识,发挥出自身的表率作用,通过合理的方法制定民主科学的相关决策。

3.2运用RTK技术

RTK技术为动态测量技术,与GPS技术统一使用差分解算,不同点是RTK使用实时差分计算。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对RTK技术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强,传统作业模式不断得到革新,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传统的静态、动态测量,需要在测量后进行结算才能获得厘米级数据,而使用RTK技术可以直接获得厘米级测量数据,因为RTK采取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计算法,也是GPS技术发展的重大成果。这种技术为测量地形图、工程放样、控制测量带来了新的测量方法,有效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通过软件的配合可以实现远程控制管理,在水利工程测量阶段,可以充分发挥RTK技术的实效性,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加快管理运转速度。

3.3加大科技投入资金

水利科技创新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以国家的支持为基准,增加多种资金投入渠道。科技创新必须得到国家与地方的支持,通过部门协作开辟多种科技研发渠道,为水利工程科技创造优秀的发展平台,并且设立专项科技研发预算。加强科技平台的建设力度,将建设重点转到科研能力之中,通过资源共享,充分保证科技平台的运营与管理不受影响,发挥会出平台的最大效益。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需要划分技术创新资金,提高技术发展的速度与效果。

3.4营造创新环境

通过水利管理政策营造创新环境,将具体政策落实到管理工作之中,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措施。加强社会的支持,对科技创新需要进行鼓励与嘉奖,加强技术创新的宣传,积极表彰与奖励科技创新行为,提高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积极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使水利管理人员具有科技创新的动力。

3.5强化科技管理

需要加强水利科技成果,将水利管理部门的所有职能激发出来,完善项目评估、审查、招投标与合同签订手续,帮助项目完成全程监管体系,并且帮助后期评估验收提供支撑。水利科技需要建设完善的评价机制,以国家评价机制进行改革,使评价机制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合理,相关制度必须科学合理。必须加强水利科技研发部门的自我管理机制,通过强化科技管理制度,使人员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并且提高管理水平,创造更好的科技效益。

4结语

第3篇

1.1在应用围堰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当地的特点

围堰是一种临时性作为挡水工具的一种建筑物,由于其主要是用来进行挡水工作,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并且注意保障结构的稳定性,使得结构能够抵抗强大水流的冲击,从而达到防水的目的。一般来说,围堰工程的类型有多重,而每种围堰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都需要依据当地的环境、地理条件以及当地的资源情况进行合理的围堰选择和围堰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围堰工程可以正常的使用,其所具有的挡水功能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来。假设水利工程周边环绕的是浅水区,而且河水的最大深度小于1.5m,而且水流的速度相对较慢,针对这样的环境条件,在对水利围堰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不需要将其结构的防渗水性设计的过强,所采用的围堰类型可以是土石围堰。然而,当水利工程周边的水域较深,水流速度又相对较快,而且在河床中包含多种较为坚硬的岩石时,针对这种情况,所需要选择的围堰种类应该是钢板桩围堰。钢板桩围堰不仅能够有效的抵抗水流的冲击,还能够使得围堰的本身结构更加的牢固,在受到强大压力的时候,能够充分的保障其自身的稳定性,而且钢板桩能够深入到坚硬的岩石中,以保障其自身的稳定性,这对于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1.2水利工程中的围堰施工

一般来说,围堰施工的现场都比较狭窄,而且在周围会存在很多的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本身就会对围堰的结构造成影响,如果施工的工期比较赶,这样就会进一步使得围堰施工的难度提升,从而对围堰工程的施工质量就会产生影响,所以,要想能够保障围堰施工的质量,就需要对其高程进行及时的填筑,这样可以为下一步的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注意准备相应的材料,对各种材料进行有效的选择,保障在施工的过程中,各种施工材料可以准备完毕,并且可以随时进行利用。而就围堰施工的工序来来说,其具体的工序如下:

1.2.1在对围堰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先从围堰的一面进行入手,逐渐向渠底进行挖掘,在将尾水出口的围堰基础进行全面的清理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下一步的清水处理,对水下存在的大块物体进行深度清理,然后利用一些堰体石料以及粘土进行回填处理,在回填到设计的高程时,就需要对出口段部位的围堰进行保护处理,合理的对围堰展开保护后,就可以开展进行下一步的施工,直到水利工程施工完成之后,就可以将临时搭建的围堰进行拆除。

1.2.2在利用粘土以及堰体石料进行回填施工的时候,要注意对回填土原料进行合理的选择,保障每个工序之间都能够衔接得当,而堰体要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搭建。合理的利用机械进行相应的挖掘工作,汽车进行原材料的运输以及废弃物的输出,一般来说,堰体的填筑分层高度要尽可能的控制在80cm范围内。

1.3水利围堰基坑排水

所谓的水利围堰基坑排水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就是在围堰形成之前进行基坑一次性排水,其二就是在围堰形成之后进行基坑经常性排水。汛期坝体过水,围堰形成后的经常性排水又包括围堰内侧基坑一次性排水和经常性排水。①围堰基坑一次性排水,堰体水下填筑形成后,开始排除基坑内集水。排水量主要为基坑内积水、渗透水、雨水及施工弃水。②基坑经常性排水,基坑排水包括基础渗水、天然降水及施工弃水。根据围堰地基渗水特性及各施工工作面用弃水情况估算。

1.4水利围堰联接技术

围堰防汛墙相互之间的联接实况会对河道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保障防汛墙之间的紧密联接需要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河道工程项目围堰在施工之前应该安排相关人员对围堰周围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如果接口处出现了问题,应及时采用沙包或者粘土袋进行填充。

2结束语

第4篇

1.1防渗墙技术的特点

1)耐久性好使用防渗墙技术铸造的水利工程,在技术水平达标的情况下,使用寿命和耐久性都略有提升。

2)渗透系数小防渗墙技术中水的渗透系数明显减小。

3)墙体厚度较小通过防渗墙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防渗墙的厚度,使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做到最经济。

4)单位面积造价低与其他技术相比,使用防渗墙技术在成本造价上更加实惠。

1.2防渗墙技术的工艺

1.1.1冲击成槽法

1.1.1.1步骤冲击成槽法的步骤:

1)造孔。用冲击钻在坝上造孔。

2)填入混凝土。将混凝土填入造好的孔内。

3)连槽段。将坝上的孔连接起来,并注入混凝土。

4)注水成墙。将混凝土中注入水,使其成为一段墙。

5)同样的方法铸造另一段混凝土墙,连接起来成为一段连续的混凝土防渗墙。

1.1.1.2特点冲击成槽法适应范围广泛,对各种地层均可用,而且此法中的设备设施简单、安全,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但是,此种方法因为程序琐碎,所以需要很长时间,施工效率不高。

1.1.2抓斗成槽法

1.1.1.1步骤抓斗成槽法的步骤:

1)挖槽段:用液压抓斗机挖出符合实际长、宽、高需求的槽段。

2)注入混凝土:先在挖好的槽段内注入适量的泥浆,之后浇水,使其形成混凝土墙段,以确保其稳定性。

3)同样的方法铸造另一段混凝土墙,连接起来成为一段连续的混凝土防渗墙。

1.1.1.2特点抓斗成槽法在水利工程中使用不仅速度快,而且效率高,多在土层、砂层较多的层面使用,不宜用在岩层较多的地方。

1.1.3锯槽法

1.1.2.1步骤锯槽法成墙步骤:

1)开槽:利用槽机进行开槽并使用正/反循环排除槽内杂质。

2)注入混凝土:在锯好的槽内注入泥浆加水形成混凝土墙段,使其稳定。

1.1.2.2特点锯槽法防渗墙技术由于使用槽机作业,因此能够不间歇的进行,能够建成连续的槽段,不仅建设速度快,同时工程质量也较高。

1.1.4射水法

1.1.4.1步骤射水法成墙步骤:

1)开槽:利用造孔机、搅拌机、浇注机进行开槽,利用造孔机喷射出的超高速水柱进行切割,

2)注入混凝土:注入泥浆以使其稳定,最后注入混凝土。

1.1.4.2特点射水法防渗墙技术由于使用造孔机、搅拌机、浇注机作业,因此工程效率明显提高,此种技术适用于沙土较多的地层。

1.1.5链斗法

1.1.5.1步骤链斗法成墙步骤:利用开槽机进行取土,通过槽机带动插入沟槽的排桩进行挖槽,注入泥浆以使其稳定,最后注入混凝土。

1.1.5.2特点链斗法防渗墙技术所开槽常在40cm宽度左右。

1.1.6多头深层搅拌法

1.1.6.1步骤多头深层搅拌法成墙步骤:多头深层的搅拌法防渗技术是通过搅拌桩机从不同位置钻入坝上,并且将坝上的孔中注入水泥浆,使水泥浆与土形成水泥浆土桩,形成防渗墙。

1.1.6.2特点多头深层的搅拌法防渗技术主要适用于黏土地层,这种防渗墙技术不仅建筑成本低,而且操作简便,它制造出的防渗墙防渗性能较高。

1.1.7塑性混凝土

1.1.7.1步骤塑性混凝土技术的步骤使用抓斗与冲击钻来对槽段进行划分,不能将槽段划分的过长,也不能过短,划分在合理的位置,以提高它的坚固性,划分完槽段后注入混凝土,并且使用直升导法对水下面的混凝土进行浇灌,确保钻具能够得到冷却和。

1.1.7.2特点塑性混凝土技术的特点是工程建设材料中较好的一种材料是膨润土,此种方法中使用膨润土替代水泥,提高了工程防渗性、使用性能和工程质量,使工程整体使用寿命加长。

1.1.8振动成墙

1.1.8.1步骤将设计好的模具,通过振动的形式将其沉入土层中,到达指定深度时停止,拔出后形成所需的槽孔,在槽孔内注入泥浆,形成防渗墙。

1.1.8.2特点振动城墙防渗墙技术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使用相当广泛的一种技术。此方法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具有很高的防渗持久性。

2灌浆防渗漏技术

灌浆防渗漏技术是当前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防渗漏技术,它不仅适用范围广,而且技术先进,能够大幅度缩短工程完工周期,对一些质量要求较高,施工技术要求高的工程也能够适用。灌浆防渗漏技术对灌浆的要求比较严格,浆材应当是无毒无害的,不会对人以及环境造成伤害;应当在使用的环境下稳定可靠,不易发生变化;需要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够在灌入孔内后固化。

2.1高压喷射的灌浆防渗漏技术

2.1.1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方法和特点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技术采用高压水柱使浆液压力增强,破坏地层结构,使水泥浆与地层中的土沙颗粒结合,形成坚实固体,实现防渗漏功能,同时也提高了地基的承载能力。

2.1.2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的优点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技术与防渗墙技术相比,可灌性提高,在工程耗费成本上更加节省,使用设施设备简便、灵活,操作容易,工程施工周期短、连接可靠,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2.1.1.1工程可控性较好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技术在进行钻孔注浆的时候更具有可控性,通过电脑控制,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钻孔位置及深度,通过易操作的设备,按照预定标准进行开孔,提高工程可控性。同时,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技术使用高压射流原理,对缝隙较大的地层,使用优选的材料进行填充,提高了防渗漏质量。

2.1.1.2运用范围扩大、连接更加可靠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技术根据不同的地层结构有不同的解决策略,可以用在工程的前、中、后三个时期,提高了防渗漏技术的运用范围。通过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技术铸造的板墙,具有更好的防渗性和可靠性,在与其他工程设备进行连接时,稳固性也有所提升。

2.1.3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中的质量控制防渗墙的垂直度是在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技术中需要格外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整改;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技术中需要重视对水泥的质和量的要求,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工作人员应当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记录工作,做到有据可查。

2.2坝体劈裂灌浆技术坝体劈裂灌浆技术是根据坝体的物理力学规律,用泥浆的压力将坝体劈裂,并在裂缝处注入泥浆使其与原来的坝体结合,形成具有防渗功能坝体的一种技术。此技术需要在进行劈裂灌浆时注意坝体的实际情况,施工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只在劈裂处灌浆,若质量较差,则需要全线灌浆,这样不仅能使坝体的防渗性提高,而且有节省了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3帷幕灌浆技术利用灌浆技术在坝上的砂石地基中建造具有防渗性的基础帷幕的工艺就叫做帷幕灌浆防渗漏技术。此种技术中帷幕的底端深入水岩石中,顶端与坝体或者混凝土闸板连接,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地基中水分的渗入,同时排水系统与基础帷幕共同作用能够减小水流对坝体的冲击。

3结语

第5篇

1针对吸浆加大的水利工程的灌注方法

在岩溶地区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遇到岩缝是较为常见的现象,需要利用灌浆来对岩缝进行有效的处理,通常在进行岩缝灌浆时对水泥浆的使用量较小。但往往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岩缝大量吸浆的情况,这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岩缝特殊的地质条件所导致的,吸入的大量砂浆可以流入到别的地方,也可能会从灌浆区附近的地表处溢出,出现大量吸浆情况出现时,水泥浆则会处于始终无法满足的情况,利用正常的施工工序无法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所以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解决。通常情况下处理措施有以下几种:

1.1采取限流措施。限制单位时间内对岩缝关注砂浆的体积,一般情况下,应该将灌注的速度降为10-15L/min,采取限流的目的是减小砂浆在岩缝中的流动速度,从而使灌入的砂浆快速沉淀并凝结。

1.2采用降压处理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灌浆时的压力进行降低,避免砂浆流动速度过快,使砂浆处于自然流动状态下,而且在自然流动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凝结,当砂浆在岩缝中不在流动时适量增加压力,然后可按照一般的工序进行灌浆。

1.3采用多次灌浆法。在对岩缝进行灌浆操作时,对于灌浆时间上有具体的要求,以这超过8小时为宜,而且在灌浆过程中利用多次间歇进行进行,即灌浆结束后停歇一会再接着灌浆,具体在两次灌浆中间间隔多长的时间,要根据具体的工程实际需要来进行确定。但利用多次灌浆法进行操作时,往往在灌浆结束时基压力要小于预先设计的压力,所以在这时如果按照设计压力进行操作时存在一定难度时,则可以对灌浆的压力适当的降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发生时,则需要按照设计压力进行。

2水利工程严重漏水情况下利用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处理方法

2.1采用模袋灌浆的处理方法通常情况下模袋都是利用尼龙和聚丙烯等材质组成的,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在利用模袋灌浆时则将水泥砂浆装入到模袋中,在模袋相互挤压过程中,水泥砂浆中的水分流失掉,而模袋内剩下水泥和沙土,由于含浆量的降低,则有效的加快砂浆的凝结,而且水泥砂浆在模袋的束缚下也不会发生流失,并起到了较好的阻塞作用。

2.2采用填充级配料进行处理目前所采用的填充级配料多以水泥、粗砂和砾石为主,而且单独利用砾石来做为填充料时,则在进行级配时则需要根据砾山的大小情况来进行配制。对于砾石颗粒较小的情况,则无法保证最后的效果,所以需要在砾山中加入沙土,这样砾山和沙土混合物形成水泥冲灌级配料,利用这种配料可以可以有效的形成自然反过滤层,而且在进行级配时,注意对配料的材料和数量的掌握,利用这些配料可以有效的在狭窄处形成桥架,从而有效的实现对缝隙的阻塞,利用反过滤层的形成,从而达到堵死通道的目的。

3结束语

我国各地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岩溶地区是较为常见的地质现象,所以在利用灌浆施工技术对水利工程基础进行处理时,各种灌浆技术都存在着自身的优缺点。而且还需要针对吸浆和严重漏水的情况进行处理,对于吸浆情况的处理虽然施工技术较为简单,但由于砂浆量始终无法满足,则导致水泥砂浆大量的浪费情况发生,无形中增加了施工的成本。对于严重漏水情况进行基础处理时施工技术较为复杂,但只要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方法,则会有效的减少施工的成本。所以在水利工程利用灌浆技术进行基础施工时,需要因地制宜进行,根据各地的特点来进行灌浆技术的选择,也可以将多种灌浆技术有效的进行结合,从而更好的在施工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作者:张春宇张昭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西北有限公司

第6篇

1.1衬砌混凝土技术的施工准备

水利工程作为系统化、综合性比较强的工程,它涉及到多种工种的综合施工,因此想要确保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需要做好施工的组织设计。在施工中确定合理的工种,安排好供电和供水的工作,对于机械设备需要提前进行调试,确保机械设备具有稳定的性能,并且需要安排技术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测,如果发现故障,应该及时的进行维修,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对施工人员需要进行培训,让施工人员了解施工的流程,而且需要聘请高级的技术人员对施工进行指导,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的质量。

1.2土方工程

渠道的土质一般比较疏松,这样在施工中容易发生沉降,从而可能会造成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需要对渠道进行侵水,这样可以充分的让土进行预沉,如果发现土质依然不满足衬砌技术的施工标准,就需要对土壤进行夯实,这样才能够确保土壤的密实度,从而满足衬砌技术的施工要求。对于渠道的放样需要首先确定在渠道的中线划定控制线,然后每个50m设置中心桩,对于弯道处需要特别的注意,利用增加中心桩的密度来提高中心桩的精度。需要依据设计的要求对高程进行控制,最后需要依据中心线和高程控制点进行渠道的放样。对于回填土方的施工,需要清理土层中的垃圾和石块,这样才能够确保土层的密度的均匀。对于土层进行分层的夯实,一般是每隔30cm进行土层的夯实,这样可以确保土层的密实度。对于含水量较低的土壤需要补充水分,可以采用洒水的措施,这可以提高土壤的湿度。最后需要利用打夯机对土层进行夯实,需要连续多次的夯实,并且需要仔细的检查,确保土层夯实的密度。

1.3原材料和混凝土的配比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需要依照施工设计的要求,选择强度符合要求的水泥。在水利工程的施工需要考虑水泥的抗冻性,因此适宜选择325和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又由于不同厂家的水泥的色泽不同,为了施工的美观,需要选用同一生产厂商的水泥。需要选择信誉良好、具有生产资格的水泥生产厂商,这样才能够确保水泥的质量。在渠道的施工具有抗冻和抗渗的要求,因此在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例如可以添加以松香皂和热聚合物为主要成分的PC-2型引气剂,它具有引气、减水、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渗性的功能。也可以添加入M型的减水剂,它的主要成分为木质素和碳酸钙,具有减水和提高混凝土强度的功能。利用外加剂可以很好地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渗性。混凝土的配比需要依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设置,水灰比应该小于0.6,混凝土的坍落度需要控制在1~3cm,而且在低温的季节,混泥土的坍落度需要相应的减小,反之,需要相应的增大。混凝土在配置的时,需要满足强度为C15,抗冻性为F50,抗渗性为W4。另外需要准确的把握混凝土、水、碎石、砂的比例,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质量。

1.4混凝土渠道的浇筑

在混凝土渠道进行灌注时,需要平整施工的场地,安排供电系统和供水系统。还需要把发电机、搅拌机、推车、翻斗等机械准备就位,这样可以随着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前需要浇筑模板的制作和安装模板工程。通常采用定型槽钢,而且依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模板设置,并且采用楔形三角铁嵌入土中进行加固模板。模板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模板的线条垂直、板缝紧密,而且容易拆卸。混凝土模板的安装可以自10mm的范围内的误差。在施工完成后需要多对模具进行清理,便于以后的使用。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如果渠床比较干燥,需要洒水进行湿润,这样可以避免砼板由于水分的蒸发而出现裂缝。在渠道的施工中通常采用伸缩分块浇筑,而对于渠底、渠坡可以采用跳仓浇筑的方法。在具体的施工中需要依照一定的施工顺序,依照渠坡、渠坡、渠道顶部的顺序进行浇筑混凝土。这样在在渠坡浇筑完成后可以立即进行渠底的施工,从而可以促使渠坡和渠底的无缝衔接。对于渠底的施工可以采用顺序的分块进行浇筑。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机械的搅拌机,并且需要不停的旋转,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的现象,可以利用小推车把混凝土运送到施工的现场。混凝土在卸到模具中需要均匀的摊铺,并且需要人工平仓。在混凝土依照模具的高度摊铺满仓面,整平表面,就可以开始进行混凝土的振捣。在振捣的施工中需要防止漏振和过振的现象出现。在渠道的振捣中施工人员需要从渠底,拉着平面振捣器自下而上的振捣,确保振捣的速度均匀,而且需要多次的振捣,直至表面泛浆为止。在混凝土渠道的浇筑过程中,需要在确保施工的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混凝土的灌注,否则可能会影响到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在哦混凝土渠道的浇筑过程中严禁中断施工,否则容易出现裂缝。收面是浇筑的重要工作,做好衬砌的收面工作,可以提高减少水的渗漏,提高输水能力。在进行混凝土的收面时,需要利用磨光机抹平,直至泛浆为止。收面工作要求做到表面平整、没有麻面、没有石子。在混凝土达到初凝时,就可以进行拆模。拆模后需要对混凝土进行覆膜或者覆盖草进行养护,这样才可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2结语

第7篇

在工程建设中,管理也是不可替代的环节,失去管理的话,整个工程将变得松散混乱。在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不管是技术还是资金、设备,都在工程建设中起到硬件作用,而管理恰恰发挥软件的作用。管理之于水利工程建筑,正如软件对于电脑,缺乏有效地管理,水利工程将不能高效运行。鉴于此,在水利工程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中,管理起到了有机整合各个施工环节的作用。重视并且做好管理工作,尤其是对施工中的各种设施进行有效管理,才可以保障整个水利工程建筑的施工进度,并优化整个工程的资源配置,进而完成水利工程的建设目标。因此,对于水利工程建筑来说,管理和技术犹如鸟之两翼,发挥着同等作用。所以,必须有机结合施工技术与管理,才可以为水利工程建筑质量提供保障,实现水利工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2.构建现代化水利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管理

2.1健全技术管理

相对于其他工程,水利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就整个社会来说,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较大影响,因此水利工程存在更为严格的质量要求;其次,水利工程的整体规模相对较大,所以工期相对较长,并且由于我国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变化较大,其施工技术也存在比较复杂的难度;最后,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相对艰苦,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并降低了建设施工的安全系数。结合以上几个方面,必须对水利工程建筑中的技术管理工作予以强化,并且严密管理施工过程中的全部技术活动,从而将技术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强化技术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实行:

1)首先是对技术组织管理制度予以健全完善,从本质上来革新传统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促进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具体来说,水利工程项目的负责人需要构建三级技术组织管理制度,依次为班组、车间、场站等三个级别,并实施相应地分级管理,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员工上。在信息收集、事故以及故障分析整理上,通过制度建设来予以规范,并利用制度来定期组织员工交流工作经验,促进整个技术管理团队的共同进步。同时,鼓励技术管理员工勇于创新,促进水利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突破,在攻克技术难关上集思广益,注重倾听基层员工的建议。此外在设备运行、检修以及故障分析的统计工作上,完善各项制度,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技术管理规范,减轻水利工程建筑设备受到的损坏,提升其使用寿命,进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2)其次,强化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并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水利工程建筑的施工,工作人员应当完整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纠正过去不正确的习惯性操作。同时,对于运行记录的分析工作,应当建立针对性的制度,分析总结运行记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手段来对工作予以改善,从而促进技术管理工作规范化和高效化。

3)最后,对维护检修工作强化管理,重视技术监督。工作人员需要依据水利发电工程的实际状况,开展技术上的革新实践。在工作重心上,从恢复设备性能向改进设备性能转变,借助于增加设备的检修周期,对检修的工期予以缩短,从而促进设备检修质量的提升。工作人员应当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充分利用,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对设备的运行规律予以充分把握,进而实现技术上的有效监督。

2.2强化生产和经济运行考核

因为水利工程建筑施工相对复杂,加上管理方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目前还没有相对统一的经济考核标准。虽然相关部门提出将水能利用提高率作为考核指标,但是在统一评定标准的过程中,由于该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存在较大误差,尤其是在水量和综合处理系数的计算上,所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鉴于此,为了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生产运行秩序进行维护,一方面要体现设备管理以及维护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体现水能的综合利用水平。同时,水利水电生产和经济运行考核要与各个岗位的工作成效挂钩,尤其是体现水利工程建筑的施工及管理业绩,促进其施工技术及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2.3重视安全生产,促进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8篇

1.1优化自排能力在水利工程中应用

水利工程主要是,在汛期对河道的积水进行排除,以起到防汛的作用,而平时主要是以改善河道水质为目的,进行调水等运作。在水利工程的运作中,通过自排和强排,完成这个目的。自排指的是:通过闸前、闸后的水位差距,进行自流排水,且不依靠任何动力。强排是指:启动水泵,强行将水抽出,以达到排水的目的。可见,强排对能源方面的消耗是比较大的。而水利工程的自排能力,也是防止洪涝灾害的能力,它取决于河道、水闸被设置的结构、以及水系被安排的情况。实践证明,水利工程对防汛抗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水系的安排。在优化自排能力时,对河道断面、水闸孔宽度等,进行合理选择。这既可以精简泵站的建设经费,从数量上降低了泵站的建设规模,也可在开关闸门时,将闸前、闸后的水位差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对调水和防止洪涝方面,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自排功能。

1.2优化对泵闸的布设

除了优化自排能力,提高水利工程的抗洪排涝的能力,还需对泵站的布设,进行合理的优化,在设计泵站时,应充分考虑布设泵、闸过程中,将两者进行综合性分析、利用。也就是将水闸和泵站进行配套设计,可考虑在泵站的下方或周边,设置相应的水闸,与之进行功能互补,这里要注意的重点是,以发挥水闸的自排作用为主。在水位差距过大时,可果断采取备用的强排方案,以提高排水的效率,使得水闸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起到节能增效的作用。

2用电设备对节能技术的引用

2.1增强泵站的装置的效能

泵站装置的效能发挥,是多个因素合成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泵站进、出水道之间的使用效率,即泵站装置的使用效率。构成泵站装置效能正常发挥的有:进水流道、出水流道、以及闸门等原因。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把降低能源损耗的理念,引入进、出水道的设计中,对该设计进行合理、科学的优化,以期促进提升泵站装置的使用效能。

2.2对水泵和电动机连接方式的选用

可供选用的连接方式有两种:齿连和直接。所谓齿连即将水泵和电动机,通过齿轮的变速箱进行连接。该连接方式的优点是:变速箱的引用,能提高电动机的速度,和提升水泵的效能,而且体积也不大等。不足是:在能源的消耗方面,齿轮的变速导致所消耗的能源偏大,同时齿轮的运转产生的噪音也颇大。直接连接则构成了水泵电动机组,该机组连接了水泵和电动机,直接连接的条件是:在转速方面,要求水泵和电动机保持同步。另外,直接连接消耗的能源也相对齿连连接低多了,但在转速方面,大中型的轴流水泵普遍偏低,因此,应选用低速的转动机与电动机作相应的配套。

3节能设计应用于供电方案

3.1对供电方案合理选择

从节能设计的角度,对水利工程泵站的建设进行考量,其中对注水泵的电机容量的控制,应从经济和技术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电机容量低于250千瓦时,选用高压电动机。当前我国以10千伏为电网的电压,故而,将变压器设置在6至10千伏范围内,以满足水利工程的需要。但,不断提升的电动机的制造技术,也使得10千伏的电动机被较多的应用,而该电动机的启动冲击了电力系统,这也对电网的扩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随着不断增大的区域电网容量,该电动机对电力系统的冲击作用也会淡化。因此,合理控制电动机的配置,尽量降低该电动机启动时,对电网构成的冲击。故而,将节能设计运用到水利泵站的建设时,应充分和供电部门进行协调,350至630千瓦的电动机,应首先考虑选用10千伏电压的电动机,这样不仅在费用上能降低供电消耗,也能减少相关的水利工程费用,例如:变压器设备、高压配电设备等。该项节能设计,既起到了优化管理程序,也提高了水利工程的运行能力,并且提升了变压器的效益,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率。

3.2对变压器的合理配置

在设计水利工程泵闸时,对选用容量低于250千瓦的电动机时,应选用以电压为380伏电压的电动机。对于较大用电量的泵闸电动机,须专用变压器装置进行降压处理。通常情况下,该变压器也提供泵站用电,这显然有个误区。因此,对供电方案的选用方面,应考虑到此类泵站供电的合理性,这就需另外配置供电变压器,给泵站提供的电力供应,应由该变压器完成。这样虽从费用上增加了工程投资,但对于大型电机在启动、或者停止时,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冲击,从较大程度上进行了有效的回避,这对于供电稳定性方面的提高,是个比较合理的方法,同时,也极大的节约了能源,降低了对能源的消耗。

3.3应用补偿技术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大流量的水泵,一般选用低转速的大中型电动机与之相配套,由于该电动机功率在0.6瓦,该电动机功率较低,因此,需进行功率补偿。可依据供电部位的标准,对其进行集中补偿,将功率提高至0.9瓦为宜。这种补偿方法是,将每一台电容器和电动机并联,并且串联一套防爆的电抗器,以保证合闸时不受电流的冲击。这种补偿技术的采用,极大的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电动机的运作效率。

4结论

第9篇

1防渗墙技术的应用

所谓的防渗墙,指的就是经由钻孔,将防渗漏材料注入到开挖孔内,继而形成连续性墙体。该技术一般是使用在有较高耐久性、渗漏系数比较低的墙体中,具体的技术有:薄型抓斗、锯槽法以及多头深层搅拌水泥技术。(1)薄型抓斗:该技术是运用小型挖掘机作业构成抗体以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最终构成防渗墙体。薄型抓斗防渗墙技术对挖掘机的宽度有一定的要求,即30cm。在挖掘机工作的同时,对土壁喷射泥浆,继而构成保护土壁。利用该技术所形成的防渗墙,最大能够达到40m;在砂土含量比较高的地区,该技术的使用较为普遍。(2)锯槽法:在水利工程中使用锯槽法时,关键是找到先到位,明确先到位之后,把菊草鸡的刀杆(角度设定好)深入至先导孔内,继而用锯槽机对土体进行切割。一般情况下,依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土层状况决定锯槽机的运行速度。锯槽机一边对槽外输送切割出来的土体,一边喷射泥浆在土体上,进而构成泥浆护壁。在泥浆护壁满足相应的条件之后,在土槽中浇筑塑性混凝土,浇筑厚度大约在20~30cm。锯槽机通常有两种传动形式,即液压传动形式、机械传动形式等。(3)多头深层搅拌水泥技术:该技术由于具备低工程造价、少泥浆污染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在我国防渗漏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同时,其适用范围也较广,将该技术运用在淤泥、粘土或者是砂石等土层中,都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渗漏效果。这一技术是运用多头深层搅拌桩机,构成水泥土桩,在水泥土桩之间构建水泥土防渗墙。因为多头深层搅拌桩机可以一次性多头钻土成桩,并同时进行喷浆和搅拌,所以多头深层搅拌水泥技术所形成的防渗墙造价比较低;此外,又因为采取该技术所形成的防渗墙,其墙体厚度比较后,能够达到22m,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渗水系数,提升抗压水平。

2灌浆技术的应用

(1)高压喷射技术:该技术是利用专业钻机的钻孔,继而达到预期所设定的深度,之后采用高压泥浆泵钻杆对泥浆予以喷射。这一技术可以强化凝结体,且对土层构成部分予以改善。该技术的优点为:高效率、低造价、设备简单,但是其也有缺点,即在一些较为复杂,且不容易操控的地形上,该技术的使用较为困难[3]。(2)卵砾石层防渗技术:卵砾石层防渗技术,指的就是运用少许的水泥混合浆和黏土浇灌,该技术不同于岩石灌浆。在采取该技术的过程中,自行钻孔较为不易,一般可运用循环钻灌阀、套阀式灌浆等形式进行操作。通常情况下,该技术主要用在辅助勘探上,其目的是兼顾防渗处理手段,以便达到更好的防渗效果。(3)坝体劈裂灌浆技术:这一技术是借助坝体的自身规律和灌浆压力,让坝体沿着坝轴线裂开,然后在对其予以一定量泥浆的灌注,继而构成防渗墙,以此来堵塞坝体裂缝,最终提升坝体的防渗漏水平。坝体劈裂灌浆技术可对坝体的裂缝和漏洞予以补充,有一定的针对性;此外,运用该技术时,对裂缝附近的补充灌浆,可控制渗漏系数,进而避免坝体破损现象的出现。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施工周期相对比较长,且有比较高的质量要求,并且在施工要求上,要比其他类型的工程更为严格。可见,确保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极为有必要的。作为水利工程中的一项主要技术,防渗漏技术直接关乎着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因而,对水利工程渗漏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且强化防渗漏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对确保工程的顺利完工,且投入正常的使用,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

作者:占龙梅单位:江西久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第10篇

英文名称:Shanxi Hydrotechnics

主管单位:山西省水利厅

主办单位:山西省水利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8139

国内刊号:14-1184/T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11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利于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结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实践平台、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校级教学项目“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目前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整合和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师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规范合理、操作性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培养目标

按照石河子大学要求,每四年一次进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同时对培养目标进行全面修订,在四年的实施过程中可进行微调,评价与修订过程由学院、大学两级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同时着重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经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水利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

二、结合认证标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由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资深教师完成,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课程计60余门课。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16.7%,学生在从事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法律、伦理、经济、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9.8%,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其中毕业设计(论文)不少于12周,课程实验8~16学时,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包含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实践教学三部分。课程实验包括物理实验、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测量学实验、电工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水工模型实验、节水灌溉实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等;课程实习包括测量实习、水文实习、水文地质实习;课程设计包括水文学及水利计算课程设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土保持学课程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包括其他实践环节,如: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结构模型制作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等。

3.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16.7%,毕业设计(论文)选题90%以上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选题。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以所学农业水利工程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生产科研项目开展,进行综合训练;也进行涉及本专业的有关研究热点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分为5个方向:农业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设计、灌区水利工程设计、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组织设计、专业相关热点问题研究(论文)。

(2)内容。

由水利工程系负责组织毕业设计的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结题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与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设计选题指南、设计任务书、设计开题报告,反映指导教师指导与管理过程的材料: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记录等齐全。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师与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等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答辩时有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参加。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满足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在校内及校外相关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培训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兵团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目前形成了灌溉工程实习基地、水文实习教学基地、蓄水引水工程实习基地、科研试验实习基地、水管单位实习基地、设计单位实习基地等10多个实习基地,每年可容纳200人左右学生进行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按照“以人为本、全程保障、以评促建、提升内涵”的原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学院主管教学领导负责,由水利工程系进行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教案、讲稿审定,同时对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实践等环节进行质量考核。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每4年进行一次调整,每年进行微调;教学质量评价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组织实施,分为学生评教、大学督导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每学期评教1次。统筹协调教学管理,抓标准、抓评估、抓建设,构建了教学评价与管理并行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1.教学质量体系

科学构建了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保障五个子系统组成闭环,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两级督导、校院系三级保障模式有效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对各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形成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来,坚持对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年度考评,形成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教学评估体系

学校和学院构建了学生、教师、领导、督导“四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采用督导专家、领导听课检查、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及时广泛地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估,全面监控教学质量状况。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关键点上给予了重点监控。例如,在严把教师教学关方面,严格执行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始终坚持对青年教师实行助课、听课和试讲制度,有效促进了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课堂授课方面,建立了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督导组成员听课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课堂授课行为,并利用课堂教学检查、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手段及时监控教师的授课情况。

作者:吕廷波 李明思 何新林 单位: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倪福全,李昌文,马荣朝,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4-166.

[2]陈元芳,李贵宝,姜弘道.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2):25-27.

第12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水利厅

主办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6221

国内刊号:34-1240/Z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