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时间:2024-04-10 11:3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城市发展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to the city landscape concept, urban gardens of the benefit analysis. Baodi district garde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arden and landscap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the author through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in the garden and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garden several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宝坻区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已经成为了天津地区的经济强区之一,乡镇24个,全区人口约达65万人,虽然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区的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没有强有力控制的条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地区生态的退化,各种环境困扰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林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大的生物群落。因此,把林木引入城区,使城区坐落在林木之中,发挥林木特有的生态功能,改善和提高我区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我区的可持续发展。

1城区园林的效益分析

1.1生态效益

城市林木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生态效益来实现的。它具有调节气候、阻隔和销纳污染物、吸收和降低噪音、杀菌、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

1.2社会效益

城市林木对人类的影响非常深远,其社会效益广泛。美化城市、活跃居民生活、疏通交通。道路两旁的绿色行道树,调节光线并养活光线直射,使司机和行人减少疲劳。同时可以把树种的变化作为标志,以减少交通事故。公园、街头绿地是居民、游客休息、锻炼、交淡、娱乐交流的场所,可以展示文化修养、风俗习惯、衣着款式、相互观摩、增进友谊。

2 、宝坻区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区的园林建设工作一直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取得了较大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调整发展,使城区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城区林业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市林业的经济效益不像其他行业那样明显,所以许多地方都被投资到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城市绿化费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我区有的地方环境不太乐观,从而间接影响我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城区林业的经营管理粗放

由于我区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区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林业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区林业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城区的内环绿网树木,由于在养分供给上受到限制,营养元素不能循环,又没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影响树木生长。同时,城区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侵害也抑制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树木生长缓慢,更容易滋生病虫害,造成防护效益的下降。

2.3城区林地结构不合理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得滞后,我区林地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有限。长期以来,用来衡量城市绿化的指标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导致绿化工作错把手段当目的,盲目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质量,树种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经济林建设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树种选配上单一,使许多街道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充分发挥三大效益。

2.4居民爱护环境认识不足

由于居民对林地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出现各种破坏城市绿化现象。如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街道的树木上锭钉、拉绳晾衣等,使许多地方绿地遭到不幸。城区绿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林木环境也不断恶化。

3、我区园林可持续民展的对策

城区园林建设是城区可持续发展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的生态工程,也是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由之路,城区园林是城区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作为陆地生态环境主体的树林,一方面是自然界完美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人类民展一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区林地肩负着绿化城区环境与促进城区发展的双重使命,如何实现城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3.1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有关部门应在持续民展的基础上搞好城区林业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共同发展战略,而城区发展是对自然界绿色空间的最主要威胁,因此要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区民菜与城区林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把城区林业纳入城区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在扩大城区绿色空间布局时要坚持贯彻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最后,要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的实现。

3.2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

因为城区内的林业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护,将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东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区林业重要性的认识,宣传他们既是城区林业的受益者,又是城区林业的设计者,树木花卉的种植和养护管理者。

4对城区园林建设的几点建议

4.1规划城市总体绿化目标

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的北方城市,我区应有一定的绿地面积,以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能低于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线,所以我区在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中,应将城市绿地面积作为重要内容规划进去,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按我区实际财力分年度实施,使城区逐渐改变为“林中之城”。

4.2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的认识

由于对城市林业内涵、作用和功能认识的不足,导致了解决城市问题方法的偏废,对城市林地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当;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城市绿地经常成为城市建设蚕食的对象,遭受人为破坏。

4.3开展全民植树活动

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树节期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让每个市民都参加到这项工程上来,增强市民的知绿、爱绿意识。还可以通过社会的力量让市民自愿成立“文明护绿”“社区护绿”等自愿工程,开展多样化的植树护绿活动,人人懂得“人建设环境,环境陶冶人”的辩证思想,这样才能使我区逐渐绿起来,变成“房在林中,人在绿中”风景优美的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森茂关于城市林业的几点认识摘《林业经济问题》1999(5)40-43

第2篇

关键字:城市规划;旅游发展;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进行,我国的城市旅游业也迎来新的发展。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的旅游功能不断加强,这往往得益于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进行。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应该要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城市规划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一、我国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现状

1、城市规划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首要问题就是城市规划的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的设计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因而不同太重视城市的旅游功能。正因为如此因而城市建设者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和人力用于增强城市的旅游功能。除此之外,观念落后也是城市规划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城市规划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者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也没有认识到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由于城市规划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的原因,我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2、城市规划目标不明确

我国城市规划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符合城市实际状况的。然而,有些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却没有全面考虑城市发展的状况。特别是有些城市的城市规划目标不明确,没有认识到发展城市旅游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应该相关部门要明确城市规划的目标。

3、城市规划方案不合理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往往要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只有城市规划方案合理才能在城市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有些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却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规划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可是有些人员只会纸上谈兵而并不进行实地考察;其次,有些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往往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因而忽视了城市的旅游功能;最后,城市规划者没有考虑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变动性,因而城市规划方案不能与时俱进。所以要积极完善城市规划方案。

二、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促进旅游发展

1、增强城市规划意识,改变城市规划观念

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为此应该要积极优化城市规划。所以要增强城市规划意识,为此应该要使城市规划者认识到城市规划对于发展城市旅游的重要性,要求城市规划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更多的向旅游功能倾斜。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改变城市规划观念,要使城市规划者认识到进行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双向作用。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会引起城市规划者的重视,才会在资金和人力上对城市规划有更多的支持。在积极优化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城市将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大效益的完美结合。

2、明确城市规划目标

城市规划目标的不明确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必须要明确城市规划的目标。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明确城市规划需要进行哪些大规模的建设或整改,要明确大体范围;其次,要在城市内部根据旅游景点的分布来确定城市规划的具体目标;最后,要从整体上把握建设旅游型城市的目标。只有确定好城市规划的目标才能促进城市规划的优化也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清远市清城区为例,清远市清城区明确定位,把自己定位为宜游城市,增强城市规划对旅游发展的实操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清远市清城区根据当地特色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见明确城市规划目标对于发展城市旅游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完善城市规划方案

在发展城市旅游业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完善城市规划方案。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城市规划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城市规划者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并不进行实地考察;其次,城市规划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能片面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城市的旅游功能,要实现经济效益与旅游功能的双向发展;最后,城市规划者应该要考虑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变动性,要使城市规划方案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得到优化才能使城市旅游业得到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积极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进行对于发展城市旅游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城市旅游业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优化城市规划才能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城市规划一定会更加科学合理,我国的旅游业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措施;方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希望加强城市绿化,来建设更加美丽的城市环境。因此,很多中小型城市中都注重了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不仅给沉重增加了更多的绿色景观,也使得城市中各项污染问题得到了治理。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应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

1.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长远规划。当前,中小城市意识到了园林绿化工程对于提升城市整体规划水平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对象,无法得到确实的借鉴案例,使得我国园林绿化工程在初级阶段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园林绿化工程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针对城市特点进行深入的规划和探索,从而影响了园林绿化工程经济效益的发挥。1.2缺乏经济管理的意识。在城市步伐加快的进程中,土地资源严重紧张,有些城市政府为了增强土地利用,则减少城市绿化,对城市环境保护认识不足,造成了城市绿化远远低于城市发展规划要求。为了节约绿化成本,高质量、高标准的景观很少,这样机忽视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有不利于经济效益的获得,进而给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3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在对园林绿化建设工作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有健全的体制机制的支撑,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地方园林规划、建设、管理,各自为政,未能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化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一些部门的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自成体系,在管理上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使得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宏观层面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即使制定了规划也将成为表面文章,与实际实施脱节。除此之外,监督机制作为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环节,在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过程中仍显薄弱。

2.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工作

2.1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规划。为了能够使中小城市中的园林绿化工程得到顺利开展,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园林绿化工程进行决策和设计的过程中,就应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规划。在前期,应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的勘查工作,对城市的发展规划、气象环境、生态环境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城市中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地点,并对建设地点附近的管线、文物遗址、居民活动区、商业活动区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并注重对可行性的论证,从而使园林绿化工程能够发挥出其实际效果。2.2提高管理者的经营水平。前有很多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者,对于如何进行经济管理、如何发挥经济效益并没有清晰的认识,简单地将园林绿化工程当作一个工程项目来进行管理,没有将园林绿化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考虑到其中,影响了园林绿化工程效果的发挥。因此,经营管理者的意识决定着园林绿化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取得。因此,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对经营管理者的意识进行强化,使其认识到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目标,并重视园林绿化工程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学习优秀的经济管理理论,并与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从而采用最佳的经营管理方法。与此同时,应使管理者对于工程建设中的各种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等进行了解,从而清晰地认识到园林绿化工程中每个环节的经济支出和经济收益,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2.3将园林绿化工程与城市生产实际相结合。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所有的工程建设、生产都是与市场相联系的。中小城市中的园林绿化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城区的园林绿化,也涉及到近郊和远郊的园林绿化。因此,城市绿化与农业生产是紧密相连的,做好园林绿化工作,也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园林绿化工程应与城市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将园林绿化工程作为新兴的投资项目来进行经济管理,推行市场化的经济管理措施,从而更好地发挥经济管理的效果。同时,经营管理者可以将经营项目向着市外、省外、国外进行开拓,使得园林绿化工程的市场能够得到扩展,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2.4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当前对于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各项法律法规,并没有非常完善的制度,使得很多人对于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的所有权都没有非常清晰的概念,也涉及不到任何法律法规,因此影响了园林绿化工作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的落实。因此,应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人们都认识到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的长拳问题,认识到植物、植被都是归经营管理者所有的,不能够随意进行破坏和侵蚀,从而保障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促使中小城市绿化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从而保障经济效益。

3.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园林绿化工程得以建设,给城市带来了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具有美感的景观以及更加人性化的休闲娱乐场所,其经济效益的取得也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索创新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作者:常晓静 单位:丽水市园林管理局

参考文献

[1]王昊.探析绿化工程造价在园林工程经济管理中的意义[J].现代园艺,2017,(06):185.

第4篇

摘 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的认识被传统旅游资源观所束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本文阐述了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内涵,并分析了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中国 城市社会旅游资源 开发

一、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提出及其内涵

凡是能够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并能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皆可称为旅游资源。长期以来,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旅游资源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即通常所说的“二老(老天爷、老祖先)的遗产”。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传统旅游资源观已显示出时代的局限性,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全面、深度发展,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城市社会旅游资源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具有旅游吸引力但不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活动。社会资源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城市景观、民俗风情、传统节庆、民间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形式、现代建设成就、变革新事,甚至政府机构、厂矿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军营等都可列为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产生时间的当代性和主体功能的社会性(非旅游性)是社会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需要。随着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2009年国务院首次将旅游业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旅游业放在了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

2.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顺应旅游需求转变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休闲、消费主义心态的日趋增强,旅游者行为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而是更加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希望能够深入旅游目的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伴随着我国旅游业进入市场推动型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旅游需求相适应,为旅游者深层次触摸“真实的旅游地社会”提供条件。

3.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是优化城市旅游结构的需要。国内外城市旅游发展的经验和趋势表明,整合一个城市的社会公共资源并把它转化为旅游观光产品,是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挖掘城市自身历史与功能内涵,实现城市形象由平面的宣传向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展示转变的重要切入口。社会资源的开发是对城市社会文化全景的一种提炼与展示,加强游客对一个城市的认识,实现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

4.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发展中主客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建立在对当地居民生活了解的基础上,有利于减缓主客冲突的产生。同时,由于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这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1.突破传统,更新观念。传统旅游资源观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随着现代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传统旅游资源观显示出极大的狭隘性,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认识,突破传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观的思维定势,树立“大旅游”观,城市即景观,处处皆资源。从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国城市社会资源的旅游价值。

2.系统规划,突出特色。旅游规划者应将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到城市旅游总体规划的范畴,在充分调查研究城市社会性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社会旅游资源的内在价值,选择独具特色、品位较高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求第一,但求唯一,保持项目的原真性和个性。在具体项目设计上,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游客的体验,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获得满意的价值感受。如上海体现的是以“海派文化”为基础,以商务旅游为主体的都市旅游的发展,珠海体现的是优越的城市生态环境,大连的优势是总体的城市风貌,三者以不同的风格构成了不同的城市吸引力。

3.合理开发,有效组合。城市旅游开发者应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特点与经济实力,在分析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基础上,进行“资源―产品”转化,优先开发那些有市场、有特色、投入低的项目,重点开发那些对城市旅游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在现有经济条件和市场条件下,一般而言,城市应优先开发民俗旅游、会展旅游、商业购物旅游和节庆旅游。同时,对城市现存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把观光旅游产品与体验旅游产品、传统旅游产品与新兴旅游产品、大众旅游产品与专项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静配合、特色独具的立体城市旅游产品。

4.科学管理,保障配套。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政府牵头,全社会参与,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积极争取有关企事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成立专门的社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小组,负责对社会资源开发的领导和监督,协调好旅游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互关系,确定城市社会资源转化旅游产品的各项工作,合理解决社会敏感问题,处理社区居民的利益问题,避免文化、生活冲突的发生。社会资源开发主要是一项社会事业,应建立起“以财政为主、市场为辅、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融资体系,保障对社会旅游产品开发的有效投入。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区域规划;规划制度

The role of city planning development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city development effect, main show is in the action control function, guiding function, integration function and protection function of city planning, and expounds the limitation of action and the effective role of basic standard.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regional planning; plann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规划作用

在我国城市规划制度创新过程中,这一问题之所以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原因在于观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灵魂,城市规划工作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规划观念的转变以及规划制度的创新能否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与我们对城市规划作用的认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城市规划作用的正确认识首先必须在城市规划界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规划制度创新奠定思想基础。

1、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手段,是国家调节城市和区域经济的一种直接或者间接的工具。在市场经济下,基于对可能的“市场失效”的认识和预设,国家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对土地使用的管理来干预土地市场的运作。城市规划在调控土地使用和空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干预和调整宏观经济发展的意志,因此城市规划本身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经济意义的活动,可以成为宏观经济的调节手段之一。当然,城市规划对经济关系所起的作用是调节,而不是修正和变革,其发挥作用的空间是限定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框架之中的。

随着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作为国家干预市场的一种手段,在宏观经济的调控、区域的协调、城市化的推进、城乡的统筹发展、土地与空间的有效利用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潜在的作用,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2、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在城市的层面上,作为城市发展的指引和“蓝图”,城市规划要确定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以及空间架构,因而对城市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都是极为重要、不可缺少的。

同时,城市规划是编制—实施的连续统一体,规划编制的文件是建设管理的依据,建设管理是实施规划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对具体建设项目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重要环节的管理,达到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目标。在城市建设和实施管理层面,城市规划对土地使用施加的作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控制作用:对妨碍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个作用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特征和在社会中形成已久的认知,也是现代城市规划最初的作用。在开发管制实践中,规划管理工作对控制作用的体现是主要的。关注如何能够加强控制,这实质上反映出对城市规划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解。

引导作用:对有益于改善城市物质环境、有益于形成城市空间秩序的行为给予激励,从而能够明确地引导城市建设的方向。引导作用反映了城市规划较为灵活的管理机制,在不损害原则的前提下,激励措施可以加强规划的引导作用,对城市规划的控制效应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整合作用:城市规划以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准则,对城市土地使用中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节,其实质是对冲突各方利益的平衡。城市规划所具有的综合作用是建立在自身没有直接开发建设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分配做出判断,使得冲突各方的土地使用活动能够有效纳入到共同接受的规则中来。由此而言,城市规划在价值观和角色定位上超然于利益冲突的各方,是有效发挥城市规划整合作用的基本前提。

保障作用:对于关系到公共物品、低收入者住房以及那些在社会价值和目标方面有特别意义的土地使用活动,给予土地和空间资源分配方面的优先考虑,通过城市规划的途径对空间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分配,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保障作用实际体现了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过程,目的是使城市发展能够兼顾到各种利益。所以说,城市规划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政策,不仅要体现政府政策具有的效率 ,而且要尽可能兼顾和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当然,在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方面,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等是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公平性的考虑永远不能指望市场,政府职能中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成为政府政策的关键内容 ,城市规划的保障作用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城市规划正是通过控制、引导、整合、保障这四种作用,才使得城市土地使用活动能够既有效率,同时又体现公平,能够符合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通过城市规划的管理,可以调节各种土地使用活动中的利益冲突,使得土地使用活动的各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够物化为城市空间系统的结构和形态,这构成了城市规划作用发挥的基本逻辑路线。

二、有效作用的标准

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技术要点和核心内容,但是城市规划的内容并不止于此,城市规划的目标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意义,工作内容和目标的综合性是城市规划的特征之一。城市规划在维护城市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要提出未来一定时限内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并以此作为具体实施土地使用控制的指导依据,而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是社会的过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利益团体和个人,共同致力于推动城市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规划是否正确体现国家整体发展的利益,是否能够服务于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是衡量城市规划作用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因此,有必要明确的是,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仅要考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要有综合的观念,在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效益方面全面权衡,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有限性的作用

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控制目标偏离的一种作用机制,其技术核心是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以此来调整或建立城市空间系统的秩序,使之符合社会的利益选择和价值导向。

城市规划只是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中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作用对象和活动范围,即主要针对的是土地使用的管理,所以城市发展的某种结果无论理想与否,都不应当是城市规划所能决定的,城市规划的作用会表现出一定的有限性,以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来判定城市规划的失败是不妥当的,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对城市规划的作用既不能低估,也不能过分夸大,而应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因此,城市规划对于城市规划作用应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解,要澄清现今很多的模糊认识,防止各种夸大其辞的做法,太高的目标以及不严格的表达会造成认识混乱和集体的失落感;但同时又要在体制中积极地争取合理的位置和权限,以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城市文化 建设 范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最为基本的载体,关于城市发展理念的争鸣与探讨也愈演愈烈,但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主要倾向于物质文化建设层面,而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思考。这一发展理念难以支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哲学为出发点,阐释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一般问题,构建适合中国城市文化建设实际可操作性的范式,以期解决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难点与问题,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一般问题

城市文化从存在形态来看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非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与自然、社会相匹配的各类精神文化的总称,与物质文化一起共同组建社会大文化系统。关于物质与非物质二者的关系,对其做了精辟的解释:“物质是文象,非物质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本身就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在这一背景下来谈论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一般问题,就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加以分析,才能使不断发展中的城市文化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中国文化倾向于“天人合一”,西方则突出“主客二分”。在西方文化“主客二分”建设范式的冲击下,人们开始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但对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力认识的欠缺,也导致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功利”性,这一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视了经济发展背后的文化隐患。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非物质文化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由此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问题才能使其更具鲜活的意义。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经济、政治的转型必须率先掀起文化转型的号角,否则必将造成城市文化的滞后性与经济、政治发展前瞻性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城市整体发展从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因此,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脉,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范式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一般问题。

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范式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从存在形式来看,属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范畴,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直接表现,因此,它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形式,并始终处于一种不断生发、传承、变异和创新的过程之中,这样才能彰显非物质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一般问题的阐发,我们完全可以为城市新文化建设抽象出可操作性的基本模式(范式),这也是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一次有意义的变革,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一问题的理性论断,需要根植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继承、借鉴、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之中,如果单纯地从一般抽象的原则出发用否定之否定来认识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这种范式应当是不科学的,需要提出一种东西结合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系统。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范式的内容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对于理论的分析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主要是运用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忽略或夸大城市文化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都是错误的,对于城市文化问题的解决不应当局限于文化本身,而是要着眼于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这样才能使城市文化建设的范式更具科学性;二是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价值标准。非物质文化视域下我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既包括对传统城市文化资源的扬弃与承续,又要包括对新条件下城市文化的创新。无论是扬弃、承续还是创新,首先都要对现有城市文化价值标准作出判断。这种价值判断的标准要看所构建的城市文化范式是否有助于推进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并能够体现价值主体即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三是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指导精神。实现城市文化的现代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非物质文化视域下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固定的文化传统,既有共性特征,又有着地域和民俗差异,因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其非物质文化内涵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般与特别,共性与特殊的关系。另外,实现城市文化建设现代化的指导精神,必须遵循该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要求城市社会群体具有清醒的主体精神,这样才能契合城市文化现代化的进步理性和普遍价值,使城市居民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文化建设范式下我国现代城市文化的梳理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城市文化的梳理。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传统与现代问题,我们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固守自封”的态度,又不能对西方文化采取“全盘西化”的态度,否则,也就剥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积下来的优秀文化存在的依据和活力。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种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下形成的一种不平等的文化形态,其间蕴含着统治者的“民本”思想,但却缺乏一定的“民主”权利,正确处理“民主”与“民本”的关系是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逻辑前提。另外,我们在建设现代城市文化的过程中,还要清楚地意识到“表层”与“深层”的分野,从社会逻辑和思想文化本身的逻辑来加以考察,这样才能形成对传统文化批评继承的思维范式,才能显现出传统文化生命的创意,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系统。

从历史沿革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三千余年的历史积聚和中西文化的融合,已经形成了内容交织、错综复杂的局面,这无疑给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对于这一问题的梳理需要从文化精神和治国思想的角度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包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精神、理性精神、奉献与责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国思想包括人治思想、专制思想、保守思想。以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治国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不能单一说是有利还有相悖,需要创造性地加以转化,吸取其合理的内容,使之与中国的现代化城市文化建设相契合。

西方文化与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梳理。对于文化而言,谁能成为一种强权文化、强势文化和霸权文化的判断标准关键是要看文化的时代性,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已经超越了中国文化体系中夷夏之辩与天朝大国唯我独尊的心态,中国文化似乎被排挤到一个角落,几近堙没,这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把中国非物质文化重新搬回时代的舞台,需要在全面认识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作整体的改造后才能实现,这也是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西方文化经过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一直发展到今天,却始终吻合着其内在的逻辑,通过对世界的理性认识来达到善的人生,其思想的工具便是周密严谨的逻辑,其间蕴含着现代民主、科学、法治、平等、人权、理性等精神,进而结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果实。这种文化本身与中国文化应当是完全相悖离的格局,如果我们不去考虑中国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实质而盲目地加以引用,也就难以得到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精髓。我们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这种“文化势差”,注意异质文化融合的特点,才能对我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有所帮助。

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范式需要借鉴西方文化来构建适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的文化系统。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应当说把西方文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通过吸收和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成果来建设我国现代城市文化应当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人们也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当然,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范式急需要学习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城市文化与西方城市文化建设范式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不可盲目学习,否则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势必会陷入文化危机的泥淖。

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协调;问题;对策

引 言:区域协调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均衡发展或者平均主义,而是强调差异性之间的协作和和谐;同样的,区域协调并不是避免内部竞争,并不是对各项经济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而是依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要求,结合相关的协调机制和政府制度,来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促进竞争的公平,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从空间影响范围的角度上来讲,不能仅仅局限于区内协调,应该走出去,和区外进行共生和共赢,保持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要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竞争并不单单指的是两个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与其他城市集团之间的和竞争。

1区域规划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某市为例,分析了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存在的区域协调问题。该市是一个航线的中心,可以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并且有着十分优美的自然风景,该市的主导产业是轻工业、旅游业和农业。它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优越,将来一段时期内,可以成为全国的重要国际航空枢纽。有一个优良的天然海港,为世界所熟知,正在逐步的规划。通过调查发现,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 对规划中重大战略性问题缺乏指导

近些年来,该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排在前列,因为它的交通区位十分优越,因此有外国公司希望过来投资。但是在现行规划当中,虽然分析了本市的交通便利情况、工业发展情况以及风景优势,但是并没有认识到本市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无法有效的将本市优势职能给突出来。

1.2 缺乏区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本市的一个机场,原来是军用机场,后来政府主张将其扩建为民用机场,这样重大的事情居然没有引起当地的重视,在规划中也没有加入这个方面的内容,要知道,机场的修建,将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1.3 城市布局规划比较的封闭

政府在规划城市新区发展时,只注意到了有很多新的空间,并且发展速度也较快,但是并没有思考如何协调新区和老城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无法将城市的旅游优势给发挥出来。

2 区域协调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策略

2.1 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进行空间规划时,我们将该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且对本市和其他相邻市区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协调和配合各方面的职能。同时,提升本市的功能定位,将其定位为全国的交通枢纽、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对区域空间进行布局,增强该市的国家竞争力。将城市新区为本市发展的一个契机,对该城市的总体功能结构进行优化,将旅游资源的优势给充分突出来,以其他功能的空间转移带动城市新区的发展。

2.2 规划调整和操作的策略

(1)依据发展的形势,来对本市区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协调国家的相关部门,来对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整合。

(2)对本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完善,在规划时,总体考虑老城和新区,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时,要将城市的规划衔接上机场的用电空间。

(3)要控制新区内的投资项目,禁止那些与旅游商务不协调的功能项目进入。

(4)要在合适的时间,向新区转移行政、教育等职能机构,在进行新区开发的同时,改造老城区,从而优化整个城市的功能结构。

(5)在建设和发展新区的时候,需要采用分片组团的形式,规划要有一定的弹性,以此来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

(6)对土地开发模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大力进行新城区建设。

3 当前城市规划新的认识

(1)重新认识规划定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建设投资的主体逐渐实现了多元化,城市区域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就强调创新规划方法。政府职能也发生了改变,政府也开始淡出了经济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中,一方面需要对市场的调节作用进行重视,以此来优秀的控制和分配经济资源;另一方面,还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支持和调控,政府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对空间资源进行调控,为社会的公平、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区域协调规划的发展目标就是市场一体化,而区域规划的核心则是合理的地域分工。

(2)规划编制的重点

具体来讲,城市总体规划应该结合这些方面来进行,1要结合综合和专业,在工作组织方面,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协作,以此来实现共赢的目的。2要结合保护和发展,要对过去那种以人定地的方法进行改变,有效地衔接上国土规划,结合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对区域开发建设容量进行合理的确定,同时,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科学的分配。3要结合开发和控制,要以区域生态多样性为指导,对区域城乡空间结构形态明确,对集中建设规划区进行科学的划分,同时,合理的划分其他的三类管治区域,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廊道规划区、禁止建设区以及限制建设区等等。还可以依据各个要素资源的具体特点和情况,来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4要结合刚性和弹性,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不能仅仅采用刚性或者弹性的任何一种,需要将这两种控制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各类分区的管治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讲,刚性控制的主要对象是区域禁止建设地区、集中建设规划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及区域交通市政设施体系等,而弹性控制则应用于其他的限制建设区域。在城市规划中,那些少量的农村居民点是可以保留的,只要不影响到其他生态资源的保护即可,比如山体、水体、林地等等。5要结合战略和行政,区域协调规划虽然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但是还作为战略策划而存在,公共政策也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动态的实施方式,分解和细化规划目标,将政策措施分时段分阶段的落实下去。

4 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人员已经认识到了区域协调的重要性,并且在不断的为之努力。首先,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正确的认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本文简要分析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区域协调问题,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杨保军. 区域协调发展析论[J]. 城市规划. 2004(05).

第8篇

1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城市的规划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目标,也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经济增长点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城市也面临着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现象。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协调,使城市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1.1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对环保重视不够。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有些领导对环保工作重视不够,只顾经济效益,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认识不足,使城市的远期发展面临严重的问题。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中,各种大规模的工程开发和建设在持续的进行中,工程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只注重企业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对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尤其是一些小中型城市以及城镇的发展建设中,为了提高城市的建设速度,只重视工程的建设发展,在这种状况下忽略了对城市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另外,环境保护工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财力支出,在城市的建设中,由于人力资源的欠缺和财力的不足,就会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忽视,把主要的目标应用于城市的建设中。1.2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目前,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环境评估的一项指标,是城市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衡量标准。城市的发展规模越高越好,城市的空气质量差,也会给城市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由于城市发展中大规模大范围的投资建设项目的增加,使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破环了城市的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对环境的问题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引起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中的重工业不断增加,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各种有毒有害气体。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车辆行驶中会排出大量的汽车尾气,使空气受到污染。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严重存在着空气污染,各部门对空气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做的改善工作效果不显著。为了使城市的环境保护更加完善,空气污染的治理改善将是一个重要难题。1.3水污染问题严重。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污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使大量的污水及工业排出的废水直接排入水体中,导致城市水环境的严重破坏。近几年我国城市的水污染面积有明显的扩大,大部分的河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用水,造成我国很多地区出现缺水现象。城市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加大对水资源环境的保护,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水平,同时对饮用水源的安全也提供了保障,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1.4固体废物污染。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垃圾废物,并且每年都在逐渐的递增。对垃圾的处理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对发展中的城市,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就要做好对垃圾的处理工作。当下,不少城市包括对新城区的建设过程中,垃圾的解决问题依然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在城区建设的过程中对垃圾的处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垃圾不能及时清理,不仅会引起传染性疾病,而且还会给水源及空气造成二次污染,使城市规划中存在着环境治理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建设。

2城市规划建设中做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2.1市规划建设中要加强对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城市建设的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重工业工厂的有害气体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改进工厂落后的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积极实施集中供热手段,减少烟囱的排放量,提高了空气污染的控制方法;增加城市中公共交通设施,尽量减少家庭汽车的排放量;扩大城市的绿化率,在城市的街道两旁及工业区可以种植抗污染性较强的树种,提高植物的净化效果。其次就要做好对城市建筑物的合理设计,根据城市的气候及周边环境,进行城市廊道公园等的设计,基于这些都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2.2城市建设水污染的改善。水污染的来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两种。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主要是有机物,而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结合城市建设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加强对水源的保护措施。城市要建设废水处理厂,采用净化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要引导居民节约用水,对使用过的水源进行重复利用。2.3城市建设固体废物的清理。对城市建设固体废物的清理可以采用焚烧、生物处理以及填埋处理等方式进行,在填埋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因填埋而造成的污染,对固体废物的清理要结合固体废物的种类进行处理与利用,合理控制固体废物的产量,使其尽可能的资源化。2.4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对于城市规划的各种建设工程,都要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使环境保护能够深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要把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设计理念与环境保护保持协调一致性,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城市建设和规划发展能够长期的持续下去,真正意义的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要积极处理固体废弃物及水污染的治理问题,从各个方面协同处理好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开展城市规划目标,切实保障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以及水资源的使用。

城市规划建设要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城市的目标,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对城市远景规划的统筹安排,也是对城市环境进行治理改造的有效方法,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指导下,实现城市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娇娇.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河南建材,2016(5):68-69.

[2]奚小艳.城市规划体系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作用及地位研究论述[J].应用能源技术,2015(12):4-6.

作者:李畅 单位:成都市实验外国学校西区

第9篇

[关键词] 城市 色彩规划 环境 文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36

城市色彩规划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实施城市规划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规范城市色彩,优化城市环境,以此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为发展城市经济服务。这是绝大多数城市色彩规划的初衷。但是,实际上城市色彩对广大市民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命题,谈其规划更是一大考验。在规划过程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脱离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片面夸大城市色彩的作用和功能,盲目推进,由此造成了新的城市色彩污染,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缺乏对城市色彩的整体认识

城市色彩, 泛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的色彩总和,更为确切的讲是指城市视觉环境所体现出的色彩整体趋向。当下,如何提高人们对城市色彩的整体认识是推进城市色彩规划的前提,因为大多数市民对城市色彩知之甚少,不曾体会与城市和自身的关系,在此情况下许多城市正在加紧进行色彩规划,给城市色彩强加许多功能和价值,显得太功利,难免带来新的城市病,也会有违城市色彩规划的初衷,更不利于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城市环境。

与此同时,城市色彩规划主要停留于专家、学者和城市规划者之间的讨论和大张旗鼓的造势,他们笼统的把城市色彩规划定义为——确定基本色调,统一城市色彩。这远未形成为普通大众的共识,人们不得不质疑其规划的现实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因为这涉及到城市环境、城市文化、人的需求及色彩体现形式和类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每到这个时候,一些专家、学者和城市规划者就拿东京、巴黎等来引证城市色彩规划的好处。试想东京、巴黎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文明能否与我们相提并论,更何况它们的城市色彩规划也免不了流于一种城市建设的姿态和象征,试问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东京、巴黎等城市色彩的独特性?也未见得其城市色彩带来多大的城市竞争优势。

城市色彩是城市形象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无人质疑。问题不在色彩本身,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将色彩物化到环境、文化和精神等层面。眼下,城市色彩对多数市民而言,其感受和需求,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规划者如何促使市民形成城市色彩概念,远比生硬地推行城市色彩规划重要。

二、城市色彩规划的复古倾向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味地拆旧建新,忽视城市景观维护和城市记忆的保存,这是最让人纠结的事。比如,北京四合院连同其灰调的消失;水墨江南城市的白墙黛瓦的剥落……取而代之的是标示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在城市色彩规划中,专家学者意识到了色彩的历史变迁,开始注重从历史文脉中找回消失的城市特有的色彩元素,重塑城市个性。但在方法上,缺乏文化价值的判断,对传统城市色彩不是创新和发展,而是复制、模仿和照搬。不但无助于城市色彩的优化,反而形成新的色彩污染;不但没有体现出文化性,反而暴露了许多人的文化缺失。过去,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色彩是在城市发展中缓慢积淀,自然形成,并非人们刻意追求。且色彩较为单一、凝练,各种文化、习俗碰撞较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城市个性分明。而今,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文化交织,城市文化的多元特征明显,文化暂时性突出,文化心理稳定性较差,原有的城市文化受到干扰、稀释和削弱,城市处于极度动态生存状态,要想在这样的城市生态中寻求城市文化,特别是色彩文化的稳定基因,实属有为其难。

许多人偏执于历史文化的重塑,放大历史文化,缺乏对历史文化与历史现象的区别。把本无价值的一些历史遗物认为是城市的精神,拿出来欣赏、记忆、供奉,把什么都纳入历史文化保护、发掘的范畴,维修、复制许多“现代历史文化”的外壳,城市色彩的历史泛滥在所难免。这种抓住点滴历史痕迹,大举复古,所谓重塑历史辉煌的认识和做法不可取。比如北京城的四合院印证了城市变迁,现在也只能以保护为主,恢复为辅,要去延续这种居住环境和色彩,无疑不符合北京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

城市色彩规划复古现象,有的把它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筹码,力推建成旅游城市、品牌城市等。不加选择、取舍,东拼西凑,扭曲、争抢文化资源,甚至虚构历史文化为城市色彩规划铺路,这都有违城市发展规律,有违建立宜居环境的生存理念,更做不到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规划。

三、城市现代化进程模糊了城市色彩差异

第10篇

一、深化学习,增强素质能力

不断强化“三种意识”执法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增强能力素质,不断强化“三种意识”。

(一)服务意识。城市管理的根本是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进步、服务大局和谐。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增强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时刻以打造宜居城市环境、增加社会满意指数、切实解决事关广人市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兼顾并妥善处理城管执法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在管理执法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在日常工作细节中时刻体现服务意识,紧紧围绕“为民生、谋民利、顺民意”,扎实做好城市管理日常执法工作。

(二)法律意识。法律作为一门实用学科,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地加以学习研究才能积少成多、融会贯通。要不断加强对公共行政法律和业务法律等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新颁布实施的《河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条例》,熟练掌握其内容、范围及其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要做遵纪守法、依法行政的带头人和践行者,杜绝随意执法、等现象,树立执法队伍形象。

(三)目标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执法培训,中心主题就是要正确理解行政执法的精髓,从而推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奉献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因此在学习教育中应有所选择、有的放矢。既要围绕当前一个时期城市管理中心工作开展学习教育和执法培训,又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要结合我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大局,突出针对性和时代特点,坚持从城市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好执法培训和学习教育活动,并坚持学有所获。

二、解放思想,突出发展主题

力求实现“三个突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市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需求日益加大,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的关注程度和热切期望与日俱增,全力做好新时期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力求实现“三个突破”。

(一)在实施依法管理城市必然选择的认识把握上有所突破。加强执法培训,是全面实践依法行政,实施依法管理城市的重要基础和坚强保证。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增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改善执法环境,推动并形成社会管理主导模式的主要手段。因此,我们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执法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健全执法培训制度,以制度做保障,靠制度抓落实。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对开展执法培训的思想认识,完善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和法制修养,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

(二)在建设高素质执法队伍迫切要求的认识把握上有所突破。建设一支科学规范、廉正务实、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城管队伍,实现城市管理全面协调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任重而道远。要以加强执法培训为助力,进一步加强城管执法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和能力素质建设,扎扎实实解决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切实推动党员干部转变意识理念,提高素质和科学管理能力,改进作风和工作方式,为打造一支高素质执法队伍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思想保证。

(三)在全面优化城市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实需要的认识把握上有所突破。当前,我市城市管理正处在关键时期,面临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城市管理年”和暑期服务保障等重大活动,城市环境形象建设、队伍形象素质建设等重点工作。面对今年特殊的形势和任务,如何突破管理瓶颈,是当前城市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开展并始终坚持城管执法培训是立足工作实际,着眼未来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是系统广大执法人员进一步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思想基础和动力保证,要切实将学习法律、运用法律和遵守法律贯穿到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之中,提高执法水平,全面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学以致用,恪守知行统一

切实做到“三个转变”通过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执法业务技能的学习培训,切实将执法培训成果转化为坚定依法行政的信念决心、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水平、塑造城市管理文明执法新形象的基础保障。以执法学习培训推动城市管理的新变化、新气象、新进步,使管理成果惠及广大市民群众,切实做到“三个转变”。

(一)执法理念的转变。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强化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做好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谋划工作思路和发展举措,不断提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科学发展理念贯穿城市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突出“优化城市环境,促进全面发展”主题,进一步增强以人为本,服务奉献意识,着力完善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形象,大力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为推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实现科学规范、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第11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景观原则 规划原则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形象工程,是一个城市在积极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的,正确认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从全局的角度学习、探讨,不断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使我们的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和谐、美丽。

2、规划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

现代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的推进,城市的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使得人民对城市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景观规划就是解决人民生活与环境关系的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追求以人为本就是注重人的需求,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不仅是在人的理性需求上更是在人的感情需求而进行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2.2城市人文精神原则

一个城市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要遵循的规则,在注重景观规划符合城市发展的进程之外还要注重一个城市发展的人文精神。城市的人文精神很多时候是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和认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城市发展的人文精神,不断加入城市发展的其他元素,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把人文精神的涵义引进规划与设计当中,规划设计出有城市特色的景观环境,为人民的生活服务。

2.3生态性原则

新城市建设中,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既要满足城市的发展现经济增长,也要满足人民居住环境的生态性原则。在生态型原则的指引下,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按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依据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这样一来不仅注重城市的发展,更是把生态性结合于城市的发展中,城市的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就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2.4效益协调原则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效益协调原则就是要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在一起,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注重效益协调原则就是把握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避开和协调可能出现的影响城市规划发展的因素,为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服务。

2.5“人”参与原则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的主导,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人民规划设计更好的居住环境,我们在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人参与到规划设计当中,通过人的参与及时吸取人的具体要求,把现在进行时的人们的需求作为景观规划设计良好参照原则,适时吸收一些好的建议,为人的参与和社会的整体规划做好准备。

3、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城市的建设中,大气,水,土地,动物,植物等,这些环境中的要素都是在环境担当着自己的角色,在大的环境中,他们这些要素都是有承受污染物数量的最大容纳量,一旦超过了最大的容纳量,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将遭到破坏,所以说一个城市的建设是重要的,一个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更加重要的,只有将城市的发展和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结合在一起,在考虑到我们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交通条件等,才能把我们城市建设规划好。

4、绿色植物的规划原则:

4.1景观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一定要遵循景观原则,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新城市建设就是现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之上,对部分区域或者新规划设定的区域进行建设而设计。而新城市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就是在城市建设当中引入景观规划的概念,提高人民的居住环境。中国的园林景观规划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城市建设中,我们要遵循景观设计原则来对我们的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尊重人的需求,自然地和谐发展,文化的积淀和继承,把景观规划原则用到我们的新城市建设中。

4.2乡土树木

乡土树木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乡土树木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

4.3经济适用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运用手段,一般情况下要遵从经济适用原则,在注重城市具体规划设计的前提下,减低应用成本,运用新的科技和材料使得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化,合理化。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重复建设,为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做好储备。

5、城市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城市的建设,城市的美丽,城市的特色体现,不仅仅是具有优秀的公共建筑,宽阔的道路,风景秀丽的公园,和谐的小区,更加重要的是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美的体现,它要遵从自己的规划设计中的原则,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城市大的人文景观当中的形式美,注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当中的对比与统一的关系,和谐与韵律的关系,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当中的道路,公园,小区,公共建筑,公共设施规划成具有美感但又有城市本身的人文特色,这样体现出来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才是有生命的,具体的,是可以让人民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当中去体会生活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易,城市建设中可继续发展理论―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第12篇

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掌握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代商业的基本特点

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和不同类型城市的产生

掌握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历代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历史资料探究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观察比较唐、宋京城的布局,探究古代商业活动区域的变化

探究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根源和发展过程,分析明清重农抑商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认识社会环境与城市功能的关系以及商业繁荣与城市的联系

认识重农抑商政策,不仅抑制商业发展,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亦是不利的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

难点:对“工商食官”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教学方法】

谈话法教学,问题式教学,设置历史情景教学。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特点,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5分钟)

点击(幻灯片1)通过图片感受当今社会商业、城市的兴盛繁华,过渡到课文引言所设的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市镇的发展历程和商业发展的特点的问题,明确该课的学习目标。

师商业是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同时又能反过来促进生产的发展。当今的社会商品基本上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商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构成社会经济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商业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与商业活动密切联系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统治阶级对商业活动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本课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知识梳理】

一、商业的发展

(一) 产生原因: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二)发展概况

1.商代: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纸币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4. 隋唐:出现长安、洛阳等打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6.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7. 明代: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⑤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

⑥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⑦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问题探究一:原始社会末期商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