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促进消费的措施

促进消费的措施

时间:2024-04-10 11:3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促进消费的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促进消费的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扩大内需 消费政策 重要性 措施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问题,投资“压而不减”,消费“启而不振”。追溯其根源,是中国经济的总体失衡,可以概括为“内外失衡”。内部失衡即储蓄、消费和投资,主要表现为储蓄过高、消费不足和投资低效;外部失衡主要体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巨额“双顺差”。储蓄和消费的不均衡是影响内外失衡的主要原因,由于目前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消费,必然会反映为贸易顺差。这种失衡带来的后果有:一、消费不振导致国内需求难以启动,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过大;二、政策上肓目支持出口和吸引外资,是沿海和内地的收入差距更大,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

一、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措施

(一)实行扩大内需政策的必要性

扩大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长期任务和措施,也是对世界经济做出的最大贡献。无论从我国社会现状和国际背景来看,还是从内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来看,在消费性需求方面,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偏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实行扩大内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是必要的。

1、从我国社会现状来看,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近几十年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社会过渡,但是由于地域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大,沿海内陆差距大,现如今中国正大力支持西部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因此不管是已存的市场容量还是未来的发展前景,我国的消费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我国在投资性需求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投资相对过剩,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性需求有所下降。

2、从当前国际背景来看,以扩大内需为主,也是当今世界大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呈现的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风险加剧,贸易保护注意抬头。现阶段,国际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外贸出口难度加大,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对中国冲击严重中国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因此,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需要以内需为主导,依靠内部动力和潜力,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到扩大国内需求上。

3、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保障

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 现阶段,在经济偏冷和增速下滑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资源供给短缺转变为市场需求的约束,需求成为决定生产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国内外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降低、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等因素的作用下,社会总需求往往不足,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也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所以,在稳定外需的基础上,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才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扩大内需也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立足国内,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道路,防范和化解经济外向性程度过高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摩擦。

(二)当前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措施

关于扩大内需的措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

进入新阶段,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改善人民生活、培育和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手段。尽可能地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城市,一方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总量,有针对地搞好下岗及失业职工的再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提高这部分人的工资性收入,以增强他们的消费购买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在农村,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农村,另一方面要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制约农民消费特别是提高低收入群体,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有钱去消费,最终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农民购买力。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由居民收入增长来拉动市场销售额增长,进而拉动投资增长及整个经济增长,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2、改变投资消费的格局,增加房地产和旅游产业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地减轻了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但是从这次经济危机中,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依赖外需的弊端,因此,许多专家提议,对产业进行调整,增加房地产、旅游休闲两大产业,以促进消费。其中主要以发展旅游休闲业为主,发展旅游休闲是促进消费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参加旅游休闲、业余文化、体育锻炼活动。而根据中国传统的家的观念,住房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硬件,所以具消费与投资两种性质的房地产业不仅能拉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还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相应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对扩大内需的带动力相当强。

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社会事业倾斜

社会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注重向社会事业倾斜,如不断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投入等,但是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仍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支持社会事业发展,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长短不一的状况,是挖掘国内巨大需求的重要手段。

4、推进城镇化,释放投资和消费的巨大潜力

城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化进程,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下一步城镇化要把重点放在中等城市上,加快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可以激发地方和民间投资热情,促进产业转移升级,刺激住房和汽车消费,吸纳农民工就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我国国内消费现状和鼓励消费的措施

(一)我国国内消费现状

消费是扩大需求的决定性力量,扩大消费性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坚持适度消费的政策,消费增长率不超过经济增长率,保持消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步快速增长。而从长期看,我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必须长期坚持适度消费的政策。但是,近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

(二)当前我国调整消费政策鼓励消费的措施

我国内需不旺的主要原因是消费率偏低,而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有:制约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劳动者报酬偏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当前调整消费政策,鼓励消费的措施如下:

1、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

2、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3、取消抑制消费的过时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如旅游文化产业。

4、千方百计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5、加大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如,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

6、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三、总结

就目前看来,我国内需不旺的主要原因是消费率偏低,而增加消费的重要手段就是扩大内需。通过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调整消费政策,鼓励消费,以内需替代外需、以消费需求适当替资需求,来维持总供求的平衡,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培林等.中国网民对两会热点的调查报告[N].光明日报,2009-03-07

第2篇

【关键词】扩大内需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17-03

我国人口众多,国内需求旺盛、市场广阔,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市场支撑。在当前国外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就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重大战略方针。要使内需得到有效的扩大,使内需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强调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要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强调扩大内需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扩大内需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扩大内需会带来消费的增加,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大部分文章和媒体,都把拉动经济增长作为扩大内需的基本目的来论述。但是,促进经济增长并不是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经济增长要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是有效的增长。所以,在考虑扩大内需目的时,就不仅要研究扩大内需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更要研究扩大内需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扩大内需的根本目的,才能有效地避免在扩大内需过程中的一些政策误区,充分发挥扩大内需的作用,实现改革发展的目的。

第二,扩大内需要以扩大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为重点。以人为本要求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不能把重点放在社会少数富裕阶层上,而要把重点放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上,以扩大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为重点。为此,就需要关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就能有效刺激他们的消费需求,使国内需求能得到真正的扩大,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

第三,扩大内需的成果要由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扩大内需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但是,新增加的社会财富是为少数人享有还是为多数人享有,就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社会财富分配政策时,要照顾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并适当向中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倾斜,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共享扩大内需的成果。

第四,扩大内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要求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上,要关注人的各方面的需求,不仅要关注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也要关注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不仅要关注人们在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也要关注人们在文化体育方面的需求。在关注人们不同方面需求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措施,去开发、满足、发展人们的需求。这样,扩大内需就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扩大内需是当前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制定的重大战略方针,要使内需得到真正有效的扩大,使内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并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就要求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农村发展水平落后也就决定了在扩大内需方面,农村不仅比城市更加迫切,也比城市更有潜力。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农村,通过加大在农村和农业上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条件薄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民的收入,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而且还可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并使内需真正得到扩大。

第二,要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也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在扩大内需方面,西部地区不仅比东部地区更加迫切,也比东部地区更有潜力。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加大在西部地区的投入,改善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增强西部地区发展的能力,不仅能使内需真正得到扩大,而且能逐步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三,要从我国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实际出发,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出现了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到2012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74。从社会阶层来看,中国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是收入最低的10%家庭人均收入的65倍。上述数据表明,应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加,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消费支出,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还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第四,要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实际出发,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上。“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基本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在近几年逐步完善,社会保障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保障的水平还比较低。由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中低收入群体在消费方面就持谨慎态度,不敢过多消费,而把相当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以备急需。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上,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的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就有助于扩大中低收入群体在消费方面的支出,起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 有效性的原则

国内需求从最终的效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有效的需求和无效的需求两类。有效的需求是指不仅能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需求。无效的需求是指虽然能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对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实际作用的需求。中央把扩大内需确定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不仅仅是要通过内需的扩大,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内需的扩大,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能得到真正提高。要使内需得到真正有效的扩大,充分发挥扩大内需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就要求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效性的原则。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坚持有效性的原则,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时,要考虑政策措施在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不同的地区在扩大内需方面,会根据本地的实际,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但一些地区在制定政策措施时,更多是考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至于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得到了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考虑的则不多。只有把制定政策措施的着眼点放在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需求,充分发挥扩大内需的作用。

第二,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时,要考虑政策措施促进消费的性质。一些消费,从性质来看,属于一种不健康的消费,这些方面需求的扩大,虽然会起到增加GDP数量的作用,但这些不健康的消费,不仅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进步。所以,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要把着眼点放在扩大旅游、文化、健身等健康的消费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

第三,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时,要考虑政策措施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社会环境的质量已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的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基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可能得到真正提高。某些消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在短期内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从长期来看,会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最终影响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对这类消费,不仅不能扩大,反而应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限制。

四 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扩大内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任何一项具体的政策措施都很难起到有效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一项具体的政策措施只有和其他政策措施联系在一起,形成互补,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政策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要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中央确定把扩大内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和全局来考虑的。各地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就不能只考虑某一地区、某一部门、某一阶层的利益,也不能只考虑扩大某一个方面的需求。应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系统地规划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才能使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在整体和全局方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扩大内需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第二,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要考虑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使政策措施能形成一个体系。一项具体的政策措施,其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多的限制,只有各种政策措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才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在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方面同样如此,一项扩大内需的具体政策措施,很难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要考虑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围绕一项主要的政策措施,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使其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佳的效果,才能真正为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提供动力支持。

第三,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要考虑政策措施作用的互补性。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如果设计不当,就可能会出现不同政策措施作用相互抵消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就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起不到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要考虑不同政策措施在扩大内需作用上的互补性,使不同的政策措施在扩大内需的作用上能相互补充。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措施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生活品质;消费高级化;消费水平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042-03

生活品质,是指人们享受物质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它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和主观的生活品质。客观的生活品质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收入和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内的服务;主观的生活品质是指人们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及对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内的服务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居民消费高级化是指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从较低生活质量标准的消费结构向较高生活质量标准的消费结构演变的过程。

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与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生活品质的评价指标很多跟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指标相关联;另一方面,一个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升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高低,合理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能有效增进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以浙江省会城市为例,杭州正在着力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体现了浙江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发展理念。为了更好地衡量生活品质,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2007)形成了以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5大维度、20个领域、50项指标为内容的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笔者提出促进消费高级化的路径。

一、从经济生活品质角度促进居民消费高级化的路径探索

经济生活品质维度由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收入满意度(主观)、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新产品产值率、国际开放度、人均GDP和创业环境满意度(主观)等9项指标组成。根据经济生活评价主要指标,扩大居民消费并提升经济生活品质需要从“两个提高”着手。

(一)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以浙江省为例,虽然居民收入居全国前列,但自2000年以来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速,也低于GDP的增长速度。所以,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从GDP的增长中获得的福利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三个。一是合理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并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要区别对待,比如通过“补低”、“扩中”和“调高”等措施,缩小浙江省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消费能力,具体的途径包括:调整农业结构,确保第一产业收入稳定增长;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考办技能培训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三是大力开展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改善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把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作为主要目标,不断增加社会现实购买力。

(二)提高服务性消费比重,改善消费结构

以浙江省为例,从居民服务性消费发展变化看,具有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可以在较长时间里拉动消费市场的繁荣。要在政策层面和产业层面采取有力措施,将居民的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让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尤其要做好消费政策的调整,引导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为此建议:一要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础上完善社会保障以增加居民服务性消费能力;二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性消费结构,必须在保持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加快信息中介、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人文旅游、农业旅游和工业旅游等行业的繁荣发展,以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三要加强对居民服务性消费价格监管的力度;四要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物流、金融、邮政、电信、运输、旅游、体育、商贸和餐饮等行业服务标准,并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

二、从文化生活品质角度促进居民消费高级化的路径探索

文化生活品质维度有平均受教育年限(15年教育普及率)、教育满意度(主观)、市民文化程度(主观)、人际关系满意度(主观)、文娱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高雅艺术活动满意度(主观)、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满意度(主观)、享有休闲时间的充分程度(主观)、本地休闲旅游活动满意度(主观)、平均预期寿命、体育人口比重、医疗卫生满意程度(主观)和心理健康自我关注度(主观)等13项指标组成。如何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推动杭州经济、社会的提升与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两个。

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外部性;乡村旅游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021-02

目前国内各级政府部门制定了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产业政策,通过宏观调控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了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本文从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中的外部性这一角度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产业主要政策进行了解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今后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产业政策使乡村旅游得到长足发展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1 乡村旅游产业政策现状

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县级政府部门的扶持推动发挥了较大作用,他们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产业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用水用电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多个方面,具体内容主要涉及简化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税收优惠、信贷服务、编制规划或补助规划经费、奖励示范典型、用地支持、扶持宣传促销以及环境监管与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等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的优惠政策措施,而涉及的省、市、地、县则遍布全国,不胜枚举。

另外,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我国政府大力促进内需增长的指导方针下,各级政府部门还掀起过一股制定乡村旅游政策的热潮,这些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发放乡村旅游消费券、变相恢复“五一”长假以及门票、住宿、交通优惠等拉动乡村旅游需求方面的内容上。例如,在发放乡村旅游消费券方面,南京市于2009年2月先向本地市民发放了2000万元的乡村旅游消费券,之后又向其他省市进行发放;重庆市北碚区于2009年3月12日起,面向广大市民免费发放首批价值300万元的北碚乡村旅游和温泉旅游消费券;湘潭市向本地市民发放了可在包括一些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景区(点)消费的旅游券,等等。其他政策措施方面如杭州市积极推进实行带薪休假的方式延长“五一”假期,北京市推出门票、住宿、交通等各方面的奖励和优惠措施;山东省也推出“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人游山东”的活动,其中包括对部分景区门票实行“一卡通”措施等。

2 当前乡村旅游产业政策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中的外部性的关联状况当前的乡村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其中有部分政策措施直接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中的外部性相关联,能够解决一些外部性问题。例如,贵州省修文县、浙江省淳安县、江西省上犹县、安徽省来安县等地方政府通过编制规划或补助规划经费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减少公共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盲目利用;浙江省奉化县、江西省兴国县、福建省、安徽省广德县、安徽省和县、四川省广安县、重庆彭水自治县、江西省上犹县、北京市怀柔区、贵州省毕节地区、大连市等地方政府通过环境监管与整治、乡村旅游经营户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以及星级示范户的奖励等来规范经营,减少环境污染与破坏;浙江省淳安县、浙江省余姚、江西省、安徽省、重庆彭水自治县、河北省秦皇岛市等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信贷服务以及一些其他的奖励和补助(如对特色旅游商品的奖励、对达到一定等级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的奖励、对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的补助和对宣传促销的补助等)等来增加乡村旅游经营者私人收益。而更多的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措施,包括为促进内需而制定的那部分政策措施,则主要通过整体发展环境的改善和促进需求增加来间接鼓励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中的外部性并无直接联系。

3 当前乡村旅游产业政策在针对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中的外部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乡村旅游产业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中的外部性方面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制定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时欠缺系统性、针对性思考,易跟风效仿其他地区的政策措施制定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在制定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时,缺乏系统性的、针对性的思考,不能从全局出发找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从而提出长效合理的政策措施,而往往是简单地跟风效仿其他地区,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作出重大决策。这不仅导致乡村旅游产业政策长期忽视了外部性这个造成乡村旅游市场失灵、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还导致很多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缺少特色,尤其是突发性决策制定政府政策,很容易出现短期性及短视特点,加剧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外部性问题,甚至政策超出政府正常职能范畴等结果。例如,在促进内需时以地方财政补贴发放乡村旅游消费券成为各地方政府积极效仿的政策措施。而因为这种政策措施是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带动消费者自身消费的方式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质上消费金额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地方政府财政,也就是说政府出资购买了这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同时乡村旅游消费券只能在指定的经营者那里进行消费,限制了旅游者消费的范围。这就偏离了政府合理的职能范畴,且该政策措施体现出明显的短期性和没有考虑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外部性问题,只是单纯以增加需求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其他各乡村旅游产业政策中也几乎找不到相对较为系统、科学并有针对性的典型例子。

第5篇

“扩大消费,促进增长” -深圳市2011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今年3•15,优惠消费月”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11年3月1日至4月15日,为期1个半月。

三、活动内容和方式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我国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明确提出: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新优势。结合深圳的实际情况,“3•15”期间以“扩大消费,促进增长”为主题,由重点消费领域的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开展让利优惠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引导市民积极消费,掀起一次消费热潮。3月15日,在市民中心广场举行隆重的启动仪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以及宣传条幅、海报*、标语、旗帜等全方位宣传相关行业、企业的优惠措施,并公布参与活动的统一标志,使消费者家喻户晓,拉动我市消费需求。3月15日至4月15日的1个月内,参与活动的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的企业在参与活动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上张贴活动的统一标志并按照承诺开展让利优惠活动,由工商、质监、食药等政府部门进行全程监管,确保优惠活动“合法、真实”,从维护消费者权益、引导消费者消费入手,提高我市市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一)宣传造势(3月1日-3月14日)

1、由汽车、房地产、零售、装饰建材、食品、餐饮等重点消费领域的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内的企业围绕“优质商品、优质服务、优惠价格”制定优惠促销措施,分行业、有计划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上进行宣传,参加优惠活动的企业在本企业内的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海报,预告优惠活动计划,引导市民关注、参与“今年3•15,优惠消费月”活动。

2、市工商局、市消委会联合相关重点消费领域的行业协会在深圳电视台、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主流媒体开办专栏,对&ldq

uo;今年3•15,优惠消费月”的各项活动和参与活动的行业、企业推出的“特色优惠”措施进行深度报道,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港、澳和周边地区形成“今年3•15,深圳消费有优惠”的氛围,打造深圳“华南购物消费天堂”的城市形象。

3、公开征集“今年3•15,优惠消费月”的活动标志。市消委会联合参与活动的行业协会召开新闻会,活动的统一标志和活动的有关内容:凡是参加活动的企业、商品,在优惠消费月活动期间可使用授权的专用标志;消费者在参加活*动使用标志的企业可获得一定的优惠;使用标志的企业在与消费者发生消费争议时,无条件接受市工商局、消委会的调解、处理,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使消费者放心消费;具体优惠措施由各个行业协会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并进行公布,力求实惠和轰动。

(二)活动启动仪式(3月15日)

3月15日,在市民中心广场举行隆重的“今年3•15,优惠消费月”活动启动仪式,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出席现场活动并讲话,现场由重点消费领域的行业协会组织千家企业组成方队,举行百家企业《诚信经营关爱消费十大承诺》签约宣誓仪式,并由参与活动的行业协会、企业展示优惠措施、特色承诺、宣传口号等。同时,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在全市七个区设立分会场,举办各种形式的商品促销、展销或优惠服务活动,请出席启动仪式的市领导到分会场“逛商场”,并在现场购买商品、进行消费,畅谈消费感受。另外,工商部门在市启动仪式会场和各分会场设立“年检便民服务台”等,切实为企业、消费者做好服务工作。

启动仪式和相关的活动由深圳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台等进行现场直播,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中国消费者报、消费周刊等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展现我市繁荣的消费市场和放心的消费环境。活动将邀请香港、澳门以及周边地区的媒体参加,并制作专题电视节目通过深圳卫视在全国范围内播出,向港澳同胞、周边城市的消费者宣传深圳“今年3•15,优惠消费月&rdq

第6篇

首先,企业要有主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消费者既是一个矛盾体,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啤”,作为企业和商家一定要认识到,维护消费者权益最终是维护企业和商家的自身利益。各部门要积极引导,促进生产者和经营者诚信经营,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其次,企业和商家要主动采取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现在12315申诉举报服务网络工作成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桥梁和纽带,全县的消费维权服务站已延伸至乡镇,并在一些大的企业和商家设立,企业和商家一定要发挥好它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把维护消费者权益作为树立企业和商家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再次,要大力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围绕信用*建设,树立一批“放心消费单位”、“诚信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企业和商家,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开展分类监管,积极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健康发展。

二、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为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过去的一年,县工商局和县消费者协会坚持以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为中心,认真履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职能,通过加强“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网络建设,提高了受理、处理消费者申诉、投诉的服务水平;通过严厉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加强日常监管,依法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从源头上遏制了消费侵权行为。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560余件,案值220余万元,罚没款80余万元;受理消费者申诉案件287起,调解成功252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93万元。物价、质检、药检、卫生、农业、烟草以及公、检、法、司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全县营造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成效十分明显。

这次全国人代会体现民意、关注民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侵害消费者权益一直以来就是一项热点问题,尤其*作为旅游大县、农业大县,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要重点做好旅游和农村两大市场的消保维权工作,这是我们的热点,也是我们的难点,因此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认识到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宣传造势,扩大社会影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切实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构建消费和谐

今年“3·15”宣传的主题是:“消费和谐”,所谓消费和谐就是要在消费领域中树立一种消费和谐的理念,经营者、消费者、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消费和谐的市场环境,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要按照这一标准,开展好“消费和谐”年主题活动,要创新活动方式,提高宣传效果,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消费和谐”重要性的认识,推动“消费和谐”年主题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刚才,我县两大超市荣获晋中市“放心消费单位”并组织了颁奖,我希望今后我县有更多的商家和企业通过努力,获得更多的荣誉。同时,我也希望工商局、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要适时对全社会有关生命健康的消费警示、提示。广大消费者要转变观念,积极发挥主人翁作用,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加强对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群众监督,主动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部门反映商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市场环境的净化。

第7篇

【关键词】宏观政策 结构 风险 预调微调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呈放缓态势,季度GDP增速持续回落。由于去库存压力和企业利润下滑,工业增加值增速也下滑,与经济增速高度相关的工业增加值和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也保持持续下滑趋势。从公布的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当季GDP增速因疲弱的外需和内外,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下滑走势,创下了三年来我国GDP季度增速最低值。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8%,从对GDP 拉动看,上半年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拉动分别为3.9、4.5、-0.6个百分点。

一、上半年宏观政策回顾

上半年,我国经济在宏观政策主动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环境的影响下,经济增速延续2011年以来的趋势。为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息等货币政策,加强市场流动性,促进投资、消费的增长,同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如节能减排政策、扩大基础投资政策和放开民资进入垄断行业等,从不同程度推动经济的发展。具体措施有:

(一)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贷款利息,释放流动性

中央人民银行于2月份和5月份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按当期月末存款余额粗略计算,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释放约8000亿元资金,扩大市场流动性。此外,央行于6月份和7月份,在时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两次下调银行贷款利息,表明政府对经济下行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局对“稳增长”的决心,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二)出台节能补贴政策,促进绿色家电消费

5月份,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研究确定促进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等节能家电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广期限暂定一年。会议决定安排财政363亿元补贴政策,包括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和节能灯等家电,以及支持推广部分节能汽车高效电机。此外,财政部日前宣布,今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700亿元推进节能减排,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和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尤其是要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

(三)加快项目审批速度,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政府决定加快重大项目的审批和启动,尤其加快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其中,优先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实施,并且继续资金支持在建续建项目。5月份,国家发改委项目审批进度明显加快,仅5月前两周就审批225个项目,与4月份审批总量相当,审批项目达2200多亿元,大大推进了基础建设投资进程。

(四)打破行业垄断地位,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等领域建设。政府将会进一步扩大营改增的试点范围以减轻服务行业税负,并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减税;通过产业调整的指导作用,对重点支持行业进行信贷倾斜;打破行业垄断壁垒,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

二、上半年政策效果分析

各项相关政策的出台着眼于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与中长期结构调整的任务相结合,增强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性。当前政策措施不仅有助于阻止当前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的风险,更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等,以实现“稳中求进”的总体目标。

(一)短期效应而言,有效减缓了经济下行的冲击

在外需疲弱情形下,已出台政策重点在于鼓励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增长。特别是支持投资加快的有关政策,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于拉动社会需求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加大对在建续建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增加对保障性住房的信贷供给等,不仅有利于钢铁、建筑材料、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去库存化”,也有利于银行信贷需求增长,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在提升消费方面,直接采用消费补贴政策,有利于在短期内增强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对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将起到重要作用。相关政策的出台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轻我国经济下行风险,避免经济大幅回落。

(二)中长期来看,相关政策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新出台政策不仅着眼于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坚持了结构调整的长期目标。投资方面,相关政策虽然鼓励加快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但并非单纯扩大投资和产能规模。例如,发改委新核准的广西防城港、广东湛江、首钢迁钢三大钢铁项目,以压缩钢铁产能为前提,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方面,国家财政补贴的重点是节能环保领域产品,预计节能消费和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此轮扩内需和促消费的重点。产业方面,国务院最新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20项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新一轮投资主题。因此,相关政策在发挥稳增长作用的同时,也为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导向作用。

第8篇

由于我国经济多年来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增大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扩大消费的难度。2011年和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有所提升,但削弱或制约扩大消费动力的因素仍然不少。

一、 进一步扩大内需面临的制约

1.扩大消费的意愿和激励不足

扩大消费既需要消费者有钱消费、有意愿消费,更需要地方政府有主观愿望扩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但是,目前这两个"意愿"都不足。一是居民对扩大消费有后顾之忧,存钱买(建)房、供儿孙上学、留钱看病和养老等不敢消费的倾向普遍存在。二是地方政府扩大消费的意愿不足,认为投资和出口建设周期短,见效快,而消费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乘数效益不明显,因而更愿望扩大投资和出口,以促进当地GDP的快速增长。三是对地方政府扩大消费需求的激励不足。因GDP、财税收入等是考核地方政府的硬指标,扩大投资和增加出口能满足政府绩效考核要求,又有利于地方增收,而扩大消费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贡献有限,因而扩大消费政策长期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致使一些地方的消费难以扩大。

2.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环境不完善

主要是消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如: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低收入阶层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助,税收调节政策力度有限,阻碍了全社会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另外,消费金融政策也不完善,消费者购买轿车、住房、信用卡等个人消费品贷款很难,等等。

3.扩大消费的安全环境阻碍了消费者放心消费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产、销售有毒食品、有害食品屡屡被媒体曝光,增大了对购买食品的恐惧感,以致造成“买什么都不放心”、“什么都不敢吃了”的社会舆论,大大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和积极性。

4.较高的物价抑制了消费

从去年第一季度开始,物价节节攀升,虽从去年8月份以来有所下降,但百姓根本不相信统计部门的数字。因在实际购买商品和接收餐饮等服务中,物价仍然涨多降少,甚至涨上去就没下来过。物价的不断增高,使得普遍百姓在消费时非常谨慎,一些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被迫以减少开支来应对价格上涨,从而减少了正常消费。

二、 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1.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消费长效机制是指保证消费需求长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具有长期性、有效性、规范性、兼容性的特征,是拉动内需的战略重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建立长效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一系列重要环节和领域。因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制定发展规划。将提高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率等指标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提高扩大消费战略政策的实施力度。这个发展规划要有针对性。如:对中低收入群体要通过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保体制,提升其消费能力;对中高收入群体,重点解决不便消费、无处消费、畸形消费问题;加强消费设施建设和市场体系及社保体系建设,优化消费结构,促进便利消费;通过培育信用消费、服务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科学合理地消费和放心大胆地消费。

(2)建立和完善注重民生、扩大消费的管理机制。一是完善政府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增加反映民生消费的考核指标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指标,相应减少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建设等传统经济指标的考核权重。通过加大对民生和消费的考核,促使各级政府将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服务民生和扩大消费上。二是完善政府财政和收入分配管理体系,包括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增加消费能力和提升社会消费预期;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限,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扩大消费需求;三是逐步降低生产型税收格局,增大直接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增加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3)建立和完善财政政策体系。财政政策支持消费长效机制的途径包括:一般预算支出更多的向民生倾斜;调整国有资本预算支出结构,适当增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提升社会消费预期;实施结构性税收政策,适当降低消费品的税收负担,以利于扩大消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转移支付力度,促进消费需求均衡发展。

2.多管齐下,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多管齐下,包括努力管理好通胀预期,尤其是控制好房价上漲造成的对其他消费的挤出效应;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从"藏富于国"逐步转为"藏富于民",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居民的消费能力;强化政府调控物价的责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手段来调节市场供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解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增强居民扩大消费的信心和意愿。

3.重塑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重塑居民对食品消费质量安全的信心,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将食品质量安全纳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基本信用制度;不断完善食品监管制度,增强生产者的道德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和违法惩治力度。目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违法者"前赴后继",说明政府主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和惩治力度软弱无力。因此,必须适时地修改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对违法者的惩治力度,对违法者和潜在违法者形成强有力的威慑作用。这方面的工作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4.调整部分消费品的消费调控政策

一是实施宽严相间的汽车消费政策,促进汽车消费结构趋于合理。鉴于汽车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较高,汽车消费对整个居民消费增速的贡献权重相应较大。为此建议:在目前已经出台汽车限购措施的地区,遵循宽严相间的原则,合理调整居民汽车消费结构;已经出台限购措施的地区,要充分考虑汽车限购对最终消费的影响,适当和适时地放松限制措施,尤其对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不仅不应限购,而且应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以弥补汽车限购政策对汽车消费的影响。

第9篇

现在的国际环境形势复杂,而且由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相互牵制,所以当全球爆发经济危机时,我国就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避免国家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应该以扩大内需为主,刺激本国的消费,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端消费,而本国的产品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以至于他们去国外购买心仪的产品,这导致大量的人民币外流,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立即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本国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国家出台多项措施来协助扩大国内需求,通过增加居民收入,以及实行供给侧改革,其目的都是增加本国居民的消费。

何为扩大内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都是依赖于本国消费进行发展的,在我国的国内消费以及投资发展所产生的GDP在整体经济中高达90% 以上,所以说国内消费对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就有重要作用。所谓的扩大内需就是扩大经济体的内部需求,它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是通过财政政策引导。国家通过发行国债的措施刺激本国消费来拉动国内消费。第二是通过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全球经济化程度加深,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国际不安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次,我国国情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最后,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等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改变,国内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扩大内需是当前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经济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创,但是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机遇,我国适时转变发展模式,将原来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模式转为刺激本国市场的形成。为扩大内需,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措施,并投资多达4亿元来建立国内市场,同时加强对农业、医疗、教育等的投,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的开展使我国经济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扩大内需的过程当中人民的居住环境,以及教育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的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建立国内市场的同时增加许多就业机会,解决本国人民的就业问题。

如何扩大内需的几点建议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的首要方法就是刺激本国消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的本质就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让居民有钱花,而且愿意将钱花在国内。为了提高本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我国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居民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继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同时政府还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证制度,为居民的消费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农村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现在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他们具有非常大的消费倾向,所以要注重建立农村市场,增加农民的消费机会,引导企业对农村市场的投资,使本国经济得到长效的发展。

调整投资结构。以前我国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上,将过多的资金投放到海外市场,这样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还会承担较大的经济风险,所以我国应该分清目前经济发展形式,调整投资结构,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带国内建设当中。通过本国的投资不仅可以发展本国经济,同时也有利于本国的基础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整投资结构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第一, 加强自主创新, 优化国内需求结构。在进行本国投资时应该不断优化投资机制,完善投资体系,使本国的投资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投资过剩的现象出现。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政府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引领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政府要不断开展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刺激人们的消费,同时鼓励发展高新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规模化发展。第二,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过分开采地球资源,使得资源的数量难以满足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必须寻求可替代资源,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要,同时也能避免环境污染。

协调内需和外需的发展。扩大内需,促进内需发展并不是完全摒弃外需,而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发展的平衡点,使内需和外需能够协调有序的发展。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要积极增加对外绣球,采用内外结合的发展模式。将内需和外需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灵活对二者进行调节,当外部环境不稳定,以及国际市场出现危机,经济发展不景气时,我们可以通过协调机制对内需和外需的比例进行调和,可以立即减少外部投资,刺激本国消费。当本国市场发展达到饱和状态时,我们也可以增加对国外投资的力度。

第10篇

大力培育发展信息消费热点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告,今年1~5月全国信息消费规模达1.38万亿,同比增长19.8%。信息消费已经成为近年来最活跃的消费热点,预计到2015年,我国最终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显然,随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技术不断进步,信息化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以“信息传输、信息应用、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消费产业已经成为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多、增值效益最大的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伴随着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消费的内涵不断扩大,按照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五大类:一是消费基础性通信服务。如向电信运营商购买语音、短信、流量等基础的信息传递服务。二是消费信息化数字产品。如下载应用软件、获取资讯信息、消费数字内容等。三是消费信息化智能产品。如车联网、智能路灯、电梯卫士等加载了信息化能力的物联网产品。四是消费信息化终端产品。如手机、PAD、PC、上网卡等智能终端产品。五是消费信息化平台服务。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物,利用无线城市平台享用民生服务,借助应用商场等平台进行数字内容交易等服务。

今年,国家提出要将扩大内需提到下一步经济工作首位,并强调要开发和培育信息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表示,作为一种新的基础型经济活动,信息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为产业价值的催化剂。据测算,信息消费的蓬勃发展将拉动包括基础信息网络、智能终端制造、智慧城市建设、应用软件开发等超过10万亿元的产业规模。二是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剂。信息消费本身带来巨大产业价值的同时,还将推动生产制造业、交通物流业、出口贸易业等各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改造,实现由“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转变。三是成为“四化”融合的粘合剂。信息消费将逐步促进企业引入ICT解决方案、企业云服务等信息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也将加速“无线乡村”、“无线城镇”和“无线城市”建设,实现信息“户户通、村村通、镇镇通、城城通”,最终实现信息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消费发展对改善就业也有积极的意义。在直接就业方面,包括信息服务提供商、应用软件开发企业等,以中国移动MM开发者平台为例,目前汇聚的各类开发者已超过370万。在间接就业方面,包括终端设备制造厂商、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等,如淘宝网当前带动的直接间接就业人数超过1000万。

虽然信息消费发展前景明朗,但目前我国消费政策主要是鼓励有形产品的消费,对信息内容与服务方面的激励政策尚属空白。业内认为,从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应采取“四大措施”刺激信息消费发展:一是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3G/4G、TDLTE以及WLAN等新兴技术,推动下一代移动互联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构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公共服务平台。二是进一步完善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出台相关定向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扶持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加速各类移动互联网智慧服务发展,形成优秀品牌,促进新型信息消费,进而直接惠及民生。三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充分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加强业务创新,以服务“政、企、民”的智慧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向民众提供各类民生信息化应用。四是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参与智慧社会公共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围绕“无线政务、数字民生、信息兴业、网络文化”四大领域,推进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服务能力。

电信业转型发展迎来新契机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我国将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产品的供给能力、培育信息消费需求、营造发展环境、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信息网络、智能终端、信息内容以及公共信息服务等将获得政策支持,这给电信业带来转型发展的新契机,面对信息通信大市场,电信运营商应转变思维方式,从电信经营转向信息经营,在加强智能管道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平台经营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我国的信息消费发展十分迅猛。然而,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消费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日本的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分别为3400美元/年和2400美元/年,而我国仅为190美元/年。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研究员武锋分析,制约信息消费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我国的信息化总体水平仍然不够高。尽管我国宽带普及率近年来快速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十分明显。以宽带为例,“OECD的普及率为25.66%,我国宽带普及率仅为OECD国家平均值的一半,估计要5~7年才能赶上。”而且,“近四成用户仍使用4Mbps以下宽带接入,速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0Mbps主流接入速率。”

支付能力,是由收入水平及信息产品服务的相对价格决定的,由于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不高,而当前信息资费水平还是相对较高,使得国民的支付能力有限,导致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与快捷的用户体验。这一切移动信息消费都要通过移动数据流量收费,而消费者对于目前的移动数据流量资费仍然反应偏高。

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品,信息消费品在被消费的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成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即人们在使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时候需要负担的费用,如电话费、网络费等。实践证明,后者对信息消费的影响更为显著。目前,我国的信息服务不仅质量差,而且收费高。因此,政府必须努力降低居民的信息消费成本,尤其是降低电话费、手机话费、网络的使用费等,使大多数家庭和贫困者都有能力消费信息产品和接受各种信息服务,创造和刺激居民信息消费的有效需求。

第11篇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区域政治经济;问题研究

1.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政治特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统一。经济结构的特点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关于国家的经济结构合理问题应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国内国外因素等。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由此形成区域经济结构中重化产业的较高比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水平还跟不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承载力与支撑力的经济政治综合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经济发展方式由从前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以外,其内涵还包括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应当综合分析如何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以及转变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式下的企业行为、市场行为以及政府行为,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来达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的有效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应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积极运用各种规划计划、金融、财税政策等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调控,更大程度地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进一步扩大区域的消费需求。应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促进区域消费的政策和有力措施,积极培育和构建区域的消费热点,不断推动区域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要积极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区域的各项投资规模,同时注重规模的合理化,不断优化各项投资结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区域投资结构,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我国“三农”的投资力度,积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向公共事业等民生事业倾斜,不断促进区域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为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抓好政府体制改革,逐渐使得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应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审批。

应建立健全全面的政府评价体系和绩效体系。当前,考核政府和政府官员政绩不仅仅唯GDP是从,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除了看GDP之外,还要考察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程度、社会失业率、人均收人水平、法制环境、市场秩序、治安状况、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和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医疗卫生状况以及诚信程度。总之,要在现今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步形成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评价考核体系。

加强统筹协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政府应进一步统筹和推进我国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加大对“三农”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各项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和巩固“三农”的基础。

要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区域的平衡发展。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倾斜力度,不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好差别性区域政策,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要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府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促进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政治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抉择。

[1]陈启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1.02

[2]马 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08

[3]周叔莲,刘戒骄.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理论视点,2007.12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能源;财政激励政策;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世界能源消费剧增,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世界各国纷纷寻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政府在鼓励和发展低碳能源开发方面尚不完善,现将我国在低碳能源开发所实施的财税支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并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我国的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政策措施来鼓励我国低碳能源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低碳能源开发的财政支持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的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的能源结构为富煤,贫油和少气,同时我国的水能资源,风能,太阳能,地质能和海洋能等资源非常丰富。然而我国长期开发和使用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对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尚不完善,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低碳经济,开发低碳能源离不开财税部门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和政府认真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税收政策,从财政上给予支持,从税收上实施调控,以此实现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和防治污染。

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提出了“节能降耗”有效利用资源的决定,要求加大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扶持力度。2003年颁布的《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将排污费纳入财政预算,作为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管理,全部用于环境污染的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为它用。2007年起,在中央和省级预算单位实行绿色政府采购,政府优先购买节能产品作为示范等。现财政部正抓紧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此外,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实施补贴等激励政策,从事业费,研究与开发,教育和培训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了支持。

在税收政策方面,我国现已开征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矿区使用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等。消费税对汽油,柴油和燃料油等征收消费税可抑制消费需求,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对小汽车按排量来征收消费税有利于鼓励人们使用小排量汽车,减少碳排放量,保护环境。矿区使用费的征收只限于中外合作开采海上和陆上的石油,天然气的企业。矿产资源补偿费自1994年4月1日起对采矿权人征收,有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同财政部门征收,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并寻找新的矿产资源。

二、我国对低碳能源开发的财税政策的不足

(一)在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中,政策扶持尚不完善

我国税收和财政贴息等优惠措施尚未落到实处,缺乏节约资源的综合配套措施,如太阳能的推广和使用方面,我国的财税支持还是空白。在建筑中推广低碳能源,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量,保护环境,在此方面财税配套措施也还不完善。

我国对高耗能,环境污染企业处罚力度不够。我国的财税政策重激励,轻惩罚。如我国惩罚型税收较少,企业宁愿支付罚款也不愿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资金。同时,我国根据“污染者收费”原则制订了排污收费制度,但排污收费的标准较低,这些措施不利于企业自觉开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司实现发展。

(二)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长期以来对新能源的研发,环境保护,节能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入不足。在能源研发方面的投入微乎其微,2000年,我国能源研发资金投入为697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研发总资金的6.43%,占GDP的0.0068%,而日本分别占15.73%和0.088%。在能源研发投入中,企业占53.6%,节能研发投入占企业能源研发总投入的比例仅为2%。我国中央一级最近每年安排的对低碳能源的科技公关费用,多被机构运转和人员经费所占用,真正用于科技攻关和研究开发的费用较少,而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的投入则更少,严重影响了我国低碳能源开发技术的进步。

(三)我国税种设计不合理

我国在税种设计上,与资源,环境有关的税种很少,主要是通过增值税,消费税和资源税等税种来体现。在增值税方面,目前水电,风电的进项税无法抵扣,能源产业对水电,风电的投资成本高于火电,煤电,使得低碳能源的使用效率低下,无法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消费税方面,目前我国汽油和柴油的总体税负低于国际水平,使得我国的汽油和柴油价格偏低,这样不利于提高石油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对能源的使用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在资源税方面,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不合理,其税率较低,使得开采企业对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不充分。同时,对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税费水平不到位,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改变我国开采企业对能源粗放型和掠夺式的开采。

(四)对能源的补贴制度不合理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政府通过对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多种形式的补贴,来降低能源的生产成本,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补贴在一定时期内能发挥其作用,然而长期通过能源价格补贴来使能源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满足消费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环境恶化和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通过控制三大石油企业的价格制定权,压低国内石油价格,其实质是对是由消费者和石油工业体系的补贴,在一定时期内免受外来冲击。然而当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过度的价格补贴使国内石油价格远低于国际价格,刺激了人们对石油消费的需求。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不仅加大了我国政府的财政负担,还刺激着国外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还会造成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造成浪费,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对低碳能源的补贴力度不大,使得低碳能源产品的开发和使用得不到推广和普及。

三、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

(一)英国

1、气候变化税。英国政府为了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节能投资,对工业,商业和公共部门提供能源产品的供应商征收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税不设起征点,对不同的能源品种设定不同的税率。同时还规定了一些税收豁免和税收减免政策,如对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用于电解过程的电力等免缴气候变化税。

2、气候变化协议。英国政府为了减轻气候变化税的征收对能源密集型产业造成的负担,实行气候变化协议。其主要内

容为:能源密集型工业的每个部门确定2002年至2010年的能效目标或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每两年为一个目标期,对完成协议能效或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企业实行减免80%的气候变化税,对不能实行协议承诺的温室气体或提高能效目标的企业实行补交全部气候变化税。

3、排放贸易机制。英国政府允许加入气候变化税协议的企业参与碳排放贸易机制,以买卖各企业允许的碳排放配额的方式来实现气候变化协议的要求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4、碳基金。碳基金是一个由政府投资,按企业运作模式的独立公司。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气候变化税,由政府直接拨款用于促进减排和有利于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其重点活动领域为:能马上产生减排效果的活动,通过多种服务方式帮助和促进企业和公共部门制定和实施投资效率高的减排措施,提高能源效率。通过赠款,贷款,建立创新基地或“孵化器”等方式鼓励新的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通过信息的传播和咨询,向公众,企业,政府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提高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日本

1、“新阳光计划”。其主要研究可再生能源技术,化石燃料应用技术,环境技术等,以加快太阳能光伏电池,燃料电池,氢能以及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计划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将占能源供应的50%以上。

2、成立专门推进机构。1974年,日本政府设立了“阳光计划推进本部”,推进了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03年专门成立了新综合能源开发机构,该机构负责新能源技术及可再生能源研发与推广普及工作。

3、“碳足迹”标示制度。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从2009年起,日本开始试行“碳足迹”标示制度,即将一项产品或服务在原料调配、制造、流通/销售、使用、废弃/回收等5个阶段排出的温室气体折算成二氧化碳排出量,然后在产品的包装上加以标示。这是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视化”的有效手段。

4、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这是一项温室气体排放配额自由买卖的制度。2008年10月21日,根据日本内阁府地球温暖化对策促进本部的决定,该制度正式实施。企业自主设定减排的目标,由政府审核通过后,企业为达成该目标进行减排。企业间可以相互购买剩余的排放量,该制度主要是为了降低产业界整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5、在税收方面,为了鼓励企业和社会节能,实施了多项财税政策。如:补助金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对于企业引进节能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给予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补助,对于企业和家庭引进高效热水器给予固定金额的补助,对于住宅、建筑物引进高效能源系统给予其总投资三分之一的补助。同时进行了税制改革,日本政府规定使用指定节能设备,可选择设备标准进价30%的特别折旧或者7%的税额减免。还有特别折旧制度。又称加速折旧制度,对于不同的环保设备,在其原有折旧的基础上可再增加一定比率的特别折旧率,可以调动企业对于环保投资的积极性。

6、节能标签制度。即按能耗级别在产品上加贴标识,标识必须包含产品名称、型号、能源使用效率比率、功率、能源消耗量等信息,引导和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该制度于2000年8月开始施行,截至2007年8月,日本已对空调设备、电冰箱、电视机、电子计算机、变压器及微波炉等16种产品实施了该制度。

四、完善我国低碳能源开发的财政激励政策

(一)加大对低碳能源开发技术的研究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专项扶持基金制度来促进低碳能源的开发

国家和政府应建立专项扶持基金来促进低碳能源的开发,同时,建立健全低碳能源扶持基金管理制度,对扶持基金的使用管理措施,办法,效果考核等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增加科技研发费用,对科技研发费实行科学的管理,减少机构运行和人员经费的支出,高效使用研发经费。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区域间的政府财政悬殊,设立中央对地方的低碳能源的专项拨款有利于缩减区域间的节能和低碳能源开发技术的差距,推进全国低碳能源开发技术的进步,促进低碳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与低碳能源相关的税收制度

目前我国与资源环境有关的税收较少,税率偏低,对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不大,我国应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如英国实行气候变化税,可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节能投资,同时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日本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建立专门推进机构等措施。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通过开征碳税,来限制碳排放量。制度合理的征收范围和税率,同时还要调整资源税计税依据和其相应的税率,使其引导企业加大对低碳能源的开发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补贴制度,加大对低碳能源产品的补贴力度

针对我国对石油等能源补贴力度过大,造成传统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我国政府应制定合理的补贴范围,同时制定合理的补贴力度。可适度缩减对传统能源的补贴范围和力度,加大对低碳能源的补贴范围和力度。如加大对节能产品的补贴,可通过对节能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合理补贴,也可借鉴日本实行节能标签制度,以此来引导和鼓励人们使用节能产品,使得低碳能源产品的开发和使用得以推广和普及,最终促进低碳能源的发展。

(四)进一步推进“绿色政府采购”,优先采购低碳能源产品,引导低碳能源产品市场的发展

“绿色政府采购”是在政府采购中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2004年实施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中提出了要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的政府采购范围,同时对政府办公设备由同等优先采购改为强制采购高效节能产品。政府对低碳能源产品和节能产品实施绿色采购有利于鼓励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低碳能源产品的使用,有利于其形成规模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见底低碳能源产品的价格,使其产品得以推广。低碳产品的使用和推广可以减少碳排放量,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采购中政府起到了带头作用,能够有效地引导能源产业和低碳能源产品市场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加大能源产品的认证力度,,扩大节能产品认证的范围,鼓励企业参与节能产品认证,提高节能产品认证的社会知名度,完善绿色政府采购立法等方式来完善绿色政府采购制度,有效引导低碳能源产业和节能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