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0 11:3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俗婚闹的原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字:电视相亲节目;“真人秀”;非诚勿扰;内容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J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088-02
一、引 言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连续下发两则通知,要求相亲节目进行整改。紧接着,以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媒体接连发文“炮轰”相亲节目为追求收视率“娱乐至上”,欺骗观众,把隐私当噱头。报道称:以《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等为代表的一批相亲节目,号称是“真人秀”,却请了兼职模特、临时演员,嘉宾有的自我炒作、有的哗众取宠。自此,从2010年年初开始,搞得沸沸扬扬的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热潮逐渐退下,冷静下来的人们纷纷开始思考,如《非诚勿扰》之类的相亲节目,究竟有何不凡之处,竟能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在全国上下引起观看热潮,呈波涛汹涌之势独挡各大卫视收视率榜首?这种看似新颖的电视节目形态是由何发展演变至今?经历整改后的电视相亲节目如何继续生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本文的探讨。
二、电视相亲节目的前世今生:从相亲到情感“真人秀”的转化
爱情、婚姻、家庭是生活的主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电视综艺节目形态中,与这一永恒话题有关的相亲节目早已不算是新鲜的。海外有很多流行的婚恋真人秀节目,如美国的《男才女貌》,日本的《恋爱巴士》、韩国的《情书》等,均成为各国收视率较高的名牌节目之一。
中国最早的婚恋相亲节目是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节目,它当属国内此类相亲节目的鼻祖,当时节目形态简单,没有华丽的包装,节目宗旨纯粹――给未婚男女“牵红线”,曾在一段时间内为大家喜爱,但由于节目的运作不够成熟,两三年后,此节目归于平静。之后,此类节目再次掀起收视热潮是在1998年7月16日,湖南卫视开播的《玫瑰之约》,由于两性关系、恋爱婚姻主题的植入,该节目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创下了当时湖南卫视的收视奇迹,掀起了一股婚恋节目狂潮。一时间全国涌现出许多类似的婚恋节目,如北京台的《今晚我们相识》、上海东方卫视的《相约星期六》等等,“爱情速配”成为荧屏最为火热的看点。但是经历了短暂辉煌之后,这些节目则如同当年所有的服务节目一样,因为过度的“服务”功能纷纷遭遇到受众面的瓶颈。2004年《玫瑰之约》停播,成为电视婚恋栏目暂停一个阶段的标记。在“蛰伏”五年后,2009年底以来出现了重新发端的趋势,以势头最猛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代表,包括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和浙江卫视的《相亲才会赢》等等,又再次成为电视荧屏的热门“玫瑰”,在情感“真人秀”的重新包装下开放得热闹而喧嚣了。
经过对比不难发现,在形态上,当年的《玫瑰之约》,与今天的《非诚勿扰》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制片人王刚被问道这档婚恋交友类节目与之前的同类型节目有什么不同时说:“虽然之前婚恋交友节目很火,但是我们现在的节目绝不是老节目的拷贝。”《非诚勿扰》已经不再满足于让男女嘉宾一对一坐着聊天,而是将相亲节目做成了一场可看性极强的真人选秀,相亲过程类似闯关游戏。对于这种新派的婚恋相亲节目而言,相亲成功与否已经不是其节目的最大宗旨,以相亲为主题做足娱乐性才是目的。
三、新派电视相亲节目缘何“井喷”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曾经消迹一时的电视相亲节目迅速以“井喷”之势在各大卫视黄金时间强档推出,其宏大的异友场面、坦率的交流现场、丰富的话题指向,让中国的电视观众毫无招架的能力,纷纷准时准点的锁定频道,开始和男女嘉宾进行新一轮的情感大讨论。如《非诚勿扰》这类节目如此火爆,究竟原因何在呢?
(一)准确的定位
此类节目的定位与以往的电视相亲节目已经有很大区别,如《非诚勿扰》,被定义为“新派相亲交友节目”,“新派”无疑是最大的亮点,而“交友”也扩展了传统电视相亲节目以寻找结婚对象为目的的主题。这些节目定位在时尚、婚恋的真人秀,参与者以 20岁到30岁为核心,这些年轻人大胆直言,气质各异,他们不是娶不到嫁不出去才来相亲的,这个比剩男剩女大聚会更充满可变性和魅力。而这个核心年龄层男女,带动了所有亲朋好友,只要家有适龄青年,全家都喜欢看这个节目,这样无疑把相当数量的观众都锁定成目标观众群。
(二)精心的策划和包装
新派的电视相亲节目大多形式新颖、策划精心。从舞台设计、灯光设置、音乐效果以及摄像机位的安排、后期的制作合成等等方面,都做到了迅速吸引观众眼球的实力。除此之外,对于节目内容本身的精心策划,也是这类节目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在环节设置上,一男多女或一女多男的模式本身即具备十足的娱乐性,闯关过程中各种意想不到充满悬念的戏剧性情节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法宝。在节目的话题选择上,此类节目更注重考虑现代年轻人直接的思维习惯,“房子”、“车子”、“孩子”等较为现实的话题成为重要看点。节目的主持人也为节目增光添彩,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由资深娱乐主持何炅担当主持,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请来了著名的新闻主播孟非,同时还安排“星座专家”、“血型分析师”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从中点评,更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可看性。此外,每一阶段此类节目经常制造一些话题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令其成为整个栏目在一段时期中的连续性内容。
(三)节目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这类节目,已经超越了“相亲”的界限,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进入了一个探讨“当代年轻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的这一层面。不论是“富二代”个性内心想法的袒露,还是美女对试婚、同居、男友经济实力考核等议题的评价,都在不知不觉中探讨着当代社会人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价值观的思考。节目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婚恋、家庭观念的交流平台,呈现出当代年轻人最真实的状态,是好是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通过此类节目的播出,引起观众的反思和讨论。“传统的顾忌和真实的表露之间,正揭示了道德情感需要修正的现实。”[1]正是这些节目的开放性、争议性和话题性,才使此类节目比传统的婚恋节目有了更多的看点。但是,这也成为了之后这些节目受到诟病的原因,过激的言论和极端的性格特征是否应当毫无遮掩的呈现在公众媒体上,这确实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遭“重挫”后的大规模整改
新派电视相亲节目以新颖的形态和十足的话题性确实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但随着越来越多犀利敏感的公众话语出现在银屏上,来自社会的质疑声和批判声也越来越大。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两份正式文件,对大热的相亲类节目进行批评,并提出整改要求;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对相亲类节目进行了报道和批评,《人民日报》、新华社同日发文批评相亲类节目低俗。相亲类节目进入了从收视和话题蒸蒸日上到认错、停播、整改的拐点。 在国家广电总局严格整治、央视主流媒体集体炮轰,又恰逢世界杯强大的收视率冲击之下,电视相亲节目格局逐渐发生改变。
此轮相亲节目中最早开播的《缘来是你》已被安徽卫视主动叫停。安徽卫视对外表示,将开辟一档游戏类节目暂时取代《缘来是你》。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也已于6月16日暂停播出。浙江卫视宣传人员称,暑期将播《冲关我最棒》。如此,曾在荧屏上争锋相对的五档卫视相亲节目,现在只剩《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和《百里挑一》。
受到“炮轰”最严重的《非诚勿扰》已经启动了整改方案。江苏卫视负责人表示,经整改后本月底重新录制的《非诚勿扰》改走“温情”路线,努力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江苏卫视电视传媒中心总编室主任殷敏利说:“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节目组之前存在的一些困惑得到了解答,对于婚恋交友类节目的认识得到了明晰和升华,《非诚勿扰》的整改找到了方向。”而从最近的《非诚勿扰》节目来看,该节目“刻薄偏激、拜金炫富的言论,低俗、轻薄的作秀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爱情、婚姻的憧憬和向往,人与人之间的包容、谦和”。
五、思考:电视相亲节目如何继续生存
不管电视相亲节目存在多大的争议,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证明的,即争议代表关注,也就说明电视相亲节目相当火,所以才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但是经历全面整顿、改版后的此类节目还能否保持原来的魅力?电视相亲节目未来如何继续生存?这些问题应该不仅是观众热议的,也是节目主创人员最关心的。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在谈到《非诚勿扰》的意义所在时说到:“婚恋情感可以娱乐,但应该预防陷入同质竞争后的‘殊途同归’,蜕变为低俗的娱乐。过度的情感猎奇、缺乏控制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不加修饰的唯美主义男权意识、处心积虑的个人炫耀等等可能出现的价值趋向,对于一个负责人的媒体来说,永远是需要警惕的问题。”[2]
婚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相亲节目可以成为价值观的辩论场,却不应是非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地。如何正确引导节目的价值取向,相亲类节目应做深层次的规划。在嘉宾选择、话题引导、内容呈现等节目制作的重要环节上,都要严把质量关。对可能出现的社会道德导向偏差,在播出前要有清醒的认识,提高主创人员的警觉和辨别能力。
此外,此类节目若想继续生存下去,还要防止井喷之下同类节目过多,内容同质化现象的发生,这种情况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造成的整体收视率下跌,甚至可能造成这类电视相亲节目热潮的又一轮消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国 冷幽默 自嘲 自傲
一、引言
幽默作家乔治・麦克尔斯曾经说过,英国人是世界上唯一为其幽默感自豪的民族。相对于美国自我吹嘘式的热幽默,英国人的幽默是一种冷幽默,其喜剧效果不在于插科打诨,而是借语言的文雅机智,以浑然超脱的态度进行自我嘲讽。英国人这种呼之即来的自嘲能力成就了英国独特的文化。在文学著作中、影视媒体上、日常生活里,都会见到英国人机智风趣的描写、轻松调侃的表演。自嘲看似自我贬低,却是英国人深层自信心的体现,因为这种自我嘲讽的背后,蕴藏着生活的智慧、沉淀的修养以及豁达宽容的生活态度,这些也正是英国人为之深深自豪的地方,也就成就了他们又一个民族性格――自傲。本文摘录些许文学、电影喜剧和日常生活中的经典幽默片段来浅析英国人的冷幽默。
二、英国人幽默性格形成原因
2008年,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英国人天生具有“冷幽默”的基因。研究者将幽默分成“正面幽默”和“负面幽默”两种。前者是指讲趣事、说笑话、乐观面对人生等积极的幽默方式;而后者则是揶揄、挖苦、攻击、自嘲等幽默方式,也被称为“冷幽默”。该研究负责人罗德・马丁教授说,在两地受试者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正面幽默”相关的基因,但“负面基因”却是英国受试者独有的。该教授指出,不同国家的人的幽默感会有区别,除了基因之外,环境影响可能是造成区别的原因。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变幻莫测的阴雨天气、密集的人口、明显的社会等级和各自为政的社会阶层都是尖锐刻薄的“负面幽默”滋长的肥沃土壤。
在2007公布的一项欧洲人幽默状况调查报告中,英国人被人们认为“最有幽默感”的民族。英国人的幽默似乎无所不在,在最不可能的地方也能生根发芽,最惨痛的经历和最严肃的事情都能被他们拿来幽默一番, 他们可以把简单的事情说得生死攸关,也能把复杂的事情一笑处之。在英国,幽默的火花随时随地在撞击、在闪现,幽默的言语随处可闻,可谓普及众生,包罗万象。
三、文学作品中的幽默
英国作品的语言幽默十分丰富,有五种最为常见的分别是:反语、讽刺、荒诞、机智和涉及性的笑话。同时,在表达力相当丰富的英语中有很多的同义不同音和同音不同义的词语、一词多义、一语双关等,由此产生了许多文字杂耍的高手。由于英国的特殊性,这五种主要的幽默类型又涵盖了许多困扰英国社会的诸如民族性、口音、社会阶层以及种族等等问题。
以幽默嘲讽为特色的英国作家比比皆是,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便是当之无愧的一个,他是英国18世纪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他的讽刺以生动多趣和运思深刻而著称,而且以手法的多样性见长。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运用夸张、对比、反语和含蓄等多样手法,对当时英国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党派纠纷和宗教分歧等丑恶现象加以讽刺,作品中闪烁着嘲讽的智慧。如果说斯威夫特是以针砭时弊的尖锐嘲讽见长,那么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则是嘲讽英国上流社会的中高手。王尔德曾经说过:“对英国人而言在上流社会里,可厌;在上流社会外,可悲。”以下引自王尔德剧作,机锋和幽默也只能略窥一斑:“男人经常希望是女人的初恋对象,女人则希望成为男人最后的罗曼史”,“结婚是幻想战胜了理智,再婚是希望战胜了经验”,“我可以抗拒一切,诱惑除外”,“如今是这样的时代,看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欣赏,写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思想”。如今读来,仍觉得是句句箴言,意味深长。
他的剧作涉笔成趣,笔中带刺,而整体看来相当优美温良,毫无尖酸刻薄之气。他的几部著作在上世纪40代后被陆续搬上了银幕,如《道林・格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认真的重要性》等,高雅的艺术和独特的语言玩弄技巧,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在英国影坛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学电影热潮和电影创作热潮。
四、喜剧电影中的自嘲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能够反应这个国家的民族性的话,恐怕不会有人反对:好莱坞代表美国式的商业快餐文化;欧洲电影体现这片大陆,固执地崇尚高雅艺术的精神;尤其是英国,这个一度统治了半个世界的国家,并不仅仅有疯狂的球迷、保守的绅士、甚至世界知名的恶劣天气,它还拥有个人主义精神强烈的电影产业,英国喜剧一直是最具影响力的类型之一。
曾有一位影评家说过:英国电影越英国,外国人就越喜欢。《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正是这样一个故事,电影围绕着一群性情古怪的英国人展开,他们的故事由休・格兰特扮演的查尔斯娓娓道来。这群朋友一直在婚礼和葬礼上见面,通过这些不同的场合影片向我们精确地展示了英国社会的细节。这个影片幽默主要集中在语言上,站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背后的人正是英国喜剧界的资深编剧里查德・柯蒂斯,他十分擅长为性格古怪的主角们制造尴尬场景,然后让这些人冷汗直流地面对困境,而且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在面对人生危机时英国人的最佳处理方式,那就是一笑而过。影片气氛十分醉人,细腻之处笑料不断。当查理为嘉莉选购五十镑左右的礼品时,老板娘略带讽刺地建议他买侏儒战士,说“只要有人赞助,三千九百五十镑就够了”;当查理看到试婚纱的嘉莉时,他取笑她“只要配上木杖,赶羊最合适了”。这种清新隽永的例子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相对于《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智慧和尖锐,同样由查德・柯蒂斯编剧的《BJ单身日记》柔和了许多。看上去更像是一部英国剩女求爱记。其中最可笑的场景要算是他们两人在伦敦大街上的那一场非常不雅的殴斗。然而柯蒂斯把这两位宿敌的对决处理成了一种虚伪且虚幻的场景,一边打架,一边说对不起,让我们充分见识了什么叫做绅士的决斗方式。
英国类似这样的喜剧电影数不胜数,仍是查德・柯蒂斯编剧的《诺丁山》、《憨豆特派员》、《真爱至上》及《贵在真诚》、《一脱到底》、《葬礼上的死亡》等给观众带来了惊喜和笑声,幽默与雅俗共融,智慧与搞怪并存。
英国的喜剧电影,无论是从商业上、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逐渐走出了好莱坞的阴影,融观赏性和思考性于一身。看惯了美国简单直接的喜剧,英国的喜剧让人笑到流泪,却是醍醐灌顶的笑,耐人寻味。而最让人贪恋的便是电影当中人物轻描淡写的自嘲,含蓄克制的言语背后,深藏着浓厚的文化修养。这种自嘲的背后,是极度的自信和自傲,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种精妙的自嘲,它显示了一种豁达宽容的心态和优雅的艺术。而电影如人、人如电影,银幕上的英国式的自嘲和自傲完美结合只是英国生活当中的掠影,在英国,人人都是幽默的顶级高手。
五、英国日常生活中的自嘲
考虑到英国的习俗和制度大多比较僵化保守,拿它们开玩笑总比改变它们要容易一些,因此英国人普遍乐于讽刺和嘲笑别人以及自己,而且幽默被认为是一种作为英国人必需的本领。按照作家乔治・麦克斯的说法,在其他国家,如果人们看谁不顺眼,或者恨谁,他们会骂你愚蠢或粗鲁。在英国,则会说你没有幽默感,这是最严厉的谴责,最彻底的轻蔑。不列颠民族人人都有幽默细胞,正如上面的调查说,英国人负面幽默或许真的是因为基因。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嘲讽是英国人的家常便饭,也是他们的拿手绝活。家庭里的日常对白、事故现场的警察协调、酒吧里的寻常对话、电视中的达人秀节目、公园里的自由讲演等,处处都是幽默,英国人是自在其中,乐此不疲。
英国人是语言的高手,反应之迅速、言辞之俏皮令大部分民族自愧不如。幽默有时能使火爆的场面在一笑中化解,比如一经典例子:伦敦巷口有疯汉演说,声言要烧掉白金汉宫,绞死首相。看热闹的人很多,交通阻塞。警察过来:“诸位,赞成烧掉白金汉宫的站到这边来,赞成绞死首相的站到那边去,留出中间的路让行人通过!”全场大笑,人群一时烟消云散。
英国人天生带着幽默来,活在幽默中,临死之前也不忘带着幽默走。有媒体报道,有位农妇要把她的遗体放在牛食槽的草料里,让哞哞叫的奶牛为她合唱最美的安灵曲;有个退休警察,一生没破大案,因此嘱咐亲属,来他葬礼的吊唁者个个要戴上手铐,以安慰他的职业荣誉感。有位英国男人更绝,一辈子总想出人头地,却终没实现。于是,要求死后把骨灰装在十个烟花里,请亲朋好友到公园,半夜看他升天,在末了轰轰烈烈,光辉灿烂一回。
六、结语
幽默在英国是传统,是国粹,是民族特色,享有崇高的地位。英式幽默绝不是快餐文化,从来不以夸张的表情和粗俗的语言来赚取别人的笑,他们的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讲究克制含蓄,运用大量的双关词、荒诞的情节、机智的反语与讽刺自嘲。面子上是冷静的温文典雅,骨子里是辛辣的讽刺,背后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及高雅风趣的品位。然而,这种自嘲嘲人外衣下,自豪自信的深层,也有英国人遮不住的自傲。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以及曾经称霸世界的辉煌历史,使得英国人拥有一种内敛的优越感,他们敢于讽刺,乐于嘲讽,英国人含蓄地张扬自己的幽默文化。高雅如电影艺术,低俗至街头小贩,严肃至政治经济,轻松至餐桌话题,无不折射出幽默的影子。更难能可贵的是幽默的意义,幽默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是宽容和理性,是面对人生困境的最大法宝。因此,英式幽默在彰显本国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世界。
项目资助:元认知及情感因素与英语学习自主性形成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1jyte072
参考文献
[1] 刘宁,周琦.英国人性格浅谈[J].文化教育,2007(5).
[2] 杨霓.王尔德社会风俗喜剧解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8(2).
[3] 罗屿.英式冷幽默,美式热幽默[J].新闻杂志,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