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4-04-10 11:3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学生德育 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启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充斥着不良的因素,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于学生未来的道德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学习质量,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采取合理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其行为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分别对学生德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首先从家庭教育环境来看,家庭教育环境又分为两种大方向,一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种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很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健康思想和美好到的品德,家庭教育环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社会的风貌,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尤其是对中学生未发展完善的心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孩子在学习和道德上的缺失,对学生采取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德育素质,在这种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对其的爱,在学校中,学生能够以一个更好的精神面貌和态度来面对学习面对未知的困难。但是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学生很容易因此培养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跟不良社会青年结交,最终走上不可逆转的道路,他们对于父母的爱是未知的,因为从小他们就远离父母,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会培养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能教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低下,身心上的不健康。

2.家庭教育观念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下,家长往往只是单纯的认为中学生只需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不需要关注其他方面的提升,甚至孩子在学校中的其他不正确的行为也不管不问,甚至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只要在中学的课程中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诸如孩子早恋等行为也不进行监督,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对于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了阻碍的效果。虽然这样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孩子有一个好的成绩,但是孩子在心理上和德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察觉到的,导致目前出现的一系列宿舍残害事件的发生大多都是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这个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中学阶段,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

二、如何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德育素质

上面我们已经对目前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下对学生德育素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质。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树立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尽可能营造一个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下能有一个快乐安逸的成长环境,家长适当的通过孩子的寒暑假可以与孩子多进行学业、生活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困惑或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还可以适当的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讲座等,帮助孩子理解德育素质的重要性,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德育素质的提升。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于目前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只看成绩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首先做出转变,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家长若与孩子产生不同的见解不能下意识的否定孩子的思考方法,应当首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其次帮助孩子思考他们的想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以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选择合理有效的想法。最后,家长的教学观念不能存在传统的棍棒教育,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棍棒教育已经不适合当前教育体制,家长应当适时的与孩子进行合理的沟通,通过正确有效的沟通来确保孩子走正确方向和道路。

三、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德育素质提升上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从而保证孩子在中学阶段能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当前说,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从长远说,它关系到国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命运。因此,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中职生良好道德形成的因素,又针对当前中职生存在的道德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影响中职生良好道德形成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社会生活的起点,会给他们的个性、人格、德性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中职生缺乏良好道德品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大部分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当前家庭教育又存在着期望值过高、溺爱过度、教育不得当等问题。还有一些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他们的子女教育同样也需要人们提供更多的关爱、指导和帮助。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趋势,很多的未成年犯都来自破裂的家庭,比如父母离异,再婚、分居、父母死亡等,其中以父母离异造成的影响最深。所以要想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要把家庭教育同学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二)学校因素

学校虽然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某些弊端,如在途径方法上,德育教育过程和方法脱离生活实践,重认知,轻道德情感和行为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在德育评价上,尚未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宏观上,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综合德育体制还不完善等。

在学校中还存着这样的现象,有一些中职学校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只单一的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却忽视了学生德育的教育,没有真正看到开展德育课的重要性,甚至一些学校开德育课只是走形式,敷衍。开展德育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德育的内涵,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学校开展德育课能真正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因此,不可忽视德育的实践环节。

(三)社会因素

据调查,很多学生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主要来源于网吧、夜总会、歌舞厅、游戏厅等。有的学生犯罪就是通过看不健康的影片,上一些不文明的网站,使孩子的思想受到腐蚀,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要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教育基地,开展学校和社会机构一体化的互助合作,共同建设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加强法制建设,打击黄、赌、毒,净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繁荣文化艺术体育,生产大批量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工具、图书、报刊、影片、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以满足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上网空间。把德育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构建社会化的德育教育新体系,以社区建设作为依托和动力,加强校外德育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落实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和志愿者工作。

二、如何加强中职生道德素质教育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德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还是有所认识的。但是,有两个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一是认识境界还不高,缺乏时代责任感;二是认识停留在口头上多,缺乏强有力的实际步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态势,自觉地把中职生德育工作放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来考察,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是铸造人心灵的伟大事业,是当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整体素质的一个主要环节。它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它与智育、体育、美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构成学校育人的系统工程。

(二)学校和家庭对中职生要大力加强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

1. 就家长而言,家长要增强责任心和法律意识,经常密切、细心地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动态,如发现他常不按时回家甚至不在家睡觉,或常有不三不四的人来约他出去,一定要了解去向和行踪。要察看孩子读什么书,看什么影视录像,玩什么电子游戏,如有不健康倾向,务必及时制止,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爱心。

2. 学校的德育课不要单一的理论教学,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一些有益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爱心。教师不仅要负责课堂上的教学,还要关心学生课后的学习。学生平时反映出来的各种不良言行、举止和不遵守校规校纪的现象,学校的教师、管理者、服务者都应该有责任加以引导和劝阻,要在学校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这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会起到感染和熏陶的作用。

素质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成功的人,人的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质,而知识的多少只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学校抓起,要改革学校的培养目标,改革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改革培养方式,更要改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曲正伟.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其制度解答.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原则,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进行理想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二、工作思路

1、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2、抓住三条主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少先队工作;大成小学学生个人修养10条(见后面附表)。

3、实现三个结合:教育与教学的结合;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结合;思想教育与环境熏陶的结合。

三、工作目标

1、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发挥队干、班干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树立优良的班风。

3、实施红蓝分制度,规范常规工作。

4、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创平安稳定校园。

5、养成不乱丢垃圾、饭前洗手、起床整理床铺、按时作息、按时洗刷等良好习惯。

6、进行理想教育,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发展学生的兴趣,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7、进行人格教育,行为优雅、有礼。

8、教育学生具有正确的竟争意识、抗挫折能力,有一定的法制意识。

9、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有一些安全常识。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对全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指导,树立新的德育理念。在教育思想上,大力倡导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的理念。在德育工作上,积极倡导“创新、务实”的作风。在班级管理上积极倡导“向德育要质量”的理念。

2、加快学校德育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内德育管理网络,深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强化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每大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组织一次经验学习;抽查一次班主任手册;每学期举行一次经验交流会;每学期进行一次“文明班级”和优秀班主任评比。加强制度建设。挖掘资源,培养学校德育人才。

3、健全学校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行教育的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强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思想品德课和学科渗透教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评选“三好学生”,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表彰;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德困生、学困生档案,关注学生每一步的成长。

4、积极拓展、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尝试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尝试利用家长学校的功能。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教质量。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5、完善德育考评机制。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鼓励学生健康成长。

6、加强德育科研工作。重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是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保证,提倡教师撰写德育论文;加强学生个案的研究;关注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7、节日的育人功能。

第4篇

1提高师生对德育教育的思想重视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太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但同时又是学习新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研究发现表明,在小学阶段形成的许多好的习惯会使我们的而终身受益。根据教育部最新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引导至关重要。在小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就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在各年级段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等方面施加影响,促使小学生形成社会以及培养目标要求达到的德育水平。从教师自身的思想高度来讲一定要提起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充分重视,不能把德育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而是要发自内心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只有教师端正了态度,才能把这种意识传达给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触动与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条件来配合德育教育的开展,在小学我们可以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如《小学思想品德与教育》,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向学生系统的讲解思想品德方面的相关知识,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坚守的,什么是必须扬弃的。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德育实践活动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讲,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天性好动,对新鲜的食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同时,德育课程与普通的文化课程相比又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德育教育面对的是人,相比普通的文化知识传授,德育教育是通过人对人的教育来达到学生思想上的改变,德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应该跳出普通文化课的束缚,要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这样一方面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塌下心来听老师讲,另一方面这也是德育课的特色所在,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思想意识的转变。在小学德育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德育课堂教学外我们还要组织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这样的情境中。具体的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通过演讲比赛或者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讲解自己的感受,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美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感情,组织学生自觉维护校园的干净整洁,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表现在每一个小细节中,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的熏陶,最终提升学生的德育境界。

3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一个完整协调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的德育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同时家庭的熏陶以及社会的影响对于小学生德育品质的养成也是不可忽视的。家庭的熏陶对于学生德育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在家庭环境的点点滴滴中受到的教育会不知不觉的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互相友爱、勤俭节约、尊敬长辈、真诚善良的生活习惯与品质,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不要对孩子过分骄纵,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社会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培养也具有重要的责任,社会是个丰富的大课堂,学校可以开展和社会单位的合作共同为学生创设德育教育的情境。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和社会的一些公益单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去这些单位参加义务劳动,既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又能在实践的环境下加强学生的感触,真正的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加强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脚踏实地的认真开展工作,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提起思想重视,要共同努力采取措施将学生的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扎西玉珍 单位:昌都市实验小学

第5篇

家风家规德育功能被严重忽视,其根源在于家长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不够,学校德育未能将家风家规教育纳入德育内容体系。

初中生家风家规的践履状况不佳,其根源在于家风家规在内容制定上脱离学生成长实际,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忽略通过家风家规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问题与方法

我国自古就重视家风家规教育,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袁采的《袁氏世范》,再到朱用纯的《朱柏庐治家格言》,都深刻体现出了家风家规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规蕴含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言语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内容。换句话说,家风家规是家庭成员在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为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全面了解中学生对其家风家规的具体了解程度,我们在天津市南开区两所中学进行了半开放式问卷抽样调研和访谈。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家风家规重要性的认识,对家风家规的了解程度,对家风家规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对家风家规的践履情况等四个维度25个问卷问题和10个访谈问题,调研的年级涵盖初中三个年级。本次调研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91份,访谈50人次。问卷结果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的调查结果以百分比形式展现。

在此次调研过程当中,为了保证调研信息真实有效,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统一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并且在测试开始之前,由主试向被试口述了调查问卷的指导语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以此来保证所有被试者都能正确理解调查问卷的相关内容和具体要求。

二、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对家风家规的知晓程度不高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塑造和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成绩只是衡量学生某个阶段或者某门课程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不是教育效果的最终体现。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不论家庭还是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已经逐步异化为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标,使得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家风家规的教育引导存在严重缺失,从而导致初中生对家风家规的重要性认识水平和知晓程度不够理想。(见图1)

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谈学生对于最初知晓“家风家规”一词的来源,23%来自于近亲,18%来自于媒体或书籍,9%来自于同学,只有28%来自于家长,20%来自于教师。同时,在访谈过程中,涉及家风家规的重要性问题时,只有25%的被访谈学生能够认识到“家风家规通过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在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和品德”“家风家规对我们的成长可以说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是我们日常行为规范的调节器”。不容忽视的是,有17%的被访谈同学认为家风家规并无必要,认为家风家规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法,不可能具体实施。在问及这部分同学对家风家规的理解时,他们认为“家风家规就是父母要求做的和禁止做的”“家风家规就是父母对我们生活、学习和行为上的束缚,让我们不能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些都反映出初中生对家风家规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刻。

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家长对家风家规教育的意识还不够强,没有将家风家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来实施,也表明了学校德育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家风家规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正是由于家庭对于家风家规教育的轻视和学校德育对家风家规引导上的缺位,使得初中生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而忽略家风家规对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二)家风家规德育功能被严重忽视

家风家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深刻地体现着中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饱含着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在塑造人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对现代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研究发现,在学校、家庭教育中,家风家规的德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见图2)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有必要明确家风家规更具体的内容吗”这一选项,有58%的初中生认为是有必要的,39%的初中生认为没有必要,家人的教导是潜移默化的。这个数据反映出在大部分家庭当中,家风家规的内容是不够具体的,而初中生希望父母能够将其具体化。在访谈过程中,当被问及具体家风家规的内容时,25%的初中生觉得自己的家风家规内容比较具体,2%的初中生表示不清楚,73%的初中生回答自己的父母和学校都没有明确家风家规的具体内容,即使有明确的内容也都比较空泛,难以遵从。

调查访谈结果显示,85%的初中生认为家长对于家风家规言传身教了,15%的初中生认为父母对于家风家规没有言传身教。有31%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父母在家风家规的言传身教上有很好的榜样作用,57%初中生则这样回答:“我父母有时是言传身教的,但是有些规定他们自己都没做到,却要我做到。”12%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父母根本就没有做到言传身教。这种情况的出现,体现出父母在家风家规教育上的力度不够,言传身教的榜样做得还不够好,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更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反映出家风家规德育功能被严重忽视的状况,由于家庭没有制定具体的家风家规内容和学校德育也很少涉及家规家风的内容,导致家风家规教育并没有具体的操作实施要求,最终造成初中生不知从何做起,对家风家规的认识很难深刻。

(三)初中学生践履家风家规的状况不佳

第6篇

【摘要】对口单独招生考试是指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考试,是为了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推出的一种招生形式。它为那些因中考失利失去信心的学子提供了另一条大道,因此很多学校和老师对单招班学生的教育往往是知识教育重于德育。然而,事实上,知识,道德,缺一不可。

关键词 对口单招;德育;智育

对口单招探索了一种新型的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也有力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欢迎。它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那些中考失利失去信心的学生提供了另一条通往大学的道路,因此很多学校和老师对单招班学生的教育往往是知识教育重于德育。而我校却创新地提出并建构了“善知教育”校本特色教育系统。所谓“善知教育”,是以“善知共生”为教育目标,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道德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强调两者的融合性和相互间的不可或缺性;强调善良与智慧、策略和知识共生共长、互为补充。以下是本人担任单招班班主任的一些浅见:

一、深知以德育促知育的重要性

“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就是在这个社会生存的物质基础,显然知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对于那些无法跨入普高校门而无奈选择对口单招的学生而言,单招考试就是他们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跳板,知识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至于德育,只被当成一种形式。但北大一名教授曾经说过:“智育做不好,培养出来的可能是次品;体育做不好,培养出来的可能是废品;美育做不好,培养出来的可能是低档品;德育做不好,培养出来的可能是危险品。”这句话精辟地说出了德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和个人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职生的年龄正处于人生历程中的第二“断乳期”,由于各种因素,学生们的德育素质普遍不高。比如,我班一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绩优异但情感冷漠;还有些学生屡次违反纪律。针对此现象,开展“以德育促进知育,知育带动德育”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二、班级中以德育促智育的具体实施

1.丰富的主题活动触动学生的心灵

以重大节日为载体,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比如:我校会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或庆祝日组织扫墓、表彰或“树校园新风”主题教育活动。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创新精神。

此外,班级还会开展生动的主题班会。如在“不要跨越人性道德最底线”的主题班会上,让大家了解了一些公众关注的道德事件———“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我爸是李刚”,“药家鑫”等事件,同学们通过此次班会了解了仅仅拥有知识的人并不能叫做国家的栋梁之才,有才无德,最终可能会走向违法和犯罪。这些鲜活的例子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不再冷漠,不再轻视德育素质,让他们下决心要做有才有德的接班人。

2.严格的德育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多加强对他们的团结一致、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教育很重要!现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就不会特别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会以集体为重!现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以后他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不至于悲观消极,会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现在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以后他们就不会在他人面前擅自许诺,任何情况下都会“以诚待人”、“实在办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班委会组织全体同学经过慎重讨论确定了符合班级特色的班风、制定出了班级公约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所有同学都能严格遵守自己制定的行为规范,营造了良好的班风,班风带动学风,学习成绩步步高升。

3.全新的德育大厦实现学生的梦想

构建全新的德育大厦—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三结合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在三方联系中,学校起主导作用,但是“学校德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开始的,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学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班通过以下途径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开好家长座谈会,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

社会对学校教育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必须大力开发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中积极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一面,积极吸纳与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增进社会对学校的了解。我经常组织学生观摩企业在学校举办的招聘会,让学生了解企业所需人才,从而对社会有逐步的了解和适应。“三结合”教育目标是具有同向性的,它对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把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统一起来,才能争取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才能实现学生最终的单招理想。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真正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祖国未来的前景更加辉煌灿烂,中职校面对着特殊的群体应挑起德育的大旗,每一个职教人更应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而每位和对口单招有着密切联系的职教人更应德育、知育兼顾,培养德才兼备的中职生。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孙其华.创新精神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5 年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

对于一个班级来讲,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班主任扮演着班级管理工作舵手的角色,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班主任不但起着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沟通并共同教育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纪律、日常卫生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可以说工作是繁杂而至关重要的。但不管班主任的工作多么繁杂,都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真正做到五育并重、德育为首。

1初中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在生活和学习上逐渐减少对父母看护和管理的依赖,但是尚未达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能够完全自立进行自我管理的程度。只有调动起班主任队伍的德育工作积极性,采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一种以初中青少年学生为主体进行参与的德育方式,才能实现德育观念转变,完成德育工作改革。

2理解学生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

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上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中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一个人总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青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班主任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还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唯有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沟通。人们常说“理解万岁”,理解是宽容的体现,是情感贴近,是心与心的碰撞。理解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理解是粘合剂,能将师生之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2.1寓德育教育于班级活动:

要打破德育工作只能即时进行的限制,解决德育工作计划性不强、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建议班主任将班级活动设计成德育教育主题的,以一次深刻的集体性德育教育代替对每个学生的谈心,并且通过德育教育预防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也重视班级活动的重要性,但在学校里进行的班级活动缺乏实用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将班级活动推行到校外。例如,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班主任可以将这一天的班级活动课移到校外,组织学生进入到街道和社区,观察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制止这些行为,阻止不文明行为最多的学生评为“环保公益先锋”。学生在实践中会体会到不文明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劝人环保的难处,这种深刻的体验会让他们在日常的行为中更注意环保,公共道德也同时得到提升。另外,深入社会的班级活动能够开阔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程度,也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

2.2与学生家庭联合营造德育环境:

青少年有自身的心理发展需求,但是由于社会活动的原则不同,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在家的行为受到家长的管制和限制,在校的行为受到教师的监督。加之初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关注点都在学业水平上,很少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即使班主任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倾听学生的心事,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支持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并加以引导,但是学生一旦回家,将在校获得的德育教育运用在家里,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而家长非要监督、学生希望帮家长处理一些家务而受到家长的斥责:“有心情帮忙做家务,还不如去学习”。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道德发展受到打击,主体性地位被剥夺,德育教育效果难以保持。因此,建议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同时,将这种德育教育思想传输给学生的家长,力求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所处的德育教育环境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道德表现能够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才能展现,德育发展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够得到发挥。

3加快推广渗透教育理念

有效的德育是需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与其他教学课程交流配合完成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顾及到了各门学科的特点,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诚信、善良、踏实和稳扎稳打等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素质。初中班主任应该认识到青少年正处于性格不稳定、浮躁的青春期,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在玩的同时让他们学到各种知识。例如,组织各种网络竞赛、讨论活动,让学生认识网络的利与弊,讨论怎样合理有效利用网络而又不沉迷于网络,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寻找材料,开展有奖知识竞答等活动。这样在有效利用网络的同时,又能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

4德育工作是系统性工程

班主任针对学生有效地执行德育工作,就是他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它和各位班主任本身的性格、理论知识水平、德育工作理念以及教育工作模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和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育、班级活动、学生自身品德有着直接关联。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是系统性的大工程,它就要求在整个系统环节里各个方面都要有科学性,要有针对性,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不断提升其效力。综上所述,目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教育时效的“应急”性和教育方法的刻板性,而德育教育要求突出情理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应该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创新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将班级活动带到校园外,使德育教育贯穿在具体活动之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长效性;第二,与学生家长加强德育教育合作,营造学校家庭相一致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德育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白铭欣.班主任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59-60.

[2]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3]刘来喜.例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6-17.

[4]严金洪.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漫谈[J].新课程(中学),2013(03):8-10.

第8篇

【关键词】德育;新课程;改革;德育网络;家庭德育;社会德育

新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德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改变就是提出了“生活德育”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不仅在德育的课程基本理念、建构方式、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评价侧重等几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而且在德育的网络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不仅是对以往德育的一个反思,也是对有效德育网络建设的一个重新阐释。

一、以往德育网络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德育中,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和社会作为辅助阵地,其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虽然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辅的德育教育网络一直是德育网络建设的基本框架,但建立在以往德育课程上的德育教育网络,很难把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结合起来,其原因在于:

1.德育在学生总体测评中地位薄弱

长期以来的教育政策使得文化成绩一直是衡量学生好坏与否的主要标准,而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文化成绩的辅助评价标准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如果成绩好,在品德方面只要不出现重大的问题,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不会成为影响家长评价的因素。加之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得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文化成绩,虽然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拔中,对道德的要求也是逐年上升,但出于升学率和学校声誉的考虑,学校经常会人为拔高学生的道德评分,尤其是成绩优秀而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这就给学生和家长传达了“德育不重要的讯息”,从而使得家庭这一德育环节一直处于薄弱的态势,随之社会对此也会采取漠视的姿态。

2.德育的课堂化难以开展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德育教学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我国多年以来的惯例,忽视了其他的德育方式,往往是出了课堂,德育也就算是结束了。这种德育方式人为的把德育分割了开来,没有看到德育是渗透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教育方式的刻板,使得家庭和社会都没有看到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家庭往往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情,加之学校往往不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社会德育,所以家庭和社会也就在无形之间被排斥在德育的圈子之外。

3.书面考试为主的德育测评把德育限定在书本上

德育的测评一直是引导德育教学的指挥棒,而以书面测评为主要考试方式的德育测评把德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育,重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轻学生自身行为实践,重道德认知考察,轻道德情感内化。这种测评方式使得德育教学很难在课堂之外开展下去,学校及师生都没有在课堂之外,书本之外进行德育的意识。这就使得家庭和社会德育的开展比较困难。

二、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的促进

“生活德育”的提出,使德育教育网络的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时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空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而是把德育扩散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在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了家庭和社会。其理论立足点在于:

1.生活德育符合了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信息的冲击,仅仅凭单纯的书本德育很难全面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际。生活化的德育在德育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点,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起源并服务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团结的社会需要,脱离了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的社会关系,无所谓道德可言。生活化的德育把学生真正融入进了这个社会,真正地去体验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而社会生活本身是综合性的,它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世界等不同方面,呈现出人与他人、社会、环境、文化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对人的道德发展提出了多角度、多层面、多水平的要求。[2]

2.生活德育重视社会实践内容的教育

新课程内容是动态综合性的,其立足点在于学生的生活范围是逐渐从家庭、学校、社区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扩大的,他们的思想品德是伴随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因此,当前学校德育课程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按照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展的逻辑,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相互递进的层面,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有机综合于“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和“思想品德”(初中)课程之中。[3]这样的建构方式,既使当前学校德育课程适应了学生成长的动态性,又使学校德育与社会和家庭德育紧密结合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育网络建设的注意点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口号在提倡,虽然说的很多,但在实际实施中却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固然因为以往德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没有提供可以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的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在建设家庭和社会德育环境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而使得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一直处于很薄弱的地位。因此在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学校要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

以往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基本上以家长会为主,偶尔穿插一些教师家访或者家长的校访,但无论数量还是时间上都是屈指可数,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实际作用,因此,学校在与家庭的联系上应将家访作为对班主任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办好家长学校,分期分地区举办各种活动,交流和推广经验;其三,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研究对学生的教育问题。[4]

2.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创建良好德育社会环境。

社会德育一直是我国德育领域较为困难的领域,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对学校德育起着巨大的冲击,如何在这种变化迅速,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环境下让学校德育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社会德育体系就必须充分建立起来。社会德育的建立,应该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小社区德育体系,这包括学校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和学生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两个领域。随着社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社区对学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对这股力量好好加以利用,也成了放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要建立良好的社区德育网络,要求学校充分调动社区的教育资源,互相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社区建设或实践的机会,并且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反馈作用,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要迅速做出反应和向学校反馈。社会德育的另一方面是大社会德育体系,这是针对全社会的德育而言的,这是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己之力可以为之的。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社会的教育目标必须要保持一致,在其中,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事实上,媒体已经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其拥有的观点往往成为了学生主要的道德引导机制。因此,加强媒体的道德宣传力度对学校德育的成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建立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上各具特点,难以互相取代;三者的分离与脱节也不利于德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是取得教育合力,提高德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式。[5]

参考资料

[1][2]乔建中.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

[3]韩震主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网络化;德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58-02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已经深深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学生上网已经非常普遍,并且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互联网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学生在进行信息获取时,由于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互联网会给学生带来很多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基于此原因,初中校园的德育工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很大,如何通过校园的德育工作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成为了学习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现代社会网络不断发展,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很大挑战。学校能否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做好德育工作,并且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的现代社会中,校园的德育教育需要改变自身的传统理念和工作形势,来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网络沉迷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对网络会产生较强的依赖,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对网络过分依赖,会影响学生性格发展,降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互联网信息十分庞大和复杂,健康有益的信息和负面的信息交织,在学生自行上网时,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面对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信息,学生难以辨别正确的健康的信息,造成自身判断的失误;在网络上,青少年在不断接受其他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自身思想受到冲击,影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会遇到很多的困扰,严重影响自身的成长和思想发展。由于学生缺乏成熟的人生观和对世界的认识,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进而网络道德下降;由于网络上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法,作出很多不合理的行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所以自身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导致学生的成长走向不良的方向。这种不良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歪曲,给学生的精神造成很大损害,导致学生自身价值观失衡,影响自身道德成长。初中生正处于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校园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好校园的德育工作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德育成长,减少网络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

二、我国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1.校园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校园内部德育教育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不能适应现阶段网络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校园内部的德育教育并没有对网络发展如此快的当下作出及时的反映,使得校园的德育教育较为落后,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对学生思想和道德的成长造成不利。

2.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家庭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上网的教育和引导也变得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就孩子的自身需要,进行启发、引导和重要。在家庭教育中,部分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自身需求,对于孩子接触网络产生很大的顾虑,进行硬性的阻止和干涉,使孩子造成逆反心里。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需要进行更改,家长要加强对网络的认识,加强对孩子的引导。

3.校园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的素质问题。在初中校园的德育教育中,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没有得到良好的保证。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目前一些学校中,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对于自身工作认识不清,并且对于网络化的学生教育手段不合理。在德育工作中,停留在以往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上网管理采用硬性的措施,引发学生的反感,德育工作效果不好。

三、加强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网络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趋势,在教育工作上,要与网络信息化相结合,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来提高自身的认识。校园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网络化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开展校园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做好准备。在自身的教育工作上,加强信息和传统教育的结合,认识到网络化的全面性。对于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要转变自身传统的观念,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从抓到管理进行转变。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的进行自身思想的转变,利用创新精神加强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的建设。

2.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校园德育教育中,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整体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网络化不断普及的情况下,教师要对网络有充分的理解和研究,认识到网络带来的方方面面内容和影响。要具备良好的认识和洞察力,保证与学生沟通畅通。教师要根据现阶段的教育情况,不断的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从而做好校园的对于工作。

3.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调整。在校园进行德育工工作的改进时,要根据网络的发展而调整,进行网络德育工作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然需要。网络道德是学生道德培养中的重要内容,校园工作者要根据现代网络化社会的情况,合理设置德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帮助学生进行引导,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让学生真正的在网络下满足自身的需求,让自身的思想道德不断的健康的正常。

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是一个较为新鲜的课题,需要教师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进行积极改进。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具有理论内涵和实践需求的教育内容,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在网络化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做好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

小学是人的性格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为人的一生打下基础。班主任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学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德育工作的理论及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

一、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授予学生知识之前要教会学生做人。小学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小学班主任在塑造学生灵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在小学生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学班主任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工作,帮助小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在班主任系统、长期的工作中应该处于首要地位小学班主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取得德育工作的突破性进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洛种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更加契合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状况,学班主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扩展新的教学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德育工作放在班主任工作的首位。

二、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小学班主任素质

学生经常对家长的意见产生质疑,但却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意见完全信任。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班主任的话是真理由此可见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影响深远。因此,学班主任一定要时刻关注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良好的兴趣爱好、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教学活动中用自己的道德修养、言行和心态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成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够使学生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认知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小学班主任在教学中要尝试开展“助人日”、“献爱心”、“每天做一件好事”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将德育内容内化为自身行为习惯。

(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小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差,教师的批评如果不恰当,不但不能使他们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誤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在感受教师关怀的同时从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进行改正。个别谈话是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小学班主任在个别谈话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谈话对象的学校表现、家庭背景等详细情况,为谈话内容打好草稿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所。在谈话过程中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始终保持和蔼真挚的态度。总而言之德育工作中切忌生硬死板的批评要善于运用艺术性的谈话使教师的教诲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首先是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班级是小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小学生的品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打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班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河以让学生集体讨论制定班级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定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自我教育淇次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选好班级干部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赴学生独立开展工作再次召开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加观看电影短片、编排小品、组织演讲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焙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及优秀道德品质。其次是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当今社会网络无孔不入对学生封杀网络是不现实的。网络虽然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建立小学生专属的网络平台是一个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的有效方法在学校网站上设立班级专区展示学生的文学、绘画作品提高学生参与网络的积极性开设聊天专区方便学生之间交流,增设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及游戏,方便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休闲娱乐。通过网站,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肩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还可以借助网站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结语

小学生养成的性格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班主任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要充分利用家庭及社会的力量。小学班主任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与家长保持长期有效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共同探讨教育方法,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的双重教育效果。德育工作还要积极发挥社会的力量大力宣传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发挥正面引导作用焙养学生辨别假恶丑事物的能力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批评。总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诲也离不开社会的正确引导。

作者:冯军

    参考文献: 

第11篇

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其带来的巨大思想冲击,给学生群体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中职学生由于其整体素质较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差,在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上也存在诸多不足,为避免其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严重偏差,在价值观的形成上存在极大危险,就应当通过德育教育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和指导,使其懂得善恶对错,并能够拥有正确的理想和未来规划。同时,中职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储备军,能够为我国提供大量职业型和技能型的劳动人才,必须保证其在学校期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得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并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以保证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二、当前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老师综合素质不高

德育老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然而,目前的中职院校德育教师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一些德育教师由其它课程教师,不仅专业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扎实,在教学态度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教师普遍认为德育教育不重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直接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其行为举止和言语态度均对学生起到负面的影响。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是中职德育教育问题中的突出问题。

2.德育教育与实际相脱节

中职德育教育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往往过于政治化和理想化,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无法解决学生实际的思想道德问题。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只重视教学形式,做足表面工作,实质上却脱离学生本体,对于其心理程度和接受能力一概忽略,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大降低,及时完成了学习过程,也学不到实质的知识,对于其现实生活和学习没有帮助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仍一成不变,无法起到实际作用。

3.德育教育内容选取不当

各中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教学内容的选取时,往往只借用国家现有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并不能结合自身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教育内容的选取。使用的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与学生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满足自身德育发展的要求,且因教学内容过于空泛和枯燥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德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指向性,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培养和价值体系的形成没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无法体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4.德育教育管理不够到位

德育教育应当渗透到中职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指导和纠正,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体系。而目前的中职德育教育主要通过开展专门的教育课程,让专门的德育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然而,德育教育课程往往是应教育要求而开设的,并没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教学过程死板生硬,对于与学生专业相匹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上存在严重不足。院校对于德育教育管理不到位,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三、中职院校德育教育问题的主要成因

1.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分析中职院校德育教育问题的主要成因,首先即社会大环境对于学生意识和德育教育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环境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负面思想严重影响着中职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社会矛盾突出、贫富差距加大,导致学生在对社会的认知上存在很大的误读,使得其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存在巨大的问题。在严重的负面影响下,一些学生错误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不断发展壮大,使得其对于形式化的德育教育产生反感和抵抗情绪。

2.学校教育模式不够完善

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学校教育模式的落后和不足是其中的重要成因。为扩大招生,提高院校的就业率,许多中职院校将教育模式功利化,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和院校的声誉,而不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质性提高。同时,一些中职院校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其对于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未来就业能力的提高没有直接促进作用。此外,许多中职学校忽略校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片面认为学生的德育应有学生家长和社会承担。

3.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德育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家长作为学生启蒙教育的老师,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有着极大的影响。一些家长对于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在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个人生活追求上产生极大的波动。同时,一些学生家长由于自身素质水平较低,不懂得如何进行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自身错误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言行和思想,造成其严峻的德育问题。

4.学生对于德育发展认识不足

中职学生由于其文化基础水平不高,在思想道德方面和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使得其在对事物的认知和对价值的判断上存在巨大的问题。中职学生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心理,认为自己被家长和社会所抛弃,未来的前途和发展一片茫然。学生对于学校教育采取敷衍、应付甚至抵抗的情绪,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也不够准确,将其看作是教育体系中的副课,是走形式和走过场的课程。认识上的不足也就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态。

四、改善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完善德育教育机制

为改善中职院校德育教育情况,首先,应当建立并完善德育教育机制,在完善的教育机制下,实现教育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有效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应当完善德育教育领导机制,将德育教育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德育教育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队伍,通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实现德育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最后,应确保德育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得德育教育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2.提高德育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提高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实现教育水平的提高。首先,应确保德育教师较高的德育教育专业水平,确保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应加强教师的师风和师德建设,使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得到有效提高,以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提供良好榜样。还能够确保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进行自我提高。此外,教师应注重教育观念和革新,运用现代教育观进行德育教育。

3.构建立体的德育教育环境

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中职院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依靠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实现立体化德育教育环境的构建,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立体化的德育教育。首先,应当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净化和监督,确保学生拥有干净的网络学习环境。其次,通过政府加强德育教育的宣传,使社会重视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此外,学校应与学生家庭有效合作,让家长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以正面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保证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态度,并落实到自身言行和思想品德的规范发展上,才能确保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中职院校应当通过与社会和家庭的有效配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自我德育教育的科学方法,通过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行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实现自身德育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班主任 德育 问题 原因 对策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班主任德育工作将成为当今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及行为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待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更是班主任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是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我们教育工作者,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在新形势下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因此,班主任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当前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其成因

1.当前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德育队伍水平不高。目前,德育工作队伍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班主任工作队伍思想不稳定,信心不足,对德育工作的价值认识不够,没有把德育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学生工作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工作效果达不到要求等。

德育途径和手段单一。在德育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作用,而忽视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特殊作用的现象。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往往对隐性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灌输轻行为养成;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而使德育手段和途径陈旧、单一。

2.当前班主任德育工作问题的成因

学生原因。许多学生获得的信息,并不完全来源于课堂,而是来源于大众传播媒体,但学生已形成的基本观点以及仅有的生活经验,并不具备处理众多信息的本领,特别是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太少,这是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贫血病”。

家庭原因。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奖惩也是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班主任不仅在德育和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占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学校原因。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特点、规律研究不够深入。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灌输轻行为养成;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德育工作缺乏保障机制和队伍激励机制,往往是领导重视就红红火火,领导不重视就是冷冷清清。

社会原因。市场经济下,青少年对金钱、义利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过于讲究实惠功利。大众媒体、网络等都对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也产生着负面影响。这一社会大环境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了教育实践中德育不到位、不落实的现象。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本策略

笔者针对上述对目前班主任德育工作概况所做的粗浅分析,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现有针对性地提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本策略。

1.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

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开展,一是利用班会,从小的事情,身边的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狠抓学风为关键手段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正是由于智育目标与德性目标的分解,使得德育处负责的德性目标和开展的德育活动因为缺少学科教学的载体而显得空洞和抽象,收效甚微;使得由政教处负责的知识目标由于缺少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而陷入功利与痛苦的沼泽。因此,班主任就应该狠抓学风。

3.突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受生理、心理因素及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学业负担等影响,不少学生会产生焦虑、冷漠、恐惧、猜疑、抑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并动员他们积极参学校、学生会、共青团等组织的文体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丰义观念和荣誉感,使学生树立不畏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

4.创建良性互动的育人环境

任何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班主任不但要和各科教师密切配合,时刻不忘把德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相结合,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德育的主阵地,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班上要经常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社会实践,以使德育渗透到生活中,而且要优化育人环境,让他们快乐成长。

5.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

不断完成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途径加强教育宣传,使每一个学生家长均能明白家庭教育的社会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明白“一子不教,终身无靠”的道理,促使他们平常多关心孩子,加强学生的校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