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

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

时间:2024-04-12 10:5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内容

第1篇

一、教材的创新与特色,使整体护理与辨证施护有机结合

我校使用的《儿科护理学》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王雁主编的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规划教材,该教材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为目标,突出实用性与理论知识“够用”的特点,教材内容既包含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又与护理临床实际密切配合;把“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内容中,在对患儿实施护理的同时,对其健康史、发病机制和身体状况能够正确认识,并适当介绍本学科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与新进展。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该教材突出了婴儿抚触、中药外敷、推拿按摩、拔罐等中医特色护理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实现了中西医护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我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特色,填补了我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实用护理教材的空白,使中西医护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全面的护理理念与思路。该教材一经使用,反响强烈,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病案讨论、角色扮演、PBL、学生讲课、课间见习、教学实习、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种媒体配合使用,如PowerPoint、CAI课件、VCD、录像等,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建立“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利用模拟医院、教学基地、网络平台建立课堂实践教学、临床见习实习、网络资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巩固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临床专科护理技能操作以及中医护理技能操作的训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护理文化内涵的创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始终坚持“用爱心领航,用责任护航”,并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是生存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识,赢得生存竞争;二是文化教育,其目的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意义。护理教育显然属于后者。因此,护理教育的人文定位应该偏重人文知识传播和人文精神养成,而不仅以人文学术的专深为目标。因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护理教育者真正树立育人理念,转变职业技术教育的工具价值取向,实行品德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技能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结语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我校培养的中西医护理技能兼备的护理专业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校也实现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达到了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

作者:王雁于丽丽尚庆娟刘红霞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护生 儿科 护理 能力

[作者简介]秦爱华(1980- ),女,河南睢县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科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河南 商丘 476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28-0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是每一位职业教育者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由于小儿的年龄较小,表达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且儿科疾病病情发展变化快等原因,使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士的思想道德素质、护理技术、沟通交流、病情评估等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儿科护士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独立实践者,不仅要对小儿和家庭提供直接的护理,还需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和促进康复、促进合作与协调、维护小儿和家庭的权益,因此,要求儿科护士的素质具有特殊性和多元性。要提高儿科护士的整体综合素质就要从教育阶段开始抓起,不断完善儿科护理的教育体系,将儿科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需要具备的素质条件在护士教育阶段充分地体现出来。不管是护士教育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还是教育阶段的实践实习、见习,都要紧紧围绕以后的专业工作需求展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对高职护生儿科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不断满足临床对儿科护士的需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儿科护士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儿科护理事业,对患儿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和耐心,尊重和爱护小儿,对患儿应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并具有忠于职守,救死扶伤,廉洁奉公的精神。对待小儿要不偏爱、溺爱,不嫌弃、漠视,更不能拿小儿的缺陷取乐,伤害他们的自尊,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小儿,具有为小儿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除对小儿进行疾病护理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养工作,应做到对患儿高度负责,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技术精益求精;做到视患儿如亲人,满腔热情地主动关心和体贴患儿,为患儿提供最舒适的休养环境,为小儿的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始终贯穿对护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时地对儿科护士进行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只有护生真正地热爱儿科护理工作,深深地体会到患儿的身心痛苦,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儿科护理。在校期间可安排适当学时的见习时间,让学生去医院的儿科病房或门诊见习,让护生体会和了解患儿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要求。在理论课堂上应用情景教学,多设置一些情景案例,让护生采取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患儿、家长、儿科护士,从而培养护生对患儿的同情、热爱,对儿科护理工作高度的责任心,逐步培养护生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职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学科的理论和技能,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便将教育、教养、指导、沟通等方面融入护理工作,寓教育于护理实践之中。患儿在住院期间,儿科护士不但要满足对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需求,还担负着对患儿教育的角色,使患儿在疾病治疗期间身心的发育不受负性的影响。因此,儿科护士还应具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儿童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患儿住院期间的需求,特别是对学龄前期、学龄期的患儿,其疾病期间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护生在校期间,教师应引导护生多读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一些幼儿喜爱的读物,如故事书、漫画、绘画等。在与患儿的沟通和交流中,可利用故事或绘画等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既分散了患儿的注意力,减轻其对疾病治疗的恐惧,又丰富了小儿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

三、精湛护理技能的培养

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应具有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并对儿科疾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急患儿的治疗、抢救和护理工作。

1.基本理论、操作技能的培养。儿科护理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内容琐碎,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例如不同年龄小儿身高和体重的计算、小儿的液体疗法等,给护生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的难度,易出现厌倦心理。教师可依照各个章节的知识特点,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儿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中可选用病案分析法教学法,选用典型的病案引导、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让护生独自列出疾病的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急的能力、病情观察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护理,。

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培养出符合临床儿科护理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儿科护理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可在周末或其他时间开放实验室,确保护生有足够反复练习的时间,不断强化技能操作,确保实训课的效果。另一方面,所开设的儿科护理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应贴近临床儿科护理的实际应用,避免实训内容、实训用物的陈旧,与临床应用出现脱节,造成护生在临床见习、实习时的“二次”学习现象。同时应多开展护生临床见习,了解临床儿科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开拓护生的视野,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应加强实习期间的带教管理,从实习医院的选择、带教教师的遴选、实习科室的轮转等方面应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联系,不断地接受和反馈护生的实习信息,确保实习阶段的实践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护生的针对性培养,可使护生具有扎实的儿科理论知识和娴熟、精湛的护理技能。

2.临床常见儿科疾病的整体护理技能培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还包括儿童身体、心理、社会平衡发展的维护和促进等方面,对小儿实施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对于患病小儿,特别是住院患儿,他们身体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处于陌生的医疗环境,并接受一些检查、治疗等操作,患儿除了忍受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外,容易产生对医护人员、治疗、护理的恐惧,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恢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患儿的影响,帮助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协助患儿在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以顺利接受治疗。护士应与患儿多接触,关心和爱护他们,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探视等手段,使小儿的生理、心理活动状态与周围社会相适应。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逐步深入护生对整体护理的认识,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时,应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儿疾病的影响。可选用情景或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护生体会到儿科疾病整体护理的观念,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促进患儿的身心发展,促进患儿的健康的恢复。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稳定的情绪反应,具有宽容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言行举止,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支持、配合与理解。以良好的心态、整洁的仪表与规范的行为教育和影响小儿,使小儿受到良好形象的熏陶,促进小儿的身心健康。与同事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合作完成各种护理工作。在日常护理中,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儿科护理的科学研究,逐渐丰富和完善自我。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护生有效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不断涉及对护生的素质教育,使其认识到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承担繁重的护理工作。随着儿科急诊、急救和监护技能的提高,儿科病房的新生儿和早产儿日渐增多,加大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工作和生活,但过大的压力会有损身心健康,应选用一些适当的方式缓冲压力,可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旅游等使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针对性地培养护生学会休息和放松的方法,使身心得到很好的调整,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心理,乐观、豁达的情绪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去。

五、良好沟通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还应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的技巧和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因为大多数患儿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病痛和自身的健康问题,且幼儿的病情经常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稍有疏忽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小儿不正确喂奶后,即可造成呛咳、窒息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因此,要求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观察到患儿细微的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时刻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好相应的健康宣教,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变化,争取较早的治疗时间。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融入小儿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引导护生端正服务态度,对患儿充满同情、关爱,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可设置情景案例,设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的小儿,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探索和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例如,设置一个学龄期的儿童为了逃避住院和疾病治疗给其身心带来的痛苦,往往在护士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时,不愿真实表达疾病的实际情况的病例,让三名护生分别扮演儿科护士、患儿、家长,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编排情景剧。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完后,在教室演情景剧。这样既能增加护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儿科护理的临床应用,锻炼了护生的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护生认识到了沟通技能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儿科学、儿科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患儿及家属儿科护士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儿科护士扮演的角色及专业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护生在校期间,就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科护士应具有的崇高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沟通技能等,这样才能为合格儿科护士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的差距,满足临床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春力.做好儿科护生教学,培养护生职业能力[J].内蒙古中医药,2011(13).

第3篇

当前,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儿科护理而言,因儿科患者的特殊性以及护理工作的多元化、护理操作的专业化等各种原因,决定了儿科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及难度性。因此,如何从细节入手,想患儿所想,急患儿所急,从细节护理中见真情,为患儿提供超过规范化服务的优质,成为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温馨病区环境要从细节创建良好的病区环境是保证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运行,促进康复的重要条件。影响儿科病区环境的因素较多,如儿科病房设备简陋,基层医院患儿人数较多,基础设施不到位,环境嘈杂,设置凌乱等,不但影响了护理工作的实施,且影响了患儿及家属心情,置身其中,极易产生护患矛盾。因此,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注意从细部入手,创建温馨和谐的病区环境,打造和谐健康港湾

一、安全意识要从细节抓起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鉴于患儿自身抵抗力以及身体机能发育等方面的特殊性,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较多,如患儿出现碰撞、坠床现象;在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实施抢救时,因时间紧急,主治医生口头医嘱,造成护理人员因听不清或者混淆等所导致的用药错误以及重复;患儿可能携带一定的潜在疾病的传染细菌,护理人员疏于防范,造成与患儿直接进行机体或血液接触时引发感染,等等,以上这些,都是临床护理中发生的源自细节的护理差错事故。

二、儿科护理必须树立"风险源于细节"的意识,有效地转移、防范差错事故.

1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学习,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对《护士条例》《医疗事故管理办法》等护理核心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班职责、重点流程等进行强化培训,定期和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的掌握程度,保证全科护理人员熟练掌握。

2强化护理安全教育。针对护理人员经常更换,队伍年轻、经验相对不足、预见性及应急能力差等问题,采取多种形式的护理安全教育,每月针对科内护理缺陷进行分析讨论,新老护士经验交流等方法,认真剖析并启发大家联系实际,举一反三,提高护士安全意识。

3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应采取日提醒、调、月检查等方法,强化消毒隔离意识,督促每位护士自觉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4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儿科工作比较繁忙,尤其在高峰期工作量大,护理人员易漏掉一些细节,因此更要细心再细心。如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当患儿周转过快、迁床过多时常有床头卡漏换或缺失现象,造成医生、护士、医技、检验人员查对困难,形成差错事故的隐患。再如更换输液时护理人员不能因忙而忽略核对,特别要强调用反问法查对病人的姓名,输液单若为手写则不能简化成床位号+药品(漏姓名)或只有床位号,应强调用电脑输出输液单,保持输液单的完整以便核对。同时还需要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

三、专业技术要从细节培训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护理工作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时间连续性强、服务要求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过硬的操作技能。发生技术性护理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护士理论知识不扎实、技术操作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因此应当重视护士专业技术的培训:1)对低资历护理人员实施规范化培训。儿科患者自我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差,因此对护理理论及操作技术要求高,特别是新上岗护士培训尤为重要。科室应根据护理部的培训要求结合本专业情况为每位护理人员制订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明确要掌握的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法律法规、护理常规、操作流程、预案指引等知识及培训期间需参与抢救、护理患儿的数量、完成的操作演示、护理查房、小讲课等。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66-01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护生将学到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与相关疾病治疗、护理理论与临床护理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获得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需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1]。是护生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对护士的培训和护理模式的养成,直接影响护生以后的工作能力。儿科是急、危、重症护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是抢救重症、危急救治和专科护理技术的重要基地。因此护生们喜欢来儿科实习,但又害怕高难度的头皮技术。从2007年开始,我科对每期学生都要进行岗前培训,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她们真实的想法、生活情况。护士长和总带教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学历层次一对一选带教老师。并与学校取得联系,对劳动纪律差、理论不扎实,进行疏导,树立她们工作自信心,克服畏难情储。经过5年的临床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1一般资料

2007年7月—2012年5月在儿科实习的大专本科护士。共40批600人。男7人(大专4人,本科3人),女593人(大专500人,本科93人),实习最后一周,再次与学生进行坐谈,听取她们对儿科护理工作、急救技术的意见和建议,带教老师的带教方法的评价等,所有学生都怀着感激的心情在会上畅谈。

2心理压力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2.1影响护生心理压力原因分析

2.1.1儿科实习环境特殊。如头皮静脉案例、小儿药物剂量的换算,患儿不合作,家长不信任等。儿科护理工作精细、复杂且繁重,患儿病情变化快。因此要求护士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人际沟通能力和教宽的知识面。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掌握,并产生恐惧心理,老师教一点,学生动一下,不敢多做,缺乏主动性。

2.1.2老师方面,由于儿科护理工作忙而精细,带教老师不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打扫卫生、测量生命体征、添加液本、拔针等工作。久而久之,学生也放弃专科技能学习。

2.1.3家属方面,儿科病人是一个特殊群体,独生子女,在家都是众星捧月,家长对护理工作期望值过高,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大、操作时会增加护生的心理压力,加之有些家属的不满情绪或挑剔性语言,影响护生能力的发挥,阻碍护生的积极主动性。

2.1.4缺乏与家属沟通技巧。在网络已全民普及的今天,家长从网上已了解到很多医学知识,护生对自己身份感到自卑与家长交流单一,不敢多说,生怕说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虽然学生在学校学习了理论知识,但仍然缺乏实践的经验,对家长提出的难题,无法解决而尴尬。因此无法深入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1.5缺乏学习环境,护生在儿科高强度、高濒次的护理工作,无时间记笔记及整合信息。下班后又没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只凭记忆无法对新知识、新技能整合及巩固,学习效果不佳,容易遗忘。

2.2管理对策

2.2.1选高年资经验丰富护师进行带教。

2.2.2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带教老师制定计划。根据实习时间分为五个阶段。一周为一个阶段,将本科需掌握知识点按实习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按阶段分配。

2.2.3以周为单位,规定学生每周必须掌握内容。周一进行儿科专业知识培训,周末考核;带教老师随时提问,对学生未掌握内容下班后复习,第二天再提问,反复多次巩固。

第一周: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规范操作,如仪表、仪容、"三查七对"、无菌观念、药物剂量换算、对常用药和抢救药物一定牢记,这也是儿科基本功。学习掌握了这些知识,也增强她们的自信心,提高动手能力,但要在老师指导下工作,减少差错发生。

第二周: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静脉穿刺,初次操作,易产生较大心理压力,担心操作失败,给患儿带来痛苦,怕家属埋怨斥责。因此老师必须选择新入院、较大的患儿,且不常住院的为穿刺对象,使学生能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第三周: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并指导学生针对专科疾病进行护理和健康宣教。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老师与学生要沟通,学生与病人要沟通,并援之有效沟通交流技巧,使家属接受学生的护理。

第四周:评估反馈,每次讲课,均给学生留充分时间提问和交流。同时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对教学中的不足和特殊要求及时给予修订改进。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多次讲解。这阶段,学生已熟悉儿科基本技能操作和疾病护理常规。容易产生自满心理,出现松懈,不求进取,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思想动态,仍要做到放手不放眼。

2.2.4考评阶段: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儿科专科重点,对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通过理论测试和技能考核,了解其知识掌握,取到督促实习作用。

3讨论

现代护理模式强调注重以人为中心,适应人生理、心理、社会需要整体护理,已取代只重视疾病而忽视人的传统护理。因此,儿科带教中必须充分关注这一理论模式的转变。把以前只注重培养了如何掌握临床护理技术转向培养扎实护理技术,又有良好心理品质新型护士[2]。实习是护生从一名学生渡到一个合格护士的过程。通过对儿科进行阶段性带教措施,分解实习内容,从易到难,提高她们自信,掌握技巧。同时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果。圆满完成儿科实习任务,也提高老师的带教水平。为今后带教工作积累宝贵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第5篇

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3]。一个人毕业后从事本职工作所运用的知识内容,仅是在学校所学知识的10%~20%,绝大部分知识是靠上岗后受教育获得的。因此,我院积极进行继续教育,每批新入职护士、进修护士、各大医院实习护士均需进行岗前培训,每月组织全院护士业务学习与考核,每年组织教学组长进行护理技能等培训。培训考核做到“六有”(有计划、有记录、有现场照片、有签到、有成绩汇总、有分析评价),对于考核或考试不合格的护士,进行再培训、补考,直至合格。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使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并积极探索出TOT培训模式。

1.1完善护士继续教育相关制度、各种表格及登记本

完善护士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及检查标准,建立健全各种登记本、护理理论知识考核评价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价表。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确保护士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使临床护理教学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2护理人员分层培训

1.2.1护理管理人员培训

为适应医学科学不断发展,使护理工作与时俱进,加强护理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精通护理业务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实行“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举办护理管理人员培训班,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进行考核,并颁发合格证书。

1.2.2教学组长培训

教学组长在科室承担了培训低年资护士、实习护士、进修护士等任务,操作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培训质量的把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教学组长高标准、严要求,必须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口腔护理、氧气吸入、吸痰术等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护理技能。每年的1月、4月、7月、10月对教学组长进行培训、考核,采用TOT培训模式,让培训考核合格的教学组长负责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实习护士、进修护士的护理技能培训与考核工作。

1.2.3五年资以下护士的培训

5年资以下护士是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队伍,护理部非常重视其培养,专门对五年资以下护士进行了理论授课及教学查房。护理部对各科室《五年资以下护士理论培训本》《五年资以下护士操作培训本》的培训内容、培训计划等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教学检查,起到监督作用。

1.2.4新入职护士的培训与考核

对新入职护士精心、周密地制订培训计划,并对新入职护士进行理论授课及操作培训,对授课的理论知识及培训的操作技能分别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均合格后颁发合格证书。经过规范化岗前培训,按计划完成所有培训内容,使新入职护士掌握上岗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让其尽快地融入医院的文化氛围,使新入职护士从学生角色顺利过渡到护士角色,缩短角色适应期,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对岗前培训护士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效果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分析原因,调查授课中存在问题,持续改进,提高培训效果,最大限度地让新护士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1.2.5探索更细化的不同层级护士培养方案根

据不同层级护士(N0、N1、N2、N3、N4)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正在积极探索中。

1.3进行全院护士护理理论知识培训与考核

1.3.1每月组织护理理论新知识培训与考核

由于临床年轻护士较多,通过业务学习不仅能拓展护士的知识面,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还有助于提高护士的语言构思、组织表达能力等,因此,要求全院护士进行业务学习,丰富其理论知识,增强护士的自信心,邀请护理专家每月对全院护士进行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内容涉及护理风险预案及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调配制度培训与演练、临床护理技术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2010版心肺复苏等,培训后进行考核,并采取自制的护理理论知识考核评价表进行评价。

1.3.2护理核心制度培训与考核

为保障病人安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了解护理人员对核心制度的掌握情况,促进全院护理人员积极学习和践行护理核心制度,为此,组织全院护士进行培训与考核,并对各片区护士的考核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

1.3.3护理管理制度培训与考核

为加强护理队伍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护理服务能力,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每年度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制度培训与考核,促进护士的学习热情,提高护理理论知识水平,并对各片区护士的考核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

1.3.4“三基三严”知识考核

为了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增强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并正确落实基础护理知识,提高护理质量,每年年底进行全院护士三基三严知识考核,对前三名护士给予奖励,对于考试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惩罚,如补考、张榜公示、取消该同志年终被评先选优的资格,相应科室写出整改意见。

1.4全院护士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

1.4.1每季度对全院护士进行护理技能考核

为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评价,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实现护理质量可持续改进,护理部每年度的1月、4月、7月、10月对教学组长进行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后对所在科室护士进行培训与考核。每年度的3月、6月、9月、12月随机抽取各科室护理人员到护理技能室进行操作考试,并采取自制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价表评价其培训效果。严格按照排班表随机抽考,考试项目也采取抽签方式。计算其合格率,通过有效评价,为护士长提供反馈信息,肯定成绩、发现不足,并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

1.4.2对新技术进行培训与考核

如床旁血糖监测及胰岛素注射技术与肠道外营养液注射剂配制资格培训与考试,为了规范血糖监测与肠道外营养液注射剂配制,提高其理论和操作水平,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后颁发合格证书,具有合格证书的护士才能在临床对病人进行相应的操作。

1.4.3制作护理技术操作光盘

经过护理部的精心策划、各片区护士长的技术指导,我院操作能手互相担任导演、配音,进行操作示范,培养标准化病人进行病人扮演,邀请贵州升格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进行拍摄制作,现制作了吸氧、约束法、心肺复苏等护理技术操作光盘,以指导、规范临床护士及护生的操作。并且对教学组长的培训采取幻灯授课+光盘播放+操作示范+分组练习教学模式后,对教学组长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其效果,并持续改进与推广。

1.5举行各种比赛

1.5.1英语口语能力大赛

为了提高护士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护理服务品质,展现我院护士风采,打造朝气蓬勃的护理队伍,为英语爱好者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每年均举办“护士英语口语能力大赛”,充分地带动全院护士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1.5.2新文献、优秀论文报告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新文献层出不穷,为了了解更多护理前沿,学习更多新知识,每年均举办新文献、优秀论文报告会,并评出奖项,鼓励大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其学习能力。

1.5.3专科技能比赛

为了规范临床全体护士的专科操作规程,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操作水平,保证治疗的安全、有效,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除了季度操作质量检查,护理部不定期举办静脉留置针操作等专科技能比赛。通过参加“2012年全国女职工岗位创新技能大赛儿科项目”,护理部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按照此次竞赛模式,以“5•12”国际护士节为契机,拟开展5•12护理“三基”知识竞赛活动。

1.6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目前我院承担了贵州省手术室专科护士理论及实践培训基地、危重症专科护士实践培训基地、急诊专科护士实践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专科护士学员经严格培训、考核,顺利结业。

2开展座谈会及年度继续教育工作检查

为了解临床继续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全院护理继续教育工作检查,达到教学相长,并开展由全院临床护士长、教学组长组成的座谈会,集思广益,持续改进继续教育工作。

3小结

第6篇

【关键词】 儿科护理;教学;关怀照护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pattern and the update of health concept.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nursing education today,is that focusing on caring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establish a sense of humanized nursing,developing humanities qualit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high-quality nursing professionals for the in-school nursing students.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pediatric nursing teaching,and the problems of the lack of human qualities,the weak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so on,those are facing in the pediatric nursing education currently.And some measures were taken such like strength of character played by teachers,caring through the teaching and creating a cultural exchange environment,so a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oncept of caring,thereby enhanc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Key words] pediatric nursing;teaching;solicitude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当今社会人性化服务的一种理念。关怀照护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具体内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在医疗护理的需求上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对21世纪医疗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多的涵盖了关爱理念,人文情感,因而对护理专业学生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生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心理素质。因此,注重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关怀照护理念的培养和训练,树立人性化护理意识、提高人文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现代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

1 关怀照护的理念

关怀照护,又称关爱、人性关怀、人文关怀,是指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的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1]。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创立了人性照护理论,强调关怀照护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2]。人性照护理论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对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并被用于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及护理教育。

2 关怀照护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科学。由于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等方面都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和特殊需求,尤其在护理内容和护理技术要求方面,更是内容繁多,护理难度大。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家属的情感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生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完善的人格结构和以人为中心的关怀照护理念,才能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强化关怀照护意识,有助于护生早日培养关怀照护意识,为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人文关怀知识,实施人性化护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关爱教育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学生人文素质相对缺乏 护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为女生,且多为独生子女,因而常常为被关注的对象。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存在先天不足,她们不懂如何去关心别人,不会主动维护别人的尊严,只会关注自我。另一方面有些学生认为,人文知识与基础课、临床课相比,不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从而在思想上轻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因而容易导致护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缺乏主动性,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工作热情不高。

3.2 教学中人文教育相对薄弱 长期以来,国内护理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忽视思想、灵魂的塑造;教育过程停滞在认知层次上,忽视教育对象的感受、体验等非认知因素[4],临床课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先讲疾病概要再讲护理,就“病”讲“病”,而讲“病”时“病理、生理远远多于社会、心理”,医学内容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教育的比例较小。虽然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的课程有所增加,但依然存在人文观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当、教学方法及形式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不能充分理解关怀照护的重要性,缺乏爱心、同情心、责任感,沟通能力欠缺。

3.3 护理人文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国内的多数护理院校都存在护理人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许多承担人文教学的师资都由护理专业教师转型而来,人文、社会学知识相对缺乏。他们在护理人文课程的讲授中,不能很好地将临床课与人文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难以适应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

4 关怀照护意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实施

4.1 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 实施关爱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儿科护理学教师,应热爱护理教育事业、对护理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大的热情,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关爱体贴学生,能有效的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儿科护理学教师应加强人文科学、社会心理学等边缘学科的学习培训,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培养护生真挚、稳固的道德情感,有责任心;待人诚挚、亲切、温和、充满同情心;能与人友好相处的人文关怀素质。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4.2 营造关爱的氛围 现代护理新理念中整体护理的宗旨体现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而人文关怀是其核心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儿科护理学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关心、尊重护生,了解护生的需求,倾听护生的心声,让护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自觉地将人文关怀的理念付诸于行动,尊重患者,关心体贴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4.3 课堂教学中贯穿关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护生介绍儿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以及“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且在教学中贯穿关怀照护意识,使护生懂得关爱、接受关爱、表现关爱。如教师讲解小儿解剖特点时,可强调新生儿、婴儿头部相对较重,颈肌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并示范正确抱婴儿的姿势。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把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可加快护生人文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转化[5]。

4.4 实验操作时体观关爱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统一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培养和检验护生关爱意识的实践。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在各个操作环节中体现关怀照护意识。如在模型上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示教时,教师不仅要强调关爱,还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一针见血。指导学生认真练习,注意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护生懂得尊重、懂得爱护,同时也掌握了操作技术。

4.5 创造人文交流环境 关怀照护行为的实践需要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现代护患关系中,患者已不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治疗的对象。因此,适时的人文关怀,有效的沟通,能够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乐意接受治疗,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运用课堂病例分析、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人文交流的环境,锻炼沟通技巧,提高关怀照护的能力,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

4.6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行动是体验的源泉,实践是理解和内化关爱的条件[6]。通过增加临床实习或见习的时间和机会、参加帮助他人的社会性活动、自愿参加陪护工作、多参加社会福利活动等,增加实践关爱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关怀照护意识。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为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加强护生的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良性接轨的必然要求,是护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换的有效保证,有利于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为此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重新审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采取积极的措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菊吾,叶志弘,蔡学联,等.关怀照护的本质及内涵.护理研究,2005,19(1):1-2.

2 胡月娟.关怀照护行为内涵的探讨.护理杂志,1994,41(1):34-39.

3 朱群娥.人性照护理论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中华现代护理学教育,2006,24(3):2211.

4 黄双英,杨郁文,祝亚男,等.刍议我国关怀照护现状及对策.护理研究,2007,5(5):1131-1133.

第7篇

关键词:内科护理教学;护理查房;意义

本文将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于我院实习的内科护理学生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内科护理教学中开展护理查房形式的意义,为提高内科护理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可靠依据,使其更为有效的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46例内科护理学生进行临床研究,所有学生均为女性,且均于本院实习一年,年龄在19至21岁之间,平均年龄(19.64±0.61)岁,受教育程度:大专31例、本科15例。

1.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46例内科护理学生均于本院进行护理查房教学,教学结束后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调查。

1. 2. 2 护理查房内容 ①由医院统一制定护理查房教学计划,轮流进入不同科室学习,每科室学习时间为一个月,并制定学习过程中需遵守的相关纪律,统一印刷后发放至学生手中使其了解学习过程及各项规定;②各科室护士长均安排一名高年资护士作为本次学生进行查房学习的带教老师,该护士应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并带领本科室全体护士共同讨论制定学习内容,提前将内容转达给每位学生,使其了解将要进行的学习过程,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③医院应为各科室提供学生基本资料,使其掌握每位学生特点;④查房教学当日,本科室护理人员应提前完成早晨常规临床护理工作 [2];⑤带教老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后,应首先说明查房目的,重点讲解查房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可选取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患者进行自愿配合教学,带教老师进行临床护理操作演示,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后给予总结性点评;⑥查房结束后带教老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探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组织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耐心解答,要求学生写出学习感受;⑦带教老师根据学生表现对其进行评价,采用自拟护理查房形式教育评价表,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掌握情况,每项50分,共100分,分数越高则学生查房学习效果越好;⑧学生对本次查房学习进行满意度评价,采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自身对护理理论及操作知识掌握情况、带教老师讲解情况等,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学生对本次查房教学学习效果越满意;⑨带教老师将本次学生查房学习情况及学生对学习效果满意度上报,总结带教经验。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46例内科护理学生平均护理查房形式教育评价得分为(94.34±2.25)分,其中理论知识平均分为(46.24±1.37)分,实际操作平均分为(42.91±2.54)分;学生对本次查房教学满意度平均分为(96.51±0.69)分。

3 讨论

护理查房是护理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其内容为以具体病例或病种为对象,使学生在进行查房过程中对其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介绍护理实际经验,讲解先进护理技术,达到较为有效的学习目的 [3]。研究表明 [4],以护理查房形式开展内科护理学生教学工作,可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想象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应用临床真实病例为媒介,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护理查房是内科护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可对其理论与实践掌握情况进行直接影响。

开展护理查房形式的意义 [5]:①有助于规范内科护理学生进行实习的内容及形式;②使低年资护士在观摩高年资护士带教过程中自身专业水平得到补充,并提高低年资护士学习兴趣;③高年资护士进行带教过程中可反思自身不足之处,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正;④内科护理学生学习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能够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及自身对实习满意度。

综上所述,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护理查房形式能够使本科室原有护士及进行学习的学生专业知识均得到显著提高,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理论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值得今后教学中推广使用 [6]。

参考文献:

[1]陈玉英,程守珍,许红璐等.提高护理教学查房质量的管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9):1061-1063.

[2]王虹,张中香,杨章玲等.以护生为主体的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探讨[J].现代护理,2012,12(30):2930-2931.

[3]王峰, 王静,吴萍凤.素质教育呼唤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等医学教青, 2011, 18(7):129-131.

[4]蔡佩源,卢萍,周月琴等.以护乍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的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模式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8, 5(4):173-174.

第8篇

关键词:新生儿;护士;压力;干预策略

随着患者和病种不断增加,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同时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临床护理人员日常做面临的工作量不但繁重而且细致,不能出任何差错,一点工作失误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精神专注。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受到损害[1]。本研究对我院新生儿科21名护士就工作压力来源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缓解策略,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在岗的21名新生儿科护理人员,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新生儿科工作压力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25.3±5.46)岁;实习生4名,派遣护士6名,编制护士11名;最高学历为研究生2名,本科生13名,专科生6名;按工作经验分:不足1年者3名,1~3年者5名,3~10年者12名,10年以上者1名。按设置岗位分:学生4名,护士6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6名。

1.2调查方法 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对在岗的21名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前后两页,首页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个人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有无换过科室等;尾页采用选择的方式,分为“特强”5分、“较强”4分、“较轻”3分、“一般”2分、“没有”1分等5个选项。主要调查内容包括:①工作强度情况:工作量的程度、加班的程度、休息的程度、急救的程度;②工作环境情况:家属沟通的程度、同事之间的关系程度、晋升的程度、待遇的程度;③业务学习的情况:专业培训的程度、学习开会的程度、发表文章的程度、深造学习的程度;④医患关系情况:家属投诉程度、医患纠纷程度。

2 结果

调查问卷时间为30 min,第2 d对数据统计,4个方面统计分数均>10分,见表1。

3 讨论

3.1护理工作压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3.1.1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性质 新生儿科患儿因其年龄小,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身体脏器尚无发育完全,容易发生疾病,病情发展快,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不良后果。护士在对新生儿进行日常护理时需要记录生命体征情况、精神状况、意识情况,当新生儿出现反常情况立即上报值班医师,做出相应处理;若观察不仔细,很难发现异常情况,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护士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护理新生儿,加之护士人员不足,新生儿众多,值班时间间隔很短,未能做到及时调节,导致很多护士出现生物钟紊乱,个人生理周期不稳定[2]。

3.1.2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性 由于家庭成员对宝宝的过度重视,新生儿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有些家长要求护士扎针时候能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孩子遭受二次痛苦,这对于新来的护士甚至有经验的护士来说有一定难度,有r候会受到家长的抱怨甚至责骂,这对给护理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为了提高自身技术,需要护士更认真的积极的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操作,造成了心理压力[3]。

3.1.3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住院患者及家属认为疾病的康复是主治医师的功劳,护士只是医嘱的执行者,当有不妥时就会将抱怨发泄在护士身上,给护士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4]。新生儿科家属无法看到护士的工作情况,输液前要进行“三查七对”,夜班护士需要每2 h观察孩子情况1次。新生儿科独特的工作性质,时常加班加点,加上节假日照常值班,对家庭未尽到相应责任,容易受到家人的误解和自身的责备。医院环境复杂,科室众多,护士与主治医生、值班医生、上级领导、行政科室、患者家属都存在微妙的关系,稍有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矛盾冲突,陷入僵持的局面,导致自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3.1.4专业技术的提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手段和医疗设备都在不断改进,新设备、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也随之产生。呼吸设备和心电监护设备的不断改进,要求护士对熟练掌握各种机器的性能和作用。对各种护理操作能做到游刃有余,顺手拈来,如静脉留置穿刺、动脉血气的采集等。护士定期进行专业技术操作考试、护理理论考试、学分培训、业务开会学习、各种经验交流等,往往下了夜班得不到休息;进行晋升竞争,等都给护士造成了心理压力。

3.2干预对策

3.2.1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 护士的时间主要在家和单位,因此单位的环境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在护理站放置绿色植物、鲜花,在病房内粘贴卡通图画,通过改善护理工作环境调节紧张的心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课余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调节护士的身心,还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减轻心理压力。增加护理人员与家人、朋友、同学的交流,锻炼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抗挫折的能力。

3.2.2加强人性化管理 制定合理排班制度,对夜班护士实行一定奖励,对于加班护士进行记录,每月进行统一上报,也可给予适当奖励。当入院新生儿很多时,值班护士工作出现难度,可启动弹性加班制度,调用备班护士值班,如果人员不够时,可想、向上级部门反映,调用其他科护理人员,适当参加一些工作;入院患儿不多时,及时安排护士休息,通过合理的排班制度达到劳逸结合,缓解日常工作压力。通过待遇倾斜政策,使护士感觉付出和回报同等。定期对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监护室进行岗位轮换制度,做到工作了的公平待遇。对于有困难的护士及时给予关怀和帮助,使护理人员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3.2.3人际关系的处理 每月进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课,课后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提高业务水平,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促进了人员的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建立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5]。对于入院的患儿家属进行耐心讲解,包括科室制度、治疗措施、护理程序等,希望得到患儿家属理解。建立责任护理制度,每位责任护士最多管理10名患儿,自患儿入院后开始全程负责,包括入院、核对医嘱、完善检查、基础护理等方面,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加了自身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李金蕊,陈琳华,张风梅.新生儿科护士工作压力的调查与分析对策[J].吉林医学,2008,29(6):487-488.

[2]梁红霞,李依M.临床护士职业压力分析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1):65-66.

[3]孙玉琴,黄俊梅.新生儿病房的护理管理[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1):66-67.

第9篇

【关键词】 护理服务;效果;评价

1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准备工作

1.1 组织培训学习,转变护理理念 改变护理人员的主观意识才能使她们发自内心的主动为患者服务,将患者放在第一位,通过组织全科护理人员统一学习先进护理理念和护理精神,由“要我服务”变“我要服务”,使护士领会基础护理、专业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有内涵[ 1 ]。规范了护士行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优质为要求,以满意为目标”的观念。

1.2 加强宣传,使病人了解优质护理服务 积极营造科室服务氛围,在病房走廊内展示优质护理服务宣传板,将“优质服务内容”公示于墙上,接受患者及家属的监督。护士服务站以塑料花装扮,病房用气球装点,增添童趣、和谐、温馨的气氛。

2 优质护理服务实施

2.1 实行责任制护理 将护理工作模式改变为责任制护理,要求每个患者都对应一个护理人员,同时要求值班护士应当热情主动的为每位患者服务,在患者入院后积极主动的为患者介绍院内环境和基本情况,让患者了解病区护士长以及自己的责任医师、责任护士都是谁,对医院的相关制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好的融入医院这个环境中来。责任护士应当对患者的治疗、生活、专科护理做到全面、完善的服务,不但要为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更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对于患者的需求尽量了解并予以满足,让患者体会到我们的关怀和爱护。

2.2 护士实行弹性排班 合理的进行护理轮班,让每个护理人员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得到有效休息。实行APN排班模式,更利于护理工作完成,满足病人全方位需求,做到无缝隙护理。按护理人员工作完成的质量情况,要求护理人员管理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同时按照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进行弹性调整,更好的发挥每位护理人员的实际能力。

2.3 夯实基础护理,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以基础护理为根基,专科护理为重点来进一步深化护理内涵。基础护理是整个护理专业的根本所在,做好基础护理是做好整体护理的第一步,因此必须要有扎实的护理基础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2-3]。所以,我科以护士亲自动手完成所有基础护理项目,不让病人家属动手。如根据病情,按分级护理要求做好晨、晚间护理,保证患儿皮肤的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每周剪指甲一次、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要求护理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娴熟的技能操作水平,同时工作认真负责,不随意改动和简化操作,为患者的健康负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不存有侥幸心理,在抢救患者时做到忙中有序,井井有条。各班护士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执行医嘱及时准确,操作熟练到位[4]。作为一个合格的儿科护理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当多学习、多进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在进行注射时做到准确、迅速,镇定自如,才能让患儿和家属更好的接受。此外护理人员应当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同时和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交流,增进护患关系,让患者更愿意将内心的感受反映给护理人员。

2.4 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 住院环境的好坏对于患者来说很重要,要尽一切力量改善病房的硬件设施,尽可能地营造好的住院环境,使患者住得安心舒适[5]。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每日开窗通风2次。患儿安全在儿科护理中极为重要。因婴幼儿生活不能自理,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事物尚无识别能力,易发生意外。因此,我们采取患儿居住病室内的纱窗及门要加锁,而且需要有陪护,防止患儿由窗户跌下或私自外出。患儿睡在有床栏的床上,随时上好床栏,必要时适当约束,严防坠床。为避免烫伤,开水瓶固定摆放,远离患儿,严禁患儿自已倒开水。一切锐利的物品及玻璃用品,不可放在患儿床上,如针头、注射器、刀、剪、别针等,以防刺伤患儿。我们用心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为病人提供高品质的贴心护理服务,用我们的贴心服务赢得病人及家属高度的赞扬及满意。

2.5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规范护理服务用语,将健康宣教纳入护理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健康宣教。责任护士对患者做好入院宣教、适时宣教、出院宣教。儿科护士主要充当直接护理者、患儿的代言人、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因此,护士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与交流技巧。

3 效果评价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已落实到儿科护理中,并取得一定成效。

3.1 病人护理满意度提高 从我们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患儿和家长对我们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同时患者家属的反应也带动了护理人员更高的工作热情,自发的从被动服务变为了主动服务,从护理服务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护理人员开始主动和患儿、家属进行交流,适时的进行健康宣教,对于一些患儿提供体贴的个性化服务,不但更加满足了患儿家属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护理热情,护患纠纷明显下降,儿科的综合满意度由原来的84%提高到95%,从根本上改变了儿科护理质量。

3.2 护士能力及责任感得到提升 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护士对职业价值有了重新定位,能够在工作中诠释整体护理内涵,护士责任感显著提升。使全科护士在新的形势下,不断自觉更新知识和技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班,学习气氛浓厚,快速提升了护士的业务水平,确保了护理质量安全。

3.3 护患纠纷明显下降 通过实施了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促进了护患沟通,提高了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

4 总结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现首先是建立在基础护理服务之上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有扎实的护理基础根底才能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及时将患者的需求总结下来,定期的在护理人员中进行宣读,让护理人员了解到患者最直接的要求和反馈,更好的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和患者做好交流沟通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让护士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促进护患之间的交流,让护理人员更加主动的为患者服务[6-7]。我院儿科将持续开展优质护理,切实做到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杨倩,顾丽勤.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体会[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1).

[2]屠燕,房洁,孟江南,等.心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体会[J].护理学报,2011.4(18).47-49.

[3]李惠分.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的开展及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2012.(15).

[4]刘桂花,王秀涛.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6).

[5]叶晓.护患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技巧[J].中外医疗.2012(05).

第10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大家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开始建立良好的维护意识,广大患者对于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患儿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且通常表现为治疗护理配合度低等特点。针对患儿的药物治疗以及其他临床治疗、护理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也更容易引发各种护理纠纷问题[1]。护理纠纷的存在不但不利于维持良好的医疗秩序,而且还会给医院及患者双方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是现阶段医院儿科护理管理的当务之急。笔者综合分析护理风险的主要诱发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推广应用,护理技术复杂程度也不断增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差,如静脉留置针、PICC的应用,主要指患儿临床查对问题以及药物使用问题,同时还包括输液输血以及标本送检等问题。

1.2护理人员服务观念、理念落后

表现为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生硬,沟通能力差。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作风不严谨,未能体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态度不够亲切、护理技术不娴熟、护理操作不及时等行为。

1.3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欠缺

表现为因工作繁忙护理记录不书写、护理记录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等[2],使得作为医疗纠纷中的重要证据失效。

1.4医疗管理制度不完善

护理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不能及时提醒护士们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医德医风等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导致护理人员认识不到位。护理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一级质量监控不到位,奖惩不分明,护理人员积极性受挫。

2儿科护理防范对策

2.1重视护理细节,强化风险意识,减少护理差错

做好护理某个细节工作是体现护士工作作风、防范医疗护患纠纷的环节之一,细节工作是比责任心更细致的一层工作,也是对患儿关心照顾周到的一种体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护患沟通难度大、家长情绪波动大等特点,针对这一现状,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中注重细节,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避免工作疏漏。在儿科护理中要多与患儿及家长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护理需求,并积极提供帮助,主动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以患者满意为最高的护理目标,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完善护理服务[3]。

2.2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沟通交流中护士应态度和蔼、热情,关心、同情患儿,应用恰当的语言,注意语言上某个细节的谈话,与患儿交流的语言温柔、清晰易懂,对家长使用的语言规范礼貌,多用解释性语言,对家长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解释,同时提供微笑服务,从而融洽护患关系[4]。及时观察患儿家长的情绪变化,如开心、烦躁、抑郁等,根据情况予以安慰。当患儿家长不便应及时给予帮助,从而取得配合和认可。患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主动帮助其办理相关出院手续,并致以诚挚的祝福。

2.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拥有较好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临时应变能力等,才能够保证良好的儿科护理质量,取得良好的护理风险防范效果。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技能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的用药安全性,同时开展科学的护理教育以及管理,按照护理部要求,全部儿科注射用药均需要通过两人共同核对后正式执行用药治疗[5]。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各种先进的精密仪器,护理人员必须积极参与仪器应用专项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根据相关操作规程进行仪器操作。另外,从基础护理入手,要求每个护士对婴儿沐浴、配奶、喂奶、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测体温等基础护理操作必须熟练掌握,人人过关,然后进行专科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事实证明,只有精通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掌握新生儿专科护理技能,掌握抢救的程序、配合方法,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病情观察等,才能在繁忙的儿科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有条不紊,保障患儿安全。按照护士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对工作5年内低年资的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反复训练专业技能,根据个人特点每月考核操作、理论至少各1次,合格后方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

2.4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构建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网络,组织安全管理小组,配备适合的护理人员,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一步推进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鼓励和引导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学习和了解,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应用知识,并严格按照相关护理管理制度开展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实施护理管理风险防控。不断完善儿科护理制度,针对儿科护理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不同护理单元均需要针对一般护理常规以及临床症状护理常规、疾病护理常规等进行制定和修订等。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儿科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全面了解《护士管理办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具体内容,给予患儿及其家属充分的尊重,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各项知情告知义务[6]。选择国内外不同报刊以及杂志中报道的医疗纠纷案例等,针对案例发生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等展开全面讨论,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借鉴国内外处理纠纷案件的成功经验。

3小结

儿科患者由于年龄较小,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差,无法承受各种护理风险因素引发的不良后果,为了保证儿科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患儿及时康复,必须要加强对患儿的临床护理,主动挖掘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改善风险防范效果。笔者从重视护理细节,出发强化风险意识;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注重对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培养等方面综合开展儿科风险护理防控,及时发现儿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提高儿科临床护理效果。

作者:王姣 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张锋.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221-222.

[2]高翠林.儿科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2,19(3):198-199.

[3]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131,1133.

[4]张巧权.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2012(3):178-179.

第11篇

【关键词】 基层综合医院;患儿高峰期;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95-02

冬春季节是小儿发病的高峰期。每年的2、3、4、5月份各家医院都会出现住院患儿爆满,居高不下的状况,而我国一些基层综合医院的发展状况与患儿高峰期所需不相匹配,存在一定的护理安全隐患。笔者就其护理安全隐患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1 基层综合医院患儿高峰期护理安全隐患因素

1.1 患儿及家属方面因素

1.1.1 患儿因素 现今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即娇又宠,在静脉或肌注时,家长心疼孩子不肯用力固定孩子的身体,当孩子乱蹬时极易造成静脉穿刺失败,或者是针刺到其他部位甚至造成折针。其次,患儿高峰期本来50至60张床位最多却加床到120张.第一个静脉给药和最后一个静脉给药要有一个时间差距,很多患儿家长却总是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先用上药,不想最后一个用药,常常出现抢吊瓶、抢位置、抢护士的现象,并因此出现争吵、言辞过激等意外情况发生。给病区的医疗安全秩序造成威胁。再次,由于孩子的特殊地位,起名字基本都是电脑起名,所以在某一区域内,在某一时间段内,孩子的名字都十分相似,重名现象十分严重。这容易造成打错针、发错药发生差错事故,造成不良后果。

1.1.2 患儿家属方面因素 首先,随着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某些医疗方面在社会上产生的负面影响使患儿家属对医疗不信任感增加,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其次,患儿家属期望值过高,总是希望尽早诊断,药到病除,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否则,一切不满情绪都转嫁到护士身上,出现不遵医行为,动手打人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人为地不安全因素。

1.2 护士方面

1.2.1 法律意识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护士在工作中忽视有关安全告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举证责任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和管理,通常表现为做得多而记得少。重要的病情变化、治疗、用药后的观察没有及时记录或与医生记录不相符,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并导致在处理医疗纠纷中不能提供有力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

1.2.2 基层医院儿科疗区往往只有一个,是一个综合的儿内科,在患儿的高峰期它几乎同时收治了儿内科的所有疾病,涉及到多方面的医疗护理问题,要求从业的护理人员知识面要广,技术水平要高。但由于基层综合医院的儿科往往是低收入科室,不被院里重视,所以儿科护士离职现象十分严重。工作不了几年都纷纷设法调离儿科。而新调入或聘用过来的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很难全面掌握综合儿科的专科理论和专科技术。这又将成为护理安全隐患之一[1-2]。

1.2.3 护士超负荷工作 基层综合医院儿科护理人力资源匮乏,不能满足患儿高峰期的临床要求。调查中发现,床护比例普遍低于1:0.4.一家基层综合医院儿科住院床位59张,护士14人,休产假1人,休病假1人,而患儿最多时收治住院患儿121人。尽管院里管理者也会从其他科室调配过来支援人员,可儿科专业性极强,支援人员既不能独立完成儿科专科治疗也不能独立完成儿科专科护理,只能协助换换吊瓶,抜一抜针。所以,每年患儿高峰期儿科护理人员几乎没有休息,不能按时用餐,不能按时上下班。长时间的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精神高度紧张,应激能力下降。成为护理又一安全隐患。

1.2.4 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健康教育不到位、效果不佳 患儿高峰期由于护理工作量成倍的增加极易忽略健康教育这一面,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宣教不到位;由于儿科护理队伍的不稳定和大量的借用人员缺乏丰富的专科业务知识、社会经验,缺乏与不同年龄段患儿、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患儿家属的沟通技巧,很难达到有效正确指导患儿的饮食、、休息等注意事项。

1.3 环境因素 在患儿的高峰期,床位紧张到走廊都无处可加床的情况下,根本做不到不同病种分类、分病房安放,极易造成交叉感染[3]。

另一方面,走廊里孩子的哭闹声、家长不断的安抚声、各种玩具发出的滋滋声,这些外界的干扰会打乱护理人员正常的工作程序和思维。而且烦乱的环境又增加了护理人员的焦躁情绪,使护士不能保持平静的心情,耐心的解释、回答家长的问题,从而引起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不满,护患之间有可能发生争吵,导致纠纷的发生。

2 防范措施

2.1 医院方面

2.1.1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儿科床护比例不能少于1:0.4。如果儿科疗区同时兼收新生儿患者护理人员还应增加。

2.1.2 注重儿科护理人员的培养。医院每年应该有计划地在儿科代培护理人员,以便在患儿高峰期调配有经验、有专科知识、专科技术的护士回儿科。

2.1.3 在奖金发放政策方面倾向儿科,给予儿科护理人员更多的人文关怀。由于儿科是低收入科室,如果政策不倾斜,会使儿科护理人员的收入与付出严重不成比例,心理不平衡,导致更多的儿科护理人员“跳槽”甚至离职。

2.1.4 合理规划儿科疗区适当增加床位,尽量满足患儿床位要求,做到病房按年龄、按病种编制,加强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3]。

2.2 护理部及护士长方面

2.2.1 培训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制定可行的安全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教育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医院安全管理和职业道德等;健全和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在患儿的高峰期要经常下科室督促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做到持续改进[4]。

2.2.2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做到护士自检和护士长必检,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2.2.3 借调人员的管理 对在患儿高峰期调配来的护士,护理部及护士长要详细了解借调人员情况并根据她们对儿科专科理论、专科技术掌握情况分配工作,对危重患儿的抢救、治疗、护理及特殊的儿科专科护理,必须由本科室护士完成,借调人员不得独立值任何一个班次,以确保护理安全。

2.2.4 护理人员管理 在患儿的高峰期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护士长作为基层的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去关心体谅她们,随时了解护理人员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护士情绪低落,心情不畅时要主动和她们谈心,及时疏导,帮助她们调整好情绪,同时尽可能地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并及时调整工作量以保证她们的身心健康。

2.3 护士方面

2.3.1 护士要严格执行医院规章制度与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认真学习有关医疗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和法律责任,这是保证护理工作不出差错和自我保护的前提。

2.3.2 努力专研业务,苦练技术。儿科护士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比较系统、完整、全面的专科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做到操作准确、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

2.3.3 患儿高峰期窜床现象经常发生,对此,护士要严格查对,及时纠正床头交接。如遇重名或雷同姓名,向当班护士告知,并与下个班次严格交接,以确保用药过程中准确无误。

2.3.4 加强护患沟通交流,消除纠纷隐患。作为儿科的护理人员更要讲究沟通的技巧与方法,用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技巧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交流,满足其生理、心理、社会需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在工作中主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做到语言文明,通俗易懂。对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特别说明注意事项。对患儿家属的过激行为应换位思考,心平气和的解释、安慰、体谅。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有效的沟通可增进护患双方的理解和支持,化解矛盾,保证安全。

综上所述,基层综合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儿科建设,要针对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及医院自身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将护理安全贯穿始终。树立以人为本,以患儿为中心,全方位为患儿服务的护理理念,将安全隐患最大程度地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每年2-5月份患儿高峰期的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连芬.护理差错发生原因分析与防范[J]广西医学,2005,27(4):595-597.

[2] 张洁,张峰.医疗风险形成的原因与防范[J].医药导报,2006,25(16):110-111.

第12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临床护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目前的临床教学方式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缺乏一定的实时性,导致护理学生无法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1],而微课及情景模拟教学法作为创新的教育形式更加便于学生的学习。本文就微课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进展做一综述。

1微课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更迭,为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2]。它以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为目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记录或展示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3]。“微课”一词源于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McGrew,他在1993年首次提出了“60s课程”,以这种前所未有的极简60s课程形式讲解化学知识,催生了微课的萌芽[4]。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深化,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过程,对稳定其专业思想及提高临床操作能力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保证临床教学质量是培养合格护士的前提。有研究显示[5],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完整的操作演示,但是花费的时间长、传送给护士的信息量大、枯燥无味,学生很容易走神,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懈怠,不动脑筋思考,毫无危机感。与传统的网络课程相比,微课以其简单高效、资源容量小、教学情境生动有趣等特点,将学习者的注意力短时间内有效集中,完成知识建构[6]。微课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实际的教学目标,采用视频的形式对教师的每个知识点或教学环境的内容展示[7]。同时,微课以多种媒介作为传播途径,使学习者通过手机、电脑等即时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现已广泛应用于高校专业教学过程中[8]。微课的新颖性和生动性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教学效果较好[9]。Pereira等[10]评估了学生在线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临床技能微课视频,发现有82%的学生认为微课视频学习增加了他们的技术操作能力,并提出微课视频有助于保证高质量护理服务,确保学习者在一个接近真实的环境下,获得正确的知识和技能。李敏清等[11]提出,可将学生在科室实习的时间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并将微课用于此3个阶段的学习,分别为实习前期针对性的教学与练习:实习中期进行知识消化,突出临床实践;实习后期亲身临床实践,强化职业应用,以加强对微课视频中学习内容的巩固,强化实践能力。赵红等[12]选取在儿科实习的本科实习护士162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传统带教的基础上自制微视频,将儿科常用的护理技术录制成视频的模式展现,4周后出科考试成绩显示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且90%以上的观察组成员认为,微课教学能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实习护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学者将微课应用于骨科临床示教中,通过对60名学生分组,分别接受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发现微课组在“骨科体格检查”、“石膏”、“小夹板”及“牵引技术”及“病例讨论”等的考试成绩要优于传统组,研究结果提示微课组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13]。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但在已有的研究中,微课的优势已逐渐被临床教师所接受,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微课应与传统临床带教模式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临床教学质量。

2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模拟教学法于在20世纪50年代首创于法国,是指将生动、直观与语言描述二者相结合,创设典型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14]。它是近年来一种新的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情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情景中,有利于学生记忆与理解知识[15]。情景模拟教学法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16]。研究[17~19]表明,临床教学中,学员对情景模拟的应用满意度较高,其不仅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解决了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20]。情景模拟教学法用于临床知识培训,培训效果显著,能显著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21]。国外已有研究表明与课堂技能相比较,情景模拟是一种可以影响知识、评判性思维和自信心的教学工具。冯俊英等[22]的研究表明在产科临床护理教学中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能提高实习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实习生的学习效果。杨晶[23]在其对92名临床护理低年资护士及实习护士的研究中表明,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能提高临床学习兴趣、操作技能、处理能力以及加深理论理解等。胡琴等[24]在对68名实习护士的研究结果中显示,情景模拟带教组在临床基础护理理论常识、临床专科护理操作技术、临床教学实习环境、临床教学实习氛围、临床老师教学态度及临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带教组,这表明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护理实习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显著。张颖[25]研究指出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临床护理教学,可通过实践提升学生操作能力、护理能力,为其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3微课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单调,以师为中心,从概念到理论,全部灌输给学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灌输式教育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自主性被扼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由,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无法从学习中得到快乐与满足。这就需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与满足,并能更优的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成为专业人员。微课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蓓蕾[26]在对80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研究中,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带教方法,观察组采用微课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带教模式。出科时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的出科成绩、操作考试成绩、综合能力成绩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好评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实施微课联合情景模拟训练模式教学,能提高实习护士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可提高临床教学效果。陆世翠[27]等人的研究表明,情景模拟结合微课教学能够提高实习护士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操作技能,提高了临床学习满意度和热情,促使个人成长,提高临床教学效果,最终患者受益。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不同的方式创设场景,如角色扮演、实物演示等,激发护士的情感体验,培养护士主动工作的态度,在护士的教学培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8]。

4总结与展望

首先,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课教学模式倡导的移动学习、混合学习模式越来越多地被学生所接受。护理教育者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有利条件,将微课教学法真正运用到培养新世纪护理人员身上,让微课资源课程化、系统化、专题化,让不同学历背景、工作年资背景的护理人员、护理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适合自己技能提高、知识进步的微课内容,从而真正满足护理人员的学习需求。其次,近年来,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已成为医学院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越来越多的学校尝试在理论及实践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应用情景教育法的核心是在实验实训中心通过模拟逼真的临床情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为学生创造独立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的机会。国内外研究普通认可情景模拟是一种可以影响知识、评判性思维和自信心的教学工具,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能够化繁为简,将复杂单调的理论知识用简单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