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专业必修课

体育专业必修课

时间:2024-04-13 09:1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专业必修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专业必修课

第1篇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程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以及自身素质、学历层次、职称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改革发展的对策,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程;师资队伍;研究

作者简介:贡勇强,男,1977年4月,鹿泉市人,体育(散打),河北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074-01

在实施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程整体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重要地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无不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合理与否对一个学校来说,是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一门课程来说,是反映这门课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程整体改革的人才保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以,必须努力造就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从整体上不断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结构。师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人员的各种要素数量构成比例及相互组合的关系。它主要是由教师的业务水平、年龄、学历、职称和政治思想状况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动态结构,它是衡量教师队伍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一、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以及自身素质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的发展需要有意志教育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适应性强、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靠教师来实现,这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目前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师资队伍的现状人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原有的那套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改革发展的要求。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这是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教师队伍“专才”多“通才”少,是一种“结构性短缺”。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专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专家”和“技术专家”。

如何尽快提高排球教师的教育素质、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是摆在排球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过去,由于我们较注重技术课教学,本科毕业生就足以胜任,然而,本科毕业生在体育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在科研方面显得不足。目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趋势就是高学历化,并且严格规定新师资的补充来源主要是高学历的研究生。另外,为防止“近亲繁殖”,新师资的补充要来自不同的学校,在职进修学习也是如此。因为“近亲繁殖”式的用人方式,很容易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训练、科研中沿袭传统的模式,不利于各类院校横向信息交流和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教师多数是技术型、训练型。年轻教师专项技术较好,但知识面不够宽,科研能力不高,需要学习;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提高,需要学习;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一个知识和观念更新的任务,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因此,对教师的培养要措施得力,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既要考虑近期工作实际,又要有战略眼光,应鼓励和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逐渐扩大知识面和学术水平,培养既是运动型又是智能型的高素质教师,从而保证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程整体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学历层次

学历结构是指或不同学历(或学位)教师的比例。教师的学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发展潜力,反映出曾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知识的标准之一。一般而言,学历越高,水平起点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教学、科研和训练的发展潜力就越大。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学历化已成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志,并且,原则上规定新师资补充来源主要是研究生。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教师队伍中,本科学历占73.34%;专科学历逐步减少并将很快消失,仅占3.33%;研究生的比例只有23.33%,比例小。显然,研究生少的这个现实,已不能满足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的发展需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养体育研究生,提高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已是当务之急,应引起高度重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1、加快在职教师学历层次的培养,为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提供机会和条件,这是提高整体教师学历层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首先,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教师,应报考研究生,建立培养档案,签订培养合同;其次,改善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支持36-40周岁的教师到全国重点院校的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另外,具有副高教授以上职称,年龄在40-50周岁之间的教学人员,应到全国重点院校作国家计划内的访问学者,必须完成所规定的进修计划。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2、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基础理论和外语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历层次打下坚实的基础。3、采取各种激励机制和倾斜政策,对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和进本单位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给予各种奖励,以激发他们提高学历的积极性。

三、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教师中初、中、高各级职称的比例。它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是反映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教师队伍的职称经过多年的职称改革已趋向合理。高级职称的比例有了明显的增加,总体达到了33.33%,中级职称的教师占46.67%,初级职称的教师占20%。但我们还应看到,教授比例太小,这种实际状况已严重阻碍了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程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师资队伍建设中,要采取特殊举措和政策导向加速人才的培养。在职称评定、奖励及各种福利待遇中,要打破轮子排辈的传统观念,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教师要优先晋升职称,让他们脱颖而出,使职称结构更加合理。以适应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职体育 课程内容 改革设计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能够直接在服务、生产、管理、技术和第一线运作的高级应用型、高级技术型、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竞技类运动项目,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机械,缺乏健身类教学内容,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与学生的身心特点脱节。

为了让高职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高职体育专业技能,应该多开设能够迅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专业项目,以使学生拥有适应高强度工作所必需的身体机能和健康体魄,从而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后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体育专业迅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是:根据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特点选择和设计具有职业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使高职学生具备提升适应未来职业工作需要的能力。

一、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组合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分为下列几大类:基础体育必修课程、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程、职业相关体育选修课程。

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包括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体育态度、体育知识、体能发展、体育心理发展、运动技能,通过基础体育必修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内容选择上力求体现“身体活动”这一职业课程的基本特征。鉴于高职学生毕业后需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活动,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类别,设置与其相适应的体育必修课程。

职业相关体育选修课程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力求扩大高职学生的体育视野,提高高职学生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

笔者学院与国内大多高职院校一样,教育模式为三年制。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开设的规定,笔者学院体育课程开设内容和时间安排设计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体育必修课程,28课时,采取自由选课形式,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内容;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基础体育必修课程,32课时,自由选课形式,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内容;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程,32课时,按专业限定选课形式,职业身体训练课程内容;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修课程,32课时,自由选课形式,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二、精心设计高职体育课程职业相关必修课内容

目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开设针对职业特点实用身体训练的体育教学内容在我国高职院校还极少,现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职教育目标不一致。结合高职毕业生的未来职业特点,笔者学院对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专业特点加以整合,开设了身体运动技能课程、技能操作课程、身体体能素质训练与身体形态训练等课程,加强了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针对笔者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职业岗位要求学生身体灵活、动作准确性高和反应速度快等特点,体育课教学应多开设乒乓球、田径投掷和器械健身等。

三、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想

布卢姆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领域分为情感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认知学习领域三个方面。依据高校体育课授课内容的特色及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法,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容、锻炼内容、技能内容。依据高职体育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技能内容和认知内容是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锻炼教学内容是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构想

体育作为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教学课程,为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做出了贡献。高职院校的最终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体育教学同样如此。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数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进行竞技类的体育运动项目,课程的内容不仅简单,而且重复又机械,适应社会体育课程的健身类教学内容匮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身心特点。

为了与社会体育接轨,满足学生们的身体特点,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应该多多引进可以迅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为学生在日后参加工作需要健康的体魄去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打下好的基础,同时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了使学生增强适应能力,适应高强度工作需求的健康体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可以进行改革,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不同职业工作的特点,为其选择或者设计符合其职业性质的体育教学内容等。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可借鉴的内容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组合设计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所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基础的必修课程、针对职业进行的体育必修课程和与职业相关的体育选修课程三大类。

基础的必修课程基本涵盖以下五方面内容:体育态度、体育知识、体能发展、体育心理发展、运动技能。通过学习基础的体育必修课程,使学生在终身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方面都可以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在基础体育的必修课程选择内容上要积极体现出“活动身体、活跃身体”这一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由于中职院校毕业后的学生较多数都会参与到高强度、高节奏的工作环境中,所以在进行基础体育必修课程的教学时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与其专业相匹配的课程内容教学。

针对职业进行的体育必修课程的设计,重点突出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效运动身体的活动上。

与职业相关的体育选修课程的设计,重点应该放在可以满足学生自身进行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目的上,为提高学生的体育视野和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打下基础。

当前阶段,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为三年制教学。体育课程的开课规定一般都为:基础体育的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开设,课程的内容为运动项目竞技内容;针对职业进行的体育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一续期开设,按照各个专业的特点进行选课,主要进行职业身体素质的训练;与职业相关的体育选修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主要进行专项运动教学。

(二)推行职业必修体育课精品课程

现阶段,在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针对各职业的特点进行的实用型身体训练的体育教学课程少之又少。而且,现在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多数都和高职院校培养拥有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相差甚多。根据高职院校毕业生未来就业的职业特点和相关数据,笔者对我国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的内容特点进行综合,可对校方在体育教学方面提出开设身体运动技能课程、各项技能实际操作课程、体能素质训练以及体态训练(身体形态训练)等精品课程,对学生的体能强化具有针对性作用。例如:机电工程专业就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身体灵活、动作标准和反应速度快等,在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可进行乒乓球运动、利用器械健身和进行田径投掷运动等。

二、对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构想

某教学专家认为,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情感、动作技能和认知。根据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授课特点再联合专家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可以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认知、技能和锻炼三方面的内容。其中认知可以看作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基础,技能是要求,锻炼是辅助,通过三方面内容协调配合对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体育类的专业训练,在教各个专项课程时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在紧扣专业特点教学的同时,从基本技术、技能和理论方面探究该专业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并根据该专业的职业特点进行实践性的生产劳动身体训练和职业保健知识,讲解各种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职业病的预防措施以及高强度工作中的劳动保护措施、减轻因劳动造成疲劳的方法等有利于学生日后参与工作后的自我保护,提高学生的职业保健能力,达到与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操作和身心健康人才目标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培养途径;市场需求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提出了关于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提出:21世纪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高职高专教育将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但在高职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职体育专业的发展及学生的就业率并没有和高职事业的发展同步。近年来,随着体育类专业的急剧扩招直接导致了毕业生数量的骤增,扩招在兴旺了体育人才市场的同时,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断凸显。现如今,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现如今的高职生源主要有两个渠道,第一类生源是每年的高中毕业生,受逐年扩招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体育考生进入本科体育院校深造,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由于文化课达不到本科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而不得不进入高职学习,这些学生大多呈现体育基础差,体能表现弱,接受能力不强等不足;第二类生源是对口升入高职的学生,即(3+2模式)的学生,这些学生接受了3年的体育训练,对体育有一定的认识,但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要想把这两类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被就业市场所接纳,对高职体育教师而言,绝非易事。

一、高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是面向社会主义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使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在走出校园后,能够充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首先要明确高职体育教育的定位,包括培养模式、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模式的确定,针对高职学生的现存特点和未来走向,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体育特色的发展之路。无论是体育基础,还是体育理论的研究,高职学生和本科院校的体育生之间都存在巨大的鸿沟。在这种固有的差距下,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应提高自身的学习、体能和言语表达能力。

二、高职体育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途径

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文件的制定应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定。为使课程体系多样化,应从教学内容、教育目标、体系结构、课时比例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全面考虑,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观要切合实际

合理的人才培养观有利于更好地构建学生能力结构的基本框架。将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出路多”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多元化放在首要位置,使课程模式与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从而呈现出全新的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应科学、实用

必修课与选修课应相结合并使其比例合理化。必修课为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体育素养;选修课需体现出个性化,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合理化的选修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内容充实的合理化课程组合平台。建立相应的课程模块有利于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结合。具体划分为:体能类课程,体育健康知识课程、运动技术知识课程和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以上课程的完成主要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拓展课。在课程的安排上,对必修课采取简易化、压缩化的原则,对选修课采取灵活化、多样化的原则。拓展课主要以带学生外出实践为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上三类课程交互进行,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以后,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修课,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有从事体育教师的可能,在言语表达上应该略有提升,可以选择言语类课程来提升自我;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到社区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可以选择沟通技巧类的课程;在选修课的设立中,充分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坚持知识与素养共同提高的原则,以培养出就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体现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色并充分挖掘其潜质。

3.优势学科与区域文化市场需求要统一

在课程结构的具体设计中,可以将学科优势和地方民族、文化、经济特色有机联系,加快学科的民族体育教材建设,充实特色课程内容。比如,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可与冰雪运动相结合;又如,西北地区,高原众多,可开展高原体育项目;再如,广西地区,作为西南交通枢纽,是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旅游经济发达,其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众多,当地的体育课程可与少数民族体育相结合。这不仅突出了各地方体育特色,为体育教学添加了新的内容,而且适时培养了适应各地特色的体育传承者,使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快速地熟悉当地文化,更好地融入多元化的社会中。

4.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职业服务意识教育相融合

高职体育教育要想培养适应社会的实践型体育人才,就要建立特色专业在行业的优势并对其所涉及的行业特点有深刻的了解。要想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就要开展实践性课程,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在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中,实践教学占有较大的比例,包含教学实践、体育实践、社会实践三大块。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应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在其中渗透行业的技术、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教育,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深入了解行业需求,早日确立专业发展方向。

高职体育专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就业市场输送体育专门人才,适应社会发展。

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的过程中,高职体育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最终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桂英,刘涛.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鄂州大学学报,2011(2).

[2]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3]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

[4]陈章玉.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06(5).

第5篇

李婷婷 吉林体育学院

摘要:通过在体院篮球必修课教学中实施多元反馈教学法,结果表明学生的篮球技术考核成绩和理论知识考核成绩都取得很好效

果,篮球教学摆脱传统教法影响,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多元反馈教学方法突出教

与学和学与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该教学方法在篮球必修课中切实

可行。

关键词:多元反馈教学法;体院学生;篮球必修课;教学效果

1.前言

多元反馈教学法是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建立的

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由教师引导

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以运用知识和发展能力为目标,突出教与

学和学与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提高课堂教学

质量的一种综合教学法。提倡现代体育教学信息传递的多元性,

要求学生按照“探索——记忆——创造”进行学习活动。依据多

元反馈教学法的基本原理,结合篮球技术教学的特点,设计多元

反馈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多元反馈教学法对体院篮球

必修课教学的可行性和效果。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体院篮球必修课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专家访谈法

与篮球学科教授进行访谈,交流,获得专业信息

2.2.2 逻辑分析法

对获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院篮球必修课学生的现状

3.1.1 学生的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是比较稳重内敛,求知欲比较强。

课堂中注意力集中,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练习时比较认真,有

耐心重复同一种练习形式。课堂上纪律较好,这是其优点。但是

缺点是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比较慢,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用四个学

时就能基本掌握技术的动作方法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就可能需

要六个学时,甚至会更多,尤其是女同学。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喜欢与教师交流,社

交能力强,在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时勇于尝试更复杂更难的技术

动作,这是其优点。反之在课堂中的活泼好动,会扰乱课堂纪律,

打断教师的授课思路,练习技术动作时容易出现厌倦情绪。

3.1.2 学生的运动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通过高考入学的,入学前未经过

太多的体育训练,体育技能相对比较弱,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

一般,跑、跳、投的能力较差,在学习新的体育技能方面比较困

难。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是通过单招考试入学的,入学前经过较

为系统的体育训练,有一定的体育功底,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

较好,跑、跳、投的能力强,体育技能的学习能力比较强。

3.2 篮球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法实施可行性分析

3.2.1 学生技术动作掌握的分析

篮球技术动作是篮球必修课主要教学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篮球技术教学系统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通过

钻研教材,了解课程的任务和课程的目标,然后通过讲解、示范、

纠正错误等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还通过一些体育游戏,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一些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游戏的形

式传授给学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几个反馈通道:第一,师生反馈,通过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加工处理,然后及时的反

馈给学生,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技术练习。第二,学生之间反馈和

学生自我反馈,学生在分组练习以及课下练习时的自我反馈,或

与同学之间的相互反馈,可以使学生在做动作时,了解自己完成

动作的信息。

3.2.2 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

多元反馈教学法能形成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

其练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是否了解完成动作的质量和

结果,对其后继行为的动机有直接影响,所以学生在完成某一动

作后,教师能够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反馈和指导,学生从心理上就

会有产生被重视的感觉,就会增强其掌握动作的自信心,从而激

发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完成动作的情

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方面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

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授课氛围。这都有助于学生动

作技能的掌握。

3.2.3 达标成绩的分析

在考核持球突破技术时,完成持球突破上篮的综合技术,在

测试中要求突破时不走步违例,跑篮进球。综合性考核技术要求

较高,突破速度快,跑篮动作要连贯。在教学中实施了多元反馈

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因而学生的持球突破上篮

达标成绩较好。

3.2.3 掌握理论知识的分析

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各项运动技术的基础,是学生体能与智

能提高的关键,同时也是篮球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篮球必修

课理论内容包括,教学方法;裁判法;竞赛法等。多元反馈教学

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接受外界的反馈信息和自我反馈

的信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更有助于加深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多种反馈通道的存在,增加

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4.结论

4.1 多元反馈教学法在体院篮球必修课教学中,可以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大部分学

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动机能的提高。

4.2 多元反馈教学法,通过形成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

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情况,并通过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控过程。对教

学效果有促进作用。

4.3 通过多元反馈教学法控制系统作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

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 要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推动着我国对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由于目前许多家庭教育的培养更多的注重孩子的升学率及就业率,使得许多大学生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却忽视了体育锻炼及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由于缺乏运动造成了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较差,体育课程达标率也不是十分理想。为此,鉴于我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趋势,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在凸显体育这一国民根本教育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之处,使得大学体育教育无法真正体现体育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因此,本文透过对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的特点及问题解析,提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改革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 大学 体育教学 课程设置

高校教育最为重要的出发点是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大学体育教学更是以德智体为出发点来进行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适应素质的教学和引导,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保持身心健康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重要基础,为此,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大学自身情况,拟定促进学生身体及心理发展的课程计划,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推进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新课标的重要指导意义

新课标是在体育课程原有的教学体系基础上进行的丰富和完善,并且根据目标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新课标不但从教学目标上更加清晰,同时也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明确。具体反映在教学层面,新课标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对于教学内容并没有进行限制性的要求,给予了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教学方法和特点的空间,在强调高校体育教学重点的同时,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教师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深刻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

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教学课程多重视课程任务的完成及学生技能的培养,却在一定层面上忽视了体育的人文精神,大学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应充分掌握的人体科学类、体育社会科学类、体育方法类等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总体上对体育课程,尤其是体育理论教学缺乏一定的热情。

二是高校开设体育课程尽管是以新课标为基本出发点,但是往往根据学校自身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及硬件基础进行调整,实践与目标存在一定差异。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的重视程度较高,一般是根据高校自身优势进行设定,但是对于体育选修课,有的学校有但实践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而有的学校并未开设体育选修科目。

三、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不但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凸显大学教学特点,促进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体设置思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课程设置不但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还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激发

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有别于中小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掌握最基础的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还要突出体育精神的倡导以及体育技能的个性化培养,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不能再单纯沿用中小学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基础技能教学培养的基础上,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突出学生的特点,通过体育课程的科学设置及教学方法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社会竞争意识,体育竞技品德等多层次的教学培育。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在强化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不但能够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深刻了解体育运动的精髓,更能通过体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获得精神层面的压力释放,缓解学习压力,同时培养个人的一技之长,让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上,更多的获得体育运动的正能量传导,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情,从而有效而自主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既掌握了课程要领,又能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及体育精神的培养,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充分结合教学实践的要求和目标,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促进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应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的基础科目展开实践,而选修课可以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及提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展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大学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趋于市场化和多样化,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应建立在新课标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运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体育教学,以此满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课程的实际需要。必修课的设置应更加注重学生体育技能全面性和综合性的培养,而选修课应更加侧重单个技能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的体育课程需求提供不同的课程组合,满足不同潜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完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构建大学体育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大学体育教学的水平,促进大学体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仅保障了大学教学任务的完成,更能起到增强学生体质与精神活力的作用。因此,培养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仍然是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基准点,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推进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崔东霞,高慧娟,杜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第7篇

首先来介绍一下浙江大学的选课方式。

浙大实行的是大类平台培养方式,不同的专业隶属于不同的大类。从大一开始,你就要在大类课程(如微积分、微观经济学等)、通识类课程(如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等)以及体育类课程中自主选课。大二进行专业分流以后,选课范围又多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

大类课程和专业必修课是学校指定的必修课,而通识类课程、体育类课程则属于公选课,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选修课介于必修课和公选课之间,学校会根据专业的不同,要求你至少选修某一领域中的几门课程。为了防止选修的课程过少,学校给每类课程都规定了学分下限,学生只有修到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选课的原则很简单――根据学校的要求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至于上课时间,你可以自由选择。比如,这学期你没选必修课《公共关系》,在下学期补上也无妨。若是你神经足够坚韧,那么整个学期全部修习相对枯燥乏味的必修课也没有问题。

在学校的选课网站上,你可以找到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列表。选课在每个学期末进行,但大一新生只能在第一学期开学后选课。

第一步:网罗信息

大一军训快结束的时候,传来了选课网站即将开放的消息。大四的“老人们”正忙着找工作,整天神龙见首不见尾;大三的“半老人们”只剩下数量有限的选课任务,心不在焉;大二的学长学姐们早在上学期末就选好了课。放眼望去,如临大敌的就是我们这些大一菜鸟们。

如何抓住先机呢?送你三个关键词:学长学姐、校园BBS、《选课指南》。

我们寝室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资源就是学长学姐们。作为第一批带领我们参观校园感受大学的人,他们能提供最多的经验和忠告。不同大类的选课要求、大一选课的必备常识、选课顺序……做一个虚心的“包打听”,绝对受益匪浅。在咨询过程中,我和很多学长学姐成了好朋友。大一选课时接听了我最多求助电话的A学长,后来还把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课本转送给了我。

校园BBS里活跃着无数热心的学长学姐。除了自己发帖求助,搜索查看“前人”的求助帖、整理帖也是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最后就是《选课指南》了,在研究选课方案时,这本“官方出版物”能提供不少权威参考资料。

第二步:制订计划

选课既是门大学问,也是个技术活,要选好课,智力、耐力、眼力、社交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大学选课有个共同特色,那就是对“口碑课”和热门老师的追捧。比如在浙大,一谈到微积分这门课,同学们就必然提及苏德矿老师。口口相传的名师轶事、授课教室爆满的传说都让苏老师的微积分课备受追捧,几百个学生争抢一门“口碑课”数十个名额的情况并不罕见。也正因为如此,“口碑课”有着相当高的落选率。

现在,就以我们寝室四人为例,说说我们是如何制订选课计划的吧。

一床小B,爱吃爱睡不爱动。她懒得问学长学姐,更乐意抓住寝室这个小八卦圈。选什么课不选什么课,小B一般直接根据我们的讨论拿主意。由于小B不清楚授课老师的风格、特点以及往届学生的评价,所以尽管大一的时候她的课排得最满,学分也最多,但有特色的课比较少。

三床妞妞,外向活泼,用一句黑话来形容就是“路子很野”。她认识的学长学姐数不胜数,但由于不同专业方向的学长学姐们的建议各具专业色彩,所以妞妞咨询了一通以后往往乱了头绪,变得更纠结了。大一选课时,妞妞选择的都是那些口碑老师,每门课都要和几百人争几十个上课名额,结果可想而知。

四床阿羽,目光长远。她对学长学姐们的建议听一半留一半,主要还是跟着自己的规划走。所以大一时阿羽选的课总学分比较高,口碑课也少,但常有超乎我们想象的奇异课程,“法国现当代女权主义及民主思潮”这类又长又绕口的课名常常出现在她的课表中。

我呢,又怕麻烦又喜欢口碑课,虽然和妞妞一样都选了热门课,但选完课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能像妞妞那样根据报名人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结果下场比妞妞还惨――第一轮选择除了一门体育课,全都被踢了。我以自己“血淋淋”的经验奉劝大家: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从第二个学期开始,我吸取教训,先找到这学期的必修课,并在心中将这些课程进行分类。如果是重要课程,就综合学长学姐的意见、校园BBS的信息乃至小道消息,针对同一门课程,选出一批授课风格适合我的老师作为备选,这样既能保证选中的概率较大,又能选到适合自己的老师。对其他课程,只要授课时间合适,就直接“打钩”。另外,我见缝插针地安排了通识课,还挑选了一些热门课碰碰运气。这样一来,我选上的课程普遍质量很高。

第三步:灵活应战

选课终于开始了。

浙大的选课分为五轮,前三轮为正常选课期,后两轮为补选期。每轮结束后,系统都会将剩余名额重新贴出来,供同学们再次选择。

“选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所谓战役,就意味着突况。当你打开网站时,可能会发现种种问题:当代中日关系这学期不开课?W老师不教社会心理学了?食品安全导论和商务礼仪的上课时间有冲突?……不要紧,反正有前三轮选课期供你慢慢挑选,你可以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数目,灵活调整计划。我的建议是,选必修课时,要尽量保证能选上,如果你仰慕名师风采,不妨以后抽空去旁听。

开选了!小B磨磨蹭蹭的,阿羽立马就选完了,我和妞妞则抱着收集来的信息激烈讨论,卡着第一轮结束的点儿交上了最终选择。

尽管最终公布的结果和我们预料的相差不大,但我和妞妞一致同意,熬到最后关头,根据那时的选课人数对选课计划进行临时调整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步:查漏补缺

前三轮选课结束后,就是补选阶段了。可能你的线性代数课被踢了,大学英语课也落选了,现在要做的就是查漏补缺。在脑海中把本学期周一到周五的课程如电影般放映一遍,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尽管选课的过程让人纠结,但选课结束以后,你就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新课表。背上书包,你将正式开始精彩的大学生活。

不同的选课,相同的精彩

北京大学:北大和浙大一样,也实行大类平台培养计划。北大的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公选课以及全校必修课。北大的通选课相当于浙大的大类课程,不同的大类有各自的必修课程。每门通选课都有一个固定的选课教室,学生想选什么课程,可以在指定时间到固定教室听任课老师讲解并和老师进行交流,然后填写选课单。如果报名的学生超过计划数,老师会当场或在一周内决定听课学生的名单。选上的同学在网上退课后,其余同学才能补选。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

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

四、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职业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0—0084—04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译作通才教育、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等,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rkard)首次将其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专识教育)提出来的,李曼丽采用“理想类型”法对其进行了归纳,“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胜任力”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在其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 etency Rather Than for Intelli— gence)中提出,胜任力是“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社会角色、某领域知识,等等”[2]。胜任力有三个特征:具体工作岗位中与工作绩效关系密切、存在可描述的具体工作情景、能够区分出高绩效者与普通绩效者[3]。通常人们所接受的“胜任力”定义是指绩效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包括个人外在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又包括内在的动机、自我概念、态度、价值取向等隐性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修养。

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决定其必须进行通识教育,而“职业性”则要求其紧紧围绕“就业”、“职业”,以及将来职业晋升必须具备的“职业胜任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通识教育与学生职业胜任力之间的关系,并对更好地围绕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开展通识教育提出建议。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

实施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为更好地了解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概况,笔者对常州市6所高职院校(其中国家示范(骨干)2所、省级示范校3所、民办校1所)的通识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通识教育实施有保障,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无论是国家示范(骨干)还是省级示范、公办或民办高职,都实施了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规定了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实施途径、教学时数和学分。以某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其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技术基础课、岗位技术课、素质拓展课和实训实习课五大类,通识教育主要通过公共必修课和素质拓展课实施,公共必修课为720课时,占总学时的26%;素质拓展课为252课时,占总学时的9%。通识教育类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达35%以上。

但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系统研究与规划。首先,公共必修课程设置重政治素质、理论基础及基本技能的培养,轻人文素质培育。公共必修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高等数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其次,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通专”结合不紧密。虽然开设的通识课程门类齐全,数量众多,但并未从学生成长与成才的角度系统地设计,而仅限于人文类课程与科学类课程的简单相加,未能将两种课程很好地融合,体现不出通识教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二)重必修课程建设,轻选修课程管理

高职院校一般设立专门机构,如基础科学部、社会科学部负责公共必修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并且各级教育部门还会针对公共必修课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与评估,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检查、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与评估、就业指导工作检查等。学校对公共必修课的课程管理要求等同于专业课程,在公共必修课中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科研中实施倾斜政策,这些举措保障和促进了公共必修课程建设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相对于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则较为薄弱。一是公共选修课的申报过于宽松,课程设置比较随意。通常做法是向教务处等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材料(课程名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料)即可,对申报人资格和课程内容等实质审查则流于形式。二是过程管理不足,大部分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主要是检查课程申报材料与课程结束材料(教案与课程成绩),对实施过程则缺少相应的跟进措施。三是课程质量评估缺失,往往仅凭任课教师一家之言,没有建立相应的课程激励与淘汰机制。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改革创新不足

当前高职教育的师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就通识教育而言,其教师的总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由于学校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在师资培训、知识更新、荣誉奖励等方面更多倾向于专业教师,造成通识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不能与时俱进。通识教育育人作用的潜在性、长期性等特点,造成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短期内很难通过量化标准获得认可,可视化程度不高,加之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建立通识教育改革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导致许多从事通识教育的专职教师产生失落感,缺少工作积极性。同时,教改的不足也限制了专业教育中通识教育资源的开发挖掘与横向联系。

二、通识教育与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关系

第10篇

关键词 延边大学 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12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Yanbian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the specia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raining. Research shows that two professional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 hours and credit arrangements, in the training target and other courses showed a similar large, also found that there is a separation of training target and arrange specific courses in teaching phenomenon.

Keywords Yanbian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etting

0 前言

延大学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就有1958年成立的体育教育和1998年增设的国家教育部单招考试的运动训练专业。本文从两个专业培养方案入手,在充分了解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比较两个专业培养目标、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的学时、学分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学分比例、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课的学时、学分比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体育学院专业课程设置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以满足现今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延边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问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2.1.1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比较

延边大学体育学院培养目标,一方面是培养两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还要涉及到其他方面的技能,以便拓宽就业空间,增加更多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前提对两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有不同点,体育教育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校体育管理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工作能力;运动训练专业则侧重培养学生的竞技体育训练、裁判和体育行政管理的能力,见表1。

2.1.2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结构

从培养方案不难看出,两个专业的课程结构相同。具体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和教学实践环节四个层次,通识教育课程下又分为必修与选修,学科基础课程下只设有必修课程,专业课下设有必修与选修课,而选修下进一步分为主项提高、副项提高与任选课, 最后是教学实践环节。

2.1.3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通识课与专业课比较

通识课通常称为公共课,它是学校为培养学生的通融识见和博雅精神而开设的课程。专业课则是学校为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人才而设立的课程。如表2所示,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通识教育课学时、学分相同,但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课和总学时明显多于体育教育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大大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总学时范围。

2.1.4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比较

两个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中理论课与技术课在课程设置门数和学时较均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在学时、学分上都略多于运动训练专业外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差别,在课程设置上也表现出雷同现象,见表3。

2.1.5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专业的必修与专业选修课比较

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是各个学校结合本校的特点和特色以及社会需要,使学生为了在一两个专项上的特长所安排的运动训练专业的重要课程”;①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安排4学期;运动训练专业安排6学期,见表4。很显然,学院非常重视主项提高课,把其作为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在完成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只注重技术教学,轻教学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传输,科研能力、专项理论的重视不足;运动训练专业注重的是专项技术技能教学,裁判法、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指导能力的培养、竞赛组织以及相关理论原理的理论教学不足, 甚至不少专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安排理论教学。两个专业忽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与培养目标相互脱节。

在调查中发现,两个专业在副项提高课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根据教师和实际情况采取必选方式,且学生选择的范围小。许多课程虽然在课程设置中显示,但因场地不足、未配备相应任课教师等原因而无法进行教学,进而导致学生缺乏选课自,使学生无法完全更好地掌握除专项技能之外的另外一门技能。

2.1.6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理论课与技术课比较

在两个专业的理论课与技术课学时比较中发现,技术课比重均多于理论课,尤其运动训练专业更为明显,见表5。这与“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重视术科、轻视学科,忽视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几经改革仍未跳出传统体育课程结构的陈旧框架”②有关。由表6所可知,发达国家学科课程占的比例多于技术课程,尤其是日本、加拿大两个国家。就运动训练专业来说,技术课比例明显多于体育教育专业,其主要原因在于运动训练专业专项选修显著多于体育教育有关。周明等认为“学科与术科的比例调整为5.5/4.5”,③“学、术科设置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确定其比例,并逐步提高学科的比例”。④显然,我们将面临调整两个专业理课与技术课的比例问题,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2.1.7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较

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门数、时间、学分上都是相同的,即各7门、26周和8学分。但在访问调查中发现,在教育实习上的安排和管理上由于主客观原因把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整个实习过程缺少监管,实习环节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体育教育专业突出的是培养具有能在中等学校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训练、竞赛工作、指导民族体育项目方面的人才,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则是具有能胜任竞技体育的训练、裁判、体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2)两个专业通识课学时学分相同,运动训练专业学时多于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教学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基本相同。

(3)运动训练专业主项提高课学期和时数安排明显多于体育教育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术教学,轻教学训练技能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培养目标相互脱节的现象。

(4)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两个专业技术课比重均多于理论课,尤其运动训练专业更为明显,技术课比重超过国内相关专业水平,这与专项选修有关。

3.2 建议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理论课与技术课教学比例,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注重教学实践环节,严格管理,使学生的教学、训练指导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另外,在主项提高课程的实际教学安排上,注重竞赛组织、裁判法、场地画法、教学指导、科研方法、训练计划等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 郭仁红.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研究[J]科教导刊,2013(3).

② 张桂兰.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学科与技术学科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3:10.

③ 周明,陈敏.对我国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81-83.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教师

高校体教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中学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晋中学院四所有代表性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抽取山西省各地区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相关文献资料及课题所需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对本课题做进一步的了解,获得已有的一些调查结果,以作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设置高校问卷190份,中学问卷180份,分别对四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利用应届毕业生实习的机会以及在同学的帮助下在所实习的中学发放问卷调查表。高校问卷回收182份,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93.7%;中学问卷回收158份有效回收率87.9%%,达到了问卷的预期值。

1.2.3 调查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山西省四所有代表性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专访,在采用此方法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制订访谈提纲,访谈时根据提纲列出的问题和访谈对象进行谈话,来寻求他们的个人意见和建议及对目前状况的看法,之后,研究分析逐一记录的访谈结果。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得出调查数据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体育课开展现状分析

2.1.1 中学体育课开设的课程内容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山西省学校体育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本文对山西省中学体育开设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查。

表1是对中学生体育课程开设内容学习现状调查的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学在通过对篮球、足球、乒乓球、毽球、健美操这几类体育课程项目上得比较,发现各中学在开设这些基础体育课程上不存在差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上分别为12所、12所、7所、9所、10所,说明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等项目是中学开展普及的体育课程,而开展的比较普遍得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学体育教师已经养成一种教学惯性,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等球类一直都是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开展项目,对这些基础性项目有着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可能是中学体育教师由于专业知识水平有限,觉得这些基础性项目专业知识扎实,教授起来好上手,项目容易开展。

中学时期是学生形成个人人格、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开展健康课程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表2在对中学体育课对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中表明,目前所有的中学体育课程都开设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统计发现有关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最多的内容是“运动常识”70.3%,其次是“自我保健”53.3%,“运动损伤”46.7%,这说明各中学体育教师教授更多的是关于运动与保健方面的知识,这可能是为了防止学生受伤,提高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健康能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内容,开设重视教给学生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2.1.2 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表3在对中学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的调查中发现,在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中,男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前四个项目是:篮球是52.1%,足球是43.2%,排球是39.9%,毽球是48.1%;女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前四个项目:健美操是55.9%,“舞蹈是48.2%,排球是40.2%,毽球是53.4%,从以上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学男、生在最喜欢得体育项目上存在差异,并且差异显著,分析原因可能是中学阶段阶段,男女生的身体和心理进入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性别差别也影响到他们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在体育课上,男生喜欢群体性、活动性、挑战性、充满竞争的体育项目,能够展现自己、表现自我,满足自己的求胜心理,而对于武术、舞蹈这类项目可能是由于固定的动作套路,枯燥单调,没有竞争性,所以绝大部分男生都不喜欢;有的女生不愿在男生面前大胆地做出自己的动作。而对于女生来说,中学女生在心理方面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她们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在体育课上表现为情感内倾、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锻炼积极性不高等;在生理方面,此时期中学女生身体形态发展已不断完善,追求好的身材以及一些柔美性的东西,带有音乐节奏感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舞蹈这类项目,运动量小、具有气质,正合适中学时期的女生。因此高校体教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中学生在生理、情感倾向和项目选择上的差异而实施的个性化教育,从而科学的合理的安排高校体教专业的课程。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2.2.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展的项目调查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必修课中不喜欢的项目是田径、体操,而在选修课中最喜欢的课程是体育舞蹈、毽球,从以上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体育项目上,分析原因可能是田径课枯燥乏味,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而对于舞蹈、毽球来说,它们是带有音乐节奏感和趣味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当前,高校体教专业在课程设置结构上,必修课较多,选修课较少,且选修课相对集中于几个门类的课程,休闲时尚类课程罕见。而必修课程设置又较多,师生之间自我选择的余地小,不利于体教专业学生积极性性的发挥,而且势必造成“想学的学不了,不想学的应着头皮也要学”的怪圈。

2.2.2 对高校体教专业术课教师的调查分析

表5显示,部分高校体教专业术课教师都认识到目前体教专业开展的课程对学生的技术水平提高有一定局限性,这样学生在实习阶段很难去胜任中学体育教师。原因是多方面的,访谈调查中受访对象一致认为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原因:第一,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使用的一些教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落后,脱离体育教育实际,没能反应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能适应当代高校体育教育内容改革的需要。第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项目设置陈旧,课程项目设置大多采用传统的项目,没能把新兴的体育项目引入教学中。第三,选修课随意性大,偏离培养目标,课程设立没有根据学生未来工作需要。选修课中,专业理论课程多,术科教学、应用性课程少。针对影响高校体教专业存在着这些问题,有的体教专业术科老师也感到很无奈,体教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专业,学生技术水平就上不去。

2.2.3 对应届毕业生实习状况的调查

从表6的的对比分析中发现,高校体教专业必修课所开设的课程中有部分项目如田径、体操、武术等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同时也是中学不经常开设的体育项目;选修课中有高校学生感兴趣的想学的,却是学校安排课时最少的如体育舞蹈、毽球等,而且这些项目是中学生体育课常开展的、学生喜欢项目。田径在高校是必修课,可在中学基本上不开展,但是“田径是体育之母”,在高校不能不开设,但可以将其课时缩短,有针对『生的延长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的课时。

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实习期的实践教学中发现中学生对体育舞蹈、毽球、健美操、球类等项目认识程度高于其他运动技术。这些适应中学的体育项目可以增强中学生体质,另外可以锻炼协调性,提高反应能力,这符合中学生锻炼的需求。而目前现行的课程中,有大部分中学都还没有开展,相反中学开展普遍的一些项目,高校体教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学到学好,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当前高校体教专业面对的问题是课程设置的适用性较低,不能适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

第12篇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排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排球运动的喜爱也随之剧增。在学校中,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不断的推行,软式排球也成为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基本上都实施了学分制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为学生能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选修一部分课程进行主动学习、锻炼提供了自由空间,也为教师能更好地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发挥自身专长提供了时空条件,软式排球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热门和课余活动受欢迎的健身与娱乐方式之一。

民办高校体育

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基础薄弱,在普通高校中属于特殊的群体。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特色和品牌的建设有利,对于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开设好体育项目,建设有创新意识的师资团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动认知教育,选择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从体育课余训练、体育课程设置两个方面对民办高校打造特色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进行论证,无论是运动队队员,还是体育课学生,民办高校都有其特点,课余训练应解决好运动队三个突出问题,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坚持大学体育目标与学生、社会体育需求指向相结合的方针,并切合自身特点,切合本校实际出发,搞好民办高校特色体育工作。

软式排球

软式排球的定义。软式排球是一种手感柔软又有一定弹性,使用中无伤害,能够用于练习和比赛的排球,它适用于从青少年到中老年各年龄层次的人进行娱乐健身和竞技比赛。软式排球运动是指用软排球有组织的进行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它包括各种竞技活动,如家庭制、三人制、四人制、六人制、混合制等多种形式的比赛,包括青少年学习硬式排球知识的各种技术动作的基础练习,还包括大众娱乐、游戏、健身等内容。总之,它是融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

软式排球的特点。软式排球由柔软的橡胶制成,球的重量在210g左右,周长66cm,在活动时,可采用排球技术和多样化击球动作,它由“软排游戏”和“软排竞赛”两大类组成。其特点有三:因其球体柔软、重量轻、气压小,所以不会挫伤手指,有安全感:击出的球飞行速度较皮制排球慢,因此不易落地,玩起来趣味性强:软式排球规则以及场地都比较简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开展软式排球运动不受年龄、性别、体质和技能的约束,人人都可以参与,既可丰富健身的方法,又可扩大排球项目的体育人口。

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特点的对比。软式排球比硬式排球在群体活动中有更大的可接受性和娱乐性。软式排球由于球体大、重量轻,故飞行速度慢,比赛中来回球的次数多、中断少、练习密度大,容易被初学者掌握。有娱乐性、观赏性强的特点。软式排球较硬式排球有操作技术的难易程度低和掌握程度高的特点。软式排球较硬式排球容易掌握,具体表现在初学容易,初步触球就有较多的传垫球次数,一经学习,掌握程度明显加快,参与比赛来回球增多,这一点为软式排球在群体活动中的推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习软式排球对掌握硬式排球无负面影响,两者技术有较好的兼容性。两者虽球体不同,但大部分技术大致相同,软式排球对硬式排球技术掌握无负作用。可通过软式排球运动来激发培养女生对排球的学习兴趣,再进一步学习硬式排球,从而克服硬式排球对初学者不利影响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软式排球适用于初学者,专业排球都运用硬式排球,因为它速度更快,技术要求也更高,更有观赏性。

选修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