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建筑工程技术

学习建筑工程技术

时间:2024-04-19 10:1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建筑工程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习建筑工程技术

第1篇

随着建筑市场用人岗位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仅仅掌握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成为其职场成功的重要保证。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在校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一直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革方向。针对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需要不断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及其能力要求

经过走访建筑行业企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明确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资料员等,各岗位的主要能力要求见表1。

2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个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多个专业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即“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具体的能力培养方案见表2。

3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设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时,我院根据“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的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核心,符合建筑施工岗位需求,构建出了一套以知识、技能、素质为标准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1)公共基础课。不论什么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我专业拟为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概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军事理论、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打下基础。同时,在新生入学时要组织他们进行军训,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2)职业基础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了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接下来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有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建筑CAD等,其中建筑工程测量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授课的。(3)职业技能课。我专业的拟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施工技术能力,所开设的课程有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真正了解了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4)实践环节课。光有理论知识的充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我专业开设的实践课有认识实习、工程施工图识读、建筑施工基本技能训练、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CAD技能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建筑计量与计价实训、顶岗施工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环节。这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可以简单地模拟实际的工作情况,为他们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5)职业选修课。建筑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很多的,为了进一步充实学生,我专业开设了很多职业选修课程,方便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有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检验与检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

4我院人才培养的成效

随着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开发和调整,以“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为原则,改革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就业适应性得到很大改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受到了企业的普遍好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不断提高。近三年,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2014年根据麦可思第三方评价,专业对口率为70%,高于同专业全国平均水平。

作者:吴华君 刘俊琴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是一个技术结合艺术的课程,对我们的学生不仅仅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需求,而且在艺术修养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状态是他们对此专业课程的理解仅仅限于理论和字面上,有些不够认真的同学甚至是一片空白。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依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教学规律和学生对此课程的认知特性来系统的设置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块。本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块内容由认知教学模块,技能形成与提高的教学模块以及技能综合训练的教学模块这三大模块组成。

认知教学模块主要是针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感性认识,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入学的第一学期,通过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导学,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专家讲座,相关企业的参观,以及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现场的参观等许多方式来实现。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形式得到多种多样的的认知和实践, 了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本课程的基本具体情况,同时明确专业岗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 最终达到加强专业意识的目的。

技能形成与提高的教学模块是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最主要的环节,进行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得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基本的技能的操作重点和要领,从而理解和掌握所学习专业基本能力。我们根据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口,能运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具体岗位,诸如:设计师助理,绘图员,建造师助理等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来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有关的课程支撑。在这一模块中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专业技术训练阶段,第二部分为项目导向的工作任务加上专业技术运用实践阶段。下面是各个岗位的行动领域及针对岗位设置的教学体系和学习领域内容:

①绘图员:行动领域一般是计算机辅助操作;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现场房屋测量、平面原始框架以及平面布置图的绘制、三维框架立体结构造型的绘制、三维空间造型效果表现、地面铺设图、施工立面天面剖面造型图、以及施工结构大样图);所对应的学习领域有(建筑施工制图、CAD、三维软件造型、平面设计软件应用、职业能力拓展、专业实践)。

②设计师助理:行动领域一般是计算机辅助操作及设计构想;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平面布置规划图、施工造型图、三维空间效果表现图、平面功能组织规划、平面造型元素的构思设计、材料的运用及施工工艺、方案陈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有(装饰材料与装饰构造、室内空间设计、水电路照明设计、职业能力拓展、住宅建筑装饰、公管性建筑装饰、专业实践、建筑装饰简史与赏析)。

③建造师助理:行动领域一般是施工技术及管理;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材料特性与构造、水电路施工规范、立面造型施工规范、天面造型施工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及组织、工程预算制作);所对应的学习领域有(装饰材料与装饰构造、建筑装饰工程制图、装饰工程概预算、水电路照明系统设计、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规范、专业实践)。

技能综合模块在实践教学中是核心的内容,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顶岗实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校外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训,由企业中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在面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以达到训练专业综合实践技能的目的。上述的三个大模块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其中技能形成与提高的教学模块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模块可以互相渗透、补充,尤其是针对专业素质相对较强的学生。

然而我们在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下述是初步形成的特点:

(1)在课堂中进行真实的项目任务

我们为了改善学生的培养状况,拉近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距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中,我们都是鼓励把项目带入课堂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中使用真实案例。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参与的是真实存在的项目,他们才能够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也才能进行针对性的了解具体的技术和工艺的条件来进行设计和,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能够被商家采用和具体实施。不仅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而且还积累了一定的行业经验。

(2)实践教学中设立企业化的工作室

在学校内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室,依据行业内的企业管理和最新的技术标准,能够与市场的前沿对接,同时建立工作室的“企业文化”,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类似的工作室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这些工作室原则上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再让学生自己建立、企业及商家进行支持的形式来发展。让学生在工作室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角色。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专业竞赛的形式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能力特别重要。通过他们参加实践中的专业竞赛给他们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善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创造的思维,这是是实践教学的补充。有专门的教师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引入专业竞赛的环节,从而能够推动实践教学更好的开展。最近,我们的教学团队在各地的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竞赛中有着良好的表现。

(4)实践教学结合岗位技能培训

以工作中具体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毕业时推行双证书制度即毕业证书与专业技能证书。经过最近几年的建设和开发,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建立了很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关的培训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的进行社会专业技能培训和考试。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实施的前提,我们将会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断的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推动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不断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3篇

一、职业专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当今高职教育的主流思想。职业能力评价作为职业教育过程的终结点,也是职业教育过程的出发点。本文基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通过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进行,分析出12项综合能力,进而深入到专项能力,细化到单项能力。通过层层能力分析,提出了能力标准的外延与内涵,明确了其范围和深度。并通过项目构建,把能力评价溶入项目教学的实施,设计出能力评价手册,把终结性的考核转变成过程性考核。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具体来说,评价体系研究的过程如下:岗位群——专业综合能力——专业专项能力——单项能力(能力要素)——项目构建——评价手册——实践——修正。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对建筑行业长期的调研及历届本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统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指导委员会长期以来的交流研讨总结,全国多家建设类示范高职院校的参与研究,总结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建筑行业主要的岗位有: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质检员等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将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归纳为以下12项专业综合能力,分别是: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工种操作能力等。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根据企业调研的专业能力分析及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2项专业综合能力进一步分解为59项专项能力,各专项能力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单项能力。同时,根据重要性设定了专业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确定体系中各项能力的权重,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邀请建筑企业的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商讨确定。

下面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能力中第2项综合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为例,来说明其具体评价指标内容:

1.任何构件的验算及设计都离不开受力分析,即计算模型(计算简图)的建立及受力分析计算;

2.在确定构件计算简图的时候,必须搞清楚不同的建筑结构各建筑构件的具体受力情况;

3.掌握对基本构件验算及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所以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具有认知和处理能力。

综合以上的各项要求,最后将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分解为五个专项能力。该项专业综合能力的具体指标设计内容如表1所示: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单项能力的评价

评价指标分解到了最基本的单项能力评价,它是包含了能力考核项目、考核场所、考核时间、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评价记录结果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评价文件。设计的考核项目(工作任务)必须能够体现能力目标要求,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考核场所的设置可以结合考核的具体内容和可操作性,设置在教室、实训场地或工程现场。评价方法应考虑到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能够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起促进作用,并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评价标准应能体现能力目标对学生能力掌握的具体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下面以确定结构受力简图的能力为例,说明具体的评价体系。

(1)能力目标:能够对常见结构及梁、板、柱构件进行分辨,能够确定计算尺寸,确定约束类型,对荷载进行简化,绘制出结构与构件受力图。

(2)考核项目(工作任务):1.根据结构施工图或工程实例确定结构构件计算简图;2.根据结构施工图或工程实例确定结构计算简图;3.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绘制出受力图。

(3)考核场所:校内教室或工程现场。

(4)考核时间:90分钟。

(5)评价方法: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对象,

采用看结构施工图确定结构构件与结构的计算简图,或者看工程实例,对结构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绘制受力图;或采用试题方式,以百分制分数对学生个体单独评价。

(6)评价标准及评价记录表(见表2)

四、评价体系运用实践

在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部分班级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项目教学的形式。在课堂教学开始,先给学生布置本次课的任务,分好小组,并将评价标准也发到学生手上,然后边教学边考核。考核成绩中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有学生自我的评价,最后根据不同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分。学生对于这种教学形式,认为它不仅可以明确学习目标,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间的学习交流,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高职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意义重大,但由于国内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处于起步和探究阶段,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目前由于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存在较大差异,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还不均衡,所以某一地区构建出的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对于其它地区只能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还应按照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构建出适合本地区的专业能力评价体系;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依靠专业的建筑工程技术和不断发展进步的专业技术手段,才能为这一行业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下面本文对建筑工程技术的主要特点进行相关论述,并借此展望一下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

1 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1.1 覆盖面广泛

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土建、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四个方面。每个部分又都包含若干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对这一系列技术的掌握,在初学阶段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学校开设的相关主干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设备、土木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广联达、建筑CAD 资料员专业管理实务等等。专业的技术人员除了需要熟练掌握这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对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一些边缘学科有所了解,例如建筑材料学、经济管理学等等,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的总体设计所需的所有技术有所掌握,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的进行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际运作中还需要使用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以便对于所做的设计、施工过程的具体情况有所掌握,根据实际来作出相应调整和规划,使建筑施工过程能够更加合理和完善。

1.2 专业性较强

建筑工程技术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手段,所有的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培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在实践练习时能够对所需的具体技术做出专业、准确的判断。建筑工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这些都不是外行人员可以轻易操作的。建筑工程技术由于涵盖领域非常广泛,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由基础到高端逐步掌握各种工程技术,从而实现自身工作能力的完善和提高。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所需要的从业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基础知识,以达到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标准要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整体水平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所需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也越来越趋向于复合型人才,即除了拥有本专业所需的各种技术水平并能够解决专业性的技术问题外,还要能够应对各种技术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其他难题。

1.3 知识型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这一行业的职业标准应该归纳为知识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接受高等专业教育,并获得相关专业的从业技能证书,才能有资格在这一行业工作。对这一行业所需技术的掌握,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才能深刻理解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涵,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国际领先的技术手段,工作人员更应该能够准确理解各种外语文献或说明书中所提到的各种操作技巧,以实现参考借鉴的目的。

随着现代沟通手段不断发展,远程通信也逐渐进入建筑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对于计算机知识也应该有所掌握,以实现建筑工程技术的现代化操作,从而使工作能够高效、快捷的完成。

1.4 更新速度较快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技术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和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联系不断紧密,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不断的吸收到先进国家的高端技术手段,并引进了许多非常先进的设备、仪器,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发展速度大大提高,技术更新换代也有了质的飞跃。随着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的不断优化,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会更加显著。

2 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

首先,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会使这一专业的教学成果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导致优质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非常的稀缺,在就业市场上,这一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这对于高校开展教学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动力,高校做好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使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更加稳固的地位。

其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会向复合型人才发展过渡。面临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以及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标准的不断提高,促使相关专业的人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积极展开对管理学、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的涉猎和学习,以提高自身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种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会成为建筑工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趋势。

最后,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会逐渐向国际水平靠近。我国建筑行业近年来在行业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以来,建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项目,在我国建筑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一些地标性建筑的建成可以大大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借鉴和参考,我国建筑行业在自身的技术水平上会有更大的提高,特别是向着国际化水准迈进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3 结论

建筑工程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有其自身的应用特点和发展方向。在进行项目施工过程中,如何采取相应的建筑工程技术,需要针对各种技术的特点来选择其具体应用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提高各种建筑工程技术的优势,来促进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从建筑工程技术所具有的特点展开论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相关探讨。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在自身发展中,会继续将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凸显出来,通过行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业内良性竞争机制,会使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建筑工程技术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高校对这一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和建筑工程技术自身发展的不断完善,这一行业在未来能够在更广泛的空间里促进建筑施工领域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苏俊,王昕明,赵志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设想[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02).

[2]姚艳红,赵冬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5).

[3]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

第5篇

【关键词】高职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岗位驱动,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87-02

目前,建筑技术人才数量上质量上短缺是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必须适应建筑行业用人的需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培养出一批能从事城镇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资料整编等符合城镇化进程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2011)确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有8个,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主要岗位有6个,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职业岗位需求调研,目前区域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主要有两类,如图1所示。

(一)初次就业岗位。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建设行业初次就业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必须持证上岗。

(二)迁移岗位。我国建设行业已建立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建造师等八类执业资格制度,基本形成以教育评估、执业实践、资格考试、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和信用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高职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应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毕业后通过3~5年的专业务实,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和社会需求调研,确定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详见表1。

三、构建“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详见图2。

“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具体如下。一是立足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二是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实施双证融通,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三是“岗位驱动”。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以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分析,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施工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相关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岗位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调整,处动态状态,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这些职业岗位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是“能力递进”。体现在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真正的“做中学”。“五阶段”培养中学生的能力是递进关系。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于第一学期,是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根据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学院培养学生达到“面广、技精、灵活多变”的程度,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在完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再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五是构建4大保障体系。通过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优质教学资源库”4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围绕本行业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平,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建筑工程技术 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模最大的专业,为学院首个省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现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重点教材四本,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建设,可展示本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在岗职工继续教育和社会人员多样化学习,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1 建设思路及目标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内容、形式特点,遵循通用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基于校园网络平台,集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有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建成资源较丰富、融“教学与培训、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相结合的”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接轨企业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贯彻行业企业标准,运用新技术,确保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先进性及实用性。通过资源库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完善课程开发,辐射与带动学校其他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2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2.1 网站架构

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考核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资源、课程资源、素材资源、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证及测评系统等,所有的专业教学资源实现全面开放,方便各类人员查询学习。

2.2 建设内容

(1)专业资源:专业资源主要为与专业建设相关的内容,包括专业介绍、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分解、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及其他专业建设文件等,其重点在于深入市场调研基础上,通过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应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2)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库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材建设、考核方案、教学录像、实践教学、在线测试等。课程标准的制订以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过程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的理念。首批建设的课程资源主要为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主要以现有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进行整合开发而成的课程资源库。师生通过访问课程资源,可进行资料下载、自学、在线练习与测试等。

(3)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资源:包括政策法规、规范标准、企业网站、职业资格、考证测试等。法规标准类资源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等;职业资格与考证测试类资源主要有浙江省建筑业现场管理岗位培训认证要求及试题库,包括土建施工员、土建质检员、土建材料员、土建资料员、土建监理员等资格考试要求及在线模拟测试等。

(4)素材资源:包括典型工程的图片资源、视频资源、动画仿真、文本资源、工程案例、其他素材等,其图片、视频、案例资源主要来源于工程一线,由校企合作企业提供。

(5)其他应用平台:主要为本专业相关的应用平台,包括毕业综合实践平台、在线练习平台、在线考试平台。

3 问题与思考

3.1 动画仿真类资源偏少,视频类资源有待进一步充实

利用动画虚拟建筑物的建设过程或建筑构造节点,将难以理解的空间结构进行形象的展示,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习效果,但鉴于项目组开发人员动画仿真类资源制作水平不高及资金偏少等原因,该部分资源较少,对教学资源库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影响。

3.2 在线测试功能的校外应用受限

教学资源库中的在线练习平台可以很好地进行课程的复习、训练与自我检测,在线考试平台能进行在线考核,职业技能测试平台可进行浙江省建筑业现场管理岗位的培训练习与模拟测试,从而提高考证通过率。但鉴于目前学校防火墙功能设计等原因,外网还无法完全实现在线考试,职业技术考试模拟测试只能在学校的培训机房进行,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带来不便。专业教学资源库需丰富的资源内容为支撑,庞大的素材处理、教学资源库后续建设与持续更新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丰富的资源不仅需要课题组成员的建设,更需要广大教师与学生、企业人员的持续参与和建设。

4 结论与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运行,虽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取得的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

(1)建立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展示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原来分散无序的精品课程资源、实训基地建设成果、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平台、在线考试平台等多个网站建设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汇集了多家特级、一级建筑企业的一线工程资源,集成学校与企业的专业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展现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成效。有效促进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引领、辐射带动了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2)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运行,一是方便了教师备课时快速调用本专业的教学资源,节省备课时间、提高教学能力;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可利用课堂时间学习,更主要的是可在业余时间利用资源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安排学习进程,巩固学习、进行在线测试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将优质资源向社会人员开放,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同时为本专业在岗人员提供了终身学习平台。

5 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较好地整合了本专业的精品课程资源及其它数字化资源,为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社会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等,实现了资源共享,推动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达到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的目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也促进了特色专业的建设,但其持续建设与应用推广需要后续系列的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及技术保障。

基金项目:2013年度院级教改类重点课题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项目编号JGZD2,项目负责人:吕淑珍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重要性 问题 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建筑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大力发展建筑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要向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注重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技术管理工作,贯穿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建设的成败和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应有效果。

一、建筑工程技术的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技术管理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建筑工程技术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运用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

建筑工程技术的施工技术技术管理工作在建筑公司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技术管理工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建筑企业的兴衰成败。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 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以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由此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我们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随着建筑业的发展,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二、当前建筑工程技术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其他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也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与不便,这些是前建筑工程技术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很普遍的现象。另外,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极易产生问题。当然,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很少有相同的类型,所以这也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另外,施工单位档案制度不健全也为建筑工程技术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带来不便。资料缺失,阻碍了档案资料编制工作的有序进行。文件、技术通知管理方面没有统一,造成资料编制混乱等。这些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都给建筑工程技术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甚至影响到工程验收。

三、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技术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

1.完善和明确管理制度

首先,完善贯彻技术管理工作标准制度,是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法规,必须认真执行。要加强对强制性标准的培训,增强掌握标准、执行标准的能力。对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处理一起。对相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必须按规定严厉查处。其次,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 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2.加强技术人才管理

具有资格的专业技术负责人,明确责权利。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思想政治水平的继续教育,增强和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需要。

3.学习创新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

4.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分析报告

作者简介:谭正清,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地基基础施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051-04

一、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1.培养目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设行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从事建筑生产一线的施工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持续可发展成为国家注册建造师。

2.主要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1)施工员的工作职责。施工员岗位的工作职责宜符合表1的规定。

(2)施工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施工员应具备表2规定的专业技能。

(3)施工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施工员岗位应具备表3规定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体系构建

1.坚持能力培养的核心观。落实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首先要突出职业性,以应用为主线构建专业基础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系统,明确能力培养的要求;其次,通过校企结合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增强教学实践环节的比重。

2.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时,注意遵循:①课程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科目设置的标准。在课程内容上,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与实践;②课程内容应及时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③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绝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或随意拼凑,而是根据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机整合。

3.坚持开放性原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的调节机制,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与市场需要做出快速反映,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

4.实现整体优化的原则。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均需大投入,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完成。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制订了总体建设的规划、分阶段建设实施的措施,以及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课程评价机制。随时收集实施情况,定期分析反馈信息,对课程方案做出及时修正或调整。

5.强调特色建设。为区域经济服务,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团风钢结构产业集群继2007年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后,2012年2月被中国钢结构协会授予“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称号。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创建特色课程《钢结构工程施工》,构建产学研结合的课程模式,是特色建设的一个主要突破口。并已经尝试着把钢结构企业的生产工艺引入课程,把课程活动延伸到企业,校企之间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程在内容上、模式上都得到创新。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全面贯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坚持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坚持开放性原则,实现整体优化,强调特色建设。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如图1),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和教学归纳形成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教学设计情境化。基于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如表4,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课程开发

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和教学归纳形成学习领域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教学设计情境化。现已经完成2010、2011、2012年三年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1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论证工作,并在三个年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中教学实施。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

四、评价

通过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学生的综合评价,一致认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教育规律思路,制订5门专业核心课程,制定21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思路明确,周学时适中,有保证。课程标准格式规范、培养目标明确、内容完整充实、课时分配比较合理,就业前景良好。

麦可思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据北京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年度)和(2012年度)显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率等各项指标高于全国骨干校同类专业,如表4、表5。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建筑工程;实践教育;转型发展

一、绪论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渐被高教界认同。而“应用型本科”是四川省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成都工业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在完成使命、实践高等教育的道路上,敢于创新,不拘泥于已有的体制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大胆地采用新方法、新理念、新模式等,开创性地建设一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是成工院创办应用型本科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和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应面向行业,服务地方,明确“为地方培养人才”的目标,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用人才,此类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都有鲜明的特点,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其对科技的运用、转换和推广能力都比较强。所以该类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不仅要有传统本科院校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自学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还要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通过多实践、多操作而掌握的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技术工作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后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转型发展分析

根据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转型发展,而专业的转型发展最终落在人才的培养过程。如何使得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参考其他学术型本科院校的设置的基础上,密切关注该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动态,办出自己的特色。(1)普通课程设置的完善为了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地方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特别是建筑工程技术这种实际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我们不仅要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还要重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使其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要把握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要避免出现只重视应用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而导致学科的发展后劲不足。所以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应先慢后快,在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和具备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再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其中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上除了常规建筑工程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加入具有前瞻性、国际化、信息化方面的内容。(2)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职业性课程设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要体现职业的适应性。建筑行业职业适应性是指从事某项建筑工作所必需的素质特征,而这些素质特征可以是创新能力,也可以是某种技能或者某种技术等。因此新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指向就是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人才。以建筑工程为例,就是根据建筑专业岗位的需要以及市场的导向,来引导人才的定位,使学生在学习实践能力、交流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更加突出。总体来说,人才培养定位就是以职业能力的综合要求为指向,所以可以加入一些建筑工程方面的职业性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但是随着课程体系中职业性课程的逐渐增多,课程知识碎片“拼盘化”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影响专业教育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应注意职业性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针对以上课程体系方面,要想办出特色,可以针对本专业学生工作内容设置特色课程。首先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服务的区域、行业类型,及在这些主要行业中本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土木工程中,有工民建方向、道路桥梁方向、岩土方向等,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工民建方向。工民建方向的学生毕业主要去向有: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等。用施工企业进行举例说明,在施工企业的初级工作内容有:①读懂设计意图——看懂建筑、结构图纸;②测量放线;③施工组织设计及各个施工方案的编写策划;④给施工班组做好技术交底;⑤资料的收集整理;⑥进场材料验收,送检。因此应该在职业性课程设计中,加入针对这些具体工作内容的课程。再如,在施工企业需要项目经理一职,而项目经理有ABCD四个级别,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要求,除了学历的要求外,还要求取得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针对具体的标准,可以开设职业性课程,如一建、二建考试内容的学习和加强普通课程,如英语的学习,以此来满足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以上是以施工企业详细举例,其余工作类似。

2.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建筑工程行业,学校把学生送到施工企业,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很多施工企业不愿意接收。近两年其他专业成立的“卓越工程师班”就是通过克服多种困难,开始尝试把学生全部送到企业学习的这种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把学生送到企业这种方式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真题化”教学,其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同时,还可以保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同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都可以来自施工企业、房地产公司或其他相关单位,使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也就是说真题化教学的内容是真实的课题,即取自于在建工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真题化”教学类似于目前地铁公司采取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近年来地铁发展迅速,单位大量扩招,这么多人不可能都到公司进行实地培训,那么地铁公司就提前到学校选好学生,根据每个月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的情况,出与企业实际问题有关的每周一题和每月一文,让学生学习,然后再定期到学校进行交流。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必然会使教学管理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发生变化,从而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转型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师资的要求,应该是熟悉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那教师也应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和现场经验,作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能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了解现场情况和熟悉岗位操作,并且能通过恰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建筑工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聘请具有丰富建筑工程现场经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②培养在校缺乏工程经验的教师,通过在职培训或企业兼职的方式到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等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在校教师工程经验,增加与社会各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同时也能掌握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和方向。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建筑工程行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双师型”教师是关键。

三、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T—P循环;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设规模的高增长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会,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也就越来越突出。所以高校应当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必须对专业进行科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教学模式。某高职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专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毕业生培养质量水平取得了明显进步,本文就其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建设进行分析探讨。

一、制订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目前建筑行业背景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打好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相融,突出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施工一线高技术人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理公司等建筑单位提供优秀的实用型高技术人才。

二、构建以专业技能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应当以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为途径,培养施工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技术人才。所以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创建能反映本专业课程轻重缓急的、特色鲜明的新型课程体系。并根据岗位技能知识要求,校企合作编写自主创新、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公开出版教材,建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共享型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

三、建立“T—P循环”的专业教学模式

[T-Thoery(理论),P-Practice(实践)]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是人才的能力培养定位明确,但若继续采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其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实习实训项目较为单一,不能将各工种的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后的效果与预期能力目标存在偏差。所以对过去运用的“项目法”教学模式有待加强,必须继续深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结合专业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通过市场调研和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问卷调查,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讨论,制定了符合现阶段施工企业人才要求、职业教育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模式——“T—P循环”。“T—P循环”以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经过“基础理论学习、初步实践能力,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实践能力”四个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无到有、不断提升,并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种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完全可行,且具良好的操作性。“T—P循环”教学模式符合工程学科学习的客观规律。首先学生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如《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然后参加施工现场观察性学习、工程识图、工程测量等初步实践活动,了解施工生产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了解施工生产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主干专业课程的阶段性学习和校内课程综合实训,做到学习时“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实施“T—P循环”的专业教学模式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建设工程项目”作为专业教学模式实施的载体,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紧紧围绕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深化“T—P循环”的专业教学模式。做到“校场合一、峰去谷回、能力晋阶”。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校场合一”指引企入校,共建真实工作环境与虚拟教学情境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教学资源,共建校中“工地”、校园专业职业文化氛围,使学训场“工地化”、校园“施工现场化”、学训管理“企业标准化”,二者合一、实境藕合,构建工学结合的育人环境。“峰去谷回”是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在不同时期,对工种施工人员需求量的变化幅度较大的特点,结合企业用工高峰和低谷,适度调整对应的岗位能力课程,实施柔性学制管理,充分实现对分项工程施工技能的培养。具体操作流程为:收集校企合作单位在建或拟建工程的进度信息得到不同工种施工人员需求量的高峰时间适度调整对应的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时段组织教学实施。“能力晋阶”是依据建筑工程是由多个分项工程有机组合而成的特点,在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所要求必备的分项施工技能后,通过综合课程的设置、实际工作的顶岗实习、综合毕业考核的实施,多阶段三环节的针对性、反复和强化训练,实现学生由分项施工技能向综合管理能力的逐级提升。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近十年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建设,现已建设成为省级精品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专业学生规模稳定,专业教学文化沉淀深厚,教学资源丰富,在省内本专业职业教育改革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内职业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卓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03):58-61.

[2]王广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6):76-76.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以项目为主的组织形式的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是日常管理工作中最普通的活动之一。有效的技术管理,能够帮组建筑工程施工顺利的实现质量控制和成本节约的目标,实现工程施工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按照业主和设计合同的要求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技术管理就是要对企业施工技术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最优的技术配置方式,促进施工建设中各种资源的高效协同运作。建筑企业在进行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以及配置,关注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施工的综合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各项目标的实现。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技术管理分析

由于建筑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每个工序的施工都离不开施工技术,技术施工的每个操作的不当都可能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或者工程质量的隐患,因此,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应当是全面的、全程的管理。全面的管理是指技术管理工作应当覆盖工程施工的每个参与者的技术操作质量、覆盖施工工序的每个环节,从操作和工序的技术操作质量上进行达标性管理。全程的管理是指工程技术管理应当涵盖建筑工程施工的每个阶段,包括工程投资决策,方案设计、施工前准备、具体施工以及竣工阶段技术的组合以及运用质量管理。技术遍布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每个工序,总是和其他施工要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工程技术管理不应当被单独分隔开来进行管理,而应当置于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在与其他方面的管理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中进行管理效用研究。技术管理一个突出的要点就是能够从技术的角度为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质量、成本、安全等保证。这种保证主要是通过前期工程投资决策的分析研究、工程图纸资料的审核、施工计划与施工方案的落实监督等,通过全程的技术审核与实施监督,保证工程建设的一次成功性,降低工程修补、返修和工程施工方案变更带来的损失。技术管理的有效性需要与工程其他管理结合起来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必须将项目技术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方面同等重视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才可能实现优化的项目管理过程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目标和主要作用

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把工程技术与管理职能结合起来,组织、协调、控制技术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以及质量,通过全程控制和全面管理以保证工程施工能够严格的按照国家相关建筑技术标准和政策、管理部门相关对顶在工程建设期内陆续的开展,通过质量把关,进度控制和造价规划确保整个工程最终能够在最短的期限内以最高的质量完工。这里技术管理目标的实现强调的是与质量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和造价管理以及其他几个方面的企业管理相互配合,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实现动态、协调、统一。

技术管理工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确保工程施工环节能够遵循技术质量要求和施工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进行,保证施工工序的常态运转。2.运用技术管理合理配置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提升工程施工管理的科学性,提高对技术质量问题的预见性和前瞻性,通过具体管理监督机制,及时发现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及时解决,防止问题发展壮大,引起重大损失。3.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资源配置,挖掘技术、材料、员工的最大潜力,在完成各项非经济指标的同时,实现最大的企业效益。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程中常见的问题

既定技术管理措施落实力度不足

既定技术管理措施落实力度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相关安全技术方案与质量技术方案不能够被认真严格的在实际施工活动中被执行下去,致使施工的质量存在偏差,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工程安全措施不到位,使得员工施工处于安全隐患中。有关必须的施工技术备案记录不及时或者记录不完整,致使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不能跟上工程建设的步伐,为后期工程检测与维修带来诸多困难。施工技术方案不能够被正确的传达给施工人员或者传达过程中存在信息偏差,致使工程建设偏离设计方向,造成后期返工等重大工程事故产生。这些问题的出现归结起来都源自于施工企业对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不够重视,没有明确施工中每个员工的技术管理责任,致使他们责任感不足,工作不够认真。

技术管理人员经验欠缺

近年来由于工程建设项目不断的发展,各种建筑项目不断上马,建筑规模的快速膨胀,公司处于弥补人员缺口的目的,不断引进技术管理工作人员,过多的人员招聘致使这些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经验欠缺的现象。处于技术管理人员的充分利用,有些资历较高的技术管理人员甚至负责多个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这无疑分散了他们工作的精力,造成无法专心从事某项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现象出现。

技术管理经验积累和提升工作不到位

技术管理经验积累和提升工作需要通过对工程建设后期的总结学习进行夯实。但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对这方面的重视力度不够,工程技术管理经验总结程序不能落实到实地。当一个工程项目完工之后,项目的技术管理部门相对比较成功技术管理经验不能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传递下去。

提高技术管理的措施

工程技术管理和技术水平的重视

以制度治理企业,强调制度的落实。

通过建立层次分明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工作责任机制,用制度明确各级施工机构人员相应的权力和责任,重点关注技术人员在施工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明确每道施工工序中各小组,个部门的技术管理责任,倡导正确施工方法、严格工程技术施工质量,用制度的强制力有效落实技术管理规范和要求。

注重经验的交流和先进经验的学习与引进

技术是一项不断变化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工程技术人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用新的技术经验和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够在实际的施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强化内部技术员工的技术交流提升前提技术人员的施工水平,提高工程施工过程中操作的正确性和问题发现的预见性。

加大技术研究投入力度

技术的取得一方面是靠外部引进,另一方面是靠内部研发的投入,工程施工技术的研发更多的是对实践的尝试。企业应当加大工程施工技术研究、探索与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研发更加适合自己企业,作用更大的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企业标准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的管理在建筑工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市场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技术管理以及人才的重要性,建筑单位应该在此方面做重要工作,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争取能够立足于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方法

1.1明确企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职责以及重要性

企业不能只是盲目的用人,而要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建立技术管理机构,明确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职责。开展培训,让企业技术干部对建筑工程的规范制度以及施工要求、方法、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学习,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依此对建筑工程施工、检验、评定以及验收等过程的实施。

1.2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经验

通过培训,让企业技术人员明确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要学习建筑工程的管理技术,还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不断创新学习先进技术,还要遵守自己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技术人员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工程能够保质保量的进行。

1.3企业应不断创新,鼓励技术的革新

企业不可能一直处于良好的阶段,由于市场竞争越演越烈,企业不前进只有后退,因此企业应该实行民主化发展,不断对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更加有序的发展。

2.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占有优势地位

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企业对于技术管理的应用,以及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使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 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⑧ 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④ 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⑤ 施工质量管理制度;⑥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⑦ 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⑧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⑨ 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⑩ 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上级部门颁发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标准要求来看,建筑工程离不开技术工作的管理。各个企业应该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制定技术管理的制度与方法,并在施工过程中实施,并加以补充与完善,建筑单位应该严格按照该制度执行,做该技术工作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并不是制定了技术管理制度与方法就可以完成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还要对该制度的检查于是新,按照制度开展建筑工程项目。如今,我国已经确立好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建筑在市场中的技术管理与监督技术的体系,但出于某种原因,在建筑工程的实际实施中,结果并不是让人很满意。而在其中,导致这种的原因是有很多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各级领导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很多关键环节上不按科学的方式而尽心,因此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了技术的管理力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工程带来了隐患,使之不能按时完成。

3.影响技术管理的重要因素

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应该将经济手段与行政的实行相结合,着重培养技术人员的技术标准以及道德素质,能够充分发挥计时人员的积极性。

3.1注重人才培养

现在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 ‘,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3.2企业标准的制订

主要分为制定企业标准和工程技术标准,制度企业标准是施工过程中规范要求的最重要的方面,是确保工程能够顺利的完成以及提高企业效益和质量的重要举措;工程技术标准包括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通常施工企业制定施工工艺标准都按以下四种办法:一是选择企业最优的专业(专项)或特长,结合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制订出该项的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再按该标准进行施工,把施工过程及工程质量检测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这些记录,检查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使其再完善或进一步改进,经过企业的技术委员会或总工程师批准,贯彻执行。二是抓住企业中最影响工程质量的项目,进行专项治理,制订出必要的措施和要求,在施工中实施,将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下来,再根据记录来研究改进措施和要求,到一定程度就制定成施工工艺、工法或企业标准。再经过实施和完善,使按其操作要求而能达到预期效果,形成企业标准,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三是借用外企业的标准或国家工法,经过使用逐步改进,最后达到能满足本企业的施工要求,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四是有的可按工程急需,抓几个工序经过上述程序,而形成企业标准,逐步扩大范围,完善配套,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要想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质量效果和经济效益,单靠有了企业标准是不够的,必须把一些企业标准和先进的施工机具,从小到大,优化组合,形成综合的企业标准一成套工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企业特色。

4.施工技术管理的应用与实践

在建筑单位对工程指定技术管理制度是,主要是针对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等方面全面负责的,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体系主要是由各个参加建设单位的各种技术力量组合而成的,它是总工程单位统一管理与负责。

制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系一般来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设计院负责,主要包括设计员工、建筑总工程师等各级的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委员会,通过会议而完成技术管理体系的制定;二是由承包商、设计师以及土建施工组而组成的技术体系,主要负责建筑工程的实施。

技术管理体系管理机构的设置工程开工以后,总承包部设立综合性技术管理部门,其工作职责是:协助总工程师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较大的技术问题;宏观控制工程总进度,明确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关键节点;参加单项工程完工验收;参与主体工程、临建工程及有关专项的立项技术评定和评(议)标工作;负责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成果的收集整理。技术委员会是工程建设的技术决策机构,解决和决策工程重大技术问题;负责工程建设中重点、复杂的单项技术设计审查及与之相关的科研组织工作。

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为切实加强工程建设技术管理工作,总承包部技术处牵头制订了技术管理相关规定,对工程建设技术管理职责、技术保障体系、技术决策原则、技术决策程序、技术决策权限以及设计变更和设计修改、技术联络会议等均做出明确规定,这是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文件,是技术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是技术措施严格实施的保障。

技术信息共享在工程建设期间,信息管理是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试验、原型观测、质量检查、地质等资料应及时传递和交流,以便各方及时掌握工程安全、施工质量等信息资料,共同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或补救,也可进一步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