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过程

时间:2024-04-19 10:1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性学习过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性学习过程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研究性学习 创新人才

研究性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roject- BasedLearning,又称为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一般指的是学生以研究性方式,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以及形成自我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活动。

教育的生命力是创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型创新人才,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前进。所谓创新人才,是指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首创精神的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比较薄弱,不利于面对将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本文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进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支持,因此应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第一,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从自身需求出发改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型和创造性。第二,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工作室、实验室等各种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高校软硬件环境资源。第三,应鼓励学生开阔视野、走出校门,参加各种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第四,要高度重视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实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培养创新人才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自主性、综合性、社会性、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是构建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体系。首先,教师的观念和角色要发生转变,应从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集知识传授者、过程组织者、促进者、辅导者和开发者集一身的多种角色。其次,从课题的选择和设置进入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确定具体的课题内容和要求,课题的设计应从学生的现有的基础出发、具有开放性和实验性、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还应该涵盖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第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创建课题小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比起单独做研究,团队协作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实施方式是:在深入分析课题的基础上,对同一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以三到五人为一组形成课题小组,确定课题负责人,进行具体任务分工,安排整体时间进度。然后定期进行阶段性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及布置下一阶段任务,以合-分、分-合的模式循环往复推进课题,直到课题最终完成。最后,要定制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效果评价标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因此评价标准应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入手,反应研究的整个过程。具体方案应由教师、学生个人和研究小组共同定制,这样学生可以按照评价标准有目的的进行研究性学习,更能发挥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思维活跃性,使学生勇于思考、会思考及科学地思考。一般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造性思维:

1.引导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禁锢,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在做具体的课题或项目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认清事物的本质,然后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属于最高级思维。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定理。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多看、多思考,培养学生在旧的内容里发现新的形式,或者使旧的内容能重新复活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拓展思路,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以往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倒过来思考,从结论往回推,往往能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四、形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考核评价标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技能的运用以及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经验,因此,应改变现有的单一的“一考定全局”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全程性的评价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这样才能营造使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下面是笔者所在单位“设计原理”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以作参考。

五、结论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调动高校教师教学及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高校的教学管理应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从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求真求实精神,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考改革 研究性学习

新的高考改革已经确定了日程表,国家要将“彻底的高考改革”进行到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而不论是技术型人才还是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都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能力立意、注重考查思维品质”的命题的要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故而在中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研究性学习必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渗透到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研究性学习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它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行为、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因而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学习,也成为教师发展的一种挑战。

当前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从教者观念有待于转变

面对研究性学习,许多老师有一种“怕”的心态:怕学生做不好、怕高考受影响、怕自己教不了。而且自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以来,高考指挥棒并未完全随之而动,当前中学教学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导致大部分教师认为,在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搞好“双基”训练来应付高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2.从教者研究性学习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高水平的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深层次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首先,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经常地研究教学的动态和相关著作,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其次,要涉猎多种学科知识,了解和掌握多学科多方面知识,并使之有机结合。再次,要掌握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3.学习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有待于健全

学习评价作为学习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学习评价重诊断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对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极其不利。

4.课题研究实践有待于强化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完整的课题研究实践来进行深度体验。但学生往往根本不知道规范的课题研究实践必须经过四个阶段:选题、开题、证题和结题,不懂得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认识不到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和处理好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更新的前提下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走上研究性学习的道路。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有效的研究课题,如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指导学生学会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进行反思。第一、小组建设。研究性学习提倡合作性研究,根据这一学习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组织研究小组,要考虑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行为表现、发展潜能、知识接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第二、选题指导。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同时也应向学生提供一些选题方向,并进行必要的选题策略指导,选择他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启发他们寻找有价值的课题并注意考虑研究的可行性。第三、过程指导。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研究方法给予具体指导,要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真进行调查访问,要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了解最新的研究结果。第四、研究成果的呈现及评价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用事实来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要能准确的加以表达。指导学生在评价研究成果时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学习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充分发挥学生“研”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必须想办法激活学生的主体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教师应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强化自主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和激励学生。第二、加强管理,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在探究学习中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做好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要求各研究小组认真负责,明确分工,各取所长,加强合作。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各自的能力和特长都能得以最大的施展。第三、学习评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性学习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过程的能力呈现和发展,而不是研究结果。所以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评价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之间互评这几种形式组织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

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54-03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延伸,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近年来,随着课改教改的不断深入,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该领域也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普遍关注。

一、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良好的交互性能,选取并确定某一研究主题,以建构自我知识体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

该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网络为工具,同时强调培养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强调独立研究和协作研究相结合。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学习活动不仅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一改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合了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传统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使其特点更具鲜明性:

(1)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眼点,突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和探究相关的主题内容,其自主性可表现为学生个体的行为和学习小组的协作行为,教师则在其中发挥指导、控制学习不偏离预定范围的作用。

(2)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告诉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受特定知识体系的限制,学生可依据研究兴趣选择任何一个主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选择主题的多样化,而且从事研究的主体也应具有开放性。这些研究主体可以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社会阶层,只要满足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条件,就可以成为一名研究者。

(3)研究性:研究性学习以研究为灵魂,以知识建构为最终目标,始终将研究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中。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具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问题驱动和情境创设来完成相应任务。在此过程中对学习者的思维、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要素与学习过程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要素

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看,其活动的开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研究为对象来进行。以网络为支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没有改变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相反,它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其要素为:(1)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既可以是单独的研究个体,也可以是研究小组。(2)教师。由于教师地位和角色的变化,推动了研究性学习向着有利、有序、正确的方向开展。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既可以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也可以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其答疑解惑。(3)研究主题。该主题是学习、研究的对象,是要达成的目标或是要解决的现实问题。(4)网络学习环境。该环境是集平台、资源等于一体的、可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展示教学成果的学习载体。(5)学习平台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由于自身具有个性化特征,使得教师、学生之间存在互动。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

如图1所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具有五个过程:学习情境、确定主题、研究过程、成果展示、评价,网络学习环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支撑平台,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同时评价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一方面通过评价不断修正研究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成果的评价改进研究中的不足。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并进行评价。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既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也可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网络环境或平台作为整个研究的支持工具。

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与案例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到图2所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从情境创设开始来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的选择既可以来自学习者自有的知识体系,也可在课程资源库里面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该资源库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学习者的各个研究主题,优化和丰富研究主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者提供主题的选择。

该框架的核心是网络平台、学习者、教师和资源库。在网络平台中包含论坛、BBS、QQ等聊天工具,学习资源。并提供信息检索的工具等。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者基于WebOuest进行针对某一研究对象的学习活动;也可利用情境创设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等等。

同时网络学习平台也为生生、师生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学习者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与平台中任何一个人结交朋友,建立友谊,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在网络中运行的记录学习者的信息、学习轨迹、信息交换与提取的数据库。网络资源、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的分组、学习策略的提供、教师的在线帮助与引导等都可以通过数据的交换、分类、存储、提取来支持整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开展:其中包括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学习策略的提供与选择、学习小组的划分、教师的在线帮助与指导。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研究能力,使其具有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建构。

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是学习者研究问胚的能力表现。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自己的研究成果,供大家分享,可以以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来表现研究成果。同时研究成果的也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过程。

考核与评价:一方面是检验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更多的实践案例。在对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由于有不同的知识体系、知识内容和探究的方式,需要制定针对具体研究主题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评价才能真实反映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和个体知识的建构程度。

2.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苏州园林”为例来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情境的创设

教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苏州园林中的代表性建筑及其风格,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以故事的形式

介绍代表性建筑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教师应注意学生此时的行为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当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时,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确定研究主题。该主题可以是苏州园林的特点、风格、历史意义、产生的人物、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影响、历史价值等。学生根据选取的研究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围绕一个研究主题进行。在研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讨论和问题的解决。如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进行讨论时,有同学在平台上提出“苏州园林的建筑为什么与杭州西湖的建筑不同?”这时有同学通过网络,浏览相关资料,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问,并附上苏州园林与杭州西湖建筑的图片。这样一问一答,学习者就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他们的提问和答案,在学习平台上小组的其他成员都能看得见,并且也可以就这样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答案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相互讨论,学习者的兴趣就得到很大满足。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建立。

随着问题的深入。讨论的问题更加具体化时.小组内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意见。在这里可将持不同意见的小组成员分为三支队伍:一支是持赞成观点:一支是持反对观点;另一支是持中立态度。当持赞成和反对观点的两组成员进行讨论时,持中立态度的学习者旁听两组对问题的讨论,同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加入到其中一组队伍中,继续讨论。就这样学习者对问题不断地做出判断和思考,小组内部根据意见不断变化队伍,直到双方达成统一意见,问题也就得以解决。

(4)成果展示与交流

每个小组通过文字、图片、网页等形式展示该小组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小组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老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老师之间都进行相互的交流,点评研究成果。

(5)考核与评价

在成果展示阶段,相互交流就是对学习者研究成果的评价,也是对研究成果的补充和完善。

第4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考核;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33-02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成为我国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1]。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开展了相应大量的研究与探索,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框架结构的研究性教学方案,但其效果如何,以及研究性教学开展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仍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方案及体系的构建。尤其对于工科教学来讲,(制药)工程师的教育收益低于同等情况的全国平均教育收益率[2]。如何培养制药工程师等工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自我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制药工程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讨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的基本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会团队合作与交流。研究性学习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教学中心思想,注重在制药工程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制药工程技术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立相应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制药工程人才,满足中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更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感受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通过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长机会,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更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是对知识体验、总结的过程,要积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引导其具有合理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而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指导调整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在制药工程研究性学习中,要重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研究具体制药工程项目,主动获取相关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己个性化整体、全面发展。

四、更重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的评价

一般教学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理解中的应用情况,而研究性学习不仅是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尤其强调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提高科学研究应用能力。因此,研究性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制药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性学习,要重视制药工程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五、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评价是总结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来构建该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多元性评价,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原则,在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开展全方面、多层次、多元的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听课教师或专家评价四种评价形式展开,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成果展示、项目解决的深度与水平、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学习方法等,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构建对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该制药工程项目提出的内涵和实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目的性地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合理设计研究方案,开展方案比较,认真做好笔记,积累研究过程动态的、真实的和完整的记录,深入分析数据,撰写学结、心得体会等。这些资源是研究性学习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和积极反思的重要依据。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技能和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的目标,因此需要开展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对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在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考核评价我们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例分别为40%和60%。平时考查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平时作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与探索精神,团队协作与交流,归纳与总结等。让学生真正地领会本课程的学习意义和用途,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关键性作用。

七、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具体实施的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同样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以评估在制药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成效,具体实施步骤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及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否得当。

首先在工作量上成倍增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也即是要将学习和科研联系起来,从目前的制药工业发展实际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3]。研究性项目方案的设计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制药工程实践经验和水平,较为扎实的制药工程理论基础,能够准确把握当今中医药工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综合整合和拓展能力,以及能够根据项目内容设计新颖的研究性教学方案。

而在评价教学效果上,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学生发展不均衡,而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特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目前考核评价的内容、体系还不能全面体现学生能力的提升程度,尤其是在制药工程工科能力的体现上,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寻找如何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构建较为合理的评价体系。因此针对具体课程来说,制药工程是中医药工业发展的基础内容和基石,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掌握、工程技术方法及其与实验方法区别的理解,建立制药工程的理念,在整个形成过程中,建立分阶段的评价内容:首先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制药工程的理解程度,中期测验对基础理论和制药工程技术方法的掌握程度,最后评估制药工程的理念效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开展双向评价的方法,学生对教学方案的接受程度进行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程度和深度进行评估,反馈学生调整项目方案。

开展研究性教学也需要学校有一定的保障体系。作为制药工程等工程类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积极掌握中医药工业最新发展动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研究性教学。这需要学校给予大力的政策和环境支持、保障,同时需要辅助、支持教师建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效果,将制药工程的理念深入学生的知识框架中。

教学评价是一种手段,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的评价体系相比,更为复杂,涉及到学生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等评价标准、评价指数的较大改变[4]。从学生评价体系来看,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表现,学生独立的、开放性的思考、分析和综合思路,这对于教师如何合理评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从教师评价体系来看,教师前期需要的基础、背景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等工作量很大,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学科综合素质,同时需要相应的掌握、灵活运用教学发展规律的能力,以及在具体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驾驭能力和水平,因此如何客观地评价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就显得比较复杂。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的全面转变和更新。在不断提高工科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开展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促进教师自身制药工程素质的大幅提升,完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工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翔,张丽梅.“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概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217-218.

[2]董增文,邓晓华,张华.研究性教学在工科教育中的实践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64-167.

第5篇

关于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有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效不高,仍有不少教师和家长对研究性学习的认同度不足,甚至因为耗费的时间过多而持否定态度,导致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有效的实施,因此,探索如何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选择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运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从狭义上看,它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该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指的是广义的研究性学习。由于有些老师过多地强调研究性学习的独立性,导致研究性学习形式的单调化,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直接等同,与课堂教学相对立,从而出现了时间和效率的冲突。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必须探索多样化的形式,选择合适的时间,借助合适的载体,设定明确的目标,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1.在课前基于问题发现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前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先行组织学习,在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观察身边的实际或进行新闻观察,发现与所学知识相关联的问题,在课堂中要求学生通过新闻播报、新闻报道等方式阐述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教师分析评价;也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或同学解决。该形式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课堂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困惑点和兴趣点,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围绕时政热点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或独立分析或辩论交流、交锋,形成观点碰撞,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价值澄清,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识及内在联系。该形式让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某个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或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标。

3.在课后基于问题延伸的研究性学习。在课程学习之后,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撰写小论文、调研报告,巩固、提升课内知识。课后研究性学习能够深化学习的认知和感悟,是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

二、把握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预定的目标必须依靠有效的学习过程加以落实,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把握以下环节:

1.把握好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是提升实效的前提。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是获取新知识,也可以是获取新方法,也可以表现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增进,还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有效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综合提升学生能力、优化学习方法、优化思维方式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但要实现上述目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就必须围绕上述目标加以确定。选题的确定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选题的方向必须围绕课标的三维目标,既要考虑知识目标的达成,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选题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相关或与时政热点相吻合,从而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有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的问题;研究过程必须有助于优化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选题必须具有探究价值,选择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生活遇到或能够观察到的真实问题,选择的题目不要过大、过空,当然也不要过小或过于抽象。有效的选题可以尝试实现以下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知识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情感提升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能力训练点相结合。

2.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提高实效的关键。在研究性学习之前,要对选题方向、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方法等问题给予规范性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地研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选题看作是研究性活动的重要环节,指导学生进行论证,以选题为载体,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新视角、新视野;在研究过程中,紧密跟踪学生的研究学习动向,对生成问题以及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给予启发式的指导;在研究研究性学习发生偏向时给予科学性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需要深化时给予递进式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既是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必要智力支持,也是提升学习效率的点睛之笔。

3.激励机制的完善是提高实效的动力。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拓展、思维的促进已经得到不少人的认同,但是高考对专业学习“专和广”的要求与研究性学习的“精”形成了一定的矛盾。有些学生、教师和家长担心研究性学习浪费过多时间而动力不足,使研究性活动流于形式。因此,加大对研究性学习的激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在巩固能力、提升能力、优化方法的同时,应该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制定切实可行、合情合理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有关部门可以举办以一年一度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和评奖活动,获奖成果可以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及获奖情况可考虑作为考核项目。

第6篇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类似科研的方式,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教学整合起来,借助网络,引导学生将学习置于教学情境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构建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块,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学习、发展能力成为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

一、 情境模块

情境模块主要以创设学习情境为目的。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习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合作,在合作中提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背景的提出,实质上就是为了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情境创设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然后围绕主题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如学习Festivals前,针对近年来,西方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越来越受中国人青睐的现象,提出开展“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需注意的是,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区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当然,只要选题得当,方法正确,英语研究性学习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任务模块

任务模块是指在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后,教师应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任务组成合作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和分析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在开展“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以西方节日为大课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如“圣诞节在中国”、“情人节在中国”等子课题,布置任务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合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所需资料,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同时各小组成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努力达到以下目标:了解西方文化习俗,积累一定的英语背景知识;培养收集、筛选、分析、整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求知态度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在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时需将英语学科特点、文献资料的利用与现实生活中各种鲜活资料的利用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并思考分析比如“圣诞节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中国人是如何庆祝圣诞节的?从哪里获取这些文献资料?”等问题,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

三、 资源模块

资源模块是指教师根据研究性任务,预设多种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资源。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用于学习的资源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互联网提供的学习资源网页可达20-30亿页,而且每天仍以350多万页的速度增加。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为了防止学生在网络探究过程中漫无边际,教师可直接为学生提供多种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如多个相关网址,多篇相关文章,同时也可建议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去查找自己所需的课题资料,或通过阅读各种杂志、报刊、收看电视新闻、开展调查访问等途径获得相关的课题资料。另外,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导航者和学习过程辅导者的作用,加强学生对网络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再创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如何在浩瀚的网海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并充分利用网络互动的功能,进行网上交流、网上协作和网上共享。

四、 过程模块

过程模块主要是分析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初步成果的过程。探究过程是研究性学习最突出的表现,探究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是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至关重要。分工可以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动性,让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圣诞节在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制定该研究性课题的大致研究方案,然后各小组成员各自分工,明确任务,一组学生上图书馆查阅关于圣诞节文化的资料,一组学生上网查阅圣诞节在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人庆祝圣诞节方式的资料和图片,另一组上社区进行调查:你是怎样看待圣诞节的?然后对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整合,最后通过网络技术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展示在课堂上,并做好结题网页。

五、 评价模块

评价模块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必须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可采取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对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于小组的评价以及小组成员的评价,可以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必须与学习的目标相符合,当学生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时,教师可以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份自我评价表,让学生对自己在此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己在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并总结学习经验,为学生拓展学习成果创造良好的机会。

第7篇

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许多学校开设起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的合作能力、学校常规教学、第二课堂活动、选修课、学科竞赛活动、学校常规管理、学生课题的选取以及学习的组织形式等都值得我们关注。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每周3学时,2001年秋,研究性学课程已在不少中学开设起来,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关注教师的合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如光污染课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研究涉及建筑、美术等内容,这些不是一个教师、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解决的,部分选题还可能超出中学教师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各科教师协同作战、密切合作。这样,既可以促进老师的工作,又使他们在知识、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含义说得很清楚,它注重的是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结果。这对习惯于抓高考的老师来说,无疑会出现偏差。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老师为了急于出成绩,包办代替现象严重,有的老师自己亲自上阵,把学生丢到一边,无形中剥脱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尝试体验,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学生没有实际“成果”可言。因此,要求老师明确自己既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更是研究性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者。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选题,可先由学校组织在研究方面有一定专长的老师,分班(组)就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案的确定、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进行具体的讲解、示范,以此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学校应结合学生所选课题,将全校相关教师的专业、专长、业余爱好及已有成果介绍给学生,以便师生双向选择;还可以根据选题情况分类组成研究小组。这样既利于学生管理,又利于师生的合作和交叉学科老师集体讨论、协作。

二、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是新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常规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开设的基础、前提,研究性学习是常规教学的补充,深化,二者常常会发生冲突,一些老师认为强调研究性学习会淡化常规教学、影响高考;一些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及学校场地,在学生管理上会给学校带来困难,使一些老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抵触”、“消极”情绪,干脆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也有一些老师认识很到位,干脆把研究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或把它办成“讲座”,以此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忘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没有教材和固定学习模式的新型课程。出现这种情况,学校应在保证常规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常规教学、扩展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能力。

三、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等为新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价值取向不一样。研究性学习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题和探究性学习实践,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它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选择,注重整体发展。选修课是学校依据学生兴趣和要求开设的学科扩展类、加深类及其它边缘学科等课程;而课外活动则是学校开设的如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艺术团体、美术团体等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是对一些基础好、单科兴趣浓的学生知识的加深和扩展,它在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不能取消。反之,也不能借研究性学习之名,行选修课,活动课之实,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不代替。因此,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学科竞赛活动、科技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更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引向单一的知识探究而变成单科知识去学习,让学生当作新知识点去记忆。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对其探究方法的指导,而不是新知识的传授,应让学生在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在探究实践中去发现、去感悟、去创造。

四、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常规管理和教师负担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活动多,学生要进图书室查资料、进实验室动手实验、上网搜集信息、外出访问专家,给常规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和极大冲击,主要有学生外出及实验的安全问题,指导教师的安排问题,教师工作评价考核问题等。而科学有力的常规管理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不能管死,借安全问题、管理问题把教师、学生管在教室里,二不能放手不管,一些学生将研究性学习时间视为逃课的最佳时机。要坚持科学的常规管理,对发现的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做到既承传统,又不局限于旧传统束缚师生手脚,以防止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学生外出发生意外事故、学生上网聊天、乱花钱、误课等现象。

搞好研究性学习,往往会加重教师负担,学校既要保证教学常规的正常进行,又要注重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力求公平合理,既讲奉献,又按劳取酬。

五、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课题的选取

1、课题的选取要符合实际。

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课题选取上会涉及各个学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选题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选取的题目太易,不具备研究价值,几节课就解决问题,如选取加碘食盐中碘的测定,这显然是一个家庭小买验,一次就可以完成;二是选题只凭想象,太大太难,需要的人力、物力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而无法开展研究,如有的学生选取酒精灯火焰温度的研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成都的学生在研究时可以在学校物理、化学实验室作实验,可以上网收集资料,还有机会到川大、科分院作实验、访问专家以获得更深的知识,取得理想的研究成绩,但农村的学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和条件,也就比较难取得满意的研究效果。 2、课题的选取应关注新教材。

2001年秋季人学的高中新生,全国试用的新教材,在各个学科的不同阶段,分别列出了不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经过专家审定的既具有研究价值、又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指导性课题,值得学生研究,同时也为学生选取其它课题提供了好的范例,教师应认真学习、体会新教材的内涵,尽可能引导学生选取与所学知识有关,相近的课题.这样,既易于着手研究,容易人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创新动机,又不至于偏离常规教学太远,还能取得理想的研究效果。

六、应关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目前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出现的弊端。

从目前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看,一般采用小组形式组织实施,但反映出:一是小组成员随意性太强一、不科学、不合理。一个小组的成员从5-10人不等,也有的一个小组达几十个人,实际上,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合作学习的形,无合作学习之实,不少同学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借研究性学习之名,而行玩耍取乐之事,借查资料而看无关的书籍,借上网收集信息却聊天打游戏。有不少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体会深刻,也有不少同学体会肤浅,其原因除与学生的认识不够和自觉性有关外,也与组织形式存在缺陷使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感、积极性、主动性有关。二是小组成员角色僵化,不能满足不同角色的体验,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内,成员按不同的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保管员、数据处理员等。而目前的合作小组,就忽略了角色互换这个重要问题,往往把平时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委以重任,而平时成绩差、习惯不好的同学作配角,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心理不平衡,委以重任的同学干得有声有色,每次展示活动都得表扬,而其他同学趁浑水摸鱼,忙里偷闲耍去了;甚至个别小组长缺乏责任心,不吃苦、不能起好带头作用,最后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组织形式的遗漏造成学生学习收获差异很大,这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相背离。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非常重要,应落到实处。

2、优化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的几点意见。

第8篇

当你打开高中数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地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研究性课题为我们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淡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1.弄清概念: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

2.分清研究性学习与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异同。

(1)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之内,并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某个环节,而研究性学习则远远超出了课堂之外,并且探究的因素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

(2)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多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索去发现已存在书本或教材中的预知结论,而研究性学习所要探寻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未知的。

(3)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所要研究的问题一般是已知的、清楚的,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刚开始时并不十分清楚,问题随着研究的展开逐渐被暴露。

3.理清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历来包含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一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把与前者相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话,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适应的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研究性学习”。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

4、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相互合作的交流的过程。

5.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角色的转变

(1)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无拘无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2)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科学文化的传授者。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外,还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协调者,创设轻松的活动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证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

二、 课题的选择是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长课题”每学期安排2到3个为宜,课题研究的时间长度为一个学期,主要以小组研究的形式进行,课题尽可能在数学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交汇点上产生。而“短课题”可理解为专题研究活动课题,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单元或每一阶段都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短课题”研究的时间长度一般较短,比较适合个人独立研究。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本身,而且运用于数学学习中,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数学课程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交互作用、相辅相成,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数学学科的应用功能的发挥。

三、 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因此,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保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设者,给学生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管理上,要做到外松内紧,督促、指导每位同学填写好每一次活动情况记录、活动体会等等,每项工作落实到位,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9篇

一、改变学习方式,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音乐研究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它不同于研究型课程,较为开放,较为自由。高中音乐毕竟有其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要以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去处理课堂教学,把探究的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注入式”,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种“权威”和“服从”?的关系。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另类思想的大有人在,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二、改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进行音乐研究性学习

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探究型合作学习。它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将是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与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时展的重要基础。在研究学习中应提倡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和探究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们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能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学生在自主的讨论和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自觉的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自主的、自觉的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形成探索生命奥秘的小集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目的是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

三、激励评价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所以,如何评价意义非常重大。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

第一,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而轻总结性的评价;应重视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

第二,学生在音乐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时,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解决问题才对;

第三,学生在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取得结果或总结时,指导教师要即时的给予鼓励、表扬和肯定。这样,能使学生保持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能使每个学生都可积累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积极经验;?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

四、音乐研究性学习初探小结与思考

(一)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学生们不积极的参与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整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合作,使学生各自在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学生们不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合作学习的前提工作,精心筹备小组应具备的合作条件。

(二)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既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要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循循善诱。师生双方始终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将原有“权威——服从”的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形成有机的统一。

第10篇

开放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进入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其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1]随着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成人学员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该领域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

一、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是以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为支撑,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良好的交互性能,选取并确定某一研究主题,以建构自我知识体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这个概念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网络为工具,同时强调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强调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注重学习者知识的建构。

2.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在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一改学员被动学习的局面。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合了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传统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其特点如下:(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告诉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受特定知识体系的限制,学生可依据兴趣选择一个主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选择主题的多样化,而且从事学习的主体也应具有开放性。这些研究主题可以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社会阶层,只要满足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条件,就可以成为一名研究型学习者。(2)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以学员为主体,以发挥学员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眼点,突出学员的个性和潜能。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员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和探究相关的主题内容,其自主性可表现为学员个体的行为和学习小组的协作行为,教师则在其中扮演指导、控制学习不偏离预定范围的角色。(3)研究性:研究性学习以研究为灵魂,以知识建构为最终目标,始终将研究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中。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员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于具体的事务中。在具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围绕一个主题,以问题驱动和情境创设来完成相应任务。在此过程中对学习者的思维、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要素与学习过程

1.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要素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看,其活动的开展是以学员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以项目研究为对象来进行。以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为支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没有改变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相反,它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其要素为:(1)学员。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员既可以是单独的研究个体,也可以是研究小组。(2)教师。由于教师地位和角色的变化,推动了研究性学习向着有利、有序、正确的方向开展。教师利用开放教育平台,既可以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也可以与学员相互交流,为其答疑解惑。(3)研究主题。该主题是学习、研究的对象,是要达成的目标或是要解决的现实问题。(4)开放教育学习环境。该环境是集平台、资源于一体的,可供师生或生生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的载体。(5)研究性学习平台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由于自身具有个性化特征,使得教师、学员之间存在互动。

2.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进行过程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应具有五个过程:学习情境、确定主题、研究过程、成果展示和评价。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支撑平台,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同时评价也应贯穿于整个过程,学员一方面通过评价不断修正研究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成果的评价改进研究中的不足。过程如图1所示。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围绕“学员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模式。由成人学员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然后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写出专项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并进行评价。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既要指导学员,帮助学员,也要参与到学员活动中,把开放教育下的网络资源作为整个研究的支持工具。

三、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与案例

1.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教育技术专家黄荣怀指出,“显而易见,网络是其最好的交流和共享平台。比如,开始时,每个同学搜集的资料和自己取得结论或形成的观点可以在网上;可以全班集中讨论,也可以通过E-mail或BBS异步讨论;将初步的成果公布在网上,再继续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如此反复。”[2]通过对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模式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从情境创设开始来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的选择既可以来自学员自有的知识体系,也可在课程资源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开放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库的主要功能有:记录学习者的各个研究主题,优化和丰富研究主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者提供主题的选择。该框架的核心是网络平台、学习者、教师和资源库。在平台中包含了论坛、BBS、QQ等交流工具,学习资源和提供检索的工具等。学员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者基于WebQuest(问题资源库)进行针对某一研究对象的学习活动;也可利用情境创设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等等。同时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学习平台也为师生、生生间搭建起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学员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找到学友,建立友谊,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在网络中运行的记录学员的信息、学习轨迹、信息交换与提取的数据库。网络资源、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学习策略的提供、教师的在线帮助与引导等都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分类、存储、提取来支持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其中包括学习中对信息的加工、学习的提供与选择、学习小组的划分、教师的在线帮助与指导。在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习中的研究能力,使其具有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习中可以借助开放教育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建构,同时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找到归属感。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是学习者研究问题的能力表现。学习中利用网络平台自己的研究成果,供大家分享,可以用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来表现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成果的也有利于学习中直接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过程。考核与评价:一方面是检验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更多的实践案例。在对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由于有不同的知识体系、知识内容和探究的方式,需要制订针对具体研究主题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评价才能真实反映学习中的研究能力、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和个体知识的建构程度。

2.案例分析选取开放教育小学教育(本科)“教学设计”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1)情境的创设。教师以文字加图片的方式介绍常见的几种教学设计模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接受他们各自特点。教师应注意学生此时的行为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兴趣。(2)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当学员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时,引导学员以小组的形式确定研究主题。该主题可以是“学习需要分析的工具和步骤有哪些?”,“教学过程设计最优的诠释?”,“学习过程评价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等。学员根据选取的研究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3)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围绕一个研究主题进行。在研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借助开放教育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讨论和问题的解决。如对“设计教学情境的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进行讨论时,有学员在平台上提出“教学情境的4种设计方式: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和问题化情境的设计。这4种方式的差别在哪里?”这时有学员通过网络,浏览相关资料,回答刚才那位学员的提问,并附上详细的解释。这样一问一答,学习者就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他们的提问和回答,在网络平台上小组的其他成员都能看见,并且也可以就这样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答案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相互讨论,学习者的兴趣得到很大满足。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建立。随着问题的深入,讨论中的问题更加具体化时,小组内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意见。在这里可将持不同意见的小组成员分为三支队伍:一支是持赞成观点;一支是持反对观点;另一支是持中立态度。当持赞成和反对观点的两组成员进行讨论时,持中立态度的学习者旁听两组对问题的探讨,同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加入其中一组队伍中,继续讨论。就这样学习者对问题不断地做出判断和思考,小组内部据此不断变化队伍,直到双方达成统一意见,问题也就得以解决。(4)成果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通过文字、图片、网页等形式展示该小组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小组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都进行相互的交流,点评研究成果。总结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完成。学生要有个人的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的总结是对整个过程的回顾和剖析。小组也要有小组的总结,教师也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尽可能地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在下一次的学习中,好的要继续发扬,不足之处要推敲改进。通过总结使下一次的学习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3](5)考核与评价。在成果展示阶段,相互交流就是对学习者研究成果的评价,也是对研究成果的补充和完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和教师、同伴共享工作成果,从而获得自己原来并未掌握的知识,同时在报告学习成果、接受评价并参与讨论等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次建构,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4]

第11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广泛性。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其研究内容包含了自然现象和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地理学科的广泛性特点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地貌等方面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或是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2)多样性。研究性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是通过将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去研究和解决地理问题。比如,在开展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现场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趣味性和实用性。地理教学内容中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分析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过程中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以及学习地理的乐趣和价值。比如,学生在观察水循环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播放的相关视频,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演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各种支流流向大海。通过开展这类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

二、加强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思维模式,而创造性思维又依赖于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所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理念,以及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具备这些,当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轻言放弃,才能够坚持不懈的去学习和探究知识,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学生个性、道德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并适当的给予学生一些帮助和引导,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2)为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研究性学习氛围。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教师的地理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从课堂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以及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看法和见解,并且要能够接受学生提出的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大胆质疑和探索。同时,教师还要平等、真诚的关爱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能够彼此信任、尊重,互相帮助、共享快乐,从而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研究性学习。

(3)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实验研究体验和成果总结交流阶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和实际教学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更多适合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地理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课题研究性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地理成果的交流和表达形式等。比如,在整理、分析地理资料时,要指导学生掌握几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原则。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理念,能够掌握更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在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看清自己、欣赏别人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能够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 语文研究性学习 选题 研究方法 过程评价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程标准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这一理念,语文新教材开辟了一个新栏目――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对此作了相关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它是语文教学中的新园地,相对于课文教学,语文综合性活动体现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具实践性和研究性。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设置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张扬。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能深入自然、社会,思考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

新课标已经实施多年了,作为受新课标直接影响的一线教师,我们深感初中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不易。它需要在学习活动中使用融合的方法策略指导实践活动,显现创造精神的语文教学方式。而研究性语文学习方式因其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水平的提高的过程性特点,学以致用的应用性特点,重体验、重参与的特点,在达成语文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我多年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在此,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作一些探讨。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语文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就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帮助学生挑选好研究的课题。一个好的课题既要与课本紧密相关,又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或正关心的内容。学生对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怀有强烈的爱好和情感倾向,主动探究才能进入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获得一种积极的思维。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深厚内涵与现实应用,而且愿意自主展示对主题的认识,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特长。所以,不同的兴趣,理应成为学生筛选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参照因素。

2.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

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语文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筛选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必须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捕获一些有用信息,筛选出自己喜欢的课题。具体做法可以依托文本,生发课题。初中现行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基本上是每单元一个专题。除了教材本身结合单元专题外,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从中生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是《说不尽的“桥”》,就是依托文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良好契机。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设计了三个研究性学习专题:(1)了解古今中外的桥。学生先搜集资料,介绍背景的有关知识。(2)感受丰富多彩的桥文化。①说一说“桥之神话”;②吟一吟“桥之诗文”;③听一听“月之名曲”,想一想“桥之作用”。(3)写一写“桥之畅想”。我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写一写未来人类将如何建造和利用桥,对未来的桥进行展望。这样的选题与学生课堂学习相结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易于研究实施深入,学生容易操作。

3.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语文研究性课题的筛选,还需顾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所选的课题,如若十分艰深,超出学生知识经验的界限,会让学生觉得研究的内容高不可攀,产生畏惧心理,失去研究的信心。正确的做法是:筛选的课题,应有一个高于学生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的大致的“值域”,学生借助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讨论、调查、研究等活动的开展,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终极目标。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精心选择好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研究的心里倾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意识的觉醒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一旦喜欢上这个课题,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积极进行探究,从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二、教给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观和教学价值观,从而凸显了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实施到评价,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获得成效,学生研究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成了中心环节。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基础上,在学生确定好课题、活动计划后,最重要的就是将综合性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标、有层次地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用研究性学习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和能力的大门。在具体活动中,我教给学生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我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文献研究法。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对从图书馆、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的资料分析整理,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指导方面,我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资料收集要有一定的量,资料规格要统一,并要求分类。特别是在实施阶段,更要对资料进行及时(至少一周一次)的整理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便于资料的保管、查阅、分析提炼和查漏补缺。由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还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活动记录、感受和体验记录,作为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2.调查研究法

我向学生讲解基本的调查方法和技巧,包括实地考查方法、采访的技巧、设计问卷调查、整理分析信息等。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例如在《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研究学习中,让学生主要采用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进行社会调查,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

3.合作研究法

包括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研究小组各成员的协作、定位和分工,活动实施的操作程序,等等。信息时代,彼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组建合作小组,让组内学生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进一步引导组际合作,创设共同学习的氛围。具体做法是把组内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并制定具体的岗位分工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如把小组工作分成“小组长”、“资料管理员”、“上网员”、“记录员”、“设计员”等多个岗位。下面以“设计员”的岗位细则为例:①制定好课题小组每次活动的计划;②充分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预约、准备好学校介绍信等;③做好活动中的形象、礼仪设计;④建立小组的外交网络,等等。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还要求学生平时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积极为小组出谋划策,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三、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让激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渗透于学科之中,还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其根本特性是个性化、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味着学生必须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方面笔试、测验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我国现行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于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语文综合性活动实践性、研究性特点决定研究性学习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贯穿于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实施过程、活动成果展示和评价三个环节中。由于它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也应该不同,评价也应该伴随整个活动的过程。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活动过程的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是开放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因而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重视学生沟通课堂内外、开拓学习空间的能力,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知能综合、思维运用和见解创新,特别是创新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相对于结果来说,研究性学习评价更注重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必然要求其评价在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进行,并贯穿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研究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活动的开展、研究结果的展示、研究体验的总结等阶段,都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评价。如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我对各个小组的活动方案进行评比,评选出最佳活动方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末有的热情,发挥了最大的学习潜能。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参与、探究的精神,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在成果展示评价中,评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并展示出来,有条件的还可以装订成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研究学习带来的快乐。二是活动态度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可通过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研究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研究设想、建议;是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建议,等等。三是活动成果的评价。语文素养具体包含诸多方面,新语文课程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目标。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收获的体验,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小组活动记录来反映,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征文比赛、学生周记和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反映,还可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研究结果来反映。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辅以反思和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把学生看作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个体,看作是具有自己情感、渴望得到赞扬和鼓励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总结自己的成果、汇报自己的收获,并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评(谈体会、谈收获、谈认识)、小组互评,学习其它小组的经验,让每个学生对自己、他人活动的经历、体验、表观、成长作一次回顾。因而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进步,提高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动语文研究性学习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型课程,它具有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跨度大、趣味性强、操作性难的特点,但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活动空间,并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实践证明,上好语文综合性活动课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守住语文研究性学习这块阵地,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实践,如此,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必将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1.

[2]陆炳炎著.王建磐主编.素质教育的理想与目标.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3]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语文出版社,1998.9.

[4]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球教育展望,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