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4-04-19 10:1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

第1篇

摘 要:品德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有效的品德教学,必须立足生活、回归自然,在开放式的环境中,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

关键词:开放式环境;体验式教学;教学策略

品德课是从学生的身边事例出发,引导学生提升行为道德的课程。但现在的品德课教学依附于书本,与现实生活脱离。一堂好的品德课,就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自主进行实践,经过教师引导,逐步提高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升华为健康向上的道德品格。

一、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品德是学生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自主实践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十分有利。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发展,激发他们的个性,培养创造力,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1.扮演角色,体验书中的场景氛围

在品德课本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演出来。如“圆明园在哭泣”一课中,学生通过场景再现的形式体会列强对圆明园珍宝的抢劫过程。然后让学生思考: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屈辱和危害?通过这种情境体验,学生不但领悟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且对品德课充满了浓浓的兴趣。

2.成功体验,融情感于课堂

品德教师要用自身的经验、体会、收获、教训,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亲切交谈,融个人感受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亲身经历、真实体验很容易打动学生,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同创设情景,模仿人物表演。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表象性的感受,也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为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奠定基础。

3.资源拓展,让学生的思维在大环境下发展

课本中的内容和教师所讲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上网收集资料,增加知识量。如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圆明园过去的美景,感受万园之园的风光;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了解圆明园的烧毁过程,从而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感悟现实生活体验,在体验中内化知识

品德教学强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活动等实践形态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牵手生活,润物无声,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的重要特征。其教学目标是组织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进行行为体验。在教学中,教师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和学生一起实践,并对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深化对活动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采访,了解自己所在村庄和家庭以前的情况,最好是收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老照片。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采访成果,让大家了解家乡过去的情况,再播放家乡新貌的短片。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接着笔者提出问题: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体验,学生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感悟生活,提炼题材,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最好的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体验生活,让他们从体验中丰富内心世界,使情感变得更加细腻,使心灵变得更加美好。如在教学“话说社区”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乡村,说说自己的左邻右舍。然后,笔者设计了一个《下雨了》的小品,讲述了帮助邻居收被子、衣服的事件,学生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把自己的w会说出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邻里一家亲的温暖。

3.钻研教材,挖掘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

品德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个枯燥的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做一做、评一评,然后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独立辨别是非善恶。品德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如教学“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时,笔者布置了三个游戏活动,学生自由选择游戏。活动结束后,守规则的学生玩得很开心,个别不守规则的学生就玩得不开心。教师要抓住教学时机,讲解集体活动要处处有规则,处处守规则。

总之,在品德课的教学活动及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实践、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小说教学 体验式教学 教学策略

一、体验式教学的认识内涵

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传统汉语文的特征和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关注教学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是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实现“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它是一种比较开放、比较自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内化,将体验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情感的碰撞与意义的生成,逐渐成为一种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体验式教学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推崇,被实践操作者所认可。

二、初中小说教学现状

小说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初中小说教学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状态。新课改后,小说教学也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尝试,但在“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又出现了过犹不及的现象。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一次重要突破。但是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走向了“泛语文”的极端。“泛语文”是一种教学内容的移位,教学目标的旁落,它把文本的内容当成了语文课堂的主要部分,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它着眼于小说的内容,而忽视了小说“言语的智慧”,从根本上放弃了通过小说鉴赏体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误区在新课改后的有些探索性课程中是存在的,表面上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非常活跃、学生们也能积极地思考与回答,课堂上十分活跃,但实际上是一种空洞化的语文教学。

三、初中小说体验式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小说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验文本内容,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1.理“干”,感受叙事文脉。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节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细读小说,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的小说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自由体验式阅读小说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在找到小说线索的基础上领悟故事情节,以及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大概复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小说主要是写什么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教学《孤独之旅》这篇小说时,我让学生课前反复阅读,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杜小康心理成长的历程,懂得了困难、挫折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有时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品“果”,解读人物形象。

在小说体验式教学中,最核心的应该是对于小说人物的体验式解读。通过故事的讲述,刻画鲜明、独特、丰满的人物,往往是小说家的一个基本目标,而小说文本刻画人物形象的思想容量和艺术水平,则直接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因此,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把握人物性格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内涵,自然也就成为小说文本解读的一个中心环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这四个方面就能完全地刻画出一个人物的形象。因此体验式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身处地”唤醒自己的生活体验。怎样让学生摆脱原有的感知定式,获得新颖的阅读感受呢?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体验:假如你就在于勒身边,你会跟他说些什么?又如教学《最后一课》,我这样问:生活中你有小弗朗士那样天翻地覆地变化吗?是处于一种什么境地?如此置换体验的设问,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若瑟夫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的不满的心理活动过程;体验小弗朗士在特定的背景环境下巨变的可能和真实,这样一来,小说中人物的形象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

3.寻“根”,体味精彩语言。

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说过:文学阅读需要“品其言才能会其意”。而小说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因此小说的教学还要注意扎根语言教学。体验离不开细节,品味语言自然要抓住细节。如教学《故乡》一课,其中“他立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一句,我问学生,“欢喜”和“凄凉”不矛盾吗?两个词调换行不行?从而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的细微之处,在体会小说语言表达的张力的同时,由人物言行的表层的“不自然”、“矛盾”、“紧张”去体验追寻小说深层的内涵,小说“陌生化”表达背后的艺术价值。再如,《孔乙己》中的“排”和“摸”各是怎样的情态?不妨让学生在脑中想象小说情节所描写的画面,并从词语、画面的比较中读出人物心理内层的微妙变化,体验不同境遇下的孔乙己。

4.接“枝”,体验自我创造。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致力于:“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教学小说就要带领学生走进小说,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去创造。如学过《社戏》“月夜出航”景色描写一段,我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任务:课文中有不少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画出并摘抄,做简要的赏析,去体味写景的妙处;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或家乡的景物。以上的环节,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文章浓淡相宜的诗情画意,感受到鲁迅小说具有散文色彩的语言,体会到环境描写的作用,又通过写作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只有初中语文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用体验式教学去唤醒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学生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专注于小说,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燕.对比,初中小说教学的最佳切入角度之一[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11.

[2]劳文彰.以说带读、讲读并进――初中小说教学的体会[J].教学交流・理论版,2008,4.

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体验式;大学英语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分支,最早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中,逐步建构起对外界的认识,继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条件、认知过程中个体的主动性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打下了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认识与研究

1.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是寻求知识,同时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强调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构”意识,重视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从而实现支持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

2.体验式学习理论最早由库伯(Kolb,1984)提出。该理论结合皮亚杰的成人连续性发展思维的体验、观念、反思和行动四个维度,既注重勒温(Lewin)学习模式中的反馈过程,又强调杜威(Dewey)学习模式中的发展特征,把学习看作是结合了体验、感知、认知、与行为四个方面整合统一的过程,认为“学习是通过体验的转换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在Kohonen(2001)的体验式外语教育模式中,外语学习也是一个体验,反思,概括与应用不断循环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对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这对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出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都有深刻的启示。

1.建构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体验式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所学内容意义;教师是体验式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大学英语课堂由“一言堂”变成 “群言堂”;教学由教师的“单向传输”,变成师生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体验。

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千差万别,必须学会主动接受更多的语言输入,寻找更多的使用语言的机会,这种情形下应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负责、管理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教学观融入互动机制,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沟通、合作,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活动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自发自觉地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体验式教学环境。在合作学习的体验式环境下,激发了兴趣,激活了思维,丰富了见解,共享了智慧,张扬了个性,从而在这个体验式过程中对新内容进行了主动的意义建构。

2.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体验式学习“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理论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新内容中的作用,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重要前提,同时创设情境也是体验式教学理论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创设。由于学生几乎不可能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英语,只有在同学中和在课堂上,因而创造语言情境对于体验式教学尤其重要。无疑,多媒体技术是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网络所提供的英语环境和材料极大地增加了真实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逼真的体验式的感受,这样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在逼真生动的情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3.建立以建构性学习为宗旨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主要依赖于笔试考试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方式。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存在的弊端就是只注重学习结果从而误导学习动机、扼杀学生个性和后续能力的发展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学习者进步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情况的变化来设计教学,改进和精练教学策略,使学习者通过建构性学习获得持续进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建构主义评价思想的集中代表。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重点是要让学生发现潜力,改进和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流行的教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教学理论并不是全盘否定的,而是一种“变革”、“创新”。一方面,这种变革适应新时代学生心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对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更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英语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学研究,1993,(3):14.

[2]约翰・杜威.赵祥麟等译.经验与教育.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50.

[3]Kolb D A. On Management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A Book of Readings,2nd ed. Engle 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1984:66- 68.

[4]Kayes D.C.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its critics: Preserving

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2002,(2):137

[5]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心理与生理发育未成熟的时期,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门学科,对小学生健全人格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验,提高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一、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优势

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重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参与到相关场景中,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同阶段的体验式教学策略也不同,即高年级有高年级的体验教学方式,低年级有低年级的体验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不同程度的拓展活动体验相关知识,并在体验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

体验式教学在应用过程中有很多优势,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促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团结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设置生活情景,体验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小学思想品德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有关生活的小游戏或小情景剧,引领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彼此学习、互动、交流,从而吸收相关的思想品德知识,提高对相关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例如,在“安全回家”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有关“放学回家”的生活情景剧,引导班级学生分角色参与其中:两名学生扮演“小汽车”,一名学生扮演“坏叔叔”,而其他五名学生本色出演。在情景剧中,五名学生结伴而行,准备回家,其中“小汽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五名学生则在一旁准备红灯过后再过马路,这时,“坏叔叔”拿出棒棒糖想引诱这五位学生,而这五位学生非常机智地拒绝了。

由此可见,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2.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效果

21世纪是多媒体的时代,在小学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置生活情景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对相关知识展开教学。小学生对色彩较为丰富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投其所好,根据小学生的自身认知与性格特点,将思想品德内容与多媒体相结合,用图文并茂的PPT或是有趣的教学视频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与爱好。

例如,在“与诚实相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知识点转化为PPT,W生在观看PPT时,会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在课堂结束前10分钟,教师给学生播放有关“诚实”的小短片,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育学生从小要做一个诚实、言而有信的人。

由此可见,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制作出有特色的教学课件,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与爱好,增强学生体验思想品德知识的效果,确保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3.创建生态课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构建生态课堂。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结合课本知识,创建生态课堂,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对相关思想品德知识进行体验与学习。教师也可在户外设置游戏,带领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领略生态环境风采的同时,学习相关的思想品德知识,提高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在小学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体验式教学的优势,设置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利用多媒体,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在体验式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并且创建生态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态环境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确保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贤.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反思[J].学周刊,2017(1).

第5篇

关键词: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有效策略

随着现代高职体育教学发展,社会上对高职体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方法及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需求,为能够使高职体育教学取得较好效果,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应当对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应用,使传统教学得到改善。体验式教学就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应当充分了解该教学方法特点,掌握该教学相关要素,并且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策略使体验式教学得以实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下面就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进行研究。

1体验式教学特点分析

1.1体验式教学对学生个性培养比较重视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个性培养属于最重要一点,对于体验式教学而言,其体现学生自身生命体验,属于个人的。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属于独立自我,其自我特点能够得到有效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现出的这一特点,属于学生今后世界观、人生观中的重要构成,在学生情感构造、个人取向以及认知结构方面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1.2体验式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比较重视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对教学结果重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增强自主体验。在自身学习体验增强之后,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其能够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参与,可对体育学习提高兴趣,而并非像以往教学过程中将其当作任务,这样一来,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能够提供新型的一种学习过程,可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自身思维情感。

1.3体验式教学将学生学习内在生成作为特点

体验式教学属于深刻且深层的一种情感反应,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独特体验,另外,通过体验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得到永久性意义,并且还能够使其得到塑造性学习体验。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外部环境以及学生自我生命存在状态会逐渐趋向于心灵内部,可对学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使其能够将自身经历及相关经验作为出发点,对于教学中一些深刻意义以及价值,可准确发现并且阐释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其内在天性得以形成。

2体验式教学方式要素分析

2.1体验式教学中主体体验

在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过程中,主体体验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体育教学目标方面也属于重要部分,其能够使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较好体现,对学生参与及实践加强重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对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其能够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在学生得到体育知识基础上,教师强调学生应当通过在实践过程中所掌握技能,较好展示出所学知识,从而使体育知识及相关技能能够得以内化。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为能够使自身身体素质得到良好锻炼,应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所以,在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主体体验方式加强引导及重视。

2.2教学情境设置

在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情境设置属于重要因素。该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依据高职体育教学相关内容,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激发及引导,使其树立体验式学习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体验式教学中能够积极参与,并且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体验式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与传统教学不同方式,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不同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利用,使其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参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选择不同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情感进行塑造,使学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使学生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调动。

3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策略分析

3.1通过教学情境创设对学生体验意识进行培养

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学生学习引导者及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师生关系进行较好处理,使师生关系达到和谐状态,应当通过利用讲解示范等相关手段使抽象知识更加生动直观,对相关动作进一步发展要积极探究,积极创设体验式教学氛围以及条件,从而在愉悦体验环境中对学生体育素养进行培养。对于高职体育教师而言,应当对体验式教学内涵准确把握,这样才能够使师生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从而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有意识地对体验式教学进行应用,从而对学生体验意识以及合作意识进行培养。为能够使这一情况得以实现,教师应当对体验式教学先进性充分认识,使自身首先将体验式学习意识树立起来。对于高职体育教学而言,其自身就是对体验情境的创设,通过体验得到自身感受,并且使其内化成为体育素养。

3.2体验式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学生专业

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体验式教学使职业实用性体育课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减小体育教学内容和今后学生所从事工作之间差距,进而为学生与今后工作更好适应奠定良好基础。对于高职体育教学而言,其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而言就是高职体育教学应当将学生今后职业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通过对体验式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体育课程自身规律,从而使不同专业、基础及兴趣不同学生需求均得到满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够自主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依据不同学生专业特点及未来职业规划方向对学生体质素养进行不同要求,在设计体验式教学内容方面应当灵活进行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与学生专业特点及今后从事岗位特点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体育教学能够得到理想效果,使其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3.3增强师生间情感交流

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核心人物,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及态度将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以学生自身特点以及综合素质为依据,使自身教学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当积极调动自身积极性,从而使体验式教学能够得以更好开展。对于高职体验式教学而言,学生属于主体,同时也是主要参与人员,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感情加强注意,对于不同学生应当选择不同方式实施体验式教学,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4结语

在当前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应当对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应用,在掌握体验式教学特点及要素基础上,选择有效策略实施体验式教学,从而使其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对学生体育素养进行较好培养。

作者:陈炜 杨蕾 单位: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凤仙,董旭晖.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J].运动,2014(5):130-131.

第6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英语课堂 情景创设

所谓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坚持以学生为主导,以体验为基础,使得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领悟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技巧,以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英语学习课程中去,不仅仅可以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切实的参与到课堂中去,而且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一方面,现阶段英语课堂一言堂现象严重,学生的语言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难以利用学习到的英语进行正常的交流,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的普遍现状,而这与我国英语教育的初衷,与社会对于高素质语言应用人才的需求之间也存在很多的矛盾,因此急需要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去进行改善和调整,以改变传统教学局面;另外一方面,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模拟的方式营造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情境的过程,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会得以不断提升,英语课堂的有效性也不断提升,对于实现英语素质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应该积极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英语课堂中去,实现英语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其关键在于体验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其实现途径是多样化的。以这样的方式创造多语言输出环境,使得语言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以再现,并且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语言记忆的巩固,使得其学习兴趣得以不断提升。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析:

2.1课前报告演讲法

经过长时间的英语学习,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英语阅读能力也得到提高。此时教师可以积极制定课前报告演讲制度,为学生构建展示平台,为学生语言表达创设更加理想的环境。为了保证课前报告演讲制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做好体验式教学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前演讲活动中去,营造良好的英语表达氛围;其二,科学规划课前报告演讲内容,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英语话题,也可以是热点活题,当然也可以是针对于课本内容展开的延展性演讲,由此使得课前报告演讲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其三,严格制定课前报告演讲管理制度,规定课前报告演讲时间,步骤,互动方式,评价机制等,由此保证课前演讲报告过程的有效性;其四,高度重视课前报告演讲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保证比较理想的互动效率,以实现学生课件质量的提升;其五,建立健全完善的课前报告演讲评价机制,从学生演讲的内容,演讲的方式,演讲的互动效率,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发音存在问题等角度去探析学生的课前报告工作,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

2.2原声电影和歌曲

有教育学理论指出,声音是人感知语言的基础和前提,而英语原声电影和歌曲又是很多学生的兴趣所在。因此,积极将原声电影和歌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以锻炼学生纯正的发音,提高其对于英美文化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很值得尝试的教学策略。

2.3纳入实践生活法

从本质上来讲,语言是运用于实践的,语言教学活动也充分展现出其实践性的特点。为此,积极将实践生活纳入到课堂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贴切的接触到英语生活,由此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具体来讲,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坚持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出发点,总结和归纳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将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故事,英语词汇,英语俚语纳入到课堂中去。

2.4情境创设体验法

情境创设体验法,就是主张以构建具体情境的方式,要求学生融入到具体情境中去,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本文以商法学习课程为例,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将外交,英语专职教师纳入到课堂中去,做好课前的法庭布局,尽可能营造更加真实的商法环境;其二,分布好各个学生的责任,模拟真实的法庭开庭程序,针对于具体的案件进行审理;其三,对于学生在法庭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学生在口语表达,语音发音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评分;其四,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情景创设中去,使得他们都能够参与到语言表达过程中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运用到英语课堂中去,是改善当前英语课堂窘境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英语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不断总结和归纳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进行改善和调整,是英语课堂有效性得以提升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白景辉.浅谈中学英语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J].科技信息. 2011(08)

[2]曹佩升.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设计及其理论建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宗端华.体验式英语视听说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08)

[4]黄玉华,梁友珍.关于体验式英语教学的探讨[J].高教论坛. 2008(06)

[5]赵晓晖.体验式教学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借鉴教育管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11)

第7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44-03

一、理论沿革与模式建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体验式教育理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通过发问的方法,引导弟子积极思考,唤醒其潜在的创造力并催生出相应的结论。可以说,这种注重师生双方平等对话和善意论战的“催产式”教育方法,是体验式教育的雏形。

在理论层面上,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是对体验式教学进行研究最有影响的人。在杜威看来,学生要真正获得真知,就必须从尝试、应用和改造等实践活动中获得,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1]。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以英国教师科翰(Kurt Hahn)较为有名。科翰从“学农从种植开始,学医从解剖开始,学哲学从辩论开始”的早期大学教学方式中受到启发,认为一切知识皆来源于个体的实践活动。他于1941年在威尔士建立了一所“户外学校”(Outward Bound),将二战期间训练海员生存能力的教学经验应用于对学生、军人和工商业人员等群体的人格品质及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上。他的体验式教学被传播到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后,迅速地被运用到了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美国教育学家大卫·库伯(DavidAKolb)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体验式教学理论。他在总结了众多教学理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理论(Expedential Learning),使体验学习实现了程序化和科学化[2]。此后,莱文、里文思和科尔博等众多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们吸纳了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以及认知主义的部分理论观点和方法,使体验式教学理论日趋成熟[3]。随着杜威、科翰、大卫·库伯等人的教育思想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体验式教学在教育界已然形成了共识。虽然这种教育理念也曾受到过诸如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等教育流派的冲击,但这种通过学习者的体验来建构知识的教育方式已经在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打上了深深的印记。由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体验式教学的视角来审视教学实践问题,并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探讨,使得体验式教学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多学科化的趋势。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是上述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高校在充分借鉴体验式教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展开的研究。其基本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情感匹配”式的体验和感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内化为理念,并外化为行为,从而建构起一个融“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为一体、集“内化—外化”两种动力机制于一身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从以往众多的理论著述和学术文章来看,当前涉及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理论层面的学理探讨。比如,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弊端进行理性审视;从体验的视角,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重新解读;从解释学的视角,对相关概念、语词和称谓的深层探讨和历史分析;从比较学的视角,研究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体验式教学在范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根本区别。其二,实践层面的模式建构。许多思政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并形成了诸多的教学模式,如“上海普陀模式”、“浙江温岭模式”、“湖南南县模式”等[4]。除了建构这种系统的、可操作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式之外,也有学者直接将“体验”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创设课堂情景”、“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拓展训练”[5]等形式,将其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观,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育价值观。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使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实现了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和自我升华。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体现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深切关怀,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新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促进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二、发展困境与问题表征: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层面的理性省思1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与客体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双主体说”。该观点认为,在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互为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6]。客观地讲,“双主体说”在理论界占据主流。然而,此种观点也遭受了许多研究者和思政教师的批判和质疑。批判者中有两种观点:其一,通常意义上说的“教学”其实是个偏义复词,其基本意义是“教”,而不是一个包含“教”和“学”双重内涵的并列短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不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而是思政教师的活动,虽然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但真正的主体是思政教师[7]。其二,既然所有的体验、讨论、思考、反思、内省、批判以及各种情感因素的培养等都是大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所以真正的主体应该是需要通过亲历性活动掌握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的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当前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而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论争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对其他问题的不同解释,在客观上导致体验式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教学主体的多元纷争不仅揭示了教育理念的多元冲突,还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对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认识上陷入了迷茫与混乱,从而导致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陷入了实践困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重新回到教学的原点,从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体的角度重新审视其基本理论问题。

2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与效率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取。然而,无论是课堂情景体验还是社会实践体验,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必然导致体验式教学的价值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学科不同,可获得的直接经验相对较少,体验活动设计和操作的难度相对比较大,盲目采取体验式教学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这种一味地追求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的教学方式,对于已经有一定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否是必须的,过多的实践体验会不会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行教材体系中哪些理论是需要通过体验才能让学生理解的,实施“05方案”后,体验式教学会不会出现学时严重不足的问题,等等。

事实上,教学的价值与效率之间的冲突很早就有。从柏拉图时代开始,教育的基本价值标准便开始朝着工具主义转化[8]。随后,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工具主义的价值思想。在此理念指导下,课堂变成了“作坊”和“车间”,教学变成了由教师高效地控制此“作坊”和“车间”的技术的过程[9]。虽然这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教育即塑造”的理念受到了以杜威为首的教育家的批判,然而直到今天,这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工具主义思想不仅迟迟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还在我国高校中甚至愈演愈烈。因为在工具主义理念指导下的间接经验的获取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和影响,使得这种工具主义思想具有无可辩驳的效率优势,而这一点恰恰是体验式教学的软肋。学界在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反思之后,不得不重新转到赫尔巴特那里寻找理论依据。原因很明显,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未给教育界带来想象中的理想效果,该种教学理念在追求价值的同时,丧失了对效率的追求。

因此,在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超越体验已成为必然之趋向,如何在价值和效率之间找到契合点并在二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解决效率和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是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将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面临着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大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进行科学的考核与评价。虽然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积极推行体验式教学,然而在考核的问题上却依然延用着“几张文字材料定成绩”的评价方式。这种“重理论概念轻实际应用、重书本知识轻学生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不仅无法对学生学习后的真实情况进行考核,还会抹杀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产生了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在完成了“学分任务”之后,获得的多是枯燥的语言符号和空洞的理论教条,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难以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更难以构建起立体的、丰满的信仰体系。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原因在于其对“符号化”知性教育理念持根本性否定的观点,它强调的是大学生对各种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理解和体验的过程。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地引导其思想和行为,即使形式再好,操作再简单,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对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与评价要想摆脱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路径依赖,走出“考核形式僵化呆板、考核方式落后”的怪圈,应在“体验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关系重构与路径选择:走出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误区1理清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从目前的讨论来看,无论是“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还是“双主体论”,都不能客观地表达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通过对体验式教学发展历程的分析不难看出,苏格拉底、杜威、大卫·库伯等将“体验”引入教学领域的初衷就是为了要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现状,因为将教师看作是教学的主体,显然与前辈们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学生主体论”和“双主体论”虽然都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肯定了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这两种观点由于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作为意识形态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因而削弱了思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内容也更抽象,一味地强调大学生的亲身体验,其所获得的认识常常会被局限于感性层面上,难以上升到理性层面,因而难以保证教学的效果。后两种观点由于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极易陷入道德自发论的误区,因此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在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其中教师是体验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协作者和评价者,其主要职责是激发学生体验活动的兴趣,明确活动的目标,使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获得经验,并在活动结束后对其做出总结和评价。而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反思、内省和批判等亲历性活动,加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可见,在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角色实现了由主体向主导的回归,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了落实。因而,教学关系也由原来的“主体—客体”或“主体—主体”演变为“主导—主体”的新型良性互动关系,全部教学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学生的体验完成。

2化解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价值与效率的冲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既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绝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体验层面上,更不可追求“为了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其实是弱化了外界因素对学生影响的可能性,忽视了教育最有价值的功能——建构性。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兼顾价值和效率,在价值和效率的博弈中寻求平衡。

笔者认为,化解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价值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它具有其发挥作用的特定范围,思政教师需要转变“逢教学必体验”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优势互补。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避免由于教学方式单一造成的“审美疲劳”。第二,精心设计体验活动。思政教师不应局限于体验教学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承载功能,机械地将各种体验活动移植到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促进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便会使体验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仅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间,而且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延展教学空间。通过设计适合不同场景的体验活动,将部分体验活动延展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日常生活和网络生活中。第四,设置独立的体验教学课程并配备专职体验教师[10]。高校应设置独立的体验教学课程,而不是将其附属于思政课程体系之下。通过思政教师与专职体验教师的沟通和协作,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体验活动内容纳入其教学理论视阈,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教学局面。

3重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主动”(即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和主动思考)的特征,思政教师应改变“几张文字材料定成绩”的传统思维范式,重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建立全新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

“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应依据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实现“三个结合”,即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对大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业成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目前理论界对于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性”考核评价在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有三点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其一,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权重,注重对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进行评价;其二,减少死记硬背的比例,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强调知行合一,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进行重点考查。

事实上,考核评价是整个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不仅实现了将理论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的初衷,而且完成了将灵活运用理论作为其终点和归宿的重大使命。大学生在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检验理论的真理性,还可以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2][美]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0

[3][英]柯林·比尔德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32

[4]寇翔论高校体验式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5]陈德静以拓展训练为载体的高校体验式德育探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6]石瑛,郑晓艳基于“双主体”教学理念的“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

[7]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3)

[8]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0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84-02

体验式教学能够使学生通过创建场景了解解题过程,并从中学习知识,具有实践性。这种模式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吸收,同时在无意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大大提升了学习能力。传统上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现状,它落后、闭塞的教育思想使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体验式教育迎合新时代条件,发挥了关键作用。

1.分析我国现今的体验式教学

传统教育弊端多种多样,阻碍了学生成绩的进步。小学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影响以后的学习,对于基础应该认真对待。在学生处于初级阶段,好奇心旺盛时期,使用正确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以后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成绩。

1.1就学生而言体验式教育。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动脑能力;体验式教育是将问题渗透到学校活动或者课堂活动中,应该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孩子在欢乐中学习。学生的情绪越是高涨,思维就越兴奋,越有利于脑力的开发;体验式教育方法多种多样,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各地学生接受的体验式教育方法也就不同。而老师在引进时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感到其他教育方法陌生,恰恰是这些不同造成的陌生,让学生一听到教育就提不起兴致;体验式教育的倡导者是老师,他们为了提高学生成绩积极实施新策略,这是可行的,但是在学生尚未了解的情况下,安排教育活动,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气氛,容易丧失学习积极性。

1.2就老师而言体验式教育。体验式教育需要倡导者贯彻落实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老师投入精力不够,只停留在教学理论层面,没有深入研究,在不完全了解体验式教育的情况下就实施,因此收效不大;老师在实施体验式教育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致使开展的活动不适合小学二年级数学。学生不能了解,没有兴趣,便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教授小学数学,自然以小学数学知识为中心,但是某些老师为了贯彻落实体验式教育,与原先教授方式差异大,忽视了学生的认可度,学生不能灵活接受,学习变的吃力;老师实施体验式教育没有把握好分寸,方向出现偏差,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性质,甚至将它视为枯燥乏味又难学的科目。

1.3就传统教育而言。体验式教育是课改内容,冲击了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强行灌输的方法使学生记住所学知识。虽然方法生硬,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但是,依然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体验式教育是个新鲜概念,刚开始一定会有阻力,获得效果可能不如传统教育明显。

2.如何正确实施体验式教育

体验式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积极实施自然是好的,但要掌握正确方向。实施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使教育完善化。针对体验式教育暴露的问题,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经营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工作学习中,环境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将数学问题同孩子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使兴趣数学化,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与习题相关的情境中,增加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度。环境和谐良好,学生的身心就会愉悦放松,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致。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他们处于发展阶段,大脑没有健全,有些问题不能理解,让他们发挥想象力时,情景一定要浅显易懂,不能太难,这样才能起到教育效果。

2.2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学生具有反思意识能够帮助学习进步。学生一旦发现前后认知有矛盾,就会反思。由于年幼,反思意识尚不健全,需要老师从旁指导。老师需营造出一种放松和谐的气氛,这样有利于学生反思;相反,气氛紧张,学生也会紧张,无法集中注意力反思,也就学不到知识。老师可以循循善诱,问学生为什么,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设几个疑问,使学生陷入思考,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反思意识。

2.3锻炼学生的探究性。要想顺利进行体验式教学,需锻炼学生的探究性。它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培养中要侧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提高探究性。老师可以在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前接触下一章数学知识。可能数学知识不如语文知识简单易懂,但是这能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将问题的模式表现出来,以此解决问题。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情境;探索;交流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是“教书”:数学课本有什么就讲什么,作为一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科学,完全脱离了以数学逻辑思维为基础的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课上听懂,课下不会”。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也就造成了学习能力稍差学生逐步丧失了学习信心,更有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根据这种情况我国的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备探索、实践、交流、发现等自主能力。”数学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新教学方法,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对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相关研究做下总结。

一、关于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作为数学体验式教学的依据,建构自主学习理论提出应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自我的发现、探索、实践、交流、在不忽视教师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根据这个理论基础,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探索等。通过教师教学的意境创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步伐。这便是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内涵。

二、数学体验式教学特点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数学的体验式教学强调了合适教学情境的创造,教师不应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书”,要体验式教学中老师需要通过对教学意境的重视、创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更好地掌握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教学是以“书”为中心,而体验式教学以“人”为中心。该教学方法提出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学生学习要表现出主动,并且通过自身的学习行为为最终成绩负责,强调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的主动参与。

3.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将学生的理解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老师通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大胆的自我表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简单的提问或者恰当的语言交流都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4.学以致用。体验式教学是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通过学习自身的实践、探索,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三、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适宜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充分的体验数学,通过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概念的理解,对重、难点的探析。那么怎么样构建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情境呢?下面根据一个例子详细介绍一下。例如等比数例前n项和公式的情境构建如下:

教师通过媒体将这个情境放映在屏幕上:问小明购买养老保险,从27岁开始到47岁共交纳20万,在小明55岁退休后,每年可以通过这项养老保险每年获理5万养老保险金,并且在获得退休金的同时,每年还退还1000远的保险金,那么提问假如小明75岁因病去世,将这种保险方案和将20万存入银行并且存入银行的利率为4%的方案比较,哪一种情况小明获利最多?根据问题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最后教师公布答案,因为答案的差距在百万以上,学生会特别好奇,那么在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获得很大提升。

2.让学生融入情境。大家都知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上文提到教师的情境构建,因此这时就需要学生能良好的融入到教师构建的情境中。通过以学生为主的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探索,从而使学生融入到教师构建的情境,教师在学生融入情境后,通过引导,让学生对自身的疑问进行解答。

例如在讲到《圆锥曲线方程》章节:“椭圆的简单性质”这一块内容的时候,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生活中知道椭圆的形状以及相关椭圆形状的物体,但是对椭圆性质的认识却不够深入客观。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要求学生动手画图:利用细线,将细线端点固定,而且要求细线的长度大于固定端点间距离,用笔拉紧细线,并移动画图。同时布置问题:细线的长度和画出的图形特点有没有关系?画图过程中,什么不变?

3.加强学习交流。教师情境构造,学生融入情境,还不能完全体现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精髓,另外重要一点就是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心肯定会有很多的疑问,那么这时老师就可以,留有时间分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探索,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所学内容,对于小组之间的疑问就可以让老师进行答疑,学生对产生疑问的地方会有所重视,会对该部分印象特别深刻。这样就实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职校教育是学生在步入社会前的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认识旅途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职校的数学教学中这了能够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锻炼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要求,就需要进行体验式教学。学生积极投入到老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将会有利于成长为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成军.职校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新校园》

第10篇

一、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依据相关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理论,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教师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及求知欲得到大大激发,引导他们积极独立自主参与讨论、交流、合作,使学生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学会数学应用和理解数学知识,并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发展数学应用能力,在精神层次上实现建构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在学生培养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其逐步养成自己独特的学习观被称为建构主义,它所体现的意义是学生不再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授予的知识,而是积极主动以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去建构知识活动.也就是说,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自己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主动积极参与探讨、研究,与同学沟通、交流,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提倡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知识的过程,是通过新知识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丰富、改造和充实自己现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非常重视学习的社会性、创造性、实践性和主动性.

(二)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来源于生活,应让学生在贴近实际生活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通过参与生活实践,不断地获得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反对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或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各种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去指导学生要学会从周围事物环境中主动地去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必须与实践经验、科技发展、现代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实用的知识.

三、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能力.不动情感的学习,会产生疲倦感,疲倦状态下的学生,不能有效地吸收知识.因此,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体验式教学最有效、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二)增强合作意识,加强交流沟通

在交流与合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保证参与的质量,从内在实质上做到真正的交流与合作,避免只注重形式或只在公开课上的“形式性”的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与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其积极的主导和组织作用,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的评价方式,评价是交流与合作环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定,并对他们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如,在进行“直线和圆”复习课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已知圆O:x2+y2=1与直线l:y=k(x+2)相交于A,B两点,O是坐标原点,AOB的面积为X,求X的最大值,并求出取得最大值时的k值.如何解答这道习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各小组先内部探讨解题方法,然后各小组之间再探讨交流解题的方法,最后各合作小组汇总得出了若干种比较好的解法.

(三)积极参与数学实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在数学实验中通过合作交流、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概括假设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在上“圆锥的定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有效的数学实验促使学生更生动地体验和理解圆锥的定义.实验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画图,研究椭圆图形,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椭圆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四)组织数学讲座,拓展思维加深体验

第11篇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精神,是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反思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模式,创造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启发创新以及实践能力为本的现代本科教学模式。遵义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一直以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己任。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接待国际游客将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旅游业是贵州省十三五大力发展的重点内容,十三五发展明确强调贵州省应发挥全域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多彩贵州.山地公园”为品牌的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然而贵州旅游酒店从业人员普遍被反映出的文化素养、以及业务素质等水平不高,影响了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软实力。怎样更好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是遵义师范学院教改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礼仪教学里的应用初探

礼仪,是对社会秩序梳理的呈现,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体现形式,礼是指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臣服,也是指对天地万物的尊重之心,其核心目的是唤起人性的善根,感悟、理解和尊重生命;仪是指通过规范的外在形象和行为表达出礼的内涵。礼仪文化是每个公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礼仪对我们的影响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人民物质条件的提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礼仪课程有主要以讲授礼仪知识为主,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礼乐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另外,以实操课为主的服务礼仪课程也只诠释了仪的部分,而忽略了礼的内涵。没有礼的内涵,仪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礼仪的特征,结合体验式教学的内涵,礼仪教育通过特定的场景再现,特殊的教学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亲生体验各个不同的礼仪场景,并做语言引导和知识点梳理,能够有效的引起师生共鸣,产生情感链接。教师和学生亲身体验,能够更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刘焱和刘亮认为任何一种通过教师讲授的教学都没有办法去替代个体的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加上体悟,才能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礼仪对学习者而言,关键便是任何使之内化于自身能力以及感悟的问题。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个体体验,才能不仅只获得职业知识及技能,更能获得如何尊重顾客、尊重他人的理解与经验,真正构建起职业素质。

《中外礼仪》是遵义师范学院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中西方礼仪在不同背景下,在交往中表达敬意的行为规范与其背后涵义的学科。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理解中外文化差异、以及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较大影响。学习《中外礼仪》的含义和来源,使学生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发自内心的尊人尊己,用温柔和包容的心积极对待这个世界;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另外,是为后续的实操性课程《服务礼仪》夯实理论的基础,令学生领会礼仪的内涵。

《中外礼仪》采用了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了新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礼仪综合素养为目的,以引发和创造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驱动,注重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设计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完全侵润于礼仪规范、细节要求之中,对所学内容印象更为深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逐渐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把以老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需要建立主人公意识,从之前的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变为我怎样主动去获取我想要的信息和通过体验把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教师在体验式课堂扮演的是课堂设计师,陪伴者,观察者和引导者等多重身份,不再是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陪伴学生体验课堂,观察课堂中发现的行为和问题,从而变身引导者点悟学生。体验式教学下的《中外礼仪》课堂教学氛围良好,富有生命的活力,提高了课堂礼仪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改革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构建符合校情、生情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水平和课程效果的重要途径。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作者对体验式教学法对《中外礼仪》课程的运用效果进行了评估。评估的主要方式为学生问卷调查、教学效果系统评估和通过教学视频反观课堂氛围以及学生反应,现将课程效果评估结果总结如下。

1.《中外礼仪》体验式双语教学法新颖、独特,有创意,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2.该课程体验式教学法增加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3.因为实训室没有使用,导致上课的很多训练得不到施展,降低了课程效果。

4.教师上课很投入,同学们有时反应不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情况少。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外礼仪》课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体验思想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由组织行为学教授 David Kolb提出,但是体验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或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达到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透察,使心智得到改善和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教师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准确的设计出体验场景;需要教师有能够把控课程的局面和节奏的组织协调能力。一个学期的《中外礼仪》教授,也反应出了不成熟的体验式教学法在课程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角。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热闹的课堂并不是就等于好的教学。体验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整个过程进行组织和控制,以保证主角真正学有所获,而不是停留在课堂热闹、课后遗忘或者说与做割裂的肤浅表象。

2.过程中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混乱、游戏过程中脱离教学目的,教师经验不足还不足以把控课堂走向等情况。

3.体验式教学要借助于场景设计,实训室设备不完善,会对课程效果大打折扣,例如西餐礼仪章节,如果少了优美的西餐摆台和餐具的使用,很难让学生从图片上真实体验西餐的优雅氛围也很难进行实际的体验式教学。

4.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和布置场景,考虑课堂细节,对教师自身的沉淀和综合素质要求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广泛推广的可能性。

三、体验式教学具体运用中的实施办法

(一)精心设计体验式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四个环节,即问题引入、情景模拟、协作互动和归纳总结。

1.问题引入。教师首先收集与寻找能够包含相关理论知识的案例,然后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并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了解相关安利的背景材料,并给学生提出相关的思考题。这样也是避免学生不能融入课堂的措施,因为理解才会产生共鸣,产生共鸣才会更有兴趣去深入了解。

2.情景模拟。情景模拟不仅是教师导入知识点的环节,也是体验式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场景,领悟学习内容。 David Kolb认为”学习是通过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知识源于掌握经验和转化经验的结合体”。情景模拟法是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事件发生过程呈现出来。再通过教师语言和态度的引导,不仅让扮演的同学,也让观看的同学领悟到其中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显性化、感性化。

3.协作互动。协作互动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特点。它是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行为。通过协作互动,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会更加平等。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向多元化角色转变,是课程的设计师、学生的引路者和陪伴者。

4.归纳总结。每次体验式教学结束时教师都要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结合预习内容对所体验到的知识进行提升,达到把握重点和加深理解的目的。归纳总结是教师充当引路人时惯用的手法,是引发同学们学会用已掌握的知识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能有效配合教师的课程设计,减轻教师创建情景再现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实训室基地的建设应该考虑到不同课程所需要使用的功能。一旦建好可以重复和覆盖使用。有了完善的硬件设施,体验式教学的推广和普及型就为大幅度提高。

(三)D变观念,建立新的体验教学评价模式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109-02

一、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概述

1.体验式教学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于体验式教学的定义各有说辞,一些学者将它作为教学成果看待,一些学者将它作为教学方式看待。简而言之,体验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是中心,教师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与特点,积极地提供实践的机会或者设造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或主动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进行体验。学生通过实践亲为与心理体验,自主体验教学情境并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体验式的教学过程能够使得学生们通过亲自经历及体验,开启内心所有的心智参与到教学中,并从中获取感受、体会,通过内省及体验做到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生自身的完善以及内化的提升。

2.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将学生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以及内容,通过创设情境与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讨论、以及感悟反思,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后外化为道德行为,即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奠定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基础课程,核心任务在于对初中生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1]。具体目标是“为学生提升道德素质提供帮助,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品质,树立相关地法律意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基础之上,以追求更高思想道德为目标,从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好公民而奠定基础。”

综上,其实质在于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需经历三个阶段。阶段一指获取道德知识,构建道德经验。这一阶段是形成道德观之前提,是构建经验的过程,这种经验具有不稳定、不成熟特点,有待于重构和考验,学生还未形成道德信念。阶段二指道德信念的形成,在道德冲突、道德场景当中,在对道德规范及原则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们通过讨论、感悟以及反思,形成道德信念。阶段三指道德的践行,根据前两个阶段的铺垫,这一阶段在于学生确立稳定而长久的个人道德观。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的构想,正是依据以上三个阶段进行构建,过程由感知体验到进行反思而感悟体验,再到践行体验。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要观察、倾听、发表意见、进行具体实践操作,用身体亲身经历,同时更为强调思考,用心灵去感悟。它强调了知识和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个性化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

1.重教材知识,轻学生实际。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学科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讲述成人的故事,如名人、伟人、英雄的事迹,其目的在于授予学生科学体系内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单纯接受教育之对象,学生个人的经验与生活的价值被忽视,或者被认作是需要塑造和教化的。然而,道德学习的特点在于不能离开个体经验而展开,每个人都只能够在自身经验基础上进行道德生活的构建,且只有将道德知识和个人实际生活融合方能对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产生作用。

学生深刻掌握知识的前提在于,其主观上进行认识过程的再现[2]。因此,教师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重视知识,也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自身能力、掌握方法、进行品格培育。侧重强调严密知识体系的结构的传统教学,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则是主体之魂。因而,教师应用“情感与兴趣”引导学生,用“需要”激励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一方面要充分地挖掘教材内的教育因素,使学生得以获取积极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根据学生实际的思想、生活,同时根据社会热点,选取科学的、学生乐见的教学方式,实现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2.学生对课本知识缺乏认同与共鸣。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社会经验有限,在理解抽象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时会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整体精神上的构建。然而,一旦将课程内容强加到学生个体身上,就变成了被迫强求掌握的知识,无法和学生体验上的个体性、精神上的完整性、生活上的独特性相联系,使得课程和学生处于相对状态,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相脱离。这种仅仅关注知识与结果的课程,过分强调统一学生们的认知,却忽视了学生个人的、自由的情感想象与体验。这使得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不再感到惊奇,日渐成为体验荒芜、感情淡漠、缺乏人生趣味和内心敏感性的人。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于讨论中学习等新教学模式相继出现,但还有许多讲授性的教学,仍强调教师点拨、精讲、多练。因此,学生自主性体验的机会甚少,对课本知识缺乏认同与共鸣。

3.评价方法存在缺陷。当前,课程教学实践当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比较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评价取向导致其在教育过程当中的价值大大减低,这种评价忽略了学生们的个体体验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3]。当下,这一课程教学需要一个作为关键的,将教学和道德品质相连接的联结点,这即是学生的经验与生活。教学过程应当以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基础,以体验作为切入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进行体验,学生在相互交流间获取体验。

三、体验式教学策略

1.进行情境的创设。首先,教师要精心地准备素材。在这一过程中,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经典和时尚并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准备时代感强的素材,但进行历史问题讲授时需准备经典的素材,讲授具历史跨度的问题时应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教材内容与教材外内容并用,兼顾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和教材外内容的广泛性、丰富多彩的特点;思想性和趣味性并举,突出思想性,同时兼顾趣味性;真实性原则,使用的素材必须是对真实生活的模拟。其次,教师要注意创新情境的呈现方式。运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对事例进行描述和渲染,诱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实现以情动人之教育效果;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实现音、像的统一,进行情境的模拟和再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们对于道德规范与要求的认识。第三,让学生进行表演或者进行游戏互动,激发学生们的道德情感和认识。

2.实现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体验式教学,可大致归纳为五种类型,具体为角色模拟的体验、阅读感悟的体验、多媒体情境的体验、实践体验、实验体验[4]。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中,角色模拟的体验指的是在教师指导及小组的成员合作下,学生们通过身份模拟参与到活动中而获得的情感和体验,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实现知与行的统一;阅读感悟的体验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材料阅读而产生情感体验,引发心灵共鸣,实现情感和认知相统一。

3.完善评价方法。教学的目的在于导之以行,这要求老师进行学术学习评价时,不应仅仅局限在卷面成绩上,将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应采用描述性、激励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态度、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写成评语,鼓舞与教育学生;可将学生依据项目的差异进行分组,学生进行活动的自主设计,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当中体现出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收集和记录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的评价资料,依据记录袋定期引导学生反思、交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定期举行考试,试卷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相联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进行测评。

四、结语

教师进行体验式教学时,需要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还需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态。同时,还需要学校的制度、物质条件、教学设备的支持。总体上,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道德知识内化成个人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心理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应得到大力的提倡。

参考文献:

[1]高德胜.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