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9 10:1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不良倾向;应对措施
一、“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不良倾向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是,当前留守学生家庭教育水平低下,存在诸多弊端。
1.孩子思想教育缺失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数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是问问学习情况,而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交通安全很少关注,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在学校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早退,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2.过分虐爱或放纵
有的对孩子恭维得像个“小皇帝”一样,监护人经常给他们系鞋带、穿衣服、扣扣子、背书包,有的甚至用车接进接去,有的还天天送中饭,甚至还有代替孩子到学校去打扫卫生责任区的。什么事都为孩子包办代替,这只能培养孩子的依赖思想与懒惰性格。
3.把教育完全推向学校化
时下教育常常是最能引起农民关注和谈及的话题,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孩子出现不良倾向或行为,都是老师没有教好,学校没有管好,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给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
4.缺乏心理呵护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心理出现了失落感和自卑感。甚至,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
5.学业辅导
“爱莫能助”监护人很多只注重安全与生活照顾,忽略学习辅导与督促,有时候也想关心孩子们的学业,更多的是想管管不着,自己文化水平有限。
6.扼杀孩子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是孩子,100%地喜欢同小伙伴一起活动,监管人应当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而我们通过调查也发现,有些监护人,他们将孩子关在家里搞学习,做大量的课外辅导资料,不准看电视,也不准看课外书籍,学生好成绩,目的为了好等其父母回来好交差。
7.与学校教育不配合
有些孩子的监护人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然而也有少数留守学生说,他们的祖辈不支持或反对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绘画比赛,献爱心活动等活动。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应当承认,“留守学生”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必然出现的现象。如何使“留守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已成为一个应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担负教育教学重任的学校和教师当然不能等闲视之。近年来,针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实行“档案”管理制度
在全校所有的班级推行留守学生档案化管理。创建新的班级机制,管住“留守学生”。动员“留守学生”在校寄宿,建立“留守学生”专用花名册及其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班主任为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实行全程跟踪教育。除记录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以外,着重记录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将记录范围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记录时间由学习日延伸到节假日。教师定时找“留守学生”谈心,交流感情,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定期清理“留守学生”生活费用,让孩子少有余钱、绝不少钱;监督“留守学生”学习,对不同学习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表彰奖励。
2.实行“谈心日”制度,促进转化
“留守学生”班级定期召开留守孩子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让每位学生得到发展, 杜绝“留守学生”因厌学而流失。
3.采取“活动”引导
学校为了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请市司法局、市关工委等相关专家进行对留守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和青春期教育。双休日则组织“留守学生”野炊、搞公益劳动、社会调查,让他们渡过欢乐、和谐的周末。
4.建立应急机制,关爱“留守学生”
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办公室开设专用电话,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5.重视家校的合作教育
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聘请专家对家长进行培训等。建议父母外出务工要尽量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亲情。如果是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可让其发挥起积极的作用: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是促进孩子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工程,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社会重视和参与。学校、教师及家长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责任感,对“留守学生”不仅不抛弃不放弃,且要多一份关心和重视。要不断总结处理问题的方法,掌握正确教育理论,通过各种个性化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多方位的教育合力,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观察与思考,2006,(01).
关键词 家庭及社会因素 困扰 教育观念 教育机制 教育内容 教育途径
目前的中职生年龄结构和文化基础决定其自身有明显的素质缺陷,心理发育容易突变,自理自律、自控能力弱,法制及伦理道德观念淡薄。受家庭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个“幼稚”的群体思想品质滑坡现象较为突出,学习的积极性差,主动性下降。加上学校自身存在的矛盾,使得中职生思想教育问题日渐突出。
1 家庭及社会因素对中职生思想品质的困扰。
1.1 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离婚、交通事故、疾病、意外情况及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等因素带来的家庭影响,导致学生自卑、自弃,孤僻冷漠、不合群、不能正视现实,给他们心理及精神造成严重的障碍。
1.2 学生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便是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也阻隔不了学生与外界联系,如网络聊天、主动交友、相互介绍、书信来往、电话手机等形式方便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
1.3 网吧、书刊等场所的影响:网吧、夜市、歌厅越来越多,对学生的诱惑力很大,因此而引起的打架斗殴、吸烟酗酒、结帮拉派等现象屡屡发生,有的学生还被引入歧途。
1.4 社会上黄、赌、毒及社会治安、腐败现象的影响:黄赌毒及社会其它不正之风无时不刻不在侵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冲动好奇、良莠不辨,使他们或染上恶习、行为放荡。或过早“成熟”,自认为“看破红尘”等等。
1.5 周围个别同学过早步入社会。与社会上不良人员勾结在一起,向同学们炫耀他们的打扮穿着等的影响:有些同学青春早熟,谈恋爱,甚至做别人二奶,穿着打扮时髦,可以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这也成为一些同学的“榜样”。
2 学校自身矛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制约。
2.1 招生规模的增大与有限的教育管理力量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各类学校都在抢抓机遇、扩大招生,而教师队伍、学管队伍没有相应地壮大。
2.2 班级多、专业多与师资力量薄弱之间的矛盾:教师疲于讲课,来不及教研,更谈不上思想教育,只讲课,不育人,教育效果差,有的甚至课堂纪律都难以保证。
2.3 办班种类的增加与入学把关不严的矛盾:各种类型的职业班、成人班使得本来就不成熟的中职生群体显得更加“脆弱”,学校为争取生源,无法把好入学关,根本谈不上政治思想审查,因此也为某些问题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4 教育机制不健全与保证教育质量的矛盾: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很多是口头上喊喊,会议上讲讲,且标要求根本落实不到实处,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不适应青少年发展的特点。由于一部分青年教师刚刚离开校园,自己本身所受教育就有限,因此忽视思想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滞后于时展的要求。
3 对策。
3.1 转变教育观念。现在学校大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作为工作指导思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注重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往往导致教师只“教”不“研”,只“教书”不“育人”,教学质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滑坡。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并增强“育人”意识。学校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支持他足以走完以后奋斗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教育者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的情操,铸造健康的人格。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加强公德意识、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3.2 健全教育机制。一些学校往往把团组织、学工处、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组织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而把任课教师这一主要力量忽略了。任课教师是搞业务的,是培养学生业务能力的,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则是团组织、学工处、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的事,这似乎成了“合理分工”。这就使得教师的基本职责变得残缺不全。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与教师的教学实际、学生的学习实际相脱离。应当发挥任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实现这支主要力量和团组织、学工处、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的有机结合,切实做到责任到岗、到位、到人,不要把职责、制度当做检查的摆设,应该使思想教育工作有目标、有制度、有措施、有考评、有反馈,正确发挥好任课老师的主导作用。
3.3 充实教育内容。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应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做人教育、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教育、热爱劳动、爱护公物,节约粮食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创业与奋斗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会做人,健全人格,团结拼搏,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3.4 拓宽教育途径。
3.4.1 谈心教育:团委、学工处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下班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谈心交心,使学生能敞开心扉,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与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如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违反纪律的学生、家庭有困难的学生、生活有压力的学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等,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交流、体贴入微的关怀,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
3.4.2 灌输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现代化的电教系统及各种会议,对学生进行宣传讲解、教育引导。近几年,“效益”、“利润”、“资金”“下海”、“高薪”、“下岗”、“破产”等字眼通过多种媒体几乎是时刻充斥着人们的耳目,往往被青少年片面地理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被扭曲。所以,必要的思想灌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4.3 实例教育:经常邀请英模人物、创业先锋、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等到学校作事迹报告、讲创业、就业经历等,通过实例现身说法,让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心。无论怎么样的社会,怎么样的人,总会有适合自己的一个位置,只要努力,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3.4.4 实践教育:组织学生上街头社区,深入农村基层,到工厂矿山,搞义诊咨询、参观学习或社会调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每逢重大节日或纪念日t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使其抒感、寓教于乐,通过切身实践激发学生弘扬刻苦学习、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
[关键词]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
1 农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受以前培养目标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已,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因而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搞的实践教学脏、苦、累,且档次较低,总是和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低级”东西打交道。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时只是看看而已,不愿意动手。
1.2 专业建设经费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学术造诣深、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培养的需要。因此,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3 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布置,忽视过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关实践的教学文件一堆,课程论文该如何做、生产实习该如何做、毕业论文等该如何做都有规定,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搞成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缺乏对各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考核中,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考核。给人的感觉是措施很硬,但操作过程监控很差,很少有学生会因实践环节完成不好而不能毕业的情况,以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
1.4 生源不足,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生源质量较差,是长期以来困扰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滞后性,农业和农村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工作条件艰苦,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从而使农科成为冷门学科,生源数量不足。农学专业每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的比例,不到招生人数的一半,能够在重点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少,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如何扩大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2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2.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他的专业思想不牢固,他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也不会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内有大的成就。因此,搞好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学生致力投身于农业这一行,这是农学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农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提,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证资料。过去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是大会上讲,课堂上提,没有实质性的实证材料。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在哪里?出息在何处?结果专业思想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是收效甚微。总结过去专业思想教育。
2.2 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大生产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掌握多种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沿着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轨道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民教育 效果
随着我国对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关注度的提升,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公民意识教育实践的阻力主要有三:一是大众化的专业教育导致高职生无针对性的教育;二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性课程设置,而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对人才资源重能力学历、轻道德水平的局限性问题突出。为此,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为实现人才培养和公民意识教育指导双突破,对科学构建“全员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的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实践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面向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做法
(一)组建新的院校思想教育指导服务机构
成立大学生思想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是宣传公民意识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为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成才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理念,改过去“传授学生公民意识知识”为“指导学生公民意识行为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公民意识的行为。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组建了各系部团委领导下以学工、教务、社团等职能部门和各系辅导员为成员的院、系两级思想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思想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内设思想信息采集服务部、社团服务部、公民意识教育指导教研室和公民意识水平测评信息查询室。各院(系)学生成立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展测评协会,协助思想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委员会开展思想指导服务工作。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委员会为全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的领导决策和协调机构,任务是制订年度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宣传的目标,定期听取职能部门和各系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水平的总结汇报。日常工作由思想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思想信息采集服务部、公民意识水平测评信息查询室分别负责学生思想信息的收集与测评工作,
社团服务部、公民意识教育指导教研室分别负责全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培训、开展提升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各系职业指导老师负责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品德指导。
(二)购置科学的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软硬件设施
思想指导需要必备的设备设施支撑才能有效进行。全院共配备了10名专职公民意识教育指导教师,并采取多种措施,迅速提高了这支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教书育人、教育理念和心理学、营销学、法学等方面的整体素质;建立了稳定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指导信息网络系统,模拟实训教室;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收集、公民意识动态信息,加快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维持了思想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转。通过几年实践,学院基本构建了一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的公民意识教育平台。大大提高了思想指导的服务效率与工作质量。
(三)狠抓高职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指导工作
现代大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自身价值的提升。我院是这样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水平的:首先,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有专门的思想教育指导教师,每学期开设16学时公民意识教育指导课。大学一年级开展专业教育、人格心理测评、和“三观”教育;二年级进行进入实习单位前的准备教育、明辨是非教育;三年级提供公民意识问题的咨询指导、法律常识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跟踪指导教育体系。其次,邀请成功企业家、道德模范或优秀毕业生模范等,每学期开展1-2次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成才观、心理素质、思想指导等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特点,明确自己的思想方向。最后,应用多种宣传媒介(学校网站、校内广播、心理咨询工作手册、公民意识教育指导简报、宣传橱窗等),营造公民意识的教育氛围。通过宣传教育、潜移默化,使学生对当前社会、国家政策、提升思想品德水平的技巧等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指导自己正确参与到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中去。
二、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评估
为保证日常思想指导工作的正常进行,验证和完善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采用无记名投票打分方法,开学初期评价公民意识教育指导工作计划准备,期中评价思想指导上作运作,期末评价学生实践的效果。以此论证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是否有助学生思想的关联性,建立公民意识教育指导数据信息库,加强思想指导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思想指导工作效率与质量。
从征求50家用人单位反馈41家用人单位(回收率为82%)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3-3)看,15项指标中,较为满意的有9项,占60%;主要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素质、团队意识、敬业精神、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身心健康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指导培训大大加强。基本满意的有4项,占27%;主要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协调能力、吃苦精神与合作精神通过指导培训大有提高。不很满意的有2项,占13%;主要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可以看出,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之后,社会认知度大大增强,思想道德水平普遍较高,虽然有少数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但这与学生是否有研究创新精神有关,这也是职业教育和思想指导培训的技术难点与薄弱环节。
总而言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着重联系了“基础”课来谈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而要想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进一步探索更多路径,把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学校日常的各项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从而使大学生能自觉地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成长为优秀公民。
参考文献:
[1]张冬立.《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戴国强.《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教育部.2004―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S].2003
>> 海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及策略探讨 高职院校诊所式法律教育普及化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式教育教法研究 研究高职院校英语教育问题及对策 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问题及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职业院校法律教育问题浅议 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 社区教育问题及策略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情感教育问题初探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探讨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问题的探讨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问题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思想教育问题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教育问题及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教育问题及发展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春穗 张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增设法律诊所课程或在单项部门法课程中适用诊所式法律教学法,但在理念贯彻和实际操作中都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笔者参建的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法律诊所为例,对高职院校法律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法律诊所教学在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法律诊所 高职法律专业 人才培养 个案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32-03
诊所式法律教育进入中国法学教育领域至今,为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引进法律诊所这一教学模式虽然从时间上要晚于本科院校,但是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特点,使这一教学模式在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中开出了的新的花朵。在教学实践中,从理念贯彻、课程编排到教学资源安排等等也存在本土化的问题。因此如何借鉴国外以及本科教育的成功经验,应对当下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中的问题,取得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将会是本文主要要探讨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教育概况
法律诊所教育(或有称为诊所式法律教育,临床法律教育),在我国起步的时间较晚。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国内著名本科院校首先引进了法律诊所课程。法律诊所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其后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基本所有国内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和政法学院都设立了相同或类似的法律诊所课程。历经15年,在中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网注册的会员学校已经发展到将近150所。①
与绝大部分本科院校接受基金会资助建立法律诊所的模式不同,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教育的起步时间更晚。且诊所创办的资金多来自于校级项目或者专业建设经费。多数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是由接受过本科院校法律诊所教育的青年教师为主体创建的。学生在个案办理与仿真实训中培养了法律工作者的执业能力,这一点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谋而合。
我国的高职法律人才培养正处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②的背景之中,《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职教育应当“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设立之初,其高职教育的特性并没有得到突现。很多课程都是照搬原来的本科课程体系,再加以简化。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自2006年开始招生,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辅助型人才为目标。在9年专业建设中,本专业发展出了“一个中心,两个结合”③的人才培养模式。而2009年设立的法律诊所就是我校法律事务专业对于高职法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经过5年的发展,法律诊所成为了法律事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在诊所内部,通过“导师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在诊所学员对外“接诊”时,导师始终隐于幕后,通过案件策略会、总结会和个别指导实现对学员办案质量的控制。同时,法律诊所的教学方法也逐步辐射到单项部门法的课程中,教师也乐于在部门法教学中适用这一“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二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面临之问题
法律诊所作为新兴的法学职业教育模式,在从国外移植到中国国内时,即已面临着很多问题。而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借助法律诊所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从法律诊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来说,传统法律诊所的律师本位教学体系与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国外以及本科院校的法律诊所均是以培养律师为目标,但是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受限于学历层次,在毕业后无法直接考取律师资格,因此,
在确定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时,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一般都会将岗位定位为辅助类岗位,如律师助理、企业法务助理等等。这些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传统法律诊所的律师本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如何对传统的法律诊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我国高院院校法律专业的实际,已成为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从法律诊所的实体运营模式来说,资金短缺是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的重要制肘之一。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法律诊所主要是依赖美国福特基金会以及中国法学会诊所教育所提供的资金赞助,但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的运营几乎完全是依靠本地、本校的项目基金和专业建设经费。法律诊所是一项成本极为高昂的教学活动。与高职院校的理工类专业的成本主要是体现在基础设施如实训室建设不同,法律专业实施法律诊所的成本体现在其活动开展过程中。法律诊所开展只能是按照单次活动逐次申请小额资金,很多时候一些机动经费如办案所需的交通费、通信费、活动费用往往不能得到覆盖。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很多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因而这些机动经费往往是由导师来贴补。但如此并不是法律诊所正常运营的长久之策。
从法律诊所的案源来说,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知名度较低,难以吸引当事人上门咨询。在实际运营中,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际案件经办,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实案操作与仿真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在学校以及社区开展法律咨询吸引当事人,另一方面由具有律师资格的导师向学生转介自己经办的案件,以保证学生参与实务操作的可能性。但是法律援助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案件当事人必须对经办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法律诊所的管理制度有一定的信任。但在实践中,咨询者往往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办案能力抱有疑问,甚或有个别咨询者要求跳过经办学员,点名要求某位导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只能依靠法律诊所的导师、学员持续多年积累下来的良好口碑,以及对咨询者的正确引导才能打开局面。
从教师资源的安排来说,导师对学生工作的课外指导和追踪无法转化为工作量,制约了教师对法律诊所的投入。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法律诊所为例,法律诊所的4名常任导师均具有双师资格,其中两位为正在执业的兼职律师,一位有10余年法院、司法局工作经验。每个学期还会聘请行业专家以及校内的其他老师对法律诊所的学员进行指导。本校的法律诊所实施的是小班制加导师制。每个导师面向5至8名不等人数的学员。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控制能力,以及把握实务工作进程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人力成本是极为高昂的。导师在自己的常规教学工作之外,还需要在课外时间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追踪和辅导学生的工作。但是在高职院校现有的工作量和业绩评价体系中,这些工作却无法转化为业绩。
三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策略
法律诊所教育在其发源地――美国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被认为是美国法律教育的最重大变革。然而在其完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运营时间都没有超过5年,因而通过学习借鉴外国以及国内本科院校法律诊所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使高职院校法律诊所藉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春风”快速发展。
首先做好专本衔接工作是拓宽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发展道路的根本所在,也是调和法律诊所培养目标和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的方法。在我校法律诊所课程中,导师是通过针对案件召开策略会,指导学生扮演不同职业岗位进行仿真实训,来实现法律诊所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的。如在劳动合同纠纷的策略会中,经办学员会提出己方的法律方案,其他非经办学员则扮演企业的法务人员、人民调解员等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职业岗位参与到案件的模拟中,并通过模拟为经办学员提供修正策略的建议。但我们也要正视独立从事法律执业的门槛考试――司法考试要求参加者具备本科学历这一现实,把握住当下打通专本升学途径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做好专本衔接工作,并不是放弃以就业到导向,而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学生在毕业后3到5年中职业晋升的可能路径。
其次,进一步完善法律诊所课程教学标准是高职院校法律诊所课程建设的必然需求。法律诊所课程一般是作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开设的,采取灵活排课的方式的进行。为了避免“放羊式”教学以及不同导师指导的学员之间工作量差别过大的问题,我校法律诊所采取了“小班合组教学”和“个案分组指导”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案件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之间平衡。但法律诊所课程形式的灵活性决定了其是难以重复使用的。这样并不有利于教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对学生的课程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有必要通过自编教材、修订课程标准来进一步规范法律诊所教学过程。
再次,将法律诊所活动与“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等社区建设活动相结合,形成规模效应是增加法律诊所课程资源的有效措施。为了解决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案源有限的问题,我校法律诊所采取了扎根于学校所在社区,鼓励导师和法律诊所学员走出去,为社区提供义务法律服务的方式;其后实现对周边地区的法律援助的辐射。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多样化,法律诊所案件来源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申请地方政府的社区法律援助专项资金资助的,以解决法律诊所的资金来源问题。
最后,建立对法律诊所导师科学、客观的业绩考量体系是鼓励以及维持导师参加法律诊所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前文所说的那样,相较于传统法学教育,法律诊所的老师除却课堂教学时间之外,还要在课外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学生的工作,但在现有的工作量或业绩评价体系中,却无法转化为业绩。但这种评价不能依靠专业实现,而是要靠学校的顶层设计来实现。
[关键词]艺术高职 青年教师 思想教育
多年来,我国地方艺术高职院校一直承担着为区域文化艺术发展培养艺术人才、传承发展区域特色艺术文化的重任。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职业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艺术高职教育在历经多年的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无论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效益还是在教学改革、培养质量和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辉煌成就。青年教师作为艺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绝大部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是艺术教育的主力军。据笔者调查,一直以来我国各艺术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上教育引导、在业务上扶持帮助、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扎实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总体上呈积极向上的态势。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又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他们能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能够尽心尽力达到“课堂+舞台”的优秀双师标准,赢得社会舆论的赞誉、家长和学生的敬重,为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艺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倦怠情况日趋明显。纵观当前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这一现象的研究,大多倾向于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对应的教师个体在长期的过高压力之下,发觉自己不能应对教学任务的需求时,产生的一种极端的工作不适应反应,在情绪、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热情减低、满意度降低、教学兴趣丧失以及对外界情感感到疏离及冷漠的状态。近些年来,艺术文化市场的转型和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使青年教师承受着的巨大压力——尤其当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之后,并不能迅速、高效的获取成就,这促使职业倦怠的产生。与社会上同类青年艺术人才相比,艺术院校青年教师工作量偏大,进修学习机会较少,生源基础条件低,学生培养难度大;加之青年教师成工资待遇较低,人事一年一考核一聘,岗位流动性和不稳定使青年教师有不安全感。此外,担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要承担管理一个班级或一年级学生的职责,职业倦怠表现更为明显。
二)师表意识不强,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尤其是艺术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授艺”与“育人”的双重责任。青年艺术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艺德师风等,对艺术专业学生的道德体系的构建、世界观的培养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笔者发现,少数艺术高职青年教师师表意识淡薄.在自身素质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青年艺术教师对于艺术市场的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不能正确对待,过分看重金钱价值和个人利益,把艺术教师工作当作一种“筹码”或“基础”,缺乏奉献精神。平时教学只限于课内传授技艺,把课外辅导当做额外劳动,消极冷淡;热衷于从事第二职业或开设课外培训班,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虽然这些现象在青年教师中只属于极个别,但反映出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三)科研意识淡薄。由于艺术专业青年教师多为我国艺术高校毕业生,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即从事教学职业,未经过系统地科研能力培训,艺术创作、、课题研究对于很多青年教师来说显得力不从心。加之学院的科研考评机制对于青年艺术教师影响不够深入,使一些青年教师不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有的写文章只是为应付职称的评定;有的虽参与一些课题,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科研思路不宽,理论阐述能力不强,很难在科研上有新的突破或取得新的成果。
艺术高职院校历来注重抓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①对青年教师思想动态缺乏研究;②政治教育制度建设规划、机制和措施有待健全;③在青年教师中培养和发展优秀分子入党的力度不够;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方法手段简单化。为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艺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方面的一些问题,关键在于院校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与方法,积极引导,努力宣传。结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努力。
二、对艺术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艺术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的科学研究
艺术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只有了解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在规律及青年艺术专业教师的心理发展特点,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只有了解青年艺术专业教师真正关心哪些问题,在乎哪些事情,才能真正提高他们参与教育与学习的积极性。学院党委要主动研究青年教师思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环境当做当作工作重心之一来抓,才能使思想教育工作富有吸引力。
二)坚持思想理论教育,践行“学为人师、德艺双馨”教师培养目标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每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吸引青年教师参加报告会、党员论坛和主题征文等活动。二是组织社会实践。让青年骨干教师下到基层单位(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对于没有相关社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实践知识和理论修养。三是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入党,注重发展优秀人才入党。四是发挥师德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完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选配思想政治素质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骨干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在思想、政治、品德和业务等方面全面关心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
三)坚持开展“师德素养+专业能力”的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训
每年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应是教师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建议制定《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有关规定》,对在职青年教师要求参加师德师风、舞台演出、专业技能考核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坚持投入资金,搭建平台,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如组建青年教师发展中心,设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和青年教师出国培训项目;不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能力的培训,鼓励他们申报课题,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当他们在教学、科研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激励措施可以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热情,无形中宣传和推介了优秀青年教师中的典范,形成良性竞争。
四)坚持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做到思想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
一是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建议实施精英人才奖励支持计划,每年拿出资金,重点资助青年骨干教师。二是以活泼多样的方式手段(如视频、影音、飞信等)增强青年教师对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的亲切感。同时又把握分寸,新颖的手段只是为教育内容服务。三是营造思想品德教育的立体空间。可以通过举办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网上投票、“精彩一课”竞赛、“我眼中的德艺双馨”演讲等活动激发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紧迫感和为人师表的自豪感。还可以组织教师和社会各界开展新时期青年教师形象、素质讨论,形成“艺高为师,德馨为范”的思想共识和育人氛围。
综上所述,艺术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是推动我国艺术文化教育的动力,他们的所思所想直接影响到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艺术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艺术高职学校管理层面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增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归属感,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教师自身也需要积极努力的去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 (5):10-12.
[2]徐晓宁.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05:25-28.
摘 要 从当今教育现状出发,透析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并分析其根源,结合东西方品德教育发展历程纵向分析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几条关于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思考解决策略。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品德 东西方教育 和谐发展
一、青少年教育体制现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尽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青少年公德缺失,生活无规律、学习没计划、行为少规范,纪律观念短缺乃至法制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缺乏以至于自私自利,奢侈浪费。结合陕西省未成年20年犯罪调查数据分析,自1985到2005年青少年犯罪比率由1985年的24%上升至2005年的74.4%,同时初犯的平均年龄由上世纪90年代的l4-l5岁降低至21世纪初的l2岁。
现阶段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实用教育主义和崇洋思想无形中导致思想品德课地位下降。社会、家庭对此都颇有干扰。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独断专行,缺乏公德意识。溺爱娇纵使子女任性自私,粗暴专制使子女暴躁蛮横。社会的浮躁及网络,舆论缺乏正确导向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困难和阻力。
限于经济因素,应试教育和片面的素质教育对德育工作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当今教育体制和计划指标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利益挂钩,为考试服务的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标、方法及途径都亟待改革。
二、东西方教育发展的对比分析
探索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一要纵向分析中国两千余年文明进程,这也恰好诠释中国品德教育发展的历程。
首先,“大学之道,在于明德”阐明了德育的地位,《大学》开篇指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要“明德”而后以此“修身”。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正是古代德育的一贯要求。其次,“有教无类”,“弘益人间”阐述了古代德育方法和宗旨。提供平等、自由的教育机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后来采用科举制度,八股取材,都继续贯彻儒家教育思想,造就一代代忠君爱国的典范,随后广泛普及东亚各国,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以后,传统教育开始受到西方思潮冲击,这一时间教育以增进知识、健全人格、促动发展为目的。思想家斯宾塞指出“教育就是自我发展”,“是完美生活之预备”。近代教育一改传统教育中内容僵滞,体制散乱,效率低下,精神扭曲的局面,极大的解放了思想,造就大量科技人才,孕育热血维新志士,培养先驱革命同志。西方近代教育观念的引进和传播催生了新式教育,重新诠释有教无类的思想,倡导了义务教育理念。
西方文明的历程,也鲜明指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早期欧洲,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
从文艺复兴到科技革命的数百年间,西方国家贯彻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对品德教育的忽略造成了道德的堕落,掩盖了教育理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宗旨,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最终对利益驱促使近代资本主义野蛮扩张,直至世界大战相继爆发,究其根源必然也有漠视品德教育的原因。二战以后,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逐步认清实用主义教育观所留下了后患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展青少年爱国主义品德教育。
现代教育的理念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源。从世界文明自我完善的发展史中也可以找到解决当今教育问题的方法。而当前针对应试体制所提倡和实施的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正是在儒学教育和亚里士多德那里所找到的答案。
三、青少年思想品德问题几点解决策略
1.发挥家庭积极影响,倡导社会公德教育
家庭是配合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社会化环境,其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学校教育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要营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创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第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同时完善对家长的教育问题。
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完善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行为规范,约束其行为导向。积极发挥多方面影响,保证孩子在宽容和谐的氛围里健康乐观地生长。
2.发挥网络舆论教育,正确引导品德教育
近年来网络发展紧密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正确分析网络地位必将对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把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加强教育网站建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堵”与“疏”并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削弱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作用。
第三,建立监控引导机制,严格部署制定网络规范,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3.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读书育人措施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指明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总结我们自己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借鉴国外发展教育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注意。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
4.发挥教育能动作用,建立内因引导体系
内化是指自身思想与他人的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观点信念和其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导向。以情感为中介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同时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冲突。这时便形成了稳定的品德。
社会公共道德内化指学生把社会标准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相关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其各个方面尤其是心理层面,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自我加工和自我创造性,变成学生自身认识重组的需要。而国家公德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内化。
四、结论
现阶段要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最终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一使命的最终实现需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针,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需要教育者摒弃功利思想,长期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余会芹.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影响因素刍议.法制与社会.2009.10.
[2]李忠熹.古代教育理念之东西比较.亚洲教育论坛.2004.8.24.
[3]李义军.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70-72.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思想教育 教育价值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物理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在给学生传授物理学科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观察周围事物;注意对学生思想品质的训练和意志的锻炼。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略思想教育,不管主观意愿如何,这样做违反了教学活动自身的客观规律,所以要对客观效果负历史的责任。
一、物理教学的教育价值的实现
任何学科知识的本身都具有教育性,没有思想观点的知识是不存在的。特别是物理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如有的涉及某个哲学观点,有的介绍我国在有关领域的历史成就、发明创造、领先地位和巨大飞跃,有的介绍著名物理学家的传略,有的介绍科技发展的新领域、新成就,以及面临的新课题,有的介绍物理原理、定义、概念的发现、演变,以及形成的过程,等等。学生不仅能通过教材学到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世界观,受到良好的品德影响和情感熏陶。
教学的教育效果不只取决于教材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师的世界观、立场、观点、品德和作风的制约。教师的政治态度,对祖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对科学、事业、学生的态度,都会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使学生从中受到影响,要它不表露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地、无声无息地进行的。教材的思想内容是通过教师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智慧而折射出来的。因此,物理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教师以良好言行去影响、教育和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进行积极的认识活动,而且进行着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活动。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注意力、记忆力、情感意志等心理特点,与教师、同学和集体的关系等,正是学生的政治态度、人生观、道德情操、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反映。根据这些方面所构成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培植、引导、纠正、促进等措施,正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方面的思想教育任务,班主任、学校领导和家长是难以完成的。只有科任老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及有关学生的实际,才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寓思想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首先,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思想教育自然地融合在知识教学中。其次,教师要认真地做好“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使人们相信,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数――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道德教育。在知识转变并发展为信念的时候,才是教育的开始。”而学生要完成这一转变并得以发展,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的。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使学生在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确立,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自觉地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物理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匀速与变速,加速与减速,压缩与伸长,合成与分解,热胀与冷缩,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串联与并联,成像中的放大与缩小、正立与倒立、实像与虚像时,应该认识到这就是在向学生揭示物质世界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
在讲使用同样的力,为什么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吸收同样的热量,为什么可以产生物体升高的温度可以不同等物理原理时,应该认识到,这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教育。辩证唯物论的其他规律和原理,都会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找到它们的生动缩影。
2.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矿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有关物理学领域的成就,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介绍我国古代对物理的卓越贡献,使学生懂得,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又如我国的石油工业、乙烯工业,以及原子弹、氢弹、系列运载火箭的的研制等的发展速度是许多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介绍这些成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再如,讲述杨振宁等物理学家的热爱祖国的事迹,并告诉学生,只有爱国的科学家,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还可以介绍物理学知识在我国现代化国防事业中的应用,来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
3.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我国的物理学家钱三强曾说:“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是一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甚至可以说更重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测数据,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这并不意味着要学生机械地、不动脑筋地操作,而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调节托盘天平时,要先检查天平放置是否水平,再调节横梁平衡。因为调节横梁平衡的标志是指针指在刻度盘的正中,如果底座倾斜,指针指在正中,横梁也是不水平的。
【关键词】中专生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63-02
在当今时代,中专教育已成末流,生源数量和质量均越来越不尽人意。尽管如此,各中专学校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抓好管理,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研发现,中专学校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专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一些主观的或客观的原因的存在,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总体上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乃至政府认真研究对策。
一、当代中专生思政教育主要问题
当今时代全国上下都以大学本科以上教育为主,大专教育都已被边缘化,而中专教育则更处末流。在这种背景下,当前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缺乏统筹管理上的科学性
中专学校普遍没有真正把学生的成长教育放在首位,因此管理松散、治教从宽、多头管理、秩序混乱等现象就伴随着中专学校每天的常规工作。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政策的执行落实上,中专学校普遍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会议,往往不及时召开,不能及时传达上级的思政教育精神。2.教育内容主题不集中。中专学校进行思政教育时,由于缺乏科学统筹,所安排的内容往往取决于执行教师的主观意志,总体上看,教育内容就呈庞杂无序之态。这种状态极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良性发展。3.监管指导不力。中专学校管理层对各思政教育工作者执行思政教育的情况缺乏科学统一的监管和指导,终端跟踪尚未建立起来,对思政教育效果无法进行合理的评估,以致对中专生的思政教育变得随意。4.重有形轻无形。管理层在思政教育上,往往只注重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比如学生活动、板报、广播等可见的形式,而对学生思想认识转变情况这类无形的内容却少有重视。这种导向致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为迎合上级口味,也只注重形式。时日一长,就使中专生思政教育变了味。
(二)缺乏联系实际的针对性
目前中专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未切实考虑中专生的认知水平,难以使他们心理上产生共鸣,因此尽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却难以使学生思想上提高认识。这种不联系实际,缺乏教育针对性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1.教育呈口号式倾向。当前中治教育中,往往是上级部署什么就什么,上头有多粗,到下头也就有多粗,抽象的理论未与本单位和中专生实际相联系,导致中专生常常面对一些大而空的理论,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往往不与实际相联系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因此学生就感觉生涩难懂。
2.因材施教做得不够。中专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认知能力强,有的认知能力弱,但当今中专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往往不管学生认知能力实际,不论大小,都一锅煮,导致有的学生吃不下,有的学生则饱不了。
3.教育时机把握不当。中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反应迟钝,思维不敏,对思政教育动态信息捕捉不及时,不能及时把有关的时事政治信息和形势政策以及有关热点问题等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这些信息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往往就是这些动态政治信息,联系这些信息开展思政教育,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缺乏方法上的丰富灵活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上,中专学校目前基本延用传统的套路和经验,缺乏丰富灵活性,难以适应当代青年人喜欢猎奇的心理,因而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种缺乏丰富灵活性具体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1.缺乏视听上的直观新颖性。当代青年都喜欢追新求异,中专学生同样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思政教育工作者们用于教育的课件以及讲课的话语内容等均很老套,因而难以提起学生的视听兴趣。
2.缺乏教育活动主体的参与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应为主体,整个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但当前的中专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填鸭式、唠嗑讨论式等教育模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很少能切实参与,主体作用无法得以发挥。
3.缺乏榜样示范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专教师很大一部分难以专注于本职工作,在职业道德上往往做得不到位,其中也包括很多思政工作者。学生对这些情况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没有了榜样的力量。没有榜样的指引,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就相应减少。
4.缺乏深透的理论解析。中治教学中,教师面对有关的政治理论,往往谨小慎微地照本宣科,不敢作主观的阐发。这种“不敢”表面上看是不敢乱讲话,实质上则是因为对相关理论把握不够。由于把握不够,所以就难以阐释清楚。由于缺少深透的理论解析,学生对相关的概念理论等自然难以理解清楚。
二、当代中专生思政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
当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在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实施和谐教育,但这种教育理念在中专学校中尚未得到落实。调查发现,中专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未切实考虑学生的发展,未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成为一种例行任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许多中专学校就常有为应付检查而突击完成任务的情况,而上头不检查的时间里,则对思想教育不予重视。在非应付检查的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课时还往往被挤占以用于搞劳动或其他面子工程活动。这些现象足以看出当前中专学校教育理念普遍落后,完全没有跟上国家教育发展的步伐。教育理念的落后,造成中专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后也就势所必然了。
(二)思政教育工作者责任意识不够
也许是受当前中专教育处于末流的整体大环境的影响,中专学校的老师对单位的前途普遍悲观,进而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也倍感迷惘,于是工作起来也难以真正上心。调查发现,中专学校老师很多都或多或少地在外做了兼职,即便没做的,也在不停地寻找机会。由于精力分散,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也就无法用心,于是出现了不认真备课,不用心讲课,不专心研究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上更是如此,教育者往往临时翻开教材看一下,或者根据上头布置的任务,临时把教学任务明确一下,然后就登台施教。整个过程中,完全看不出教育者是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工作责任来看待的。教育者责任意识如此,当然也就难期待他们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了。
(三)对中专生思想政治现实及需求研究不力
教育工作是双向互动活动,教育者给被教育者的东西应当符合被教育者的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当前中专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少有教师对中专生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在不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和心理需求的情况下,盲目地向学生灌输有关思想政治理论,势必无法激起学生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反感。调查中发现,中专生中听马列主义越多的对马列主义越发反感。这种心理现状就与教育者不了解学生需求,强行灌输马列主义所导致的结果。
(四)外部因素负面影响大
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除了以上三大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上,人们普遍不重视中专教育,对中专生普遍存歧视心理,而在中专任教的老师也往往被人小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不积极,教师工作也难尽心。其二是上头隔三差五的临时任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隔三差五的发文件要求中专学校学这学那,做这做那,弄得许多中专学校往往临时调整教学计划,抽调师生参与相关工作或活动,以完成上头交代的任务,应付检查。这种事情发生频率一旦增高,就会使教师和学生心里普遍轻视计划中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就更被轻视。
三、当代中专思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建议
(一)围绕根本目标细化思政教育目标
中专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当代中专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四有’高素质新型中专学生”。中专学校应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联系学校和学生实际,区分层次,细化和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使教育目标具有可执行性。
(二)加强思政教育的组织领导
中专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筹管理力度,强化教师责任意识,规范思政教育管理,制定奖惩措施,严格思政教育工作纪律。适当对思政工作者进行培训,提升其思政教育业务能力。管理加培训,再加上定期考评,可强力推进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
(三)完善教育硬件设施
中专学校应积极为思政教育配置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等硬件设施,以确保教学形式丰富多样。
(四)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改变教学理念
对思政教育师资进行集中培训,向其灌输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鼓励他们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积极尝试新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630多万,招生数量达670万,整体在校生人数突破3000万的大关,在校生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学生的教育工作是高校办学的中心环节,包括思想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也包括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所采用的各种设施等,这些都是良好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没有良好的教育质量,高校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动力,因此,各高校始终把学生的教育工作看成是高校办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扩招政策开始之后,我国高校在校生数量接近一个“爆炸式”的增长。虽然学生规模扩大了,但很多学校仍然停留在原有办学时期的学生教育模式中徘徊,于是很多学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教育工作效率下滑,学生培养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生活问题频发。显然,这些问题的积累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为此,本文拟通过对高校扩招后高校学生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旨在为扩招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关于扩招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反思
1关于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反思
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难管了。这一情况的产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它的产生,有着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高校的扩招的确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但在高校扩招后,我们却始终没有正视学生教育工作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或者说是刻意在回避。就从高校办学最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来说,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那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围绕着“育人”这个主题展开。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多了,性格多元化趋势明显,而且学生之间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已经与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有的学生出去打工,回来的很晚,有的学生则习惯早睡;有的学生喜欢安静,有的学生喜欢热闹。这些看似十分简单的事情,在扩招之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却成为越来越棘手的问题,因为基数增加了。结果就是,学生埋怨学校对自己的关心不够,学校埋怨学生不好管理。
2关于学生思想工作方面的反思
从学生的思想工作角度来讲,扩招后的学生思想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比较集中地反应在学生叛逆心理强,需要教师更多的关心。而教师则还沿用之前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办法,根本也不了解现在学生思想与心理上的问题,也不清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及不同专业的学生现在需要的是哪方面的思想教育,盲目地开展思想工作。所以导致“上面大讲,下面小讲”、“台上热烈,台下沉闷”、“堂上唾沫横飞,堂下短信连连”、“台上激情昂扬,台下不以为然”等,更有甚至者,台上做着思想工作,下面睡觉的、谈恋爱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实际上,这种“广谱杀菌式”的思想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作用甚微,甚至会引起麻木与反感[2]。一方面是辅导员思想工作没有针对性,思想工作效率不高,另外一方面,社会各种不良思潮的不断影响,很多学生入学不久就开始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但由于辅导员没有及时的沟通和了解,没有及时的发现情况,待到情况发现时,局面早已不可收拾。
3关于教学工作方面的反思
从学生的教学工作来讲,以前我们的课堂上也许只有几个或者几十个学生,而且教师的工作量很小,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与教师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很融洽。但扩招后,一个教学班中动辄就是一百余人,甚至更多,一个教师承担的课程数量也是成倍的增加,尤其是担任一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更是“叫苦不迭”,从早到晚都在上课,下了课还要判作业,平时还要忙于体制内的科研工作,实在是没有多于的精力再去同学生交流[3]。不少学生一个学期的课上下来,没有跟老师说过一次话,没有问过老师一个问题,甚至连老师的模样都没看清楚。这难道不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悲哀吗?一个都没有跟老师说过话的学生,我们能说他是好学生吗?但反过来看,这能单纯地责怪学生不与老师主动交流吗?
二扩招背景下完善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实践思路
1刚性与柔性管理相结合,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扩招后,学生的数量增多了,学生的性格变得多元化了,管理方式上必须要随之而改变。我们认为,高校要与时俱进地建立一种“刚性”与“柔性”管理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因为刚性管理对于大多数学生进行统一和集中管理是非常有效的,这项管理措施需要在扩招后进一步加强,因为数量众多的学生如果没有一个严格的管理标准,那么工作也将无法继续;柔性管理则非常关注研究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及行为规律,管理中也并非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而是一种靠感化和说服学生心理,让他们内心自发地产生一种服从管理的方式,进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最终达到管理效率的提高[4]。我们结合刚性和柔性管理,通过规章制度和情感融入,在集体和个体之间的管理中逐步探索,必然可以找到一条适合在扩招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使高校学生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以人本理念为依托,促进学生思想工作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甚至也会影响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走向。但是在扩招后,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原本就数量就不多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更加显得捉襟见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更加坚定地发挥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更加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对待扩招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而言,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与社会大环境相接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具体、与时俱进地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法,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服务。比如贵州省教育厅,面对高校学生扩招后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开展的“三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为主要内容的“三进”,让思想教育的途径真正做到形式多样化、平台丰富化,取得很好的效果[6]。
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平台,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办学的中心环节,没有一支业务水平过硬、思想政治坚定、无私奉献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学质量就无法保证。尤其是扩招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教师的严重缺编,教师人均承担的工作量普遍增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广大教师发扬为人师表的精神,坚守工作岗位,以更大的牺牲精神来对待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展人才引进、返聘、招聘兼职教师等工作,充实师资队伍。另外,面对日已更新的社会需求,教师的授课体系、课堂讲授理念和方法也需要随之而改变。因此,各高校应该规范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使教师能够逐步建立一套扩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同时,高校还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尤其是在扩招后教师数量也增多的背景下,教学管理要打破传统的点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而要通过设备的更新升级,将管理改为点对面的模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7]。
总之,结合高校扩招以后,我国各项工作发展的实际与所取得的成果,我们必须要看到,高校扩招给我们带来的是全社会人才资源的极大丰富,不仅使国家经济建设有了更加充实的动力支持,也使国民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我们有很多人盲目地沉浸在扩招所带来的各种“辉煌”的数据之中,感觉中国的高等教育一下子就迈入了国际水平。但实际上,面对所取得的成绩,我们还应该更加理性的面对,而且要及时反思、总结。只有这样,我们的扩招政策才能以一种最科学的状态持续下去,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获得真正持续而健康的发展。否则,我们的扩招政策,也许永远只能停留在数字上,这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悲哀,也会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
参考文献
[1]付静.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J].才智,2011(9).
[2]冯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1(14).
[3]边社辉,甄月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8
边城镇共有在校中小学生1000多名,其中留守儿童400多人,比例高达40%左右。长期以来,这些留守儿童的父亲单独外出务工或父母亲双双外出务工。其中,与妈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相对比例比较高。爸爸妈妈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一般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1 留守孩子的现状分析
1.1 父母关爱严重缺乏
外出务工父母大部分回家探亲次数少,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内向自卑、逆反心理严重,不易沟通,对父母产生了距离感。有的只在金钱上弥补,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情况,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只要能挣钱就好,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
1.2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边城镇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约有200多人。隔代抚养,往往只关注生活,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加上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显得力不从心。
1.3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从历次学校考试成绩可见,有20%~30%的留守儿童成绩相对比较差,成绩排在后面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很多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相对比较多,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不思进取、自觉性不强,厌学、散漫。
1.4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严重偏离
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也较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话,我行我素。而且很多留守儿童交友盲目,习惯较差。他们心理出现偏差,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出现问题,甚至一部分儿童存在上学没意思不如去打工的想法。
2 对留守儿童加强关爱的思考
2.1 健全机制,发挥教育作用
关爱留守孩子,教育部门要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社区教育中心要建立留守孩子档案。通过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姓名、父母亲姓名及工作去向、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境等,包括留守孩子及其家长的优缺点、兴趣爱好等。
第二,为留守孩子设立“谈心日”制度。社区教育中心深入辖区内各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良好的品行和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与学校联系落实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职责。要求志愿者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等,让这些孩子深切感受社区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关爱,增强信任感,进而成为朋友。
第三,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心理辅导。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阴影,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社区教育中心要设立“心理咨询室”, 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接受健康教育的同时各种“心思”也有地方倾诉,从而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四,因材施教,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确实实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搭建平台,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特长。开办青少年假日活动班,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活动项目,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2.2 加强沟通,形成关爱合力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第一,社区教育中心要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的交流与沟通。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交流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与家长经常联系,通过校讯通集中提醒,针对特殊人员特定情况有针对性地向留守孩子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近况、心理健康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同时,也为孩子与父母亲的“准确”交流起好桥梁作用。
第二,注重与留守孩子的监护人的沟通。学校要通过家长会,社区教育中心要通过举办市民讲坛活动等形式来加强与留守孩子监护人的沟通。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心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利用社区家长学校网站,通过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材料,如《边城镇社区教育读本》等激发大家的热情,引导大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做好社区留守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和学习进步的引导者,还要做好他们生活的保护者。在关爱留守孩子的工作中,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与关工委、学校联合做到与留守儿童多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鼓励支持孩子多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进行家访,更多的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与镇民政部门和镇妇联合作做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上门走访,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总之,边城镇社区教育中心将继续努力,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多方面协调工作,从物质上、精神上、生活上去关爱他们,做好留守儿童的引路人和呵护人,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全面成长,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为和谐社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
[2]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Z].
一、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教育环境监管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如果从小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会成为制约农村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得进入游戏厅、网吧,但在农村由于法制意识不强,监管不到位,网吧和游戏厅往往成为未成年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在走访和调查过程中发现,有73﹪的学生认为,在节假日他们唯一的活动场所是网吧或娱乐厅,而在与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座谈中,也认为现在大多数学生逃学逃课的主要原因是迷恋于网吧。很多班主任认为: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抵不上游戏厅或网吧的一夜网聊或游戏。虽然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进入网吧游戏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制止,但收效甚微,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学校周围娱乐场所的管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是解决现存矛盾的关键所在,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不可能保证子女在工作地点上学,而使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因此,开发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开办家长学校,对监护人进行短期培训。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比较高,却又苦于文化太低而无法进行家庭教育。在对家长的问卷中,有68.5%家长认同对家长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应对新时期未成年人教育的需要。
2.丰富农村学校文化生活,为未成年人创造有安全保障的学习环境。学校的安全成本越来越高,安全责任越来越大,现在社会普遍认为教育成为一个高危行业,现在学校的一些活动,不是考虑学生的发展问题,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安全成为学校管理中的头等大事。基于安全考虑,建议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具有安全保障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从学校层面上来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校外住宿学生进行登记和排查,一是要加强安全教育,二是与校外住宿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对住宿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和教育状况也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必要时也要对家长的有关情况进行登记,以便能够及时和家长就子女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家校双方的努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生命的体验,感受父母般的温暖,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三、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1.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改革制度。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城市家庭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家庭中可供利用学习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城市家庭信息化占有率比较高。但是在农村,真正可以用来帮助学习的信息工具很少,同时缺乏与父母的心理沟通,农村儿童多数情况下出现一些棘手问题,很难获得有效的帮助,只能根据自己的、同时也是极端的方式来处理,从而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改革的过程中应采取针对性更强的农村家庭教育方式。
2.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农村中学建设学生公寓,实行公寓化管理。现在,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租用学校附近的私人房屋,学生在外面居住,学校很难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由此造成这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也使很多学生游离于学校的监管之外,在周末大多数学生进游戏厅或网吧成为必然。
3.探索适合农村中学的节假日课外辅导制度。在调查中发现,经常进网吧的学生当中,有64%的学生回答去网吧的原因是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才去的。所以,探索适合农村中学的节假日课外辅导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办法。总之,为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政府和社会、学校都要认真研究农村教育,积极探索,形成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方式,也要制定与农村教育现状相适应的、与城镇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建立与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相吻合的教育策略,切实支持农村教育发展。
作者:李剑南 单位:庄浪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吴雨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面临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