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1 14:4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和谐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进入“十三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这就对我们基层文化的建设以及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总体的经济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文化建设还有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基层方面,宣传的内容有时候还是跟不上新的形势的要求,其中主要的原因当属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问题,特别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文化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掌握不够。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加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自觉为基层发展作贡献?这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首要问题。
文化是整个社会的思想前言,也是整个社会的引领,但是文化也是扎根于这个社会,特别是文化要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任何发展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文化宣传同样如此。
宣传文化需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宣传文化事业性质和运行特点。对于基层文化队伍方面,要更加灵活务实,创造性的开展人才引进工作,比如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探索运用项目聘用制、兼职制等更灵活的引进机制。科学合理选拔人才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关口。
一、宣传文化工作人员要积极探索学习本行业规律
认识基层文化宣传的特点,做工作要符合宣传文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基层宣传和非基层宣传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基层文化宣传面对的群里要认真分析透彻,我们面对的群里的文化知识水平要分析调查,是面向农文,相对文化水平较低还是面向专业高水平社区,或者是参差不齐的一般社区,这些前期工作必须要落实。俗话说的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或者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上下功夫。当然,调研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我们不要拘泥于挨家挨户走访调查,现在这种社会节奏下,这种方法已经滞后,我们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运用云和移动时代特点,通过多种手段获得信息,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得出精准数据,然后以此数据为重要参考开展下一步工作。
基层文化宣传要在宣传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要跟的上时代和群众的步伐。现如今,即使是在农村,大家对传统的宣传方式也已经不太接受或者不太感兴趣,所以还是之前所讲的,要事先搞调研做调查。针对不同群体,或者根据不同年龄群体,可以把宣传工作细化。如果简单搞一刀切,宣传人员倒是简单,不用为此耗费过多精力,但是这样的效果很差,如同现在教育界反复提及的分层次教学,我们基层宣传也要参考此种方法,分层西分类别,可以小规模多次数的举行文化宣传活动。还有,结合目前人人都有的互联网手机,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力量,这样文化宣传的阵地就扩大了。而且这种文化宣传更接地气,也更符合我们基层文化宣传的特点和要求。但是,凡是有利就有弊,利用新媒体或者说自媒体搞基层文化宣传,要注意两个问题:内容上要把好关,既要丰富有趣有料,更要符合主旋律,符合基层文化宣传的要求;再转发方面要慎重,要保证所有内容第一手的核实。
二、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系统要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作标准,注重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标准来衡量人才。公平竞争使用人才。竞争出人才、竞争出活力。打造载体强队伍,提高宣传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人才在任何领域都是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基层文化宣传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我们基层文化宣传人才,所以说加强宣传文化人才的培养是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推进人才的锻炼成长,适合的时候引进一些高层次人才,这些都有助于人才对建设。当然,我们基层文化宣传系统还要加强对现有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培养自己的高层次人才,提高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给与基层文化宣传人才外出学习提高或者说充电提高的机会。理论学习当然非常重要,要加强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层次,要求他们的理论素养紧跟中央和时代步伐。外出学习交流不论对于学习方还是被学习方,都是一次重要的提高的机会。说到具体要求,我们可以简单总如下:
(一)理论教育要跟上。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头脑,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二)适应各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需求。
(三)实践和交流。进一步优化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搞好梯度建设,有计划、分层次培养储备中青年后备人才。
(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行政为核心,提高基层文化宣传人员驾驭文化建设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五)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要跟上。以此带动整个文化人才,加大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文艺人才队伍的活力和发展后劲,增强创新,提高专业技术传播能力。
一、工作原则
(一)工委统一领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人才工作方向,把“党管人才”原则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二)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人才工作统筹、协调、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三)依法科学管理。推进人才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严格依法按章办事,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四)注重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及成长、开发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指导,促进人岗相适、人尽其才。
(五)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务实高效的人才工作领导决策、协调运行、多元投入、政策保障、人才发展、检查考评等机制,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
二、工作职责
(一)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在工委管委领导下,抓好人才强区战略实施,对全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
2.研究掌握全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根据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向工委管委提出建议。
3.研究制定并协调实施全区人才发展规划。
4.协调指导全区人才工作政策、措施和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5.组织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协调落实专项重点人才工作。
6.督促指导各成员单位落实工委、管委人才工作决策部署。
7.建立全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组织开展评估考核。
8.完成工委、管委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1.组织部。履行牵头抓总职责,负责全区人才队伍建设宏观
指导;负责组织实施全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导有关部门制定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并抓好督促落实;负责高层次人才库建设,完善联系专家制度;加强与党外人才的联系,发现、培养、选拔、推荐党外优秀人才;制定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政策和意见;了解和掌握党外人才的思想动态,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承担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宣传部。负责全区人才工作宣传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制定人才工作宣传计划,组织新闻媒体,加强人才工作和优秀人才典型宣传;负责研究制定全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组织实施“文化名家塑造工程”,联系一批优秀宣传文化人才、优秀文化艺术人才;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文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开发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3.经济发展局。负责将人才资源开发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配合有关方面开展全区重点区域和服务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的监测,会同有关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参与制定落实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政策;参与定期开展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与,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我区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争取上级在人才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负责商务人才队伍建设和各类商务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负责全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负责推动全区对外人才交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外国专家管理服务和出国培训工作;负责调查研究引进华侨华人人才工作情况并提出政策建议;负责指导、推动涉侨人才合作与交流;负责对华侨、港澳同胞及海外留学人员的联络、接待等友好交往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4.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研究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联系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组织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参与制定落实创业人才支持政策;负责评选、表彰、宣传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为企业引进人才和智力的牵线搭桥工作,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5.财政局。负责制定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政策;负责人才工作经费保障、拨付使用、管理监督等工作;负责研究制定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会计高端人才的选拔、培养与跟踪服务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改善和提高优秀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有关政策措施;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6.社会事业局。负责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组织协调全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联系一批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负责研究制定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各类卫生人才引进工作,联系一批优秀医学领军人才;参与研究制定人才医疗保健工作的有关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各类优秀人才的医疗保健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7.农业经济发展局。负责研究制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十百千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等阳光工程;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省“乡村之星”、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申报、推荐、选拔和管理服务工作,联系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培训、引进和管理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综合管理,牵头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政策;负责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和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推荐、选拔和管理服务工作,联系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负责全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管理工作,牵头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政策;负责省和市级首席技师等推荐、选拔和管理服务工作,联系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拟定留学回国人员来我区工作的政策并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全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工作,组织园区做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负责制定人力资源流动政策、人力资源市场和专业性人才市场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定期开展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与;负责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认定和待遇落实,组织各类高层次人才开展服务社会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制度;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9.科学技术局。负责研究制定全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联系一批优秀科技人才;负责科技人才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协助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培训教育等工作,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科技创新示范试点等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人员创新水平;负责联系全区科技工作者,引导科技人才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作用;负责评选、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举荐优秀科技人才;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泰山学者”、创新团队的申报、推荐等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10.教育局。负责研究制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群体的培养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负责组织实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11.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办法,做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与工作,人才统计信息;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12.镇(街道办事处)。负责制定本辖区内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人才工作满意度测评;优化本辖区内人才发展环境;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研究议题
(一)全区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二)全区人才工作年度安排和专项重点人才工作。
(三)全区人才工作综合性政策、措施和制度等。
(四)以工委、管委名义实施的重要人才工程、人才活动和人才表彰奖励。
(五)全区人才资源状况的对外。
(六)其他需要提请领导小组研究讨论的事项。
四、工作制度
(一)议事决策制度。领导小组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研究全区人才工作重大事项,主要采取全体会议、专题会议、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进行决策。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1次;专题会议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凡涉及全区人才工作重大事项、重要文件、重要会议、表彰奖励等,拟以工委、管委或工委办公室、管委办公室名义印发文件或组织实施的,须报领导小组研究审议。
(二)述职报告制度。每年年初确定各成员单位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年中调度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年终领导小组成员在领导小组会议上进行人才工作述职,结合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对各成员单位年度人才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通报。成员单位有关人才工作重大事项要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
(三)优秀项目评选制度。在成员单位中开展年度人才工作优秀项目评选,对评选出的创新力度大、示范作用强、实际成效好的人才工作出色项目,以工委管委名义进行通报表彰。
(四)调研咨询制度。围绕全区重大发展战略涉及人才的关键问题,每年确定重点课题,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开展研究。成立由人才工作知名专家学者、长期从事人才工作的领导同志和部分高层次人才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人才智力服务全区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1.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是以看电视、打麻将等比较单一的活动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会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的蔓延,这对发展农村健康文化是不利的。传统习俗和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宣传力度不够都是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2.基础设施薄弱
各个乡镇没有独立的文化站舍,大部份镇文化站配置是“一块牌子一间房、一枚章子一张床”,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设备、场地,加上乡镇财政状况都不乐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难度很大。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尽管设有专兼职文化干部,但多数被统一调配做其它工作,并未专事文化。
3.农村文化建设体制不顺且机制不灵活
现有的有些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也没有充分的发挥其自身作用。类似于文化馆、文化站的业务经费、活动经费都得不到很好地保障,对于县级图书馆,投入的资金比重也远远少于城市。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4.文化人才匮乏
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是目前乡镇文化专干亟待改变的现状。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文化编导等人才的紧缺,加上人员年龄偏大,缺乏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现有队伍已不能很好的发挥管理辖区内文化市场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文化不能很好的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相对较少。
二、结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策宣传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政策、法规教育的工作力度,向农民传递法律常识,让农民意识到,自己有权利可以行使,但是同时也要自觉履行应尽义务。只要“软”、“硬”同时结合起来,才能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接受新鲜的、正确的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一些不该接触的不良文化中,例如赌博,我们就要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其次就是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待遇保障、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于基层;对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加强“选调生”和“三支一扶”工作开展,鼓励高校的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
3.优化文化环境
结合城镇的功能建设,要优化文化发展环境。首先在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建设时,有重点地投入一定资金,完善和更新文化设施;其次要用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规划、建立少数民族村、民族寨,保护和发展好民俗文化。最后是充分利用重大的节日活动,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演出,在全社会形成支持、保护、发展群众文化的良好环境。
4.丰富文艺内容
近年来,湖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总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组织人事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台”战略,紧紧围绕服务发展这一主题,突出素质提升、绩效考核、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等重点,在集团(总台)党委的领导下,创新思路、认真谋划、积极探索、多措并举、真抓实干,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明确目标抓重点,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次性。
2009年,根据《湖州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和《湖州市文化人才工程》的有关要求,结合湖州广电实际,集团(总台)党委及时制定了2009年-2020年的《湖州广播电视总台人才队伍发展纲要》,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为集团(总台)人才队伍建设明确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明确了以促发展为出发点,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健全完善政策为保障,全面把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环节,尽快建立起适应广电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引进一批紧缺型、急需性和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出党政管理、专业技术和媒体经营等方面人才队伍。
2010年,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的基础上,专门针对人才人事工作分别在基层员工、人事干部、中层领导等三个层面召开专题人才工作会议,回顾总结近年来集团(总台)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各项工作,交流经验,查找不足,研究部署今后人才工作任务,这在湖州广电系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同时,落实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每年50万元,将人才工作纳入工作目标和党建目标责任制中,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不断加强各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细化工作措施,实行专人负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从制度上保障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各项任务的落实。
这样,有了明确的目标、培养的重点、经费的保障和有力的执行,经过近三年时间的努力,广电的人才总量得到明显增加,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截至目前,集团(总台)职工中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560余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就有149人。
二、强化措施抓难点,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动性。
引进人才和职工培训是优化人才结构、提升职工素质的最佳途径,但是引进紧缺型人才和创新培训方式却一直是困扰人才队伍建设的两大难点。近几年,集团(总台)也在这两个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努力,通过专题调研、制定措施,使人才结构和职工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一是创新培养方式,培训渠道不断拓展。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除通过选派业务骨干到中央台、省级媒体、高校、党校学习培训外,还组织人员到市委办、市委宣传部、兄弟新闻单位、乡镇挂职学习锻炼。2008年至今,共安排到相关媒体挂职29名,到高等院校学习培训21名,下派挂职17人。在2010年6月,还开拓境外培训渠道,选派10名新闻一线骨干,去香港凤凰台学习考察,通过寻找差距,学以致用,推动新闻宣传再上新台阶。同时,先后与湖师院、浙大城市学院等院校建立培训实习基地合作关系,邀请中国传媒大学吴延熊等10多位教授前来上课,提高培训层次,扩大知识普及面。
二是注重平台建设,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创设了“周三讲坛”,邀请总台外派挂职骨干讲课,现场指导讲解,延伸外派上挂培训效果,促进总台学习业务、钻研业务氛围日趋浓厚。2008年至今,共组织各类培训班、专题讲座近百次,参加4000余人次,新闻一线的培训力度达到90%以上。在“周三讲坛”的带动下,以部门单位为主建立的业务交流平台不断涌现,如:新闻综合频道的“周四课堂”、文化娱乐频道的“周一研讨会”、公共民生频道的“业务学习月月谈”、科技事业部的“技术论坛”、发展总公司的“产业半月谈”以及两区广播电视中心组织的技能比武活动,为广大干部职工拓宽了交流的渠道,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三是优化引人机制,人才结构得到改善。近几年,集团(总台)在引进人才方面坚持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相结合的原则,使人才工作较好地适应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实际。从2008年开始,根据紧缺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招聘计划,采取“带薪实习、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办法,开展对外招聘工作。同时,通过设置“门坎”,逐步将招聘的学历条件提高到了大学本科,不断吸引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到集团(总台)来工作,陆续招聘播音、采编、灯光、财务和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近50人,其中研究生2人,使从业队伍人员素质稳步提高,逐步走向年龄更轻、学历更高、专业更对口,人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大胆创新抓亮点,体现人才队伍建设的创造性。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组织人事工作由于其讲究原则和独特的工作性质,就成了“循规守旧、一成不变”的代名词,既要遵循原有的人事制度,又要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就必须在制度创新和措施出台等方面上多下工夫,多做文章,在平常平淡中找到人事工作的闪光点。
“重形象,塑品牌”,打造荧屏专业团队。屏幕形象直接代表广电的社会形象,近年来,集团(总台)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按照“紧缺人才抓紧培养”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新打造广电主持人新形象。从2008年开始,先后组织开展了6次理论加实践的主持人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加深了主持人的理论功底,开拓了眼界,提点了不足。2010年又出台了《主持人(播音员)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细化方案》,加强对主持人(播音员)队伍的重点培训、推介和岗位保障工作,重点打造良好的荧幕形象和优秀主持人团队。并通过首席、导师等方式,推荐确定了由叶晓红等10多人组成的专业播音主持团队,对以后总台开展的“我喜爱的播音员主持人”评选活动、成立“五心团队”、“荧屏五虎将”等活动,奠定了扎实基础。
“重能力、促转型”,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了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广电传媒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新闻宣传人才,集团(总台)这些年重点在培养全媒体记者方面下了大力气,制定了全媒体记者实施方案,选拔金恒、王璐、胡蕾蕾3人为初步人选,通过全媒体记者这一新的身份和新的运行模式,逐步实现声、屏、报、网各栏目、各版块各自为阵的小竞争理念,向人员广泛合作、新闻资源整合的大竞争理念转变,实现节目生产从版块型向流水型转变,实现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上的突破,以此来提高传统媒体记者全时发稿、多媒体发稿的意识和能力,以拓展集团(总台)各媒体间互动、共融后新的发展空间。
四、统筹推进抓全面,保持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性。
近年来,集团(总台)狠抓各项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特别是员工择优晋级制、专业技术首席制、业务帮带导师制和优秀员工明星制等“四制”在全台的实行,既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比、学、赶、超”,展现个人能力的热情,充分挖掘了现有人员的业务潜能,又发挥了业务尖子的引领和帮带作用,推动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六盘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造现代特色都市,全面建设以“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为显著特征的“五个六盘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
六盘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六盘水在茫茫乌蒙、滚滚盘江的广袤土地上聚集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民族文化、文化、“三线”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显著特征。近年来,六盘水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经济为文化发展作保障、文化为经济跨越作支撑的良性互动,为六盘水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全面小康注入强大动力。
文化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也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没有文化的城市,就没有发展的根基,也就没有魅力,更谈不上幸福。六盘水作为“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以煤炭、电力、建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造现代特色都市,全面建设以“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为显著特征的“五个六盘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我们将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突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贵州特色都市、休闲度假城市”城市发展定位,彰显六盘水的文化特质、特点和特色,培育“中国凉都”城市文化品牌,努力建成文化特色鲜明、文化要素聚集、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
围绕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大力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全市不同社会阶层的共同精神追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提升全市人民思想道德水平。深入推进文明市民教育,大力弘扬“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凝聚团结、拼搏、向上的精气神,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全市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围绕挖掘地方文化潜力,大力实施特色文化保护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六盘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升华六盘水主体文化,建设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加强对历史街区、古城建筑、民族古籍、民风民俗、民间工艺的抢救、挖掘、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红色文化遗址、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文化传承,规划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宣传推广体系和产业运作体系。扶持发展壮大地方民间文艺表演团队,积极组织民间艺人、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凉都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大力实施文化服务惠民工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加快市级“七馆四中心”、县级“四馆两中心”,乡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活动档次和水平,精心组织参与省内外有关文化体育活动,大力争取举办全国、全省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五城联创”活动,不断扩大六盘水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围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充分挖掘气候资源、喀斯特自然景观、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挥“中国凉都”对“江南煤都”的天然调适作用,大力实施“六个一批”文化产业工程(一批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一批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基地、一批文化旅游基地、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一批文化拳头产品和服务品牌、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着力构建“一区两翼”(“一区”:市中心城区文化产业聚集区,“两翼”:东部区域六枝和南部区域盘县文化融合发展区)文化产业格局。市中心城区文化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传媒、会展、广播影视、网络服务等产业;城市郊区地带大力发展城郊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康体养生、避暑旅游、工艺品制造等产业。“两翼”文化融合发展区,重点促进文化与生态旅游、体育、农业等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竞技体育、户外运动、康体养生、避暑旅游、文化娱乐、特色会展、民族文化展演等产业。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资本、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逐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和新兴服务业。
围绕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大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文化工作拔尖人才和高素质专业队伍建设,加大“四个一批”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力度,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办法,破除人才引进出口瓶颈,多渠道培养和引进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宽松发展环境和用人环境,关心、支持和重用本土优秀文化人才,不拘一格引进优秀人才。落实公共文化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设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并落实基本津贴。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的教育引导、培养培训、管理服务,大力培育基层文化骨干、民间艺人,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培养和激励机制,扶持基层尤其是农村业余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者系六盘水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蒋叶俊)
9月26日,县委召开九届八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这是贯彻落实省委建设文化强省、市委建设文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充分表明县委对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这次全会的召开,在**文化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深受鼓舞,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是一次全面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乘势而上,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精神和态度,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有所作为。
一、抓学习,打牢建设文化**的思想基础
近两个月来,我局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围绕省委十届七次、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的主要内容组织了初步的学习贯彻。县委书记黄树正同志上午所作的报告,充分阐述了建设文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形势下建设文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建设文化**的工作重点,这是一个充分体现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完全符合**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的报告。我们将把学习、传达、贯彻好县委黄书记所作的报告和李县长的总结讲话作为当前文化部门的头等大事,结合会上印发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全县宣传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文化部门的工作实际以及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找准定位,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全会的精神上来,树立新观念,用解放思想的新成果,在文化**的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
二、抓关键,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
让城乡居民在更高标准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我们将通过继续抓好文化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巩固和提高“文化先进县”的工作成果,推进文化**建设的扎实开展。
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按照县、镇、村三级网络的思路和布局,县城重点抓好新的文化馆、图书馆的管理使用,管好、用好文化中心,发挥县城大型文化设施的辐射、示范、聚集的功能。着手**红色博物馆的建设。指导镇一级抓好综合文化站、中小型文化广场的建设。指导村一级包括社区居委搞好农家书屋和可供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的小型文化广场建设,早日实现全县镇、村两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将在重点抓好文化市场管理、文艺创作、文艺表演“三支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引进文化高端人才,发现和培养“草根人才”、“乡土人才”。用文化荣誉制度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激发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我们将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为龙头,办好流动书香车、流动数字电影放映、流动展览、流动演出等文化服务项目。以**文化网为龙头,办好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以及群众文化活动指导网,充分运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丰富文化工作的内容和手段。
三、抓活动,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组织开展好各种主题性、节庆性的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是文化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和工作手段。我们将认真抓好广场文化活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文艺、电影、图书“三下乡”活动以及农家书屋建设,用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与此同时,规划一批常设性的县级文化赛事、艺术展览和文艺演出,打造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发挥好文化中心等文化场馆的功能作用,使之成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场所。
四、抓亮点,不断擦亮**文化品牌
我们将按照县委全会提出的“六举”并进的工作思路,整合我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文化名片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群众文化的推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还不够丰富,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一些地方和单位群众文化推广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群众文化推广人才队伍素质还不够高,不够强大,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要想解决群众文化推广的主要问题,必须认清群众文化推广的首要任务和意义,并且通过实践去解决这些问题。
1 群文推广的前提是要有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群众文化作品和优秀人才可供推广
群文推广工作重点推广的就是作品和人。如果没有很多的创作者,没有很多优秀的群文作品,那么群文推广工作就是“空中楼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有再好的推广队伍,再好的推广手段,再多的推广资金,可没有人、没有作品,推什么就成为了问题。
有了人,有了作品之后,群众文化推广才能开始真正有效地进行。推广哪些作品和人呢?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因此,作品应该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创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文推广者在推广中,要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宣传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抵制低俗之风,要引领人们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共享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2 具有一支宏大的稳定的职业化的群文推广队伍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化的进步史。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给文化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资源、更广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文化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文化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文化行业越来越成为一个集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新产业。要实现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有一大批热爱群众文化事业、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精湛、相互配合默契的一大批职业化的群文推广大军。
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群文推广队伍。造就群文推广的高层次领军人物;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影响力的名家大师和群文推广代表人物;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创新群文推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群文推广人才培养计划,搭建群文推广人才终身学习平台;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群文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完善群文推广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群文推广人才。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群文推广人才。壮大群文推广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群众推广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群文推广工作队伍。
群文推广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拥有社会责任感,恪守职业道德,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群文推广工作者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加强基层群文推广队伍建设。基层群文推广队伍是做好群文推广工作的重要力量,目前,基层群文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低、待遇水平差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重视加强基层群文推广工作和队伍建设,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层群文推广工作队伍。把完善长效机制作为基层群文推广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重点完善“三项机制”:一是表彰激励机制,评比表彰活动更多地向基层倾斜,既注重精神激励,又改善物质待遇,坚持以事业留人、以环境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待遇留人,让基层群文推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二是经费投入机制,设立队伍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工程等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层群文推广队伍建设;三是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专业群文推广人才队伍的培养,在职称评定、成果评奖、课题研究、重点项目等方面向基层倾斜。
3 创建、宣传、推广群众文化品牌
现代社会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再好的产品,如果不及时推广,也可能很快被历史的洪流湮没。因此,群文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创建、宣传、推广文化品牌,找好切入点,及时、快速、高效进行推广。
品牌推广是品牌树立、维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传播计划及执行、品牌跟踪与评估等。品牌创意再好,没有强有力的
推广执行作支撑也不能成为强势品牌。品牌推广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媒体造势,媒体进行报道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吸引读者,只有满足他们的需要,方能使其为我所用。媒体报道一般遵循新闻性、时效性和公益性,群文进行品牌推广时应努力做到这一点。因此,营造焦点或新闻效应是群文品牌推广的重头戏。比如,创建品牌初期,可以采用一些诸如会、演示会和推广会等做法,以吸引媒体的注意;邀请媒体给予报道、推广、传播,挖掘与品牌有关的社区、单位和员工的新闻题材,借媒体之力扬品牌之名。群文品牌的推广因不同产品及其不同的市场表现而没有一成不变的推广模式,这要求群文推广工作者针对具体的产品、具体的目标市场、具体的市场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推广模式。
村级文化是农村文化的主体,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对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继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__区4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比例达到了95%,发展农村文化在全区文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__区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__区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文化“四大工程”建设,不断深化“立足区情、下移重心,服务基层、快乐群众”的文化工作理念,全区文化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一)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开通流动舞台车,成功举办市农家乐大篷车首场演出和两周年四百场演出活动,深入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近三年累计送戏415场、送电影3200场,惠及群众80万余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基本实现每个乡镇(街道)每两个月演一场戏的目标。同时,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农村,服务农民,重点实施“种文化”工程,一大批农村文艺人才和农村特色文艺团队得到发现、扶持与培育,如云溪乡王车塘村恢复组建了十番锣鼓队和舞龙队,村民自编节目“三句半”上台表演;高家镇欧塘村村民组建了业余婺剧团,自编婺剧《杨炯断案》在当地演出,深受群众好评。
2、群众文艺汇演掀起新。相继举办全区文学艺术作品系列大赛、全区戏曲大奖赛、全区军旅歌曲演唱赛、全区腰鼓表演赛等一系列文艺活动,吸引了众多农民的积极参与。各乡镇(街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群众文艺汇演,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教育自我的大舞台,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每年一台戏的目标。各地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樟潭街道乌溪桥村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喜庆党的十七大的生动场面上了《人民日报》头版。
3、文艺创作取得新突破。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推进文艺创作与指导工作,讲群众听得懂的话、演群众看得懂的戏。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如《屋顶人家》、《__水涟涟》、《创卫歌》、《中界线》、《道情唱廉政》、《大爱无边火中行——赞颂和谐卫士胡建嵩》、《计划生育人人夸》、《合作医疗好》等等,充分展示了__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相继予以报道。
(二)文化阵地建设有序推进
充分利用农村老祠堂、闲置校舍、村级办公场所等资源,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使之成为群众施展文体才能的重要舞台。全区已建成面积100㎡以上村级文化活动室135个,占全行政村总数的26%。深入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送书下乡等工程,相继建起民工图书室、军民共建图书阅览室等。组织开展“市民齐捐书,建设新农村”活动,积极推广流动图书点模式,方便群众阅读。目前,全区建有农家书屋(村级图书流动点)42个,从20__年起已向农村配送了10.1万册图书,社会力量投资建造的“百姓书院”成为全区推进文化阵地建设的新亮点。农村广播联网率达100%,有线电视终端用户达7.6万户,入户率达到69%。群众看电视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三)文保工作不断加强
20__年10月,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区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区共普查出各类线索51738条,种类165种,基本摸清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家底、确定了一批重点线索,理清了传承脉络,建立了保护机制。有9个项目被公布为区首批“非遗”名录代表作,4个项目被列入市首批“非遗”名录,杨炯出巡、茶灯戏、全旺板龙等3个传统民间艺术被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代表作。
(四)特色文化打响品牌
各地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如湖南镇的“孝文化”,全旺镇的“善文化”,莲花镇的“廉文化”,杜泽镇的“旧祠堂、新文化”、高家镇的“杨炯文化”、峡川镇的“古道文化”、灰坪乡的“红色文化”、举村乡的“茶灯戏文化”等等,一大批特色文化品牌打响。特色文化创建工作成效明显,目前全区有东海明珠乡镇3个,__金走廊乡镇11个,省级文化示范村2个,市级特色文化村13个。
(五)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键。积极探索乡镇文化站工作激励机制,建立文化站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绩效考核,有效调动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加强对现有文化人才的培训,去年先后举办全区文化员、村级文化管理员、农村业余文艺骨干、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物普查和十七大精神学习等培训班6期。同时,选送13名文化干部参加全省文化干部培训班,全年累计培训250多人次,20__年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户38户。一大批农村文艺团队与文化艺人得到挖掘和培养,基层文化队伍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区有农村业余婺剧团3个,有563个文体演出团队8000多人活跃在乡村。
二、当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薄弱。由于我区经济欠发达,加上文化体制的多变,造成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区文化馆正在建设之中,至今仍无区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仍存在“一站一人一桌”的现象,离国家、省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完成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活动室)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二)经费紧张。文化建设与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虽然区政府逐年加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有限的区乡财力和农村文化建设薄弱的基础,已难以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经费紧张成为困扰全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人才缺乏。现有的文化队伍,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等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需要。区级文化部门人员少,特别是专业人才缺乏,很难承担培训、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任;乡镇(街道)文化员大部分身兼数职,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文化工作上;农村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务工,在家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缺少从事文化活动的有生力量。
三、对策建议
(一)以夯实基础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一馆一站一场所”建设。在完成区文化馆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新区文化设施。抓住建设文化大省之契机,借力借势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进一步拓宽思路,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努力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并对达到一定标准的村级文化活动室给予配置一定数量的文化活动器材。
二是大力实施广电“百千万”工程。继续深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有效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20__年建好百个村广播室,送千台电视机给困难群众,有万户家
庭装有线广播。深化“文明网吧”创建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二)以快乐群众为目的,进一步推进群文活动开展
一是实施好文化“百千万”工程。以流动舞台车为载体,广泛开展“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全年为农村送戏120场、公益电影3000场以上。搞好流动图书配送服务,今年新建农家书屋17个,为农村送图书2万册以上。
二是抓好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围绕传统节庆日以及全区重大活动组织好各类文化活动,并做好相关文化服务和宣传工作,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文艺创作和辅导,选送文艺作品参展参演,促进文化对外交流。鼓励农村群众自编自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每个乡镇(街道)开展一次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展演活动。
(三)以传承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保护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认真开展全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摸清区内文物资源,并对重要的、有一定保护价值的文物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做好申报、公布等工作。继续抓好金仙岩摩崖石刻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相关工作。20__年重点抓好吴氏宗祠维修工作,并把此项工程列入年内文物保护单位维修重点项目。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的安全工作,确保安全无事故。
二是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新公布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省级名录申报工作。
三是加强历史文化研究与保护。继续加强对杨炯、杨继洲、吾丘衍、赵抃等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研究,支持有关方面人士做好文化名人史料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依托内外力量,提炼和明确本区特色文化发展定位,提升__文化发展内涵和品位,增强__区文化凝聚力,提高软实力。
把握优势机遇 坚定发展信心
当前,陕西正处在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面向全国建设文化强省,其势已成,其时已至。一是文化资源优。中华民族历史上有14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历时1100多年,给三秦大地留下的浩瀚历史文化遗存,在世界文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尤其是集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资源于一省,在全国极其少见。这些完整、独特、至高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藏。二是文化人才多。陕西高校林立,在校生约100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同时,在这片文化厚土上成长起来的实、贾平凹、高建群,赵季平、袁仲一、刘文西、王西京、张艺谋等一大批文化大家以及闫妮、张嘉译等许多演艺精英蜚声国内外,这些不同艺术门类、数量众多的文化人才都是陕西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三是科技实力强。陕西科研院所众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不仅是国家计划布局的国防科技基地,也是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国家信息产业基地。不仅拥有显示国威的尖端技术,也拥有文化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先进科技。四是经济增长快。近年来,陕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生产总值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既为文化建设提供了财力支撑,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五是市场空间大。在加快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我省将按照国家定位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这也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陕西将进一步凸显国家地理中心、交通枢纽及文化高地融合发展的优势,文化产品将有广阔的市场辐射空间。六是发展机遇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推动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富有活力,全省上下形成了关注、支持、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当前,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重要决策部署的出台,全国各地纷纷制定文化强省、强市战略,掀起了文化建设的新一轮热潮。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也是退。我们一定要从历史发展的纵深和世界文明的高度,深刻审视、挖掘陕西文化资源优势和潜力,科学把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最好最快、最具活力时期的阶段性规律,抢抓机遇,创新举措,面向全国建设文化强省。
不断解放思想 创新发展思路
先进的理念是干成一流事业的基础和根本。面对新的目标,尤其需要在思想的大解放中调整、完善发展思路。第一,要树立“大文化”观念。在发展内容上,既重视文化作为手段,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建设中的引领、教化、推动作用,更注重文化在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目标中的内容、标志、支撑功能;在建设途径上,既重视文化项目开发、产品生产、活动开展及服务提升等文化领域自身的发展,更注重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的融合发展;在推进力量上,既重视发挥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主力军作用,更注重协调党政各部门,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参与文化建设。第二,要深化“大开放”思路。要跳出陕西看陕西。在资源开发上放宽视野,打破界限,强化中华民族共有财富的观念,面向全国推动挖掘利用;在市场准入上放低门槛,树立但求所在,不求所有的观念,在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在项目融资上放开思路,面向全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优势资本合作发展;在发展主体上,坚持自主孵化与外部引进相结合,提升存量,引进增量,做大总量,实现跨越发展;在提升水平上放高视点,大胆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有益经验、积极成果、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第三,要增强“大市场”意识。坚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谋划和推动文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构建统一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打破文化单位条块分割的条条框框,坚持以资本为纽带,采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多种手段,推动优势资源整合,培育更多优质市场主体;深入研究受众文化消费特点和规律,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策划主打产品和品牌项目,努力占领市场制高点;以优化服务、改善投资环境为重点,转变政府职能,拓展服务功能,营造更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进一步完善举措,加快发展步伐
深入实施文化强省“工程”,切实抓好各项政策举措和重点项目的落实。同时,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努力形成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一是着眼加油鼓劲,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进一步凝聚文化强省建设合力。大力弘扬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人精神,努力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推动西部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二是着眼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努力繁荣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设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遗址公园,一批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品牌,充分彰显陕西在传承弘扬华夏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三是着眼兑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壮大陕西文化竞争实力。以建设文化市场、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文化消费等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2015年前,全省建成10个以上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0个以上聚集效应显著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推出10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过50亿的大型文化企业,不折不扣地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以上的增长目标。四是着眼适应市场竞争要求,深入推进改革,增强文化单位发展活力。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五是着眼提升陕西文化影响,打造一流精品,实现文化产品最大张力。实施精品战略,借助国内外一流策划团队、演艺精英、技术手段,做大做强“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西戏曲”、“陕西民歌”、“韵律陕西”、“三秦书风”、“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等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气派、体现陕西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一流精品。加强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推动陕西文化走出陕西,走向世界,实现精品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是着眼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形成文化强省强大推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把陕西打造成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创造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进一步创新、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流动、任用、激励机制,大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激发活力、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抓好专业人才队伍,实施陕西文化名家工程和“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不同文化门类的名家大师。建设文化企业家队伍,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创意,特别是复合型文化人才。深入落实《加强全省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壮大基层文化发展力量。加强体制外及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形成文化发展的广泛支撑。
(作者系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转自《陕西日报》,标题为本刊编辑)
【文章摘要】
近几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省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态势,经济活力有目共睹。但是,文化方面仍有欠缺,经多年的努力,文化软硬件有了长足发展,但比起经济实力仍显薄弱,文化软实力有待提高。河北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只是潜在优势,要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的现实优势,使河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变成文化强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社会发展从重视经济发展向经济文化共生和谐发展转型,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已经意识到:一个国家不仅要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要拥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近几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省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河北省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态势,经济活力有目共睹。但是,文化方面仍有欠缺,经多年的努力,文化软硬件有了长足发展,但比起经济实力仍显薄弱,文化软实力有待提高。如何在保持经济强势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使文化成为经济的内在支撑,河北是文化资源大省,但文化资源只是潜在优势,要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的现实优势,使河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变成文化强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本研究是在认真学习十报告、深刻领会十精神的前提下,以十精神为指导,以廊坊为例研究文化发展现状,总结长处、分析不足,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提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可行性建议,为构建文化强省提供参考。
1 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十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和突破。打造文化强省,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此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建设文化强省、和谐河北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2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诚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3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加大公共文化投入,深入实施惠民工程,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推进共建共享,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深化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文化阵地,以文化发展成果提升城乡居民文化幸福指数。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设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创新,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坚持改革创新,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硬实力”。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充分发挥我省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努力建设环京津特色文化产业隆起带。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5 塑造文化精品,打造文化品牌建设
文化精品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要鼓励扶持有河北特点的群众文化创作活动,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间文化资源,深入理解和把握河北人民富有特色的审美习惯及艺术表达方式,总结和研究河北文化发展规律,推动内容创新、技艺创新和业态创新,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知名文化品牌。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努力推出更多有影响、有市场、彰显河北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建立引导机制,积极推进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区联手创作等创作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效益的良好环境。
6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改革人才机制,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从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看,需要加强文化创意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选拔推荐、重点培养,开展继续教育、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大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文化创意、管理等高端人才。通过激励、表彰等方式,激发文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高度重视文化业余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机关、学校、农村、社区业余文化队伍文化骨干培训,使文化业余人才与专业文化人才相得益彰,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基层 人才队伍
2013年开始,国家正式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专项,旨在通过派遣和培养等人力资源的方式辅助,解决既有的公共文化硬件投入软件配套,解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这些贫困落后地区与全国公共文化体系均等化建设的短板。虽然各具体情况不一,但是从云南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情况来讲,各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上有很多共性问题。
一、云南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可供选派的文化人才总量不足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所属文化业务单位直接可供选派的人才基数非常小。县一级的公共文化机构比较明显,越到基层制成比例越失衡,选派难度比较大,开展培训帮扶就更困难。原县、区文工团队专业人员老化现象严重,编导创作人员匮乏,文化馆收集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及文艺辅导人员紧缺,工作人员编制偏少,没有空编,难以招录专业文化艺术人才进入基层文化单位,体制内可直接调配的人力资源也就随之缩减,文化工作人员为乡镇府所辖事业编制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平时大部分时间被抽调到乡镇其他岗位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开展其他中心工作,真正用于文化工作上的精力不多,文化倒成了文化专干的“副业”,每一级都处于人员紧张的情况所以整体上推进也就越发困难。
(二)选派人才类型同地方需求时常有错位,导致人才和受援地方实际工作结合度不高
选派人员在专业门类、人才层次以上经常出现错位,来了以后没事干、干不了,或者根本就不需要的现象也是基层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在统筹选派的过程里面我们有些人员派出单位根本没有注意基层需求,或者是基层文化部门没有把自己的需求摸清和表达出来,双向选择沟通不清的情况,选派人员和当地供需脱节,造成派出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民族歌舞本来就是一些民族地区的强项,也是我们歌舞专业人才的涌现比较集中的地区,本来对一般的专业歌舞类辅导需求较之其他地区较小,但对非遗传承整理以及编导创作的需求就比较大,如果再派一个舞蹈人员去就是“派错一个人,耽误两台事”。
(三)选派人员服务工作方式和服务周期不够灵活
我们现在各级选派人员主体主要是文化指导员,服务形式上主要是在乡镇进行以短期兼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服务工作,服务期为3个月。从选派方式上,每个乡镇一般每一期驻点1个人。这种方式适合于单一性、周期比较短的专业技术辅导,但不适应需要团队开展以及可以联片带动的文化服务工作。从选派的周期来看,规定3个月的选派期限对于短期指导比如地方开展的具体的文艺活动、群文辅导较为合适,但对于周期性较长或不定期的文化服务工作就难以满足需要。还是拿石屏县当例子,古籍藏书资源比较丰富,古籍修复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很难在较短的选派期内实现相关技术和工作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所以就要考虑其他的选派方式或者周期。
(四)培训层次、类型及方式不够丰富
当前“三区”文化专项的培训工作主要在省级层面统筹开展,培训范围和方式受到经费和名额的总量限制,内容以文化素质和综合各类专业技术的讲座授课为主,首先是满足不了技术方面的培训的效果,因为技术问题解决起来还是靠上手操作;其次是覆盖面比较有限,培训主题比较单一,最后回到岗位上还是学非所用,供需脱节,精准度不高;再有就是需要高层次专家实地教学和解决现场问题的情况得不到满足。就像有些地方在引进了新的灯光、音响设备的情况下没有人进行操作培训和辅导的;有些地方需要的是考古文博人员到现场指导、帮扶传授又得不到实际培训内容。
(五)“三区”工作整体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三区”文化专项是中央财政支持,由组织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的工作。虽然牵涉的有关方面比较多,包括财政、民宗等一些部门,但是具体实施单位只是文化部门,如果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动态性不足,只是限于总结和汇报,就很难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而且社会传播效果不明显的话,对于文化志愿者的招募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二、优化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及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一)滴灌培养,发挥选派人才的涓滴效应
财政保障可能是对贫困县的进行中央财政的直接转移支付,尝试从省级“三区”办开始,对本级选派各类专业人才采取逐级轮训的形式,层层带动,向下延伸。在教学上也探索对受训人才进行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提供系统化的授课,全方位的培训,达到复合型培养的效果,提高下一级选派人员的整体水平,并且实现滴灌培养,让每一级受训人数逐级增加,发挥人才服务倍增式帮扶的涓滴效应。
(二)拓宽渠道,多管齐下弥补选派人员总量不足
根据各地上报的需求情况扩展选派人员渠道,组织派遣、社会招募、退休返聘多管齐下,逐步扩大体制外和非在职的文化志愿者加入“三区”工作的渠道。思路可以逐步扩展,比如对于一些青黄不接的文化艺术门类,可以返聘退休人员帮助进行人才匮乏门类的培养工作。对非物保护传承需求可尝试聘请相同或相近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志愿者参加专项服务工作,发挥其“传帮带”的优势,并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
(三)横向合作,加强同其他“三区”专项工作的协作
加强同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和教育专项沟通合作;对于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可考虑与社会工作专项的结合。把需要分解完成的一些支持项目整合起来,和其他专项一起完成相关的工作目标。
(四)沟通协调,健全各级“三区”统筹机制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工具,搭建全省“三区”文化专项工作实时沟通平台,并设立专项工作信息上报机制,编制专项工作简报,并通过定期举办专项工作会议,加强工作交流和经验沟通。同时,树立外宣意识,协调好各级媒体宣传部门,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三区”工作典型宣传和资询传播。
(五)动态管理,立足各地实际做到精选细派
综合各地调研的一手资料形成需求类型明细,并汇总相关人才储备情况,根据动态实时掌握各地需求变化,提供合理的选派支持方案,解决人才选派供需脱节的问题。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安全、公共文化服务盲点以及活态传承项目需求加以重视,创新形式,使选派服务更接地气,更见实效。
(六)整合项目,摸索团队协作柔的形式
在选派服务工作的形式和周期上,以地方实际开展工作项目为依据,在严格按照经费使用计划和执行规定的前提下,确定服务派遣方式和期限。除单个人员的短期兼职服务外,还可尝试与用人单位签订整体合作协议的方式开展对口支持、团队打包派遣等方式实现专项服务工作的目标管理,促进服务供需双方在服务项目基础上的良性合作,消除服务方式和周期的刚性规定对工作实际开展的制约。
(七)定向帮扶,利用专题培养解决基层急缺的人才短板
【关键词】文化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城市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象征,涵盖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城市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高度统一。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现代化的本质和灵魂,决定着城市国际化的方向和水平,标志着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优劣和强弱。基于这种认识,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青岛文化发展的全新定位,更是青岛实现全域统筹、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选择。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既需要硬实力的持续增长,更需要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在青岛新一个百年的征程中,打造海洋文化名城,也就成为青岛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塑造青岛城市精神,铸就青岛文化之“魂”
城市精神是指一座城市所特有的精神品格,是城市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城市精神代表着城市的发展趋势、浓缩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城市的精神情感,培育城市精神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塑造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历程中的自觉追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因此,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塑造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凸现时代要求、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时期青岛城市精神,构筑道德高地,全面提升城市的精气神”。很显然,新时期青岛城市精神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炼、升华和塑造。
培育塑造新时期青岛城市精神,须着重抓好三个方面。
(一)要以提高青岛的文化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为根本
培育城市精神的基础在于历史文化的继承。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背离历史、抛弃传统,只有植根于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城市精神才能反映出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才能贯穿起过去、现在和未来。进一步讲,尊重历史、继承传统的目的不仅仅是寻找一座城市的精神之源,更重要的是通过架设历史文化之桥以通达于未来。因此,培育新时期青岛城市精神,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彰显本土优势。要充分发挥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灵魂支柱、旗帜导向和动力源泉作用,通过培育城市精神来引导民众,凝聚人心,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责任感,塑造城市的人文精神、城市品位、市民素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同时,通过广泛深入地对外宣传,引导外界全面准确地了解青岛、加深对青岛的印象,从而提高青岛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凝聚和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等汇聚于青岛,推动青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以挖掘青岛的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由于特殊的历史积淀和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发展诉求,任何一座城市都需要积极探索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与利益诉求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种地域亚文化的探索和构建,也是地域核心亚文化的构建。如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形成同青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市民现实需要相一致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就显得紧迫而必要。而城市核心价值观也必然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价值内核,成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培育青岛城市精神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深入挖掘青岛人海纳百川、多元和谐的开放胸襟,向善厚德、重礼守节的城市品格,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文明风范,诚实重义、守信践诺的人文情怀,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等彰显青岛人风格、体现时代特征的青岛城市核心价值观。通过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挖掘提炼,将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升华为精神财富,进而转化为文化理念,使之成为青岛的文化之魂、精神之根。
(三)要以提高青岛市民的素质为基础
在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过程中,提升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是城市精神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大力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育青岛市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形成开放包容、风清气正、奋发进取的社会风气。要以提升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通过扎扎实实地推进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奠定都市之魂,努力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品质相匹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风尚,全面展示青岛文明开明的城市风貌。
二、锻造蓝色文化精品,打响青岛文化之“牌”
培育蓝色文化,是青岛社会进入新的文明时期的表现,也是岛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几年来,青岛市围绕海洋做文化大文章,致力于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采取营造政策软环境、推进重大项目、打造产业园区(基地)等举措,重点发展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文化创意等主导文化产业,有力推动了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11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达到525亿元。如今,青岛已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文化产业已成为青岛新的支柱性产业。在品牌发展上,青岛市实施了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围绕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三大城市文化品牌,确立并重点发展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纳入市级培育的100个重点文化企业着重扶持,纳入市级每年确立的10大文化产业项目着重推动,纳入市级确立的8大优势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着重发展,实行政策支持、项目立项、专项资金支持三优先,有力地推动了青岛文化品牌的健康发展。因此,精心打造国内乃至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文化品牌是青岛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围绕核心价值演绎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精神、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引领。品牌核心价值是文化品牌的精髓,是统帅品牌的纲领、宗旨,体现着品牌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价值与文化品牌竞争力之间成正向关系,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与引导得有力,则文化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强;反之,文化品牌的竞争力则弱。因此,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贯穿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要从青岛的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发展繁荣青岛文化,精心打造具有青岛特色、青岛风格、青岛气派的文化品牌。
(二)创新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总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历史的积淀和外来文化的浸润,使青岛形成了丰富性、多元化的历史文脉。这是青岛发展城市文化的深厚基础,也是建设青岛人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培育文化品牌要以青岛传统文化为基础,从积极意义上挖掘传统文化底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集聚、整合,根据文化发展新趋势、顺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新期待,通过内容的不断丰富和表现手段的持续创新,前瞻性地展示青岛文化品牌的地域性、独特性、时代性特征。城市品牌需要一种可感知的形式、一个能与受众沟通的平台,各类城市节庆活动为城市品牌建设找到了最佳平台。在充满现代、时尚气息的岛城,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各区市依靠举办各种节会大打文化品牌,纷纷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或在节会期间展览,让广大市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饱尽眼福耳福。节庆产业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拉动了多项关联产业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青岛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更多的青岛文化品牌从国内“知名”逐步迈向世界“著名”。
(三)运用先进技术提升文化品牌
科技创新是文化品牌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创意是文化品牌基本元素,文化创意活动中需要综合应用计算机、光、电、声、色、仿真、化学等多种技术,创造出各种活灵活现、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和产品。通过科技提升文化创意品牌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网络、动漫、电影、游戏、设计、会展、数字出版、手机媒体以及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等方面。为此,一要抓自主创新。要自主研发3D技术、仿真、数据传送、多媒体动画等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动漫、影视、网络游戏、出版、工业设计等高端关键性技术;自主研发消费阶段所需要的应用技术等。二要抓基地建设。要推动文化创意先导基地、文化创意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艺术中心、新媒体产业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要探讨建立文化创意行业联盟,通过科技项目引导大中小企业按照产业链和技术链合作,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三要抓品牌整合。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无论用现有哪一个品牌代表青岛都略显单薄。虽然每个品牌都很诱人,但是除了青岛是它们的共性外,很难从名称上找一个清晰的文化主线来贯穿。所以,我们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过程中,不仅要有量变,还要深度挖掘,不是品牌越多就越好,要让其产生“化学反应”,对那些“子品牌”要进行整合,产生品牌合力。在这方面,旅游品牌“好客山东”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传扬青岛文化之“名”
(一)做大做强主流媒体
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主阵地、主力军,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因此,要把提升青岛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青岛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做大作强主流新闻媒体,壮大总体实力,提高青岛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信息传播能力。要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推进新闻媒体技术升级,不断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最大限度扩大主流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必须科学把握这些新形势、新趋势,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数字化采编播能力、统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发展能力。
(二)做优做高网络文化
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就必须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就必须把握新媒体发展主动权。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战略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切实增强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发展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拓展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电视、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兴领域和新兴传播阵地。要切实重视和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青岛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青岛市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和传播青岛城市文化、打造青岛城市精神的新阵地。
(三)做实做新对外文化
目前,青岛市已经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年出口5亿元以上的文化企业集团有5家,外向型文化企业253家,文化产品出口基地6个,文化产品出口额达到70亿元以上,增长速度达到17%。青岛电子数字娱乐产品出口、钢琴乐器出口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两位,每年组织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00余项。中国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国青岛国际印刷设备及成果展、青岛国际动漫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国产电影交易会等文化会议、青岛国际帆船航海博览会等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因此,要通过文化产品创作、文化人才交流、文化产品营销、文化领域投资、文化旅游领域的广泛合作等方式,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文化交流,以此提升、传播青岛城市形象,提高青岛知名度。青岛是著名的啤酒城、奥运帆船比赛地、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可以与国际城市开展广泛的旅游合作,也可通过举办各种艺术节会、文化论坛、产品展览等,推动青岛文化“走出去”,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推进城乡文化一体,稳固青岛文化之“根”
(一)抓好农村文化建设这一着力点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薄弱点在农村,着力点也在农村。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作为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来抓。一要突出重点地区。青岛市与全国一样,地域发展差异大,文化建设极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长期欠账较多、发展滞后,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农村配置,把更多的文化项目向农村安排,大幅度增加为农村服务的文化资源总量。二是突出工程化措施。实践证明,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是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进一步加强建设力度,不断壮大基层文化生活阵地。三要突出群众性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是加强文化服务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深受农村和基层欢迎,要进一步健全机制、拓宽渠道、创新方式,推进活动开展的经常化、制度化。
(二)抓好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这一关键点
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坚持城市文化抓提升、农村文化强基础、城乡统筹抓互动,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城促农的长效联动机制。一要积极推进城乡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优势文化资源要积极向农村和基层流动,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二要加强对农村文化的帮扶。鼓励城市骨干文化企业向农村延伸,扶持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支持主要媒体推出面向农村的栏目和节目,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使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就近、方便地享有文化成果。三要强化以城带乡的保障机制。把支持农村文化发展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逐步建立健全同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要进一步改进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能力。
五、建设人才智能宝库,培育青岛文化之“本”
(一)优化专业人才结构
目前,培养、引进、用活专业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科技人才等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根据文化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文化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门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优化、规模宏大、适应长远发展的人才队伍。要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制定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既懂文化产业发展,又熟悉文化企业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人才。
(二)壮大业余人才队伍
业余文化人才是文化系统一支不可替代的有生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设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同时,必须积极加强业余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机关、学校、企事业等单位的文艺宣传骨干,调动他们组织、参与文化活动,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抓街道、社区文艺活跃分子,使之成为发动、组织群众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三是抓遍布乡村的民间演出队,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引导,让他们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用先进文化思想牢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使文化业余人才与专业文化人才相得益彰,形成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农村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上下贯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文化人才队伍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