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教育的概念

护理教育的概念

时间:2024-04-22 15:2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教育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教育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应用 护理教育

以人为本旨在以人为发展基础和核心,重视人的需要,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在首要位置。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将该理念引入到护理教育中也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在护理教育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提高医院护理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在明确以人为本护理概念在护理教育中应用效果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内涵

护理教学中涉及的以人为本,主要指的是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以个性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目的,将课堂变为实验室或实习病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护理概念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就目前护理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来看,其教学形式有很多种,且每种教学形式的目标都是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注重学生的发展,对于信息的传递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步转向互动式教学模式。总结起来,以人为本护理概念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中心由学生逐步转向患者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护理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如果在教育过程教师仅仅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指出知识中的难点与重点,那么势必无法使学生充分掌握临床知识,对日后步入工作岗位的实践也不会有很明显的帮助,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主要参与者,为了确保其能够将护理临床知识充分掌握,教师需要在授课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说,与患者交流、搜集相关临床案例等,并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若条件允许,在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掌握之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实践机会,让学生作为服务患者的主体,带教老师则主要充当指导角色。

2.2教学目标由学生的发展转向患者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护理教学,其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一个过渡,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发展――患者的护理。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充分体现出来,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3信息的传递方式由单项传递转为多项信息的互动模式

在传统的护理教学中,教师在知识传递方面采取的几乎都是单向传递模式,学生只能作为接收者被动接收教师传递来的信息,虽然这种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但伴随着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不断深入,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呈现出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将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多项信息的互动模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提高护理教育质量的途径

随着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护理教育中的不断深入,对护理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将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在未来的时间里,教师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实现对教学活动的优化与完善。

3.1转变护理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去的时间里,教师始终都是课堂的主体,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普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在课堂中过于被动,无法发挥自主性,这样的课堂氛围一来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没有帮助。所以,护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要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心解决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引导,在情感的延伸与交流中提高认识,达到共识。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通过不断学习以人为本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3.2培养教师自觉的服务意识

培养教师自觉的服务意识也是以人为本护理理念下护理教学对教师的一个根本要求,服务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能居高临下的面对学生;

(2)提升自身的亲和力,不可有专制意识和霸气;

(3)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为学生着想;

(4)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耐心讲解,做到循循善诱;

(5)要讲究艺术,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美的享受;

(6)要因材施教,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将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应用效果达到最佳,教师除了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要结合护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将以人为本护理理念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日后医院护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花蕾.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3).

第2篇

【摘要】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美学与护理各学科融会贯通,从护理美学与护理学科的相关性谈护理美学的发展,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

关键词:护理美学;整体护理;护理学科

护理美学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美学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护理事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的美的内容、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1]。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护理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护理美学的理论贯穿于护理教学各学科的始终,对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成为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1 护理美学与护理基础学

随着护理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教学也随之更加系统和专业化。护理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技术,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理论基础和原理,为促进患者健康打下坚实的技术和能力基础。然而其教学仅仅针对各项临床护理操作进行,很多教师将护理教学的重点全部放在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和知识的强化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观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审美价值观的偏差,甚至影响到护患关系关系的处理。所以基础护理教学与护理美学相结合十分必要。

护理美学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认识护理专业美的特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激发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护理基础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外,应首先让学生明确护士的角色及其必须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护患关系中的美学原则。引导学生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理解美和追求美,并将对美的理解与感悟应用于基础护理教学,从仪表、行为、情感和语言沟通等方面将美学潜移默化,用美的形象性和愉悦性感染护患

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

2 护理美学与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南丁格尔说:“护理是最精细的艺术。”现代护理学的观点认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不能用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把人当作单纯的自然人,而应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2]。护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的关系。

在进行心理护过程中,护理活动如果能够运用美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积极创造和建立良好的审美环境,通过美的事物激发患者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积极能动、健康向上的激情和反应,就能达到减弱或消除消极心理,减轻痛苦的目的。而护理人员也只有长期的美学熏陶下,才能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从而更好的进行心理护理。因此护理美学和护理心理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 护理美学与护理管理学

护理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属于专业领域管理学,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的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及社会活动,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护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理念,因此美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也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护理管理者需要将美学的理念寓于护理管理活动中,运用护理美学的原则对护理管理提供指导,为护理管理过程润色[3],使护理管理目标以完满的形式呈现,令护理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

如何实现最优化的管理,使护理系统运转节能高效、工作节奏规律有序,这就是护理美学在护理管理学中间的渗透和联系。护理美学为护理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指导,其在护理管理中的渗透对推进护理管理科学的艺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护理管理者树立美的理念,倾注美的情感,应用艺术化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同样护理管理为护理美学提供了施展美学效应的舞台,使其以完美的形式呈现。

4 护理美学与护理教育学

护理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护理学学科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介绍护理教育学基本概念、护理教育目的及教学目标等。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除对护士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护理审美教育是护理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美学培养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使他们成为能够运用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天使,同时还肩负着如何将美贯穿于护理教育的全过程的任务。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学的相互渗透符合时展和护理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护理工作者提供持续的审美教育,使护理教育者终生获得专业素质和审美修养的培训。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才能在护理教育中自觉地将美融入其中,从美的视角出发去阐述和分析人、环境、健康、护理与美的关系,更好的完善护理教育。

5 护理美学与护理伦理学

护理伦理学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护士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发展、道德推理能力以及伦理实践进行研究,对护理实践的道德概念进行哲学分析的科学。护理伦理学是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护理伦理的发展,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展现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4]。而护理美学是以美、丑为评价标准,以维护健康为客观依据,对护理美、护理美感、护理审美实践以及审美教育与评价进行经验分析和理论探索的研究。

综上,护理模式的转变已涉及护理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变革,护理美学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逐渐孕育并综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富有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它必将对护理各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掌握好护理美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专业发展,更好的将护理美学与护理的其它学科融会贯通、与时俱进,从而完善护理美学在护理学科中的专业化方向,完善构建护理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任小红.护理美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52.

[2] 瑞芳.护理工作中的美学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04, 22(3):80-81.

[3] 王艳梅,张宁,秦宇.护理管理活动中的美学理念[J].护 理学杂志,2003,18(7):555-556

[4] 沈海文.护理美学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 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123-124.

第3篇

关键词:护理教育;人文护理;价值;伦理

随着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护理教学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覆盖面也变得广泛。护理专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护理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更需要体现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应当充分予以重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一、人文护理的相关概念

人文护理指的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以人文关怀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让患者充分地感受到温暖。在患者进行医学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患者的精神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护理要求护士具有人文精神,是护理教育长期培养的结果,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伦理学指的是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遵照善良、公平、正义与尊重的原则,充分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感觉到温暖,提升患者康复的信心。

二、现阶段人文护理教育现状

目前,在护理教学过程中,相关领导过于重视护理技术的更新,对于护理中的人文素养重视度不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有限,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在人文护理的教学理念上比较缺乏,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比较注重于对疾病的诊治与康复环节。人文课程在课程教学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足50%。

在教学方式上也不够完善,多采用传统模式下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体会到人文护理工作的具体含义。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教师往往对专业的护理知识比较了解,但是在人文护理素养方面往往比较有限,因此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往往比较注重对护理专业技能的考核,缺乏对学生实际护理工作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的考核,因而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护理价值与伦理的具体策略

1.建立健全人文护理课程体系

在加强人文护理过程中,探讨护理价值与伦理也是对人文护理课程体系的建设,学校应对医学课程伦理的知识进行整理,在教师的努力下,成立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从而保证人文护理的培养,加强人文素养的提升,提升护士的专业技能,提升其职业道德,在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时候体现人文化的关怀。

2.强化师资培训,提高人文护理专业水平

师资水平决定了人文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强化教师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增加知识储备量是提高人文教师师资水平的重要手段。对此,学校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定期派遣教师到其他优秀院校进行学习参观,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身人文教育水平,也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讨论会,让教师总结现状,找出原因,纠正错误。学校也可聘请优秀的、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到我校进行演讲或培训,促进人文教育教师快速吸收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体系,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补充护理学基础知识,不断丰富知识结构;还可将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双学位的师资力量作为人文学科发展的方向和途径,鼓励教师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良好的人文修养、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学生的楷模。

3.促进人文护理教学方式的改进

教学方式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人文护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环境、社会护理实践与艺术活动等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加强护理教学的效果。在完成护理课程教学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护理方面的实习,使学生在护理实践活动中真实体验到人文护理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升其人文精神品质;也可以利用互换角色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患者内心需求的感受,进而在自己的护理工作中改进工作方式。

4.加强关于人文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

课程评价体系对于课程教学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人文护理教育中,应加强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笔试与具体的实践操作,对案例资料进行分析,加强实地调查的分析。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充分考查W生在实践环节中体现的人文关怀,把人文关怀纳入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中,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

四、结语

总之,人文关怀是护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护理价值与护理伦理,建立健全人文护理课程体系,提高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促进人文护理教学方式的改进,同时加强关于人文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以树立护理工作的良好形象,让患者在治疗与康复的过程中体会到温暖,进而促进护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介绍护理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护理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以及其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具体应用,以提高新护士的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教育;新护士;培训

护理风险管理是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是把风险事件发生后的消极处理变为风险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1]。在有效防范护理差错、提高护理质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新护士由于环境适应不良,缺乏经验,操作不熟练,缺乏人际沟通技巧,是护理风险易发群体。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对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有明显、积极的有利影响。近年来,医院护患关系趋于紧张,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临床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效果也十分显著。护理风险管理教育注重培养新护士对护理风险意识的正确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风险意识,以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在保护自身的前提下提高护理质量。

1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并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2]。护理风险管理是对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处理,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病人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3]。

2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由于护患关系日益紧张,公众对医疗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护士要努力杜绝护理差错和意外事故,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护理风险管理教育能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预测意识,增强风险的鉴别能力,减少服务过程中各类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Luquire提出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现实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同时建立相关的消除或减少风险和教育培训程序,以预防护理风险及确保护理质量提高。Megan-JaneJohnstone[20]认为有对毕业护士实行特定的临床风险管理教育计划的需要。

2.1新护士是临床实践的风险高发人群

2.1.1新上岗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操作技能不熟练[4]在临床工作中缺乏预见性,不能正确预防并及时处理意外情况,由于缺乏经验,对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察觉,易对病人造成不良影响。

2.1.2新护士的沟通技巧欠缺[5]由于社交经验不足,不懂如何正确与病人沟通,不重视健康宣教以及操作前告知病人的重要性,不能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极易触发护患纠纷,引起病人及家属不满。

2.1.3环境与心理因素[6]新护士对工作环境适应不良,又或由于想要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又有盲从、悲观的心理,一旦受挫便出现自我否定和焦虑,这种心理环境适应不良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工作热情,必然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医源性的损伤。

2.2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防范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不仅能有效识别并防范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减少护理差错和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而且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王慧[7]研究发现,接受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刘珊珊[8]经调查发现,对ICU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ICU护理人员护理服务的质量,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巩越丽[9]研究证实,实施风险管理之后,医院的护理风险事件明显减少,高风险科室病人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2.3护理风险管理教育能满足护理人员个人职业安全防护需要

[10]护理行业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与卫生信息中心的国际职业危害数据库将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为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工作环境改造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六大类[11]。近年研究显示,新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护理防范知识知晓率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12]。Sellick认为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可明显减少针刺伤发生率。因此,有必要对新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教育,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职业危害,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

3护理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

3.1护理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13]风险管理教育首先应该让新护士理解护理风险的概念、类型及危害。掌握护理风险管理的概念、目的,以及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意识、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职业安全、护理质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即护理风险意识越低,护理管理能力越差,护理质量及护理职业安全就越低,反之亦然。Greene认为只有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才是减少护理风险的前提,并且要不断进行管理干预来解决这一问题。

3.2护理风险管理的程序

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使护理[14]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保障病人与护士的安全。护理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四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衡量与评估、风险处理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构成一个风险管理的周期循环过程。通过学习,提高新护士的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及时发现和识别护理风险,并对护理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与评估,从而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对整个护理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寻找不足,总结经验。值得注意的是,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护士应在护理工作中时刻保持警醒,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事件。

3.3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3.3.1护士因素由于护士个人因素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包括操作技能不熟练、不能严格遵守护理制度、缺乏沟通技巧、工作繁忙尤其在交接班等高危时段易发生护理风险。通过学习发生护理风险的原因,有利于护士自我监督,自我改进,从自身方面减少乃至杜绝差错事件的发生。

3.3.2病人因素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病人的配合[15]。护患双方是合作关系,病人不良的求医动机和行为,对病人是否能与护士密切配合有较大影响。若病人有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或不配合护士进行护理操作,都极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发生。

3.3.3组织管理因素我国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护理风险控制和管理对策系统性不强,这些都无疑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其次我国每千人护理人数还是很低,男护士比例较小,由于病人较多,护士相对较少,护士工作量大,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4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4.1提高新护士护理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

4.1.1培养新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护理工作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在新护士培训中,首先应该培养其责任心,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能尽职尽责,一丝不苟,认真完成每项护理操作。

4.1.2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规范新护士岗前法律知识培训,将学习法律知识纳入新护士培训计划,以护患纠纷实例教育新上岗护士,吸取教训,防止类似护患纠纷发生[16]。新护士应树立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规,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并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正确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

4.1.3规范护理操作,提高综合护理能力新护士应在岗前培训中着重训练护理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士的操作能力,减少因操作失误对病人或忽视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

4.1.4培训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新护士应注重培训护理记录的书写要求,护理文书是处理护理纠纷的重要法律文件,是护士执行医嘱的证明,又能在处理护理纠纷时提供重要证据。护理文书的书写要及时、准确、完整,简洁,清晰,减少不必要的护理纠纷。

4.1.5合理沟通技巧,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操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新护士需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正确的沟通方式,拥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最大限度地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减少由于护患配合不良引起的护理风险事件。

4.2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护理管理者在对新护士培训过程中,发现并健全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如护理部定期将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高发或危险程度高的护理风险环节和事件进行通报,避免同类事件重复发生,合理安排交换班以及配合工作,减少风险高发时段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总之,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不断改进,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当代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不断改善自身、加强学习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证护理服务安全。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应始终贯穿在护士理论学习与实践之中,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充实理论。风险教育不应局限于护理课程和新护士培训,定期对新、老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教育,逐步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与模式,有助于提高医院护士整体的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有效防范护理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永平,徐海红,边亚滨,等.新护士培训流程再造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2,29(2A):68-72.

[2]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7.

[3]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4]王芳,韩强.新上岗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5):1289-1290.

[5]侯秋秀.护理风险教育在低年资护士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6):85-86.

[6]陈建春.临床护理教学中实习护士护理风险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82-83.

[7]王慧.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对减少医学院校实习护生医疗差错及纠纷的影响[J].贵阳中学医院学报,2013,35(5):312-314.

[8]刘珊珊.浅谈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98-99.

[9]巩越丽.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病人安全目标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1.

[10]胡艳宁.对护理职业风险管理教育的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1):56.

[11]宋亦男.护理职业风险评估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6:1.

[12]邓璐璐,周卫.护理专业学生医疗护理风险意识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7):309-311.

[13]查万群.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减少实习护生医疗差错和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6):63-64.

[14]秦军富,苗梅静.护士的风险教育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2013,11(1):36.

[15]李晓波,郑瑾.临床实习中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C):270-271.

[16]李梅玲.新上岗护士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21(17):53-54.

第5篇

【关键词】护理教学;体验式教学;课程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3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65-02护理作为一门科学和人性化完美结合的学科,对专业和统一的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学改革的范围扩大,为满足社会需求的护理专业学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外的体验式教学,已经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理论基础,目前在我国,体验式教学也逐渐在基础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中具有一个新的高度。现在体验式教学理论以及在护理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概述如下。1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和发展

1.1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体验是内部主要的历时知识、感觉、意念、对事物的经历、体会和验证。它是一个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的主题,见证了活动的意义,并得到相应的知识和情感。从活动中获得学科知识,体会到个人的经历和情感的结果等,体验式学习是指学习者亲自参与实践活动,通过提高认识,体会和感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的过程。体验式教学,是体验式学习和教学过程相结合的产物,创造出的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学互动,自我参与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让学生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证实。

1.2体验式教学的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是20世纪4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一位德国教师移居英国,在威尔士建立军人、学生等的培训机构,通过对生存和管理能力的培训来塑造自己的个性,教学过程主要是进行户外活动,从而创造一个体验式学习培训机构的先例。随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大卫・库珀正式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奠定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后来,Peter Jawis将他们的理论进一步扩大,他建议成立一个多学习路径轨迹,不仅包括反射学习,还必须包括一些非反射的学习,很快,美国体验式学习模式被学校等教育机构使用,而且还具有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这也使得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体验式教学模式也不断提高[1]。

近年来,体验式教学的基础教育在我国也得到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亲睐,同时体验式教学模式也越来越流行,这种教学模式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大学管理课程、企业管理课程、统计等课程、中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体育等课程,体验式教学同时在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各种在职培训和其他领域也被使用。在医疗领域中也广泛应用体验式教学,护理教育、心理学、解剖学、生物学、医学基础教学、临床护理教学等。采用的案例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以及其他形式的情感体验的教学,都属于体验式教学的模式。

1.3体验式护理教育的特点

1.3.1见证性包括:①实际情况的经历下,通过实际行动,如组织护生分流,门诊办公室,医疗服务及相关临床科室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病人接触、体验病患实际情况的机会;②心理经历,学生在实践中,心理上虚拟地“体验”护理工作,包括如何让别人理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回顾与反思,换位思考。如情感体验,让护理学生自己扮演病人,体会病人的情绪,从行为和情感上体验教学活动。

1.3.2个体差异每个人之间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兴趣爱好,即使是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体验会有所不同,所产生的情绪是不同的,因为护理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切身体验,有必要和同学进行交换和共享。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通过互动和沟通,可能会有意向不到的效果。

1.3.3缄默性体验式教学让护理专业学生有了自己的真实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内心感受,对于另一个不在场的护理专业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个人体验与之分享,但是个人体验中也是一些部分可以分享,而另一些体验就需要其他学生自己感受了[2]。2体验式教学理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关心的是一个全面的医护人员,护理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国外,体验式护理教学有广泛的实践和理论基础。理论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循环模式首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科尔布认为的,他从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对体验式学习进行描述,他认为,体验式护理教学可以从四种教学模式来看,即:①对事情有具体的自己的亲身体验;②对自身的体验进行观察和反思,并进行总结和分析;③在看到的事物和自己思想的整合问题上要形成抽象的概念;④将理论付诸实践,总结体验的意义的概念。这四个阶段交替进行并不断的循环往复。

2.2卡瑞特模式成功的心态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学习者希望看到他们的学习内容是学习的开始,学习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到实际情况中体验,得到自己的切身体验后进行总结和思考。与同伴交流思想,然后将这些信息反馈到一起进行整合。最后付诸实践,整个过程需要学习者有学习的高度热情。更重要的是建立学习的心态。学习者愿意看到新的可能性。卡瑞特体验教学模式由既独特又紧密相连的6个环节组成。视为开始,到经验,然后共享和交换,从而整合,并付诸实践,最终把所得加以使用。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来源,不断发展的阶段理论,这一理论也可以不断完善和更新,现在的主要类型是指令类型,直观的感受型,角色模拟类型,社会调查类型等。3在护理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

3.1创建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感受体验是由于源自于个人对实际事物的感受或经历所产生的感觉。在护理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巧妙地设计实践情境,使学生体会是真实的体验感受,比如实验室、多媒体、角色扮演、临床培训和一切可能的手段,为学生制造出一个真实的临床情况,对实际的操作使学生了解真实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张毅在高职护理生护理教学情境中创设了问题情境,主题会话情境,实际操作情境,承接任务型情境,小组活动情境,进行了多维的、动态的、互动的资源情境。各种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创造一个真实般的体验机会。

3.2激发学生的体验欲望当一些学生对护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老师便根据以往的教学进行上纲上线的教学。但是,作为护理教学,他与其他教学不同,所以笔者通过医疗案例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让学生对案例相对理解的情况下,再提出合理的问题。所以,笔者结合这一点,让学生在参与的情况下记录的一些知识,当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些感官体验就会加深,笔者再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这个过程可以是临床教学,它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护理教学。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来搜索场景的知识,也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3.3探讨交换所的体验,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分享给学生和老师,然后互相讨论。笔者通过预先创建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具备了护理知识与直观的认识。在这个时候,学生们将被分成几组,然后通过体验学习,数据积累,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对这些理解进行整理和组合,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并最终由老师对这个知识框架进行审查,挑出错误,从而变得更加完美。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发展过程,也将自身的体验表达出来[3]。在这种经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营造的氛围中要发挥作用,主要是负责鼓励学生探索任务并且热情和积极的交流。在此期间,即使老师发现,学生的认识出现错误,也不要及时改正学生,但要尽量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延伸,使他们自己发现错误,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对学生总结的知识进行检查,并作出适当的修订和完善,使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点和一些认知的不足做出及时改正,从而使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

3.4运用迁移知识的最终价值是能够使用在临床实践中解决问题,蒋幼凡等呼吸内科教学体验式教学中使用角色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写病历、病人和医疗沟通、教学查房,帮助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伍彩红使用角色扮演培训护理,让学生的照顾病人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吸收新的知识,通过分析,总结,比较,综合,联想扩展到新的情况,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临床护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如对待病人的刁难,如何与之沟通,临床病人出现事故,如何处理现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切身体验得到迁移,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增强了动力和信心。参考文献

[1]吕燕.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教育,2008(3):147.

第6篇

【关键词】叙事教育;护理教育;新时代背景

引言

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医疗工作的要求更高,促进了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既往护理教育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叙事教育模式成为了新的护理教育方式,并成功提高了护理教育工作水平。

一、叙事教育特点

叙事教育是指在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通过相关经验的描述、相关现象的解释、讲故事等方式向学生进行教育内容、知识的普及。学习中搜集的相关资料均可作为叙事教育的内容以及辅助工具,加深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利于护理工作的实践,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性。

二、护理教育中叙事教育价值

1.强化了护理教学体验。叙事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更为有趣,实现了理论性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鼓励学生从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到实践应用发展,整体上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工作能力,并在逐渐演练中掌握丰富工作经验。2.提高了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观念、思想品德。叙事教育将道德、相关规范成功融入到教学中,并在阐明护理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建立护理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护理形象,真正懂得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需要养成的观念、意识以及完成的工作和责任,正确树立“三观”意识。3.利于抽象概念的学习、理解。叙事教育中通过向学生进行专业性教育,让学生能够明白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仅仅技术过硬远远不够,还需要做好患者的人文关怀,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患者的心理情绪疏导。

三、护理教育中叙事教育的具体形式

1.讲故事。很多道理通过强制性宣教无法达到预期教育目标,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讲故事进行道理普及,而叙事教育同样如此。为了更好的完成护理教育,完全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向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例如,搜集临床发生的老年独居者真实案例,让学生明白对于此类独居患者仅仅采取专业技术无法实现良好的效果,而通过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独居人员的身体、心理舒适度,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也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再如,患者住院期间家属负性情绪也表现相对明显,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关注患者本身,还要关注家属的情绪,做好家属情绪疏导并进行疾病知识宣教,护理工作注意事项说明等,明白护理工作的细节对于护理工作效果的影响价值。2.看电影、文艺作品欣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的理解、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经常通过看电影以及进行文艺作品欣赏的方式达到预期教育目的。叙事教育模式中也通过看电影以及欣赏文艺作品的形式向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强化,例如为学生播放儿科护理课程,明白儿科护理工作中的细节,让学生明白患儿是护理工作中相对特殊的人群,吵闹问题明显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作为护理人员要有绝对的耐心、细心,可以通过看动画片、握手、微笑等方式建立和儿童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感,保证儿科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并提高护理工作效果。再如,观看产科电影中明确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关键点,了解产妇的需求,明白护理工作对产妇分娩方式以及心态情况的影响,加深产科护理知识学习情况。3.书写反思日记。我们经常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一天发生的事情,可以随时观看并回忆,叙事教育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书写反思日记。例如,护理人员可以将日常护理工作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感受、经验等详细记录,包括儿科护理工作(如何通过护理改善患儿负性情绪,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老年病科护理工作(了解老年患者的需求以及疾病认知度,以便护理工作中能够满足不同性格特点、性别、疾病患者的合理需求,实现患者身心舒适状态)、妇科护理工作(了解孕期女性的身体变化、心理需求变化、性格变化等,能够注重护理细节)、外科护理工作(围术期患者的表现情况以及对于护理工作的需求、卧床期间的护理重点/并发症问题)以及不同性别、性格人群的护理需求表现,通过反思日记记录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并总结经验,利于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当前,护理工作在医疗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所以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护理专业教育工作是每一个护理人员正式上岗前所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基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要求护理教育工作必须实现新时期背景下的改革。既往护理教育工作的方法较为传统,以灌输式为主,复杂的知识以及老旧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叙事教育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模式之一,可以通过书写反思日记、讲故事以及看电影等方式提高护理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瑜洁,姜安丽.叙事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5-26.

[2]程文夫,赵体玉,郭月等.叙事教育在临床护理教育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8):907-909.

第7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反思性护理教学;设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42-03

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具有个性化和创造力的个体,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迎合了这一教学改革的取向。然而,在护理教学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改造教学实践仍然处于起步和尝试阶段。本教改实验尝试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进行护理教学的设计和评价,探索建构主义教学的方法和实效。由于学界对“建构主义”和“反思性教学”概念的理解并不统一,本教改试验设计将从对上述两个概念的辨析入手。

一、相关概念辨析

1.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梳理

在学习理论上,建构主义者都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自己经验体系的过程。在知识论上,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鼓励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在教学的理想目标上,建构主义主张形成个性化的意义丰富的结构性知识目标而非客观、标准的符号化的知识层次目标。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在对学习活动的理解上,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原有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教学策略上,建构主义者主张进行问题中心的教学、情景教学、自学指导和学习合同。在教学评价上,主张多元化的评价策略。[1]

2.反思性教学的概念辨析

在教学实践中,每种反思性教学都是由“工具”和“理念”两部分组成的,“工具”是实现“理念”的“工具”。既然,“理念”是反思性教学指向的目标,“工具”是反思性教学的技术性问题,那么,基于建构主义的反思性护理教学就是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对护理教学进行反思、设计和评价的教学。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的护理教学目标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包括概念、规则和原理的教学;第二个层面是学生个性化的认知结构;第三个层面是应用。概念、规则和原理的教学是首要任务,是学习的“支架”,这个“支架”就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2]个性化的认知结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理想形态;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则是建构主义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课题组在《护理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为每一章节的教学都设计了三个版块的教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的教学;脑图(认知结构)的绘制;独立研究性学习。

2.概念、规则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概念、规则和原理的教学策略批判性地借用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巴曼等人的学习环理论。在《护理教育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前把自己的备课资料和幻灯片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备课,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困惑的问题,以备课堂讨论。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或者学生的主动发言,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在教学的程序设计上,把教学分为四个环节:概念的评价、概念的探索、概念的介绍、概念的运用。[3]规则和原理的教学采用类似的程序。

3.能力发展的策略

根据对建构主义的理解,课题组确定了建构主义教学需要学生发展的几种核心能力: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反思性学习能力,并据此设计了几种教学:问题教学、思维发展教学、学习合同与自学指导、学业论文、反思日记。

(1)问题教学的设计。问题教学的程序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探究活动的环节展开。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相互讨论,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起到引导或者顾问的作用,教师随时观察、评价和指导学生。

(2)思维发展教学的设计。在学生思维发展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但要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还要能认知和评价自己的思维策略。同时,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思维发展训练的策略上,通过活动、观察、语言、知识传授和讲课发展学生的思维。[4]同时,开展思维知识讲座,把思维训练作为护理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并鼓励学生大胆思维,不惧怕错误。

(3)学习合同与自学指导。学习合同通过教研室研讨、师生沟通和协商,最终确定学习内容并签订学习合同。对于自学指导,课题组设计了集中指导和跟踪指导两个方案。在集中指导中,集中给学生介绍自学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跟踪指导中,教师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撰写学业论文。在课程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对学生提出撰写课程论文的明确要求,并要求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研讨当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论题,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之后确定论题,然后通过调查研究和广泛搜集资料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论文的撰写。

(5)反思日记。学生撰写反思日记时,要涉及三方面的反思内容:对概念图的反思,对学习策略(信息加工模式)的反思,以及对偶发性典型性意义事件的反思。对概念图的反思要求学生能够再现形成于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并通过个人反思和小组集体反思的方式评价和优化认知结构。在对自己学习策略的反思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思维知识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评价,并能够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评价。在对偶发性典型性意义事件的反思中,引导学生发现事件中各方面的意义:认知的意义、态度的意义和情感的意义,等等。

4.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的设计强调对知识获取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评价以及多侧面、多形态的评价标准,强调动态化评价、以“学”为主的评价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策略。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学习小组、教师等;评价内容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能力方面的评价;评价重心由只关注结果向形成性评价、促进性评价兼容的方向移动。

三、效果与问题分析

1.效果分析

(1)初步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实验教学班114名学生中,85%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课前查阅资料,研读教师提供的相关教学材料;100%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或者小组讨论中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提出学习中的疑问(其中发言1~5次的学生比例占32.7%,6~15次的比例占38.5%,28.8%的学生课堂发言次数达到16~50次)。从学生课堂的综合表现来看,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增强,独立判断决断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得到了激发,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和个人探索性学习;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思考问题的方法向独特、新颖方向发展。

(2)改革了课堂教学的构架,取得了预期效果。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板块的教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的教学;脑图(认知结构)的绘制;独立研究。在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中,80%以上的学生能够按照要求独立查阅资料,了解相关概念内涵的并初步形成个人见解,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通过互相辩论、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形成对概念的科学认识。在第二个板块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形成概念、规则和原理的网状结构,并能够通过绘图的形式把认知结构重现出来。在第三个板块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完成与教师签订的教学合同,完成学业论文的撰写以及完成教师布置的其它独立作业。根据课题组的设计,每个学生至少要签订两份学习合同,对学习合同履行情况的监测结果显示,95%的学生体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性,85%以上的参与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合同。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评价很满意。从学生提交的学业论文来看,大部分学生(80%以上)能够认真对待学业论文的撰写,对这种开放性的课题很感兴趣。其中不乏优秀的论题和高质量的论文,也有很多是自己很关心的课题。比如: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调查、护理专业本科男生的职业心态研究、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规划意识调查分析,等等。从对学生反思日记的抽样情况来看,反思的内容涉及到专业知识以及“护理工作与生命关怀”、“护理专业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护理专业职场环境”、“人道与爱”等情感教学目标。

(3)改组了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传统的大班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建构主义的教学理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课题组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研究并吸收了特朗普制教学法的合理内核: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教师的讲授时间大大缩短,但是课程教学的实际时间得到了广泛的延伸。

(4)改革了教学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为笔试(更多为闭卷考试),只要熟读书、牢记知识点就可以使考试成绩优异。而建构主义护理教学的评价则形式多样、标准多样、评价主体多样,重能力、轻知识,重开放式考试、轻闭卷考试。“评价”是培养每一个学习者身心一体化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考能力、持续能力、灵活性、自信、表达能力等高度复杂的智能和知性。[5]

在教改实验中,评价真正回到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间,回到了同伴之间;评价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评价”的认识,而且实现了“评价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评价还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成为了师生教学活动“进行中的对话”。对于评价结果的处理,课题组并没有试图根据评价表的结果以及各项结果的权重为学生确定一个综合得分,而是把结果直接呈现出来,以便于有针对性地查找不足,同时回避了“为学生排队”的传统评价理念。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新的教学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但仍然无法确保每个学生在每次教学任务中的积极参与。从学生课堂发言的统计情况来看,学生之间的发言活跃程度差异较大,最大差异量达到10倍.但是,又不能据此判定那些发言较少的学生进行了较少的思维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发言较少的学生中38.2%为性格原因,其余为未认真对待或者准备不充分。其次,教学监控的困难。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延伸到了课外,部分学生由于“忙”或者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实验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学习责任”并不能在学习合同的履行过程中起到有力的约束作用,外部的纪律约束甚至“惩罚”手段是培育学生“学习责任”的重要手段。再次,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由于我国护理院校的实际情况,大班教学仍为教学班的主要存在形式,因此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要使用优秀学生作为“导生”,否则,教师将因为不堪重负而无法推进教学实验。最后,教学团队组建的困难和解决思路。由于教学形式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学任务量成倍增长,化解的办法就是组建教学团队。但是,根据现实情况,学校不可能为每一学科的教学组建教学团队,解决的办法就是吸收学生进入教学团队。学科的主讲教师就是该学科的“专家”,抽出部分优秀学生作为“助教”,这些助教是组建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关键性环节。但是,这些“助教”的选择和培养以及涉及到的教育公平问题,仍需要寻找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陈旭,王淑敏.从建构主义理论看教学评价策略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6).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3]Blank.M.L.A.Metacognitive Learning Cycle:A better Warranty for Students Understanding[J].Science Education,2000,(84).

第8篇

关键词:基础护理;素质教育;护理工作;措施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促进护理学科迅速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相应转变。从事基础护理的工作者只有具有精湛的专业护理技能以及优秀的文化素质,才能满足社会对基础护理工作提出的新需求。针对基础护理工作者来自学校护理毕业生的国情,从根本上制定相应对策:通过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基础护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人文素质概念

一直以来,中西方理论界对“人文素质”的概念认知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对人文精神、人文学科、人文主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关于人文素质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有的学者通过诠释“人文”和“素质”的概念而总结出“人文素质”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各国学者的理论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人类世界、生活、价值观和个性、气质和培训方面的内在体现,也包括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和风气的整体表现。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表现的是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反映。现代护理逐渐加入人性化的理念,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关怀,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加强现代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础护理工作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现状

对于护理人员的人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国外的情况调查,国外的护理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护理学三大类组成。其中护理学课程仅占总课程的25%到30%(不同国家情况不同)。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开设108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由此可见,国外教育重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医学专业学习人员的人文教育不够重视,这种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护理教育中更侧重于对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教学,对病人的护理相对忽视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培养。目前护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与临床医学系模式相似,基础课甚至同班上课,现行教学计划仍是传统设置,即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我国高等护理专业的主要生源是高中理科生,缺乏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存在先天不足。有些高校将大多数人文社会学科设置为考查课,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影响基础护理中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因素

素质教育在基础护理中的发展一直都不是很完善,这种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严重阻碍我国当前基础护理的不断健康发展的。下面文章将对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提高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1.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教师因素。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成为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巨大。教师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应及时响应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免造成护生引发更多的思想混乱。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使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在学术上不断进行交流。此外,教师还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2.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环境因素。护理专业的学生肩负着神圣的职责,其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所以学校和社会要积极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仅仅指的是在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教育中,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外部环境,包括学校自身文化氛围、学校的图书设备,以及其他的一些物理环境,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3.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管理因素。学校管理应当以人为本,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学校管理系统的发展应体现人文关怀。如在制定管理系统时,应当确保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使他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来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同学生实现沟通上的平等,听取其意见。确保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使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和创造人文关怀。学生应当在加强本专业的护理知识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于人文课程的素质培养,学校应当开设多样的文化课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策

1.在基础护理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教学。虽然当前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工作技能,但若这种基础护理教育脱离了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不断排除在基础护理教育之外,这将使护理教育的变革停留在原地,培养出来的护理工作人员也没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应当在加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养时,同样加入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在基础护理教学活动中,开设第二课堂,借以开拓护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如:组织护生表演文艺节目;组织专题演讲会,让护生表达自己对护理的认识和心声等,增强护生对护理的热爱;分期分批组织护生到敬老院开展敬老及各种护理活动,激发其爱心,唤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等。2.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讲求“求新,求变,求广”的教学任务,在新时期,甚至对基础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值得的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学生对于教师往往有很高的期望,教师以人为本的护理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己任,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基础护理操作练习时,每次操作前都设置一个情境,通过锻炼不同情境下,不同的病人状况,应当采取的不同的护理方式,并加强沟通技能的强化训练,通过不同的情景模拟训练,反复给护生提供护理用语技巧性训练的机会,不断提高护生沟通技能,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体现。3.加强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践性。设置模拟病房,提高护生沟通技巧。第一,增设护理心理、人际沟通的有关课程;第二,加强沟通技巧的训练;第三,将沟通技能纳入临床实习考核内容。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由教师进行行为以及其他方面的指导。其次是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动手能力强、反应灵敏的学生,教师和他们之间组成小组,使他们作为老师的助理,参与教学,指导学生加强实践护理,有效地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取得最好的结果。同时,培养树立护理人员的形象意识,使他们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对自身工作充满着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觉地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展示出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以自身的形象换得公众的认可。通过开展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不仅能拓展护理人文教育的途径,同时也能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以此提高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态、优美得体的言行、熟练的沟通艺术以及优质的护理服务理念,更为今后走向护理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护理工作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基础护理中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因素包括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教师因素,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环境因素以及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管理因素。为了更好地加强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要在基础护理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教学,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性,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

作者:骆亚南 刘 蓉 刘 翔 孟火娟 杨玉佩 陈偶英 单位:1.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2.湖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弋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9(3):15-17.

[2]黄弋冰,许乐.临床护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16(6):89-91.

[3]郑慧梅“.护生入科须知”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6(3):11.

[4]刘芳.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5):8-11.

[5]张静,吴守伟,胡明洁.融人文教育于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48(9):49-52.

[6]铁金玉,王金红,张婷,王小燕.浅析护生在急诊科实习的焦虑情绪及应对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10,33(6):21.

[7]汪美华,余立平.国内外护生评判性思维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19(4):13-14.

[8]王侠,李利,孙翠.手术室护生的带教[J].中外医学研究,2011,18(7):35.

第9篇

1.课程模式在探索中发展和变化。

随着职业教育观念的变化和发展,我国护理专业临床课程模式也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进步。在课程模式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护理教育逐渐寻求脱离医疗专业教育的历史性影响,课程模式经历了由“纯医疗教育模式”向“医疗—护理教育模式”的转变的过程。“纯医疗教育模式”的课程内容编排顺序是:先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转归,然后介绍疾病的诊断(辅助检查)、治疗,最后介绍疾病的护理要点或者护理措施;而“医疗—护理教育模式”的课程虽然引进了护理程序概念,把部分医学知识排进了护理程序的步骤之中,但是护理程序并未在课程中完整和完善地表达出来。

2.现行护理教育课程模式的不足。

现行的护理教育课程模式,虽然把部分医学知识,通过科学的护理程序,运用到了临床实践过程中,但是由于护理程序在课程结构中,缺乏完整性,因而,使得课程中,部分医疗知识在课程中仍然相对独立。同时,由于没有采用护理程序的完整步骤,导致护理的学科知识缺乏完整性。

3.到目前为止,尚难以找到可以普遍推广实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标准课程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结合现代职教理念而改革和完成的新型课程模式,其种类繁多几,乎数不胜数。但是还很难找出一种能够被复制和拷贝的、能够广泛推广、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新型课程模式。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护理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仍然处在探索之中。一种具有普适性、科学、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模式,正在成为护理职业教育者追求解决的课题。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构建策略

课程改革的关键不在于课程的宏观结构,而在于其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以护理程序的完整步骤为序,构建护理临床专业课程,是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目标的最佳途径。

1.理论依据。

根据工作过程的概念,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的要素内涵:第一,工作过程是“综合的”;第二,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第三,工作过程是一个固定的结构。根据护理程序的概念:护理程序以系统理论为基本框架,包含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五个工作顺序的步骤,是为患者提供全身心的、整体服务的基本工作顺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根据工作过程概念,毫无疑问,护理程序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总结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工作过程。

2.实施方法。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护理专业课程,必须思考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如何选择课程的内容,二是如何排序课程的内容,这两个因素考虑成熟了,课程构建的难题就自然解决了。

(1)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护士职业资格证考核的知识节点为基本标准,结合当代护理临床实践的范围和岗位特点,以护理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有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和护理评价等策略和护理实施的经验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医学护理学概念和原理为辅,选取课程内容。

(2)内容的排序。以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为序排列课程内容,把医学基础与临床知识、药物学与检验医学知识等,分别贯穿到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和实施、评价之中。即根据护理临床实践,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疾病对象,运用护理程序的评估步骤,完成学生对疾病的症状、体征以及可能伴随的辅助检查结果等的认识过程。在护理诊断这一步骤中,让学习者掌握分析评估资料、给疾病对象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和相关健康问题以及潜在并发症等的学习过程。对于护理程序中的计划与实施步骤,课程可以这样理解和处理:护士对于未来即将采取的行为,如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它就是护理计划,如果用动作表达,它就是护理实施。因此,课程中可以把护理计划与实施集中放在一起编排。其内容应当包括执行医嘱———医疗知识体系中的“治疗”内容,护理干预的方式与手段———护理措施,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的预防与控制、保持健康和维持健康的医学基础理论宣教———健康教育内容,以及实施护理计划的具体方案等等。最后的护理评价,是依据护理计划实施后的结果,应该是护士在给予患者实施护理计划以后,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的评价。

(3)重点与难点。课程的重点是课程内容的选取,必须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基准,结合市场调查,依据护理人才的职场范围、岗位任务以及应用能力要求等,科学地选取。难点之一,首先是如何从实质和内涵上去理解护理程序的工作过程特点,然后科学地、合理地将医学知识贯穿于护理程序的每一个步骤之中,从而不疏漏、不改变现行护士执照考试的知识节点,不忽视临床实践的每一个技术环节。难点之二,是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三,教学人员完全接受、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教学思想,这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现对较长的转变过程,而且常常需要配合良好的培训过程。

(4)不足之处。课程构建过程中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护理计划与实施”的课程内容中,是否需要写进“护理目标”值得继续探讨。二是关于护理评价。为了护理程序的完整性,需要护理评价,可是,护理工作过程中的评价常常是针对实施护理计划后的结果进行的效果评价。课程中的这一步骤如何处理,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三、新课程模式的意义

以护理程序的完整步骤为序构建护理专业课程,对护理教育和学科发展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1.实现了护理专业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目标。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本质含义应该是强调其科学性、普适性特点。护理程序是一种大家公认的、经历了历史(实践)和哲学的(理论)考量的、系统化的工作过程,由于它具有固定的步骤顺序这一结构性特点,使得依据其步骤构建的课程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拷贝,可复制,可以不受条件限制地推广和使用,因为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一普遍适用性特点,正是其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2.促进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形成。

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课程内容的不同排序方式,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和结果。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结合护理临床实践过程,减少了对理论性知识的陈述过程,对涉及护理工作经验与工作策略性的“过程性知识”,直接将其融入到“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的主线之中,使其活化,促进学习者在熟悉护理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动完成职业经验、知识以及职业态度等职业能力的构建过程。其整个教学过程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对教学双方的思维方式都是一种观念的更新。

3.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成倍增长。

依据完整的工作过程构建的课程模式实施的教学过程,是把护理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置于实践过程之中,是一个由整体求局部的过程[5],是一个科学处理系统与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技能、态度是要素,工作过程是系统。根据系统理论,系统的功能大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因而这是一种能够举一反三、有利于职业能力成倍增长的课程模式。

4.突出医学知识的护理功能。

护理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医学知识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具体通过医疗和护理两个领域的应用来实现。当它被医疗人员用来通过诊断、治疗等方法应用于实践的时候,它实现的是“诊疗功能”,它就成为了医疗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当它被护理人员应用于实现其“减轻痛苦、恢复健康、维持健康、增进健康”的服务功能时,它却又成为了护理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医学知识与医疗和护理的这种密切关系,也充分说明了医疗和护理需要相互依赖、共同合作才能实现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第10篇

摘要:目的:基于“岗位胜任能力”高职护理专业实施系统课程体系整合的教学改革,教改班学生在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所需时间、适应医院的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所需时间、能较好地进行护患沟通、熟悉某科室的专科护理操作、根据疾病知识为患者做健康宣教5个方面较普通教学班有较大的提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作为新生事物,虽然存在不足,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仍然受到肯定,能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职护理;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课程融合;课程改革

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外出考查、国内调查均已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有国外护理专家评价中国护理教育落后于美国50年。而学科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因此,要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护理教育改革。这是所有护理界同仁所公认的。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卫生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次,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结构。第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偏重理论教学。第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第六,教材内容陈旧与21世纪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得以实现。近几年,我国的护理教育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我国的高职护理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目前的高职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课程都作为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王娟等人调查发现,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为护理专业服务,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学习、临床应用相联系。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两步走,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开始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存在内容重复、分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往往要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我院针对现状对高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这一现象,我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人的整体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现代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及护理专业特点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方向班级中选择1个班进行试点,将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人体系统来设计课程体系。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重复教学,缺乏内容整合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护理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系统进行教学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我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工学交替的实施等各方面做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将对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经验,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护理教育差距较大、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院建立了全方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校内教学评价和工学交替教学评价两部分组成。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校内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和总结性评价(期末考核)组成。工学交替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和工作态度、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日记、实习手册等)和总结性评价(出科考核)组成。在学评教方面,除了学校常规的学评教之外,在工学交替环节的带教工作方面,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工学交替基地的教学人文环境。并召开组长会议及学生会议,访谈了解工学交替情况。

作者:梁冰锋 秦秀红 李贺芝 李志 王顺新 苏倩倩 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第11篇

>> 高职护理应加强通识教育 高职通识教育新探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研究 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高职护理专业的通识教育及其通识课程的设置 加强通识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 通识教育中的声乐教育 医学类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路径 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动因及实施策略 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应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化学教学中应加强环保教育 坚持并改革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漫谈 浅谈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应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和认识中的误区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0.

[4] 孙利军,曾勇,臧德泉,等.试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1):12―13,22.

[5] 葛高连.高职护理应加强通识教育[J].考试周刊,2009,(37):213.

[6] 林曦云.我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2):60-63.

[7] 王英杰,王晶.承德医学院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13(3):265-266.

[8] 周晓辉,陈舒怀,骆少明.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7,3:32-35.

[9] 常洁,袁爱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2011,12:86-87.

第12篇

 

护理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护理教育教学中培养护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2010年我国卫生部在全国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此举,使护士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而护生作为即将踏入医院护理岗位的主要后备力量,护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将会影响到今后医院护理工作的质量[1],因此要求护生提高临床护理综合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本文对本科护生护理综合能力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分析我国护理综合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明确改革目标,为提高护生的护理综合能力提供借鉴。

 

一、概念界定

 

护理综合能力的概念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界定,张秀平认为护理综合能力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病情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2]。

 

二、研究对象

 

1.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带教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带教教师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将影响护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因此需要提高专业课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

 

2.学生:在校护生和实习护生。在校护生主要由高校教师和临床护士长承担教学任务,实习护生由临床带教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目前我国本科护生护理综合能力研究对象包括本科护生、专业教师和实习带教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带教教师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直接影响护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因此对专业课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测量工具

 

目前,我国多采用护理能力六维评价量表(Six-Dimension Scale of Nursing Performance,以下简称6-D量表)[3]。

 

四、护理综合能力培养状况

 

(一)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

 

1.护理技能训练相对孤立,护理操作在基础护理,内、外、妇、儿等理论学习时,分别进行独立训练。学生在学完各专业课程后,仍不能将各专业技能知识系统的联系。

 

2.独立设置护理综合课程,将我们所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制订实践考核体系,作为一门独立课程,使护理实践技术得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的单科技能训练。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两个主要模块:基本操作实验,综合性实验。护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护理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为护生的临床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

 

3.实习前护理综合训练是护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习的转折点,对在校护生进行护理综合训练[5],有利于护生更好的适应临床实习。实习前护理综合训练是以内、外、妇、儿的临床护理病例为主线,通过护生学习病例,启发护生积极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培养护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对四年制护理本科生在第三学年开设护理综合训练课程,借助于学校实验室的模拟平台,以模拟病案为主线,引导护生思考、分析患者健康问题,组织护生对患者健康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护理操作技能的实际应用[7]。

 

4.综合训练。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随着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护理本科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护理教育的国际标准化,应如何培养和评价护生的护理综合能力,成为护理教育研究的方向和焦点。由于OSCE在全球医学教育的应用,近年来,我国部分护理院校将OSCE的医学教育评价模式应用到我国护生毕业前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的评价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8],为我国护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是护理综合能力训练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如苍薇的课程以《内科护理学》为基础,在上次课课后给出病例,课下护生通过讨论病例,护生根据病例合理的编情景剧(分别扮演医护人员、患者等),完成病例分析,并能够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列出主要的护理问题,并针对首优护理问题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再根据病例中病人的自护能力缺陷及医嘱要求,完成相应的临床护理操作,最后教师根据护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分。一个病例通常需要4学时完成[9]。

 

2.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一种以患者的疾病问题为基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在我国护理学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PBL强调以患者的“问题”为中心,鼓励护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培养和提高护生的护理综合能力[10]。根据病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产生的原因[11]。

 

(三)教学资源

 

1.实验教学条件:综合实践训练,主要为在模拟病房从事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综合临床实践,这类实践活动通常需要运用多课程和多学科的知识来完成[11],知识得到综合的运用,提高了护生的护理综合能力。完善实验室建设,设置综合护理实验室或虚拟仿真护理实验教学中心,购置高端模拟人,开展以案例为主导的综合型护理实验,确保新技术的开展[12]。

 

2.师资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护理教师仅仅从事护理专业单学科的教学,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接触不多。而综合实验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对护理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促使参与授课的教师对多学科相关知识进行自我学习,提高自我能力,从而在综合实验的开放式教学中,能解答学生提出的涉及多学科的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13]。从事综合实验教学的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五、护理综合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护理院校正在广泛开展护理综合能力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护理综合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5],但现在也仍存在着高校教师与临床接触较少、实验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与临床差距较大、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评价系统不完善等问题[14]。

 

六、展望

 

为了提高护生的护理综合能力,应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开展护理综合能力课程提供先进便捷的硬件条件;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临床专业实践,保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临床护理综合能力训练模式、课程设置、运行机制及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提高护生的护理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