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时间:2024-04-22 15:23: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1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体制

Practice and ponder of construction for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Chen Zhaoxia, Wang Tia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experiment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regarding the impetus universit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he deepened experiment educational reform, the promotion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conformity and sharing, strengthens the students expert ability,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raise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Take th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lant production national experiment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the explor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inno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establishment interdisciplines specialized laboratory management pattern, forms for the multi-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 service experiment teaching platforms, the promotion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e, proposed that further strengthens the national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construction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measure.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management system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促进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南京农业大学结合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实践,积极探索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高质量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促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

1 中心概况

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2003年,我校全面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对原有的64个教学实验室进行整合、优化,组建了23个校院两级教学实验中心。2005年,按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对植物生产类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重大调整,以植物生产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成立了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负责全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经教育部审批,列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 中心建设实践

2.1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构建管理体制。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学校发文设立独立教学单位——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依托教务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中心设主任1名,主要负责中心建设规划、资源整合、管理及对外联络工作;副主任1名,全面负责中心的建设、管理、评估、验收、实验教材编写、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建设,组织安排实验教学等工作;办公室主任1名,负责中心日常事务。

(2)创立运行机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强化对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共用。中心内部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将过去按专业划分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的方式转化为按实验功能设置实验室,实现跨专业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形成为多学科、多专业、多课程服务的运行机制。

(3)完善管理制度。中心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实验队伍建设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考核、评估、激励制度等。既保障了中心规范有序运行,又充分调动了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高质量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创新型农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2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laboratory,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operating mechanism in the laboratory, and puts forward new ideas about a system of campus laboratory setting.

关键词: 异地办学;实验室;运行机制

Key words: remote education;laboratory;operat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89-02

0 引言

实验室是学生巩固基础、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应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改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服务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实验室有效运行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

1 校区实验室建设状况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下简称校区)是2005年由江苏科技大学与张家港市政府合作,张家港市政府投资校园基础设施与保障,江苏科技大学提供师资、教学、装备,培养本科层次人才,规模在5000人左右,为当地及长江三角洲输送技术类管理型高级工科人才。

江苏科技大学对校区实验室投入近3000万资金,购置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条件保障,以保证校区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校区2007年950万设备设施及配套工程的投入;2008年680万实验设备及设施的投入,2009年校区将投入250万省校共建项目和800万设备购置计划项目,已建成计算中心、语音室、多媒体教学系统、物理力学、电工电子、CAD机房、基础化学等多个实验室,可满足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专业实验室如软件工厂、影子工厂、港口物流、车辆工程、机械电子、网络化制造平台、铸造、冶金实验室等也逐步建设到位。

2 实验室运行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建设初具雏形,但校区人员缺乏,又离本部近两小时路程,实验教学也无法互通,运行起来不如人意。

目前校区设有6个专业系部,实验教学任务由本部对口学院负责安排主导,有专业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比较专业,上课、辅导和考核;实验教学则需要场所、设备、家具、耗材、配套设施等,光靠教师个人难以实施,还需要实验保障人才的配合和支持。

由于校区行政机构实施扁平化管理,人员精干,一人多岗;而实验教学机制实行“教师人员兼职实验教学,教辅人员实施保障管理”,将实验室教辅人员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精干高效。然而运行过程中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2.1 缺乏统筹安排、造成资源浪费(争资源) 校区共有18个专业,一个系两三个专业,各个系根据自身专业实验教学任务的需要安排规划建设,不从校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统筹,有些跨专业、共性的实验室就不能合理统一考虑。各系部从本部门利益出发,搞小而全,造成资源浪费。

2.2 队伍缺乏、人员不到位(争队伍) 按学校管理模式,实验室和专职实验人员隶属二级学院,而校区有所不同,目前校区实验室专职保障人员是由校区招聘并隶属校区的。校区现有6个专业系,各系自成体系,如果都要由校区负责配备人员,每系3-4个,那么就需要18-24人。目前各系实验室少,有的工作量还不饱满;而有的招聘人员尚未到位,事情又没有人做,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实验室建设问题上,有些院系主人翁意识不强,设备建设工作推进缓慢,校区由于体制和机制问题也无法调动和管理这支队伍,很难保证实验教学的需要。

2.3 不能实现专业化管理 校区实验专职保障人员学习的专业不一样,分配到各系后,各自为政,除专业职能外,非相关专业事务无人帮助解决处理,且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提高,无法发挥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形成不了专业特色。

3 校区实验室体制设置的新思路

就上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确立“学院异地主导,教师两地兼顾,校区属地管理”的校区实验室体制,其核心内涵是:本部教师作为实验室的主体,协助专业系负责制订实验室规划和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配合专业系做好实验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独立承担所授课程的实验教学和教改工作;校区学院通过教师并带领实验室的专职保障队伍,将上述工作顺利地付诸实施,实现自己的主导作用;这批专职保障队伍将在校区的领导下,就地及时配合和服务好教师,全天候做好技术保障与服务,协助教师完成实验教学工作。在这样的体制下,校区院系是灵魂,本部教师是核心,校区保障人员是服务。

以上述内涵为指导,校区应将6个专业系的实验室整合成一个实验中心,成立一个独立部门,组建一支专职保障队伍。必要时也可将采购、实验室管理、资产管理的职能并入其中,人员也统一管理,直接参与到实验室建设和服务保障中。专职保障队伍按专业类型进行有机分组:如机械组、电子组、化工组、经管组等。每组有2-4人合计8-16人,分别服务于对口的教学实验工作,为教师提供实验教学保障,即所有硬、软件的服务保障。

如此,其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可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3.1 资源共享,规模运作 相关的实验通过保障人员调整可以在同一个实验室完成,达到资源共享,互通有余;各系的计算机房合并统一,建设在一起,发挥规模效应,既可分开教学,又可统一指挥,管理方便。统筹安排调配,使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和现代化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

3.2 人员精简,高效合理 整合以后许多共性的工作岗位可以合并,便于人员的调剂、工作职责和工作量的合理划分,为提高工作的专业保障能力提供支撑。

3.3 提高专业化水平 专职保障人员按大类分组,专业型保障管理,宽口径专业服务,可以做到人尽其才。同时,通过几年努力实践工作,实验室人员可以逐步向“双师”型(实验师和工程师)发展,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此外,专业小组还可以形成以理论教师为领队,以实验室为基地,以小组为团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并通过成果转化,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4 结语

成立校区实验中心最终目的是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经费的投资效率,人员精简高效,发挥专职保障人员专业水平,促进异地办学校区和谐发展。此外,为保证教师队伍与专职保障队伍一体化和谐运行,还要要有相关配套管理考核措施和制度:如实行刚性化的岗位管理制度、与教学、管理的人员工作例会制度、以教师为主体的专职保障队伍考核机制等。

参考文献:

[1]李常健,谢一民.试论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85-86.

[2]蔡久评,熊中侃,李莉.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2,(12):118-119.

[3]刘红兵.加强实验室管理 发挥实验室功能[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5):52-53.

[4]金建中,余大昆,侯建.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咸宁学院学报,2004,24,(4):118.

[5]徐格宁.构建地方高校实验教学大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5):1-3.

[6]杜玉杰,赵卫红,李桂林.地方高校实验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9):168-170.

第3篇

1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分析

1•1以资源共享为目标,构建科学高效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效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之一。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为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打造一个通用的实验教学平台,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实验课程或项目都由中心统一规划、管理和建设,不仅整合了学校资源,提高了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不同专业的实验软件和实验技术又相互促进和补充,逐步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开放型高效率的实验管理模式。

1•2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本,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与方式

实验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动手应用能力为主,同时建立相应学科的教学体系。以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例,中心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灭且联系的实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初步形成了由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和创新与创业模拟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覆盖了经济、管理学科,实验课根据不同专业需要,除了课程实验、单独设置的实验课外,每学期每个专业还安排了至少2周以上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1•3以仿真模拟动态经济管理环境为手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室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将面临的职业环境特点,设置财务会计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统计软件实验、工商管理模拟、银行模拟、外汇、证券、股票模拟、国际贸易模拟、ERP沙盘模拟等仿真实验课程,并将实际经济信息(数据)引入实验室,设置真实动态经济环境,使学生尽早明确职业特点和要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4开放实验项目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体意识

设立了“菜单式”开放实验项目。组织实验教师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面向全校学生选择。学生选择开放实验项目累计达到15学时并获得实验教师的合格认定可获得1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创新创业开放实验平台初步建立。同时,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争取更多的科研和实践机会,参与各类竞赛和科研课题,引入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学校与企业、社会互动的实验教学机制,增强学生的独立决策能力和团队精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2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在硬件建设上,实验室建设以及设备的购进缺乏整体规划,往往是根据经费状况决定,较少考虑现有情况和客观实际。因此,前后所建实验室往往由于地点、设计上的不同,再加上可能的一些行政隶属关系,整合起来比较困难[3]。同时,有些仪器设备在购买时要求越先进越好,而实际只使用了很少一部分功能,大部分的功能未得到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4]。在软件建设上,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财务软件、管理软件、实验软件,品种有限,价格十分昂贵,学校投入教学实验经费多用于购置硬件设备,往往忽视了软件的重要性,增加了普遍使用的难度。

2•2资源共享度差,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低

首先,虽然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都由中心承担,但由于实验室设置以及专业设置的问题,实验室之间采用单一的局域网,封闭运行,各相关专业无法在逻辑上、内容上有机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无法按教学规律形成梯次[5],资源共享度较低。其次,由于实验室都相对比较独立,所申请购置的贵重设备大多是从自身科研课题需求来考虑,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虽然有对贵重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有限的设备维修维护费不可能帮助实验室解决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这就限制实验室的开放,势必也影响了资源共享和设备利用率的提高。

2•3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新时期实验教学管理要求

高校的实验室,没有一流的实验技术队伍,就不能有一流的实验室管理水平,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和出一流的科研成果[6]。传统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师资不稳定,实验人员待遇偏低,实验人员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此外,实验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只重视对于实验仪器、实验课程的管理,忽略了对实验技术、实验内容的指导,并且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将实验教学管理与科研相结合,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实验教学管理的要求。

2•4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脱节

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片面的注重教学质量,而忽视了科研活动的能动性,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将建立与科研课题相关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而在科研的过程中,不能科学的将科研课题转化为专业实验教学项目,导致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脱节,未能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未能实现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可持续利用[7]。

3实验室建设的改革对策分析

3•1科学规划,加强实验室建设论证[8]

根据《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以及《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制定合理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硬件与软件标准,规范实验室的建设。各院(系)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及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实验室建设的具体项目,确定项目负责人及相关成员、实现目标、完成时间、验收方式等具体内容。学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心根据学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建设程序组织专家论证,重大项目还邀请校外专家论证,以保证项目的可行性、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避免因购置失误带来的设备闲置积压、资金浪费,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

3•2分类构建实验平台,提高资源共享度

借鉴宋晓平等人的研究成果[2],紧密围绕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3条主线,改变实验室之间封闭运行、实验设备从属混乱的状况,将实验平台分为科技创新平台、教学实验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3类。加强实验平台内部及实验平台之间的网络建设与链接,加强与国家、省级及其他院校实验平台的联系,重新设计实验室架构,分类整合实验资源,提高资源共享度,实现分层次、分类别管理。同时制定相应的软硬件设备保障、师资队伍保障以及管理体制机制等保障措施,构建现代大学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和架构。如图1所示。

3•3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能否提高,与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密切相关,学科建设规模越大,科研水平越高,与之相关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就越高,为此:(1)高校应专门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科研课题使用大型仪器设备,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科研人员提供免费上机和测试,避免一些研究项目因无力支付测试费用而受到影响[9]。(2)要着眼适应高校学科配置,对全校大型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优化组合,盘活现有资源,形成以保证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兼顾各专业教学实验需要,资源共享、应用率高的实验仪器设备用管体制。同时对人员不配套,设备无任务的,应由学校统一进行调剂。(3)要建立大型实验仪器公共服务体系,全校各单位占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原则上都要进入公共服务体系,打破部门所有的禁锢,为校内外更大的群体(首先是学生)、更广的领域、更多的单位提供开放式、有偿性的优质服务,发挥大型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同时拓展开发仪器设备的功能。(4)要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使科研人员用得起、机组开得起,促进良性循环。

3•4建设学术与科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稳定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10]。要明确这支队伍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分类管理,分类指导[11]。对于实验中心实行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成员引入竞争机制,严格实行聘任制,人员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强的、涵盖教师系列和实验系列的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实验分室则实行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参与科研课题的带头人临时担任实验分室管理人员,科研课题结束后,自动移交给下一任科研课题带头人,提高实验分室利用和管理效率。同时,提高实验人员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扭转高校在职称的评定、岗位的奖励制度、培训制度等方面过多的考虑教学岗位的局面,稳定实验教师队伍。

3•5建立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互动机制

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互动机制。地方性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强化实验教学功能的同时,需要注意教学和科研的互动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没有高水平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学科的支撑,实验教学水平难于提高。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吸引教师利用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心应注重学科建设投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鼓励广大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形成实验教学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第4篇

[关键词]国家实验室 历史 任务 作用 现状 未来图景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73-02

一、国家实验室的缘起与发展回顾

国家实验室缘起于欧洲,起因是发端于18世纪中叶,并于19世纪席卷欧洲、北美乃至整个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早期的国家实验室包括英国于1842年建立的“国家化学实验室”(LGC),于1900年建立的“国家物理实验室”(NPL)以及美国于1901年建立的国立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建立这些实验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工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此后,为促进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欧洲一些国家也陆续创建了一批综合性国立科研机构,如1911年德国建立的“威廉皇家协会”(“马普学会”的前身),1923年意大利建立的“国家研究委员会”等。但总的说来,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各国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支持较为有限,这一时期的国家实验室制度体系还基本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导致国家实验室影响力迅速提升以及日后飞速发展的起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最富盛名的国家实验室是美国政府于1943年秘密组建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1]。由该实验室研制的两枚原子弹以其前所未有的摧毁性力量提前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如此,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大体量、积聚世界顶级科学家、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也延续至今。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国家实验室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实力)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已被普遍认知,扶持与新建这类新型国立研究机构也被纳入国家战略考量。这一期间美、苏二国国家实验室在国际政治、军事与科技等领域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核技术与空间科学领域为例,前苏联于1949年成功引爆了原子弹,具体负责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包括于1943年组建的前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即2号实验室),而美国对此作出的回应是于1952年组建了另一家研制核武器的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LLNL)国家实验室,该实验室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即扩张至3000人。又如前苏联于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主要研制工作是由科罗廖夫领导的试验设计局完成的,而美国也紧随其步伐,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于次年便将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余年间,欧美各国经历了由后冷战时期到知识经济时代以及全球化的大跨越,这一时期国家实验室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日趋凸显。以美国为例,在诸多取得世界级成就的研究领域,如原子能利用、集成电路、激光、电子计算机、合成材料、通讯、卫星和航天等,我们几乎都能发现国家实验室的身影。此外,国家实验室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已不可小觑。以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为例。近期,旧金山CBRE咨询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2009年为旧金山海湾地区提供的就业机会达5600人次,直接与间接经济贡献近7亿美元,为美国提供就业机会12000人次,直接与间接经济贡献达16亿美元。近20年来,依靠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所发明的技术孵化成功的企业已达30家,它们对旧金山海湾地区的经济贡献累计达9.04亿美元[2]。

随着国家实验室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以及科技方面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欧美各国政府的财政投入也普遍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在进入21世纪后尤为明显。以德国的马普学会为例,2003年财政预算约为12亿欧元,2008年已增至约17亿欧元。又如美国国立标准技术研究院2004年的财政预算约为5亿美元,而2010年已增至10亿美元,还不包括《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6.1亿美元的专项拨款。

二、国家实验室的任务、作用与典型特征

(一)国家实验室的任务与作用

作为政府建立并资助的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国家实验室主要围绕实现国家、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急迫的国家战略目标从事顶级科研工作(包括基础研究、竞争前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等),并通过将科技进步、创新应用和社会发展远景规划相结合,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家安全作出贡献。

(二)国家实验室的典型特征

尽管各国国家实验室的历史长短不一,建设模式不尽相同,但仍能发现如下的一些典型特征:

1.主要从事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换言之,所谓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或使命与政府职能以及特定时期的国家战略高度一致,这也成为国家实验室存在的主要目的与意义[1-5]。

2.大部分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如德国的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每年经费预算约28亿欧元,其中总预算的约70%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按90:10的比例提供[3]。

3.负责设计、建造、运行以及管理部分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如美国的阿贡国家实验室,它不仅负责设计与建造相关领域尖端的科研仪器和科研设施,还负责管理7家国家级用户设施――先进光子源(APS)、纳米材料中心(CNM)、阿贡串列直线加速器系统(ATLAS)、电子显微中心(EMC)、阿贡超级计算设施(ALCF)、传输研究与分析计算中心(TRACC)和大气辐射测量气候研究设施(ARM)[4]。

4.汇聚以世界顶尖级科学家为代表的杰出人才以及以他们为IP的研究团队,同时也兼具培养科技精英的职责。德国的马普学会自1948年成立以来,不仅已有17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也为德国以及世界培养了大量的科技精英。

5.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如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涉及高能物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研究领域包括高级材料、生命科学、能源效率研究以及加速器服务等。

6.一般规模较大。如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拥有9000余名雇员,下设13个研究中心与5个教育培训机构。

7.在相关领域取得了诸多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科学成就。此类数据已在上文中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8.重视开展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等组织以及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研究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如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和研究人员达数千人,仅在2008年一年,来此工作的国外科学家的人数就已超过4000人。

9.拥有卓越的管理者和杰出的管理团队。例如二战期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J.Robert Oppenheimer及其所领导的管理团队;卡文迪什实验室的J.J.Thomson等等。

10.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较为完备,但即便如此,适时地推进制度变革也是一种管理常态。事实上,自国家实验室成立之日起,制度变革便如影随形,各国国家实验室概无例外。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国家实验室基本都具有上述特征。但在某些方面存在数量的多寡与程度不同的差异。

三、我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已冠名为“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机构共19家[5]。按其建设与发展所处的不同时期,我们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已建成的国家实验室,目前共3家,分别是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北京正负离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经过近30年的建设,现均已成为国际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基地。

第二类是已通过了建设可行性论证的试点国家实验室,共6家,成立于1999年和2003年,它们是沈阳材料科学(联合)国家实验室、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这6家实验室大都是在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旨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有所突破,以解决国家重点实验室体量较小,学科单一,研究方向窄、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等问题[5]。科技部【国科发基字(2003)389号】文明确提出了国家实验室建设的6条总体要求:1.建设国家实验室要以培育国际一流实验室为目标;2.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创新活动;3.国家实验室要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4.国家实验室实现理事会管理制度;5.国家实验室要把吸引、聚集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作为重要任务;6.国家实验室应成为开放的国家公共实验研究平台。该文件同时描绘了国家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路线图,即“围绕主要发展方向,依托现有基础,对现有相关实验室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发展。”以及“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把科技创新的精华力量和高水平实验平台纳入国家实验室。”

第三类是尚未通过建设可行性论证的试点国家实验室,于2006年11月获科技部批准,现均处于筹建阶段,共10家,分别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实验室、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微结构国家实验室、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和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我们注意到这10家试点国家实验室的研究领域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的相关重点研究领域、优先主题、前沿技术以及面向国家重点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等高度契合。

四、国家实验室的未来图景

如前所述,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也取决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哪些研究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承接哪些科研项目往往具有某一时期该国国家战略风向标意义。

另一方面,从历史经验看,“如何管理国家实验室”或“建立什么样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问题不仅始终存在,而且有时候相当棘手[6]。较之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等国,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历史还不长,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似乎更加艰巨。在哪些领域建立国家实验室,在科技资源“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下国家实验室的组织重构和资源整合的政策依据,国家实验室经费的下拨额度与使用效率考评,人力资本管理,国家实验室的绩效评估制度的构建,评审、监督管理机制(如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等等,都是亟待在理论上论证以及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lanl.gov/.

[2]lbl.gov/.

[3]helmholtz.de/en/.

[4]anl.gov.

第5篇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传媒;运行机制;创新;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2-2806-03

Research On Operative Mechanism and Measures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Open Laboratory in Colleges

LI He-ming

(New Media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Open laboratory is important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enhanc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This pa 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open laboratory, and researches the operative mecha nism,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hat make use of automation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olve some difficult technological problems appeared in open laboratory. Finally, open laboratory i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uttermost.

Key words: open laboratory;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operative mechanism; innov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实验教学是推动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作为提供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开放实验室的建设管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高校的重视,已经成为高校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的综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之举。传统的实验室运行机制由于传统意识和技术局限的原因,表现出很强的封闭性与限制性;而新型的开放实验室运行机制强调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学生能自主进入实验室等场所,进行独立的或合作的学习和研究活动。该文在分析研究开放实验室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以传媒类院校开放实验室为例,阐述适合开放实验室的现代化运行机制,并着重研究利用自动化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了开放实验室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1传媒类开放实验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传媒行业是创意性和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行业,作为以传媒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干,联手行业合作培养传媒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我校的传媒类实验室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开放,但在开放过程中还存在这诸多问题:

1)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紧缺,实验室开放时间得不到保障。大多数传媒类院校都存在这样的普遍现象,专职实验员人数有限,一名实验员通常要管理多个实验室,工作压力较大。开放实验室与以往传统实验室相比,服务对象不再只是本学院学生,内容不再局限于培养计划内实验课程,开放时间不再局限于正常工作日。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给予保障,实验员的工作量就会比原来大的多。因此,实验室的全天候全方位开放要想落到实处,任重道远。

2)对实验室重视程度不高,对实验室开放运作投入力度不足。传媒类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较多,需要经常用到实验室。实验室开放后,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实验设备运作时间的延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材料的损坏率与消耗率也就会相应增加,相应的运行维护经费持续投入必不可少。学校注重对培养计划内实验实践课程运作提供经费保障,但缺乏对课外实验开放实践教学研究的运作提供制度保障及经费投入,势必影响实验室的开放程度。

3)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还没完全建立。实验室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后,管理制度上一定要有所改变。传媒类院校以传媒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干,学校侧重于关注全国广电系统及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动态及相关新技术,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是沿用传统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包括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和事故赔偿处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等,没有健全的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就无法保证实验室的完全开放。

2运行机制分析研究

众所周知,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可以分解为两大机制:一个是自我发展机制,一个是自我约束机制,其中自我发展机制包括:激励机制、人才开发机制、投入机制、创新机制等;自我约束机制包括:约束控制机制、预警机制等。实验室的运行机制也可参照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我们按照内部机制的功能构成,从具体问题入手开展分析和设计,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改革与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最终真正实现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与共享。

2.1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是开放实验室工作中的主要承担者,直接关系到开放实验室的工作开展。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对开放实验室的工作热情和业务水平,是提高开放实验室工作效率的关键,因此,建立并完善开放实验室的绩效考核体系势在必行。首先,根据本校的实验教学情况并参考兄弟院校的实行效果,制定开放实验教学评价标准,用于衡量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该标准不能单纯以工作时间来评价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在开放实验室工作中的业绩,还必须考虑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其次,对于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及不同的实验教师,采用人性化的激励方式。

大多数院校实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及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及动手操作能力,但很少参与到实践课的教学中。因此学校应考虑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辅助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及其他专业课程实践操作,按实际课时给予课时补贴。这样既能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又能调动他们对开放实验室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对于不同的实验教师,也应该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满足正常实践教学,业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里指导学生进行学科竞赛的教师,应予以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

2.2打造学习型、发展型实验室团队

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灵魂,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开放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教学的保障者,技术人员的素质高低也将影响开放实验室的运作效率。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对实验管理队伍结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上责任心强,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业务上理论功底扎实,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丰富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学校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应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对实验管理人员多种形式的培训,鼓励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加大实验师资的引进力度。同时,可以挑选一些动手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学生辅助管理实验室,一方面可以帮实验教师分担因为实验室开放带来的工作量,一方面学生管理实验室,主要是对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网络进行维护,对学生开放实验情况及实验资料进行登记整理等。学生通过参与管理,既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又提高了管理和处理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可谓一举三得。

同时实验教师和验技术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新项目的开发,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优化、改进等工作中,尽快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开放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3教学与科研融合,扩大实验室开放,培养创新型人才

传统的实验室是实验教师教授实验课程、演示验证实验及学生进行上机实践和仪器设备操作练习的场所。由于只在实验课程计划学时内开放使用,受开放时间少,教学内容单一固定等限制,传统实验室无法引起教师和学生的真正重视,无法发挥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的作用。传媒类院校作为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基地,更是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优化、开放、创新式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实验教学的精华,又要锐意创新。首先,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验证性实验,加大设计、综合性实验比重。培养他们从事科学实验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在实验技能、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其次,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和场地,参加各种设计大赛,努力实现学生创新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我校从2008年开始设立面向本校在校学生的大学生创新基金,用于资助本校在校学生的发明、设计、创新等项目,通过创新基金平台,孵化了很多学科竞赛、专业大赛的获奖作品。我校每年还举办大学生多媒体竞赛和程序设计大赛,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省市及国家级竞赛。学校会根据参赛和获奖情况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既调动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学习创新积极性,又对我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后,学校应尽可能满足开放实验室的实验场地需求,为学生提供软硬件齐备的实验环境,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2.4建立完善统一的管理监督体制

熟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开放实验室要想正常运转,首先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对于基础教学型实验室,要从基础课程的整体需求出发,对实验室功能进行重新认定并合理布局。对于科研型实验室,要从学科发展定位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科研创新中得载体作用,实现实验室统一使用、设备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其次,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包括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守则,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验守则以及实验室绩效考评办法,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等等。这些制度为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起到约束控制控制作用。除了制度约束监督,人为约束监督必不可少。高等院校的实验室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实验室进行考评,内容包括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完好率和设备的产出率、实验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实验室管理等,旨在通过考核评估,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开放实验室内在活力,推动改革,使开放实验室工作不如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最后,课外时间在开放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以及进行科研活动的教师是开放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他们在使用实验室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实验室仪器设备及软件配置、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起到人为监督控制作用,促使实验室的有针对性地完善更新。

3新型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通过上述关于开放实验室运行机制的阐述,我们在所在的媒体类实验室采用了以下可行的措施,取得了较显著成效,具体如下:

3.1利用自动化管理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

鉴于我院设置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课余上机实践要求,更好地履行为师生服务的职责,我院实验室引入了自动化门禁系统,通过基于一卡通的B/S结构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进行远程管理,为实现实验室的全天候无人值守开放提供保障。该系统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主要有学生教职工用一卡通、读卡器、控制锁、刷卡柜、数据服务器等,软件部分主要是B/S结构基于一卡通的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员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界面,对门禁系统功能进行设置,对门禁授权账号进行管理,查询用户及实验室的刷卡记录等。

3.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效率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更好得为师生提供开放服务,计划整合原有的功能独立的实验室信息系统,搭建新型的多功能实验室开放共享信息化平台,为师生提供在线查询实验室开放信息功能,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实验室管理模块、实验设备管理模块、校内外服务管理模块等。其中校内外服务管理模块方面,开放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师生,为他们提供学习实践、科研创作的场地和软硬件支持,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实验室资源,更好地发挥为师生服务的职能,我们采用信息化手段统筹管理实验室开放服务信息。师生在线查看实验室开放规章制度,通过信息平台以个人或项目组的方式提交实验室使用申请,实验室管理人员在线审核申请资料,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予以执行退回修改操作;符合要求的通过审核、备案,并通知申请人按要求出入实验室,并做好开放记录。最后实验室使用结束后,申请人需要将实践或科研创作成果在线提交给信息平台,一方面作为申请人实验室使用情况考核,另一方面作为实验室开放建设的成果、绩效,促进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3.3利用信息化管理和人工监督双保险加强实验设备开放共享

开放实验室不仅是形式上的开放,更是内容上的开放。除了常规意义的实验场地对师生开放外,实验室仪器设备同样需要开放共享。为了加强我学院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共享,提高利用率,使其充分发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资源优势,我们利用信息化管理和人工监督双保险加强实验设备开放共享,一方面尝试在上述实验室开放共享信息化平台中整合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功能模块,包括设备资源共享的查询系统,浏览查询专业仪器设备的基本情况,即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指标、服务范围以及台套数、借用情况等,还应集成网上预约、网上收费、效益考评等各项功能,并不断扩展相关业务,实行动态管理,使用户能够通过信息平台更方便快捷地预约使用各实验室的专业仪器设备。另一方面,为了加强设备借用的安全管理,对每台设备贴上唯一的条形码,师生借用设备时,读取其一卡通信息及所借设备的条形码信息并录入系统中,设备管理员对借用信息进行审核,借用人检验设备无误后,完成借用手续;设备借用期满后,设备管理员检查归还的设备,如有损坏,按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赔付;如设备正常工作,就录入一卡通及设备条形码信息,办理设备归还手续。

4结论

实验室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开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克服,许多技术难度需要我们加以探讨研究。该文分析传媒类院校开放实验室的问题,从研究运行机制入手,建立完善的开放激励机制,打造学习、发展型实验室团队,加大对开放实验室的投入,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开放约束控制监督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包括利用自动化门禁系统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功能、一体化的实验室开放共享信息化平台。总之,开放实验室运行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其管理细则,与时俱进,引入新的管理技术,才能使开放实验室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完成我们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绍业,邵晓云.高校开放实验室要素解析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5):7.

[2]陈文波,段琼瑾.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156-158.

[3]王治文,陈俊武,洪慧.面向开放管理的实验室门禁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60-63.

[4]刘嘉南,潘信吉.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284-287.

[5]魏冬梅,梁艳英,张莉.加强开放实验室规范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41-42.

[6]白云,柴钰.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09-112.

第6篇

[关键词]学科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学科的内涵不仅包含专门的知识体系,还包含在相应的研究方法下围绕知识体系开展的教学科研活动及开展这些活动的学术组织。高等学校的学科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是高校发展的基石,是高校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本平台。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性工作,涉及学科方向、学科团队、科研成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学科建设是培育和增强高校竞争力的关键,是高校业务建设的核心,是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占据首要地位。狠抓学科建设工作,对于增强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学科是高校的基础,学科建设是高校强基固本的工作,学科建设整体情况从根本上展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办学水平等。学科建设不仅是提升学校科研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坚实保障。通过学科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增强学科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打造优势学科的服务平台,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是指高校内部组织管理机构设置、职责范围设定等制度的建立,主要包含“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学科”两级管理体制、“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体制和“学校—学科群—学科”三级管理体制。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是指高校学科建设的组成部门和构成要素内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进行的相关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如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机制等。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学科建设运行的前提条件,周密可靠的运行机制是学科建设能够良性发展的关键保障。完善学科管理体制,建立与之相辅相成的运行机制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总之,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1.政府主导建设规模,导致高校缺乏自主权

地方高校一般在财政经费、办学规模等方面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很强依赖。政府掌握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资源以及资源分配权,直接或间接地干预高校学科建设。政府为了解决所管辖地区的现实问题,以项目资金的形式资助学科建设。同时,高校为了增加学科点数量,不得不以政府意志为主导,盲目申报,导致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违背了最初的学科建设规划。此外,学科建设往往采用“项目申报审批”的方式来分配教育资源。“985”高校、“211”高校优先获得资源,高校之间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没有充分调动地方高校的积极性,导致学科发展趋向于满足政府的相关政策,高校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高校缺乏自主权,最终使得学科内涵建设成为空谈。

2.管理机构内部关系有待理顺,二级部门角色缺位

管理机构功能不健全使得地方高校学科管理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未设置分管学科建设的校领导,学科建设工作多由分管科研工作的校领导兼职;部分高校未设置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及学科工作组等;学院层面没有专门负责学科建设工作的人员,多由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兼任,也没有配备专门的行政人员负责学科建设工作,有些学院虽配有学科秘书,但因学科秘书多为任期一年的兼职人员,频繁更换使得校级学科建设管理部门与学院的对接工作不顺畅,导致学科建设发展出现障碍。

3.职权模糊,学科建设主体责任不到位

目前,学科建设的管理机构职责权力不明确,存在有权的机构不用负责任,有责任的机构没有权的问题,学校、学院、学科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清晰,一些工作不知道由谁来负责,只能从学校层面临时安排某个部门负责执行。学校层面负责学科建设工作的部门忙于日常行政事务,对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等缺乏统筹考虑。学院层面的学科建设多由院长负责,在实施中则分成多个子项目进行管理,子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建设任务、实施情况进行分别管理,往往出现子项目负责人对工作汇报不具体,院长掌握信息不全面,工作上出现互相推诿、责任不到位等情况。此外,在学科层面,学科负责人多为校领导兼职,精力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学科负责人很少参与实质性工作,对学科建设的规划、审核、监督、保障未尽到责任。最终,学科建设工作多由相关学院院长执行。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运行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科建设管理机构功能不健全、责任不到位,学科建设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科建设运行机制不完善。当前学科建设运行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如下:在决策机制方面,行政权力明显,决策权力模糊,对专家论证重视不够,学术权力影响不够,学术委员会多数发挥咨询作用,未能充分参与决策。同时,在议事规则方面没有统筹考虑,缺乏衔接对应。在绩效评价方面,多数高校引入了第三方的学科评估系统,但未建立学校自己的学科绩效评价体系,未形成学科建设自评报告,缺乏对学术成果的评价以及对学科建设中个人及团队贡献的评价等。在激励政策方面,激励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对学科团队成员兴趣的激励、物质的激励以及基金项目方面的激励,尤其缺少了认可、信任、尊重等方面的精神激励,导致学科成员心理上得不到满足。在学科建设协调方面,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意识不强,学科建设管理部门与学院及学科之间的协调力不从心,与人事处、财务处等相关机构的沟通、协调受到制约。在资源共享方面,没有建立协调灵活的资源配置机制,经费使用不够合理,学术交流少、公共平台建设少、用房紧张、设备分散且利用率低。

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路径

(一)地方高校管理体制创新路径

1.协调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落实高校自主权

政府和高校应该从宏观层面出发,通力合作,制定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校战略规划相匹配的专项规划,结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避免盲目附和。要最大限度地规范政府对高校的行政审批,减少直接干预,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2]政府应扮演服务者的角色来引导高校,高校应该把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制定大学章程等作为重点,突出学校的自主权,增强社会资源的资助,协调好与政府的关系,创办符合高校发展定位的高等教育。

2.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坚持全校“一盘棋”的原则,实施校级层面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体系。学校层面部署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组织制定和审核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对学科建设进行宏观的指导、监督、调控和管理。同时,在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办公室,使学科建设工作有具体单位出面牵头组织,其具体工作如下:草拟学科建设相关制度文件,组织实施规划方案,监督各业务部门落实学科建设的相关制度及监督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情况等。学科建设工作在学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科研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等部门开展相关管理服务工作。学院负责带动本学院学科建设的规划和考核,逐步与学校其他相关学科形成学科群优势。同时配备专职学科秘书,负责与学校学科建设部门进行对接。学科层面由学科带头人负责统筹安排,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方案,并组织学科成员实施。三级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地方高校组织多方力量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还有利于调动学校各级人员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地方高校运行机制的具体措施

1.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要坚持和完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积极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召开专家论证会,形成方案报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审批,完善集体决策的程序,做到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相结合,确保决策民主化。为确保学校的议事规则,还应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措施,积极推行学校政策制度,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参加政策咨询,确保学校的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能够在学科建设中发挥有效、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实行项目化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

学科建设主要以项目化形式开展,学科建设中团队成员应在主攻方向上协同开展研究攻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研究的问题拟定课题,向学校提交计划任务书。学校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对学科各类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开展检查考核、绩效评估工作。另外,要严格执行学科建设考核制度,定期进行中期检查、学科自评检查等。同时,要建立多元的综合绩效评价机制,以第三方评价为主,自主评价、行政评价相结合。要以学科评价合理引导建设方向和重点,鼓励竞争,动态发展。第三方评价侧重评价学科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和地位,自主评价侧重自定任务目标的实现程度,行政评价侧重整体目标的实现情况。要完善评价办法,提高评价结果精准度。

3.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激励机制

实施激励机制主要是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激励机制为导向的分配制度,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3]包括提高学科成员地位、改善待遇、扩大影响以及实施精神和物质奖励的政策,通过资金补偿、制度优化等方式,提升教师投身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科建设良性发展。对于学科带头人,他们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都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对他们而言,精神方面的追求远胜于物质方面的鼓励。因此,要注重对学科带头人在授权、认可、信任等方面的精神鼓励。要考虑为学科带头人制定和设计职业规划,为他们的规划工作提供方便。[4]使学科带头人真正享有管理学科建设各项事务的必备权力,同时也应在学科前沿理论和知识方面给予其支持。对于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应考虑构建中青年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培养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青年人脱颖而出。对于骨干教师,可以让他们进修、对其他学校进行访问,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

4.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有偿服务机制

学校要树立仪器设备共享的大局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细则,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或在相关职能部门网站设立链接页面,提供大型仪器设备分类导航和在线预约、缴费使用服务。仪器设备归属权和存放地仍在各个学院或科研平台,学校设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岗位,由专人负责科研仪器的使用、维护、保养。可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开放服务收费标准(分别制定学科内、校内、校外三种不同的收费标准),收费标准通过网络平台公开。另外,在不影响学校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面向社会有偿开放。

5.建立完善的学科建设协调协作机制

在学科规划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组织机构应具有权威性,遇到建设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科建设机构要出面协调解决。学科建设的决策部门以学科建设专题工作会议的形式开展协调工作,组织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学校相关业务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有效沟通,理顺各方关系,根据学科建设的工作思路、管理职责、建设目标、具体成效等,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抓好各职权范围内的学科建设工作。

第7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 财经类高校本科生

近年来国家强调各高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各地方高校纷纷打造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已经成为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的长期积累和发展不同,实验教学起步和开展的较晚,相应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手段没有形成成熟标准的模式。因此,针对高校的实验教学质量进行的质量评估和测评、质量保障的研究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构建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首先,实验教学受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的影响很大,教学场地,教学硬件设备,教学软件投资都能影响教学的质量;其次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理论教学中从老师作为知识的讲授者,学生仅作为知识点的接受者,转变到学生即时知识的接受者,也是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参与实验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因此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就需要重新设计。

1.构建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有利于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验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实验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高标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离不开高标准建设师资队伍,这就需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积极、慎重地引进和选调教师,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理论与实践部门学习、进修,保证师资队伍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发展势头良好。建立一个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师的积极性,规范教师的合理发展,引导教师队伍的高水平建设。

2.构建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有利于实验教学环境条件的提高

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实验教学环境的改善。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实验教学环境建设的投入,提高实验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水平。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利用率。

3.构建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有利于实验环节的优化和标准化

实验教学过程需要不断的完善,实验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改革,实验教学不仅包括实验课程的基本实验环节内容,还要包括实验教学的理念、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的项目设计、实验教学的环节设计等等。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使视角教学课程进一步要求细化,标准化。集中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相应的更新手段解决问题,优化实验教学。

二、目前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的现状

1992年《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颁布,率先提出了建立实验室评估制度的要求。随后,1995年针对高校的本科生教学评估工作也涵盖了相应的实验室评估指标。1995年下发的《高等学校基础教学实验评估标准》,针对高等院校实验室进行了合格鉴定工作。2003年,《高等学校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的颁布,使高校实验室的评估工作更加全面化、具体化。

目前的实验室评价标准基本上是根据《高等学校基础教学实验评估标准》和《高等学校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的评价指标建立起来的。一方面,以上两个评价标准本身建立的时间较久远,时代的变化,实验教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再用从前的指标体系进行测评,不能更好的、客观的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是一个系统的评估工程,单纯的实验室评价指标并不能满足评价的全面性和阶梯形。目前的指标仍是以最低的合格标准进行考评,评价结果只有合格和不合格,失去了评级考评的更多价值。

三、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标体系比较

1.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标体系

各省市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一般根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自行设定指标进行评价。一般包括教学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环境与设备、特色与优势五个一类指标,这五个一类指标的权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实验教学本身的所占比重最大,能占总分值的40%,体制与管理、实验师资队伍、环境与设备三项权重持均衡水平。除以及权重指标外,每个以及指标下还涉及数个二级指标。教学体制与管理的二级指标包括: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验室开放、管理手段与信息平台四个指标。实验教学下设二级指标有:实验教学大纲与教材、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实验师资队伍评价的二级指标有: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师资队伍的基本状况。环境与设备的二级指标包括仪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情况、设备管理和维护运行和环境安全。其色和优势要求是在实验教学、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和环境设备改革等方面的一些独特的、富有成效的、具有推广意义的成果。

2.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标体系

作为教育部要求的“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指标体系,是建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本要求。其要求实验教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先进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先进的仪器设备配置思路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先进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著的实验教学效果、明的特色。

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以实验教学为主要内容,另包括实验队伍、管理模式、环境与设备建立了四项一类指标。其中实验教学包括: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四个二级指标。实验队伍包括队伍建设、队伍状况。管理模式包括:管理体制、信息平台、运行机制三项二级指标。设备与环境包括:仪器设备、维护运行和环境与安全。

四、财经类高校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在参考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测评指标的同时,强调教学质量评价的可操作性,在前两项指标的基础上设定第三级指标。具体指标设计如下:

1.在实验教学指标下设定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四个二级指标。这四个二级指标又分别设立三级指标。如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设立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大纲三个三级指标。要求实验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探索型实验;实验教学内容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大纲要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实验教材不断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训练。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设立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考核两项指标,实验教学手段要重视实验教学方法研究和改进,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入现代技术,融入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实验考核建立多元化实验考核方法,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实验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基本知识、实验基本技能是否宽厚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实验创新成果进行考察,统计学生正式发表的论文或省部级以上竞赛奖等。

2.在实验师资的测评上从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水平两方面考评。实验队伍要结构合理,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实验教师培训制度健全落实,富有成效。实验教师具备探索和创新精神,教风优良,治学严谨,具备教学兼科研能力。一方面,要注重师资专兼职教师比例合理、师资职称配比合理、师资学历实践精力匹配;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师资的培训制度是否能有效提升教师能力。

五、结束语

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除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对实验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克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在教和学二个方面才能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能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克.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 实验室研究与探 索.2008(1),p218-130.

[2] 陈立君,杨丽艳,姜晓. 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J] 实验室科学.2009(6),p52-54.

[3] 秦昌明,时祖光. 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5),p22-23.

第8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 示范效应

1 问题的提出

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2012]33号),明确在“十二五”期间,要支持一批高等学校以其优势学科专业特色为基础,建设100个学科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项目是近年来教育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实验队伍建设、实验资源配置、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形成引领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方向的建设成果,进而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1]。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自2005年开始实施,已评审出500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了20多个学科门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工作带动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数千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运而生。如何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效应,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优势资源、经验做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辐射到其他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中,是我们现阶段要思考的问题。

探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效应,就要明确“示范中心”已经产生或者即将产生哪些效应[2],并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行传播,在哪些方面影响和促进高校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这些效应,也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从而带动自身以及其他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2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效应的具体内涵与外延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效应,是通过观察、了解、学习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行为的过程与成效,即通过示范而进行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指标体系中,划分了4项指标,分别为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这些评价标准,部分可通过观察、了解感知,部分却无法通过简单地习得行为而感知。因此,示范中心的示范效应至少应具备如下特点。

2.1 示范效应的特点

2.1.1 先进性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求有“六个先进”,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先进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先进的仪器设备配置思路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先进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先进性是可观察性、可测量性的前提条件。

2.1.2 可效仿性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最主要的是体现它的榜样作用。它的榜样作用必须具有可观察性或可效仿性[3],这是示范效应发挥的前提条件。实验教学中心的各个指标体系,实验教学的理念与改革思路、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队伍的建设;管理模式中的管理体制、信息平台、运行机制等指标,均具有较好的可模仿性,对指导其他实验教学中心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与借鉴意义[4]。

2.2 示范效应的辐射途径

2.2.1 经验推广

通过组织相关学科实验中心主任走访、参观,观摩各示范中心的经验与做法,搭建彼此交流、学习的平台,将示范中心创新的工作思路、先进的工作理念辐射到广泛的群体中去。在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基础条件、历史沿革、发展方向的实验中心,将良好的发展经验、成果进行“合理性复制”。当然,被复制的优秀经验、成果必须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可观察性,比较利于推广,或者根据各实验中心的基础条件和特点,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与发展。

2.2.2 校际选课

选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优质教学资源,对邻近高校的学生开放,结成“实验教学共同体”,也是示范效应传递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目前,这种校际选课方式的实施,还需要许多现实条件的支撑、支持,短期内迅速推广还不现实。但是,共享各实验示范中心的优质教学资源,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发展领域。特别是随着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相关信息加工处理,将现实实验室中的资源数字化,进行综合性、开放型实验教学环境的相关探索,为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得以实现提供了可能。

2.2.3 校企合作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对实验室发展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许多示范中心在满足实验教学、高校科研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实验室资质建设工作。改变原有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对设备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整合,实现设备和人员集中管理。在充分整合、梳理资源的基础上,各实验中心积极开展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资质建设工作,依托分析检测平台,推动了高校社会化服务进程。高校科研资源向社会开放,运转起来的不仅是实验室人员和仪器设备,强大的专家资源也得到充分开发。分析检测平台的建设,不仅有效地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加大设备共享空间,提升了实验室的建设水平,更是在协助企业攻克关键技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 提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效应的对策

通过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效应的分析,在提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效应方面采取如下措施:

3.1 纵向“连”动,重视实验中心建设与发展

如前所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效应的发挥要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首要条件是多层面的共同推动,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选机构、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产生合力作用。

首先,评选机构需要明确,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经验需要具备先进性以及可模仿性,其次,通过合理的推广途径进行辐射与示范,因此,制定相关政策以及评审体系应向可示范性适当地倾斜,并在后期评估中侧重于示范效应的发挥程度以及建设成果的长效发展等,以此检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性。高校层面,应该充分把握机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校内进行积极有效的推广与推动。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与鼓励政策,提供必要的建设专项经费。政策和资金是各院(系)积极开展示范中心建设的强大动力与物质保障。同时,政策鼓励的方式、方法与力度应全面综合地考虑,并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效结合起来[5]。

3.2 横向“联”动,推动示范中心交流与沟通

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该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让更多的群体了解示范中心及其资源与作用。共同探讨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方向,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与建议;研究示范中心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机制,促进示范中心信息化与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组织各示范中心之间的经验交流,促进示范中心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推动与其他国家(地区)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水平,发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作为经验宣传与推广、合作与交流的有效载体,联席会应该在宣传推广示范中心的成功经验时,更加注重于对其经验产生、形成所根植于 “土壤”的考察,包括学校对于实验室工作的重视程度、实验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示范中心的组织构架等基础条件。离开土壤的培育,良好的经验也无法进行复制与仿效。

3.3 加强信息化,加强示范中心网站的建设与维护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化信息平台是示范作用发挥的主要媒介和渠道。其目的是实现网上辅助教学以及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种承载体的运行模式提供网络管理和必要保障[6]。

近年来,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网络化建设,在实现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促进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提高了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但是,其网站上建设经验与成果的内容还不太丰富与详尽,不能充分展示其建设地成果,对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分析与总结不能予以深入的展现,以至于其示范作用不能充分地辐射出去。因此,加强示范中心网站的建设与维护,也是发挥示范效应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的建设,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定有针对性的建设目标。根据需要达到的建设目标,进行科学的功能划分,同时大量丰富其信息资源,从而形成科学性、合理性、可利用性的信息平台。网络建设和维护需要专人负责,要有持续或者定期的经费、时间和精力投入,需要实验中心、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

3.4 建立示范中心示范效应的评估机制

经过几年的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而在评估验收阶段,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其示范效应的发挥程度已经引起了各级教育主管管理部门的重视。对6年多的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总结,进一步提升理念,明确思路,总结经验,凝练成果,在此基础上将实验教学改革向前推进,更好地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这才是评估、验收最根本的目标。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估与验收,应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1)是否建立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身的长效发展机制;(2)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与辐射作用的发挥。并在具体评估的指标体系中,涵盖示范作用发挥的观测内容[7]。如示范中心的确定,是否引领了校内其他实验中心的建设,是否成功推行了其建设经验等,都需要我们系统地分析与评定。但是,因为各实验中心的基础条件、学科特点、环境因素、体制机制的不同,其示范效应的发挥也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在评估体系适当倾斜的基础上,也要全面而综合地加以考评,避免刻意追求“复制”与“仿效”,而忽视实验中心自身的发展条件。

4 结束语

研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效应,是为了利用其“先进”带动其他实验中心的建设,使其在促进资源优化与整合、提升队伍素质与水平、实现科学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终服务于实验教学,促进人才的培养。因此,最根本的还是各实验中心对于自身的正确认知与评定,总结自身的优势,挖掘发展的潜力,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柯红岩,钱大益,刘云,孙建林,李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数字化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99-101.

[2] 杨蓉.关于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70-72.

[3] 陈国海.高校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09(9):25-29.

[4] 张晨曙,晏建武,王锋.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效应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12):19-21.

[5] 张晓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状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85-88.

第9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医学生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医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实施的主要平台,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然而,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大多是“从属学科、以科建室、封闭管理”的模式,在建设上存在着投资分散、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现象;在功能上存在着实验技术落后、学科间缺乏交叉联系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与现行医学教育改革目标十分不协调[1]。为适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三峡大学医学院整合原有的各课程实验室,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负责管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及科研平台,并构建了实验室人、财、物统管共用、统一调配的新型管理模式,旨在促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目的与意义

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实现资源共享,统管共用,合理调配,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体制和制度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断深入,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求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也应随之转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融合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型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可使开设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有能力、敢创新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和思路

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目标是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实验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提供条件保障,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保证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基本思路是: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实验内容分群建设,统管共用,全面开放,采取多样化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各学科课程负责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同时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也要引进高学历的专职实验教师,促进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最终形成以实验中心牵头,各学科参与,共同完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结构体系、人员配置与职能分工

三峡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包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两部分。目前教学实验室平台分为病原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形态学四个功能实验室模块。每个实验室模块按课程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共12人,主要负责全院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模块内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相互协作,实行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同时每个实验室有一个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准备、实验材料请购计划的制定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工作。

科研平台目前分为2个部分(见附图),一部分是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与省级药理学实验室研究平台,该平台设有独立的实验室主任,受医学院直接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省级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管理,配备有3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能是为学校所有教师、研究生和学生的科研需要服务。同时也对外单位的科研需要提供服务,发挥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困难,解决了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显现了新模式管理的优势。

首先是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体现了优势。新的管理模式可以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实质性整合和统一再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杜绝重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支,使有限的教学经费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比如通过集中财力一次性解决了解剖学骨标本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次性购买了实验教学急需的病理学和组胚学切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涂片等等,改变了以往凑合着用的局面,解决了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随着教学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这也必将导致实验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上台阶。

其次,新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中心成立之后,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各学科分散的科研用房集中,腾出6楼、7楼和部分3楼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并按学科和功能分区,建立了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平台、免疫学研究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研究平台等,所有科研平台均对全校的科研需要者开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和管理有序的研究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科技工作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

此外,由于实验室用房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效改善了科研用房和教师办公室用房,使医学院原本紧张的用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五、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人才和人员结构问题。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系列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建立一支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实验中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而一个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既需要可以参与实验教学,并能牵头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也需要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能够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自行制备实验用材、教学标本、简单修理仪器的专业技工。多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可以各尽其能,合理分工,使实验中心的各项工作都有最合适的专业人员去完成,以保障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常、有序地运行。然而,目前我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共有18人,其中实验中心的主任由1名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2名副主任来自教师系列,主要负责实验中心教学和科研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余15个实验技术人员中高级实验师5人,中级6人,初级3人,技师1人。而硕士研究生学历仅1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7人,中专及以下3人。50岁及以上3人,45-50岁7人,35-45岁2人,35岁及以下3人。可见人员结构现状是职称较高,但学历较低、年龄偏老化,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很难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实验中心在多个岗位都急需引进新人,尤其是高学历实验系列教师。此外,有些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如解剖学实验员也极度缺人,因为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限制了愿意从事该岗位的低学历人才进入,以致有些工作甚至无法有序开展,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是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医学教育成本很高,因为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就需要足够的人体尸体供学生解剖;要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需要开设大量的动物实验;要让学生学会揭示生命的奥妙,就需要让学生学会检测和分析人体的各项生化指标、免疫反应、细胞状况等等技巧。这些实验的开设就需要大量的实验耗材经费和先进的高新仪器设备经费。此外,还有实验室网络建设以及实验系列人员的知识更新、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等都需要经费投入。而目前的实验教学经费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10篇

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与供求规律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础研究作为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存在着自主机制的子系统,同样也受着这三大规律的约束和支配。

(一)市场规律使科技资源得到合理调配,使基础研究得到梅定支持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基础研究采取的是集中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显示过可以集中力量解决某些重大科技间题的优点,但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着科学性与灵活性不够等问题,宏观上造成不能根据基础研究自身发展的特点而合理地调配人、财、物。在组织结构方面,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十分严重,各个科技系统的分工不明确、不合理,使整个基础研究运作系统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在科技人才管理方面,长期以来对研究人员限制太多,不能合理流动,一方面大量的科技人员局部积压,整体上却又缺乏大量科技人才。建立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与竞争规律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在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的界限,建立统一协调资助渠道的基础上,通过自发地调节、引导科技资源的流向,把有限的资源调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和效率最高的部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自1982年开始实施的我国科学基金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区别于行政拨款的科技拨款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研究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适应市场经济机制,又符合自然科学自身发展规律,使我国的基础研究得到稳定、持久、深入地支持.

(二)竟争机制促进了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科学创新是基础研究之本,没有基础研究创新性的突破,就没有明天技术应用的重大发展。但基础研究只有在充分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一定时期不间断地研究工作的积累,才有可能取得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基础研究需要有利于交流的环境,需要研究者间思想火花的“碰撞”,需要不同学科间的融合.通过“碰撞”、“融合”促进新思想的产生,进而推动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旧的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僵化,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相互隔阂,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动与公平的学术竞争,以及投资渠道散乱等问题,不利于基础研究的高速发展。而竞争机制通过奖励先进,打击落后,优存劣汰,一从而大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机智进取、冒险拚搏和勤奋创业的精神,推动基础研究向前发展。我国科学基金制的“自由申请、同行评议、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资助原则正是市场竞争机制在新的基础研究运行机制上的具体体现,它打破了旧科研体制,解除了条块分割和互不沟通的弊端,解放科研人员的生产力,根据国家需要与科研人员科研活动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调整了人、财、物的配置。通过竞争,保证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得长期和稳定的支持.在我国科学基金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十多年里,我国各类科学基金组织资助的基础研究项目就超过四万项,使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三)运用市场机制能够对基础研究进行自动润整,促进基础研究的断陈代谢由于基础研究的实用目的性不明确,在探索阶段不易组织大规模的人力、物力“集中攻关”。从微观上来说,基础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很强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劳动,受思维方式、工作条件、研究工作积累,甚至受个人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限制,并不是所有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都能跟上基础研究发展的步伐,而新思路、新观点的产生有很大的随意性。研究工作什么时侯有突破、什么人的研究工作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都很难确定.正是这种研究成果与研究人员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很难用管理其他产业劳动的管理方式,去指定什么人、在什么时侯、从事什么研究。基础研究必须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始终使研究队伍保持较高的水平,基础研究工作维持一个适当的发展规模,与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相适应.因此,只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中的竞争、供求与价值规律,才能有效地从宏观上对我国的基础研究实施有效地调控。作为基础研究主要资助渠道的我国科学基金资助系统,尽管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但通过运用控制资助强度与资助率这一供求手段,已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我国基础研究实施宏观调控的目的,在控制研究规模、稳定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市场规律对我国基础研究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研究,促进高技术领域内的探索,做好基础理论和技术储备工作,国家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首先对拨款制度进行了改革,对基础研究实行国家拨款和科学基金相结合的制度,并相继实施了“863”计划、攀登计划以及其他相应的配套计划。在研究基地的建设方面,国家自1984年开始,逐步在大学和研究所投资建设了一批拥有先进仪器设备和良好学术环境的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为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在科技人员的管理方面,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管理政策,全面实行了技术职务聘任制,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在这个基础上,我国通过科学基金的资助,稳定了一批由高等院校和部分科研院所料研人员为骨干力量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一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的基础研究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然而,要使这个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效能,还需从几个方面入手,使其更加完善。

(一)发展和完替我国科学基金制,运用资助手段宏观调控我国的基础研究我国的科学基金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方科学基金、行业科学基金在内的,具有不同层次、不同资助范围,相对完整的科学基金资助格局,科学基金己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作为基础研究运行机制中起主要调控作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通过维持适度的资助率,保证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具有一定的竞争度,从而自然地将那些缺乏新思想、跟不上学科发展步伐、不适合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调整出基础研究队伍,同时为那些有潜力、有能力、思路新的研究人员创造机遇.但由于我国科学基金的投入长期偏低,造成基金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以199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情况为例,尽管目前科学基金经费70肠用于资助面_上项目,但仅有17肠左右的项目获得资助。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个项目年人均资助经费也仅有0.38万元(每个项目的研究时间按三年计)。因此大幅度增加科学基金经费,是新型的基础研究运行机制能否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的关键.只有在科学基金经费充足的情况下,科学基金组织才能充分运用资助手段,通过调整资助率和竞争强度,来达到宏观调控基础研究的目的.

(二)完替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甚础研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肠基础研究工作除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保障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善的保障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总体装备水平低,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慢,各研究机构缺乏一个完善的科研保障系统为研究工作服务,这些状况无法与当代基础研究发展的特点相适应。但鉴于基础研究自身所具有的分散性和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国家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改造现有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因而国家及有关部门重点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选择具备一定实验条件和工作基础的实验室予以重点投资,重点扶植,建立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以求打破部门所有制,实现开放公用,创造一种适宜开展合作交流的内部小气侯。重点开放实验室设立十年来,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成为我国新型的基础研究运行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由于重点实验室均依托j立某个单位,需要在后勤及其他方自得到依托单位的强有力的支持,因而必须照顾到依托单位的利益;

2.受学术界的门户主义的影响,造成许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具有较大的倾向性,甚至只是名义上的开放;

3.各类科学基金项目对重点实验室的利用率太低,据不完全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在研重点项目对重点实验呈的利用率仅有25.54肠。而在研的面上项目对重点实验室的利用率则更低,还不到7肠。因此,必须深化改革,通过采取合并、选点补建等措施,重新调整我国各级重点开放实验室的布局,使之更加合理;其次应大幅度增加对重点实验室的投入,使重点实验室具有充足的运作经费,以脱离依托单位,形成真正的独立;第三,重点实验室除由少数管理人员和一批技术精湛的工程技术人员保障实验室的运作外,不再增设固定人员;第四,重点实验室要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良好的学术环境,积极作好宣传工作,走出去主动吸引国内、国外和不同年龄层次的研究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第五,应规定研究人员进入重点实验室,必须承担有科学基金项目,或在规定的限期内争取到或参与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否则必须退出重点实验室,给进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产生一定的竞争压力,以促进竞争,促进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此不仅有利于打破门户主义对重点实验室的垄断,提高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度和利用率,同时达到配合科学基金组织运用竟争规律对基础研究实施有效地宏观调控的目的。

(三)完普基础研究队伍建设,使之与基础研究的发展相适应适时调整、优化基础研究队伍的结构,始终保持基础研究队伍的精千性,是当前完善基础研究队伍建设的核合内容,是以往旧的管理模式所无法做到的。因此,根据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充分运用市场规律,建立一个完善的基础研究队伍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新陈代谢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

第11篇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劣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运行、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作者在教学管理观念、教学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构建了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1 形成新的管理思路

1.1 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念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近年来,坚持以改革求质量,以质量促发展,狠抓了本科生培养质量建设,构建和实施了“课程教学、当兵锻炼、社会实践、部队见习、军事医学演习”的“五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工程,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掀起了教学改革热潮,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1.2 确立开放办学观念

单科性院校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客观存在一些局限,提出了“联合名校办学、联合部队训练、联合社会育人”的素质教育改革思路,确立开放办学的观念。

1.3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在教学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1] 。为调动广大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了与教员切身利益密切挂钩的系列制度,如把教员的教学时数和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研究课题、成果和论文等方面教学工作情况与晋升教学职务挂钩,同时不断提高课时费,加大教学成果、教学先进的奖励力度,引导教员投身教学,并制定了教学科研管理办法,设立教学研究基金进行课题招标,引导教员参与教学改革。

2 建立新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

2.1 加强教学管理和督导

成立校级督导组,赋予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学管理权威,实行全方位教学监督与指导,督查教学制度的落实情况,督查、评价教员备课、试讲、课堂教学质量等教学环节。

2.2 构建三级管理体系

加强院、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强化管理职能,成立名符其实的院、系教务科或教学办公室,形成以教务部门统揽、院系教务科(教学办)具体贯彻、教研室和学员队具体实施的三级管理体系,并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教研室和学员队,为此,专门研究制定了教研室基本建设规范,加强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对学员队实行了集政治思想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和文体活动考评为一体的“双争”活动,促进了学员队的全面建设。

3 创建核心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宏观上看,途径之一是创建一种环境,包括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也就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关怀机制,从微观上说,就是要形成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2] 。

4 着力解决重大教学问题

4.1 实行教学任务分流

针对附属医院轮流承担各专业层次临床教学任务带来的任务层次多、教学对象变化大、教学目标要求各不相同、教学组织实施难等问题,将临床、预防、检验、护理、病理等专业的临床教学任务进行分流,按专业划分三个附属医院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医院的教学任务相对集中、对象相对整齐、目标相对一致,便于医院集中精力抓好教学,抓出特色。

4.2 探索“以教促建”的路子

一是积极扩大办学规模,促进全校各单位加强基础办学条件建设。二是开办新专业,促进学科人才建设。三是采取“专管共用”的办法,提高教学场地和大型教学设备的效益。成立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和医学形态学实验室、医学机能学实验室,将分散在各基础医学教研室的教学实验室设备集中到教学实验中心,既提高了利用率、配置水平,又促进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组建本科生开放性实验室奠定了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指导思想;实验教学;实验体系;功能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56-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作为基础课程已成为许多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本文结合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基本现状,对建设计算机教学实验室的指导思想、建设模式进行一个探讨和交流。

一、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现状

我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是在2002年开始的,2008年在新校区又建立了8个实验室。由于时间较久,并且是陆续进行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实验室设备参差不齐;资源分散,利用率低;谁管谁用,难以共享”等突出问题,因此,学校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整合计算机实验室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型实验教学平台的工作目标。在参照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校把计算机实验室归入基础系部,并组建了教学实验中心,负责计算机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

二、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情况,我们提出了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数据共享、提高效益,努力构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体系。目前,已基本建立起适应我校学科发展需要,计算机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开放性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并构建了一支具有学术和教学水平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适应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有敬业精神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三、健全管理体制、统一发展规划

实验中心负责管理实验室,根据教学课程对实验室使用的需求情况,统一制定每学期实验室的使用计划、按照课程的性质合理安排实验室。在建设实验室时,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围绕课程设置,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配置实验实训设备。将没有教学任务的实验室向全校师生开放,强调为师生服务,以多形式、多层次向学生开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现式学习、案例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学习模式提供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

四、整合资源,规划实验室功能

实验教学体系必须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全面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的目的。按照我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需要、计算机设备新旧情况及不同的性能,将实验室划分为多个实验室功能模块。这样,按功能设立的实验体系设置,打破按课程设立的常规做法,并能很好的利用实验室的新旧计算机。规划建立了以下4类主要功能实验室:

1.综合基础实验室。建立3个综合基础实验室,其中2个实验室是由以前的旧机房改造而成、1个实验室由新配置的机房构成,三个实验室均是局域网络,安装有Office办公软件,打字教程软件等基本应用软件。主要用于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使学生具有自动化办公技能及网络基本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组建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排除计算机简单故障的能力。

2.软件开发实验室。建立1个软件开发实验室,由新配置的机房构成,实验室为局域网络,安装多种实用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电路模拟板块等专业性较强的软件,主要用于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程序设计方法与思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程序开发能力、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并能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结构与控制实验室。建立2个计算机结构与控制实验室,由旧机房构成,包括一些老旧机器及一些电脑配件,主要用于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获得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利用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跟踪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相关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打下必要基础。

4.多媒体实验室。建立2个多媒体实验室,由新配置的机房构成,实验室为局域网络,安装多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及程序设计语言,主要用于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拓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法与处理技术,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理解多媒体应用设计原理基础上,能够使用专业创作工具,进行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重视学生实际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多媒体方向的实际应用问题。

五、结束语

我们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体制的改革,虽然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优化利用,但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注重软件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承担一些科研任务,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科学的教师如果长期不承担科研任务,知识老化和纸上谈兵也是不可避免的,反过来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保证完成学生的基础实验的前提下,实验与科研相结合,扩大实验室的科研功能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