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17:0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致富新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乡广大农村妇女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肩并肩,手拉手,充分发挥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她们积极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但是,受传统观念和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一部分农村妇女仍在“生孩子做饭,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小圈子中徘徊,存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想富盼富不会致富,发展创新、致富奔小康的劲头不足,导致家庭经济拮据,个人收入水平较低。为充分发挥全乡农村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使广大妇女都能参与到发家致富的道路上来,我们对全乡妇女致富增收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基本状况
__乡地处马陵山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55个行政村,是一个以种植粮食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乡镇。全乡共有65531万人,其中妇女劳动力14587人,全乡人均纯收入3886元,其中妇女所占收入比例为42%。妇女从业结构主要有种植、养殖、加工、服务业、外出务工等。目前,全乡从事农业的妇女14000人,其中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妇女5000人;从事养殖业的妇女300人;加工业的5000人、在当地企业就业的妇女职工1000人;外出打工人员2700人。妇女年收入在2500—4000元的6000人,年收入5000元左右的5000人,年收入万元以上的3000人,有125人因各种疾病不能从事生产劳动,其余人员主要是孩子小,家务负担重和生活富裕不需要妇女挣钱的人员,也有一部分人员缺少致富门路和资金。
二、有利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妇女在致富增收方面表现为“三个增强”。
(一)致富意识增强。
近年来,通过积极开展“美在农家、富在庭院”,“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使广大农村妇女逐步摆脱“女主内,男主外”、“相夫教子”、“无才是德”等传统的束缚,认识到妇女参与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许多农村妇女带头搞起了种养加项目,主动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并成为山乡经济建设中的“致富带头人”。
(二)致富能力增强。
“绿色证书”培训、“农民夜校、“妇女致富经验交流会”及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使全乡60%以上的妇女接受了农业新技术培训,70%的农村妇女掌握了2门以上农村实用致富技术,同时,巾帼科技示范基地也在农村妇女致富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信息传播。基地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妇女,随时将市场供求信息和最新技术传递给妇女,能够有效地指导生产。二是试验示范。各基地不断引进新品种,研究试用新技术,使基地无论从品种还是技术上始终处于市场领先地位,起到带头带动作用。三是培训推广。我们以基地为课堂,通过现场观摩、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农村妇女进行培训,及时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给妇女群众。使广大农村妇女在基地接受了培训,学到了技术,在基地的带动下实现了增收致富,增强了农村妇女闯市场的信心和能力。
(三)就业群体实力增强。
农村妇女致富就业的渠道不断拓宽。目前,我们乡已形成了果蔬业、家庭养殖业、服装加工、工艺品加工业等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其中仅中国结工艺品一项,就拉动了院北、西苍等5个村3000名妇女就业。另外,按照上级有关精神,我们号召全乡农村妇女“跳出__发展__”,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妇女外出致富就业渠道,提高组织化程度,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使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转(来源:文秘站 )移成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一条最有效、最快捷的渠道。据调查,眼下我们乡在各行各业中参与致富的妇女人数达16000多人,妇女正发展成为全乡经济建设的一支“主力军”。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守旧,缺乏竞争意识。
__乡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但为什么有的村、有的户经济发展较快,妇女生活水平较高,有的村有的户面貌依旧,经济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就是妇女的思想观念观念问题,部分农村妇女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出来,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强,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求安逸,怕吃苦,求享受,怕麻烦和传统的习惯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管理的老一套,由于这些妇女的思想陈旧、观念落后,因此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和敢冒尖的勇气,无论干什么都怕这怕那,搞企业怕赔本,搞买卖怕“砸锅”,种庄稼嫌粪臭,给人做活钱不多,只好围着锅台转,抱着孩子串,守着电视看,无论干什么都坐享其成,束手束脚,虽然路在脚下,却不敢大胆向前迈进,致使家庭经济状况一年不如一年。
(二)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妇女在致富增收中的主导作用。
现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仍然存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认为致富兴家是男人的事,女人只要带好孩子做好家务就行了,在致富增收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受“大气候”的影响,当前农村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中90%以上为男性,造成许多农村妇女成为家庭“留守人员”,一般家庭由于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使得妇女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到致富发家上项目上来,而许多村又没有适合妇女从事的家庭项目,于是形成了妇女想富盼富,苦于没有合适的致富门路。
(三)缺少主导产业和能人带动。
实践证明,一项好的产业可以有效带动一批农村妇女走上致富增收之路。而当前在农村这种能够起到带动作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是很多,许多地方一个村难找到一个效益可观,辐射面广的社会效益型项目。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闭门摸索,各自为战,形不成群体优势。比如我们乡的院北村,原来由于没有一个象样的主导项目,在妇女致富方面一直是个薄弱村,自从村里引进了中国结工艺品加工项目后,这种局面立即得到了改观,现在村里70%以上的妇女坐家当上了“上班族”。另外,缺乏领头雁的带领也是制约农村妇女致富增收的“瓶颈”之一,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一个女能人可以一大批妇女走上致富发家的道路,比如我们乡孙塘村的金梅,她通过从外地打工学来的纸绳编织技术,回村个人白手起家创办了金梅工艺制品厂,一个人带动了周围130多名农村妇女进厂就业。元堂村的陈兰香带头在村里搞起了大棚育桃项目,带动了本村48名农村妇女搞起了大棚蔬菜,大棚养鸡,大棚养花项目,从这层意义上说,能人带动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建议及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妇女素质。
加强与农业和科技部门的联系,以乡镇劳动技能培训基地为依托,建立健全农村妇女培训网络。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次培训。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妇女劳动者、培养合格的非农产业务工者为主要任务,创新教育培训思路。具体操作中要量化指标、强化措施、分类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妇女的需要。
(二)选好配强妇代会主任,深化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和双带致富工程。
妇代会是妇联的最基层组织,妇代会主任是农村妇女的带头人。要选拔那些年纪轻、文化高、有市场经济头脑的经济型、敢闯敢干的开拓型、大公无私的奉献型妇女担任村妇代会主任,把妇代会主任带头致富、带领农村妇女致富的双带致富工程作为增加农村妇女收入的重要抓手,帮助妇女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增收致富。
(三)树立榜样,抓好典型。
在全乡范围内,树立几个方面的典型,如种植、养殖、加工等,让她们传授经验,以点带面,带领全乡妇女共同致富。
(四)大力培育示范基地、龙头项目和各类妇女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所在,要突出抓好结构调整、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四个关键环节,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五)鼓励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增收渠道。
民营经济是乡村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是农民增收最现实的途径。要鼓励和扶持农村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帮助落实好用地、资金、税收、进出口、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要促其向规模化、特色化、集团化发展。
(六)继续开展巾帼扶贫行动。
在农村妇女中开展科技结对、扶贫结对等活动,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到人,实行一帮一或二帮一,帮助和带动更多的妇女成为致富能手。要在帮助贫困妇女争取小额贷款方面多做工作,为她们提供资金、项目和技术上的支持。
(七)发展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
一、加强学习。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都市农业,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积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民培训,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农村致富能手的培训,不时提高农民素质。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证书、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远程科技教育等培训工作,踏踏实实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贡献。
二、采取强有力措施。
积极引进发展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紧缺急需的新技术、新学科、新产业的农村实用人才,区农广校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逐步建立农业现代化生产基地,积极引导全区农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培训班”作用。
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牵头培训。以充分发挥他优势,使周围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并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竞争意识、营销能力和组织化程度,有组织地进入市场,确保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是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自身就具备了很强的同质性、互补性,其本身的发展就需要各类人才,为培养实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由合作社根据自身的发展来组织社员、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
建设新型农民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对农民发展进行引导,从培训内容、培训完以后的发展进行引导,使农民的培训从开始、结束、以后的发展都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方向、围绕市场来进行,四是启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行动。区在厂口、沙朗街道办事处举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推进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培训,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确保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三、存在问题
一)人才总量偏少。包括农民高级技师、农民技师、农技人员。缺乏人才,严重影响了农村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延缓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影响了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即使是农村进去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区农业基础差,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外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返巢”回流不多。
三)社会重视不够。一方面政府没有对农村人才的作用给予充分重视;另一方面。特别是稀缺的技术人才,缺乏风险共担的意识,致使农村人才的积极性不时削弱。
四)由于经费投入缺乏。缺少系统的全面规划。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乡村,市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农业社会化服务尤其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上,还很难顺应农民科技致富增收、农产品科技增值、农业科技增效的需要,主要表示在
各乡镇都设有“七站八所”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一是科技服务人才匮乏。机构改革前。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养殖,传送科技致富信息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但是随着机构改革,实行“以钱养事”各地“七站八所”相继被撤销,使大部分农业科技人员转行,另谋职业,导致了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呈现了匮乏。以赤壁市为例,16个乡镇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由改革前732人,锐减到现在168人。
其农村科技服务的担子不得不由一些农业职能部门来承担。由于人员缺乏,二是科技服务效率不高。由于七站八所”相继撤销。这些部门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开展一些培训讲座,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研究、开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这就成为制约农民科技致富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
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一直是以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为主,三是科技服务缺乏支撑。多少年来。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的职能也还是停留在行政命令和指挥上,管理工作上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所以,导致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不高,农民在科技服务上很难得到实惠,影响了农民朋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推广新产品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现就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科技服务体制。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社会化。
组织协调科技服务工作,一是建立市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市直农业各职能部门和学会、协会中成立由种子供应、农业植保及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人士组成的科技服务中心。县市级成立相应的农村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二是建立镇级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站。根据各乡镇农业特色产业特点,社会上招募和吸纳农业技术人员和乡土拔尖人才,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站。工作站可作为事业单位建制,由县市政府解决一定的编制与经费,进行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其业务工作由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进行指导。三是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主要依托和大力支持各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协、农民经纪人和技术能手,成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镇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的指导下开展农业技术工作,及时反馈农业科技服务的相关信息与需求。与此同时,要通过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等农业科技服务等组织的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由此逐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二、转变部门服务职能。实现农村科技服务质量效能化。
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只有通过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才干达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的要求。因此,必需打破过去农业工作的激进服务模式,转变涉农部门科技服务上下工夫,合理开发人才资源上做文章,与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上的对接,把服务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广、开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上;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加大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力度,不时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为实现农业科技服务最大效能化,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实现农村科技服务管理规范化。
12月3日,新疆塔城地区地委、行署两办联合转发了《塔城地区第二十四届“科技之冬”活动安排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拉开了塔城地区第二十四届“科技之冬”活动的序幕。
在此之前,塔城地区科协专门开展了“科技之冬”活动调查走访,征求了基层党委和群众对“科技之冬”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紧紧围绕地区九大现代产业体系,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在城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培训和科普活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和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努力建设“幸福塔城”的目标任务。《意见》结合塔城地区实际,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是强化领导,形成合力抓培训。各县(市)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成立“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召开动员大会,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党委统一部署,科协牵头抓总,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各乡(镇)场及村队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是整合资源,按需求抓培训。按照“培训跟着产业走,教室建在基地上”的思路,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的作用,整合各部门的培训资源,选聘农业、畜牧业、农机、水利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专家组建专家授课团和选聘“田专家”、“土秀才”、致富能手等组建“客座教授”团,结合基层需求,深入农牧村队、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培训指导,确保培训质量。按照实用、实效、易懂的原则,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结合各地农牧业生产的实际,注重农作物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防治病虫害、畜牧品种改良、动物防疫、饲草料青储及“三储一化”、节水灌溉、农机新技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农机田间作业系列标准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培训内容紧贴群众需求。
三是分门别类,形式多样抓培养。基地式培训:建立基层远程教育站点、乡级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基地和县委党校、农广校、人事劳动服务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示范点,适时邀请一些知名专家、教授现场讲解、指导,实现“教与学”,“学与用”的有机统一。流动式培训:采取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的培训模式,农牧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组织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扎实开展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培训。带动式培训:采取“远程学吧+实用培训”“专业协会+实用培训”、“龙头企业+实用培训”、“产业项目+实用培训”的工作模式,组织农牧民学习科技新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开发各具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
四、搭建平台,发挥作用抓培训。使“科技之冬”成为创业致富的平台,优先在土地承包、整合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对农村实用人才、农牧民科技带头人进行扶持和帮助,鼓励率先创业,率先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使“科技之冬”成为创建基层协会的平台。引导基层村队,科技致富带头人采取“市场+企业+协会+农户”方式,组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挥协会在科技普及、培训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使“科技之冬”成为结对帮扶的平台,有效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广泛开展“一帮一”、“一带一”帮带活动,有效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塔城地区科协 编辑:谢娟、吴锋 责任编辑:董艳苹)
【关键词】一生一项 致富项目 总结报告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51-01
为切实培养出一批新型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镇赉县委组织部的策划组织下,“一村一名中专生”培养工作紧紧围绕“创新农村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于2010年11初-2011年底由镇赉职教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了“一生一项致富项目”工程。
一、致富项目工程实施目标
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技术培养职能,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实践应用,为全县每个行政村培养1-2名掌握农业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规律,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专业技能的新型技能人才,能够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致富项目组织实施过程
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成立了项目实施组织领导和项目实施技术指导两个工作小组。
1.组织召开项目实施动员大会。
组织部副部长张敬轩、职教中心主任何乙庆等领导作了深刻的动员讲话,强调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极大的鼓舞了全体学员创业致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2.科学分析,周密谋划,认真开展农业经济调研,精心确立致富项目。
镇赉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回暖快,夏季阳光充足,高温炎热、雨量集中,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土壤以草甸土、淡黑干土为主,局部地方还有黑钙土、风沙土、栗钙土等等。嫩江,挽携着洮儿河、呼尔达河、二龙涛河穿境而过。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和动物的养殖,形成了我县农业产业多元化的优势,专家认为非常符合“一生一项致富项目”工程的开展。因此,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了农业局、畜牧局专家,职教中心专任教师等12人组成立项研究和项目评审小组,在2010年11月组织学员根据本乡、本村的主要产业和计划开发的农业经济项目,开展广泛的市场调查后,撰写并提交“拟定致富项目”及可行性报告,于12月下旬针对每名学员的项目认真进行了立项论证,帮助学员正式确定了致富项目。
3.严格组织,跟踪指导,强化专业技术运用,提高项目技术含量,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开展。
一是由组织部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学员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缺的资金、土地、场地等问题,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职能,实行指导教师包保制。每位专家指导教师月平均下乡指导在一周以上,引导学员把培训时所掌握的新科技充分运用于生产实践,同时针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测土配方、幼畜繁育等生产技术和新科技应用等知识和技术难题,现场指导就地解决。
三、项目实施取得显著成果
1.实验项目进行了种植和养殖两个种类,包括水田、旱田种植、家畜、家禽养殖、庭院经济等五个方面。有102名学员的项目通过了专家组论证认可,并组织实施。其中种植类项目7大项65个子项,养殖类项目7个大项37个子项。
2.项目实施增收效益显著,各学员的项目创收增涨均在万元以上,单位增收比以往高出10%左右。优秀学员于令波等的项目增收幅度较大,也为周围群众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共同致富。
(1)于令波饲养的52头牛无损失,6月份出售16头,毛利润7万多元,今年新生牛犊8头,年终又出售20头,共计获得纯利润8万多元。比去年多增收43000元。
(2)张立荣结合省级扶贫项目搞了“玉米地膜覆盖地灌”,收入明显高于周围的粗放种植的玉米。亩增产85公斤。
(3)王晓龙尝试改变原有的种植模式,引进板蓝根种植项目,收益可观。与玉米相比每亩平均增收1100元。
(4)侯金刚,大屯镇人,项目:养貉。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围绕明年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对人才、技术和信息的需求,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努力帮助基层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切实把农业科技送到广大农村、送到基层、送到农户,让农民得到实惠。冬春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着力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组织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中央《决定》传达到千家万户,让农民了解《决定》的精神实质,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落实《决定》的各项措施中来。
(二)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各乡镇要结合实际选择好农业科技服务项目,选择好科技示范户,积极组织农业专家科技致富带头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真正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在实际活动中做到农业专家、科技资料、农资新产品、科技指导“四个到户”,提高农民种田的科技水平。全县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000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万个。
(三)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结合全县冬春农业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人员,重点围绕我县推广的各项农业适用新技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举办各类农业技术讲座不少于20场次,发放技术资料不少于6万份,要使50%以上农民要接受培训,80%以上农户受益。
(四)引导农民发展科技致富项目。引导培训农民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和设施,发展特色养殖业、保护地反季节蔬菜生产、特色小作坊加工、冬季运输等,变冬闲为冬忙,帮助农民增强致富本领和增加收入。特别是在我县试验成功的科技致富项目,要认真调研和总结,积极引导发展。
(五)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农业内部转移、非农领域转移和外埠转移的思路,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增强转移就业能力和致富本领。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促进全县劳务经济持续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组织宣讲团宣传政策。各相关部门要组织宣讲团深入村屯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中央《决定》和党的惠民政策,使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组织农业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业务和特点,发挥优势,利用冬春时机,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重点组织“科技大集”、“专家小分队”和“科技巡回报告团”,深入乡镇、村屯和科技示范户举办农业技术专题讲座、现场技术咨询。向农民赠送农业科技光盘、科普图书资料和农业技术宣传单,向农民推介农业科技新成果、新品种、农资新产品,引导帮助农民了解市场信息、选择致富项目、安排好农业生产计划。
(三)组织致富能手现身说法。各乡镇要把“种粮能手”、“蔬菜大王”、“养殖大王”和“转移就业能手”等组织起来,在本地做巡回报告和开展致富论坛,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宣传致富典型,激发农民早富、快富的积极性。同时帮助积极性高的农民,解决资金和物资等方面的困难。
(四)利用现代传媒传播农业科技。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和报纸开辟专栏,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播发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和农业科技新成果等科技致富信息。同时注意总结和宣传典型,用典型引路的办法,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
四、几点要求
(一)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任务和责任。把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作为冬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纳入日程,精心谋划,切实将冬春农业科技下乡活动落到实处。
(二)要把工作着眼点放在为农户、为农民办实事。要把科技下乡工作重心放在农民身上,要注重实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解决发展粮食生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选择致富项目等方面的难点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为例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嘉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如梁宝寺、大张楼镇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满硐、孟姑集、马村、嘉祥镇大蒜种植,纸坊镇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9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合作经济组织248个。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张楼镇发展速生丰产林2.8万亩,带动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旋皮机240余台,林业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纸坊镇宏祥牧业固定资产投资2027万元,年繁育肉鸭、肉鸡种苗260万只,带动农户3500户,农户增加收入7000万元。
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0人;学历层次也大都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的139人。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部分乡镇、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了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嘉祥县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四是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在自家地里种上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白菜等多种蔬菜,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还有极少数村民不讲诚信,企业与村民签了订单,收获的农产品不卖给该企业,影响了农企合作关系,制约了自身发展。
2、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一是培训力量不足。我县县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有县职业中专和农业系统有关部门,乡级农技人员仅有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且农技人员浮在机关上的多,兴办基地、深入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指导的少,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培训内容模式单一。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尤其是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人员年龄老化,这些人的商品观念、信息观念、政策观念、科技观念都比较差,技术接受能力低,对这些人讲技术难懂,发资料难看,教操作难会,先进适用的技术难以得到及时的推广和普及。有些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单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部分农民只讲相信科学,而实际上不付诸于行动;还有的培训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引进外地经验,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培训设施落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不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农民没有长期的学习资料和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全县714个行政村,文化大院仅有110处,极少数村建设了农村书屋,微机网络没有普及,部分村远程教育配备的微机放在村干部家中,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大范围开展声像教育很困难,科技培训教育跟不上农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培训不能适应农民需求,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很多新技术、新信息棚架在县、乡,不能落实进村到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农村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偏少,很多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展要求。
5、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土地较少,人均不足一亩地,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有的地方甚至每亩1000元租金还租不到地,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
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的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定期送到济宁农校、山东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是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政策中的骨干作用。农村实用人才是由普通农民成长起来的乡土人才,来自于农民群众、扎根于农村社会,服务于农民群众、并且得到农村群众的普遍认可,他们了解党和国家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农村情况,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自成一体的技术专长,在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涉农政策上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
二是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示范作用。农村实用人才长期活跃于市场,能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供求信息、预测市场产品需求、摸清市场经济动向,比一般农民提早发现商机,能使农产品走出乡村。积极鼓励支持农村和农业生产领域的专业技能型、经营管理型、市场营销型和劳务输出型的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通过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公司+基地+农户”式的经济实体和私营企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名优产品生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懂技术、会管理的优势,利用己形成的农业项目,制定规划,以打响品牌为目标,建设“草莓村”、“樱桃村”、“葡萄村”、“猕猴桃村”、“奶牛村”,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通过品牌提升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致富中的帮带作用。农村实用人才掌握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必备的信息、市场、技术等要素。深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扎实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五个一”活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与农户结对子,确定对口帮扶关系,帮助农民选项目、找路子、出点子、传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先进的农业科技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农村生产生活,通过农村实用人才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优良种植繁育基地、高效精细农业示范园,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四是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实践先进文化中的引领作用。农村实用人才是一批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新型农民,是农村宝贵的人才资源,代表着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积极创造机会让农村实用人才更多的参与农村事务管理,鼓励在抓好自己生产的同时,积极带领群众致富,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用发展促文明、促稳定,推动农村和谐文明乡风的形成。
自2010年10月,江苏省首家大学生村官科普协会——连云港市海州区大学生村官科普协会挂牌成立以来,41名大学生村官会员借助这个“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实践新平台,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带头科技创业,普及科学知识,热心服务农民,成为海州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争当科技进村牵线人。海州区大学生村官科普协会成立以来,大学生村官们始终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为宗旨,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交流、经验交流、协调联系、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区科协的协调与帮助下,大学生村官科普协会成员与“双百”小康工程专家库专家主动对接,利用自身贴近农村的优势,结合农村“一村一品”特色项目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此外,每名大学生村官联系10户农民,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将最新专业技术及农业科学成果信息传播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走上科学致富之路。一年来,为200多户科技示范户结对专家32个,合作科技项目12个,辐射带动1000余户农民科技致富。协会帮助引进争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李敏、周洪丽先后为所在镇成功包装、申报农业科技项目20余个,争取项目资金800余万元,为所在镇的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争当科技创业领头雁。在推进“百名专家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进程中,大学生村官们立足村情,汲取身边致富典型和创业能手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创业致富。从当上大学生村官的第一天起,阚超便在内心埋下了通过科技创业为村民谋福利的念头。经过市场调研,阚超发现豆丹是天然有机食品,味道异常鲜美,决心把豆丹养殖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带动板浦镇乡亲们科技致富。但是,养殖豆丹需要技术,光靠热情是不够的,必须精确掌握相关技术,为此,他购买了豆丹养殖书籍和光盘,拜访当地有经验的农户学习基本知识;为了学到真经,他多次上其它乡镇豆丹养殖基地,与淮海工学院食品系两位教授对接拜师。两位教授从豆丹反季节养殖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手把手教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阚超掌握了种苗、放蛾、灭虫等技术。他将当地8户农民吸纳到自己的大棚里打工,进行修整沟渠、田间管理、捕捉害虫等工作。2011年,阚超豆丹上市后销售良好,获利2万余元。现在,他的养殖基地生产规模已扩大一倍,如今已是会长的他,主动将该基地打造成为成为大学生村官科普协会的实践基地,带动其他大学生村官科技创业。目前,协会中已有10名村官创办了大棚豆丹养殖、微生态发酵床养猪、食用菌栽培等项目,每年新增效益20多万,带动就业200多人,以自身实践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其中李敏等5名村官获得科技创业奖励资金25 000元。
争当科普宣传讲解员。一是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咨询。大学生村官以协会为平台,积极参加由区委组织部、农水局、科协三家联合在全区大学生村官中开展的争当科普宣传员活动,利用自身知识优势,积极承担农业科技引进、推广、普及工作,努力当好农村科学技术“传播员”,新农村建设“组织员”,国家政策法规“宣讲员”,广泛宣传蔬菜大棚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及农村低碳生活等知识,让农民懂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生产的效益。二是积极组织科技宣传推广活动。充分利用任职村的宣传栏、公示栏、板报,开展“三下乡”活动、农民科技培训活动、组织科技宣讲团、组织村民收看农业科技节目、利用远程教育等,积极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推广和普及。一年多来,参与全区大型科普宣传活动6场次,与区“双百”工程专家联合引进新品种12个,新技术16项,组织科普讲座30余场次,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00余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20 000余册,开展各类科普培训10余次,受益农民达4万余人次。
争当农村发展谋划者。海州区大学生村官科普协会不仅是一个科技服务团体,更是研究农村发展,推进科技致富的主力军。他们勤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大学生村官们在基层认真学习农村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升素质,帮助农民解决更多的难题。同时,他们不仅自己带头学,还引导村民学,在农村形成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风尚。他们深入研究,形成调研课题。大学生村官根据自身专业和岗位特点,围绕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科普协会自身作用、组织科普活动及如何服务农村等问题开展课题调研,探索农民致富新思路,共形成专题调研报告12篇。建言献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调研考察,提供村务发展对策建议47条,被农户采纳32条,被村集体采纳12条,为农村集体经济发的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谢艳 王善河 编辑:沈禁)
(江苏省科协)
河东区农广校成立于1995年,是由农业、教育等多部门举办,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一所成人中专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6名,兼职教师21名。学校于1999年加挂区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并成立了农村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近几年来,学校根据河东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结合区妇联的有关工作规划,积极开展了新农村妇女带头人、农村妇女创业、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中专学历培训;农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科技入户、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等工作,为提高全区广大农村妇女综合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培训管理
河东区农业局的领导对农广校的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工作高度重视。于2006年成立了由区妇联主席任组长、区农业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人员为成员的农村巾帼科技服务领导小组,主要指导全区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广校。领导小组成立以后,又从局各业务单位中选择了部分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的同志充实到这项工作中去,为搞好妇女培训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利用农广校集中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规划,下发了区农业局和区妇联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百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培训行动”的实施意见》、《全区农村妇女巾帼科技培训计划》等文件,制定相关工作考核方案,以此来指导全区农村妇女培训工作。
二、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
1、认真开展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结合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在全区开展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自2006年以来,区农广校通过校企联训、订单式培训等形式,先后和河东区的万全、全益、玉华、华太电池有限公司联合培训农民7000人,开设了食品加工、电子操作工、商务礼仪等多门课程,培训工作中,重点对3245名农村妇女劳动力进行了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通过各种途径向外转移经培训合格的农村妇女劳动力2895人。
2、积极开展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一是结合“绿色证书”工程的实施,大力开展了对农村妇女的初等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及时把农业生产新技术送到农村妇女手中,几年来累计为妇女发放绿色证书2600本。二是针对农村妇女离家难的实际,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等项目的实施,全区范围内选择了200个示范村,每个示范村确定10个示范户,以农村妇女为培训重点,组织农广校教师和农业部门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实用技术指导培训,建立了农村妇女获得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三是组织开展农村沼气综合技术培训。农村妇女是农村户用沼气的使用者,她们对户用沼气的认可程度,决定着农村沼气的发展。2006年以来,区农广校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在汤头、郑旺等乡镇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沼气培训班,有365名妇女参加。区农广校对培训学员免收学习资料费、食宿费等,目前,全区已有6000余户农村妇女用上了节能环保的户用沼气,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3、高度重视农村妇女干部培训。在农广校的成人中专招生中,注重做好基层妇女干部的学历教育工作。近年来,先后与区妇联、区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共对532名农村妇女基层干部、农村女青年后备干部和计划生育专职人员进行了中专学历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村女干部的素质。
2006年以来,区农广校累计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举办送科技下乡活动16次,免费发放科技书籍5600余册,科技明白纸20000余份,共累计对6200农村妇女免费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495名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继续教育。
近几年来,农广校全体办学人员在区妇联、农业局党组及市农广校的领导下,立足本职工作,转变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了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注重向农村妇女传授农业新技术,提供致富信息,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方面做出突出贡献,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先进集体,2007年获得市实用人才培训先进集体,2006年获得区巾帼科技培训先进单位,2007年获得区三八红旗集体,为河东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谈话节目;社交;分析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1-0036-01
一、“农味”电视栏目是农民盼富的信息源
我国有着9亿的农村人口,电视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在“三农”问题被高度重视的今天,随着电视节目的多样化,农民可以看到日渐增多的详实的政策解读、实用的科技知识、致富的信息门路,多彩的文化风尚正引领着农民走向新生活;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渴望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传统产业,把农业科技、市场供求、农民工转移就业等各种信息快捷、实惠地送到他们手中。
电视媒体作为以传播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着满足农民观众的收视愿望和需求的重要使命。
“农味”节目传播的是关于农业技术、生产技能等方面知识的信息。是以农民为中心,反映农民的生产状况、生活习惯、质量要求和呼吁等因素。“农味”节目与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农事密切相关,为农民朋友释疑解惑。“农味”性节目认清了农民的需求、摸清了农民的口味,得到农民的喜爱和拥戴,也具备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农业信息如何进村入户、如何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仍是我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政府大力支持的前提下,还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农村信息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送信息进村入户,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和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
作为电视传媒系统,我们肩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宣传责任。县级电视台的特色就是贴近农村、贴近百姓,就应该多以广播、电视专栏的方式为农民传播农业信息知识。比如开办农业信息专栏、与农技电话相结合农业信息、用小喇叭广播信息等等送科技进村为农民提供服务。
CCTV-7播放的《每日农经》、我台与农业开发办联办的《广阔天地》、《致富宝典》等科普知识专栏,系统地宣传了科技部门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知识,为农民致富增收,为商家提品信息、为厂家提供市场信息,非常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该栏目的开办,为全县人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县科普工作创新发展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报纸、网络尚未普及的农村,农民受众对广播电视的需求与城市人群相比更大、更迫切。农村是个相对独立的乡土社会,具有浓重的乡土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量的信息借助各种媒体流入农村,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市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
我县南白镇龙泉村村民李桃、李瑜两兄弟看过节目后,有了自己的打算,如今建起了规模不小的乡村旅馆。
虾子镇清坪村支部加协会,会员们逢人便说农业信息频道好,为他们带来了致富的门路。全村10个村民组,1015户,3814人,耕地面积3573亩,人均不足一亩耕地。过去,传统种植水稻、玉米,每亩收入800元左右。而今种蔬菜,每亩收入在5000元以上。清坪村引进的韩国“白玉春”菜萝卜、“良庆”大白菜、以色列“红将军”西红柿等蔬菜品种,都是因为在《每日农经》里看到这一好收益才引进的。目前来自贵阳、遵义、重庆拉菜的车子,一辆接一辆,乡亲们脸上布满了丰收的笑容。村民杨光红自豪地谈起他家种的韩国良庆白菜,从下种到收获不到三个月,一亩可收入2700元,纯赚2200元。
电视节目中传播各类技术都是声像合一、花钱又少、看得又明白。它切实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脱贫致富服务。所以,大多数农民都愿意借助于电视和光碟获取技术和信息。
一个频道,一个栏目是否受观众欢迎,取决于它传递的信息的有用程度。近年来,媒体已经开始把各种报道的重心转向观众,在栏目的内容选择技巧运用,角度倾向上都发生着明显变化。记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大多能够把握好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认知程度,做到了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报道了更加贴进群众、贴进百姓、贴进实际的科学技术,较好地服务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农味”性电视栏目提升农村品位
农村、农民离不开农业、土地,但农村、农民不能再简单地依赖农业、土地生存。农村需要进步,农业需要发展,农民需要摆脱贫穷与愚昧。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而且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渴求十分强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农民都想致富,很多渠道也都广泛传播着形形、丰富繁杂的致富项目。
农民需要的是通过电视来了解各种货真价实的农机产品,与自己土地适宜的农药化肥信息,高产稳产成熟期早的优良种籽等等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提供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增产增收适用可行的产业化道路。
电视媒体具有声画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直观具体、视听兼备等独特优势,农民钟情于电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电视节目和农业科技资讯有强烈的需求。一位农民感慨道:“农民不掌握几门技术,搞生产就像瞎子走路”。
“农味”、“乡村气息”节目内容与农村的实际相适应。对广大农民观众的收视习惯与作息时间了若指掌,合理安排,精心设置农业性栏目,使得电视传媒的文化内容,融入农民的情感,既能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想,又能体现电视媒体对农民的知冷知暖和贴心关怀。
作为农业大县,更需要各种科学技术的支持。遵义县拥有农村人口10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数(116万)的87%。国土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8亩,是全省重要的粮食、辣椒、蔬菜、油菜生产基地县。据测算,全县国民收入中大约50%来自于大农业,因此,我县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经常在电视、报纸、杂志上见到农民被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欺骗的镜头,农民声称不再信任任何广告,而要眼见为实。必须看到成功的示范后,农民才会决定购买,可见信息的传播是多么的重要。
我台《科技致富宝典》栏目中有关人工培植蘑菇、大棚蔬菜、家畜的饲养等内容都非常受群众欢迎。农民学到蛋鸭饲养中日粮配制及饲喂方法、预防鸭瘟的用药步骤、产蛋期间的饲喂、光照程度等知识后,几个饲养大户特意打电话来道谢。
国家特别重视“三农”问题,可是怎样才能解决呢?送科技下乡,让技术员到田间地头传授新技术?可是作为山区的农技人员,光靠在校时所学的那点知识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要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只有依靠传媒播放有关农业技术、农业法规以及农经信息方面的知识,它能帮助大家了解政策、学到实用的技术,切实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遵义县洪关苗族乡的农技员还把农业电视节目作为自己不断“充电”的好老师。他说:“随着农户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农业科技的要求也不断上升,作为农技人员,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为此,我经常通过收看农业电视节目,尤其是CCTV-7的农业节目来获取最新的农业技术。电视一打开,活灵活现的技术就摆在那里。我让电视领着走,农民让我领着走”。如今,洪关的西兰花、铁头甘蓝等蔬菜远近闻名,还远销日本。
三、农业电视节目对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石板镇有位叫王君霞的养鸽专业户,现在她养的“美国白王鸽”品种当初也是在《每日农经》里看到的这一消息后,自己跑到广东买回鸽种喂养,如今已发展带动起本村十多家养鸽,还成立了养鸽协会,整个协会一年能赚几十万元钱。打破了该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家家都盖上了小洋房,有的还买上了摩托车和拖拉机。
农业电视节目播出,不仅给农民送去了党和国家的政策、科技致富的信息及市场动态,让普通农民了解到了政策、拓宽了思路、提高了收入。同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地方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坚持服务“三农”,注重农村需求
农村成人教育要根据农村需求设置专业,以服务“三农”为本。海昌街道成校以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农民需要什么,学校就培训什么,保证农村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农村需求相匹配,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根据当地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需求,开设“优质葡萄栽培技术”“特种水产养殖”“水稻直播免耕技术”等实用技术:二是面对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开设“市场营销”“皮革服装加工工艺”“皮革制造工艺”“袜子加工技术”等劳动力转移专业;三是为建设新农村设,侧重“农村经营管理”“健康与文明”“法律与法规”等素质提升专业;四是为满足当地新兴产业和时展需要,面向农民开设“计算机操作技术”“家政服务”“手工纺织工艺制作”“物业管理”等职业技能专业。不同层次的培训专业设置,既满足农民素质提高的需要,又满足服务“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有了一技之长,培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相应的体现。学校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办出了特色。
2.坚持实际、实用与实效,注重专家引领、典型示范
让老百姓眼见为实,学到致富的真经,这是为“三农”服务的具体体现。学校经过一番探索与思考,从一个“实”字入手,以成人学校为依托,以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以效益为链条,构筑起实实在在的“三农”服务平台。农村成人教育要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谋划策。坚持举办“农”字号专业,做到“选好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农民。”例如:沼虾养殖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一大亮点。养殖面积1200余亩,规模养殖户127多户。2012年沼虾产值已达到1.8亿元,成为海宁市沼虾生产基地。但当地虾农最担心的是沼虾的疾病防治。成校想方设法借用科技力量,联系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聘请专家连续三年为100多名虾农作技术讲座,并且深入场地,针对病情进行面对面的技术辅导,解决了虾农们在养殖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当地农民深有感触,“虾农能致富,成校有培训,专家来指导”。通过特种养殖技术培训后,双喜村一杨姓农户承包水塘面积66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科学搭配鱼种,适度养殖甲鱼,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全年创收64.9万元,净收入29.5万元。成校以为服务“三农”为目标,积极开展蔬菜栽培、禽畜养殖、特种水产、水稻轻型栽培、化学治草知识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扶持重点示范户。增加科技含量和幅射力度,减轻农户劳动强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光耀村开展葡萄种植业,从事种植的农民从2005年的10余户发展到2013年的200余户,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100余亩发展到2013年的1800余亩,每亩收入从5000~10000元提高到18000~22000元,为村民增加了收入。几年来,成校对“优质葡萄栽培技术”“果蔬栽培技术”“新农药、新化肥推广的使用”“湖羊的科学饲养”等方面都进行全程跟进培训服务。通过基地引进、示范户引路,专家全程定期指导,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术型”劳动者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实用有效、方便易用,直观易懂的原则,把知识讲授、现场观摩、亲身实践有机结合。“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是农村成人教育的最大特色。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大、感染力强,很受农民群众欢迎。对于农村成人教育来说,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农民群众学习积极性就高,从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实现了学校、基地、农户相结合,教学、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形成一批新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3.坚持模式创新,注重资源整合拓展服务
农村成人教育为“三农”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农村要实现小康的目标,对“三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农村新兴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等,需要一大批实用型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成校可以大有作为。成校与农业、企业、科技等部门相结合,发挥好成人教育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开拓创新,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1)学校与农技中心合作
开展农业推广教育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普及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2)学校与经济服务部门
合作开展创业培植教育主要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等手段,实现对农民进行系统和专业的教育与后续服务,使受培训农民成为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企业家。
(3)学校与劳动就业保障
部门合作,开展就业、创业带动教育把技能培训、职业考证、就业介绍、就业服务管理融合一体,学校教育与劳动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开展教育定向培训等等,真正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智力保障。
(4)注重实效,精心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