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0 18:2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很多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数家长都认为花钱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自己的责任只需要让孩子,吃好,穿暖,物质上一切高标准,从不关心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监督者和检查者。这种只重视学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的观念,是对教育含义的片面理解,是主观的、不全面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国家,早有孔子就主张以家庭伦理为宗旨实施家庭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德。历史上各类蒙学教材,也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1]从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无不都是坚持德育为本的。如:“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幼童,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尊老爱幼的家风,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堂课。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还改变家长,通过班会,茶话会,家长访谈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提高认识,使家庭教育这一短板得以弥补与学校教育共同进步。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触的社会,父母的心理品质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子女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儿子不孝,孙子来报。”意识是说,做儿子的现在不孝敬老人,将来他的儿子也一定不会孝敬他,这种事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应以身作则、自我实践。如果家长自己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乐于助人,就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长自己言行不一、碌碌无为、目无尊长、见利忘义等,就难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说服力,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家长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发起孩子对传统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长对其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就能够化为孩子的美好道德[2]。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随机性”。例如:在家务劳动时,或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是在走亲访友中、或是在游戏娱乐中,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儿童吃饭,碗里的饭往往吃不干净。这时应该及时抓住时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这首诗背给他听,教育孩子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深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劳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影响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从出生就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成长经历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人格品质,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往往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并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使孩子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比如:假期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富含传统美德内容的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家庭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优的效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黄可心,王圣祯.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
[2]张红慧.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思考[J].传承.2010(33)
1. 分层递进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德育目标管理,是学校管理者组织学校广大教职员工,根据校内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客观环境共同确立德育目标的活动。制订德育目标时,既考虑德育目标的整体性、一贯性,又使德育内容具有渐进性和层次性,做到目标“近、小、实”,避免“高、大、空”。虽然《中学生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目标的层次性,但是,在德育实践时,一般只着眼于初中、高中的层次;即使注意到同一群体中的差异性,也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组织制度的保障,远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流于形式,收效不大。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结构及管理方法研究与实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逐渐凸显生命力。
2. 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结构
2.1 双格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人对国家、集体、家庭和自己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责任面前立得正、挺得住、担得起,有“脊梁骨”,堂堂正正地做人。
2.2 修炼学生健康的性格。做一个在群体中可近、可亲、可信、富有性格魅力的人。人格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在双格培养目标的探索中,根据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根据各阶段学生年龄特点,我校确立了年级德育目标结构,并内化为“自强不息”“求索创新” “诚实守信”“勤劳简朴”“仁爱孝悌”三个年级五个主题与爱国、进取、求知、生活紧密结合,初显成效,初步形成了有我校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德育框架:
高一年级 诚实守信——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
高二年级 勤劳简朴——成才的最好学校;
高三年级 自强不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学校注重处理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的关系,使两者有机整合。我校在实践中,注重两个方面:第一,对于一些新的时代内容,特别是那些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如改革开放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公平竞争观念等,也被引入到德育内容中,使其与中国传统美德相融合。第二,学校的主体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体现着时代精神,并从学生身边寻找教育内容和教育事例。
3. 构建科学的德育管理模式
学校通过多年的认真实践和研究,确定了“整体设计,凸现层次;分层负责,全员参与;相互渗透,动态递进;主体参与,注重体验;家校联动,资源整合”的德育管理模式。
3.1 整体设计,凸现层次。
对于每个年级的教育主题,我们总结了其共有的操作模式,但要求在每个教育环节上,应有本年级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凸现各层德育目标的特色。
3.2 分层负责,全员参与。
建立一套德育工作网络,按校级、年级、班级有序开展;由分管校长和学生科全面布置、协调和检查,并及时作好资料收集和理论总结;年级分管领导和年级组长具体设计本年级传统美德实施计划;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具体落实,全体教师通读传统美德校本教材,主动使之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并增强教育意识。
3.3 相互渗透,动态递进。
在德育内容上,为了考虑整体性系统性,专门设计“月主题”活动:三月份的“行为规范月”、四月份的“个人才艺展示月”、五月份的“文学采风月”、六月份的“心理健康教育月”、九月份的“尊师尊老爱幼月”、十月份的“体育节”、十一月份的“科技节”、十二月份的“洗墨池文化节或合唱节”,每个学生参与,使德育工作具有整体性;为了兼顾年级的差异性,对于同一项教育内容按各年级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活动载体和教育形式。
4. 主体参与,注重实践
4.1 形成以自我教育为主的主体性德育方法。
建立值周制度,学生检查制度;学生会管理学生的学习、宣传、文体、外联等常规工作,负责升旗仪式、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校刊、电台、电视台等方面的事务;学生自主管理,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极大地推进学校的校风建设和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4.2 重视各层德育内容的实践环节的设计。
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对教育内容产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不断内化的作用。同时,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身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风格,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美德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1.素质教育的含义
具体而言,素质教育主要是为提高受教育者方方面面的素质而开展的,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发展等多方面。
2.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总结出来的,首先是全体性。素质教育的对象是针对全体受教育者,其主张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很多共同点,是挑选教育方法适合学生,而不是挑选学生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二全面性,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的错误方式,而是注重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并且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不仅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极其需要的。第三基础性,素质教育不仅为学生的升学提供合理的教育,也在无形中为其做人、生活、生存打下坚固的基础,最后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开放性,作为新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本身具有发展性,它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其开放性主要体现为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三中心论,使教育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二、为什么要在素质教育中重视传统美德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充分证实了,新时代下,党和国家注重传统美德的发展及道德素质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碰撞,也造成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滋生出来,腐蚀着经济全球化的果实。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才能扭转人们的错误观念,因为教育肩负着影响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职责,我们需要传统文化教育来凝聚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自心力。另一方面,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处于一个稳定并匀速上升发展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教育应该着重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会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道德层面引导和教育学生成为仁义礼智信全面发展的人。传统教育首先会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友善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使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也达到应有的标准。因此,为了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在当今时代备受关注,而作为其主体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不容忽视。主席说过,高校在素质教育中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时代命题,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三、中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传统美德课程
认为,政党要用无产阶级的理论去武装工人群众,问题是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并不高,因此只能通过外部灌输的方式。传统美德教育亦是如此,它需要达到分阶段和分层次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呈现出由一般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法治教育的引导;高中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但对于一些人生的选择还会左右不定,所以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革命理想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辅之以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2.通过其他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不同学科之间的教育虽然是分开来学习的,但是不能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无论文科理科都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深厚的渊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不仅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还要有系统的传统美德知识,并将二者自然地结合起来,渗入到自己的学科当中。政治课对于传统美德传承是最直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略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指导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样在语文学科中,可以通过一些文言文塑造出来的伟人形象来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鼓励学生学习文章中的道德精髓,感受古人爱国主义情怀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理科科目学习中,可以发掘科研人员发明家身上的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
3.开展和传统美德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现代德育;传统美德;价值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学校的德育建设,不仅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更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在现代道德建设中,传统美德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研究传统美德对德育的影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将为今后德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传统美德教育在现代德育中的价值体现
1.传统美德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影响
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素质教育基本要求为立足点,应该从人格修养、人际交往及人伦关系等个性品质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中找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契合点,从人和社会、人与群体、人与人、人和自身之间进行把握,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传统美德融合于现代德育过程中:(1)传统修身律己的美德和现代德育教法中所强调的内化、自律相契合;(2)传统的诚信好礼及仁爱思想与现代德育所强调的健康和谐相统一;(3)传统伦理中民族忧患意识与现代德育所强调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操相统一;(4)传统的以义制利的价值观和现代德育所强调的奉献精神相统一;(5)传统的崇尚节俭和现代德育所倡导的热爱劳动相统一;(6)传统的自强不息和现代德育所提倡的勇于拼搏相统一。
2.传统美德对德育模式、途径、方法的影响
德育的时效性是由方法所决定,德育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和观念对人的影响、熏陶和教育,其最终目标是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在今天的德育和实践中,古人所倡导的自然无为、积善成德、格物致知、修身养性仍旧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传统德育强调道德实践和修养实践,主张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身体力行才算是真正的有修养。讲究的是操作方法,重视的是修养程序。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活动实践、校园环境熏陶、学科渗透、课堂教学等若干方面。实现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了增加传统美德教育的时效性,还可运行以下八种模式,即综合运行、学科渗透、环境熏陶、系统讲授、环节合取、内容结合、工程系列、主题活动。
二、在现代德育中,进一步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策略
1.重视对德育科目的研究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内容博大精深。在现代德育教育中,我们既要遵循道德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学科要求,合理选择德育科目。同时还要赋予传统美德教育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一项重要的价值资源,为现代德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另外,对于世界各国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适合人类共同道德规范和发展进步的思想观念,同时针对我国国情进行改造和吸收,与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构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内容。
2.重视对儒家文化的研究
在学校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及思想教育的发展趋势。日、韩、美等国都非常重视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作为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我们更应该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素养、有道德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热点问题,就是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关注。这再一次证实了世人已经认同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但不得不提出的一点是,在传统文化的大旗下,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所以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应该理性地去分析、辨别、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超越和继承儒家文化,已经成为德育研究的创新点和热点问题。
3.加强审美教育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在古代的“六艺”教育中,更加重视美德教育,它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理想。重视美德教育,并非是忽视道德教育的其他领域,而是以美德教育为立足点,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的美德。
参考文献:
[1]钟建华,雷庆铁.浅论当代荣辱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渊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2]林楠.中国道德建设的历史承接性研究:传统美德的读解与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2007.
[3]谢定国.论中国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曹方林,郑家治.孝道:中国传统美德的根本[J].文史杂志,2008.
[5]严从根.协商对话:价值多元共生社会的德育方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0.
[6]严从根.论教师良性不服从[K].教育学报,2010.
(一)传统美德对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影响
传统美德主要内容的科学总结及认可认同,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及建设中国现代道德文明的重要前提,也是丰富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关键就是要找到一个传统和现代的链接点。基于目前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道德教育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该包括思想信仰和道德情操、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见利思义和诚实守信、人格修养和自我素质等方面。当前,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得以迅速提升,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们生活开始富裕起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近些年,人们的道德品质滑坡,价值理想失落;诚实守信缺失,欺骗行为猖狂;奉献精神趋弱,功利意识加强。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自我主义、实用主义的特征,在人际交往中显现出更多的个人主义倾向等等。面对着如此不堪的状况,现代道德教育必须要积极借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立足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几个关系,在诸多方面加强和寻找现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契合点。
例如,传统美德中所包括的精忠爱国,这一民族气节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这种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其与现代道德教育所强调的对自己祖国怀有深厚感情的爱国主义紧密相连;传统的律己修身、修己慎独的美德,这种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强调自主自律、自我提高以维护社会整体秩序,其与现代道德教育所强调的自觉自律、自我内化等密切相关;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和诚信感恩等道德规范,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亲切感,也蕴育了守信用、讲信义、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美德。这与现代道德教育所强调的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相契合;传统美德中的以义制利、克己奉公与现代道德所强调的共同价值、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相容相生;传统的勤俭节约、勇毅力行等美德也与现代道德教育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相契合。因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包括的仁爱、孝慈、诚信、忠恕、正义、谦卑、礼让等是现代道德教育内容重要来源,同时对于实现现代道德教育的目的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充实必须辩证地吸收和批判传统道德教育的模式和方式,根据时代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及年龄大小,科学制定道德教育的目标,赋予传统美德内容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中国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
(二)传统美德对现代道德教育方法的影响
道德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决定着道德教育结果的好坏,正确的方法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国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德教”与“修身”两者的有机统一。“德教”主要是运用外在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对人进行知识灌输、有效熏陶和不断影响,其目的实现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和律己修身。古代的一些道德修养方法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例如,学以成性、存心养性、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省察克治、自然无为等方法。这些方法最终目的是进行道德践履与修养实践,重视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过程中的能动性,认为一个人只有身体力行道德约束与规范,不断奋发向上、修身养性,才能真正地达到有修养。另外,传统道德教育注重自我修养的程序,非常讲究其操作方法。而现代道德教育的知识化与体系化的课程,将道德规范浓缩为逻辑严密的章节内容,采取的教育方法大都也是刻板的硬性灌输,不仅强制学生去学习和服从,使得道德教育内容高高在上,变得虚空,而且斩断了道德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遑论认知与践行的有机统一。儒家的道德教育注重在看得见的实际生活中培养人的良好道德素质,这种高效的教化方式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传统道德教育的方式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所强调的道德实践、道德自律、道德首位等具有重要启示。其立足于学校教化,家庭和社会熏化,自我内化,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修养,这对于现代道德教育目的的实现和途径的探索发挥着重要影响。同时,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乐教”、“诗教”等思想,大大地启迪了现代道德教育中的审美德育模式和情感德育模式。因此,现代道德教育应该辩证地继承传统,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和创新。不仅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德教”传统,确立正确的道德教育目标,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而且要发掘和借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贵资源和实践经验,纠正道德教育方法中的形式化和僵硬化,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从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出发选择合适且合理的道德教育方法。
二、现代道德教育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反思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在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传统美德的价值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性。但是,由于传统美德经历了长期践行于传统社会,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特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存在着一些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统治阶级所提倡和利用的现象。因此,一定要把这些与传统美德区别开来,现代道德教育在继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为指导,合理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现实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不能一味地倡导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返本开新”,全盘照搬和“拿来主义”,也不能追随思潮,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整体上已经失去价值和意义,提倡全盘否定和全面抛弃。在认同传统美德对现代道德教育影响的同时,也要反思其本身的不足。例如,儒家文化倡导修身治国平天下,崇尚仕途,使得传统的道德教育与政治治理紧密相连,导致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最终道德屈从并服务于政治。此外,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虽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看到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和人们思想道德规律的某种联系,但是缺乏“主客二分”的认识基础。诸如此类,都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进行道德教育所应该深刻反思的重要内容。(本文来自于《理论观察》杂志。《理论观察》杂志简介详见。)
当前,在全世界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培育民族精神,彰显中国特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势不可挡的浪潮中,我们道德教育的现代化,一方面要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开拓国际视野,以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吸收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德育文化传统,尤其是那些普遍适用于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和能够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道德问题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加以吸收和改造,融入时代精神,使其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重塑现代道德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根植于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善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道德教育资源,积极汲取“母体”的生命养分,需求道德教育现代化内源发展的途径,建立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时代道德教育体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蕴含着的丰富道德教育资源,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了深厚的内源性发展动力。每个社会的发展都应该根据本身的文化特性、思想特征和行动结构,找到自己的发展类型和方式。“为了确保真正的发展,就必须恢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恢复这种特性最具有代表性、最深刻、最真实的所有组成部分,借以作为价值上‘求本溯源’的手段,作为发挥创造力和活力的催化剂,实现内源的和真正人类的发展。”
三、总结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受省关工委主任王克玉同志的委托,高兴地参加市教育系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启动和赠书画仪式。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一方面,中华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另一方面,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学”美名享誉四海,的文化底蕴特别丰厚,民风特别纯朴,历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学子勤奋上进、博学多才。有这么好的传统和环境,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一定会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中华传统美德历经数千年的继承和积淀,兼容并蓄、内涵丰厚,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为核心,集中体现在个人修身美德、家庭生活美德、职业生活美德、公共生活美德和国家民族美德等方面。它塑造了中国人博大、精进、宽厚、务实的道德心灵和精神风貌,是中国文明对于世界的伟大贡献。于广大青少年而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爱我中华、寻根立魂的教育,是成人成才、安身立命的教育。这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希望市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与全省关工委系统开展的“中华诗文诵读”、“感恩教育”、“才艺培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五老”队伍中的老同志要要充分发挥自身特殊的政治优势、威望优势、亲情优势和时间优势,积极配合和协助教育部门,共同搞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通过形象生动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平等交流的方式和直接参与的方法,寓教于行,寓教于乐,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体验、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切实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衷心祝愿中华传统美德在昆嵛大地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祝愿教育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依据青岛市粮食局、青岛市教育局、青粮联〔2018〕93号文件关于开展“爱粮节粮传承美德”进校园活动的通知要求,我校积极开展扎实的教育活动,以“爱粮节粮传承美德”为主题教育,进一步引导师生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合理消费,此项工作开展效果明显,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
按照青岛市粮食局、青岛市教育局的要求,我校成立了以校长迟伟青为组长的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日常教育宣传管理工作,开展一系列活动,采用多种形式教育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好习惯。及时通报、曝光浪费现象,充分利用宣传展板、校园广播,积极普及节约粮食科技知识,倡导崇尚节约、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利用“10.16”第38个世界粮食日,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教育,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性。
二、活动开展途径及措施。
1、充分利用广播、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展板、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全体师生发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倡议书及学校实施方案,引导师生不断增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意识。
2、开展“爱粮节粮传承美德”的签名仪式,全体师生踊跃参加,并进行宣誓,以表明自己“爱粮节粮传承美德”的决心,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
3、通过加强对学生餐厅的督查,查找浪费粮食现象,教育师生认识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意义。
4、向学生讲解粮食生产、加工过程,明白农民的辛苦,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
5、三个年级开展“爱粮节粮传承美德”手抄报,征文评比活动。
三、教育宣传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1、各班积极开展以“爱粮节粮传承美德”为主题的班会,就我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压力大等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树立节约意识。
2、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摒弃铺张浪费等不良的饮食消费习惯。
3、珍惜粮食,适量定餐,不攀比,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4、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5、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带回家。
6、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7、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粮食的可怕后果。
8、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并督促家人、朋友和同事,时时讲节约、处处不浪费。
9、进行以“粮食,生命之本”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
四、明确责任、强化监督。
学校成立了教育粮食反对浪费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明确小组成员工作职责,制定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教育活动方案。要求领导小组成员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做好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对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批评,限期整改,领导小组及时进行督查。
1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对中学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其一,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法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平等观念和竞争意识。其二,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竞争者只有顽强拼博,不断进取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其三,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强大的的学习动力。因为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和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我们在肯定市场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所起的消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是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当代青少年学生个体竞争意识日趋增强,群体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削弱,发展个性的要求日益强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逐步淡化;对个人利益,个体价值比较关注,对国家、集体利益有所忽视;个体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对集体的力量和作用认识不足等。二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长。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乐,迷恋金钱,崇拜金钱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有的学生一味讲究吃好穿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肆意挥霍,钱花光了就去偷,骗、诈等。三是“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当前,社会的分配不公和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现象,使不少学生认为不读书,无知识也可以赚钱发财,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只求混个毕业证,早早冲出这所“牢笼”,去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赚钱发财。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2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中形成了许多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大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意义也是深远重大的。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集体主义思想的需要。中华民族历来把“廓然大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闪烁着集体主义精神的光辉。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一代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滋长,学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发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情感,这是学校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义利观,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侵蚀的需要。“义”,即道义;“利”即物质利益,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认为,如何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头等大事。在两者的关系上,强调“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反对“见利忘义”,就人生价值而言,“有义”比“有利”更为可贵。在社会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有的人却陷入“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泥坑,为了获得金钱,不择一切手段,置良心、道德于不顾,甚至以身试法。青少年学生也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因此,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确定正确的义利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的需要。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立志、求学、自强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朱熹的“命当志存”,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字经》上讲的“头悬梁、锥刺骨”、“如囊萤、如映雪”的勤学苦读,都强调了人要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情操。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知识无用”、“读书无用”的错误观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学风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状况和具体校情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德育教育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经典教育:美德润心田
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字字是精华,句句是经典。许多经典诗词里面都隐含着深奥的做人处事道理,诵读经典文化,绝不仅仅是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文学修养,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悟出真谛。同样的道理,教师讲千遍万遍,学生不一定听进心里,可是学生在诵读中一旦悟出其中的道理便会牢记心中,并会以此警句警戒自己教诲他人。
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百首经典诗词诵读》《百首经典歌曲传唱》《百个经典故事讲解》《文明礼仪三字经》《文明基因・孝诚爱》等校本德育教材,并通过开展早读、午唱、晚讲等活动,反复诵读、仔细揣摩、相互串讲,慢慢领悟其中的奥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学校还把《文明礼仪三字经》《文明基因・孝诚爱》等校本德育教材读本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特色课学习,让中华传统美德,滋润学生心田。
语文老师普遍反映,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传统文化,作文时遣词造句越来越讲究,引用名句越来越规范,文章内涵越来越丰富。同学之间文明用语逐渐代替了粗俗语言,相互理解、包容与谦让,使校园变得更加文明和谐;一句“老师好”,让在校园里行走的老师心暖如春。
孝德教育:让“爱心”永存
“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多年来,学校一直把孝德教育,作为永恒的德育主题。学校要求:学生平时与父母说话或通电话都要说一句感恩话;把每月的第一个双休日定为“孝心日”,学生在每个孝心日都要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每个学期都要与父母算一次“感恩帐”;每个寒暑假都要代替父母体验一下“我当家”的艰辛。
学校专业部针对所学专业特点,相继开展一系列以孝德教育为主题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如美术部开展了“为爸妈留下美好回忆”活动,要求学生每月为父母画一副肖像,学生用手中画笔默默记下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儿女的艰辛和无情岁月给他们留下的痕迹。2013级王靖同学说:“我每次给爸爸画肖像时,看到爸爸两鬓白发日渐增多,心里都感到沉甸甸的,爸妈为我付出太多,我一定勤奋学习,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此外,艺术部开展了“我为爸妈献才艺”活动,学生每月向父母展示一项专业技能,有的同学还自己作词、谱曲,创作感恩父母歌曲唱给父母听;建筑工程部进行“我为父母建新房”活动,学生绘制施工和装饰蓝图,设计制作沙盘模型,把对父母感恩融汇在作品里;汽车工程部开展了“我为父母造汽车”活动,学生设计汽车模型,利用专业技术为父母改装汽车,决心让父母看到昔日的顽皮孩子已成长为今天的技术能手!数控技术部开展“我是爸妈的骄傲”活动,学生用数控车床为父母制作水杯、酒杯等生活用品,精心设计加工象棋和花雕等工艺品。通过一系列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们深深体会到父母艰辛、老师关爱和社会的温暖,进一步确立感恩父母报效祖国宏伟志向。
学校每年都会收到大量学生家长的来信,在他们的来信中,谈得最多的是感激学校的孝德教育,有位高一的学生家长在来信中这样写到:“我们的孩子自从进入烟台理工学校,再也不顶撞父母了,说起话来让我们听了心里甜丝丝的。星期天回到家里,不但主动替爸爸妈妈洗衣服,还早早地做好饭等着我们回家。像这样的事,以前真是做梦都不敢想……”
孝德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懂得了爱心与回报。爱心是最容易感染和传播的,学生把对父母的爱渐渐地转移到同学和他人身上。10级艺术科的一位同学得知“莱州残联康复学校”的学生都是一些身患残疾,甚至惨遭父母遗弃的不幸孤儿,便自发地组织一批“青年志愿者”,定期到“残联康复学校”捐衣捐物,帮助他们清扫卫生,整理床被,教他们唱歌跳舞,与他们一同欢乐。他们这一行动,在全校掀起了“爱心救助”活动,许多学生都省吃俭用,用节省下的钱去捐助生活更加困难的学生。
为此,学校成立了“义工慈善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6个志愿社团,在莱州广场、掖县公园等建立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走进敬老院、残联,开展为老人、孩子们送温暖活动。据统计,近年来,全校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80多次,参与2000多人次,帮助残疾人70人次,捐助扶贫2万多元。
宣誓教育:呐喊出理想
多年来,学校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和每天的课间操前,都坚持不懈地组织全校5000余名师生集体进行道德宣誓和励志宣誓。宣誓主题――“我是一个这样的人”。
宣誓内容:
我是一个有孝心的人,我不会不辜负父母养的育之恩。
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一定做到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我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遵纪守法,立志成才。
我是一个自信的人,我相信我会超越自我。
我相信:我会成功!
我相信: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壮观的场面,雄壮的声音,同学们自我承诺、自我暗示、自我监督、自我激励,不断地超越自我,成就辉煌。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重视教育内涵发展的理性探索
早在2011年3月,我校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部署,校长亲自制定了 “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活动方案及考核评比办法,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希望通过学习文化经典《弟子规》、《三字经》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使学生的人格、智慧、责任感,自制力等全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具体举措
2011年3月初,我校召开“传统文化进校园”动员大会,以深刻的道理和生动的事例说明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求全校师生要以高度的政治觉悟来贯彻落实好此项工作,并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之后,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传统文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广泛深入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并把此项活动作为师生德育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
1、晨读、自习、课前、课间、路上、回家随时诵读“经典”,使“国学经典”教育无时不在。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采用“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黑板报、手抄报、小广播、国旗下的讲话、测试、演讲、故事会、诵读比赛、写读后感、心得体会、班会、家长会使“传统文化”教育无事不在。
四年来,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前的红领巾小广播时间,小播音员们充分解读了《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精品的内涵、讲述经典传统美德故事,向学生们渗透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们在聆听中巩固了知识,受到了熏陶。
2011年上半年少先队先后两次组织《弟子规》全文背诵比赛。第一次采用齐背,第二次采用接龙背、单个背的形式,3―6年级学生并进行了笔答测试,逐个检查验收了各班级学生的背诵情况,并以故事会的形式,广泛推广《弟子规》崇尚的思想。对活动中表现好的班级和个人进行了表奖,并评出了学背《弟子规》典型人物。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节日,每逢这天,我们少先队都热烈而隆重地举行“庆六一”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精心演绎了他们自己编排的小节目,其中每班都展示体现感恩报恩、《弟子规》学习践行方面内容的节目。
2012年3月,我校家长学校正式开课,开课这天,所有家长汇集学校,和老师、孩子共同上了一课。孩子们向老师家长汇报了学习成果,家长和老师沟通交流,解决了教育难点和迷惑,知道了教育孩子不能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孩子的传统美德教育,国家需要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
我校还要求各班在班队课组织学习“国学经典”。也许是新的学习内容还未完全适应,也许是学习得不够深入,也许是学生害羞不敢于表达,一开始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探讨,发表看法,慢慢地,大家就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并敢于拿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通过各班学生的班级分享活动,不仅有利于“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而且对班级的良好班风建设有莫大的帮助。
3、校园文化、兴趣小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体现“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育无处不在。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在2011年3月刚开始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时候,全镇小学各教学班的墙壁上就张贴了《弟子规》、《百孝篇》张贴画。给教师、学生发放了免费读本,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光盘。随后各班又布置了竞赛台,每天放学后听取学生汇报,班主任及时与家长、学生核实,每周评比一次,评比结果在竞赛台展示,每月评出一名行为规范生,发喜报并奖励。每名学生的《弟子规》践行档案与《弟子规》竞赛台一同都要上墙。2012年上半年在教室走廊墙壁、教室后墙“学习园地”两侧悬挂了中华传统文化之名人名言,以此规范师生的行为。
2012年3月,我校在继续践行《弟子规》的同时,又印发了《三字经》读本,按经典诵读之“《三字经》诵读”的活动方案,各种系列活动也在按步就班地进行着。为体会父母辛劳,学会感恩,推进学生素质教育,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我校《弟子规》教育寓各个学科当中。4月12日上午,我校喜迎省、市、县品德与生活(社会)专家领导莅临我校对 “寓德于教”工作检查指导。省专家对两节公开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两节公开课都符合教学品性,教学模式、方式,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利用图表、图片,目标达成的很好,课程设计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教学范围预设与生成和谐。”
四年级《品社》课老师结合教材开展了以“感恩父母心,怀蛋在行动”为主题感恩教育活动。活动结束时,同学们向大家朗读了自己在为期一周的“怀蛋”行动中所记录下的――“怀蛋心得”。同学们这样记录着:通过这次行动,我知道了,母亲十月怀胎,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中把我们生下来,又用乳汁把我们喂养大,并无微不至的呵护培养我们成长,母爱无疆……
2013年4月25日,市、县关工委主任等领导在县教育局局长、教育局关工委主任的陪同下,来我校就“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进行了调研指导。领导们首先视察了一所村小的校园文化建设,看了二年级学生的国学经典积累本、手抄报等等。村小二年级老师为领导们上了一节《三字经》经典诵读汇报课。领导们在操场上观看了我们中心校全体师生的集体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诵读小组为领导们献上了几个精心编排的小节目,声情并茂的表演感动了各级领导。市关工委主任赞扬我校国学经典教育抓的出色,支持到位,能在诵读的基础上抓践行,国学经典诵读常态化,生活中能拿出典型,教育身边人,说身边的事。县关工委主任称赞说:“贵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显现出了经典诵读对孩子能力培养的作用,也注重了经典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发展、性情修养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我校经典诵读小组自成立以来,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排练。2012年11月11日上午,驻我县境内的一所福利院里欢腾着一片歌声和笑语,诵读小组的同学正在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孩子们稚嫩的童声和老人们有力的掌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了一屋爱的暖流。这次活动校长亲自带队,主抓德育工作的书记、工会主席及相关老师携60名少先队员赶赴现场,节目历时两小时。县电视台记者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跟踪采访和报道。活动通过少先队员有声有色的节目表演,给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带去了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使老人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小朋友们的爱心。达到了歌颂祖国歌颂党,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的活动目的。
2014年3月5日是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1周年纪念日。为了让“雷锋”这个闪烁着无限光辉的名字像一座丰碑镌刻在每位少先队员的心底,激励他们用行动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拉拉河镇中心校领导了解到敬老院的老人们年龄大,体质弱,行动上不方便,接受外界新事物少,有一种寂寞和孤独感,3月5日上午,学校组织同学们协同团县委领导来到敬老院,开展“学雷锋、献爱心、关爱老人”慰问演出活动。同学们精彩的文艺表演,给爷爷奶奶们带去了温暖和快乐。本次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品质,同时同学们以实际行动,体验到“关心别人,快乐自己”的深刻含义。活动的开展得到了敬老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收获施教内涵发展的累累果实
自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后,同学之间和睦多了,班集体更团结友爱了,校园里的打闹现象少了,不文明的言行少了,卫生问题也明显好转了。在班级,学生们更加注意集体团结,注重班级荣誉,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
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据教师反映:自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后,课前纪律明显好转,学生上课认真了,课堂的组织教学工作自然就轻松了许多。“传统美德”教育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必要性;策略
思想道德品格是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来,即广泛提倡了道德教育,从小进行学生道德素质技能的培养,能够自根本强化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达到全面的情感深化。自从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后,小学语文课程也明显呈现出亟待改革的情况,因此怎样将德育教学进行在语文课堂之中融入,成为新时期教师教学工作开展中所应重视的现实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范畴内强化德育教学策略的意义研究
从现实层面来讲,贯穿德育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对于课程本身及学生个体和社会层面皆存在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其意义具体能够自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论述。首先对课程自身,通过德育教学能够有效的促使二者在现实中相互交融,继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从学生层面来讲,德育教学能够强化学生自身道德情操,培养优秀的学习习惯,在心理层面不断得到升华,完善人格。再者对社会层面来讲以德育教育模式在课堂之中运用,良性的吻合了中国本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自儿童抓起,为社会发展积累优秀的人才队伍,达到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总结而言,通过德育教育能够促使教育的内在质量,在课程与学生发展层面,相依附承,做到欲成才,先成人,以此实现现代化教育的稳步推进。
二、强化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方法途径研究
1.强化校方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
学校是学生学习认知产生的主要场所,其教育的根本宗旨与目标也是就学生德智美体予以全面发展培养,所以在现实教学中校方必须严格贯彻教学目标宗旨,加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力度,自根本配合教师层面展开德育教育工作。诸如笔者在教学中即在同校方共同研讨的情况下,于课堂内引进了《弟子规》相关内容,辅助课程内容展开,因为《弟子规》其语句方面相对精简,且文字的内容浅显易懂,尤为贴近学生日常的生活,其涉及的层面也较广,如此以来学生在课堂中既能在思想及生活层面得到提升。
2.协同家庭层面展开德育工作
因为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单方面完成的,其必须依靠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共同展开。而家庭作为除却学校之外,学生的第二课堂,自然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方面需要积极协同家庭层面,进行展开双向的教育配合实施,经常性的同家长进行德育教学方针及政策的探讨研究,促使家长最大化认可德育教育工作,并投入配合。以此达到在学校完成基础德育教学的前提下,由家庭层面更深层次就德育教育工作展开,紧密配合为学生创造出一良好的德育受教环境,于生活之中向学生更加广泛的就德育内容知识普及,潜移默化的拓展德育教育工作。
3.加强社会层面联系,将德育课堂拓展向户外
从根本上来讲,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展开,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加科学恰当的融入到社会之中。所以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就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方法予以打破,最大化的将课堂从室内延伸至户外,使学生们在课堂之外,初步的接触社会,以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就社会进行了解,感知道德标准。诸如笔者在教学中,即经常性的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到烈士陵园及博物馆等区域参观,并在参观的同时向学生们讲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及博物馆内馆藏资源所蕴含的千百年的古老文化,以此促使学生在视觉层面和听觉层面协调配合,更加真实的发掘感受到道德的潜在魅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展开自我道德熏陶。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深入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之中,自然这一效果的呈现必须依托教师自身良好的教学内容组织及气氛营造。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能够多进行穿插相关小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趣味小故事,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的动作,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另外教师在教学气氛的营造上能够采取以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进行组织学生一起研究某一话题,诸如对于课文中某一个或者多个主人公的形象进行研究,并在课堂中扮演这类主人公。因为小学语文教材内的主人公多是积极正面的任务形象,所以学生在进行这类人物扮演的过程中,其自设道德观念意识自然也会经历同步的增强,在教师丰富多元的教学艺术之中,课堂教学的氛围终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成效的目的。
三、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新时期学校教学工作开展中,必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方法,促使学生主体更深层次的提升思想道德,以此更好的适应社会,为今后的个人发展在小学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做一个有用于社会,有用于人们的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1]袁树章.多手段提高小学品德课与学生社会生活的有效对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10):140-140
[2]韦喜热.浅议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4):139-139
[3]陈荣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认识与实践[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8):18-18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渗透 传统美德
一、拓展课外延伸,加深理解感悟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和美德的内涵以外,适当穿插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材料及活动,使教育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教育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诵读领会《游子吟》这首千古传唱、感人至深的古诗,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吟诵中,初步领悟做儿女的应心存孝心。然后导入新课,讲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理解,深切感悟文章所表达的那种父子挚爱情深的浓浓亲情。使学生透过“父亲”那“蹒跚地穿过铁道”、艰难地“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深切感知父亲为儿子甘愿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犊之情;让学生从“儿子”那“晶莹的泪光”中,深刻领会儿子对父亲的那颗愧疚、感激、思念的心。在学生读其文、明其理之后,又补充讲读了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这则传扬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并请学生齐唱了一首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这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口唱心悟,激发对父母的眷恋、感激、思念之情。
二、创设情境,激感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教学时,我先从诗人不幸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介绍导入,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和一段古筝乐曲,并请学生随着所播放的乐曲进行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那哀婉、感伤的古筝乐曲,那忧伤而又慷慨的诗歌吟诵,一下子便吸引感染了学生。然后进行讲读分析,提问思考,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和气概,使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逐渐进入诗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仿佛看见诗人正头戴盔帽,身披战袍,挺胸站立在敌军的船头,面对零丁洋的滚滚波涛,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种情境,怎么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诗人所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怎么能不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再一次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他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吟诵中,胸中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浩然正气。
三、利用图片教育,加强引导志向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图片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有关介绍和描绘祖国山水、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的课文时,可以通过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播放或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更为生动、直观、形象,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切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深刻感悟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和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在教学名人名篇时,也可以利用文中的人物插图或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孔子、陶渊明、文天祥、岳飞、鲁迅等名人和伟大人物的画像,并让学生通过进行旁批、查阅资料等,注明其主要的作品或成就。让学生通过这一收集活动,深切感知他们高尚的品质、崇高的气节、伟大的志向、不屈的精神,使之不断地受到激励和感染,从而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志向和奋斗目标,并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四、熟读背诵文章,让文化沐浴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