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18:1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人传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给老师的一封信,我的理想,幸福是什么,给校长的一封小《名人传》读书笔记肿天
晴空万里,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太阳把面烤得滚烫滚烫。《名人传》读书笔记肿天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大纪元
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起航的轻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飘浮着。看他年纪不过二十来岁,脸色苍白,像没有睡好觉似的皮泡脸肿。他老是皱着眉头,不大说话。笑纹几乎在他的脸上是绝了迹似的。他穿着一个褪了色的蓝布大褂,好像永远是穿着这么一个一样。清瘦的下巴壳,亮耸的肩膀,显得很没生气。变化,感恩父母,我最敬佩的人
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李阿姨快四十岁了,长年的辛劳,给她眼角留下浅浅的鱼尾印迹。不过,她那浓密油亮的短发,仍是那么乌黑。眼睛虽是单眼皮,但秀气、明亮。那高高的鼻梁下经常有力地紧抿着的嘴唇,显示着青零星的活力。
严冬的夜晚,几颗的星星可怜巴巴地挨着冻,瑟瑟发抖几乎听得见它们的牙齿冷得捉对儿厮打的声音。
《名人传》读书笔记一际
物,给孔子的一封信,草船借箭缩写,“感恩父母”(转小《名人传》读书笔记一际
天际出现了一抹紫红色的朝晖,像绽开的红玫瑰。《名人传》读书笔记一际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三唑仑片三唑仑
夏天,雨点哗啦啦。天上的雨点像筛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镜的湖面,吓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鱼儿。这时候,一个高个子青年人匆匆忙忙 地朝了钢口跑去。他头上戴着鸭舌帽,鸭舌前吊着一副蓝色的眼镜,满脸通红,流着汗水,脚穿帆布袜子和厚鞋,手上戴着帆布手套。有一个梦想》演讲稿,我身边的
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鲜红的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我突然发觉到母亲以往平滑的额头上竟出现了水波痕一样的皱纹,一条一条映了出来,“一、二、三……”我都数得出几条了。我不喜欢皱纹,恨不得用手在她额头上用力磨一磨,将那几条岁月在妈妈额头上留下的痕迹——皱纹抹去。当妈妈锁起眉心,怔怔出神的当儿——她放下毛线,呆呆地坐着。我想,母亲是忧郁的,尤其是当爸爸一去不返的时候,她时常是这样的。她眼角的鱼尾纹都清楚可见了。这些皱纹是她勤劳、伟大的见证。
墨蓝色的天空中挂着许多小星星,它们仿佛刚刚从银河里洗过澡似的,亮晶晶的。
《名人传》读书笔记高丽
小能人,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我喜欢的风味食品,给老小《名人传》读书笔记高丽
火红的旭日刚刚透出海平面,给美丽恬静的大海抹上一层玫瑰色。《名人传》读书笔记高丽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三唑仑片三唑仑
下雨了,雨点“劈劈啪啪”地敲打着玻璃窗。朝外一面的窗玻璃上立刻聚集起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珠。哥哥在我们村农机队开拖拉机。他个子高高的!身体很魁梧,黑红的脸上有一块块伤疤,每当我抬起头看到这些伤疤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了一位拖拉机手给我描述的动人故事……喜欢的风味食品,给老师的一封
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萧长春三十岁左右,中等个子,穿着一条蓝布便裤,腰间扎着一条很宽的牛皮带;上身光着,发达的肌肉,在肩膀和两臂棱棱地突起;肩头上被粗麻绳勒了几道红印子,更增可了他那强悍的气魄;没有留头发,发茬又粗又黑;圆脸盘上,宽宽的浓眉下边,闪动着一对精明、深沉的眼睛;特别在他说话的时候,露出满口洁白的牙齿,很引人注目——整个看法,他是个健壮、英俊庄稼人。
几颗大而亮的星星挂在夜空,仿佛是天上的人儿提着灯笼在巡视那浩瀚的太空。
【关键词】语文 课外阅读 能力 指导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下面谈谈笔者在开展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的几点做法。
一、善于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
当前,不少中学生阅读追求猎奇,沉醉于小说和漫画的故事情节里,课外阅读更是以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读物为主。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课外阅读取向,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
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阅读好的书籍,我就经常利用班会课、语文课推介古典名著、优秀书报、期刊、读书网站等。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报》《读者》《青年博览》《学习方法报》《关注》等。
其次可以利用校园网、广播室、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开辟《好书推荐》栏。《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每周每月由家长、学生或老师向同学们推荐精品少儿读物。这些图书有散文、杂文、诗歌、科普读物、名人传记等传统精品,如《科学博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名人传》等;也可以是热销图书。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应该重视现代传媒的电子报刊杂志和网络阅读,它将会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
二、积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学生们求知、启智的重要平台。学生课外阅读的理想境界是自主阅读。但调查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随意型、消遣型、功利型占很大比例。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需要教师发挥主导地位,有针对性提升学生课外阅读品位,培养学生高雅的阅读兴趣,接受高雅文学的熏陶。
我们可以进行“课外阅读标兵”比赛,树立优秀的阅读榜样。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在阅读中发生的变化,对于学生在阅读当中哪怕是极小的微不足道的优点,都应该善于捕捉和搜取,及时而充分地分析其存在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影响,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放大”表扬。定期把学生中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加以鼓励表彰,并将课外阅读书籍作为奖励。这样既是对学生本人更上一层楼的激励,又是对其他同学行为选择的导向。
三、努力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解放学生的头脑,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解读文本,大胆地发表见解,从而使学生养成勤于质疑、巧于发现、善于思考的阅读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提高阅读能力。
1.博览和精读相结合
新课标总目标中提到“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读法随文体而变化。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用咬文嚼字,深思广虑的精读法;一般欣赏性的作品,多数用“观其大意”的略读法和“一目十行”的快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泛读是要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2.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结合
除了学好课本知识外。我们应充分利用节假日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只有在课内通过“举一”打好基础,学得规矩,又在课外通过“反三”,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反复印证,扩大充实,才能对课内之所学掌握得真切,才会于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提高阅读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到“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阶段目标中提到“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做读书笔记是搜集和积累信息资料的最基本的方法。读书笔记可以分为:1.作者篇目索引式;2.观点内容提要式;3.优美句段摘录式;4.问题思考感想式。学生在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的情况下,应强化学生写读书笔记和随笔的意识。
总之,在课外阅读的诸多方面,我们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更多地引导学生探究阅读,不断实现学生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转化,提高阅读水平,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少军:《初中语文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其实,语文学习并没有奇方妙法,而在于坚持和积累!在此,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学习方法。
1. 坚持预习,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不忘复习。
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预习就更为重要了。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必须先做好预习,预习时可以先阅读课文,如果是短一点儿的文章,可以采用朗诵的方法。理解课文,如果不会的,可以做些符号。有的同学认为学习语文只要背诵就行了,因此,上课的时候,有不少同学不认真听课。其实,在上课的时候,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你会学到更多知识。适当的做一些笔记,方便你回家复习。复习主要是回忆今天上课的情形,回想一下老师哪里重点讲,哪里略讲,这样就会有针对性的复习了。
2. 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作文是紧密相接的。有的同学并不喜欢看书,认为浪费了宝贵的玩耍时间去做不好玩的事情,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其实,并不是的。刚开始时,你对读书并不感到兴趣,你可以阅读一下《伊索寓言》等那些小故事。慢慢地,你便会喜欢《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等名著。就如论语里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语文其实很有趣,语文也可以使你大笑,你会发现多看点儿书籍比玩耍来的更有趣。读得多了,心灵和行为自然会日趋高尚。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嘛!
3. 说和听。
语文也要靠“说”“吃饭”。现在我们每一天都有三分钟演讲,我们可以借此训练的我们的“说”能力。要知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我们可以借此时机会好好锻炼和表现一下自己。而聆听者需要安静,宁静致远。借此我们就可以训练我们的“听”能力了。不要认为三分钟演讲是无用功,其实它包含着无数语文。
4. 写。
写也是同样重要的。原以为运用几句名言,运用几句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就行了。其实,不是的。广为传阅的优秀文章,都写的很有感情的。我也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让我的文章也富有感情。
很多同学说,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其实,我们可以写写日记,也可以每天花10分钟阅读几页有益的书,做一下读书笔记,写一下感受之类!“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学习语文何尝不是呢?天才在于日积月累,我们也要每天积累。积累得多了,感情就丰富起来了。
当然,我们还需要认真对待作业。
《红楼梦》实际上一部青春之歌。尽写一群十多岁的孩子们打打闹闹,吃吃喝喝,饮酒作诗,吵吵架,使使小性子,很多人不喜欢就因为此,可它的精彩之处,也恰在于此,它非常逼真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当时的贵族生活。当曹雪芹晚年穷困潦倒之际,回想自己的一生,一事无成,而自己十四之前不曾珍惜的琐琐碎碎,到头来,才发现,那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与《红楼梦》的儿女情长相比,《金瓶梅》更现实,它写尽了世态炎凉,人性的贪婪和荒无度尽显于书中。
所以我读《红楼梦》,比较关注书中人物的年龄,虽然作者写得较模糊,但还是有迹可循。林妹妹死时,也不过十五岁,所有故事中的人也不过这个年纪上下。
十三四岁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言语和行为,是很正常的。很少有书这样写青春。所谓,谁的青春不迷茫。贾宝玉喜欢吃胭脂,喜欢漂亮的男女朋友,不喜欢读经济仕途的书,对浓词艳诗却过目不忘,拒绝长大等等,都情有可原。这就是青春期。
林妹妹整日哭哭啼啼,爱使小性子,说话尖酸刻薄,这也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女孩常有的表现。她要的绝对与唯一,是多么难能可贵。
小小年纪的薛宝钗,能藏愚守拙,深藏不露,压抑自己迎合别人,还真有些违背人的天性,青春过早地夭折了,可怜,直沦为封建社会的殉葬品。
我们所怀念的青春,正在于它的那份真,那份纯,那份痴,那丛中深深浅浅的哀愁和忧伤,令我们一生都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纵其所有去找寻,它早已消失在似水流年中。
白与黑读书笔记(二)
读《白取黑》是一段太甚冗少的进程,果为韶光已给了作家战作品最无私而又公道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顾忌,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可。我是在存心灵来取那个期间攀话,重面也放在历史以中的探讨战思量。
激发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自己的复杂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估中闪现出那个期间宽大年夜的社会绘里,把一个一样平凡的刑事罪过前进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轨制,停止历史战哲教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僵硬的历史籍上没法感想传染的,那段法国大年夜贵族战资产阶级瓜代在朝的关头期间的状况。我从中相识到现真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点——司汤达羡慕的人的“灵魂辨证法”;那取以往我从《下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构成一小我的际遇”有很大年夜不同。
齐书最刺目刺眼也是文教史上驰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平易近出身,较下文化,任家庭教师,取女主人发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逃供”幸运的“热忱”战“毅力”、对阶级好异的对抗所暗示出近乎英雄的气势就是感人的血肉。作者用浓化物量描述而突出心灵跟踪的足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逃供“英雄的胡念”经历,那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对抗,也是对凑数其间、虚度芳华的对抗。
在社会现真阻碍真现抱背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对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供上进、成天埋怨生涯累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大年夜概平平得温馨却被社会的行进所裁减。能不息树坐人生方针、决议真现人心理念的就是战于连有同样气势的对抗者。那个期间当然不悲迎虚伪的言行作为足段,但依然需要对生涯的热忱来对抗空虚的过活。那样,于连悲剧性的终局除明示“小我对抗行短亨”中,就有了对现今社会更真际的意义。
写至此,不得不引到那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取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恋爱”战于连取德·推莫尔蜜斯“脑筋的恋爱”相映成趣。虽然那两个贵族女性的恋爱圆法如出一辙,一个深薄,一个狂热,他们在那两个基本面上倒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轨制的反水。记恰当于连发明自己的恋爱正蜕变成虚枯的对象时说“我把自己誉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孤下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替换了最竭诚、最剧烈的恋爱的表情。”那时的贵族蜜斯倒是摆脱了一贯慢得像黑龟爬一样的生涯,用损失威宽的圆法博得恋爱。书中两段悲剧恋爱的停顿初末陪陪着新贵的若即若离战于连的自大年夜带来的嫌疑,直至生命将要末结时,恋爱才爆收回杯水车薪的原初的火花,令人感怀。
当我将落笔时,发明意图识写出感念的韶光已可取用精神阅读原着的韶光相对比了。我安静于自己获得对抗平平的启迪,冲动于那些虽然扭直而依然壮烈的恋爱片断。当有人提及《白取黑》,我可以自大年夜地在回答“我读过”后里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过”。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笔记(三)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受益匪浅。“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的观点到当前教学改革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不管教学进行何种改革,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改不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四)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名人传读书笔记(五)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琪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西游记读书笔记(六)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吴承恩先生的杰作,讲述的是一个泼猴和唐三藏及师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本书我虽然看了一遍,但是以这本书编辑的电视机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它给人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让人看了就喜欢上了它。 看完这部小说,有很大的感悟,我觉得学习唐僧的全心全意,孙悟空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读书 语文素养 班级图书驿站 读书序列
语文教学的痼疾由来已久,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钟情远远大于对语用能力的培养,所以部分学生学习语文出现功利性,为考分而考分。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减,造成当今语文教学的大耗时、大投入而低产出的现状。为什么中国人学习语文越来越没兴趣,学习效率越来越低?究其原因,与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息息相关。笔者认为:静下心来,和学生一同读书,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正道。
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从广泛阅读开始
语文素养怎么形成?这又回到一个老师们老生常谈的问题,大大小小的教育会议、平平常常的教研活动都在泛泛而谈,有的还是领导们特别强调的。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充耳不闻,领导讲一套,我行我素又一套,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当下的语文教学“涛声依旧”。
部分语文老师认为:考分还是最重要,是语文教学中压倒一切的工作,没有考分,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笔者不是强调考分不重要,而是认为,老师们在注重考分时,不要忘记对学生的素养的培养。笔者还偏执地认为,在考分与素养二者之间,素养更要常抓不懈,因为这是在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规定背诵篇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可以预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七十五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定会增强。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速读、精读四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读书目的及自我需要,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二、建立班级图书驿站,让学生有书读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班级的图书驿站则是班级的灵魂,引领学生走上酷爱读书的炫彩大道,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图书驿站里等待、徘徊、前行直至流连忘返。
学生的成长源泉在哪里?家长们坚信,学好书本,再报上几个兴趣班,学上一技之长。笔者却一直“固执”地认为,学生的成长原动力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持久而广泛的读书丰厚着学生的底蕴。
1.交流假期读书
休息和调整了一个假期,学生的心总是有几分狂野。笔者开学第一课总是重复着同一教案《假期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上,学生讲述假期中有趣、精彩的读书故事:三国故事演绎得扣人心弦,梁山好汉是学生心中的传奇,马小跳的故事引人入胜,海伦·凯勒的励志生活娓娓道来……交流的学生有我的预设,也有生成的精彩。
令人艳羡的前奏铺垫,读书的话题水到渠成。
“同学们,故事听完了,你想告诉老师什么?”可爱的小手如林,“我们也想静心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句句古今名言的诵读声又在教室里此起彼伏。
“那我们谈谈我们班的读书计划吧。”同学们欢呼起来,“好!好!”教室里瞬间沸腾了。
2.共享心爱图书
学生把自己家中阅读的心爱图书带进教室,成立班级“图书馆”,每人三至五本书,共有一百本左右的好书,可以任意借阅,定期换阅,形成好书人人读。
怎么管理图书?怎么读书?读书,需要时间。时间在哪里?它就在每一个人的双手里。你一松手,它就从指间溜走。因此,读书需要只争朝夕。一早到校,可以读书;午间休息,可以读书;睡觉之前,可以读书。图书驿站有两名站长管理,每周有一次换阅图书的机会,学生总是在换阅前读完一本又一本的好书,而进入下一次的读书旅程。
3.交流月月读书。
读书交流会是不可缺少的读书盛宴。每月一次的读书交流精彩纷呈,学生总像准备一个重要节目一样,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备好,有的爸爸妈妈也参与其中,称为“亲子共读”话读书。学生的交流有见地、有深度、有思想的火花闪烁。故事生动了,心得深邃了,情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在图书驿站里提炼、升华。
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学生爱上了这样的“图书馆”。在这里,学生认识了巴金、曹文轩、杨红樱、郑渊洁……走进他们,学生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那里面的主人公回肠荡气,历历在目;那里面的河山大川壮美秀丽;那里面的妙语人生精辟而令人回味……
4.收获读书成果
杭滢说:“老师,我的优秀习作发表了。”看着她笑意盈盈的稚气的脸蛋,笔者微笑地点点头,竖起大拇指说:“真好!老师为你高兴,加油!”
是图书驿站给了学生思想的种子。
学生有了这颗种子,灵魂洗练了,精神获得了新生。
三、架构有效读书序列,让学生会读书
学生读书,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导引,总是喜欢读一些文化快餐类的、幽默笑话类的,甚至是一些低俗的书籍,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与学习背道而驰。
1.倡议亲子共读
开学以后,学校倡议全校师生积极投入读书活动中。我班《亲子共读倡议书》如下:
(1)倡导孩子博览群书。语文的源头,就在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上;而阅读,是精神成长和情感发育的必需,绝不仅仅是为了语文。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引导孩子多读好书,在读书中感受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在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中汲取营养。这些书可以是童话类、小说类的,可以是科普类、人文类的,还可以是名人传记、哲学类的,无论怎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好书”。
(2)提供孩子读书环境。提倡“少买一包烟,给孩子多买一本好书;少看一小时电视,多陪孩子读书”的精神,能主动地和孩子一起阅读,引导他们思考,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3)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麻烦家长每天能督促孩子读书半小时以上,并签名认可。一同与孩子收获读书的喜悦。
(4)指导孩子写好读书笔记,并加以检查、督促,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读书可以拓宽眼界,丰富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提高修养;读书,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把我们从浅狭的港湾引向生活无垠的海洋。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本本好书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脚步,让迷人的书香飘溢你美好的家园。
2.推荐优秀书目
推荐优秀书目,是有效读书的重要一环。在书海茫茫中,推荐优秀书目犹如为学生点燃指路灯塔。我为学生选择以下图书,共75本:
(1)儿童故事(12本)
《东周列国志故事》、《红楼梦故事》、《三国演义故事》、《西游记故事》、《水浒传故事》、《聊斋志异故事》、《成语故事精选》、《智慧故事精选》、《神话故事精选》、《体育明星故事精选》、《军事家故事精选》、《三毛流浪记》。
(2)文学名著(29本)
《三寄小读者》、《稻草人》、《小布头奇遇记》、《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郑渊洁童话选》、《我要做好孩子》、《草房子》、《第三军团》、《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普希金童话诗集》、《王尔德童话》、《列那狐的故事》、《鲁滨孙漂流记》、《月亮宝石》、《海底两万里——凡尔纳科幻小说选》、《爱丽司漫游奇境》、《吹牛大王历险记》、《骑鹅旅行记》、《木偶奇偶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铁木尔和他的伙伴们》、《捣蛋鬼日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人传》。
(3)科普读物(17本)
《数学迷宫》、《趣味地理》、《生物王国》、《人体探秘》、《宇宙寻踪》、《心理天地》、《中国资源》、《不知道的世界》、《科学王国里的故事》、《元素的故事》、《昆虫记》、《走进自然》、《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科学改变人类生活100个瞬间》、《科学的发现》、《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八十天环游地球》。
(4)文化教育(17本)
《爱的教育》、《做人的故事》、《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做人与做事》、《百家姓声律启蒙》、《千家诗》、《写给中国小学生》、《100个中国孩子的梦》、《名人的小学时代》、《中华经典诵读本》、《小学生100种必读书导读》、《大地的儿子》、《儿童圣经故事》、《国际知识问答》、《童诗三百首》、《蔡志忠漫画集》。
3.建构督促机制。
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很强,一是书目的选择随意;二是读书的时间随意。要让学生坚持不懈地阅读下去,就必须有一定的阅读机制加以保障,家长和老师都要付出适当的劳动,保持学生读书的连续性。我为学生设计了“亲子共读记录卡”,由家长和老师共同督促完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亲子共读记录卡”如下:
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亲子共读记录卡
班级?摇 ?摇?摇?摇姓名?摇?摇 ?摇 ?摇?摇?摇(?摇?摇 月?摇 ?摇日—?摇 ?摇月?摇 ?摇日)
4.检测反馈效果
按照学校的读书计划,每个年级每学期都有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通常每学期我们有两本必读书,六本选读书。学生必须精读必读书,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对于精彩片段能熟读成诵,对书中人物故事有清楚认识,能讲相关人物的故事。选读书可以浏览,大略地读,能够了解大概即可。
我们在语文“阶段课堂练习”中,把必读书目中的内容作为练习内容之一,也是对读书效果的一个很好检测。学生对“读书工程”的落实由完全自由式阅读逐渐向有层次、有计划地阅读过渡,真正夯实课外阅读的“量”,再由“量”变走向“质”变,让读书改变学生的人生。
【关键词】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交流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可是,怎样才能让名著在学生的心中占“一席之地”呢?鉴于此,我做了一些探索、实践,力图让名著真正成为学生的名师。
一、开启阅读之窗
我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认为名著就是小时候看的卡通画册和几本作文选之类的书籍。面对《名人传》《童年》《繁星・春水》……各个瞠目结舌。我认为要做的第一步――打开学生的阅读之窗,让学生对名著有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性。阅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启迪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提高阅读层次。其次,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与主人公情感的交流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学生之所以不能够理解作品内涵,主要原因是不能进入主人公的感情世界。所以,阅读之前,让学生与主人公在情感上达成共识。
(二)与名人经历的对话
名人作家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经久不衰的作品,与他们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的关系。
(三)与作品内容的接触
初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生性活跃。所以,要开启阅读名著之窗,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趣的活动,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要让学生从阅读名著的死胡同中走出来,为他们打开阅读之窗,呈现一片艳阳天。
二、溶入阅读之海
学生有了阅读名著的兴趣,他们在阅读中就会显得积极、主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是为了不教”,与其唾沫横飞地讲解、分析,不如传授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我采用以下方法:
(一)制订阅读的计划
开学之初,我在教育部规定的必读课外名著之外,再次给学生列出“推荐书目”以供参考。所推荐的书往往根据其内容、主题或作者与本学期必读书有紧密联系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阅读任务,给自己制订阅读计划,在四周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
(二)学会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中,要学会细细咀嚼、品味。正确掌握阅读方法是学生能够有效阅读的关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我遵循泛览、略读、精读、品析的原则,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
第一步,泛览,即初步感知作品。在前言部分,编者提供了关于作品的一些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中人物及性格、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等。
第二步,略读,即整体阅读作品。略读,一种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方面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式能够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课标中指出:初中学生阅读速度,每分钟500字。学会略读,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梗概。通过略读,在脑海中形成框架。
第三步,精读,即局部品味作品。精读,一种与略读迥然不同的阅读方法。它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和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学生略读作品后,对作品有了整体感知。
第四步,品析,即评价分析作品。在前三步完成的基础上,试着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或选材角度,或写作手法,或语言特色。其实,品析作品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三、交流阅读之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感悟。通过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呢?我采用以下措施:
(一)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
以四、五名同学为单位将班级分成若干互助合作小组。每四周后,提供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交流阅读所得。交流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优美句子、故事梗概、人物形象。
(二)个人成果的展示
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阅读名著的成果。例如学生在阅读名著《朝花夕拾》后,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读书笔记》作品展,共同交流阅读后的收获;让学生朗诵在积累的优美语段、名言警句、好词佳句。
(三)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学生的交流中,我适时地收集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然后,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除了在必要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外,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阅读中的合作与交流,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传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探究合作”,采用恰当、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我们的学生将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参考文献】
对于兴趣的重要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以说,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
我是一位高中历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感到学校的历史课,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甚至历史教师的地位也不如其他“主科”教师的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我认为要改变中学生对历史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下是我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浅见。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里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里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这位老师的课有浓厚的兴趣,这其实就是“爱屋及乌”。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如果一名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信心,那他也无学习兴趣。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给学生学好历史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三、 课堂中体现趣味性
现在的历史教材,有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师,关键是如何运用。目前有些教师出于应试的需要,完全放弃对形象性材料的处理,让学生死记硬背抽象的概念,几十遍的抄写,这样不仅会泯灭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在课堂上,除了讲解知识外,还要思考如何体现历史的趣味性,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有兴趣,如:每节课要有至少一个和知识点相关的小故事,推荐一本和知识点有关的课外书籍,一部和知识点有关的电影,我把它称为提高历史课兴趣的三个“一”活动。除此外,传统的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书,图,粉笔,嘴,不太适合现代学生,因此还要借助其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四、 课后作业体现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识,历史学科以它广博的内容和充分的借鉴价值,为这种培养提供了可能。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结合:如某一制度政策的演变轨迹,像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等,可让学生讨论,上网查阅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可推荐带有研究性的历史小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秦汉史话》等,让学生阅读,并摘抄读书笔记;也可让学生自己出一期历史板报,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辩论,制作剪报,了解新的考古发现,如教材上的三星堆文化,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了大量资料,这样既巩固强化了课内知识,又为学生未来的独立研究,成长发展受益匪浅。
关键词:语文教学;成功;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83-01
心理学认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往往自己就能成功,这是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起作用。人的心灵有两个主要部分,就是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就象冰山浮出水平线上的一角,而潜意识就是埋藏在水平线下面很大很深的部分,有人用科学术语比喻,人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就相当于电脑的“硬件”,意识就是这部无比精密电脑的“操作者”,潜意识就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行动起来,如果意识给潜意识一个指令,潜意识就会认真地执行这个指令。所以说,一个人想着成功就可能成功,想着失败,往往就会失败。
笔者认为:教师更要在整个社会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能行!”,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不断促进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和谐的发展。
我们学校曾搞过一项“农村初中生自信教育”的课题研究。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树立成功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对好语文课做出规范,“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强调了教师实施鼓励性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以下,想就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获得成功意识,增强学生自信,谈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学中,树立学生的成功意识
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成功。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在分析、欣赏课文时,情感要投入,要塑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每个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内化课文内容。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助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的,都应该给学生以“一路绿灯”。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承认和尊重学生在学生素质上的差异,因材施教。最后,对于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有困难的学生,除在班上全体辅导外,还要利用课外时间经常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这样,每个学生们都受到鼓励,就会产生小小的成功感。
通过语文课的创新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每一语文课,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他们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成功意识,进而让学生在成功中树立自信。
二、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我们学校每周都安排学生有一节阅读课,借此机会,我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成功感。首先,我先到阅览室,选择了一些中学生能接受的学习、生活的校园读本,然后推荐给学生。这样,这些书本深深地吸引了他们,让他们达到爱读;然后,我尝试让学生们做读书笔记,并定期检查他们的读书笔记情况,并在学期末召开“读书交流会”,学生们在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时,可以说“不亦乐乎”。学生们有了广泛的阅读,视野开阔了,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成就感强了,自信心也就大大增强了。
对于名著,我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阅读,鼓励学生尽量选择一些励志、培养自信方面的书籍,如《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通过阅读,学生们潜移默化地被书中的人物所感染,逐渐树立榜样,增强了自信。
三、作文指导中,增强学生的成功意识
每个学期,我都会借鉴魏书生老师让学生写有关增强信心作文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写《谈信心》《再谈信心》《三谈信心》等相关的作文,有的学生真的就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写作给自己带来了成功感,树立了自己的信心。同时,对于优秀的作文,给予多层展示。首先在班里的优秀作文栏展示;其次尽量让学生的作文在校刊、市级文学刊物发表。在班级展示中,作文水平好的同学通过自己多次修改达到逐步完美到目的。基础差一点的同学,教师辅导学生多次修改达到整篇在班级优秀栏发表。通过以上方法的训练,学生有了小小的成功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了,自信心就不知不觉地树立起来了。
四、创造各种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就学习兴趣而言,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则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以说,古今中外无数的专家、学者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
(一)进行审美化教学,培养直接兴趣
新版历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图片、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对此,我紧紧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乐于同教师形成互动。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教师若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形成有创见性的观点,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设问的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地提问,如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问,如《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设问:“若不下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假设历史人物发问:“如果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
(三)开拓学生视野,深化研究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注意课内外结合,比如要梳理某一政治制度(例如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轨迹,可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也可推荐历史小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秦汉史话》等,让学生阅读并摘抄读书笔记;还可让学生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辩论,制作剪报等。这样既巩固强化了课本知识,又为学生未来独立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为此,教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把每一位学生都看做朋友,悉心爱护、平等对待,对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和信心,尤其对学困生倍加关心,适时启发点拨,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三、加强自主学习指导,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
(一)开展阅读指导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
我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都转化为提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不容易掌握的理论、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内容,我将其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促使其发散性思维,进行横向纵向联系及多层次比较,从而正确、全面、深刻理解教材,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接着,我会对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进行纠正。不少学生由于抓不住重点或者阅读不仔细,导致答题不准确或者用词不规范。每逢出现这种情况,我就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各种历史材料的意图,分析问题与内容的联系,寻找正确的答题思路,在大量的历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这样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怎样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注重思维指导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引领他们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把握。三是掌握历史的横向、纵向联系。可指导学生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从“集合”的角度,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 社会实践 阅读 观察思考
加强生活积累,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地感受生活,品味自身体验,让他们有所感受,受到感动,产生强烈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去学会生活,懂得生活的真谛,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情感世界,厚积薄发。近年来,我作了如下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细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这个比喻恰当地说出了生活是写作之源。实际上,我们的做法一直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写文章”,没有树立起“作文源于生活”的教学思想,许多老师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愿望寄托在课堂
上,这无疑是在建空中楼阁,其结果直接导致作文教学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走入单纯讲求技巧的误区。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里的内容就是与学校、社会、家庭紧密联系的生活内容。教师应创造条件,拓宽学生的生活面,增加学生走进生活的机会,促使学生多角度地获取信息。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体察和感受身边的师生之谊、校园风景、长幼之情、邻里关系、亲友纠纷、家事国事、民风世态,乃至天文地理,科技之光,等等。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自然就有表达的冲动和创作的欲望。
教材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其实就是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较好的切入点,它是教育专家们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编排的作文训练,和教材内容联系密切,贴近生活,紧扣单元主题,且每单元的作文训练环环相扣,具有系统性。像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新闻两则(《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夫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五篇课文,阅读本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以本单元为基奠,编者就安排了“世界何日铸剑为犁”写作训练,关系密切照应,内容相辅相成。教师可以以此为蓝本,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主题作文时间活动,根据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和情感体验,以及身处的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精心设计可行的活动方案。活动目的要明确,思路清晰,组织科学得当,要有安全预案,老师在其中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再以“世界何日铸剑为犁”为例,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整理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军事成语、战争名言等;访问周围健在的老、老八路等革命前辈,听他们讲述峥嵘的战争岁月;班级组织实地考察,寻访战争遗址;课堂上开一个战争英雄主题班会。通过以上系列活动,可极大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拿起笔,书写受到感染的思想,受到震动的心灵。赞科夫说:“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活动对写作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2.加强形式多样的阅读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为让学生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还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中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许多语文教师总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为由,鲜于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要求和指导,在农村中学,这个目标更是很少学生能够达到。写作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可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活动范围毕竟有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仅能积累生活,而且能积累文学创作的技巧,而且这种学习文学创作的技巧的方法是最直观有效的。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堂为基点,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外阅读作为延伸,最终达到增大学生阅读量的目的。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质量?我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明确目标,增强阅读动力。
许多学生读书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兴趣过广,漫无目的,结果虽然看了不少书,但收获甚微。教师可结合所学课文,让学生带着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课外读物。在八年级学年初,我就在班上推荐几部中学生课外读物,如鲁迅的《朝花夕拾》,老舍的《骆驼祥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韩寒的《三重门》,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等。针对不同的作品作出不同的建议,并规定学生在一个月内看完一部作品,做好读书笔记。在阅读名著时就如同和文学大师对话,激起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从中也积累雅词丽句,为自己的作文准备充分的“能量”。除了学年总目标,还要制定具体的月目标和周安排,这样才能确保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2)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效率低指阅读量小,对作者的内心缺少细心的体察,懒于追因质疑和动手整理。针对于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让学生学会速读、质疑,并能主动参与别人的交流讨论,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建立健全班级阅读奖励机制,不仅能调动阅读积极性,而且能提高阅读效率,比如以读书笔记的数量、质量为抓手、为依据,进行阅读个人星级评选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对书籍数量排名,来鼓励学生把零花钱更多地花在课外书的购买上,推动阅读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还可以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畅谈阅读后的收获和心得体会,使学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氛围中获得成就感,激发乐于阅读的进取心。环境造就人,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也至关重要,班级内可以设立读书角,添置书架,让班级文化建设起作用,默默地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3)提升阅读品位。
阅读品味指的是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生理想,对社会负责,高度关注未来,并能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不懈地努力,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繁荣昌盛。可是课外读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少中学生对经典名著不屑一顾,而对“传奇、秘史”等武侠言情小说情有独钟,甚至《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在学校广泛流传。这是因为学生理性分析欠缺,对美丑、善恶、真假缺乏一定的识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把他们引向积极健康和高雅脱俗。由此可见,很有必要给学生制定一个书目范围,最终达到《新课程标准》对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也提高写作的质量。
3.观察并思考生活
观察并思考生活属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在这里单独提出来意在强调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当一个人身处社会中,只有用慧眼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思考,才会回捕捉到世界的五彩缤纷,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生活处处是语文,只要你勤于观察并善于思考,做个生活有新心人,作文的源泉就会滚滚而来。
只观察不思考,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就不会领悟到生活的内在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刊、演出、访问、考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从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汇报总结,展示研究成果,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生活,深入思考,只有如此,才能品味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提升气质,提高修养,坚强意志,锻炼品格,升华思想。这样的积累才显厚重,作文自然也就有了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