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美术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

时间:2022-12-10 19:3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美术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美术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美术教学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1.1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

新《纲要》中说: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具有美术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心理规律和生活规律,也应考虑美术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让幼儿在教育中培养兴趣。

1.2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新《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的形式的采用中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恰当的将游戏的形式运用其中,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活动中带来的直观和快乐的体验。

1.3教学活动中适当的竞争形式

对于竞争可能我们都会想到比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竞争”,笔者认为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的活动。这里的“引导”就好比放风筝的线,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否则风筝都会飞不高。“引导”应该既给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又具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

2.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激发

在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

2.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宽松的心理环境还要求减少僵硬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2.2丰富幼儿的经验

丰富的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存储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教师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在组织出游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行人的服饰、建筑、环境布置、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形状、颜色、人物、表情,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幼儿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2.3美术技能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并感觉风的阻力。幼儿好比小鸟,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3.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快乐体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眼、手、脑的配合,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并在教师及时给予的引导和鼓励下,获得克服困难的过程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使幼儿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1幼儿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在幼儿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涂涂画画,不仅仅是因为需要一份作品,而是将这一过程作为幼儿表达情感、进行情感沟通的方式,使幼儿产生愉悦感。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比如将花儿、小草画的跟他们一样开心或难过,将作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快乐。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儿童;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50-01

一、美术教学环境

好的幼儿园环境对于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定的环境设置,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环境不仅包括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更包括教师配备、文化氛围等多方面要素。

首先,试点幼儿园在硬件配备方面,有着较开阔、舒适的教学场所,每间幼儿教室大约在40平方左右,教具沿教室四周摆放整齐,在小班教室的地板上摆放着一些适合幼儿单独使用的玩具和坐垫。每班15-20名幼儿。教室的墙壁张贴有儿童的少量画作,走廊的墙壁上有墙体卡通彩绘和老师制作的剪贴画。无电视机、多媒体设备等现代教学仪器。

第二,教师配备情况。该园共有16名工作人员,幼儿教师8名。其中,受过幼教专业培训的人员约占60%,大多是中专学历。美术专业教师一名。在教师的教学分配上,每个幼儿班配备一名幼儿教师,该教师自早上幼儿入园起对幼儿进行引导、教学和看护,直至下午幼儿离园,并负责本班全部教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

二、教师对儿童美术教学的认识和普遍的教学模式

由于多数幼儿教师都没有接受专门的美术训练,因此对与儿童美术教育的了解较浅,加之每位幼教都要担任多门课程,对于其中任何一门课程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日常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授儿童简笔画为主,辅以少量的手工制作。唯一一名美术专业教师分配到蒙氏实验班教学,教学模式则仍是教师进行示范,幼儿比照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对儿童的指导仅仅围绕绘画技巧,对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远远不够,由此可见,该园的幼儿美术教学模式仍较老套、刻板,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三、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和进行美术活动的状态

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在美术课上都体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老师进行示范时,儿童会认真的观看,并疑惑的提出很多问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会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进行练习时,大多数儿童能够认真、一丝不苟的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绘画,总体来说,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对与美术活动的兴趣还是非常浓厚的,在此阶段让儿童更多的接触到丰富的美术形式,进行更多的美术体验,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笔者对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分析。

首先,农村儿童美术教育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底子薄,意识弱,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制定、如何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清晰。而管理者对于美术教育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偏差,不是不够重视,就是将美术教育功利化,使美术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相应开设的美术课程也与美育的教育目标大相径庭。

其次,专职美术教师的匮乏成为造成美术教育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城市落后,生活条件、工资待遇都不如城市优厚,很多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大专、大学生宁可放弃所学专业或者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到农村幼儿园任教。

第三,农村幼儿园的美术教学环境不完善,能够开展的教学活动单一。美术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儿童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得到美的体验,从他们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世界里寻找和发现美,并表现和追求美。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儿童大胆地去创造美、欣赏美的环境。在农村幼儿园的办学中,对这一点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空间狭小拥挤,而且缺乏艺术气息。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4-0017-04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目标是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1〕艺术教育领域目标从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幼儿的学习状态、艺术学习与艺术表现的关系等方面明确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追求。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多年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笔者拟详细谈谈幼儿园应该怎样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应该开展这样的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范畴,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艺术启蒙教育。它是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与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2〕幼儿园美术教育虽包括技能教育,但不能被片面地归结为技能教育。确切地说,幼儿园美术教育应该为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融为一体,互相支持。或者说,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本质追求应该是使美术成为幼儿交流的一种方式,以促成幼儿创造性审美表现力、一般智慧〔3〕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幼儿提供个性表现与情绪表达的机会。只有这样,幼儿园美术教育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在情感和思想上与他人进行心灵沟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以审美的立场去创造环境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准备,以达成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与幼儿个体发展目的的辩证统一。

二、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应该这样开展

在明确了要什么的前提下,幼儿园美术教育需要在教师、幼儿、学习内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心、教学与评价策略以及环境创设等方面准确定位,以提高美术教育质量。

1.幼儿园美术教师

幼儿园美术教师首先是教师,而后才是美术教师,但不是专业美术教师。他们事实上是借助美术促进幼儿发展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目前,幼儿园一般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比较常见的是教师身兼2~3个领域的教学工作。表面上看,这样的分工便于教师将各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但实际上教师学科本位的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往往是至高无上的,教学活动一般都以美术学科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师在设计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忽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创造的主动性与差异性;教师讲解、示范,幼儿听从、模仿;教师评判作品优劣,幼儿服从评判;教师维持活动秩序,幼儿服从约束等问题。教师普遍将美术教学目标偏重甚至限定为传授美术学科知识,介绍美术学科的概念、方法,对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较少关注。

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重新审视幼儿园美术教师的角色身份,会发现教师有必要将规划教学与控制教学的主动权逐渐转移给幼儿。在实践中,教师必须让幼儿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建构积极、有效的多向互动。〔4〕在多向互动式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在观念上转型,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把幼儿看作是对象、主体,还要把幼儿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生成者。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建构超越美术学科的生态性知识结构,〔5〕协调美术学科与学前教育一般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强调美术活动在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美术教学活动的研究力度,在设计活动时有鲜明的结构意识,能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的系统美术教学方案。作为幼儿园美术教师,其工作价值取向应该是致力于借助美术手段激活幼儿内在的表现与创作动机,促使幼儿从可能的主体转向现实的主体。

2.幼儿

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在活动中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但在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情况并不让人乐观。目前幼儿园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依然是班级授课制,大多数时候美术教学活动是以整个班级为教学单位开展的,幼儿的个性特征难以得到全面尊重。由于个体的需要、兴趣、能力、期望以及生活环境不同,这种集体化的教学活动很多时候事实上是在弱化幼儿的个性表现和创造冲动,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

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幼儿的起始能力、学习或表现风格以及年龄特征。这里所指的起始能力是指幼儿已有的美术表现技能和知识水平、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以及美术表现所需的生活体验。学习或表现风格是关于个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信息的一些特征。由于幼儿存在着心理与生理上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在获取信息的速度以及对刺激的感知与反应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分析幼儿在美术表现中的风格是设计个别化美术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年龄特征则是指幼儿在各个年龄段所表现出的认知、动作、社会性、能力、情绪与情感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在以往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设计中,许多教师比较偏重考虑幼儿个体的审美表现,但对其他方面,特别是社会性与情感方面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对幼儿的主体性认识不全面,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值得我们警惕。对年龄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准确定位活动目标,在选择学习内容、设计评价方案等方面也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是对幼儿积极的内心状态的关注,积极的内心状态又是引发幼儿美术创作冲动的根本动因。关注幼儿的经验和体验,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这是促使幼儿产生和维持美术表现与创作的积极状态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有必要关注师幼关系、幼幼关系、师幼与物之间的关系等细节内容,如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是否开放、幼儿是否拥有话语权、师幼之间有没有双向互动、提供的材料是否有效等。

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又称教学信息。教师与幼儿之间正是通过教学信息以某种方式进行联系的。教学信息既包括幼儿在课堂上以显性方式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内容,也包括通过隐性方式受到的价值影响。

幼儿园美术学了包括幼儿需要知道的必要的美术知识、技巧外,还应包括美术活动的智力技能与相关的认知策略、生活经验与体验、美术学习的态度(即对美术活动本身、美术活动中的人、美术活动材料与工具等的认识、喜好及选择的可能性等)、美术活动中可以展现出来的交往与合作技巧等。幼儿园美术学习内容的多维性是与艺术教育目标相匹配的。这样的美术学习内容既关注了美术学科的美,也关注了环境、生活中的美。借助美术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能力、态度、认知、社会性、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上述的幼儿园美术学习内容有以文本方式存在的,也有以非文本方式存在的。文本方式的美术学习内容主要以教学资料方式存在。在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中,幼儿可以获取文本中的显性与隐性信息,实现美术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教师要在活动主题的指引下,善于发现生活中适合幼儿学习、表现的和美术相关的学习内容,必要时可以将这些内容加工成便于幼儿理解的具象的文本,以便为幼儿的美术学习和表现提供方便。依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经验,将适合幼儿的非文本内容加工成文本,这是幼儿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4.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心

如何依据幼儿发展的可能与个体需要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幼儿美术表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美术学习需要也有很大差异,需要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2、3岁的幼儿对涂鸦感兴趣,但学与用的能力比较弱;4岁左右的幼儿对象征图形创造充满兴趣,但往往会出现表现冲动与表现技巧缺乏之间的矛盾;5、6岁的幼儿对情节画创作有兴趣,也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与表现技巧作支持,等等。

对2、3岁的幼儿,应设计以涂鸦为主的美术游戏,“玩”应该是这个阶段美术教学活动的重心。在幼儿享受“玩”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教师可以逐步引导他们感受色彩、线条、图形等的美,再逐步发现、感受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激发幼儿的创作冲动与“学”的欲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涂鸦条件,鼓励幼儿涂鸦,倾听幼儿对涂鸦作品的解释,尊重幼儿的表达和创作成果。

对4、5岁的幼儿,教师应注重扩展他们象征符号的储存量并引导他们将象征符号与生活中具体的物象相联系,允许他们大胆命名自己创造的象征符号,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美术表现技能支持等。“学”应该成为这个阶段美术教学活动的重心。

对6岁左右的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学习情节画构思与构图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大胆进行美术表现等。“用”应该是这个阶段的重心。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来表达思想情感、美化生活、开展游戏,并通过自己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和创造,进一步体会艺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玩”“学”“用”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但彼此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在教学实践中它们往往是相伴相随的。

5.教学与评价策略

结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怎样教的问题需要着重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幼儿的发展阶段。美术教学如果与幼儿的需要和理解能力不匹配,很可能会导致教学低效,甚至会引起幼儿的反感。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认为,美术创作有三个阶段:创作者对社会、自然界的视觉获取阶段,创作者对视觉形象的转化阶段,创作者的创作阶段。创作者在不同的美术创作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视觉获取阶段需要了解如何获取表现信息,如观察的技巧等。转化阶段需要了解如何转化,如象征符号的创造与联结的技巧等。创作阶段则需要了解如何创作,如美术表达的技巧等。因此,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要有过程概念,要清楚幼儿处于美术创作的哪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二是讲究美术教学的效率,追求教、学、用合一。在关系中学习造型、构图、用色等美术技巧,注重幼儿美术学习经验的迁移,这是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技能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以帮助幼儿提高技能运用能力。

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不应仅仅是关于“好”或“差”的认定,而是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特性。幼儿园美术教育在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追求决定了评价的多维性。儿童年龄与个体间的差异、美术表现过程与结果的差异、美术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差异等的存在决定了评价的复杂性。因此,形成统一的美术教育评价标准是不现实的。唯一有效的美术教育评价只能是依据幼儿的年龄、个体差异、经验背景等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幼儿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教师应该欣赏幼儿的这些差异,教师对这些差异的欣赏会对幼儿自我形象的建立产生积极影响。〔6〕因此,认可幼儿在美术创作中的差异存在,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原则。

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借鉴松散型的有差异评价方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指引的定性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如幼儿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还是教师帮助的结果;幼儿的作品是否更有创意了,对美术活动是否更有兴趣了,是否能接纳他人的作品;教师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课程计划是否符合不同年龄段美术教育的重心,等等。不同的问题可以考察幼儿不同层面的发展状态,也可以考察教师教育的有效程度。这种有差异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知识、技能、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也可以了解阶段性教育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还可以为教学活动最终的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6.环境创设

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环境资源的支持,不同的环境会导致不同的美术教育结果。主题教育环境、墙面环境以及美工区域活动环境等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建构中需要考虑的三个重要元素。

在综合主题活动中考虑美术环境创设,有利于丰富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基本经验,也有利于教师纠正以往偏重于当前学科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弊端。

墙面环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文化氛围建构的重要阵地。好的墙面环境应该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审美刺激。功能区设置、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都要考虑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幼儿园的墙面环境是幼儿的,幼儿应成为墙面文化建设的主体。

美工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延伸,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学、用相结合的实践场地。基于美术技巧运用的高自由度,美工区域活动可以着重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精神,是艺术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领地。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置美工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工具和场所,这应该是幼儿园环境建设的常态工作。

总之,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立足于各个元素的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

〔2〕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

〔3〕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美术资料手册〔M〕.杭州:新时代出版社,2004:2.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EB/OL〕.〔2009-05-09〕.mhedu.省略.

〔5〕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J〕.中国美术教育,2003,(7):12-14.

〔6〕鲁斯・斯特劳斯・盖纳.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49.

On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Lv Yaojian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第4篇

在谈及幼儿美术教育时,一位教育家曾经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教的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育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深受伤;教的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美术教育,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到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践中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走进童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它靠启迪思想和激感来开启幼儿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强制。首先要让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走进童心世界,观察幼儿的所思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的头脑中有个鲜明清晰的形象,使之呼之欲来,内心产生创作的欲望。其二,可配合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认知活动。如:在春天,让幼儿去郊外春游,数一数桃花、梨花各有几个花瓣,看一看颜色有什么区别,闻一闻花香有什么不同。摸一摸柔软的小草,看看花丛中蝴蝶有几张美丽的翅膀,翅膀上的花纹怎样,是什么颜色。去动物园看看大象的长鼻子、湖里的白天鹅、假山上的猴子、美丽的孔雀。让孩子知道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其三,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小班的孩子可安排手指点画、拓印画等内容。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可安排吹画、撕纸、折叠、蜡画、印染、添花、手印画等丰富的绘画形式。还可以让幼儿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能使幼儿逐渐从感知表面形式美过度到理解作品内在美,提高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幼儿的艺术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这时就抓住时机设法将幼儿头脑中丰富的美感引入到美感体验的表现阶段,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二、巧妙引导,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对幼儿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我们可以利用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受约束的思维特点,巧妙地引导,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绘画的内容注入生命和热情,让绘画的内容具有生命力。如:画大萝卜时,用手偶小白兔对小朋友说:肚子饿了,请小朋友们给我变好多好多又好吃又好看的大萝卜吧!要鼓励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创作。并为他们的新奇、离奇、变形、夸张叫好,为他们敢于创新而鼓掌。这样孩子会消除不敢画的心理障碍,毫无顾忌地放手去画。

三、欣赏幼儿作品,并给予积极、合理的评价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结束不应该以作品的结束而结束,评价作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作品。画的虽然不美观,却是孩子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评价幼儿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需要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每次活动结束,最好将所有的作品展览,让他们互相审视,交流,学习。同时,教师欣赏每一幅作品,不必给作品打分。这样孩子没有心理负担,但教师必须记住每个孩子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因材施教。老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做到三点:一是遵循发展规律。幼儿绘画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从涂鸦――再现――创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和认知面逐渐扩散,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特点。评价幼儿作品应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要求。二是尊重个体差异。一个班的孩子,其绘画水品不一样,个体差异在任何活动中都存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三是要遵循激励保护的原则。幼儿由于年龄小,认识不完整,思维没有定式,因而在绘画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式和样式。一幅绘画作品,教师都应该站在保护创造心、自信心的基础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热爱创作、热爱生活的信心。

幼儿教育是人一生的启蒙教育,而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探究、学习和热爱的过程,也是培养美术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幼儿园的美术教师,一定要善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合理地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大胆创作,让他们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健康成长。

第5篇

关键词:美术创作;教学引导;理解欣赏

美术的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美术也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虽然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作画能力、技能技巧都处在待开发阶段,但孩子在画面上的表达,确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给予幼儿良好的开端,是非常必要的。

1.有效利用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美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的环境能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就是实际的教育。第一,环境布置要美,这是一种美的熏陶;第二,鼓励幼儿发现身边可利用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培养幼儿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三,环境布置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激发幼儿对美的表现欲望。

2.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幼儿的学习兴趣很大因素是源于老师的正确引导。美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美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教师的言行举止,要有助于对孩子的教育。日常生活中,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维果茨基提出,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评价更合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幼儿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特点、努力的方向和进步与发展的希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践证明,教师能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实际程度进行合适的引导,可以使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

3.对幼儿作品的理解与解读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尚在积累当中,对艺术的表达不代表要符合成人对他们的期望。教师要站在幼儿角度理解幼儿的作品,倾听幼儿对作品的描述,理解幼儿表达的用意。根据幼儿年龄和生活经验,理解幼儿的情感,分析所表达感受和体验艺术形式。教师更需要学会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4.探索材料的运用

材料是否吸引幼儿?选材合不合适?是否是幼儿能够独立操作的?能否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活动之前,教师要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比如,小班孩子对物体的美感和形象思维还处于启蒙阶段,缺乏表现能力。有的孩子可能看到一张白纸,会无从下手。为了激发孩子的作画兴趣,我除了提供蜡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粉笔等,还尝试用手指印画的形式在班上自由作画区作画。另外,我尝试用印刷衣服的方法,让幼儿动手印画服装,这种方法简单,作品效果却很好。还可以利用“半成品”让幼儿通过加工变成一件完整的“成品”,创造性地完成一幅有情节、有动感的作品。到了中班,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有一定发展,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名画欣赏,培养幼儿欣赏能力。并提供一些如“油水分离”“碘酒喷画”“棉签淀粉”等多种易于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绘画材料。还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身边的废旧物品的用处,启发幼儿大胆设计创作。通过幼儿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给予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的时空,使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想象。

大班的孩子对周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虽然生活经验不足,经过幼儿园几年的学习,在绘画技能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想象力丰富,喜欢天马行空的猜想,并在美术作品中得到体现。我在教学中,挖掘日常中的资源,让这些资源进入课堂。另外,孩子作画时,可以大脑先构思画面,再进行作画。在作画方式灵活自由的情况下,幼儿的自主性会更强,更能让幼儿宣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

第6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自由和谐想象空间

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爱玩,幼儿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幼儿班美术活动课,也是这样的,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不仅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创造能力的机会,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一 、美术课给幼儿营造自由和谐的创作环境

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如“你设计的房子真是太有趣了,我也很想住在里面”,“你的画色彩很鲜艳,用了像彩虹一样漂亮的颜色”,“你做的折纸孔雀既美丽又可爱,你愿放在展览角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欣赏吗?”等等。教师应给予每个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二、美术课堂养成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

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每个生命成长的不同阶段也都有其不同的美。启发幼儿去发现自然界中实物的不同特征,或是同一事物类型的不同形态,发展幼儿思维,如观察杨树的生长,发芽长叶变绿,需要一个持续观察的过程,又如在下雨前让幼儿观察一系列的变化,天色变灰刮风闪电打雷小雨大雨。在成人引导观察下,幼儿不仅增长了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还积累了生活经验,以便作为创作的素材。

利用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善于思考,抓住事物特征,观察事物局部,发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仔细观察金鱼游动的形态,引导幼儿发现金鱼又懂得尾巴、方向。在作品中,幼儿画出的不同形态的金鱼,游动方向各异,有的尾巴像裙摆,有的吐泡泡,这种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对幼儿完成美术作业时的持久性也大有益处。

三、美术活动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入手

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爱玩,我们在设计课题时,把画画和玩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活动内容新颖,工具材料多样组织形式灵活自由,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周围世界。在活动中要给幼儿留有一定的难度,但难度不能大,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以免使幼儿失去信心,同时还要注重幼儿的原有水平和认知能力,不挫伤幼儿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表现能力还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如在培养幼儿对颜色兴趣和感受方面,我们开展了玻璃球滚画、手指点画、手印造型、吹画、小手撕纸、印染、填色块、蜡笔水彩画、奇妙的颜色等活动,这些活动像玩游戏一样,孩子兴趣无穷,特别是“奇妙的颜色”这一活动,让幼儿在认识三原色的基础上,体验探索两种不同颜色的变化。在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对颜色充满了好奇,他们个个小心翼翼地做着实验,并高兴地告诉老师所变出的颜色,在老师的启发下,幼儿不仅能变出许多不同颜色,还能画出各种颜色的蔬菜和水果,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对颜色有了进一步认识,而且对蔬菜和水果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四、美术活动课堂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由于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及知识经验的缺乏,他们对物象的准确把握还处在象征期,他们心中所想,而并非所见。抓住这一独特的发展时期,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对物象进行变形。如观察云的变化,观察大自然的奇石,观察不同形状的树叶,让幼儿根据不同特征说说像什么,从而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在活动中让幼儿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时间,有助于幼儿的主动探索。例如在以“船”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可先与幼儿一起讨论自己曾经看过的船,然后想象未来的船的外形和功能,最好与幼儿一起谈论计划,如“你的计划是怎样的”、“有什么好主意”、“你准备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等等。

五、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材料、工具、使幼儿美术活动沉侵于新、奇、乐的活动中

幼儿的认知能力与他的感知觉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涉及到各种工具。这不仅对幼儿有吸引力,并有利于动脑、动手能力。如我们开展的树叶帖画、废旧材料贴画、彩纸贴画等,能恰到好处地为幼儿创作服务。如墨印添画、撕纸剪布拓手印想象贴画都是引导幼儿从一些抽象的形态中,发展想象,稍加添画就会创造出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这些画面满足了幼儿尽情表现的欲望,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更使幼儿对各种不同材料的本质、性能和功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学会处理和使用这些工具材料的经验,掌握作品构成的步骤,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第7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情感培养

美术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其特殊之处在于美术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美术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知识性的、技巧性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教育学生学会作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感知力。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因此,老师需要把知识与趣味统一起来,让幼儿在学习到美术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培养出优良的艺术素养。

一、情感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们大多都是注重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实质性区别是儿童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社会的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行为标准等等这些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东西的过程,即内比过程。因此,我们更要注重对下一代人的素质培养。在进行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在美术课程中,如果要顺利地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老师利用美术课程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教师需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对大自然中的景物进行描绘,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他们对于自然美的追求。

二、创作轻松、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美术课程中,营造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才能自由发表个人的想法。因此,老师需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其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理解,便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例如,在绘画教学中,在课堂上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来参与,尽量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绘画的魅力及学习的乐趣。在绘画过程中,学生是自由的,这样能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作后,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在创作时的情感。这时,老师需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通过倾听学生的想法,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创作。大家愉快地参与其中,增强了学习兴趣,在创作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艺术创作的快乐,并且在对艺术创作能力上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点。而且,幼儿处于成长阶段,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德国著名的美学家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一点:“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美术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也必须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接受美的熏陶。而美术作品本身就蕴含有这种轻松愉悦感,它这种轻松愉悦感是通过直观感知来获得的。所以,老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学生只有被作品打动,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与之产生情感互动,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创作中,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失去想象力的美术课程是单调、枯燥乏味的。因此,学生不会对其产生丰富的情感,因此情感教育也不能顺利地开展。在美术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碰撞,从而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联想和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感悟,根据自己的感悟讲想法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通过幼儿在美术的情感培养中,激发其想象力,对于以后无论学习,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工作生活都有非常大的益处。

五、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要求

首先,要尊重学生。对于幼儿来说,给予过多否定和批判对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有伤害,不利于今后人生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多一点倾听学生对于艺术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当时创作的情感。同时,老师要对与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于幼儿教育,老师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引导他们,才能在情感上进行教育。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认真研究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体验,为其所接受,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这一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不能实现的。为此,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因材施教,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和情感发展水平,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情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六、结束语

在美术教育中注意学生的情感教育,能使学生增强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观察和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获取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动机;美术教育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帮助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美术教学中,除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智力,更要重视对他们的情感教育。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和情操,就应该关心学生、热爱学生,这是情感教育赖以实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琳婧.美术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分析及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2(11).

第8篇

关键词:幼儿生活世界回归幼儿美术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美术教育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因此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美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美术教育强调“生活性、对话性、形象性、活动性、生成性”。让枯燥无味、冷漠缺乏情感体验的以知识技能传授为本位的美术教育回到真实、鲜活、丰富的儿童生活世界中来,是让幼儿美术教育绽放光彩,释放幼儿生命活力,实现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美术教育目标

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是强调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感受和体验,不刻意追求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力求在生动丰富的活动中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美术,在感受美术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和探索美术的诸要素,并激发幼儿主动表现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美术兴趣和爱好,丰富幼儿的艺术感受和体验,挖掘幼儿的艺术天性和潜能,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激情和热情,充分发挥幼儿美术创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幼儿美术教育内容

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美术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是教师根据兴趣和需要预先设计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捕捉的,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计划,生发出来的、新的、更适宜的活动主题。可以是单个美术门类的内容,也可以是多个美术门类之间的贯通融合。

美术教育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具有生成性;也应该回到生活,具有体验性。如教师带领孩子们来到大自然中,让幼儿在玩耍时带着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大自然的美。于是生成了美术活动“春天在哪里”“美丽的春天”。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美丽多姿的生活正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

三、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幼儿美术教育方法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到当前的美术教育不仅枯燥无味,远离幼儿的生活世界,忽视幼儿真实的情感体验,而且教育方法生硬、单一。在这样的教育下,幼儿的作品缺乏生命力,缺乏灵性,创造力被扼杀了。教师要走出这种误区,让幼儿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再次感受宇宙自然、体验人间感情、把握生命意义。只有在幼儿的生活世界里,幼儿才能获得诗性的智慧,才能赋予美术以生命和智慧。美术的体验来源于生活的体验,它是以深度的人生体验和广泛的日常生活体验为根基的。

教师是平等的首席者,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幼儿教育,它注重教师和幼儿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通过各种各样教学组织形式。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给幼儿充分表达和创造的机会,并为此而营造宽松自由的精神氛围。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可能扼杀幼儿的创造性,美术活动是幼儿情感启迪、交流和表达的天地,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不能片面追求孩子美术活动的技巧表现;教师要注意听听来自幼儿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幼儿的心声,也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

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在成人积极的参与和鼓励下,幼儿的情感、体验、创造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成人(教师和家长)只有以平等者的身份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与幼儿“对话”,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儿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幼儿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秘密。

四、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幼儿美术教育评价

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幼儿美术教育评价,就是以保护幼儿美术性为出发点,激发幼儿美术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自信的个性为目的,发挥多种评价相结合的优势,将评价融入美术活动的整个过程,不仅重视美术活动的结果,而且也要重视美术活动的过程。对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好”、“不好”、“像”、“不像”的标准,更不能用所谓的美术的或教师主观的眼光去评价。任何美术都有它的原型。教师要凭着一颗童心,借一双幼儿的眼睛去观察和评价。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因此,评价幼儿的作品一定要倾听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表达设想。如夏日的一天,某孩子在画一副“绿色的太阳”,等孩子画好后,老师轻轻地问孩子:“你的太阳为什么是绿色的呢?”孩子回答说:“红色的太阳太热了,绿色的太阳凉快。”“想得真好,那怎样让太阳变成绿色呢?”老师进一步问到。孩子骄傲地说:“我在上面种很多树!”老师很高兴,在孩子的图画上画了一颗五角星。

幼儿可以和美术家一样,当他们开始画某种东西时,他们不只是描摹他的线条、轮廓和形状,而是把他们画成他希望画的东西。不管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还是一块石头或一片云,美术家和幼儿总是寻求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们从自己内心运动和发展的宝库中寻找轻和重、动和静、格局和方向。孩子们装扮的游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财富,这种游戏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当成人试图理解一事物时,他仍然得玩这种游戏。

难怪毕加索说:“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我毕生努力追求的,就是把我的作品画成幼儿画般的纯真。”

幼儿的心灵纯洁,充满灵性,他们的感受敏锐,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力,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让幼儿的美术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美术潜能;让一颗美好而富于幻想的童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为纯真的童年多留下一点瑰奇浪漫的联想吧!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生活化;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45-02

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能够培养人基础的审美能力,并且对人一生的教育都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也受到家长和全社会的关注。事实上,幼儿对周围环境是有基本的审美判断的,如有些幼儿比较喜欢圆形的物体,只愿意接受圆形的饼干或者对球状的物体感兴趣,这些都是其基本审美形成的表现。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生活中提取幼儿美素教育的素材,让幼儿对于美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缤纷的大自然和生活中各色各样的玩具都能够成为幼儿美术教育来源和素材。这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物体有利于儿童对美形成具体的概念,还能够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可以说,生活化对于幼儿美术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生活化幼儿美术教学的表现

首先是美术材料的生活化。生活中的美术材料其实很多,不一定局限于美术用品商店里的商品,用幼儿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其他材料同样能起到美术教育的效果。例如可以利用河边的鹅卵石,在石头上用颜料画出各色图案,利用鹅卵石本身的形状让幼儿想象成各种物品,可以是一只猫咪,也可以是一只猫头鹰,还可以是妈妈平时买菜的菜篮子。在夏秋两季水果大量上市的时候,教师可以买各种水果作为美术材料,利用水果不同的色彩和形状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西红柿可以是孩子的脸,葡萄可以做眼睛,大蒜苗可以做老爷爷的胡须等。来源于生活中的美术材料能够大大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形式。

其次是美术经验的生活化。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以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结合,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情境,摆脱以往只从书本上寻找素材来教学的尴尬,让幼儿的美术教育过程回归到生活中去。例如,可以让小朋友找出妈妈平时用的最多的工具,然后发挥想象,想象成什么都行。有的孩子想象妈妈用的炒锅是太空飞船,拖把是女巫的魔杖等,既增加了亲子互动,让幼儿了解了父母的辛苦,也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这种美术教学模式比单纯的让幼儿照着书本画图效果要好得多。

二、生活化幼儿美术教学的特征

生活化美术教学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性、游戏性和心因性。首先,生活性指的是教师从生活中寻找元素来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让幼儿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任何艺术形式都来源于对生活的实践,美术也不例外。因此,对于幼儿的美术教育也要回归生活本身,让幼儿片面的符号化的形象更加深入和具体,这也是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其次是游戏性,幼儿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任何一种学习都是遵从内心的兴趣,教师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教育,将教学和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游戏这种受儿童欢迎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美术教育。最后是心因性,心因性主要指的是幼儿心智发育不成熟,教师不能用教育成人的方法来教育幼儿,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让幼儿自主地安排美术的内容和形式,强化他们的主观意识。

三、生活化幼儿美术教学路径

1.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关键就是从生活中深入挖掘适合幼儿美术教育的素材,幼儿园的玩具、家里的厨房或者是城市的一条小河,都可以成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真实的生活场景也更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场景和空间,并提供给他们一些特殊的美术材料,例如树叶、鲜花、鹅卵石、各色羽毛等。教师除了给幼儿提供特定的材料外,还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美术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美术材料。笔者在一次美术课上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来做一种小动物,只要是在幼儿园里能找到的都可以。有的幼儿挑选了废旧的报纸剪成了一只大花猫,有的幼儿将饮料瓶做成了一只长颈鹿,有的则把树叶贴成了小狗等。幼儿丰富的想象力让笔者在惊叹的同时也决定将这种美术教育形式更加深入地进行下去,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如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人给幼儿表演糖画、捏泥人等等手工艺,没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幼儿播放此类的视频,提高幼儿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大脑活力。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都是照着书本画,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机械地模仿,这种形式虽然能够训练幼儿的模仿能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画出的美术作品虽然好看,但是没有自己的灵魂,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意义不大。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幼儿根据自身兴趣从不同角度来学习美术,幼儿能够更加自然地接受美的熏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例如,在一次美术课上,笔者给本节课设定了“小小蛋糕师”的主题,给幼儿发了橡皮泥、卡纸等材料,鼓励幼儿将心中最想要的蛋糕做出来,可以用橡皮泥捏出来,也可以用卡纸折出来再着色,也可以在教室里随意寻找做“蛋糕”用的材料。幼儿做出的各式各样的蛋糕让人啧啧称奇,有的幼儿还让教师帮忙写上字,说要回家送给父母。从这个案例来看,幼儿美术教学的材料、形式甚至活动场所应该更加丰富,更加契合幼儿的身心发展。

3.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培养兴趣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出发点,才能让幼儿美术教育真正达到目的。幼儿只有对美术真正产生兴趣,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饱含感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先用语言描绘自己心中的物品,然后再根据想象画出来。例如在一节美术课上,我让幼儿将自己心中的街道画出来,有的幼儿将街道上画满了苹果树,因为他特别喜欢吃苹果,所以希望街道旁边都是苹果树,这样就能一边逛街一边吃苹果了。教师给予这幅画很高的评价,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幼儿内心所想,并且不拘泥于现实的情况,遵从心底最真实的意愿。

4.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显然不能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内,家庭也是重要的美术教育场所。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进来,与幼儿一起设计绘画的主题,帮助幼儿完成美术作品,还可利用家里的材料来制作各种手工,这样为幼儿营造一个整体的美术教学氛围,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能得到美的熏陶。

生活化的美术活动能够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帮助幼儿在心智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好地了解世界,培养最初的审美感觉。立足于生活的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现生活和生命之美。

参考文献:

[1]卢永平.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

[2]朱新华.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探讨[J].大舞台,2013,(01).

[3]李菲.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3,(07).

第10篇

关键词: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04-01

一、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与表现

1.特点。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有三个主要特点:(1)生活性,幼儿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应当引导他们对生活进行观察,激发他们对生活探究的欲望。教师将生活中汲取到的一些元素融入于美术教学,从而使幼儿认知能力得到提升。教学内容来源与生活,最终也将回归于生活,通过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幼儿对片面的生活符号有了更深入与具体的理解;(2)游戏性,这一特点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来说是极为有效的。幼儿的身心发育尚处于萌芽阶段,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开展多依赖于其内心的喜好与兴趣。从幼儿的心理来看,游戏是最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通过“玩”这种教育方式,幼儿可以将自己真实的表达出来,在愉悦与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启迪,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3)主动性,幼儿美术教育不同于儿童以及成人美术教育,幼儿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常规的教育方式不能够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因此难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生活化的教育工作展开时,应当从其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引导他们自主安排美术学习的形式与内容,增强他们的主观性与能动性。

2.表现。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实践都要以生活为基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生活情境,从生活中感知美术教育。例如,教师设置教学课题“将生活用品想象成其他工具”,一些孩子会将扫帚想象成魔杖,一些孩子会将云朵想象成宇宙飞船等。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提升课堂的感染力与吸引力;(2)美术用品的生活化,仅限于纸张和画笔的美术教育是很难取得较大的突破的,美术用品的单一会极度限制幼儿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拓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打破限制,让生活元素充分融入其中。例如,可以指导幼儿在树叶、石头、贝壳上作画等。

二、开展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幼儿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是人智力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生活元素融入于美术教学可以让幼儿对生活中抽象、零碎的符号有着系统与全面的认识,从美术学习中感知与感受生活。在创作的过程中,幼儿会进行自我思考,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等都将得到一定的提升。其次,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当美术作品得到肯定后,幼儿将建立起自信心,对自己产生认同感;另一方面,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加强了幼儿对生活与生命的感知,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开始对生命、生活进行探究,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推动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是美术教育有效展开的基础,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当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让幼儿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进行创作之前可以让幼儿展开交流,讲述他们想如何创作,例如在画未来的时候,有幼儿想将自己画成巫师,教师可以对其予以肯定。

(二)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从自身的兴趣需要来完成美术学习。以往的幼儿美术教学都以书本为依据,而加入了生活因素的美术教学应当以实际生活为依据,以幼儿个性为前提。例如,在美术课堂上设置“小小造型师”这一主题,幼儿可以自己寻找材料制作服装,有些幼儿用树叶,有些幼儿用报纸或杂志,有些幼儿用塑料袋等等。最终的成果各异,但都值得肯定与表扬。这种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不会束缚幼儿的个性发展,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三)美术素材来源多样化

美术素材来源的多样化能够促进生活化的深入,生活中可用作美术素材的材料十分丰富,为了使美术课堂更为丰富,应当利用石头、羽毛、花草等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品创建课堂体验空间。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多种来源于生活的美术素材,让他们发挥想象进行创作,例如纸质飞机模型、羽毛与花草画等。让他们在美术教学中充分感受生活、感知生命,培养他们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

四、结语

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是指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品使用的生活化,它呈现出了生活性、游戏性与心因性等特点,在推动幼儿身心发展与教育发展中都发挥出了较大的优势,应当对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媛.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

第11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42-01

目前,我国的美育走上了两种不同的道路。第一类的美育较狭义,多指包括审美教育、美学教育、艺术培养之类的艺术教育。第二类较广义,不仅仅着眼于单薄的艺术教育,而是将艺术教育融入诸学科、融入孩子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从而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美育大多将艺术教育视为重点,倾向狭义美育,旨在培养孩子的美学能力。美术活动中,一些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成人化的,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等,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1]。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不断发展,故对比以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变得愈发重要,不再是学校教育的鸡肋,在幼儿教育中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美术教育也不仅是局限于校园内的事情,社会环境也对美术教育起到相当巨大的作用,且相较于学校内美术教育的单调重复,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社会环境带来的美术教育则是一个耳濡目染、慢慢熏陶的过程,这种熏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且自然又不模式化。然而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公共环境是不一样的,文化更是千姿百态,所以各地区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也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这是好事,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整个文化环境上的浮躁,投机逐利存在于各种领域。作为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美术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也面临着与自己最初丰富内在涵养、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的背离。目前社会对美育价值的衡量太过功利化,把孩子画画是否画的好,弹琴是否谈的好,乃至奖项是否拿的多当作唯一的标准[2]。在这种价值观的压迫下,孩童们丰富稀奇的想象力被抹杀,天真好奇的天性也不复存在,美育的尊重人性,丰富涵养,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目标被完全忽视。所以说,美术教育的世俗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二、美术教育促进幼儿创造力各要素的发展

1.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包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具体来说,创造性思维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泛灵思维和类比思维。优质美术活动可以促进以上诸多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于创造力形成和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因为知识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加工的元素。幼儿美术教育虽然程度浅显、但内容包罗万象,有关于线条与图案、色彩与明暗、空间与造型的美术本身的专业知识,也有以美术为手段的其它综合知识。而表象取决于感知,感知又离不开观察、记忆和想象。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幼儿去观察,经过观察又将物体(如,汽车)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在画画之前再经过回忆,然后将物体(汽车)画出来。这样也发展了他们的记忆力。如果在物体(汽车)的周围画上其他物体(树木、楼房、行人)或涂抹上不同颜色等,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儿童表现美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因此,幼儿经常坚持画画,将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2.促进幼儿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幼儿期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即根据某一事物的图样图解成言语描述而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一事物的新形象,其特点是不带创造性成分的,而创造性想象指经过重新组合、加工、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想象。幼儿美术包括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活动,每一种教育形式都能给孩子提供自由发挥的天地。如,绘画可以是有主题绘画,无主题自由绘画,也可根据续编故事情节性的想象绘画,可以听音乐绘画与写生性绘画等,丰富而生动的表现手段给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发展了幼儿创造性想象能力。

三、培养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那么在我们的美术教育过程之中应当如何做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是对于教育的目的与目标进行深入的理解,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幼儿美术教育工作者亦是如此[3]。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即是对于幼儿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培养,进而促进其向着健康、稳定、和谐方面发展。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于幼儿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也在于让幼儿能够在美术学习之中得到快乐,而非为了取得“画得像”而进行单纯的重复而使幼儿早早丧失对于美术学习的乐趣。

第二,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之中,要注意对启发式教学进行合理的运用。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具体到幼儿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则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把美术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培养孩子们创造性思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启发教学活动之中,一定要在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下进行,而不是简单的让幼儿去玩耍,这样,直接会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完成,亦或教师很难掌控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卫.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一)幼儿园美术群体游艺活动[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1(01).

第12篇

从幼儿的操作材料上看,提供最多的就是图画纸、蜡笔、勾线笔。仅仅提供这些材料的话,幼儿的想象力得不到启发,只能采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美术作品了。再从绘画形式上看,孩子们进行最多的就是在轮廓里涂上颜色,在平面的事物上绘画。

二、美术活动中轻过程重结果

在美术活动中,大多数老师认为美术作品是检验幼儿美术活动能力的唯一标准。老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从而对幼儿的想象力、情感方面的培养较欠缺。《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目标要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的经验,体现表达和创作的快乐。而且在日常美术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先示范,让幼儿模仿,幼儿自身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忽视了幼儿想象的发展,不利于幼儿潜力的发挥。

三、美术活动后的评价较单一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我园教师在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时往往不尽人意,常常听到“好不好”、“像不像”或“你喜欢哪一幅”等单调的评价词,评价笼统,目标不明确,形式也比较单一,评价重点常集中在少数美术能力较强的孩子身上,很难“面向全体”。针对上述我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从三方面来论述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美术教育活动

(1)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幼儿美术教育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个方面,教师应该不断开拓自己在美术方面的认识。同时也能根据自身及幼儿的特点,联系实际,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选择一些适合本班幼儿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并且还应该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启发幼儿的思维。(2)采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情景教学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大胆地创设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使幼儿在不同题材的美术活动情境中发展幼儿的美术能力、情绪情感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小班美术活动《图形饼干》中,可以创设帮助小熊做饼干招待小动物们的情境,使幼儿对活动内容感兴趣。活动的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小朋友们纷纷表示要帮小熊做图形饼干。有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开展美术活动自然就顺利很多。

二、在美术活动中还给幼儿其主体地位

美术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美术教育活动需要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启发来发挥幼儿的创作激情。应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重视活动过程带来的乐趣,而不是一味重视活动结果。(1)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创设轻松的环境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的,教师应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用平等的对话形式与幼儿交流。教师要多听取幼儿的意见,用语言来引导幼儿自由、愉快的参与到活动。在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教师还应该提供一些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使幼儿放松心情,在轻松的氛围里进行美术活动。(2)在美术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多的尊重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作品往往不能达到老师或者家长的要求,但是无论幼儿作品的好坏,都反映了他们纯真的内心世界。教师应从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作品,找出其中值得表扬的地方加以鼓励,保护和尊重幼儿的成果。而且在活动中应该鼓励幼儿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世界,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表现幼儿眼中的世界。

三、建构师幼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