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

时间:2023-01-10 14:5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基础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基础课

第1篇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

摘要: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情况,指出要顺利地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简述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分析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合格的高职生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价值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视要适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改革;重视:适度

笔者拜读了刊登于《职教论坛》(2005年12月号下)张新德老师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数学价值的思考》一文,有所感触。笔者均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及教学改革也有一些体会,也想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谈点认识,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的某些观点进行商榷。

一、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目前在诸如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材的内容上有的采用的是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是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它们共同缺陷之一是不能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同时,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

但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出现的这一问题,许多企业都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也曾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人文课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哲学、法律、语文、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况且,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安排是为了满足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数学是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最好的训练。”并例举出四川大学曹广福的话:“一个大学生未来成就如何,关键要看他的数学修养达到何种程度。”笔者认为此观点片面,且有王婆卖瓜之嫌。数学尽管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严密的推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哲学的抽象思维、法律的逻辑思维难道不也是科学思维吗?学习这些课程不也是“最好的训练”吗?中国历史上一些大有成就者数学修养就不高,例如。在高职中,数学训练重要,但也只是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高职教育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最后,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诚信缺乏,协作精神差,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人文课,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三、浅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

在短短的二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达到高职教育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而高职公共基础课由于涉及面广.学时多(一般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和今后工作的基本能力,它的改革就显得重要又困难。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应如何改革呢?

第一,教学内容定位要科学。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而这些枯燥的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上课没兴趣,只是考前死记硬背,教学效果较差。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科学定位。首先就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目前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内容大都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注重理论的体系.同时内容庞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掌握的理论知识线条要粗,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单纯为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服务,所以对学生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要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来选定。对公共基础课理论的“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如果把握不准,在实际教学中要么偏难,要么偏易,会造成学生难以适应。笔者认为,“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够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例如语文课.要在增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在众多优秀作品中,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呼唤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高职院校“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忘记了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想给学生‘有用’的东西,把数学知识的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得不到严格的训练。”高职院校中三年制的高等数学课时一般在180至220学时,约占总课时的6%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学好完整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如果哲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都提出如此要求,高职院校又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等技术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呢?笔者认为,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并要求再增加课时,对高职的任何一门公共基础课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加强高职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可能更应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例如方法上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办兴趣班等),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相结合。

第二.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的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推理严谨、定量精确等特点,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如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等)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三,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十黑板”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容器”,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哲学、法律课程的考试中,考试内容、方式就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体现出高职的特色。

总之,我们认为,对高职的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受高职培养目标制约,为高职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智.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05,(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3]王浪,凌-Z-.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J12).

[4]谢苗枫.高职,如何才能“高质”[N],南方日报,2003-11-21.

[5]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N],潇湘晨报,2005-12-12,http//www.xxcb.com.cn.

[6]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N],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0页,

第2篇

一.政策依据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明确表述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终身学习。

教育部《原则意见》精神归纳起来有三点: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中职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公共基础课程质量评价是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和手段;公共基础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专业课学习。2.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就业岗位(群)能力需要调整教学目标;不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的要求可以不同;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和质量检查负有重要责任。

二.对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再思考

(一)公共基础课程是中职教育的必修课。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文化课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攸关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大计。关键是要求的高低,内容的选择,层次的把握,发展性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工具性、情感性和广泛性主要表现在:

1.它是学习、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2.它是从事岗位工作、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3.它是社会交往,与人交流沟通,在社会上独立生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融入和谐社会的基础;4.它是进一步扩展知识和技能,继续学习、适应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说过去我们对文化课是很重视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市级水平测试的压力与动力。由于应试的刚性目标和学生基础差,使许多教师过分重视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学科性特点,而忽视了潜在的情感教育、科学教育、做人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对于文化课教学内容是死抠书本,还是根据职业需求、学生层次进行灵活的、适度的选择,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在取消水平测试,降低基本要求之后,对文化课多种功能的挖掘应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公共基础课程必须适应就业、升学两种需求,应当强调它的基础性。就目前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学任务看,面对的是两个出口,因此坚持抓“双基”,抓及格率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如何为提高职业能力服务上还有不少差距。我们既要解决教学内容问题,也要修订教学标准和层次要求,因为,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目标,仅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但是,怎样改?是以课程体系为基础,进行小修小改,还是以经济建设中岗位标准为前提,分解岗位能力,建立技能模块体系,组织以行动为导向的横向综合的课程结构? 就业方向的文化基础教育与升学方向的文化基础教育,如何进行合与分?这都是关系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性问题。

(三)公共基础课程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多元智能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教育者可以从开发学生的强项智能入手,带动其弱项智力的发展。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应当是具备了一般公民所应有的文化素质,但是,职业高中集中了一批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任务的学生,他们不仅需要补课,而且,面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教育、生存教育、职业预备教育,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是很难在社会长期立足的。

(四)文化学习是人生最基础的认知阶段,是形成学习基本能力的必要过程。过去在“面向用人单位需要”的思想指导下,单一地传授知识技能,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或者用人单位觉得职业学校毕业的素质低、“不理想”。这是因为,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任何一个职业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人的社会角色,其次才是具有特殊性的职业角色。

(五)坚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文化课教学改革。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倦怠;现状;成因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研究中,比较重视的是教师的职业技能、文化素质等方面,对于这一群体的心理变化、行为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较大,甚至撑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且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拥有一支有活力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意义重大。一些学者的研究已证实在高职教师这一群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而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由于其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因素,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及时研究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本文力图在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这一群体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提出干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以期减少减轻教师的焦虑情绪。

1 职业倦怠及其常见测量方法

“职业倦怠”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临床学、心理学、社会历史学等学科都对职业倦怠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在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时,通常采用心理学的解释。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rberger)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对工作提不起情绪,对工作对象缺乏热情,很少有工作的成就感。就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这个群体来说,职业倦怠是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对教学工作的厌倦心态,常常感觉到疲惫不堪。更为具体的表现为: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情绪容易迁怒到学生身上,与同事交流较少,对教学、科研工作意兴阑珊。

对于职业倦怠的测量,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测量工具是Maslah职业倦怠问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BI测量表。在该表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徐富明等人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进一步修编,并认为MBI量表的三个分量表情绪衰竭分量表、去人格化分量表、个人成就感降低分量表的克伦巴赫a系数分别为为0.53、0.78、0.81。该表分为基本情况和MBI表两部分。MBI表包括22个问题,分别是教师在情绪、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方面的描述,如在情绪方面“我常在工作一天后,感到精疲力竭”,在去人格化方面“我对整天与学生在一起感觉压力很大”,个人成就感方面“我对现在的工作感觉有挫折感”等。每个问题均有经常如此、有时如此、很少如此、从未如此四个选项,分别记5、4、3、2分。

2 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我们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山东省济南市几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MBI量表的问题为主,分析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是否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第二部分调查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共发放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4份,结果有效。

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具体分析,MBI量表部分,具体项目得分为3分以上认为教师在该方面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具体项目百分比

从表1 的具体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甚至部分教师较为严重,应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调查的第二部分是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从调查结果来看,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大体可分为工作环境、个人、学生等几大因素。

2.1 工作环境因素

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完全认可。大众仍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次等,对高职教师的偏见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非常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般的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周课时量均在12课时以上,除此之外,还要完成各种评比、科研任务,多数教师承载着超负荷的工作量;与付出形成对比的是,高职教师的待遇相对偏低,比不上其他高校,教师会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强烈感觉。种种因素导致教师缺乏工作的信心和动力,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2 个人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教师个体之间的职业倦怠情况存在差异。比如,我们发现,男性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低于女性教师;职称高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低于职称低的;在30-40岁之间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更为明显,等等。教师的工作充满复杂性、重复性,受自身知识储备、学术能力、人格特征影响较大。当职业期望和现实成就存在较大落差时,性格不够乐观的教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这也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

2.3 学生因素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学生问题越来越严重也是社会普遍现象。作为教师工作最直接的接触者,学生的素质、文化基础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不得不拿出大量时间规范学生的纪律和行为,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大。另外,高职院校中学生往往对专业课更为重视,对公共基础课普遍存在偏见,这也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 结论

从调查来看,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其成因主要来自社会工作环境、教师个人、学生等多方面。探询解决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应从这几方面综合考量,比如,提高社会支持与保障;增加学校对教师的关怀;积极引导教师提高自己,对自己合理定位,等等。

【参考文献】

[1]王永琳,王惠萍,杜健.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2).

第4篇

【导语】

报名时间

各区考试招生机构(以下简称“区招考机构”)可通过登录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考试管理系统”),于11月13日至11月19日组织本区学生的报名工作。

报名入口

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第5篇

【导语】

报名时间

各区考试招生机构(以下简称“区招考机构”)可通过登录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考试管理系统”),于11月13日至11月19日组织本区学生的报名工作。

报名入口

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第6篇

2018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学业水平笔试科目考试将于2018年12月22日、23日举行,全市有近2.3万名考生参加考试。

考试科目和时间安排如下: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醒考生:

1.考生必须凭准考证和学生证,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地点参加考试。考生应充分考虑交通、天气等因素,尽可能提前到达考点。

(1)参加语文科目考试,8:30考生开始入场,9:15禁止考生入场;

(2)参加数学科目考试,12:30考生开始入场,13:15禁止考生入场;

(3)参加英语科目考试,8:30考生开始入场,8:45禁止考生入场。英语听力试音时间为8:55至9:00,听力考试9:00正式开始。

(4)仅参加合格性考试的考生,交卷离场时间不得早于合格性考试结束前30分钟;同时参加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考生,在合格性考试期间不允许提前交卷,在合格性考试结束时不允许离开座位,其交卷离场时间不得早于等级性考试结束前30分钟。

2.考生应自觉服从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

3.考生进入考场可以携带物品:黑色字迹的钢笔、水笔、2B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无封套橡皮等文具(有特殊规定的科目除外)。笔试考试可携带计算器,但计算器不得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电子储存记忆功能和图像功能。

4.严禁随身携带进入考场的物品:

(1)手机。一旦带进考场被监考教师发现,不论是否使用均做作弊处理,取消当次考试所有科目的成绩;

(2)具有无线接收、传输功能的各种通讯工具及录放设备,包括智能手表和手环;

(3)涂改液、修正带等物品。

如果携带上述物品,须放在监考教师指定位置。

5.考生领到试卷、答题纸和条形码纸后,应认真核验条形码纸上的科目信息、姓名、报名号和座位号,并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准确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贴好条形码纸。凡漏填、错填或填写字迹不清,导致无法正常评卷的,责任由考生自负。

6.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书写,作图使用2B铅笔。不准在答题纸上做任何标记。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7.考生在考场内须保持安静,不准吸烟,不准喧哗,不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准夹带、旁窥、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准传抄答案或交换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不准传递文具、物品等。

8.考生不准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离场前须经监考员同意,交卷离场后不得再进入考场,也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

9.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考生应立即停止答题并停笔,安坐原位,在监考员按顺序收齐全部试卷、答题纸、草稿纸后,根据监考员指令依次离场。

10.考生应诚信考试,遵守考场规则,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有违纪、作弊等行为的,将参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及有关法规,年满16周岁涉嫌违法的,由考点或教育考试机构移送当地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附件:

1.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学业水平考试笔试科目考试考场规则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公共基础课 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02-0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规模与教学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中指出“要逐步形成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高职教学质量监控既有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也有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无论对哪方面进行监控,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着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任,因此,加强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监控中的重点建设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当前发展高职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紧迫任务。

一、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意义

1.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的办学特色是不仅要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岗位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既要学习较深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状况来看,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实践和技能的教学能力较差。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大幅提高,应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略低,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否能够达到适应企业用人单位的实用性人才需求,这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2.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在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是重中之重。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师的实践能力等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提出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满堂灌,不顾及学生听课情况,师生互动、交流较少,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高职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及课堂的学习气氛。因此,只有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下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1.教师培训力度不够,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但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没有制定合理的计划及规划,对教师的培训不重视,缺乏有效的培训手段,或由于培训经费短缺、培训力度不够等因素,教师培训力度不够。大多数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还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知识更新较慢,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就教材讲教材,缺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课堂上“满堂灌”,不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学理念落后,过分注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注重学科知识,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对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听、评课、学生反馈等具有抵触情绪,部分教师容易满足现状,无法产生学习动机。教师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严重地影响了学院及专业的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双师结构不合理,师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多数学校办学时间较短,多数学校由中专组建或成人大专合并组成,教师的学历多为本科,或是专科,专业知识较浅,普遍缺乏实践技能;新入职教师多为毕业后直接入校,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专业理论知识较强,但大多缺乏企业经历,社会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对就业岗位群及就业需求了解较少。教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较少,教师缺乏实践机会;从企业调入的教师较少;“双师型”教师缺乏,双师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高职称、高学历型教师较少;年龄过大或年轻教师人数较多;能够担当教学重任及科研重任的中青年教师较少,师资结构不合理。

3.教师改革意识不强,缺乏领军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公共基础课教师改革意识不强,对高职院的改革思路不清楚,对于专业或学科没有建立一个整体概念。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变化不大,部分教师认为改革和自己没关系,不愿探索和创新,只顾个体教学,只为完成任务,长期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注重教学效果。学科缺少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缺乏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教师整体缺乏凝聚力,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采取统一的行动,大大削弱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4.公共基础课受冲击大,教师积极性不高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专业课逐渐占主要地位,各专业课认为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作用不大,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专业课占很大比重,公共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受专业实习实训的影响,公共基础课经常被缩减学时或取消;很多学校为了整合教学资源,节约办学经费,大部分公共基础课采用合班授课形式,因此高职院校出现公共基础课教师人数多,课时少的现象,一些学科的教师根本不能达到基本工作量,教师工资偏低;由于培训经费有限,高职院校的培训机会多留给了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极少,有的任教多年,也没有一次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在学校评聘职称时,政策向专业课教师倾斜,公共基础课教师评聘困难,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1.加强教师素质教育,提升教师、学生素养

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加强教师的素质教育是建设的基础。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是根本,素质教育是积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并在教学过程、各教学环节中有充分体现,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专业需求、职业素质需求,把素养的培养融合到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素养。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更新教师观念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工程建设的深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更新教师观念。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质量监控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作用,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要把以往的“被监控”转为主动监控,把教与学放在同等地位,既对自己的教学主动进行监控,又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提高教学质量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走出去,请进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师资培训是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更新教学理念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专业领域的不断出现,人才需求不断变化,高职院校设立的专业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师的知识领域和结构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定期为教师建立系统的培训计划,保障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高职院校要为公共基础课教师多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和渠道,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参加国外或国内的培训和交流,通过培训教师掌握学科最新的发展状况,最新的科技前沿,最新的发展技术,最新的教育理念;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计划地安排公共基础课教师同专业教师一起到生产第一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就业岗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培训或进修结束后在学校就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心得进行汇报。高职院校还可以积极地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或选拔本校业务较突出的教师进行观摩课,讲座等。通过教师培训、进修、实践,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及市场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或课程内容,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为改变公共基础课教师自己顾自己的教学方式,公共基础课课程组应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具有一定实践能力,有一定领导才能的学科带头人,由其着手组建课程改革教学团队。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团队建设。因此,要加大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为团队带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要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教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每个团队的成果将成为教师评先进,评职称的重要因素。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必须靠集体力量完成,团队成员必须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作用互补、功能融合。只有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师才能齐心合力地推进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应不断地优化公共基础课的师资队伍结构,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进修,把好新入职教师的“准入关”,使学校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引进高学历的教师,也可以外聘一些有丰富经验并有较强理论水平的教师,为学校的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同时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带动教科研活动的进行,触动原有教师,激发他们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5.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积极性

公平合理、科学准确的考核机制,是规范教师行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质量监控中,高职院校应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研工作等进行详细的量化考核;高职院校应逐步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地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在聘任及其他待遇上等同其他专业课教师,完善教学、科研奖励制度,极大地激发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中,公共基础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环节。公共基础课教师应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观念,积极投身到公共基础课的建设和改革中,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宇.围绕提高质量强化高职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公共基础课 教育改革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主观上对“以就业为导向”等办学理念的认识偏差,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致使其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日益被边缘化,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一、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公共基础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主体功能,是所有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文化、素质类通识课程。

1.促进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公共基础课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比如,人文素质及语文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数学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英语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理念与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以上能力对于学生专业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提高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培养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

公共基础课通常针对的是大一新生,大一新生由于刚入校,对于大学生活不熟悉,思想不够成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解不透彻,专业兴趣往往还没有形成,这就需要公共基础课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做好专业引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将来的就业方向。

3.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若只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那么其将来的就业渠道和工作岗位可能就会受到限制,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要注重对学生适应社会及环境变化、技术革新等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譬如再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管理能力等,都依赖于公共基础课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通常是把公共基础课作为必修课开设,都知道这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过程中,公共基础课往往处在不被重视的边缘地带。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相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说比较基础,它的作用难以快速显现,需要潜移默化的长期积淀,才能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这就导致很多院校更多的是强调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重视对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再学习能力、适应科技发展等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主要依赖于公共基础课实现,但现实是一些高职院校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作用,师资配备不充足,缩减课时,使其作用难以发挥。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思路与探索

1.强调公共基础课的价值和作用。

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机融合的整体,公共基础课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专业课是对公共基础课的提高。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专业建设服务,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岗位的变化,终身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几乎不可能。高职学生要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就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广阔的知识面,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提供发展空间。

2.教学内容要与专业衔接。

公共基础课通常有完整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把握“必需、够用”两个原则。“必需”强调的是教学内容对后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提高的必要性;“够用”强调的是所获知识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能够加以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到从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契合点出发,力求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高等数学可着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应用写作能力;计算机基础课则强化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等。

3.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公共课的考核,都是通过学期末一份书面水平试卷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只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忽视了对其能力的考查。因此,要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于能力的掌握和提高。从内容方面,相应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观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上,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如热点调查分析、文化专题研讨、课堂演讲、数学建模等,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从评价主体上,可以采用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为辅的多元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8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的竞争。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在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就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因此,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公共基础课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形成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关心时政的政治思想素质。

1.2在这个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中,职业和岗位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一个人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1.3高职教育因其特殊性,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工作重心。因此,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文化知识外,还应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2.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2.1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虽然高职公共课进行了改革,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理论学说。在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以下现象:过分强调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轻视实践教学环节,造成基础知识与专业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调,忽视提高学生素质等问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型、智能型、复合型等实用人才的目标。

2.2公共基础课教师双师素质亟待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多数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很好地传授专业文化知识,但往往缺乏专业教育所必需的双师素质和指导学生开展技能训练的示范操作能力,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很多老师还没有树立起公共基础课应该为专业服务的观念,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重构教学体系方面就不能站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去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公共基础课改革的进程。

2.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1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学。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性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

2.2制定适合高职教学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在高职院校中,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不应是孤立的,应和各系教学相结合。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对象是全院的学生,因此,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既要把握全局,又要兼顾各系的专业特点,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建设一支适合高职教学的双师队伍。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决定性因素。公共基础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效果。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

2.4积极探索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式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凸显其基础性、综合化和服务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功能。课程质量标准要科学化、实用化,既要包含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又要反映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优化课程设置,适应并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内容要实用,能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公共基础课的改革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公共基础课要达到好的效果,必须改革传统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可以合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对话式等,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使公共基础课教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正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偏向及矫正[J].职教论坛,2007,(4)

[2]覃川. 办好高职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8,(3)

[3]马树超,范 唯.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4]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1997,(10)

[5]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6]申来津.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J]. 教育研究,2003,(9)

第10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10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实践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就业,办学质量显著提高,以其鲜明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市场紧密结合等特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随着招生就业压力加大,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实用性技能的需求,以及主观上对“以就业为导向”等办学理念的认识偏差,不少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错误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对技术性较强的高职人才培养没有实质性作用,也没有必要占用太多课时,致使公共基础课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日益被边缘化,公共基础课的作用无法得以发挥,必须引起广大高职院校管理者和相关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一)定位不准,没有找到与专业课对接的契合点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促进专业对接产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中过于强调岗位操作能力培养,忽视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过于强调岗位适应性,忽视了职业拓展与提升能力;过于强调职业定向性,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将公共基础课建设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中,或者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质性进展的虚假公共基础课改革,更有甚者,部分院校将公共基础课改革简单地理解为“整合、压缩、删减”,无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作用,导致公共基础课日渐被边缘化。因此,高职院校在提升办学质量改革的过程中应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的改革统筹考虑,找到两者的契合点,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特点的公共基础课程新模式。

(二)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学科性太强,职业性不足

尽管近年来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入,但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却严重滞后,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变化后的课程改革与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教学内容与能力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很少。多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本是照搬过去的本专科教材,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只是基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作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衔接不够。即使部分院校开展了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整合改革,但依然无法摆脱学科课程体系束缚,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的完整性,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缺乏对学生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教育产品”其职业生命周期具有短暂性,在快速变迁的职业环境中缺乏职业再生的后续发展能力。

(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还大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认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因而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讲授法,习惯粉笔加黑板或者多媒体。习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收获,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实际操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做”没有很好地融为一体,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升。

(四)考核评价方式简单化

目前,考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公共基础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仍以知识积累和考试为主要方式,同时又偏重于原理化的记忆性知识。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过分注重考试卷面的分数,缺乏对教学效果多元化的评价和进程性评价。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在考前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去深入理解、消化、领会所学知识,并且使学生更多关注知识考核分数,而忽略对自身能力发展关注,背离了以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原则

(一)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原则。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职业能力技能的形成打好基础。

(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创业立业、适应科技发展做好必要铺垫。

(三)提高学生健康身心和综合素质原则。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健康身心的养成。

(四)“必需、够用”原则。“必需”是指公共基础课理论的讲授要满足专业课程、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要。“够用”是指公共基础课不再追求自身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掌握的理论知识线条要粗,知识面要宽泛,强化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训练,突出就业导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探索

(一)找准公共基础课的科学定位

尽管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备受冷遇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还可以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健康身心的养成。为此,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高职公共基础课要主动作为,有所作为,主动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新时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高职院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根据各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打破学科体系重组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构建服务并融人专业技术教育,体现就业导向、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多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效能。如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构建的“通识、专业、拓展”公共课模块体系:一是以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的必修课程模块――通识模块。旨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语文、英语、高等数学、体育、医药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学、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加强学生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文化素养、行为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人文素养、职业操守和终身发展的能力。(2)二是根据医药、食品、健康管理三个不同的学科群的各个专业开发的必修课程――专业模块。通过医药数理统计、药学英语、商务英语、护理英语、康复体育健身、医药应用文、公文与执法文书写作等课程将将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职业基本能力的整合,体现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特点。三是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加强公共选修课平台建设――素质拓展模块。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职业教育“专”的特点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跨界学习,结合区域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综合综合素质的需求,与专业课程体系相互渗透设计和开发的人文与科学素选修课,开发校本教材。如:现代社交礼仪、科学辩证法、老年人心理学、书法、文学美学、养生文化…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

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对的生源具有多元性,有高考入学的三年制学生、也有初中入学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还有单独招生的中职学生等等,他们的知识基础层次差异较大,普遍存在轻基础重专业的倾向,对公共基础课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学科化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习,因材施教,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评判者,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的特点,积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是要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作用。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弥补传统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黑板”教学方法的不足,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合理地使用微信、微博等现代流媒体,大力推广网络课堂、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借鉴专业课改中使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应用性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如高等数学可着重训练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语言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应用写作能力;思想政治课程可通过参观、考察、调研、第二课堂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义工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对社会、国家行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 基础课部 定位 转变 思路

在湖北省51所高职院校中,除武汉职院、武汉交通职院等少数几所院校外,大都独立设置有基础课部。相较其他系部而言,基础课部在学院中地位特殊,既无学生,又无专业,表面看似乎无用武之地,随时有被边缘化的可能。以湖北水利水电职院为例,基础课部存在如下困难:

1.教师结构的失调。多数高职院校是从原中专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来,公共基础课教师数量多,且职称高、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不太适应高职快速发展的形势,给系部带来了传统的人员负担。

2.课程调整的尴尬。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不断地修改、完善之中,理论课时的压缩、调整首当其冲,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大大缩减,有的甚至砍掉,基础课老师诚惶诚恐,担心沦落到无课可上的尴尬境地。

3.被边缘化的危机。既无专业,又无学生,基础课部在全院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容易被忽视或被轻视,陷入边缘化的危机。

4.经费预算的无奈。根据近年来经费预算情况,学院不直接向基础课部划拨经费,资金来源是并不稳固的由各系部划拨的课时劳务费收入,属三级分配制度。支出大于收入,基础课部经费预算先天不足。

5.素质教育的困惑。基础课部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缺少动力,主要原因是缺少基本费用作保证。如社团活动、数学建模、英语竞赛、人文讲座、体质测试、运动会等经费无着落。

6.体育场馆的不足。由于学院尚无室内体育场馆,体育器材招标购置未及时到位,影响了体育课的选项及教学工作。

7.选修课的出路。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另一方面,开设起来确有困难,任课教师普遍感到选修课出路不畅。由于晚上上课,交通不便,导致本年度学院汤逊湖校区选修课流产。

面对困难,是安于现状、消极无为,还是积极进取、化被动为主动,这无疑是摆在各高职院校基础课部领导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探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化不利为有利,以提升基础课部在学院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基础课部承担着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与各专业联系广泛,与学生接触广泛。从广义上讲,全院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学生,所有的专业都是我们的专业。由此明确定位,形成新思路:基础课部应在教研室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上下功夫,使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改革服务于学院专业建设的大局,并发挥基础课教师的专长,为学生素质教育提供服务。

基于此,基础课部应逐渐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一是由单纯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向服务全院专业建设大局转变。创建一流的示范职院,专业建设是核心,各门基础课的教学都应围绕专业建设这一核心,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来进行,在保证“必须、够用、适用为度”的原则下,体现“为学而教,为用而学、每堂有效”的教学目的;以教研室建设为基础,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从课程的内容取舍上找突破口,打破传统的理论体系式课程教学模式,使之适应专业建设需要;并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探索适应高职学生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新思路,真正为学院专业建设提供服务。

二是由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向服务全体学生素质教育转变。以教学为中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培养是重中之重,基础课教学力求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基础课部在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需求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书育人,着力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技能、知识竞赛活动提供咨询、辅导,储备基本的素质潜能。具体而言,基础课部将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人文选修课开设,学生社团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崭露头角,大有作为。

第12篇

时间安排

2019年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定于2019年3月23日至24日举行,录取工作安排在2019年8月进行,被录取的考生于2019年秋季入学。

考试科目

2019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各类别考试科目均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总分满分600分。其中,公共基础课考2门,每门满分150分,每门考试时间120分钟(英语类的专业基础英语考试时间150分钟);专业基础课考1门,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美术类的色彩和素描考试时间分别为120分钟)。具体考试科目详见附件。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考试科目

备注

3月23日

上午

(星期六)

9:00—11:00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课

9:00—11:30

专业基础英语(英语类)

3月23日

下午

(星期六)

15:00—17:00

高等数学、大学语文、

无机与分析化学、植物学、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

3月24日

上午

(星期天)

9:00—11:30

专业基础课(美术类除外)

专业基础课

8:00—10:00

美术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