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22:0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创业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机制
1.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并非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去创业或者毕业以后马上去自主创业,而是对所有学生都应该进行的一种创业精神、创新文化、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以及对有创业创新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学生的创业技能的训练。因此,大学生无论毕业后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需要接受创业创新教育,具备创业创新素质。
2.转变高校教育理念。要尽快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创新教育,树立起既要注重就业更要注重创业创新,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观念。
二、进一步改革学校的教育理念,鼓励创新型应用人才
1.在教学体系上全面保障人才培养。制定有针对性的、融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监控系统和教学评估系统为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并考虑纳入基本学分。推进弹性的学习制度,完善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扩大学生的选课权,适当改革招生制度,人才的评价机制将由知识化走向能力化,探索建立过程性的学生能力评价方式。
2.加强建立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整合,突出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创业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所得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将创业创新课程融入到各科课程教育过程中,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保持特色、注重实践、注重能力的原则。
3.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是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在专业设置中,我们应加大调整力度,努力形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调整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将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及三大产业带建设,打造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压缩社会需求小、就业差的专业。在专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加强专业的适应性。要建设一批有影响、水平高、有特色、起示范作用的品牌专业。
三、大力调整整个教育体系,科学推进创业创新理念。
1.在师资培训、引进和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创业创新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把选拔与培养创业创新教育的优质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一方面以经管类院系为依托,加强对创业创新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推动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着重培养本土化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加快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2.努力拓宽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服务平台。继续组织好各种创业计划大赛,支持学生开办创业工作室等,高校应重点建立两大创业创新实践平台。
四、实施全社会配套服务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创业创新的推进
1.高校和政府双管齐下,组织开展创业创新培训。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创新前的培训和辅导,应由政府与高校共同组织实施。
2.由政府拨款、高校扶持,企业提供平台,个人提供理念,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基金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经费,还要用各种政策保障其能够有效使用经费,提高创业成功率,并早日回馈社会。
3.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经利用自身优势和已有资源,开辟了专门的场地或是社团机构供学生创业。
五、加强国际和省级交流,学习先进理念并努力贯彻实践
1.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于国外教育理念的学习。西方许多国家的发展模式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性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创新人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加强对国外培养创新人才的先进理念的学习,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改善自身原有机制的不足。
一、解读大学生创业之创新思维
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作为青春代表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具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的意愿萌发,表现出潜在的创业动机,对其在创业实践活动起着指引推动作用,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及行为,是创业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思维推动大学生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强烈好奇心,摆脱现有的固有思维定势或思维框架,产生独立性,创造性思维,并积极转化为探索创业的原动力。
二、周边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当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相规定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也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支撑项目和专项资金,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高涨。本人目前创业近一年,通过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交流学习,针对本校及周边高校调查得出一份数据:在被调查的大学生创业者86人,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但不难发现,大学生获得项目立项和专项资金支撑只占数据14%。半年后对之前被调查的86人进行交流调研,当中不到30人坚持创业,大多是由社会经验不足,竞争压力大,人脉圈小,承担较大的成本而放弃创业。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调查数据中有12人开设创意陶瓷工作室,目前均已打开销路,极大的鼓舞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之创新思维的建议
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创新思维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之一,面对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极低的窘境,以下是个人从创业中得出的感悟和建议:
(一)大学生创业者需加强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结合本人周边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分析,我认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创新思维具有突破性、新颖性、独立性特点,大学生创业者入世尚浅,缺乏经验,所以不能人云亦云,一旦确定创业方向,要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创业之路是艰辛的,大学生创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验,优秀的创业项目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创业者不但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知识,更要善于灵活应用人际交往的技巧,结交志同道合的创业者,提升团体协作能力,众人拾柴火焰高,采取“头脑风暴法”,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创新理念。
(二)高校要加强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目前,高校均开设了创业创新指导课程,但由于师资不足,教材缺乏等诸多问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实用指导性不够,要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作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首先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专门的创业教材(讲义),介绍政府扶持非公小型企业发展的法律与政策,特别是适宜大学生创业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和相关政策。以及各级教育部门,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的各类项目支撑和通道;其次进行授课方式改革,突破原有的单一性课堂授课模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授课形式,从课堂授课拓展到专题讲座,如邀请成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代表、优秀的创业校友现身说法,介绍创业经验,分享创新理念,帮助学生群体解读创业道路中的困惑,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热情。从整体教育细化到个性化辅导,针对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建立跟踪扶持系统,加大扶持力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高职院校作为为国家输送技术型人才的摇篮,要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强化创业创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本文就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创新教育的开展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团队配置
1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仍将创业教育局限于实务层面,热衷于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就业基地等。实践证明,这种轰轰烈烈但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教育模式,致使创新创业者的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其关注的只能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大部分学生只是“袖手旁观的看客”。这种教育模式是难以深入持久的,也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应赋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新的定义。
2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国外兴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很多发达国家都重视创新教育,创业能力、创业知识以及心理素质都是国外学者所研究的重点。而在中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1年教育部正式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创业创新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因此,不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较少,限制了学生设计竞赛方案的实施。同时,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将学生就业作为发展重点,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程度低,也直接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另外,创业实践基地严重短缺。由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经费不足,缺乏实践基地,这样,导致创业教育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实践经验。
2.2创业计划不够完善创业项目的选择应该建立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包括:第一,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和初期的市场前景;第二,建设条件是否具备;第三,创业项目的技术路线和创业方案的经济性分析;第四,项目的社会效应综合分析。许多学生仅凭创业热情,盲目选择创业项目,不懂得综合评估,不仅成功的机率非常低,而且还会挫伤以后的创业热情。
2.3创业团队配置不科学合理的创业团队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对创业初期阶段有着重要的作用。创业型团队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核心领导团队;另一种是小组型团队,根据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机会,开始后达成共识。如果创业团队中分工不明确、不合理,很容易导致队员手忙脚乱,计划实施缺乏条理性。同时,创业能力不强,管理经验缺乏,也会使创业项目风险提高,降低成功率。
2.4教师、课程体系严重滞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没有自己成功创业的经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不熟悉,基本上从普通课程的教师转变为创业课程教师。他们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培训,不仅缺乏理论知识,也缺乏实战经验,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在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教师拼凑照搬国外的课程,缺乏地域和学校的特点。
3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对策分析
3.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高职院校应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民间创业教育实习基地的实践,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
3.2紧跟市场,积极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变化,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综合分析与考量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同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每学期可举办创业大赛,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为学生分享创业体会,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3渗透教育,培养新型创业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到技术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把企业的经营模式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将经验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创业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创业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树立敢于冒险、敢于创业的价值观。
4结语
关键词:机械工程;创业创新;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中强调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高水平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创新发展的道路,培养创业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根本。机械工程专业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的代表,更应发挥创新创业的优势,这不仅能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价值,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
一、“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工程专业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蒋昌忠指出我国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科技研发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师和一线实务型技能人才,存在着较大缺口,应将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内容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付卫东指出在“中国制造2025”里,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的分界线比较模糊,生产者会成为产品形态的设计和创造者,所以机械工程专业大学生在创新方面需掌握全面的产品全知识,夏建国指出在“中国制造2025”里,十个重点领域里都需大量的高端人才,他们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对智能网络有高度的运用能力。由此可见,“中国制造2025”对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这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以及新兴的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制造等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
李建建等指出,我国的自主创新包括原始的创新、集成的创新,还有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原始创新是发明创新,是创造出从来没有的东西。集成创新是通过某种途径整合国内外或相关领域已有的技术进行集成的创新。引进吸收的再创新是在引进别人技术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然后创造出新的技术或产品。后两种创新形式比较普遍,但是无论哪种创新都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李文辉指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内涵,它包括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相关技术发明为标志的原始创新,对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的集成创新,以及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再创造。
三、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升方法的研究
徐鹏等指出通过科技竞赛的方式可以激发大学生独立创新的思维,强化机械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共同协作的创新精神,还可通过构建跨专业的科技竞赛平台,提升机械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力。谢玉婧提出举办学术型社团活动,有利于增强机械专业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信心。学术型社团可以是校内组织,也可以是校外组织。这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接触社会并开阔眼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营造创业创新氛围,唤醒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由此可见,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组建创新团队、参加科技竞赛等方法,能够较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升保障措施的研究
刘红霞指出,可通过实行导师制度,引导学生创新。由于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且科研经验、创业创新能力不足,所以需建立导师引导制。同时还需设立科研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刘海涌指出要建立创新的教育机制,需加强通识教育,拓展大学生的科学文化视野。因为高校创业创新体系涉及多个方面的主体,且他们的关系复杂又相互联系,所以要制订创业创新相互协调机制。此外,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创业创新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在引导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新活动上,培育创业创新能力是基础,建立完善创业创新机制才是关键。
五、结束语
大学生是未来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建设者,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兴盛、“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以及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等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如何提升机械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能有效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付卫东.“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J].教研理论,2016(9).
[2]夏建国.中国制造2025和应用型大学的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6).
[3]李建建.我国自主创新的内涵及战略意义[J].科技与经济,2016(1).
[4]李文辉.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业能力就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接受创业理论教育,经过创业技能培训,掌握创业基本技能,增强创业心理品质,并将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实践内化为自身素质,从而获得能在时机成熟条件下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能力。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变化,尤其是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检验”,只具备“应聘”和“从业”能力的大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可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可以使大学生革新理念,提高技能,具备白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从容面对市场去选择或者被选择,也可促使大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通过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实现白身价值。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实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是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智慧和价值,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是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白由探索和首创精神,尽可能满足其多方面的就业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非常难得的创业机遇期,这无疑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由于不种因素制约,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还面临重重困境。
(一)对创业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够,意识淡薄。就教育体制而言,我国虽在创业教育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固有的教育体制仍然难以打破,往往是政策多落实少,提法多改革少,试点多推广少,鼓励多强化少,缺乏对教育体制与育危机的深刻再认识,与美国“为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的价值取向有较大差距。
(二)对创业能力培养的定位不准,效果欠佳。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认为,中国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培养目标中,还没有把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作为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在操作层面的缺陷。
(三)对创业能力培养的方式单一,实践不足。当前,高校中专业很细,文理分科,教学手段单一,学制过于僵化,能力培养和专业培养“两张皮”等现象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施。在创业能力培养上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造成大学生在具有专业背景基础上难以形成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
(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力,缺乏吸引。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围绕支持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实际落实上却存在政策不配套、执行不力、保障不足等问题。目前除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系统外,银行、保险、工商、司法、公安、税务、投资基金等系统仍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有的银行私设“门槛”,根本就不愿给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贷款,有的甚至规定国家贴息贷款的对象只能是从事修理修配、复印打字、钟点服务等一些微利个体经营项目;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等多方合作。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就业制度状况下,我们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更新就业观念、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创业实践、提供优惠政策等方面探索并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科学机制,以调动大学生白主创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更新传统就业观念,明确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就业观念的更新,不仅与就业主体的认知水平、创新精神、心理特征及客观条件有着紧密联系,而且也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
(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的白主创新能力,培养其创业能力,就必须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创业实践锻炼,提供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是使其创业理论和创业能力行为化的中介媒体。可以说,没有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就难以掌握创业过程的实质,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就缺少了外部环境和条件。
(四)强化优惠政策支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社会环境。“在一个白主创业受到社会高度评价的环境里,人的创业比率就很高;反之,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创业的行列。可见,要想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创业能力,发挥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必然要求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房芸.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02).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教育 创新研究
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要就业机会增加,创业必不可缺,同时创业是落实建设新型国家战略的必需。大学生创业有助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也有助于繁荣市场经济,加速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就业难的问题还未解决,毕业后立刻就业对于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鼓励引导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将创业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模式中,将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在校园内予以培养,保证在社会上正确发挥作用,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重中之重。
目前,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规划都很简单,大部分只包括两个方面:在校学习期间将课业学习规划好,事业的发展要等到真正入职之后再规划。而对于大学生,规划学习经常被简单地概括为“奖学金”、“保研”、“考研”、“出国”等目标;规划事业发展,一般也会将创业规划滞后。这种做法本质上违背了教育的“学会学习,掌握技能,服务职业发展”等现实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宗旨和目的就是打破群体性普遍观念中学习期间搞好成绩、就业后规划事业的被动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入创业教育,建立起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的创业指导的相辅相成的机制,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创业实施计划,它对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意为:进行从事各种职业的意识形态萌发、策划、拓展的教育,广义上来说,即是培养创造型、创新型人才教育。高校将就业教育提前化,将创业教育基础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在设计合适的创业目标、培养创业理念、对未来创业的尽早规划这些方面作出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早日成才。但是,目前情况下,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现状的确不容乐观。
1.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目前,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相对匮乏是导致高校创业课程匮乏、创业教育开展不如预期的重要原因。创业教育要求指导老师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创业教育理论水平,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相关经验。目前高校教师多缺乏企业经验,到企业进修机会少,极少数的高校外聘企业教师可以大范围地面对高校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种现状导致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仍停留于形势、政策、技巧的教育,而缺乏深层次的,对学生创业的规划引领的作用,难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2.创业教育缺乏案例引导。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教育上,条件好一点的高校可能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但是缺乏实例教育。据了解很多学生在创业教育之后拥有一颗创业的心,但是畏于缺乏引导,不知如何下手等而浪费很好的想法。创业教育应该不仅仅是校外的创业者,更多的应该是高一届或者两届的成功创业者来进行交流和引导。消除普遍存在的畏惧心理,帮助众多学生迈出第一步。畏惧和迷茫无疑是当代创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3.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据了解,大学生创业教育局限在讲座、理论授课、创业策划大赛范围内,缺乏让学生走进社会,切身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创业方案得不到具体实践。这种现状进一步使得学生的创业意愿降低。过多的为了策划而进行的书面创业策划,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处于“纸上谈兵”层次,同时由于学生身份的局限性,国内很少有风险投资商主动联合大学生进行创业,使得学生得不到实践,无疑成为创业教育的成功普及过程较大的障碍。
4.创业教育缺乏完善的扶持体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已是必不可少,但是,创业教育的主体并不应该仅仅是高校,更大的责任应该是当前整个社会系统本身,完善的创业教育保障系统是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推进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已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包括小额贷款、创业初期基金扶持、创业培训等方面,但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繁琐的材料组织、审验、申报经费过程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必备因素首先是创业和创新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尝试自己未知的未来,在引导学生发现、探索新生事物的同时,培养学生开发自身潜力、敢于发现并肯定自身优势,并且有助于个人建立自信,而不是人云亦云,有助于突破固定的读书、工作的模式规划自身的发展的局限,充分激发学生尝试新领域的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规划自身的意识,对于以后的创业和生活都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创业提供科学指导。当今社会,创业不仅需要胆量和勇气,更是对学生智力、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的考查。现在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父母过于溺爱,帮他们从小规划好学习,安排好生活,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在合适的时机做出科学、合理的创业抉择,普遍成为当代大学生创业者所缺少的一项能力。无规矩不成方圆,创业成功的根本就是创业要有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之处在于帮助学生很大程度上规避创业途径中的困难,培养学生自我完善、洞察环境和创业机会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我判断和决断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创业思维体系,提高创业成功率和运营管理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辅相成。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务实的,创业成功与否,往往有直接的判断标准,如经济收入,个人才干、气质的改变,社会人脉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显效性。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果往往只是根据学校教师的考评,无法进行全面评价,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只有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借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对自己的创业的方案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评价,然后再进行实践有利于确保成功性,避免创业的失败,同时在创业过程中,可以检验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方案正确与否,取长补短,纠正错误,积累经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取得双赢的效果。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方式
在创业教育发达的美、日、新加坡等国家,已形成相对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相互补充融合,建立多层次、多阶段、覆盖面广的新型创业教育体系。
使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相结合,建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创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将创业教育构建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将教育过程分阶段进行,如分为初步认识阶段、知识教育阶段和创业阶段,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能够接受不同的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全程跟踪教育,将创业创新的价值观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职业规划中进行展现和培养,并且鼓励学生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业生涯规划,才能使得创业教育真正地普及、惠及学生[1]。
1.完善师资队伍,适时调整课程。在当前形势下,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多由学校就业工作办公室人员、辅导员等兼任,缺乏专业性、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培养是势在必行。既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这就要求高校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鼓励相关老师进行创业实践,积累他们的创业经验,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使他们具有层次高、类别全的教育优势。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业形式、就业形式也是瞬息万变,这要求创业师资队伍适时调整相关课程,充分结合创业者、资源、商机三者关系,尽最大努力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目的。
2.建立健全创业交流平台。目前,很多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创业的思想,但是都不尽完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创业思想的充分交流和学习。创业思想的交流能够让大学生取长补短,作为学校要尽自己的能力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比如组织创业的模拟大赛,提供校内场地供在校大学生亲身实践比拼和学习等都是很好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公开、交流和学习,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提升自己的创业水平。同时应该寻找创业成功的学生进行创业过程的亲身示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同时也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有助于创业水平的提升。
3.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与结合。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教育和学习,更应当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创业实践将所学知识、技能学以致用,并且在实践中还可以完善自己的创业理论,弥补不足。与此同时,创业教育的创新创业特点能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使学生个性化的创业规划得以实现,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自我定位、发展水平,同时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令创业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蒋海燕.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依托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再认识[N].高等农业教育,2010(7).
[2]仇晓星.职业生涯规划开创大学生创业新模式[N].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1).
[3]王琳.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N].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
论文摘要:本文在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意义、原则基础上,依托创业实践平台,探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途径,实施创业实训项目,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信心,实现大学生创业的梦想。
为了促进我校积极探索和构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提高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和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学校制定了《白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方案》,白师院字﹝2012﹞130号,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该项活动的开展,为学生配备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反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意义
1、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营造高校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会提高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种创业文化,激发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信心,有效地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也为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做出了贡献。
2、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创业最根本的就是在创业之初就要充分认准和把握自己创业领域的市场饱和度、市场动向和社会环境,既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又要考虑到自身的情况,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的使风险最小化。在创业项目的实训中,学生真实的体验如何创业,如何制定商业计划,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设定目标与执行,如何制定营销策略与销售产品,如何谈判,如何吸引投资,如何控制成本与获取利润等等。
3、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行业危机意识
在实施创业项目过程中要预测当前行业状况的走向和可能导致的危机,创业者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并对潜在的危机做出相应的预警才能够真正独立于竞争的大环境中不败。创业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思维高度,通过这种高度的思维,创业者可以通过各种以实际为基础的动向来变换自己的策略,并对区域同行业者经营动态的整合分析,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形成对自己一个较为合乎实际的优势规划,使自己始终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原则
1、自主创新创业。
参与创业项目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学习创业者案例,从那些功败垂成或失败的创业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出许多经验教训。
2、浓厚兴趣驱动
参与创业项目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
3、创业实施过程
在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创业需要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思维高度与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才能够克服在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变故与风险,坚定地继续创业之路。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途径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模拟平台
实施创业计划、创业准备、创业实践三个过程。
1、设计创业计划提升实践能力
根据创业之星软件、ERP软件的商业背景环境与数据规则,完成创业计划书的编写。创业者首先对背景环境进行商业机会分析,组建经营团队,制订资金筹措计划,撰写公司名称,制订公司章程,并编写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我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热转印自制化艺术品,在进行市场调研基础上,制作出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特点的产品,满足青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年轻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按需求者个性定制产品,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创意,产品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亲睐。
2、培养从业技能做好创业准备
学生通过创业项目的实训,对企业经营全过程一目了然,仿佛置身于企业经营活动现场。实训中会遇到企业实际经营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从中找到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和求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反复优选,优胜劣汰,形成最佳方案和做出最佳经营决策。
3、经过创业测试感知职业领域
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创业者综合能力素质的测试,帮助创业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倾向、创业能力等,使创业者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更好的做好创业准备,为将来的创业行动打下扎实的基础。了解职业领域,尝试在该领域遇到哪些问题,初次感悟职业,它涉及工商、法律、税务、财务、营销、环保、保险、管理等领域的知识。
(二)构建创业孵化基地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有着教育、研发创新、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的功能。
1、创业教育功能
指导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加强创业课程建设,出版大学生创业教材等。评选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在地方高校推广。
2、研发创新功能
创业实践基地基地通过项目选择,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开展科技企业网上孵化服务及远程孵化服务,充分发挥孵化器的辐射作用。将创新项目带到基地进一步研究开发,使创新成果以最快捷的方式产业化,形成创新的知识流和技术流。
3、学生实训功能
首先,开展公益性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积极指导大学生确定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技能,并为他们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专业指导以及跟踪服务。其次,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开展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沙龙活动。
总之,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锻炼了创业者实践操作的能力,学校要加大创业实践项目实施力度,为有梦想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自荣.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暨创办大学生创业基地探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创业;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 C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8-73-3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Optimizing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Environmentin Henan Province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
Wu Wentao
(West China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4)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and the problem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innovation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 and on this basis, provides the suggestions on optimizing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in Henan province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
Keywords:new economic norm;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suggestion
在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了创业。创业、创新被赋予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1]。创业有助于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激发创新和创造工作机遇的重要动力,是解决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增长、就业率下降等问题的重要方法,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 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指个人或群体开展的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活动。也就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开发利用创业机会,组织并配置各种资源提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在这里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和刚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个群体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素质较高,理念最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创业的动力强。大学生创业是指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优势和实践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中寻找机会整合可用资源,自主独立创办新企业,提品或服务,最终实现创业的过程。
2 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自1980年以来,美国新增就业岗位中,80%是新企业创造的。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多,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10万,2012年达到680万,2013年达到近700万,2014年大学毕业人数首次突破了700万,达到了727万,2015年的毕业人数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攀升,达到了749万,2016年可能还要提高,数量的增加,就业的压力就增加[2]。毕业生总量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速率的调低,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种种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萎缩、就业空间狭窄,引发了一系列的就业难题。鼓励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来鼓励大学生创业,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快建造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多渠道多模式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2 大学生创业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创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创业活动越活跃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的GDP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速下行,2010年GDP增速是10.6,2011年是9.5,2014年是7.4,2015年中央的要求是7左右[3]。在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增长、就业率下降、劳动力成本增加、产能过剩加剧,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来制造新的需求,比如计算机和手机,这些产品刚刚出现的时候,谁也想象不到它们会带来这么大的市场。由此可见,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2.3 大学生创业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业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学生创业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创新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创业上拥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大学生是创业群体中不可或缺的新鲜力量。大学生创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能够给予系统的支持,并做出全面、积极的贡献。因此,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还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带来一定的动力,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均比例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5%,相比过去有所上升,但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20%-30%相比,我国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小,创业的水平差距较大。
3.1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比例比较低
大学生是最有能力、最有潜力创业的群体,大学生自主创业更能体现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发展壮大的基因和根基。虽然我国下了大力气,在资金支持、贷款配套服务等方面都给大学生政策倾斜,但我国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实际比例多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大学生就业数据统计显示:2007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2%,2008届为1%,2009届为1.2%,2010届为1.5%,2011届为1.6%,2012届为2.0%,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9%,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2%,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3%,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0%,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8%。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大学生中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仍然是极少一部分,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一般为20%-30%。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创业没有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
3.2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较低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关注,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一条新兴之路。在逐渐高升的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虽高但实际成功率却不如人意。据相关的问卷与实地调查显示:在当前的创业激情下,大约80%的学生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但实际的创业结果却不如预想的一样成功。据不完全统计,非大学生创业者失败率近70%,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98%,远远高于一般创业者,能够持续经营并自主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仅占2%。这样的低成功率现象让人诧异,更值得我们思考。
3.3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资金严重缺乏
大学生创业离不开资金支持。注册企业、寻找场地、开拓市场、提品和服务,处处需要钱。没有多少积蓄的大学生在进行创业过程中最先感到缺的就是钱,众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创业资金的缺乏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拦路虎。
据调查显示:我国有70%左右的创业大学生因缺乏资金支持而宣告创业失败。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难问题,国家出台了小额担保贷款、简化反担保手续、延长担保责任期限等资金支持政策,用来缓解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缺乏问题。但据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表示自己及身边的同学们很少有去申请的。例如:在2012届毕业生中,60%左右的创业资金是由“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而来,他们充当了“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其次的资金来源是积蓄和银行贷款,占25%左右,而由政府提供资助的比例约为1%。这说明在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政府发挥的资金扶持力度还很微弱。
据调查:导致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难题的原因不外乎三个:其一,创业大学生由于缺乏资产质押,故从银行借贷的可能性很小;第二,创业大学生由于缺乏成功经验,通过民间借贷获取资金的可能性也很小;第三,拥有项目的创业大学生与拥有资金的投资者之间缺少较好的对接平台。这样,就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一拖再拖。缺乏资金是造成在校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政府应鼓励各类投资者积极助力大学生创业,与大学生创业者积极、无障碍地对接。
3.4 大学生缺乏进行自主创业的经验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对企业的运营、市场的运作、相关的政策法规等都缺少了解,对资料没有进行全面的收集,更缺少相关的经验。忽然出来当“小老板”,在匆忙之间就做出选择,仓促上阵,无法应付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据调查,在校大学生创业遇到的主要困难,70.2%的受访者认为是“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团队的经验和能力不够也是另一个失败原因。对此,要建立健全青年创业辅导制度,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天使投资人当中选拔一批青年创业导师。积极帮助大学生创业,少走弯路,有效积累经验。
4 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的建议
2015年7月7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 要解决就业或者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首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学生培养的质量提得更高一点,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更强一点,从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创业观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这是大学的责任[4]。同时,政府应该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等方面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这也符合现在所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和大背景。为了积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建议如下:
4.1 为大学生创业拓宽创业资金筹措渠道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基金),加大对创业工作及创业大学生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与金融部门、小额担保贷款管理部门、微众银行、民营银行等进行的合作。探索设立校内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指导服务站,本着风险可控和方便大学生享受政策的原则,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重点培育一批有较高科技含量、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创业项目和新兴服务业项目,支持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注册“网店”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打造一批大学生创业精品项目。为了满足学生创业资金需求,使想创业的在校学生拥有相应的风险保障,解除失败的后顾之忧,四川大学与工商银行共同设立了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通过校友支持、企业赞助、个人捐款等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在全球校友的支持下筹划设立金额在4~10亿元的优秀学生创业众筹基金。与成都市协商共同设立校地合作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共建“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共同打造1亿元的面向全球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基金。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签署校地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共同设立校地合作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共建“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
4.2 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训练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高校应努力实现创业教育全覆盖,将《创业基础》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同时,建立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和自主创业,并将成效折算为学分,对休学从事自主创业的在校大学生保留学籍。例如:四川大学为破解课堂教育与创业实践“两张皮”的难题,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和衔接性,不断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确保在“书本”落地的同时,精准有力地提升实践质量。自2012年起,学校启动了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将在10年时间建设10000门左右的课程,其中,学术研究型课程5000门,新建、升级改建创新创业型课程2000-3000门,社会实践型课程2000门。目前,川大学子每年都能选修300多门来自社会精英、行业翘楚、杰出校友等来校开设的创新创业及实践应用型课程,旁听500余场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在“社团+创业项目”的学术型社团模式激励下,学生自发组建形成了400多个学术型社团,招募到近万名学生会员,年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000多次。不仅每周举办创业分享会,每月开展大型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创新创业论坛,还形成了创业大讲堂、创业体验赛、周末创业沙龙、大学生暑期创业操盘实践等品牌项目。
4.3 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创业实践孵化
加强实施教师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将提高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教育教研机构,配齐配强创业就业指导专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业实践。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依托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专业实验基地、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等现有条件,建设符合学校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创业实训和创业园,积极创建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提高利用效率和孵化成功率。借鉴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共建一批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帅.浅析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融资渠道[J].商情,2011(3).
[2] 孙,解长福.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1(9).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影响因素;政策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85-03
创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为各类创业者指明了方向。作为社会就业群体中最具创业优势的大学生。应正视目前的社会现实以及面临的机遇,创新创业,奋发有为,实现人生和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高校普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的创新创业活动,对激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据最近一项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有80.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创业,有55.4%的在校大学生有毕业后创业打算,但实际结果却有很大的差异,大学毕业生有自主创业意向的比例仅为15.8%,有3.3%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干啥”,1.4%的学生选择“其他”。而真正能够坚持下来并成功创业的仅为2%-3%。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在20%以上,并且成功率较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的相对薄弱,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是创业的先导,广泛的认同和扎实的基础是创业不断前行的重要条件。就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的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和管理基本满意的仅有37.9%,不了解的占30.8%,不满意的占19.7%。可见,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和管理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不高,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创业资源仍未得到合理的配置。首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大多还不够清晰,多数高校没有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大纲和固定的教材,开设的创业类课程不系统,与专业结合度低,并且课程的随意性较大,用创业活动代替创业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高校往往较看重少数学生的创业竞赛成绩和学生创办公司的数量,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系统的创业精神的培养。因为,在校创业并且能获得成功的毕竟是极少数,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带有功利性就不足为奇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还没能很好地落到实处,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本身也处于一个尴尬局面,一方面,由于学科地位的不确定,导致资金投入受限,影响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也存在诸多问题,专职教师少或根本就没有专职教师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并且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既有创业教育理论,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难以满足学生创业的求知需求,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甚至会误导学生。在这种格局下,学生的创业往往比较盲目,中途夭折或误入歧途(传销、灰色中介、倒卖车票等)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应该引起高校及社会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思想启蒙和文化引领者的高校来说,其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更显得任重道远。
(二)创业氛围与创业机制的缺失,限制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在我国来说,仍属于一个新生事物,其中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作为一个文化传统相对保守的国度来说,我国的国民创新创业意识还亟待提升。创业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既满怀憧憬又饱含艰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风险投入。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另一方面,很可能会顾此失彼,除了留下经验和教训,其他方面输得很惨。所以,很多人一开始就不看好在校大学生创业,这其中主要的压力来自大学生家长和亲友。在他们看来,花钱甚至是借钱让子女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的,要“创业”也未必要上大学,更何况创业风险较大,即使要创业那也是以后的事情。同样,大学生创业也会有来自学校的压力。近年来,政府和高校都在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主要是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出发的,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虽有一些鼓励政策,但雷声大雨点小,大多停留在允许学生停学创业、提供办公场所上,还缺乏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实质性利好措施,如抵算学分、担保融资、校内孵化等,其真实想法还是希望大学生毕业后创业,而非在校期间创业,大学生创业大多处在自生自灭状态。由于大学生创业起点较低,科技含量不高,还可能与所学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因此在不少人眼里仍属于不务正业的“瞎折腾”。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自然是困难重重,捉襟见肘。特别是在创业与学业发生冲突时,领导、教师、同学就会出来做工作,使创业的学生处在一种不利的舆论氛围和压力之中,进而使创业更加艰难。机制的缺失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政府部门虽然出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大多分散在各个地区和部门的文件中,并且主要是针对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而且政府部门主动地宣传、服务还不够,有些政策的主体和职责不明确,可操作性差,有将近70%大学生几乎不了解这些政策,即使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也很少清楚和很少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对在校大学生就更难得到其实惠了。
(三)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对大学生是一个全面的挑战和艰难的考验,它对创业者(团队)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如敏锐的眼光、过人的胆识、新颖的理念、独特的项目、优秀的团队等。然而,当代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所拥有的主要是书本知识,还缺乏实践锻炼,社会阅历浅,人脉关系少,管理能力弱,对创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等,是创业大学生存在的通病。好的项目是成功创业的关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创业项目选择的着眼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其运作能力,如有出其不意的好点子,有拥有知识产权的好项目等,然而这一块目前还是创业大学生的软肋。不少大学生的创业还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不能做大做强的原因就在于此。团队是影响和制约创业成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团队成员追求的一致性、气质和性格的相容性、知识结构互补性都直接影响团队合作的效果,这对身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此外,社会认可程度低,也是大学生创业发展艰难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大学生创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使得不少单位和个人对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它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持怀疑态度,因而,大多数不愿意和学生公司打交道,认为可信度低、风险大,学生公司(学生创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诚信意识的缺失,殃及大学生创业,再加上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大学生创业鲜有成功的先例,大学生创业难以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也使得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
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创业教育、创办企业及其运作、政策导向等重要环节有着直接的联系,梳理并反思这些环节对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如果说创业的本质是创新,那么,创业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其定位和作用决定了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创业教育应该注重两个结合:一是点面结合,既要注重精英的培养、典型的打造,以发挥其示范及辐射作用,更要注重面上的广泛受益,培养创新创业扎实的群众基础。不能只进行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学生的技能性教育,而应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忽视系统的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操作层面的技能训练,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创新创业学科地位的形成;而缺乏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势必影响创业教育的效果,延缓有创业欲望学生积极创业的步伐。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和方向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多赢格局的大好事,它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产物。因此,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任。首先,高校应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不断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并初步掌握创业技能的人才为重点,以培养更多的、潜在的创新创业者为目标,来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其重点在于转变观念,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及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倡导和鼓励大学生毕业离校就去创办企业,而是培养创新创业素质,一旦时机成熟,就能脱颖而出。其次,高校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尽快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学科,加大资金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编写本土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将创新创业课程尽快纳入正式课程序列。同时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与水平。
(三)大学生创业的切入点
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充满激情,也会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一定程度的呵护和支持,但创业者一定要清醒地明白,激情会退去,呵护和支持也会衰减,作为创业者最终要回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实中来。“高起点、高技术、大资金、大规模”的创业模式固然好,但目前显然还不适合大学生创业。因此,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就应该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立足现实,紧紧依靠母校的指导和社会的支持,积极寻找和打造适合自己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少许资金启动的特色项目,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公司正常运转起来,并发展下去。只有发展起来了,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支持,拓展更大的成长空间,使创业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态度及导向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生态及质量,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第一,政府可以通过明确的导向和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来进_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如制定全民的中长期创新创业发展规划,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业典型,形成全民崇尚创业、勇于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积极支持高校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学科,适时出台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企业的存活率。第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建立“一站式”服务,明确各“节点”职责,增加大学生创业者获得建议、信息、指导、孵化的可能性。第三,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民间资本,以扩大创业投资规模,优化创业投资结构,重点应加快创业投资的发展,从而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问题。第四,政府应积极建立并完善创业失败人员救助机制,设立创业失败人员救助基金,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保障创业失败人员的基本生活。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者中41%属于生存型创业,这部分人创业风险的承担能力比较弱,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以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防范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越来越多大学生成为创业的主体,但是由于受到经验、资金、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本文在高等教育视角下,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在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四个层面对大学生创业提出支持策略。
【关键词】
高等视角;大学生;SWOT分析;创业;研究
近几年,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面对越来越多大学生创业,如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成功,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在高等教育视角下,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建立良好和谐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是必然的选择。
1高等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1.1有效解决就业资源稀缺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日益关注,高校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1]。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解决就业资源稀缺问题。
1.2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学生创业的核心是生产力知识和创业者精神;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而且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经济附加值较大。因此大学生创业会注入创新元素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2.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持续上升
从《2015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得知,一个方面,2014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2.3%)高0.6%,比2012届(2%)高0.9%。另一方面,毕业后三年内更多大学生创业。2011届大学生的创业比例(5.5%)比毕业时增加2.4倍。从以上数据得知,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会不断增加,包括应届的和往届的毕业生。
2.2大学生成为我国创业的主体
根据《中国城市创业指数(2015)报告》,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生、大学专科学历的创业者比例分别占据46.9%,24.5%。大学毕业占了创业者的71.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成为我国创业者的主体。
2.3大学生创业项目约三成与所学专业相关
据麦可思研究院对2014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创业项目与创业者专业学习的相关性不大,创业项目中约三成与所学专业相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所学的专业对学生创业的帮助不大。
2.4大学生创业多数选择电子商务
创立微软的比尔盖茨、创立facebook的扎克伯格、创立阿里巴巴的马云都成为大学生的创业偶像,加上大学生出生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年代,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电子商务作为进入门槛低、大学生接触多的行业成为众多大学生创业的行业。
2.5大学生创业近八成选择留在家乡
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通过抽样调查全国约26.4万大学毕业生发现,去年毕业的2014届大学生,约有21万选择创业。创业的大学生中近八成选择留在家乡。这一数据说明,大学生创业的资源多数来源家庭,包含创业资金和人脉资源。
3高等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业SWOT分析
3.1大学生创业的S(优势)分析
首先,大学生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大学生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其次,大学生具备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目前最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大学生开始创业可以考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以高科技投入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模式有微软和苹果。
3.2大学生创业的W(劣势)分析
第一,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市场观念比较薄弱,对企业的运作流程不是很熟悉,这些因素也制约着大学生创业。第二,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短缺。大学生个人资金少,创业资金多数来源于家人、亲戚朋友,这成为创业的颈瓶。第三,大学生人脉资源不足。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人脉资源有限,在创业时不一定能把握好市场行情的变化,也许创业中遇到的一些挫折等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3.3大学生创业的O(机会)分析
一是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各高校为学生开办了创业课程。大学生基本懂得创业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创办了SYB培训,培训考试合格后,学生可以获取结业证书。二是国务院重点推广“互联网+”创业创新。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代,“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很好指导的方向。三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相对稳定和不同以往,主要表现为:一是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告别,进入中高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成为需求的主体;三是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这些都为有创新能力、进入服务业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3.4大学生创业的T(威胁)分析
首先,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是1%左右,而全世界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左右[2],由此可见,我国范围内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其次,大学生创业缺乏有关指导。目前,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停留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忽略了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就算了开设了创业的课程,那也仅仅是指导学生完成一份创业计划书而已。再次,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申请难。扶持项目需满足以下条件:(1)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并且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没有不良信用和违法记录;(2)雇佣2人以上就业,这些条件对于刚刚起步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
4高等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对策研究
4.1社会层面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策略
第一,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谐的全民创业氛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更新择业观念,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另一方面,大众媒体从实际出发如实反映创业信息,对大学生创业失败应有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大众媒体为宣传和营造和谐创业氛围起到良好作用。第二,进一步放宽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轻松创业,建议国家和各地政府可以适当放宽相关政策法规的申请条件,包活融资、开业、税收等方面。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实现创业梦想。另一方面,要开展政策咨询、跟踪服务、创业培训和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第三,进一步把创业教育纳入高校评估体系。目前,教育部没有把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评估中,这样致使创业教育没有得到实际性进展。建议教育部把创业教育纳入高校评优体系中。可以参考的指标有:该校创业项目活动成效、创业氛围的营造、大学生创业比例情况等。
4.2高校层面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策略
一是建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创业教育是新的教育观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成败非常关键。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二是打造创业孵化基地[4]。高校为学生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高校要打造基地办公室、启动基金等硬件建设,还有基地管理、创业项目筛选、有效激励机制的软件建设;第二方面,争取得到当地政府、劳动局、团委的支持;第三方面,与当地知名企业取得联系,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和公益基金。三是把《创业经济学》纳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开设《创业经济学》课程十分必要,该课程可以直接为学生创业提供知识,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创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4.3家庭层面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策略
首先,家长观念的更新。按照传统观念,家长认为孩子毕业后应该找个稳定工作,这个观念应该有所改变。一是家长要了解目前就业状况。越来越多大学生涌入社会,社会不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大学生创业是必然的出路,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二是家长应树立正确人才观念,认识到孩子选择创业,也能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其次,创造利于家庭创业的氛围。一是家长树立正确亲子观念,尊重孩子创业的选择。二是支持孩子的创业想法,积极为孩子创造创业条件,有利于孩子创业成功,成功创业。
4.4大学生自身层面的创业支持策略
第一,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可以从以下的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明白就业的可选择性。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道路是多样性。打工是就业,创业也是就业。二是明白创业道路是多样性。大学生不要认为有钱才能创业,财富在自己的头脑之中,关键看自己能否开启它。人的需求是各种各样的,这种需求达到一定数量就形成市场。因此,创业的路也是各种各样的,要学会发现和寻找创业机会,开发市场。第二,积极参加创业活动。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高校举办的各项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就是目前高校最热门的比赛。通过参加比赛,学生不仅学会写创业计划书,优秀的学生还有机会得到政策支持和各项帮助,为自己日后创业提供了模拟实验。第三,做好自我SWOT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大学生可以做SWOT分析,明确自己创业自身内部优势、劣势,明确所要面临的外部威胁和机会,继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常见的创业模式有:技术创业、网络创业、兼职创业、加盟创业、团队创业、大赛创业和创意创业、没有任何一种创业模式是放诸四海可行,只有做SWOT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是避免创业失败的关键。
5总结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自主创业的行业来。总的来说,在高等教育视角下,社会、高校、家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方支持,大学生结合国家政策、高校创业教育、自身家庭条件和自身情况做好市场调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学习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创业成功,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秦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及方法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3,12:49.
[2]李丹超.大学生创业要抓住市场“痛点”[J].劳动保障世界,2014,12:19.
[3]易伟义.高校管理类专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4:60-62.
关键词: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48-01
一、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项目组通过调研32家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1251名大学生、18家市人保局、322家企业,发现对于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起着很重要作用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功能。
在32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中,28家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兼具培训功能,占87.5%;4家主要承担创业孵化功能,占12.5%。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一体化教学,不仅仅包括创业技术课程,而且包括创业教育文化课、活动课、拓展课在内的所有类型的分立课程。这14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也都设有创业孵化场地,但是只有牌子,没有实际运营。主要承担创业孵化功能的4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里面就是若干家公司在实际运营,孵化程度比较好的公司已经开始雇佣在校大学生。
2.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包括资金、个人能力、技术、兴趣等。
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资金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46.2%;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个人能力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2.3%;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技术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7%;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兴趣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2.3%;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其他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5%。
3.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创业精神、风险承担倾向、吃苦耐劳、诚信等。
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创业精神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45.7%;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风险承担倾向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8.8%;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吃苦耐劳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2.2%;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诚信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8%;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其他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3.5%。
4.政府在创业教育实践中作用十分重大,但是也存在支持大学生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的机制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通过调研,认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4.2%;认为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的机制不健全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22.9%;认为服务不到位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9.7%;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2%。
5.高校响应政府倡导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实践,但是也存在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经费不足、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创业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等问题。
通过调研,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经验不足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5.8%;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经费不足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3.2%;认为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1.8%;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的占;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9.2%。
6.企业对于给大学生创业项目投资热情不高,但是愿意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组织和评审、在学生模拟创业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环节提供指导等方面提供帮助。
通过调研,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58.9%;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组织和评审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5.3%;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在学生模拟创业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环节提供指导占调研总人数的14.4%;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1.4%。
二、对策
1.整合高校创新创业实训资源,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1)为创新创业实训提供训练场所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中心所辖的各种校内实训基地,整合资源,直接为创新创业实训提供训练场所。
(2)为创新创业实战提供实战场所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模拟公司实训室、沙盘模拟经营实训室、网上创业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整合资源,通过创造创业活动的仿真环境,学生在其中可经历从企业创办到经营的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增加学生的实战机会,使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创业能力。
(3)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实践场所
在创业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为有创业实践意愿的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定期举办校园创业大集,校园小推车创业活动,为高职大学生提供校园的实践机会。
2.新建多功能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1)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指导
结合创业导师制度,开展创业咨询服务,聘请行业专家和成功创业者,包括创业成功的校友,对在校的创业团队进行针对性指导,并贯穿创业过程暨企业发展的始终;使创业团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得到提高、创业项目不断完善、创业方案付诸实践,创办的企业或实施的项目健康发展。
(2)提供创业教育培训
主要针对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政策、工商、税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和实践。培训专家由“企业家创业导师团”成员担任。
(3)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对接
举办、承办、参加各类全国性、全省性、全院性大学生创业比赛,征集大学生创业项目,特别是通过向在校学生征集创业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兴趣,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
创业环境指的是创业主体开展创业活动、实现创业理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其中既包含涉及创业活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地理、文化等外部条件,又包含创业活动在进行中所受到的创业支持与帮助。创业环境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企业的创业活动要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因此,创业环境的好坏对于创业的成败而言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创业环境可以立足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例如,立足于创业环境的组成要素,可分为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立足于创业环境层次,可分为宏观环境(一国或一区域内的创业环境)、中观环境(某个城市地区的创业环境)、微观环境(企业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氛围);立足于创业环境的硬、软条件,可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指的是创业环境中的各种有形要素,如,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状况、基础设施,软环境指的是创业环境中的各种无形要素,如政策、法律、文化、科技教育等,硬环境是创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软环境则是创业成长的营养支撑,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软硬兼施”才能最大化的保障并提高创业环境效能。以上分类方式主要针对社会中的一般创业群体,但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人生阶段特征明显,会对其创业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相较于一般创业群体要更为繁琐复杂,大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要求也更为敏感,因此,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应综合考量当地的宏观环境、环境组成要素、软硬件条件及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特点。回观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施与推行,始终以“创业创新”作为富民强省的基础,以“全民创业”为其主要实现手段,其间,各项创业政策、创业体系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环境组成要素,对大学生的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在对近些年本省大学生创业状况的系统分析和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调查中发现,“两创”背景下的政策、法规环境、经济环境、创业场地环境、科技教育环境成为大学生选择创业与否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本文将就这几个环境因素对“两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环境进行系统研究。
二、“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
浙江省地处沿海,长期以来都是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浓厚创业氛围和创业背景。尤其是“两创”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更是为本省的创业活动注入了更有利的能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外部环境支撑。
(一)政策、法规环境
“两创”战略下,浙江省着力开拓“全民创业”新局面,将大学生创业作为重点扶持工程,为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浙江省政府早在2007年便出台相关规定,规定指出,高校毕业生凡进行个体经营的,两年内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自登记日起可免交3年的相关登记、管理类费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时,若经费不足,可向当地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2-5万元,期限不超两年,到期还款,财政部门还会给予50%的贴息。而后浙江省还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专门的创业资助资金,大学生在毕业两年时间内进行创业活动的,推行项目无偿资助或商业贷款贴息等形式的资助行为,供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其中,项目无偿资助主要对于那些有具体项目且实施性较强的高校毕业生,资助金额可为2万、5万、8万、10万四个不同等级。商业贷款则是给予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以50%的贴息,贴息额度最高可达1万元。
(二)经济环境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各省前列,特色鲜明的“浙江经济”,为当地的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基金支持。“两创”背景下,浙江省积极创设“浙江省青年创业创新基金”,利用创新竞赛的方式,引导、激励青年大学生提升自主创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同时借助创业扶持,指导青年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领头人。扶持对象主要为三类人群: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创新项目;企业或务工青年的创业创新发展;农村青年发展来料加工和现代农业。资金扶持方式为“借、贴(奖)、还”。利用竞赛、奖励、贴息贷款等方式对创业青年进行一对一指导,保障创业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浙江省还针对毕业两年内且家庭困难的创业大学生,设立了“浙江大学生创业基金”,为这类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及实战培训,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估之后,给予资金资助,资助方式为一次性资助、贴息或无息贷款,并进行创业全程指导。
(三)场地环境
创业场地是创业活动中的立身之所,更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培植土壤和孵化基地。“两创”背景下,浙江省积极开拓科技创业中心,提供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与服务,其中涵盖办公场地、物业管理、法律咨询、财税政策等服务。以大学生创业为龙头在省内的各大高校中创建创业园区或基地。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近2000平米的“全真”大学生创业园,其中由大学生创办的公司达40余家,涉及超市、旅游、网络、创意设计等各个领域,学校为这些大学生提供经营办公场地及基础设施,让大学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体验创业过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创业大学生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生在基地中完成创办公司全过程,从企业初始时期的申报、审核、登记、发证,到经营期间的缴税、接收监督,都在基地内模拟完成。在“两创”战略的催发下,浙江省内的各大高校陆续创办“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前期的模拟创业环境,在高校创业基地中的创业活动使大学生拥有更加真切的创业体悟,更好的掌握专业的创业技能,为大学生后期在社会中的创业奠定实践基础。
(四)教育环境
在全国的大学生创业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浙江因子”引起了广泛注意,浙江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创业浪潮中的弄潮儿,而这些离不开的是浙江高校持续开展的创业教育。在“两创”总战略的指引下,浙江高校纷纷响应号召,在校内对大学生开展一系列创业教育活动。如,温州大学自2012年始,便在校内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选修课,学校聘请知名企业高管担任“创业导师”,以实践创业经历指导大学生合理的进行自主创业。杭州师范大学以“创新创业”为契机,在每年的4、5月份开展文化月活动,目前共完成创新创业项目80余个,在学校中营造出了积极地创新创业氛围。义务工商职业学院利用义务小商品城的环境优势,支持、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仅2013年该校毕业生创业率超过10%。浙江万里学院针对大学生创业实行四年一贯制创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以规范的制度用以管理,以专业的师资进行引导,以合理的课程开展教育,以专门的资金予以支持,同时创建创业基地与创业孵化园以供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创业软、硬件环境支持,仅2013届毕业生就有133人成功开展创业活动,创业率为2.68%。浙江省内还有很多高校,举办模拟创办企业实训与竞赛,开展创业调研,建立创业指导站,力图给予大学生全方位、一体化的创业教育环境。
三、“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的SWOT分析
大学生创业环境复杂,涉及因素多,既有宏观环境,又有微观环境;既有硬环境,又有软环境,如何有效发挥当前创业环境中的优势,改善或降低环境的劣势,紧抓和利用环境中的机会,规避或协调环境中的威胁是政府、社会及高校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上文中对“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的分析可看出,当前浙江省在”两创“战略”的指导下创业环境正在逐步的完善之中,但是与创业者心中理想的创业环境还有所差距。因此,对“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进行SWOT的分析,对于深入剖析创业环境,为大学生营造更加完善的创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势
1.大学生自身优势。大学生年轻、热情有活力,具备充沛的创业激情及不怕输、不服输的创业胆量。没有家庭负担的他们可以毫无畏惧的迎接各种创业挑战,甚至是失败。并且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速度快,领悟能力强,擅长网络技术,可以更快、更广的了解创业信息与咨询,这些都是大学生特有的创业优势。2.浙江省的社会文化优势。浙江自古以来就是商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以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商业发达城市。在这个商贾云集的省份中,有很多学生家长从商,思想观念都较为开放,整个省份中的商业氛围浓郁。加之浙江人文环境有的崇商精神,使浙江省拥有占省内总人口十分之一的经商群体,在如此庞大的经商群体和经商氛围感染下,浙江省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富矿。
(二)劣势
1.缺乏经验。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系统的社会关系网络,创业项目不够成熟,还没有与社会建立起相互关联的信用档案,融资借贷困难。2.资金不足。政府虽然出台相关的创业借贷政策及扶持基金,但是申请资金支持和贷款的程序繁杂,资金的缺乏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瓶颈。
(三)机遇
1.“两创”背景下政府的政策扶持,优化了本省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背景下,政府结合本省实际,为大学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贴息贷款政策、注册登记绿色通道政策等,政府与高校共建的创业实践园地与孵化基地,这些都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创业奠定了发展基础。2.“两创”背景下高校的引导、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培训。如高校开展的创业课程培训、创业平台、创业竞赛等。(四)威胁日新月异的创业市场,竞争对手不断增加,大学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创业压力;竞争对手不断推出新型替代产品,创业市场变化较快;另外,金融危机以来,各企业融资难、借贷难问题愈加突出,企业的资金流动出现危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面临多方面威胁。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建议
(一)健全政府宏观政策环境
浙江省作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应在“两创”战略指引下,始终将“调动全社会创业激情,挖掘全社会创业潜能,消除影响创业的障碍机制”作为政府政策目标。一方面,依据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特征,制定相应的长远发展规划,构建覆盖整个创业企业的政策体系,其中包含市场竞争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市场准入体系、成果转化等,营造出更加适合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创业平台。针对大学生创业指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孵化、融资、培训、科技创新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在创业后期进行适当的财政优惠和补贴。
(二)优化金融经济环境
“两创”背景下,浙江省虽然不断加大对创业大学生的金融支持,但是繁琐的资金申请过程,还是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诸多不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创业资金难题。优化浙江省金融经济环境势在必行。第一,为了使更多创业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享受到基金支持,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可拓宽财政筹资渠道,为创业大学生简化资金申请和发放流程。还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创建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以政府引导为前提,利用市场运作的方式,结合专家管理,选取前景好、风险大、创业初期资金不足的创业大学生进行投资。第二,降低创业大学生向银行借贷的门槛,简化借贷流程。浙江省有着较为发达的金融体系,中小银行较多,运行机制相对灵活,贷款的优惠产品和政策也较多,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者所设立的针对性“小、急、频”贷款,政府应加大对这些银行的扶持,针对其发放的小额贷款,创建风险补偿机制,并给予一定的补偿。银行方面应结合大学生创业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宜的贷款产品,同时降低创业大学生的借贷门槛,简化流程,让创业大学生获取到实质性的贷款资金扶持。第三,为应对金融危机后企业融资难问题,可建立以知识产权质押为形式的贷款,为以技术型、创造型项目为创业点的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第四,高校创建大学生创业基金。现今,浙江省创建高校大学生创业基金的为数不多,然而,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阵营,应利用自筹资金或与联合企业集资的形式创建高校内大学生创业基金,获取资金帮助的同学,可以在创业赢利后归还这部分创业基金,使其可以继续资助其他创业大学生,由此在学校中建立良性循环的借款机制。
(三)强化本土人文关怀环境
浙江省作为创业大省,本就有浓郁的创业氛围,在此基础上,可着力引导、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在全社会中形成关注、关怀大学生创业者的和谐环境。首先,强化社会中的诚信环境,大学生创业者社会经验较少,需要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予以支撑,因此,应在全社会中营造出诚实信用的社会氛围。政府应强化其内部的诚信体系,建立政务公开及失信约束机制。在社会中培育诚信组织,针对大学生创业者构建开放的信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诚信环境。其次,大力弘扬浙江省本土的浙商精神,浙商精神作为浙商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其精神内涵是当代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精神力量。高校应以浙商固有的勤奋务实、敢为人先、诚信为本、永不满足、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创业教育宗旨,倡导、引领大学生学习、借鉴浙商创业经验,以浙商精神鼓舞自身创业发展。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