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4 04:0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文秘专业调查研究分析
文秘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人文类基础性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状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文秘人才的摇篮,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秘人才?文秘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职业能力、知识结构?高职院校应如何顺应社会的需要培养适用性人才?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应该考虑和弄清的问题。
为配合我校文秘重点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了旨在为文秘专业改革提供依据的社会调查活动,目标是调研文秘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以及了解社会对文秘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状况。此次调研活动以江苏省苏南地区各级企事业单位为调查对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发放《文秘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要求调查问卷》138份,实际回收116份,有效率为84.1%。在访谈和问卷中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高职文秘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分析
1.1文秘人员的品质要求情况在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基本品质中,:随机应变(90%)、吃苦耐劳(88%)、忠诚与服从(86%)、热情开朗(76%)、勇于创新(72%)、甘于奉献(63%)、廉洁守法(41%)。可以看出,大部分单位在招聘文秘人员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灵活程度、努力程度。
1.2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我校确立的文秘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模块分为六个模块:口头及书面表达模块、应用现代办公技术能力模块、人际沟通及公关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综合素养模块。
在口头及书面表达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文秘英语(95%)、普通话训练(93%)、商务英语(82%)、演讲与口才(80%)、英语听说(53%)、语法修辞与实用逻辑(34%)。建议增设有关公开发言及如何提高应对客户的谈话技巧方面的课程。
在应用现代办公技术能力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办公自动化及实训(99%)、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实训(97%)、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及实训(95%)、网络技术及实训(77%)、网页制作及实训(65%)、数据库应用及实训(52%)、信息学概论(32%)。建议增设有助于对计算机程序了解的课程,同时,在教学中加强现代办公技术的应用和实习。
在人际沟通及公关能力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人际商务沟通技巧(99%)、个人与团队管理(92%)、客户关系管理(86%)、公共关系学(72%)、国际商务礼仪(65%)。建议在教学中多一些实景模拟演练。
在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秘书实务(92%)、文书学(90%)档案管理(90%)、实用公文写作(83%)、秘书资格考证实训(81%)、毕业实习(72%)、专业认识实习(69%)。建议增设有关如何开展会议、展销会等筹备方面的课程。
在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人力资源管理(90%)、电子文件管理(89%)、市场调查及实训(80%)、电子商务(80%)、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实训(76%)、基础会计(68%)、企业管理(61%)、经济法基础(53%)。建议多增设一些经济管理、科技等方面知识,会计、统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等方面知识的课程。
在秘书综合素养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秘书修养书目(87%)、职业形象设计(80%)、书法(70%)、中国传统文化(61%)、摄影技术(34%)。建议增设《企业文化》课程。
1.3秘书人员具有职业技能证书情况
在回答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应具有何种职业技能证书时,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93%)、国家计算机应用B一级证书(85%)、江苏省大学生英语B级证书(73%)、剑桥商务英语证书(72%)、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69%)。建议学生还要具有驾照C证。
由上可以看出:社会比较认同学生同时具有英语、计算机等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因此,文秘专业学生除了必须的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外,持有多种证书可以为学生就业增加了不少法码。
2文秘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在回答“您认为近年文秘专业的社会需求如何?”时,84%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为文秘专业提供了较大的需求空间,有部分单位表示会在将来的一、两年内招聘专业素养好、技能和事务能力强的文秘专业学生。这说明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同时,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型、全面型、复合型文秘专业人才。
在回答“您单位未来5年内将需要扩充哪种类型的文秘人员”时,8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只有不到20%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显示,企、事业单位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一般认为受过文秘大专层次教育已够用。
在回答“您觉得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就业的方向定位是否准确”时,85%的人认为准确。他们赞成当前秘书应定位为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秘书。这表明,各个单位很看中文秘人员的综合能力,需要的是“全能型”、“智能型”秘书人员。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企、事业单位内部文秘岗位分工不细,文秘人员身兼多职,往往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这就要求文秘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文秘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博”与“专”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
在提出意见和建议中,有不少单位提出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他们认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学校学生操作能力不强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建议学校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安排一些实践环节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加强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其一进入单位就能尽快适应和开展工作。
3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社会各界对文秘人才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十分看重文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校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突出实践性,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3.1加强专业认识
在平常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对“你为什么选择此专业”、“谈谈你对此专业的认识”、“你认为通过此专业的学习,能够获得什么?”等等问题认识模糊不清。专业认识不清必然导致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动力。因此,作为专业教师,有必要在新生入学之初,一方面应加强专业介绍,包括专业特点、专业市场需求、专业素质要求、专业就业前景等等,另一方面,应给学生以正确的专业思想指导。大学教育是“授之与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与鱼”,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学到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展知识视野,按照自己的专业理想夯实专业能力和技能。文秘专业比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仅仅是端茶倒水,干杂活,事实上,它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如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那么,作为文秘专业学生,就应该把视野从“专业”提升到“职业”的高度,着力打造自身的职业素质,为将来的求职就业奠定基础。
3.2面向市场
企业面向市场必须要生产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而学校面向市场必须要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首先要做好专业年度市场调研与分析。其次,要采用适合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那么,《档案管理》这门课程的教材就必须从针对国有企业向针对民营企业转变,探讨一套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档案运行、管理机制。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市场性,随着市场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知识的传授上,应及时增加一些适用专业知识和案例,增加学生知识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再次,提倡多证多能,要求文秘专业学生在取得专业文凭的基础上,持有多种能力证书,如文秘职业资格证,普通话证书,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以及电子商务、报关员等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3实践性
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两者共同要求着高职学校教育必须具有实践性。实践性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1)课程体系。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而以实用性、技能性为特点。保留优势专业课程,删除不必要课程,调整不合理课程,增设社会急需课程。(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方法,融案例、情境、讨论于一体,让学生分析与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共事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在讲授课程内容上,不追求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以实用性、技能型为特点,改变教材原有内容编排,进行模块组合教学。如《,档案管理》课程可以不讲档案学概论的内容,仅介绍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科技档案管理及一些专门档案管理(如财务、人事)等的内容。(3)模拟实训。开设实训课,建立实训室,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最大的特点,也这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通过实训环节,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4)强化实习。文秘专业主干课程《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是两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感性认识,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实习活动。首先,在学生开始学习理论知识之前,可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实地参观,使学生对专业有感性认识,为理论教学打下基础。其次,在讲授完一门专业课后,再次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中的理论难点和重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充分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高莉.文秘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6):147-148.
关键词:校友会;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一、什么是“专业校友会”
校友会是校友心系母校、联络感情的纽带,也是母校了解和联系校友的得力助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校友会的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般校友会都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起来的,是一个以母校情结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松散型的群体。
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其行业特色鲜明,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毕业生相对集中,将这些毕业生组织起来成立专业校友会,将会使学院的这些专业在当地的影响力增强,对学院的专业建设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皮革教研室组织成立了皮革专业校友会。由于我国的广东、浙江、福建、四川、河北等省皮革及制品加工业相当发达,在这些地区我校的皮革专业毕业生相对集中,具有成立皮革专业校友会的基础,教研室多次到广东等省组织校友进行研究和商讨,明确成立专业校友会的目的和意义,制定专业校友会章程,以校友中的活跃分子为骨干成立校友会筹备小组。在皮革专业教师和毕业生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先后在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省成立了皮革专业校友会,建立了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皮革校友会网站,通过这个网站,把分布在全国的皮革专业毕业生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一系列富有意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校友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实力不断增强。
这种专业校友会由于是由同门师兄弟(姐妹)组织起来的,情谊比一般校友更深厚。专业校友会的成员都是同行中的技术骨干,在一起交流有共同语言,在专业技术等方面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专业校友会的成员分布在同一行业的各部门,他们之间需要互相配合与支持。如皮革专业的校友分布在制革生产、皮革化工、皮革制品、皮革贸易等部门,具有行业内一条龙的供需关系,因而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对促进学院的专业建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专业校友会在学院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1.在教学改革中的信息反馈作用
专业校友会的成员,即某个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在生产第一线工作,他们对本行业的先进工艺和技术的更新了如指掌,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新要求,以及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面临的一些新问题等信息反馈,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皮革教研室针对校友会反映应加强毕业生动手能力的意见,在教学中加强了专业课程的实训,将教室直接搬到工艺实训室或车间,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边观摩边训练,做到教与学同步,理论与实践同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根据校友会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2.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作用
专业校友会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在本行业内的影响,积极把企业引进到母校,进行校企合作,在学院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Clariant公司是瑞士的一家生产化工产品的跨国公司。通过校友的推荐,该公司在皮革专业设立了“科莱恩奖学金”,每年派专家来学院举办讲座,并提供一定数量的皮化材料,用于学生实习和试验。广东捷升鞋业公司与学院共建“捷升班”的协议,是由校友蒋阳明牵线搭桥谈成的。该班按照学工结合模式,学生每年在学校学习半年,再到工厂实习半年,毕业后全部到该公司就业。公司每年为“捷升班”的学员提供70%的学杂费资助。革制品专业毕业生朱理明被聘到深圳耀群鞋业公司后,多次陪同该公司总经理到学院考察,促成了学院与深圳耀群鞋业公司的合作。该公司与学院共同制订皮革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向学院捐赠一条价值约130万元的制鞋生产线,在皮革专业设立每年20万元的“耀群奖学金”。
3.在服务社会、扩大专业影响中的名片作用
专业校友会聚集了本专业的技术精英,把他们组织起来,积极为行业和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提高了专业校友会的社会地位,扩大了学院和专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皮革专业校友会中有全国知名的技术能手、设计师和工程师,校友会利用这些人才成立了技术服务部,面向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前两年广东有几家皮革厂生产的汽车沙发革质量不合格,被外商退货并罚款。广东皮革校友会立即组织精兵强将到这些厂进行技术攻关,研制出了高档汽车沙发革,受到
外商欢迎。近几年朱理明等毕业生组织校友进行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为红蜻蜓、达芙妮、森达等国内外知名制鞋企业开发了数十个新产品,为这些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皮革校友会带来了声誉。温州皮革校友会的欧小相、谭春华作为浙江康奈鞋业集团的主要设计师,为该集团和温州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谭春华被评为温州市“十佳技术能手”,欧小相被评为“全国杰出进城务工人员”。
一个校友,就是学院和专业的一张名片。由于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皮革专业校友会在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省皮革及制品都相当发达的地区积极开展活动,为本地区的经济、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该院皮革专业在全国皮革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毕业生供不应求。
4.在解决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中介作用
皮革专业校友会成立了就业部,专门负责解决学生的实习和毕业生就业等问题。学院把皮革专业学生的实习计划通告校友会,校友会就业部积极与相关的皮革厂联系,由皮革厂作出实习安排和接待方案,然后学院按计划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实习。由于专业校友会联系了众多的厂家,对于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非常熟悉,在学生毕业前,校友会就业部积极联系有关企业,主动到学院招聘毕业生。
关键词:示范校;电气;专业建设;初探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38-02
2011年,云南工业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重点支持专业。在2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专业建设方向,明确了专业发展思路,多措并举开展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强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效益。
1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开展专业建设
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摆在专业建设的首位。工业是云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把坚持工业兴省、工业强省、工业富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作为实现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要措施。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将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特色工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学校所在的曲靖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要产业基地、能源基地,滇中城市群次中心,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基础雄厚,经济门类齐全。伴随着曲靖“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在云南“率先进入新型工业化城市”三大战略的实施,“滇中经济圈”、“滇中产业新区”的建设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将进一步加速,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自动化产品普及率不断提高,交流调速不断发展,电动机控制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企业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都迫切需要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和供电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安装、调试和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云南省以及曲靖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以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大量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改造、维修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开展专业建设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成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改革评价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全面提升专业办学质量。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体现四个方面的强化:
一是强化为社会和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意识。
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目标,通过导入企业参预机制,在公共实训基地运作、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实施等多方面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实现工作过程同学习过程的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达到为企业服务的目的。
二是强化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双核”相融的人才培养意识。
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入手,把职业素养培养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形成以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核”相融培养体系,在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导入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从安全教育,到环境教育;从人文教育,到素养教育,从技能学习,到驾驭工作过程能力的培养,形成以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双核”相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强化机、电、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之间的融合。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学习内容涉及到机械、电气、电子以及计算机等多种技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以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导入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强化各专业知识间的融合,充分利用学院各系的教学资源,完成多种技术的复合,从而实现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是强化技能型知识人才培养过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实行学籍管理学分制,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技能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满足学生需要的技能培养机制。
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专业建设
本着基础课程为“一体化”教学服务、“一体化”教学为学生顶岗实习服务,顶岗实习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原则。从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方位进行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特色树品牌,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课程体系架构为切入点,以“三段式”、“一体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依据培养目标和规格准确定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多年实行“三段式”、“一体化”教学积累的经验和专业实际,结合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整合构建《电工基本技能》、《常用电器设备及线路安装与维修》、《供配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电工新技术运用》5门专业核心课程,把《常用电器设备及线路安装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建成学校精品课程,并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包含专业教学辅导书及习题库、教学案例、课件、教学作品、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积极参与国家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为教学信息化、现代化提供软件支撑,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通过扩建、新建实训车间,增加实训工位,保证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的实施和“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电控设备厂这一产学研平台,吸纳学生参与电控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与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电控设备厂的企业氛围,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组织专兼职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以及高等院校举办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及相关电气专业各种形式、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继续推行教师进企业研修制度,新进专业教师参与各种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努力提升教师学历及职业技能等级,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培训教师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不断充实由企业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大与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力度,除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外,还将开展技术攻关等活动,由企业委派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工为学校兼职教师,确保了学生与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
4专业建设的回顾与总结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至今,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既定目标按期推进,专业建设初具雏形。
一是领导重视是专业建设强有力的保障。
学院领导和技训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专业建设工作,积极协调争取机会让更多的教师外出培训和下企业锻炼。专业建设至今,多次派出教师到外省和发达地区学习,本专业的教师多次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研和培训员工。
二是团队协作是专业建设的动力源泉。
电气教研组的24名教师全员参与专业建设,通过整合组建团队,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各环节建设,把教学管理工作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促进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效解决教学、专业建设面临的时间矛盾,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综合实力,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
三是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的平台让更多的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并把这些新知识补充到相关教学内容中,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要,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贴近工艺现状,增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校企合作有助于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建设,有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助于专业的课程建设,有助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助于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摘要】我校医学检验技术本、专科学生就业率比较高,专业对口率高,但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更加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比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建立仿真临床检验中心,增设新的培养方向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希望以上措施可以为其他院校检验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专科;就业
韶关学院医学院座落在广东省粤北山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招生始于2007年,专科班招生始于2002年。一直以来我们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也一直把立足粤北,面向广东,服务各级医院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中。目前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迅速,我们也应该认清当前专业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本校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检验技术人才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要求,为此我们对2014届、2015届及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本、专科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方向进行了统计分析,来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一、医学检验技术本、专科就业情况分析
我校2014届、2015届及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学生共141人、专科学生共125人。现对本、专科就业情况进行如下统计分析:注:镇级、社区、县级、地市级分别指相应级别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包括独立检验机构及其它公司。从就业情况可看出:医学检验本、专科的就业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如就业率高达95%以上、专业对口率也达88%以上,本、专科相差不大,但是收入方便,据调查本、专科稍有差距(本科人均3240元、专科人均2650元),虽然与学生期望值有点距离,但任何医院检验科的奖金收入都是比较高的,就业转正以后情况就会好起来的。从就业方向可看出:检验本科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地市级、县级医院检验科;检验专科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乡镇、社区医院检验科及独立检验机构(如广州金域检验中心),这说明学生的就业面广,就业方向稳定,就业前途理想,基本上能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从事本专业工作。
二、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建设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医学检验本、专科的就业情况良好,但是如何加快培养适合临床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1],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定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出发,立足粤北、面向全省,服务各级医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打造粤北地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达到上述办学目标,促进学科建设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首先我校医学检验本、专科专业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满足医学检验专业一般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专业老师可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从专业培训的综合要求出发,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筛选、补充、综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次结合临床实际,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学校的临床检验中心可通过实验室开放或者见习的方式,熟悉或掌握医院检验科的规章制度,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流程,日常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我们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开设专科层次的病理检验技术方向和输血检验技术方向,病理检验技术方向主要是在临床医院病理科做技术员,输血检验技术方向主要是在医院血库及各级血站检验科工作,这样既顺应了临床医疗工作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总之,为了加强医学检验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希望我们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可以为其他院校检验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满华,刘新光,孟庆勇。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230-1233.
作者:蔡元菊 曹越 杨江勇 单位:韶关学院医学院医学技术系
引言:
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而对于院校特色专业的建设不仅仅能够反映这所学院校的办学水平,还能对这所学院校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属于技术型人才。所以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够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创业的精神。本文就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建设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明确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是郑州商业技师学院重点发展专业,在已有专业的建设基础中,市场营销专业将借助于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来进一步挖掘自身优势,整合多方资源,细化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提升对整个社会服务能力,力争在河南省技工院校的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改革与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市场营销管理人才。
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这就要求院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定位,来引导学院校特色专业的建设。那么如何将市场营销专业的独特和个性展现出来,赋予它新的内涵,从而使得营销人才的质量得到提升呢?首先就得确定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那就是在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并不是只会市场营销学术方面的研究型人才,或者“熟练工人”,而是为社会服务的营销管理人才。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人才结构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对学院校教育的一场教育改革。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人才的培养在明确培养目标以后,就得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突出专业的特色教育。例如在响应国际号召的情况下学习另外的一门语言,即英语。培养“市场营销+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在鼓励学生学好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的让他们学会掌握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大大的提升他们在营销方面的沟通能力。
另外在培养营销管理人才时,要特别注意营销管理的应用和实践的特点。理论知识如果不参与社会实践,永远只是一堆废弃的文字。所以营销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多多的参与一些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学术讨论和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进行市场营销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研究了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将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引入教学,是一大课题。例如将知识点与某个特定行业的实践进行结合,使得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目前营销的模块如房地产营销、药品营销等等都已经在各产业中有了独立的发展,为我们选取一个特定的行业进行实践结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在教材选择应用上,应积极引用国外的一些做得好的营销学教材,注重其丰富资源的利用,使国际与本土结合起来,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其次,如何将这些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并且会用这些知识从事营销管理工作,这又是教学方式上应该重点考虑的一大环节。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一种静止状态的教学,老师是单纯的占有和传递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负责接受知识的客体,这中间的过程忽略了老师和学生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老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呈现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想法,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理解,所以新的教学方式下,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主动探究学习的知识以及创新想法,从而达到人才的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项目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主动适应河南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升需要,以培养食品工业、商贸流通企业基层营销岗位高端技能型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龙头,辐射物流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的发展。
(二)具体目标
(1)依托“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品牌示范院校建设中积极参与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参与全省性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院校层面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探索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合作兴办技术创新机构,合作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初步实现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
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制订与修改、实习与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专业建设基础与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现已逐渐成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重点专业,具有较高的优势与影响力,有深厚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到目前为止,也已为社会培养出诸多优秀的人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工学结合的现代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手段的改进、院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创造了省职教品牌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基本条件。
五、加强市场营销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才为先
现在许多院校的教师队伍随着扩招不断地增大,虽然有的教师拥有丰富的营销学知识,但是大多缺乏实践能力。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还来不及从事相关营销工作就来到课堂上教学,缺乏对营销实践的认识和体验。加上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些企业不欢迎教师来到企业内部进行有关教学的实践锻炼。所以对于市场营销的师资队伍这一块应当重点把握。
例如在引进市场营销教学教师时提高双语考核的门槛,或者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选取人才进行双语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以聘用优秀外语教师来担任教学老师。在实践教学方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并接受一些相关的培训,同时在课题研究时要注重与企业界联系,挖掘出企业内部的人才需求。这样无论是对于学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对于营销人才的培养都有益处。
特色起步于专业优势对接班级文化建设
教室,是学生每天学习最重要的场所,也是体现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成果及特色的所在。作为班主任,要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设置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应有其原则。对于它的建设不能等同于课堂教学,它有独立的价值体现,即体现学生追求自主健康发展的价值。班级建设也不同于德育,它不仅仅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它的价值与内涵要比德育更为综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要提倡学生体现自主、个性、合作等;班级建设也不仅仅是班级管理,除了必要的管理外,其更核心的构成在于建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文化。只有在学生 “自己喜爱”、“自我认可”的大前提下,结合专业特色及就业前景,在班主任引领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才会形成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二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项目:班级环境布置,班级文化标志(班旗、班徽、班歌、建班方针或口号等),班级人际关系,班级个性的形成等,这些内容每个班级都可根据本专业、本班实际进行增删。我们要汲取优秀班级文化设计的精髓,结合本校、本专业、本班特色着手设计。
在不同的职业学校,因不同的专业优势形成不同的班级特色。2011年我校“电气运行与控制”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两大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示范专业。供用电技术专业成为我校的特色、专业优势资源,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时,考虑到了这些。而且我校近几年在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不断扩大、日趋成熟、硕果频出的大好形势下,又决定自2012级起推行所有学生全部被分在不同专业方向班中的全新举措,并邀约相关企业负责人为学生介绍企业特色和企业文化等。此举既为学生奠定了未来的就业基础,又给全体班主任以启示:在以就业为目的职业学校中,班级文化的建设离开企业文化如同缘木求鱼,既背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又与提前就业的学习目的南辕北辙。
企业文化是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活水之源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很好地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它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企业文化”对于尚未接触企业的学生而言是完全陌生的。这个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概念,百度文库如此阐释:“企业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即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这个解释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既空泛又抽象。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又要求学生必须对企业文化从了解到接受,进而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作为班主任,我认为企业文化最终都是从员工身上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比如,SMC公司的“5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法给了许多企业以启示,他们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以“5S”管理法为基本素养,推出了“7S”管理法(“5S”再加上“安全”和“节约”)、“8S”管理法(“5S”加上“安全”和“节约”“学习”)。由此可以断定其后“9S”甚至更多管理法的推出都在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企业文化,即在企业中全体员工从价值观念、言谈举止、遵守规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由概念可知,若要学生对企业文化从知晓到接受并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不取得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入就只能流于表面、走走形式、应付了事。
要使企业文化融入班级建设,首先必须明确班级文化建设包含的多种文化,即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我认为,围绕这四种文化的建设如果脱离了企业文化就失去了职业学校的特色。
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班集体中,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比如班规、公约、纪律等称为班级制度文化。这里我们可以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如仿照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设计的优秀“班级公约”,再融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或要求,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我是一个地铁供电准职业人,我将无愧于父母和老师的深恩;我是一个骨气如钢的人,我将不甘平庸,用求实进取改变人生;我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我将不怕苦累,用坚强的意志面对职场中的挫折;我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勤于动手,认真实训努力提高技能……”。制度文化意在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健康而又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行为文化:指班级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它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班级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动态反映。行为文化由于主要以班级活动来体现,在凸显不同主题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地举办,作为班主任只在关键时候引导一下即可。比如,校团委、学生科在不同的月份、节日要求开展的各种活动,其中活动策划、参与实施、现场布置、清洁卫生等,完全可以用企业开展活动的要求,让我们的学生学习尝试“5S”要求,以此培养、提升他们的素养。我认为,班主任应针对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一年级多抓、细管――“圈养”,以利于学生养成好的习惯,符合职业素养要求;二、三年级放手、督管――“放养”,总是“圈养”也会在无形中养成学生的惰性,事事依赖老师,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创新思维,羁绊其走向成熟的脚步。当然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专业采用什么管理方法更适合,还在于班主任。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我认为培养班级凝聚力,全班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是大前提。以我带的地铁供电20班为例,我对班级干部进行培训,要求他们树立大局意识:班荣我荣,班耻我耻,一切以班级利益为重。在统一了认识后,在班会上我实施了第二步:明确班级发展总目标(“优秀班集体”)和每个学生发展总目标(能否实现最理想的就业)以及各阶段目标。事实证明,让他们制定目标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因为目标可以激发、引导学生的动机和行为,只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有奋进的动力。我校有不少外省市学生,这些外省学生很多想去国家电网、京港地铁、各区县供电局等不错的企业或单位,他们很清楚只有靠自己的技能、成绩、在校表现、应变能力等,才能实现目标。所以,在上自习课时相当安静,大家都很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成为二年级免查的班级。
物质文化:属于班级建设中一目了然的“硬件”,主要包括:教室的卫生状况、设计布置以及班级的教育设施等。一个集教育性、美观性与发展性为一体的班级环境布置,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生活和交际的良好场所,也能促进班级文化的有效形成。净化环境、美化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统观全局的慧眼,更需要调动班中文艺骨干、全体班委,并利用班会全班讨论对教室进行全方位设计。
关键词: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
随着医药物流业迅速发展,医药物流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一些药学院校开设了医药物流专业。但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合理的教育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体系的构建等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为此,笔者在开展广州市医药物流人才状况的调查,深入分析医药物流人才素质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中职医药物流专业建设模式。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共计回收问卷17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68份,回收率为95%。
中职医药物流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调查中笔者发现,随着医药物流业的发展,医药物流企业对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希望的学历要求达到医药物流专业中职水平。因此,中职医药物流专业学生定位于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培养。笔者将从基层医药物流人才的素质现状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专业发展前景。
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素质现状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医药物流企业大多在传统的仓库基础上转型而来,因此大多数物流操作岗位的从业人员是从传统仓储的保管、搬运等岗位转移而来。这些人员很少有接受过正规的医药物流操作培训,大部分不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对药品知识、操作原理、各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缺乏必要的认识。调查数据显示,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学历水平为大专(包括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是8%,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比例分别占了38%和32%,初中(包括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是22%。其中具有药学背景的人员约占27%,管理类专业毕业人员约占4%,而具有医药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人员寥寥无几。因此,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并没有受过系统医药物流职业教育,完全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工作。比如广州某一大型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其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高中以下学历的比例仍占到66%,拥有药学专业背景的只有27%,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现状。
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才的需求分析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是医药物流任务最直接的执行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药品的验收、养护、上架、分拣、包装、配送等,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但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市场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提高,对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在迅速提高。调查数据显示,85%医药物流企业希望基层操作人员的学历达到中职水平,但目前基层操作人员的素质水平距此仍有较大的差距。据权威机构预测上,到2010年,上海的基层物流人员需求将达到140万以上。由于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在操作岗位上,因此该类型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中职医药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也是广阔的。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岗位群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了解这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从医药物流行业岗位需求出发,充分地调查研究和分析了本专业岗位群的分布以及相应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岗位群分析在专业调查中,笔者将基层医药物流人员从业岗位归纳为三个岗位群:(1)医药企业物流部门和医药物流企业需求的仓储与配送方向的药品保管人员、药品验收人员、药品理货人员、药品养护人员等岗位;(2)医药企业物流部门和医药物流企业需求的医药物流营销方向的医药物流市场开发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岗位;(3)医药企业物流部门和医药物流企业需求的医药物流信息处理方向的物流信息管理人员、票务员等岗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可以根据医药物流人才需求的广泛性和医药物流职业岗位分析,在医药物流专业基础上开设三个专业方向:仓储与配送方向、医药物流营销方向、医药物流信息处理方向。
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具体方式和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是为职业岗位服务的,基层医药物流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因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笔者以某一大型医药物流中心的岗位说明书为蓝本,以分析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
据此,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建议为: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行业变化的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了解医药物流运营过程,具有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医药物流作业专门人员。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
在确立了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后,必须构建一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教学体系。
专业课程的设置 课程的设置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培养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注重于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需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为核心,开设专业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学习不同的专业模块(如表2)。
教学方法的改进在调查中,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强调了医药物流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外,还必须强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实际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应尝试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了谈话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引导课文教学法等。
实践教学条件的建立(1)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中完成对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各中职学校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和经济条件建设医药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中心、模拟药店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仿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训以及医药商品的认知实训,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真正培养出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保证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建立就业基础,高校应该与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物流实习基地,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商贸企业、制造企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物流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将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专家建设委员会的组建。聘请校内外医药物流专家和职业教育培训专家组成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医药物流专业建设、专业调整、课程设置进行指导和监督。专家建设委员会应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制定本专业具体的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
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由于医药物流业实操性要求较高,因此在学历教育考核中,应改革传统的封闭式考核方式,要逐步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性的评估机制。同时在校教育期间应要求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取得毕业资格,这样既可以检验和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应建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师资结构。专业教师应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经验。为了不断更新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让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三期
从目前来看,平台的开发企业已产业化和规模化,高校只需直接购买服务即可。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建设阶段注意的问题
1.平台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块,资金投入很大,因此对于平台系统开发商提供给校方的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实习平台模块,校方要根据自己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验室现有规模,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便于平台系统的二次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软件开发商的平台系统所面对的对象更符合本院教学实际,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免得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对于其平台所提供的实验数据要求要符合学校所在经济区域的特点,否则在运行当中达不到最好的仿真模拟效果。
2.开发方完成平台调试安装之后,对于系统的维护使用,教学应用及授课流程,要有专业人员为校方提供全面的人员培训。可以采用上公开课的方式,使得校方实验室管理人员了解硬件设备的配置要件,服务器的部署规律,网络环境的搭建原则,以方便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并向教师示范教学应用的详细流程,使得校方相关专业的授课老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平台资源达到最好地实践教学效果。
3.平台的开发方要有实力保证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包括通讯热线和网络远程技术支持与现场服务相结合。要求其对平台系统能够提供版本升级,提供的备用数据库应该可以即时更新,而且应该采用开放的系统模式使得授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调整相关数据。
(二)运行阶段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高职院校在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大的社会环境的原因,一方面企业出于对自己商业秘密的保护和对其正常经营秩序的考虑,往往对接收人员培训并不积极,就算勉强接收下来也往往视作负担,导致接受培训人员大多只能在企业的服务性事务方面消磨宝贵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拿不出大量的办学资金用于人员下企业顶岗实习。不仅是学生找实习单位不容易,教师的顶岗实习机会也很有限,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还一直在打造之中,并没有完全实现。此平台的建设使用,也能使教师队伍得到锻炼。所以院校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老师下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运作模式,然后回过头来再积极参与平台实训课程的内容开发。院校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组织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认真参加平台软件使用的培训,让整个系统的各个模块都能充分运作起来。老师们要自觉转换自身角色,由教学主导者变成实践指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综合实训平台的实践和学生产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不断得以提升。在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实训过程中应该做到不仅能指出学生操作的失误,而且还能给学生指明改进的方法甚至是全新的思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职业风范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平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专业、学科的界限,教师设计实验项目时要求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进行整合,所以指导老师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要能够突破所购平台原有的资料限制,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实训教学大纲以及实训指导书。同时,学生的组织形式决定了教授本课程的教师也应该是来自多个相关专业,一起组成一个专业全面的指导教师团队,通过科学地分工协作来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及在实验中的综合应用。由于这些课程与学院传统的课程完全不同,需要打破日常规划,研究全新的适应教学实际的课程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
2.注意学生组织方式的转变。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平台是模拟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模型。旨在摆脱高职院校原有的以单专业软件模拟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实践手段单一,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也很少能将相关行业各个岗位上下游之间的业务相互串联的短板。如果实验时仍按照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那么一次教学可能只面向一个专业,此平台的跨专业特色就得不到体现,而且其他相关专业的系统模块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无形中就造成了一种资源的浪费。以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为例: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要与开户银行、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信息中心、供应商等一系列经济组织发生复杂的关联。要完成相应的岗位职责就需要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等专业的学生共同介入相应职业角色,才能最终达成仿真实践。比如我们在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的时候,却没有工商、税务、财务等相关专业角色衔接,显然就不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难以达到综合专业实训的教学目标。据此,本课程实验环节对学生的组织,就需要采用跨专业形式,即多个专业的学生分工协作。要求学生们不仅要能运用自己掌握的本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业务实践,还要关注并逐渐熟悉相关联专业的业务运作流程。通过各相关专业学生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综合训练项目,使学生们对整个真实的企业经营过程有一个具象的把握,并从中检验自己的应用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方面的能力。这也要求教学管理部门要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使得指导教师团队可以根据实验课程内容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班级和专业的界限按照教学进度统一实践。
3.考核方式的转变。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平台是一个在仿真经济环境中时刻处于经营状态的动态训练系统,关注的重心不在某一专业而是对整个行业,企业,岗位,任务的工作过程的仿真训练。因此,要把对学生行动能力的考核评价作为整个考核评价系统的支点。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结果考核的方式,采用多指标综合考量,使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把对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考核与运用知识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相结合;把对学生操作熟练程度的考核与对其职业素质的评价相结合;把老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把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过程评价系统。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核,还要对其综合能力,团队观念,竞争意识,与人正常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加以总体考量,还可以把各种专业资格证的取得情况也纳入其中。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与考核方案来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让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并对今后的职业方向做出初步的规划。总之,在高职院校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实践中,一方面平台的构建要目标明确,因地制宜,节能降耗。另一方面在平台的运行过程中,要把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始终放在核心位置。通过不断的实践改进积累,高职院校的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平台可以为高效率地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性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孔艳莉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实验中心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向农业产业化、经济信息化、农村城镇化转变升级的历史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5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截止2012年3月底,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5.23万户,出资总额7995.56亿元,实有成员总数1321.19万个。合作社建设促使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已经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度较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红旗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障碍因素阻碍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内部管理不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农户弱,合作社普遍缺少必要的经营费用,缺少适用的配套机具和水利设施等问题,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的发展,个人认为,对现有的合作社进行提档升级是关键,下面就红旗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更新理念,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企业化进程
合作社的两大基本功能是组织力和带动力。而长期以来,我们把合作社的作用仅限于提高农民走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当作一个中介组织,忽视了它作为一个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导致许多合作社规模偏小,自身实力不强,带动力很有限。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载体,加快推进合作社企业化进程就显得更加重要。企业化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像企业一样经营管理,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把它当作企业来办、项目来抓,以抓项目的精神抓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带动能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抓投入、要回报。有了效益,才能有实力,实现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有了实力,才能为农民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真正达到农民利益和资本利益的互利双赢。
二、提档升级,加快培育一批重量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走规模化、高质化之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将被市场无情淘汰。红旗镇的工作重点也由原来的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严格按照《合作社法》等有关规定,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做到边发展边规范;一是明确重点,加大培育。对有一定规模、产业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重点培育对象,明确联系领导和责任人,逐一跟踪抓落实;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利用土地流转的良好契机,扩大种养殖面积,不断延伸产业链;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实现从初级农产品生产到初加工农产品转变,从生产型向生产销售型转变,增加附加值。二是加强联合,互利共赢。各合作社发展水平不等,各有优劣势,强化合作,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是一条重要途径。同类合作社可以强弱联合,采取兼并、转让等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增强搏击市场的能力。今年红旗镇将以新农村创业园蔬菜合作社为龙头,联合长胜村葡萄种植合作社,峻丰村丰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红旗镇蔬菜合作联社,以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为重点,带动红旗镇设施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三年内联社大棚、温室至少要达到1000栋以上,增加冬季蔬菜窖储能力,实现蔬菜反季节上市,提高冬季蔬菜本地供应能力。三是拓展领域,丰富体系。随着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发展生产加工型的合作社,还要发展生产服务型合作社。近年来其他一些地方已发展了一些行使播种、机耕、收割的农机合作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今年新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利用国家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组建了新农村农机合作社,主要用于农机服务,经营面积覆盖到了全镇耕地面积。
三、培育人才,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提档升级工程,首要的是人员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社的旺盛生命力和持久发展力。一要搞好培训。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采取面对面的方式,定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财务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开展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驾御市场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合作引进人才。采取内选外引能人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监事会主席,要大胆引进“职业经理人”,弥补自身知识能力的缺陷,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展现“职业经理人”了解市场、善于经营的特长。三是鼓励社会能人和大中专生到合作社创业发展。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城市技术人员和事业单位技术干部到农村创业,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他们在职称评定、个人福利待遇上给予政策倾斜,使人才到农村站得住,留得下,有所作为,让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到合作社的创业发展中。四是校社联合。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中院校、有关专家建立技术合作关系,逐步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合作社快速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四、加大扶持,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最大的瓶颈也就是缺乏资金问题。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融资贷款、赊购生产资料,鼓励金融部门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门槛,打破条条框框,确认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的抵押物,不断完善农信担保体系,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列入重点培育清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提高奖补额度,并且要常年支持,不能一次性补助了事。三是建立保障机制,整合生产要素,将农机、水利、科技优先对合作社进行重点配套组装,对现有农机合作社侧重搞好水利和科技的配套组装,加快解决合作社水利设施投入不足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灌溉条件,增强抗灾保产能力;促进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与合作手卜的有机结合,为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五是合作要更加紧密。目前各条线都有相关的政策,要让合作社及时知晓了解,在项目资金申报上,充分体现扶大扶强扶优原则,让帮扶资金“打捆”使用,切忌变成“慈善救济”,让具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享受政策,加快发展。
(作者单位:164700黑龙江省拜泉县拜泉镇农业经济综合服务中心)
【关键词】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 项目建设预期目标
将路桥专业建成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技术孵化和服务基地,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使路桥专业在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公路行业起到更好的引导、带动和示范作用。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新理念的学习,对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路桥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形成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公路工程养护与管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3)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外引内培,下企业锻炼,技术服务,打造一支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专业教学条件。新建5个、扩建2个具有生产资质和真实工作场景的实验实训工区(中心)。
(5)教学改革与科研。主持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课题4项以上;20篇以上;新增主、参编教材12本以上。
(6)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完整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建立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7)专业特色与示范。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加强对口支援和辐射带动作用。
2. 项目建设主要过程
2.1校企深度合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与企业合作,形成“培养方案校企共定、订单学生校企共选、教育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教学质量校企共监”五个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2创新和实践“项目导向、角色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依托校中企和合作企业,承接、参与武广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监理、检测项目,借助企业真实项目,实现学生、教师与企业员工角色互动,创新“项目导向、角色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2.3制定“工学结合、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有依据。
通过每年定期调研制度、信息搜集分析制度、专业建设论证调整评审制度,形成《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通过“调研论证调整实施评估反馈再调整”的路径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专业设置与调整若干规定》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及专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
(2)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初步探索系统培养,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重构“基于工作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方面,初步制定路桥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培养方案。
(3)建立模拟和真实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开发所有课程标准,核心课程建立“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分组实施”的模拟教学模式,实践课程建立教学做合一的“工区”真实教学模式。融企业文化于教学过程,侧重培养遵守行业规范规程、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4)建立“分阶段、多渠道”教学组织模式。
按照能力递进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组织由2.5+0.5深化为 “3+2+1”模式,即在1~3学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开设《工程识图及CAD》《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理实一体化”课程与实验工取证、测量工取证、CAD取证相结合;第4~5学期,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开展桥梁施工检测、公路维修、工程预算编制等实训,跨学期建立“分段式、多渠道” 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第6学期,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对口就业岗位的原则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岗位零距离对接。
(5)创新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采用项目任务过程考核、以真实作品或完成任务过程为依据校企共同考核、以证代考三种考核方式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利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共同考核。
2.4打造一支师资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良、技术服务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提高青年教师学历,组织教师国外考察,拓宽技术服务面,组织教师参加高铁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等培训学习。
2.5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
(1)共建功能完备、设备先进、产教一体的重点实训基地。
(2)校企互通,打造共享资源库平台,整合优质精品资源,满足企业人员、学生、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建行业企业信息库、专业建设素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收集整理高铁行业发展动态、职业岗位需求、高铁新技术应用、高铁施工养护规范等行业企业信息;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建设素材个;网络课程资源。
2.6加强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以 “校中企”和合作企业的生产服务项目(案例)为载体实训基地、检测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校外实训基地形成 “流动教室”,开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训实现岗位零距离对接。
2.7校企共商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1)依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规范化管理。
健全激励与制约相结合教学监控体系。教学管理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成立督导机构;完善《教师工作规范》《日常教学检查管理规定》《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从日常管理和阶段管理两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创新 “分段式、多渠道”弹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依据《构建开放式教学管理体系原则意见》等制度文件,实行选课制、小学期制、弹性学期制,实践教学动态安排。构建校企共同管理与考核、责任与风险共担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依托“学院互动空间”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采取定期巡视、不定期沟通等形式,实行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双指导”、“双监控”。
(2)多方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创新企业、学生、教师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合作企业定期回访制度,建立毕业生“831”回访制,即学生毕业第1、3、5年,校企一体分别完成80%、30%、10%的回访,利用调研、技术服务、顶岗实习(企业评价占60%,学校评价占40%)等途径对专业学生质量做出总体评价并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调整提供依据。建立ISO9001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重点考核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2.8专业优势显著,引领示范作用突出。
(1)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
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2009年,2名同学分别荣获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三等奖;2010、2011年15名同学先后斩获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铜奖和银奖;2010年,1名同学捧回全国测量技能大赛奖杯;2011年5名学生赴美实习获得EACH FUTURE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颁发的职业证书;2012年“大学生公路养护服务公司”项目入围挑战杯决赛。
就业形势好,竞争力强。本专业现在校生1450人,订单率87.3%,就业率99.3%,对口就业率94.06%,取证率100%,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8%。就业待遇优势明显,本专业毕业生上岗起薪点平均为2582元/人·月。
(2)校企共营,服务效益显著。
每年为工程局、广铁集团等开展高级技师、技师取证等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近300人次,为公路、铁路、地铁提供新知识、新技术等培训9000人天左右。
承接、参与武广高铁、京沪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监理、检测项目41项,对外技术服务创造经济效益1472.2万元。
(3)拓宽渠道,开拓国际视野。
拓宽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渠道,连续为香港地铁公司举办培训班8期,2011年受越南国家工商局邀请准备对越南交通运输大学、越南国家铁路局、河内大学进行调研,2011年5名学生赴美实习载誉归来,2012年8名学生获准赴美实习。
3. 今后专业建设的思考
(1)完善“先科学院”董事会管理模式,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利用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地方铁路协会、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实施第三方评价。
(3)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方面,完善路桥专业中高职系统培养方案。
(4)提升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
(5)拓展教师国际视野,提高“双语”教学能力,加强境外合作办学能力。
(6)依托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互动平台、职教新干线,发挥资源库“三个中心,两个平台”的作用,实现专业教学成果和优质资源全社会共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忠阳.路桥专业公路勘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陈晓翔.路桥行业研究报告.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专业建设 精品教材建设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性技术技能应用型教育,也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则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以专用技术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专业本位”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将课程按形成能力的模块划分,以职业性技术、能力与技能训练为主线,注重实践教学过程,重视操作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讲授与实验实训并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教学过程中注重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转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实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
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反映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与方向,同时也受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与考生的就业意向左右。教材建设是知识传递的需要,也是相关专业对应课程建设的需要。作为支撑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组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台,是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人才发展与就业的主导方向,反映着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反映着各学校的办学理念。此外,师资队伍建设还主导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专业师资的配备取决于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配备与发展水平。因此,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质量的高低。
1.高职教育的专业职业性特征
高职教育的专业职业性包含职业资格、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和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四个基本的量化要素。
1.1专业建设中,反映高职教育职业性核心指标之一的是高职人才必须取得“职业资格”,其教育体系要与国家资格考试相接轨。
“资格证书制度”是当前高职教育与职业结合最为显著的一个标准。高职院校有必要根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把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有机结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2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化人才标准的社会需要人才。
有与国家相接轨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并不能确保每个毕业生都具有“职业资格”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只有构建培养符合职业标准、能够承担相应岗位职责的人才教育体系,才能使高职教育具有职业化特点。因此,培养具有职业化人才标准的社会需要人才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也是高职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高职专业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多元结构社会的职业流动性,建立职业变化与发展的动态机制,培养具有宽泛的职业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适应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
1.3专业课程建设能使培养的人才就业后具有技术应用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高职课程是为就业岗位群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服务的。因此,要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高职教育课程,教材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专业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结构和职业伦理或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课程功能之间必须实现“课程平衡”,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1.4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所设置的专业具有竞争力,其毕业生都能被社会接纳,能很好地融入工程实践等社会建设与服务中去,被社会认可。因此,在高职专业建设中,必须关注社会对一个专业创建的内涵与价值的广泛认可,并最终体现在毕业生质量上。
2.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特征
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是实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途径,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桥梁与纽带,是学校与社会相互融合的交叉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地、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专业建设要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宽窄并举的原则实行专业整合与分流,形成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三种课程指导思想高职课程教育体系。
专业建设的要素:其一,市场分析;其二,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教材等方面;其三,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其四,师资队伍建设。在四个要素中,市场分析是前提;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是核心,能否真正体现专业建设的市场性,主要要看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关键要素的拟定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是基础,同时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了专业建设的动态系统。
专业建设是以专业开发、设置与更新为线索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专业建设还必须考虑社会人才需求的市场性与考生的就业意向或专业兴趣,因此有必要建立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的双向介入,探寻创建产学研结合、共同办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其特征:
一是共同研究确立目标定位,制订教学计划,制定培养方案,开展多种培训。明确培养目标,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课程结构,以能力模块为本位;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主线;质量评定,以职业规范为标准;师资建设,以“双师型”队伍为主体。
二是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共建功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配置齐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共享现场教学资源,招聘兼职教师指导教学,组织专业教师到工程一线实践,确保教学硬件的技术含量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三是着力发展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学交替的双元制教学”,或“双证书”教育体系,寻求智力要素与生产要素、教学环境与工作现场环境的有机结合,创设教、学、做合一的特殊课堂,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训,密切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以及就业市场双向联系,发挥“学校、企业、政府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对改善就业前景的关键作用。
四是以教育培训为基础,科技开发为支撑,技术提升为重点,在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的实践中,实现产、学、研的深层次紧密合作,赢得高职办学的广阔市场和发展空间。同时,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的发展空间与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办出一流专业培养出一流的师资。
3.精品教材建设
精品教材是核心教学材料,包括纸质教科书、增加理解与学习的视频材料等帮助教学的电子辅助材料,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工程实践情况而编写的,是为学校教学与企业、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教学用真实工程背景材料,帮助学员方便学习,具备引导性、整体性、适用性、先进性、精良性和稳定性。
3.1教学资源建设的引导性在教学资源建设上,能够起到引领、导向和示范作用,能够成为出版社长盛不衰的品牌。
因为教材相关内容的变更,必然引导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实验装备的变化,而高职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发展方面,着力支持具有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与教学改革,所以在省特色(品牌)专业、省精品课程等以上的评定中,都把省级精品教材纲入“一票否决”指标体系中,加强其基础建设的地位。
3.2设计方案的整体性。
主教材应是一流水平、一流质量、一流装帧设计的精品,创意新,内容精,立得住。配套教学资源得体、灵活,形式多样,能够适应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展的趋势,满足集成教学服务的需要。
3.3教学的适用性。
能够贴近教学实际,符合教学设计要求与教育规律;能够反映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流;能够体现互动式、启发式、指导式、研究式等先进的教学方式。
3.4内容的先进性。
内容体系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既能反映已有的工程实践成就,统筹必需的工程实践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等相关素材,有足够的工程实践基础知识,又能体现工程实践的最新成果。同时依据工程实践的工作过程进行教材内容的安排,改变过程学科式体系的编写方式,使内容安排顺应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
3.5制作的精良性。
教材制作精致优良,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格调高雅,朴实大方。
3.6队伍的稳定性。
具有相对稳定的、老中青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教材编写人员队伍。一本精品教材铸就,必须有一支稳定、坚持不懈奋斗在教学、工程实践一线教师或专家队伍,通过多年磨合与探索,在广大读者的支持下实现。特别是主编,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比较渊博的工程实践知识,擅长于沟通与组织协调,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要确保精品教材的品牌不倒,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编写梯队。
4.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专业核心课程精品教材建设的关系
课程开发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产业结构决定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而专业结构又依赖于课程结构;而教材是课程的基础,也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多门专业核心课程支撑着专业人才培养的平台。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基础、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创新课程模式,调整、设置和更新新课程内容,从而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考虑职业技术技能性,又要立足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还要注重培养持续学习力。
4.1课程建设中教材建设的需要。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须适合课程教学设计规律,满足教与学双方要求。因此,在纸质教材编写的基础上,配套出版教材导读、电子教材,网络读物与课件,方便教学与学生自学或复习。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还可将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列入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执行,充实或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弥补教材出版的相对稳定性带来的不能紧跟工程实践发展的步伐,以及教材与区域经济、工程实践发展要求的不足。高职教材应该紧紧贴近实际岗位和最新技术前沿对专业的需求,以不断变化的内容和形式来丰富和完善,始终使高职教育的教材具有动态性、前沿性、实践性、组合性和仿真性。
4.2高职专业核心课程精品教材引导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向有利于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的中坚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师资力量,其配置的合理性、专业性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可实现性,是专业创特色或品牌的基础,也是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保证。一流的师资,主要彰显着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教师的精神风貌与教学和科研业务水平;没有一流工程实践能力与教学经验,就没有一流的师资。精品教材建设是集一流的教师与一流工程实践专家智慧于一体的结晶。同样,稳定的教材编写队伍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磨炼,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工程实践素养,增强教师的职业敏感性与工程实践的敏感性,为创建一流的师资队伍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成长成一流师资的教材编写队伍炼就精品教材,精品教材建设促进一流师资队伍的培育与发展。
教师通过对高职专业核心课程精品教材的编写锻炼,提升课程教学设计的纵观全局思维的能力,从原来只传播知识而教转变为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而教的角色转换,使教学生动化,工程背景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工程实践知识教学中运用的灵活化,摆脱教条化。
4.3精品教材建设培养教师的教育研究兴趣,增强教师的职业敏感性。
一流的教材应该为课程教学提供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体系,为教师依据教学实践要求,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完成人才培养要求提供便利。但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取决于区域经济、科技生产发展的水平。一个区域的科技生产发展水平具有同步性、相对一致性的规律,而教材既要满足某一区域高职院校的使用,又要遵循教材的图书特性,即知识的传播功能,将教材知识传播到更广大区域上,满足更多求知者的需要,还要兼顾教材的市场性。因此,编写教材时,其内容的跨度不能完全某一区域的科技生产发展水平来定,必须依据我国整个行业科技生产的发展水平来编写。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要依据区域经济、科技生产发展水平,从教材中选择教学内容,并运用先进、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来组织教学,使教材的先进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如饥似渴地享受智慧大餐,如愿以偿地把知识转化为学生今后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与智慧。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育科学,探寻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不断培育教师的职业敏感性,寻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4专业核心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促进课程建设中实验与实训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验室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促使课程教学内容向着适应区域或行业经济、科技生产发展的方向迈进,推动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新规范的运用,势必推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变革,加快课程建设中实验、实训体系的改革,提高实验室建设的服务教学与社会的能力。
4.5促进课程建设管理机制的变革。
要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精品教材的编写,加深教师对工程实践的认识,增强有效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学团队建设有了物质基础,专业建设就有了保证。还要由单一教学任务式管理转变为教学团队或科研课题组式管理模式,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徐文娟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9(5).
[2]柳礼泉等.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03(3).
[3]章金萍.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职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4]邹晓宏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03(2).
[5]张宪立.高职精品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8.09.
[5]杨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建设市场性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会论文,2004.11.
1方法
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组除了常规教学,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场地,提高护生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能力。1.1转变教学理念,从理论上扩充健康教育知识体系[2]:中专护理教师必须认清形势,转变教学理念,在系统讲授老年病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知识体系的扩充,让护生接受更多的人文科学知识,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使老年护理健康教育建立在人道主义之上。1.2转变教学方法,从课堂情境模拟中提高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用正确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通过在课堂推选护生上讲台进行情景模拟,分别扮演老年患者、患者家属、护士;教师预先设计患者可能提出的问题,检查护生准备是否充分,避免简单草率,要求护生运用沟通技巧,语言表达通俗易懂,进一步提高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1.3转变教学场地,从单纯的教室授课走向临床进行实地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从以前单纯的课堂授课转变到走向临床进行实地教学。护生亲身感受到老年护理的职责及肩负的重任,不仅健康教育能力得到了锻炼,更提高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临床应变能力。
2结果
2.1在期末考试前由任课老师给两组护生发放教学满意度调查表,两组护生对教学满意度的比较,实验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2期末考试前一周,由四名老年护理学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分别对两组护生进行统一的现场随机抽签模拟考核,两组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现场模拟考核的比较,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
3讨论
3.1激发护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满意度。3.2转变护生理念,培养良好的健康教育意识。4.3拓宽健康教育渠道,提高护生健康教育能力。
4结论
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老年护理教学中,有利于护生掌握老年病的健康教育知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后新的护理工作。目前我们主要着力于转变护生健康教育的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渠道,今后还有待于在临床工作中加以实践。
作者:肖瑜 文妍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医科学校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