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6 08:2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金融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需求下降
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逐月增加,11月份我国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我国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约3%。其中,向欧、美、日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这三个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滑坡,需求急剧减少。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
2、经营模式
从出口统计数据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一般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金融危机下,高新技术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例如,在出口商品中,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同期,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只有4.1%。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生产链上的各个企业都陆续受其影响,而接到最后一棒的,往往是处于最底层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
3、坏账损失
金融危机会导致流动性资金普遍紧张,金融机构为了保证生存必然采取信贷紧缩的措施,这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巨大。事实上,美国金融机构在资金上的收紧措施,已经直接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在资金流动上困难,最终使很多美国企业直接宣布倒闭,把负担甩给了下游的制造企业。例如,一家美国发电机生产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2008年3月向美国破产法庭提出破产申请,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1055万美元的出口账款无法收回,从而将企业推向绝境。国际信用环境的恶化,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4、企业内部
除去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的各种问题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遇更多困境,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生产环节缺少监控,产品质量差;缺少研发、技术、设备的投入;缺乏诚信、不注重企业自身的形象等。这些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产品出口。
二、国内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实体经济,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我国的出口出现困难,进而引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内出口企业应及时果断地提出灵活审慎的应对策略,制定出相应的短期及长期目标。
1、出口市场多元化
面对美欧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影响不大。我们应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借助市场多元化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
2、防范财务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形势前景不明,海外买家的资信状况在发生着变化,即使过去履约纪录良好的老客户,也不能保证他们现在的信用评级没有下降。所以,企业应建立一套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准确地判断风险,并及时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以减少风险的发生或减轻损失。企业可以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对买家进行征信调查;采用谨慎的结算方式;积极利用信用避险工具,最大程度上规避信用风险。
3、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小。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为我们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解决中国暂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它只是一个过程,不能将其视作经济发展的战略或是终点。国家应鼓励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结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服务贸易。
4、进行品牌建设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并不是所有实体经济都受到损失,仍有部分企业显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逆市上扬。在出口企业中,就在很多“代工”的企业受创时,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却还挺立潮头,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企业应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正确认识并促进自主品牌的建设,增加产品研发的投入,以更大更好的创新促增长。
5、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①注重成本与产品质量。要在生产线上下功夫,关注成本,同时对生产质量严格把关。金融危机并不代表没有了市场,而有限的市场必然会谨慎的挑选质量过硬的产品。
②注重企业服务与形象。要有更高、更快、更有效的服务面对变化,贴近消费者。以服务为渠道,努力提升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陈亚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8期
[2]陈红泉;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与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邵庆祥;论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01期
一、商业信用指标的分析
1.数据来源。选取深市沪市上市的137家建筑业企业,去除数据缺失和ST、ST*的62家企业,本文采用75家建筑业企业在2006年至2013年的相应数据,分成金融危机前(2006年~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2009年)以及金融危机后(2009年~2013年)三个阶段,分阶段的进行数据分析。2.数据分析。(1)银行借款/应付账款。对于企业来说,商业信用是除银行借款之外的第二大融资途径。银行借款/应付账款的值越小代表企业利用商业信用的比重越大,商业信用的替代作用更加明显。这里,为了更好的呈现这一经济指标,我们利用银行借款的绝对值,以银行借款的绝对规模,探究近几年来商业信用即应付账款的增减状况。结论: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大多数公司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的值在2006~2009年间有明显下降,说明商业信用对于企业融资的替代作用在2006年开始已经有所体现,在金融危机期间体现尤为明显。银行借款与应付账款的比值从2006年开始就有逐年减小的趋势,2006年指标值最大的“延长化建”也从当初的40.09最后趋近于0。在2009年~2010年有小幅上升,在2010~2011年有小幅下降,2011~2012年明显上升,2012~2013年明显下降,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之后整体呈现波动状态,说明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利用银行借款与商业信用的为了直观显示商业信用的替代作用,我们找出银行借款相对稳定的9家公司,根据商业信用替代作用的强弱分成好中差三组进行进一步分析,九家公司的指标数据如下表所示。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以银行借款的绝对规模进行分析时,指标值银行借款/应付账款的值依旧逐年递减,说明即使企业在2006~2013年间银行借款基本保持不变时,应付账款的使用还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商业信用有效的增大了企业的融资规模,同时缓解了企业融资困难的局势。由折线图可以看出,商业信用替代作用最明显的三家公司(延长化建、三峡新材、国栋建设)在2006~2013年波动比较大,但是大致符合整体的趋势走向。在整个行业中,这三家公司并不是行业中表现最突出的,甚至在二级行业排名时排到了行业的后面。但是,针对这三家公司的商业信用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这与我们之前提出的“在金融危机期间商业信用对中小企业的财务表现作用更加明显”的假设一致。而行业排名比较靠前的几家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商业信用替代作用却是中等或是相对的差等,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其商业信用、银行借款等的使用影响不大,但总体来说还是存在增加商业信用使用的趋势。(2)(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银行借款)/财务费用。此指标意在从融资成本的角度对商业信用的融资进行解读。企业利用银行借款必定会产生财务费用,当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的比重加大时,利用银行借款融资的比重就会减少,这样因银行借款而产生的财务费用就会减少,致使整个指标的值有所上升。(3)现金流/主营业务成本。现金流/主营业务成本的指标重点描述商业信用的使用对企业经营现金流的影响,用经营现金流与主营业务成本的相对指标表示商业信用的作用。商业信用的作用越明显,企业在同等程度上将比不使用商业信用时拥有的现金流更多,指标的值越大。结论:去除波动无规律的公司,从整体的图像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的指标值相对比较稳定,后期有小幅度的上升,2009年达到观察期间的最高值,这与2009年国家实行的政策是离不开的。和指标二的分析相结合,当国家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商业信用的使用大大增加,增大了经营现金流的规模,导致指标三的值在2009年存在明显的分水岭,达到最大。尽管企业在2009年指标三的值都有大大小小的增加,但是涨幅程度却不尽相同。以“汇丽B”和“葛洲坝”作为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的典范,“汇丽B”指标三的涨幅远远高于“葛洲坝”。这是由于“汇丽B”在2009年不仅经营现金流大幅度增加,而且主营业务成本也开始呈缩减状态,但是“葛洲坝”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由此可见,在2009年,相对优势的企业使用的商业信用比重增加的同时,又在缩小主营业务成本,满足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进行流动,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2009~2012年开始指标值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1~2012年下降的趋势表现更加显著,2012年开始指标值又开始大幅度的上升。在金融危机期间上升幅度不明显的原因在于企业的资金利用相对比较困难,不足以大幅度的弥补成本。而下降趋势的造成则是由于金融危机的重创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一时之间难以恢复,不仅无法弥补成本,连持续的现金流可能都无法实现。但是好在2012年以后,全球经济开始慢慢恢复,经济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才能有现在看到的上升曲线。商业信用的使用能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有效的弥补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善于运用商业信用的优势企业会在增大商业信用利用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主营业务成本,令企业增加资金流动,使企业达到良态运营。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金融危机对商业信用的使用影响巨大:第一,金融危机发生前商业信用的使用并没有十分明显;第二,金融危机的出现为商业信用的地位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说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契机加大了企业对商业信用的重视程度,企业对于商业信用的使用急剧增加;第三,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的回暖虽然使传统融资手段逐渐回归正常,但是企业同样没有放弃对商业信用的利用。由于商业信用的大量使用,企业不再单单依赖于银行借款来满足融资的目的,利用商业信用有效的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减少融资成本,使企业逐渐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来。同时,针对建筑业企业商业信用的使用以及管控问题,建筑业企业应根据其自身行业特点更加重视起来。
(二)建议
1.金融危机发生时,商业信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途径。但这种新的融资途径,在给企业带来可观的融资规模的同时,也会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由于金融危机的周期性以及金融危机与商业信用之间的紧密关系,企业在利用商业信用时,不仅要考虑商业信用提供与使用本身的危险,也要注意其周期性,避免周期性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2.金融危机发生时,建筑业企业在使用商业信用时,要考虑其行业的特殊性。由于建筑业行业商业信用的风险过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建筑业企业在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商业信用的管控,应针对整个行业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完善相应的政策,以防经营风险过高导致的资金链断裂问题加大。3.金融危机发生后,使用者应意识到商业信用的使用容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由此也暴露了商业信用的利用存在诸方面的不足,商业信用作为一种新的融资途径依然不成熟,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完善。同时要加强商业信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保证在各个环节都能做到有效的降低商业信用的使用与提供风险。总而言之,金融危机的阴霾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潜在的影响与警示让人无法忘怀。无论是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抨击全球的次贷危机,都将是经济发展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伤痛,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任何国家发生的经济波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都会波及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我们不仅要内部管控,还要加强外部防范。商业信用的使用对于企业来说是一大福音,尤其是针对那些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可谓是经济大环境下走出经济阴影的光明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日后对于商业信用的使用会越来越多,相应的法规与政策也将越来越完善,人们对于商业信用的认知与利用将会达到新的高度。
作者:杨天姿 于雪丽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借助非正规金融途径缓解融资困境的现象。非正规金融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一、非正规金融的界定
非正规金融(又称为民间金融)指的是在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之外且不受政府金融监管当局直接控制和监管的金融活动,属于体制外金融。非正规金融包括那些分散、无组织地发生在各种非金融企业之间、企业或民间组织与居民之间以及居民相互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活动,如民间借贷、商业信用、天使投资等。非正规金融交易区域狭小,信息搜寻、甄别以及监督贷款投向的成本较小,违约率比正规金融部门低,其游离于金融监管部门的视线之外,也游离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以外,不受法定体系的约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易是否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二、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分析
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金融被视为中小企业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外部金融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也已存在很长时间,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非正规金融具有如下优势:
(1)交易成本低、获得迅速快
融资交易成本可以从资金的财务成本和资金的可获得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而言,非正规金融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常常选择民间借贷。
(2)社会风险低
不同于国有银行或者信用社会产生连锁反应,民间借贷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即使发生风波,承担的基本都是个人,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民间信贷即使有违约风险,都是个人来化解风险,风险也是可以控制的。
(3)信息的对称性
无组织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发生在亲戚、熟人之间,发生借贷前,资金提供者就对借款人的情况非常熟悉,发生借贷后,资金提供者也可以通过非常亲密的渠道,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种信息的对称性是正规金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拥有的。虽然民间金融机构也和商业银行一样,与融资对象很少存在私人关系,但是与之相比更有动力和能力获得信息,所以,非正规金融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4)利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央行要求,民间资金利率可在官方利率4倍以内波动,这使非正规金融可以完全自由地根据风险收益相对应原则来定价,这种资金价格是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接受的。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由于存在着私人关系,它们的资金价格相对要高一些,但是利率也不会过高,因为非正规金融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①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市场,而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过高的利率会导致资金需求者退出民间金融市场,转向正规金融市场。②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这些机构资金实力有限,不能垄断民间金融市场,所以不能提出过高利率。
(5)对资金需求者的预算硬约束性
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虽然一般是信用贷款,但是由于存在私人关系,借款者如果选择欺诈或者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将损害私人关系和招致舆论的谴责,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借款者的家庭,甚至父母、子女都存在潜在的还贷义务,即存在一种隐性担保,这促使资金需求者更加谨慎地运用资金。相对于商业银行,这些资金供应方会更加积极地追讨负债,甚至出现违法讨债行为,从而导致资金需求者受到非法律形式的有力约束。另外,民间金融组织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与同样具有地域性的民营中小企业更容易建立长期关系,促使它们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益和积极还贷,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6)抵押担保方面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是其获得融资的最大障碍。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不能作为担保的东西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可以作为担保,如土地使用权抵押、劳动抵押、农户房屋抵押、田间未收割的青苗抵押、未采摘的林果抵押、活畜抵押等;其次,由于关联契约的存在,使得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除了在信贷市场上存在借贷关系外,还在其他市场上(如在商品市场上)存在交易关系,因此双方在签订信贷契约时还把其他市场的交易情况附加到里面。这不仅为贷款人提供了关于借款人资信、还款能力的信息,同时也增加了借款人违约的成本,使得贷款人能够对借款人保持一定的控制力,加强了借款人正确使用贷款以及履行还款义务的激励。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其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7)具有示范效应
非正规金融活动的特性使得所有存在不偿还贷款倾向的借款人望而却步,也限制了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进入信贷市场。由于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因长期和多次交易而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抑制双方的道德风险,而且还会使违规者因受到社区排斥和舆论谴责而付出高昂代价。社区约束力越强,成员之间合约的履行率越高,从而借款者就更重视偿还非正规金融贷款,以便于其保持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
由此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其相对于高度组织化的正规金融具有上述优势,这些独特优势是民间金融这一古老的融资渠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其能够和正规金融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天然的契合性,因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三、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在肯定非正规金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1)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
首先,社会资本的关系型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非正规金融的交易通常只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进行;其次,非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有限且不稳定,抗衡外部冲击的能力脆弱;再次,从总体上看,非正规金融的定价机制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和市场竞争的均衡利率,但并不能排除高利贷产生的可能;最后,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和
保护,容易产生敲诈、违约行为。
(2)非正规金融的负面效应
非正规金融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造成冲击,包括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家利率政策实施,截流信贷资金来源等。还可能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酿成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包括袭扰正规信贷市场,妨碍中央银行现金管理,造成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盲区,导致一部分国家税款流失;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因此,应该对非正规金融加强规范和引导,发挥其正面作用。
四、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发挥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非正规金融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源,是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其所独具的与中小企业天然的亲和力,决定了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因此,对于非正规融不应持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应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使其在法律的监督和规范下,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整个国家经济服务。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非正规金融行为
非正规金融交易通常运作很不规范,一般没有合法的法律手续、可靠的信用担保和资产抵押,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处于比较混乱的自发状态;而且所融通资金的投向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风险较大。如果对那些负债率高、资信状况差的企业进行融资后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必将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甚至会形成相当规模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
(2)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监控体系。
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银行,他们之所以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被纳入政府监管的体系之中。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在国家必要的监控下才能健康发展。政府有责任在对民营金融机构进行合法、正当保护的同时,对其违法、不正当的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惩罚,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和规范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3)引导成熟民间金融组织向中小商业银行转化。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由于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因此,应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使得民间金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曹洪军.窦娜娜.王乙伊“信息不对称、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7)
1.企业缺乏金融风险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当前全球经济呈一体化发展,同时金融风险也成为广泛存在的重要问题。但人们当前还缺乏一定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能与经济发展同步,依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很多外贸企业的领导者都没有认识到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大量扩展本身业务,实行大量贷款完全不管存在的金融风险。甚至有的经营人员违规帐外经营,从而造成大量的呆帐和坏账,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成为导致出现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2.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在我国的进出口企业当中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依据当前的发展形势这些企业都没有形成科学严谨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并且不进行相关职业培训,造成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普遍存在,在企业生产中形成一定的金融风险。还有,很多企业都没有信用监管和合同监管,进行交易过程中不重视收集进口商的信息,不了解进口商的实际情况,不认真审核合同细则,因此常常造成自食恶果,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政治及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发生改变、国内出现重大事件、社会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等都会严重影响金融风险。还有如欧美等国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对我国实行商品反倾销,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影响。再有,战乱和经济危机等都会直接影响金融风险的产生。
二、金融风险对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
1.金融风险使得企业资金面临困境。在金融风险影响期间,会引起国内金融环境的不稳定,出现较大变化情况,如国内信贷收缩,企业无从得到贷款,同时压缩出口退税,此时国外进口商也会遭遇极大困境不能再继续按照合同提品,因此很多中小外贸企业的运行资金出现严重问题。为了防止金融风险的进一步恶化,此时银行部门采取的办法就是紧缩银根,银行部门不再推行“还旧帐,贷新款”的办法,实行“只进不出,只还不贷”的措施,不再对企业提供融资,所以我国很多外贸企业遭受重大影响,大量产品委托外贸公司出口工厂意识到危机的来临,都会向外贸公司催要以前的货款,但此时外贸公司无力支付只能以房产抵债,有的只能宣布倒闭。因为银行部门不提供贷款,为了实现融资目的,很多中小外贸企业只能面向社会融资,公司的运行重心出现了偏移,对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
2.汇率存在风险对外贸企业的销售产生不良影响。为了防止出现金融风险,国家会推行金融政策,也就是利用调节货币供应数量和货币汇率的办法,国家货币政策重点调节货币供给和需求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资金来源与运用。而这些对中小外贸企业来说,货币政策不但可以控制信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直接影响;而且可以利用货币的投入与回收,影响社会需求和投资需求,对企业的市场销售造成不利影响。出现通货膨胀和需求不足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进一步使企业的生产原料和流动资金不能如期到位,生产出来的产品又不能顺利出售,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企业生产和销售出现问题,一定会严重影响中小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
3.金融风险的存在降低企业的信用。发生金融危机期间,大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和外国进口商都会缺乏流动资金,原来制订的生产经营计划不能完成,因此这些企业一定要考虑另谋出路,希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有的中小外贸企业为了减少金融风险的影响,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只能节约各项支出,裁减内部员工,但同时也会使企业内部人员关系紧张,不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再由于企业所需的生产原料和流动资金不能如期到位,因此这些中小外贸企业的生产任务不能按期完成,造成这些外贸中小企业的信用不断下降。
三、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1.提高企业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我国当前的外贸企业都将工作重点放在扩展业务、增加生产规模、提高经营利润等方面,都没有深入研究金融市场,更没有意识到金融风险的重要性。要想使外贸企业做到积极防范金融风险,首先应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掌握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密切注意各国基本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传媒因素,以及不同国家的央行政策,心理因素和市场预测因素,各种重大事件因素等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才能准确及时应对各种金融风险。为了充分发挥外资作用大力发展我国经济,就是积极宣传国际金融知识,不断增强员工的金融风险意识,在我国外贸企业中不断强化金融风险认识,在企业开展的各项业务中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2.提高对外汇风险的敏感度。
第一,有效应对交易风险,对于中小外贸企业而言要掌握利用远期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期权市场进行货币保值。在实际操作中又可以进行事前防范和事后防范。事前就是在企业制订经营决策时,签订合同前就要利用各种方法防范外汇风险,如可以选择应用有利的计价货币、合理调整商品价格、在合同条款中添加保值内容、以及增加汇率风险分摊条款等;事后就是指已经利用软货币签订了出口合同或用硬货币签订了进口合同,不能再继续利用合同条款进行补救,可以利用外汇市场从事远期外汇交易和外汇期权交易等办法来积极应对外汇风险。
第二,积极应对结算风险,为了防范风险首先可以利用资产负债保值的办法。子公司可以利用减少风险或增加风险负债,从而促使总公司将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资产全部合并和风险负债相等。因为汇率的改变会引起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相等,所以不存在结算风险;其次,在防范风险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远期外汇市场保值的办法,企业可以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出售风险货币,同时在期末即期外汇市场上采购同种货币,利用买币的办法实现远期外汇合同交割。如果企业能够准确预测将来的即期汇率,那么远期外汇市场保值就会创造利润,而且获得的利润完全可以抵消原来的折算损失。最后,为了防范风险企业也可以利用货币市场保值的办法。企业可以先借入风险货币,接着利用兑换办法使其成为本国货币,从而实现本国货币市场的投资行为,将投资总收入换算成风险货币,同时偿还借款。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进行货币市场投资的时间要与风险货币的借款时间相同,借款数量要和折算损失相当。通过研究我国大量对外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很多风险都是由于企业内部决策失误和投资错误造成的。所以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严格管理重大事物,科学确定企业负债规模,积极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将内部责任层层分解,并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建立企业风险防范预警制度,同时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分析报告制度。并以此为基础企业要加强研究战略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并形成工作制度。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对于发展我国宏观经济、健全我国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其地位也日益凸显,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壮大民族工业、解决就业问题、推动技术革新、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藏富于民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注册数量已超过我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创造的总产值也已超过GDP的一半。然而,在当前的实际国情和金融政策下,我国中小企业却并未获得与其地位和作用相符合的政策、资源支持,反而长期存在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在融资过程中出现直接融资受限、间接融资不畅、融资成本过高等现状,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造成此种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产生的内部融资环境问题;二是外部融资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当前我国的金融政策和资本市场的落后现状。
(1)内部融资环境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信用度,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企业财务信息缺乏真实度,企业内外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融资沟通不畅,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第二,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经营缺乏长远目标。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家族管理阶段,决策权的高度集中增加了其经营风险,给银行评级带来较大困难。第三,竞争力有限,倒闭率高。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研发经费、技术水平和经营模式等因素的限制,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且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其资金链的不稳定,从而陷入经营困境。这进一步增加了其融资难度。
(2)外部融资环境的问题从当前我国金融政策来看,出于政治考虑的金融抑制政策对利率、信贷额度或信贷指标、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等方面均有一定的限制或控制,国家对于银行业的垄断在保证信贷资源集中性和廉价性的同时,造成广大中小企业在面对大型国企、央企时处于明显劣势,甚至面临着严重的信贷歧视,严重挤压了其间接融资空间。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来看,起步较晚,发育尚不成熟,证券市场、债券市场较为落后且门槛要求较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满足上市要求,发行债券更是不可能,因而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
二、开放民间金融,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面对常规融资受阻的情形,不少中小企业将目光转向民间资本,尽管当前的民间借贷利率很高,但很多中小企业依然愿意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除了不得已的选择之外,民间金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有其独特优势,开放民间金融,将是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和长久之策。
1.必要性分析首先,民间金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同时,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庞大,一旦缺乏有效监管而任其游离于国家金融体系之外,将会给我国金融业乃至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重大隐患;其次,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民间金融为其提供了有效融资渠道,且民间金融形式多样、操作灵活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对于融资“少、急、频”的需求特征。由此可见,开放民间金融,对于维持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都是必要的。
2.可行性分析第一,民间金融资金来源充足。我国民间金融具有私人性,其主要来源是包括居民储蓄存款在内的我国民间主体的社会闲置资金,受到自身消费观念和强烈储蓄意识的影响,再加之经济发展带来的居民收入和个人财富的增加,本以数额巨大的这一闲置资金还将不断快速上涨,这是民间金融资金来源的有效保障。第二,民间金融投资意向强烈。受到金融领域有限的资金投向的限制和自身消费观念、强烈储蓄意识的影响,庞大的闲置民间资本大多流入银行,只有较少部分流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但这些传统的投资方式或是收益较小,或是风险较大,均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民间金融陷入资本庞大、投资意向强烈却苦于缺少良好投资渠道的尴尬境地。第三,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壮大而对资金产生的较大需求为民间金融提供了投资空间。面对民间资本庞大、民间金融投资意向强烈的局面,通过民间金融机构将闲置民间资本用于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将成为拓展民间其渠道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其融资需求越来越大,这为民间金融提供广阔的投资空间。除此之外,由于民间资本常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裙带关联性,民间金融在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时还具有信息成本、交易成本、担保、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这正是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的天然联系所在,也是其他融资方式所不具备的。可见,开放民间金融以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综上所述,民间金融是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行之有效的且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三、利用民间金融,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相应对策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和金融政策来看,利用常规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难度较大。而凭借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间的天然联系,利用民间金融,将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帮助其走出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和长久之策。结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应从解决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导规范民间金融及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体系,并加强中小企业与其的合作力度等三个主要方面入手:
1.解决中小企业自身问题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信息透明度、经营模式、企业管理水平、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因而,加强中小企业的自身建设,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融资环境,是化解其融资困境的根本和前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信息透明度。信誉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提高企业信誉度是中小企业改善其内部融资环境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建立一个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高效透明的企业信息体系,尽量避免企业出现内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可使其融资成本大幅降低。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应改变家族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会计核算制度,提高会计管理核算水平;加强内部监督等。第三,注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有助于其实现良性经营和保持资金链的稳定,可提高其获得融资的可能性。
2.引导规范民间金融当前,我国民间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借贷利率呈现“高利贷”倾向、金融市场信号失真、扰乱金融秩序等问题,若想使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处于一个良好状态,必须引导规范民间金融。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引导规范其市场利率。在当前的金融政策和环境下,我国尚未形成利率的市场化,国家适度控制市场利率,而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则趋向于市场化,因此在引导规范其市场利率时,应适当扩大浮动区间,使其与市场化利率趋于一致,同时还应加速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第二,引导规范其资金投向。一是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扶持的建设项目;二是允许符合标准的中小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产业。第三,引导规范其运营机制。民间金融易引发金融风险,应引导规范民间金融的运营机制,对其加强监管,规范其操作流程,完善借贷手续,保证民间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营。
3.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体系,加大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中小企业向大型商业银行进行融资的难度较大,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体系,利用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高效的融资服务。同时,中小企业也应加强与民间金融机构的合作,并利用典当、融资租赁、同业拆借等高效低成本的民间融资方式,拓宽其融资渠道。
四、结语
1.1产品成本上升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是耗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形成的一个产品成本的过程。产品的生产成本由生产费用归集而成,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及福利、燃料和动力、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动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这些费用中的任何一项费用增加都会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金融危机导致中小企业原材料和能源等基础生产成本急速上升,就会导致中小企业的直接材料费用的增加,造成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其次,在2007年6月颁布的新《劳动合同法》,就要求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用工合同,并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以及加班费等,这无疑能够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并提高工人的整体收入,以此维护了工人的基本权益。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这也增加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人工成本,从而导致产品成本上升。
1.2经营管理费用增加经营管理费用是指工业企业的行政和管理部门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以及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销售费用。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等宏观经济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给许多中小企业生存带来压力。2010年1月起,中央银行先后于1月、2月、5月、11月16日、11月29日、12月20日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从15.5%调至历史新高的18.5%。此外,贷款利率自2002年也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央银行还于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利息负担不断加重,财务费用不断增加。同时,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处于升值状态,汇率升值一方面带来汇兑损失,同时大大挤压了出口企业的利润,使很多出口型中小企业企业陷入困境。
2中小企业应对的策略
中小企业要想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需要从产品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两方面着手。
2.1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及福利、燃料和动力、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2.1.1降低产品的原材料成本我们针对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所存在的问题,应该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但是在事前要先制定好原材料的采购计划,按计划采购,实行科学储运,提高进料质量,以此减少物质的损耗。在事中我们要从3点进行分析,①加强库存材料的管理与控制并做好材料收入的计量验收工作。②制定原材料消耗定额,各生产车间和部门要根据生产产品所需材料核定定额,采用限额领料制度,加强材料的收发,领退和盘存制度。③合理下料用料,搞好材料回收复用工作,同时采用其它工艺方法充分利用生产中的边角下料生产市场需求的其他产品。事后加强对原材料的收、发、存、用等环节的分析,扬长避短,切实降低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成本。
2.1.2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直接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主要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之比。降低产品成本中的直接人工,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就越多,意味着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节约。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做到:①明确岗位任职资格,做到权责到位、分工明确、奖惩严明。②岗位的设置要为员工施展才干,为培养人才提供足够的空间,防止员工出现倦怠情绪。总之,使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针对中小企业员工流动性强的特点,企业要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减少熟悉业务、精通技术人员的流失,真正降低因人员转换而产生的一系列成本。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企业纷纷开始裁员,这就造成企业的部分或者全部人员需要重新择业,为我国的中小企业低成本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人才创造了机会。
2.1.3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项目,需要提高设备利用率。对于生产设备我们要做到勤保养、常维护,以此保持能够顺利运转,并减少设备停工的损失,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在有效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摊入单位产品的制造费用成本。
2.1.4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废品主要是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照原定用途进行使用,需要加工修理后才能使用的产品、半成品或成品。在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职工技术培训,以此提高工人生产水平;建立健全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明确生产加工过程的经济责任,实行奖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职工的责任心并改进生产组织与管理,最终建立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总之,要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降低产品成本。
2.2减少企业经营管理费用经营管理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销售费用。减少企业经营管理费用,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2.2.1明确权责,降低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包括的具体内容:行政和管理部门水电费、包装费、保管费、物料消耗、运杂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家具用具摊销、零星购置费、保险费及其他费用等。降低管理费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公私分明,将企业发生的费用与管理层个人发生的费用严格区分,防止费用混淆不清。②将管理费用中相关的项目逐条进行分解,然后具体落实到企业各职能部门,并将管理费用按照预算数额进行包干使用;③在报销环节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对不符合企业制度相关要求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④对于办公费、水电费、招待费、会议费以及车辆维修费等都是由各个办公室负责控制。
2.2.2多渠道筹措资金,降低财务费用由于很多中小企业分布分散,规模较小,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还不能够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条件,这就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首先就要求中小企业有效利用国家的金融扶持政策;其次可以尝试中小企业联合互动担保的政策,以此增加各中小企业贷款数量或者延长贷款期限。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筹资成本、降低财务费用。
(一)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不同银行提供的服务种类非常类似,银行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不管是从生活环境的变化,还是从银行未来的发展前途来看。银行都应该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提升软实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加强商业银行的凝聚力
尽管改革开发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滚滚而来。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都和以前的国有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计划经济的思想和文化依然在银行内部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更应该发展新的金融企业文化。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取代原有的思想,也是适应当前银行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这个过程中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更应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未来的竞争培养更多的中间力量。新的金融文化的形成能够使全体员工团结起来,为银行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产的管理依然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商业银行的员工管理和其他企业的管理没有太大的区别。当员工感觉到企业管理模式带来的优势的时候,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才能被真正的调动起来,这种体现着人文关怀的管理方式能够让员工体会到家的温暖。所以,管理层应该认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这样在管理银行员工的过程中能够给员工带来另类的惊喜。只有所有的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性被充分发掘之后,银行的管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技巧和能力。
二、如何最佳构建金融企业文化
(一)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应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计划
经济时代是没有商业银行身影的。在我国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运而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它的经营过程中享受自由的同时,也需要应对严格的法律和其他制度。由于我国社会性质比较特殊,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有独特的印记。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银行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金融文化。
(二)构建金融企业文化要注重领导者观念的更新和率先垂范
对于企业来说,独特的文化来自于每位员工的努力和单位领导独特的驾驭能力,只有形成的企业文化才更具有凝聚力。领导应该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模范作用。当企业的文化内涵形成的之后,每位员工才会不自觉地去遵循,去融入到企业的独特文化中。领导作为一个单位的灵魂人物对于员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三)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应体现鲜明的企业特色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快速增加。地方性的商业银行逐步进入到历史的舞台。因此金融企业应该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在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地域特色,这样企业文化的形成才更有吸引力。银行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只有为客户提供特色的服务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效的地位。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其他银行模仿,还能快速的打造成企业的名片。
三、结束语
【关键词】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比较
1国外金融企业社会责任透视
1.1国外金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情况
1.1.1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社会责任
全球背景下,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日益宽泛,国外的一些大型金融企业就是依靠积极承担伦理道德的社会责任,不断推动自身的长期繁荣和发展。近年来,国外一些著名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表现: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支持艾滋病防范和康复事业;汇丰银行(HSBC)减少二氧化氮和污染空气排放,支持环境保护事业;花旗银行(Citibank)推行具体的信贷政策,保护森林和减少污染空气排放;美联银行(WachoviaCorporation)大量投资,支持低收入家庭住房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1.1.2遵循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基准——“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企业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金融行业基准。实行赤道原则,金融企业保证只为那些符合条件的项目发放贷款。赤道原则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调整单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治理模式和思路,重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1.1.3加入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组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加入国际社会责任机构,约束自身经营活动,已成为国际实力银行的发展趋势。他们只为那些符合评估标准的项目发放贷款,即项目发起人能使金融企业确信他们有能力和意愿遵守商业银行的社会与环境政策和程序。国外先进金融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一般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披露的信息非常充分和详实,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
1.2国外金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
1.2.1德意志银行
据德意志银行2004年度企业公民报告内容,德意志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慈善捐款方面,该行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达6400万欧元和6700万欧元;社区发展方面,该行投资建立“德意志银行微观信贷发展基金”,支持投资者向非赢利事业部门发展。并通过“德意志银行亚洲基金”援助泰国和越南700多名感染艾滋病的儿童。
1.2.2格莱珉银行
由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博士创办的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利用所掌握的金融资源,在创造巨大经济财富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福利,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而且银行的贷款者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其中96%为在孟加拉地位非常低下的妇女,而还款率高达98.89%,创造了银行业的奇迹。格莱珉银行颠覆了几百年来银行业“不借贷给无抵押担保能力的穷人”的法典。
1.2.3花旗集团
花旗集团在2004年度在社区服务方面,宣布未来五年内支持全球教育项目的2亿美元计划,发起全球员工自愿服务倡议,给予每位员工一天带薪自愿服务时间,筹资280亿美元投资美国中低收入社区等;在环境保护方面,集团首次向位于印度的风能发电企业投资2300万美元,在美国支持环境保护项目168个,总投资超过129亿美元,在集团投资银行设立环境保护和社会风险管理总监职位等。
2我国金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表现
2.1我国金融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中国部分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如下:农业银行:确立立足“三农”的价值观不断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建设银行:2007年正式《2006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建行三分之二的贷款投向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投身公益事业,通过资助贫困大学生、援建希望小学、向灾区捐款等方式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中国银行: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银行合作伙伴,向公益事业和灾区、贫困地区进行捐赠;兴业银行:2008年7月,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关于申请加入赤道原则的议案,成为首家公开表态将申请加入赤道原则的中资银行。
2.2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2.2.1尚未建立明确、统一的社会责任目标和相关年度报告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在企业目标管理中明确制定社会责任发展规划,并逐年对外公布社会责任年度报告。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层面上大都对社会责任问题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位,重视力度远远不够。
2.2.2贷款投向盲目,只顾追求银行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在发放信贷时忽视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如违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支持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忽视信贷投放的“乘积效应”及其对整个社会安全可能带来的严重风险后果,盲目投放信贷资金,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等。
2.2.3支持慈善事业力度远远不够
2006年我国慈善企业排行榜前50名慈善企业中,其中排名靠前的汇丰银行是外资银行,偏后的国家开发银行是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榜上无名。而在我国企业500强中,仅四大国有银行就占据前13名的三分之一强。我国商业银行仅在支持慈善事业一方面的表现,就与其自身实力极不相称。
3结语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现阶段强化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就显得意义格外重大。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银行、政府、司法机关及全社会的内外合力才能实现。法律制度是确保商业银行承担法定社会责任的根本保障;政府运用经济的、行政的、舆论的手段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做出应有的贡献;实施国家社会责任战略,制定具体可行的国家社会责任标准;建立合理的董事会结构,有效监督商业银行运行,确保决策顾及更加广泛的相关利益者的根本利益;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布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强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观。
概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认真学习国外优秀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义务的成功经验,积极树立社会责任价值观,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二明,郑平.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2]查然,聂飞榕.赤道原则的产生、发展与实践[J].金融经济,2008,8.
[3]张长龙.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基准:赤道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6,6.
经济全球化和证劵化,使世界经济成为了信心经济。危机的蔓延,从我国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影响到内地,西部也是受到影响的区域之一。虽说西部经济相对于东部比较落后,在此次危机中受影响的程度相对不大。但西部企业的构成中绝大部分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金融危机会直接导致失业人口的迅速增加,进而降低了老百姓的收入预期,使得消费能力下降,消费能力下降会进一步恶化区域经济环境,使企业销售困难,资金周转减速,大量企业处于停工停产状态。这样一来又进一步增加失业人数,降低了职工的收入预期,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西部企业营销策略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3.9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以及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进行,西部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企业发展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坐中四连”,地据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它东迎陕西,西通新、青,北接宁、蒙,南达川、藏,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冲,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以兰州为分析基点,概述西部企业的现状和问题。
1.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落后,缺乏经营特色
虽然现在企业处境艰难,但相当多的西部企业依然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指导营销活动,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而是跟着市场热点走,更倾向于短期行为,不注重战略规划,营销方式简单粗放。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企业往往重视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然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2.企业仅仅是被动的去适应外部环境
西部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且规模一般,因此相对缺乏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这些企业要么不具备,就算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也存在着以下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对环境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脑海里,没有形成相应的文件、文档,看似想清楚了,实则一头雾水,最终只能模糊决策;二是没有将对于环境的分析与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与竞争对手的影响密切结合起来。
3.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不够明确
在金融危机下,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往往会制定一些更加符合自己利益的营销策略,而忽略了其他各方的利益。这些看起来“自私的做法”往往会挤压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等各利益相关方的生存空间,进而增加了企业营销策略在执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削弱了营销策略的实施效果。使得原来“亲密无间”的伙伴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对手。最终,使得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进一步减小了企业的生存概率。三、金融危机下西部企业的营销策略
1.外部环境分析系统是制定营销策略的前提
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是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周密分析的前提之上的。因此,企业可以参照动态外部环境分析工具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发现市场机会,形成企业的营销策略。在机会与威胁并存的外部环境中,企业要更多地关注机会方面,通过分析找到企业的营销机会,形成营销策略。
在金融危机下,我们首先应该侧重于宏观环境分析,因为宏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或者说影响了微观环境,而且往往都是些不可控因素。因此,企业只能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尽快的去适应这种环境。宏观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如通胀、紧缩、信贷和税率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宏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行业环境分析,即对上下游和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上游供应商的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源和原材料的供应,而下游企业的变化会引起企业营销模式的改变。最后,我们可以对企业影响最直接的消费环境进行分析。
2.各利益相关方分析是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营销策略的制定虽然是一个企业的内部决策,但是它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一个企业的范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也就是说企业与其上下游的各利益相关方形成了更为稳定的关系。西部企业多为中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缺乏支撑它们持久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他们为了生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生存更需要这种“稳定的关系”。那么在各利益相关方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的营销策略不仅可以巩固这种“稳定的关系”,更能将营销策略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3.整合营销是西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殖的营销理念与方法。
整合营销就是为了建立、维护和传播品牌,以及加强客户关系,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等一系列营销工作。整合就是把各个独立地营销综合成一个整体,以产生协同效应。这些独立的营销工作包括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包装、事件、赞助和客户服务等。金融危机下通过这些营销工作的整合,可以在确保预期营销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企业节省成本,使企业度过难关,实现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的性价比
正如前文所说,金融危机降低了老百姓的收入预期。因此,消费者变得更加“精打细算”。
如果企业生产的是弹性较大的产品,则产品差异化战略已经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致力于不断提升产品的性价比,既用较低的价格提供高使用价值的产品,尽最大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管这种需求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进而稳定和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5.打造一支稳定、团结的营销团队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销售额大幅缩减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选择了裁员,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西部企业也不例外,甚至把裁员看成了压缩成本的唯一途径,而营销人员往往又是裁员的主要对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裁员活动都是明智的。对于营销人员的大幅裁员,会破坏企业多年以来建立的营销团队的结构,当外部环境好转时企业又在短时间内由于缺乏营销人员而无法实施一些重要的营销策略。这些在当时看来确实压缩了企业成本的行为,为日后埋下了隐患。因此,越是金融危机,越是销售下降就越需要一支稳定、团结的营销团队。
参考文献:
[1]芮明杰:市场营销管理——定位、联盟、策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强:市场营销学教程[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7
[3]卢泰宏:营销中国[M].广州:南风窗杂志社,2001,(5)
[4]李建昌:浅谈市场风险的成因及规避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5,(15)
[5]付勇:中国企业宏观营销风险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
一、构建中小企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体系的价值
(一)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中小企業作为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市场机制进行灵活的反应,并也作为最有活力[1]、波动频率较大的重要部分。针对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现状,例如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中小企业都在进行快速发展,这些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水平也都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大幅提升。由此可见,促进中小企业进行发展,是帮助我国构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举措。
(二)维护社会经济稳定
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便是其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类型,虽然其生产的产品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也并不会对员工有过多的要求。但是其就业方式极为灵活,为农民以及相关无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有效缓解了我国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中职院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也可是中小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得以快速发展,是维持我国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
(三)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便是产业整体规模较小、资金充足率较低、科技含量要求不高等特点,这便使得其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综合水平发展的主要部分。各类企业并存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也是现代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不断转型、拓展,对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调整。
二、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流动资金少,导致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无法在市场中树立形象、自身品牌[2]。这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无法抵抗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并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相比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基本处于创业阶段,其整体素质差距较大,使得管理工作开展的较为艰难,基本是采用个人管理、家族式管理模式。以这两种管理模式进行发展的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建立初期,由于家族的凝聚力,使得其可顺利经营。但在后期生产运营过程中,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便开始出现各种矛盾、冲突,并严重制约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在部分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还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也对其健康、持续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二)融资困难
从贷款制度方面来看,目前大部分的金融机构制定的贷款制度并不适合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在目前我国实施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是利用条块分割模式,但政府部门中会存在职能重叠、机构设置重复等问题,这也导致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规范,也没有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专门设置融资服务机构。从商业银行的贷款方面来看,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途径较为困难。针对目前我国对金融体制的优化、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开始朝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由于商业银行过于注重自身的利益,并不愿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另外,从中小企业方面来看,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其内部的财务制度也会出现不健全的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偿还能力持怀疑态度,并不愿意付出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自商业银行的贷款理论开放之后,银行并没有将自身的自主定价权利合理应用,金融定价存在较大的漏洞,导致中小企业承担的贷款利率较高,并不要达到高额利率、高担保的需求。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政策扶持是一项较为复杂、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但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融资担保制度、信息网络制度、科技技术力量的整体水平并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利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并么诶有设置类似美国SBA结构的管理部门,使得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体系构建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投资引导资金
在我国,中央政策是引导地方政府响应、跟随的主要措施,相关部门应鼓励出台政策,并对地方政府形成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起到完善投资引导资金的目的,最终形成中央-地方政府模式的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扶持体系。其中要注意的是,在中央引导资金与地方引导之间的关系是以股权的方式存在的,并不是一般的行政上下级关系。也可以将其看作为,由中央政府为主导的资金,对地方政府资金具备知情权、质疑权、决策权等,但不能对其直接命令,要让引导资金确保其独立自主的存在形式。
第一,政府应不断提升资金的投入力度,才能更好地惠及中小企业。第二,政府应将创新投资引导资金充分利用起来,并确保具备保本、循环利用的效果。政府的引导资金通过上市、并购、股权转让等多种退出形式获得可观的利益汇报,从原则上来说,可以进行第二轮的引导,并将资金转向下一波中小企业的引导中。第三,要将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由政府出资的引导资金,可以将其以4倍进行放大,并对其他社会中的各项资本产生吸引,便会出现二次的放大效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市场手段优势充分发挥,并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完美解决。
另一方面,从管理模式方面来说,由于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创业引导资金发展进程较快且较为成熟,因此便可以将其引导模式、运行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范围推广。这种运行模式中主要包括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等。
(二)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专项贷款扶持政策
1.转向贷款扶持政策构建设计方案
在对专项贷款机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四方主体作为主要设计框架。其中主要包括:第一,要将财政资金进行整合,从而确保转向贷款资金不会出现分散以及碎片化的现象发生。针对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使用的转向资金,要加强对其使用、效益等情况的掌握程度,并对专项资金客观存在的重要性、规模性、合理性进行科学评价、管理,才能确保专项资金被赫尔利利用,达到集中财力做大事的目标。第二,要将政策性国有银行作为扶持政策体系的构建枢纽,要将审查、监管、资金使用等各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中主要包含对各种政策性专项贷款的规划制定、政策性国有银行对商业银行提出的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另外,对于封校较高的项目来说,要将中小企业的信用[3]、资质等各方面发展情况了解清除。第三,要将商业银行当做主要承办对象。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具备专业较强的風险评估作用,并可以对各方信息进行充分采集与加工。商业银行的主要作用便是对中小企业的授信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并使其信息系统、业务操作流程尽量规范,可以对中小企业进行准确的评估,并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加快融资速度。
2.操作专项贷款需要注意的事项
如果将普通的专项贷款举例,例如在其中的升级贷款中,第一,要确保同一申请人只能对升级贷款申请一次。如果申请人的偿付能力、信誉、经营状况都较好,便可以向政策性银行再次对该贷款进行申请。第二,应制定合理的贷款额度,如果中小企业提供可以足值低压的物品进行担保,便可以对其贷款额度进行重新设置。第三,申请人在向商业银行提出贷款要求过程中,可在月底对政策性银行申请利息补贴。
(三)构建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为了加强中小企业发展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体系的构建水平,在构建信用担保体系的过程中,应将政策性担保作为基础,其也是对我国财政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补充。针对目前我国信用担保市场运行现状来看,要想实施政策性担保,便要将组织能力、机构属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业务水平、运行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共同提升,才能加强政策的整合力度,确保政策性担保可以对中小企业融资形成良好的帮助。
四、结语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水平低下、融资难等。但相信政府在对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探索,可以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体系,从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信贷能力较差等多种制约发展的问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婷,白崭.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体系构建探讨[J].经贸实践,2016(16):58-59.
[2]陈成天.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3]陈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与金融政策[J].品牌,2014(9):44.
(1)金融投资管理还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催化剂
能够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的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急速发展趋势,企业稳定运行的根基保障,首先企业领导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够实现其长远发展,在企业所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来看,其目的和依据都必须要以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为前提,企业领导的决策事物,必然要给企业金融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设置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说,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以及风险意识应该首先得到提高。
(2)管理是为了规范企业行为
为企业做大限度争取利益,那么在尽心金融投资的时候,金融管理的目的也是如此,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管理人才的素质高低密不可分,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在管理工作中更加全面、冷静的分析问题,从而进行管理,为企业整取高额回报,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实施这些管理制度的同时,企业也会不断的进行环境的优化和创造,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比如,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资,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的投资作出合理的规划、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提高投资的准确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气氛。
二、提高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措施
(1)完善金融管理制度,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融投资管理主要分五个步骤:明确投资计划、对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建立投资组合、修正投资组合、评估组合的业绩。其中明确投资计划是重点。投资计划是投资行为的指导,计划的正确性是这些行为正确性的保障,然而,投资决策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够制定,它不断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隐患,一旦决策失误,那么将会带来经济损失,设置是灭顶之灾。所以说,企业在制定金融管理计划的时候,首先要从企业整体局势出发,将获取利益作为目的,将市场情况作为前提,计划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同时兼具科学的决策性与指导性,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够提高管理效果。
(2)确定投资方向,加强投资队伍的建设。
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也是企业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才是企业的栋梁,企业不单单需要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得以发展,在人力资源方面也需要足够的实力。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企业内部的金融管理者必须要依靠多元化的方法和政策来提高企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还应该对内部分析人员进行业务投资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分析能力。这样才能为企业的投资发展明确方向,推动企业稳定的发展。
(3)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进行规范。
在企业中预算活动对于企业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影响力,因此提高预算质量是必然的。首先应该明确财务主体定位,确定财务主体定位的时候,比如:在进行销售财务制定的时候,工作人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分工不同,销售财务也不尽相同,企业中的销售部门决定这企业的销售状况,与企业的经济收益有着密切联系。在建筑类企业中制定财务,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管理决策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也有利于销售部门各种信息能够及时被分享,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更加紧密,信息共享也更加及时。其次,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合理安排预算编制进程。预算编制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它所涉及的部门、人员等都比较广泛,所以要编制一个合理有效的预算就需要充足的时间,“零基预算”是比较科学有效的编制方法,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一切从零开始,能按照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计算,这样就能产生压缩经费开支,杜绝浪费的作用。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深化考核机制。避免资金的浪费与超支的问题,最大限度实现资金优化配置。强化预算监督管理体制。
(4)加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是为了满足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完善、创新人才管理机制,首先就是要优化人才结构,发展复合型人才队伍,并与企业产业结构的调账紧密相连,为企业稳定、高校发展奠定基础。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规模,而保障企业规模的前提,就是要确保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数量,也就是新进人员的数量与离职人员的数量,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然后,就是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管理人员与技能操作人员数量要正佳,这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打基础,金融投资更是一个需要谨慎的行业,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三、结束语
从国际大背景来看,金融市场的大动荡必然会导致每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而采取一切不正当的手段,例如贸易壁垒,关税等等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主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自然会受到波及,例如钢材的出口就严重受到了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汽车、船舶、建筑行业都十分萎靡,导致对于钢材的需求大量减少,进一步更是影响了我国煤炭行业。我国2013年在WTO的败诉直接导致了我国对9种原材料取消了出口限制,但是政策并不是一个持久有效的方法,加快企业转型才是一个良策。除了国际大背景之外,放眼国内,我国各行各业现在竞争都非常激烈,当打开国门,外国的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办企业之后我国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行的竞争,还有外国企业的压力。我国经济建设起步晚,在各个方面没有外国企业工业链那么成熟,所以在很多方面都不占优势。因此这更加要求我国企业以长远的眼光放眼世界,重视科技、重视创新,改变过去落后的经营模式,变为集约型的生产模式。
二、企业经济管理者观念的改变
我国在过去一直存在着非常恶劣的企业发展方式——粗放型发展。我国由于地大物博的原因,资源非常丰富,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造成了企业思想的滞后。企业为了创造生产值,均采用的是粗放型发展模式,一味的将企业做大,工厂做大,并不是很在意工业成本、浪费的资源成本。但是这样的观念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是被淘汰,《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明确的提到,企业的战略是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结构也应该随着企业的战略不断的调整。在这其中,企业管理者应该及时分析出企业当下的优势、劣势以及应当如何来调整。市场在变化,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企业经营者的观念也必然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仅仅是这样是不够的,企业管理者也要不断更新企业员工观念,特别在这样的背景下,优胜劣汰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残酷,要增强员工的危机观念。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制定出来的方针以及企业决策才能够迎合市场的需要。
三、转型为可持续发展企业
近些年我国的水污染、大气污染都日益严重,虽然国家一直在号召着可持续发展,但是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还是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三高一低”在我国中小企业一直都存在。但是近些年由于我国对于环境的重视不断加强,例如,《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中强调到2015年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诸如此类的要求不断增加,这对于企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像煤炭、石油、化学等行业。如果企业们还走原来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企业的成本越来越高,甚至有时候会在低碳审核中无法通过,那么这就是对于企业生存都是一项挑战。综上所述,无论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是基于企业的自身发展的要求,企业转型为可持续发展企业都是必然的道路。虽然这样的转型可能在先期投入上比较多,但是从长远来看,从国内外竞争角度以及我国对于企业对于环境破坏要求越来严格来说,走可持续发展企业是必然的选择。
四、构建创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还应当从内部着手,对内部资源进行重组,使得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内部人才“各尽其用”,想办法充分发挥其价值。对于臃肿的资源配置应及时进行处理和优化,以免浪费企业资源。除此之外,全员的参与制度也可以参考,毕竟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活力也非常重要,员工死气沉沉的状态,不是一个企业应该有的。所以,要注重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发展的参与度,可以建立激励制度,可以让全员对于企业的发展进行监督,提出宝贵的意见,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奖励在这方面表现优秀的员工。柔性化与人性化并存的管理模式可以让企业从基层活跃。
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更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分子,他们对于自己的领域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例如,企业内部要有能够结合当下的经济环境,对国家相关法律,市场法律精通的人才,透过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知道国家对于市场经济的导向。除了法律方面的人才,还要有专业人才能够对国内外市场形势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样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专业的人才是构建企业核心智囊团的重要因素,但是现阶段各企业人才资源多,但是精英人才资源不足,所以在企业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对于精英人才的选择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