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19:2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微博;微课程;应用
一、微博及其优势
微博又称微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的微型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随着发展,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实时信息软件、电子邮件或网页。微博客的代表性网站是Twitter,这个词甚至已经成为了微博客的代名词。
从信息的来源看,微博不仅可以发送个人私信,还可以添加一些名人,学者的微博,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由此还可以向他们学习新知识。从信息的传递速度上来看,微博的特点是传递最新实时信息。微博的宣传语是:随时随地分享快乐。让自己最新的信息可以被关注着获得,这有利于微博用户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信息。同时也由于微博是相互关注或者是单向关注,可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微博除了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可以向各种各样的人物进行学习。它还有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特点对于用户来说,那就是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感悟,或者是自己的学习日记。在微博上你可以140字的短微博,还可以长微博。或者是晒出自己的照片,到朋友圈中,第一时间让朋友看到自己的最新动态。这让微博的功能更加完善,不需要再借助其他社交软件。
微博除以上功能之外,还具有可以发送私信的功能。虽然它不是聊天工具,但是他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比如上传信息,视频,声音,图片等。同时对于任意一个博文,你都可以进行转发,评价以及点赞,特别是你可以看到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对于这篇微博的评语,可以与他们进行知识上的交流。而微博也可以下载到手机客户端,让用户更加方便的使用。
二、微博在微课程中的应用定位
微博应该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交软件,它区别于腾讯QQ和微信。腾讯QQ是以好友及时沟通的交流功能为主。微信以关注微信平台以及在好友圈中分享信息为主。而主要研究微博在微课程中的定位,在于微博的交流范围比较广泛,你可以添加群微博或者是朋友圈等其他人的微博。只要加以关注,不管是熟悉的,陌生的,年长的,以及是农民还是学者等,只要你会微博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快乐,想法,见解等。
根据微博的自身的功能以及结构,还有微课程在远程学习中的重要性。把当代信息技术与远程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是对学习者的一大帮助,同时也是实现微课程价值以及提高微博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促进移动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促进整个信息社会人类知识的学习。
三、微博在微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能力不同,在课堂上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制作微课程到微博上,这样让学习者利用微博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预习和巩固,可以起到对所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加深和巩固的作用。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利用微博中的微课程在课后次对所遇到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进行学习,巩固在课堂上的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习者而言,可以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加深思考,以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者是预习新的课程。同时学习者可以对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及学习者之间进行在线交流。对于非在校学习者,他们可以从热门微博分类中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关注一个学者,或者是其他专业人士来观看他们的知识或是视频等进行学习和批评,同时在观看别人见解的时候可以自己的想法。
四、如何把微博应用于微课程
把微博应用于为微课程中,仅仅靠学习者是不够的,仅仅依靠教育工作者也是不够的。这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包括整个社会的参与。
首先需要微博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合作。需要微博运营商制作出更加人性化以及更加实用和功能更加强大的软件。这些功能需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不管是精神上层次上的还是手感操作上的,使用者对软件的功能方面的使用会要求更高。同时软件的开发也需要注重交互的使用,以便于各个微博使用者能够更好的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就需要继续基于web2.0的开发更加的强大,更加的先进和完善。同时也需要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给用户更加实惠的网络使用,因为用户在线使用软件需要消费一定的流量。同时也需要移动通信运营商开发出更加快速的网络,不仅仅局限在4G网络的使用和研发。
其次,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教育网站能够制作出适合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工作对象等所需要的微课程。这就要求微课程制作团队或是微课程制作个人需要了解微课程软件的使用,利用ppt制作教学内容,或者是flash制作课件等。利用屏幕录像专家录制视频,利用SrtEdit制作微课程需要的字母等。这就对微课程研发者提出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或者还需要学习技术层面的技能。仅仅除了以上的要求还同时需要工作者具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和素质素养。这样才能把握住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以及如何制作课程,以及怎样制作课程才能更好的吸引学习者进行学习和继续学习。
再次是需要用户对微博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对远程教育以及微课程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就是学会使用微博,不仅要学会使用微博的基本功能,也要学会运用微博在远程学习中的价值。用户不仅仅需要微课程的使用,还要懂得微课程对于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在信息社会中,学习信息技术课是当代学习者的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志勇,肖俊洪. 浅谈超越技术层面的社交软件在学习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 蒋志辉,陈震,李小艳.QQ软件在促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3] 谢立慧.微博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中小学电教
[4] 杨敏,卢成林.社会性软件在学习中的应用初探[J]中小学电教
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
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种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践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e-Learning业界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2.国内的主要研究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
他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另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
当然,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现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点播数超过100万人次,深受师生欢迎。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
深圳市自201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课例视频资源的征集及在线展播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搭建起了覆盖全市中小学各学段学科、与教材同步、成系列化的优质课例视频资源库,其别强调课例视频建设要逐步向精品化、微型化发展,要求征集的30%~50%为“微课”课例视频。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结语
目前,各级机构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征集、评选活动,体现了微课程正在逐步成为构建学校、区域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必将形成一批系统化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覆盖主要知识点的微型课例资源。
观看《捂本的孩子》,短短五分钟不到的视频,我知道了一个孩子两次捂住本子不让人看的小故事。一次是听课老师想看看他的作业情况时,另一次是小组合作学习时。为什么孩子会捂本呢?“他是不是老受同学奚落?”“是不是老受教师指责?”“是不是给小组丢过不少分?”“他的回答引起过全班大笑?”……这是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正在实施的“桃江县中小学教师网络校本研修”项目课程资源中的一个内容。
这样的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出现,其实是一个微课程。类似的微课程在2013年桃江县网络校本研修的课程资源中还有很多。这种课程资源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思绪万千。一连看了多个这样的微课程,越看越有味。我感觉:微课程的网校学习是一种幸福的教师研修形式。微课程在以下几方面可以带来研修的幸福感。
⑴课程故事化。学一个微课程资源,就是读一个真实故事,亲切而自然。微课程因情节而生动,因波折而真实。谁不喜欢读故事,谁不会被故事吸引呢?有故事读的研修当然有幸福感。
⑵内容简短化。一个微课程五分钟左右,时间短,学起来不累。一个微课程只涉及一个小内容,给予一点小启发,适合工作繁杂的教师学习。时间长内容多,容易厌学。时间短内容少,兴趣更浓。
⑶呈现优质化。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轻松的音乐、卡通的画面营造出轻松的气氛,能让教师抛开校园的嘈杂,静下来集中精力边听优美音乐边阅读简短文本。这是一种很享受的研修。
⑷研修实效化。成人教育的特点是操作性强、选择性强。任何教育教学新理论与教师已有理论系统对接时,教师会选择吸纳有效的、现实的操作方法。微课程将教育理念寓于小故事、小策略中,这些方式方法可以信手拈来解决实际问题。微课程看多了,微策略用多了,新理念就不知不觉浸润到教师的理念系统中,不知不觉改变着教师的行为习惯。这种培训行之有效,能直接指导教育教学,老师容易产生成就感,当然喜欢。能带来成就感的研修是幸福的研修。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小学)
【关键词】中职;微课程;设计;应用
一、提高微课程设计水平的意义
微课程是以传统的教学资源为基础建立发展起来的,它属于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开展微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精心制作、录制的视频,通过网上教学方式,特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微课程讲授的教学视频、微课件、试题等,这凸显了教学内容的逻辑特征。一个独特的微型课程主要是在教学时间、内容、资源、存储容量、资源环境五个方面。每个微课程约5-10分钟,抓住了中职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并能满足中职生在短时间内的学习需求,碎片化学习。微课程增强教育资源的互动,脱离了课堂的束缚,可随时随地对要点知识展开讨沦、研究。微课程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的特点是小,易于使用。首先体现在其教学时间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则,微课程通常是5-10分钟,10分钟或更多的微课程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其次,教学内容小,就是要突出一些课堂教学点(如重点、难点和疑问的内容)的教学。最后,微课程的教学资源容量小,一般微课程视频总容量在几十兆上下,这样可以保证在终端上观看的流畅性。最后,微课程资源,易于使用。微课程教学视频剪辑贯穿整个教学的核心,通过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和专家解读,以及专家审查等其他相关的教学资源,为微课程营造出了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方便学生学习。
三、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1.学习需求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者分析,二是学习内容分析。通过对学习者的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准备,这样能够为设计微课程提供依据。学习内容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制作微课程前,要先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选择适合制作微课程的知识点,应该选择学习内容的关键和难点,容易出错的点。
2.目标设计。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它使用了2001版本的教育目标分类,也就是说,理论的认知目标的绽放,从纬度和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标准。
3.教学过程设计。微视频的整个教学过程简洁完整,教师要在简短的几分钟内完成情景设计(知识点的引入)、关键内容的讲授、总结收尾、作业的布置等工作。情景设计是影响微课程制作好坏的重要因素,好的情景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场景中,在设计方的情节中,添加一些方法或策略,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注意,无意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设计情景时,要紧扣学习内容与目标,最好以任务的形式给出,注重围绕学生的就近发展区,使学生不会存在心理上的压力。情景引入后进入关键内容讲解,讲解部分的设计要明确课程培养目标。讲解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依据知识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之将在课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总结要简洁明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查缺补漏。最后是习题的提供,通过完成独立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也是对已学知识的再次认知与加工。教师布置作业后,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教师检查作业、答疑,师生互动进一步加深知识点的掌握。
4.微视频制作。微视频的制作主要是完成它的录制,这个过程需要两个步骤完成:录制视频和后期编辑。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现在可以很好地嵌入到PPT2013中,这为教师录制微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帮助。PPT2013是广大教师用来制作课件的软件,简单易用是它的优势所在,在PPT中可以插入图像、音频和视频,因此采用PPT2013制作微课程成为教师们的首选。老师可以边放幻灯片边讲解,必要时还可以用屏注软件进行批注,整个播放讲解过程都能用嵌入的Camtasia studio录制下来。后期编辑主要使用Premiere软件和机器time字幕处理工具处理。运用Premiere增加片头、片尾以及转场效果,对不满意的音频、视频段进行剪辑等操作。对于关键词、重点部分使用字幕处理工具增加字幕。
四、微课程的应用模式及评价原则
(一)混合学习中的应用模式
混合学习指的是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说,混合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理念。由于微课知识比较碎片化,这就要求教师把每个章节的知识体系分享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应用,并抓住知识的重心。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模式
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中职生独立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由学习,它是指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不受他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人能够不断地改变行为方式。教师除了把需要学习的知识以PPT等课件形式呈现出来,还要通过论坛、QQ等工具加强与学习者之问的交流互动,及时解答学习者的疑问。此外,教师应把重点难点问题转化为课件,及时更新,为中职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资源。
(三)微课程的评价原则
就目前互联网上的微课程实施状况来看,微课程中的师生互动存在不足。微课程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资源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程中的互动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互动系统进行设计。微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对微课程的内容、设计进行评价,一般参照江苏省微课大赛评比标准。
关键词 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模糊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04-03
1 引言
随着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发展,微热潮在国内迅速掀起,引起了各领域的人们的热切关注。自2009年胡铁生老师首次提出微课程的概念后,微课程在教育领域掀起了狂热的浪潮,各个省市的教育机构和部门陆续开展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项目,国家有关部门也于2012年11月举办首次全国微课大赛。
微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观看不同的微课,从中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种学习者的需求。此外,微课的内容短小精悍,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快速地下载或在线观看微课,适应了现代化移动学习要求。
微课的概念界定 在国内,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
在焦建利教授看来,“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
黎家厚教授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给“微课”下的定义是:“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
由此可见,目前对于微课的定义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以上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用简短的教学视频来表现某个知识点或问题。
微课程评价现状 微课程的概念提出后,人们开始实施相关的微课实践项目,如开展微课教学实践活动,举办微课大赛等。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微课专题网站,给用户提供展示和利用微课的平台,微课作品铺天盖地而来。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主要围绕理论探讨,如何设计,设计的原则、好处,国内外对比研究等进行,而对微课的评价研究少之又少。对微课进行质量规范,让其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首先需要对微课进行合理规范的评价,选出优秀的微课,淘汰劣质的微课。
模糊综合评价是在模糊的环境中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一定的目标或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综合评价或决策[4],常被运用于网络课程的评价。模糊评价适用于待确定性的客观事物的分析与评价[5],而微课的质量和效果评价具有待确定性,需要将一些不明确的评价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后做出总体的综合评价。因此,可以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基于微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2 构建微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微课程进行评价,首先需要确定影响微课程质量的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种因素的权重,便于进行下一步的量化处理,此外还要考虑评委的表决权重。
评价因素及其权重 对微课程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首先需要确定影响微课质量的因素,然后建立科学、合理并且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关于微课程的评价标准,目前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本研究尝试在各种微课比赛评分细则和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清晰、明确,建立的评价指标集包含两层:一级评价指标是对微课程评价因素的总体概括;二级评价指标是对一级评价指标的进一步细化、阐释。一级评价指标包括教育性、规范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创新性这五个维度。
教育性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点等方面进行划分阐明,分别为:1)教学内容科学、准确,具有引导性、反思性;2)教学内容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3)具有启发性,易于理解,并能激发深度思考;4)教学目标明确;5)知识点突出,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或易错点;6)紧贴教育实际。
规范性从语言、结构、时间等方面细分:7)使用规范的学术用语;8)课程结构完整,逻辑清晰;9)时间长度在10分钟以内;10)内容原创性。
技术性从画面播放、兼容性、画面切换这三个方面进行拓展概括:11)画面播放流畅;12)兼容性强,能在不同平台上流畅播放;13)画面切换得当,播放时间适宜。
艺术性则主要从画面、图片、文字、配音配乐这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要求:14)画面清晰美观,图文搭配合适,可视化强;15)图片风格统一,对内容理解起到辅助作用;16)文字大小合适,符合视觉心理,关键字突出;17)配音无错误语言,发音标准,流利清晰,生动有条理;18)配乐无杂音,与图画协调配合。
创新性则强调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创新:19)教育理念创新;20)教学模式创新;21)教学策略丰富。
将微课程的评价指标做详细说明后,评委需要进行最终的评定选择,因此将评价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一般、及格和不及格。接着将评价结果做进一步的量化确定,利用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模糊评价。
评委表决权重 评委是最终决定微课程质量评价结果的关键人物。不同的评委因学历、职称、专业和工作经历的不同,其权威性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除了评价指标外,还需综合考虑不同评委的表决权重。
微课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辅助教与学,评价人员应包括教学设计专家、心理学专家、课程专家、教师和学习者(微课程用户)等。微课的教学目标突出,并且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课程专家和学习者的权重应最大。评委的表决权重还应通过评委人员的讨论及人数比例做出最终的确定。
3 微课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人们对评价对象有关的各因素中的单一因素的评价结果,得到相应的评价矩阵,并利用确定各因素重要性程度的权重做模糊变换,最后得到对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6]。即在进行模糊评价之前首先需确定各评价指标所占的权重以及评语集,再将评委的权重考虑进去,最终算出一级评价指标的评价矩阵;然后根据一级评价指标的评价矩阵和指标权重进行最终模糊变换后,进行归一量化处理,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确定指标权重 通过权重分配,可以突出主要因素的影响,做到轻重分明,使课程评价更具客观真实性[7]。因此,微课程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平,则建立好的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应由评价专家进行讨论决定,先确定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1)确定一级评价指标权重。假设一级评价指标权重集为A=(a1,a2,a3,a4,a5),式中,其中ai表示第一级评价指标中的第i个维度的权重值。
2)确定二级评价指标权重。设二级指标的权重集分别为A1,A2,A3,A4,A5,其中,A1=(b1,b2,b3,b4,b5,b6),
A2=(b7,b8,b9,b10),A3=(b11,b12,b13),A4=(b14,b15,b16,b17,b18),A5=(b19,b20,b21)。式中bi为第i(i=1,2,…,21)个二级评价指标在其对应的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且。
确定评价语集 在微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为便于评委进行评判,本研究将评语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因此评价语集可设为V=(V1,V2,V3,V4,V5)。如需对这些定性评价做进一步量化处理,可以对等级赋予数值,如“优秀”=95、“良好”=80、“一般”=70、“及格”=60、“不及格”=50。
求解评价结果矩阵
1)求解二级评价矩阵。设第一维度“教育性”R1的模糊评价矩阵为:
其中ri,j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隶属于第j个评价等级的程度,此时的i=1,2,3,…,6,j=1,2,3,4,5。以此类推,可以得到“规范性”R2、“技术性”R3、“艺术性”R4和“创新性”R5这几个维度的模糊评价矩阵。
不同评委的权威性及其认识具有差异性,因此除了考虑微课程的指标权重外,还需要综合不同评委的表决权重,此时可采用加权平均分进行计算,考虑评价专家组的认识差异,具体运算方法为[7]:式中,s为评委类别数;mk为第k类评委的权重,且;nkij是指第k类评委中将第i个评价指标评定为第j个评价等级的个数;lk为每类评委的人数。
2)求解一级评价矩阵。求解一级评价矩阵即求出最终的评价矩阵,将其设为R,则[6]:归一化处理 在进行归一化处理前,先对评价对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公式为c=AoR。之后设C=(c1,c2,c3,c4, c5),c=c1+c2+c3+c4+c5,则归一化处理的结果为C′=(c1/c,c2/c,c3/c,c4/c,c5/c)。据此,综合评价结果为归一量化后最大分量的结果所对应的评价等级。
4 结束语
微课作为教育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相关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如何进行微课的评价更是模糊。因此,深入研究微课的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统一的评价可以给评委提供有价值的评价参考,筛选出对学习者有帮助的微课程,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减少学习者挑选有用的微课程的时间,同时提高课程的利用率。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待确定的客观事物的分析与评价。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数字教学资源,其质量的好坏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因此将模糊评价方法用于微课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将微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并求出评价矩阵,最后进行归一量化处理,这样可以客观、全面地获得准确的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黎家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4]郝耀军,程国忠,等.网络课程模糊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07(3):58-61.
[5]郭向勇,付国强.以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多媒体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76-80.
一、前言
当前高校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积极倡导学习者的主动性参与。而微课以其时间短、重点突出等优势,迅速活跃在各大高校的课程改革中。笔者通过挖掘TED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高校本科《影视艺术专题》的微课程设计,以供其他教师和学生加以借鉴、研究和使用,推动教学改革。
二、TED学习模式
TED学习模式,就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幽默风趣的方式来讲述最深奥的科技发展、人生哲理,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通过演讲、视频等给学习者以最有力的传播,引起学习者深入的思考。TED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教育、鼓励与发展。在《影视艺术专题》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听取专题讲座,了解和熟悉影视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还要把握各种作品的艺术视角、走向。如果课程过于枯燥,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而将TED学习模式的特点融入本课程的学习,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基于TED学习理念的《影视艺术专题》微课程设计
根据上述TED的学习模式理念,微课程的教学特点应该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幽默风趣的方式来教学,但是微课程由于教学时间较短,执教者须突出重点,精选教学环节和精炼教学语言,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录制成教学视频。探讨了基于TED学习模式的微课程后,笔者分析了《影视艺术专题》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这门课要求学生掌握影视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欣赏与评论影视作品能力。结合TED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影视艺术专题》的教学重难点,笔者发掘出具备强大感召力的《影视艺术专题》的微课程设计程序如下。1.目标制定。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就是“灵魂”。《影视艺术专题》以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向学习者展示中外影视艺术发展的历程,论述影视艺术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创作过程,并且较为系统地阐述影视欣赏和评论的基本知识。因而在制定本微课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围绕影视艺术的多元化视角来展开。2.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配,是决定教学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影视艺术专题》微课程的学习对象是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四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把握更加灵活,因而TED学习模式中幽默实用性的知识体验将会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3.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由于TED微课程时间短,笔者所选取的《影视艺术专题》的知识模块,也就是用来“刺激”学习者的“工具”,必须迅速吸引学习者,激发兴趣、提升动机,卓有成效地完成每一次的学习帮助。在加涅的九段教学步骤中,“引起注意”和“呈现刺激材料”也是TED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必须着重的,这是基于TED学习模式的微课程中教学策略最大的特点。4.微画面设计。基于TED的微课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更注重视频画面的动态视觉效果、独特的感官享受、清晰的思维导向等,而不是物理场所层面上的学习环境。5.评价学习结果。笔者研究的基于TED学习模式的微课程的学习结果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综上所述,使用TED教学模式设计本微课程的一般过程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可以卓有成效解决问题的微课程方案。以下是基于TED学习模式的《影视艺术专题》微课程设计图。
作者:唐金娟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
摘要:微课程在内容、方法以及形式上具备诸多优势,将微课程引入品德课堂,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可从四个层面推进实施:一是生活化预设,动态化生成;二是多元化体验,情感化触动;三是生长式规划,发展性拓展;
四是开放化推进,整体性感知。
关键词:品德微课程 生成 体验 感知
微课程在内容上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以事论理,主题突出;在方法上,将原有课程内容按照学生接受规律分解成系列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方法灵活的微型课程体系,有深度,重启发;在形式上,声像兼具、以事释义、以微见远,关注细节、注重体验,集娱乐性、活动性、开放性于一体。将微课程引入品德课堂,不失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举措。遵循品德微课程的教育性、有效性、适切性原则,结合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可从四个层面推进实施。
一、生活化预设,动态化生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微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找准课程与生活的“链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促发动态生成,使微课程成为助力学生深化理解的有效载体。
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习俗。教学时,适时融入设计好的“家乡地方传统习俗”微课程,引导学生在了解各地民风民俗、洞悉它们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提升认知。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跃跃欲试地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交流“身边的民风民俗”这一话题时,他们有的说:“听奶奶说,旧时家乡的农村每逢过节总有许多农户在田头焚烧枯草乱柴,俗称‘烧毛虫’,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现在这一习俗已经消失了”;有的说:“大年夜时,家家户户都要蒸糕蒸馒头,寓意来年蒸蒸日上”;有的说:“在我们家乡建造新房,当房屋造到上正梁时,一个泥瓦匠就会手拿糕团、馒头,口念吉祥话语,将糕团、馒头从房上抛下,俗称‘抛梁’,蕴含吉祥之意”……微课程有效架起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在动态化生成中深刻感受到了家乡的风俗文化与变迁,初步树立了移风易俗的观念,提升了道德认知。
教学五年级上册《让我们来寻根》一课时,针对学生对炎黄二帝较为陌生的学情,我设计了“寻根”微课程,并在教学中适时导入,鼓励学生课后到生活中搜集炎帝、黄帝的丰功伟绩。微课程的内容可视化极强,并留下了很多值得探究的“留白”,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通过请教长辈、咨询网络等多样途径进行资料搜集,对炎黄二帝产生了由衷的亲近感和崇敬感,并动态生成了自己的体悟,如有的认为炎黄二帝具有体惜百姓、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有的认为他们不因循守旧、创造求变的创新精神更值得借鉴。这样的微课程使用,很好地促发了学生的动态生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自我再生”中得到了提升。
二、多元化体验,情感化触动
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德”与“行”脱节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找准学生的情感触发点,鼓励学生通过多元化体验,提升情感认知。微课程能够将难以用口述、板书表达清楚的抽象内容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巧妙使用微课程,有效地将静态资源动态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化体验,是达成这一需求的捷径。
教学五年级下册《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时,我发现班上学生对父母有不理解、抱怨甚至厌烦的情绪,认为父母养育自己天经地义,不应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管得太紧。对此,我设计了微课程“免费”。在播放十月怀胎免费、喂奶免费、洗尿布免费、陪伴看病免费、买衣服鞋子免费、吃饭洗碗洗衣免费、上学放学接送免费等伴有唯美字幕、柔美音乐以及感人画面的视频时,学生被震撼了,被感动了,有的还流泪了。在微课程营造的氛围中,他们的认知体验被完全激活,深刻地感悟到了父母的无私和伟大,也为自己的无知和不懂事而羞愧自责。找准了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不用苦口婆心,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学五年级上册《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我设计了“祖国祖国多美丽”这一微课程。当旖旎奇丽的黄山、磅礴逶迤的长城、富饶广袤的东北林海雪原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当富有激情的解说词回响在学生耳边时,每个学生都为祖国有如此壮丽的自然人文景观而动容,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三、生长式规划,发展性拓展
现行的品德教材资源不一定适合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甚至每位学生。品德课程的生长点就是利用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具有发展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进而自主解决学习任务。借助微课程,找准生长点,深化教学内容,不仅能拓展学生视野,更有利于学生的德行成长。
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我设计了“‘黄金眼’大搜索——寻找身边的规则”这一微课程,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慧眼搜索“身边的规则”,并将这些发现放到微课程的“留白”中。该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行为
获得成长和发展。学生对这一设计非常感兴趣,他们很快就发现:在家里有尊敬长辈、孝敬长辈、积极做家务、不挑吃穿等家庭规则;在学校有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集体活动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走、作业及时完成等规则;在公众场合有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物、游园时不践踏花草、
乘公交车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在公开场所不大声喧哗 等社会规则。在微课程的引导下,在大搜索的尝试中,学生明白了生活、学习中时时处处有规则的道理。
教学三年级下册《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学生对“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两个概念的认知有些模糊,而这两个概念又是本课必须突破的难点,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也大有好处,可以说是具有生长性的知识点。对此,我设计了“公共场所中的公共设施”微课程。设计本课程前,我实地拍摄了学校、广场、公园、医院等“公共场所”的相关照片,还捕捉了学校的乒乓球台、宣传栏,公园里的健身器材、木凳椅子等“公共设施”画面。将贴近生活的相关内容画面分类融入微课程,并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很轻松就能分辨出“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区别,还能活学活用,自己去实地观察,发现更多关于“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实物。
四、开放化推进,整体性感知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个开放性系统,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使学生对具体问题形成整体性感知。
教学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时,我先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到某些景点、社区、自来水厂等地方进行现场调研,还鼓励学生通过多样途径寻找与环境相关的种种现象,并将这些内容融入了微课程设计。课上,播放了这部分微课程内容后,学生的交流兴致极高。待他们交流完感受后,我又顺势播放了微课程“小河在哭泣”的内容,其中融入了我在课前拍摄的家乡某些河流被严重污染的录像以及这些河流没被污染前的情形,并组织学生思考:“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如何?”学生发现,身边环境被破坏的现象已经很严重,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趁热打铁,我又播放了微课程中的“活动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知识竞赛、写倡议书等方式,抒发自己爱护环境、捍卫家园的决心,树立争做“绿色小卫士”的意识。开放化的调研方式,加上微课程的适时融入,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关键词:碎片化;微学习;微课程;设计模式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环境激发了“碎片化”学习形式的产生,而“微型学习”就是顺应时代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微学习使得非正式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地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来进行片断学习。而微课程就是建立在一个个微型的学习组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思路和线索建设起来的。微课程以它自身时间“短”而“高效”、内容“少”而“精炼”、交互性强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对学习的需求。
1“微学习”和“微课程”概念的提出
2004年,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马丁•林德纳提出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的理念,旨在通过应用微型媒体终端学习微内容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微型学习已经成为新兴的数字化学习方式,通过轻便的学习媒体设备使得一个个微型的学习组块被方便快捷地获取、存储生产和流通,学习者在轻松的心情中获得轻快、愉悦和满足感的学习体验。通过若干微课程的学习掌握某项技能或某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是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NorthernIowa)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s课程(60-SecondCourse)1993)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University)T.P.Kee提出的1min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简称OML)(1995)。而现今热议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Penrose认为60s内的“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作用于学习者,核心知识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主体,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2“微课程”与“微课”的区别
微课程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的一种微型教学视频(microvideo),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多媒体微内容(microcontent),如,文本、音频等,是微型学习的一种形式。为保证资源的有效性,微课程还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构成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微教学资源环境”,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学习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与微课最大的区别。“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而微课程由一系列小容量的学习专题组成,是把某门学科或某项知识、技能的学习解构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微小的专题并进行有目的的重组,形成一个个各自独立但是又缜密联系的微课,微课是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的实录视频等都不属于微课程,微课程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3微课程的内容设计
国内学者已经对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展了研究,其中比较早期的有刘素琴提出了微课程的六步设计模式,简称M6。刘素琴认为微课程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单元、教学活动、课程评价、课程管理6大元素。而笔者从M6模式得到启示,从知识框架、课程设计、学习支持服务三方面来概括阐述微课程的设计制作。
3.1知识体系的框架搭建,确定单元教学的序列
一般的微课程设计易产生“碎片化”。所以,在每一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教师可以在整个知识体系上,将课程拆分为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针对不同维度的目标,并且形成教学序列。另外把易混淆的内容进行链接,把相关微课知识形成一个对比、联结,这样可以弥补分散学习的不足。
3.2微课的设计制作
微课设计是微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直观反映教学内容的一环,因此,微课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核心知识的传达。课程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应该是开放的、可拓展的、有一定的生成性,这样可以使微课程具有“生命性”。微课要注重配合性,既能与现实课堂相整合,又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
3.2.1微课知识点的选择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一个优秀的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必须考虑学生自习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些生动、精确的教学情境,采用问题引导、故事吸引等方式,这样会驱使学习者的好奇心而去自动的学习10min左右的课程。
3.2.2课程节奏的把握
在微课视频的拍摄录制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简练,生动的开始,简明扼要的阐述要点,关键词句突出,以简洁明了、诙谐幽默的语言艺术,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专注于学习的过程,确保短短10min之内发挥最大的效用,达成阶段学习目标。
3.2.3高质量的视频设计制作
用摄像头、专业摄像机等设备录制内容,确保视频音画质量,在视频后期制作时也可配合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动画效果,来增加内容讲解的趣味性,吸引学习者的眼球,让10min课程在生动有趣的气氛下结束。
3.2.4微课设计的艺术性
微课画面是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内容的重要途径,既有系列感,又突出每一个微课的主题。因此,除了内容之外,文字、音乐、画面这3个元素不仅能够呈现微课的艺术性,同时也能衡量微课的基本质量。画面设计包涵文字、图片、色彩三者的搭配。基于微课短而精的特点,合理画面的整体设计风格变得尤为重要,得当的图片能够配合文字表达某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反之繁杂冗余的画面信息会使得本来就不易懂得论点变得更加混乱,严重影响课程的条理性。在微课设计过程中通过调整字体、字号等方式实现文字在微课程作品中的解释说明作用,强化课程内容的核心观点;恰当的音乐的搭配使得学习者在短暂的学习时间里不觉得枯燥无味,从而提升了学习效果。
3.3学习支持服务
微课程除了将微型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以外,还涉及课后的归纳总结以及相应的学习评价与社会性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评价不仅要进行课程管理,跟踪和记录课程更新,使用情况,还要进行指标体系评定、分析式评价等;教师根据微课程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反思,合理调整微课教学过程。因此,评价与反馈也可以对微课程的前端分析与设计提供改进意见。微课程资源要借助开放的承载教学支持服务功能的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微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学生通过平台可以自由的搜索学习所需相应的资源,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搜索资源的时间;同时,在平台中也提供学习帮助、资源评价、在线答疑、讨论协作等功能,为自主学习提供便捷的条件。
4结语
微课程作为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主体的自主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成效,同时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除了要框架清晰、核心知识点突出、课程内容短小精炼、授课形式多样之外,还要加强课程辅助学习方面的设计包括设置练习、反思、笔记、数据统计等等,尤其强调评价体系的完善,也就是说微课程必须从课内到课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全面考量与设计,因此,可以说微课程设计研究将在未来数字化资源建设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5]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3):5-8.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唐泽.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8]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优化》是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单元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本课以“烙饼”的生活素材为背景,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验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利用。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好的突破方法就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优化的思想,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烙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家务劳动,但学生实际操作的经验比较少。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动手操作会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先演示再让学生操作,课堂时间又会比较紧张,尤其是在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时会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节奏,难以消化理解。
基于这些考量,笔者尝试利用翻转课堂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将本节课制作成微课程,设计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并制作了两段微视频供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使用。
设计
运筹思想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中,笔者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在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因此,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笔者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将达成目标设计为: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总结出烙饼的最优方案以及时间规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初步体会优化的思想,并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笔者将课堂学习的达成目标设计为:①经历从优化的角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②通过解决简单的生活优化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③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为了把达成目标落到实处,笔者精心设计了七个学习任务,它们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①在观看教学视频前的学习任务有两个,分别是准备学具和动手实践。根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笔者鼓励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前先动手操作尝试探究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达到在动手操作中体会优化思想的目的。②观看教学视频1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有三个,分别是探究新知、提炼新知和理解新知。这三个任务层层推进,可以让学生对优化有比较透彻的理解,从而把握学习重点。③观看教学视频2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有两个,分别是“举一反三算时间”和“活学活用・巩固新知”。在“举一反三算时间”任务中,笔者让学生通过计算并观察烙1张、2张、3张、4张、5张、6张饼的时间,猜测、验证烙饼的时间规律;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以在“活学活用・巩固新知”任务中找到与任务难度相当的题目,适当“练练手”,同时检测自主学习的成效。
此外,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笔者还设有“困惑与建议”一栏,旨在让学生记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微课程的一些建议,以便课堂学习时与教师、其他同学交流。
制作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设置的学习任务,笔者录制了两段教学视频。微视频中用到的图片素材均取自教材和网络,笔者先将本节课的知识制作成PPT,然后使用Camtasia 8.4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和配音,然后利用该软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后期加工、处理、渲染,最后以MP4的格式生成视频,时长7分51秒。
笔者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在烙饼时遇到的问题,寻求学生的帮助,这种贴近生活的实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引出本节课主要的探究内容,即“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和“烙饼问题的时间规律”。
教学视频1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演示烙2张、4张、6张饼的最优方案,引导学生总结出烙双数饼的最优方案,第二部分通过演示烙3张、5张饼的最优方案,引导学生总结出烙单数饼的最优方案,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1,可以完成探究新知、提炼新知和理解新知三个任务。
教学视频2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烙饼时间规律的学习任务而设计的,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烙饼的时间规律。
这样,笔者通过设计一系列递进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尝试探究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以及观看、分析两段教学视频,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利用以及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从而顺利达成预先设定的目标。
教学应用过程
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观看微视频完成了自主学习,初步体会了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在课堂上就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合作探究活动,达到进一步正确理解优化的思想,并能从优化的角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目的。所以,笔者将课堂形式设计为四个环节。
1.第一环节:基础知识检测
在此环节,笔者设计了课始检测和进阶作业两个小环节。课始检测中的题目是为了检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后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巩固了已有的学习成果,随后,针对学生“困惑与建议”部分中提出的疑问与建议,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在确认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的能力后,再让他们完成进阶作业。进阶作业中的题目加深了学生对“优化”的理解,培养了他们从“优化”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2.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究
本环节,笔者给出的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协作探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进一步加深对“优化”的理解。
3.第三环节:班级分享展示
本环节分为三个步骤:①组内成员交流个人学习收获以及存在的困惑,并整理本组协作学习的成果;②各组展示本组协作学习的成果以及困惑,其他组可以对展示提出质疑或帮助解答困惑;③教师引导点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笔者希望通过展示质疑的环节,在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优化的同时培养他们合作交流、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4.第四环节:师生归纳总结
此环节,笔者给出的建议是利用XMind软件创建思维导图,梳理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网j,整理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微课的对象是学生个体,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在课前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中要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关于本节微课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处设计亮点:①达成目标简明易懂、指向明确。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的拟定上,笔者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结构特点,尽量避免抽象、模糊的字词,采用简明易懂的语句,明确提出总结烙饼的最优方案以及时间规律、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这一目标。这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②学习任务层次清晰、步步提升。在“学习任务”栏目中,笔者总共设计了七个学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对于烙饼问题笔者打破课本常规,不是先求1张、2张、3张……而是求完2张之后,接着求烙4张、6张这些双数饼的最优方案,再求烙3张、5张这些单数饼的最优方案,从而突破自主学习任务的重难点。③教学视频思路清晰、简洁鲜明。微课不同于新授课,不是从零开始,它着眼于学生在自学教材基础上的解惑。所以,笔者设计的微课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学教材能学会的少讲,学生易错易混的进行重点讲解。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同时也便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本节微课程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①视频应该录制得更有趣一些,这样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在课堂学习任务单中,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应该选择一些更具有合作探究意义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具体细节上应该处理得更细致一些。
微课正在改变传统的数学授课模式,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深入研究学习并不断反思教学,不断地尝试微型课研究,用微课增加数学学科的魅力。
评委印象
赵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烙饼问题》时,创新设计了微课程,以烙饼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猜想、操作、验证等过程,使他们在深度的学习体验中,学会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法,感受运筹思想,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规律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本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亮点。
1.实践操作与视频学习互补
学生在进行微课程学习时,先研读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并在教师提供的配套学习视频的帮助下,初步习得了相关知识。赵老师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明确要求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前,动手实践操作,制作学具,并利用学具对相应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随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学习视频,调整自己先前的操作方案。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前,对烙饼问题有了充分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视频学习才显得更有意义。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与观看视频学习互补的方式,把自己的烙饼方法与视频中介绍的方法进行对比,对烙饼优化方法形成更加清晰、深刻的认知,从而走出仅依靠观看视频的被动学习困境。
2.分类学习与突破难点共进
在对烙饼问题的探索中,赵老师巧妙地将饼的数量进行分类:只烙1张饼;烙2、4、6张饼,这些饼的张数都是双数;烙3、5张饼,这些饼的张数都是单数。这样的分类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烙1张饼需要用的时间很容易算出,这不仅能为烙双数张饼打好基础,更能为探索3、5等单数张饼的优化烙法埋下伏笔。烙2、4、6张饼可以充分利用每锅放两张的条件,每次可以烙两个面,不浪费时间,问题也并不复杂。当烙到3、5等单数张饼时,怎样优化烙法,使所用的时间最短呢?这是学习烙饼问题的难点所在。赵老师借助视频及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学习难点,提高他们对优化方案的理解与接受。
3.总结规律与应用实践同步
赵老师通过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对烙饼问题的探索中,对烙饼张数、烙饼时间等数量信息进行整理,从而发现烙饼张数与烙饼时间相关联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表示烙饼(1张除外)需要用的总时间。这样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逐步抽象、数学化的过程,从烙饼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优化的数学模型,并将抽象出的模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优化方法,充分感受到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教育信息资源无论在数量、类型还是内容、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与此同时,微课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整合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与意义出发,提出了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方式;微课程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的变革,是学生思维方式的变革,这就是教育层面上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体现,然而要实现这个理念实在不易。但最近突然火热的微课程唤醒了很多教育从业者,“微课程”这一新型的教学资源表现形式以其具有复杂性知识表现能力强、灵活性好、短小精悍等特性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因此研宄“微课程”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以达到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便存在了一定积极的研宄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使其成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双向性,应该是双向整合,即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和学科课程整合于信息技术,两者应该做到各取所需,前者是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后者是研究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
三、微课程
(一)微课程的源起与特点
“微课程”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当时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之后,微课程便以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情景真实、短小精悍等特征迅速发展起来,它的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和效果研究自然得到了关注。
教育学者对微课程有不同的定义,但总体来说微课程有如下特点:从时间长度来看,时间较短,目前比较倾向于每个主题时间为5-8分钟;从课的主题来看,主题相对独立,具有针对性,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二)微课程开发的意义
1、调动学习兴趣 微课程教学是一种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将学习与网络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它的本质就是,以兴趣学习知识“,将枯燥的“思考学习”变成轻松愉悦的“视频学习”,让其成为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总会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特别是微课程教学中的视频教学就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2、促进教师的教学 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又因为灵活性强、时间短等特点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也不需要一味的增加教学量,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不受课堂环境所约束。因此微课程的研宄和应用必定对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更新是迅速的,而且是一门融合要求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想融合的学科。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教材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其瞬息万变的变化,学生知识体系无法及时补充完善,因此,及时开发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并具有灵活性的教学资源,是紧迫的也是必要的。微课程这种教学方式的出现恰恰是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三)微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微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缺少微课程平台的支持 微课程平台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包括感兴趣的资源、点击记录、学习时间等等,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自动推送学习资源、确定学习路径。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并没有意识到微课程平台的重要性,因此开发一种积极的微课程支持系统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2、认识不够充分 由于微课程是个新生事物,在很多领域并未大面积推广,很多人,包括许多的教师,对微课程也还是比较陌生的,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容易存在认识误区,甚至有些教师会认为开发和倡导微课程将会给正常的事物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将会影响工作者和学习者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3、选题偏大。微课程的选题没能显示其“微”的特点,选题普遍偏大,短时间内无法真正讲清讲透。切勿追逐“微课程”的热潮而盲目的将其应用于各类学科或各类知识点。广大工作需认识到微课程的应用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一些简单的概念或内容的介绍微课程也许很适合,但是对于复杂的或有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也许微课程并不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好,这一点不管对于教育者还是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方式:微课程
我们呼吁必须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针对微课程在开发和使用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切实把微课程的建设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设结合起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新手段
微课程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下对新的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这种探索确确实实不断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其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吸引学习者的眼球,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只要我们对这种方式精细观察、深度思考,通过不断的探索,就一定能够将这种教学手段发扬广大。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资源
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渐研发出了符合新课标、能够用于改善教与学质量及效率的教学资源,微课程就是这种课程资源中典型的代表之一。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微课程能够面向教与学的过程,使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更加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
关键词 微课 工程制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14
Application of Micro-lesson in the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DENG Hui, LI Wanghuai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afety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51)
Abstract Micro-class because of its teaching time is short, less teaching content, feedback timely, targeted,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rapid penetration into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mong teaching various courses. The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a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re strong, difficult to learn the characteristics to become a bastion of hard to overcome a lot of stud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drawing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micro-lesson course in engineering drawing for analysis, micro lesson concludes with a method of making micro-lesson curriculum mapping project design ideas and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Key words micro-lesson; engineering drawing;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各种“微”事物风生水起,诸如微博、微信、微店、微会、微小说、微电影等,微课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2011年,国家开始大力推行教育信息化,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也开始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它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微课的核心是课堂的教学视频,教学视频与其他和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设计、测试、教学反馈和教师点评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小环境,这个小环境就是微课。微课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颖的教学形式。
1 传统工程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僵化落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都开始注重学生的感受,把学生当作主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然而,由于工程制图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相对较少的特点,目前很多的工程制图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教学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这就导致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进行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数时间都在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而对学生的做题、画图、看图等实践项目的指导少之又少,因此,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学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大速度,这就导致相应的配套设施跟不上教学需要的变化。正因为如此,很多工程制图课程都还是使用传统的黑板、挂图、教学模型等进行教学,教师通过组织语言来向学生表达空间思维,这样的教学模式明显不够直观,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严重制约了教学效率。
(3)精品课程建设中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育部提出精品课程以来,已经历经了十多年,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包含多个方面,主要有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和特色等,这就导致精品课程的使用对象更多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而且由于精品课程的时长是根据标准课堂教学时长来制定的,其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PPT的形式来展现,没有讲解,学习者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耐心才能够完成课程学习,这也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精品课程的使用者大多是教师,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微课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适应性分析
(1)工程制图课程特征分析。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其不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工程制图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工程制图存在的这些特点,就要求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师的授课风格以及个人爱好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就会导致听不懂、不想听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
(2)微课对工程制图课程的适应性分析。由于工程制图课程具有上述的特点,因此,对于工程制图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细分和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工程制图课程的难度较高,如果在一堂课中推出很多个知识点,学生难以消化掌握,而如果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切割,细分成几个独立的小知识点,不但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而且也避免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其时长与工程制图的某个知识点的讲授时长较为契合,而且每次微课只推出一个知识点,教学内容较少,针对性强,让学生容易掌握,而且也不会容易分散注意力。每次微课的时长为10分钟左右,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相符,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微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单一,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能够随便应付,教师应该要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来进行教学,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精简地完成教学。
3 工程制图课程的微课设计思路
(1)选题思路。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的选题工作时,一定要选择相对独立、精要和典型的知识点。因为如果不是独立的知识点,在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又涉及其他知识点,那么微课又会变回了传统课堂。选择知识点的时候,还要注意选择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立马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教师选题时,应该要侧重小而精,可以选择某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要具备独立性、完善性、示范性和代表性,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设计思路。在工程制图的微课中,大多数教师都会使用项目任务导入法,以图或者视频作为载体,化繁为简,循序渐进。首先,教师要在教学开始时就提出明确的主题,随着教学的开展和深入,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以问题为引导,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3)教学目标。工程制图的微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看得懂图,也要能够自己绘图,既能识读图样,也能够将自己测试的结果用图样来表达。
4 工程制图课程的微课制作
4.1 教学重点难点解析
教师在制作微课之前,要对所授知识点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讲透这些重点和难点。微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的较短时间段内,把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把难点问题解决掉。在微课开始时,教师以项目引导的方式吸引学生,然后配合视频或者其他相应的素材和设计,化繁为简,逐步深入;在微课的后半阶段,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逐渐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发挥辅助的作用,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
以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路线纵断面图”为例,教师在课前应该要分析出这个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知识点的重点应该有两个,分别是要让学生会设置比例、能够区别设计线和地面线。因为路线纵断面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横向比例和竖向比例不相同,因此,要学生明白设置比例尤为关键;另外,因为路线纵断面图的核心内容是表达设计线和地面线的高低起伏以及相互关系。因此,区别设计线和地面线也是本节微课的另一个重点。
而本节微课的难点则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路线纵断面图的横向比例和竖向比例不相同,要如何去设置比例,这既是本节微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设计微课的时候,可以设计用1/2和1/10两种图样方式与原图进行比较,让学生真正理解横向比例和竖向比例不相同的原因,也因此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路线纵断面图的作用。
4.2 微课教学脚本
教师要设计出一个好的微课,就必须要重视脚本的设计。一般来说,微课的时长为5~10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因为超过10分钟,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下降、精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因为工程制图的微课基本上是以项目导入的方式进行的。所以,第一步,教师可以用1分钟的时间进行项目导入,并且对教学步骤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提出教学目标提要;第二步,教师可以花1分钟时间来对项目进行一个大概的阐述,提出相关的定义和概念,并且指出这个知识点的作用;第三步,教师可以对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阐述这个知识点中的概念,并且引入实际项目进行讲解,这个步骤的时长为3~5分钟;第四步,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这个知识点,回顾一下本次微课的教学内容,并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这个步骤的时长为2~3分钟。
4.3 微课实施
在微课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当地增减时间,如果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以缩短时间,由于工程制图是一门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因此,往往需要适当地延长时间,但是尽可能在10分钟之内完成。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其知识结构也已经非常完整,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间较短,如果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现场问答,增强互动性,那么花费的时间较长,交互性也更强。
如果教师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微课录制,那么在进行精心准备的同时,还应该要注意教学形象和仪表,还要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和从容面对摄像机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红霞,赵蔚,陈雷.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16-21.
[2] 程岚,肖贵桥,王英,朱莉.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2):84-86+101.
[3] 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话教学,2014.36(4):34-37.
[4] 陈智敏,吕巾娇,刘美凤.我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现状研究――对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295个微课作品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8):22-29.
【关键词】微课程;微信平台;互联网;资源共享
1.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无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利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随时上网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习惯,如何将这种习惯运用到教学上成为当今热门话题。微信在当代社会中使用率极高,借助该平台开展一种教学活动,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微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授课模式,它将大块知识点拆分成一个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微小知识模块,精炼而短小,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核心内容。如果有效地借助微信平台,构建微课程的开发与资源共享,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本文研究了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引领下,以探索移动互联时代下学生学习新思路、新载体为出发点,如何建构起一个较为成熟的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即“教师授课+自主学习+学习者间相互交流+学习者与教师相互交流”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创设崭新的学习环境。
本项目为高职院校微课程的实践提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个改革方向,为高职院校的老师与学生提供一个有用信息化的平台,通过更新颖,更感兴趣,更高效,个性化的微课程学习支持系统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断扩充微课程的学习资源,让微课程成为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及辅助教学资源,提高师生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成果。基于微信的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对实践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微课程开发的内容选取
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从书籍、期刊、网络资源等途径获得的关于微课程、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的研究文献,梳理微课程、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的国内外发展进程和实践现状,借鉴国内外已经成熟的研究成果,并根据现状总结微课程与移动学习的优势、不足与挑战,如何将微课程与移动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为基于微信的微课程构建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分析微课程与移动学习关系与特点,以及在高职院校实施微信微课程移动学习的特点,收集与《PLC编程及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从中提取符合微课程的内容,进行实践与论证,最后做出总结,并初步确定授课单元,进行录课任务分配。
3.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的微课程开发设计过程
3.1平台的构建
率先在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网站15自动化班试点,对该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实行问卷调查,用以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为后续的平台内容设计和平台布局人性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及回应进行整理,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平台的建设性意见,总结微课程与移动学习结合在翻转课堂中实施的成果。
利用移动互联网申请微信公众号“PLC编程及应用课程微课平台共享”,建立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PLC编程及应用》微课程资源共享微信平台。
3.2微课程的录制
参考教材为《可编程序控制器项目教程》校编教材,由全体项目组成员编写。学院计算机机房已经安装Articulate Studio系列等微课程制作相关软件,利用Articulate Studioe-learning课件制作技术,包括Articulate Engage、Articulate Quizmaker、Articulate Video Encoder和Articulate Presenter等,制作较精美的微课程课件,根据课件利用Camtasia Studio屏幕动作录制技术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录制。
3.3微课程在微信平台的上传
项目组将录制好的《PLC编程及应用》微课程共计28次课逐一进行审核,对授课内容进行部分修改与删减,通过个人计算机,登录微信公众帐号,将微课程视频逐一上传校对。利用个人微信关注此公众号,点击视频试运行,正确无误后公布并发表。并将此公众号公布在学院官网,便于高职院校学生随时访问学习。并设有后期网络维护及知识更新,以便实现微信微课程的共享性及持续性。
3.4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
(1) 微课程教学模式
研究教师如何利用微信平台微课程、学生如何基于微信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师生如何通过微信平台交流评价。
(2) 自主学习支持系统
探索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设计一套简易的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将社交的实时性和参与性引入课堂,从而实现学生利用微信公众账号的移动学习。
(3)微课程
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从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媒体资源、交互形式三方面进行设计等。
4.总结
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是以探索移动互联时代下学生学习新思路、新载体为出发点,根据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PLC编程及应用》课程学习时所出现的显著问题与不足并予以总结,建构起一个较为成熟的微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崭新的学习环境,开发出的一款基于微信的微课程的自主学习支持系统。本项目中的微课程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三大模块,是一个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微型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 叶成林,等.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8.
[2] 时荣.移动学习的发展和应用状况综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12).
[3]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4]吴珂,运用微信公众号建立通识课程教学互动平台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3(1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