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17:5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法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更像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投入的是教学资源和教育成本,而输出的则是教学质量和高素质人才。那么,既然是机器,就应当包含很多个环节,且各环节之间也应当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正如对产品的检验,教学反思是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机器”运作时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并且这道工序与备课和教学过程是息息相关的。作为教学体系这部“机器”中的一个“部件”,教学反思与授课存在着联系,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来组织和操作,而组织的主体是教师,目的则是为了检验效果,反思问题,为调整思路、优化教学提供依据。对此,本文重点围绕如何从不同视角对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反思进行了探讨。
一、反思成分与反思方法
(1)反思成分。反思成分代表了教学反思的核心内容,意指反思过程中教师的心理态度和行为表现。当代教育学视角下的反思成分主要包含了三项内容,一是认知成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的过程,这一系列的过程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对象;二是批判成分,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如教师的教学经验、信仰、价值观、目标和道德观等等,意在通过反思对教师的素养进行批判;三是教师表现,主要包括备课、课堂提问、与学生交流的方式、课堂陈述等等,以其作为反思对象能让教师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教学过程。
(2)反思方法。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包括行动研究法、纵向反思和个体反思。其中,行动研究法是课堂教学时按不同阶段研究学生学习后的言行表现,以此来判定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纵向反思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维度上不断对自己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如果一堂课共分为四个部分,那么每部分完成教学后即进行一次小的反思,而将一堂课作为一个整体,则又可以进行课后反思,依此类推,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纵向反思是一种不间断的反思行为。此外,个体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如自己有哪些缺陷、哪方面能力欠缺、存在哪些问题等等。
二、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不同视角
(1)行动研究法,从学生角度反思。行动研究法适用于对一堂课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是教师的课堂行为,而获得依据的对象是学生,即学生学习前与学习中和学习后的思想态度、知识水平和具体变化。在授课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需进行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记录在不同阶段教师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了哪些陈述,应用了哪些资源;二是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态度、认识、积极性和阶段学习完成后有哪些收获,并以此为依据,对一堂课进行整体反思。同时,行动研究法还需教师以一堂课为单位,将课与课之间进行并列对比,采用比较法,逐项进行对比分析,同样也包含课堂上教师言行和学生表现以及最终收获,对比后进行深度反思,评出最优教案,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行动研究法中的一个重点环节是制作档案,从教师角度来看,将课前如何备课、课中如何组织和实施教学、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等备案,从学生角度来看,将学生平时表现、课堂表现和最终收获备案,以便为日后的周反思、月反思提供依据。
(2)纵向反思,从时间维度上连续反思。依照教材中课题知识的层次和段落划分,纵向反思需要教师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数个阶段,按时间维度进行连续反思。比如“平行四边形”一课,依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笔者将该课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随即提出问题:这些图片有哪些共同特点?再次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图片,再次提问: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引导学生讨论,最后提出问题:一个图形具备怎样的特征才能叫作平行四边形?反思:图片和问题对学生形成了哪些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是否大部分学生都初步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第二阶段,感知观察,了解性质。让学生画出平行四边形,并用ABCD对四个角进行标记。随即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测量内角和的度数,制成表格,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反思:教师引导是否有效、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存在哪些问题、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第三阶段,课堂小结,整理教学过程并备案,为课后反思提供依据。
(3)个体反思,对课堂优劣进行评价。个体反思是课堂反思的延续,由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评价教学方法和思路的优劣,并撰写教学心得的过程。个体反思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教师找到自身问题,对教学思路、方法的调整和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而,以一堂课为个体,将数堂课整理成一个单元,进行周反思或月反思,从而将教学反思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断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创新思路,优化教法,提升教学质量。
结语:总之,教学反思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和打造有效课堂必备环节,教师也应当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成长,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反思[J].软件,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角色
一谈起数学,大部分人的第一感受就是枯燥无味。尤其是初中的数学具有抽象性,与小学数学的生活性相比,更显得索然无味。加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又有些叛逆的、强烈的自尊心特质。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此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学设计,认真仔细地分析授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
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谈到他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了几百年,影响了几十代人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认为教师就是教书匠,是孩子王、是搬运工,是知识的储存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
现在教学双主体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者、活动组织者、合作学习者和共同进步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比如在初中一节“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数学课,教师不是直接的把求和公式呈献给学生,而是循循诱导,从最简单的三角形、四边形探索,以三四个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逐步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只负责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点拨,道而弗牵、开而弗达。
二、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学设计前的必要程序,倘若课前准备的不充分,即使教师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的课堂教学,也像是没有灵魂的木偶在演戏。既不能起到对学生情感的共鸣,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看来,课前准备很重要。
首先,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研究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与之前学过的内容有何衔接关系。其次,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这此前学过的相关内容了解多少,在这节课中能否与之前的知识有效的结合。最后要列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需要精讲,在什么地方需要着重提醒,在什么地方需要放手让学生试一试。
三、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一提起数学课,就感觉很无聊,学习的精神就会萎靡,学习的兴趣也是大打折扣。容易混淆的公式,一连串的数字符号,还有一些看着就很晕头的图形……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一些比较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比如,在讲有理数加减运算时,会涉及正负数的加减法。课本上常用的就是向东走,向西走的方式,期初学生还是能够跟上教师步奏的,若是多次反复,就容易出错。而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就改用输赢比赛计分的办法导入。相比较东正西负的导入,青春期的更愿意接受后者。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在《学记》上就有这样的论述,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班级管理上手段,也是上好每一堂数学课的绝密武器。在一堂数学课上,倘若教师能够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用通俗的语言讲一些相关的数学故事,学生们听起来津津有味,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数学也不是那么的枯燥了。
在课堂上,教师要是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一个证明题进行例证的话,学生私下里就会觉得这个教师好厉害,因而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课上愿意和教师探讨数学问题,课下也愿意和教师交流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敬而远之,不敢和教师亲近,不敢主动找教师交流数学习题,在和教师有不同意见时,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数学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课堂辅导
初中数学课尤其是几何课,表现出很大的抽象性,需要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花些时间构建解题答案。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对于共性的问题,比如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采取普遍指导的方法。对于个别学生遇到的难题,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解答。对于优秀学生,可以适量地给出一些有挑战性的,属于跳一跳才够得着的题目,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探索。
着重要提的是对差生的辅导,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对待差生要一视同仁,挖苦、讽刺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课堂上的公开的负面的批评词汇,极有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部分学生因此逃课、厌学,甚至记恨教师。
六、实行多元有界的评价方法
传统上只以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早就为人们所诟病,因此,必须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学生成绩时,既要注重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结果,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上的进步之处。在教学目标评价上,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表现为考试成绩形式,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情况。
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肯定他们优秀成绩的同时,劝告他们还得谦虚谨慎,不能因此沾沾自喜,骄傲不前。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表扬他正面的进步的地方,发现他的闪光点,使他们重新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到指导者转变,让学生从我不太想学变得我想学、我会学、我愿意学的转变,让教学课堂从师讲生听到师生合作探究的转变,评价学生的标准也从单一的成绩评定转向多元评价。相信学生的能力,配合学生的青春气质,使得数学课是一门有趣的课堂,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小歆.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教学;反思;学习数学;教师;学生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这凝练成公式就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教师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
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②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③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④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⑤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3.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前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大部分学校已经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切实实施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有一部分教师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在此,笔者将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作出几点反思,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贡献微薄力量。
一、教育观念过于陈旧、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在素质教育实施之前,大多学校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听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反馈。而且教师授课方式单一,使得课堂枯燥无味。本来初中数学内容就较为繁杂、难以理解,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传统的教育模式单一,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是将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当课堂上听不懂老师所讲内容时,学生便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对于数学这门学科产生产生恐惧的心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来设计教案。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教学。同时,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对于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另外,教师还应让自己的教学模式多元化,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教学、游戏教学、竞技教学等,增添课堂的乐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
二、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文化课考试成绩,这与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在素质教育理念中,要求学生德、智、体、美、老全面发展。大部分学校已经能够践行这一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然而仍有一部分教师,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不给予重视,甚至会“出口伤人”,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单一的评价标准也会使学生忽视其他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变成“书呆子”。
事实证明,鼓励比批评更加容易让人进步,因此,教师不妨将评价标准多元化,学会赞美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学生对于学习充满自信,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同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学生的特长与数学进行融合,并且鼓励学生,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信心。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应给予及时的鼓励,让学生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而且,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能够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从根本上去除“差生”这个称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信地学习,爱上学习。
三、部分教师没有做到终身学习、善用多媒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逐渐被引用到初中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重要方式。多媒体教学能够为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便利。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来为学生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学到课本以外更多的知识;最后,教师可在课间为学生播放一些音乐以及搞笑短视频,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使下一堂课的精神状态更佳。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数不胜数,但是有部分老教师不会使用电脑,并且不愿意去学习,因此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学校应对于教师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让教师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能够跟得上社会的步伐。尤其是对于电脑、多媒体等方面的培训,因为以前经济条件较差,很多教学资源都比较稀缺,一些贫穷地区的学校还没有电脑以及其他的多媒体设备,当这些设备被引进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不会用。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于贫穷地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让所有有条件的教师都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
结语
素质教育的推进虽然使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细微的不足,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李忠.浅析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及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08:50
[2]彭伟坚.初中数学课堂反思的途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6.20:13-14
[3]刘品武.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探析[J].考试周刊,2016.57:68
关键词:生活实际;知识迁移;创新意识;学会反思;学习习惯
如今,数学教育的改革深入人心,学校、家长、教师都普遍认为课堂教学质量越来越提高,才可以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最清楚学生的实际需要,在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大胆进行了很多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从中也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创设一些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利用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进行导入,这样学生感觉到数学很有亲近感,原来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及时应用,其实它并不是神奇奥妙的,学生会感到自己很了不起。同时,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也油然而生。教师将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形成了鲜明的数学应用意识。比如,学习“轴对称”知识的时候,可以举例我们生活中的蝴蝶、窗花、故宫等,并且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学生自己总结出轴对称的特征。
二、教师讲评的时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教师在上试卷讲评课的时候滔滔不绝,自以为讲得很清楚,学生也得到了一些启发,但课后静下心来,仔细反思才发现,原来经常是老师讲老师的,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听学生的,根本就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这样的结果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互动,及时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自己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却晕头转向,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时间老人的脚步永不停止,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所以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从小就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在学习中能突破原有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研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公式的产生都要研究一下它的来龙去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形成和完善,在总结中不断得到提高,进而避免了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现象的出现。作为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千万不要对他们小小的新发现或者质疑点进行打击,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小脑袋里的创新火苗越燃越旺。
四、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会反思
反思教学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看哪里有不合适的,不好的地方。及时进行反思,可以做出理性选择,对一些经验进行质疑,从而发现更好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数学。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才能得到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在实践中学会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上的每一节课,肯定有满意的地方和感到遗憾的地方,及时反思,寻找恰当的方法来应对,可以弥补这些缺憾,使以后的课程更接近完美。这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是一种良好的积累,尤其是初中数学,可以从宏观角度对初中数学的知识进行掌握。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正处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年龄,他们的玩心还比较重,所以在学习时还有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抱着交差事的态度,马马虎虎。如果任由这些不良习惯继续下去,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作为教师,既不能敷衍,坐视不管,也不能总挑学生的毛病,否则学生会没有积极性,没有信心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其表现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自信满满,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在做初中数学题前,一定要先看清题目,做好审题工作。可现实往往是:学生根本不顾题目要求,拿到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做起来,可等到订正答案时却傻眼了,原来他根本没看清题目。所以,为了使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一遍遍仔细阅读题目要求,通常我在课堂上点名让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读一遍要求,看题目要求到底是解答几个问题,题意是什么。其他学生在听的时候要动脑思考,这样做的次数多了,学生就形成习惯了,他们在做题的时候都能认真审题,分析题目要求,从而减少了因粗心而导致的错误,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率。一旦形成了好习惯,我们就要持之以恒,只有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加强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从自身做起,刻苦钻研数学专业,为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树立良好榜样。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教师就是培养这些花蕾的辛勤园丁。我们教师要在实践中学会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样可以寻找到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法。学生也在不断摸索中寻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浇灌出祖国的希望之花,让这些花朵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数学 反思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重复记忆、题海训练、强化储存,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一个称职的初中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
1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1.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1.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2 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教材在编排上考虑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2.1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2 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许多真实生活事例,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实际生活“数学化”的过程。
2.3 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等。同时,章后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适应个性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一、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七年级的老师在讲完负负得正的规则后,出了这样一道题:-3×(-4)=______。A学生的答案是“9”,老师一看:错了!于是马上请B同学回答,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2”,老师便请他讲一讲算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对给出错误答案的学生进行访谈,那位学生说:站在-3这个点上,因为乘以-4,所以要沿着数轴向相反方向移动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为9。他的答案的确错了,怎么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又怎样纠正呢?如果我们的例题教学能抓住这一契机,并就此展开讨论、反思,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二、立足课堂教学行为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数学课堂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的体现,就是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形成。
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1)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2)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3)由过去重“问答” 转变为现在重“对话”;(4)由过去重“讲解”转变为现在重“引导”;(5)由过去重“程式化” 转变为现在重“个性化”;(6)由过去重“强记” 转变为现在技能的拓展。
总而言之,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三、着眼教学效果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初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1、商场购物时,一家打折,一家返卷,一家给予积分并有抽奖活动,另一家赠送礼品,如何选择?
2、房贷的问题,怎样计算每个月要还的贷款?
3、买彩票中奖问题等。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习劲头定会高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气。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和体会,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培养学生进行反思
1、要求作好课堂摘记、作业反思、考试分析等。
课堂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使其学习活动有了目标。在作业中认真反思,尤其在教师批改之后,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解题情况,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每次考试之后要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定下新思路和新目标。
2、指导学生如何反思。
课堂教学是学生开展反思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
(1)在集体讨论探究中反思。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认识相对有限。而通过集体交流,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过程。
(2)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劣。解题中不要满足于解对题目,而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提高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水平,深化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3)在回顾问题解决后反思,进一步升华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获取知识后反思解决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提炼出应用范围更广的思想,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教学中及时的反思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使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从而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在反思中实践时,我们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从而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对于成长为新时期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张丽晨 主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摘 要:在教学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实践就有了新的基础和目标。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发展,掌握数学逻辑理念,具备数学学习技能并且利用数学知识去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就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有扎实的基础。主要对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反思能力;初中数学;培养
一、反思能力概述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反思能力的掌握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多数初中学生本身不具有反思能力,但初中数学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需要反思能力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自身对问题的反思认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反思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错误,学习数学也失去了学习兴趣。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忽略已经学习的知识,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还能联系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让学生新旧兼顾。反思能力的培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会思考数学问题,改善自身的学习方式,提升自己的学习技能,开辟新的解题思路和理念,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前学习培养基础
初中数学本身学习难度并不是很高,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学前没有预习造成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中开展思维探索,以自身的能力去初步理解课程。在学生进行课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并由此来拓展学生对自身已知的思维和理解进行反思。这样的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情景模拟培养学生反思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传统教学观念中的灌输者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教师在现在的教学理念指引下,更应该实现指导者的身份,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与情景模拟良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巧妙的联系让课程内容不再枯燥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非常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首先以角色融入学习过程中,然后再通过角色的理解来思考数学问题,最后再以学生的身份去反思问题,这样的教学理念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素质教育。学生在探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并且解答问题,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教师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多安排学生对自身学习和探究进行反思,让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提升。这样的课程安排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其他课程甚至高中的学习中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课程练习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反思能力时,教师应着重强化学生自身的反思能力和学习技能。通过不断地加强课程练习的难度,让学生思考更多有深度的问题,完成更多的优质课题演练,开拓自身的数学思维,强化数学学习技能。在课程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练习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习题数量,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局限的。不应该盲目地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而应该针对学生本身的学习技巧来制订合理的优质的课程练习。教师在安排课程练习的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地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融合在练习中,让学生在练习反思当前的学习内容时,主动地反思旧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结合所学数学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培养更加有效的反思能力。教师通过纠正学生的课后练习问题,让学生重视反思、学会反思,在将来的学习中打好基础,真正地体现出反思能力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我国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的培养和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检验效果,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在初中数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让数学教学有更深刻的意义,让学生在培养反思能力的过程中学会更多学习技巧,为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只有提升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发展初中数学教育,推动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⒖嘉南祝
(百色市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 广西 百色 533199)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其因”。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老师的经验和智慧。教学老师需要反思,是对其教学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授完一节课,批改完作业,送走一批学生。应该通过反思来记录课堂教学的得失,为今后教育教学进行重新组织和构建打下基础,并由此达到师生双满意的效果。那么教学后的反思什么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反思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不断完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从中认识到学习的乐趣。这些我都做得不是很好,还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成旧的教学方法,没有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乐趣。
二、上实践课时适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些学生上课时的心态不正确,作为老师要及时给予纠正,比如有些学生不听老师讲课,一上来就玩游戏,这样的应该立即制止;另外有些学生是接受能力较强,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玩游戏,对待这样的学生要掌握尺度,不能训斥,但也不能让他玩游戏,这样会影响其它的学生,那怎么办呢?我一般是给他布置新任务;还一部分学生就是不学,在他们眼里,没必要学。这时作为老师就要看你的辩才了,要说服学生,让他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学,知识无极限,每一门学科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何况数学在当今社会如此流行,任何行业都越来越依赖数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它呢?对待好学生,不但要鼓励,还要给他加餐。
三、反思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我们应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审视,从而捕捉住课堂教学的亮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句精彩的点评,往往使学生记忆深刻,从而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理赏析的语言,对教学定义、定理的精彩解读作为课后批语,供日后教学参考,使以后的授课更加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碰到不尽如人意之处,有时是语言使用不当或解读定义、定理的逻辑欠严密,有时是教学方法应用不妥,或者诱导方式欠佳导致学生反应太慢,造成课堂冷场。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冷静思考,切忌急进,要仔细分析前因后果,找出情况后总结经验,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四、反思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否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永远得不到成功。”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趣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今说过一句话,深受教育者所悟。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参与互动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间证明,师生的课程互动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老师要大胆换位思考,给学生去想、做、说的机会。师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去说去做去练,有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充分调动起师生互动的情趣。只有师生互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
五、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满意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获取知识的高低程度各有不同。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听有所获,就要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平时布置作业就要让优等生在完成一般作业后,加上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思考;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要求,只需达到基本要求。使不同层次的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具体情况,找准教学的真正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起点应从学生的头脑中的真正基础考虑问题,而不是从教材的逻辑体系上去考虑问题。例如,教学打折销售问题,如果按照按惯例出示书上的引例:一家商店将某种衣服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八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衣服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由于刚上初一的学生的生活背景及经历的局限,他们不可能知道这些商业名词,这样教学只是盲目地照本宣科。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举例:老师想买一件衣服,我来到了一家时装店,看见门口有一块牌子:本店商品一律六折出售。店里有外套200元、上衣120元、裤子80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件衣服实际售价是多少钱?老师便宜了多少元?这样就能让多数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以上案例,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不能凭直觉凭经验设计教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到教学真正起点,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方式和相关经验。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学过多,掩盖了学生的差异,特别是教学起点的差异。三是教学设计要关注部分超前学习的学生,既要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又要设计恰当的问题以引发他们更深刻、更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
二、教学设计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段话揭示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高效有力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灌输式的传授知识为发现知识,避免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和对知识片面理解,要使学生全面了解知识体系,吃透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知识实质,加强理解和记忆,真正理解数学,提高认知事物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
教学数学概念,不能把定义直接抛给学生,让他们死记,必须要重视形成概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如在教学“无理数”概念时,可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揭示“无理数”产生的曲折历史,然后再由“有理数”概念引出“无理数”的概念。
(二)注重数学规律形成的思维过程
数学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规律的教学要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猜想”得到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即为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思维过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结论,还要鼓励学生寻根问底、追本溯源,弄清结论的由来,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参与结论的导出,对结论经常多问为什么,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养成。
三、教学设计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自主学习的思路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评学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即经个人努力后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最后,通过课堂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导学
在自学之前,教师应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母有理化”时,出示自学的目标和要求:A.了解分母有理化的概念;B.理解分母有理化的根据;C.掌握分母有理化的方法;D.思考分母有理化的目的。开门见山的导学能给学生自学的方向、目标,让学生对所要的内容一清二楚。
(二)自学
当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始自学的时候,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可以给“走错路”或“迷路”的学生捎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明方向。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扬速度快、结果正确,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学生。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及时发现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为“评学”做好准备。
(三)评学
通过自学,学生已经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学生弄不明白,需要通过教师点评或生生互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提醒或讨论学生易出错的地方,以免下一次走弯路。评学是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关键,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训练
一、教学前反思
这实际上是一个备课过程。
人总是带着历史的沉淀走向未来,教师也不例外。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以往的经验视作标准答案,从而拒绝和修改已有的教法。许多老师有教条主义或抄写以前教案的习惯,这样极易造成过分依赖多年的教学经验。因此需要教师备课时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进行反思,对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这一节课时,在集备时,有的老师对“如何在方格纸中画平行线、垂直线”不理解,认为不重要或很简单,根据教材螺旋式上升这一特点,组内老师重新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本学期会在方格纸中作平行线和垂直线。于是同组教师商量使用此法教给学生。寒假参加课改培训,有幸听到某教师提及使用x×y的数格方式教授,立即在课后反思中记下,已备下次使用。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大多关注教后反思。其实,教前反思即对以前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修改,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思考,用好教材,以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和选择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不圉于教材。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对教材中应用题的授课顺序作了适当调整,并补充了许多典型例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如何用好教材是进行教学前反思的重要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时,我自我提问:(1)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2)难点是什么?(3)主要内容是什么?带者三个问题理清思路。另一方面,还要反思: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课堂突然事件?课后习题是否都适合学生?经过反思做以调整,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方案,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科学而艺术的把握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精心备课,但课堂上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如在讲授“蚂蚁怎样走最近”时,备课时觉得学生指出的蚂蚁爬行最短路线肯定是在侧面上走,可实际课堂中学生给出的路线走法很多,最短的路线也有可能沿着表面行走,我没有回避,而是大胆的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说明,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使课堂效率达到了预设中没有的效果。教学中的反思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彼此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在备课时,教师会预设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希望课堂上学生能按自己设计的航道顺流而下。但在实际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种种不确定因素使我们常常会遇到节外生枝的“麻烦”。
三、教学后反思
这一环节是关键,是重点。它可以记录你的成长历程,使你在不断的自我批判中进步。我的教后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目标是否达成,我今天要教给学生的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吗?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上完课后对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做一个自我评价,分析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些地方有困难,以便下次调整。
(2)写成功之处和思想的火花。本节课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因此我总是利用课堂空余时间或课后立即将这些灵感捕捉下来,以免过后遗忘。这些灵感可以写在课后思上也可以写在教案的适当地方,以便将来作参考。同时,学生也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使课堂出现教与学的,学生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3)写不足之处。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我在课堂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的?成长总是伴随着一个充满痛苦和自我否定的学习过程。因此,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之处。通过写不足之处,可以记录哪些地方的教学需要改正,哪些内容需要作调整,哪些练习需要重新设计等。如讲“同底数幂的乘法”时,由于引入时间太长,导致最后一个练习没有讲解,使整节课有些不太完整。下次再将时我会适当压缩前面,调整讲解内容,使每一节课都尽量完美。
1)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上课,上课过程中,多媒体设备使用生疏,课件操作不熟练,可以明显看出是做样子,摆“花架子”。据课后向学生了解,开课教师是为了开设公开课而特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平时上课还是老一套,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
2)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常以课件制作得漂亮、华丽为标准,而不是以增强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借助多媒体来突破数学教学的难点、重点为着眼点,是否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为落脚点。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多媒体辅助数学往往是华而不实,起不到作用。
3)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人机交流,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没能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讲课,数学中许多性质定理推导,基本的作图、计算等,需要学生进行必要的动脑思考,动手演算推理,也需要教师适当的板书,单纯依靠多媒体课件简单放映,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4)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绝大部分教师以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为主,甚至个别教师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所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过于简单化、机械化,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事实上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完全可以从数学本身特点出手,有选择地采用多种手段,如基于几何画板的动手操作实验、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等,真正体现多媒体整合的优势。
1)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是有效整合的前提。“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过去对教师的要求。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拓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信息素养。为达到有效的整合,数学教师首先应该熟练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操作,其次还应该学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如演示型课可以选取PowerPoint;动态图形的实验研究可以借助gsp(几何画板);函数图象的教学可以使用ggp(Geogebra);交互型课件制作可以使用Authorware;协商探讨型采用Internet辅助教学;等等。
2)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必须把握“适时、适当、适度”3个原则。
①适时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应该把握好时机,选择最能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的地方,抓住整合的切入点,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如“认识概率”中经典问题“掷硬币”,经过多次重复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概率是一样的。如果真的拿硬币来操作验证,不仅会花费很多课堂教学时间,而且要统计出结果也相当麻烦,此时,不妨借助多媒体,利用Excel中的随机函数“RAND()”来模拟,操作简便,更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②适当使用多媒体。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能盲目地使用多媒体,多媒体要用在“精彩”之处,要以激发学生求知欲,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为出发点。如“轴对称的性质”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几何画板平台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做数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③适度使用多媒体。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并非都适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应该当用则用,不需要则不用。如“圆是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有的教师特地制作动画,借助多媒体放映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体会这一性质,相信这位教师花费了不少时间。可事实上根本不需要,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圆形纸片过圆心对折,来体会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直线是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有多少条折痕?这种让学生动手参与,自己归纳性质的实践教学,肯定胜于放映的效果。
3)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方式密切结合。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必不可少,如实数范围内的运算、解简单的方程、几何证明的推理书写、几何的尺规作图等,如果单纯依靠多媒体技术,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如计算器、多媒体实验室、互联网等,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真正体现多媒体与初中数学整合的优势,达到多媒体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教学的难点突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等方面的完美效果。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之间并不矛盾,两者有机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
4)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要注重软件库的建设和课件资源的共享。
制作优秀的数学多媒体课件,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如果仅凭教师个人单枪匹马完成,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学校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最终半途而废的原因也在此。较为可行的做法,可以采取建立多媒体软件库的办法,以校本数学教研为基础,结合集体的智慧,不断加以补充完善。实现资源共享,相信会极大减轻数学教师的负担,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也将得到保障。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任教学生的基础,结合个人的讲课风格,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重新加工,使整合更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