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

时间:2022-06-01 23:0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工作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

第1篇

活动时间:20xx年2月9日

活动地点:**市**湖村马湖二队

活动内容:

1、调查外出务工人员比例

2、调查留守孩比例

3、面对以上问题该如何做

实践人员:熊梦杰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守孩”俨然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心痛之余,我们无法袖手旁观,寻求解决之道才是根本。家庭,社会,学校,在哪里打开缺口,就要在哪里补上漏洞。最近,通过走访,座谈,对**市**湖村的这个地方,田地稀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由于地理位置比邻广东,跨省务工成为该乡农村富余劳动力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目前,该乡在外务工人员达八千多人,超过全乡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夫妻双双在外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孩”。据全乡中小学校的调查。现有“留守儿童”1503人。其中,“留守孩”902人,占全乡小学生总数的60%。调查问卷显示,“留守孩”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83%。由叔伯舅姨等亲戚照料的占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占1%,寄养在邻居家的占4%。“留守孩”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长一年回家一次,有进13%的家长两年以上没有回过家。“留守孩”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至少要一个月才能联系一次,半年以上联系的占63%,有的一年到头都没有联系。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有63%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在生活上,“留守孩”与监护人有矛盾的占41%。其中经常发生矛盾的占20%。在学习上,51%的“留守孩”表示学习遇到困难时有无助威。在与同学的关系上,43%的“留守孩”表示曾经受到过同学的欺负。在回答“平时父母不在身边,你最盼望什么,最担心什么,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时”,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们的关爱;有73的孩子表示最担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临的最大困扰是遇到困难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基于以上情况存在的问题:

(1)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孩”出现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不善于与人交流,顽皮伶俐,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一位班主任对我说,她班上有个叫小罗的学生,跟爷爷一起生活,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经常逃课去打电子游戏或上网,成绩一落千丈,几乎每次考试都倒数几名。

(2)成绩偏差。大多数“留守孩”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据调查不少教师告诉我,大多数留守儿童厌学倾向严重,成绩普遍较差,认为读书无用。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许某,三年级时曾是全乡的第一明,去年父母去了广东工作后,她的成绩直线下降,现在已是班上的倒数几名了。据一位班主任介绍,他所带的班级“留守孩”占70%,这些“留守孩”中,80%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上以下水平。其中,超过40%的人属于差。对很多教师而言,“留守孩”已成为教学成绩后退的一快“心病”。

(3)家教缺位,不良行为突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不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习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调查,31%的留守孩平时有说谎话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4)心里问题严重。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孩”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待人处事往往有盲目性,随意性,冲动性,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成为“小混混”,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发现,有20%的“留守孩”上学经常迟到旷课;22%的人经常沉迷于打游戏机;30%的人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弥补这些严重的事情发生。

(1)用亲情温暖留守孩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少农民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将来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抱有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其次,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了。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状况,或借助电话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再次,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第2篇

关键词:实习教学;学校督导;机构督导;主观意愿

作为一个应用学科,社会工作,特别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社会工作专业,除了注重学生的教学目标的专业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价值,工作方法和技巧,直接为市民提供服务。因此,在教学中社会工作实践中占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社会工作实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实习学生热情匮乏,敷衍对待

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实践教育的对象,也是人体的实践活动,他们的主观作用的态度和做法的看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调查采访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专业实习消极的态度来应对延迟和不完成规定的训练任务的要求,甚至最后的实习报告甚至只是呈现,同时也是“错落有致”。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基于社会工作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学生普遍申请社会工作的了解医院的水平是非常低的,更何况以真诚的动机,以帮助别人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都来交换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心理阻力位。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他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外,更需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拥有责任心与积极的人生观,乐于助人等等优良的品质。而本专业,由于专业窘迫的招生现状,难以在招生时就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甄选,使得部分本身并不具备社工素质的学生进入了社工专业,这才是影响其实习积极性的根本原因。

(二)“专业实习督导”的缺失

在实践教学,监督代表大学师范学院区域。一个合格的教师监督应具备以下素质:一个成熟的人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社会工作的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严格的专业训练,要接受教育和心理训练,有足够的教给学生的能力和意愿来熟悉的政策和程序,培训机构,交流与合作该机构保持良好的。

与此相比,该院社会工作教育的师资明显就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实习督导都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的授课教师担任,虽然他们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知识背景,但大多数教师缺少与实习相关的参与训练。教师本身对社会工作专业基本知识的掌握也难以在短期内充分内化,甚至存在着边学边教的情况;二是由于专业社会工作教师缺乏社工一线实践经验,虽然部分老师也有通过短期考察、访问、参加相关交流会议等形式的经历,但这样的观察者角色,难以充分的把专业知识内化为充足的“实战经验”,这样必然使得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存在着照本宣科,带领学生开展的专业实习也多数是纸上谈兵,不能给学生及时有力的督导,督导质量也就难免大打折扣。

(三)社工专业机构实习机会的匮乏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它应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服务技巧,直接为人们提供服务。社会工作非纯粹探索研究知识和学理,它的学科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即将课堂所学的理论、方法、技巧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是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现实状况是,该院的实部分没有实习机构,实习流于形式。就拿我所熟知的社区实习来说,基本上都是学生自选社区,实习进程也是自己安排,虽然这样的实习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也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课题项目。然而,这样缺乏必要监督,缺少督导引领的实习,难免会流于形式。学生与社区的沟通也有限,实习内容也仅仅限制在走访和做几份简单的问卷中,这与真正的社区工作相距甚远。

(四)实习评估的单一

评估是整个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督促学生实践活动,以确保工作和组织以及对象的利益,反映教学契合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手段。评估和监督的社会工作教育实践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实习过程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果监事评估;二是监事监事的效果进行评估。

而该院的现实情况是,学生专业实习的效果只是通过实习结束时,学生交的一份实习报告就作为实习效果的评估依据,缺乏系统的评估机制和统一的标准,这就难免会造成部分督导教师偏离客观、公正的评估宗旨。对于督导教师的督导效果评价就更无从谈起,这样无论是对实习学生还是导师都缺乏完善的评估机制,其实习质量的难以保证也就在所难免。

(五)实习教学安排的偏差

社会工作实践是学习的特殊安排,不同于课堂传授知识,学生们安排工作的实际身体,让学生接触到真实情况,他们可能成为未来,他们的知识,价值观和技能用于提供的实际服务工作流程。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上通常有两种形式,即集中式与分散式。该院的实习项目绝大多数属于分散式实习(毕业实外),这样的是实习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时间上的延续性、连续性,虽然这样一边接受知识一边实习的形式,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学生有时会由于课程任务的繁重而无暇顾及实习的项目。访谈中也了解到,部分受访者表示,实习项目毫无连续性,且实习的项目多数都是浅尝辄止。这些与实习时间的安排不无关系。

(六)实习经费的匮乏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时间长,要求高。必然需要一定量的经费支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教师到实习机构探访学生,学生在实习中的食宿、交通等活动。都需要有充足的经费做支撑。因此,充足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经费才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现实情形是,该院的实习经费几乎没有。经费的不足,造成以下两方面结果:一是,实习学生在实习中会尽量避免资金的投入,造成实习效果的不佳。二是,督导教师对实习环节的不重视,这种不重视一定程度上是受实习经费的影响。调查中多数督导老师都带着多门的公共课,也有一部分甚至在外校也有课程教授。这样的情形使得本来就专业修养有待提高的教师,难以抽出时间补充“能量”,也就更无暇顾及实习生的实习进程了。(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 童敏.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及其督导者的基本角色[J].社会,2006年第3期:第195页

[2] 王思斌,.社会行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27

[3] 刘斌志.香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9):15.

[4] 史柏年,侯欣.社会工作实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166页;

第3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验室 网络化管理

在当今高校,许多的理工科实验室早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通过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实现了在线选课、在线预订实验项目、在线学习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实现了实验室资源、设备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便之门,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一、当前社会工作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限制社会工作实验室功能发挥的主要问题,在于管理不善,这是目前社会工作实验室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管理经验缺乏。

国内大多数的社会工作实验室,建成时间不长,在实验室管理上经验不足,对于如何提升实验室利用率,如何实现实验室开放,缺乏相应的经验。大多数社会工作实验室是近6、7年才建成的,许多高校并未为社会工作实验室配备专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而是由专业系教师或学院行政人员兼职管理,甚至是由懂一点电脑的学生兼任管理员,专职管理人员的缺位造成实验室管理混乱,管理经验非常缺乏。

2.实验室管理中存在重设施轻理念的现象。

许多社会工作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往往对设施非常“珍惜”,将实验室限定在教学使用的范围内,造成专业实验室沦为普通多媒体教室,甚至比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都低。须知社会工作实验室是服务于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是以助人为目的的,社工师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服务经验的积累。社会工作实验室如果不鼓励师生多利用实验室开展相关的服务活动,实际上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的违背,也就背离了建设实验室的初衷。实验室应鼓励学生多利用实验室开展服务、设计服务项目,甚至可以以资助竞赛项目的形式进行激励。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高实验室开放管理水平,也不违背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精神和伦理要求。

3.实验室利用率不高,资源管理混乱。

一方面,社会工作实验室由于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许多先进设备无人会用,造成资源闲置;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实验室在使用的过程中,本身会累积一定量的学习素材和资料,比如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的实务录像、相关的活动记录和服务方案、教师教学的案例教程等等,但这些资料由于得不到妥善的管理,很快就流失掉了,没有得到循环利用,没有起到教育后来者的作用,从而导致应有的教学效果没有发挥出来。

因此,如何提高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利用率,完善社工实验室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对社会工作实验室进行网络化管理的建议

笔者认为,利用目前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逐步实施网络化管理,是社会工作实验室的管理创新之举,可以很好的解决实验室利用率不高、管理混乱、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等等问题。

1.实验室上网,是网络化管理的第一步。社会工作实验室可建立专属网站,对外展示实验室形象,宣传实验室的功能,实验室服务项目的申请途径。建立专属网站是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2.实验利用的网络化管理。由于社会工作实验室本身建有小组实验室、个案实验室、家庭访谈室、多媒体演播室等专业设施,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社会工作实验室往往在一些专业核心课程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工作实务等),可以提供给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家庭辅导模拟的场地,当然,实验室也可开设专门的实务课程,制定专门的实务课程表,供学生选修。

同时,可鼓励专业教师和学生利用社会工作实验室先进的场地和设备,开展专业的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服务,实验室可向他们租借活动材料(如实验室房间、小组活动器材等等)。租借者可以在网上递交借用申请单,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审批并办理租借手续。

3.建立案例教程,实现实验室累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多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包括活动影像资料(如小组录像、个案录像、社区活动录像、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录像等)、文字材料(如小组活动计划书、小组总结评估报告、个案分析报告、大型活动计划书、大型活动评估报告等)。这些都是实验室在使用过程中累积起来的宝贵材料,在征得相关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在不违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情景中,可作为上佳的教学案例之用。将这些累积资源录入数据库,建立相应的社会工作网络教学系统,可以大大的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实务能力。

4.实验室维护的网络化管理。社会工作实验室的一些设备是需要定期维护的,比如录像摄像头需要定期清理,服务器需要定期清洁,消耗物资需要及时采购……,这些工作如果都靠人力去统计和执行,是非常繁琐的,也容易出现遗漏的情形。如果利用现有的网络数据库技术,将相应的设备和消耗品录入网络管理系统,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对消耗品划定警戒线,少于警戒线位就及时补充,并做好相应的统计工作。如此,可做到对实验室设备和消耗品的利用、损耗等情况科学化的管理。

如今,越来越多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开始进行实验室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社会工作实验室进行科学化管理,提升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水平,提高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利用率,更好的促进社会工作师生实务能力训练,是当前社会工作实验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要实现社会工作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需要找到既懂社会工作,又对网络技术比较在行的跨专业人才担任管理员,眼下这样的人才并不多见,因此,社会工作实验室需要与网络技术人员一起合作,共同努力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唯有如此,才能让师生在专业实验室更好的学习专业技能,实践专业理念,提供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67-03

随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承接主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机遇同样蕴含新的挑战,即新形势下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挑战,亦即如何培养更多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高校关于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培养,二是理论培养,三是实践培养。作为既重理论培养,又重实践培养甚至实践培养重于理论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对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培养提出一些拙见。

一、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践教学是诸多学科的必然环节。从宏观上来讲,高校关于人才的培养,既包括思想方面的培养,也包括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如此可见,实践方面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我国《教育法》也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保护,第四十七条明确提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要对学校组织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从微观上来讲,我国各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都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因此,说实践教学是各学科的必然教学环节是有理论根据和实践根据的。

(二)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性所需。一般而言,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其学科特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一门学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性包含理念、方法等多个方面,本文仅从理念和方法两个方面予以分析。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从理念特性可以看出,为达到“自助”的目标,首先得“助人”。这一“助人”的过程就要求专业社会工作者具备“助人”的能力,而这“助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获得的。这种专业训练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从社会工作的方法特性来看,专业社工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直接方法和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两大间接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明显都建立在社会工作实践基础之上,即使是社会工作研究,有时也需深入实地获取一手资料。显然,社会工作方法上的特性更加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有其特殊性。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其实这也可以视为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性。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同其他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不同,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公、检、法、司等司法领域工作。因此,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教学方面就增加了不少的法律课程,而且注重对学生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培养。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单靠理论教学是难以达到要求的,必须靠实践教学、班级活动、校园活动等课外活动共同带动。

(三)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求。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各地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相关办法和措施,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加之我国当前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力度,并且出台了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系列办法,作为我国民非企业主体力量之一的社会工作机构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尤其是创业型社会工作人才。近几年,我国虽然有不少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真正加入到社会工作队伍的较少,优先社会工作人才更少。因此,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加入到社会工作创业队伍中来。

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总体构想

(一)“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入学前实践。入学前实践指的是学生利用录取之后和入学之前的假期,在所在地公、检、法、司等政法系统,以及社区、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入学前的实践。这种实践方式虽然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学生和对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其专业意识。其次,有利于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经过实践,学生可以根据实践感受,决定是否选择该专业,避免入学后的选择困境。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有利于对新录取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另一方面这也可以成为学校的招生特色。

2.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指的是专业课教师利用上课的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这里以课程为例比较便于解释。如讲授个案工作的课堂,任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模拟相关角色。又如讲授小组工作的课堂,任课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组,然后由各组去承担组别角色。当然这种分配方式可以选择抽签等多种方式。再如讲授社区工作的课堂,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一线社区进行现场教学。课堂教学灵活多样,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较好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实践中来。

3.课程实践。课程实践指的是每门课程必须进行针对本课程特点的实践活动。社会工作专业至少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心理咨询与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方法课,还有妇女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方法课,还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法学概论等理论课。这些课程各具特点,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践,提高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把握能力及实践能力。

4.实验室实践。实验室实践指的是利用实验室模拟社会工作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实验室看似是工科类的教学专利,其实不然,作为强调实践教学的社会工作而言,也可以进行实验室教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如同政法院校的模拟法庭一样,目的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验社会工作情景,感受社会工作的专业魅力。

5.寒暑假实践。寒暑假实践指的是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深入到相关专业领域进行实践活动。寒暑假是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建立的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也可以自行联系实践基地实习。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在假期前就做好工作安排,给学生布置假期实践任务。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前一学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连续性,避免因假期带来的学习断层。

6.毕业实践。毕业实践指的是利用一个到两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带有总结性的实习活动。毕业实践是学生所有学习和实践的总结。毕业实践的做法在各高校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在这里只提出一点,那就是处理好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实践报告、就业等之间的关系,此处不做赘述。

(二)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六者之间互为一体。从入学前实践到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最后再到毕业实践,看似多阶段的实践,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入学前实践、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入学前、学习中和毕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应入学前实践,第二阶段对应课程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寒暑假实践,第三阶段对应毕业实践。三个阶段存在一定的次序性,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打下基础。因此,六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六者之间互相促进。第一阶段的入学前实践有利于第二阶段的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寒暑假实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实践又有利于第三阶段的实践。在第二阶段中,课堂实践可以促进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寒暑假实践。同理,第二阶段中的某一实践也可以促进其他实践。因此,六者之间不是相互制约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三、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之下,为确保各项政策的制定及措施的实施,必然离不开顶层设计这一环节。政法院校实行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入学前实践,这是一个较新的方式,若不加强顶层设计,后期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实践教学对内几乎涉及学校所有部门,对外涉及实习基地及相关部门。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层面要形成正式的文件,让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有据可依,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其实,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较为成熟时,也可复制推广到其他专业中去。当然,学校层面也不只是制定单一的政策即可,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这些配套的方案包括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教师考评机制、学生管理制度等。

(二)院系层面:负责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相对于学校层面来说,院系层面才是真正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是沟通的桥梁,上要面对学校,下要面对教师和学生。在这里应重点强调的是,院系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要负责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涉及校内外的关系,对内涉及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后勤处等多个部门,对外涉及实习基地管理及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从内容上来说涉及六个阶段,还涉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机制。因此,院系一方面要联系校内外相关部门,理顺好行政层面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组织专业教师及相关专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

(三)教师层面:建立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就教师层面来说,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粗略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理论教学教师(当然也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第二类是实践教学教师,亦可称实践指导老师,第三类是负责行政性事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三类教师各司其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不过,笔者更想强调的是,要建立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辅导员和班主任一般有单行的考核机制)。无论是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还是专职实践指导教师,均需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当然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不是教师个人的责任。当前,研究型教师和讲授型教师如何评价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加之当前很多学校设置了许多关于教师的“条条框框”,严重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教学活动以及新事物的发展。换句话说,有时候很多教师愿意去开展相关工作,但是基于制度的制约,他们也只能选择放弃或者置之不理。

第5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本土化;价值观念

一、社会工作介入下的语境

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社会管理面临挑战,推进社会管理机制、目标及能力的创新刻不容缓。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化加剧,特别是城市工业化和城市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范围的转移到城市,城乡居民贫困差距加大以及农村问题凸显;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风险丛生。贫富差距的加大和民生诉求引发的社会矛盾,不仅有悖于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社会管理组织的基础已从单一走向多元主导,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和思路逐渐清晰,但新时期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仍面临着社会管理主体地位的合法性缺失、生存空间狭小、社会组织形态衔接转换的复杂性、社会弱势群体阶层自治组织培育等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发展多元主体共治机制、缓解社会矛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则尤为重要。

2011年11月,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十八部委联合了《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的体系,大力开发相关社会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岗位,中央对社会工作越来越重视,政策措施越来越具体。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专业活动,以特有专业理论、专业价值理念、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专业活动,从其功能上来看,社会工作对创新和改善社会管理,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推动社会组织能力的上升提供有效实践路径。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综述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西方社会工作模式进入到中国本土文化经验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社会工作本土化包括两个过程:一是社会工作经验适应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二是本土社会工作经验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学界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讨主要是基于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从价值观本土化和实务方法本土化进行的。

总结试点地区发展社会工作经验,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社会组织运行为主,或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发展,这些模式的核心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民办非营利机构合作,来为公民提供专业服务。二是政府运作的主导模式来推进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该模式是通过培训原行政性和半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人员,来担任社会工作者角色,是一种内生性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模式。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产生的差异,以及中国传统差序格局所强调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西方所注重的个人价值如平等、自由、权利趋向所产生的差异。有学者则从人格发展和传统的伦理角度进行分析,家庭本位、差序格局和群体主义来阐述对社会工作的伦理支持。

对于实务工作本土化的研究,学界主要是聚焦于社会工作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专业方法。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因素进行探讨,大部分学者则是从“人在环境中”理论视角下进行的。“人在环境中”将本土化因素分为两类,人类的内心状况和外在的环境因素。

以上研究是在社会组织为主或者政府主导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大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来探索西方理念、社会工作方法和中国本土情况相融合的适应性问题。但大多数都基于理论层面的分析,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价值观和工作方法本土化在实践中取得那些成就,出现哪些问题,以及对社会工作本本土化的影响因素的探讨,都需要实证研究才得以证明。本文基于政府、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和地方民政局的主导下湖南省XX县社会工作项目试点工作之上,对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发现: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

(一)价值观本土化实践

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体系的构建需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的经验,同时也要根据地区环境和文化背景吸收中国传统社会的服务理念。对于XX县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理解,可以从社会工作的性质、工作对象和工作关系来进行分析。

1. 社会工作性质:助人。对社会工作性质的理解,其核心理念是“助人”。XX县作为边远贫困地区,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扩大,农民群体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需求,甚至是基本层面的需求为得到满足,边远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本身就是“助人”理念的必然需求。

第一,社会工作助人的对象社区里的弱势群体。XX县社会工作总的目标是提高居民福祉,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但在经费、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其关注的重点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

第二,社会工作“助人”的方法是以个案和社区工作为主。在XX县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中,个案工作是针对一些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社区活动有助于社区人文建设,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

2. 社会对象的理解:赋权。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宗旨在于强调“助人自助”,认为通过挖掘和提升人的潜能,提高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自身的发展的过程即称为“赋权”。在早期梁淑溟在农村进行的乡村平民教育运动就是通过“赋权”来提高农民的能力。XX县的社会工作实践则是尝进行运用试着通过能力建设和资产建设挖掘社区所拥有的资源,探索性的对“赋权”进行运用。

3. 社会工作关系的理解:人际关系的信任。西方社会工作要求工作者与案主建立的是一种专业关系,专业关系包括两方面:制度信任和专业界限。主张社会工作者与案主至今的信任关系是一种非个体化的信任,即对整个社会工作专业声誉和制度的信任,社会工作者应该避免与案主的私人交往,防止服务中感情的渗入。而当下,XX县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要从私人关系中脱离出来建立一种理性的专业关系是不可能的。私人关系则是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工活动的保障,中国社会强调传统伦理关系,即人际关系,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会向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邻居寻求帮助,这一种人际网络的信任。在XX县本土情景下,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该从人际关系之间的信任进行,通过人际关系信任来建立一种专业关系,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该意识到潜在的风险,恰当的选择价值中立或价值关联。

(二)实践方法的本土化

根据XX县社会工作项目实践,则是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来探讨。

1. 个案工作。个案工作就是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面对面、一对一深入交流,以个别化的方式提供物质和心理层面的支持,从而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困难,增进其社会服务的工作方法。在慢慢的引入社会工作概念之后,带有专业性质的农村个案工作也在XX县逐步建立起来。

在案例中,个案的作用逐渐得到扩展,(1)开展需求评估,从按住的周边环境、与案主深入交流和相关人员的描述多方面来搜集资料;(2)全面的分析案主的需求,确定核心问题;(3)通过链接社会资本,为案主提供全面的支持;(4)后期会通过回访了解服务效果,来对社会工作服务进行评估。

2. 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个案获得成长经验,并有效处理个人、小组或社区问题的工作方法。相对于个案工作而言,小组工作具有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果的特点,通过组员间的交流,使个体获得成长的经验和支持。从XX县社会工作项目世纪发展情况的来看,小组工作主要是从“三留”人员中的留守老人群体进行尝试。

3. 社区工作。组织社区成员有计划的参与到集体行动,满足社区的需求,加强社区环境和文化的建设。在XX县具有较大影响的工作基本是属于社区工作的范畴。

通过招募儿童来组建自愿者团队,帮助社区的空巢老人进行日常生活照料,社区助人活动的开展,促进社区文化的构建,;在NJ社区开展老缅怀活动,招募自愿者倾听老事迹,加强老区红色记忆的建设;在特定节日(重阳节、妇女节、残疾日等),开展节日活动,居民组建歌舞队,加强社区居民的互动交流,促进社区和谐文化建设;针对社区老年人,社工开展老者养生知识讲座,增进老年人自我护理的能力。

四、研究分析:XX县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影响因素

XX县社会工作本土化试点是由省民政厅领导,民政部经费支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负责推动,对于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人”和“环境”两方面展开;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对体制内的社会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而转换来的社工;二、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工作氛围,通过行政措施推动社会工作在边远地区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XX县的社会工作人才主要是通过对民政系统及农村社会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有体制内人员转变过来。通过对民政局在职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同时在实务工作中进行指导,帮助树立社会工作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通过对民政系统工作者的培训,有利于在社会工作试点项目结束后培养一批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由当地社会服务人员开展服务更了解本地的文化、地理环境、和案主的问题,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发展。

但是,这样的本土社会工作培养方式也是社会工作陷入行政化和科层制的框架内,不利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具有社工和行政人员双重身份,压缩了实务工作的空间,使之实际效益打折扣;对工作的考核采取单一方式,忽略了社会工作的效益,行政系统引导下的社会工作则会偏离专业化发展方向。

(二)政府推动为主的运作模式

我国民间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尚处于起步的阶段,整个社会对社会工作认同度较低,特别是边远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薄弱,只能靠政府推动社工的发展。

在社会工作目标制定、实施方面,政府主导的做法非常明显。由于社会工作各种资源都来源于政府,造成了对行政机制的过度依赖,在项目目标、方案运作方面具有很大的倾向性,追求政绩而使社会工作目标发生偏差,限制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进程。在目标定位上,主要是关注民政系统问题为主的问题、民政系统行政人员的培训等问题,偏离了社会工作针对困难群体而进行的助人服务。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嵌入到地区之中,必然会引起当地环境的变化,也必然会形成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挑战,从而引发新的问题。XX县社会工作建设是一个因循渐进的过程,短期的发展目标不应该过高,应以普及社会工作知识,储配社会工作人才为主要任务。

五、结语

对XX县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主要是从价值观念和实务方法入手。对于价值观本土化,助人自助、赋权、尊重、信任、平等在实践中得到认可和体现。但这些认知还停留在粗浅的层面,特别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建立在西方宗教思想基础之上强调个人价值,而中国本土则强调家庭伦理关系、差序格局、整体观念,对于价值观还尚未与本土实践有效地结合,这就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地去建构适合中国本土化的价值观念。

对于工作方法本土化的实践,专业方法逐渐在各领域推广,个案工作在社会救助、民事纠纷中得到有效的开展,小组工作与社区组织建设达到有效的契合,社区工作则在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社区环境建设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由于农村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经济水平落后,所以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向则侧重于社区整体规划、社区资本链接。

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则主要是专业性和行政化并存的居面。通过政府主导来改善社会管理方式,同时给社会工作组织提供资源,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但缺点逐渐凸显:对政府资源的过度依赖,在社会工作实施会倾向于与行政目标,限制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东辉.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导向[A].见: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编著.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3).

[2] 熊贵彬.内地社会工作发展状况简评[J].前言,2013(2).

[3] 邹鹰.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几点思考[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9(07).

第6篇

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利益、企业管理者素质、员工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社会工作在国内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企业社会工作普及率还比较低。在珠三角地区,设置了企业社工岗位和部门的企业尚属极少数,甚至很多企业还未听说过企业社会工作这一事物。因此,发挥企业社会工作作用,促进社会稳定和企业科学发展,日益成为了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明确企业社会工作的现实性作用

企业社会工作之所以可以在西方国家全面迅速发展,与它对企业以及企业员工所带来的效益是正相关的,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专业。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企业问题,发展企业社会工作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企业发展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为企业生产发展带来危机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组织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企逐步分离,员工保障逐步转向由社会来承担,企业组织参与市场竞争,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激励的国际竞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经历由劳动密集粗放型增长到技术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新生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其较高的素质和维权意识无形给社会管理增加了压力和成本;等等。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临的挑战将更为严峻,还面临着国内其它经济地区的激烈竞争,以及近年来大量的外省劳工返乡就业,以致珠三角企业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的困境。这些因素给珠三角企业带来的后果是,招工难和人才流失。珠三角企业要保持优势,则不得不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企业福利制度,而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恰逢其时。

(二)企业社会工作是维持企业内外关系和谐的需要

企业是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经济主体,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不仅内部存着冲突,而且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社区之间也会出现各种矛盾。协调企业的内外关系在企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中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等角度来协调这些关系,缺乏社会工作的视角,无法从宏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处理问题。相比之下,企业社会工作通过结合团体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方法,利用专业的理论方法为企业的和谐创造新的思路。

(三)企业社会工作有助于促进企业员工心理的适应

几乎所有行业的员工都面临着压力,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员工的心理不适越来越突出。而压力所导致的各种生理疾病问题也随着凸显。一些与工作压力有关的慢性疾病在企业经营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如果不把工作压力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人的精神状况就可能衰竭或崩溃。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企业社会工作起步较早,形成了员工协助方案(EAP)、任务中心咨询方案(TCP)、合理情绪治疗(RET)、社区资源训练中心(CRT)等工作模式。这些工作模式对解决西方国家企业工作人员的心理适应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给在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企业社会工作模式的建构带来了某些启示与借鉴的意义。由此可见,促进从业人员良好的心理适应,迫切要求加强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二、正视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性困境

企业社会工作根据社会体制改革的需要,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造成企业社会工作发展滞后和普及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工作发展阶段问题,也有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困境等因素。

(一)珠三角地区政府管理改革的滞后

企业社会工作所关注的领域工作福利,员工情绪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本来就是属于社会福利事业的一种。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国家有足够的财政资金去发展国家福利事业,其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珠三角地区虽然属于全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但其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的。目前依靠全国廉价劳动力市场优势,善能维持一段时期,以致对企业社会工作还不够重视。然而,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珠三角的廉价劳动力供给能力明显减低,珠三角企业面临着产业转型和争夺人才的现实性问题。目前珠三角地区在政府管理、财政支持以及企业自身方面,还缺乏相应的认识和有效的措施。

(二)传统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增大,节约成本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得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加工制作的企业。为了缩减成本,追求利益,很多企业都不会设立专门部门去处理员工的个人诉求,如情绪倾诉,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员工家庭,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企业社会工作作为西方国家传过来的“舶来品”。在中国传统企业里,工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存在时间长,影响广,部分承担着部分企业社会工作的工作,对于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如何把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考虑的企业还是极少数,受到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的影响,其对员工的工作福利、员工情绪问题并不十分关注,企业的管理观念还没根据时代的需求和改变而做及时的更新。

(三)员工低维权意识和陈旧思想观念的阻碍

目前大多数员工维权意识相对较低,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处事原则。在工作待遇方面,尽管企业存在许多不合理和有损其利益的事,但未到艰难时候,大多数的员工都会选择沉默。在中国除了一些大企业或外企,大部分私营企业员工法律维权能力和意识还是不够,对自己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都不甚清楚,这种背景下员工的福利与情绪问题就会被忽略掉。此外,缺少专门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的人员,以及为企业员工维权的组织和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

三、探究企业社会工作的实施途径

根据企业社会工作在社会和企业中的定位,从不同层面开展工作,包括政策支持、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宣传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加强相关研究方面,促进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

(一)政府与企业合力推进,建立与完善企业社会工作法律体系和服务提供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有效发挥企业社工的作用需要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政府部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支持,首先,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企业社会工作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执法和司法方面予以保障。其次,建立企业社会工作运行机制,为企业社工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针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须配备企业社工岗位,规模不够的企业可以采用服务购买的形式落实,保障企业一定比例经费的投入,而企业可以重新整合其人力资源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企业社工服务企业和社会。第三,政府对发展企业社工表现突出的企业在税费上给予优惠,对于经营状况不太好的企业给予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补贴。第四,政府还需要将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重要社会保障制度予以落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企业健康发展。在这些方面,珠三角地区个别城镇和大型企业开始引进企业社工,比如东莞裕元工业集团于1998 年成立企业社会责任部,部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如广东工业大学社工系学生)在企业开展过实习活动。此外,在大陆还有一些社工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企业社工项目。2013年4月19日,萝岗区以召开企业社会工作推介暨研讨会的形式,正式启动了萝岗区社工服务进企业工作模式。目前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已经选择了7家企业作为试点。主要从事员工关系协调、员工福利服务及权益维护的工作。这些有益的尝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明确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与角色,找准企业社会工作切入点

明确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经营中的角色定位,是企业社工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企业社工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应既能保障企业员工的基本福利,又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把握好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福利,以及企业的当前生存与长期发展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平衡杠杆,形成企业、员工与社会稳定共赢与稳定发展。在西方国家,员工协助方案、任务中心咨询方案、合理情绪治疗、社区资源训练中心等工作模式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们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支撑点,以员工福利和个体发展以及建立企业和谐关系为工作中心和重点。具体实施机制方面,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状况,可以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工作部门,或者在工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企业社工的岗位,引用企业社工先进的理念和手法,整合各种资源为企业与员工的发展提供服务。

(三)加强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企业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智库与人才支撑

针对中国企业状况而进行的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而结合地区发展特点的专门性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因素与全国其它经济地区是有区别的,比如居民人口结构、员工受教育层次,还有三大产业的成分结构都不同。在相关研究成果方面,多集中在高校社工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报告或者毕业论文报告,企业一线社工的实践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如何有针对性的就珠三角产业企业开展社工服务进行总结与研究,已成为指导企业社会工作顺利开展的迫切需要。开展研究工作的策略可以为总结吸收西方研究成果,还可以结合国内产业企业状况(尤其针对珠三角地区)总结吸收形成自己的企业社工指导理论,同时更需要总结已有的国内实践成果提升为理论。此外,大力发展社工专业教育,培养企业社会工作人才是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亦不可偏废。

(四)加大企业社会工作宣传力度,更新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和提高员工维权意识

第7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

[作者简介]刘相明(1966- ),男,山东莒县人,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组织建设、教育管理、职业指导;王心刚(1981- ),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山东 泰安 27101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94-02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工作性质相对独立,因此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封闭的整体加以研究。与此相对应,宏观社会工作则把社会组织、社区、国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专业救助活动,它虽然也关注人际互动,但往往是以组织或群体代表的身份展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考虑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还要回答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前的若干问题,帮助学生成功实现就业,所有这些理应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职业救助活动的重要内容。正因如此,我们应树立社会工作的理念,利用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有效指导案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过程,其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作为一门专业,具有完善的价值体系和工作原则,以此保障“助人自助”理念的运用。首先,社会工作者相信案主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一系列个人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功能。其次,社会工作者能帮助案主理解和认识他们的能力、环境和资源,进而帮助案主独立做出决定,运用资源来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同时,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的互动也会对社会工作者产生影响,能够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技巧和能力。如果把大学生看作案主,把学生工作者看作社会工作者,就会发现他们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性质是一样的,那就是针对遇到问题的社会成员,通过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能够进行自我调适、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独立“自助”的个体。

二、大学生具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案主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规划学业发展、素质拓展、社会适应和生涯道路的过程,是决定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时期怎样生活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生涯规划过程中充满幻想、迷茫、困惑的选择阶段。所以,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前,都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很少做出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很少认真思考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如我想做什么,我会做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我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我有没有职业与生活的规划,如果有规划,具体是什么等。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都模糊不清,这说明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从而在求职过程中经常碰壁。所以,大学生在读期间就应密切关注社会的职业动向,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为自身的专业学习制订详尽的计划,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大学不同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不管是刚入学的新生还是忙于找工作的毕业生,都要对自身有科学的定位,进而合理规划职业目标,明确奋斗目标。虽然职业生涯规划因人而异,但结合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从整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大一基础期。经过高考,大学生走入校园,在相对自由的高校校园里,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充满迷茫、困惑。这时,学校应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调整好心态,使学生认识大学、认清自我,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就业方向,培养学习兴趣,参加各类校内外有益活动,增强与人沟通交流技巧,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学好基础课,为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2.大二选择期。根据自己的个人特质,通过大一参加学校各类活动的锻炼,检验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身心受挫能力,综合分析自身因素条件和环境因素条件,理性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考研或就业的方向,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定位选择,走出迷茫。

3.大三深化期。随着大学生活的推进,专业课程的深度和难度都随之加强,学习的重点由知识性转化为思维性,同时,知识学习的领域由单一的书本知识拓展到了与择业、创业、升学相关联的多元化知识的摄取。所以这一时期要学会多渠道锻炼自己、多渠道收集学习资料、多渠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对自己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培养和综合开发。

4.大四展示期。进入大四后,学生应该明确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总结过去的专业学习、素质拓展、理财和休闲的各种规划,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测验自己的能力,做好职业生涯的准备。处于择业阶段的大学生,应精心撰写、设计有说服力、能吸引人注意力的自荐信和简历,灵活掌握自我介绍的一些基本技巧和笔试面试技能;想继续升学的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辅导班,合理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开放心态,做好统考和复试的各种准备。总之,大四是大学四年的展示期,应处理好毕业阶段的每一个环节,做好顺利毕业的各项事宜,这是大学生学习规划的必然要求和职业规划的重要前提。

四、社会工作方法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事关个人一生工作的方案,不是一步到位或永远不变的,这要求学生工作者从个别学生或个别群体的需求出发,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法,积极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帮助他们找到社会支持网络。

1.社会工作的理念契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求。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运用大学期间学到的各种知识技能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自身得到发展,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增强。在这个整体工作中,学生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了解环境、掌握资源,促其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能力,从而使“助人自助”的理念得到深化。大学生可以从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开始,然后通过科学的职业倾向测定,在分析两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获得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学校为大学生提供测评工具、开展职业咨询与指导、收集与就业信息,最终由大学生综合分析各因素,并设计、实践职业生涯规划。

2.社会工作的实践是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必由之路。社会工作者通过已掌握的科学方法,与案主一起帮助其改变自己的困境,这就是社会工作的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涉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来研究人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包括职业方向定位、个人分析及咨询服务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指导和实践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通过报告、讲座、咨询来进行,还要通过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来进行。

当前高校专业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但对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重视不够。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对学生的分专业素质要求,如专业岗位对身体状况、性格、心理、交际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如果学校在专业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岗位的就业素质要求,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这些就业素质,能够使职业指导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更有效和持久。

五、社会工作方法服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着重结合案主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及其互动作用,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综合分析和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资源,以学生为本,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增强自我行为和决策能力,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并促进其全面成长与发展。针对不同层次社会工作的解决方法,从案主的范围层次和解决问题所使用的社会资源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也可分成全校学生的问题、群体性学生的问题以及个体学生的问题三个层次。本文只运用社会工作个案方法,指导大学生制定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建立工作关系。这项工作的目标是取得案主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增强案主寻求改变的动机。通过会谈,社会工作者以“人在情景”理论为依据,收集与案主有关的心理、社会等资料,让案主了解自身困境的根结所在,并取得案主的信任和接纳,进而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制订详细而完整的服务计划和目标。

2.自我评估及环境评估。利用学校资源对案主进行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及职业能力测评,帮助案主了解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帮助其提升自我认知和求职信心。在与学校、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可采用职业生涯规划个案经验介绍、模拟测验等办法,让案主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去向有较明确的认知,并对成功面试有感性认识。

3.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选择。提高案主求职的动力和能力,通过职业分析、面试技巧、求职途径等指导,促使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能够克服自身的缺点,努力适应工作的需要。

4.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要依靠个体的具体实践来完成,因此,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案主找到一个适合的实习单位,定期保持联系,指导其如何充分利用日常工作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改善工作心态,进而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职业指导的一项工作,其对象应是全体学生,因此,个案工作的方法远远满足不了全体学生的需求,而且操作起来也会因缺乏指导人员而陷入困境。因此,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结合不同的问题范围及所用资源范围,辅之以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上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范正新.团体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李定清.关于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全国社会工程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

[4]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实习参与者 角色 责任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Participants

LI Qingxia

(Sociology Depart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Politics, Zhengzhou, He'nan 453002)

AbstractSocial work practice is a practical orientation and also the education-oriented, practice involves colleges, institutions, students, teachers, supervisors participate in the main square. Clear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parties involved are valid targets to achiev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Key wordssocial work; internship participants; roles; responsibilities

社会工作实习是一种特别安排的学习,有别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是将学生安排到实际的工作机构中,使学生接触未来可能服务的真实情境,并将自己的知识、价值与技巧运用于提供实际服务的工作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院、机构、学生、督导教师的共同参与,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责任是保证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

1 实习的组织者――学院的责任

“学院”是指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机构,泛指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或课程的大学、学院或学校,学院方面主要承担制定和完善实习教学计划、遴选和确定实习机构、组织实习方面的工作,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满足国际或国内通行的规范和要求,符合本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现实条件,能够实现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学院方面至少具备三类工作人员,一是专业负责人,该负责人须在学生感兴趣的实习领域中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或经验。二是实习协调员,具体负责学生实习工作的安排、联络及协调等事宜。三是专业负责人委任的人员,能够参与课程计划的设计与落实,而且其实践领域、兴趣、经验和实际研究知识应与学生的实习密切相关。

2 实习的合作者――机构的责任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机构和学院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即机构和学院建立一种密切的伙伴关系,在这种模式中,机构为学院提供实习教学所需的条件、岗位和机会;学院为机构社会工作者提供训练,进行社会工作研究,支持、帮助提高机构的服务水平,允许学生使用其设备和资源去完成工作任务(如:小组活动所需用品、图书、参考数据等),能对学生为完成准许的工作方案和任务所需费用予以报销,假如条件许可,能为实习同学安排午餐或给予适当补贴,具体安排实习学生的实习日程;其次是与学院方面一起商讨实习的准备工作,为学生创造机会,以利于他们融入工作机构,适应角色上的调整;第三,参与对实习学生实习表现的评估工作,实习督导通常会征求部门负责人对实习学生表现作出评价,以便作为对学生表现的评估参考。

3 实习的主宰者――学生的责任

实习主宰者意为学生在实习教学中,应处于中心者的地位,应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非被动者,能够积极勇敢地承担起对自身、对机构、对服务对象、对督导的责任。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发展专业智能,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实习学生应珍惜并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区熟悉机构中的实习业务,敢于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实际情形尝试采用恰当的介入方法和技巧,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对专业价值和伦理的敏感性,并能够秉持一种批判的精神反思当今社会及其与社会工作的相关性。其次,实习学生需要在实习过程中遵守实习机构的规定和恪守专业伦理,能够适应在不同的实习机构进行工作,充分考虑案主的需求,将专业责任与机构要求的标准有机统一,选出最佳方案为案主提供服务,在实习过程中不断自觉完善和运用各种相关的评估资料推动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地拓宽实习领域和发现学习机会。

4 实习的指导者――督导教师的职责

督导教师来自于学院,主要在实习中扮演者教育者、支持者、行政者和评估者的四重角色以充分贯彻学院的实习教育意图,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教育者意指督导教师要行使专业权力向实习学生传授并帮助其掌握开展工作的总体知识并树立一个能力强的工作者典范。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知识涉及五个领域,简称5"P",即每项工作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当事人(People)(可以是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遇到了社会功能方面的问题(Problem),来到社会服务机构(Place)来寻求帮助的一个过程(Process),而提供帮助的人则是社会工作者(personnel)。上述的五个领域在知识、态度、和技术方面都有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实习契约是帮助督导教师承担教育者角色的有效工具,它可以促使学生和督导探讨识别明确的技能和知识,把实习要完成的笼统、抽象的总体学习目标转化成为实习中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指标。

作为一个支持者,督导教师更像一个心理调试辅导员,其工作贯穿于实习的整个过程,通过与实习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进行介入性辅导以帮助工作者减轻与实习相关的压力和紧张感,使实习学生能够以积极、饱满的态度投入实习。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教育先行的事实,当学生带着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工作策略与美好的想象进入严苛的现实时,难免会出现手足无措、恐慌、逃避等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到实习学生的工作热情。因此,督导教师就实习学生在实习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情绪波动和思想困惑进行辅导,对他们的决定给予支持,并提供情感宣泄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实习学生的士气和实习满意度。

督导教师的行政性角色是指督导教师要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工作安排、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工作内容涉及实习机构和学生两个层面。在机构层面,督导教师需要与实习机构及其负责人进行接触,了解机构的情况(如服务、组织架构、管理体制、机构文化、服务对象特点以及需求等)以及实习安排,为学生提供关于学生对实习可抱的期望、工作性质、局限、学习机会、要求和困难等信息,共同探索适合学生参加的服务项目和明确的活动。同时,为保证专业的价值理念、工作思路、方法以及相对独立于机构的实习目标、方案和具体内容能够不受到干扰甚至为机构所接受和支持,督导教师机构层面的协调、沟通工作也很重要。在学生层面,督导教师要依照既定的实习教学计划目标和要求,就实习前的工作策划和相关导向活动做出具体安排(如与督导首次会议的安排、拜访机构、认识实习机构人员、探访相关机构和服务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做好实习前的准备,辅导学生了解机构、机构政策及其运行程序,为学生指定适宜的工作任务,并监督学生完成实习任务。

评估者是督导教师的又一重要角色。评估是整个实习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敦促学生实习活动,保证工作对象和机构利益以及反思理论与实践教学契合度的重要手段。为了评估学生的实习表现,督导教师可以根据实习学生的实习目标和具体的评估依据,选择实习初期、中期和最终评估三个时间段,通过有选择地使用口头报告、日志和摘要记录、过程记录、文件记录、视频录像带、音频磁带、直接观察、联合推动、单面镜、模仿等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估指导,并最终形成文字或表格形式的评估报告。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需要学院、机构、学生和督导教师多方参与的过程,任何一方角色和责任模糊或缺失对实习效果都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只有四方参与主体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各自在实习中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达致社会工作实习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史铁尔.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探索[J].社会工作,2007(4).

第9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工日益精细,许多新职业和专业,在劳动就业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自从党的十三大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已经进行了6次政府体制改革。当初,改革的锋芒所向是针对“国家干部”的,而如今深化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

为什么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呢?如果将当年“国家干部”所履行的职责和国际通行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相比较,可以发现,许多职责其实已经不再由公务员来担当了,尤其是所谓的“业务员”(十三大报告中的提法,相对“政务员”而言):其一,他们不再参与立法,因为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其二,他们不再承担调查研究的任务,因为政府机关自己做调查没有公信力,所以这方面的工作都委托第三方“智库”,即研究机构或大学去做;其三,他们也不做群众工作,只是在政府机关中按照既定的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而我们所谓的“群众工作”,就委托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了。

要强调的是,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群众工作”总是要有人去做的。因为各项有关民生的社会政策如何“一个不能少”地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就要由专门做“群众工作”的人员个别化、个性化地去一一具体落实。这个将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政策安排落实到每一个公民及其家庭的“传输机制”就是社会工作,与之相关的职业群体或专业群体就是社会工作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福利改革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通常的做法是,政府把所承担的公共服务“外包”给“社会企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洛姆在其公共管理理论中,就相应地提出了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供应者(负有供给责任者),而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则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直接提供者)的区分。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现在常把社会管理与人民群众的“幸福”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幸福”是分层次的。“幸福”的第一层次是“满意”,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一部分与物质相关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程度”。这是可以用“社会指标体系”的方法去测量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幸福”的第二层次是“幸福感”。这种情绪和感受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很可能与物质需求完全脱离,更无法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利他主义也一样,如果完全出于自愿且符合行为人能力,这样的慈善行为会让施行者获得幸福的感受。但只要有一点勉强,就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强调“非牺牲”原则,首先是要“有”,然后是要“愿”——所以就要“有钱出钱(社会捐赠),有力出力(志愿工作)。若用“一刀切”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其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在情绪、感受等心理层面,最好用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方法去科学地帮助有需要的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炉”,建构了一门有效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和一个专业和职业,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发展一个有效率、讲效果的社会工作体制和机制,在当代中国,刻不容缓。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第10篇

论文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在对保定三所高校学生的普遍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个案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创新性地将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新视角进行了分析研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社会工作作为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门新兴专业,实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改革和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简述

这次调查是采用个案访谈法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工作者通过和被调查者的面对面交谈和询问,了解被调查者关于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状况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通过询问、对质、澄清等专业方法挖掘个案的深入内在想法,以达到真实、客观的调查效果。

本次个案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下:

张某,女,20岁,现华北电力大学大三文科学生,家住农村,共青团员。

二、个案调查状况及简单分析

(一)关于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开展形式的个案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当被问及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开展形式时,被调查者谈到,“我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专业思政老师单方面进行课堂讲授,是以书本为基础进行主要思想政治知识的教授,不太涉及课外的社会实践和时政政治知识。”

可以看出,她对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认可程度并不太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传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并没有很好体现。再次,未能构建起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模式。

2、社工视角下的简单分析

一方面,社会工作以案主需求为工作方向,充分尊重案主自觉。这种以案主作为主体,充分尊重案主的个性和个别化的发展需求的思考理念,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上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它要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意见和实际需求,以达到真正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很强调的一点就是进行沟通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案主社会功能的提升。作为为国家未来的现代性人才灌输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能够把握住社工这一原则,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原则进行借鉴和实践,其意义重大。

(二)关于所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对响应机制的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根据调查者叙述,当代的大学生在高校中还是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和不适的,但被调查者在提及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时却表示,“在学校期间各个方面的压力虽然是比较大的,但我们学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开展的还不够,不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疏导与帮助。”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高校心理调节机制现状分析

针对大学生面临的这些新问题,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及其他特殊心理需求方面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学校的专业心理调适人员和调适机构组织设置仍不完善,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3、社工介入的简单分析

社会工作作为专业介入渠道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进一步发挥,利用专业的个案、团体、社区工作方法和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将个人、群体、社会的因素和资源实现整合和优化利用,促使这一体制向更专业、更有效地方向建立和发展。

(1)首先要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集中灌输为主,忽视教育对象之间个体差异的工作方式。其次是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要借助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经验分享来实现教化与改变目的。再次要将社区工作方法积极引进进来,以此来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2)专业人员队伍培训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关键。一是要坚持不断将优秀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选拔、聘任到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建设专业化社工队伍基础;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联合起来,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交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发展本校社工力量。将学校的社会工作学生也纳入这一体系,作为本校的学生,他们更能清楚直接的认识到问题所在,提出实际的中肯建议。

三、结语

通过本次的个案访谈调查,笔者认为被调查者对其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认可度较高,但仍然指出目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等不足,这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的基础上,创建形式多样、主动灵活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来提升思政工作的内涵和效用已变的很有必要和可行。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片面向全面扩充,教育内容不应再局限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相关的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被重视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由部门覆盖向社会覆盖渠道转化,以此建立和完善一种能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群体包括边缘人群、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由宏观向微观领域拓展,由关注形式向关注使用转变,由社会需求向个人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童长英.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6-68.

[2]朱平,孔读云,姚本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6-57.

[3]王海伟,李绍伟.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J].文教资料,2007,(7):45-47.

第11篇

大学生活对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几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活的质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其作为,所以研究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提出一些提升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对策,希望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改善有所帮助。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他们在大学中过得更精彩。首先,加强学校社团建设。现在几乎每个高校都会有社团,这让大学生在学校里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既能接触更多的朋友,培养人际关系,也能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次,举办志愿者服务活动。学校可以宣传志愿者服务活动,并提供志愿活动地点的信息,让有这方面兴趣的同学参加。志愿者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能积攒经验,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准备。最后,鼓励学生自行组织文化活动。每一个宿舍都是一个小群体,舍友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很大影响。同宿舍的同学可以经常一起活动,比如一起去旅行、下棋、打牌等。另外,班级的凝聚力也很重要。班级举行春游、聚餐等班级活动可以增加班级同学一起相处的机会,增进同班同学间的友谊。大学生也可以在学校论坛上自发招募朋友,找到棋友、球友等。

二、发挥学校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

学校社会工作是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的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如果高校能够引入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生理、心理方面都有促进作用,生活满意度自然也会有所提高。现在社会工作还未被广泛认可,很少有学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但是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必要性。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和心理咨询方法部分方面有重合,但是心理咨询不能代替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不仅仅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包括生理、社会问题。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包括全体学生、老师、家长。针对一般学生,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情绪觉察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提升。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比如对成绩、人际关系、家庭生活、心理状况、网络成瘾等困难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者也能进行辅导。社会工作者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工作,对老师和家长也会提供帮助。

三、增强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

有些大学生在高考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不得不来到现在的大学,所以他对自己大学的认同感不高。但是大学生需要在大学中生活四年,如果一直保持对学校的厌恶肯定会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特别是普通高校,非常需要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专业也是一样,专业认同感低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低。面对不认同的学校和专业,大学生只是在学校消磨时光,生活满意度自然比对学校和专业认同感强的学生低,因此非常有必要提升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

首先,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有以下几个对策:①通过环境熏陶,用校园精神感染学生。在大学生刚进校园时,在学校的广场等场所宣传学校的历史、文化、突出特色等,让大一新生认识自己学校,了解自己的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校史知识竞赛等,促进大学生对学校的认识。②可以通过典型示范,用先进榜样鼓舞学生。可以让已经毕业的优秀校友回学校作报告,让新学生们对学校有信心。③加强校园管理。校园环境是否优美、学校实验设备是否齐全都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印象。学校应关注这些方面,学生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感到满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其次,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①在开学时开设相关课程。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引导课程,宣传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让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对专业有好感。②请相关专家给大学生作报告。让大学生更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认同专业,并为此感到骄傲。③学生自己努力提升对专业的认同感。既然很多大学生已经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专业,大学生可以尽力增强对专业的兴趣,比如多读一些关于本专业的书籍,多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等。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朋友是人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常如果一个人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他会产生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之一,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提高其生活满意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丰富知识经验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以下几个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尊重原则、适度原则。只有将这四个原则完全遵守了,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对生活感到满意。

第12篇

[论文摘要]随着2013年1月1日新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引入社会调查制度内容的修改,构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问题争议不断。笔者结合自身社区工作经历和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思考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主体问题从国外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我国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法律渊源、国内目前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的观点及建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作为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 刑事案件 社会调查 专业社会工作机构

引言

1985年5月,《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又称《北京规则》)对社会调查制度作了规定,其第16条第1项规定:“所有案件除涉及轻微违法行为的案件外,在主管当局做出判决前的最后处理之前,应对少年生活的背景和环境或犯罪的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查,以便主管当局对案件做出明智的判决。”第17条规定:“主管当局的处置应遵循下列原则:采取的反应不仅应与犯罪的情况和严重性相称,而且应与少年的情况和需要以及社会的需要相称。”而后在2013年1月1日,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实施,并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这是我国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目前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一致认为对未成年人做刑事社会调查十分必要,但是在社会调查的主体、社会调查内容、社会调查的报告的法律定位、社会调查资金、司法成本控制等问题业内一直存在争议。笔者结合在社区工作经历和开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会调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引发的一些思考,仅就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问题展开论证。

一、公安机关为社会调查主体

公安机关为社会调查主体。理由是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可以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内容进行更全面、深入的调查。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对未成年犯罪案件是否立案或立案后对犯罪嫌疑人是作治安处罚,还是提请检察院批捕逮捕都需要其作出决定。除对犯罪行为等案件事实情况进行调查外,还须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个人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

笔者认为:首先,负责侦查的公安机关接触犯罪分子和违法乱纪的人员较多,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已有一种思维定势,并且已经对案件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带着这样思考方式很难在做社会调查时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其调查结果是否符合中立原则受到怀疑。其次,公安机关的首要职责是侦查,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很有可能只做与案件相关的调查,却忽略与案件看似无关的例如未成年人心理状态的形成原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改变其性格等突发事件,所以公安机关的社会调查可能会有失全面性。最后,公安机关任务繁重,如果再开展细致的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可能会造成公安机关任务量增加,影响其他刑事案件的侦办。当然为了预防此类未成年人再次犯错误或者犯罪,可以提请社工或者学校、家长对其进行帮助教育等活动。

二、检察机关为社会调查主体

检察院担任社会调查主体。理由是:通过在审查起诉阶段开展社会调查,可以使检察机关全面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背景资料,以便在庭审时对其进行教育,为人民法院正确量刑提供参考依据,并将有效地提高检察机关的公诉水平,真正体现出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不宜作为调查主体的理由与公安机关类似,另外从做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发现,让检察院做社会调查在时间上就比较困难。以捕前社会调查为例,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院在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捕7天内作出是否批捕的决定,7天时间包括提审、研究决定、报检察长批准时间较紧迫,即使能够做社会调查,调查也可能不全面,可参考性比较低。在侦查阶段的案件是公安机关提请检察院批捕的案件,认为案件情节比较严重,应做社会调查。有观点认为在公安机关做社会调查,调查报告可以应用到侦查、起诉、审判全过程。但是笔者认为,公安侦查阶段对提请批捕的做了社会调查,但是检察院认为犯罪情节较轻,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虑可以从轻处理,不予批准逮捕,那么这在公安侦查阶段的社会调查显然是公共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司法成本。另一方面,有可能在审查起诉阶段未成年人或是其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对案件或未成年人产生重大影响,这时仅依靠公安侦查阶段的社会调查报告很显然不够全面。所以笔者认为,公安侦查阶段应更注重案件本身的侦查,而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可以放到检察起诉阶段,对于确定批捕、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必要的社会调查,既节省司法成本避免重复调查又保证了案件和嫌疑人调查的全面性。更重要一点是,在检察院的批捕和起诉阶段刑事诉讼法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侦查阶段的时间控制范围比较大,如果在检察院阶段开展社会调查,有利于减少对未成年的羁押时间。

三、法院为社会调查主体

法院担任社会调查主体。理由是:未成年刑事社会调查结论对于量刑具有重大影响,委托他人调查难以确保其结论的真实性,所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主体应该是法官。法官作为刑罚裁量的主体,为保证量刑适当,应当对犯罪人的个人情况亲自调查,这种调查本身就是形成量刑结果的过程。

笔者认为此种做法略有不妥:首先,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是在听取控辩双方辩护后依据法律做出判决,是具有中立地位的,如果法官主动参与为辩方的社会调查,与法院的审判立场要求是相背离的。其次,法官在调查过程中对未成年被告人的社会调查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法官的主观评价,进而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决。最后,从现实情况来看法院每年处理案件量大,若再负责专业化的社会调查,即使有时间做社会调查,调查结果的质量难以保证。法院审判过程中对被告人的情况了解可以参考公安侦查阶段或者批捕起诉阶段的社会调查报告,当然对于调查报告是否有证据地位、法官是否采纳这又是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倾向于法院应采纳社会调查报告作为重要的依据并在判决书上有所体现,除非证据法修改或者有相关司法解释说明社会调查报告应当作为证据使用。

四、社区司法矫正组织为社会调查主体

从工作实践中看,负责社区矫正的主要力量一是来于街道的司法所,一是来于社区的居委会。具体来说,司法所主要是对监外服刑人员的监管保证其在监外服刑期间不违法乱纪;居委会观察监外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向司法所汇报,对于监外服刑人员在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提供帮助。司法所有一定的矫正经验可以对监外服刑的未成年犯或者公检法机关认为有必要矫正的、还不够起诉或者判刑条件的未成年人提供帮扶教育,但法律没有赋予司法所在侦查阶段、捕前、诉前、审判阶段社会调查的权利。有观点认为居委会最适合做社会调查主体,但是笔者恰恰认为居委会做社会调查有着最大的弊端,就是保密性不够。“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是对未成年人隐私最大的保护,居委会设立在未成年人家庭住所地,一旦居委会开展调查不能保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保密性,有可能使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增加未成年人的抵触情绪,不配合社会调查。居委会进行社会调查其专业性也是笔者怀疑的一点,就目前北京社区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看,除近几年引进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外,其他工作人员学历普遍不高,更不用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北京市内随着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招聘和社会工作者资格证的社区普及会有一定的改善,但是仍不能满足作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的条件。

五、社会工作事务所等社会服务组织为社会调查主体

设立专职社会工作所,由专职社会调查员或者吸收具有专业功底的兼职社会调查员。社会调查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术语,成为一名优秀的调查员最好具备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行为学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综合分析,解释其犯罪原因,评价其人身危险性和人格的缺陷。同时找出教育、感化和挽救少年被告人的“感化点”,为之后的是否进行监护教育进行铺垫。由此可见,设立专职的社会调查人员或者吸收具有专业功底的兼职调查人员的模式值得推广。

所以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支持建立专职社会工作所,由专职社会调查员或者吸收具有专业功底的兼职社会调查员作为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既有专业性、中立性,又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从实践中提升理论,能更快地促进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