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代文学作品

当代文学作品

时间:2022-04-20 22:5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代文学作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代文学作品

第1篇

关键词:翻译;忠实;修辞手法

0引言

英语是当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两种语言在世界文化交流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文化传统、生产活动和自然环境等原因,英汉语言各具特色,彼此间存在诸多差异。这在双方的文化交流中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不少不便,所以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

1翻译技巧

首先,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要扎实地掌握英语的语言规律,包括它的语法、词法、句法及各种习惯用法。其次,要有广泛的知识。对要翻译的内容要有足够的知识,同时对与翻译内容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常识也要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第三,要有较高的汉语修养,即熟练运用汉语的能力。否则,对原文理解得再好,却不能用汉语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就如“壶中的饺子”倒不出来,那么翻译的目的也就不能达到。第四,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是前人大量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掌握了它们,就能在翻译中有章可循,少走弯路,就能更好地提升翻译水平和翻译效果。

2英语翻译的方法

2.1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完全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这样可以获得一举两得之功效,既保持了原文的结构,又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做到了原汁原味地重现原文的意境。例1:Youthisnotatimeoflife;itisastateofmind.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例2: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例3: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2.2增译法

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同时,在翻译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例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Whilethemagistrateswerefreetoburndownhouse,thecommonpeoplewereforbiddentolightlamps.(增译连词)例5:Allcashbonusshallbesubjecttoincometax.所有现金红利,均须缴纳所得税。(根据汉语行文习惯,增加动词)

2.3词类转换法

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的方法。英语中很多由动词转化而成的名词,以及动名词、非谓语动词等,译成汉语时可将它们转换成动词,这类用法在实践中出现很多。例6:Inhisarticletheauthoriscriticalofman’snegligenCETowardhisenvironment.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类疏忽自身环境作了批评。(形容词转名词)例7:ToomuchexposuretoTVprogramswilldogreatharmtotheeyesightofchildren.孩子们看电视过多会大大地损坏视力。(名词转动词)

2.4正译法和反译法

正译法和反译法两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偶尔也用于英译汉。在理解英文词汇原始意义的基础上,翻译时可根据汉语的习惯按引伸义译出;或用反义词语译出,即所谓的正文反译、反文正译。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所谓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例8:无论如何,她算不上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Shecanhardlyberatedasabrightstudent.(正译)Sheisanythingbutabrightstudent.(反译)例9:我怎么也没料到会在这里见到你。ThisisthelastplacewhereIexpectedtomeetyou.例10:Beforejobisbegun,aper-jobbriefingshallbeheldsoastoidentifyanyunexpectedconditionandtakenecessaryactions.译文:在开始进行作业之前,应召开一次工前会议,以发现意外情况并采取必要的行动。这里的briefing是“摘要”和“下达指令”的意思,要直接翻译是相当困难的,我们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翻译成“工前会议”。

3结语

对于一般译者,唯一可做的就是见贤思齐,不断积累自己的学识,培养自己的才情,熟练掌握对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予以分析,积累各种英语翻译表达法,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提高英语综合水平,这样才能使译文忠实原著,精彩地进行语言转换。

参考文献:

[1]尹汝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我见[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2]刘巍.合作办学学生翻译错误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指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第2篇

一、电影为文学提供平台

据统计, 2013年中国电视人日覆盖率为98.42%,中国网民达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在如此之大的前提下,影视业发展之快令人咋舌。而在日常生活中,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感官。相对而言,文学这种朴素无华,深邃如大海的文学作品,面对如今的读图时代,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眼线。然而,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使文学作品逐渐跃入大众的眼线。随着科学、经济、信息的快速发展,全国的生活节奏也在大大加快。对大部分人而言,阅读文学作品相对于他们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但电影不同,无论在哪个人群中,看电影都可以作为娱乐、放松、约会等形式来进行着。电影对文学的改编,使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甚者深入探究相关的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就如2008年上映由吴宇森执导的《赤壁》,它为观众们展现了一场场三国鼎立时期著名的战争,如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等。当众多观众被惊心动魄、淋漓尽致的战争场面震撼的同时,也逐渐了解到三国时期的乱世、战争、烽烟及对中国公元前1世纪的历史认识。当然,对电影里演绎的曹操、刘备、诸葛亮等英雄人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有甚者,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在这之前呢?又有多少人翻阅过《三国演义》来了解赤壁之战的情节、缘由、经过呢?

是电影,让文学以跨艺术电影改编的形式再次闪亮的跃入大众的眼。人们都说鲁迅的小说晦涩难懂,虽然平时对《阿Q正传》,祥林嫂等略有耳闻,但却是极少人数会去图书馆或书店找书来看。但如果将它拍成电影呢?1956年,由编剧,桑弧执导,自杨、魏鹤龄等主演的故事片《祝福》,让观众们在同情可怜祥林嫂的同时,也感悟到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学水平,对祖国的热爱、民族救亡的热诚和理性批判精神,深切体会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封建习惯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中国农村深受封建文化制度的束缚,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二、文学为电影提供材料

一部好的电影,是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心演绎的人物,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时代背景,这些都不是凭空想象或信手拈来就可以了的。而电影辉煌成功的背后,文学的身影也呼之欲出,因为文学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2013年4月,赵薇执导的由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的同名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5亿票房的成绩,创造了华语2D电影票房的纪录,也预示着畅销文学作品改编迎来一个新的。在此之前,也有许多根据畅销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都成为华语电影广受追捧的作品。例如,2006年黄鹤逸改编的《东京审判》,2011年鲍鲸鲸改编的《失恋33天》,同年台湾网络起家的作家九把刀改编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还有2013年作家郭敬明也将他的小说《小时代》搬上了大荧屏。关于作家电影,作家刘震云曾表示,就是要关注当下生活,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就目前影视剧创作原创力还比较薄弱的情况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库。对于影视剧,文学作品可以提供一个丰富的母体,一片沃土。沃土上结出的果实肯定是盆花的果实无法相比的。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难能可贵的,它也蕴含着无数可供挖掘的内容和主题,而它的价值与魅力不应该只有阅读这唯一途径才可以领略到的。电影改编文学作品,使文学作品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机遇来展现它的光辉。

三、新形势下的潮流

电影的起源地是法国,时间为1895年,随后传到美国,在好莱坞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传播,而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也就是说,电影已存在一个世纪之久了。电影的发明与发展给人类文明一个全新的冲击,我们也因而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审美时代。在时代的大潮流下,如不紧跟潮流的脚步,不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存在形式,那等待的终会是淘汰。在现下的读图时代,成熟内敛,朴素深沉的文学作品紧跟时代步伐,与电影振翅高飞,给广大观众和读者带来娱乐,知识和思考,也不断提升全民素质。

当然,也有许多人对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存在异议的,他们认为电影改编文学作品不好之处有两点:(1)仅是表面功夫,剔除了最精华的部分,让人觉得它仅是吸引观众的浮华。(2)限定了观众的想象力。他们会这样想也不是空穴而来,因为确实有不少电影都是泛泛而谈,平乏冗长,无病。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新力量,新活力,新潮流的养成,然后在其过程中不断改进。

第3篇

关键词:中国 现当代文学 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学在历史岁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时代的发展过程当中,文学也进行着自身的改变和进步,在接近七十年的发展、努力和探究之下,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伴随着越来越多人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学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现当代文学也得以更加细致和全方位的展现,相对应的是不断提升的学科地位。但是面临着现代化社会信息爆炸的现状,迅猛发展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侵略,使得现当代文学偏离了其原来的发展路线,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渐渐暴露出来的大部分问题,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生存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和发展过程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进行结合,统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一般情况下,现代文学指的是从到一九四九年之间的文学,当代文学指的是一九四九年以后的文学。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时间点,它们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而产生,而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质是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也就是我们说的现代化历程。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

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指的是文学革命时期,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七年,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是该时期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学社团,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和鲁迅。第二个十年是革命文学的十年,指的是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六月。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是巴金、和老舍等自由主义作家或左翼作家,而伴随着矛盾的作品《子夜》的发表,文学的形式也进行了创新。第三个十年指的是抗战时期,指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九年九月,鲜明的时代特点被注入了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将社会背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反映出来,在这其中,国统区最为优秀的作家是钱钟书和张爱玲,而解放区最为优秀的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现状

(一) 、商业化的文学创作

在现代社会,市场化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侵蚀了当代文学创作者的文学创作,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巨大变化,朝着文学功利化的方向发展,文学成为了谋取利益的工具,成为了名利的附属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刺激下,“纯文学”逐渐消失,伴随着大众文化在网络等传媒方式大肆发展,导致严肃文学对文学地位受到“俗文学”的挑战。文学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启蒙、审美甚至教化功能,被逐渐放大的仅仅是文学的娱乐功能,抑制了文学作品中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严肃文学逐渐的被边缘化,仅仅被一部分的精英分子所接纳。伴随着文学的功利化,越来越多的作家进入到了市场和名利的竞争当中,他们希望各种奖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而获得,想让自己在文学界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更加希望市场被自己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主导,并且从中赚取大量的财富,文学创作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庸俗化、名利化和市场化占据了文学创作过程,扭曲了原本正常的文学创作状态。

(二)缺少自我审视精神

对于“自我”的认真反思和审视,是文学研究和批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式,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指的是“自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根基应该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当代文学创作的营养应该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阶段,自我的反思和审视被我们忽略甚至放弃,文学的发展自由散漫。因此,当代人深刻的心理,没有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缺少自我审视精神是文学极端化的表现。

(三)缺乏创新研究

通过分析人们现在的生活情况可知,人们的生活被都市文化和网络文化填满,社会发展阶段非常迅猛且日新月异,在这个阶段,发展较快的是纯文学和先锋文学,并且成为目前文学领域方面研究方向和热点。举例来说,底层写作、革命小说和乡土文学。与此同时,在时展特征的影响之下,深刻的变化也在文学研究方面发生,造成了研究领域和形式的便捷化,导致功利性占据了文学领域的研究。在目前的时代社会环境中,我国大多数学者都在积极努力的对现当代文学发展进行研究,这种现当代文学研究热度的提高,虽然将文学研究领域进行了拓展,人们的文学视野和文学角度得到了增强,但完全没有体现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意义,并且将现当代文学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缩减,造成了降低研究深度的后果,在大家忽略了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研究之下,文学创新研究更是迟缓,学术研究的负担过重的现象层出不穷。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方向

(一)民族化的文学模式

在当前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要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回归传统,就必须要发展民族化的文学模式,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进行相符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西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是民族文化还没有被一些当代文学作者忽略。举例来说,现当代文学当中,部分作者创作的白话诗歌,它们的来源多是描述民间的真实生活,或者是一些关于民间生活的歌谣,将民间的这一生活群体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族化精神的体现。与此同时,现当代文学创作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的心理,也在民族文化的描写和中华民间产物的汲取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积极地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对于外来文学的借鉴必不可少,但是中国传统的特色也要在创作过程当中得以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基石是传统文化和民间精神,这样,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层次发展才会得到保障和促进。

(二)世界化的文学模式

将创作现当代文学的时代背景作为出发点,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西方化”的观点要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中进行剔除,文学发展的模式要走向世界化。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文化承载体,文学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它的发展应该能够将人类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进行反映,而不是将人的价值观进行否定或者是从中获利。文学没有国家的界限,也没有阶级的区别,所以,在今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一种世界性的交流模式亟须被建立,只有这样,每个国家之间的文学和文化交流才能够得以保持,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才会更好的促进。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者和研究者要明辨是非,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扬长处避免缺点,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不是将创作动力基于西方文化,也不是固执地发展传统文化,而是要将一种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和创新动力的新文学精神进行建立,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是具有创新性的,看待世界文学要用整体的眼光,才会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三)人性化的文学模式

通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发展史可以得知,中国的文学创作者在挖掘人性本质特征的时候,会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方式,也会树立起一些人性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发展人性化的文学模式,要有以下三个步骤:第一,中国当代作家不能忽视重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只有将经典进行重读,才能将新文化达到更好的衔接,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第二,要持续扩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氛围,在扩大的过程当中,还要持续的深入研究传统的古诗词和戏曲,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进行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与此同时,还要重视社会变革或转型期的市民文学,将它的文学特性和社会效应进行认真分析,使得文学发展的平衡可以得到保持。第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缺少的是感动人心的语言,面对这种现状,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一定不能将自己的意识进行禁锢,要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将生命的意义进行寻找,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社会发展过程,用独一无二的方式进行重绘或记录。发展人性化的文学模式,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与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49-02

前言

所谓翻译,即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学用另外的语言去进行精准而又完整的描述以表达文学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能把同一个词或同一段话的大意内容概括出来(语言转换)。英语世界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也就是将中文翻译成英语。也唯有这样,才能将中国文学传播出去,向外国传递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同时,这也是在响应我国政府所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本文着重讲的就是英语世界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并理性的作出分析。

一、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

每个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其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以及翻译习惯是各有风格的,那么,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模式可以划分为:

(一)学术翻译模式:学术派系的翻译者所翻译的文学作品都是针对于出版社、在校学术以及学术研究者进行的,翻译的作品一般都会有注释,导读,或是与原作品相关的背景信息,评论。一般说来,这种类型的作品所附加的内容是挺有学术价值的,但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却会显得多此一举。

(二)商业翻译模式:这类型作品的翻译者大多是希望能够通过生动的译文来带动读者阅读的积极性,目的是吸引读者以创造争取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一般都是译者、文学商或者出版社所推崇的翻译模式。虽说现在英语世界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还存在着许多争议,而且,并无多大效果。

(三)政治翻译模式:一般都是有出版社选取原著文学价值非常高或是文学价值并不高却有着很浓重的政治因素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四)个人翻译模式:个人翻译模式一般是因为读者本身对这一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想将此翻译出来以供更多的人去流传阅览;或是作者本人想要让自己的作品广泛流传并被他人所熟知。这一类型的译者不会是为了商业利益而进行翻译的。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研究视野也相对开阔。但在理论建构上,研究深度以及创新型仍旧还存在缺陷,很多人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着“求全责备”的心理,希望能够通过一本就反射出原著的中心点,这在现在的诸多译作中几乎是没有的。而且,还有一部分人总是一味地强调研究深度,而违背了研究目的;有的译者片面地强调理论而忽略实践,使得文学研究陷入了“无本之木”的境地。虽说英语在我国是有着一定的统治地位的,但是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仅是文化之间的,还有各地的习俗、地域风情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英语世界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水平。

二、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中的所存在的问题

(一)在英语世界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者可以划分为3类:以汉语作为母语的译者、以英语作为母语的译者、汉语与英语为双母语的译者。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政治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文化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成为英文译本来传播中国文化,以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将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译者是有着无可忽视的功劳的,但是,从前文对英语世界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现状分析来看,是不容乐观的。在外国市场,尤以美国突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译作品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小的,当然,这不仅仅只是中国,而是整个亚洲的文学作品在整个美国市场空间都不被外国人所认同。另一方面,因为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特殊性,使得美国学术读者对亚洲国家的文学作品有着一定的排斥心理。整个中国(包括台湾、香港)的小说文学以及诗歌的译本也脱离了原著的文学古典优美的味道,而使得美国读者对这些文学不感兴趣。一般情况下,有些出版商可能因为对中国的某位作家欣赏或是某篇文学有着一定的兴趣而就此出版英译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但是,他们能对此投入的热情也远远不够他们在美国市场上进行推销以及拓展市场。英语世界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还有一种翻译形式是区别于个体翻译以及共同翻译之外的,就比如是翻译的团队里包含了从事汉英文学翻译却不了解中国文化,并且与会汉语的学者一起进行文学翻译,但是由于受到翻译者能力不一的局限性,也使得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文学译本缺乏系统性。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现当代众多的文学作家中鲁迅、老舍、萧红的文学作品是相对受到英语翻译人员的追捧的,英译版本里尤以鲁迅的文学作品数量最为突出。如今最典型的文学翻译代表当属张爱玲的作品了,当张爱玲被夏志清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书中誉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后,张爱玲的作品就陆陆续续地被翻译为英文版本。其中还包含著名的外国翻译者Karen Kingsbury,Julie Lovell,Andrew Jones等,经典代表的译本有《金锁记》、《倾城之恋》、《流言》、《色戒》等。其它被重新经典化的现当代作家还有沈从文、钱钟书、金庸等人。具有代表性的译本就有《边城》(Border Town)《围城》(Fortress Besieged)《鹿鼎记》(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A Martial Arts Novel)等现当代文学翻译作品。与中国大陆文学作品相比,香港和台湾的文学作品较之文学英译发展空间更为宽广,就有美国翻译家JohnBalcom一直致力于台湾文学诗歌著作的翻译,洛夫的诗集《漂木》(Driftwood)的英语翻译版本就相对繁荣。这主要是归功于台湾蒋经国基金会对中国文学翻译成外语计划的支持。目前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的台湾现当代文学作品就有三十多部,其中郑清文的《三脚马》和朱天文的《荒人手记》就分别获得了美国“桐山环太平洋书卷奖”以及美国翻译家协会年度翻译奖。与此同时,台湾还开设了《台湾文学英译丛刊》以及《中国笔会》两家刊物来就台湾文学英译作品进行刊登,这两个刊物的文学译者大多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专家学术学者,译作质量基本是相对优质的。中国现当代的诗歌同比小说的翻译比例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即便如此,早期朦胧派诗人(北岛、杨炼、顾城、多多等)积极寻找翻译者将其所著诗歌进行英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喜爱,从而自主的将这些诗歌翻译成为英文版本。因为中国文化的限制,有些文学作品的内容会涉及到中国社会的一些敏感禁忌类的话题,以至于在中国大陆被禁止流传。但恰巧的是由于外国人的冒险好奇精神,使得这些禁忌文学作品被西方出版社所吸引。最具代表的文学作品就有阎连科所著的《丁庄梦》被翻译成英文版本(Dream 0f Ding Village)于2011年度入围了“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的决选名单。即便是这样,也不代表是因为外国出版社看重了该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有时候仅仅是利用读者的好奇心理来通过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从而获取商业利益。被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选中的文学作者现在主要包括莫言、苏童、余华、毕飞宇和高行健。之所以会选中这些作家还是因为他们在世界的影响力:根据他们的著作改编的电影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良好的评价,其中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均是因为改编的影片被西方人所熟知后并引起西方人的兴趣才得以翻译成英文版本的。归根结底,虽说翻译作品选材广泛,但是被选的文学作品并不具有系统化(均衡)。一是因为文学作品的选择受到学术界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作家的作品能否被翻译学术界对其文学地位加以肯定),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备受外国出版社关注并且被翻译成英文版本,这与夏志清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对其文学创作的中肯是脱不了干系的。

第5篇

当下的大学生培养,一方面要注重于专业知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人文涵养的培育。专业知识及技能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资本,而却不是其学习的终极目标,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具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才为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文气。古人常言,“气”需要养,而养大学生的“文气”,则需要文学作品的熏陶与教育。文气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语言文学的长久浸润。现当代文学具有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优势,是对当下社会生活的观照,利用现当代文学培养大学生的文气,势必将具重要作用。

1.现当代文学能增长大学生的才识,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大学生文气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文学素养方面,一个满嘴脏话的人必是文气不足之人。现当代文学以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和人文内涵,培养了大学生的书卷气质,使他们能出口成章,满腹才华。文学修养的提高能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在文学创作、思想水平、语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

2.现当代文学能提升大学生的气质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便是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才华横溢之人。人的气质的培养需要知识的涵养,特别是文学的熏陶。现当代文学以其简明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使大学生能更方便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吸纳作品的文气,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气质,培养大学生成为儒雅、得体、智慧之人。

3.现当代文学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其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学生应吸纳文学作品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富含多样而生动的人文主题,书写了现当代人的人性、思想和个性追求,表达了对社会苦难、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积极进取等内容的关注,同时,作品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或高尚,或勇敢,或坚毅,或狡诈,或软弱,或虚伪……不论是作品中的思想主题还是人物形象,都将引发大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对真理的追寻,对社会生活的反思,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正能量,提高其人文情怀,促使其成为一个关心国家和社会的人。

4.现当代文学能助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的审美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富大众化,其影响也更深、更广。而现当代文学则体现了当下社会的审美情趣,与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步,更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认知感悟。经典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饱满,语言生动凝练,主旨含义深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感受,使其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锻炼创造力,丰富想象力,促使其追求美好、和谐之事物,提升他们的精神层面。同时,现当代文学通俗易懂的语言,作家独特的表达风格,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其用语词汇,提升个人魅力。

二、利用现当代文学培养大学生文气的方法

从古至今,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文学之于人的价值,文学在培养人的学识、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规范人的德行等方面皆具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以及作家本身,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文学是培养人的利器,更是培养大学生文气的法宝。现当代文学与现今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是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的反映,其所负载的思想和文化信息均能成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滋养大学生的文气,洗涤他们的身心。

1.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著作,吸取文学精华

经典是人们在长期反复大量阅读鉴赏之后挑选出来的文学名著,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准和艺术表现力,其思想深度必能引起人们心灵的触动,使人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文学经典,体现了社会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道德理念,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感染读者,弘扬人性的真善美。读沈从文的小说能使人感受人性之淳朴,阅余秋雨的散文能使人体会历史之厚重,诵徐志摩的诗歌能使人品味真、善、美之纯净……阅读经典,并使大学生读懂经典,深刻感受经典中的人文情怀、思想魅力、审美情趣,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味和个人修为大有助益。大量经典作品的阅读,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诗书气质,丰富其心灵,滋养其精神,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其顺畅地直抒胸臆、下笔成文,成为文气味十足的天之骄子。

2.举办现当代文学欣赏读书会,增强大学生的文学交流,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文学观照着社会现实,大学生在作品阅读中往往会有着不同的感悟,其思想和情感体验也将不同。通过读书会,大学生可增强阅读体验的交流,探讨作品中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在这样的交流中,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将得到提升,在思维方式获得拓展之余,情感体验也将更为丰富。读书会既是对读书心得的交流,也是大学生情感的交流,更是对知识的交流。文学的对话,艺术的交流,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加强人文情怀都十分有益。让大学生沉浸在文学的熏染下,能促进其文气的提升。

3.编演作品,亲历人物,感受作品的深层魅力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往往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作品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因此,编演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或作品中的经典段落,能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大学生可组建成小的表演团队,挑选出喜欢的作品,并在自己的理解上对作品进行加工再创造,进而进入角色体验。例如,可将戏剧作品中的经典桥段进行表演再现,实践体验剧本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深刻理解作品。这种体验式的文本阅读,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助益于大学生文气的培养。

4.朗读作品,体验语言的魅力

现当代文学中不乏精美的诗章和优美的散文,朗读这些作品,动用全部感官来体验作品中的语言,能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如,在阅读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默读定比不上大声的朗读来得畅快淋漓,作品中的爱国之情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也就在这读中,读者的爱国激情才能尽情迸发。因此,朗读作品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十分有益,对于学生“文气”的养成大有裨益。

5.抄写作品中的经典段落,记录阅读体会

摘抄经典句段,不仅能积累文学素材,还能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记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涵养和文学修养。而记录阅读体会,既是大学生的文学创作行为,也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帮助。现当代文学中富有许多思想极深刻、语言极精妙的诗歌、散文,摘录这些句段,书写阅读体会,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和精神气质都具积极意义,长此以往,大学生的“文气”必会得到提升。

三、结语

第6篇

一、国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冲击和影响

(一)国学热兴起的原因

国学热兴起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加上国际交往频繁,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复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第二、儒家思想推动了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告诉人们要想发展必须重视传统儒家文化。第三、大陆学者对于港台地区新儒学思想的研究,造就了儒家文化以及国学热。第四、海外华人对于人文始祖的祭祀升温了国学热。第五、社会矛盾的影响。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的道德良知逐渐降低,对于荣辱观、道德观的提倡掀起了国学发展。其次国学热的兴起也与学界与媒体推动、全球化背景、多元化沟通交流以及青少年对于西方文化的追求等有着直接关系。

(二)现当代文学发展问题

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现当代文学问题逐渐暴露,给文学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导致分歧逐渐增加,核心价值观愈发模糊。文学作品大量增加质量层次不一,使得人们更愿意接触一些经典作品。对此需要加强当代文学的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挑战,保证读者可以吸取更多的养分,增加文学传播模式、途径,同时有效发挥网络文学等模式的作用,重新树立文学信心,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三)国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冲击

国学热的兴起,给当代文学带来不小的影响;加上电视、网络等节目对于传统文化的点评、讲解等,让人们认为国学要比现当代文学作品优秀的多。社会人群跟风情况严重,盲目追从国学,这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限制。对此应当加强人们对于国学的认识,让人们知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正确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承担起现当代文化的传播。

二、国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发展历程

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需要我们用理想的眼光去看待。文学发展史从来都是在批判、怀疑的眼光中走过的,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在当代文学发展的初期,人们对于国学文化并不重视,甚至拒之门外,使得现当代文学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直到20世纪末,人们急于打破这种局面,而且儒家思想文化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推动,也让人们认识到了国学对于当代文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才出现了国学热。但是人们没有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国学的价值,对国学发展的盲目追从,混淆了人们的视野。当今时代需要我们以专业的态度去看待国学热,有效发挥国学中的价值意义,将国学、现当代文学有效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新闻专业 文学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n Colledge Literature of Journalism

He Xuejun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Shangqiu,476000)

Abstract Literature of journalism should enclose the professional charateristic to decide the course orientation and name, draw up the teaching programe and outline.And carrying out teaching methodological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harateristic of literature.

Key wordsjournalism literatureteaching reform

文学课是国内大多数高校新闻专业都要开设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在国内高校新闻专业多从中文系分出,在课程设置上与中文专业有较多的“姻亲”关系,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相应的写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文学课的开设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其语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的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新闻专业教育的文学课教学之路。

一、新闻专业“文学化”误区与新闻专业文学课的定位。

近十年来,我国新闻教育持续升温,大小院校纷纷成立新闻传播方面的院(系)、专业, “全国设有新闻类院系的高校由1999 年前的66所100多个专业点,增加到2006年的460多所661个专业点,在校生达到13万多人,几乎接近目前全国新闻界持有记者证的人数”。①大多数新成立的新闻专业(特别是小院校)都是依托于原有的中文专业而建,很多新闻专业教师是由中文专业教师“改行”而成,在课程设置上则具有浓厚的中文专业特色,文学课、汉语课在课程设置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一些新闻院系的新闻学教师和新闻教育管理者正在用文学的理念、文学的思维方式来从事新闻学教育, 新闻学教育变成了‘文学教育’。例如, 在一所师范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的一份教学方案中, 该专业毕业所需学分为163学分。其专业系列课共分为四大系列, 其中, 中国语言文学系列的应选学分为43学分, 占专业系列课的68%, 占整个毕业所需学分的26%, 其比例不可谓不大。”②新闻专业“文学化”的误区导致一些院校(特别是小院校)新闻专业特色不突出,而成为中文系的附庸。可见,要使文学课在新闻专业教学中据有一个合理的位置,避免新闻专业“文学化”,必须明确其在新闻专业教学中的定位,那就是,文学课在新闻专业教学中应属于文化基础课,是对专业课程的必要的补充与辅助,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新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文学课的课时总量一定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将中文专业文学课的教学模式套用在新闻专业的文学课教学上。在中文专业中开设的文学课的课时量,在新闻专业教学中要大大压缩,同时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必须进行改革,形成适合新闻专业的文学课教学体系。

二、新闻专业文学课的命名与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修订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基本没有专门针对新闻专业文学课而制订的正式的教学大纲。大多数院校新闻专业所开设的文学课程均沿用中文专业文学史教学大纲,其课程命名也是套用中文专业文学史课程的名称,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这些课程教学大纲的对象一般都是中文专业学生,由于中文专业与新闻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对中文专业文学课教学大纲的套用是否适合新闻专业的文学课教学,是存在很大疑问的。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讨论了当代文学史教学的三种对象和三个层面:“在对全日制中文专业的大专生、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和成人教育的中文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的教学中,可以突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让学习者充分感受到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熟读作品,理解作家,能够如数家珍地举出上百篇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初步了解一些文学史知识,应该说就已经达到教学的要求。对于全日制高等院校的中文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光读作品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这百年来整个文学发展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掌握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个追求、奋斗和反思的大致历程,虽然不需要很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但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和感悟。而在精神层面上的学习、感受、探讨,对现代知识分子人文传统的继往开来,薪尽桂传,则可以作为中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深入思考的问题。”③这对于高校新闻专业的文学课教学很有启发。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其学习文学课的目的就是要“感受到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在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其写作、言语表达、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而对于文学发展的历史的把握与理解是很次要的。按照这种理解,新闻专业文学课的教学应当是作品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将以往这些冠之以“文学史”的原中文专业的课程重新命名,代之以“作品选讲”,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外国文学作品选讲》。

课程名称的变化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教学重心的转移,它也带来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的系统性变动。首先是教学课时量的缩减。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按照中文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文学史的教学,它需要开设三个学期,200个学时左右,在我们新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进行作品教学,只安排了一个学期,72个学时。其他如中国古代文学,由中文专业的四个学期的课时量缩减为一个学期72学时,外国文学的课时量计划为54个学时。课时量的大幅度缩减既突出了新闻专业课的教学地位,突出了专业特色,同时又保证了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目的的实现。

其次是教学大纲的制订。新闻专业文学课应该制订适用于本课程的、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而不应与中文专业文学课相混淆。由于将新闻专业的这些文学课程命名为“作品选讲”,因而在教学大纲的制订中,对于作品的遴选与确定是关键所在。表面上看,“作品选讲”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对选讲哪些作品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以自己的兴趣、喜好、价值观念等选择作品。但是,教学大纲的制订是要求具有稳定性的,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便于操作的教学及评价体系。因此,在制订教学大纲时,必须要求将学界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纳入大纲,而不能仅仅以个人好恶为标准,而且这样也便于教师选择教材。以我们制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教学大纲为例,依据北京大学中文系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及《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在现代部分我们选择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灯下漫笔》(鲁迅),《凤凰涅》(郭沫若),《骆驼祥子》(老舍),《家》(巴金),《边城》(沈从文),《围城》(钱钟书),《金锁记》(张爱玲),《雷雨》(),《再别康桥》(徐志摩),《雨巷》(戴望舒),《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八首》(穆旦);在当代部分选择了《百合花》(茹志鹃)、《受戒》(汪曾祺)、《永远的尹雪艳》(白先勇)、《陈奂生上城》(高晓声)、《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茶馆》(老舍)、《回答》(北岛)、《致橡树》(舒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怀念萧珊》(巴金)、《我与地坛》(史铁生),以作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些所选择的作品在不同版本的作品选教材中也基本都被选录,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三、新闻专业文学课作品教学的特点

由于将新闻专业文学课定位为作品教学,因而必须把握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首先在于

其开放性。文学作品的读者接受过程充满了能动性,对于同一部(篇)作品,不同的人生经验、不同的审美观念、不同的价值标准等会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注意点、作品阐释、审美体验等方面会有很大不同,所以才会有“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学作品是具有开放性的文本,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不能坐井观天、画地为牢,而应挖掘其内在的丰富性、复杂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界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解的逐渐深入,这种开放性的观念已经这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体现,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僵化的语文教学体制。在教育部制订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建议:“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在大学阶段,由于学生经验的增长、视野的扩大、学识的进步、心智及情感的臻于成熟,其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更应具有开放的眼光、丰富的视角、多层次的解读。

其次是文学作品教学的美育性。审美是作为艺术的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美包含理性与感性两个层面。理性的美是由作品深刻的思想所焕发的知性魅力,感性的美来自于对作品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境、飞扬的文采、精巧的结构、曼妙的韵律等多方面的愉悦体验。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美育作为教学的重心,对作品的美有全方位、深层次的把握,引导学生从理性、感性的层面对文学作品的美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逐渐提高,更能够以美育为出发点,丰富其心智,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提高其品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

其三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情感渗透性。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它是作家用文字符号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化、形象化的表现,其间贯注着作家强烈的情感。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⑤文学作品的创作根植于作家的情感,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首先是情感上的濡染而非先入为主式的判断。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当以情感为先导,营造浓郁的课堂情感氛围。教师在授课时应有情感的高度投入而不能隔靴搔痒照本宣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以自我情感应和作家、作品情感,诵“大江东去”我即苏轼,时空无隔,物我两忘,就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作品,融入作品,在情感的体验中实现对现实的超越而进入审美的境界。

其四是文学作品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促进。由于新闻专业对学生书面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这一点在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中更有着特殊意义。虽然说文学课不是写作课,不进行专门的各文体的写作训练,也不是播音、演讲、节目主持等课程,不进行专业的言语技巧训练,但是文学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欣赏、理解、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促进其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夏尊在上世纪30年代就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叶圣陶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⑥要建立良好的语感一在于(紧转第180页)

(紧接第190页)通过语言的量的积累,达到语言的丰富性,二在于通过质的提升,获得精湛的语言技巧。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新闻专业文学课为学生打开了通向这一语言宝藏的通道,通过文学课的学习促进学生在采访写作、播音主持等方面语言能力素质的提高,也正是文学课作为新闻专业文化基础课的意义所在。

四、对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我们认为,根据上述新闻专业文学课的教学特点,探索与新闻专业的教学目标、专业特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文学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首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教学机制。教师应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在保证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下,应摒弃门户之见,引导学生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的思考与讨论,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学生平时作业方面,可以布置专题作业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进行研究式学习;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上,教师也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形式,如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份额,以论文取代闭卷考试等。

其次,倡导以美育为核心的“移情”化教学方式。立普斯“移情说”认为,美感产生的原因在于主体将情感投射到事物上,使感情成为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因此在文学课教学中,应倡导教师采取“移情”化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自我的“移情”导引学生的“移情”,在课堂上营造充满艺术魅力的美的氛围,从而实现文学课的美育功能。

其三,结合新闻专业特色,开辟第二课堂。文学课的开设只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美的殿堂,因而,文学课的学习不能囿于教学大纲所选择的有限的作品篇目,不能局限于课堂之内。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读好作品,组建文学爱好者社团、小组,召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讨论会、座谈会、报告会;要结合新闻专业特点,开辟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如结合播音课、节目主持课开展名篇诵读,举行朗诵会,小话剧演出;结合摄影摄像课、节目制作课进行文学作品的改编摄制等,实现优秀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接触“零距离”。

注释

①于松明:《也谈新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新闻记者》2007年第7期。

②杨雪梅:《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第24期,2007年8月下。

③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2页。

④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黄霖、蒋凡:《新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先秦至唐五代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8篇

[摘要]对于当代文学与中学生及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发展,影响了半个世纪。而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仅能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母语教育质量和效率,实现理想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因此,本文针对当代文学与中学生及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当代文学;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

一、分析当代文学与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当代文学在中学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和学习生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满足了中学生的精神和发展需求。随着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的颁布和实施,我们可以看出其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往语文教学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凸显出一定的时代化,充分体现出现阶段社会和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标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并明确提出语文这门学科要注重“人”的培养,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利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中学生健康、个性化地发展。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健全人格”和“健全个性”的形成,必须要将大脑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利用。到目前为止,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从作用方面区分,可以分为左脑和右脑。对于左脑来说,其主要作用为掌管理性思维。而对于左脑理性思维的训练,必须要给予重视。对于右脑来说,其主要作用体现在情感、审美掌管。不仅“左脑教育”重要,“右脑教育”也同样重要。如果忽视了“右脑教育”,那么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将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提高对“右脑教育”的重视,则会为文学负担带来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当代文学比较活跃,并且有着频发的争议,所以其责任和义务更加不可推卸。对于以“人”为本,加强“人”的意识,促进文学本体回归,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当代文学已经开始步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其他时期的文学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而是代表着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导致多种文学观念的形成,只是一味地注重“总和”,而往往忽视了“人”的主体。或者也可以说,“总和”所注重的是社会阶级的“人”、社会学意义的“人”、集团的“人”以及戴着面具、抽象意义的“人”等。在新时期背景下,对于当代文学所凸显出的“人”,更注重的是实在的“人”和个性化的“人”。他们不仅仅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同时也是卸掉各种面具和伪装的“人”。中学语文教学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一成果后,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融入当代文学当中,促进中学生有一个健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中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创新精神来说,既是当代中学生所应具备的,又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标准。与其他自然基础的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语文学科创新精神培养也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创新教育的实施,可以使文学通过其他时期进入到新时期。但是由于当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并且具有较强的争议性,所以一直处在不断创新和完善阶段。忽视以往时期,就新时期文学来说,有关文学界早已对当代文学进行了公认,距现在已经有十多年时间,在欧美有着近百年的历程。由于其不断地创新和创作,使社会争议频多,并且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各种潮流出现了“层出不穷”的现象,正所谓“各领”。虽然这种说法凸显得比较夸张,但是事实上确实如此,逐渐成为文坛界和圈内的“焦点”。如果将当代文学融入中学语文教育当中,那么将会使中学语文教学凸显得更加活泼、张扬,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活力。所以,必须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提升,提高中学生创新意识,为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中还明确提出,要提高对母语教育的重视。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一种重要工具,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思维方式。在开展母语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民主化,又要提高现代化。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如果说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使母语的民族化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那么当代文学则更能体现出母语的现代化。当代文学坚持以母语的规律和特点为原则,以普通话和白话文为根本,在社会历史不断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创新和演变。就目前来看,当代文学语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中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说《柳眉儿落了》体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的书面语,那么《零下一度》则体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学生的书面语。除此之外,在进行母语教育时,教师要让中学生对作者的文字和情感表达以及生活感悟有一个深入研究,帮助和引导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加强学生语言表现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母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使语文教育逐渐趋于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分析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对于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在现阶段不仅当代文学系缺少重视,同时中学语文教学也严重缺少重视,这就使当代文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出现“自给自足”现象。虽然不能说这两个领域完全断开了联系,但是从整体上看,呈现了分离状态。要想使这种分离状态得到有效转变,那么就必须要提高对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的重视,并且要牢牢把握住新大纲所带来的机遇。首先,必须要加强当代文学界中学意识的提高,对中学语文教育和中学生实际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结合中学生生活,创造出更多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能够调动中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尤其要注重中学生对文学新编兴趣的提高。对于当代文学,在理论批评时,要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并要注重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经验和教训的反思,结合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层面,对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前景有一个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中学语文教学界还要积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其不断改进和创新,同时还要对当代文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足够的明确。对于中学语文来说,其学科特点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稳定性和滞后性。而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争论性、流动性和超前性。所以,在文学阅读或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当代文学信息,并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当代文学进行阅读,转变以往“放任自流”的阅读态度,使当代文学的作用价值能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为学生营造一种富有文学气息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其次,在中学语文教材选择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典范性且其风格具有多元化的当代文学作品,尤其对于新时期文学作品要进行优选。在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对于课外阅读和古诗文背诵书目选择时,必须要以古代文学书目为主,往往忽视了对现代文学的重视。虽然现代文学作品也有很多,但是在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中都已经被取消了,并且还明确提出了其课程资源要丰富,要具有一定的多样化。其别强调,作为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和补充课外阅读书目,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多进行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与“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当代文学和文学变化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并充分意识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以便于在面对新文学作品时,能够给予正确的审美判断和评价。但就目前来看,有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以往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再加上时间、精力和条件的限制,使教师对当代文学凸显得比较陌生,并且也很难改变以往传统审美判断和思维习惯,对于新时期文学缺少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虽然有些中学语文教师对于新时期文学能够有一个足够的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受教学行规的限制,所以很难将现代文学贯穿落实到中学语文实际教学当中,进而使中学语文教师与当代文学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大,在当代文学意识方面也将严重缺少。这种现象就好比著名作家不会写语文作业一样。所以,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要多对当代文坛动态提高关注和兴趣,并增加自身当代文学作品阅读量,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当代文学作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阅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自身中学语文教学凸显得更富有活力和时代气息。综上所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一个时期文化和思想的代表,同时也充分反映出古代和现代文学学者的精神风貌。当代文学作为中学语文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与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学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又能加强中学生审美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提升。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使当代文学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通常会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两门课。主要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程、性质、成就、特点及其经验教训,探讨并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的文艺运动和文学思潮,研究并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不同流派与不同艺术风格较有影响的代表作家作品,总结其发展规律。通过教学,一是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等能力。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程因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师要争分夺秒赶进度等原因,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形成“满堂灌”、“填鸭式”的基本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在倡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新形势下已不能适应师范生教育的需要,亟须改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学情况,谈谈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以期对同类高校有所助益。

一、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就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应当明确为中学语文教育服务的目的。为了培养出具有相当文学感悟力与表达能力的新一代中学语文教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必须贴近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状况。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更新现有的教学观念。

首先,要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较少互动,学生主要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忙于记笔记,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且容易觉得枯燥,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我们倡导“问题式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该课程正式讲授之前,先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列出20个左右的选题(如鲁迅的当下意义,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巴金与家族文学,老舍与京味小说,沈从文的乡下人文体等)要求学生去思考,同时开列一些与作家、作品、文艺运动等相关的书籍和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去阅读,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他们对作家作品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一次的授课过程中,要有计划地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定1-2位同学阐释对某一话题的理解与认知。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将基本知识点(如作家的生平与创作概况等)交由学生自主整理,教师着重讲述重点与难点(如各个历史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思想论争的过程和特点、作家的创作风格、作品的主题意蕴等),而对于某些文艺思想论争的问题,或对某些作品的评价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写成书面作业。此举一方面能让学生获得独立分析作品、评论作家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也在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知识点的讲授和问题的引导、归纳与总结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得以凸显,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加深,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次,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视文学史而轻视作品选的现象。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许多高师中文专业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或精读课程,而文学史的精华正是那些具有经典性的优秀作家作品,即那些既产生重要影响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意简化对文学现象等的讲授,而加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坚持既不“因言废人”,也不“因人废言”的原则,对作家作品删繁就简严格筛选,将一批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重新定位,绝不盲从于所谓权威批评家的判断。最后,要重视文本解读。在多年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地感受到,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师范生必须狠抓实练的基本功。因此,在积极加强写作训练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师范生是明天的教师,他们的语文素养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对现代文阅读而言,文本细读是值得强调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只有循此路径进入作品,才能真正领略文学之美与窥探作家幽深的心灵。

二、关注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既丰富又活跃的学科,复杂的文学现象与多义的文学作品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稳固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应当努力追踪学科前沿动态,不断吸收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新经验,搞好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时展同步的特点。具体做法主要有三。

首先,将课堂教学与个人的科研相结合。一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学术含金量的高低,学问家不见得是好教师,但优秀的高校教师大多是学问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并非是讲解高深理论的课程,它更需要的是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与阐释能力。因此,我们有意识地重读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故乡》、《生死场》、《倾城之恋》、《茶馆》等,并对之进行了新解。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新解并非是一味求新,而是从新的角度进入作品的一种尝试,试图发现作品长期被遮蔽的意义。比如《故乡》,长期以来多被人注意的是其“归乡——离乡”模式、知识分子视角以及对乡土文学的开创意义,但是叙述者本身的心灵世界却多半被忽略。“我”多年在外努力奔走的精神追求面临着芸芸大众的世俗评判,物质层面上的局促无法满足普通大众的期待,也有违自己的拳拳爱母之心。此外,回乡自然带有寻找儿时梦幻的潜意识,但是梦幻被无情地击碎,从此故乡再无可恋之事。然而,鲁迅的卓绝就在于破灭之后的再出发心理,即便无路可走依然要去一试的韧性坚持。对于“我”心灵世界的探寻使得分析更上一层。从教学效果来看,新颖的教学内容令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激发了他们对探究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写作小论文进行争鸣的意识。其次,关注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进行作品解读之外,我们也很注意投入到新热点的研究中去。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的研究是新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借此可以发现影响文学创作的非文学因素。在我们看来,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期刊出版等现代传媒参与文学生产,这几年我们开展的研究主要围绕文学期刊、出版机构等现代传媒而进行,并奉献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新成果及时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虽身处小城却也能跟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步伐,不至于有井底之蛙之感。最后,开设“新世纪文学批评”新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个没有时间下限的课程,一直在生长发展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其“生长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尽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经典很多,但学生们往往更喜欢当下的一些新人新作。为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品味,我们特地开设“新世纪文学批评”新课程,为学生介绍、评述新世纪以来的文学现象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此,我们对一些新作如《秦腔》、《启蒙时代》、《兄弟》等进行了追踪评论,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批评样本。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一项教学改革的成功,教学手段的革新是必经之途。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多媒体课件与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文学史上的诸多人和事都还非常鲜活,留下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这些为课件的制作提供了重要素材。网络的普及又让搜寻有关作家作品的图片与音像资料变得便利而快捷。精美的课件在展示文学的生动图景时也丰富、深化了教学内容。在收集相关图片资料时,要注意特别的资料,并提供丰富的解说。如在为鲁迅配图时,特地收集到他坐在厦门的坟中间的图片,以此突出他的性格。而鲁迅抱着海婴“一岁和五十”的照片则丰富了鲁迅为人父的温情,提供了理解鲁迅的人情层面。

第10篇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基本状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逐渐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请进来”转向了“走出去”。中国文学界更是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学的交流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近年来,中国作家在努力创作的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把目光投向他域,投向他者,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中国政府积极创造机会,开拓中国作家与国外作家、出版家和读者面对面的交流途径。2009年先后在美国、德国、法国举办了中美、中德、中法文学论坛。2009年10月,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上,100多位中国作家参加了书展的开幕仪式,举办了60多场文学活动,吸引了3000多听众。除此之外,莫言、余华、苏童、毕飞宇、池莉等作家越来越多地参加国外组织的交流活动。近一段时间,中国作家协会也积极组织中外文学的交流活动。今年8月10日至11日,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了“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8月30日,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作家协会首次设立“中国作家馆”,一批重要作家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相关话题进行交流。

如此频繁的活动,似乎传递了一个共识:文学的交流与互动,是人类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在“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特别强调了文学与翻译两者的“创造与合作”可能起到的作用。铁凝作为作家强调翻译的创造性,而且将之与文学的创造相提并论,代表了新时期中国作家对于翻译本质的新认识。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也表现出迫切性。

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比较文学界曾给予过关注。但就总体而言,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似乎缺乏相应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翻译研究界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的译介。如南京大学法语专业的部分博士生分别就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进行了研究。据统计,1980年至2009年期间,法国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译本有300部左右,其中包括复译本多种,体裁以小说为主,同时也涉及诗歌、戏剧、散文;从地域上看以大陆作家为主,也涉及港台作家和海外华人作家。

过去,国内有关机构对中国文学在国外的译介情况缺乏全面跟踪,资料并不全。近年来,有关中国文学在国外译介的总体研究、国别研究和作家研究逐渐列入各级社科基金项目。据中国作协创研部统计,“中国当代文学有1000余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新时期以来……仅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英、法、德、荷、意、西等欧洲语种和日语的中国当代文学外译图书即在870种以上,中国有作品被译介成西方文字的当代作家在230位以上”。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外译本中,有不少属于同一部作品在同一个语种中的复译,也有同一部作品不同语种的翻译。

在870余种译作中, “日文262种,法文244种,英文166种,德文56种,荷兰文30种,罗马尼亚文13种,瑞典文和意大利文各12种,西班牙文、丹麦文、韩文各11种,波兰文和匈牙利文各9种,葡萄牙文和捷克文各4种,俄文、挪威文和阿尔巴尼亚文各3种,克罗地亚文、斯拉夫文和马来文各2种,斯洛文尼亚文、土耳其文、乌克兰文和世界语各1种”。以上统计并不完全,从语种看,分布较广,但各语种之间明显不平衡。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译介的出版时期,统计的基本情况为,“1950年代初次出版的有49部,1960年代出版的32部,1970年代出版的28部,1980年代出版的147部,1990年代出版的有230部,2000年以来约387部”。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年代再版、重印者,只计算其初版日期,没有重复计算在内。

中国文学走出去值得关注的问题

文学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中外文学互动不足。近3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出虽呈增长趋势,但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文学在中国译介的数量相比,明显不平衡。中国图书出版界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施,通过资助翻译费用鼓励外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该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至2009年底,“共与46个国家、246家出版机构签订了350项资助协议,涉及1910种图书、26个文版”。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类作品比例很少”,译入与译出失衡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

外国主要语种的翻译分布不平衡,英文翻译明显偏少。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译介占首位,主要得益于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而法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较多,一方面是因为中法文化关系比较紧密,另一方面法国政府积极推动法兰西文学作品的外译,鼓励外国文学作品在法国的翻译与出版。英语译介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数量之少,值得深思。据美国汉学家桑禀华介绍,2009年,美国共翻译出版了348本文学新书,真正译自中文的文学作品只有7部。中美图书交易严重失衡,部分由于美国在很长时间里,不重视翻译,影响了普通民众的接受;部分则由于美国的对外文化政策重扩张轻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和传播的渠道不畅,外国主流出版机构的参与度不高。了解一下被翻译图书的发行量及其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外主流出版机构少有参与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与推广,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市场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在目前阶段,中国图书的对外推广,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考虑,市场因素考虑不多。国外一些小的出版机构,确实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出版感兴趣,但由于资金有限,很难有系统的翻译出版计划,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的出版资助,在发行渠道也很少开拓,长此以往,无法真正达到文学译介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力有限,翻译质量尚需提高。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及其政治、文化语境,但是文学不是政治或历史的注脚。就中国文学而言,要想在国际文坛真正有长久而深刻的影响力,必须注重两个因素,“历史性和文化底蕴”。以下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是在国外主流社会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非文学价值的重视程度要大于其文学价值,目前,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很难产生文学意义上的影响。二是翻译质量有待提高。目前转译比较普遍,难以保证忠实传达原著精神与意蕴。三是欧美一些国家为商业利益所趋使,对原著不够尊重,删改的现象较严重,影响了原著完整性。高水平译者的缺乏、研究力量不足等问题,也都值得关注。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关建议

文学界、翻译界和翻译研究界要关注与文学交流和翻译相关的现实问题,关注翻译活动在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探讨在一国文化走向他域、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翻译活动在其中到底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采取何种策略。

向世界展示文学的中国,需要重视海外汉语的教育和发展。只有语言的传播、文学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形成合力,中国文学和文化才会在世界上产生深刻影响。建议国内文学和图书推广机构与国外孔子学院加强合作,将汉语教育与文学及文化传播相结合。我国驻外的外交机构也应重视文学与文化的对外译介和传播。

应加强对传播途径和方式的研究。上海市文联和复旦大学曾组织学者和翻译家谈“文化走出去”,夏仲翼、陆谷孙、许渊冲、谢天振、江枫等均提出中肯意见。夏仲翼提出:“不同体制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播途径,既然是面对国外,就必须要非常清楚国外出版发行体制的惯行方法,要融入对方社会,习惯他们的操作流程。”

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建立作家与译者、经纪人或出版家之间稳定的关系,进行深入的交流,在拟定翻译图书的选择、翻译策略和推广方式等各个环节加强沟通与研究。要特别重视选择作品,加强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或地区的图书市场、读者的审美期待和阅读习惯的研究。

不能忽视国外文学研究界的研究与评论。要注意跟踪和了解国外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工作,促进合作性研究和对重点作品的深层次研究。对于国外汉学家们的批评意见,要抱着积极的态度。

文学翻译不是孤立的活动,与政治、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紧密相关。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特别是文学与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作家与读者的接触,促进外国公众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第11篇

我国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的独特性是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他们各自独特的内涵是需要挖掘和探索的。虽然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有不同,但他们却都有着类似的发展道路,有很多方面也是共同的,特别是在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方面也是大体相同的。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的人们用他们那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粗犷豪迈的气质书写了不朽的诗篇,打开许多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各民族的文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所赞颂的真善美和批判的假恶丑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不能以民族的大小来划分文学作品的贡献,而是应当正确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的独特性。

1.当代文学发展不能缺少少数民族文学

当我们进入到当代文学史,可以发现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工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认识经历了少数民族文学被弱化直到少数民族被弱化的过程,在中国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已经从弱化的文学发展到具有独特文学特性的轨道中来。从大中国文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存在严重的不足,其叙述和构建上都存在着多民族文学和文化领域缺失这样的问题,很少有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做出比较详尽的论述。中国文学历来都是把朝代或时代作为分界来书写中国文学史,在中国文人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上,都把文学国家化、民族正统观念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一种表现,但对于国家实现和平统一以及建立强大的现代多民族国家却缺少依托,需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和文学纳入到大中国文学史的构建中来。正是由于把少数民族文学和我们认为的正统文学加以区分,才把少数民族文学排挤在中国文学的大门之外,多民族文学发展领域就被人为地加以干预,造成了多民族文学的缺少,把少数民族文学边缘化,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极不和谐的声音。中国文学呈现给我们的精彩画面,缺少不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参与和影响,少数民族的许多优秀作品改变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错误认识,少数民族无数精美的诗篇为中国文学增添了荣誉。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家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更是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多民族文学的概念难以确定,但多民族文学在现实社会中是确实存在的,我们暂且不把民族身份、民族语言、民族文学形态等作为文学的评判尺度,单就文学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局可以把少数民族文学列入到中国文学之林。多民族文学是存在的,是各个民族文学精华的荟萃,是组成中国文学的多个有机体,具本身鲜明的特点和独有的民族特性,也正是如此,中国文学才拥有了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学,才使得中国文学史独具魅力,赢得了全世界的称赞和喝彩。

2.发挥各民族文学特色,促进当代中国文学大繁荣大发展

多年来,人们对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讨论和研究日趋成熟,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辅相成和交融互动,不再孤立地研究某一个民族,而是把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汇集到一起加以研究,从中发现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文化渗透和相互影响。在多数人看来,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差别不大,并且很多文学作家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时把他们叙述的那么接近,但是中国多民族文学史是和过去所提的少数民族文学史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无论是汉族文学家还是少数民族文学家,都要站到新的高度来完成自我观念的改变,把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构建放在全新的视角,不能把各民族的文学特长和之间的相互关联视而不见,重新体现和定位各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地位。只有不断发挥出各个民族的文学优势和特色之处,中国的当代文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大繁荣、大发展。

二、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及其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关系

1.多民族文学史观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当代文学是具有时代特征以及现代文学意识的文学形态,这种文学形态已经逐步认识到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民族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中国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有着共同利益的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了荣辱与共、唇亡齿寒的连带关系,是一个社会的整体。

2.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促进当代当代文学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其严肃的民族性,这也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品格。虽然当代文学工作者非常重视编译外国文学作品,但是当代文学并没有因此忽视本民族的文学和审美需求,当代文学在追求现代性和先锋性的同时,应当把民族文学的构建和艺术传承发扬光大。为此,应答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学一些好的做法,进而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实现更好地发展。

3.加强各民族文学工作者沟通交流,共同传播优秀文化

中国当代文学已经逐步屏弃民族之间的差别,把真正好的文学作品都吸收到中国文学的宝库中来,这其中包含有很多知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他们的作品更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文学工作者没有民族之分,更没有因为民族的不同而相互抵触。对于各民族的文学工作者,应当积极地进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广泛传播开来,实现各民族间友好互助,文化共享,共同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递给世界。

三、结语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文本细读 中国现当 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开设的课程。由于文秘专业的教师很多毕业于中文系,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教学时依然是以讲授现当代文学史为主,于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与学成了一个“传授文学史知识——记忆文学史知识——还原文学史记忆”的机械、枯燥的过程。很多学生并不是通过阅读来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如果学生喜欢某个作家,就会主动找寻与这位作家的有关作品阅读,而且兴趣盎然。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也往往是从感性出发,而不是从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出发,也就是说对作品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史”的兴趣。笔者从中总结,并对文本细读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把作品文本视为一个有独立生命的对象,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读解,以及对文本结构、意象、语义等细致的剖析,实现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即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做出丰沛的阐释。  

文学的研究需要直面作品去体验,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应当如此,只有把个体的感悟转变为课堂上的集体意识,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美学价值。文本细读法正是直觉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学作品教学要推行文本细读教学法。  

二、文本细读的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强调文本细读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不是培养文学研究的专门人才,而是给学生打下较为宽厚的人文根底。走出僵化封闭的思路,学生的获益会更大。教学中应始终贯穿文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这也是激发学生浓厚感情和生命寄托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密切,文本上阅读分析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的文本细读实践,将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促进他们的社会关怀热情。我们可以精选的文本为重点,通过文本细读、思考、讨论和辨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性的健康圆满。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不完全是职业性,更是一种素质教育,他们学习文学这门课程,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这种素养和能力不可能在文化空谈中提高,它只有依靠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在阅读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认识文学的全部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注重文本阅读实践,以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建立起对文学的信心。文本细读要体悟作品的文学性,美学意蕴正是文学性的体现之一。现代文学中的名著名篇就是美的结晶,它集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场景美、情节美于一体,文本细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美学意蕴的体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文学实践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对现实的认识能力,二是对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由于文本阅读的重点在于对现代文本的分析综合,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这事实上也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写作能力所共同需要的,也是大学生需要强化培养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文本阅读的训练也就成了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大量的文本阅读与分析实践不仅能大力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扩大学生的眼界,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直接感悟性与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实践的灵感与积极性。穿行在文学作品中,种种情景、情节、人物、生活片断可能激活学生沉淀在记忆中的生活素材,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创作激情,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实践落在实处。 

三、文本细读教学法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给学生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并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阅读的体会与他人分享、交流。 

1.互文性文本细读。陈思和列举的文本细读方法有直面作品、寻找经典、寻找缝隙、寻找原型等几种,这都是通达文本内核的利刃。这里推举互文性文本细读,也叫比较文本细读,即通过其他相关的文本细读探究其中的奥秘。在文学领域里,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与其他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的比较,小至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细节、一个词语等与另一个事件、人物、细节、词语等之间进行的比较,都可以增加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认识。比如将类似题材的作品进行互文性细读,像张爱玲的《金锁记》、吴组缃的《绿竹山房》、施蛰存的《春阳》、汪曾祺的《珠子灯》,都写了女性遭遇不幸婚姻、长期寡居的故事,但她们每个人陷入这种境况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结局也不相同,她们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相同,作家的叙述态度也有明显的歧义。 

2.评点式教学。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之一。诗文评点、小说评点与戏曲评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屡见不鲜。评点的批评注重细微的分析,评点最为倾心的是文本本身的优劣,它努力挖掘的是文学的美究竟何在以及何以为美,它注重对文本的结构、意象、遣词造句等属于文学形式方面的分析。这种对文学作品的评点,形式自由活泼,强调阅读时的即时感受,将阅读时灵光一现的审美体验,化作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评点能力,注重对文本的研读,在课堂内外对文学作品作出不拘长短、强调自身体悟的评点,有利于学生对文学文本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