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课程设计

会计课程设计

时间:2022-06-13 14:2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课程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课程设计

第1篇

一、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现状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政府的推动下,以评促教,建设精品课程,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相继出版,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试图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道路,但课程设计仍未突破学科型课程模式,其缺点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理论课程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点教授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实践课程只是实验性模拟实习,主要练习编制记账凭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一般每门课程持续近一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之后集中一到三周之内完成,占用时间段较短,教学实施的结果偏重于理论教学。

(二)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课程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为战,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结构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前后衔接和融合,不能使专业知识直接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借鉴研究不深入,课程模式运用表面化

目前对高职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鉴国外高职课程模式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上,其次就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方法和途径、高职课程的特点等理论层面上,很少有针对专业或某些具体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合适的专业课程模式的。对课程模式的开发主要集中体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借鉴和修补,模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模式,在学科型课程基础上削减一些基础课程,增加一些实习内容,形成遗留有学科痕迹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即理论课)+实践课程(即实习课)”,而未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

(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活动较少,缺乏智能培养课程

要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多提供锻炼机会。但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研讨及与实业界专业人士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等活动几乎没有,教材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提高毕业生的技术应用水平。

高职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实质上并未突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模拟实习内容。要达到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的,必须从实践界聘用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打破旧有的课程模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进行仿真模拟教学。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新方案

为了深化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除了改善教学方法还要设计合适的课程方案,由课程设计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一)总体设计方案——按工作岗位设置模块化课程

财务会计课程按会计实践工作岗位设置如下教学模块:出纳模块、各种会计核算模块、主管会计模块、税务会计模块、综合分析模块、会计档案管理模块、综合模拟实习模块、综合活动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以实际案例作为教材,以实践操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根据具体操作的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同步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安排在实习场地或模拟实习教室进行,内容讲授与操作练习同步进行。

(二)课程结构内容

1.出纳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习收款收据的开具;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的签发及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的办理;印章的使用和管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和核对方法;介绍出纳员的职责、权利、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及对工作的要求;现金、银行存款及有关票据的管理制度。

2.各种会计核算模块

这些模块仍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作为基本模块,主要包括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往来结算核算、收入利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及其他业务等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内容。也可以将商品购、销核算的模块也作为一个基本模块。此外,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还可以在这些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备选模块,如建筑、房地产开发、广告、旅游、娱乐、饮食服务等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分别设置一个模块。但根据各个模块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具体安排,例如,一个教学时间段内可以安排两个或三个模块的教学。

在这些模块中,主要讲授并练习各种日常业务的处理方法,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各种明细账的设置、登记和结账方法、凭证的传递程序,介绍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在材料、工资、成本、往来结算、收入利润、固定资产、资本及其他业务核算中的应用。这时,可以将复式记账、账户结构等理论内容融入进来。

3.主管会计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稽核一般由主管会计担任,所以可在会计凭证的编制方法教学中进行介绍。在这里对账户进行分类、对账户的结构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账户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认识,同时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关系及作用也均在这里进行阐述。为了便于安排课程内容,该模块也可以分为总账模块和会计报表模块。

4.税务会计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讲授和练习各种税收的计算方法、税务办理的程序和手续、纳税筹划等内容。纳税筹划需要税法知识的支持,所以在进行税务会计模块教学之前应先学习税法课程。

5.综合分析模块

主要讲授和练习利用财务报表和成本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成本分析的方法、会计报表的解读方法和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让学员学会向管理当局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6.会计档案管理模块

介绍会计档案的整理和保管方法以及相应手续的办理。如,凭证、账簿的装订及封面等有关信息资料的填写;磁盘介质存储会计资料的归档。

7.综合模拟实习模块

这是组织学生进行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整个会计循环过程的综合性模拟实习。

8.综合活动模块

根据教学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邀请实务界专业人士与学生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组织或要求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写出报告或总结,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三)新课程设计方案的特点

以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打破学科界限,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教学主体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按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整合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内容。在这种课程模式中,以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主体,将理论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使专业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都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服务。

2.学习目的具有针对性

学习内容直接针对某一岗位的工作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即可进行操作训练,训练到一定程度就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

3.学习内容具有融合性

按实践中工作岗位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针对某一个工作岗位建立独立的教学模块,将某一模块涉及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服务,实践教学可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4.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手、脑、耳并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理论学习的抽象性和被动性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降低单独开设实践课的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5.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于一体作为课程内容,教师可直接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或解释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活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实务界的了解和认识,弥补了仅仅在技能操作方面与实务界合作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设计账簿

一、课程开发形式

为了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思想,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的教改目标,进行能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的课程设计,使今后的教学活动能真正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出发,满足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通过调研,我们获得了有关中、小型制造业在会计岗位的设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考核标准、岗位能力要求等诸多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继而,在充分听取企业专业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基础会计岗位”为本专业核心岗位之一;最后,按照本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的要求,结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计。

二、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及总体设计说明

《基础会计》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不仅要掌握基础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更应在实践中学会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特点、组织形式、管理要求,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并且能够按企业管理的需要编制简单报表,进行简单的分析,为相关决策服务。

为实现上述目的,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职业性,我们的教学活动将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展开,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知识以够用、适度为度,同时兼顾持续发展性。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调研所获得的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我们打破原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依据中、小型制造业会计核算工作流程来设置课程内容(详见表1)。在教学中,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推行模块化教学,按照从单项模拟实训到综合模拟实训全过程;从信息加工、整理到信息提供与利用的顺序,借助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以“岗位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强化他们的学习目的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1.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2.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有关的日记账、明细账;3.按照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登记总账;4.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报表分析。

三、授课计划

四、考核方案:

(一)考核指导思想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实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一致,课程的考核重点也应放在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上,同时适当测试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方案

1.考核内容:制造业会计核算的单项工作技能、综合核算技能以及基础知识。其中:操作能力考核占70%,基础知识考核占30%。

2.组织形式及评分标准:

(1)单项工作技能测试(30%):随教学进度进行,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评分标准:按学生的出勤情况、完成指定项目任务的工作态度及质量(正确性、规范性等)打分。

(2)综合核算技能测试(40%):分为综合技能测试和综合能力测试两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前者由任课教师考核;后者由企业的专家考核。评分标准:按各小组完成指定工作的结果正确性、程序合理性、及工作规范性等综合打分。

(3)基础知识测试(30%):于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按试卷评分标准打分。

(三)补充说明

1.为了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避免期末突击应付考试,考试成绩采用复合测评方式,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同时由于课堂讨论、课外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引入,相应的在考核方法上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形式,如自评、互评、口试、小组集体成绩等。

2.考核对象分为小组和个人两种。分组实验形式,与企业真实的工作形式接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

1.就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而言,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该方法时应努力引导学生融入“工作情境”,以“岗位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做中学”来提升职业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示范者和合作伙伴的角色。

2.根据学校积极推行的“公司化”运营、“企业化”教学和“职员化”教育的教改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按照岗位工作标准去要求他们,培养其严谨细致、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职业素质。

第3篇

一、课程设计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使用该方法,可以对现代职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化的深入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应用到教学设计中,从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职业竞争力的根本目的。根据会计与统计专业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工作任务分析,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使课程的设计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岗位的工作任务相一致,即做到课程与岗位的零对接,那么工作任务分析就成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课程设计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工作任务分析主要包括两步:

(一)实际的工作任务分析 这项工作在企业完成,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专家研讨等方式,认真分析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各自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由行业企业专家、一线会计实务工作者、毕业生、骨干教师、课程专家来共同完成。

(二)由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 这项工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由行业企业专家、一线会计实务工作者、骨干教师、课程专家研讨(头脑风暴)方式,立足于工作过程,对会计核算、纳税筹划、财务管理、统计核算四大类岗位群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优化筛选,使典型工作任务既体现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又涵盖相关职业标准,按照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主要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如表1。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行动领域,并实现向学习领域的转换,构建出《会计岗位综合实训》核心课程,对该课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在设计学习情境时,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个学习情境都对应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情境都属于同一范畴;三是各学习情境之间应满足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学习规律和由生手到熟手的职业成长规律,可以呈平行、递进或是包容关系。

(一)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通过将企业实际会计岗位中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任务为载体,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安排分岗实训和混岗实训两大实训单元,9个学习情境。第一单元涵盖了会计机构中的主要岗位,通过实训了解各岗位工作任务,掌握各岗位典型业务的处理技能;第二单元分别在手工、信息化环境下模拟企业一整套业务处理,将第一单元岗位知识、技能串联起来,使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更能熟练运用各个工作环节的核算方法,强化核算能力。学习情境及课时设计如表2。

对每个学习情境制定其学习目标、教学实施方案、所需设备对象与使用工具、教学重点、考核与评价标准等内容,采用 “任务导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拓展”的逻辑开展学习。

(二)根据学习情境设计工作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如“出纳及货币资金核算岗位”工作由4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构成,学生完成这4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就基本掌握了该岗位的主要核算过程及操作技能。《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各学习情境中工作任务与学时设计如表3。

(三)按“手工”――“信息化”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特点是在教学内容上将手工与信息化中各岗位的实训结合起来,通过典型业务将会计岗位串起来,使各个岗位的职责、工作流程与各个核算方法都得到训练,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先进行手工会计实训,再进行信息化操作。这种安排解决了信息化与理论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提高学生使用财务软件的能力,能够较自如地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应变能力。一套业务,两种实训方法,学生通过对比,不仅提高了操作技能,而且深刻理解了操作的理论依据,减少了实际操作的盲目性,增强了自觉性。

(四)课程设计充分考虑新准则下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课程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诚信执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课程理论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沿理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计的发展方向,德国高职教育的成功证明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是成功的,在我国的本土化中,一些已经采用该理论实施教学的高职院校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已经成为了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力培养模式,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现方式,应该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形成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第4篇

会计信息化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

(1)以职业生涯为背景,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领域的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从而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规格、课程体系设置等打下基础。通过调查,高职会计专业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财务核算、财务审计、财务管理三个方面。其中财务核算是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范围;从事财务审计方面主要就业单位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机构等;毕业生在1~3年内多数从事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3年后少数学生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主办会计方面的工作。通过对会计毕业生信息化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的调研与分析,可初步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以职业岗位为框架,分析本行业领域中主要职业岗位。分析各项工作任务、每项任务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性的理论与原理,分析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建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行动领域的课程结构体系。

(3)以工作任务为项目,确定各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课程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仅是对构成工作任务的特征、要求的特定能力进行了专门描述。要在进行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要求,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企业中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并依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的配置转换,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门类(学习领域),构成专业课程体系。行动领域是不能直接用于教学,因为行动领域是无序、交叉的,包括职业技能等显性知识,也蕴含职业操守、道德品质等隐性知识,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职业行动领域中可用于教学的部分进行教学处理和优化,从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宜于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即课程门类。会计专业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存在交叉、重叠等情况,需要将工作任务进行序化、整合,归纳合并成典型的工作任务。

(4)精心编写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文件,是编写教材的核心要素。完善的课程标准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内容编写及课程教学组织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专业标准的统一。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参考课时)、考核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这几部分。一份完整的课程标准实质是一本教材内容浓缩,也是编写教材的基础与前提。与原有的课程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学习内容,以职业工作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考核标准,使课程目标、内容和考核标准更加明确并可测量。该阶段工作主要由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共同完成,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论证,以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上。

(5)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学习情境设计过程应注意以下原则:类别性原则,每个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或同一类别的事件;过程性原则,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特定学习情境可选择工作步骤;关联性原则,有纵向关系(即前后有逻辑关系)、横向关系(可以互换顺序)、递进关系(从简单到复杂)、包容关系(后一个包含前一个学习情境)等。例如工作过程系统化系列教程之《会计核算方法》课程,虽然是专业平台基础课程,但学习情境的设计以五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线索的,分别是“分析经济业务”、“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5个学习情境。这五个学习情境既具有递进关系,又有包容关系,每一项情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而后一情境又包含前一情境的知识运用,从总体上看,这五项学习情境又组成了一个大的工作任务,遵循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注意事项

(1)课程开发的整体性原则。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传统学科型课程的开发有很大的不同在于课程开发必须整体推进,而不能随意选择其中某门课程进行。课程开发的整体推进是指在确定了本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按工作任务的先后及教学时段安排的先后次序进行开发。这样教材的开发必须是依次进行,而不能颠倒或只选择其中几门。笔者认为,这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2)课程建设的“双师”结构队伍。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是关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必须有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及企业行业专家全程参与,在行动领域课程向学习领域课程转化过程中,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师”结构队伍必不可少。

(3)学习领域来源于岗位又高于岗位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来看,不仅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现实人才,更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基于此,同时要考虑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学习领域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具有前瞻眭,最终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体现出高、在类型上体现出职、在素质上体现出优的目标。

第5篇

 

近几年,江苏省的高考生源在下降,高职院校招生越来越困难,而另一方面,虽然江苏扩大了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模,但是大多用于招收普高毕业生,中职学校学生想进入高职学存在比较大的困难,这将不利于中国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所以3+3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的“中职3年+高职3年”的叠加教育形式,而是需要中高职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按照市场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循序渐进实施,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研究课题中的重点和落脚点。《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熟练掌握,为学生日后能够胜任中小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以及在专业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基础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苏州市场需求出发,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课程进行中高职分层分阶段教育进行设计,以期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中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1.1 课程教学内容重复

 

将我院《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与吴江市中等专业学校和苏州市丝绸中等专业学校的进行对比,发现中高职目前对于该课程内容的设计基本一致,都是讲授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重点也是这些要素的计量、核算以及会计分录的编制。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针对“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课程内容与中职相同的情况”的回答是只有2.44%的学生选择“没有遇到”;针对“在课堂中,如果遇到和中职知识重复的情况,老师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只有1.22% 的被调查对象选择“跳过讲下一节”,52.4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仍旧讲一遍”。因此,如果我院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没有进行调整,学生进入高职后,必须重新再学习一遍已经学过的内容,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2 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不匹配

 

被调查对象对于“通过在高职的学习,你觉得收获最多的是?”这一问题的选择最多的是专业知识技能,选择社会实践能力的较少。“通过在高职的学习,你的技能比中职是否提升”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认为“提升明显”的占12.20%,“原地不动”的占14.63%,“有所退步”的占8.54%,64.6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有“小幅提升”。由此可见,目前中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设置还是有诸多问题。职业教育的改革方面是将学生培养成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准职业人,但是目前的课程内容是按照会计准则设计,并没有与职业岗位匹配,学生在学完这些知识后,要实现与现实的零距离对接基本不可能。

 

2 中高职衔接《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

 

2.1 内容选取符合市场需求

 

中高职衔接《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其职业性,真正满足市场需求,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主要为苏州乃至长三角输送应用型人才,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对吴江区及周边企业进行会计人才的需求调研。调查结果发现,在“您认为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哪些不足”这一问题的回答中,73.68%的企业认为“实践课时少,学时少”,68.42%的企业认为“专业课设置没有考虑岗位的特点”,而“一个应届毕业生最想她拥有哪方面技能?”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职业道德,沟通表达能力,财务核算能力。

 

本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岗位设计和职业要求,确定本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日常核算业务,然后分析日常核算业务中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而分析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标准,设计课程的内容体系。

 

2.2 教学设计以职业标准为标杆

 

《财务会计》课程设计除了要学生完成课程理论知识的学

 

习、业务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方法和技能,准确进行出纳、财产物资、往来结算、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总账报表位等主要会计核算业务的核算和账务处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养成客观、真实、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使学生达到会计上岗的职业标准,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教学设计应当做到:

 

知识方面,使得学生能够:(1)熟悉《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规定及有关金融、税收等相关知识。(2)掌握各类经济业务原始凭证的审核方法和填制方法。(3)掌握工业企业会计核算

 

(包括出纳、财产物资、往来、成本费用、资金业务、财务成果、总账报表业务等)的方法和过程。(4)熟练掌握各类业务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能力方面,使得学生能够:(1)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初步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2)能熟悉企业会计核算岗位职责,熟练进行一般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3)能运用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解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的信息生成过程。(4)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企业日常会计处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素质方面,使得学生能够:(1)建立熟悉使用会计方法解决会计工作的思维模式;(2)熟悉与会计工作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制度;(3)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依法行使职权,忠于职守、坚持原则。

 

2.3 课程内容设计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在总体课程内容选取上,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解构和重构,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从会计要素出发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收入、费用、利润和总账报表业务的顺序进行课程的安排。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分为七大会计业务:出纳、财产物资、往来结算、成本费用、资金、财务成果、总账报表等业务的核算。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将教学内容在中职和高职中进行分解。中职阶段一般侧重“打基础,点到为止”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训练,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础操作的规范、熟练。而高职阶段则强调“纵向深入,横向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调综合技能的训练,复杂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创新发展能力。以存货业务处理为例,可以在中职阶段完成原材料的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与核算和期末清查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工业企业存货的收入与发出的核算,以及业务处理流程,会填制和编制该业务处理中的会计凭证。在高职阶段纵向深入,增加存货中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库存商品等其他存货的收入与发出核算、业务处理流程,同时进行横向拓展,指导学生能够完成商业企业中存货的核算,此外,在高职阶段要将真账训练纳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业务,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课证融通,符合考证要求。按照我院3+3中高职衔接的要求,在中职阶段,学生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在高职阶段,则需要取得初级会计师的职称。在课程内容分解时,按照课证融通的要求,做到各阶段的教学内容达到考证要求。以出纳业务核算为例,建议在中职阶段完成出纳业务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该业务岗位的基本知识,会正确填写各种票据,会办理货币资金和票据结算业务,会进行会计核算。而在高职阶段则将该部分学习的重点放在出纳人员的真账练习、风险规避和素质教育上,将学生培养成完全能胜任出纳业务岗位的准职业人。

 

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达标,并不足以使其成为优秀的职业人,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信息的质量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利益分配的格局。为了确保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需要制度的规范,更需要会计人员诚信的品质。诚信是会计人员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在高职阶段《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的教育充实到课堂教育中,主要可以通过实际场景的模拟,加强诚信教育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3+3”中高职衔接,无论对于中职学生还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都会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这种原本可能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大有裨益的模式办成一种以拿文凭为目的鸡肋。接下来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将是“3+3”中高职衔接研究重要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仅仅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院给予支持,需要中高职教师的密切沟通,才能使得学生在两个阶段学习中能够循序渐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职业人。

第6篇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基础

现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内容会让学生以取得毕业证书和技能相关证书为最终目的,特别是会计专业尤为重视证书。而教程的学生成绩大都以合格为标准,就算有手动实践课,也是根据证书会考的内容不断让学生练习,这样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教育模式和观念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单薄与分散。虽然很多学生成绩优秀并且得到了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但是却没有从事会计岗位当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应届实习生需要经过用人单位培训一段时间才可以正式工作,但这样浪费公司劳动力,精力和资金。因为真正在社会工作,会计这个职业繁复不稳定,不是学生在课上学的固定样板课程,因此为了合理规划学生的职位生涯以及符合公司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把现有的人才教导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能力为本位,着重教导学生自身的手动操作能力,以能力本位作为教学理念的课程模式,在教学课程中高效的让专业理论知识和手动操作联系连接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然后接轨现在社会的需求标准。

二、能力本位视角下的教学分析

一门技能课需要确定应学习什么,因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这决定了这门课程学生需要学什么能力学多少,这就是能力需求。其标准是由工作能力,技能,素质要求等部分来规定。教师在讲解课程时,最关键的地方是需要全部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知识面,学习状态。如果不明白学生类型,就算课程上的再好,也无法在过程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课程是失败的。

目前,因为高职教育学校的大规模的扩建,招生,所以放低对学生质量的要求。大部分高职学生来源于中专,普通高中生,技校等地方,他们因为升学成绩不高,文化基础低下,多年学习成绩不理想,让学生对理论课程有了厌倦感,因为内心自卑对自己不抱有希望,和本科学生对比,高职学生的自我期望值很低,只有少部分人还有期望升本的积极心态,这都是因为很多人对高职理解模糊,而且社会也对高职存在严重的偏见。虽然高职学生理论课程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对有手动操作的实践课却意外的积极感兴趣,操作能力较强,因为进校之前就了解过从事的职业在社会上的发展,所以按照这个职业规划学习课程内容,这是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主动性。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主要为工学结合、任务驱动为中心思想,按照高职学生的特性和本教程的教学目的,其课程主要是“知识”转变“工作”,本着“够用”为特色,“实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其课程从工作单位需求为始,研究社会单位的主要工作需求,然后变成“融学习过程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场景,按步骤解析每个学习场景所要学习的内容如: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全来自于工作过程,表现出了高职教育的操作性和职业性,重点教导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学生工作和发展的需求。

四、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教学手段,这样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外,还需要选用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结合这些方法的综合使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比如在《财务会计》教程“短期借款业务”这一项内容中,选用任务驱动等多样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第7篇

(一)从课程现状上看。

以笔者所在的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来看,目前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理论课,同时开设了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电算化会计实训、、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手工会计综合实训、电算会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但是,仍有不少学生反映在顶岗实习期间对会计工作依然无所适从。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创新课程设计,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以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更吻合企业用人需求。

(二)从就业形势上看。

通过对笔者所在学院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广东省及湖南省就业,去向多是中小企业。通过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一般不购买财务软件,通常是设置一个专门针对本企业的Excel财务系统进行财务处理。据介绍,这主要是因为用友等财务软件价格不菲,而且对于小企业而言,其功能过于全面,有时反而使得财务处理更繁琐。因此,在《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课程的学习中,有必要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创新课程设计,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性,强调实践性教学。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利用Excel完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整体流程等工作任务。知识目标:掌握Excel的基础操作;掌握Excel有关工作表、公式、常见函数应用;掌握利用Excel建立会计科目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会计凭证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日记账、分类账;掌握利用Excel建立科目汇总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科目余额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会计报表。能力目标:能够对Excel的窗口界面和工作对象等进行操作;能够对Excel表格进行操作;能够绘制Excel图表;能够应用各种常见函数;能够完成Excel会计核算的整体流程。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与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

本课程拟以一个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湖南长沙红星公司实习经历为主线,一共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组织教学内容,包括Excel认知、编制会计科目表、编制会计凭证表、编制总分类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科目余额表、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综合业务分析等,循序渐进地讲解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并且针对每一个学习情境制定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课程实施方案,表1为学习情境二编制会计科目表的课程实施方案。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评价

在教学组织方面,笔者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工作实际组织课堂内容,以高职会计专业的某毕业生在湖南长沙红星公司实习为主线,共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由浅入深来组织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仿真法、班组合作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方面,首先,每一学习情境都会借助多媒体工具引入一个实际工作案例,并给学生一张任务单,让学生明确主要的工作任务及通过本任务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操作技能。然后,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如何完成这项任务。并且要求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来讲述一下小组讨论结果。之后,由教师讲解演示内容。并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并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小组成员进行互评,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提交作业,笔者利用世界大学城来批改作业。如果发现有错误的地方,可以及时回复,要求学生更正。在教学评价方面,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与评价分为过程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采用百分制,其中过程考核占70%,期末考试占30%,汇总得出课程整体成绩。重在考查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五、结语

第8篇

关键词:过程管理;会计;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引言

现在高等学府正在对各自的教学方式记性改革,以保证能适应现在的信息化社会,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提高学校的教学能力。这也要求各个高校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进行教学课程设计。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各高校展开的信息化网络课程设计合计的一部反,本文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设计的基础、出现的问题等反面,对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设计做出了研究。

一、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基础

(一)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是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基础,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正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只有成熟的网络电子技术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

(二)网络技术人员的加入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需要网络技术人员的参与,这是普通教学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人员的加入能够提高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质量,推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良性发展。

(三)教育工作者支持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再怎么发展也是学校的教学课程,他是离不开教育工作者――教师的参与的。教师要将自己在课堂上传授给同学的知识通过网络科学技术传播给同学。给同学的学习带来更大的便利,提高同学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四)教育部门的推动

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教育部门这一教育界的庞然大物的推动,只有它的推动才能使会计电算网络课程更好的普及。教育部门可以采取教育改革的方式来推动会计电算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特点

(一)教学主体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同学们知识。其主体是教师讲话的内容。而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却可以通过网络技术,采用各种动画软件,以图片动画的方式将课程内容更加直观的表达给同学,这样做有利于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习效率。

(二)人文化

传统的教学通常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老师照顾的是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学进度。而不会因为个别同学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可以分为基本篇、提高篇、练习篇等等,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篇章来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节省下重复学习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的事情。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为人性化的了,毕竟每个同学都是不一样的,只有自己才明白自己什么地方懂,什么地方不懂。针对性的考试制度,学生可以自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检测,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三)创新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能够学习到的内容是固定的,课本上有什么学什么。而课本上的内容大多都是比较基础的。当人们在某一岗位就职相对学习对该岗位有用的知识时,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没有办法学到的。而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中,我们就会计行业的不同岗位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分成了都作出了专门的课程讲解。需要的人可以挑选自己专业的部分进行学习,针对性的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

(四)时效性

传统教学往往是一套教材要用很长的时间才会进行改进,并不能达到跟随社会发展脚步的地步,但是会计电算化信息课程却能做到根据社会发展对课程进行调整、改革,使课程教授的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同学们学到的知识也就能保证都是与时俱进,没有落后时代步伐的。对以后进入社会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三、现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观念落后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教育还处于传统教育的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始终认为课本上的知识高于一切,各种教学都是以课本上的知识为主体。而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倡导的确实用什么、学什么。教学的内容都是直接与以后的工作挂钩,都是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引用到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由于这两种教学理念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使得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很多教学工作者根本不认同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认为这就是在误导学生,没有交给学生应该学习的重心――书本理论。但是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并不是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到了一起,使得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并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二)网络教学制度不完善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发展完全,也就没有一套健全的制度对网络教学进行管理。这使得网络教学中充斥这很多负面的信息,一些不正规的教育机构一些教育视频,由于自身实力不足,使视频中很多教学信息都是错误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习者。同时也使人们对于网络教学的印象变差,甚至觉得网络教学都是骗人的,并没有什么真材实料,完全是在误导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发展。

(三)学校学生的自制力较差

传统教学学生需要到课堂中进行学习,即使是这样,在大学中也总是会有很多学生有逃课的现象。会计电算信息化教学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学生自己根据学校制定的计划在网络上进行课程的学习,这种自主学习更有可能加重学生逃课的不学习的恶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学校都没有办法很好的实行会计电算化网络教学。在学生自制力差的情况下,实行会计电算化网络教学很有可能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怎样加快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更好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是基于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要想加快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发展,必须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更加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做后盾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发展才能更加迅速。

(二)改正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是发展会计电算化网络技术的重要环节。只有教育工作者改变了以课本知识为重心的教学理念之后才有可能参与到会计电算化网络技术课程的设计当中来。教育工作者作为网络教育中课程的设计这,必须要有跟网络教育不想违背的教学理念。否则只会限制会计电算化网络教学的发展。

(三)完善网络教学制度

一个完善的网络教学制度是保证网络教学发展下去的基础。古语有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发展的前提。完善的制度才能清楚网络教学中的不和谐因素,将不符合标准的网络教学剔除掉,不能让这些负面因素影响到网络教学的发展,阻碍网络教学前进的脚步。

(四)加强学生的自制力

学校应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保证学生具有完备的自制力。能够自主的完成会计电算网络教学中的教学任务。同时学校也可以采取一些强制的措施强制同学完成会计电算网络课程的学习要求。使得会计电算网络教学之后不会对学生的教学效果祈祷发作用。

只有采取这些措施改正会计电算网络教学发展中的确定,才能使会计电算网络课程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设计框架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是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传统教学方式与一体的新兴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书本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一下几点:

(一)知识资源的整合管理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根本上也是一中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更加完备的知识资源。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备的知识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包含着这一学科的尽可能完备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学过程是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采用一定的制度来保证学生能自主的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还有监理健全考试制度,利用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架设教学网络

会计电算化网络教程需要架设一个庞大的网络,从实验室出发,辐射到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网络来传输课程。网络的完善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基础,网络是一种媒介,就如同传统的教学中书本是媒介一样。网络起到的作用就是传统教学中书本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是一个多元化结合的课程,建立这个课程需要将这多个元素都设计好,并完美的组合到一起来。就想搭建一个机器似的,要将各个零件组合到一起才能成为一台发挥一定功能的机器。

六、结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教育的改革,网络教学逐渐走进了各个大学。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就是网络教学的典型代表。本文就会计电算网络课程的缺点提出了解决建议。并对课程的建设作出了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娟.基于过程管理的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设计[J].电子测试,2013,20:202-203.

[2]李箭.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3]周小婷.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商洛学院学报,2008,06:82-85.

[4]王娟.基于过程管理的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设计[J].电子测试,2013,20:202-203.

[5]黄浩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型[J].财会月刊,2009,35:85-87.

第9篇

Abstract: Taking the example of 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 polytechnic accounting major study project, the paper explored the idea and result of course system reform based on accounting work process. Learning from the typic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thods home and abroad and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 ability and the position work task analysis as the proof, selecting teaching content to create specific learning context, working process as the guidance and cultivation of accountant position ability as the focus and at last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professionalism of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system.

关键词: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

Key words: position professional ability; vocat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work process guidance; course syste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52-01

0引言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能力定位不准,使得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顶岗;知识定位混乱,使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何谓“适度、够用”;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迅速适应岗位;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要对会计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为此,我们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规划会计职业生涯为目标组织课程体系内容,达到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适应会计职业的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本质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通俗地讲是课程顺序和课程内容的编排。目前的课程体系是学科体系色彩浓厚,培养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我们借鉴了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体系”,打破职业教育中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从认知的心理顺序到职业能力形成顺序实现了融合。经过“三个阶段”的开发,形成了“一条主线”,“三大模块”和“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2“三个阶段”即调研分析阶段、课程方案开发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高职教育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因此要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主线,就要进行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确认的会计职业岗位依次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对这些岗位的职业行动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等进行总结。

在课程方案开发阶段我们进行了会计专业标准的制订即: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课程体系重构等工作。为进一步确定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和行动领域的课程体系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课程设计阶段我们制订了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单元课程设计等内容。课程标准的制订使我们从教学大纲到整体课程设计再到课程标准进行了转化,使我们从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进行了彻底的转变。因此在各学习情境的设计过程中,结合会计工作的各个岗位来设计,使学生能在职业过程中体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单元课程设计使老师能更好地组织课堂,并提出教学目标,对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进行有效的确认并能提出落实的办法,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由职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根据定位的会计职业岗位群,我们确定了对应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和特定的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之和。现总结如下表。

4形成“三大模块”和“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确定了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三大模块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五个结合”是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常规课程与微型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在五个结合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CBE理论下的弹性学分制的建立,实施了学生学分的奖励办法,落实了学院的培优工程,使专业的教学计划更具有灵活性。

5课题研究对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及价值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之探索与实践》课题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专业标准的确定使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明确化了;师资水平在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高,使教师真正理解了职业教育的理念,缩短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要求之间的偏差,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会计课程体系的实践课程更具有系统性,目前,配合新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新建立了会计岗位实操实验室两间,ERP手工和电子沙盘实验室及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多间和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践基地。事实证明学生能力定位准确,知识定位清楚,在实践实习的过程中能迅速的胜任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C].职教工作会议的讲话,2009.

[2]钟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R].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汇报,2010.

第10篇

关键词:小型企业;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情景模拟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75-02

一、高职高专会计教学面向中小型企业的原因

1.高校会计专业设置严重“撞车”,迫使高职高专院校寻求新的切入点。2010年中国大中专院校近700余所,开设了会计专业的学校超过350所,社会上会计从业者亦超过1000万。这就迫使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建设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教学方式改革,找准人才培养的切入点,以满足工作岗位对日益增加的毕业生的要求,树立自身会计专业的品牌优势。与此同时,高校、科研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等的财务岗位基本上已被财会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占据;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金融企业会计人员总量基本饱和,根据优化人员结构的需要,硕士研究生和重点财经院校的本科生是重点选录对象;大中型民营企业对会计专业选择则趋向本科院校毕业生;小型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则为高职高专院校的财会毕业生开拓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那么,从小型企业的需求入手是高职高专的主要选择,这既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事实。

2.中小型企业的强劲发展为会计岗位提供了就业机遇。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提供全国大多数的城镇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型企业日益规范、完善财务管理体制,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打理财务、管理、内控等事宜,满足自身做大做强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得求贤若渴,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的机会。

3.社会对会计人员层次的需要。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目标有所区别:重点高等财经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培养对象面向中高层财务管理者;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对象侧重中低层财务人员,由学校培养后经社会实践向中高层财务管理者发展,侧重人才的应用性。从社会整体来看,虽然那些简单操作型的会计人员日趋饱和,但是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员需求也日趋旺盛,在小型企业这个领域做好文章,是加快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人才模式改革的动力。

4.以小型企业为“跳板”谋求更好的发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小型企业整体特点的写照,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但要具备全面的财务知识,而且要具备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是多面手、“管家婆”。会计人员在企业锻炼2~3年后,财务专业知识基本能够应对日常的经济业务,同时以企业实践弥补学校教学中的不足,锻炼的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等为日后向中型企业中高层财务管理岗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中型企业中,刚进入企业的会计毕业生一般会在某一岗位上干上几年才能轮岗或晋级,接触会计业务的范围窄,业务性质单一,很难做到通盘考虑全局,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不利于全面地拓宽专业知识。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则不同,接触的面更广、更宽,与工商、税务、银行、行业协会等部门打交道的机会多,在企业中能够学到的知识更多,加上自身的努力,反而更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小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

1.小型企业会计人员基本素质要求。小型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法律知识、经济观点、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EXCEL知识)、对外交流和人际交往与书面写作文字能力。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都会参与一些重要的经济活动和交际场合,为企业主出谋划策,当好参谋。会计人员在不同的场合就得充分表现出不同的能力,相应的财务主管、财务经理不是学校培养的,而是通过企业大量实践锻炼的结果。

2.基本技能要求及分析。小型企业需要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正确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编制会计报表和进行财务分析与决策,并有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技能;处理纳税问题、办理报税实务的能力;进行成本核算、分析会计报表并有设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技能和内部审计能力;编制财务预算能力;投资和融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和系统的训练以及大量的实践才能实现。固然,刚毕业的学生不能完全达到这种要求,但是经过小型企业的锻炼就能很好地掌握这些技能,达到高素质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实质上具备上述两种技能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就是标准的会计人员,是具有全面会计业务能力的会计人才,也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会计人才,是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

第11篇

【关键词】融资业务核算;设计理念;教学模式

一、《融资业务核算》课程性质、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

1.课程性质

《融资业务核算》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是会计专业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基于企业融资业务领域及岗位所涉及的经济事项,经过行业专家及专业骨干教师整理并提炼而成,主要培养学生融资业务处理及核算的能力。

2.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通过对会计职业岗位的分析,确定融资岗位有关的工作内容,并与行业专家一起将有关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相关知识、操作指南与拓展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做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设计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课程设计思路

《融资业务核算》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在分析会计职业岗位和会计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以融资业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分析企业融资的渠道与形式,并以培养学生融资业务核算能力为出发点,分析融资业务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所应包含的知识与技能,设计课程内容,并对每一个教学情境分别从“工作任务”、“相关知识”、“操作指南”、“知识拓展”四个方面展开设计,力求课程内容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体系工作任务过程化,课程设计教学做一体化。

二、《融资业务核算》课程目标

通过专业调研和实践专家座谈会,我们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有:掌握吸收现金投资和发行股票投资有关知识及业务处理,掌握借款核算的知识与业务处理,掌握发行债券的业务处理及了解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业务处理;能力目标为:会核算吸收投资业务、会核算借入款项业务、会核算发行债券业务、会核算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业务;素质目标是: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树立成本效益观、时间价值观意识,并善于沟通和合作。

三、《融资业务核算》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融资业务核算》课程是针对企业融资业务岗位工作项目进行分析,据此设计教材内容,做到工作过程课程化,教学做一体化,以培养学生的融资业务操作处理能力。在教学内容选取上,设计了企业典型的四个融资业务内容,即吸收投资的核算、借入款项的核算、发行债券的核算、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见表1)

四、《融资业务核算》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该课程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具体实施方案是:一、构建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制订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二、布置任务。本课程在教学项目下安排10个工作任务,并将每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教师根据个人的表现记录平时成绩。三、小组讨论。教师利用课堂内外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讨论完成任务时所需知识,同时给学生的讲授提供指导。四、师生评价。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应控制好课堂的气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由每组选出1名代表进行发言,来说明自己处理的方法或指出其他小组的不足。五、教师总结。在学生展开激烈讨论之后,教师再对发言的学生和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意见。

2.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创设工作情境,提出工作要求。介绍与本课程设计有关的虚拟公司情况,并就要解决的任务进行说明,提出需要完成的目标要求。第二步:就所介绍的工作任务来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找出解决办法。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边讲边操作或先讨论后提示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知识的方式进行。第三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围绕任务要求,采取分组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对问题的理解、核算与操作方法、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最终结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老师可采取提示、解答提问、小组或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操作。第四步:及时归纳总结,强调工作重点。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完成工作情况,对通过实际工作中得出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醒,对本次课的核心知识、操作技能进行强调。总结的方式可由教师进行,也可采取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式进行。第五步:布置课外任务,进行知识拓展。在完成本次课的经济业务处理任务后,让学生解决同类性质的问题,以巩固本次课所学的知识点、更加熟练操作技能。围绕本次课学习的内容,完成独立操作中的训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及时批阅、检查,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据本次课学习内容布置与下次课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先预习下次课的相关内容,并指导学生课后学习相关的拓展知识。

3.教学手段

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出反映与本课程有关的会计职业岗位的视频资料,或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得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形象生动地再现本岗位有关工作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税法课程教学 改革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以税法各项理论知识为基石,以办税员、税务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以系统化的涉税业务工作内容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就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围绕课程职业性、实践性特点,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2.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紧紧围绕完成涉税业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充分运用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学过程工作化。企业办税岗位的工作过程就是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涉及13个不同税种,安排18个实际工作面临的具体工作任务,布置18个工作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从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选取

1.课程内容选取的思路

(1)分解企业涉税岗位各项工作任务。根据企业办税员、税务会计岗位职责及具体工作内容,将实际工作分解为18个独立的工作任务。

(2)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核心结果。每一项任务的核心结果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学生课程结束提交的不是课堂作业题,而是真实情境下向税务机关提交的各项数据、报表、报告。

(3)根据工作任务及结果设计学习情境。根据18项独立工作任务设计18个学习情境,同时设计融合性案例,并充分运用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各项纳税工作。

(4)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根据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将各个税种的具体的纳税申报工作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

2.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三、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1.情境式教学。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情境教学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情境教学是由教师给学生设计开业登记、领购发票、防伪认证、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纳税筹划等不同的典型工作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实感、从而将税法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知识点融汇到该情境之中,达到学习目的。

2.融合型教学。税法课程惯用的教学体例是各税种独立成章,教师孤立地讲授各个税种的知识点,这样学习经常造成一个严重后果――很多学生往往是捡了芝麻却又丢了西瓜,出现学了后面忘前面,学了新税忘旧税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行业教学法,即打破传统的孤立学习单一税种的模式,分别以工业、商业、制造业、交通业、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具有代表性的某一行业企业为主体纳税人,通过和项目设计教学、案例教学的结合,进行多税种的综合对比、互相联系。

3.仿真型教学。由于税法课程具有鲜明的仿真模拟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仿真实物工具,包括原始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以及其他会计和税务资料,进行仿真教学演示。

此外,在教学手段上更多地考虑采用各种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如幻灯片、录像资料、音像材料、三维动画、PPT等,使税法教学更加新颖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