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府调研报告

政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08 21:5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政府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府调研报告

第1篇

一、粮食生产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近三年来粮食生产状况

20*年我场粮豆作物播种面积7XXX公顷,平均亩产399.1公斤,总产实现42575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570公顷,单产500公斤,总产19275吨;玉米播种面积2218.7公顷,单产540公斤,总产17971吨;大豆播种面积2292.3公顷,平均亩产153.3公斤,总产5272.29吨;小麦播种面积30公顷,平均亩产126.7公斤,总产57吨。

20*年我场粮豆作物播种面积7xxx公顷,平均亩产380公斤,总产40510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xxx公顷,单产504公斤,总产19429吨;大豆播种面积1xxx公顷,单产132公斤,总产3722吨;玉米播种面积2xx0公顷,单产442公斤,总产17238吨;其他作物播种面积xx公顷,总产120.4吨。

20*年我场粮豆播种面积7xxx公顷,单产398公斤,总产42470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xxx公顷,单产520公斤,总产20046吨;玉米播种面积1xxx公顷,单产553公斤,总产16384吨;大豆播种面积2xxx公顷,单产167公斤,总产5977吨;其他作物播种面积xx公顷。

根据近三年粮食产量的不均衡性,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条件的制约,香兰地处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三积温带上限,年际间变化较大,土质大多为岗地白浆土,品种选择的空间比较小,土壤肥力不高是导致作物年际间变化的主要原因;二是主观因素影响,一部分农户只追求高产,不按自然规律及气候条件选择品种,盲目种植晚熟品种,导致产量低、效益差。还有的农户购买的生产资料无“三证”,又不按农艺技术规程进行操作,投入高、产出低,再有就是小四轮机车作业,根本达不到农艺要求,使原有的耕作体制遭到破坏,整地质量差,苗势弱,土壤肥力下降,单产不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提高粮食产量,一是提高农户科学种田的意识,遵循自然规律,不盲目选择品种;二是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三是农艺和农机相结合,走大型机械联合作业的路子,搞区域化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降低作业成本;四是加快科技示范的带动作用,以科技示范户为载体,使新技术得以全面推广应用,同时加大服务意识,杜绝以包代管的现象。

二、粮豆作物规模经营情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场在粮豆作物规模经营方面还处于封闭状态。从近几年规模种植情况看,单户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仅有10户,大多数单户种植面积约在40-50亩左右。主要原因是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职工承受风险的压力比较大,同时没有足够的积累资金,无力扩大规模种植。

我们认为解决的途径主要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促进土地流转,让有种植能力的且农艺技术掌握比较娴熟的一部分人,扩大种植规模,使流转者有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行多种形式经营。

三、关于农工家庭收入

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后,农场推行了责任田加机动田的两田制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承包的主体由农工承包向以农工家庭为主体承包转变,所有农业人口都分得了责任田,农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承包责任田兼营机动田。香兰农场现有农业职工1339人,其中承包土地职工1*2人,占79%;承包土地家庭1728户,其中农工家庭758户,无农工家庭970户。据20*年末调查,农工家庭户均收入17232元,人均收入4361元,比上年增长30%,20*年没有大幅度增长。

从收入结构上分析,种植业收入占73%,养殖收入占4.1%,打工收入占22.9%。农户收入全部依靠承包土地收入的占34%,兼营养殖业收入占12%,把打工收入做为重要来源的占34.1%。

从家庭结构看,户均3.1人(其中农工1.4人,家属劳动力0.7人,子女或无劳动能力1人)。全场单职工家庭占60.9%,双职工占39.1%。农工家庭户均承包责任田44.5亩,人均14.5亩,兼营机动田的占61%,户均承包58亩。农户家庭最高收入37000元,人均12300元。最低收入3000元,人均1000元。

xx农场农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别很大,收入也不够稳定。制约职工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农工本身缺乏勤劳致富意识,生产经营不够规模,不想走出去开拓新的增收源。二是从社会环境上看,农场就业门路狭窄,吸纳劳动力产业缺乏。

据抽样调查85个劳动力中,可提供劳动力22875个(劳动力资源),但实际投入承包土地上的工日6690个,占30%,投入养殖1980个,占8.6%,打工工日5147个,占22.5%,总利用创收工日13817个,占61.1%,剩余工日9058年,占38.9%。部分人员认可打麻将也不愿投工挣钱。要加快农场人均收入较快增长,就香兰农场现状而言,应走以下途径:

1、为农工家庭种植业走上规模经营营造宽松环境。一是以每个农户经营水田60亩或旱田120亩为模式,鼓励农户在承包责任田的同时兼营适量的机动田。二是在机动田发包时尽可能地为农工承包创造条件,可以低于市场竞价价格发包给农户,也可以以培植几个示范户的方式,逐步加以引导。

2、发展畜牧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我场仍是种植业单一经济,养殖业所占比重大小,农场应加大思想、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力度,利用生猪市场短缺机遇,加快种猪、母猪繁、育、引步伐,把闲余劳动力引导到畜牧生产上来,改变农户收入单一局面。

3、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剩余优势,做好打工(劳动力输出)经济,通过网络信息了解劳动力市场,有效进行劳务输出。

4、搞好科技指导、科技咨询服务,建立粮食市场营销网络,为农户提供粮食市场信息,促进农户种植从盲目性向市场指导性转变。

四、加快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是针对土壤现状,缺什么补什么,防止无效投入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场此项工作尚未开展,但借助20*年农业开发的有利契机,预计今年底把此项工作开展起来。现已联系到测土施肥仪厂家,待考察论证后即可购入实施。

从长远看,应在东部三场建立一个测土实验站,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能够享受国家政策的补贴。

五、农机具购入和农机合作社建设情况

为加强农机标准化建设,推进土地集约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大马力机车作业优势,提高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动土地经营规模化,种植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场与汤原县农机部门沟通,通过农机补贴形式个人购入大中型农机具4台套。20*年9月,按照省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部署和要求,在我场二大队建立了股份制农机合作社,组建工作由二大队牵头,入社主体为二大队农工、及其子女,每股定价500元,入股资金100.5万元,股东86人。国家扶持、集团公司和农场配套资金共100万元。共计总资本200.5万元,作为合作社的资本金,已按程序要求上缴省指定专户。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相关政策制约及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当地工商部门拒绝给予注册登记,故使合作社成立无合法手续,相应的财务管理亦无章可循。

2、集团、农场对于如何扶持农机合作社问题,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管理措施,尤其是农机作业市场如何管理,土地资源如何配置等,都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我们认为,集团公司应根据农场耕地资源合理配置农机具和相应规模的农机合作社,农场也要按着配置农机具规模制定措施,保障农机作业量,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科学耕作制度,为种植业规模经营打好基础。按香兰农场土地资源规模,农机作业合作社不宜各队都建,划好作业区域,按区域配置,确保农机具配置结构合理,拥有量适度。

3、农机作业合作社是在国家资金扶持力度较大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必须按规定提足折旧费后再计算经营成果,所提折旧费基金要专款专用,进行专项管理,只能用于设备有序更新,才能确保资金不流失。

六、畜牧业发展状况

xx农场畜牧业是传统产业,有较丰富的饲养畜禽的经验,曾一度使许多家庭受益。但近年来受市场等各方面的影响,目前全场生猪存栏3656头,能繁母猪582,奶牛存栏594头、羊290只,家禽2416羽,特色养殖梅花鹿75头,狐狸30只,貉435只。从调研情况看,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基础设施薄弱;二是饲草饲料不足,草场退化;三是品种退化,没有良种繁育基地;四是畜牧业发展不平衡,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职工养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较少,大多为分散饲养,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发展程度低,制约着畜牧产业化发展。

根据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农场的畜牧业要根据产业化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地确定小区规划,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养殖小区。现已与当地县畜牧部门取得共识,把香兰农场畜牧业纳入汤原县一个乡镇来管理,争取上级投资,准备建一个800-1000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

七、如何推进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监企分开后,农户为追求经济效益,在旱田作物的选择上,大多是玉米、大豆和极少数经济作物。连年的重迎茬种植,加之小型农机作业,标准低,质量差,种植结构极不合理,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本着土地产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及合理轮作的原则,制定“两扩、一稳、二压”的调整方针,即:扩大经济作物及麦类作物种植,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压缩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根据方案要求,部署基层大队各作物种植比例,进一步落实种植结构的调整,力求实效。农场加快考察引入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作物,使经济作物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20%以上。利用示范园区及科技示范户进行试验对比,旨在探索、发现总结各类经济作物的最佳栽培模式,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和生产部局,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工程,根据我场的地域特征,发挥水稻生产优势,引进高产、优质的品种,打造高产、高效的产业效应。

八、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我场现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即农机合作社一个,其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待组建,主要是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的扶持政策。

解决途径:培养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使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开拓市场经验的人员脱颖而出,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招商引资等领域创建符合农场特色的专业经济组织。

九、洁净能源发展状况

目前,我场住户所用生活能源仍是以秸秆等薪柴为主。开展清洁能源沼气试点虽已历时3年,但效果不好,只有x户,且只能在夏季利用。利用太阳能势水200户左右,只用做洗澡、洗衣等。

农场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1万吨左右,推进秸秆能源化的主要瓶径是资金和技术,其发展途径必须依靠政府财政扶持上马后,再依靠市场化发展,需要政府扶持主要技术引进和资金投入,农场以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资源进行综合开发,高效利用,推广秸秆气化技术,在项目成形后,交由社会按股份制管理。

十、农场职工家属外出务工情况

农场外出打工农工160余人,农工家属130余人,人均年收入9000元,总收入253万元。多数是投亲靠友,打工地点比较分散,以力工为主。农场在20*年与汤原县政府有过协议,把我场列入外出打工劳动力来源范围。20*年农场对清河林业局劳动力市场进行考察,初步达成议向用工协议,但由于农工、家属的打工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未能实行。但农场已经将开拓职工外出打工就业,促进其尽早从土地中走出去列为今后农场工作重中这重。一是与汤原县政府沟通,把我场职工、家属纳入其农民技能培训范围,以提高我场农工、家属劳动技能,为外出打工准备条件。二是进一步与清河林业局协商,争取更为优惠的就业条件和环境,促进我场富余劳动力前去打工就业。

十一、农场经济融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农垦系统按“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实施场县合作共建,促进场县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和作法,对于我们有着极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场据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发展原有优势农产品(水稻、大豆、玉米)的同时,应按着区域特点,大力发展以奶牛为重点的养殖业,充分利用汤原县境内的大米加工企业、光明乳业品牌、生猪屠宰加工优势,按照市场原则,以龙头企业+基地的利益联结方式,争取与xx县共建水稻、奶牛、生猪生产产业,使我场成为上述产业原料生产基地。争取与汤原县取得共识,汤原县主要投资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农场加大完善农业基础建设、良品培育基地建设和科学种田投入,双方共同开发建设,沟通场县间联系,建立起场县共赢发展的联合体。

十二、落实惠农政策情况

党的惠农政策惠及农场的比重很少,农场享受不到农机购置补贴、测土施肥改良土壤沃土工程补贴、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补贴,同时农场还担负着本来应是政府行为的费用。为此,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精心准备各类涉农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是争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争取国家有关提高耕地综合质量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三是争取国家加强科研、防灾减灾、动物疫病防治、气象服务等政策和资金扶持。

十三、明年农业工作思路

2009年我场农业工作思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创建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加快新技术引进步伐,争取更多的惠农政策,努力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力争实现粮豆总产4300吨。

1、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在现有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不断壮大科技示范户的队伍,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完善各种农业生产试验检测手段,新增水稻育秧大棚150栋,购置测土配方施肥仪一台,推广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水稻“三超”栽培,富晒稻米等试验项目。

2、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深入基层,对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确保培训人员达到90%以上;二是建立稳定的销售和流通渠道。通过市场调查、网上信息反馈等多种手段,努力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三是对职工购置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真伪识别知识讲座,减少风险。四是根据国家对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进行补贴的政策,多方沟通协调,帮助职工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省将继续加大奶牛发展,未来五年将投资295亿元,实现千万吨奶战略工程,安置富余劳动力5.5万人,以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在奶牛品种选育、生产基地建设、饲料供应、奶牛粪便处理等项目上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实现奶牛存栏年均递增12.1%。结合我场实际,把握机遇,积极引导职工向奶牛养殖业发展。同时加强畜牧业的防检疫的服务工作,保证畜牧业安全有续发展。

3、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

多年以来,农田基础设施一直是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管理难度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认为一方面积极争取农发投资,另一方面按照“一事一议”有关规定,发动职工积极参与。特别是我场水库已属严重病险状态,坝体和坝基渗漏加剧,急需投资加以除险,以确保水库安全度汛,正常蓄水,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提升农机作业标准化。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结合农场区域划分情况,在妥善解决好现有农机合作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资金,筹建农机合作社1-2个,切实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和诚信服务,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2篇

一、当前乡镇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乡镇政府管理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空间缩小、发展动力衰减、原有优势减弱等挑战,也面临亟需提高政府效能,以更少的成本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等一系列紧迫问题。

1、政府科学管理意识淡薄。乡镇政府管理者往往缺乏规划意识、决策缺乏科学评估和论证,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拍脑袋”式的决策方式,表现为追求短期效益,重建设、轻规划,重投资、轻管理等。政府运作的成本意识淡薄,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尤其在管理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较少,比如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较高等现象,无疑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挤占了乡镇财务的公共支出。

2、政府管理的方式亟待转变。政府的职能定位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公务员的官本位意识比较强,政府管理中运用行政命令较多,而不擅长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管理社会事务。这在乡镇一级政府的表现尤为突出,乡镇政府中的多数公务员习惯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不熟悉和精通现代管理方法,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够,造成沟通困难,影响办事效率。甚至有时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不利于做好群众工作。

3、政府预算体系不健全。乡镇的财力来源有限,支出随机性大,非公共支出占较大比例,容易造成浪费。虽然政府每年向人代会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但预算体系仅是个框架,执行不严格。

4、政府对自身的服务职能把握不准。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由中央政府行使,地方政府处于微观层面,面对基层,主要应承担起具体公共服务职能。但我国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投入少,影响了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5、公务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乡镇政府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大都来自本乡镇或附近农村地区,素质参差不齐。一是政治意识不强。具体表现在群众意识、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以民为本的公仆意识淡化,公共服务意识尚未完全树立。近几年虽然在服务机制和工作作风上有所改进,但是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上做得还不够。二是公共管理理念缺乏。对政府管理理论知之甚少,致使乡镇政府行政改革和提高行政效能缺乏思想动力,这已成为制约乡镇政府提高效率的“瓶颈”。

乡镇政府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公共管理观念滞后。受计划经济条件下思维方式的影响,政府公务员的官本位意识比较强,认为自己是老百姓的“父母官”,自身职能定位不明确,缺少以民为本的理念,政府管理方式尚未转变。此外,行政责任淡化、行政思维方式落后等也在深层次上制约着行政效率的提高。

2、行政环境的不利影响。在维护群众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但现在少数群众对政府的职能作用和运行过程不了解,遇事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存在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甚至对政府提出无理和过分的要求,与政府形成对立。

3、部门与乡镇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县一级部门对乡镇工作干预过多、过细,各线的工作都需要乡镇落实,使他们疲于应付、顾此失彼,难以根据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虽然部门权力在逐步下放,但下放的是事权,相应的财权和人事权却没有下放,或者仅把无利可图的权限下放,而土管、城建规划等权限都上收。这些现象已成为乡镇政府管理中的障碍,加重了乡镇政府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乡镇对区域发展的统筹和管理,影响了乡镇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行政效能的提高。

4、条块管理权责不明确。部门与乡镇的行政管理在权责上仍然存在错位,条块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权限都需要进一步理顺和界定。同时,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块块”,担负着区域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具体管理工作,但分布在乡镇的“几大员”,却大都接受“条条”领导,基层政府看得见却管不着,使基层政府的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受到削弱。

二、提高乡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

乡镇政府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日益复杂,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乡镇政府管理要加快从传统型的政府行政管理向现代型的公共管理转变,必须转变政府的行政理念和行为方式,创新乡镇政府公共管理,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政府所行使的权力是公民委托的公共权力,其来源是公民权力的让度,人民才是这一权力的所有者。公共权力的最终指向是公共利益,政府必须向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对政府属性和来源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公务员树立正确的政府管理观念,有助于公务员正确对待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摆正自己与公众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20世纪末,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浪潮中,出现了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对于我国的政府管理改革同样有借鉴意义。乡镇政府要确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公共管理,才能顺应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形势,迎接社会发展变化的挑战。因此,要树立政府公共管理的理念,实现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的转变,使政府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

2、准确定位政府职能。乡镇政府的基础性和微观性决定了其执行性和直接面向公众的务实性,同时也决定了其职能的管理型和服务型。乡镇政府公共管理总的思路应是加强管理,突出服务。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必须处理好战略、规划、建设的关系。从战略、规划、建设相统一的高度,在研究制定城镇科学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实现城镇发展战略和城镇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城镇建设纳入统一有序的进程中。政府职能的重心要放在发展经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上,培育经济增长点和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等,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培育各种市场要素等。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推进乡镇政府由原来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原来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3、不断增强政府管理能力。倡导公共治理,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现治理的过程中,政府要做到“掌舵”而不是“划浆”,要在管理方式上采用广泛的授权或分权方式进行管理,让公众和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形成政府与市场、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加速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从而实现政府的公共治理。同时,引入企业政府概念,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技术,重视成本,以尽可能低的公共资源消耗向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服务,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政府管理质量。在政府投资方面,除了公共事业以及其他宜于政府统一管理的公共产品、半公共产品外,各级政府一般都不宜直接充当市场投资的主体。对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形成竞争局面,优中选优,化解投资风险。对于非政府性投资项目,政府要进行激励并提供相关服务。

4、有效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行政管理往往异化为行政管制,以“指令”、“指示”等为手段。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行为必须由管制向管理和服务转变,意味着政府要以民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乡镇政府,尤其要以更有效的行政活动为社会、企业和公民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一要注重提高乡镇政府的社会回应性。越是基层政府,越要对老百姓的要求能快速反应,越要体现高效和快捷。要建设和完善回应社会和公民需求的有效载体,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倾听群众的呼声;二要建立对镇域内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比如成立政府的应急处理协调小组,建立相应的组织网络,实现应急状态下的资源整合和快速处置,提升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三要逐步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借助民间资本,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帮助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实现政府从“划浆者”向“掌舵者”的转变。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本地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上要合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壮大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四要实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可信度。要建设“信用政府”,加强对政府管理的公共监督,包括上级机关、乡镇党委、乡镇人大及社会组织、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的监督等;五要推进农村社区自治进程。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形成农村社区公共治理结构。乡镇政府要引导、鼓励广大农村居民参与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利用社会中介和自治组织的力量为群众排忧解难。

第3篇

参加工作这么多年,经常和友邻乡镇交流沟通,发现几乎所有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负债的问题。根据我镇具体实际,结合其他乡镇情况,我认为,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

1、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导致留下高额债务。前几年,在中央未出台禁止兴建政府办公大楼政策之前,许多乡镇都兴建了占地面积不小的政府办公楼院,工程款少则一二千万,多则四五千万,这对任何乡镇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更有许多是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兴建的,因此产生了高额债务。

2、乡镇财政困难,上级财政补助有限,人员、办公等正常经费支出需靠借债来维持。财政年年赤字,经费年年不足,支出年年降不下来,年年都要举债度日,如此恶性循环,负债只能有增无减。

3、挤占、挪用应拨专项资金。这可能是许多财政困难乡镇不得不采取的无奈之举。虽为下策,却也有不得已为之的苦衷。张口要饭吃的人那么多,眼前件件亟待解决的要事,资金无处周转,只好打那些专项资金的主意。因此年年审计的时候,暂存暂付款余额居高不下。群众意见很大,显性负债危机不可小觑。

归根究底,乡镇财政困难,支出居高不下,是形成负债的最主要原因。只有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形成收支平衡的良好氛围,才能有效化解负债困境。目前可行的对策,愚以为有以下几个:

1、大力发展乡镇经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财源建设渠道,培植本镇工业支柱产业,形成乡镇本级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组织财力逐步兑付债务,压缩负债规模,减少乡镇负担。近几年来,我镇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工业区规模不断壮大,镇级财力年年增长,基本偿清所有负债,年终决算也已由原来的赤字乡镇变为现在的略有结余,终于可以轻装上阵。

2、在开源的同时,大力抓好节流工作。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有多少财力办多少事。做好年初支出预算,尽量缩减人、车、会、话等开支,做一个勤政节俭的政府。

3、增强债权债务意识,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防止呆账坏账的发生;加强对所担保的贷款债务人的跟踪管理,及时偿还所贷款项,积极防范因连带责任而造成债务风险,减少新的债务发生。

第4篇

目前我市政府投资项目基本的管理程序为:先由市发改委审批立项即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为简化程序,一般性项目可以直接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再由建设部门审批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财政部门审查预算,然后由发改委核准招投标事项并下达年度投资计划,项目单位凭年度投资计划文件到相关部门办理建设用地许可证、规划用地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在项目竣工前由财政部门审查竣工决算,最后由审计部门对部分项目进行抽查审计。这些程序在实际运作中,由于种种因素,往往得不到很好地执行和遵守,也导致政府投资管理出现一些问题。

1、决策的随意性比较大。有的项目已经安排了财政资金计划才到发改委来立项,极个别项目甚至不立项就在建设过程中方案经常变化。有的项目从办公用房变成了宾馆,有的项目投资经批准规模翻了一番甚至几番。由于缺乏集中把关,造成部门竞相搞建设,标准和规模上相互攀比,超过了财政承受能力。同时,由于论证不充分,决策不科学,个别项目刚刚建好又拆除重建,造成的浪费令人痛心。

2、资金管理的效益不高。各类专项资金基本上是分散在相关部门,市政府对财政资金缺乏有效调控,不易做到统筹使用。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一是资金运行不透明。专项资金往往在部门内部封闭运行,体内循环,谁管钱,谁用钱,谁建设,缺乏监督制约。而且用钱的只管用,不管资金怎么筹,也不管资金怎么还,容易形成投资缺口、财政包袱。二是大量建设资金变成人头费。有的专项资金究竟有多少搞了建设,有多少养了人,是一笔糊涂帐。三是不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许多建设资金都撒了胡椒面。

3、投资主管部门缺乏管理手段。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发改委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上往往鞭长莫及。投资项目到发改委立项,往往只是为了取得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的一块敲门砖,一旦项目批文到手,在建设过程中批准的建设内容、规模、投资计划都被抛之一边,想怎么变就怎么变,而发改委没有手段予以监督制约。

4、财政投入的方式不尽合理。我市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一般为两种,一种是全额直接投入,主要投向公益设施;另一种是投资补助,主要投向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对于经营性和准经营性项目,政府投资没有相应回报,政府投资的收益被部门或单位侵吞,没有形成政府投资的滚动发展。

二、加强政府投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1、明确决策权限,规范决策程序。政府投资的决策权限理应相对集中到政府手上。根据项目性质,可分为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行政事业单位基建等类别,每一类项目根据不同规模确定审批权限,分别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常务副市长、市长、市长办公会或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批,特别重大的项目提交市委常委会或市人代会审定。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应当加强评估论证,实行专家评议制度、公众听证制度、项目公示制度,尽量做到决策科学、民主。

2、资金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编制政府投资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各类政府投资,包括预算内投资、各类专项建设资金、统借国外贷款等。要改变我市政府投资分散使用、各自为政的局面,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效益,就必须将政府资金纳入计划管理,统筹安排,统一管理。由财政部门确定年度政府投资总规模,发改委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部门提出的方案编制年度政府投资计划,提交市政府研究审定。

3、科学界定政府投入范围和方式。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方向,政府投资要缩短战线,从经营性领域退出来,凡是能由市场投资的全部由市场投资,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和政权建设项目。政府投入的方式根据项目性质分别采取直接投入、注本金投入、投资补助、贴息等方式。对政府直接举办的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非经营性项目,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对政府直接举办的有一定经济收益但预期收益不足以弥补投资成本的准经营性项目,采取资本金注入的方式;对有一定自筹资金能力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主要采取投资补助的方式;对政府支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主要采取贴息的方式。

4、资金管理严格实行“三审”。在建设资金管理上要把好三道关:第一道关是概算审查,第二道关是预决算审查,第三道关是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通过三道关口的严格把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工程造价,降低投资成本。

5、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重点要管好三道环节:一是施工图设计。建设内容、投资规模的变更大都出现在这个环节。设计方案确需变更,必须按程序报批。二是中标合同的管理。有的项目在中标合同之外签订有不少的补充协议,如建材价差调增,装修装饰改进,增加附属零星设施,采购设备改型等,名目繁多,一项工程下来,往往要在中标价的基础上增加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既避免了应交规费,又为建设业主与建筑企业之间留下了“操作空间”。因此中标合同的管理必须加强,合同中有关政府资金拨付的条款应报财政局审查。三是资金使用监管。财政部门应加强资金监督,对资金使用有问题的,应暂缓甚至停止拨付资金。

第5篇

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后,政府采购工作在全国全面铺开。从总体上看,建立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了政府资金运作的效益,加大了政府采购的监督力度,减少了暗箱操作,促进了廉政建设。但是,政府采购作为财政体制的一项改革,由于刚刚起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县级显得尤为突出,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进行。

一、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府采购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政府采购法》虽然已颁布施行,但是,实施细则并未出台。《政府采购法》只是一个大的法律框架,对具体的采购行为,未做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县级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缺乏法律指导,又无现成的范例作参考,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在采购过程中难免畏首畏尾,生怕采购行为与法律冲突,造成违法采购。

(二)采购范围过于狭窄。目前,政府采购的范围仅限于办公用品、定点加油和维修、车辆保险及锅炉购置等项,而占采购资金额度较大的市政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以及上级拨付专项资金的农业、种子等项目却未列入政府采购。

(三)个别单位存在抵触情绪。个别单位领导对政府采购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逃避政府采购现象时有发生。《政府采购法》虽然颁布实施,但个别单位明知应通过政府采购进行购买性支出却违反《政府采购法》擅自进行采购,对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二是部门编制采购预算应付了事。个别单位在编制采购预算时态度不负责、内容不详细、时间不准确,出现了少报、漏报甚至不报采购项目现象,导致了政府采购总预算的失真。

(四)个别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自行采购,规避政府采购。个别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利用职权,以上级资金支持或统一标准为借口,自行进行采购,然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分配给基层,所用资金全部或部分由基层单位承担,从而规避政府采购。如公安系统的部分警用车辆、教育部门的部分教学仪器设备等。

(五)政府采购优势不明显。政府采购的最终目标是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因为县级财政资金大都比较紧张,在政府采购中一般不能做到预付款或货到付款。所以,供应商在参与政府采购时,考虑到货款给付因素,不可能将价格降得太低。目前,部分机电及电子类产品的厂家都搞区域,有的还规定最低销售价,这就使外地供应商不敢来参与竞争,本地供应商也不敢低于厂家规定的销售价参与政府采购,从而显现不出政府采购的优势。

(六)"三库"建设不完善。要做好政府采购工作,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质量,必须建立"技术专家库"用以解决评委的来源问题,才能科学、合理地评标;建立"供应商库"用以解决供应商的问题,才能保证三家以上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商品信息库"用以解决货源的问题。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县级政府采购的"三库"建设还很不完善,有的甚至还是空白,这严重影响了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质量。

(七)监督不到位,处罚措施不力。由于受人员、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要想对采购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比较困难。上级规定的处罚办法苍白无力,缺乏可操作性,使个别单位擅自采购、先采购后申请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采购的严肃性,阻碍了政府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

(八)政府采购人员素质不高。政府采购品种繁多,专业性、技术强,要求采购人员熟悉相关法律,知识面要广,业务素质要高。而目前县级政府采购人员大都是原财政局的工作人员,对政府采购的各种知识掌握不多,未受过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很难适应当前政府采购复杂的形势。

二、政府采购的对策及建议

(一)尽快出台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建议国家或省级立法机关尽快出台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对政府采购工作作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使基层政府采购工作不再"摸着石头过河"。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政府采购工作是对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的一场革命,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好政府采购工作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对政府采购有明确的认识。因此,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对政府采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进而为做好政府采购工作,提高政府采购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严格按有关规定拓宽政府采购范围。政府采购的范围应包括货物、工程劳务及服务三大类。在原来政府采购范围的基础上应逐步扩大到上述三大类上来。政府采购的资金支出构成既包括预算内、预算外资金,还包括单位自筹资金。实施政府采购的单位包括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含自收自支单位)、人民团体。特别是卫生系统的医疗耗材、建设工程等焦点支出,更应实行政府采购。

(四)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有效的政府采购制监督约机制,不仅对采购的主体进行监督,对采购的客体和环节也要进行监督。如霸州市在财政系统协调联动,紧密协作,牢牢抓住报销这一关键环节,规定凡各单位未通过政府采购的商品,市财政集中支付中心不予报销,从而起到了很好的监督效果。

(五)增加财政收入,拓宽采购思路。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使政府有充足的资金满足政府采购的需要。同时,对于规模较大的机电类产品或电子产品,一方面邀请厂家代表参与招投标,一方面邀请其他同档次、同规格产品的厂方代表参与竞争。

(六)加强"三库"建设。建立"供应商库"、"技术专家库"和"商品信息库"是进行政府采购工作的基础。对登记的供应商、技术专家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使信誉好、有能力的供应商加入到政府采购中来。可以建立"三库"台账,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使查询更加方便、快捷。

第6篇

[关键词] 简政放权;审批改革;事后监管;激发活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26

[中图分类号] C9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17- 02

0 引 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今年8月8日,国务院为巩固扩大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果,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举措的意见》,其中首先就提出要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激发市场活力。本溪市政府为了抓住东北振兴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简政放权工作,并开展了大范围的基层调研,了解前期工作成效、不足以及未来的工作方向,努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迸发发展活力,激发市场活力,助力本溪经济的快速发展。

1 对各级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工作总体评价较好

无论是社会、企业还是下级政府对目前简政放权工作基本持肯定的态度,其中满意达到50.16%,比较满意达到28.52%,一般满意和不满意分别达到17.38%和3.94%。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工作:

(1)简政放权工作时间表的确定。目前本溪市转变职能简政放权领导小组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和研究,明确了简政放权工作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将简政放权工作细化分解为45项专项改革任务,共涉及市编委办、市发改委、市民政局等13个牵头部门和19个配合部门,统一部署、分批实施、逐步推进,明确利用4年时间分 3个阶段完成各项任务,使市政府审批项目减少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充分向市场、社会和向下级政府放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创造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等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2)简政放权第一阶段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本溪市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形成了《本溪市政府第一批取消和下放行政职权目录》,共计取消和下放248项行政职权,包括投资审批类22项,生产经营类44项,行政收费类46项,社会组织管理类11项,资质资格类18项,依法行政类79项,其他类28项。这次放权有效地为市场松了绑,为企业添了力,社会和人民群众给予较高评价。

2 目前我市简政放权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市前一阶段的简政放权工作确实取得了重要成效,收到了良好的评价,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职能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依然存在,持续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较重,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向社会放权力度不够。调查问卷专门设计了一项对公民证件办理的评价,结果显示,群众对简政放权后各类证件办理方便程度评价一般。认为比较方便占到了59.67%、,认为一般和不太方便的占26.23%、13.23%。其中群众提出意见最需要改进的是房证(占31.8%的群众认为),其次为驾驶证(23.93%)。认为这两个证件的办理仍需要简化流程,缩短时限。这说明在大力简政放权之后,普通群众虽然对政府的措施和行动持满意态度,但是在实际办事过程中,仍然有力度不大、不到位的情况出现,希望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和实效,尤其在涉及社会民生重点领域。

(2)向企业放权不够彻底。企业普遍认为我市简政放权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不彻底问题,其中行政审批事项多,行政审批环节多,二者都占24%;其他为放权“含金量”不高、办事流程不透明和没有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分别占16.5%、15.3%和7%;认为行政审批时间长、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办事人员态度“生冷硬”占比较少,分别为5.9%、6.2%、1.1%。其中企业在投资建设中,认为存在垄断而且最耗时的中介服务事项分别为:环评报告最耗时占53.4%,认为消防设计的为25%,认为施工图设计的为21.6%。这说明我市简政放权工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彻底,仍然存在过度审批和不当前置审批的情况,尤其是一些重点审批的部门和领域更要加大整改力度。

3 对下一步简政放权的工作的建议

简政放权工作下一步将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继续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放管结合,以管促放。

(1)持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与促进经济增长、创业就业密切相关、含金量比较高的行政审批事项,坚持数量质量并举,对省政府取消和下放458项行政职权进行承接、取消、下放和转移,全面清理前置审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清理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开工前相关程序和要件。

(2)切实提高简政放权“含金量”。加大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特别是提高取消下放事项的“含金量”,问卷显示应着力采取的措施:认为应继续坚持开门搞改革,畅通群众参与渠道,让群众说得上话、插得上手的36.67%;认为进一步做实用好竞争比较、与教育实践活动相互促进、综合考核评价监督等机制,让每一个审批项目过“三关”,即过行政相对人、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关的占32.22%。

第7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立法体系的基本形成,我国各项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在不断推进改革的过程中,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政府和企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

由于法律顾问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开展范围也不够普及,对所在事务所法律顾问工作进行调查后,本文将就如何深入推进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工作展开探讨。

一、法律顾问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设置法律顾问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适应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及20__年5月12日国务院《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决定》等一系列重要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真正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法治经济。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立法体系的基本形成,企业经营者的行为逐步趋于规范化,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也在逐步加强,在外部市场激烈竞争与内部经营管理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绝对量在不断增加。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来说,依法行政既是政府的权利,也是政府的义务,更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有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在履行工作职责时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正确决策、行政,合理执法,依法积极应对突发事件,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的问题,提高政府依法执政能力。各个企事业单位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细胞,其运作和发展是一个十分繁杂的系统化社会工程,既关系到发展稳定的大局,也关乎个人的切身利益,涉及众多的法律问题: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一切管理行为及经营活动必须依法有序进行,也就决定了作为法律专业者的律师应当以法律顾问的形式积极介入其中。

(二)、设立法律顾问能有效的提高政府和企业的执行效率

执行效率是指在保证行动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目标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在当前提倡效率社会的大背景下,提高效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积极有效的经济、社会政策来解决历史遗留和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决策主体的依据多元化,决策合理化及执行合法化,建立有效的综合决策机制。

通过设立法律顾问制度,决策制定者可以借助富有的法律实务经验与各界人士沟通,顺畅律师队伍发挥重要作用,了解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在合法的前提下,平衡政府、单位与个人之间的权益,从而获得最完整的信息,使各种决策更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提高执行效率。同时,在某些特殊场合尤其是发生政府、企业与民众利益对峙的场合,引入作为第三方的法律顾问介入冲突,能使决策者更充分地考虑民众需求的层次性和全面性,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好的关系,更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从而提高了决策执行的效率。我所在担任襄阳华星化工有限公司常年法律顾问的过程中,积极为该公司建立健全各种劳动制度,并通过举行讲座、发放法律宣传资料等形式向职工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在该企业转产清算的过程中,依照法律向公司管理层提出对职工的补偿方案及执行意见,并积极参与仲裁、诉讼案件的处理,既依法维护了各方的权益,也避免了以往企业清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的发生,使得企业得以在预定的期限内完成清算事宜,提高了企业的执行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二、法律顾问工作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法律顾问的身影陆续出现在各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建设法治社会和处理经济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法律顾问制度是一个新兴的制度,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顾问单位不清楚如何正确的使用法律顾问业务

在实践中,不少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 聘请了法律顾问,有的甚至不止一名律师,但在如何运用法律顾问上出现了问题。如有些顾问单位在处理重大涉法事务前,未能及时让法律顾问进行法律论证,并提出法律意见,而在作出相关具体行为后,相对一方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提请司法部门介入解决争议的时候,方才想起让法律顾问参与案件的复议或诉讼活动。法律顾问在这些单位看来,仅仅是起到救火队员的角色,殊不知当事态发展到这种程度,相关重要证据已经形成,往往难以事后进行弥补。尤其是当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依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的规定,行政机关一旦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就不能另行调查和取证,这就需要政府在作出行政处罚前必须对证据的收集和采用、违法事实和行为的确认证据性具备合法性和关联性。否则,行政复议程序或行政诉讼程序一旦启动,如因行政机关举证不能或不当,将导致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确认违法,甚至被撤销,这不仅使行政机关的工作陷入被动,而且还会降低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增加政府的工作成本,更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另外,有些顾问单位在制定一些规范性文件上,由于没有让法律顾问把好法律关,往往会导致所下达的规范性文件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不一致,造成规范性文件的执行出现障碍,甚至给顾问单位带来经济损失。上述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二)缺乏选任法律顾问的长效机制

当前,顾问单位选任法律顾问主要采取自我聘任资深且社会形象较好的律师的方法,受关注的对象更多的是律师个人,而不是律师事务所。通常的做法也是直接针对律师个人,并且在聘请法律顾问的时候,不太考虑该律师的专业特长,缺乏行之有效的选任标准和竞争机制。如此选聘法律顾问,没有选任标准就不能遴选出合适的律师人才,不能产生竞争机制也就不能充分利用律师资源;同时,还有可能使得部分优秀的律师事务所无法进入法律顾问市场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这种模式下被选聘的法律顾问,有的因为律师个人背后没有强大的团队,有的因为个人的专业特长不在顾问单位需要的服务方面,有的因为个人能力确实太差,导致在以后的工作中力不从心,甚至无法应对法律顾问的具体工作内容,使得法律顾问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从更深的层面上看,如果不能有效扭转这种混乱的局面,避免使法律顾问事务走入歧途,对律师行业的发展是有着巨大的危害。

(三)法律顾问待遇较低,导致顾问律师为顾问单位的积极性不高。

通过对我所担任政府机关、企业法律顾问情况调查发现:就襄州区看来,现阶段法律顾问带来的收入在事务所总体收入中所占比例仍然轻微,与发达地区动辄超过50%的比例还有较大的距离。同时,很多单位的每年支出的法律顾问费用在一万元以下,部分中轻年律师甚至需要义务提供顾问服务。而一个社会律师每年的生活工作成本在三至四万元。社会律师并不是公务员,没有各种福利待遇,工作得来的报酬是他们的收入来源。当他们面临着现实的生计问题,在生活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对于廉价甚至义务为顾问单位服务当然也会逐渐失去热情。仅仅依靠顾问头衔的光环效应和律师的奉献精神是难以建立社会律师为政府、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长效机制的。这个略显尴尬的问题已经成为横亘在法律顾业务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道路上的绊脚石。

三、对法律顾问工作突破与创新的思考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改革在不断的深入,要推广法律顾问工作,开拓社会律师的服务空间,就必须不断地提高法律顾问工作水平,增强法律顾问工作创新的能力。

(一)继续强化宣传,提高政府、企业对法律工作的认识

依法行事,建设法治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的强化宣传,提高政府、企业的依法行事的意识,才能让政府、企业更加重视法律顾问的作用;同时,还应加强法律顾问作用和顾问业务的宣传,使政府、企业学会创新的使用法律顾问业务。法律顾问的作用不仅仅是修改合同,进行各种诉讼。法律顾问的作用更在于为顾问单位的规范性文件把关,论顾问单位日常行政、经济行为的合法性,协助顾问单位依法解决纠纷,对顾问单位的重大项目投资、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诉讼案件事先进行法律论证并出具法律意见。

作为法律顾问也应当经常性地寻求机会,代表顾问单位经常性的和利益相关方接触,灵活运用典型案例,让顾问单位从法律上、从现实上充分认识法律顾问在事前参与法律事务的重要性,尤其是能够避免一些违法事件的发生,提高顾问单位的工作效率,提高顾问单位在社会中的威信、责任感和美誉度,唯有如此,方能使顾问单位一旦遇到法律事务,就会及时想到法律顾问,并让法律顾问及时参与相关法律事务,这样也能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使法律顾问工作做的更好。

(二)创新顾问工作思路,积极开发法律服务产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法治理念、维权意识、创业意识在不断的提高,尤其是从我所为襄州区政府、企业提供法律顾问服务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是行政复议、诉讼,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小型企业大量涌现、并频繁发生合作、并购、清算等经济现象,这为法律顾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对法律顾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繁荣发展但又急剧变化的法律顾问市场,有心的律师应当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转变以往陈旧、被动的工作模式,积极通过法律事务审计、交易模式构建等新的服务方式,为顾问单位提供有预见性的,成熟实用的法律产品,用工作标准流程来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提示可能会出现的法律风险,最大限度的将劳动法律风险化解在企业每天的工作之中。

(三)制定长期有效的法律顾问遴选机制和竞争机制,制定灵活、合理的法律顾问收费模式

第8篇

一、背景和依据

在我国,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作为一种评估手段首次以法规条款形式出现于2007年5月国务院第486号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评估机构和编制的执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参考依据”。2008年2月,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2008年上半年中央编办选择江苏、重庆、厦门和青岛4个省、市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在这一形势下,烟台市针对新设立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政策执行和机构职能履行情况开展评估方面的研究,出台了《烟台市机构编制评估工作总体意见》和《烟台市新设机构跟踪评估实施意见》,在推动机构编制评估工作方面进行探索。近几年来,莱州市编办根据烟台市编办总体部署,认真总结前期机构编制评估的经验,大胆探索政府工作部门和新设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跟踪评估,不断创新机构编制评估方式方法,完善评估体系,有效地推进了机构编制规范化、法制化和精细化管理,促进了政府部门提速增效和事业机构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针对不同类型机构,评估重点上各有侧重。落实省编办“五年内要将所有政府工作部门评估一遍”的安排部署,丰富评估手段,优化评估流程,积极推进政府部门履职评估。先后完成了审计局、商务局等26个部门机构编制管理和履职情况评估工作。对政府工作部门的跟踪评估主要侧重于各部门职能配置、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及履行职责情况及成效,评估结果作为部门“三定”修订和机构编制调整的重要依据。今年刚启动的对近两年新设立事业单位的跟踪评估则主要侧重于机构启动情况、职责履行情况及公益服务情况,对不能正常启动开展工作的,撤销单位建制;对不能履行全部职能的,相应核减编制。

(二)着眼于评估效果,在手段和体系上不断丰富完善。评估分单位自查、实地督查两阶段。实地评估督查主要采取听取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实地查看相关资料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在上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完善评估内容,重点加大了量化评估,细化了外部评估,一方面,将评估表由2类增加到8类,将自我评估、外部评估的二级指标具体量化到“三定”规定中每项职责上,同时增加了部门基本情况表、人员情况表、借调人员表、工作创新表、解决社会热点难点表等,可直观地反映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职责适宜度、人员配备到位度与结构合理度、人员岗位适应度、工作创新成效度、社会满意度等分指标。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走访了服务对象、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共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门服务及监管对象155人次,发放部门履职情况调查问卷600多份,书面征求意见建议40余条。

(三)根据不同阶段改革要求,做好结合文章。2017年,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公益类事业单位全部纳入机构编制跟踪评估范围,计划用五年时间将全市所有公益类事业单位评估一遍;对市体育发展中心、市文化中心管理处等近两年新设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评估,并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有效衔接,形成监管叠加效应;同时,将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情况、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情况及“四张清单”公布与执行情况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内容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丰富完善了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手段。机构编制评估工作,是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基础上,又一条加强机构编制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各部门特别是被评估部门对机构编制评估都比较重视,将之看作反映本部门工作成效的途径之一,将之作为检验本部门内部运转情况及履职效能等情况的试金石与检验器。二是凝聚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合力。走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部门服务对象对被评估部门的职能履行情况、取得的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题都能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并对机构编制工作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社会反响比较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三是增强了机构编制部门的权威性。被评估部门(单位)充分认识了机构编制法制化的意义,并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对机构编制跟踪评估作为政府绩效评估重要途径的认识不足,评估意识尚未深入人心。一些评估对象为维护自身或部门的既得利益,总想在增设机构、增人增编、增职数、提升机构规格等方面打主意,很少有单位主动提出精简机构、减少编制的要求。不能辩证地看待评估的优缺点。任何制度都不是万能的,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制度也是一样。通常情况下,人们总希望评估“一评就灵”,而现实中,机构编制管理往往遇到各方面的阻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容易形成“评也白评”的认识障碍。

(二)指标体系方面不够完善。机构编制跟踪评估指标体系界定还比较宽泛。如现行的机构编制评估主要围绕职能履行、机构编制执行和执行成效三个方面展开,但这三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只有“机构编制执行”项目是比较容易细化考评的,而对如“职能履行”的评估,说某机构“越位”“缺位”“不到位”,“位”在哪里,拿不出一个明晰的尺度,认定比较困难。“机构编制执行成效”的评估也是难以有统一的精细化考评标准,评估指标量化难度较大,容易流于形式。评估敏感复杂,属于一种多因素综合评判。科学而全面地衡量或评判一个部门的“三定”执行情况或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总体执行情况,需要把影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多种因素分成若干类别和层次,对多因素若干类别和层次的影响指标是很难进行逐一量化的。基础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机构的某些职能逐步弱化、消失,而一些职能得到强化或新产生,这就需要不断规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合理界定和划分职权范围,适时对相应的机构和编制进行调整变化。但多数单位总想在“增”字上打主意,很少有单位愿意在“减”字做文章,多形式阻扰,造成机构编制评估参照的基础指标本身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制约。

(三)评估对象不够系统全面。机构编制跟踪评估多数是根据上级的部署要求被动开展的,列入评估范围的机构覆盖面小、评估的领域覆盖面小,党委部门以及所属事业单位并未列入评估范围。对住房保障、农产品与环境保护及食品安全领域进行过专项评估,其他领域未开展评估。

(四)方式方法相对单一。评估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机构编制跟踪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听取汇报、资料审核、民主测评、开展访谈和调查访问等。这些评估方法主要通过“听”和“看”两个方面来完成,主观性影响程度较大。要么因光环效应,要么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致使考评结果不够准确。评估的手段还不够成熟。客观、定量分析在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中的运用较少。借鉴政府绩效评估,利用统计学与数学原理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参量加权,综合评判的评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多部门相互协调制约的机制还未形成监管合力并未形成。

(五)跟踪问效上不到位。评估效能尚有一定差距,评估结果运用乏力。机构编制跟踪评估作为职能、机构、编制的配置与调整依据其依存度并不高,作为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及主要领导提拔、任用、奖惩依据的关联度也并不紧密,评用脱节现象还时有存在。违规问题的处罚权限相对有限。对于机构编制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应按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法规规定的情形处理。但法规中对违反机构编制法规的行为只有通报批评、建议改正或者责令限期纠正、建议处分等,没有直接处罚权,影响了机构编制跟踪评估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四、深化机构编制跟踪评估工作的对策建议

对于下一步如何继续深化评估工作,提高评估的合理性、科W性,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法规宣传。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报道机构编制跟踪评估工作动态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机构编制跟踪评估有关情况,获得社会对机构编制评估的关注和支持,营造健全机构编制监督约束的良好氛围,引导各部门(单位)熟悉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自觉遵守机构编制纪律。定期召开编委会议,组织学习机构编制法规文件,汇报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协调市委党校,将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培训列入了党校主体班次培训内容;每年举办1―2期机构编制业务培训班,着力提升市镇两级领导干部的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水平。

(二)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制定设计指标体系一定要符合被评估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针对被评估部门机构职能差别较大,业务范围各异,积极研究探索适合部门(单位)特点的个性指标,避免凭主观印象打分、凭感觉打分的问题存在,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对指标进行细化量化,以增强评估的可操作性和部门之间的可比性。要科学、准确地评价各部门履职尽责的情况,兼顾长远目标与眼前目标、显绩与潜绩,区别对待不同类别、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体现部门工作性质、特点差异,做到共性目标和本部门的个性特点相统一。

(三)逐步扩大评估范围。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机构的运转、职责履行和机构编制执行等情况,逐步将党委部门和全市所有事业单位纳入评估范围,计划用5年的时间,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评估一遍。对职能弱化、不能履行全部职能的,相应核减编制,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四)丰富方式方法。在现有“看”“听”“访”的基础上,加强数理统计与数学计算及数据分析等定量评估方式。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逐步引入第三方评估。认真拟定每批评估对象的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做到科学合理、更加贴近每一个评估对象。周密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确定调点,设置调查事项,以求不同侧面取得较为全面的信息。要多层次全方位确定调查对象,将被评估单位的分管领导、班子成员、机关中层干部、下属单位代表、服务对象等列入调查对象,力求较为广泛地取得评估信息,使评估结果更真实、更全面、更科学。进一步完善评估主体与被评估部门配合联动机制,加大与被评估对象的联动协调,保持密切衔接沟通,通过建立健全顺畅高效的联动配合机制,增进工作共识,健全工作网络,合理调配力量,推动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积极探索建立由编办牵头,组织、纪检监察、人社、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运转协调的评估机制,切实形成评估工作合力。

第9篇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通过对我市区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深刻分析当前形势下区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的客观环境、基本特点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收集有关的措施及建议,努力探索做好区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切实把区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工作抓实,做好。

二、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将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原则,分成区与区两个调研子课题。

三、调研工作分工

市政协与市林业局联合成立区绿化及农村田间林网建设调研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调研组负责调研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

四、调研时间安排

调研工作从2012年3月30日开始,到6月底结束,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安排部署(3月30日至4月15日)。召开调研工作协调会,安排部署调研课题任务,制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提纲,组织人员做好调研前期准备工作。

(二)第二阶段:实际调研(4月15日至6月15日)。

1.组织调研(4月15至5月15日)。制作、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各镇(办)区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的基本情况;调研组赴有关部门、镇、村开展调研,利用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摸清目前我市区绿化及农村田间林网建设的基本情况,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收集汇总相关资料,征集意见,掌握全面情况,形成初步调研材料。

2.分析、交流调研材料(5月15日至5月30日)。调研组对汇总的调研材料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初稿。

第10篇

(一)选题准确。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选题,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日,十镇百村试点工作也开展了两个多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到基层调研,有助于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二)调研比较充分。虽然我没有听各位常委的大会发言,但认真我阅读了所有的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家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认真梳理,既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又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效比较明显。22篇调研报告份量重,含金量高,有现象、有建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可贵品质,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总结这次的调研报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各个方面,22篇调研报告都有涉及,并体现了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特点。由点及面:这次的调研报告分成多个专题,这些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由近及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第一个阶段。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比较长远的内容。由表及里: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的主体。有多篇报告提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二是深刻。调研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比较透彻,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将要认真吸纳,并将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三是有效。调研报告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既号脉诊断,又开方抓药。

总之,这次调研的成果对××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代表市委对各位同志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将会充分吸纳这次资政会的调研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大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年初,国务院提出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如果没有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见成效。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起步早,基础较好,可以说,是抢占了制高点。

下面一些数据,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先是一个县试点,然后向三县一区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环节:(1)调胖规模。全市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01个调到70个,乡镇规模增大,平均人口上升到6.12万人,国土面积124.80平方公里。(2)调瘦机构。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多个改为三大块: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领导职数核定为9人之内,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党政领导实现了交叉任职。(3)深化改革。乡镇职能重新认定,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是政府管理的回归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工资与技术和绩效相挂钩。通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由原来的4991名精简为3237名,减幅达28%;机构总数由原来的634个精简为336个,减幅达47%。庐江县乡镇事业机构数由原来的140个减少到84个,减少了40%,编制数由1149名减少到818名,减幅达28.8%;无为县由原来的237个减少到98个,减少了58.6%,编制数由1338名减少到867名,减幅达35.2%。(4)扩大村级规模。全市村级总数由1755个减少到1007个(包括城镇社区),减少了43%;平均人口由2597人增加到4526人,增加了74.28%。并村带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素质能力更高更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2)小村并大村,激活了基层的动力,增强了基层的活力。并大村后的农村转移支付基本上可以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有一定节余,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为民服务全程机制。每个乡镇设立一厅一室两个窗口,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室、一个办理窗口、一个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权服务。(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村务管理做到指标化、制度化、正常化,并建立健全新的考核机制。(3)以钱养事服务农民机制。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真正确立以钱养事、利民便民的服务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机制。这个机制是4个机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办的,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211个专业合作组织很多是松散型的,大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也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励和推进。当前211个组织中还有87个没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个完善的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我们已经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以此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第11篇

当前进一步深化以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工资福利制度“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是各级人事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多年的实践表明,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影响面大,仍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障碍,只有对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等充分了解,心中有数,才能制定出合符实际的改革政策和措施,才能实现改革、发展、稳定协调一致,从而达到预期的改革成效,可以说,搞好调研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近年实践,笔者感到,搞好人事调研重点应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搞好人事调研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领导重视不重视,往往是一个单位人事调研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根本原因。一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把调研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所有干部一起抓的工作格局。每一次调研,都明确目标任务、具体负责人、完成时限等,领导平时注意强化督导,关注调研工作的进展情况。二要发挥集体攻关的智慧优势。组织干部经常思调研,议调研,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提高质量。三要为调研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帮助解决调研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对从事调研的同志做到常指导、多关心、多鼓励、多支持,使参加调研的同志能振奋精神,全身心投入到调研工作中去,取得最佳调研成果。

搞好人事调研工作,必须不断健全、完善调研制度。近年来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以下四个调研制度:(一)调研计划制度。根据每年工作总体部署,研究制定年度调研计划,确定年度调研目标,印发本年度调研提纲,组织开展重点课题的调研。要求各县区人事部门、局属各单位将年度调研计划及时报送市人事局,并结合实际,认真落实调研任务。(二)领导干部调研制度。各级人事部门的领导,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深入基层,考察调研。我们规定,市局领导每年应抽出至少一个月时间,其他科级领导干部每年应抽出至少二个月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调查研究,并亲自撰写调研报告。(三)奖惩激励制度。每年通过对调研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干部,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则予以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等。从而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调研工作氛围。(四)调研成果评选通报制度。每年开展调研报告评比活动,在各县区人事部门、局属各单位中评定调研工作先进单位,评选出优秀调研报告,进行通报表扬,并将其中一些重要的调研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人事部门。

二、改进方法,转变作风

人事调研工作应注重改进方法,转变作风,做到以下四个结合:(一)搞好人事调研要与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人事调研工作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应该带着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开展调研,切忌为调研而调研,盲目地到基层转一转。要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提高效率,改进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注意抓住人事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来开展调研工作。例如,近年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纷纷登陆南昌,如何主动跟进、贴近为其提供全方位人事人才服务,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这类问题,我们积极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为打造我市“四最”品牌充分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作用。(二)搞好人事调研要与提高人事部门工作水平相结合。人事调研工作是推动我市人事工作整体水平迈向更高层次的重要举措。调研前要把工作中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梳理,调研中注意收集反映人事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后要及时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调整工作方法,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以调研促工作,以工作促调研的良好互动格局。(三)搞好人事调研要与运用科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对象的不同,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调研方法。如我们根据今年改革任务重的特点,采取走出去、沉下去、请过来等多种调研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走出去”,我们组织赴苏、浙、沪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沿海城市先进经验;“沉下去”,经常深入到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掌握基本情况;“请过来”,通过召开为企业服务恳谈会、市直单位人事干部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建议和意见。(四)搞好人事调研要与转变作风、树立人事干部新形象相结合。开展人事调研要坚决贯彻群众路线,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掌握真情况,发现真问题,并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坚决杜绝定框框、定条条的“论证式”调研和“纸上谈兵”式调研。调查研究中要严格遵守人事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务必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公务员活动的具体规定。各级干部到企事业单位调研,尽量不影响这些单位的正常工作,要树立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出色完成大量调研工作任务。

三、提升质量,推动应用

开展人事调研工作,应当树立“精品”意识。每一次调研,都要做到“方案制得细,调研做得实,报告写得好”。一是要选准调研课题。根据上级人事部门提供的调研提纲,结合我们的实际,就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合适的调研课题,明确该课题的目标,调研的重点,方式方法,制定出详细的调研方案。二是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收集各种资料、数据,切忌随心所欲,胡乱估计、猜测。树立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入实际,尽可能把握整体情况,防止以偏概全。三是要认真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是调研工作的理论总结,因此既要“实”,又要“深”,既要“真”,又要“新”,防止有据无理或有理无据,只有论据实、立意高的调研报告才能对人事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开展人事调研工作,根本目的在于“用”。因此,要努力推动调研成果的应用。一是充分发挥调研成果的作用。我们强化了调研为决策之先的理念,重要文件的出台,重大改革措施的推行,政策实施后的修订与完善,都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调研成果出来后,要及时进行论证和评估,及时进行推广运用,发挥调研成果的效能。二是加大学习交流调研成果的力度。我们通过编发调研报告选、调研简报、利用南昌政务网站、人事局域网、报刊杂志等载体,加强对调研成果的学习宣传,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和实践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意见。三是重

视调查研究资料库建设。要十分重视调研资料积累,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运用其中的成果,使人事调研工作在积累中提高,在运用中提高。

总之,人事调研工作是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实现正确决策,提高工作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落实和创新人事人才工作促进人事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事调研工作只能不断加强,而不应有所削弱。

第12篇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信息化调研工作的通知》、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市开展农村信息化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信息化调研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成立调研机构

成立全县农村信息化调研工作组,组长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牛起虎担任,副组长由政府办主任胡金良担任,成员为农业局局长刘继林、科技局局长王双林、文化中心主任王桂梅以及各乡镇乡镇长。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办副主任、法制办主任侯广林担任,成员从政府办、农业局抽调。同时,工作组下设三个调研小组,分片督导各乡镇调研工作。

第一组由农业局牵头,组长由农业局党总支书记、副局长郭唐华担任,督导、调研乡镇:洪善镇、襄垣乡、朱坑乡、东泉镇、孟山乡。

第二组由科技局牵头,组长由科技局副局长刘若清担任,督导、调研乡镇:段村镇、卜宜乡、宁固镇、香乐乡、杜家庄乡。

第三组由文化中心牵头,组长由文化中心副主任宋少强担任,督导、调研乡镇:中都乡、岳壁乡、古陶镇、南政乡。

二、明确工作任务

1、各乡镇对本乡镇所有行政村的各类信息服务站进行摸底调查,逐村逐站填写表二《农村信息服务站调查表》,并以乡汇总,填写表四《农村信息服务站调查汇总表》。

2、各乡镇对本乡镇所有已建农村信息服务站的行政村,开展农户农村信息服务个人需求情况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该村农户总数的1%,逐户填写表三《农村信息服务个人需求调查表》,并以乡汇总,填写表五《农村信息服务个人需求调查汇总表》。

3、三个调研小组除完成调研督导工作外,每个组在所包乡镇抽选7个行政村开展信息服务站及农民个人需求抽样实地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4、政府办负责以县汇总,填写表一《农村信息服务调查表》、表四《农村信息服务站调查汇总表》和表五《农村信息服务个人需求调查汇总表》。

三、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