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实践

时间:2023-01-16 00:52:33

校企合作实践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校企合作;东莞

一、开展模具产业人才培训工程

广东东莞市拥有模具企业1000多家,横沥镇被称为广东的模具之乡。东莞理工学校为了扩大学校影响力,争强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从2008年开始在横沥镇进行“百名模具技师”培训工程。此项活动是学校与横沥镇政府、当地模具企业三方紧密合作,以横沥镇政府为平台,以当地模具相关企业为依托,构建当地模具人才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实现学校与当地政府、企业三方共赢的模具人才培训工程。东莞理工学校作为承担“横沥镇模具产业人才培训工程”任务的参与者,进一步优化培训模式,精心设置培训课程,提高培训工程实效,积极配合横沥模具产业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学员交叉学习模具理论及实训技能,然后根据学员的个人意愿及学习情况,开展模具设计培训。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均安排到横沥镇模具企业顶岗工作。

学校三次邀请澳门资深讲师陈俊文导师对我校教师进行培训。为了激发新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学校要求陈俊文老师在2012年9月进行了题为“卓越人生导师”两天培训,指导他们如何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2013年1月底,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授课技巧,学校开设了“催眠式销售”专班,讲授了催眠式销售的14元素。陈老师进一步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将市场销售的理念借鉴移植到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各种销售元素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013年10月学校邀请了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特邀心理专家张慧萍导师对学校部分教师进行了“学做魅力教师”专题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NLP的知识、技巧及其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运用,主要讲授NLP有效沟通技巧;NLP班级管理技巧;情绪与压力管理等内容。NLP是美国语言学家约翰格林德和完形心理学家、电脑专家理查班德勒共同创立的一门关于神经语言程序的学问,属于实用心理学范畴。现阶段,我国的心理学者主要将它用于家庭关系处理和企业员工管理等领域。我校进行大胆尝试,将它延伸引用到教学领域,旨在引导教师打破思维框架,思考如何思考问题,重新认识和定位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寻找良好的师生沟通方式和探寻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促成教师自我的改变,使之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三、与保时捷合作共育保时捷铜级技师

2013年1月起,学校与保时捷(中国)公司共同筹划开展保时捷品质实习生项目。该合作项目主要目标是通过选拔富有潜力的优秀学员,为他们提供以生产实习训练为主导的培训项目,用一年的时间由学校的项目教师在保时捷中心和授权院校两个培训场地,促成他们在毕业时,通过保时捷的统一考核,成为保时捷铜级认证技师。

东莞理工学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通过保时捷(中国)遴选进行此合作项目的中职学校(其他合作院校都是大学),这也充分体现了保时捷(中国)对学校专业办学水平的高度认可。学校通过合作,引入保时捷职业技能课程,培养取得保时捷全球铜级技师认证的项目教师,充实符合保时捷项目教学要求的硬件设施,提高学校汽修专业整体教学素养和水平,提升学校在汽车服务行业的品牌知名度,从而拓展学生就业平台,提高学生服务企业的能力。

四、参与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合作项目

“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是教育部和北京FANUC机电有限公司签署的合作项目,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30所优秀的高职院和中职学校,与 FANUC公司共建“应用中心”。FANUC公司将为每个应用中心捐赠价值50万元左右的最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师资,并在教育部支持下,以“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为合作平台,进一步开展为企业提供机床维修服务、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深度合作。

东莞理工学校校通过教育部考察,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全国第二批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合作院校,是广东省获批的3所院校之一。学校按照教育部和北京FANUC机电有限公司的有关要求,将应用中心建设成一流的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和一流的技术服务平台,努力培养出企业认可的名师、专家和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五、与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

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原是亚洲最大的塑料辅机制造商。该公司年生产干燥机、粉碎机、自动化手臂等各类塑料辅机近5万台,产量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六。2011年5月我校与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约揭牌仪式在东莞大朗镇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举行 按照合作章程通过共建实训基地,承担顶岗实习和职工培训,使校企双方能达到产教学研相结合的效果。校企双方就提供学生参观和实习、建立企业与学校订单式培训、双元定向、针对性制定教学计划、工厂进校园、委外加工、员工培训(在职进修)等问题达成协议。

该合作项目是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合作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生实习、就业和员工培训,更有企业对合作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择和开发,甚至是双方在科研攻关方面的合作。这一方面可以借助先进企业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学校的人才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强企业的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实力,又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还有利于学校输送更多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六、与东莞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合作开办“汽修技师之家”

根据东莞市汽修行业协会的信息,东莞汽修行业常常因缺少专业人才而苦恼。东莞市汽修行业协会与东莞理工学校联姻就是为解决汽修行业这一人才难题而成立的。“汽修技师之家”成立促进汽修行业在东莞的蓬勃发展,是一个互利双赢的良好举措。2009年12月学校和东莞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技师之家成立。这一活动得到了市教育局、市劳动局、市交通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市酒业协会和市汽车配件行业协会的支持和帮助。

“汽修技师之家”的重要意义:一是校企资源共享,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校企资源融通运用;二是校企人才共用,引进企业人才进入学校参与教学工作,将大大加强学校汽修专业的实践教学,学用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发挥企业技术人才的最大效用;三是校企效益共赢,既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度,又有利于为企业提供大批合格的有用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他还介绍了我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其他有益尝试和探索。

七、与国家光电联盟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目标之一是推动半导体照明产学研合作联盟发展有5年多了,现成员包括企业、大学和研究所共153家,成员主要是承担过国家政府项目的和在研发、产业方面有特色的企业,国内主要的骨干企业都在我们的成员里。联盟成员不是想申请就可以,一定是要有规模,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或特色的企业。东莞市是我国重要的光电产业基地,需要大量相关中等技能人才。国家光电联盟在东莞理工学校建立全国首个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光电元器件封装设备维护人才。这个基地将培养全新的电子人才,为我市的装备行业输送光机电综合人才和为光电产业培养工业设计专才。

八、与微软公司合作成立人才培养中心和体验中心

学校与微软技术中心合作共同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开发与工程实践、软件质量管理能力,成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优秀职业素养的应用软件工程师。采用与世界软件行业最前沿技术保持快速同步更新的专业教材,以理论原理―技术实现―项目实战为主线,由来自微软和软件开发第一线的讲师,采用循环深化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为一流大型软件企业及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培养全面掌握标准编程规范和项目管理流程的、有实战力的职业软件工程师。

学校已与微软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基于移动终端的软件设计与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和体验中心。首届微软班学生已开班该合作将以实际项目形式开展实训,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全球最具实力和引领业界潮流的I巨头,微软将为学校学生源源不断地带来最新的技术和学习实践平台,实现高端人才培养目标。

(九)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开展国际交流战略合作

2013年东莞理工学校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签署了两校《战略合作协议》。首期合作办学专业主要为商务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合作形式为25+1,即学生在我校学习两年或两年半,完成规定课程及外语学习达标后,直接到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学习一年,考核合格取得大专学历。如果想继续深造,完成本科学段学习,一年半可取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目前两个专业110名学生已顺利入学并聘请外籍教师按照怀卡托理工学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可以获得中外公立学校(院)的双文凭,可以继续在国外读本科、研究生,甚至还可以留在新西兰工作,申请移民新西兰;其次,学生具备了运用英语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外企从事技术、管理工作,职业前景广阔。

第2篇

高职院校作为本世纪在我国快速发展的技能型大专院校,基于其在人才培养中对职业技能训练的专业性,已逐步成为当前高考学生关注的热点和企业招聘青睐的对象。而社会实践基地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落脚点和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05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团中央、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文件指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加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固定良好的社会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开展规范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和载体,是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开展的保障,有利于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推陈出新。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基地通常是由高职院校依据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综合考虑各种条件,通过与所在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沟通,签订合作协议,所建立的实训场所,它是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提供实践的第一场所。目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用最多的是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雏形是1903年在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该模式规定学生学习期间内须到校外参加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随后才能回学校继续深造,此模式被称为“三明治”教育。现我们所提倡的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基地,就是借助当前高职院校大多具备行业或企业特定背景,遵循合作共建、同育人才;双向受益、互利互惠;教育效益为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经协商互利合作,实现校企生三方的共赢。

2校企合作下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客服社会实践基地模式基本情况分析

2.1现状分析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隶属于湖南省电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教育业务归口湖南省教育厅的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作为一所办学历史长达近60年的行业院校,学院一直在探索借助行业办学优势,更快捷、有效地实现学历教育与行业发展应用的紧密结合。近年来学院通过与湖南省电信客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电信客服中心”)沟通协商,达成了联合建立客服10000号社会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客服社会实践基地”),由学院提供场地、人员并负责管理,电信客服中心负责提供设备、专业技术指导,并协助管理。客服社会实践基地于2013年8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其职能是由基地学生承担湖南电信公司用户关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IPTV等基础业务的部分投诉和处理。目前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共有客服专席97个,周一至周五学习期间,每天安排2个班的上岗实习,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增加1个班,每个班时长为2.5-3小时,实行两休一或三休一,全天能容纳200-300名学员进行实训操作和勤工俭学。为加强集约化管理,学院安排了1名专职老师负责客服社会实践基地的日常管理,在基地的学生中还设有1名班长及小组、小组长若干。电信客服中心在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安排了8名驻地老师,专门就业务和操作中的各类实际问题进行培训和答疑。此外,客服社会实践基地还会结合每月每名学生的实际工作量核发薪酬。

2.2价值分析

此合作模式对学生、学院和客服中心三方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赢。

1)从学生成长发展角度

一是有利于巩固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学生在正式上岗前,电信客服中心的派驻老师会开展为期一周培训。通过培训和日后的工作,学生能需熟悉电信业务的内容、标准和流程,能对用户来电投诉及时准确做出判断并提供服务。此外,在受理用户来电中学生还需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如用户的不友好、不礼貌,这种经历也能有效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二是能获得社会实践实习证明和职业证书,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根据约定,电信客服中心将根据学生参与的实际情况和一定形式的考核,为学生提供书面评价鉴定,并为合格学生发放客服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同时,学生也能借此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三是能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通过工作获取劳动报酬而非单一的学校资助,能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目前,参加客服社会实践基地的学生正常情况下每月能领取几百元不等的工资。结合部分学生假期要外出勤工俭学的情况,学院从2014年开始利用每年的寒暑期,为学生提供了近200个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勤工俭学岗位,除提供吃住外,学生的薪酬水平也是平时的1.5倍。四是能确保学生人身安全,降低劳资风险。当前社会招聘中存在一些陷阱,很多学生容易被某些招聘广告所欺骗,甚至误入传销组织。而通过此模式学生不出校园就能上岗工作,既能保护学生人身安全,也能保证按时发放酬金,避免拖欠薪酬等劳资风险。

2)从学院发展建设的角度

一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益尝试,实现从“封闭型”办学体制向“开放型”办学体制的转变。原有校企合作模式通常为基于物件的合作,注重学生单方面的模具操作能力;而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模式则是为电信用户提供服务,是一种主动双向的实践互动,从中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操作技能,实现专业理论与行业实际应用的结合。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合作双方各自的优势,达到强强联合。对此的探索,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校企合作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发和实践。二是有利于学院学生队伍的稳定。当前贫困学生数量逐年快速递增与学院奖助学金增长幅度有限的矛盾正在逐步突显。学院通过与企业联合创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勤工俭学岗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部分贫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问题,避免休学、退学,甚至盗窃等消极被动事件的发生,有助于维护学生队伍的稳定,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三是有利于提升学院的就业率。由于客服社会实践基地的项目与学生当前的学业及就业紧密关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从2014、2015两年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在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工作的大三学生已100%就业,且工作的单位多为广州、深圳、武汉、长沙等大中型城市的国有企业或具有较大规模私营通信企业。

3)从电信客服中心运营的角度

一是有助于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社会实践基地模式,将部分客服工作转交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学员完成,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客服中心的用工总量,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二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难的问题。基于当前的用工荒及客服专职人员工作劳动强度所导致的员工离职周期缩短现状,通过此种模式,将适量的工作以适量的方式安排学生参与完成,既能缓解电信客服中心客服人员的劳动强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员招聘难的问题。

3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客服社会实践基地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3.1企业管理与学院管理两种模式有效匹配的矛盾

电信客服中心注重的是企业的规范、质量与效益,对员工业务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考核十分严格,薪酬直接与KPI指标挂钩。而学生在客服社会实践基地的工作,则需考虑学生社会实践与勤工俭学的特点,如完全照搬企业管理模式,会冲淡学生学习的主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但从另一方面,如因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的原因造成电信用户服务质量的下降和投诉的增多,将直接影响学院与电信客服中心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3.2学生离职不确定性与基地工作要求稳定性、持续性的矛盾

虽然在面试之初及培训工作中已反复为学生讲解了保证工作连续和稳定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安排老师适时指导减压,开展团队拓展训练等,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面对形形的用户,部分学员因为未能及时做出应对策略调整和心理调试,导致自我压力过大,最终选择离职。而这种现象在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创建之初和新招录学员入职一个月内较为显著,给日常工作的排班及工作的持续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3.3学生日常学习与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工作安排之间的矛盾

如何合理安排两者的时间,避免因参与客服社会实践基地的实践工作而影响下午及晚上的日教、成教等学习安排,或因正常上课而导致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工作的开展受影响,带来质量下降、人员减少等问题,也是当前客服社会实践基地运行中需面对和处理的现实。

4对策与建议

客服社会实践基地模式作为社会实践与勤工俭学两者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如何有效解决实际运作中面临的矛盾,促进新的理念、模式融合,是当前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

4.1加强学院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协调,实现合作双方共赢

学院合作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社会实践实训及勤工俭学岗位、资金问题,而客服中心合作的目的是要在降低用工总量和成本的同时,确保基本服务质量不降低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此:一是需要学院与合作企业进行沟通,明确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合作不是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合作的基础必须是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和身心,圆满完成电信客服中心的工作。那么在合作中需做到“三要”和“三不”“,三要”即要规范管理,要确保工作服务质量,要加强沟通协调和业务指导;“三不”即不能影响学生日常学习,不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不能随意对待工作中的来电用户。二是规范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学院提供场地、学生和老师,电信客服中心提供设备和技术指导人员,这是基本内容和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生上岗参与客服社会实践基地既是实训也是勤工俭学,需按月结算薪酬并考核;学院老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心理辅导和工资结算,与客服中心派驻人员进行沟通协调;电信客服中心派驻人员负责设备调试,新招聘学生培训,以及日常工作中业务答疑与辅导。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日常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已逐步建立了基础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的建设必须考虑更多的新情况和特点,做到及时完善,才能适应实际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做好如排班、考核、班组建设等各项日常工作,实现日常的管理有条不紊。

4.2在社会实践与勤工俭学模式基础上融入企业管理相关内容

客服社会实践基地结合了社会实践与勤工俭学两项功能,较好的解决了原有模式中岗位和资金的问题。但由于企业的趋利性,学生在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工作中因自身的原因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未能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造成投诉甚至是越级投诉,却是企业所不允许的。因此:一是应在日常管理中适当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班组管理规范等内容,让学生能逐步适应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提前面对社会实际,使得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在满足学生实训及勤工俭学职能的同时,学生也能进一步改进服务电信用户的手段,提高工作质量,创造相应的价值。二是要考虑学生的特点,结合企业KPI考核指标,设置适量且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对学员在一定程度上实行KPI考核。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是对员工工作主业的考核,而客服社会实践基地对学员的考核则在坚持业绩服务导向的基础上,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指标设置上可精简,突出3-5个重点,而非企业中的大而全,面面俱到。

4.3加强学生的锻炼和辅导

第3篇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地方院校,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因此,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地方院校的发展尤为重要。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组成[2]。其规划、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科能否顺利实现预期制定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环节,是保证高校是否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保障培养人才的质量、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笔者结合四川文理学院目前开办的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出地方院校实践教学常遇到的问题及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解决方式,希望能为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及思路。

一、实践教学理念――“知行合一”

影视传媒专业受其学科的特殊性影响,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任何学科实践教学都是以学科既定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其制定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引领着实践教学的具体施行。因此,在拟定、施行实践教学大纲的时候必须做到“知行合一”。

(一)“知行合一”,树立实践育人观念,了解行业发展前沿,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知行合一”,顾名思义,知是科学知识,行是人的实践。自古圣贤都认为,只有把“知”和“行”融合一起,才能称之为上“善”[3]。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理念的“知行合一”是建立在“知”当今影视传媒行业人才之所需,“知”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之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使专业实践教学能紧紧围绕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以及创作技能,针对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中诸多具体环节进行巧妙设计,通过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见习、实习,最终达到学生毕业时具备较高的设备操作技能以及具体的创作实践技能。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提高师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树立实践育人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四川文理学院拟定了“学科的发展与行业发展”挂钩的指导思想,根据行业的发展所需,及时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案。

(二)寻找定位,制定适合学科发展、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

地方院校在开办影视传媒专业的招生初期,需找好自身定位,拟定发展方向。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目前影视传媒专业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艺术与技术、广播电视学等课程。现开设的课程体系相对较为完备,但创办伊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就曾出现实践课程设置欠佳、实践教学目标不够准确、实践教学内容有待完善等不足。影视传媒专业想要稳步发展,一要明确办学定位,二要结合学校地缘环境,特别是基于地方校企合作平台以及学校自身现有教学资源等因素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实践课程的设计,制定相关落实制度,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制定出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大纲之后,把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贯彻落实到每学期的教学进度之中,例如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时间、各个实践教学的地点、环节及实践训练要求和预期应达到的效果、校企合作平台的利用及考核、校外实践经费预算等,并务必使每次实践都有翔实记录,以便后期进行经验总结。

(三)宏观调控,加强学校在人才、教学、管理等制度层面的宏观把控

学校管理层面应对各学科建设进行宏观把控,制定与各学科实践课程内容相对应的、合理的管理办法和举措。一是学校组织业内相关专业的专家形成教学检查团队,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以保障相关专业实践教学能顺利、有效进行;二是认真开展每学期实践教学大练兵活动,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其中,不仅使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同时也能有效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三是指导并支持提供学科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必要硬件设施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实践教学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确保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与行业所需要人才要求有较高“匹配度”。

(四)注重实践,强化校内实践教学保障系统建设,合理配置现有教学资源

完备的硬件环境是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培养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传媒人才,需要一个较好的实验、实训场地。在规划建设校内传媒教学实验中心时,要以“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立足实际、适度前瞻、方便使用、便于管理”为原则,既要有能基本满足影视传媒专业教学的基础性实验室,同时也需要具备能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端实验室,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四川文理学院传媒技艺教学实验中心遵循以上原则,目前已建有文传演播厅、语音实验室、文案策划制作室、剪辑实验室、电视摄像实训室等基础实验室,基本满足了日常实践教学。另外,学校规划建设传媒技艺实践中心下属的部分待建实验室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建设完成,与此同时,拟利用校企共建的方式进行逐步完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实验室的实用性,同时在共建实验室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保障传媒学科实践教学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师资队伍建设――“内外兼修”

雄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确保地方院校影视传媒专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想要在实践教学中取得成绩,不仅要有优秀的学生,同时更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影视传媒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一)调结构,加快推进“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双重职称,既有高校内的相应职称,又需要具备国家承认的非在聘系列的任职资格证书。影视传媒专业的特性决定了专业老师必须是既能传授相应专业的课程理论又能实践示范指导操作的“双师型”人才。影视传媒专业所培养的学子,未来工作将处在传媒节目制作的整条“流水线”上,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节目整体质量。因此,影视传媒专业教师必须紧密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处在行业最前沿,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到企事业一线及时“充电” “技不离口、曲不离手”。通常用以下几种办法保持自身不脱离行业实际,保持自身的专业“活性”。一是通过与广播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配音公司、企划单位和传媒相关公司等合作,安排专业教师假期顶岗实习,保证自身专业不“退伍”;二是制定计划,安排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参加各类广电总局等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和认定培训班的学习,如考取《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编辑记者资格证》等;三是鼓励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继续深造,如报考相关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开拓教师视野,加深理论学习,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四是鼓励专业教师组成团队积极申报主持或参与专业应用型课题的研究,对研究出的成果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推广和宣传,争得较好的办学声誉。

(二)强内在,提升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的准入要求

随着全国“艺考热”的持续,每年报考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有增无减,这也使得能胜任高校影视传媒专业教学的教师炙手可热。地方高校为使教学顺利开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普遍的做法是通过邀请地方业内具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担任实践课程的兼职、客座教师,使相对封闭的高校教育变得开放,能与行业接轨、与时代接轨,把沉闷的课堂教学优化为丰富多彩的社会、事件现场;同时,对于专职教师更是设立了准入门槛及考评机制。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专任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有传媒一线工作经验;有影视传媒专业的学习经历。为保障教学质量,通过行业专家考评、学生评价等方式对专业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考评,与教师岗位和教师薪金挂钩,以此激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水平,保障培养目标能顺利达成。

(三)引“外援”,吸引地方优秀传媒精英加入实践教师队伍

地方院校因其地理位置,影视传媒师资相对匮乏。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学校针对师资匮乏这一情况,确立以培养地方传媒所需人才为导向,通过与地方电视台、传媒机构签订合作育人协议,聘请地方优秀传媒精英到学院担任专业实践指导教师,不仅填补了实训教师的不足,更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四川文理学院自开办影视传媒专业以来,从地方传媒行业内聘请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国家高级朗诵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北财影视传媒学院客座副教授杨柳;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艺术家协会播音主持指导委员会会员、达州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兼播音办主任刘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成都市天府新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万雁鸣等一大批地方优秀传媒精英加入到学院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团队中,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

三、基地平台建设――“软硬兼施”

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对高校、企业、国家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也积极开展了对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4]。而在探索过程中,四川文理学院致力于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经验,特别是影视传媒专业正在搭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平台。

(一)达成共识

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与行业接轨的重要环节,因实践基地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线工作的真实环境与行业标准,而且也为学校学科发展提供行业前沿一手信息,以便为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向提供科学依据。四川文理学院影视传媒专业现已与相关影视传媒公司、广播电视台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达成共识,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合作育人协议16个,其中文化与传媒学院12个,文学与新闻学院4个。

(二)建立制度

为强化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与实践教育基地单位之间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协同育人制度。例如: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播音部达成合作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此期间,中央电视台由播音员成立实践导师组,播音学院组织教师成立教学导师组,双方形成“双导师”制,对学生的新闻播音业务进行辅导;2010年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与凉山文广传媒、德昌县文化广播电视局达成合作协议,为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岗位。四川文理学院自2009年以来与多家地方企业、部门、电视媒体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学院主抓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训练,实践基地重视实务操作与运营的合作育人制度,使学生既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真正做到“内外兼修”。

(三)资源互享

影视传媒专业搭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按照场地性质来分,一般可分校内、校外两类。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在校内可建立以训练专业基础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实践场地,配合学校广播站、通讯社、校园新闻中心以及网络直播平台等资源共同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结构,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场所与契机;校外以企事业合作单位的“硬件”为训练平台,如电台、电视台、传媒公司等资源,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不足。

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双向管理运行机制,为创新实践教学的实践方式提供良好的支撑。除此以外,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方面可采用不同做法:一是可以设立固定的合作模式。四川文理学院与达州电视台、万源电视台、渠县电视台等成立合作平台,定期指派学生顶岗实习。二是可以建立流动形式。与企业、传媒公司、文化部门建立长期性的合作关系,培训人员可逐年递增,优化各类资源、构成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实践教学平台。同时,高校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如企事业单位的新进员工培训、管理人员高校进修、职工能力提升、组建校企“智囊团”等。其目的就是为影视传媒艺术专业学生创造更多、更广阔的锻炼空间,同时,也为提升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扩大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

四、考评机制――“虚实结合”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具备播音员、主持人、栏目编导、节目摄像、外景记者、节目制作与包装等相应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我们需要对所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这个考核机制既能真实检验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能力的程度,也能将其作为衡量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的评判依据。影视传媒人才专业能力的展示绝大多数都是围绕“自身的技术”来进行的。所以,高校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应以学生为主体,校内考评重“实用性”、校外考评重“实际性”。

(一)考评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影视传媒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大众传媒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重要,既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引领者,又是中国“软实力”――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为了检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达到新时期国家与媒体需要的专业人才标准,高校对学生的考评指导思想应该具有科学性,既要注重考察学生们的“生存”技能本领,同时也不能忽视考核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校内考评要求的实用性

一是建立校内实用化考核制度。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考试内容应以考查学生掌握技能的实际情况为主。例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其实践教学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言功力,包括语言的基本功、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性、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由于每位老师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考核观察视角也不一样,使考核不能形成统一标准,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采用集体考核制度,让专业教师出席打分,博采众家之所长,考核相对客观、公正,更适用于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考试。

二是完善师生综合点评制度。实践课程的考评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成绩,一类是课程期末成绩。在平时考评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同时还需要让学生知晓相关理伦。在日常的分组训练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参与评价,这样可以促使参与评价的学生知晓其理,并可使同学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参与评价的同学也可自省,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相互监督、形成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三)校外检测标准的市场化

学生在校企合作平台实习考评需引用市场化竞争机制,用以考核学生行业生存能力。每当学生完成实习时,校企双方应对学生实习期间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评价应由校企合作方出具,根据学生在实习期内的技能展示、成果展示等方面综合评定,高校也应以此评定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四川文理学院影视传媒专业校外实践考评标准就与“市场”挂钩,由实践教学基地考评出具,学生以此拿到相应的学分。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克服了敷衍应付思想,也能使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在学生在校期间给予帮助指正。

第4篇

一、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要选择区域优势企业

要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一定要选择区域优势企业,要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选择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有人才战略意识,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受求职者的青睐。和这些企业合作培养的学员毕业后到相关企业工作,具有很强的上岗竞争力。例如北京现代年产汽车超过100万辆,资产超过千亿。如此大的生产规模,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

北京现代有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注重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热衷于职教事业,与我校合作多年,接纳我校专业教师和学生实习,安排毕业生就业,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捐赠实训设备。实践证明,只有选择这样的区域优势企业,才能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流于形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企业得到了优质人力资源储备。而学生实现了在高薪大企业就业的愿望。学校依托企业,有效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了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形成招生―就业―再招生的良性循环。

二、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企业文化要进入校园

任何一个品牌企业,都是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打造核心竞争力。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北京现代人力资源部反映,有些刚步入企业的毕业生,并非不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对企业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不适应,导致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而被淘汰。我们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以往中职生在接受专业培养的过程中,缺乏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以致不能顺利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所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吸取企业文化的成分,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使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体现职教特色,也就是说学校文化必须和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搭建了平台。我校在与北京现代的合作中,注重借鉴公司的企业文化,以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载体,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职教文化。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每年邀请北京现代人力资源部培训主管为学生做职业化素养讲座和就业指导。同时,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北京现代就业岗位的需要对接。德育课开设北京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等,给学生讲解北京现代“奋力拼搏、团结协作、知难而进、志在必得”的企业精神,激励学生们学知识、练技能。在北京现代顶岗实习的学生多次参加北京现代文化节,聆听党建文化、经营文化、公益文化、体育文化、团队文化五个方面的主题演讲,参加北京现代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体育比赛、爱心活动、文艺会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北京现代中韩职工精神抖擞、健康向上、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良好形象。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象征。学校文化主导着学生的言行,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每一个学员由学生向合格职业人转化。

三、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教师是关键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想长效发展,取得实效,必须有一支企业化的教师团队。很难想象,没有一大批了解合作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懂得经营与管理、有一定技艺的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教学会长久进行和取得预期成效。

为了满足校企合作教学的需要,我校加大企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主要采取了选聘和培养等措施。我们从企业选聘一批懂得经营与管理,了解合作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有一定技艺的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作为专职教师。另外从合作企业选聘一支兼职教师团队。目前,我校从北京现代信息保全部、人力资源部、生产分厂共聘请6名工程师或首席技师作为兼职教师。

此外,加强对原有教师队伍的企业化培训,每年安排一次企业专题培训。2014年的活动主题是机电专业教师的企业化培训,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及职业化素养。培训共分四个课题:PLC可编程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现代汽车生产工艺和职业化员工。培训教师分别由北京现代的工程师、首席技师和人力资源师担任。培训前,企业专家和我校机电专业教师就培训内容和课程改革进行了座谈交流。培训后,我校教师随企业专家到企业现场进行了认知实践。活动后,我校机电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建立了长期有效的业务联系,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和课程改革的探讨。此外,学校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实践。

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要落实在融合共赢

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有实质性的融合和成效,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最终实现共赢。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北京现代合作办学十分注重两点:

一是在合作企业关注的问题上下工夫。北京现代最关注的是学校为该企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储备。为此,我们的做法是: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征求企业意见,及时调整培训内容,由校企双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北京现代人力资源部和一线管理人员反映,中职毕业的新员工上岗后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给企业人力资源部增加很多工作量,给一线生产管理带来很大难度。究其原因,是新员工对北京现代缺乏了解,在职业化水平、职业习惯等方面存在欠缺。我们根据企业反映的这些现象,在毕业生进厂顶岗实习前,在学校由校企双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毕业生进厂后工作稳定,企业、家长和学生本人都满意,做到了互惠互利,实现了学校企业共赢。又如,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北京现代,冲压、焊接、涂装车间可以依靠高精度的自动化设备,如机械人操作等。而在手工操作占较大比例的汽车总装车间,保证汽车装配质量主要靠标准化作业和科学管理。中职毕业生大部分在低端岗位,手工操作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引入合作企业的标准化作业文件,把标准化作业内容和5S管理内容作为校本教材。尤其是在实训车间,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实施5S管理,按标准化作业文件指导学生实习。

二是利用学校的资源主动为合作企业提供便利。例如,北京现代举办“学分银行”大专学历班,我校主动为其提供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此外,为公司班组长学习班提供计算机室,为公司提供钳工和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竞赛场地和设备,并提供裁判员,与企业共同组织竞赛等。

五、结束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要凸显融合与共赢,融合的核心是职业化培养,共赢的核心是就业。只有实现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共赢,只有实现融合与共赢,校企合作才能健康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卫东.基于中职学生专业成长的德育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5): 60-63.

[2] 查吉德.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5): 64-68.

[3] 赵志群,白滨,何兴国.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 55-59.

[4] 隋明山.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4):42-43.

[5] 李宇辉.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4):46-50.

第5篇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264-02

笔者于2006年10月至12月期间,为开辟学生实训基地,联系就业单位。在这两个多月里,笔者先后跑遍了玉环的七大开发区,走访了近70家企业,并与10家企业签定了就业协议,同时也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作了一点探索。

1 浙江台州玉环地区的企业简介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及较为优惠的企业政策,浙江省台州市在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内跃为全国制造业的中心,而面积仅和武汉市青山区相当的玉环县拥有三千多家大中小企业,成为加工工业的密集地。玉环地区的企业大多数是私、民营性质且各具特色。规模较大,行业内较为著名的有: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双环齿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规模小,但其产品却远销海外的有:浙江益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与我院建立合作关系的十家企业规模都在中等以上,如双环齿轮集团,其产值已达6个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0亿,该集团是我国齿轮零部件制造行业中生产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这些企业中有三家生产数控机床、六家零配件生产产家,以及生产齿轮的双环齿轮集团。

1.1 玉环地区企业的员工结构和学历层次特点

玉环地区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员工的平均知识水平偏低,多在高中、中专、技校及以下学历,农民工占很大比例,大学毕业生非常少。如:浙江双环齿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600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和技师180多人,大专以上学历200人左右,中专学历700人以上;又如:浙江玉环艾迪西铜业有限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85%是高中及以下学历,公司计划3~5年内,将中层管理人员全部换成大学毕业生。因此,企业对人才(特别是高职、大专类毕业生)需求较大,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1.2 玉环地区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玉环县的企业大多数为民营性质,早期发展迅速,但后劲不足,究其原因是其员工的知识水平偏低,以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居多,中专技校的学生亦不常见,稍有文化基础的人一般在生产一线锻炼几个月就升到办公室或管理岗位了,学历稍高的大学生则少之又少。机床上的操作工都是农民工,排工艺的人员一般是具有多年经验的技校生,而设计人员则是花高价从国有企业挖掘过来的。

玉环县的企业已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一些公司的高层及一线管理人员认为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至少需要具备三年的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才有可能成为中层或一线的管理人员,新进人员必须熟悉各个生产环节,才能迅速成长。于是许多公司建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平台。

特别是玉环坎门机床厂,该厂是浙江台州地区同行业中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创建于1983年,厂区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职工人数200余人。玉环坎门机床厂主要生产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卧式车床等产品,年产CJ06系列仪表车床2万余台,各类数控车床1000余台。该厂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认为:从企业今后的发展来看,需要大量在公司各岗位上轮岗锻炼过的机械类专业的产品营销人员,他们对每个岗位的技术工作,要有基本了解,但不要求精通。公司并不看重学生们在进厂半年内技术上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而是看重学生们经过半年轮岗锻炼后,在自己的专业上是否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过程。

1.3 玉环企业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反响

企业对接受学生实习以及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反应较冷淡。他们认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效益为先,新进人员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还考虑到: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出现了工伤事故,谁来负责?相关医疗费谁来出?产品报废了,谁来付成本费?机器损坏了,维修费谁来付?学生实习结束了,掌握一定技能的学生去留无法控制,企业有何回报?

所以企业认为给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场地,是一件回报小、但投入大而且还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1.4 玉环企业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反响

因生产产品性质的原因,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为一致,希望学生所学的知识最好毕业就能用。但是机械类知识需要一个积累过程。因此,各企业重点强调学生应该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如机械制图的原理和方法,零件图、装配图的识图能力;画法几何、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几门基础课程必须扎扎实实。比如说数控专业,十来家企业和在玉环的学生都指出学生所学的华中数控编程系统与玉环各企业不相适应,这些企业多数使用广州数控和北京的系统如KND(凯恩帝)及UG软件等。但是作为接受过数控专业系统理论教育的毕业生应该做到遇到不同的系统(不管是法兰克还是西门子)都能编程。另一个是对刀具的选择,首先要对工件的材料及刀具的材料有充分的认识,掌握选用原则。浙江益新机械有限公司和浙江玉环金鼎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都强调了这方面的问题:作为机械类的学生首先要会识刀具、会磨刀具;二是工艺、工装;三是要会识图;虽然各行业以及不同车间的工艺、工装各不相同,但工艺的总则性是一致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原则,然后融会贯通;要掌握图纸所标注的形位公差、零件表面粗糙度以及工艺基准,一般来说编排工艺比做设计的难度更大,并指出大学里讲授工艺的教师其实并不懂得工艺,建议授课教师先到企业实习,因为加工工艺随产品的不同灵活性较大,并且最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在夹具设计方面,多数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其夹具是自行设计的。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创造力,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从多方面积累知识和能力。如在天元机电车床上的夹具不是学生所常见的三角法兰盘式的,而是改进成圆锥形的,工作时依靠锥度顶紧工件,使用起来更方便。相对于这些基本能力的具备,双环齿轮集团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要求则更高一些,学生在该厂实习20天后必须经过点检(铲刮)、操作、调试和故障诊断四关考试。

2 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不足之处

(1)基础知识不扎实,应知应会的理论没有掌握好,识图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平时缺乏训练,针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实训课内容太少,时间太短,有实习或者实训但不排除走马观花式的,加上实验设备不足使得很多学生没动手的机会。

(2)课程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专业划分太细,限制了知识的延伸。理论基础课课时太少,如坎门机床厂就提到了学生学习了CAD,但真正要其画一个完整的图时还有困难,讲授不够深入,学生掌握不够扎实,并质疑学期末每个学生是否能有其真正的作品。

(3)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些技术人员多次提到课程太多,讲授时只能蜻蜓点水,机械、电气均未深入,且给学生留下的未知点太多。两年时间太短,使得学生学机械的零件图看不懂,学电气的编不出一个像样的程序,更有甚者,接触器、继电器看见了不认识,更不会接线。

(4)高职院校一定要与本科院校区别开来,所培养的应该是技师,是实践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所使用的一些教材其机械功能符号与实际脱节,学生对磨刀的功夫、设备的故障、设备的结构和原理一知半解。玉环的企业不缺工人,最缺的是技师型人才。如果将学生将来的工作定位为操作工、维修工也许并不适合玉环企业的实际,但毕业生走出校门后首先是当工人,积累一定经验后才是技师。

诚然,有些企业的看法没有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质,但却都包含一个道理:学校的办学应以企业需求为主。教育部虽然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是高职类院校,很多企业指出我们有些教师其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一些设备教师自己都没见过又如何去教好学生?其次是实验设备资源不足,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3 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对策和建议

3.1 建议学生实习期间可在工厂做学徒

(1)在学校企业招聘学生时,学校将企业的招聘简章向学生公布,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向企业择优推荐;

(2)大学生做学徒的截至日期以学生拿到毕业证为准;

(3)与企业商定,如大学生拿到毕业证,企业仍未和学生签定正式劳动合同,学生有权利选择离开企业;

(4)企业对拿到毕业证的大学生,在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之前,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

(5)企业对做学徒的大学生,要保证学徒岗位专业对口,对不服从企业有关管理规定的,企业可予以辞退;

(6)作为带队老师在企业里,要积极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协助企业完成大学生由学生迅速向社会人角色意识的转变工作;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针对企业、学生在各类观念上的误区做好协调工作,起到企业和学校、企业和学生、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作用。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将学校、企业、学生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2 企业对学徒的大学生的反应

(1)企业认为大学生当学徒就是实习,但和实习又有着本质区别。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虽然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权利和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但学生在学徒期间,依然能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努力缩短与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毕业前如果学生能留下来,这当然是企业希望的,这为企业给学生定位赢得了时间,也为学生在企业中给自己准确定位赢得了时间。

(2)学生是自愿来企业的,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与其他的员工是不一样的,与那些在企业签订正式合同的社会就业人员相比,根据就业用工的标准,学生技能上的不足,企业是可以接受的,在与企业其他人员的攀比上,企业也有个交待,所以学生在做学徒期间,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因为,企业培养这些学徒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一线生产或中层管理者。比如,在与某铜业有限公司的高层及一线管理人员的交流中,公司高层就说:“公司现有的一线生产及中层管理者,85%都是高中及以下学历,公司为了长远的发展,决心在3-5年内,将此类人员全部换成大学生。”某齿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也说:“厂里的一线生产或中层管理者大多数都是高中及以下学历,让这些人加工产品,一个比一个行,让这些人进行现场管理,意识一个比一个差,还有些人,简直无法沟通。”还有很多企业是家族式的,中层管理者大多数也是家族内部的人,这些人技术没有,学历也没有。已经有很多公司的老总清醒的意识到这些情况已经开始制约企业的发展了。

(3)企业并不看重学生们在企业里前3-6个月的技能水平,而是让学生们在各岗位轮训,通过轮训,观察学生们的待人接物能力、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一线工人的交流协调能力,特别是观察学生们能否敬业爱岗,能否吃苦耐劳,工作作风是否扎实等等。总而言之,学生在企业的前3个月,企业在重点考察学生们的本质,以及是否热爱企业,对企业是否忠诚,可以说企业对学生们的期望值很高。

(4)企业加强了在学生们感情上关怀学生,但很少从工作待遇关心,因为企业担心其他有技术的工人有意见,企业这样做也是希望在其他员工有想法的时候能有退路。

(5)企业很看重学生们通过轮训3-6个月后,各方面的突飞猛进的过程,笔者认为企业在这方面表现是非常理性的。

(6)各企业也存在着普遍的担忧,大学生到玉环的企业来,不安心工作,企业担心留不住人才。各企业甚至愿意在学生的毕业答辩上,给予学校强有力的支持,他们希望学校能在这方面考虑这个问题。企业的具体意见是:学生们要参加考试,希望老师能带试卷到企业来考;学生们有毕业答辩,企业希望学校能派出专业老师到企业进行论文答辩,企业还可以给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提供技术人员上的帮助,这样企业也可以在学生毕业答辩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挑选。所有这些,是因为企业希望学生稳定的为企业工作。

(7)学生们在企业当学徒,企业认为学生们在培养期间,做坏了产品或用坏了工具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学生们愿意留在企业。

(8)各企业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在技术主管、设计工程师、销售及售后人才、工艺及产品设计等岗位。企业希望学生在校期间要重点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加强基础专业理论的实训,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分配课时最好能达到1:1。学生进企业后,根据企业的具体产品、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企业对学生的各方面考察,再分专业类别。

3.3 关于学生在做学徒期间的管理

(1)带队老师应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学生实习时,专业教师从专业、行业的角度给学生加以引导,专业教师也可利用这个机会,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进行专业实践学习,向“双师型”教师转变;辅导员从学生的养成教育、做人做事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第6篇

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效运行对于培养高素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这里提出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有效运行建设的策略,对于基地的成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运行;策略

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要突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学提供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运作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做法的机会,对于丰富学生的学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及其就业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要重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素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也需要积极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人才。这里就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有效运行提出建议。

一、建立校企联合实践教育导师组

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效建设,首先需要成立校企联合实践教育导师组。通过导师组的设置,保障对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能够进行有效的指导与教育。学校和企业需要联合起来,共同组建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组成的导师组。导师组成员,要热爱工商管理教育,要热爱实践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素养要高,业务要精湛,导师组教师数量要充分,教师队伍要稳固,只有成立这样的校企联合导师组,才能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有效运行提供师资力量支持。工商管理学院可以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中,选择一些理论水平高的,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加入到联合导师组中去,同时,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也需要从高管人员和部门经理中,选派精英人士作为企业导师加入到联合导师组中去,联合导师组要根据企业的导师管理岗位情况进行分类,要建立导师资源库,为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运行储备师资力量。

二、创新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是实践教育基地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学校和企业要通过沟通合作创新实践教学形式,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保障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综合素养人才的有效培养。第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是开展参观学习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中,引导学生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开展一些讲座,培养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见识,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展。第二种实践教学模式是利用企业案例授课,这种方式是将企业中典型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去,在工商管理专业课教育过程中,为学生展示基地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案例,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对策,制定工商管理模拟决策方案,企业导师和教育人员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指导,这种教育模式适合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工作案例的分析探究的能力。第三种模式是企业导师进课堂,企业导师进课堂亲自讲授企业管理实践知识,使学生对企业管理有个实质性的了解,通过企业导师的讲解,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中教育模式是岗位助力实践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从事相关岗位的助力工作,为学生提供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机会。企业可以选择营销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企管部等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部门,设置特定的岗位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岗位助力实践,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适合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第五种教育模式是开展调研实践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专业导师带领学生形成一个稳定的团队,对企业相关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调研,收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做法,对企业的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专业导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企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在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才能保障教育的效果,实现实践性高素养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效运行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与企业要积极合作完善相关教育管理制度。首先要能够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在大一学生刚进校的时候,主要是引导学生到实践基地去进行参观,使学生能够对企业生产运营情况对企业的主要管理业务有一个实际认识,培养学生专业与学习的兴趣。在大二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个阶段,就需要能够将基地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讨论案例,培养他们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企业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并鼓励他们根据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三阶段,学生就需要在企业导师的引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导师从管理实际入手,讲解相关的业务管理情况,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对学生进行实践引导,提升学生工商管理的专业素养。在大四阶段,就需要安排学生做岗位主管助理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使学生在真实了解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在管理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走向社会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其次,要完善各种考核评价制度,学校与企业合作对学生各个时期的实践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制定考核标准,落实考核环节,通过考核提升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学生实践学习的质量。学校与企业要通过合作,建立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教学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检查制度,要通过完善的制度管理,保障教学的质量,保障工商管理实践人才的成功培育。

总之,工商管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素养的实践性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保障,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重视这种模式的应用,校企合作要实现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效建设,通过多种措施,保障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效运行,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中林.基于校企合作的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中国储运,2012(,1):106-109.

第7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实践;合作思考;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和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注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技能人才的全新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采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师资等各方面优势,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目标

校企合作一般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且符合企业人才录用标准的高竞争力汽修人才为重点目标;以产学合作,校企双边合作、双向参与为基本内涵;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本办学原则;以工学并举,提供充足顶岗实习、车间实践等实践机会为主要教育方法。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旨在将汽修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完善相关学科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培养国家人才作出相应贡献。

二、中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一)成立汽修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汽车行家做专业建设顾问

为加大汽修专业建设的力度,学校成立了汽修专业建设委员会,确定了学科带头人,聘请汽车行家做专业建设顾问。专家的职责是为学校提供市场岗位需求及毕业生素质培养方面的信息,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学校、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和人才培养计划。

(二)校企专家双向兼职

学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与技术攻关,不断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汽修专业课教师,重点参与开发项目课程、制定岗位标准、指导学生实习、传播企业文化和提供用人信息等。

(三)加强校企互动,实现双方资源互补

校企合作使企I与学校建立起一种紧密型、渗透式的合作关系。专业教师走向车间,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为企业解决一些实践问题;企业专家走上讲台进行专题讲座,把企业经营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传授给学校老师。通过加强双方沟通与交流,可以大幅度提高合作成效。

(四)建立生产型汽车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这两个基地是实现实训教学的重要物质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实训中心。包括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测中心、底盘拆装与检测中心、电器设备拆装与检测中心、车身修理与喷漆中心。主要设备有发动机综合测功仪、V.A.G1552解码器、电喷喷油器清洗机、火花塞实验仪、各种电控发动机台架、汽油机与柴油机透明模型、废气分析仪、烟度分析仪、轮胎拆装机、轮胎动平衡测试仪、制动测试台、灯光测试仪、汽车升降机、国内一流烤漆房等290多项维修设备。

(2)校外实习基地。与当地知名汽车维修企业及各个品牌的4S店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实习基地实习、实际操作、排除故障、解决疑难问题。

(五)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实施订单培养,组建“冠名班”,培养方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把企业的专业技能、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理念纳入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学生按照计划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全部由冠名企业安置就业。

(六)以师资建设为契机,促使校企优势互补,双利双赢为真正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和互惠共赢,需要以师资建设为契机。学校要安排汽修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观学习以及挂职训练。对于青年教师,安排其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同样,还要安排企业员工进入学校工作或学习,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丰富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另一方面安排企业的技术专家到学校任职授课,以汽修行业工作标准要求学生。

三、对中职院校汽修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计划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合作共赢意识,学校应该充分认识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属性,突破传统观念,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并且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共同策划相应的机制,寻求共赢的平衡点。同时,学校为企业的合作入驻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食堂、宿舍等,减少企业的基础性投资。同时,可以允许企业适当收费,学校支付企业员工在教学时的酬劳,提升企业合作的兴趣。

(二)校企合作模式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汽修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1)授课方式上,采取现场教学、边讲边练的方式,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能力培养,促进教学环境职业化。

(2)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进行培训,使学生通过培训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汽车维修特种加工、普通机械加工的实训,使学生能独立进行上述操作,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也通过了岗前培训,做到零距离上岗。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技能水平,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可以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汽车维修企业,让其能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汽车维修资讯,熟悉和掌握最新的汽车维修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在企业维修业务中遇到技术难题时,可以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更多的建议,协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四)校企台作必须多赢

第8篇

一、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首要途径,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职业经验,提高其职业技能,促使其实现综合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首先,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职业经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健康方向;最后,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总体而言,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职业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避免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过渡。除此之外,实践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应用能力,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夯实的能力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形式化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化。例如,我国某高职院校,虽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但实践教学对象并不是该专业的全体学生,而是一些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在企业中通过顶岗实习,积攒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而普通学生只能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毕业后,优秀学生凭借良好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以及职业操作能力,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普通学生的职业素质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多数难以顺利就业。这种形式化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甚至会降低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实践不合理

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缺乏合理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时间往往是最后一学期,此阶段学生要么投入到升学备考或是公务员备考中,没有时间参与实践教学;要么已经找到适宜工作,对实践教学的兴致较差,实践教学难以顺利进行。合作企业的实践安排缺乏合理性,很多合作企业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岗位,例如,实习导游等,而是让学生定岗前台接待,学生的专业技能无处发挥。

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院校可以选取适宜的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并以该企业为教学实践基地。在择取合作企业时,高职院校要基于实践目标,制定严谨的实践计划,确保合作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岗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岗位实践操作行为,并在实践完成后,由合作企业客观评价学生的职业表现,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完善。

(二)加大管理力度

高职院校要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监管。在实践教学前,高职院校应选拔专业教师充当实践辅导员,由其针对学生的具体实践内容,制定合理化的实践计划,并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标准化规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践教学目标形成明确的认知,在实践过程中,认清自身的职责所在,提高学生实践的整体效果。除此之外,在实践过程中,辅导员还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具体时间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

(三)提高教师素养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匮乏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例如,派遣教师去企业实训等,促使教师及时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以及服务理念等,进而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学生及时掌握先进专业知识,成为符合时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开展专题讲座

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旅游管理方面的人士,例如,旅游企业领导者、旅游管理部门人员以及旅游管理学者等,定期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传递旅游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还能帮助学生准确且及时的掌握市场行情,帮助学生端正实践态度,提高实践效果,强化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五)对学生进行实践动员

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前期,可以将实践教学的目的传达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实践心理状态,以端正的态度投入到实践教学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做好引导与疏通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实践信心,有利于学生独立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各项困难。最后,鼓励学生对于实践企业的客户、领导以及同事进行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

第9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综合实训 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有效办学模式,在促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校企合作实施综合实训课程建设是指学校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将行业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需求融合在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其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灵活性、多样性和仿真性等特征。通过仿真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项目、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岗前训练,让学生掌握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获得职业能力。其作用在于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促使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1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综合实训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单一,针对性差,实用性不强,与实践联系不够,处于低层次的技能练习或者理论知识的验证。综合实训内容与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结合不够,仿真程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差强人意。

1.2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高职院校综合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少实训课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企业一线从业经验和工作背景,缺少深层次的项目实践经验和指导水平,难以体现高职综合实训课程的系统性、综合性、职业性的特点。

1.3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考核重结果,轻过程

在综合实训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缺乏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以实训作品(产品)或实训报告来评定学生的实训成绩,重视综合实训结果,忽视了实训教学过程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岗位技能、岗位素质等综合能力的考查,难以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1.4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设施不够先进、完善。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因财务压力较大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基地、专业师资和软件建设滞后,实训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实训基地设施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不匹配,落后于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直接影响了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综合实训课程的质量。

2 解决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路

以工学结合、项目化综合实训为主线,探索校企合作综合实训的新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企业的真实项目和企业的管理手段,实训内容与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既强调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促进校内实训环境的改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达到高职院校综合实训的目标,为用人单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职人才。

3 该院校企合作综合实训成效显著

大连作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产业已进入自主创新、扩大新兴产业规模的新时期,2012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出口超过35亿美元,企业总数增加到1500余家,从业人员发展到17万人。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历来十分重视与大连著名的IT企业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背靠企业、面向市场、服务行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理念。几年来,在学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院校企合作、综合实训工作开展地有条不紊,大大改善了其实训状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1 “引进来,走出去”方法初见成效

从2008年开始,辽宁轻工职业学院院先后与大连永佳电子、安博教育集团大连实训基地、北京尚观科技、大连苏飞科技、北京全美教育等多家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化的综合实训。

2008至2009年,将大连永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引入该校,企业提供实训案例、师资,该院提供实训环境设备,为2006级、2007级软件技术专业60余人毕业生完成综合实训。实训项目采用对日软件开发的流程和管理模式,开发环境采用日文操作系统,设计文档采用日文式样书,考核采用企业化的绩效方法,学生实践能力大幅提高。

2010至2013年,该院与安博教育集团大连实训基地、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计算机有限公司、大连中软国际等合作,将2008-2011级毕业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训。实训方向包括嵌入式、3G手机、软件开发、网络管理、三维动画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企业提供实训案例、进行全过程监控、管理考核等。完成了从离散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单一训练到专业岗位群的综合训练。

3.2 实训内容与企业接轨,共建实训课程体系

几年来,课题组与大连苏飞科技公司共建《SEO搜索引擎优化》课程教学案例库,与北京全美教育技术公司共建系列IT课程教学案例库及认证体系,与安博教育集团大连实训基地开发对日项目《センタ作手配システム》项目案例库,与大连永佳电子开发对日Web项目开发包等数十个实训案例,实训案例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技术先进,实用性强,对学生是一种真实的锻炼和提高。

3.3 促进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

目前,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已建立IT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20余家,校企双方共同成立基地管理中心,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实训项目管理机制、实训考核评价机制等。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实训教学、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认证、就业指导等,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为地区培养培训紧缺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3.4 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团队建设取得进展

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化综合实训的实施,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有20余人次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下厂实践活动,企业也有10余人成为我院的兼职教师,从而带动了老师的全面提升,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技能,丰富了教师的项目开发经验,锻炼培养了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5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竞争力

该院毕业生整体上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多家企业主动与其建立长期的用人关系,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近三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

3.6 促进校企之间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企业为学校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并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使得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项目化综合实训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就业,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成本。

4 特色与创新

4.1 校企资源共享,共建专业发展平台

该院与企业共同研制综合实训方案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企业提供真实项目或案例、需求分析报告、式样书、指导手册、教学课件、自测系统与考试系统等。

4.2 综合实训促进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化综合实训,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紧密结合,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带着工作经验上岗,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培养成本。

4.3 紧密联系合作企业,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校鼓励专业教师下车间见习,并聘请企业专业技师进行技术指导,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的发展与工作流程,参与企业的培训学习,真正融入企业环境。提升的不仅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大大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的品质。

4.4 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制定了与校企合作、综合实训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新的考核评价对象是学生实训工作的全过程和完整项目实施的成果,考核评价内容要包括能力形成过程和实际操作结果两个方面,同时做好监督、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地深入进行。

5 总结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IT产业基地,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与多家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打造专业特色,打造学院品牌,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该院在校企合作综合实训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许多不足,只要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高职教育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小龙.校企合作视野下高职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安雪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3).

第10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软件技术

高职院校要培养合格的、能跟上时展的IT人才,就必须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潮流,教学中引入最先进的IT技术与规范。这就要求学校要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的关系。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推动教学改革就显得尤其重要。高职软件技术类课程实践性强,就业岗位对学生职业技能要求较高。借助校企合作对软件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在校期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缩小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对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软件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软件技术专业传统教学多采用“知识+案例”的模式,注重相关技术、知识、软件应用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打下较好的基础。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学生很难对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不理解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不强,学生到了企业岗位往往不易上手。企业参与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的教学改革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内容尽可能接近企业工作内容,边做边学,层层递进,逐步提高,最终熟悉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培养软件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

(二)基于企业工作实际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学校毕业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的脱节。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是尽可能按照企业工作实际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企业工作,包括项目载体、教学案例、基于生产的实训基地等,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借助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将企业工程项目引入课程,作为学习载体。将工程项目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整合优化,把企业工作过程中的任务提炼为学习任务,使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较好地保持一致。作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优质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来自企业的教学案例库是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的必要支撑。

(三)基于企业工作环境的软件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企业希望招聘的学生上手快,用得好,留得住。学生希望就业后能适应,干得好,有发展。而现状是IT行业离职率较高,企业和毕业生都不尽满意。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校不了解企业,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及管理理念,就业现状与理想之间偏差太大,对企业和工作岗位认同感不够,导致心态失衡。借助校企改善实训条件,将企业最新技术、最新管理理念、工作规范、岗位要求等引入到学校,引入到课堂,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认同企业运作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参考企业软件开发工作环境建设校内生产线实训基地,开设整周实训,按照企业工作作息时间安排课程,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培养职业素质。

二、校企合作开展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青软实训等企业联合办学,培养软件技术人才,分别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校企合作进行“四段式”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实施“基础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企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四段式”教学模式。学生第1年由学院教师承担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第2年由青软实训派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讲师到学院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实战教学,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学生接受青软实训就业专家进行专业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第3年前半段学生到青软实训进行企业实训,参与企业大型项目实践,提高软件开发职业能力。后半段青软实训为学生推荐顶岗实习单位。校企共同参与的“四段式”教学模式将学校和企业、学生和企业、学习和工作岗位紧密结合。

(二)开展序化企业工程项目的教学内容改革

引进企业开发的实训资源和平台,以校企合作企业方的工程项目为载体,经过教学设计后作为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建设了包含有16个企业开发项目案例的教学案例库。项目教学中全面引入企业管理内容,包括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标准管理等。通过这些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及实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及项目开发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贯穿了企业的职业规范。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基于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实训载体。按照专业培养目标需求,精选几个的典型企业真实项目,按照教学规律序化为教学项目,按照功能模块分解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学院与青软实训校企合作开展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由青软实训将成熟的课程体系及系列教材嵌入到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主要引进数据库技术、.NET开发技术、.NET项目实战、网站建设技术、软件工程、综合职业素质等专业教学课程,引入相应的教材及电子教学资源。课程建设以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网站,供师生教学使用。先后建成《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网站建设综合实训》、《面向对象编程(C#)》、《数据库应用技术》、《WEB前端开发》、《.NETWEB应用开发》、《软件工程实践》7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成《基于JSP的动态网页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DIV+CSS网页布局》等3门校级精品课程。

(三)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按照企业开发软件项目的实际工作过程将关键能力培养进行逻辑划分到各门课程中,以贯穿课程群的企业项目为教学载体,各门课程分别进行前端开发、后台开发、数据库开发、综合测试等能力训练。按照任务驱动设计教学情境,使每个教学单元都成为整个项目的一个任务。学生在不同课程完成不同模块,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样学生对各门课程的作用、相互关系、技能培养有了清晰的认识,专业核心课程群达到融会贯通。学生通过实践企业软件项目开发这一职业过程,不断积累软件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符合职业能力训练的基本规律。学院与北京京胜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公司为学院提供京胜软件实训室。京胜软件实训室是一套专门应用于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实践教学以及学生实训的软件产品。系统提供了典型的教学实训案例,让学生可以在系统的指导下,学习并完成教学实训项目。系统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训项目,学生按照企业标准要求完成相应的开发、测试实训。

(四)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通过调研发现IT企业不仅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更重视职业综合素质。这些非技术因素包括道德品质、精神面貌、学习能力、身体素质、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学院凭借企业办学的优势,依托青岛软件园,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学院、企业、行业三方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了理实一体化教室、服务外包实训室、软件综合实训室、大学生创业中心。旨在通过建立校内仿真企业岗位的实训环境,为学生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同时依托青岛软件园,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途径,先后与青软实训、青岛港信息中心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工程环境,满足了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同时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青软实训合作班的学生第三学年由合作企业安排学生到青岛软件园进行企业实训、顶岗实习,在真实的环境里进行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积累真实的工作经验。企业参与教学,注重强化学生的标准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及相互协作意识。合作班的学生第四学期由青软实训方面的专家开展为期一周的职业素养训练,开展模拟面试。企业人员从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和员工在企业中的自身定位等方面向学生提出在市场和企业中广受关注的问题,真正使学生了解到了企业的实际用人标准和对于人才的最新要求。把模拟面试放在校企开展综合实践教学之前进行,采取先模拟检验能力再开始学习的倒置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做好自身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的努力方向,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校企合作软件专业教学改革效果

(一)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技能大幅度提高

课题研究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培养,教师在实训教学改革、企业参与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相关学生和老师承担了校内外大量的技术服务项目。开发软件“新生报到管理系统”、“奖学金评定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系统”、“学生成绩分析系统”、“自主招生管理系统”、“青岛港员工培训管理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物资采购管理系统”等软件,投入应用获得青岛港集团和学院各种奖项;建设部门网站5项,建设精品课程网站20余项。承担了学院部分教室、实训室的网络组建、学生宿舍网络组建任务。成立计算机服务协会,承担学院师生计算机软硬件维护任务和视频制作。

(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课题研究注重创设企业岗位工作环境,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逐步形成,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环境,接受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因此学生毕业不仅具备了很强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能够很快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吃苦耐劳精神及良好的再学习能力深受企业欢迎。

(三)学生的对口就业率逐步提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课题研究明确了培养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引入了企业的实训体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校企合作中企业一方的推荐就业优势得以利用和发挥,学生的对口就业率逐步提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92%。就业质量大幅度提高,不少学生毕业后1年即成为了软件开发企业的项目主管,平均月薪达到3000元,部分毕业生月薪达到9000多元。2009年以来已有10余名毕业生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四、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9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本科教育的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加强实践教学,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同时带动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其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我国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容乐观,困难重重。大学生校内实训资源匮乏,校外实习单位难以确定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引起各高校的普遍关注。

一、当前工科院校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工科院校一般比较注重理论知识培养,而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则存在重大问题。首先,高校实验室建设问题突出。基础设备过多,专业配套设施太少,甚至配套不全或没有,实验室教师队伍配备良莠不齐。例如:计算机学院的实验室,由于经费不足或人员配备不齐,造成基础课实验室过多,网络实验室没有或配套不全,学生实习时一些新技术实验不能做。其次,课程教学体系过于向理论课偏重,实践课过少,造成大多数大学生动手能力过差,课堂内容无法验证,不能进一步对其加深理解,影响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时供需脱节。最后,学生的实习不能有效解决。因为系统理论课程不能有效完成,新的创意无法验证,校内指导老师没有工程经验,这是导致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逐年下降的部分原因。

二、引入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造成实践教学困境的主要因素是经费不足、资源匮乏。校企合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它的引入无疑为高校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条好途径。在文章中其主要思想是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完成。企业提供实训、实习课程资源和专业实习导师,在校外实习期间负责向学校反馈学生相关信息;学校提供校内实训场地,并且学生校外实习期间指派相应实习管理人员,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监督实习企业。

(1)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高校教师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偏差,再者教学大纲又偏向理论教学。高校要提高本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校内实训重在巩固大学生学过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课堂内容消化吸收。由企业派遣专业技术教师讲解最新的实用技术和项目流程,将企业的项目案例带进实训课堂,使学生掌握工作的基本方式、方法。校内实训作为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帮助其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首次蜕变,实现质的飞跃。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将辅导学生考取相关专业认证,这使学生可以选择多证出门,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外实习采用的方式是将学生分配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学生利用在校内实训期间掌握的知识,到企业中亲身实践。这不仅仅是对实训成果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增强了实践和创新能力、了解了最新就业信息以及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彻底蜕变。

在实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会被企业留用,提前就业,有效降低了学校的就业压力。

(2)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开展实训。实训内容设计必须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实习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认识、掌握具体工作岗位的基本工作方式、方法,缩短企业培养时间,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所以,实训必须围绕企业岗位需求展开。

经高校调研发现,每个专业都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传统的、以班级和专业为单位的实训组织形式不再适合当前形势,将学生按兴趣划分到不同实训班级已是发展趋势。例如,计算机网络专业和软件开发专业可以分为网络工程师实训班、软件工程师实训班、营销实训班等。实训组织形式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实训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1所示。

(3)校内实训课程的设计。实训内容设计主要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同时兼顾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心态的调整,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以岗位所需的基本工作技能为主,定位在初级专业技能,不宜过深。培养的方式方法上,打破了传统的灌入式课堂授课模式,导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一系列的游戏、户外活动,感悟一些人生的哲理,如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团队意识等。学生的本身素质关系到将来的发展空间,学生正式踏入社会之前,一定要经过正确的引导,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伦理,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

(4)校外实习平台的搭建。经过校内实训,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对其学过的理论知识也会有更深的感悟,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就业目标也更明确。实习性质与实训相似,学生可以直接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和探索创新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性,顺利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针对不同实习岗位,实习公司指派相应数量的导师,在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与学生沟通,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在校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导师,对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度,深一步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5)实训、实习过程的管理。学校对学生实训、实习进行系统管理,如图2所示,实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状态。

三、结论

本文改变了传统的重教学轻实践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引入校企合作、跨专业实习等实习方式。双导师制度的引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他们的工程素养。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在校内实训,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并且学生有机会多证毕业,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校外实习,大学生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提升实践和探索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模式的引入,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减轻其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沈剑.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马强,付艳茹.国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典型分析与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0,(6):103-104,110.

[3]杨洲.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1):75-76.

[4]谷钰,李辉,牛汝良,等.推动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J].实验室科学,2010,(1):170-172.

[5]John Wells,Karen Barley.Sharing Control:The High C''s of Partnership[J].Corporate University Review,2008,(2):23-26.

[6]任渝婉.浅析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问题[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8-70.

[7]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8]刘影,刘海峰.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9]张玲,曾春水.对高校培养复合型、创业型人才的思考[J].党史文苑,

2008,(22):70-71.

第12篇

随着科技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高校的扩招,也迫切需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本文是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为LED相关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在全球环保、能源危机的巨大压力下,半导体照明LED(LightEmittingDiode)已被公认为是健康、节能、环保的照明革命。在各国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下,相关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加速市场渗透。2015年全球LED照明市场规模已达257亿美元,渗透率为31%,预计2016年将达305亿美元,渗透率可提升至36%。国内LED产业也蓬勃发展,2013年下半年进入稳定发展期,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LED行业的主要生产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沉淀,我国LED行业缺乏的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照明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人才培养不可一蹴而就。仅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临时培养人才,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出现人才流动,让企业有许多的顾虑和矛盾。因此,广大高等院校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尽快设置和完善相关专业体系,成为培养我国LED人才的主体。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立足于“一线工程师”培养的客观需求,新建本科院校本身也需向应用型职业教育转型,LED应用人才的培养应走深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之路。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的优势结合[1]。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人才培训过程中,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搭建校企双赢合作平台,同时和企业建立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效果。为了适应长三角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理学院在2010年申报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针对LED产业链,课程覆盖光、电、热、材料等专业领域,以培养掌握LED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满足长三角LED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这项举措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践行转型,立足应用,定位半导体照明,服务地方,实现“新型”转型发展工程是教育部力主实施的旨在推动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科技大学战略改革的重大项目[2]。本校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强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的指导下,本校进行了“二次转型”,形成了“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端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理学院建立专业初期,坚决执行教育部和学院的指导方针,坚定走“工程应用”的发展方向之路。在进行广泛的学科调研和市场考察后,学院领导及相关专家充分分析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和急需人才结构,确定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LED封装和检测为切入点,面向LED上、中、下整个产业链,以传授LED专业前沿知识和应用操作技能为主,培养LED行业各层次应用技术人才,适应科技新兴行业的发展对急需人才的需求,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服务,力争实现从“新建”专业到“新型”专业的跃迁。

(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用”之路,开放办学,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LED上中游企业的主要集中地之一,也是最大投资开发区之一。其环境优良,劳动力富集,并拥有上海、扬州、宁波、杭州四大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聚集了众多外延芯片制造和封装企业,产业链条齐备,规模宏大,急需LED行业相关人才。目前,上海市已在半导体芯片制造和封装应用方面呈现出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与企业群,也需要LED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区域的LED行业经济结构为本专业提供了校企合作必备的实施平台。校企合作,是最有效、最快捷的应用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3]。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选择,引导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提供LED行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一流的生产工艺,体现企业的引导价值。另一方面,学院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结合企业反馈与需求,与企业环境相融合,在校企实践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行业、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能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和教育资源,实现了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三)以市场为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研思维创新,学生教育创新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LED行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渗透率不断扩大。但由于LED产业链生产加工门槛低,简单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降低,许多企业处于倒闭边缘。在此境况下,LED企业求生存要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技术创新。企业须面向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空间。教师研发团队可将研究场地建立在企业生产线上,以企业的产品需求来引导研发方向,将产品研发作为科研的驱动力。教师把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过程汇编成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一手资料,同时学生也可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这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

(四)以实习基地为平台,推行企业导师制,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引导学生创业和就业

企业实习基地是校内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阵地,是行业认同感和企业文化形成培育的载体,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是校企合作培养应用人才的重要纽带[4]。要想有效地发挥实习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除了通过组织、制度和监控等手段来严格监控实习基地的各种工作正常运行外[5],合理的学生指导和学习的模式也非常关键。企业导师制就是非常有效地一种现代化学徒培养模式。学院聘请企业资深的工程师、技术骨干、人事经理作为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通过亲身传授,不仅将自己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也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术,行业的认知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也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此学习模式能使毕业生具有较高素质,容易获得较高层次的岗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勇于创业的学生,企业导师可帮助分析行业发展动态,指导创业方向,提供相应人脉资源,使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三、人才培养体系取得的成绩

我校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充分证明了“产学研用”是校企结合的有效模式。理学院立足LED产业结构、发展态势及人才需求,努力打造生产、学习、科研、应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校企在人才培养、生产实训、技术研发,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多赢,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一)改变传统教学框架,完善专业课程和实验室建设,引入LED先进理论和工艺设计理论

以《LED照明技术及实验》课程为例,其主要内容包括LED固晶、焊线、点胶等封装工艺、提高外量子效率的因素及常用方法、FlipChip、涂敷点胶、CSP等先进的封装技术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并建立了“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本课程教学活动包括三个环节:(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完成;(2)LED封装流程的感知认识和生产见习,在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完成;(3)LED封装流程和光电检测技术实践,在“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完成。此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LED封装相关的理论基础、技术关键和技术前沿,熟练完成LED封装生产线各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够快速成为一线操作员。至今,已建设完成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LED设计与应用实验室、光电热设计模拟实验室、固体发光材料研究实验室、光电综合实验室及工程光学实验室,并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本专业编纂的教材主要有《LED外延片及芯片生产工艺》、《LED照明技术及实验》、《LED电源驱动》、《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LED散热设计》(部分教材待出版)。总之,本专业从学科特点及行业发展出发,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两方面来完善教学活动,不但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且覆盖行业基本技术和生产工艺,同时兼顾行业前沿及发展态势。

(二)公司高管参与课程设计和考核机制管理,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公司管理机制有机结合,用准公司模式来进行实验流程管理及成绩考核

为使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相对接,围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课程设计。本专业进行了6门“校企合作课程”和“校企联合开设实验项目”的申报建设及教学活动。校企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和制定课程大纲,共同开展教材和指导书的建设工作共同建立课程试题库,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企业人员参与授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的1/3,且将公司的规范管理制度引用到课程考核中,强化过程考核,将生产标准作为试验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此类教学活动,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及时更新和增加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标准、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流程。

(三)以校企联盟和实习基地为基础,将实验内容和公司流水线有机结合,实现公司见习—实验室实习—公司流水线顶岗实习,以探索培养初级技能人员模式

产业系统较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生产实践、工艺流程、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专业建设至今,我院和上游企业(上海博恩世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晶品光电(常州)有限公司)、中游企业(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游公司诺臣光电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亚明照明有限公司、嘉兴天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上海产业化基地、嘉善恒杰热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嘉熙光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南京光研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坤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将实验操作部分和企业生产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LED相关产业生产流程,并参与生产实践,同时体验了企业先进技术、前沿工艺、社会需求、市场导向、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考核机制,培养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此教学模式丰富了大学教育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社会需求的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四)专业教师分工负责LED上中下游不同领域,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通过申请国家支持项目以及和企业的合作项目,以学校为主体发展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共建企业创新孵化器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已有5名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脱产1年的“产学研践习”,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形成LED封装及设计、LED光学设计、LED散热设计、固体发光材料、LED照明灯具设计及光学测量等研究团队。申请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科研支持项目,10项企业合作项目及联盟计划项目。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和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性难题,实现企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

(五)立足LED行业,夯实学生基本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中、高级研发人才,促使学生带着技术和成果去择业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本专业提出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吸收学习能力较强、立足于本专业发展的学生,使其参与到科研项目,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参与企业冠名的设计大赛、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并且深入企业,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技术学习及设计,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课题申请,立足使其成为中高级研发人才,并取得丰厚成果。目前为止,学生申请的上海市和校级创新项目已达30多项,专利13项,为企业设计产品3项,参与企业冠名大赛26人。此培养方式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并有多名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著名企业。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提供了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企业需求指导校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促进企业和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服务企业和社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LED相关专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深层次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的高效管理和学校事务的冗长审批对接不太融洽等,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探讨更加健全合理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靳晋.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4):112.

[2]张今朝,朱海燕,谢林明,等.高校转型期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能力孵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227-230.

[3]康亚华.校企合作,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4,(09):53-57.

[4]胡永青,徐颖云.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和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7):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