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

时间:2022-10-06 19:2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思政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思政课

第1篇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什么课?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阶段的公共必修课,跟专业课不一样的是,所有的专业都必修学习这门课。这到底是一门什么课,或可做此一观。

第一,是国民教育课。国民首先要爱国。爱国,本来是一种天性。但在各种利益面前,国家有可能成为谋取私利的商品。因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非常有必要了。爱国主义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保持爱国之赤子之心,不受利益驱使。要保持爱国初心就必须明确爱国的意义和价值,把爱国从一种原始的情感,上升到理性的行为。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二,是人生教育课。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就要懂得生活。生活一定会面对很多的现实问题,比如身体疾病、心理问题、情感危机等等等等。生活要过得美好,无疑就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人生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处理这些问题,包括处理问题的勇气和方法以及道德和法律规范。

第三,是学业教育课。大学生最好的定位是什么,就是由纯粹的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大学生当然还是学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大学生就是通过学习来实现上述转变。如何学习,这其实是门技术活,也许需要一点天赋,但天道酬勤。

如果说学生在古代最缺的是学习材料,那么现代学生最缺的则是学习方法了。或可这样说吧,对于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老师给知识,而是给方法。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本身就是学习最基本的东西。学业教育首先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把学习材料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课程的殿堂,但大部分时间应该记住千万不能忘了把方法教给学生。

好学,或者说好奇心,本来也是人的天性。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从三岁小孩时就学得很开心很快乐,他基本上就可以保持这颗宝贵的好学心。但事情往往不是这样,人在学习的过程必然会遇见这样那样的问题、挫折,好学心很可能在一次次打击之下,消失殆尽。学业教育就必须重新激活学生的好学心,因而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意义和价值。通过理性反作用于感性,把好学心重新激活。

第四,创业教育课。这个是对大学来说的,小学和中学不存在这个问题。一个人到了大学阶段,就应该明白大学跟中学和小学不一样,中学小学毕业之后仍然是学生,而大学毕业之后就不再是学生了。因而,大学阶段就必须慢慢地从学生(消费者)转变成创业者(生产者)的角色。

创业教育课必须引导学生实现这样一个转变,首先就是转变思维方式。要实现从消费者的思维方式转变成为创业者的思维,习惯于“花出去,回得来”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其次,当然还要教授创业方法。创业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会撰写创业计划书,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和业务。

我们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成功创业案例。我们党凭什么去创业的,就是凭中国化理论成果,凭‘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因此,讲授时,要注意把我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当中凝结的创新创业精神引导给同学们,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有你有我。

 

第2篇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

关于实践教学的概念,《教育大辞典》中有明确的定义:“与理论教学相对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技巧,形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标准不同,定义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一,从教学目的的角度出发,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不可分,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实际操作来获取感性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二,从教学形式的角度出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分为狭义与广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和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相对的教学形式。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包含了理论教学之外一切和实践有关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之中还是教学之外都有所体现。第三,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属于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第四,从学生参与的角度出发,实践的本质在于实践主体的亲身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是实践主体。因此,只要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都是实践教学。判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标准,不是通过教学场所,而是通过对教学内容、方式以及途径的实践来判断。综上所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提升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在教学形式或者内容方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的覆盖面低

笔者通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了向往性,但是,真正能够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的学生数量非常少,他们多数无法体验到实践教学所带来的成就。这是由于高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资金、上级安排等,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无法保障全体同学的参与,而只能选拔部分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教学。这种形式的学生参与程度,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保障每一位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

(二)时间上不连续

我国很多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中,随机性与偶然性所占的成分很大,没有深入思考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其结果必定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毫无规律可言。尤其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方面,根本没有做到稳定与连续,有时甚至是部分班级开展了实践教学,而部分班级没有开展。这种现象使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三)没有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对我国的很多高校而言,如何提升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当调查学生对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感受时,他们往往以“知道了”“参加了”的态度回答,但是当问及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有何收获时,他们往往表现出茫然的态度,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还有待提升。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建议

(一)课内实践教学

针对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质量不佳的现状,很多高校开始了对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首先,进行专题教学。这一过程要求思政课教师从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相联系,充分拓展课堂教学。其次,进行研究性教学。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学生查阅足够的资料,然后分析提炼出要点问题,完成对论文的撰写过程,并在思政课课堂中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与发言,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研究与合作能力,而且学生的实践机会也大大增加。最后,进行体验式案例教学。思政课教师要从实际生活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与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融合,真实还原案例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案例发生的真实状态。

(二)校内实践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便是高校,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不同,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这也是吸引大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原因之一。通过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价值观念变抽象为具体,大学生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能够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为此,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带头作用,开展题材丰富的专题讲座,例如演讲比赛、读书节等。由于大学生社团属于大学生们根据自身爱好自发加入的团体,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们的兴趣特征。广大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中,对活动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学校方面必须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及收获进行有效记录,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功能,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校外实践教学

所谓校外实践教学,指的是通过学生在校园之外以参观、调查等方式,与社会深入接触,在社会环境中体验课堂所学知识。通过校外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且通过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对现实国情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地方资源,带领大学生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去参观学习,也可以带领大学生到成功的企业参观实习,亲自感受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可喜成绩。组织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大学生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等活动,提升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而奋斗的热情。

(四)专业实践教学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情景教学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和传播媒体的密集轰炸,各种新思想、新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情景教学正是顺应这一要求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即靠教师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传授相关知识。这种方法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所以它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当前各高校虽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创新,但现实 “思政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滞后,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

从现状调查分析来看,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反映并不十分理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也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认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既有的思想道德标准及道德规范,通过教育灌输就会让学生实现自己的道德内化。所以,思政教育常常停留在训导的层面上,教师往往以说教的口吻阐述着教学内容,极易导致学生的理性德育知识与感性思想体验形成较大断层,忽视了对大学生真实情感的剖析和引导升华。在教学效果上也不尽理想,一方面既有的思想道德判断缺乏社会生活的鲜活性和针对性,很难有效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学生的现实思想道德情感没有得到充分地尊重,也限制了学生思想道德外化的张力。教师往往只片面强调书本中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十分丰富的理论品格、思想方法、伦理价值等方面的传授和引导,忽略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以解决他们思想困惑的实际需求。由此,情景教学被引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为大学生情感实践与体验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遇,并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由衷欢迎。

(二)教学方法单一,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基本上是实施“单边政策”,即主要方法是灌输和讲述,单纯理论灌输的结果往往是,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与社会生活实际存在较大差异,距离自己很遥远,似乎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更没有多大关系。造成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原因有多方面, 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习惯于单纯地传授知识或照本宣科地阐释理论,缺乏对现实问题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研究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外,从考核形式上来看,由于大多采用从题库抽题的形式进行闭卷考试,学生为了能够通过考试,把鲜活的思想政治理论变成死记硬背的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被严重地扼杀,这也直接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方式单调和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我们只有尽量减少灌输教育,换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学,密切联系时事,特别是结合学生普遍比较关心的时事评论、网络微博、社会文化等内容,设置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三)教学实践不足,造成了大学生“知行”的不一致

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不仅要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辛勤传授,而且必须辅之以必要的道德生活环境熏陶,把道德要求融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中去,逐渐培养他们的道德习惯和慎独能力。从当前实际来看,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的知、行不一致,大道理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却无法有效贯彻于日常生活实践。据有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有着明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是非判断能力。在问及乘坐公交车时是否该为“老弱病残孕”让座时,几乎所有的学生众口一词地加以肯定;有95%以上的学生谴责在别人休息时大吵大闹、在公众场合乱扔垃圾、吸烟和吐痰等行为。但在大学校园内,大学生漠视社会公德、有损文明的行为却随处可见,比如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如厕不冲等等。应该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并不缺乏对社会道德的认识,而是缺乏思想道德的基本实践。教师应着重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实践行为的引导,让学生们真正懂得在今后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应自觉地调控其情感、增强其意志、坚定其信念、自律其行动,从而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高校“思政课”实施情景教学的现实意义

情景教学是一种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和指导行为于一体的全方位的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情景教学,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方法变革和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从教学方面来讲

第4篇

1.1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政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完美的品格。纵观世界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凝聚着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思政教课教学同传统文化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倡导的是一种君子自觉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精神境界,这对大学生砥砺品质、陶冶情操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古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情怀,对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可启发大学生认识到只有严于律己,注重自身品德修养,才能以德服人,实现美好梦想。对于思政课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拓展其内容,弥补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不足,还能改善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实力,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代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健康完美人格的塑造。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处于竞争、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提倡和弘扬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以诚求诚”的传统“德教”精神,对缓解人与人之间紧张对立的状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应注意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适时地将传统文化精神精髓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并对其内涵给予现代诠释。做到因材施教、古为今用,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经过自己的辩证思考、亲身体验。做到自我悦纳、悦纳他人,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1.3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感叹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这说明,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在世界仍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乎涉及到每个道德领域和社会层面,对每个社会问题几乎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引证。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和”文化,我国历来主张“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这都是“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这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强,但抗挫折能力差。稍有失意就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一蹶不振。更有甚者的是,极少数学生之间因一点小事发生摩擦,最终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曾经引起全国震惊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其中一例,至今令人触目惊心。心理问题目前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大因素,教师在日常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应大胆借鉴传统文化中“和谐中庸”的思想”内容,积极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心态。

2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当今世界各国文化正处在相互交融的时期,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见重要,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我们要全面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唯物辩证法的态度,使之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保持民族特色和开放共容的气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

2.1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对大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也应因时而变。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它宣传及时,不受时空间的制约,大学生喜闻乐见。将互联网的特长和传统文化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必将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还应实现由传统的“灌输型”向“双向互动型”教育方法的转变,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优秀古诗词讲演比赛、书法国画展等活动,做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各高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利用高校所在城市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来丰富对大学生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或运用选修课和社会实践课来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2多渠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如今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假日经济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更能利用节假日时间一览祖国的名胜古迹,亲身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祥和智慧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和传承的责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应用者和受益者,更重要的是自己还应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通过大学生从认识到实践的学习过程,按照知、情、信、意、行的内在程序循环往复,通过接受、内化、外化等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引导他们多层面学习弘扬传统文化。

2.3学校要给予高度重视

思政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意义重大而深远,学校的大力支持是实现思政课与传统文化的“贯通与融合”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纳入到学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和课程建设之中,配备专职教师团队进行研究,并给予专项资金的支持。思政课与传统文化的贯通与融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要取得真正的实效,不仅需要课堂内的理论教育,也要保持教育与课外实地考察的结合,需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实践活动方式进行。

3结论

第5篇

关键词:提升;思政教师;信任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96

2015年的教师节人民日报有个时评,其最后一句话是“亲爱的老师,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愿我们所有人能给予你们最好的赞美,就是信任”可见,社会对教师的不信任感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思政教师作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导师需要理论与社会实际结合,需要教师人品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以获得学生对思政教育更多地信任。这离不开凝练教师的三颗心。

其一,用关爱之心对待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我们教师教育工作的基础,爱也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增进师生的友谊关爱,学生就会“爱屋及乌”,就会“亲其师、信其师”,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人类个体基本的精神需求。杜威曾经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尊重学生,首先教师要做到客观公正看待学生。90后大学生的观念与两课教育想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两课教学中一些基本内容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知。如有些学生不知道人大、政协是干什么的?等等。一些教师也会感叹现在的学生政治知识的素养太差,有时会忍不住出言不逊伤害到学生的自尊。一些学生本来就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此时就更会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而教师的讥笑,会把他们推出思政课的大门。因此,思政教师应充分了解教育对象,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短长、潜能和心理状态,才能使教师认识避免偏颇。尊重学生,还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跟学生对话交流要以肯定学生的优点为先,要允许学生争辩;出现对抗要冷静,善于等待。当然,尊重学生并不是放弃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责任。对于个别学生比较出格的言行的做法应予以及时的指正,这也是对其他学生或教学内容的尊重。

关爱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的整体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两课教师面对的是全校的各年级学生。大学生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对于一年级学生,尤其可适当加入本校、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风貌等介绍,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班级、融入学校、融入本地。对于二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则可适当进行相关理论的拓展教学,三年级可进行一些考研、就业方面的指导。另外教师还可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这些课堂外的交流,可使师生处在一种相对平等的地位。而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师生进行的对话交流更容易得到学生许多真实信息,教师的表达也易生活化,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起到思政课教学的教书育人工作。

关爱学生更要理解、欣赏学生。学生的想法有时会很单纯,偏激。这需要我们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寻找他们特长与表达的闪光点。受赏识是人类的本性需求,大学生进校后,各种人才会显露,许多在原来高中的佼佼者会在竞争中败下阵,这会形成一种新的压抑。因而,在他们走上社会的最后一站,重塑他们的信心很有必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比如学生间口头或写作表达能力差异,学生学习态度的不同。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总之,教师的关爱更多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师只有真心真意的赏识,才能得到学生积极反馈。反之,有些老师的表扬太滥,会使学生认为老师为讨好学生而惺惺作态。因此,在夸奖学生时,要善于捕捉和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这样的赏识才能有的放矢,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持续不断的提高自己。

其二,用敬畏之心对待教学。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有一颗恭敬而虔诚的心。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意味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学教育的对象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生命体,教育使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同时他们现在所受的大学教育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未来。而教师则在教学中燃烧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体。这是我们敬畏教学的理由。

敬畏教学必然要敬畏课堂。许多思政教师每天经历着相似的工作,重复着“年年岁岁课相似”的无趣生涯。随着时间流逝,上课的激情会渐渐消退,甚至产生了倦怠情绪。反观过去一些大师们上了一辈子课,但对每堂课仍如履薄冰。朱自清先生把上每一节课都当作大事来对待,哪怕是很熟的教材,课前也要精心设计,仔细预备,进课堂时还十分紧张。晚年的梁实秋在台湾省立师范学校教书,担任英语系主任。每周四晚上,他却从来不见客,因为第二天要给学生上课,他得备课。钱理群先生一次回母校南师附中为学生讲鲁迅。为了三天的课,钱老写了七天教案,前后准备了一个多月。钱老说:担心讲不好,战战兢兢。课堂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当老师的讲课得到学生的热烈反应,赞许,这也许是教师幸福感滋生的重要源泉之一。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学生的肯定,上课教师会快乐一整天。敬畏课堂要求老师精益求精地备课,仔细斟酌每一个教学细节,不拔高目标,不高谈阔论,不随波逐浪,踏踏实实,一丝不苟。敬畏课堂要求老师关注学生的反馈,以极大的责任心和耐心聆听学生疑惑,困其所困,思其所思,悟其所悟,乐其所乐。总之敬畏课堂要求老师关注教学语言是否准确?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手段是否实用?教学氛围是否融洽?教学结果是否满意?敬畏课堂的教师会把课堂视为神圣殿堂,怀着虔敬之心,默默地探索、追求,穷其一生,无怨无悔。

敬畏教学还要敬畏知识。知识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每个人都有自己实践的局限,因而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吸取别人社会实践中的思想知识。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理境界的灯烛”。培根亦曾发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呐喊。可见,知识在人类社会改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伟大意义和深刻作用。“若致知,则知识当自渐明,不曾见人有一件事终思不到也。知识明,则力量自进”。知识永远是人类最为神圣、高尚的营养和武器,知识能改变命运。在改变个人的同时知识更是驱动人类历史巨轮的引擎。理解到此一股敬畏知识之情就会油然而生。牛顿说过,“在宇宙的奥秘面前,我只是一个海边拾贝的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着知识积累与日俱增,知识圈圆周越来越大了,教师会感到不知不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因此敬畏知识只有不断读书,不断学习,积极去思考研究,不断增加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厚度、拓展知识的宽度、挖掘知识的深度。由于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革命和建设等理论的解释,这更需要我们用更丰富的知识,更深邃的思想,更生动活泼形式、更有说服力和理解力的语言,才有底气把课上好!在当前知识碎片化盛行时代,思政课教师更要耐住寂寞,沉下心来,认真研读相关理论典籍,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中国社会的实际。把两者结合而成的正能量传播到教学之中。

敬畏知识还要严谨地传授知识。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对知识的严谨传授态度。因此,这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传授的知识要有根据。对于理论内容要力求来自于原著的正确解读,不能道听途说,也不能人云亦云。对于引用的案例力求客观公正,不能随意解读,以偏概全。论从史出,以理服人,坚持真理。严谨的知识传授还要求教师科学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要传授的知识尽可能形象、直观,减少自己的主观臆断。严谨的知识传授需要教师做好专业与教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用科研的深度、广度来服务教学知识的输出。此外,严谨的知识传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还需要对一些明显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予以坚决的抵制。

其三,用学生之心对待自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有些人教学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领会的教,而是尽他们所愿教的去教。”在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常可看到,教师在讲台上慷慨陈词,学生在教室中呼呼大睡。如果这种学生是个别现象,那可能有特殊原因,但如大部分同学都在我行我素,那就是出现了教与学的脱节。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阅历各异,工作学习能力和经验也有高低之别,观察思考事物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都有所差异。因此,教师与学生看待事物、处理问题,习惯于用主观的、单一的思路进行思考,跳不出自我的圈子,长久下去就会形成先入为主、舍我其谁的教学态度。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心理学和教育学告诉我们要常用学生心看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否则教师居高临下的地位,往往会导向经验教学。容易以己度人。因此,我们要常换位思考。要降低姿态、转换角度、调整视角、变换位置,在求同中存异,在比较中反思,将换位中思考。

换位思考有许多做法,但最基本的要完成二问。其一是:如果我是学生,我需要什么?学生有自尊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他们从心底里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承认、尊重和赞赏。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倘若这种需要总是被忽视、否定甚至有意剥夺时,他们不仅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还会出现攻击性言行。其二为:如果我是学生,我不希望什么?思政课老师不妨经常这样反省一下自己。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不希望遇到一位上课刻板无趣,布置大量无意义课外作业的教师。因此,如果我们遇到问题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就会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完成换位思考的基本二问需要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此外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较固定的理论思维传授,但人因其自身的生活体验、意识形态等,可能又会有着多样的思维倾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最后走向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正确的思维认知。这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老师要从学生的体验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反映。如在讲课时,发现学生对某一内容不太感兴趣时,在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精讲简讲,反之则做更多的讲解和讨论。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为人师表尤为重要。要让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让学生接受,自己要真信、真讲,一个真实的人才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换位。

总之,教师三颗心其本质就是师德的一种表达,也可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标贴。教师用三颗心换来学生和社会对思政课教师的信任这也应当是全体思政教师的意愿。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也印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凝练师心获得学生认同与信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目标已立,建设还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姜泓冰.给老师的最好赞美是信任[N].人民日报,2015-09-10.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助教;思政课翻转课堂;素养;能力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的开放式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亮点。MOOC式平台为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提供了开放的展示空间。利用这些优质开放教育资源,或者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己创建教学微视频,让大学生在上课前完成线上教学视频的观看和学习,教师则在线下和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完成讨论分析、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等活动,我们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之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解放了学生,但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负担。他们不仅要对学生的网上学习进行指导,对他们的学习进程进行监管督促,还要线下与学生保持时时沟通交流,课堂分组讨论、现场答疑解惑以及作业的批改与回馈,等等。所以,不少有条件的高校给开展“翻转课堂”的任课教师配备1~2名的研究生助教,帮辅任课教师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中,研究生助教的确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研究生助教在思政课“翻转课堂”中的作用

思政课教师的好帮手。思政课属于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基本上都采取大班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实际上变成了一个“辩堂”。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还要利用“见面”的机会,对大学生集中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是学生存在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分组讨论,并予以指导。很显然,这样的“翻转课堂”中,如果没有研究生助教的帮辅,只靠思政课教师“单枪匹马”是很难应对的。研究生助教在回答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维持课堂讨论秩序、记录小组讨论结果、登录学生成绩等方面都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另外,思政课“翻转课堂”不同于其他“翻转课堂”,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保持时时沟通和交流,随时随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是思政课“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而这一繁杂的工作,如果也仅靠思政课教师一人的作用,是根本不够的,研究生助教的作用不可或缺。

大W生的好朋友。在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助教的“研究生”身份,可以使他们与学生进行课上、课下、随时随地的“无障碍”沟通。相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学生更愿意倾诉的对象是研究生助教,因为他们年龄相仿,身份相同,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应该说,研究生助教更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况,他们是大学生问题的最先知情者,也是很重要的帮扶者。

服务师生,锻炼自我,实现“双赢”。研究生助教帮助思政课教师做好思政课“翻转课堂”资料、视频、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帮助大学生线上学习指导、督促检查、作业批改以及线下讨论、交流、沟通;把教师的工作安排通知学生,把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等等。研究生助教架起了思政课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密切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研究生助教的政治觉悟、道德素质、组织管理能力、交往沟通能力等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二、思政课“翻转课堂”研究生助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政治素养不过硬。在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有时候会提出“很复杂”的思想问题、政治问题、现实问题,同样学生身份的研究生助教不一定能给予正确的解释和回答。的确,有的研究生助教本身政治素养不够过硬,对不少社会热点问题或政治敏感话题缺少客观、辩证、理性、深入的思考,再加之平时学生身份的“言论自由”,以及欠缺思政课教师职业习惯固有的严谨,就会给大学生一个错误的引导,从而背离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宗旨,产生不好的教学影响。

人文知识及素养有待提升。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旁大,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涉及国家、家庭、社会和个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内政、外交、国防、党建、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法律等诸多领域。应该说,高校思政课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类课程。在一些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部分研究生助教本人在大学期间就一直不重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对高校思政课也是以一种敷衍应付的态度。很显然,这样的研究生助教自己本身的文史哲知识储备就很少,文化艺术品位不高,再加之对待思政课的态度不是很端正,让这样的研究生来助教思政课,很容易酿成不好的后果。

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存在不足。实践中,有的研究生助教不善于或不乐于与学生和思政课教师交流,搭建的交流平台变成了一个摆设,久之,学生自然对发言提问也没有了兴趣,很多时候需要思政课教师去布置任务或引导话题,才会使交流平台变得活跃起来。

工作态度不是很端正,责任心不强。研究生助教毕竟还是学生身份,平时课业、科研任务也很繁重。实践中,有的研究生助教总是基于课业或科研的理由,导致助教工作不到位或工作不认真。也有个别研究生助教由于对助教工作认识不到位、对“翻转课堂”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感到厌烦等因素,导致工作缺乏热情,得过且过,敷衍应付。研究生助教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待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三、思政课“翻转课堂”研究生助教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高校思政课特殊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了思政课“翻转课堂”中研究生助教必须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研究生助教的特殊素养和更高要求。对研究生助教的筛选和培训是思政课“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措施。

(一)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

首先,必须让思政课“翻转课堂”中的研究生助教意识到高校思政课的主旨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它完全不同于其他技术性课程。其次,教育引导思政课研究生助教适应角色的转换,即由学生身份转换为教师身份。从严要求,提升自我政治理论修养;以身作则,德才兼备,在思想上、政治觉悟上给大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引导。

(二)优秀的人文素养不可或缺

思政课“翻转课堂”中研究生助教虽然只是起到教辅的作用,但也应该具备优秀的人文知识积淀和精神气质。在对思政课“翻转课堂”中研究生助教的筛选方面,应该把人文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予以考核。首先,分析考查研究生助教对一些基本的原理、历史知识、传统文化、国家理念、政策方针、道德法律等是否有基本的了解。其次,对其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质有一个基本的把关。

(三)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善于交流、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的研究生助教,特别会“掌控局面”。他们会主动与大学生交流,抛出一些热点话题或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踊跃发言交流。另外,他们也特别愿意与思政课教师进行沟通,不仅把学生的问题及时向思政课教师予以反馈,而且还会向思政教师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总之,性格开朗、善于交流、乐于交流、善于创新是思政课“翻转课堂”中研究生助教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四)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教师能力;学生态度

高校思政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排斥心理,特别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可一种观点或一种理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与以往相比更高。

一、高校思政课的任务

高校思政课总共包括四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体来说,这四门课程的内容大概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大学生修养、法律知识和理论的中国化。作为一个即将由学生角色转换为完全的社会人的过渡阶段,大学这一场所不但要教给学生一些步入社会后的生存之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怎样做人的能力,这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个人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否做成事情的关键因素;同时,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必修的一门课程。当今社会年轻一代出现的违法事件非常普遍,影响也非常恶劣,其中不乏大学生这一天之骄子,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是必需的一项任务,让学生懂得: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要以法律为准绳方可得以实现;作为我们党的基本指导思想的,是我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准则,它的重要的思想理论品质是使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了解了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历程,也就系统地了解了我们国家的发展轨迹,也会懂得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侧重点。这也是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一种途径。总之,高校思政课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怎样做人、行事有度以及如何理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出现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二、学生对此类课程的态度

虽说高校思政课的开设是为了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够比较快速地与社会接轨,快速地提升自身的发展,但是,大学生对这一类课程普遍地存在着排斥情绪,有些学生直接把这些课程说成是“洗脑课”。出勤率低,课堂纪律不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思政课教师非常头疼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认为它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强制灌输,对于“强制性”地接受内容,学生的抵触情绪非常严重;二是这类课程又是采取公共课的形式来进行学习,而且都是大班上课,任课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和掌握,而且学生也觉得这类课程对他们的就业问题和以后的人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实用主义”心理,所以,学生学习这类课程的态度就非常不端正。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教师的传统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但指出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应进行的专业方面的传授,更强调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教导的首要性和重要性。而能完成这一职责的主体就是教师。针对思政类课程来说,教师所担负的任务更艰难。如何比较圆满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要取得学生对自身的认可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可,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这门课之前,要对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探听一下该班同学的整体状况,摸清他们的个性特征,这样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可以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言辞进行沟通,切忌把师生之间的界限划分得太清晰。毕竟大学生是一个有着一定独立思维和自尊心非常强的群体,不应以他们的学习状况和成绩来作为评判学生好与坏的唯一标准,更不应该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否则,课程还没开始就注定了你的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所以,发自内心地喜爱学生是一个教师得到学生爱戴的前提。

(二)教师要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个人成就感的大小,也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核心要素。它不但包含个人的修养,还囊括了知识素养的内容。“学高为师,行正为范”是对教师这一从业者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这一阶段,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果教师言行不一,对处于过渡期的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他们会认为,“老师都这样,我们还能怎样”的心理,如此恶性循环,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只能是纸上谈道。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考试不过,给老师意思意思,就过了;毕业设计想要优良,给老师意思意思就得了;在学校想做某件事未果,给相关人员意思意思就成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又怎能不逐流呢?但是,作为思政课教师,作为教人向善的一个群体,只能严于律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所以,这就必须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严于规范自身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比较深厚的专业素养,在给学生一碗水之前自己能有一桶水。其实,可以这样说,学生不是排斥思政课,而是对思政课教师的一种挑剔,当你真正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时候,思政课一样可以达到专业课的受欢迎程度。

(三)对所担课程要有正确的认识

作为思政课教师,担负着教人与善、宣扬党的方针政策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要端正对思政类课程的认识,只有自己对某件事物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同,才能够满腔热情地与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探讨。这就需要教师不能单纯地把这一专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更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专业态度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可以说,思政课教师是一肩挑两头:一头是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一头是学生个体的成长。教师只能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才算是尽了传道、解惑、育人之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小班化教学;教学策略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为配合学校整体教学改革需要对授课方式进行了改革,即改变了以往几个自然班合班的大班授课模式,绝大多数采用以自然班为主体的小班化教学形式。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上课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采取合班上课的授课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端。

1、教师组织教学困难,多种教学方法无法展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基本采用2个以上自然班合班授课的大班上课的形式。这种授课模式下,教室空间大,学生人数多,而且在学校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情况下,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合班上课中实施比较困难。合班上课人数较多,很难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往往只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而无法采用效果更好的授课方法。

2、学生感觉受关注度不够,上课热情不高,课堂参与度低

合班授课人数往往达到100-200人甚至更多,面对这么多学生,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是无法顾及每一个人。笔者在本校大一做了一个匿名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168名学生能按时到课,但听课效率也不高,占调查总人数的 84%;还有28名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的情况,占调查总人数的 14%;还有3名学生表示自己很少来上课,占调查总人数的 1.5%。这种情况在许多高校也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如果长期不能解决,必然加深教师兴趣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二、“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与理论基础

小班化教学以“个性化教育”为核心理念,其宗旨就是让每一个的学生受到更多的关注。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等多方面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问题,对于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小班教学由于有优于大班教学的时空及资源条件,也更易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所以,小班教学的教学策略应当是:以“多元智力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自主・合作”学习以及个别化指导。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倡学生按照自己适合的方式展开自主学习。学习方法可以是接受式,即教师讲授,学生积极掌握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可以是研究式、体验式等等;同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又有利于促进其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社会性素质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三、高校思政课“小班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可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其中,凸显小班化教学优势。

1、自主教学策略和师生交融教学法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或全班讨论;学会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2)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别人回答问题正确与否、表演正确与否;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找出自己学习成功和失误的原因。(3)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复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检查、学会小结、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学习时间等。(4)培养自学能力。按“扶―引―放”的操作程序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扶”,从领会学习到主动学习过渡;“引”,从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放”,实现学会学习的目的。

现在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已经是90后大学生。这个年代的学生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自主性很强。我们教师可以抓住他们的特点,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依靠自己来完成学习过程并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组织能力。

2、合作教学策略和分组教学法

(1)小组编制方法。班级中要组建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教学需要,参加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2)小组学习进程,一般是:①提出学习任务;②启发独立思考;③创设情意,导入讨论;④巡回观察,及时调整;⑤全班交流,相互评价;⑥围绕课题,深入学习。(3)师生合作评价。①变教师监管为引导参与,积极提供帮助;②变单纯关注任务为重视小组及其成员自身的发展;③变教师单向评价学生为定期组织学生评价教师和师生互评。

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形成后,彼此之间会形成一种潜在的竞争力和集体意识。分组教学法下,采取合作教学策略,往往能激发学生表现出最好的学习状态。教师需要做的不是手把手的进行教学,而是巡回观察,并在适当的情况下略加指导和及时调整。学生自己才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主体。

3、多元智力理论下的“自主・合作”学习策略和体验学习教学法

体验教学法就是在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自主-合作”学习策略指导下,采用的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改变“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统授课模式,让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如运用故事、案例或视频引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的故事和案例,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年代不要过于久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学生会更容易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以小班化教学模式取代,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大势所趋。这有助于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可以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这样更有利于师生建立融洽的感情,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斯腾伯格著,俞晓琳,吴国宏译.超越lQ一人类智力三元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9篇

关键词:大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节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67-002

课堂节奏主要是指一堂课的张弛快慢及其有规律的变化,它参与知识的呈现与意义建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具有一定节奏呈现的知识,能增加学习内容的可感性,切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促进学习者领会和掌握学习内容。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敏感程度、思维活跃程度的变化规律,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在大课堂下,要使学生在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握学生注意力变化的规律性,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呈现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时,要特别考虑学生注意力变化的四个阶段:一是注意力转移期。学生从喧闹的课间环境回到课堂,需要稳定情绪,这段时间教师最好安排一个课前15分钟,给学生们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上台进行时事点评、情景剧表演、讲红色故事、演讲等,通过这样一些形式多样、人人参与的开场白,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二是注意力稳定期(15-45分钟)。这段时间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是整堂课的黄金期。学生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最适合安排核心的教学内容,并运用语言和感官刺激等手段,突出重点,引发学生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疑惑与顿悟的交替出现,就是教学节奏变化的焦点和契机,如果我们能捕捉好这一契机,就能较好地调控教学节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是注意力分散期(45-75分钟)。课堂上,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再加上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学生往往会注意力分散。此时教师应采用新的互动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如小组讨论或合作项目、相互辩论等。经过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有适度回升,状态有所改善。四是注意力反弹期(75-90分钟)。临近下课时,学生的状态往往会有所反弹,出现另外一个小高峰,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很好地巩固和升华前面的教学成果。如有位教师在上完一次课的内容时,留下10分钟让学生每人说出本堂课的收获和感悟,学生情绪高涨,在彼此的交流和分享中理解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设计好教学内容,调控课堂的讲授节奏

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必须合理设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全面把握教材,明确一堂课的知识点,考虑好应强化什么知识,弱化什么知识,补充什么知识。确定好知识容量,就为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创造了条件。

但是,这些知识如何传授,哪些是重点,要浓墨重彩,哪些是非重点,该轻描淡写,却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合理控制讲授节奏。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围绕育人这个根本,教师先简要阐明所要讲授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理论重点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要收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材料,制作并演示与理论内容有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学生经常关注社会分配差距问题,官员腐败等,教师就应直接面对,加以引导,不应回避。如果教师对社会问题关注不够,思考不深,在讲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问题,就会引起学生在“感情”上“拒绝”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师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还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实际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或情境模拟或行为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入。譬如,在讲“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就可运用现实生活中一些道德问题的案例给予分析深化,引导大学生对诸如“见义勇为”、“见死不救”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让大学生思考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这样就使原来显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一堂课90分钟的内容要有个总体安排,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重点难点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具体到每个课时则应根据该课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既要定时,又要灵活机动,才可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节奏鲜明。教师切不可上随意课,漫无边际地调侃,浪费时间的“马拉松”式教学是良好课堂节奏的大忌。

三、把握课堂节奏规律,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好的课堂节奏的主要条件。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既让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又要让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

在大课堂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调适教学方法。除讲授法外,还可以选择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课堂驾驭能力,讨论要有放有收,事先准备充分,掌握翔实的理论和事实材料。必要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成为讨论中的一员,以引导讨论方向。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讨论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全班交流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如在学习“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内容时,选取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求职择业问题展开讨论,采用话题讨论的方式,围绕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卖猪肉、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大学生创业等几个话题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同学们参与思考,参与教学互动,使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培育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研究学习法

研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研究的题目可大可小,可以是简单思考、查找资料后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也可以是同学讨论后形成的一个方案,还可以是经过社会调查之后写出调查报告,形式不一,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前给出可供选择的几个题目,分组准备。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以5-6人为一个小组,就老师布置的题目展开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召开调查报告展示会,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

3.情感体验法

在讲述人生观、价值观内容时,单纯理论与事例结合的方法,很容易使课堂变成简单的说教式,那些杰出人物的人生价值选择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一些口号式的理论学生总是理解为大道理,觉得不现实。而一些感染力很强的活动却能让学生感悟人性的美,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进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件自己做过的好事,无论大小,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当接受别人感谢时的感觉,告诉学生:我们的存在或大或小对别人对社会有意义,这就是人生真正的价值。人活着不完全是为了物质利益,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感觉,我们能够找到这种价值感,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实现。如此可以把看似理论化的、学生称之为“大道理”的观点演绎成实实在在的感觉,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4.演讲、辩论法

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最高形式的训练,演讲内容、辩论题目不一定直接与书本有关,但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

老师要把握全局,对每一位演讲的学生进行客观但侧重于肯定的评价,老师的评论只要两三句话,有时可以是一句诙谐的语言,就能引导方向,控制全局。这时的课堂可以是宽松、民主、自由的,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对个别偏激观点不能直接批评,应以引导转移为好。此时,老师的角色应该是:提出活动内容的倡导者,学生确定议题和讨论活动时的参谋者;活动“初级阶段”的示范者,学生活动开始后的场上指导者;学生活动结束后的参评者。

演讲或辩论题目可事先让学生设计,教师收集整理后交给老师,最后让学生自己来确定演讲主题或辩论内容,如“手机上网与课堂学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性--中国的经济与环境”、“大学生怎样才是美丽的”、“为今后赢得企业的欢迎和赏识,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

现在的学生在全方位接受外界的知识信息,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把它们看成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利用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节奏的重要因素。一堂课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就是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若一堂课洋溢着积极热情、欢快喜悦的气氛,那就为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利用各种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从而控制课堂节奏。当发现学生疲倦时,教学应变换节奏,轻松一下,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多数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表现得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时,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发现情况及时进行情感调节,消除不良情感,利用积极情感,让良好情绪始终环绕课堂。这种良好情绪的维系,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机智才能达到。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功夫,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打动学生征服学生;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再次,教师要善用举例、比喻等手段;最后,教师要有幽默感,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笑声中获得知识。

总之,课堂节奏的控制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每位教师要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控制和把握课堂节奏,还有待于自己去认真分析,用心研究。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64-03

随着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全球的推广,经过十年来在我国的不断推进,该模式正逐步推向全国,深受我国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尝试着把英特尔未来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去,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效果十分明显,这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构建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教学效果进行判定。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有关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1 评价导向要体现自主性和协作性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共同达到知识的建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评价。由于学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创设情景,进行自主选择相关的信息资源,与传统思政课学生所获取的信息相比,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来说,学生的选择更具自主性和广泛性,这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应根据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对学生的协作性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交流合作,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论,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展示的反馈情况来调整教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因此,导向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评价要有利于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协作性。

1.2 评价载体是任务驱动学习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所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式的一种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它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与组员进行交流与合作,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体会到自己的主体作用,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所学的知识;三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3 评价目标是师生共建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参与到教学设计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单向式的知识传播方式。而在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互动,鼓励进行学生交流,学生还参与到整个课程建设中,实现了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是这一种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因此,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目标应是师生共建,促进教学相长。

1.4 评价指标科学和可行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实际情况。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对于目前无法实现或没有实效的,不纳入到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另外,评价指标应做到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语言简明和准确。

2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根据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的特色,可以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学生的作品等四方面构建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评价和反思。

2.1 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评价

本层面评价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理念。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情况,以及完成项目后进行的反思是否体现了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2 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

本层面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体现学生的交流和协作精神。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能力学习,学生根据教学设计后提出问题,提交一份学习报告或作品。可以从章节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情况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

2.3 学习的态度和情感

本层面主要评价的是学生参与到项目学习中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出勤和合作学习的态度来进行评价。

2.4 作品评价

从这个角度进行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主要从作品的规范性、创新性和可实施性进行评价。

3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具体依据,直接关系到评价结论的形成。因此,设计出一套定位准确、系统完整、详细具体、科学可行、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设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做到准确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质量、增强评价的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为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实施奠定基础。

为了检验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效果,该指标体系同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进行评价由思政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进行评价,而对学生进行评价则有思政课教师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的量化分值和过程评价参考构成。一级指标主要考量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设计能力、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学生的作品等;二级指标主要考量框架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情况。(见下表)

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引入思政课是一种新的尝试,对它进行有效地评价体系,不仅是在理论上进行研究的课题,也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还是让高校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正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法;高校思政课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同课异构”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高校学生和思政课教师来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级教研机构、专家、教师都致力于寻找增效减负的课堂模式和教研方式。“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就是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教研方式。[1]

一、“同课异构”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差异性发展

“同课异构”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高校学生和思政课教师来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同课异构”法在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开启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着时代性的意义。

1.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同课异构”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结构、风格、方法及策略的差异性,学生在教师传授过程中就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来对课程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参与及研究,提升自身的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2.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学生作为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人,来自于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也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在“同课异构”教学法的带动下,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将得到针对性的发展,这必将促进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3.开启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课堂中各老师真正做到了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统一。“同课异构”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很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来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这样同样的课如果两位老师再换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便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目的是为了教学高效,教学高效是为了学生受益。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帮助下,学生的思维必将多元化发展,这在潜移默化间也将对我国创新性社会的发展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同课异构”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性成长

“同课异构”教学法一方面对于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决定性意义,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和使用教材,提升课堂设问艺术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1.帮助教师创造性研究和使用教材

“同课异构”研究在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上的个性问题,还能解决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问题解决,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决课堂存在的真实问题,因而,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与探究下,教师对于课堂教材的把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提升教师课堂设问艺术和创新新课程的素质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智慧的碰撞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也在不断的进一步提升。另外,“同课异构”教学法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目前,我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和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继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要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我们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同课异构”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解决教师个人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同伴的讨论研究中得到启示和启发,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灵活应用,优化了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而指导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有了成功的体验和感受,就容易内化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具体表现在思政课课堂设问艺术和创新新课程的素质与能力上。

3.促进教师的专业性成长与发展

“同课异构”教学法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目前,我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和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继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要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我们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大学生;表达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课从“05方案”实施以来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根据调查特别是从大学生本身感受来看还远远不尽人意。主要问题表现在,仍有部分大学生感觉在教育过程中他们还没有被赋予主人翁地位,因而感觉是被迫接受教育。甚至有人说,思想政治课是学校要对他们进行“洗脑”而不是让他们用脑,国家想把他们“复制”成它需要的工具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有自我个性的人才。要解决这一严重的偏颇认识并使大学生真正从思想政治课中受益,第一要务就是要让大学生表达思想。

一、让大学生表达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上,让大学生表达思想绝对不是让他们直接从书本上念读,也不只是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者把别人的话复述一遍。让大学生表达思想应该是面对教学主题经过大学生独立思考(不是听同学提示),用自己的语言(尽量不参考书本)尽可能地把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表述传递出来。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

1.表达最好是自己的真实的

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各种教育和影响,到大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积累,形成了一定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以及自身的实际也有了诸多的思考,尽管这种观念和思考仍然比较模糊甚至充满迷惑,现在不论是检验大学生的思想还是促进他们的思想,关键就是让他们试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边表达边整合,逐渐形成一个初步完善、比较准确的思想体系。这样的工作首当其冲应该落在思政课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表达,说得好坏都没关系,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就已经很宝贵了。

2.表达可以是通俗的简洁的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会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对于刚开始学习表达自己思想的大学生,表达的不够规范没有关系。关键是通过遣词造句尽量准确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可以是逻辑概括也可以是形象描绘,能够为内容服务就行。让他们尝试着说,边想边说,尽量做到通俗简洁。

3.表达必须是有主题有中心的

在思政课上的大学生思想表达可以是回答教师提问,也可以是向教师提问质疑;可以是讨论问题发表看法,也可以是演讲辩论;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在课前段做,可以在课中间做,也可以在课的最后解决,时机灵活。不论形式如何,都必须围绕一定主题与中心,否则就谈不上某种思想了。

二、让大学生表达思想有什么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对社会也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1.让大学生表达思想能够促进他们的主体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首先离不开大学生对自我的思考和把握,而大学生在教学中要获得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必须由教师赋予他们主体性,给予他们相应权利。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有愿望、能力和必要来进行自我思考和表达。再说,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现代教育日益成为一种双主体活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对于教育效果显得格外重要。为了在教育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也必须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表达是学生的一种主体权利,在思政课上,学生更应该有表达的权利,大学生更不例外。如果只是教师单一讲授,甚至提问这样简单的环节也省略,就完全没有学生的表达了,即使有也只是表示不满的嘀咕声了。从自己思考到自己表达再到自己行动,让大学生表达思想作为连接知行的中间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大学生主体实践的一种形式。

有人主张思政课就是应该用灌输,有的灌输论作为依据。当然,灌输论在以革命和战争为主题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思政课离不开灌输但并不是只有灌输。即使是理论灌输本身也要有学生的回应。如果把灌输当作是思政课的唯一法宝,那我们的课程改革中提及的启发式教育等就完全没有必要了。现实社会对中国传统教育有诸多批判,其中一条“罪状”即直指“灌输式教育”扼杀受教育者创造性。而众所周知,在思政课上传统的做法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进行注入式满堂灌。学生只有听的机会没有说的权利。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上政治课一些学生甚至就是为了“听话懂事”而盲目接受灌输以及为应付考试记忆和背诵一些词语和概念。时下一些高校思政课堂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迫接受的上课形式也是明显不受欢迎、缺乏效果的。因此,让大学生自己站出来说话、表达他们真实的思想显得迫在眉睫。

2.让大学生表达思想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性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应该将大学生的思想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紧密相连。不言而喻,锤炼思维离不开表达。一个普通人也需要经常表达才行,何况接受思想教育的大学生?表达能够综合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再说,“思想政治课”没有“思想”行吗?要让学生有思想不是简单接受别人的就行了,要让他们搭建自己的思想框架、逐步建立自己的思想库。要让大学生关注社会,更需要表达。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诸多实际,他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然后才能有自己的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最终才能真正地参与其中。平日我们总是教育青少年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如果他们只有接受信息的资格而没有自己表达的权利,他们怎么会有真正的兴趣?解放思想先要解放表达,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表达与思想的关系。大学教育,也应该引入诉求表达机制,让大学生表达思想可以间接帮助促进高校实行民主管理。要给大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这种表达尤其应从课堂开始。只要大学生能够自主地认清自我同时又积极思考和关心社会问题,有了自主性和积极性,思政课何愁没有效率?何愁他们不能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因而让大学生表达思想是促使思政课教学目的最终实现的最有效途径。

三、让大学生表达些什么思想

由于课程目标和课时的限制,课堂不能搞成学生随意闲聊或大发牢骚、大放厥词的场所。学生表达的内容应有选择,须在符合大纲和教材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实际,教师在重点和难点上必须予以合理引导。 转贴于

1.原则:明确目标,围绕大纲和教材,结合社会实际与学生实际

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表达必须围绕大纲和教材然后结合实际,否则整个教学就会得不偿失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思政课教学中,首先一定要把握课程大纲内容和教材的逻辑脉络,把基本理论讲授清楚。这样学生的表达就不是漫无目的、胡说八道。让学生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来思考并展开表达,对关于自我和社会等有关思想作一个整体把握。这是严肃的、全面的、深刻的、带着责任感的表达。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生动向以及社会现实与动态特点,加以很好地引导。这样,理论、道理、知识、能力、素质,都会在思考表达中得到提高。其中重点是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难点是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理解。另外,根据不同课程内容还要具体对待和处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电影、图书、杂志、报纸等载体上的最新资料、案例,以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表达。多给予资料激发,多设问、提问,多触及现实问题。学生大可以运用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出自己的思想。教师必须针对学生从前所学,做好概括衔接。

2.教师引导保证适当的内容

学生由于知识水准不同和认识的偏差,表达思想的内容可能千差万别。教师的课堂设计、组织,教师的信息量、能力水平甚至人格魅力等,对学生表达思想的内容也有影响。对于学生的表达,教师一般不必设置过多的框框或障碍,甚至一般可以不做评论,但遇到原则性的错误必须予以评论和纠正。世界是多元的,但任何时代都有主流,教师要启发学生去发现。实际问题需要关注,但基本理论更要学习,特别是要掌握科学理论,这样才能提纲挈领指导我们的实践。当然,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都给不了学生需要的一切正确思想,但是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会科学思考和表达,这样他们就能够逐渐提高思想素质,自发地源源不断地给自己思想库输入新鲜内容,逐步建立起自己日益完善的思想体系。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说话要经过大脑,要逐渐学会对自己所说内容负责。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够做到严肃认真。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多树立一些典型,并着重关注那些特别情况的学生(比如没有兴趣或者担心害怕或者笨嘴拙舌者)加以了解和引导。

四、怎么样让大学生表达思想

1.强化观念,提供机会

在思政课上,教师应该把表达思想当作是学生的权利,当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形成一个机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给出一个师生互动的时间,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随时保持开放性,给学生机会。比如,教师在讲述中常常设问、反问,自己不马上作答,而让学生作答;在正式提问时更是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不求准不求快,求的是学生真正动起来。同时,教师讲授的语速和节奏要有讲究,问题与问题之间要留下时间。

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思考表达才能出真知,有想法比麻木好,有不同的意见总比没意见好,说错了比什么也没说好。好口才是练出来的。没有人是天生的伶牙俐齿;在同学老师面前不怕出丑。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信,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学生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泄气,教师要及时鼓励。

2.悉心组织,因势利导

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组织管理。教学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课堂上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有时比其学科水平更重要,特别是在有诸多学生表达的思政课上。首先,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应对学生提出一定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独立思考,不看书,不求人;然后,在学生表达过程中及时点拨,不断鼓励。最后,教师要做一定的总结,以便承上启下。且整个教学过程,在让学生表达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保证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形式训练。每个人的思路不一,有直线式、有立体式;速度有异,有的快有的慢;水平不同,有的高有的低。表达的形式不拘:有集体答问,也有个别答问;有台下,有台上;有答问、发言、演讲、辩论、双方或集体讨论;有教师提问,有学生提问;有教师引入话题激起学生反应,有学生观看视频谈观后感,形式多多益善。教师注意调整形式,使其丰富多彩,促进学生思考表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方向,要及时对学生思想和情绪予以引导疏通。不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问题,对于学生的表达,在没有弄清来龙去脉之前不要轻易否定和批判。不要求学生一定马上接受什么,但是教师一定要了解思考,然后加以引导。从求知的角度入手,学习思考,最后得出自己的思想。

3.因材施教,授以技巧

在让学生表达思想时,有的有想法但怕出丑,不敢出声;有的说话时态势怪异,引人发笑;有的胡说八道,不关主题;有的词不达意,南辕北辙;有的则脑袋一片空白或者心潮澎湃、所想太多但狗咬刺猬无法下口。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表达。为了提高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好处,必须因材施教。特别是那些在思想内容上陷入偏执,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理顺思想,纠正那种做事抓不住主旨的不良习惯。甚至还可能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予以适当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