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00:2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地质条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线路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问题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20-01
1 引言
某线路起于巴东长江大桥北侧引桥,止于神农溪小区北西侧的断垭处,设计路宽18m,全长5940m,线路基本与209国道走向一致,主要为两侧加宽,部分线路段走向有所调整,交通较为便利。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成因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对各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作出评价。
2 工程地质条件
线路区地形有一定起伏,除太矾头附近地形较缓外,斜坡在高程440m以下地势较陡,坡角15°~25°,高程440m以上至500m地形坡角5°~15°,500m以上为陡坡区,坡角25。~40。。线路区冲沟较发育,部分为深切沟,部分冲沟较宽缓,规模较大的冲沟自西向东依次为:一号沟、陈家沟、二号沟、三号沟、三叉沟、四号沟、五号沟、梁子弯沟、界沟、活水沟、小梁子沟、介子沟等,冲沟自北向南汇入长江,将岸坡切割成间隔50~150m的近南北向展布的长方形条块,冲沟两侧地形相对较陡,坡角一般15°~35°,局部陡立。
线路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布广泛,基岩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二段(T2b2)地层。第四系广泛分布于线路区两侧斜坡上,成因类型和岩性特征简述如下:1)人工堆积(Qr):以碎、块石为主,结构松散,主要为开挖209国道路基时堆积在斜坡上,厚1~8m,土石工程分级为I级。2)残坡积(Qel+d1):广布于山体斜坡上,厚一般1~2m,局部4~11,为碎石土夹块石,呈松散状,部分表层有厚0,5~1的耕植土,土石工程分级为I级。3)崩坡积
线路区位于走向近东西的官渡口向斜北翼,斜坡岩层倾南~南西,总体为顺向坡,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线路区地质构造以近东西向褶皱为主,裂隙次之,断层不甚发育。线路区地形为一总体向南倾的斜坡,地表水系较发育,表现形式为冲沟密布,坡体后缘及坡体上大气降水主要沿冲沟向长江排泄,部分下渗补充地下水。区内地下水按赋存条件主要分为松散介质孔隙水和碎屑岩裂隙水。总体而言,水量均不丰沛,地下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大的不均一性。
线路区出露基岩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二段(T2b2)碎屑岩,该层岩性软弱、易风化破碎,区内广泛分布。线路区内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滑坡、崩塌(滑)堆积、边坡坐落体(含人工切坡)等不良地质问题。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自然平衡状态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诱发了局部岩体浅层的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边坡失稳及弃渣集中堆放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等两方面,部分地段已造成一定的危害。勘探结果显示,场地地面下不存在易液化的饱和砂土、粉土层,因此该工程中不存在地基土地震液化问题。
3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线路区岩层产状略有变化,总体为170°~240°∠18°~40°,次级褶皱发育,线路区第四系有残坡积、崩坡积、崩塌(滑)积和滑坡堆积等。残坡积分布于山体斜坡表层,崩坡积分布于小梁子和介子沟一带,厚2~6m,为碎石土夹块石,结构松散一稍密状,滑坡堆积体中以碎、块石为主,部分夹碎石土,厚度变化大,厚一般10~30m,结构松散一稍密状。
大部分为路堑,少量为路堤。线路上分布有滑坡、崩塌(滑)堆积和边坡坐落体等不良地质现象。线路区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将破坏现存状态,可能带来以下工程地质问题:崩滑堆积体稳定性导致的路基稳定问题、高边(切)坡稳定问题与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等。
4 结论及建议
线路区冲沟发育,地形较破碎,通过地段分布有多条冲沟,多处滑坡、崩坡积及残坡积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差异较大,存在滑坡(崩滑堆积)路基稳定与高切坡的稳定问题。建议在施工中开展施工地质工作,对在施工中发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参考文献:
[1]周永敏.莆田市区的工程地质情况[J].西部探矿工程,2001.(05).
关键词:隧道,地质条件,施工方法,辅助施工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展,公路、铁路隧道的大量修建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且隧道逐渐向深埋、长大方向发展。较之以前的浅埋短隧道,深埋长隧道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会更多、更严重。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遇到断层、暗河、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而导致塌方、泥石流、涌水、岩爆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的出现,往往会影响施工进度,造成人员伤亡,给施工单位、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修建在坚硬、完整岩层中的隧道,围岩稳定,坑道变形小,开挖时不易塌方,可采用大断面开挖方法,不做衬砌或衬砌很薄。而在风化,破碎岩层中的隧道,由于围岩强度低,稳定性差,适合用分部开挖,密集支撑,加大衬砌厚度,若是调查不清隧道通过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可能引发各种工程地质问题。
因此,在隧道施工中应着重关注施工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如出现断层破碎带,地下暗河,岩溶,岩爆等不良地质灾害,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必要时需采取超前支护等辅助施工措施,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达到安全施工,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2 隧道施工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现象
2.1滑坡
斜坡大量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坡是山区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滑坡,常使交通中断,严重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滑坡的发生是斜坡岩土体平衡条件遭到破坏的结果,影响滑坡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岩性,地质构造,水的影响。其中,水对斜坡的土石的作用,是形成滑坡的重要条件,地表水可以改变斜坡的外形,当水渗入滑坡体后,起到剂的作用,不但可以增大滑坡的下滑力,而且可以迅速改变滑动面性质,降低其抗剪强度。
图1 滑坡整治措施
图2 略阳电厂滑坡
2.2岩溶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表及地下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以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的溶蚀作用及与之伴生的堆积作用的总称。
岩溶与工程建设关系密切,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岩溶造成的库水渗漏是水工建设中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岩溶地区修建隧道,一旦揭穿高压岩溶管道水,就会造成大量突水,有时携带有泥沙喷射,给施工带来严重困难,甚至淹没坑道,造成机毁人亡等事故,另外在隧道施工时遇到巨大溶洞,洞中高填方或桥跨施工困难,造价昂贵,有时不得不改线,延误工期。
2.3断层破碎带
岩石受力作用断裂后,量测岩块沿断裂面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构造即为断层。断层的形成和分布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受着区域性或地区性应力场控制,经常与相关构造伴生,各构造之间以一定的力学性质,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形式的断层带。
由于岩层发生强烈的断裂变动,致使岩体裂隙增多、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地下水发育,从而降低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对工程建筑物造成了种种不利影响,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确定路线布局、桥位选择和隧道位置使,应尽可能避开大的断层破碎带。
图3 断层破碎带
图4 岩溶
2.4岩爆
埋藏较深的隧道工程,在高地应力、脆性岩体中,由于施工爆破扰动原岩,岩体受到破坏,使掌子面附近的岩体突然释放出潜能,产生脆性破坏,围岩表面发生爆裂声,有大小不等的岩块射、飞、抛撒出来,即为岩爆。岩爆产生有两个必要条件:地层的岩性条件和地应力大小,岩爆的形成过程是岩体中能量从储存到释放直至最终使岩体破坏而脱离母岩的过程,岩爆不仅严重威胁作业人员与施工设备的安全,而且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增加工程造价。
3 不良地质条件对隧道影响
3.1滑坡对隧道洞口位置选择的影响
滑坡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多分布在河谷或山前斜坡地带,滑坡体在天然状态下稳定性已经较差,在隧道施工干扰下更容易失去平衡产生滑动。小型滑坡对洞口有影响,大型滑坡可能对洞身的稳定产生影响,选线时把隧道洞口布置在滑坡体上,施工时会引起滑坡滑动,造成灾害。
洞口条件有时直接影响隧道位置的确定,洞口施工是隧道建筑过程中难点之一。洞口段不宜设在地质不良,排水困难的沟谷低洼处,尽量避开滑坡,坍塌,岩堆和泥石流等地段,对于土质洞口包括堆积层和松散破碎的岩层要特别注意山坡的稳定性。隧道轴线应力求与地面等高线垂直或近似垂直进洞,避免发生偏压,并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洞口不要设置在冲沟和沟谷汇水处。通过方案比选确定隧道位置后,仍可能会因局部地段不良地质和洞口条件的不利影响,隧道轴线需要在较小范围内进行调整,隧道通过滑坡地区,应使隧道洞身埋藏在滑床以下一定深度,确保隧道施工和滑坡变形移动不影响隧道的安全。岩溶地区,隧道应尽量穿越岩溶严重发育的地段,避开可溶岩和非可溶岩的接触带。
图5 滑坡对隧道洞口位置选择的影响
3.2岩溶对隧道位置的影响
岩溶地区石灰岩经过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在地下形成各种地貌,隧道通过岩溶地区,会遇到溶蚀裂隙,管道、漏斗、溶洞和暗河等,给隧道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一旦隧道与充水溶洞、暗河贯通,讲发生大量涌水,危及施工安全。因此,在岩溶地区选择隧道位置时,应查明区域地层的岩性。地质构造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关系,查清岩溶洞穴。地下暗河的分布位置,大小,充填情况,尽可能避开对隧道危害大的暗河、溶洞发育区。
3.3断层破碎带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断层破碎带对隧道施工危害极大,在断层发育地带修建隧道,是最不利的一种情况。由于岩层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加之地面水或地下水的侵入,其强度和稳定性都是很差的,容易产生洞顶塌落,影响施工安全。因此,当隧道轴线与断层破碎带走向平行时,应尽量避免与断层破碎带接触,隧道横穿断层时,虽然只有个别段落受断层影响,但因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必须预先考虑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当断层破碎带规模很大,或者穿越断层时,会使施工十分困难,在确定隧道平面位置时,应尽量避开,实在避不开,应采取辅助施工措施。
通过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到隧道掌子面前方有断层破碎带时,适当变更开挖方法,一般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或双侧壁导坑开挖法,必要时必须采取辅助施工措施,如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锚杆等,若地层非常破碎,并且有水的影响时,可采取超前深孔帷幕注浆,一方面加固地层,另一方面起到止水作用。
3.4岩爆对隧道施工影响
岩爆一般发生在深埋隧道,并且围岩较好,地应力较高,造成岩块飞射抛撒,以及洞壁片状剥落等现象。隧道开挖过程中,岩爆是围岩各种失稳现象中反映最强烈的一种,是地下施工中一大地质灾害,由于它的突发性,在地下工程中对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威胁最严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施工安全、岩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带来很多问题,甚至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4 结语
隧道是修建在地下一定深度的工程建筑物,周围的地质条件对其开挖方法的选择,辅助施工措施的选择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隧道修建前和修建过程中,都需要关注其周围的地质条件,分析不同地质条件对隧道修建的影响,尽量使隧道与周围地质体相适应,对于遇到的不良地质,建议采用相对应的开挖方法,和辅助施工措施,保障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安全,达到安全施工,绿色环保,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窦明健,公路工程地质,人民交通出版社
[2]于书翰,杜谟远,隧道施工,人民交通出版社
[3]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4]王梦恕,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
【关键词】工程地质;基础;选型
1.工程概况
某建筑项目由11栋7层、4栋9层、1栋27层和2栋32层建筑物组成,场地下设1层地下室,总用地面积32448.513m2。场地原始地貌为一级阶地,地势宽缓开阔,整体呈北高南低,后经人工围垦形成大小不一的人工养殖池塘,经过场地平整,成为现今较为平坦的建设用地。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岩土条件
根据勘察报告,场地内主要岩土层描述如下:
(1)人工填层(Q4ml),包括:
①-1素填土:灰褐色,灰黄色,松散~稍密状,稍湿~湿,土质较均匀,成份主要以粘性土为主,含中粗砂,偶见少量碎石、块石。局部分布。
①-2中粗砂素填土:浅灰色,以稍密状为主,饱和,浅部稍湿,填料为中粗砂,已经过低能量强夯处理,但部分地段处理效果较差,密实度不均匀,基本消除自重湿陷。普遍分布。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沉积层(Q4m),包括:
②-1淤泥质土:浅灰、灰黑色,软塑~流塑状,饱和,含有机质、腐殖质。场地绝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②-2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状为主,稍湿~湿。主要以透镜体型式分布。
②-3含泥中粗砂:浅灰色,稍密~中密状,饱和。普遍分布。
(3)第四系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包括:
③-1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状,稍湿~湿,局部分布。
③-2含泥中粗砂:灰黄夹灰白色,稍密~中密,饱和,场地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4)花岗岩残积土层(Qel):
④残积砂质粘性土:灰白色~浅灰黄为主,湿,呈可塑~硬塑状。母岩为花岗岩,岩石风化彻底,组织结构已全部破坏,场地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5)燕山期花岗岩风化带(γ52(3)),包括:
⑤-1全风化花岗岩:灰白、灰黄色,岩石风化剧烈、组织结构基本破坏,仅局部可辨,该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级,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地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⑤-2a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灰黄、褐黄色,岩石风化强烈,组织结构大部分风化破坏,基本可辨。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该岩土层浸水扰动易软化。在场地绝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⑤-2b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灰白、褐黄色,岩石风化强烈,组织结构部分破坏,但花岗结构清晰可辨,为软~较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局部分布
⑤-3中~微风化花岗岩:灰白、浅灰黄色夹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裂隙较不发育~发育,多成闭合状。以坚硬岩为主、局部为较硬岩,岩体较完整,岩体质量等级以Ⅲ级为主。未钻穿。
2.2水文条件
该工程勘察深度内地下水主要包括赋存和运移于中粗砂素填土①-2、含泥中粗砂②-3及含泥中粗砂③-2孔隙中、④~⑤-2a层孔隙网状裂隙中及⑤-2b和⑤-3层裂隙中的潜水~承压水(②-1、②-2、③-1层之下或风化带中局部渗透性突变部位具承压性质)。上述各含水层除相对隔水层阻隔的部位外,基本相互连通。稳定水位埋深0.10~2.65m。场地地下水对砼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情况下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潜条件下有中等腐蚀性。
3.地基基础选型分析
场地地基土均匀性较差,场区基岩无临空面及软夹层,分布有轻微液化砂土,填土及软土厚度较大,上部地基稳定性较差。采用桩基等穿越后能保证地基稳定,较适宜拟建物建设。
该工程地下室底板下残留的软弱土层①-2及②-1总厚度一般4~5m以上,天然地基条件差,建议采用桩基础,桩端持力层可根据拟建物荷重大小分别选择全风化花岗岩或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或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或中微风化花岗岩。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及施工条件可从以下桩型进行比选。
3.1预应力管桩
优点是机械施工速度快,噪声污染较小,桩身质量有保证,单桩承载力稳定,较为经济。缺点是大面积施工存在明显“挤土效应”,对临近建筑物影响较大;抗水平力能力差。
场地较为平坦,交通方便,表层承载力满足桩机的正常施工要求。场地内素填土层局部夹碎石等硬质物,因其分布范围及厚度不大,预先清除部分填土条件下对沉桩影响不大;含泥中粗砂②-3、③-2层呈稍密~中密状,砂层底部常因砾石含量较高而相变为含砾粗砂、局部甚至相变为含卵石砾砂,密实度较高,对沉桩有较大影响;此外,场地北部基坑开挖面以下可作持力层的全风化岩及砂砾状强风化岩厚度较薄,限制了本桩型的使用。
3.2大直径沉管灌注桩
优点是穿透能力稍强、可调节桩长、无截桩、接桩问题、造价相对预制桩较高。缺点是施工质量难控制,砂层中受承压水影响,施工常常出现桩身混凝土离析等问题,影响桩身承载力;其次是施工速度慢,工期相对较长,且存在打桩震动及噪音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等缺点;此外,施工中局部地下水水头较高时,易造成混凝土产生离析,影响桩身质量。
对施工而言,机械设备可直达现场,场地表层的地基承载力可满足设备施工。采用此桩型,产生一定的挤土效应和噪音、振动等,但场地周边无市政道路或居住区。
3.3冲(钻)孔灌注桩
优点是穿透能力强,为非挤土桩,能使桩较顺利进入持力层设计标高,同时桩径较大,可获得较高的单桩承载力。缺点是施工质量难控制,常常出现桩底沉渣过厚、桩身缩径、夹泥等问题,影响桩身承载力;其次是施工速度慢,造价较高。应选择施工经验丰富、管理先进的施工队伍施工。
对施工而言,机械设备可直达现场,场地表层的地基承载力可满足设备施工。采用此桩型,施工会产生一定的振动及噪音,但场地附近无构筑物及居民区,影响较小;使用该桩型施工会产生泥浆,但该场地处于郊区,对周边影响较小。
4.桩型推荐
根据上述桩基分析优缺点和成桩可行性分析,结合拟建物特点,各拟建物桩基选型建议如下:
拟建的27-32层高层建筑物,建议优先考虑采用沉管灌注桩,桩端持力层为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桩径为φ700mm(桩端φ800mm);其次,可采用冲(钻)孔灌注桩,选用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⑤-2b或中微风化花岗岩⑤-3为桩端持力层,桩径为φ1000~φ12000mm。其余拟建物及纯地下室部分建议采用沉管灌注桩,以砂砾状强风化岩为桩湍持力层。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分析;瑞典条分法;治理措施
前言:
边坡稳定性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它涉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和计算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一直是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1]。土质边坡开挖引起土体卸荷,引起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坡体为适应这种变化,将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形与破坏,出现滑坡等灾害情况。因此,为最大限度减少因边坡失稳导致的重大人员伤亡、巨大经济损失、工程建设受阻等事件的的发生,需要对边坡的稳定性做出正确的预测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工程处理措施。
本文结合某市地区边坡实际情况,对该边坡所处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裂隙发育特征、水文条件等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工程地质要素进行系统分析,采用瑞典条分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为类似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和治理提供借鉴。
1.工程地质条件
1.1 工程概况
某市地区边坡呈近北东(NE40°)走向,倾向近东向(E100°),边坡宽约50m,高3~15m,总长约540m(见图1)。
1.2 地形地貌
边坡地貌类型为丘陵区,危险边坡地形呈东北高西南低,东部比较陡峭,西部较为平缓。东区边坡的下部坡脚为出露的岩石,西部坡脚为土坡。
1.3 地层岩性
根据详细勘察报告,危险边坡发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砂岩、泥质粉砂岩风化层,岩石节理裂隙发育。
①植物土层
黄褐色,松散,稍湿,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组成,局部含较多砂粒,局部含少量的植物根茎及有机质,主要分布于边坡表层。
图1 边坡平面图
②全风化砂岩层
黄褐色,风化剧烈,岩芯呈坚硬土状,含较多砂砾,遇水软化溃散,局部含有黑色的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及煤屑。
③强风化岩层
该层依据岩性的不同分为两个亚层即强风化砂岩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
强风化砂岩:黄褐色,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局部土夹碎块状,局部夹泥质粉砂岩风化残余,局部含中风化岩块,遇水软化溃散,岩石节理裂隙发育。该层分布广泛,厚度变化较大,总体较厚,主要位于边坡的中心位置。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黑色,局部紫红色,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土夹碎块状,局部见有煤屑,局部含中风化岩块,岩芯遇水软化。该层主要位于边坡的下部及坡脚以下。
④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黑色,粒状结构,层状构造,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岩质较软,岩芯遇水软化。由于该层节理发育,节理纵横交错将岩体切割成块状、短柱状,主要位于边坡的中、下部。
1.4 岩石裂隙特征
边坡区域构造位于广花复式向斜西南扬起端,属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地带,新构造运动微弱。本区域附近的构造带主要为莲塘-神山断裂,距离边坡约为5公里,对本场地影响甚微,勘察过程中也未发现明显的断裂构造破碎带,也未发现新构造活动痕迹,判定本场地处于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区段。但由于受区域构造应力及后期风化作用,东区边坡下部中风化砂岩层节理发育,节理纵横交错将岩体切割成块状,比较明显的节理主要有两组,第一组产状237°°~269°∠65~81°,第二组产状310°~327°∠18°~31°,节理裂隙间距约50mm左右,裂隙宽度约2mm填充物为风化的粉质粘土等。
1.5 水文地质特征
边坡地下水位较深,详细勘察期间测得静止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4.12~27.05m,雨季期间,地下水位会有所上升,旱季期间,地下水位会有所下降,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00~2.50m。本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是赋存于基岩风化层中的裂隙水,呈带状或脉状分布,其富水性较差,裂隙水具承压性。以大气降水渗入补给为主,其次为侧向径流补给。本场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Na・K・Ca型水,微腐蚀性。
2.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影响边坡变形与稳定性的因素较多,且各因素存在复杂性、相互作用性及不确定性,结合实际地质勘察情况,影响该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
(1)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该地边坡,表土层呈松散状,且坡顶土体“竖向裂隙较发育”,成为地表水下渗通道;下部土体、风化岩层,粘粒含量较小,风化裂隙发育,岩石极破碎,呈较多土夹岩块状,而且具“膨胀性”,易形成崩塌或小型滑坡。
(2)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受水的影响很大,边坡受强降雨雨水浸泡影响,造成土的结构、强度和应力条件的变化。
(3)地质构造条件。边坡中存在顺向断裂构造或节理、裂隙发育时,各岩土层在重力作用下,易发生朝向削坡临空面的蠕变。
(4)人类工程活动。该边坡为人工削坡形成,由于路侧边坡坡脚的开挖,坡体内部应力释放,破坏了原斜坡的稳定平衡,产生向坡外的滑动趋势。
综上所述,该地边坡为人工地形,岩性不稳定,岩石竖向裂隙发育,边坡岩土工程水文地质环境条件差,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因此边坡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复杂。
3.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计算
该地边坡形成主要为自然原因和人工削坡造成,长时间雨水冲刷及边坡地层的不断风化使得边坡内部松散,导致边坡的南坡和北坡局部经常发生小规模的崩塌,使边坡在局部可能产生小规模的滑坡。
3.1边坡定性分析
结合实际地质调查和工程勘察等情况,将该边坡分为东、西两个边坡。
东区边坡高度为8.0~15.0米,组成边坡的主要岩土层为植物土层、强风化岩层,局部为全风化岩层,对于边坡影响较大的地层主要是强风化砂岩层。上部边坡坡角为11°~31°,下部边坡坡角约为60°~75°,边坡整体较为陡峭,下部中风化砂岩层发育两组解理,将岩石节切割成块状,边坡稳定性较差,遇到暴雨或洪水时可能会出现崩塌或小型滑坡。
西区边坡高度均小于8.0米,组成边坡的主要岩土层植物土层、全风化岩层,局部为强风化岩层,对于边坡影响较大的地层主要是全风化岩层。西区边坡较缓,一般坡角为20°左右,边坡滑塌的可能性较小,如遇暴雨或洪水可能会使水流夹带较多的泥沙冲到坡脚堆积。
4.结论
通过现场工程地质勘察和室内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关键词】丙中洛乡;城镇区;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一、城市自然地理
丙中洛乡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2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独龙江乡,北邻林芝地区察隅县。全乡国土总面积82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东为碧罗雪山,西为高黎贡山,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怒江两岸山高坡陡,交通不发达,仅有1条沿江公路出入乡镇。区内属北亚热带河谷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7℃,活动积温4329℃,极端最高气温35.7℃,最低气温2.5℃。区内降雨量丰富,有春秋两个雨季,分别为2-4月和7-10月,年均降雨量1667.4mm,年均陆面蒸发量1097.6-1228.2mm,相对湿度68-84,年均78。全年日照时数1322.7h,季节上表现为冬季日照高于其他季节。以南风为主,平均风速0.8m/s,最大20m/s。年均霜日41天[1]。
二、基础地质条件
1、地层岩石
该区处于滇藏大区冈底斯―腾冲区腾冲地层小区,受多期地质构造运动和区域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及局部动力变质作用的叠加,岩层皆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变质,因此出露地层以C11-3变质岩为主,且岩
性复杂(图1)。地势较低的怒江右岸被第四系覆盖(图2),并形成冲洪积台地。局部地段见少量的侵入岩出露,主要为燕山晚期γ53黑云甲长花岗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局部地段见βμ辉绿岩侵入体出露。总体上,出露地层以石炭系板岩为最广,约占该区总面积的80%[2]。
图1 丙中洛石炭系实测剖面图
1.方解石英脉;2.变质含长石绢云母石英岩;3.方解绢云母石英砂岩;4.绢云母变质石英砂岩;5.绿泥变质粉砂岩;6.粉砂质绢云板岩;7.炭质绢云绿泥粉砂质板岩;8.炭质绢云板岩;9.绢云粉砂质钙质千枚岩;10.炭质钙质绢云千枚岩;11.黑云绢云千枚岩;12.含黑云绿泥方解千枚岩;13.炭质(石英)绢云千枚岩;14.粉砂质石英炭质绢云千枚岩;15.石英绢云千枚岩;16.白云绢云千枚岩;17.炭质绢云千枚岩;18.绢云千枚岩;19.绿泥阳起绿帘千枚岩;20.二云微晶片岩;21.石英二云微晶片岩;22.绿泥钠长片岩;23.细粒大理岩;24.钠长玄武岩;25.掩伏体;26.层号
2、地质构造
该区在区域上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福贡―镇康褶皱带丙中洛褶皱束(Ⅴ21),总体构造线以南北向为主。构造运动主要经历晋宁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图3),主要构造有:高黎贡山断裂(F1)、怒江断裂(F2)、交统―格拉米断裂(F3)、白汉洛―齐得断裂(F4)、獐子山―托基断裂(F5)、本利吉背斜(①)、共可当向斜(②)、倮贡丫口背斜(③)、双拉娃向斜(④)等。
图2 丙中洛冲洪积台地更新统地层柱状对比图
图3 丙中洛乡区域构造纲要图
三、环境工程地质条件
(一)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1、双层结构土体
土体成因为Qpal+pl、Qpal含砾粉质粘土、含漂砾砂砾石。含砾粉质粘土上层厚度1.5-9.5m,下层厚度7.6-34.2m。岩性为灰黄色、褐黄色含砾粉质粘土,砾石含量10-25%,砾径1-3cm,砾石岩性为粗粒斑状花岗岩、大理岩、板岩等,可塑―硬塑状,天然含水量24.75%、天然密度1.97g/cm3、比重2.69g/cm3、孔隙比0.71、液限35.1%、塑限20.5%、塑性指数14.65、液性指数0.3、压缩系数0.25Mpa-1、压缩模量7.55Mpa、内聚力17.4kpa、内摩擦角16.35°、承载力243Kpa。含漂砾砂砾石上层厚度1.6-3.5m;下层厚度10-27.5m,局部地段未见底。岩性为灰色、灰黄色、褐红色砾石,含少量漂砾,砾石含量40-60%,卵石、漂砾含量10-20%,砂、泥质充填,砂砾石及漂砾主要成分粗粒斑状花岗岩、石英正长斑岩、灰岩等,漂砾直径2-5m,最大9m,土体饱和,动力触探锤击数12-18,承载力多在480Kpa以上,力学强度较高,是良好的基础下卧层[3]。
2、单层结构土体
岩性为砂、砾石及卵砾、漂砾等相互混杂,以卵砾石和漂砾为主,卵砾石磨圆度普遍较好,砾径一般10-15cm,漂砾砾径一般25-40cm,部分可达3m。成分以花岗岩、板岩、大理岩为主,少量辉绿岩、灰岩等掺杂其中。土体承载力较高,分选性差,结构不均一,较松散,孔隙度大,透水性好,压实性差,总体承载力较高,是良好的地基土,但其密实度是地基强度的关键[3]。
3、较硬块状岩组
岩性为γ53、βμ黑云甲长花岗岩、黑云二长花岗岩、辉绿岩,新鲜岩体中结构面不甚发育,以构造裂隙为主,面裂隙率5%左右。表层风化严重,呈松散的砂状,厚度大于2m。
4、较坚硬厚层状岩组
岩性为C12厚层状细晶大理岩,结构面较发育,包括层面及构造裂隙面,间距一般大于30cm。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试验;测绘
1.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的目的
1.1工程地质勘察目的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查明工程建筑物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条件,避开或改造不利的地质因素,为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用和管理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一般分为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技施设计4个阶段。
①规划勘察。规划勘察的目的是为工程选点提供初步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地质依据。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为:搜集、整编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和地震资料;了解工程建设地点的基本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工程建设的可能性;了解各规划方案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的概况,进行建筑材料的普查。
②可行性研究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是在河流或河段规划方案选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勘察。其目的是为选定坝址、基本坝型、引水线路和枢纽布置方案进行地质论证,并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③初步设计勘察。初步设计勘察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选定的坝址和建筑场地上进行的勘察。其目的是查明水库区及建筑物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选定坝型、枢纽布置进行地质论证,并为建筑物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④技施设计勘察。技施设计勘察是在初步设计阶段选定的枢纽建筑物场地上进行的勘察。其目的是检验前期勘察的地质资料与结论,为优化建筑物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1.2水文地质勘察目的
水文地质勘察是研究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手段。水文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资源做出水量与水质评价,从而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任务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测绘、勘探、试验、观测方法,经过一定的勘察程序,查明基本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解决专门性的水文地质问题。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测绘
2.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主要取决于不同的设计阶段。在同一设计阶段内,比例尺的选择又取决于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分为:小比例尺(1∶10万~1∶5万)测绘、中比例尺(1∶2.5万~1∶1万)测绘和大比例尺(1∶5 000~1∶1 000)测绘。
2.2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基础与先行工作,是认识和掌握区域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调查研究方法。水文地质测绘基本任务是查明:①与地下水形成有关的区域水文、气象因素;②区域地质、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特征;③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④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及其分布。
最后,结合其他工作对地下水资源及其开采条件进行初步评价,为工农业生产建设部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完整的水文地质资料。
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探
勘探工作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对任何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
3.1物探工作
岩层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弹性、磁性、放射性和密度等。利用专门仪器测定岩层物理参数,通过分析地球物理场的异常特征,再结合地质资料,便可了解地下深处地质体的情况。工程地质勘察中常用的是电法勘探和弹性波勘探。
电法勘探是利用仪器测定人工或天然电场中岩土导电性的差异来识别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组物探方法。电法勘探以岩石的电学性质为基础,不同岩石电性差异的大小、相同岩石的孔隙大小以及富水程度的强弱等,对电法勘探结果都会产生影响。这就要求配合一定数量的试坑或钻孔进行校验,才能较准确地判别资料的可靠性。电法勘探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大,要求工作范围内地形起伏差小,所以在平原和河谷区使用较普遍。
3.2钻探工作
钻探是利用一定的设备和工具,在人力或动力的带动下旋转切割或冲击凿碎岩石,形成一个直径较小而深度较大的圆形钻孔。通过取出岩芯可直观地确定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华特征等。从钻孔中取出岩样、水样可进行室内试验,利用钻孔可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灌浆试验、长期观测工作及地应力测量等。与物探相比,钻探的优点是可以在各种环境下进行,能直接观察岩芯和取样,勘探精度高。
4.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野外试验
野外试验是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中经常进行的一种重要的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工程设计、施工和认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所需参数的主要手段。
4.1钻孔压水试验
钻孔压水试验是用专门的止水设备。把一定长度的钻孔段隔离开,然后用固定的水头向该段钻孔压水,使水从孔壁裂隙向周围渗透,最终渗透水量会趋向一稳定值。根据压水水头、试段长度和渗入水量,便可确定裂隙岩石的渗透性能。
4.2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是利用一定的抽水设备在钻孔、各类井以及某些流量较大的上升泉、深潭式地下暗河、截潜流工程和方塘等上进行,用以测定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从而判断地下水运动性质,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以及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5.长期观测
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中,长期观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例如,有些动力地质现象及地质应力随时间推移将不断地变化,尤其在工程活动影响下的某些因素和现象将发生显著变化,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工程地质测绘、勘探、试验等工作,很难准确预测和判断各种动力地质作用的规律性及其对工程使用年限的影响。
6.结语
通过上述主要手段和方法的实施及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能准确地抓住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周密的经济、技术评价分析,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合理的和优化的地质依据。
【参考文献】
[1]乐安祺.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不容忽视[J].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关键词:公路工程 地质勘察报告 报告编写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公路路基及构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下面谈一谈有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在初勘、定测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桥涵工程地质勘察。按初勘、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涵的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一是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二是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4.隧道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且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包括隧道与展线或明挖的比较;二是隧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
5.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筑路材料勘察的任务是充分发掘、改造和就近利用沿线的一切材料对分布在沿线的天然筑路材料和工业废料,按初勘和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进行勘察,为公路设计提供筑路材料的资料。
二、报告的编制程序
1.外业实物工作量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试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工程地质平面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试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试验资料相矛盾。
3.对整个报告进行框架结构规划。由于公路工程地质有其特殊性,属于多专业合作工程。因此,对整个报告提前进行整体框架结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4.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柱状图中标明各层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摩阻力标准值和地下水位及地质描述。
5.划分岩土工程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另外应注意,工程地质层的划分,不是越细越好,当然也不是越粗越好,除了遵循一般的划分原则之外,还应结合工程对象进行划分。在正确划分出工程地质层后,编制分层统计表。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6.编绘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和其他专门图件。公路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意义。
7.编写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
8.编写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总说明书是报告的核心框架,它全面地分析了整条路线的工程特征,是设计人员掌握全线地质情况的指南。
三、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应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前言:要叙述工程概况、勘察的目的和任务,勘察依据、勘察的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本部分重点要注意的是:公路的等级,勘察所属阶段,编制报告所使用的规范、规程一定要保证是现行版本,已经废弃的规范不能作为勘察依据。
2.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理、气象和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分区。地震活动性和抗震设计主要参数、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问题、水文地质特征。
3.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本部分主要是把整条路线的岩土参数,按照岩土形成时间、成因及性质进行数据分类统计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对各类岩土进行概括性评价。
4.工程地质评价:包括勘区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重点工点工程地质评价和路线方案评价。对于路线方案的比较,主要根据各路线方案所经地区的地质情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推荐出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路线方案。
5.沿线天然筑路材料:取土场要依据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土料强度CBR、含水率W、液限WP、塑性指数Ip等参数对料场质量进行评述。
6.结论及建议: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地震参数和建筑适宜性的评价;(2)勘区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影响的大小;(3)重要构筑物的地基情况、基础形式及其他处理措施;(4)勘区内的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腐蚀性评价;(5)路线方案的评选;(6)其他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7.附表及附图: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的附表和附图主要包括:完成工程量一览表、地震液化判别计算表、水质评价表、水质分析报告、路基分段说明表、不良地质地段表、区域地质构造图、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路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取土场工程地质柱状图、路基工程地质柱状图等。
四、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拟建工程概述,介绍拟建构筑物的地理位置、中心里程和规模。
1 水利工程勘测的定义,任务与内容
1.1 水利工程地质勘测的定义
对水利建设场地及有关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
1.2 地质勘测的主要任务是查明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并作出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所需的防治措施与与建议,为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勘察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运行安全、建设周期和工程造价。
1.2.1 规划阶段要了解河流或河段的区域地质和各规划方案的基本地质条件,初步分析第一期开发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普查天然建筑材料。
1.2.2 可行性研究阶段要确定地震基本烈度,对区域构造稳定性作出结论,选择坝址并确定基本坝型,对库、坝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初查天然建筑材料。
1.2.3 初步设计阶段要为确定主要建筑物轴线、形式,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库区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作出评价,提出各项长期观测网的设计,详查天然建筑材料。
1.2.4 技施阶段除补充必要的工程地质勘察外,主要是进行工程地质专门性问题的研究,完善观测系统,通过施工开挖核实地质资料并进行施工编录。
2 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有
2.1 工程地质测绘法。
2.2 工程地质勘探(含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2.3 工程地质试验和工程地质监测等。勘察方法的选用,要根据勘察任务的要求,结合具体的地质条件,因地制宜,综合采用各种勘察方法。布置勘察工作,必须遵循由面到点,点面结合,由地表到地下,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到定量的原则,坚持先测绘后勘探、试验的工作顺序,以免遗漏重要的地质现象。
3 水利工程测量选用的技术种类
3.1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技术可处理图形、图像、空问数据及相应的属性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等问题,能自动制作平面圈、柱状图、剖面图和等值线图等工程地质图件,将GIS技术应用于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和制图输出是近几年水利测量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应用较多且比较成熟的专业软件是由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研制的MAPGIS系统。是一种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3.2 引进并应用全球定位系统
如今,GP$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测量及定位控制,它可以较好地解决跨河、跨沟水准难以传递的问题,以及在勘察区控制点较少。或在山区、林区等通视条件较差、观涓条件受限的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使用GPS可大大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测量精度。
3.3 使用最新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按照遥感平台的高度不同,一般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共3大类。遥感技术由于视域广阔、信息丰富、具立体感、卫星影像成周期性重现以及获取资料快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中有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关的环境等同题的调查与研究。
3.4 运用工程物探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单位由于地球物理层所成像技术(et)和钻孔彩色电视系统组成,工程物探技术我国实施较晚,但一经运用确大大提高了相关工作效率。
4 坝址选取的工程地质勘察
坝址选择时,工程地质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稳定性、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物理地质作用以及建筑材料等。
(1)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2)地形地貌状况;(3)岩土的性质;(4)地质构造;(5)水文地质条件;(6)物理地质作用;(7)天然建筑材料如何。
5 认真做好地质调查和相关工作
(1)针对水库区塌、滑坡、泥石流调查;(2)针对岩溶的调查;(3)大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填图;(4)针对岩土工程开挖面的地质编录;(5)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6 提高水利测量水平的对策
工程测量是做好施工技术准备、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做好测量工作是工程的质量保障。
6.1 认识测量工作是一切工程实施的关键所在,在工程中起指导作用,测量人员要认识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要彻底铲除敷衍的思想,避免测量出现自我捏造数据的现象,树立高质量、高标准观念。培养质量取胜的思想,将一丝不苟的思想贯穿于测量工作的整个过程中,确保工程整体质量。
6.2 加大高科技仪器的引进
水剥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对施工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远远达不到工程需求,有些仪器由于误差太大已经被淘汰,企业要及时引进先进仪器。提高测量水平以适应快速,高效发展展节奏。比如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6.3 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由于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其影响。但是可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弱其影响,以提高测量成果的精度。同时应绝对避免在测量成果中存在错误,一般来说,当我们使用全站仪对实际丁程进行测量放线放样时,首先要对全站仪到指定的校正仪器的机构对全站仪进行校正,并出具校正报告。
6.4 提高测量人员综合素质
高科技的仪器需要专业人员正确操作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测量工作既辛苦,又需要专业水准高。对测量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使用、维护、保养等技能决定仪器的使用效果和寿命。要通过各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使他们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认真负责,对工作精益求精。
关键词:高层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工程地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081-01
1高层建筑物施工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建筑物场地的稳定性问题。高层建筑物地基变形的影响范围包括地表的松软土及土体下基岩风化带,其影响的深度较大,建筑地基的持力层和下卧层对地基土体的稳定性影响都很大。下卧层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其岩性、土体的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各土层的抗震性能、场地距主断裂和活动断裂的最小距离等。所以应在完成城市地震基本烈度区划的基础上来选择高层建筑的场地,并通过勘探进一步查明建筑场地地质结构和条件,以便最终选择理想的高层建筑建造场地。
(2)基础类型选择的工程地质论证。高层建筑基础的主要形式有箱基、桩基及其复合基础这三种。箱形基础具有基底面积大、抗弯刚度大、整体性好等特点,尤其适用于软弱而不均匀的地基,可利用基础中空部分作为地下室,能有效减少高层建筑的不均匀沉降;桩基包括灌注桩、预制桩、钢管和墩基等,其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沉降速度慢、抵抗外力强等特点,适用于上覆较厚软土层的地基或膨胀性等土层,桩基的具体类型可根据地基的工程地质特征和施工条件选择;复合基础即是采用箱基下加桩基的复合基础类型,以应对单独采用前面两种基础类型不能满足高层建筑承载力或变形要求等的情况,复合地基部分土体被置换成增强体,可大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量,这种地基竣工验收应进行压板载荷试验,其施工复杂,造价较高,应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的要求来进行选用。
2高层建筑工程地质勘查的阶段的划分
(1)区域规划阶段。结合已有地质资料以及建筑经验,对区域的总体稳定性进行定性,对区域一般性工程地质条件进行阐述。
(2)总体规划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查明规划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工程地质资料,以便于规划区内建筑特性的分带和建筑功能的分区。其主要工作是结合地貌、水文地质和地质结构条件进行工程地质的测绘工作,其勘测的范围应大于实际的建筑面积。此外,还需要做实验室研究、部分勘探及长期观测工作。
(3)详细规划阶段。此阶段的工作目的是详细查明活动层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工程地质资料,以便于选择各主要建筑物的场地和配置各种建筑物。该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包括实验研究、勘探、野外试验、测绘和长期观测工作等内容。
(4)个别建筑物初步设计阶段。此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以便于确定建筑物的型式、建筑物基础的砌置深度、施工时间及概算费用等。此阶段需要查明勘探点间距、勘探坑深度等所有的地质条件,本阶段需要独立地选择场地,应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测绘工作,其勘探工作量比较大。
(5)个别建筑物施工图设计阶段。此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主要是提供工程地质资料,以便于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基础加固处理、防治不良地质现象,并对建筑物地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该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内容包括布置勘探坑孔并确定其深度,查明活动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必要时还应进行抽水和载荷试验。
3做好高层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对策
(1)确立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规范和制度。工程地质勘查工程师在进行正式的勘查工作之前,应详细地了解和掌握建设单位对岩土勘测工作的要求,及其所负责工程的结构形式、用途、载荷大小,并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编制勘察规范和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时间计划,合理安排内业资料整理、土工试验、外业施工等环节,规定取样及试验、原位测试、钻探施工等技术要求,明确勘测过程中与规范和制度相冲突时应作出的技术调整要求。
(2)做好勘查现场的监督工作,保证勘查技术质量。开工前,工程地质勘查人员须结合建设方提供的各类报告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与核实;要对钻机所使用钻杆的尺寸和长度予以核对,确保其各部分技术参数符合勘测和施工的要求;岩土勘测工作中的各项原位测试项目,应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其他相关规范和制度的要求;合理选择钻进方式,在对岩层进行钻进时,应根据岩层强度合理确定钻进速度,在钻进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粉土、砂土、软弱土层时,须采用泥浆护壁钻进法,并严格限制钻进速度;做好取样管理,取样时,应严格控制钻杆尺寸,不得通过切取岩芯管的方式取原状土样,对取好的样应及时贴好标签,并妥善保管;对于高程和水位的测量,高程的测量应首先选择黄海高程,若条件不允许而须采用假定高程,最好是将基准点埋设在不易遭到破坏的地方,应在工程施工结束后统一进行地下水位的测量工作;工程师要及时对外业资料进行核对和验收,确保原位测试数量和主要持力层的取样数量满足要求,同时,还要注意做好持力层的起伏情况的控制工作,对可能存在的异常点进行小规模钻探,探明具体情况。
(3)做好对勘查数据的提炼,提高地质勘查报告质量。做完地质勘查工作,得到勘查数据之后,还应结合项目自身及周边环境特点来做好勘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提炼,以确保土层划分的科学性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并做好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对于差异较大的参数要进行必要的说明,使得设计人员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情况。
(4)加强回访,总结成果。工程地质勘查工程师应及时核对土层层位情况,查看现场是否存在防空洞和暗涌等可能导致不良地质作用的情况;为确保地基质量符合施工要求,还应采取措施对地基处理的质量进行检测;此外,工程地质勘查工程师应定期回访已经完成的项目部分,尤其是要记录好施工过程中与勘查报告不符的情况,并认真分析,以便总结经验,提高日后工程地质勘查的质量。
4结语
在城市高层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地质勘查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认真地做好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确保地质勘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才能保证基础处理及结构施工方案的合理性,最终保证建筑施工过程的顺利及结构的安全。
参考文献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步,水利工程建设也迎来了良好发展。地质勘察的质量以及效果,将对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还存在着由于地质问题而造成的水利工程事故,需要重新进行施工设计,导致工期延误,严重的甚至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努力做好地质勘察工作,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效果的顺利实现。
一、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现状
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数量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工程建设的形式日渐多样化,给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以及地质勘察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工程建设中不遵循规章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工程建设资料不够完整,甚至个别设计人员也不重视地质资料,这些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得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水利工程主要是建设水库大坝、拦河闸、泵站、堤防等[1],这些建筑物如建在不良地基上,将会大大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有可能是毁灭性,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前,在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中不重视地质,没有进行相应的地质勘察,使得项目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施工建设的失败。而且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还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物,留下安全隐患,使得国家或水利工程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失。一些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发生突况,由于平时没有对地质资料进行完整的保存,因此在救援工作中没有科学的一手资料,严重影响处理的时间和效果。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就需要进行地质勘察工作,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完毕后能够安全、高效的运行。当有险情时能够以详细的地质资料作为重要的依据,制定科学的抢险方案,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
二、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
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为区域地质勘察及查明工程区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由于水利工程分布范围较大,需要了解区域地质,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对工程场地可能出现地震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价[1],对水利工程建设区域进行科学的规划,确保不会存在安全隐患,减少工程投资。区域勘察内容即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震、物理地质现象及水文地质条件。这些资料是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并可以指导建筑物的地质勘察过程及注意事项。例如可溶岩地区,重点应放在喀斯特发育情况和水文地质条件上;在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区,要特别注意地质构造和断裂活动情况。
查明工程区建筑物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工程地质条件。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建筑物地基的承载力、抗滑性、不均匀沉降、渗透稳定性等。水利工程建设中,地基是基础性工程,地基位置选择需要考虑稳定性、承载能力以及沉降变形等问题,确定地震过程中的渗透破坏力[2]。根据查明的建筑物基础工程地质条件,从而确定建筑物的形式及尺寸,或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提高地基的强度、抗渗性和耐久性等。
三、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
水利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需要经过规划、可研、初设及技施等阶段,不同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需要与该阶段的设计工作相适应,根据地质勘察的合同以及任务书开展地质勘察工作,明确设计的意图,了解设计各项技术指标,熟知施工设计图纸,在野外进行勘察时,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准备工作,并编制出总的地质勘察纲领。
1、地质勘察的要求
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首要工作是进行地质测绘,然后根据地质测绘的比例尺等在工程测绘过程中标识勘探点。水利工程地质测绘时可以借助与卫星、航空检测以及地面遥感等资料对地质进行科学的解译,根据解译成果到野外进行的复核。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和技术,保证岩土的物性以及地形。勘探工作中需要科学的利用常见的洞、坑、井等。施工前应对钻孔的施工程序经常科学的设计,保证施工的科学顺进行。
2、地质勘察程序的编制
地质勘察工作要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准确,地质勘察工作结束后需要编制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报告。在做好施工现场的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地质编录以及测试等工作时,就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编写地质勘察报告。编写水利工程勘察报告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保证编制报告中的内容之间不会存在矛盾和问题,影响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
首先需要对外业以及试验资料进行统计,保证各项资料的齐全,编制勘察的工作量统计表,勘探地点的平面图。然后对照原来的位置以及资料对地质编录进行校对,这项工作通常被人们忽视,使得原本的资料与试验的资料存在矛盾。对于这种问题需要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时进行改正,保证数据资料的准确性。
然后对钻孔工程地质柱状图进行绘制[3]。根据岩土地质的情况,进行分层统计表的编制,对数据进行统计。科学的地基岩土分层将影响到评价的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地质的年代、类型、状态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微地貌单元的岩土层进行科学的划分。编制分层统计表,明确各层的承载力。绘制工程地质剖面图,再进行文字报告的编写,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存在差错,对于地质比较复杂的位置进行地质勘察需要划分区域进行科学的评价。
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需要由正文、附图、附表插表以及附件附照构成,保证地质勘察报告的完整,能够突出地质勘察的具体情况,保证内容的齐全、完整,能够为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3、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主要有工程钻探、坑探以及遥感技术等,工程钻探能够通过钻孔不同深度的岩芯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进行反映。坑探是通过挖坑的方式对地质情况进行分析,是使用比较广泛的辅助勘察手段。遥感技术的感测范围大,技术先进,获取信息的速度比较快,应用也比较广泛。
【关键词】地质测绘;测绘技术;应用;发展
引言
地质的测绘主要是运用地质相关的理论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地质进行精密的观测和分析,了解对于建筑区各个工程地质的内在条件和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然后按照测绘比和论文的尺寸把它们更好地绘制在图纸上,并且通过勘测和试验等编制成工程地质图,作为工程勘测的首要的资料,供给对于项目各个部门的参考。对于长期的地质测绘它依靠于经纬仪、平板仪、水准仪这三种较为局限的应用,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的采用了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设计的理念。现代的地质绘图技术主要依赖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遥感勘测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在诸项勘察方法中最先进行。按一般勘察程序,主要是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勘察阶段安排此项工作。但在详细勘察阶段为了对某些专门的地质问题作补充调查,也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初步查明拟建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将工程地质条件诸要素采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按照精度要求标绘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并结合勘探、测试和其他勘察工作的资料,编制成工程地质图。这一重要的勘察成果可对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工程地质测绘可分为综合性测绘和专门性测绘两种。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是对场地或建筑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为编制综合工程地质图提供资料。在测绘地区如果从未进行过相同的或更大比例尺的地质或水文地质测绘,那就必须进行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专门性工程地质测绘是对工程地质条件的某一要素进行专门研究,如第四纪地质、地貌、斜坡变形破坏等;研究它们的分布、成因、发展演化规律等。所以专门性测绘是为编制专用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析图提供资料的。无论何种工程地质测绘,都是为工程的设计、施工服务的,都有其特定的研究目的。
2、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
现代测绘技术作为一门新的信息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领域正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在这里主要介绍现代测绘技术在矿山测量方面、湿地方面、水利工程方面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情况。
2.1矿山测量方面
遥感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已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用遥感资料,可获取矿区实时、动态、综合的信息源,对矿区环境进行监测,为矿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遥感资料用于找矿、矿区地质条件研究、煤层顶底板研究等方面都已得到应用,所有这些,都说明遥感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是矿山测量实现其现代任务的重要保证。
2.2湿地方面
利用遥感技术对湿地生物资源的分布、生长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估测。利用遥感技术多层次、多时相的动态监测功能获得及时可靠的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相关数据的实时更新,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可得到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
2.3水利工程方面
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地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监测,可实时监测洪水灾害面积。RS和GIS集成能及早预报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为防灾、抗灾提供准确信息。在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需对水库大坝、大型桥梁等进行连续的、精密的监测。现代测绘技术提供了连续、实时的安全运行监控手段。
2.4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从系统角度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向着数据标准化(Interoperable GIS)、数据多维化(3D&4D GIS)、系统集成化(Component GIS)、系统智能化(Cyber GIS)、平台网络化(Web GIS)和应用社会化(数字地球DE)的方向发展。Interoperable GIS 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Interoperable GIS)是GIS系统集成平台,它实现在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的系统或其应用系统之间的互相通信和协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Web GIS 基于WWW的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是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空间信息供用户浏览和使用。Digital Earth 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地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完成数字地球的核心功能,光缆、卫星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则完成海量空章数据的传输任务。
3地质测绘技术发展
3.1大地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是地质测绘的基础,地质矿区布设平面控制的方法,一是在国家一、二等三角控制下进行三、四等三角点的加密,另一是在国家一、二等三角点下不能加密情况下布设独立的三、四等三角或五秒小三角锁网作为矿区基本“平面控制.独立的三角锁网必须测定锁网的起算边长。我单位在上世纪末期引入载波静态相对定位技术即多台套GPS接收机结合后处理软件以来,精密控制测量就不再限制于通视条件、距离条件这些因素,控制测量的工作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对于相对独立断点分布的矿区工程点不再需要长远距离的测三角锁从其他地方引入控制点,只需从起算点采用边点连接跳跃式地可以直接引入到测区,极大地简化了工作步骤,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3.2地形测量技术。
地形测量的加密图根控制,传统的方法是在矿区基本控制点下布设测角图根线形锁及测角交会点,现在则采用导线测量、GPSRTK模式,极大地减少工作量,也提高了精度。
地形测量是地质测绘工作重要的任务,长期以来的测图方法,以大平扳仪测图,至今在大比例尺地形测图中仍然是普遍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占主导地位的已经是全野外数字化测量了,采用全站仪、RTK一天的工作量已是大平板仪所不能比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4、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整体方向极大地影响着现代测绘科学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现代测绘新理论的概括性增强,测绘新技术的技术综合程度提高,各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测绘学与其它门类科学的联系增强加大,测绘学吸收和移植其它学科成果的速度加快,这种学科内外的综合化发展,将使现代测绘学不断开拓出新的领域。测绘将成为构建“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的主力军。
5、参考文献:
[1]曹幼元,贺跃光. PDA GPS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J].测绘技术装备,2005,(4).
[2]魏建华,张展,许月光.工程地质测绘中的几个研究对象[J].黑龙江水利科技,1999,(4).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工程;质量评定
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任务及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工程技术体制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在于运用各种勘察技术手段有效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及要求,分析场地内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论证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提出正确的岩土工程评价和相应对策,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依据。与工程建设各个设计阶段相应的岩土工程勘察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且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管道工程勘察阶段的划分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该穿越工程的工程等级为中级,因此其勘察阶段可分为选址勘察和详细勘察两个阶段。
勘察目的是:根据现有穿越位置和设计方案,在详细分析研究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初勘、详勘两个阶段合并一起进行勘察,为穿越工程和施工图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具体任务及要求如下:⑴查明穿越段的地形地貌及分析地质构造;⑵查明穿越段岩土层特征、厚度变化规律及地层结构、物理力学性质;⑶查明穿越段地下水的埋藏及分布,并评价地下水对钢质管道的腐蚀性;⑷评价岩土对钢质管道的腐蚀性;⑸判定场地土类别及场地类型,评价场地的地震效应;⑹评价穿越段场地的稳定性,尤其河床及岸坡的稳定性;⑺对穿越层位进行比选,并建议合理的穿越方式。
二、勘察方案的选取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钻探是岩土工程勘察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与坑探,物探相比较,钻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在各种环境下进行一般不受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能直接观察岩芯和取样,勘察精度较高;能同时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综合效益;勘探深度大,效率较高。因此,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规模的建筑物,不同勘察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勘探工作,一般都采用或部分采用钻探方法进行勘探。
三、岩土工程勘查工作的质量评定
为了查明岩土工程勘查地质条件,分析其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勘察方法和手段。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方法一般包括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和取样,工程地质试验,现场检验及观测和勘察资料的室内整理。
1.钻探及取样测试
钻探是了解深部地质资料,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直接手段和可靠方法。但耗费人力物力较多,因此布置要合理、目的要明确,加强观测编录工作,尽量用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多成果。我国岩土工程钻探常用的钻探方法根据钻进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回转钻进,冲击钻进,锤击钻进,振动钻进和冲洗钻进五种。钻探机械种类多种多样,选择何种钻探机械,应根据地层特点和勘察要求选取。选取钻探机械时不仅要考虑钻具的钻进深度,速度,口径及钻探方式等还要考虑是否满足岩性鉴定,取样,原位测试以及钻具搬迁的难易程度等。
取样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室内试验必不可少的程序,包括岩土样的采取和水样的采取。岩土样的采取是为了获得岩土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指标。采取水样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或有其他特殊要求时进行水样化学分析。勘探过程中取原状土样:对粉土和粘性土采用薄壁取土器静压取土,对饱和砂土采用取砂专用取土器。在现场钻探过程中,技术人员及时对岩芯进行编录,原始资料齐全,经验收,所有钻孔均达到钻探要求。
2.静力触探
静力触探是用静力将探头以一定的速率压入土中,利用探头内的力传感器,通过电子量测仪器将探头受到的贯入阻力记录下来,由于贯入阻力的大小与土层的性质有关,因此通过贯入阻力的变化情况,可达到了解土层的工程性质的目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软土。一般黏性土p粉土p砂土和含少量碎石的土,静力触探可根据工程需要采用单桥探头p双桥探头或带孔隙水压力量测的单p双桥探头,可测定比贯入阻力p锥尖阻力p侧壁阻力和贯入时的孔隙水压力。
静力触探采用宁波产NKC5081TCT-20t型静探车,探头采用双桥探头,采集仪采用JTY-3型静探自动采集仪,并绘制打印原始曲线,然后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整理,成果质量可靠。
3.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往往是主要勘察手段。工程地质测绘实质上是运用地质学p工程地质学理论对地面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根据野外调查测绘结果在地形图上填绘测区工程地质条件的主要因素,并绘制工程地质图,为确定勘探p测试工作及对场地工程分区与评价提供依据。工程地质测绘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工程地质测绘一般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收集资料时,应尽量利用航空相片p卫星相片的解释成果。
(2)岩土出露或地貌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对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可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
(3)对经初步勘察测绘与调查仍未解决的某些专门工程地质问题,应在详细勘察阶段进行补充测绘。
根据搜集工程区地形测量、水文气象、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相关资料,在分析利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区钻孔资料,查明工程区内地形、地貌、地层时代、岩性及构造活动情况。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