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诗歌

儿童诗歌

时间:2022-05-26 12:2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诗歌

第1篇

作者:叶圣陶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春天》

作者:穆旦

春天是人间的保姆,

带领一切到秋天成熟,

劝服你用温暖的阳光,

用风和雨,使土地重复。

林间的群鸟于是欢叫,

村外的小河也开始忙碌。

3、《月之故乡》

作者:彭邦桢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第2篇

关键词: 庞德 诗歌翻译 英美儿童诗

一、庞德的诗歌翻译语言观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965―1972)是二十世纪英美文坛的巨擘之一,他不仅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而且以其突破传统的翻译观念和翻译手法推动了英美诗歌现代化的进程和翻译学的发展。

西方评论界认为,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其诗歌翻译语言观。在早期的意想主义运动时期,庞德注重细节和单个意象的精确翻译,把其翻译观建立在语言能量与活力的基础上。他认为,语言是富有活力的,在不断的变化中彰显其生命力,因此,诗歌翻译应通过诗的节奏、意象和变化让诗歌语言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翻译观无疑给了译者更大的自由空间,诗歌翻译也因此而具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庞德在《如何阅读》一文中根据诗歌的语言特征,将诗歌分为三类,即“声诗”(melopoeia)、“形诗”(phanopoeia)和“理诗”(logopoeia),[1]并对这三类诗的翻译做出如下阐释:“声诗可被一位听觉敏锐的外国人所赏识,尽管他对诗歌所有的语言一窍不通。声诗其实不可能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除非有天生的巧合,再加上仅译半句。与此相反,形诗几乎或完全可以不差分厘地翻译过来。好的形诗,译者其实不可能破坏它,除非他粗制滥造,忽视众所皆知的常规。理诗无法翻译,虽然它所表达的意向可以意译。或者说,你无法‘就事论事地翻译’,只有在确定作者的意图之后,你或可找到一个派生或相应的结构。”[2]庞德作为诗人兼翻译家,在诗歌英译方面功不可没,其独到的诗歌翻译观不仅对英语诗歌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英诗汉译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依据庞德对诗歌类型的归结,即从“音乐”、“意象”、“意境”三方面,对英美儿童诗的翻译作一评析。

二、儿童诗的特点

既然庞德的诗歌翻译观注重诗歌的语言特征,并从诗歌语言的不同方面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了探索,因此,翻译英美儿童诗也需要详细分析儿童诗的语言特点。

儿童诗,顾名思义,是写给儿童的诗。由于其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儿童诗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诗歌的特点,归结如下。

(一)充满童趣而朗朗上口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为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儿童诗的语言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在充满童趣的语言环境中提高鉴赏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加对知识的渴望,同时在诵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为了便于吟诵,儿童诗的语言通常简单易懂,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许多儿童诗韵脚整齐,甚至一韵到底,使儿童易于并乐于接受。

(二)想象丰富而奇幻多姿的意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诠释并诗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的世界里,花儿会笑、虫儿会唱、草儿会舞……因此,儿童诗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独特而优美的意象,抒发童真童趣,从而让他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悟诗意的所在。

(三)贴近生活而巧妙新颖的构思

儿童诗的主题多为描写儿童的生活,探讨儿童的情感世界,在广泛性和深刻性上远不如其他类型的诗歌。因而,其独特的艺术性主要依赖于在平实而真切的生活之上巧妙新颖的构思。这类诗歌往往借助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使平易而简单的儿童生活幻化为充满神奇色彩的缤纷世界。

(四)天真烂漫而自然优美的意境

形象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儿童诗中,通过情景交融,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其特有的意境才会自然地呈现。儿童诗大多避免抽象晦涩的形象,而是把天真童稚的感情附于平易自然的形象之上,营造出童话般的境界,同时又不失诗歌的优美。

三、英美儿童诗的翻译

(一)“音乐美”

庞德认为“声诗”可以感而不可译,除非有巧合。然而儿童诗有着较强的音乐性,如何在汉译中保持这种音乐美呢?根据庞德的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地处理这种源于语言差异的不可译因素,竭力表现诗歌语言背后真实的感情。因此,这种“音乐美”在儿童诗汉译中就表现为诵读过程中浓厚的“儿童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必刻意追求音律上的统一。如果由于一味强调尾韵一致或“以顿代步”而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或诗句冗长,则有悖于儿童诗的特点,“儿童味”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儿童诗翻译中保持“音乐美”,要在形式上做一些取舍和变通,如舍弃原诗的音韵和步律而代之以句式的整齐或向五言诗、七言诗靠拢,从而保证了儿童诗的“可诵性”特征。如英国诗人西柏(Colley Cyber)的一首短诗《盲孩》(The Blind Boy),屠岸的白话体译文基本追随原诗;而骆海辉的七言体式的译法则随原诗的音律作了灵活的处理,仅举该诗的前两节为例:

The Blind Boy

Colley Cibber

O say what is that thing call’d light

Which I must ne’er enjoy;

What are the blessings of the sight.

O tell your poor blind boy!

You talk of wondrous things you see,

You say the sun shines bright;

I feel him warm, but how can he

Or make it day or night?

译文一[3]

你们说的“光”,是什么东西,

我永远不可能感觉出来;

你们能够“看”,是什么福气,

请告诉我这可怜的盲孩。

你们讲到了种种奇景,

你们说太阳光辉灿烂;

我感到他温暖,可他怎么能

把世界分成黑夜和白天?

译文二[4]

请问何物是光线?

我的双眼看不见。

眼睛能看真幸福,

可怜盲孩难拥有。

眼见事物很奇妙,

太阳明亮又美好,

我知阳光冷与热,

不懂昼夜如何换?

两个译文比较来看,译文一给儿童读者更多的原作表层信息,也较容易理解,但是在音韵效果的处理上略逊一筹;译文二的七言体也并非完全押韵,但在传达原诗主体节奏方面还是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易于唱诵,“儿童味”浓,更容易被儿童读者所接受。

(二)“意象美”

受中国古诗的影响,庞德领导了20世纪初的英美意象主义运功,因而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从庞德对意象的定义,即“智力与情感在瞬间的复合体”,可以看出庞德在翻译中注重通过意象来渲染诗作整体的情感氛围,这种“融情于景”便是庞德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契合点。

由于儿童擅长形象思维,儿童诗中则较多地运用表达色彩、声音和形象的词,从而形成了儿童诗语言浅淡而意象突出的特点。因此,英美儿童诗的翻译也可借鉴庞德诗歌翻译理论中关于诗歌意象处理的独特理念,不仅使儿童诗意象中所蕴含的活力得以张扬,而且使诗歌整体的诗意画面变得鲜活起来。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凸显英美儿童诗的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译者应在句法和用词上作适当灵活的处理,如多用汉语无主句、添加叠字,等等。如英国诗人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一首小诗《风》(The Wind),去全诗共三节,基本选用英语中最常用的单音节词,语言简洁流畅,意象清晰明快。而如何在译诗中保留这种画面感和意象美呢?现以该诗的第一节为例,略作分析:

The Wind

Robert Louis Stevenson

I saw you toss the kites on high,

And blow the birds about the sky;

And all around I heard you pass,

Like ladies’ skirts across the grass

O wind, a-blowing all day long,

O wind, that sings so loud a song!

译文一[5]

我见你把风筝抛向云端,

我见你把鸟儿吹向蓝天;

我到处听见你跑步的声息,

像姑娘的裙子掠过草地

风啊,你整天不停地吹响,

风啊,你的歌声多么嘹亮!

译文二[6]

曾见你把风筝抛向高天,

吹得鸟儿振翅凌空飞翻;

侧耳四周可闻你的声息,

像姑娘的芳裙拂过草地

啊风,你终日不停地唱,

啊风,你的歌声多嘹亮!

这两则译例都较好地再现了原诗蕴含的意义,但译文二在语法层面上作了一些调整,使用大量的汉语无主句,使原诗中“风”的意象更加鲜明和突出,动感十足,从而使译文情趣大增。儿童诗的语言简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对译,但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句法、词汇层面的传统差异和大量的语言非对等现象常常会给译者带来挑战,因此,在翻译儿童诗时,译者应以“意象美”为重,必要时可以牺牲句法、词汇的对等,保证译文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三)“意境美”

诗歌中的意境美是用语言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内涵,是一种整体的美感氛围。庞德曾把诗歌比作“一种令人鼓舞的数学,它给予我们方程式,不是抽象的数字、三角形、圆形等等,而是人类感情的方程式”。[7]因此,庞德认为诗歌翻译不应过分强调字词的直译,而是应在确定了作者的思想意图之后,更多地再现“方程式”背后的感情,这样才会使译文所表现的景与情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儿童诗的翻译也应力求营造这种整体的“意境美”。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整体把握儿童诗画面感浓郁的特点,使译文传达出视听交融、动静结合的动态美感,从而达到对原诗意义的真正忠实。此外,为了烘托生动的意象画面,可在翻译中对修辞和措词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把隐晦的暗喻转化为浅显的明喻,添加节奏型的重复或语气词,等等,使译文达到境味、情味和韵味的和谐统一。如英国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一诗中的一句“The clothed me in the clothes of death”,如译成“他们/就给我/穿上/这件/黑衣”[8],原诗的隐含之意则没有表现出来;如译成“他们/给我穿这/丧服似的/黑衣”[9],用形象的明喻来代替原诗的暗喻,不仅容易理解,而且意义准确,诗作的主题也在字里行间得到了深化。又如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另外一首充满自然情趣和童真的小诗《船儿飘飘到何方》(Where Go the Boats),以下为原诗及其译文[10]:

Dark brown is the river,

Golden is the sand.

It floats along for ever,

With trees on either hand.

Green leaves a-floating,

Castles of the foam,

Boats of mine a-boating――

Where will all come home?

On goes the river,

And out past the mill,

Away down the valley,

Away down the hill.

Away down the river,

A hundred miles or more,

Other little children

Shall bring my boats ashore.

河水清幽幽,

沙滩金灿灿;

清水无尽头,

绿树两岸走。

水上绿叶漂,

泡沫像城堡;

船儿放下水,

东西随波涛。

河水急流淌,

流过水磨坊。

穿越大峡谷,

冲下小山冈。

冲下小山冈,

河水到远方。

船儿谁拾起,

他乡小儿郎。

这首小诗描写了一个孩童把船儿放下水,看着它飘向远方,想象船儿被他乡的小孩拾起,那份意外的惊喜是孩子们之间用心传递的礼物。译诗较好地表现出了原诗的音乐美、匀称美,以及轻松活泼的基调。其中,“清幽幽”“金灿灿”叠字的使用点活了意象画面,浅显的拟人和比喻及三、四节之间的顶真符合儿童诗的特点,在适合唱诵之余也不乏意境美。

四、结语

英美儿童诗的翻译看似容易,实则不然。儿童诗特有的音乐美、意象美、意境美都是十分微妙的问题,需要译者灵活的语言转换能力、高超的措辞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在翻译英美儿童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始终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努力使译诗不失“儿童味”,创作出更多深受广大儿童读者喜爱的诗歌译作。

参考文献:

[1]Eliot,T.S.(ed.)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C].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68:25.

[2]黄运特译.庞德诗选比萨诗章[Z].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228.

[3][5]屠岸.英美儿童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3,92.

[4][10]骆海辉.牛津英语童谣[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9,190.

[6]李云起.太阳的旅行――英美短诗诵读[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5.

[7]G.Singh.Ezra Pound as Critic[M].New York:St.Martin’s Press,Inc.,1994:120.

第3篇

一、童诗创作要切合人文需要

“人文需要”是人作为一种历史的生命所产生的“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以及“筹划自我”的需要。作为教育的主体,儿童同样有这种人文的需要。这一点,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认同和论证。现代教育理论承认并尊重儿童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们同成人一样,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是完全独立的生命主体,对自我有认识、表达、理解、质疑、反思、体验、筹划等需要。童诗的特点正好与儿童的人文需要深刻吻合。童诗创作为儿童的人文需要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和表现形式。古人说“诗言志”,将“志”字解释为“人文需要”也是恰当的。诗歌的抒情言志、直觉感悟就是以指向人的内心世界为前提的。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人称为“灵感”。可以说,童诗创作是儿童自我体验、反思、感悟、表达的结晶。儿童眼中的世界与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儿童眼中的世界更加纯洁、神秘,更加新鲜活泼,更加富有吸引力。一句话,更加富于童话的色彩和诗意的感受。所以,朱光潜先生曾说,“真正欣赏诗,要有几分原始人或婴儿的制造神话或童话的心理”。因此,不能把儿童天真的体验简单地斥责为“不深刻”而怀疑儿童是否可以写诗。例如,有一次,我发现不少同学喜欢玩纸飞机,我借机引导学生以“纸飞机”为题创作小诗。有几位同学合作写了这样一首小诗:“我们把欢乐/变成小飞机/在蓝天下飞翔/时起时落/时高时低/载着童年美好的记忆/将秘密珍藏在心里”。简短的诗句中体现了儿童对内心体验和感悟的一种欢乐的表达。诗在古希腊文中是创造的意思。创造是诗的本性之一。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儿童诗歌,学生会感受到学习语文,运用语言进行“创造”是多么富有乐趣。宜晓华在诗中写道:“我自由地飞翔/只因用梦与想/编织心灵的翅膀”;徐珺说:“给心灵装上眼睛/带心灵去放风/让它瞭望蔚蓝的天空/带回缤纷的彩虹”……天地间的一草一叶,一蝶一鸟,一砖一瓦,蠢动含灵,山河大地,日月星辉,整个天地世间的人情物事都可以成为吟咏的对象,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激活自身的思维方式,用整个身心来创作,乐在其中,乐以忘我。其意义早已超越作品本身的水平,其目的也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水平,“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儿童诗歌创作就是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就如我的学生所说:“写诗是一种创造,思想就有多妙,诗就有多妙。写诗是一种乐趣,每写完一首诗,心情别样的舒服。诗是生活中的伙伴,每当不开心时,把所有的一切写上去,折成飞机,放飞在天空中。学诗使我生活中的话语变得优美,泛着一些诗意。”这就是一种人文需要。

二、童诗创作要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在对于自己、他人、社会、环境等总体存在关系的关注和关心,对“人在这个地球诗意地安居”(荷尔德林)的一种精神理解,期望从内心对此进行综合的和谐的把握。童诗创作对儿童的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创作是心灵“诗化”的过程。用“诗”的眼光观察世界、把握世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诗心”可以说是童年的天性,有人将童年期称为一种“缪斯性存在”,正说明了这一点。创作实践基于儿童的诗心,将这种诗心引导出来并进行渲染、培养、放大,使它能够有力支撑起儿童充实的内心世界,这就等于铺设好儿童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温床”。学生的童诗创作实践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如《绿》:“你把年轻还给大树/你把清澈还给小河/你把生机还给小草/你自己的生命/却属于———整个世界”(周乾);《理解》:“因为向日葵理解太阳/所以它的笑脸总与太阳面对/因为枫叶理解秋风/所以秋风一吹它就笑红了脸/因为自然的一切理解我们/所以总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精神饱满地迎接我们/但人类却最最不理解/自己生活的地球/这,是为什么?”(林俊安)等,都有着人文关怀的内涵。创作是“擦亮”生活的过程。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儿童用诗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内心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境的解读和交流的过程,这是一种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唤起儿童对生活更加深刻的体会,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将他们的想象力和激情调动起来,用到升华自身的精神品质之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用更加睿智的眼光将生活“擦亮”,正如学生的一首诗《信》:“采一朵七色花/写成一封信/寄给———/小鸟白云田野/寄给———/老师同学朋友……/所有的祝愿/如花瓣/美丽留在他们的身边”(林晓曼),童诗创作将一种“坚实的美丽”留在了学生的心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中本然包含着向善的一面,最突出表现于人类的童年时期。饮誉全球的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讲到,在儿童身上具有“爱的智慧”,儿童的爱从本质上来讲是单纯的。儿童对环境的爱,对成人来讲似乎是他们天生的乐趣和活力,成人并没有把这看作是一种精神的能量,一种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并且,儿童爱成人胜于其他任何东西。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的能量”、“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是什么呢?就是儿童一颗向善的心。这种向善的精神,如果没有得到引导、得到巩固、得到培育,随着儿童向成人过渡,它一样有退匿甚至消失的可能。而儿童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种种美好的真情、高尚的情趣、优秀的品质等,是引导儿童向善的绝佳材料。

三、童诗创作要锤炼人文信念

历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大多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无数诗作,展示的正是诗人对崇高的人文理想和信念的执着与追求。学生涵泳其中,接受的是丰富、博大、深刻的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种熏陶,将为学生人文信念的构建打下扎实基础。日积月累,对人文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将会转变为学生内在的真正需要,“诗化”就将有力地对抗着“物化”。“诗言志”是古人给《诗经》定性的一句古老而著名的论断。“志”字的意蕴,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中说:“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这三个意义正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其实,这个“志”字表达的是《诗经》中的诗从不同层面和维度传达出对生命体验、意义求索和理想追求的关切。古人说,诗者,持也。“持”的是什么?仅仅是手中之笔吗?当然不是,“持”是一种情感、一份情怀、一番境界的承担。诗之所在即志之所在,志之所存即诗之所存。诗歌中展现出来的诗人的怀抱总是高远的,精神总是丰盈的。不然,何以“照烛三才,辉丽万有”。《诗经》如此,唐诗宋词如此,当代优秀的诗篇如此,优秀的儿童诗歌也如此。儿童涵泳诗篇之间,就像被抛进了“高远的志向与理想的大海”,与诗人的心志相通,与诗人的理想相激,与诗人的情怀相荡,与诗人的担当相勉……日积月累,熏陶感染,其高远的志向就会慢慢被培养出来。创作中人文信念的培养。有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童诗创作指导中就要有意识对学生人文信念的建立进行引导。诗歌的“言志”特性与人文信念一拍即合,学生尽管不知道什么叫人文信念,但他们的创作实践常常与人文信念不谋而合。教师只要用心,如炉中吹火相似进行点拨,学生人文信念的“火苗”就能逐渐“燃烧”起来,从而融化整个心灵。如果不用纯洁的人文信念占领学生的心灵,其他不健康的精神意识就可能乘虚而入,那时再补救可能所补不大了。关于创作中人文信念的培养,试举几例。如结合《马良神笔》一课,让学生以“马良神笔”为题创作童诗,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挥各自的想象,借助诗歌写出了对“美好心灵”的寄望。有的同学写道:“假如你有马良的神笔/没人会在乎你/除非你有马良一样的心/假如你有马良一样的心/却没有马良的神笔/神笔会飞来/将自己送给你/假如你发现神笔不见了/证明你已失去了马良一样的心”。让学生写写生活大舞台,有的同学写道:“叮、叮、叮的门铃/敲打着生活的节奏/嘀、嘀、嘀的雨滴/演奏着时间的旋律/在这缤纷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七彩生活/你或许有千千万万的假设/而一切的裁决/都掌握在内心深处/那一朵梦的花苞”。有的学生则仿佛是一位“麦田的守望者”:“我向远方望着、望着/看见了金色的麦田/仿佛看见了色彩/那只是属于麦田的色彩/看到了金色的希望/我看到了成熟的大树/徐风荡漾/树上的果实/在甜甜地笑”。在童诗作品的交流中,学生的人文信念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闻一多说,诗意的境界“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儿童的人文知识、人文需要、人文关怀及人文信念在童诗欣赏与创作中得到了呵护、培育、发展和升华,从而为儿童人文教育的实践开辟了一块沃土,值得人们深情眷注。

作者:谢荣斌

第4篇

不太完整

小书包的主人去了哪里

这个“六一”

有点心疼

教室里少了小伙伴的身影

这个“六一”

感觉孤单

爸爸妈妈真的好想你

这个“六一”

无法快乐

稚嫩的小脸充满忧郁

天崩地裂的轰鸣

尚未退去

残垣断壁的惨烈

仍在脑际

心需要抚平

伤痛还在继续

但是一定不要伤心

全国的小伙伴

会和你们同行

亿万双援手

会和你们握在一起

孩子

擦干眼泪

挺起胸膛

第5篇

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更是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儿童诗篇幅短小,诗中有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是最适合低段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训练儿童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儿童能从儿童诗歌里获得精神的力量,获得内心对于美的体验和享受。儿童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肯定可以成为儿童内心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年(1~2年级)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可见,儿童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小学低段中发展儿童语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儿童多学习诗歌,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儿童在诵读中去感悟。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儿童诗更是如此。反复诵读能让儿童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感积淀,并能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体验。儿童诗的教学,就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一、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练,而且具有极强的张力。儿童诗的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儿童最易于模仿。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166~167页中《四季的脚步》,这是一首歌颂四季的儿童诗,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极适合儿童诵读的诗作。诗分四节,分别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来临时的变化,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四季气候的特征,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中“丁冬、知了、刷刷、呼呼”等几个拟声词的运用,叠词“悄悄”的反复使用,以及每节末尾的押韵,使整首诗处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之中,诗的语言也具有了音乐美。一般而言,儿童诗比较符合古诗押韵的要求,用韵也比较严格,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中拟声词、叠词的运用,也能直接将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节奏传达给儿童,拉近与儿童的距离,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二、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他们把握对象、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欣赏诗歌的时候,他们总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诗,总是致力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孩子们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46~47页中《听听,秋的声音》为例,对儿童而言,“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代表秋天典型特点的具体事物,就使抽象之物具体化了,从而吸引儿童往下读。当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时,儿童诗歌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读者。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几个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们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诗中通过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化无形为有形,通过浅白的文字,像图书一样描绘出来,使本来抽象的“意”变成了具体的“象”。由此可见,一首好的儿童诗,总是要借助于具体的意象来诠释抽象的概念,使儿童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换言之,意象是儿童诗歌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浑然一体,创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读者引进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论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心理,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诗境中,借助具体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139~140页中《山城的雾》,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奇幻的儿童诗,借助于多个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美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对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学习这首诗,关键是要体会它的意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大自然的奇幻美。抓住了意境,就抓住了诗作的灵魂,儿童阅读这样的儿童诗,不仅能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能透过这种知识性的描述,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能感悟到另外一种深意。

四、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生命力的美感表现。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各种感观,引导他们积极体验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第23~25页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孩子们对雷锋叔叔的深切热爱。在孩子眼里,雷锋叔叔是爱心的源泉,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我们不禁为诗中流露出的朴素而亲切的情感所打动,爱心就像泉水一样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惬意,愉悦,幸福……儿童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爱的情感氛围之中。儿童诗因为有了情感,自然也就有了生命。由此可见,“情”是诗的根本,儿童诗必须缘情而发。

总而言之,儿童诗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为初入学堂的儿童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它承载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通过儿童诗歌的教学,儿童的发音会更加准确,语汇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在儿童诗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撞击出学生的睿智火花。

第6篇

关键词:低年级;儿童诗;方法

儿童诗短小的篇幅,简洁流畅的语言,新颖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极具童心童趣,是最适合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启蒙教材。加强儿童诗教学,对小学生语言、情感和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如何开展儿童诗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反复诵读感悟

在儿童诗教学中,要让儿童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在诵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抒发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读,如指名读、小组读、男女分读、领读、齐读、配乐读等,反复的诵读,学生通过语音强弱、长短和轻重的变化把握诗歌的内涵,拨动学生情感之琴弦,读出诗歌蕴含之情,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激发想象入境

儿童诗的特点就是富于想象,极符合儿童的特殊心理,容易引起共鸣。教学儿童诗时,要充分挖掘诗中的想象空间和留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利用图画唤起想象;也可用表演唤起想象,指导学生用自己对童诗意境的理解,按小组分角色登台表演,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有趣的表演中,通过相互启发;还可以用对话唤起想象。在品读诗句中,教师用引导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带学生进入童诗的情境。

三、联系生活体验诗情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觉亲。”儿童诗的创作也源于生活,作者在某时被某景所触动而产生的情,融成笔端简单的几句诗。要想读出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就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体验其中的诗情。

儿童诗是儿童心中一片美好的天地,在有效的教学安排中激发学生兴趣,体验诗中的情趣,引领孩子们踏入诗歌的大门,充分捕捉孩子灵动的思维火花,那么孩子们的世界定会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孩子们的梦想就会远航!

参考文献:

[1]郑光华.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教学四种方法.语文教学研究,2011(34).

第7篇

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提出

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是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之一,为了深化生活教育,提升学校品位,学校受陶行知创作的一组以“诗的学校”为题的诗歌的启发,提出将“儿童诗”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我们觉得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学创“儿童诗”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诗教。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3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他还亲自编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

2.课程改革呼唤诗教。我们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翻开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教学逐渐得到了关注,几乎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不少于5首诗歌(包括古诗),占比约20%。因此,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

3.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依托诗教。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诗能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充实,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变得更加广阔。因此,小学阶段学习儿童诗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二、“儿童诗”校本课程的研发

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我们在市陶研会和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组织了研究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

我们多方面寻找“儿童诗”教学的理论支撑。聘请了全国著名诗人、宿迁市文联主席刘家魁先生为我校的诗歌教学顾问,具体地指导师生学习诗歌、感悟诗歌、创作诗歌。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宿迁市诗词协会在苏北地区很有影响力的胡继风、陈斯高、侍宝华等诗人到我校讲学,向师生传经送宝,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师生学创儿童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我们还广泛搜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儿童诗作,编辑了《童谣集》和《儿童诗集》。《童谣集》作为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儿童诗集》作为三至六年级的校本课程。全套教材共十二册,以画配诗,力求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主题单元阅读和童诗创作技巧双线并行,并融入了丰富的地方乡土资源。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创作和修改儿童诗的技巧,让孩子们在诵诗、赏诗、写诗的过程中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接受美的熏陶,还结合宿迁市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积极开展儿童诗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形成丰富的童诗课程文化。

三、“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践

1.利用地方课程教学校本教材。儿童诗校本课程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一节从语文课时中调剂,一节从学校的地方课程课时中调剂。按照每学期18周计算,每个年级每学期共有36课时,一至六年级共有432课时。在儿童诗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强调,课堂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以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经过实践,总结出了阅读赏析、感悟仿作、采风创作三种儿童诗教学模式。

2.高举“生活教育”的旗帜,广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种、养殖农场,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长江润发集团、宿豫张家港工业园区中节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去参观、访谈;到农村集中居住区去了解新农村建设,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生活体验写进自己的诗行。

3.根据不同年级的诗教标准,分年级成立诗社,具体负责指导本年级的儿童诗编创活动。

4.编辑印制了《童心・诗心》校园诗刊和《乐陶陶》校报。这两个刊物用来刊登学生最优秀的诗作及年级儿童诗社的佳作,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一学期出3―4期校报,1―2册诗刊,并寄往儿童文学作家及全国有关报刊。

5.每年举办“三个一”主题活动――一次诗歌节,一次教师诗歌沙龙和一次经典诵读大赛。让师生在诗歌的天地里倘佯。

6.儿童诗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全校性诗教的顺利进行。我校制定了“请、学、研、送”的儿童诗教师培养方案。“请”即邀请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诗教学上有建树的老师到学校进行讲学指导;“学”则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儿童诗创作理论、教学方法、儿童文学史等的学习;“研”就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诗教规律、经验,交流学习、教学心得;“送”则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儿童文学讲习班,以提高教师的文学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诗意校园”。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富有诗意。“诗意校园”首先带有审美的况味,让学生身处校园,仿佛走进了一座清幽怡人的园林,整个校园建筑群通透大气,凸现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风格的完美结合,体现蓬勃活力,给孩子们以视觉的愉悦,情操的陶冶。

“文化气息扑面来,润得诗心好做人”。在学校环境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我校更加注重人文建设,追求物与人的和谐。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儿童诗宣传栏、儿童诗墙等“儿童诗文化”濡染着孩子们的精神底色。孩子诵读不绝于口的《童谣集》、《儿童诗集》等让孩子们在“儿童诗文化”的浸润中明理修身,化育灵魂。

同时,学校积极营造人文环境,努力做到育人于无痕之处。“轻声漫步过走廊”、“茵茵绿草,踏之何忍”等温馨的提示语随处可见;诗意教师、诗意社团、诗意言行的宣传牌,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校报、校刊等装点着学校的诗意气息;学校定期开展快乐诗书节、社团风采节、阳光体育节等特色文化节日活动;定期进行诗香班级、校园小诗人评选等等。雅致宜人的校园环境,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孩子们求知的学园,舒展身心的乐园,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孩子们无不在此感受乃至享受着诗意校园的魅力。

8.立足教研,寻求理论支撑。为更好地实施儿童诗教学,形成浓郁的诗教氛围,学校以儿童诗教学为立足点和突破口,大力开展诗教教研活动。首先,学校建立了诗教教研大组,教研大组包含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学习、分享诗教的理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等。其次,积极开展诗教教研活动。学校定期开展相互研讨的诗歌教学活动课,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既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再次是主办诗教沙龙,由本校组织几位老师上诗教研讨课,并邀请诗人、作家上示范课及进行诗歌讲座。

四、开发实践“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收获

一年来,通过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师生对诗歌的了解有了很大提高,读诗、学诗的人数大幅度地增加,甚至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诗教促进了学生读诗、写诗。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美好。学校涌现了一批校园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儿童诗校本课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在教师层面,隔周一次的学校诗教教研活动成为老师们阐释诗意,放飞诗情的练兵场。通过上课、听课、研讨、沙龙、专家讲座,促进了老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诗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有效结合,使课堂充满了灵性和创意。教师在区级以上的课堂教学大赛中频频获奖。

第8篇

关键词: 儿童诗 幼儿园活动 教学效应

一、引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诗教”的优良传统。李咏吟教授曾在《儿童与诗教的精神生活的自由》一文中指出,对儿童进行诗教有两个显著的作用,一是“有助于儿童继承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文化底蕴”,二是“可以充分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童心与诗内涵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对儿童进行诗教的必要条件,即“诗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提高儿童的自由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儿童诗的内涵和特征

(一)儿童诗的内涵

专家们对于儿童诗的含义看法不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综合专家说法,我们将儿童诗定义为:儿童诗是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和理解水平,能够满足儿童欣赏需求,以一种优美的、诙谐、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抒写儿童情趣和心声的文学作品,其必须具有诗的基本特征。

(二)儿童诗的特征

1.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诗人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够感染读者,其所蕴含的艺术魅力非常巨大。要想写出一首充满感情的儿童诗,就必须在创作的过程中投入真情感。从人的发展轨迹来看,儿童的理解能力没有成人那样强,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因此,他们不可能对世界有更加充分、深刻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万物等问题,儿童可以以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事物形态,他们具有一定的思维来思考来这个世界,尽管其见解非常肤浅。另外,儿童非常容易受情感支配,他们常常靠感性的直观形象思考问题。

2.具体而生动的意象

意象以感性的方式在儿童诗中存在,其特点是逻辑性不强,呈现在儿童面前的形象活灵活现,从而使书本上那些文字活跃起来,变成一首富有情感色彩的“诗”,进而打动儿童,使儿童对学习诗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感知,领悟诗的内涵,对诗意产生美感。

3.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我国诗人创作诗歌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意境,他们常常把意境当成创作诗的灵魂。由于儿童是儿童诗的读者,这就决定儿童诗必须营造富有情趣的意境。儿童对这个大千世界独特的理解和看法是由他们的思维特点决定的,他们高高跃起与鸟儿一起飞翔,也可以潜入大海与鱼儿欢快畅游。抓住儿童的这种思维特点,找到可以吸引儿童的事物,展开想象,因此儿童诗就会富有儿童情趣,创设儿童容易碰触的意境,给儿童无限的欢乐和享受。

三、幼儿园活动中儿童诗的教学效应

诗对于儿童的发展有促进的作用,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丰富自己对自然事物的想象力,而儿童诗,恰恰可以为儿童提供想象的巨大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因此,儿童诗与儿童天生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可以使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得到开启和培育,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一)儿童诗有利于儿童习得新知识

富有教育启发性质的知识是儿童诗的一大特点,如风雨雷电、潮起潮落、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观,甚至是关于鸟语花香、飞禽走兽等的想象情节,这些景观可以充分吸引儿童的眼球,题材也非常丰富,资历尚浅的儿童很容易对这些景观产生好奇。这样儿童在学习儿童诗时,可以心情愉快地从这些诗歌中获取知识。对于那些他们曾经学习过的知识,也会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不容易忘记。

比如有一首儿童诗《蛾》:“在我的身体里,有一条饥饿的小虫,正在吃着我的心,但是它把我的心吃完了,还是不满足,居然又在我的身体里吐丝,吐完丝后,我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见蓝色的天空中,有一双飞翔的翅膀,它不听我的劝告闯入了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他对我说: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非常精彩,它很温暖,不像我所呆在的那个地方比较昏暗和寒冷,面对一堆火把,他为了体验这个世界温暖,飞了过去,却被烧成灰烬永不回来。”蚕的一生通过这首诗完美真实地表现了出来。儿童通过阅读和学习这首诗,不仅学到了生物成长的规律知识,而且通过了解诗的内涵,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到另外一种深意。

(二)儿童诗有利于儿童语感的培养

诗歌的优美、诙谐的语言决定了诗歌是儿童语感训练的最好材料。诗歌的语言优美,文化底蕴深,极富有意蕴美和抒情性。而要真正了解一首诗的内涵,必须不断诵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从内心深处理解其真正的内涵,通过文字的描述转化为视觉形象,从而使儿童在更深层次地体会语言所蕴含的魅力。另外,儿童的认知规律决定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篇幅较小的文学作品。而儿童诗的特点恰恰是篇幅较小的,但又富有情感、构思巧妙、充满情趣,意境优美,这种给人以美的感受的文字非常适合儿童。儿童诗歌中的句子,通常是通俗易懂的。所以儿童容易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体会其中所富有的情趣,并很快地学会诗中出现的文字;由于通俗易懂,儿童可以比较轻松地学到语言优美的句子,这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儿童通过简单的语汇累积,逐渐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在学习文字的同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在学习这些语汇运用的同时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儿童通过学习儿童诗,充实了他们表达的内涵,锻炼了他们表达的技巧。总体上来看,儿童学习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就是儿童诗。再从诗歌自身的创作过程来看,创作一首诗首先需要作者反复诵读,反复修改,如觉得拗口,便修改句型,直至读来语言顺畅、语句押韵,实现词句之间组合的最优化,使学生充分体验语言的特色,进而提高语言素养,增强语感。

(三)儿童诗给儿童铺垫精神的底子

诗歌对于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是一个充满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与梦想的生命个体,在某种意义上,儿童诗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其可以帮助儿童树立自由创造的精神。儿童是学习儿童诗的对象,他们心灵的美好世界主要是通过儿童诗来体现的,诗艺的内涵可以在精神层面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同时提高他们诗歌鉴赏的能力。通过学习儿童诗“汲取”文学作品中的的精神素养,这对于在精神层面上儿童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儿童诗,可以使儿童精神力度和生命质感得到增强。诗人金波曾说:“诗人的情感是通过诗表现出来的。诗人通过诗要让孩子们学会去爱,懂得去爱,爱自己的国家,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一切美好的自然事物。”前苏联著名作家普罗科菲耶大在《我扶起了一棵小树》中说:“一棵小树长在草地上,我轻轻地扶起它,就如同掉队的战友,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它不会和天上的星星进行交流,也不曾享受鸟语花香的氛围。”可以让他们树立博爱精神,对于宇宙中的每一个弱小的生命我们都应该给予怜悯和扶助。

四、结语

对于那些纯真的儿童,诗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有了诗,他们体验自己内心世界的快乐,享受充满情感、神秘的和诗情画意的美好生活。有了诗,他们不仅可以获取眼睛看不到世界的知识,而且能够触摸到内心深处的空间。当儿童学会了用诗意的眼睛去看待这个大千世界,日常的一切生活便有鲜活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陈志勇.儿童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9(Z4).

[2]卓洪艳.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以儿童诗为例[J].教育探究,2010(03).

第9篇

一、诗香环境,滋润孩子心田

校园环境就像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学生在这个特设的文化场中耳濡目染,必定能涵养性情,陶冶情操。为此,学校把校园环境的建设作为诗歌教育的基础工程,努力营造诗香环境。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首先精心设计了“种诗园”系列文化景观,营造“诗意校园”。“种诗园”由“诗河”“诗花”“诗林”“诗雨”“诗田”几个景点组成。“诗河”雕塑,是由长达13米的两组浪花的雕塑组成诗河,上面镌刻儿童诗名句,从金波到泰戈尔,每一段优美的句子都像诗歌的浪花向你层层袭来,让你领略诗歌凝炼、真挚之美;“诗花”雕塑,六朵色彩斑斓的花朵雕塑,花心镶嵌着本校培养出来的在近年参加儿童诗歌大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小诗人”,他们就像这朵朵小花,不断地成长;“诗林”经典古诗展示壁,面向传统,让中华经典诗句涵泳师生的诗情;“诗语”学校诗社交流区,学校成立了儿童诗歌创作社,定期开展创作交流活动,让诗歌在校园中弥散阵阵清香;“诗田”诗歌创作室,在孩子纯真的心田种下真挚的诗歌,以诗启真,以诗启善,提高孩子的审美,培养创造性和想象力。

其次,学校巧立新意设计绿化环境和人文景观,让学生走到每一个角落都可以闻到诗香。“咏鹅池”与“惜时亭”,诗歌与绿化配合默契,富有诗情画意;桃李园种植桃花和李树,象征师生情意浓浓、桃李满天下;“玉德之路”镌刻孔子“君子比德于玉”之说,让师生每天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自省吾身。

再次,学校在每个楼层都设置了诗歌墙报,展示大诗人和学校小诗人的作品,而学校上学放学的铃声就是优美的《读唐诗》《相思》等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让孩子们每天踩着诗歌的旋律进入校园,踏着诗歌的节拍回家。诗意的环境对孩子的熏陶有如闲花落地,悄无声息间成就了一地缤纷。

二、专家导航,提高教师诗教素养

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诗歌教育便无从谈起。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讲座和课例辅导,对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使老师的诗教理论、诗教素养和诗教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例如:魏春峰老师的《儿童诗歌与诗性语文》专题讲座,让老师们体会到诗歌教育其实就在身边;熊国华教授的《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鉴赏》报告会,帮助老师学会如何鉴赏诗歌;马飚教授的《古诗词吟诵的历史与方法》,为老师们系统梳理和介绍古诗词吟诵的历史和方法;著名诗人杨克的《细说诗歌创作问题》,为老师们详细地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原则和方法;雪野老师亲自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如何把想象变为儿童诗歌,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此外,著名作家洪三泰、李自国,原广东省文联主席王俊康,诗人马莉、黄礼孩、郑小琼、张怀存等都曾来校作指导,大大提高了老师们的诗教素养。

三、诗教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诗是美的化身,优秀的诗词具有语言美、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学诗吟诗,能体验美的享受,引发对美的追求,培育美的情操。

为了寻找诗意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切合点,我们把诗教活动根植于语文教学实践。学校语文科开展了“诗文同题互动研究”,探究儿童诗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老师们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诗教”,每班每周都在学校诗歌室上一节诗歌课,教师们结合诗歌校本教材,渗透诗歌教学,通过提供丰富的诗歌阅读材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理解教学文本,并进行模仿创作。

除了扎实地上好每节诗歌课,老师们还通过课例研讨,在不断地磨课、评课中寻找诗歌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切合点,不断总结出在语文课堂中拓展诗歌阅读,指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有效策略。多年来,学校老师多次在全市、全区的研讨课教学中,巧妙融入诗歌,成为市诗歌教学研讨的示范。此外,学校还经常选派老师走出校门,参加各地诗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诗教素养。

四、诵诗活动,深化诗教实践

诗歌之美在于内涵的丰厚、语言的凝练,诗歌一定要反复地诵读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意境。学校规定每班利用周三午读及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进行诗歌吟诵和朗读。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读本,中高年诵读《增广贤文》。老师让学生品名句,诵经典,赏儿童诗,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乐于读诗。此外,学校还成立诗诵队,从低年级选好苗子进行培养,同时每年结合传统节日举行大型演诵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诗歌素养。例如:2007年举行广州市“爱国魂”大型诵诗会,全市有40多所学校的200位教师和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参加演读,从屈原的《桔颂》到《奥林匹克》,不同的诗歌展现了不同的文学意境。2008―2012年每年元旦那天,都举行儿童诗歌大赛的颁奖嘉年华活动,孩子家长教师逾千人在耀华小学欢聚一堂,以诗歌嘉年华的形式,凭诗寄意,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迎接新年,放飞梦想,讴歌童年。学校“华玉诗社”的朗诵队也曾多次获邀参加大型表演及电视节目录制。

五、诗歌创作大赛,小诗人成长的摇篮

为培养更多的小诗人,学校创建了少儿诗社――华玉诗社。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出喜爱诗歌的好苗子,通过与大诗人对话、外出采风、指导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诗人,还征集孩子们的优秀诗歌,编印诗刊《华玉诗语》,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热情。

学校诗歌教育因为起步较早、成效较显著而获得了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冠名权,学校众多参赛选手在每年10-11月份组织开展的“耀华杯”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直接进入了“诗润南国”广州市小学师生诗歌创作大赛的决赛。

多年来,“华玉诗社”成员踊跃参加“耀华杯”儿童诗歌创作大赛、“诗润南国”广州市儿童诗歌创作大赛、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活动,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累计有近百位学生获奖。

第10篇

儿童诗是以诗歌的形式、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独特的视角来表现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和情感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童真童趣,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携带着烂漫与芬芳走入孩子们的视野。

教学中,我试探着以多种途径让儿童诗与学生亲密接触,给学生创造一个诗意盎然的氛围,利用一切时机,让学生通过读、赏、写、品等方法初步了解诗的格式、韵味、意境,在读诗赏诗中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受到养成教育,并让诗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让孩子的童年充满诗情!

一、诵读优秀的童诗,激发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使我们面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1.大量诵读积累,厚积薄发。“好的诗不应该只是躺在册子里睡觉。好的诗期待着吟诵,期待着在音流中获得生命,期待着长上声音的翅膀,在天地间和人们心头上飞翔。”这是著名儿童作家尹世霖为诗人王宜振新近出版的《21世纪校园朗诵诗》题序中的点睛之笔。语文课上、诗教课上、社团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孩子们多读优秀的诗作来积累语言,让诗的情感、诗的语言、诗的艺术一点一点地深入孩子们的心中,以达到虽未从师,却已潜移默化,学以致用的境界。

2.反复品读欣赏,激发兴趣。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利用诗教课、班队活动等时间,举行诗歌朗诵会、推荐好诗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艺术水平、表现手法等各个角度去欣赏、理解、读懂每一首诗。对诗歌中的个别字眼进行反复研读,仔细玩味。这对激发队员读诗、写诗的热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创设诗意氛围,熏陶启蒙。注重在学生的生活中创造出诗的氛围。如用队员们自己创作的优秀诗句布置班级板报、校诗歌墙等,推荐优秀的儿童诗作品,积极投稿。积极引导队员创作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儿童诗:可以抒情,可以叙述,有咏物诗,有童话诗,有的富有趣味,有的蕴含讽谕,使队员创作的儿童诗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让队员们生活在浓厚的诗的氛围里。

二、点燃创作的激情,倾听花开的声音

中国传统的“童心说”:“诗”与“童心”本就有内在的契合。孩子们和诗歌有着一种共性――灵气!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引导他们读诗,写诗,就是对儿童的心灵自由和想象力以及语言美的感悟力的培育与保护,这也是儿童教育的根本。

1.在诵读感悟中迁移仿写。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在儿歌的世界里流连了许久,孩子们从儿歌过渡到诗歌,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和谐。诗读多了,背多了,孩子们的口头语言就变得丰富了,语言中的想象因素也增多了。再加上有了诵读的优秀诗篇打底,孩子们开始会摸索着,模仿其中一些诗歌的写作套路自我创作了。从语文教材中的《乡下孩子》、《一株紫丁香》到著名的《欢迎小雨点》、《鲜花和星星》,孩子们懂得了儿童诗的格式;从对要表达的内容要事的构思中,孩子们明白了诗歌写什么,怎样写;从学习,吸收和掌握中,孩子们领悟了儿童诗写作的技巧方法。

2.在迁移写作中自发创造。老诗人林庚先生说过:“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最先,他们只是模仿诗的语言方式为诗添加另外的意境,熟能生巧后,我开始教孩子们学会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对话,把它们想象成如同我们人类一样灵动的生物,渐渐地在头脑里形成一张张色彩鲜明的画卷。

3.在朵朵诗花中精心修改。写诗和写其他文章一样,也要多修改。修改的最好办法是朗诵给自己听。听起来不顺,就修改。改得读起来琅琅上口,自己越读越感动,越读越有味,这样就好了。在引导学生自觉修改的基础上,我可以和大家一起修改,典型的修改处应当说出修改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全体写诗的孩子受到教益。修改的内容包括语言、形象、押韵甚至立意等。一首首清新隽秀的小诗花肆情绽放,美丽怡人。

三、引领倾情的品读,润泽心灵的净土

诗能够对人的精神进行引导、教化,对人的心灵的进行熏陶、滋养。通过对同伴创作的儿童诗的赏析、品读,学生们由个人心灵的净化、性情的温柔敦厚,进而发展为人与人关系的融合,弥漫于家庭、社会以至国家。

儿童诗教学更是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儿童诗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寓教于诗,使儿童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获得内心对于美的体验和享受。儿童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肯定可以成为儿童内心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

儿童诗,是孩子与自然的对话,

儿童诗,是孩子与生活的对话,

儿童诗,是孩子与梦想世界的对话!

让这一串串跳动的音符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让这一抹抹鲜艳的色彩点燃金色的童年,让这一支支快乐的童年儿歌回响在纯真的时代!

第11篇

关键词: 儿童诗 童心 情感 想象 语言

儿童诗如自然的清风和细雨融进孩子的世界,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传递着无限的快乐。儿童诗富有魅力,因为它来自于最纯真的一颗心,一首诗就是一个最美丽的梦想。儿童诗是从童心里流淌出来的,抒写童心是其艺术品性的核心。童心指孩童般纯真之心。明代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1]儿童诗表现儿童的情感、性灵和体验,是以儿童为本位的、体现儿童心理和意识的诗。儿童诗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性,儿童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儿童诗是童心的诗意传达,解读儿童诗的关键就是体验童心。

一、感受单纯的儿童情感

诗歌是以抒写情怀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诗则抒写儿童眼中的世界,表现儿童的内心体验。成长中的儿童有着活泼的天性,心灵总是比较纯真,比较率朴,比较明朗的。儿童诗善于抒写儿童的独特的思想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能使儿童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而且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

如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膝毓旭)写出这一特殊年龄段儿童独有的感受,情感抒发得自然、贴切、生动、有趣。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要说男孩子勇敢真是勇敢,就是枪子飞来也不眨眼;要说女孩胆小真够胆小,看见豆虫一蹦老远。希望多有几个叹号,叫大人们都刮目相看,可脑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诗人于幽默风趣的描写中,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宣泄出来,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具有的,盎然的儿童情感溢于言表。[2]

二、体味特有的儿童情趣

金波在谈儿童诗的写作时曾指出:“要给儿童的思想感情穿上一件色彩绚丽的衣裳。”强调儿童诗必须有儿童情趣。[3]儿童情趣就是作品给儿童带来的美感。儿童情趣与儿童独特的审美心理相吻合,或者说儿童情趣来自儿童独特的审美心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认识事物直观形象,儿童诗要写得生动形象,活泼幽默,有趣味性,给儿童以美感,能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只有富有儿童情趣的儿童诗,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才能长久地贮存在孩子的记忆中,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优秀的儿童诗诗人总是适时地表现儿童的天真、活泼、敏捷和任,总是以乐观积极的笔调托起童心和童趣。冰心在《寄小读者》中写道:“因为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间拿起笔来,我绝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她的儿童诗《雨后》:“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描绘了孩童雨后水中嬉戏情景,充满童真童趣。诗人含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去发现儿童生活中闪光的场面,把雨后玩水的场景写得活泼有趣,表达出了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喜悦和欢乐,充满童稚的兴味。

三、欣赏丰富的儿童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艺术特征,不仅为孩子们所喜爱,而且可以引导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儿童诗是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

谢采筏的《海带》:“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作者以无限深情的笔触写出对“海的女儿”的思慕。独到之处在于奇巧的想象:通过海带――“海的女儿”的飘带的优美联想,创造出一个空灵美的“意象”。

邵燕祥的儿童诗《小童话》:“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诗歌开头就把儿童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的“遥远的地方”,并在想象中完成“叶子花”、“小蝴蝶”、“孔雀杉”这些美丽形象的再创造,展开丰富的遐思。然而诗人的用意不仅仅在于此,而是继续和孩子一同展开想象的翅膀,由物及人感悟出诗意之所在。“遥远的地方”是“傣家的村寨”,“那花朵,蝴蝶和孔雀杉/都变成小姑娘”,从想象的世界再回到现实,而这现实中傣家小姑娘的美丽形象仍然需要小读者进一步联想,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四、咀嚼天真形象的儿童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要求更集中、更凝练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力求表现出“语言的音乐”。儿童不喜欢过于深奥、散漫、冗长的诗句,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是生动浅显、朴素明快、朗朗上口的诗。儿童诗的语言是诗美和童心的反映。儿童诗的语言是诗的,也是儿童的。儿童诗要用儿童本真的语言表达,用儿童喜爱的方式表达,才更易使儿童们接受和喜爱。

高洪波的儿童诗《笑》:“可是我知道,/你们怕变小,/变小了,/要考试,做作业,背课文/有那么多的烦恼/所以,你们不愿笑!//我想不笑/可又做不到。/有烦恼,也要笑/因此,我总长不高。”这样的儿童诗,语言平易、朴实、口语化,非常贴近当代社会独生子女的心态。

儿童诗《月亮》:“每一棵树梢,/挂一个月亮。/小鸟说:‘月亮和我好。’//每一湾池塘,/漂一个月亮。/青蛙说:‘月亮和我好。’//每一个脸盆,/盛一个月亮。/宝宝说:‘月亮和我好。’”富有很浓的儿童气息,把自然界的生物都拟人化了。这首诗的语言很有特色,树梢上“挂”一个月亮,池塘里“漂”着月亮的倒影,脸盆里“盛”着月亮的倒影,小鸟、青蛙、宝宝便觉得月亮来到了身边,跟月亮好。诗中选用了贴切的动词来表现各种事物与月亮的自然关系,使画面充满了“动感”。每段首句用了一定的量词来限定形象,对引导儿童学习量词十分有用。重复性的句式更加便于儿童记忆和创编。

儿童诗讲求感情真挚,讲求情趣,讲求丰富的想象,讲求修辞炼句,它直接抒写儿童的内心情感,表达儿童的主观情绪,是童心的再现,是充满童趣的诗的意境。徜徉在儿童诗的海洋里,浸润在纯真无邪的童心里,必将收获一份抚慰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

参考文献:

[1]张辉.论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童心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诗教学;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21-1

一、幼儿园儿童诗教学现状的调查

据调查,近年来,国内少儿出版社基本上不出版儿童诗集,少儿报刊杂志也很少给童诗版面,理由是不好卖。书店的书架上,故事、儿歌充溢其中,却很难看到儿童诗集的身影。

在幼儿园,我们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特别热衷于阅读有情节的故事,越是奇诡的,有趣的,越有阅读的兴致;而那些凝炼、优美、有意境的诗歌却无人问津,原因是觉得不好玩!

多数老师认为:故事、儿歌的活动组织要比儿童诗简易些,如何引导幼儿欣赏诗歌,将诗意融入孩子?大家都有些畏难情绪;还有少数老师认为:儿童诗的阅读和欣赏在幼儿期有些不适宜,认为幼儿的欣赏水平还不能体会诗歌的意蕴。我们同时也发现,在现今的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材里,也以儿歌、童话故事居多,儿童诗的数量可谓拈指可数。

难道儿童诗对孩子真的没有意义吗?难道学龄前的孩子真的不适宜进行诗教吗?是孩子不爱童诗,还是我们不重视诗教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于是,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呼唤:呼唤儿童诗,呼唤诗教的回归。

二、幼儿园操作层面的改良

(一)选择好的儿童诗给孩子

1.以儿童诗的特点来鉴别。我们认为优秀的儿童诗应具备如下特征:(1)饱满的儿童情感;(2)儿童式的丰富想象;(3)天真而精粹的语言;(4)新颖巧妙的构思;(5)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如我们为孩子选择的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寥寥数语就把静谧安详的大海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准确的措词“抱着”、“背着”、“鼾声”形象地描绘出大海这位“母亲”熟睡时的优美的体态。这首诗以精粹的语言和童稚而优美的意境深深吸引了我们教师的同时也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孩子们。

2.以多元开放的理念来选择。首先,选择的诗歌应是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多时期的。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优秀的儿童散文诗,像《金色花》、《纸船》、《花的学校》等。古诗是不可少的,经过岁月的冲刷而留下来的经典古诗,如《静夜思》、《咏鹅》、《悯农》等作品;除了流传已久的经典,我们也选取了许多思想与文笔俱佳的当代作品,如圣野、金波、刘饶民等著名诗作者的名篇;使孩子们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和欣赏各种社会文化信息,感知和认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事物、环境的差别的同时又产生自我文化的认同感。

3.以孩子的眼光来审视。在对搜集的诗歌资源进行筛选、整理时,我们注意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接近幼儿生活经验及适合幼儿教育特点的内容,并注重突出“童趣”,始终强调从幼儿视角出发,关注幼儿的文化。

(二)选择与孩子相适宜的诗教策略

1.环境和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诗意熏陶。《纲要》中明确指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环境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资源,它能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倡把诗集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营造一个自在、有趣、丰富的阅读环境。如:我们在一楼大厅创设了“书香大厅”,大厅里的每一个圆柱上都包裹了布制的书袋,下面围着一圈木头凳子;每个活动室均设置阅读区,我们将诗集投放其中,孩子们可以在课间、区角活动时、离园活动等一日活动的各个闲暇之余自由地取放诗集进行自主阅读和亲子共读。

同时,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更是我们进行诗教的重要途径。我们利用集体活动时、饭后散步时等环节亲自朗读诗歌或利用录音机等媒体放给孩子听诗,组织幼儿赏诗;每天来园、离园时我们各安排了十五分钟的“阅读时光”,积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氛围。

2.“百种语言”的有效整合。(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们评价好诗是“诗中有画”,评价一副好画时也常用“画中有诗”来赞赏诗的意境如画一般脱俗秀丽、画的景物透露出一股诗意的馨香。由此可见语言艺术和绘画无疑是相融相通的,于是我们在孩子中开展了“给画配诗”或“给诗配画”的活动。(2)为诗歌插上歌声的翅膀。孩子们的童年是在歌声中度过的,而诗歌原本就是富有音律的。我们将孩子们自己创作的诗歌谱上简单的乐曲,或是将适合谱曲的诗谱上曲子,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唱。

3.教师的捕捉、激发和推动。诗教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学会诗意地生活,丰富幼儿的心灵世界,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善于捕捉、激发和推动幼儿天性的诗意。我们来看一位致力于诗教的专家程丽萍女士精彩的“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