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媒体论文

媒体论文

时间:2022-03-10 21:1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媒体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媒体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手机报、手机电视相继出现,成为近两年安徽传媒发展的两大亮点。新渠道的畅通、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多家报刊社、电视台都期待以手机媒体突出重围,这种思路固然不错。但手机媒体是个新兴的产物,它真正运行起来所需要的认识值得我们深入、理性地探讨。本文试图从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实际操作中的要求等方面作出初步思考。

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手机用户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手机媒体的出现乃大势所趋。手机报、手机电视的及时出现,成为安徽省传媒发展的新亮点。新闻渠道的畅通,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同行业竞争压力的促使,各家报社、报业集团以及电视台对手机媒体的青睐就不难想象。

但是,在欣喜与兴奋之余,对手机媒体这样一个新鲜事物需要的是更多的冷静。毕竟,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仅仅是个开头,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成功。要让这种新兴传播渠道下的传播行为,得到受众的认可并良性运转起来,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理性的思考。

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

(一)运行特性

大众传播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运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二是各利益团体;三是受众监督。在新闻媒介逐步市场化运营的今天,社会各利益团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广告商的影响。因为广告收入是新闻媒介运行发展的“粮草”。所以,无论是传统的三大媒介,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介,都得腾出大量的版面和空间,为广告商摇旗呐喊。而手机媒体传播在这方面可能行不通。手机报、手机电视的运行中,不可能像报纸、电视那样大量刊登广告,甚至广告将在手机媒体中消失。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1、手机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广告传播。手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与有效性。正是这些优点决定了它的物理缺陷——显示屏固定偏小。这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初衷。另外,手机的基础功能依然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

2、手机媒体传播的“微妙身份”不容许广告出现。手机传播(手机报、手机电视)是新闻媒介和通讯运营商合作的结果。虽然,手机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但我们更要清楚地看到,手机报或手机电视实际上是通讯运营商开辟的新业务。只有手机用户选择了此业务,才能建立新闻媒介与受众之间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而通讯商与手机用户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纯属商业行为,两者的行动都要受到事先签定合同的制约。如果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出现广告,都属违反合同的举动,不会被受众接受。

(二)受众特性

了解与研究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对于手机媒体的运行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在受众确立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传播的受众特性: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他们决定传受众区域;二是受众职业和身份;三是受众的年龄;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手机媒体传播而言,主要是后三者。

通过手机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是手机在新形势的附带功能。与其他媒介相比,手机传播的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报道深度不及报纸,综合性、丰富性不及网络。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媒体就是“迫不得已”的结果,属于非常手段。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来:生活节奏快、文化教育程度高、年龄基本上趋于中青年的高收入者。

(三)对两个特性的认识

手机媒体传播没有广告,以及受众的窄化,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机媒体传播靠什么维持生计?这可能是许多人的疑问。但如果我们把手机媒体传播的两个特性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别有洞天。

1、手机媒体它不是独立的媒介,是报纸等传统媒介在新形势下的延伸。它将以内生性收入为主,即靠自己的新闻产品的出售为主。与内生性收入相对的是外生性收入,这会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大幅度动荡。最为关键的是,内生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去的比例越大,媒介的经营自就越大。

所以,手机媒体一方面开拓了本媒介的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收入内外平衡和提高媒介自主经营有积极意义。

2、受众明确,对新闻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手机媒体的运行中不会出现广告,受众相对集中、窄化,再加之手机本身传播的有效性,这些特性也对手机媒体传播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真正做到以受众为本位,向他们提供真新闻、好新闻。

手机媒体的实际操作要求

(一)手机媒体对新闻选择的需求

新闻选择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对传播媒介是普遍适用的。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衍生物,适用新闻选择的规律自不必说。因此,根据手机媒体的特性,在新闻选择四大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适用手机媒体新闻选择的标准:

1、强调新闻真实性、新鲜性。真实性、新鲜性是新闻的生命,手机媒体要传播新闻,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强调向受众提供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

2、突出新闻的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服务性、趣味性。对手机媒介来说,时效性即时间新,内容新;重要性即势必引起人们关心的事实;接近性即强调和受众心理的接近;服务性即提供给受众需要的、贴心的服务性信息;趣味性即富有高尚的生活情趣,引起受众的感情共鸣,增添生活的“调料”。

3、符合新闻法规:即选择新闻法规允许的新闻提供给受众。

(二)手机媒体传播对新闻体裁的要求

新闻体裁是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统称,有消息和通讯两种体裁。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来报道新闻,既取决于新闻本身,也取决于不同媒介的特征。就是同一体裁、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介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分析适于手机传播的新闻体裁,对于手机传播至关重要。

手机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传播新闻只是手机的附加功能,而且受众集中、窄化,这些就决定了手机传播中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要新鲜、明了、简练。消息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凝炼的语言向受众传播最大信息量的一种常用体裁。由此不难看出,消息的特征与手机传播的要求是吻合的。而通讯要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议论、抒情等,则不适合手机传播。

(三)手机传播对新闻写作的要求

1、动态消息:“迅速简洁的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既是它的定义,也是它的写作要求——迅速、简洁。手机报、手机电视中更需要强调这一点。

2、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这里的“综合”有别于报纸、电视等。在手机报、手机电视中的“综合”,要强调围绕新闻点去综合,即根据受众关心的核心综合。比如报道一场比赛,手机媒体中不能按照比赛的进程报道,而应围绕比赛结果进行,当然现场直播除外。另外,这样的综合需要建立在对受众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手机媒体传媒带来的其他问题

1、手机本身的问题。伴随着手机报、手机电视的推出,手机行业必然掀起一股风暴。什么样的手机既能够完成通讯的基本功能,又能适合手机传播新闻消息,将是风暴的核心。这也就必然带来一次手机换代的浪潮。

2、新闻媒介内部的问题。手机媒体要发展下去,与通讯公司的合作势在必行。虽然两者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办好了将是双赢的结果。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理念融合、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也将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新闻媒介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1999年10月.高教版.

第2篇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移动即时性———将人从“禁闭”中解放出来

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补偿和延伸,“纠正”了网络媒体的时间偏向,使信息传播由及时性转变到即时性:最为快捷方便地传播、接收信息。手机媒体将人从机器跟前和紧闭的室内解放出来,真正地做到了将人类说话和走路这两种基本交流方式结合到一起。3G、4G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手机媒体与因特网的随时连接,使之具有互联网传播的及时性,它的便携性、移动性又做到“随时在线”“随身在线”,用户可以在高山草原、海滨沙滩、田野牧场一边走路一边与“世界”连接。无论用户身在何处,只要用拇指操作手机就能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包括专业媒体机构、自媒体提供的各种信息,实现“零时差”传播。即使用户不刻意打开游览器搜索信息,装载到手机中的各种新闻客户端或者其他APP应用软件会不断地向用户推送及时的新闻信息,铃声和振动也会提醒用户查看。它让静态的信息接收方式转变为动态的实时接收。

(二)手机媒体跨平台传播———“人性化”传播体验

媒介工具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中介和平台,因此作为媒介工具之一的手机媒体自身也就是一个信息传输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语音通话、短信、彩信的方式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此外,如今的智能手机所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使手机可以如电脑一样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这使手机媒体具有了整合多种平台的功能,实现信息跨平台交流。这种跨平台交流消除了用户通过进入Web搜索的繁琐步骤,实现“一站式”到达,将人们从携带众多电子设备和繁琐的程序中解脱出来,同时也改变着信息以网页为主要承载的模式,凸显了手机媒体传播的“人性化”。换言之,手机媒体传播的“人性化”是对用户使用媒介工具的人性化满足。手机媒体屏幕小、方便携带、移动性极强等特点,也促使第三方平台针对手机媒体的特性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新浪微博iPhone4.6.1版为例,手机版与网页版相比主要的变化有:第一,主界面以可视化、简约为主。界面的大面积用来承载信息,导航区从网页版的左右两边调整至屏幕的上下区域。屏幕顶端从左到右依次是好友关注、分组下拉菜单、操作下拉菜单;分组菜单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将所关注的人进行分组,这种分组查看信息可以提高重点信息的阅读率。屏幕底从左到右依次是首页、消息、“+”(微博书写、等)、发现、我。导航区分类清晰明了,图标设计醒目,风格简约,使整个界面具有简洁方便、误操作少、可用性高和良好易用性的特点。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自主选择更换其他的免费或付费的个性化界面装备。第二个变化源于手机的定位、重力传感器和二维码扫描功能。这使得手机微博在功能上添加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如带地理位置的微博、搜周边的好友、摇一摇等功能。重力传感器和二维码扫,则使用户无需键入文字搜索,通过轻轻摇一摇就能搜索到信息和正在一起摇的人,扫一扫就查找微博用户以及查看信息。这些也是手机版微博与网页版微博最大的不同。界面的调整和功能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在2012年2月,新浪微博拥有的3亿多的注册用户中,60%活跃用户是通过移动终端登录,而通过手机媒体登录占所有通过移动终端登录的64%。[4]可以说,通过手机媒体,微博成功地帮助人们在“等候时间”里或不同的转化场景中提供了传播信息、建构自我的契机。这样跨平台的信息交流互动会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必然趋势,进而也将带来更为“人性化”的传播过程与使用体验。

(三)手机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彰显用户的“自主性”

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杰出代表,继承了新媒体开放互动式的传播方式。较之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传播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特殊地位,清除了一般受众进入媒体的障碍,使得每一个人都能行使自己的信息权与意见表达权,实现与传播者双向沟通。手机媒体的移动即时性,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5A传播环境:通过手机,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任何媒介(Anymedia)传播任何信息(Anymessage)。在这样的情况下,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也变得更为模糊,它们的角色可以瞬时互换,相互融合。用户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意见的反馈方,手机所具有的随写、随拍、随录、随转、随发的功能,使得每一个用户都能针对某一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评论,转发,然后迅速传播开来,克服了传统媒体线性传播的直线性、孤立性等缺陷,真正实现传播过程的“双向循环”。手机媒体具有的集约各种媒体的功能,使用户可以自由选择通过编写文字、拍摄照片和影像等方式进行直接互动传播。而在传播渠道的选择上,用户同样具有高度的自,既可以通过短信、彩信、微信、移动QQ等方式进行人际传播,也可以通过微博、论坛、博客、社区等平台进行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甚至大众传播。手机媒体成为人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媒体,彰显了用户的自主性,体现了手机媒体对用户地位的人性化尊重。

(四)手机媒体传播“碎片化”———打造“个性化”传播

手机传播的即时性,将信息传递的周期缩短到以分、秒计算。同时,手机具有的储存功能,使人们不再被“钉”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接受信息,而是能够自由地选择何时查阅信息,做到信息接收的异步性,将传播的时间分离、肢解,呈现传播时间的“零散化”。同时,这种零散化要求信息能够简明扼要地传递其最核心的内容,使用户能够在零碎零散的时间里能快速获取信息,亦或是分段的内容,使其在被打断后能在下一个零碎时间里继续阅读观看,造成信息的“破碎化”。此外,作为差异性个体的用户,他们对信息需求的类型不尽相同,迫使手机媒体的传播呈现“分众化”的趋势,使聚集的人群形成了无数的“碎片”。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定制与自身的需求和兴趣相应的内容或下载相应的应用软件,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手机定位等功能,可针对用户身处的环境推送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手机媒体的这种传播将会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的差异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在信息需求方面的个人价值。而这种传播形态也印证了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预言:在后信息时代,信息将变得极端个人化,这种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媒介的受众从大众到较小的和更小的群体的。手机媒体与生俱来的个性化、情景性,以及传播的“破碎化”(时间“零散化”、信息“破碎化”、传播“分众化”),使得手机成为适合于不同人的个性化物品,成为用户打造个性化传播的平台,突出了手机媒体对用户使用信息的人性化满足。

二、手机媒体推动消费观念的改变

第3篇

一、促进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

眼科这门临床医学科学,目前发展比较迅速,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有限的课时中,不能涉及众多病种,而且在简短的临床实习中,由于学生比较多,不能够观察到细致的病变情况,在加上昂贵的眼科仪器有限,只能通过文字进行表述,教师在讲解中困难重重,学生也不容易掌握知识内容。例如,在检查眼视光学屈光中的检影验光,这部分教学内容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用挂图来展现检测过程,在静态的状态下很难理解动态的过程,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件变成动态视频,直观的表现出检影中影光顺动和逆动过程,学生从中可以很容易理解原理,使教学效率有效提高。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量的信息内容融入到课件中,而且用较短的时间展示更多的知识,学生也根据直观的表现,容易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够充实课堂教学,还可以留出时间深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广。

二、较强的表现力

眼科学是临床学科的一种,它主要是以形态学为主。眼部范围小,结构精细,大部分眼病的阳性体征需借助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镜才能看清,所以直观式教学在眼科教学中有非重要的作用[2]。例如,解剖眼球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很抽象,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把眼球的各个解剖角度都表现出来,无论是侧面、正面,还是从里到外的位置,都能看到,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解剖结构,教师在讲解中也能把解剖的各个部分讲清楚,学生也易于理解知识。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表现眼底病彩色图片及荧光血管造影图片,用来讲解视网膜病,然后在结合教师的讲解,相比传统挂图,不仅图片清晰好看,而且能够生动的表现出病变情况,在整个动态的教学中,使眼底病变知识更深入的展现给学生,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互动眼科临床教学

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辅助课堂教学,它还可以构建知识互动交流平台,在这样开放的互动学习环境中,能给教和学提供很大的空间,通过这样的网络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在课前设定教学素材,在平台上预先思考内容,提示学生预习的范围,启发学生去思考相关问题,为课上做好准备。学生可以提前对课堂病例分析题预习思考,并利用网络资源,将问题思考答案提交至网上。教师在网上进行评阅指导,课前分组预讨论。课后可于网上提供更多相关的病例及浏览资源帮助学员学习。还可以把教学的视频放在交流平台,在开放一些交流群,如QQ、微信等,师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及时交流,促进学生有效自学,同时建设网络课程题库,进行实际的模拟考试训练,同时建设评价教学问卷模块,在互相评价的机制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眼科教学中,多媒体有很大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使教学模式随着科技发展而发展。虽然,多媒体教学对眼科教学有较大促进作用,但是,眼科医学比较复杂,不能简单的理解成为人机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全面的认识多媒体教学,摒弃其中的不利因素,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师的教学优势,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作者:刘艳芳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

第4篇

从目前学生已完成的自媒体节目数量和质量上来说,被主流采纳的几率尚且不高,这跟主流媒体平台对内容规格的要求及限制和学生自身制作水平仍有待提高关系密切。广西的桂中之声频率,采用过学生上传到自媒体上的素材用来制作成节目。视频方面,如笔者所指导上载于优酷,转载在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校园网平台上的《漓院新闻》,从2013至今以创作16期之多,播音主持的学生投入较多热情,既负责采编,还要负责出镜,每一期的节目内容和主播的表现都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直接服务了尚无校园电视台的该校,对于关注身边事,解决身边问题的学生们。对于参与到其中的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使得他们对媒体和电视播音主持业务实践有了直接感性的认识,除了教师教,还有身边人看的一种模拟主播状态,有效的提升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从学生构成来看,播音主持与新闻学专业是主力军,较好的平衡节目采编播一体化的融合,专业之间的互补性较好。指导教师也各司其职,达到台前幕后的合理分工。从参与实践的效果来看,学生主播从生涩到熟练,很多参与过节目的学生对自身能力和不足有了清醒的认识。正是因为学生和教师打造了在优酷上的这个自媒体平台,后来才被学校所采纳作为正是的校园对外宣传的窗口节目。

2自媒体传播方式的使用思考

2.1专业技能差异的消解

在自媒体时代,不同水平传播与艺术专业的教育者和学习者面临着两项重要的任务:第一是转变对主流大众传播媒体“神秘性”的认识;第二是对本专业和行业中的成见进行消解。在SNS,Blog,Weibo,App等网络服务成为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时,改变了传统纸媒和电子媒体为受众进行议程设置,构建受众所期待图景的局面。信息技术为民众参与大众传播、表达意见提供了便利,拓宽了民众思路,起到了“启智”的作用。在公共意见的领域,年轻人总是活跃在虚拟世界,尚不能在主流媒体的世界里发声。因此,因为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使得他们初入职场时能力达不到想象的高度。当在需要负责的传播语境中,青年人进一步成为主体,用独立思考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网民的检验。学会面对质疑和挑剔,能够进一步稳固他们的职业心态。知名院校的毕业生能够较顺畅的接触到传媒行业的实习实践机会,但一般学校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过大致相同的内容,在机遇和眼界上,远不如前者。好在自媒体的繁荣,给了他们一个释放自我才华的机会,让自己的作品和呐喊能够被听到和看到。作为播音教育旗舰的中国传媒大学目前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走在了最前方,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这些自媒体,笔者也密切关注着教育方式的创新,思考如何整合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一点上,自媒体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提供的不仅是一个观看的过程,还有互动交流,发现不足。

2.2专业实践思路的加强

针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也多次思考,如何将自媒体巧用到实践教学中。在出镜报道一章里,要求学生经过课堂理论和视频实例的分析后独立完成完成出镜报道。笔者将三周的教学内容分为第一周理论,第二周不出镜只报道的校园新闻,第三周出镜且报道的社会新闻。其中第二周的内容上传至荔枝FM的校园新闻报道,选择优秀的作品在校广播台中播放。第三周上传至优酷,回课时,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进行评议。在第三周拍摄之前,学生通过QQ群组将出镜报道的内容策划同老师讨论,这个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都在智能手机这个工具上。报道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min,能够较好完成视频作业的学生都至少尝试过10遍以上,较好的解决了打结、磕巴的常见心理问题,从实践中加强心理建设和提高报道能力。等到再使用摄像机拍摄时,学生普遍具备报道思路,不会浪费时间。避免了见到摄像机的生涩感,因为自己动手拍过,能更好的与摄像配合完成报道。

2.3自媒体使用不当的预防

互联网上的自媒体工具,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各种信息、观点,随着百度、谷歌轻松拿下。便捷之外,要警惕“拿来主义”滥用习惯的养成。信息的冗余是互联网在播音教学使用上面对的大问题。很多的学生在做新闻评论节目时,其观点和材料几乎完全参照自媒体上的内容。评论上失去了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觉得看了背了自然就是懂了,自己懒得去调查、交谈。因此,教师在策划审题阶段也要进行把关。这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对学生所使用素材进行了解,便于避免指导时的“乱点兵”。同时,教师应该在微博或QQ上进行话题的布置和衔接顺序的选择。从而避免学生的懒惰习惯和刻板思维的形成。推荐较好的官方微博给学生,每一条新闻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在相关微博下的一句话评论,教师解答,把课堂和课下的教育结合起来。

3自媒体使用方式的发展趋势

3.1强强联合

自媒体再新,成为主流尚且还需时日。如果学生制作的节目如果能够把握住传统媒体的标准,被吸纳和采用相互融合,才是播音主持教育中实践教学最大作用的发挥。服务于地方的文化经济建设,引发思考和关注才是“发声”教育的主要作用。如何突破校园新闻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关注服务地方各项事业建设,仍是教师在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方面需要思考的问题。

3.2整合资源

第5篇

一、新媒体时代文化产品营销的必要性和特点

(一)文化产品企业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产品营销的必要性1.新媒体为文化产品企业与客户提供了最高效的传播沟通平台。文化产品如果没有足够的关注度,就很难激发消费者参与的热情与兴趣,在产品推广中很难达到预想的结果。根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6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5亿,手机网民规模的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可见,从深挖潜在客户,扩大文化产品品牌的影响上看,新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为文化产品企业与客户提供了最高效的传播沟通平台。2.新媒体营销的互动体验性符合文化产品的特性。文化产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自身的创意和独特性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消费者的体验价值上。文化产品的受众更倾向于自觉主动地去寻找相关的消费信息,因此这些消费者更加注重参与感和体验感。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因此,新媒体营销的互动体验性符合文化产品的特性,文化产品通过新媒体进行营销易获得较好的效果。3.新媒体相对较低的营销成本符合文化产品企业的经营要求。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将预算15%-25%的费用用在文化产品的营销推广方面。但是,传统媒体的高额推广费用令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同时,传统媒体的推介已经不适合当下文化产品自身的特性,在传统媒体上进行营销不仅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其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文化产品的企业更加青睐新媒体的营销方式。

(二)新媒体时代文化产品营销的特点1.“视听觉”元素应用突出。文化产品属于精神娱乐消费品,文化产品的特性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或消费文化产品的时候,比较注重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和体验。因此,在文化产品营销中,更加强调视频、音频、动画等方式对产品的影响和作用,而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营销方式也非常适合这种“视听觉”的宣传作用,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化产品品牌的推广。2.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主流营销手段,但是程度较低。目前,以微博和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文化产品营销成为新媒体营销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这种基于社交平台的营销方式的主动意识和运用水平都较低,社交平台的营销大部分只是简单的资讯介绍,没有和用户形成很好的互动,很多文化产品企业也没有对相关舆论进行引导和反馈,没能最大限度地将潜在客户挖掘出来,对用户的评价和反馈也存在重视不足等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文化产品营销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文化产品营销应遵循的原则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产品营销因其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因此其营销模式也要符合网络整合营销的4I模式,即趣味(In-teresting)、利益(Interests)、互动(Interaction)和个性(Individual-ity)这四个原则。1.趣味性(Interesting)文化产品营销首先要注重文化产品本身的精神性,充分挖掘文化产品内在的娱乐性,在实施网络整体营销时,要注意把握营销的趣味性。从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来看,文化产品的消费动机大部分是处于精神和娱乐的需求。因此,文化产品在新媒体营销中,要注意表达和突出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和娱乐性,使营销计划具备价值。2.利益性(Interests)所谓利益性,是指文化产品企业利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利益来刺激和吸引消费者关注,以期获得更好的营销效果。除了可以定期举行转发、@好友和点赞等方式有机会获得产品适用外,还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固有的属性提升客户对产品的粘性。例如电影《小时代》其实就是郭敬明把自己的小说《小时代》系列搬上了大荧幕,众所周知,郭敬明作为中国当代新秀作家,其作品《幻城》、《小时代》等深受90后青少年的喜爱,仅以《小时代》这部系列小说为例,它的销量就达到2000余万册,拥有大量的粉丝人群。电影《小时代》首映当日排片率近45.1%,打破了当时中国电影首映票房纪录。可以说,电影《小时代》的成功与“郭敬明”的个人品牌效应密不可分。3.互动性(Interaction)就文化产品的性质而言,消费者的体验感至关重要。因此,文化产品企业要利用新媒体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加深品牌在消费者中的印象,挖掘潜在客户。同时,还要注重持续的营销互动,与自己的受众群体建立长久的关系,激发受众的积极性和热情,甚至把受众群体变为主动传播者的身份。4.个性化(Individuality)当下时代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要求文化产品要具备创造性和独特性,以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在文化产品营销中,要注意细分市场,强调文化产品的独特性。以《饥饿游戏》为例,它的推广正是在个性化的产品定位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进而成功的典范。首先,电影和小说将主要目标客户群定位在15—25岁青少年身上。其次,在影片发行之初,美国狮门影业公司就在年轻人喜爱的网站上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如通过在Twitter(推特)网站上发起“寻找饥饿游戏的拼图”活动来电影海报,在Facebook(脸书)上举办“市长竞选”活动,甚至开发相关的网络游戏,成功地吸引了青少年粉丝们的注意。同时,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对产品进行积极的推广。包括图书推介,明星粉丝的转发等积累了大量的人气。最终,不仅电影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其系列图书的销量也非常火爆。

(二)文化产品在新媒体时代的AISAS营销模式根据人们生活消费方式和互联网的特性构建了AISAS(At-tention、Interest、Search、Action、Share)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型,将这一模型转化为适用于文化产品的营销模型,针对文化产品的特性,通过细分市场,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分阶段实现营销目标。1.Attention阶段:吸引客户注意。对于文化产品而言,关键的是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关注。因此,要在庞杂浩渺的网络信息中通过广告、软文、资讯、BBS、Email等形式推广产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让产品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进行营销。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新媒体的平台,进行主动的传播和具有噱头的事件营销策划,吸引消费者的关注。2.Interest阶段:注重客户兴趣的培养。在兴趣(Interest)阶段,要注重消费者兴趣的培养,具体是根据上述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原则,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运用如微博营销、短信营销、微信营销等手段等加强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并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通过趣味的体验互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加强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品牌的粘性。3.Search阶段:利用搜索引擎引导客户。在搜索(Search)阶段,要通过优化搜索引擎和有效监控网络评价的方式,在互联网上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正确的引导,进行文化产品的推介。特别要注意的是企业要有危机公关意识,关注并引导网络上出现的负面评论。4.Action阶段:全面营销配套服务。行动(Action)阶段关键要通过发挥营销的作用,诱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同时还要注重配套的服务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行动。简单地说,就是采用恰当的营销和促销手段诱发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发生。5.Share(分享)阶段:依靠口碑营销和病毒式营销实现营销良性循环。文化产品鉴于其自身的特性,品质主要体现在自身的品牌上,良好的品牌效益能为文化产品营销节约大量的营销费用。这时要借助口碑营销和病毒式营销的传播方式在软性营销中刺激市场,进而实现文化产品营销的良性循环。因此,需要从消费心理特征出发,重视口碑营销的传播作用。最后,在这些客户不断的分享中,同时又进入了AISAS模式中的第一个Attention环节开始循环,进而完成AISAS模式的良性循环。

作者:张蕾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第6篇

就在移动通信业务正以空前的发展速度迅速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在移动网络中开展视频业务,人们可以不受位置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手机进行视频点播、可视通话、召开视频会议和观看球赛直播等。然而,为什么这种基于无线网络的视频业务却迟迟没有进展?因为它正受无线网络带宽、时延、抖动、误码以及手持终端体积、耗电等限制。

随着2.5G移动通信GPRS和CDMA-1X(PDSN)成功商用,使移动网络数据传输速率成倍增长,再加上固网移动流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移动网络中开展视频业务创造了条件。

流媒体是指在分组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时基媒体,这些时基媒体系指实时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流媒体技术是将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压缩编码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用户终端能够一边下载、一边播放,而不是将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毕后才开始播放的“下载”播放技术。流媒体技术是从互联网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在线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下三大特点:(1)能够实时播放音视频和多媒体内容,即“边下载、边播放”;(2)与“先下载,后播放”的“下载”方式相比较,所播放的流媒体文件只需在客户端作少量的缓冲保存,降低了客户端对存储空间的要求;(3)不在客户端保存整个媒体文件,有利于媒体文件的版权保护。

由于流媒体技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流媒体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应用的广阔前景。首先流媒体技术在客户端所提供的缓冲存储,有效的降低了对传输带宽、时延和抖动的要求,使得在无线环境下实现实时媒体播放业务成为可能。其次,移动终端体积小、低能耗的要求,决定了终端有限的存储空间,而整个媒体文件无需在终端中保存,避免了过大的终端存储空间。再加上有效的保护版权,能够确保移

动流媒体应用的商用模式。

移动流媒体的技术特点

在我国3G移动通信网尚处于试验阶段,当前的移动流媒体业务承载在GPRS和CDMA-1X的中速数据通道上。因为GPRS和CDMA-1X已解决了承载层的移动性问题,故剩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带宽窄、干扰大,传输不稳定的无线环境中以及在体积小、低耗电的终端中完成流媒体的传送与回放。由此移动流媒体技术相对于固网流媒体技术而言,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高压缩比及低运算量

与有线信道相比较,无线信道所能提供的带宽是受限的,且移动用户所付费用与该用户在无线链路中所传送的总数据量成正比。要想在有限的带宽情况下传送海量的数字视频信号,这就要求流媒体传输系统对流媒体编码时,需要采用某种极低比特率的视频压缩编码算法,即要求有很高的压缩比。在选择视频编码标准时,不仅要考虑髙压缩比,还需要考虑该标准压缩、解压缩运算的复杂程度。采用较高计算复杂度的编解码标准,不仅会提高移动终端的硬件成本,而且增加了终端的功耗。一般情况下压缩比越高,运算越复杂,故往往选择一种折衷的方案。

2.高容错性

相对于有线信道,移动通信所使用的无线传输信道的环境要恶劣得多,数据包的接收误码率比有线信道要高几个数量级,且随着基站和终端的位置、方向的变化,误码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压缩的视频流对误码十分敏感,即使是不髙的误码率,也会严重影响终端回放的图像质量。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误码对视频质量的影响程度,需要提髙信道的容错能力,即通过增强信源编码算法的容错性、使用强有力的信道编码方式和采用最佳接收检测技术来满足视频传输的要求。此外,承载流媒体业务的网络传输层及底层移动通信系统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流媒体传输的抗误码性能。.实时适应网络带宽的变化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受环境的影响网络传输速率变化很大,要想在移动网络上开展流媒体业务,必须使流媒体系统能实时适应网络传输带宽的变化。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应尽量减少在播放过程中的中断,以保证终端用户有良好的感受。要想满足以上要求,媒体服务器首先需要知道网络带宽的情况。为了判断每个终端的带宽,可以使用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中扩展的接收方报告(RR)。移动终端通过RR向服务器报告。媒体服务器根据报告中的平均丢包率(FR)、最近一小段时间的累计丢包率(CNPL)和终端缓冲区内的流媒体数据存储时间(BF),三个参数可以确定目前每个终端的可用带宽和当前可提供的服务水平。由此服务器对传送给终端的音视频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目前不少系统将以上两种技术混合使用。在网络情况正常时,系统可根据网络情况灵活的在多种速率中进行选择与切换。当网络阻塞,系统无法采用可选择的最低的速率传送时,系统会采用关键帧技术,只传输I类型的视频帧。

4.终端适配与耗电问题

移动用户数量庞大,用户终端种类繁多,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例如:终端对文件格式的支持能力、图形与字符的显示能力(屏幕大小、比例、分辨率、色彩域)、音频能力(单声道、立体声)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同一个节目在不同终端上回放的效果不一样,甚至在某些终端中无法回放。因此,在移动流媒体解决方案中,媒体服务器必须与终端设备进行交互,要根据终端设备的特点,传送相应的节目类型。

5.内容的版权管理问题

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为了保护内容提供商的利益,要求终端用户下载的节目内容无法进行录制或将节目内容转发给其他用户;即使转发给了其它用户,其他用户在没有通过版权认证情况下亦无法观看。因此在流媒体系统设计中,需加入OMADRM2.0的管理规范,提供对内容版权管理的支持,保障节目的版权,最大程度地保障节目制作者的权益。

移动流媒体的应用

第7篇

一、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创新

(一)影像技术

传统而言的舞蹈,主要是依托舞台和剧场,借助舞蹈者的形体动作表现一种舞台艺术效果,这同时也是传统舞蹈的基本特点之一。从舞蹈的传播与受众体来看,传统舞蹈消费还是倾向于小众化的一种由特定群体的舞蹈艺术形式。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以及新媒体技术在舞蹈艺术中的渗透,舞蹈艺术改变以往保守的形式逐渐跨界跃入影像界,成为民众艺术消费的主要形式之一。影像技术对于现代媒体舞蹈的影响颇为深远——舞台形式的多样化、舞台效果的现代化、舞蹈受众群体的扩大化,随着这些影响力的逐渐加深,影像技术逐渐成为现代媒体舞蹈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21世纪新媒体舞蹈的受众体逐渐扩大,影像技术便成为现代舞台艺术表演中最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影像技术使舞蹈表演摆脱了以往简单死板的舞台背景,化静为动,从舞台背景入手,用影像技术制造出的动态实物景象代替传统的静态缺乏情趣的布景板,可以说影像技术给舞蹈带来了新的生机,美妙的动态景观,极富有情趣同时又兼备氛围,再配合上舞蹈艺术家曼妙的舞姿,可谓是摇曳生香,为观众奉上一场极佳的视觉盛宴。除了艺术美的升级,影像技术也极大地改变了以往舞蹈的表演空间,使舞蹈艺术借助影像技术从幕布投影发展到等离子屏、LED屏、全息激光投影等,这不仅扩大了舞蹈艺术展示空间,还解决了以往幕布投影模糊不清的问题,亮度、清晰度等都得到了根本上的提高,画面质感也是愈来愈好。现下,影像技术的成熟使其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并随之促进了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发展成熟。总之在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共同作用之下,影像技术逐渐成为舞台艺术表现手法与应用技术的重要元素,这种独特的舞台演绎方式不仅拉近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同时还传达出了一种独特的思维与审美方式,使现代舞蹈因镜头而改变,可谓是“为镜头而舞蹈”。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之一,随着我国数字化媒介产品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虚拟技术在舞蹈艺术中的渗入更加全面,其产生的舞台审美效果也是更加明显,给观众一种极为强烈的视觉效果。虚拟现实建构,即利用计算机虚构一个仿若现实的环境,利用现代计算机手段对人的感官进行突破,使人在虚拟环境中感知真实的世界。现代虚拟现实构建手段已经成为舞蹈艺术的表现新形式之一,它利用三维软件根据舞蹈表演需要,创造出一个与舞蹈情景相吻合的虚拟现实,然后借助投影仪等将这些影像投射在舞台上,并根据舞蹈艺术家的动作随时调整虚拟画面,使整个舞蹈情景更加立体逼真。在虚拟现实空间中,现实——比如说舞蹈动作,与虚拟——比如说舞蹈情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利用虚实交接,创造出一种深层的沉浸感,借助这种意境对观众的情感进行升华。

(三)交互技术舞蹈艺术的展现

空间在现代媒体技术的推动之下,从以前固定的不可移动的舞台、剧场等搬到了电脑、电视、手机等可随意移动的荧幕之上,打破了以往的时空限制,变得便捷易于获取。同时,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的消费,人民已不再仅将自己对于舞蹈艺术的欣赏放在观看上,参与成为这个时代人们对于舞蹈艺术的新需求之一。交互技术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与舞蹈艺术有关的所有参与者,比如舞蹈设计家、表演者、参与者、观众等都可以随时参与其中,我们将这种有交互技术参与的舞蹈艺术形式称为交互式舞蹈。交互式舞蹈借助现代计算机手段,在虚拟空间将真实舞蹈者与高科技配置下的虚拟身体实现感官与动作上的交融,实现两个身体上的对话。

二、新媒体舞蹈的未来

发展新媒体舞蹈未来的发展不仅要依靠舞蹈设计者本身大胆的创新与想象,同时还要依靠现代新技术手段的扶持帮衬。这种创新不单指的是舞蹈设计动作与内容形式的创新,其同时也是对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创新,新媒体舞蹈艺术借助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技术手段,以现代舞蹈为载体,给观众打造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并利用、借助其中的技术手段,实现舞蹈艺术的观演互动。随着现代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相互渗透,舞蹈与新媒体的结合依然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形式发展的趋势之一。新媒体舞蹈已不再是传统的舞蹈表现形式,其突破自我,借助现代技术,实现了自己的跨界流动,将自身发展成为一种糅合了多门学科的多功能的、内部积极合作的艺术性学科。这门学科不仅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其同时也是现代民众的审美以及文化所需,在不久的将来,新媒体舞蹈会随着社会的逐渐深入与发展而成为这个社会的艺术主流形式之一,它会因为形式多样、品质高尚、表演空间延展性强等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民众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破除时空限制、实现异地共舞,在网络虚拟空间将新媒体舞蹈广泛地传播。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未来真人舞蹈艺术就会被淘汰,在这里,新媒体舞蹈只是一种从传统真人舞蹈艺术中衍生而出的一种新形式,是社会发展之下、技术手段更新之下的新的舞蹈艺术形式。

作者:余骐楠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第8篇

摘要: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音频文件在网络媒体中的顺利传播成为现实,从而使网络媒体对于广播媒体的直接竞争开始突现。本文以“流媒体时代”下的广播媒体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流媒体带给网络媒体的新变化、广播媒体所面临的挑战、生存机会,并提出了广播媒体的生存对策。

当我们在网络上尽情享受美妙的在线音乐、欣赏精彩的FLASH动画、观看感人的在线电影的时候,“流媒体”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在线广告、网络广播、网上直播等流媒体形式以其直观、互动、实时等特点,超越传统的文字、图片等静态信息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网络用户的注意。数据表明,无论是接触频度和范围,还是市场的前期投资反响,都毫无例外地显示,未来属于流媒体。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IT业界的重量级人物,也都对流媒体的未来非常乐观。

2006年,流媒体的发展更是来势汹涌,一日千里。直播点播、InternetTV、P2P流媒体、IPTV,视频监控、可视电话、视频会议、音乐视频网站、网络游戏,流媒体几乎在音视频应用领域中遍地开花。广播一向被视作四大媒体中的弱势媒体,流媒体时代带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机会。“流媒体时代”的春天会不会是传统广播的冬天?还是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广播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一、流媒体带来的变化

流媒体(StreamingMedia)是指的是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流媒体是在流媒体技术支持下,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多媒体文件。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音频、视频文件得以在网络媒体中顺利、实时地播出,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顺畅地收听广播、观看影视节目,还可以直接收看赛事实况直播。以前需要通过收音机、CD机、电视机来收听、观看节目,现在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全方位覆盖需求。网络媒体也由以前单纯地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发展为对动态的音频、视频的传播,这是对网络媒体功能的拓展和传播价值的整合。流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的下载时间,而且使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广电媒体在互动、实时、直观等传播特征上,开始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流媒体技术使网络用户不再需要经历漫长的下载等待时间,就可以实现在网络上收看、收听影音文件,这一模式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播出极为相似。同时也意味着,网络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的冲击真正开始了。

自从1995年4月,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ProgressiveNetworks公司(即后来的RealNetwork公司),在美国全国广播者联合会上推出了一种名为RealAudio的软件,实现音频在因特网上的实时传送以来,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络音频、视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一组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2000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西方网络发达国家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已达到1.1亿人,约占网民的1/3,在亚洲也迅速增加到2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9。

二、传统广播面临挑战

自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播音以来,广播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播作为宣传战的最锐利武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自从电视出现之后,广播作为媒体的地位开始衰落。由于广播稍纵即逝、形象性差等劣势,在电视蓬勃发展、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广播更是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媒体大战中找到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

“大霹雳的前十秒种——刹那间,眼前诸象皆改观。”贝若斯如此形容网络的骤然降生。网络媒体的优势不需多说,除了公认的互动即时、开放性、信息海量等特点之外,网络媒体还有一个突出的独有特征,即高度的整合性,也可以称其为多媒体性。从技术手段上来看,网络媒体几乎将所有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悉数囊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联网被称为“媒介大融炉”并不过分。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初期,由于带宽等因素的制约,网络媒体仍然以文字和图片信息的为主,而要顺畅、实时地收听、收看影音文件则在技术条件的限制下还有一定的困难,但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出现,边下载边收听、收看的实时传播成为可能,人们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来收听和收看。而且,众所周知,宽带是网络发展的主流,随着网络带宽建设的不断发展,网络广播和网上电视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事实上,目前在网络媒体中,流媒体已经被大量地运用,而且深受网民欢迎。

目前网上广播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播——即时播音(live)和点播——随选播音(Audio-on-demand)。前者的形式与目前的广播相类似,即按照固定的节目播出表的节目时间播出广播节目,只不过听众收听节目的硬件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这种形式只是在接收载体上与传统广播有所区别;而后者则是在网站中存放广播节目,听众可以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点播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与传统广播相比,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具有很多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范围大。网上广播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大的地理空间,进行全球化传播,各种功率的电台获取听众的机会更加平等而广泛;

2、多媒体性。传统广播传播信息的载体相当单一的,即仅通过声音,这也是传统广播被视为四大媒体中的相对弱势媒体的一大原因,而且其稍纵即逝、过时不候的信息传播特性也使其在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网上广播则大大弥补了传统广播的这一先天不足,结合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传播载体,可使信息传播的丰度和厚度大为增强;

3、互动性。互动是网络媒体的一个天然优势,双向交流使得网上广播突破了传统广播“我播你听”的被动模式,使听众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收听过程,网上点播是对听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的最好佐证;

4、可检索性。网上广播的技术优势使得广播电台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听众对广播节目资源的搜寻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

5、全新经营模式。传统广播电台基本依靠广告作为其收入来源,网上广播则为广播电台的这种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角度,即对节目内容资源的经营上的转变,付费收听节目可以成为广播电台生存的新方式。

1995年8月,美国ABC广播网首先利用网际网路进行全球播音。如今,已有约85%的美国区域性或全国性广播电台都开始了网上播音。Dataquest的数据显示,1998年时,因特网上已经有2,500互联网广播电台,这一数量在1999年时增长到了2,700万。据统计,目前因特网上每周约有45000小时的广播节目,58个美国电视台提供Web广播,34个电视台提供点播服务。有近半数的跨国企业公司在内部使用流媒体实现Web广播。据英国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在《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一文中所提到的,12岁以上的全部美国人中有22%,即5,000万美国人曾经访问过一个广播电台的网站,在广播网站的访问者中,46%的人停留长达20分钟以上。

据统计,到1999年初为止,世界各国建起网络广播电台1500多家,其中从1995年到1997年两年间,美国已经有85%的广播电台建设了网络广播,到1998年上网的电台超过了2000家。1996年12月15日,广东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首创我国广播电台上网的先例,到2000年5月底,我国的网络广播已经达到100多家。《世界广播电视参考》的资料显示: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听到100多个国家的1550多个网上电台的广播。截止到2000年7月,著名的YAHOO中文在“电台”的检索字串下,已编入了15个类目和347个网站。荷兰电台的节目总监马克思说“现在有超过6000个电台在互联网上各种形式的流式音频。”

三、广播的生存机会

流媒体技术给网上广播带来的全新气象固然势不可挡,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生存机会。历次传播革命给了我们这样的认识,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状态发展,也就是说,新媒体的诞生并不会使旧媒体消亡,而是新旧媒体共进共荣;而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即新的媒体会以整合了旧媒体传播优点的特征出现。

流媒体技术在技术上的进步,也遵循了人类传播革命发展的规律。传统的广播媒体在新技术的促进下,并不会消亡,而是会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整合,以自身的调整来适应技术变化带来的冲击。

在流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依然具有自己的生存机会,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广播媒体已经建立起自己独有的、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优势,这种优势将转化为流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在实现上还面临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在网上广播从技术到内容的全面完善过程中,传统广播必将找到与因特网结合的最优化模式,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事实上,如果洞悉广播媒体的固有优势,就不会对广播的发展前途悲观失望。因为广播的某些独有的优势,可以成为“流媒体时代”广播生存的新契机,迎来传统广播媒体的“第二个春天”。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广播的固有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新机会:

1、伴随性。广播媒体伴随性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收听广播节目只占用了听众的听觉器官,并不影响眼、手、口等器官的正常活动,听众可以在从事其他活动时(如做饭、散步、旅行、锻炼等)兼顾广播节目的收听,大大提高了广播媒体的使用率。伴随性的优势在网上广播中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因为网络用户在上网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聊天的过程中,占用的只是视觉,其听觉处于闲置状态,而广播伴随性的特征使其在不妨碍网络用户视觉运用的同时,可以顺利完成依赖于听觉的信息传播。网上广播可以顺利避开视觉层面的激烈抢夺战,并转入后台工作,作为背景声音完成对用户听觉的占用。

2、低成本。与电视相比,广播节目的运行成本相对低得多。无论从规模、数量上来讲,广播媒体要完成一个节目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要小得多。相对电视节目的上网,广播节目上网只需调动音频资源,从技术角度看广播上网比电视上网简单便利,从成本角度看广播上网也比电视上网成本更低。

3、高普及率。广播是普及率最高的传统媒体,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相比,广播由于通俗易懂,不受文化程度限制,只要是听觉正常的人都可以接收;与电视媒体相比,广播体积小、携带方便,流动状态也能接收,而且接收装置价格低廉,尤其在中国的广大农村,使用广播获取信息的人口比例更是占绝大多数;与网络媒体相比,广播节目的接收不像网络,无须熟悉特定的操作技术和网络语言。因此,广播媒体是用户进入壁垒最小的大众媒体,这也是其普及率高的根本原因。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收音设备普及率达69.1%。这使得广播媒体积聚了大量的群众基础,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媒体的逐步普及,多年来对于广播媒体具有感情的听众大有人在,这也为广播上网提供了先决条件。

另一方面,虽然流媒体技术大大便利了网上广播实现的可能,但是技术的发展需要得到时间的检验。真正意义上的“流媒体时代”还需要各种发展要素的支持,从硬件上说包括技术上的网络带宽、网络安全等问题,从软件上说则要求相应的政策环境、收费模式、信息消费者观念等要素的逐步完善。比如,就技术层面最基本的带宽问题而言,我们的邻国韩国以75%的宽带网络接入比例,位列世界宽带服务家庭接入率的榜首。根据2007年1月23日CNNIC公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13700万人,宽带上网网民人数已达9070万人。虽然我国的网民数量在世界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网民人数每年也在快速增加,但是13亿人口的基数使我国的网络普及率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程度。因此我们离真正成熟完备的网上广播还有一定的距离,而这种时间差不仅是传统广播反思其阻碍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的良好时机,更是借势因特网,化被动为主动,以变化求生存的绝佳契机。

四、广播媒体的生存对策

自从网络媒体问世以来,广播媒体就把如何借势网络,发挥自身潜在优势,以适应网络媒体出现后的新媒体竞争格局作为自己的重要课题。而“流媒体时代”的到来,则使得网络媒体对于广播媒体的直接竞争更加突出。因此,广播媒体必须拿出自己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重新思索自身的定位、发展模式与目标。借助流媒体技术的新契机,使自己彻底走出弱势媒体的阴影。

1、借助网络技术,整合内容资源优势,获得新的竞争力。

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最根本的优势仍然在于内容资源的优势。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音频资源可以在网络上顺利传播。随着网络用户对信息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流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上广播可以把选择权和控制权交到用户手中,大大增强了传统广播媒体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流媒体技术使得实时的音频传播成为可能,使广播媒体本来就具有的快捷性特点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是,网上广播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广播上网,并非只是将广播媒体的原有内容照搬到网络平台上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广播媒体不懂得有效利用网络媒体的特色,使流媒体技术为广播媒体带来的这种便利成为对其固有功能和价值的延伸,那么广播媒体就不可能摆脱弱势媒体的命运。

一方面,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可检索性的特点,为传统广播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广播媒体所固有的节目资源优势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并可以根据这一新平台的传播特性,创造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除了技术支持带来的功能强化之外,广播节目的内容资源优势应当成为其获得新的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广播媒体以声音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音频资源的优势无人能出其右。网络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方面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但在内容资源方面却是其短处。广播电台加盟网络媒体,使网络世界顿时由无声变为有声,人性化的成份大大增加。广播新闻、广播剧、音乐节目、连载故事、名人讲话等深受听众喜爱的节目样式,可以通过网络以更加灵活互动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广播媒体除了在内容资源优势上可以与网络媒体形成互补之外,还可以针对网络媒体的自身特点开发出适应网络传播的节目内容,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有使自己在节目内容上与网络媒体上的内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适应不同媒体介质和受众群,才能使内容资源的优势成为应对挑战的秘密武器。

2、直面经营方式的必然变化,尽快形成新型广播经营管理模式。

由于网络媒体的出现,信息由原来的“推”变为各取所需的“拉”,网络用户也由此改变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地位,而成为主动的信息消费者。这种传播模式的变化,使得网络用户对于信息的要求日益呈多元化发展。“流媒体时代”的广播节目不仅不再是“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收听固定的节目”,而且更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需要也越来越突出。这使得媒体的思维模式要由以前的面对“受众”转变为面对“信息消费者”,由以前我播你听的线性模式转变为我生产你消费的互动服务模式,提供给信息消费者各种必要的服务。这样,传统媒体登陆网络媒体就必须直面传统经营方式的必然变化。

广播媒体应该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观念,在经营方式上实行更大的变通,尽快形成一套全新的广播媒体经营管理模式,以适应媒体竞争环境的变化。网上广播的发展为广播生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即对以往单纯依靠广告收入来维持广播电台的经营运作模式的突破,广播电台的经营结构和收入层次上还可以进一步完善,除了广告来源,广播节目的付费收听在广播上网之后也会变得切实可行。这样,在节目制作的低成本运营下,如果能够顺利实施付费收听的收入机制,那么对于广播电台的经营局面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当然,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是付费收听的“源头活水”,而广播媒体低成本运营的优势也可以成为调动其制作优秀广播节目的一大积极诱因。付费收听的模式对于广播电台的经营理念来讲是一种变化,广播电台能否适应这样的变化还是未知之数;另一方面,这对于消费者接收信息的固有观念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受众习惯于为报纸、杂志的版面付费,也愿意为有线电视节目付费,但广播节目的收听历来是免费的,要扭转听众接收广播节目的固定模式需要假以时日。因此,谁能尽早适应这种新变化和新要求,谁就能在市场中掌握先机。

3、努力借鉴国内外网上广播的先进经验。

由于起步较早,国外广播界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广播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广播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就开始摸索广播电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成功,而现在我国广播界也已经开始在专业特色和个性化战略方面进行了尝试。同理,在广播与网络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国内外有一些广播电台已经做得相当成功。借鉴一些成功的例子,对于更好地认识广播在“流媒体时代”的生存不无裨益。

英国BBC的网上广播。2001年3月,英国BBC首次实现了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网上直播采访。这次访问既有声音,也有图像,并进行英语和俄语的同声翻译。在电脑屏幕底端还有显示向普京总统提问的机会的比例,并编辑了有关普京总统执政第一年的资料。在BBC的网站上,网民们可以浏览此次采访的全部内容,包括普京先生的所有讲话和向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通过网上直播,全世界公众都获得了向普京总统提问的机会。这次网上直播采访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对普京总统采访时,BBC网站收到了大量的关于此次采访的E-MAIL提问和评论,共计24000件,且来自世界各地。

日本的网上广播。日本的网上广播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把无线电广播里的节目原封不动地通过因特网广播;二是广播与因特网的互动节目;三是专门在因特网上播出的节目。自1999年4月开始,日本七家较大的商业广播电台就开始通过与微软公司合作,播出具有个性且具有因特网广播特点的网上广播节目。如“Tokyo-FM”电台于1999年7月开始的《TFM即时剧场》,最早使用了活动的画面,用了5分钟的电影画面剪辑介绍最新的电影;被称为开发了因特网上的“广播新娱乐方法”的《山田的有限弧度》属于第二种形式的网上广播节目,当地面广播节目播出时,网上的节目主页就会出现主持人和节目小宠物主人公的网上漫画,而漫画中主持人和小狗的变化是根据用户听众的反馈意见来左右的,深受日本听众、网络用户和广告商的欢迎;而“文化广播”的《望世界》和《因特网广播·在网里相见》则属于第三种形式的网上广播节目,这是专门针对卡通电玩迷们编排的因特网节目,由卡通片的配音演员与特定的因特网听众相互交换电邮地址,向传统广播本体进行挑战,希望把很少收听广播的电脑一族——年轻一代吸引到广播里来。

香港电台的网上广播。1994年12月香港电台率先进行“香港电网版”的网上实验服务,以提供新闻演示文稿及少量电视及电台节目为主。1995年9月17日上午7时起,香港电台运用同步直播科通过互联网36小时向全球直播电台选举新闻和节目,成为世界上首个应用同步直播科技进行36小时直播的电台。1997年6月,香港电台在互联网上进行连续48小时视像直播报道有关的各项庆祝活动,吸引了全球25万人次的收看和收听,到访其网站的人次高达900万。2000年4月,香港电台全面拓展网上广播服务,每天直播全部6个电台频道、所有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节目(每周共7小时视像节目)、提供中文新闻文本。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98年12月2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网站。1999年底,国际台网站已初步形成了华语(包括普通话、粤语、繁体字)、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共九种语言的广播节目文字和声音上网。在国际台的网页中目前已经链接了实时收听和节目回放,在节目回放中还会放上文字稿,以满足用户收听和学习需要。

自1995年推出第一个互联网流媒体播放器以来,流媒体的应用呈爆炸性增长。到2004年,流媒体市场有着巨大的收入潜能,其中为消费者服务创收90亿美元,内容提供商创收28亿美元;全球将有1000多个流媒体网站,2亿多小时视频流。去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亚洲访问流媒体的人数迅速增加到3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6。到2007年,流媒体发展的重点将从以“流”应用为中心转移到以“媒体”为中心,随着IPTV以新媒体的身份出场,将流媒体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资料整理显示,移动流媒体作为移动多媒体业务的一部分正逐步受到重视,市场将不断扩大。预计到2007年,日本的移动流媒体用户数量将达到2144万人,其次是德国和韩国,而预计中国将有超过190万的用户数。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流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事实上,从技术角度、网民数量的增长,以及宽带的逐步普及等角度来看,流媒体的应用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政策因素、版权等各种相关问题的制约,流媒体的长足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环境催化。传统广播媒体要想在“流媒体时代”下生存并得到不断发展,就必须懂得与网络媒体进行正确有效的合作和功能、价值的整合,从而实现双赢。对我们传统广播媒体而言,必须利用这个时间差,跟上发展的潮流。

“流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可怕,反而是传统广播焕发“第二春”的绝好契机。由于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传统广播在传播特征上的不足得到弥补,传统广播转瞬即逝、选择性差、直观性差的弱点得以修正。通过流媒体技术,人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段落,反复多次地收听,同时可以配合文字、图片等各种其他载体,丰富广播内容的传播形式。

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广播媒体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击,重要的是要在这种发展中学会变化和调整。正如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所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对广播媒体而言,重要的是应该学会怎样更好地改变。

[注释]

[1]《宽带网络的发展将使流媒体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

[2][英]克里斯•韦斯科特,《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选自邓炘炘、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3]张潇潇、郑一卉《中美两国网络广播现状的比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

第9篇

(一)次优原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

构成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框架的经济哲学基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形式化证明:以利己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然而,现实经济中更普遍的情况是,经济环境与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完全不一样。此时,结果还会是帕累托最优吗?195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执行微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弥补现实经济和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条件之间的差距,因而能使经济达到或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195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次优理论”(TheoryofSecondBest)证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和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政策的执行也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R.G.Lipsey)和兰卡斯特(K.Lancaster)总结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它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曲线PP表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Ⅰ、Ⅱ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如果经济是完全经济市场,则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在E点。假定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约束条件(由直线AB表示),使得经济难以达到直线AB右上方的商品组合,最优点E也无法取得。因此,社会最优化问题是在AB线的约束下争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福利最大化。显然,约束条件下最优点在F点,即无差异曲线Ⅰ代表的效用水平。从最初均衡点E点满足的条件程度来看,A、B两点都优于F———前两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是有效的。但是,点F明显地比技术上有效的点A与B更优。这显然否定了这样的论点,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全部满足,则满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次优理论的一般意义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所讲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设想一个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点。在朝着最高点行进的途中,他将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说法并不正确,即为了达到最高点,这个人应该始终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环绕着,因此,当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着最高点移动,一定都会把这个人带到更高的位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最优均衡结果的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那么结果和最优之间的差距并非与条件满足的程度成反比关系。因此,如果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最优化问题将是不同于原来的另一个问题,需要重新求解,而不是原来问题的“简化”。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就逻辑结构而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互动;品牌传播;网络广告;信息元素

一、网络媒体为品牌广告的传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新媒体作为一股铺天盖地的新锐力量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而言的它的概念广泛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呈动态变化。过去的产品广告大多倚赖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网络新媒体逐渐成为品牌广告的重要传播管道开启了企业与消费者彼此互动的崭新时代。

互联网由于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性成为新媒体成员中的一匹黑马。人们通过视频网站来观赏最新电影通过网上书店来选购图书通过电子邮箱来收发信息通过网上银行操作个人信用卡账户,通过网络广告来了解旅游信息、房地产投资信息等等。网络这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品牌广告的传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当今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相较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增加了多媒体的特性这是使广告传播与受众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总的来说信息元素各有其不同的传播价值如:文字的说明性强可以充分阐述产品信息并通过不同的文字描述给受众极大的联想空间。图像可以存储、处理、传递信息网络则使图像的传播力空前提高,它能比文字更快速掳获受众的注意力消费者对视觉图像的关注度胜过文字描述且对图像的记忆也比文字长久。音频能够引起受众的情绪刺激进而对产品选购行为产生显着的影响网络广告中的背景音乐会影响消费者的心情和购买意图。动画则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进而引导受众注意屏幕所呈现的信息。

二、新的挑战—如何让品牌与消费者更加互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消费形态在变营销环境在变,传播工具也在变。在媒体越来越多的情形下,相应带来了传播模式的变化。面临选择的不仅仅是消费者企业也面临着对传播平台的选择。过去的主流媒体是大众传媒现在媒体选择的多元化和网络的互动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品牌与消费者更加互动。

互动的内涵可以从互动行为过程的角度来理解。当今的传播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以传播者搜索、制作、传输信息内容开始,以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做出反应或回馈而结束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成为信息的过滤者、守门人受众则被称为信宿、目的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正是在品牌传播运作过程中促成的。

正是由于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沟通方式,受到了来自虚拟世界的多元化媒体环境的挑战特别是以跨越异质系统、突破时空限制的互联网的挑战。因而要了解品牌传播与互动模式需从网络媒体的特征分析入手

1网络媒体的特征

(1)全球化与多媒体性

网络媒体在全球化与多媒体性下能提供给浏览者丰富多彩的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不仅整合了平面印刷媒体及电视媒体,并将文字、图像、色彩、动画、影音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元素数字化变成一致的基本格式‘让网络媒体在信息呈现的方式上超越了传统媒体。

(2)纵深化与互动性

网络媒体无可匹敌的优势在于传播模式的“纵深’‘和“互动”,它让消费者能以更加个性化和更加亲密的方式与网站相互回馈。通过超链接用户轻点鼠标就能从相关站点中得到更详尽的信息,并进行评价。传播者便随时得到用户回馈信息增进了用户和广告主之间的交流。

(3)数字化与生动性

建立在线品牌是新媒体时代品牌塑造的特质之一,数字化使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而多样化的信息元素构成让网络媒体环境的展现具有生动性。网络广告营销为人们提供了预先的数字消费体验.对该品牌(产品或服务)产生了解、认同和共鸣从而达成广而告之目的。

2.信息传播与受众在网络互动中的表现

传播学者施拉姆等人曾对信息时代到来后的传播方式做出预测认为:“这个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是。……更多着重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和个人越来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利用”。虽然他们碍于当时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对网络互动特点做出细致说明但还是模糊地意识到了新媒介传播方式作用于人的重要意义。

从现在网络媒体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品牌在网络媒体上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与媒体的互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信息的主动寻求者

受众自主性的加强使有的放矢的品牌信息不再是令人避之不及的广告,而被视为重要信息欣然接受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信息的主动寻求者。由于大部分的点击信息者即为感兴趣者,所以可以直接命中目标受众并可以为不同的受众推出不同的广告内容.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信息的主动寻求者。传播者能从中获得启示:在网络传播中,把合适的信息传播给合适的人是一条重要法则。

(2)受众参与的品牌传播

外包给消费者的市场营销,可以说是对受众参与到品牌传播过程这一现象的归纳。以在体育用品类产品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阿迪达斯”为例它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26类运动项目特别开发并生产了专业运动装备并在中文官方网站上推出了“藏龙卧虎”有奖竞猜活动,他们寻找那些关注奥运的人群告知阿迪达斯的产品信息,邀请人们找出阿迪达斯参与的26类项目通过抽奖形式产生获奖者,并提供最新的阿迪达斯运动装备。有趣的现象是,尽管没有付费很多阿迪达斯的消费者会在网上自发地撰写有关阿迪达斯设计的奥运服装和运动装备的相关文章.到重要的网络小区和博客上甚至很多博主还上传了照片。

(3)网络广告拥有最具活力的新一代消费群体

网络作为一种互动交流的新媒介,塑造了“新生代‘’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有调查数据显示,网民特性呈年轻化、受过高等教育的趋势。这一现象不难理解这群年轻的消费者自出生起就被大量的媒体所传达的品牌信息所包围.而网络媒体的多样化表现和对传统媒体特性的不同程度的延伸,符合追求新潮、时速、不流于俗的“新生代”的口味他们更注重双向交流,更使得网络传播的方式成为传播者理想的传播途径。

三、衡量广告效果—传统媒体VS网络媒体

广告效果是在消费者接触到广告后首先认同广告的诉求进而对广告产生兴趣,然后对广告的不同态度与观点的反映。随着广告手法的不断推陈出新广告效果的因素分析变得十分复杂。一般来说,影响广告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广告定位、广告的传播技术及效果、广告后的销售政策。

1.广告效果的衡量

学者在研究广告效果时,通常将效果划分为沟通效果和销售效果两个方面。沟通效果即在探讨消费者接收广告信息的刺激后,内心产生一连串的层级过程,包括知晓、知识、情感、信念、最后是购买。而销售效果主要是探讨广告对于产品实际销售量的帮助程度。在这里主要探讨广告沟通效果。

(1)传统媒体的效果

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听广播、读报纸、看电视仍然是一项日常生活习惯这些认知度高的传统媒体拥有长期积累下来的诸多广告商和受众的注意力与市场。尽管目前有很多统计和预测表明,新媒体将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但作为信誉、权威、普及性较高的大众媒体,传统媒体仍具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以阿迪达斯(Addias)为例,从其销售运动产品的全方位营销攻势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传播媒体如电视媒体是其品牌传播选择的重心,它通过一支支经典电视广告诸如《一起2008,没有不可能》、《运球突破龙虎》、《无兄弟不篮球))),((Impossibleiszero)),《当时就是这样的》等情景广告来塑造品牌。企业无论多么有实力也替代不了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阿迪达斯的电视品牌广告用集中又集中、简单再简单的方式,对准广大热爱体育的观众使阿迪达斯品牌信息的传播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以“没有不可能”为龙头张扬其鲜明的品牌个性,不定期推出一款款经典广告.具有良好的说服效果。

传统媒体的作用仍是巨大的。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传播效果的成功不仅仅源于阿迪达斯品牌的独特浪漫质量和艺术审美个性电视媒体的选择是它能清楚地传达品牌真实含义和价值理念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过程,受众仅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文字、图像、色彩、动画、影音等信息元素在传统媒体中的构成也是单薄的。

(2)网络媒体的效果

同样以阿迪达斯为例.这个宣扬“ImpossibleisNothing”的品牌也积极地利用了网络它把最新产品放到互联网店铺上做宣传和试用这一媒体体验本身带给消费者最新的冲击,比任何常规广告都来得猛烈多媒体环境的优势让传播者以视觉、声音和动态效果诱发消费者的观赏动机吸引月标客户。

网络媒体增加了品牌广告传播的复杂性。一方面网络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成为可能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渐渐融为一体两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回馈与交流这一转变使整个传播结构与传播效果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传统电视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但另一方面网络双向互动传播的特性授予消费者信息控制的能力.消费者可以控制广告信息的完整性,进而影响广告效果。

2.媒体选择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

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信息元素较为简单因而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相对于网络,它们的知觉广度是较低的。印刷书籍以图文的方式展现:.广播由音频构成;电视则结合声、光与动作属于感官性的影音媒体。而网络所包含的信息元素最为丰富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动画等。

网络媒体的广告传播与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有两项差异:一是网络媒体整合了说明性较强的印刷媒体它具有声光影音效果的电视媒体的特性,将多种信息元素数字化,并结合超级链接功能展现了网络的丰富性与多元的媒体特性。总体而言网络媒体在多媒体特性下能提供相当丰富的信息给浏览者:二是网络媒体的互动传播模式,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因而,消费者在网络广告的互动环境中有自由点击浏览的权力在信息控制的优势上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

消费者浏览广告的行为也会因播放媒体有所不同可能影响广告效果。网络的互动科技则将控制权从广告业主转移到消费者手上消费者得以自由地搜寻所需信息,但当面对网络广告时,可能不予理会。

综上所述,当广告所刊播的媒体不同消费者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传统大众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消费者仅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在双向互动模式的网络媒体环境里.消费者能够与企业直接沟通也能够与之交换信息。消费者在网络媒体环境中较有参与感,对于信息也握有较大的控制权。

第11篇

作者:赵琛 单位: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计算机数字技术对艺术推波助澜的同时,带来了“重技术,轻创新”的问题值得深思。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活动受制于计算机、程序等硬件框架中,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创新的突破。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由设计思维的深度来决定,而我们从这几年学生的设计作品和课程作业不难看出,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和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熟练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辅助软件,学生极其不重视设计理念的形成,忽视在设计语言方面的突破,重形式、轻内涵,一心埋在数据材料库里东拼西凑,很多作业都缺乏设计原创性。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数字媒体设计艺术创作的基础,其成果依存于计算机处理技术,因而其兼具了艺术表现和技术特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传播理念。因此,计算机数字网络时代更需要清晰、独创而富含文化底蕴的设计艺术创新,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作为一门创新性学科,需要设计主体具有超强的行业前瞻性和创造意识,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设计主体整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架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支柱。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目标即是在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同时,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设计艺术人才,教学的重心仍旧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首先,设计理念的创新是数字媒体艺术创新的基础,它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解决问题和进行思想交流的核心。设计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创新等艺术形式都是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计算机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设计表现工具,在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似曾相识”的设计作品也是比比皆是。这说明设计理念创新在数字媒体艺术活动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设计理念的创新需要设计者具备广泛的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生活阅历,这样才能在变化万千的设计领域中不断传达有益而独到的设计理念。其次,设计理念的准确传达需要结合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语言来实现。语言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之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创新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是决定设计理念传达准确的关键,其直接性、准确性和独特性在人们交流思想、文化传播、信息交互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语言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明白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计算机技术为设计语言创新提供了新的艺术样式,它是区别于语言这种理性符号系统的另一符号系统,因此,加强对计算机数字媒体语言的创新性研究十分重要。

通过仔细探寻生活中一切可能采用的元素,结合技术创新充实到设计语言的创新中,使得设计语言的创新形式能够准确独到地阐述设计理念。创新是人们对过去经验或知识的超越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创新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设计艺术的灵魂,但是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对人类传统文明、精神和文化精髓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设计理念的创新,加之以拓展丰富的设计语言并辅之以先进的技术。尽管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基础之上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但是它仍然需要在技术的基础上体现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这是设计艺术的核心所在,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蓬勃发展的根基所在。结语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其既体现了艺术的个性化,也实现了学科的多元化,它将艺术、科学和社会经济整合为一体,努力实现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潜质的挖掘,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新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因此,计算机时代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要求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创新意识、较高的技术素质同时,也要提供学生具有开放性、行业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探索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科技展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全面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综合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而努力。

第12篇

摘要:英语教学的目标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在使学生真正具备用英语同外界交流、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科学地使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的语言文化环境,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自主实践的学习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英语教学就必须成为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和终身的学习。英语学习对于人们来讲日趋自觉化,英语已经作为一项必备素质要求着每个现代人,对于21世纪的高校学子们尤其如此。

一、多媒体教学实践的迫切性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使用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大学英语教学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的是对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教师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能死记硬背,成为纸上谈兵的“考试机器”。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目标也随之不断地修正。近十几年来流行的交际法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我们已清楚地认识到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实践的必要性人类是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感觉来获得新知识的。看书、看报可以获得知识,收听广播、听报告也可以获得知识,摸一摸,尝一尝,或闻一闻也是增长见识,获得知识有多种途径。但是通过比较单纯的视觉或听觉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往往只能是个大概,细节很容易被遗忘。相反,通过看电视、看电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就不那么容易遗忘了,因为电视、电影综合利用了人们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海伦的老师沙莉文教她记“water”这一单词时,不仅在她的手上写了又写,还让她亲手去感受水这一物质。失去听觉、视觉及表达能力的海伦在老师的帮助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触觉,学会了用手指和别人交流。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旦学会跳绳、跳舞或包饺子,即便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练习,也不会忘记。那是因为我们在学跳绳、跳舞、包饺子的时候,先是“听”要领,接着再“看”示范,最后自己又进行一些反复地实践,全方位地训练后才真正掌握。这种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是持久的,即便是在某一段时间里完全将它搁置一边,它也不会丧失。因此,通过多媒体图、文、声一体的视、听、说全方位训练,学生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常常是老师精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应接不暇,疲惫不堪。

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应付一堂英语课,老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体力方面,这样,教师就不可能有更多精力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能够真正体味西方文化,感觉置身西方文化环境。因此,要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认识、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并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师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也不容忽视。创造更多的情景仅仅靠一台录音机显然是不够的,它只能让听觉这一感官受到刺激。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最大限度地、全方位地利用我们的感官及能力获取知识,往往就会事倍功半。那么,怎样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呢?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普遍认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英语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给予学生正确导向,帮助学生树立“语言就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观念。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朗朗上口的地道发音,更应是潜移默化的文化及思想。在语言这一工具的承载下,所反映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想探求的。只知道什么时候说Hello,GoodMorning和Bye-bye的人永远不能和懂得怎样适时地表达Sorry的人相提并论。同时,我们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软硬件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应包括五方面内容:掌握语法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明确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了解社会文化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它提供的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研究的英语语言学习方法。这种融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其非智力因素,消除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计算机网络提供了交互式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多媒体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如何根据计算机多媒体的特性,科学地使用它,让它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作用呢?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就是制作课件(Courseware)。所谓课件,就是一种教学软件,专门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计算机程序。它具有非常好的可控性,课件一般由教师设计,并由教师亲自操作。从备课和编写教案,以及把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对它轻车熟路。用“菜单”选择形式运行一个可执行程序,通过单击鼠标来完成画面切换,按键完成动画放映以及图片浏览文件,使得授课更加轻松、活泼。今天,飞速发展的因特网以其特有的低成本、高效益、大容量的传播优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且普遍的渠道。因特网同时也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给英语教学另辟蹊径。我们可以从网上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获取所需的文字、图像和声音。多媒体课件可以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子课件(Sub-courseware)组成。子课件渗透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情景交融,构思新颖,知识结构完整,不易混淆,具有相当好的教学灵活性。在外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外语教学手段上的一次更新,它层次清楚,画面直观、形象、生动,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多媒体的应用把语言只作为知识单方面进行传授的授课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听、多说、多交流的自主实践方式。超级秘书网

而这么做恰恰符合我们现阶段对“英语教育”本质的科学理解。新世纪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他们不仅要能够用英语交流,获取知识,同时他们也要对计算机驾轻就熟。因此,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就能够使学生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获取知识的必备工具,进而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操作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我们广大英语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出大胆尝试。把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写作论文与英语教学整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