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管理论文

护理管理论文

时间:2022-03-19 00:0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管理论文

第1篇

1.1健全的制度

①一级管理为各护理单元的护士长和监控护士,二级管理为护士长组成的消毒隔离质量监控小组,三级管理为护理部。其中一级管理负责检查和督促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情况,监督和关注与科室相关的医院感染问题。二级管理负责对各科进行检查,并严格按照消毒隔离的措施和规范进行评分,并及时纠正,对于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及问题要及时报告护理部,护理部负责对整改情况进行调查。三级管理负责随时抽查和监督消毒隔离措施的实际落实情况,每月对医院感染的重点问题进行护士长例会,共同分析和探讨,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②落实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护士长的管理职能,每个科室要对消毒隔离措施有明确的分工,将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监督情况落实到人,明确监控护士对每个护理操作和护士的职责,并严格控制和及时处理医疗废弃物,做到通过制度约束人。③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护理部门要根据科室情况和医院感染的操作控制规范进行早日周到的安排,制定具体的消毒隔离措施,专项专管落实到人,将消毒灭菌关严格把控好,加强各环节的监管,确保灭菌物质的合格,同时做好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将护理管理工作扩展到输液反应、病区感染性疾病的传播等方面,并及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控制,加强重点环节和重点部门的质量监控。

④严格手卫生制度:提高门诊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手部卫生是防控医院感染的重要保障,而且是最经济、简单、有效地防止病原体传播的措施,但日常工作中由于洗手设施不完善、门诊护理人员工作量大等原因导致洗手不及时或缺乏自觉性,往往是操作前洗手比例减少,而且戴手套连续操作后不及时洗手的情况,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手卫生的高效监督和随机抽检,以提高护理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

⑤预防为主:要针对全员所有工作人员和患者进行医院感染防控教育培训,在护理工作中,预防耐药菌株、感染性疾病等在院内传播的重要手段是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是预防为止流行病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实施标准的预防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必要手段。

1.2加强各类物品及药品的管理

①室内物品管理:为避免室内器械、空气、装备、物品等的污染,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要求管理室内物品,如对敷料、呼吸机管道、室内空气等进行消毒和定期通风管理。

②一次性物品管理:要对一次性手套、静脉留置针、鼻塞等一次性消耗品进行分类处理,使用后分别放入损伤性和感染性垃圾桶,使用一次性物品前要对物品保质期和合格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污染和怀疑污染等情况应停止使用。

③加强病房管理:实行严格的“一桌一布,一床一套”制度,定时对室内空气和病房进行清洁,保持室内湿式清扫,如果发现污染应及时进行消毒和更换枕套、床单等,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④抽出的药液和无菌液体要标明使用时间,使用不得超过2h,对启封抽吸的溶酶超出4h要停止使用,对酒精和碘酒等物品要每周灭菌2~3次。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年来感染的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合格率及患者感染率情况,显著性水平a=0.05。

2结果

2.1不同时间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合格率:2011年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1.17%,2012年为94.16%,2013年为98.78%,经比较,3年来平均合格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不同时间医院感染率比较:2011年医院感染率为14.25%,2012年为12.26%,2013年为0.51%,经比较,三个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第2篇

1在团队护理工作开展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团队人员的护理质量

首先还应该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制定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风险防范策略,以促使团队人员充分掌握相关风险知识以及风险管理措施,达到降低急诊室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4)为了进一步激励团队人员工作的责任心,还应该构建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励团队人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展自主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2]。

2评价方法

评价分析我院急诊科在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实施团队管理模式以来,将来我院治疗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护理质量、操作技能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同时对临床护理人员基础护理工作质量、护理文书书写以及护理操作技能和与未实施团队管理模式前一年(2012年3月~2013年3月)进行考核评价情况进行分析,由医院统一护理质量考核表行评价。

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以ɑ=0.05为检验标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团队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考核评分分析临床通过对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实施团队管理模式后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明显高于未实施团队管理模式护理质量评分。详细数据如下表1所示。团队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评价通过对团队管理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各随机选取100例患者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质量、操作技能的满意度进行评分得知,实施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操作技能以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

4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但是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危重症患者较多,同时存在危险因素较多,所以很容易发生风险事件,导致护理纠纷事件发生,加强急诊科护理管理,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和综合素质,是急诊科护理人员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的课题。团队管理模式是目前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其主要是由领导的行为直接影响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团队人员的工作质量[3]。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团队管理模式后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明显高于未实施团队管理模式护理质量评分,实施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操作技能以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进一步说明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效果显著,可行性好。

作者:毕少茹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

第3篇

1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合理人力资源配置

对以往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发现不足之处,并优化护理工作流程。现代管理模式中,将实施以责任护士为主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每位护理人员需掌握5例患者的资本信息,基本护理、专科护理等,让患者在自身出现异常情况时知道寻求哪位护理人员的帮助。护理人员需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向患者询问有哪些护理方面需要改进,不断完善自身的护理工作。安排专人进行病房监护,密切观察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夜班及节假日期间的护理人员进行提早分配,明确护理人员的分工[4]。分班制中,每一班安排一名资历较深的护理人员,以便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冷静处理。积极做好查房工作,一旦出现问题,需及时改正,提高工作质量。拟定科室突发事件及护理风险预案制定安全管理制度,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如在就诊过程中,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如何制定最佳逃离方案。当患者出现跌倒、窒息、大出血等情况时,如何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急救。科室做好相关的准备措施,并制定输血、抗菌素、植入材料使用的相关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相关的护理管理。

2加强护士专科业务能力、临床思维、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头颈部肿瘤外科就诊量较大,且大多数头颈部肿瘤疾病具有病症复杂、多变等特点。若护理人员缺乏过硬的护理知识,面对此类多变的疾病时常常出现慌乱、手足无措的情况,可引发一系列的护患纠纷,严重时可出现风险事故。因此,该科室对护理人员进行专科业务能力、临床思维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培训。该科室安排资历较深的护理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向常规护理人员讲解临床上病症危急患者的护理要点,急救措施等,以保障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可以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抢救。同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长或资历较深的护理人员对年轻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观察,指出护理人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帮助护理人员改正。教导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每一位患者的临床病症,寻找造成患者不适的原因,并教导患者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

3加强护理风险监控,促进护理质量

持续改进该科室经常主动性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交流,对于患者或其家属的意见及建议进行公开处理,以了解家属对于该科室不满意的地方,发现护理安全隐患。每一位风险小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风险危害因素的讨论,并提出整改意见。及时进行风险事件发生总结,对于已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找到风险事件诱发原因,并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预防此类相同风险事件再次发生[5]。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满意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投诉率等指标进行统计。

4统计方法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2结果该院对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5讨论

头颈部肿瘤外科就诊量加大,因此极易发生风险事件。因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头颈部肿瘤外科具有重要意义。护理风险是指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因受到外界的不安全因素影响,而直接或间接造成患者死亡或致残的恶性事件[6]。护理风险可能发生在患者入院就诊后的任何时间段或地点。因此,积极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对突发的风险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可降低科室及院方的风险事件发生率。由该次护理结果可知,自该科室于2013年起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后,科室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明显降低趋势,可见,护理风险管理对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该科室患者的临床满意率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可见,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护患纠纷,拉近护患关系。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部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具有积极正向作用,该种管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作者:刘莉 单位:周口市中心医院护理部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是按照医嘱和护理基本要求进行护理,试验组采用风险管理护理。主要有制定管理制度、护理培训、加强沟通、安全教育等。护理效果评价:在患儿病情康复后让患儿的家属对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的评价,主要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并且结合患儿病情恢复的情况综合评价护理的效果。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并且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护理总满意度93.8%,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83.3%,试验组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3讨论

引起儿内科护理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加上儿内科护理的难度,风险管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护理人员提升其护理的技能,还需要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调整护理管理制度,从而使得护理更加安全。护理风险因素:

①患儿的自身因素:由于患儿的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疾病发作得快,患儿对于自己的感受不能很好地传达给医护人员,使得医生的确诊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另外,患儿的自理能力差,没有很好的医嘱遵从性,会增加护理风险,加上家属的疏忽等,非常容易发生跌伤等意外情况,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②社会因素:现阶段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属对于护理的期望值与护理人员达到的护理程度存在明显的落差,一旦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不到位,就会引起家属对于护理的极大不满,从而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

③现阶段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必要的监督体系,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存在着随意性,在病例记录时出现错误等,为医患纠纷留下了隐患。

④护理人员缺少责任心:很多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工作缺少责任心,在执行护理任务的时候没有按照医嘱严格地执行,对于药物计量、输液、巡视等不认真,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观察不仔细等,会延误患儿的治疗时间,为护理风险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风险管理的应用:护理人员要向患儿的家属仔细交代护理中的注意事项,提升家属的警惕性,减少患儿出现外伤、误食等意外风险。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首先需要护理人员改变自己的护理态度,语气要温和,将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法、特点等详细地告知患儿的家属,并且使用沟通技巧,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在治疗的过程中询问家属的意见,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对其进行护理技术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必须熟练掌握护理的各项技能,从而满足高质量的临床护理。制定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地执行,将患儿的病例及时、真实、规范地书写,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认真,态度严谨,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建立管理监督制度,激励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整体提升护理的质量。在护理时要规范,对于一次性的医疗用品及时地销毁,防止造成交叉感染等。本次研究在对儿内科的护理中,试验组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护理总满意度93.8%,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总满意度83.3%,试验组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并且试验组患儿病情恢复得好,不良情况出现得少。因此在儿内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护理具有很好的护理效果,患儿病情恢复得好,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可以在护理中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纪红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

第5篇

1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5.0作为本次研究统计学处理软件,其中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妇产科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与手术室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认为年龄、术前是否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及有无侵入性操作等手术室护理因素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有关,见表1。

2.2妇产科术后医院感染与手术室

护理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高度危险因素包括切口类型、术前应用抗生素及手术时间,见表2。

2.3两组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17/60,占28.3%)明显低于实施前(41/60,占6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6篇

1.1护理方法

1.1.1循证护理方法

实施循证护理的内容包括:①在医院外科的住院病房中成立专门的循证小组,小组成员的工作是首先找到患者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并发症情况。②循证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患者病情的相关临床病例和参考文献,针对患者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③对患者的病情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其变化,并且在对其护理时要采取无菌操作,严格执行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在患者的饮食方面要指导患者食用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④在患者的心理指导方面,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绪。最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控,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1.1.2常规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的内容包括:①给予患者常规查房以及输液护理。②对入院后的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情况进行干预,然后根据不同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③在护理时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给患者实时的关心,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温暖,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在整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等方面的指标均低于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情感、角色、认知以及社会功能方面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医院的护理服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临床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护理模式,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护理效果。成熟的护理模式的形成,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提高患者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尽早康复。循证护理指的是相关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谨慎的、科学合理的结合临床经验,并在听取患者意向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采取积极的护理决策的护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应用临床经验帮助患者康复,而且能够尽可能的依照患者的意向进行。这种方法的运用是主要针对患者躯体进行护理,护理的效果上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躯体功能等方面的有着显著的效果。从两种护理方式的对比来看,两组患者在情感、角色、认知以及社会功能方面的评分差异不大,但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以及躯体功能的评分上显著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充分说明询证护理对于基层医院外科患者的康复更加有效,基层医院外科临床可加以推广运用。

3总结

第7篇

1.1一般资料

两组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分组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在护士长分配管理下,对康复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内容、排班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并由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的护理管理,采用8h在班与24h负责制。常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对所管患者的入院接诊、入院介绍、病情的管理及按部就班的实施康复计划、出院指导以及随访等。而观察组患者则是为跌倒风险分级管理。首先,对观察组中所有患者的应用Morse跌倒风险评估表评估患者的跌倒危险性,并根据评估结果将跌倒进行分级,分为:低度、中度与高度危险[3]。1.2.2跌到风险分级护理的具体实施对评估为低度危险的患者,在其病床头处放置标有跌倒危险的警示牌,且护理工作人员要对患者家属普及跌倒防范意识及相关知识的教育,保证康复科病房的环境舒适安逸,干净卫生、地面干燥无水等[4]。对评估为中度危险的患者,在其床头也需设置跌倒危险的警示牌,护理人员对其进行药物知道管理及对其家属宣传教育防范知识,对病房要求确保室内的光线充足、地面干燥、无障碍物。有专人陪同患者洗浴。对评估为高度危险的患者,除在其床头位置放置警示标志以及对家属的知识普及与教育外,还应在病房内设置扶手、床栏等方便患者的行动。有专人陪同患者进卫生间或是洗浴。另外,患者在服用有增加跌倒危险的药物后,嘱患者不宜立即活动,需在1~2h休息后方可。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①观察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了解患者在出院后对防范跌倒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②评定标准[5]。跌倒危险性评估:采用Morse跌倒风险评估表进行评分预估,1~6分为低度跌倒危险;7~13分为中度跌倒危险;13分以上为重度跌倒危险。对预防跌倒的相关的知识的掌握情况,护理部自拟预防跌倒知识调查评估表,内容包括:防止跌倒的运用、药品、环境以及自身预防跌倒等的有关知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的评分,包括内容有:护理人员技术操作的娴熟度、护患关系的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评价。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跌倒次数及危险性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跌倒风险护理管理后,高度跌倒危险的例数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并观察组患者中的跌倒的人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预防跌倒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患者对有关跌倒预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2。表2两组患者预防跌倒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x±s),分]2.3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的比较观察组中,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满意程度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康复科室最为新兴的临床科室,其集合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及保健的特点于一体[6]。伴随着我国医疗条件与环境的进步提升,患者对于医院的护理服务的需求与要求也随之提高。有关研究报道总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压疮等不良事件,主要原因在于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不娴熟、护理工作人员经验缺乏等,尤其是跌倒事件的发生,构成医院不良事件的主要成分[7-8]。为更好避免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跌倒事件的发生,在护理管理应用跌倒风险分级护理管理。该文主要研究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在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及实践性,结果显示,应用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可以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大大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且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跌倒相关预防知识了解情况也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中应用跌到风险分级管理有利于提高康复科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减少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管燕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门诊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陆娅琼.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康复科跌倒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20(10):275-276.

[2]何桂平.风险管理在康复科住院患者防跌倒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20):38-39.

[3]余芳.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在精神科开放病房防跌倒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4):282-283.

[4]王进菊.激励机制在康复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0):148-149.

[5]白如琴.康复科夜间跌倒坠床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75):194-195.

[6]施瑜.探讨层级护理管理用于康复科中的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3):172-174.

第8篇

1.1充分发挥36岁~40岁的护士长的中坚力量

表2结果显示:36岁~40岁的护士长占55.6%,但其中只有10人(28.6%)质控频率≤2次/周,比例最低,可见36岁~40岁的护士长很重视利用移动护士工作站进行质控,并且此年龄段的护士长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作用重大。

1.2加大40岁以上的专科护士长的培训力度

表2结果显示:50.0%的专科学历的护士长质控频次≤2次/周,比例最高,并且专科学历护士长中有58.6%年龄超过40岁。分析原因可能为:年龄>40岁的专科学历护士长或许因年龄、受教育程度、计算机应用能力、新事物接受能力等个人因素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工作重视不够,故需要加大对40岁以上的专科护士长的培训力度。

1.3加强低职称护士长的培训力度

表2结果显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长中只有5人(21.7%)的护士长质控频率≤2次/周,比例最低,并且有10人(43.5%)的护士长质控频率>6次/周,比例最高。分析原因可能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护士长的知识层面较广,对于护理发展新理念及新趋势了解较多也较深入,因此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等信息化护理工具的期望值及依赖性也较高。

2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情况参差不齐,亟须实现标准化

卫生部及各专业学会对医疗护理操作技术有明确的要求,但对数字化条件下的医疗护理工作常规要求明显滞后,不能适应数字化医院管理的实际。有文献显示,在护理质量监控中,护理管理者应该利用移动护士工作站做管理系统界面,对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及时检查护理文书的录入、移动护士工作站执行扫描情况,抓好护理环节、终末的质控,及时发现护理事故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及时纠正并制定相应措施,使各项服务质量的技术、管理、过程和人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12-19],从而提高护理管理的安全性,降低医疗风险,为护理病历质量控制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管理途径。另外,管理者还需要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实际执行过程中何时给病人吃药或打针,实际执行时间和医嘱要求的时间相差多少,如果该医嘱没被执行,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国内对于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量控制很少有科学的研究。此次调查对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了解,以期为护理同仁提供参考建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3名护理管理人员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量控制,其中36.5%(23人)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周的质控频次>6次,66.7%的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周的质控频次≥3次,可见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都比较重视。而质控内容显示,护理管理人员对工作量统计、跟踪控制及统计各项护理指标、进行绩效管理的质控人数比较多,均超过58%;而对于工作负荷加权及其他进行质控的人数较少,可见护理管理人员质控内容大同小异,而且还没有完全开发出规范标准的移动护士工作站质控内容。针对此次简单的调查研究,护理管理人员应积极开发研究适合移动护士工作站的标准化质控频次及内容,使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能够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3护理管理人员应规范使用移动护士工作站检查护理工作完成情况

第9篇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外科、心脑血管科、重症监护室及内科护理人员共50名,年龄24~50岁,平均33.5岁;学历:本科28名,大专15名,中专7名。所有护士均参加了医院感染知识的系统化培训,使得护士人员的整体防范意识得到增强,并对护理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严格执行,本研究以5个月为1个周期,对我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护理管理

1.2.1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组织医院全体护士参加系统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涉及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感染控制学、安全护理学、抗感染药物知识、法律法规、护理人员职责、常见感染病例分析等,每1名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在培训结束后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考试成绩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以增强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刚刚参加工作或者新到岗位的护士要进行岗前培训,接受控制感染的健康知识教育,成绩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并将医院感染护理工作的相关知识列入护理继续教育计划中。时刻提醒护理人员对控制感染引起足够重视,并自觉遵守医院的护理管理制度,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严格对待,认识到控制感染工作责任重大,从而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几率。

1.2.2规范护士的技术操作行为

护士在完成各项技术操作前必须进行无菌处理。例如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脊椎穿刺、抽血、输血、导尿、吸氧等操作前,要对手部彻底清洁消毒,佩戴口罩,必要时带手套,并认真检查用具的使用期限及是否处于无菌状态。特别是在完成导尿术、透析术、动静脉置管等很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操作环节时,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彻底消毒、灭菌,一旦有遗漏环节便可引发医院感染,无菌技术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内容,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并进行严格、规范化的管理。

1.2.3发挥护士在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作用

患者在服用抗感染类药物的时候应该听从医生要求,而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更为频繁,因此对于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环节中既是医嘱的执行者,同时也起到监督、配合、指导作用。护士首先要对抗感染药物的配置、禁忌、药理作用全面掌握,对于服药时间、剂量、次数对患者认真讲解,并监督、检查服用情况,对不合理的医嘱,可及时提出建议,进行更正,认真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做好各标本的取样、送检、留取工作。对患者进行药物健康知识讲解,介绍按时、按量、持续用药的重要作用,增强患者按医嘱用药意识,做到医患双方对抗感染药物高度重视,相互积极配合与监督,从而降低临床副作用的发生,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

1.2.4强调护士的自我防护行为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因其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频繁接触到各种医疗废物,例如污染后的注射用具、尿管、胃管等,以及很容易因患者体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这些都是各种细菌、病毒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重要传播途径。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护理人员对此类物品引起高度重视,工作中注意认真做好无菌操作,严格按照标准预防措施完成双向防护,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受到感染。对各种医疗废弃物妥善处理,分类存放,并贴警示标示,以免儿童及患者触及,受到感染。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3年实施护理管理后,疗区的卫生得到改善,无菌操作、各项消毒和防护措施得到落实,医院感染发生率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10篇

1.1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行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中选取220例作为该研究对象,并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10例。在对照组中,有52例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8~71岁之间,平均为(44.5±5.7)岁。在实验组患者中,有61例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9~69岁,平均为(44.0±6.2)岁。两组患者均是自愿参与该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管理方法

在对照组中,对110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体征检测、血尿常规检测以及用药等方面的普通护理;在实验组中,对100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严格的外科手术室护理,其具体方法如下。

①手术室的合理布局应该能够与具体的治疗工作要求相符合,同时还能够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可以对手术室进行无菌区和非无菌区的划分,合理安排手术设备及其相关器械;

②对手术室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持,在进行具体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定,重视手术室的清扫工作,注重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③合理应用无菌技术,确保手术器械在术前能够保持一个绝对无菌的状态,现今医院最为常见的一种消毒方法是高温压力灭菌消毒方法;

④对手术室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对手术室内的菌种和菌落数进行有效的检查,并对消毒工作进行有效的加强;

⑤合理处理手术室废弃物。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并按照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生医院感染情况的相关性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

2结果

在通过1个月时间的出院随访观察之后得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9.1%和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11篇

护理的好坏与护士的责任心、职业道德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护士操作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都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医院管理者要努力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规范护理行为准则,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让护士能够对护理行为自觉规范,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2加强业务知识培训

确保患者不发生医院感染的必要因素是要有先进的技术理念、良好的业务水平。因此,为提高医护人员预防院内感染意识,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就护理规范化操作及相关理论等进行详细讲解和培训,认真组织学习一次性物品使用、无菌操作、隔离、消毒等预防院内感染的知识。通过岗位培训,能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使医护人员明确预防院内感染的规范要求,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痛苦、保障患者安全。

3严格落实管理措施

3.1完善各类院内感染规定

预防感染的关键、护理工作的基础是隔离、灭菌、消毒,为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需大力开展“五常法”,常自律、常清洁、常组织、常规范、常整顿[3]。

3.2加强重点科室的管理

尤其是要加强供应室的管理,供应室负责回收全院的物品、器械进行集中供应和消毒,医院预防感染的好坏与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密切相关。严格执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清洗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等要求,一旦发现问题,需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处理。另外,还应重点监测一次性耗材,严把采购质量关:①为有效判定灭菌锅性能,应定期生物监测嗜热脂肪芽孢菌片,每周一次。②每日均测定浸泡消毒的消毒剂中的有效氯含量。③为确保消毒效果,需定期对灭菌后的敷料、器械抽样细菌培养,每月一次;④各工作区域应达到机械通风换气次数、湿度及温度的要求。⑤在处理各类物品的灭菌工作时务必要本着“先清洗后消毒”的原则。严格按照四步清洗法来进行洗涤。为便于操作,将重复使用的意料器械及器具进行相应的清点分类,并将其放置于器械框内,严格执行封闭式回收。

3.3合理使用抗生素

基于患者的药敏结果和细菌培养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生素最好要做到早期足量,尤其要密切观察是否会出现菌群失调征象[4]。

3.4防止继发感染

第12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5月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41例,女9例;年龄15~71岁,平均(23.5±4.9)岁。有15例为尺桡骨骨折,14例为锁骨骨折,12例为肱骨骨折,5例为脊髓损伤伴双下肢功能障碍,4例为胫腓骨骨折。对照组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17~74岁,平均(25.6±4.4)岁。有18例为尺桡骨骨折,12例为锁骨骨折,10例为肱骨骨折,8例为脊髓损伤伴双下肢功能障碍,2例为胫腓骨骨折。两组患者各基线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且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用药护理,并辅助患者进行适度运动、保证合理膳食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管理。具体措施有:

1.2.1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性化管理方法培训

人性化管理行为知识培训的内容包括生理、心理和家庭关怀照护行为等,时间为4周。关怀照护行为知识培训的内容包括人性关怀相关理论、沟通艺术、关心和理解别人等。培训以华生的《人性照护理论》为指导,制定《护理关怀照护行为指南》学习手册,学习人性化管理方法概论,共计20学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和讨论《护理关怀行为指南》,并进行经验交流。

1.2.2生理状况的人性化管理

骨科患者的主要生理性不适就是疼痛,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缓解疼痛的方法。(1)分散或转移注意力。让患者看电视、听音

乐、轻轻按摩伤口周围皮肤等,以对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有效分散,并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性格和生活习惯选择疼痛的缓解方式。(2)幽默。给患者讲笑话,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幽默杂志,以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3)放松。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各种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慢节律呼吸等。(4)皮肤刺激。对患者进行冷敷、热敷、按摩等,前提是不会对患者的患肢血运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可让患者应用活络油等皮肤搽剂。

1.2.3心理方面的人性化管理与诱导

(1)大多数骨科患者在肢体功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常会对周围人产生较强的依赖感,同时在局部疼痛的影响下常对切口裂开情况有诸多担忧,通常采用保护性姿势,很少或几乎不活动。一些患者家属也担心患者过早锻炼会加重损伤,因此在配合医护人员方面缺乏主动性。这样常常使患者的功能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临床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患者因错失早期锻炼时机,导致关节僵硬,最终被迫再次手术。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且耐心地对悲观失望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克服不良心理,树立治愈疾病和生活自理的信心。(2)采用亲情教育。护理人员每天与患者打招呼时尽量保持足够热情,在称呼上尽可能使患者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帮助患者找回自信,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1.2.4营造温馨、舒适的人性化住院环境与氛围

如将花篮挂在病房的墙上,打扫干净病房的地面、桌椅等,保持病房卫生整洁、患者被褥舒适和病房适宜的温度。促使护士行为规范化,督促其保持整洁的仪表、和蔼的态度、大方的举止和贴心的服务,将医院环境、各项住院制度等详细介绍给患者,让患者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有效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

1.2.5家庭方面的人性化管理方法

护理人员积极引导并指导患者家属运用正确的方式陪护患者,多照顾、关心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患者解决日常生活难题的能力。

1.2.6实施效果的评定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观察组护士进行培训,使其较快地将理念向自觉关怀行为转换。护士长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关怀照护行为进行评议,每周1次;3个月后运用护士关怀行为质量评价表让患者对护士的关怀行为质量进行评价,运用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护士关怀照护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将数据输入计算机,比较两组情况。

1.3观察指标

采用相关的量表和评价标准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的评价通过关怀行为质量评价表进行,满意度评定采用自制的住院病人满意率调查表。

1.3.1人性化管理质量评价表

根据JeanWatson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此问卷Radwin已有相关文章发表,因此,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十分良好。同时根据专家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评价表共22个项目,每个项目5个等级。1分,从来没有;2分,几乎没有;3分,有时;4分,经常;5分,总是。让患者根据自身感受打分。评价中还应用了原量表和修改后的量表,等值性系数为0.873,信度和效度均较高。

1.3.2自制住院病人满意率调查表

根据医院和患者实际,自制住院病人满意率调查表,共7个项目,每个项目5个等级。1分,很不满意;2分,不满意;3分,满意;4分,较满意;5分,非常满意,最后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让两组患者具体描述。1周后复测发现,重测信度系数为0.815,稳定性较高。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实验所得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处理,以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人性化护理行为的质量评价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对人性化管理各项行为的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实行人性化管理后,观察组对护理人员的各项行为的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近年来,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成为护理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建立专科性强、特色突出的护理工作模式成为护理研究的重点。人性化管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针对病情复杂、自理能力较差、治疗后恢复效果不佳的患者而实施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人性化管理在实施中,要充分体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怀与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更好地帮助患者实现治疗后的康复。临床研究显示,骨科患者普遍存在创伤较大、治疗后恢复周期较长、患者心理负担较重的特点。针对骨科患者的这些特点,护理工作面临较多问题。多项临床报道显示,常规的骨科康复护理措施难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恢复效果,不能满足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有报道显示,因常规康复护理工作不能满足骨科患者的需求,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较低,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也较低。针对护理工作与患者护理需求的矛盾,人性化护理管理应运而生。人性化护理管理强调人性化理念对相关护理人员的影响和改变。在骨科患者的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管理要求相关护士能深刻认识患者的需求,时刻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在人性化护理管理的理念下,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而改进护理质量。笔者将接受常规康复护理的骨科患者和接受人性化护理管理的骨科患者同时纳入本次研究,比较两组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实施在对护理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展开,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人性化管理方法和《护理关怀行为指南》,并加强交流。之后,针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住院环境营造、家庭人性化护理等展开护理。通过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幽默地交流沟通,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各种放松训练,对患者进行冷敷、热敷、按摩等改善患者的生理状况。采用积极、主动而又耐心、细致的方法,对悲观失望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克服不良心理,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将医院环境和各项住院制度等介绍给患者,让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尽快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采用人性化护理管理后,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价较高,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较高,均明显高于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P<0.01)。

4结语